弘斋全书/卷五十五

卷五十四 弘斋全书
卷五十五
作者:李算
1814年
卷五十六

杂著二

编辑

题御前亲幕题名帖丁未

编辑

幕者。帷也。古者。为将治无常处。以帷幕为府舍处。帷内佐将治者。称入幕之士。左氏曰。合谋也。张幕矣。汉史曰。运筹帷幄。皆是义也。我宁陵朝讲修复之策。缮练戎备。拣置沈馆随龙之人。赐号亲裨。手署花押于传令以宠之。自后仍隶寄禄官。设直舍于禁中。轮番供宿卫。今所称别军职。盖不敢以亲裨呼也。予御极稍广其选。武班阃帅以下。咸预之。旋以御前亲幕四字。扁其直舍。另摸一折藏之。新除辄印给。左方列书先进名姓。著为式。予惟出入禁闼。人臣之大愿。职且亲。地且比。行则扈跸。止则承安。所谓呼吸直通帝座者。此也。岂直为韎韐之要津。华贯。人之望之。亦若登仙。然。其庞遇也。视阁学士相轩轾。而所称副之者。在其人。噫。卫青一偏将也。受毂开幕府。举左右旃。得赵充国。为前将军。又得公孙敖为后将军。凡今我入幕之士。盍于是为准。若制中权。汝惟腹心。若御外侮。汝惟干城。汝乃敢自暇而自逸。予阅此帖。书此以警之。勖哉汝入幕之士。

题栗谷手草击蒙要诀戊申

编辑

慕其人。必读其书。读其书。必求其心。即心而便其人也。是故。尚友者。未尝不以书为先。而今以所慕之人之书。重之以手自点窜之迹。则幷与其心之著于画。而将有所默契于中。其于求心之妙。不既愈切矣乎。李文成。予所尊慕也。读其全书。想见其人。近闻临瀛有所草击蒙要诀及遗砚。亟取而见之。点画如新。终始若一。明粹超诣之姿。光霁洒落之象。蔼然可挹于开卷之初。忽不知去文成二百有馀年。非有待于读其书而然也。夫妙契疾书。是公之思之精也。即此是学。是公之居之敬也。由是而求之修齐身家之工。尧舜君民之策。直不过推将做去。后之慕公而求公心者。其有不赖于斯卷者欤。然是书乃小学初程也。为临瀛子弟者。徒知爱玩于手泽之遗。不务深究乎嘉惠之志。则岂不反为玆乡之耻。而如欲进此而求。亦必读其全书而后为可也。予因此别有感焉。曩于峤南。得李文纯手书心经。今又得是本。两贤之生既并一世。二书之出。适相先后。殆若有待。事或不偶。而儒风寖邈。圣言日湮。每御经筵。益不禁不同时之恨也。临瀛即公外乡。公实生焉。所谓乌竹轩者是已。后为权氏有。书亦藏于其家。权之先。为是公姨亲也。既识此。且铭其砚而归之。

新园定号询问己酉

编辑

显隆

显。书曰。丕显哉。文王谟。诗曰。不显亦临。杜诗曰。庶以勤苦志。报玆劬劳显。

隆。隆报也。说文曰。丰大也。物之中高。又盛也。

德隆

唐书曰。作乐制礼。使民知德隆。

献隆

献。字说曰。大也。谥法曰。知质有圣曰献。

隆见上。

煕隆

煕。说文曰。兴也和也。广也长也。

隆。见上。

启隆

启。书曰。启佑我后人。

隆。见上。

泰隆

大戴礼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是谓泰隆。

题梁讷斋奏议杂著古今诗卷辛亥

编辑

尝闻之矣。立制非难。经制难。创之者难为智。成之者易于神明。此之谓欤。始予置奎章阁。或曰立制。须遵本朝。何必宋朝云尔乎。予曰。诺。迺取大提学文襄公梁诚之所以献于光庙。光庙所以亟称其可行者以诏之。然后廷议咸而阁制立。则是阁之经制者文襄。而今特神明之耳。其为有功于阁也。不亦茂乎。然阁之设。且十有六年。未闻以经制之故实。归以诩之于文襄者。予是之慨。命阁臣。博采公私载籍。裒辑其奏议杂著古今诗若干篇。附以附录而锓板。行于世。文襄平生。好有用之学。凡朝章国典兵农地理利弊。因革之大端。茧㨨解剥。恳恳为朝廷言。故当时之论。往往以为储与扈冶。而事效之食于后世。如清𨠗之本耒耜。冠裳之起杼柚。读之者可自知之也。夫言莫贵于有验。文莫弃于无征。彼藻绘典册。排比声律。插齿牙而树坛𫮃者。非不蔚然侈观也。此盖博士弟子之所务。非君子立言之意。虽多亦何与于实用哉。我国家升平绵远。涵养积累。深仁久道。亿世未艾。而先王遗制。将次第有立。然则斯卷也固经制之左鉴。而阁制特其权舆。姑书卷首。以待后人。

芙蓉亭上梁文癸丑

编辑

述夫如注焉如酌焉。由今视昔。苟完矣苟美矣。虽旧维新。自此生颜。以之寓目。眷玆水泽亭子。在彼太液池傍。五色云深。境切石渠金马。三清天近。筵开赏花钓鱼。第缘刱始年多。以致圮侧日久。体列圣卑宫之德。敢忽克俭克勤。在小子肯堂之谟。宜思迺经迺理。肆规橅略许小拓。而费用不烦大农。交窗回栏。所尚者朴。凉台燠馆。具体而微。遂令蓬莱仙区。便成芙蓉水殿。王母进瑶池之蘂。百子一房。真人泛玉井之华。十丈双蒂。倚风自笑。芳芗纤浓。含露争妍。明珠跳转。田田叶展。龟巢九江之灵。灼灼花摇。鱼戏七泽之众。物各付物。吾以名吾。心如濯清涟。知是君子人耳。天然去雕饰。岂非太乙仙耶。惟上栋下宇之䂓。盖取诸大壮。凡入室升堂之士。幷视以家人。天光云影之徘徊。绿水青烟之鲜𧰟。玆值梁举。庸赞杵呼。

儿郞伟抛梁东。宙合楼开瑞日红。展奉新仪编鹤禁。鸿胪传唱百花中。

儿郎伟抛梁南。无数荷花出碧潭。鱼跃鸢飞皆造化。真源一道镜中涵。

儿郞伟抛梁西。濯龙船阁耀新题。锦颿得意中流稳。柳屿花堤一望低。

儿郞伟抛梁北。众星丝络环辰极。从今箕野占年丰。争颂王家九五福。

儿郞伟抛梁上。银塘迟日绕仙仗。碧芳酒熟留佳宾。乐事年年任跌宕。

儿郎伟抛梁下。一堂鱼藻诵周雅。八窗开处春无垠。许大林葱庇广厦。

伏愿上梁之后。奎壁贲然。鱼鸟咸若。水益清而地益邃。日之升而月之恒。贺腾万岁三呼。花看千年一发。

谕宾厅诸臣

编辑

闻昨筵之教。有昨日之启。大是常情之外。为臣尽臣道。固难望于今日习俗。而如卿等体国者。待予宁容若是。昨批辞旨之微晦隐忍。意谓卿等之领会于言外矣。今予之固拒。非由于谦挹。别有所秉之义理。此所以远引明君哲辟之莫不行之。近取仰请于先朝而得请之故事已例。以证其是礼之可据有秩。而其下始言予独不可受之本意。若曰礼固缘情云者。指致隆之典礼而言也。若曰义以制礼云者。指情虽无穷。礼无贰本而言也。若曰人所谓崇奉云云。属于上句缘情之文。若曰非吾所谓崇奉及第一等义云云。属于下句义制之文。而又将当制礼处制礼。当缘情处缘情两句以结之者。予意以为莫重致隆之典礼。虽不敢不以义制情。至于下此一等事。当尽吾之情而后已。在閟宫。则上号之举。不嫌其既上又上。在予躬。则拒此一款。少泄莫逮靡及之此心。夫然后情与礼。庶或无缺。然以知予此心者。求之于千载之下。略及批旨之尾者。已虑卿等意见之或未到于将顺耳。今见宾启。始焉瞠然。旋切慨然。且况不以臣等之言为不可云云。此何说也。昨筵对卿等。予果以卿等之言为当然乎。否乎。年前图写御真也。标题例书尊号。廷臣或有言。尊号之不可不受。其时予谓监董大臣曰云云。云云者即昨批微意也。大臣言下将顺。更不敢发说。此大臣为予之心。待予之诚。岂不若卿等而然乎。卿等在股肱之地。虽不能先事将顺。以慰此时之予心。乃反以决知其必不许之事。备例陈请。致恼而受损。使予贞固之膈气。如期而作者。卿等之心。是诚何心。卿等若以予言。犹以为不然。虽将此事。仰彻殿宫。殿宫之教。亦必以卿等之言为不可。似此缘由。非不欲详及于批旨。此非可以形容于文字之事也。况今祝庆饰欢之时。亦不欲提及而然也。宾启还下。使承宣。传此筵教于卿等及卿宰处。今日宾厅之所请。何等莫大莫重之庆礼。且况国体所在。尤不可不一味积诚。仰冀慈心之勉回。以殿宫所请之事。更为书入之意。传之。

吏曹判书荣襄公宋言慎家藏宣庙御书密札跋甲寅

编辑

右帖凡七叠。我宣庙赐咸镜道观察使宋言慎手牍也。第一叠。癸巳七月驾驻龙湾时。属以北路事也。第二叠。宠颁䌷纻。以及其老。又予以霜华纸。时丁酉重阳后三日也。第三叠。其岁至月之念。因其有献。御赐黑缎。仍命密勿附对也。第四叠。劳之以任谤尽职。其翌年暮春贡笔时也。其次又因其有献。御赐缎罗䌷纻曁清远香,天池茶,狼毫猪颖也。又其次奖以锁钥之得其人。而五叠六叠。皆在暮春之后。其七叠。则又翌年己亥。许以还洛。而赐不老丹,比天膏也。观乎下之诚拱。上之恩遇。其际合之融洽。尚足以求其崖略耳。况干戈抢攘。岳狩久旷。关河虽敻。轩墀孔迩。蔼然若家人父子。千里而面谭。非外人所敢与知者。盛矣哉。於乎。当是时。左右夔龙。衮衮如云。岂独于若人者私之云乎哉。然君不密则失臣。为其贤于人而私之。则非私无以济。盖圣人之微意。将有以风一世而倡群豪焉。是岂非后嗣王所可宪章而绍述者乎。后二百有馀年。有白其事者。迺奉以玩之。云汉昭回。烂然成章。若有荣光出而烛于天者。予小子起感而起敬。岂可与论于考追蠡而存昌歜也。闻其家故在汉水之南。贫且甚。不堪虔揭。命守臣阁以奉之。宣其谥曰荣襄。仍访其孙。俾官以飨之。此足以追圣祖眷予之志事也欤。

又书荣襄公宋言慎家藏宣庙密札后

编辑

即一点一画之微。而圣人之心法存焉。故归藏之卦。岣嵝之碑。虽于千载之下。僾然如见乎伏羲神禹也。谨按列圣御制。载我皇祖穆陵朝手书之赐咸镜观察宋言慎者。想像乎君臣之际。三复钦叹者久之。一日筵臣以言慎家所藏真本进。考之御制所载。同异迭见。而凡为七幅。於戏。今距万历丁酉二百有数十年耳。点画尚无恙。云章焕然。荣光烛天。岂不诚奇且幸哉。当是时。卦豕食我壃土。乘舆远狩龙湾。言慎以关西伯。移授北节。盖尝股肱视而心膂托也。经纶之密勿。眷顾之隆挚。殆今古罕比。痛国步之艰难。自称寡人。责己之明也。念偏母之耋癃。厚遗布帛。锡类之仁也。指老酋而戒合冰。料敌之智也。斥躗言而委一方。知人之哲也。纸不盈尺。字不满寸。而四善具焉。于以考其圣人心法之所自来。则羲之卦。禹之碑。未必专美于古也。予于第七幅。尤有所兴感者。人臣有疾。君与之药。犹且曰天地大德也。言慎无痛痒之呼。而搜得不老丹,比天膏于回春古方。先试人收奇效而后。幷与贴法而谆谆命之。以防其未然。噫。言慎。一藩臣也。爱惜扶护。如母庇子。况在乎相臣将臣。左右夹辅。运筹策而冒矢石者也耶。上之所以施乎下者。若是其至。下之所以报乎上者。顾何如也。此乃我圣祖得人死力。回否为泰。身致中兴之美也。后嗣王监法之大者。其在乎斯。奚但推点画。以寓羹墙之慕而已也。宋臣苏轼。记王举正所藏仁宗御飞白曰。不识其人。以其世考之可也。考世以观人。言慎。亦贤矣乎哉。

题先正晦斋续大学或问卷首

编辑

人有恒言。必曰程朱出而经学明。后之学者。但尊其所闻而已。而不知所以明之之功用。甚矣。其乐弛置而厌近思也。有宋程朱氏。阐挥经学。夷考其本领。即在于大学古本之更定。程朱之后。如蔡清诸儒。往往起疑于程朱之训。所次𥳑编。各异其见者。复六七家。而先正晦斋之大学补遗续或问。亦其一也。夫圣人教人。必待愤悱而启发。何者。盖恶其口耳之无得于实心。则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无疑。问学之序然也。虽以程朱之同德大儒。三本皆未始苟同。况其下者乎。然后知瓒享谱承者。未必均有朱子之识解。而先正之于大学。方可谓善学朱子也欤。予尝慨然于口耳烦而经学熄。经学熄而邪道炽。教邹鲁之士以宾兴之。就渐染之辈以激励之。于斯时也。乃取先正大学钞编之心画。得以潜心焉。先正当日细心密理之工夫。尚亦有以想见于卷中。为学。固不当若是耶。今之学者用心。皆如先正之真积力久。虽虚寂之弥近理者。何难乎辞而辟之廓如。况西洋邪学之实。不足愚人。又何有焉。寄语峤南诸生。欲学先正之心法。伊其观法之方。顾不在于鞭辟近里之工乎哉。会有近侍衔命之行。呼烛书其卷以还之。俾藏俎豆之院。

题先正退溪𥳑帖后

编辑

朱子见蔡君谟一帖。亟称其字字有法度。如对正人端士。予于是帖亦云。虽然。帖凡八卷。而先正操存之密。讲学之切与夫处己接物之方。辞受取与之节。大略具于寻常尺牍之间。其平日之所养。未始须臾离于敬义诚明之域。即可知已。宜其茵蔼缇油。作程遐世。严如乡党之画。宝若斋箴之画。此则又岂君谟之帖。所能几及哉。抑予之厚幸于斯文者则有之。先正远矣。近年以来。异端曲学。杂然竞起。视名教无异笆篱。视纲维甚于赘疣。以放诞诡怪为神奇。甚至所谓西洋之说。而其诬斯民惑斯世也滋多。特峤南一隅。沐儒先之化。存邹鲁之风。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者。无不经之篇。非圣之训。予为是兴感。伻官侑爵于俎豆之所。而是帖出。或者天意以是帖。当一治之运。而先正之精神咳唾。犹可以卫道息邪于百馀年之久欤。仁人之利。亦云博哉。予安得不表章是帖。嘉与吾党之士。共守之也。遂书归其后。幷颁新印三经四子书。俾多士。知所尊阁而楷范焉。不曰圣人为天口。贤人为圣译乎。出于此则非吾所谓道也。

题文忠公柳成龙家藏皇朝诸将书画帖

编辑

皇朝诸将书帖二卷。画帖一卷。与故相文忠公柳成龙。往复赠遗者也。其尺幅淋漓之间。委曲情款。浑无畦畛。往往多劳人长者之风。而至论战守之机宜。封贡之便否。才德之推诩。忠义之激劝。又所谓可与可语者语。而非可人人得也。盖即此而故相之所以为故相。今犹可想见。岂直曰旧迹之珍玩而已哉。抑予之起感于故相者特有之。风气日漓。人才递降。趋舍指凑。一皆为虚文所束缚。而凡经世大典。礼乐兵农之事。储峙胸中。倒箧而出。如故相者。何人哉。尝取见其遗集。思欲采掇而措诸实用。则近畿列邑。养兵一万之说。暗契于壮营之新制。而营之设施䂓模。据依而弥纶之者为多。华城之筑。所以计丈数揣高卑程土物。百堵齐矗。九衢咸秩。而众心成城。鼛鼓不胜者。亦无不于故相之遗策伙赖之。夫身用于当时。则帷幄之谋。足以倾华人之心。言垂于后世。则拟议之略。至今为国家之利。河山如故。典刑无远。而流韵馀烈。使人喟然而起九京之思者。此岂目睫之论。飞蓬之问。所能致哉。传曰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才。傥故相之无愧色焉。於乎希矣。

花山龙珠寺奉佛祈福偈十首幷解○乙卯

编辑

寺为显隆园斋宫而建也。小子窃取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写此八万四千普眼法门之经义乘教。谨述偈语。以效三业供养。一业谓身至诚敬礼。二业谓口发言称美。三业谓意正意想念。用修报恩福田。谓父母有养育之恩。若能供养恭敬。是名报恩福田。

初。序分一。

编辑

普告人天

编辑

慧日大圣尊。威德叵思议。椎钟告四洲。牖众登十地。

慧日大圣尊。法华经偈句也。叵思议。犹言不可量。四洲。一曰。南阎浮提。华言胜金洲。二曰。西瞿耶尼。华言牛货。三曰。东弗婆提。华言胜身。四曰。北郁单越。华言胜处也。十地。一欢喜地。寄人乘。谓初地菩萨。明修布施之行。而复示现生于世间。以作人王也。二离垢地。寄欲界天乘。谓二地菩萨。明修十善之行。而复示现生于欲界天上。以作天王也。三发光地。寄色界无色界天乘。谓三地菩萨。明修八禅定行。同于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处也。四焰慧地。寄须陀洹乘。谓四地菩萨。初断俱生身见。观于道品。同于初果须陀洹故也。五难胜地。寄阿罗汉乘。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亦云无生。谓五地菩萨。观于四谛之行。既终同于四果阿罗汉也。六现前地。寄缘觉乘。谓六地菩萨。观于十二因缘生灭之行。同于缘觉也。七远行地。寄菩萨乘。谓七地菩萨。明修菩提分法之行。方便涉有。不舍度生。同于菩萨也。八不动地。寄显一乘。谓八地菩萨。具证阿含德及不住道。而舍所修之行。契合实理。离相离言。超于世出世间也。九善慧地。寄显一乘。谓九地菩萨。以无量知。观察无边境界。说法教化众生。超于世出世间也。十法云地。寄显一乘。谓十地菩萨。以法身为云。普覆众生。受胜职位。意业自在。超于世出世间也。

二。正宗分七。

编辑

一。大地宿因。

编辑

宝花飞曼陀。员树生忉利。东土宿吉庆。乔山开新寺。

曼陀。即曼陀罗。华。华言适意。又云白华。忉利。华言三十三。即帝释等三十三天所居之处。忉利天有员树。其华开敷诸天。为之游乐。而宿吉庆。积德之称也。

二。供养七宝。

编辑

九秋瞻博节。工祝奏蒇事。金银及玻璃。玛瑙与砗磲。

寺建于九月。按礼记月令。是月也鞠有黄华。梵语瞻博是也。金银玻璃玛瑙砗磲。诸经所谓七宝也。训义不同。一曰金。梵语苏伐罗。二曰银。梵语阿路巴。三曰琉璃。梵语如字。华言或称青色宝。四曰水精。梵语颇黎。华言或称水玉。五曰砗磲。梵语牟婆洛揭拉婆。六曰玛瑙。梵语摩罗伽隶。七曰赤真珠。梵语钵摩罗伽。又有七宝释名。一曰珊瑚。梵语钵攞娑。二曰琥珀。梵语阿湿摩揭婆。三曰珠宝。梵语摩尼。或称末尼。华言或称离垢。四曰赤色宝。梵语甄叔迦。西域传云甄叔迦树名。其花色赤。形大如手。此宝色如此花故名。五曰能胜。谓能胜众宝也。梵语释迦毗陵伽。六曰绿色珠。梵语摩罗伽陀。七曰金刚。梵语跋折罗。谓出于金中。色如紫英。百炼不销。至坚至利。可以切玉。世所稀有。故为宝。

三。庄严万偈。

编辑

清净广严饰。重重壮佛居。我有优昙钵。万四千大书。

清净有三种焉。心清净也。身清净也。相清净也。优昙钵。即灵瑞大宝。非时不现。现时定有金轮圣王出世。国土庄严。臣民寿命。皆得增长八万四千岁。

四。应运发祥。

编辑

果然金轮圣。应期来作求。叶。檀风嘘七灯。莲雨沃三车。

承上句而言。金轮者。轮取持载之义。华严经云。三千世界。依于水轮,风轮,空轮。不言金轮者。省文也。大地之下有金轮。起世。因水上有风。吹转成金。如熟酥生膏。是名金轮。金轮为首。水轮以下居次。又按长阿含经曰。金轮王生。在王家。受持斋戒。升高台殿。臣寮辅翼。东方忽有金轮宝现。舒妙光明。来应王所。欲往即转。随轮所至于四天下。普劝人民。修十善道。是名金轮。金轮者。其轮千辐。经一丈四尺。具足毂辋。雕文刻镂。众宝间错。光明洞达。天匠所成。非世所有。即轮王七宝。金轮宝居一。作求。出诗大雅文王之什下武篇。有曰三后在天。王配于京。王配于京。世德作求。盖言其武王之有天下。上以承在天三后之緖。下以启有周八百之基也。檀善木。字从亶也。道场十种香。旃檀为上首。风藏识七大之风。琉璃光。法王子所证法门也。七灯。七宝灯也。莲雨佛雨。佛说第一义谛。三界诸天雨以青莲宝花也。三车佛车三车之义。详载于法华经。曰羊车。曰鹿车。曰牛车。三车之求出三界也。但欲自度则喩逸羊之不顾群。略有为他。则如走鹿之能顾后。欲人之出。而不求自出。如牛之荷负安耐。一切报恩也。

五。福德无量。

编辑

乳海无量福。敷锡自初生。如稻麻竹苇。十乘刹土盈。

乳海。海之数有七。乳海居其一。谓世有一海。其味如乳也。敷锡。见尚书洪范篇。初生。取诗生民章。稻麻竹苇。谓佛世界福禄之多。而十乘者观法也。一观不思议境。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非一非异。不前不后。玄妙寂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也。二发真正菩萨心。观上妙境不悟。须再加发心于静心中思惟也。三善巧安心。善以法性。自安其心也。四破法遍。以三观能破之法。遍破诸惑也。五识通塞。其性虚通。而能显发实相之理也。六道品调适。谓三十七道品。调停适当也。七对治助开。如世医药必对病而用也。八知位次。谓所历之位高下浅深。不相混杂也。九安忍。谓安然不动。复须忍耐也。十离法爱。谓于中道之法。远离爱著之心也。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即国土也。谓一佛所化之境。以大千世界。而为一刹也。大千世界者。一日一月。绕一须弥山。照四天下。为一世界也。

六。诸佛护佑。

编辑

毗卢遮那光。迦陵频伽声。齐发爱戴愿。弘誓保佑明。

毗卢遮那。无量寿佛法号也。光。光明也。六十四种梵音。迦陵频伽之声。为三十七。华言妙声。鸟谓如来。法音美妙如彼禽之声也。弘。广也。誓。制也。谓诸佛广发慈悲。誓愿要制其心志。求满足也。按陀罗尼杂集。一心如大地。谓愿我心如大地。长养众生。道芽善种。皆成圣果。二心如桥船。谓愿我心如桥船。运度众生。不滞中流。达于彼岸。三心如大海。谓愿我心如大海。涵育众生。同得真源。霑于法味。四身如虚空。谓愿我身如虚空。包含万物。与诸众生平等无二。同证法性。

七。菩萨愿力。

编辑

复次诸世雄。一一皆佛情。我知真如是。法力照无边。

复次。更端语。世雄。诸菩萨罗汉。无边。指无边刹海也。

三。结偈分二。

编辑

一。净土极乐。

编辑

甘露遍净界。秋月满长天。一曲阿兰若。王城上由旬。

甘露秋月净界长天。皆赞美之辞。阿兰若。华言闲静处。由旬。华言限量。有三等不同。上八十里。中六十里。下四十里。如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双持山高四万二千由旬之谓也。龙珠寺。距王城八十里。

二。恒沙宝箓。

编辑

于焉现菩提。导之跻梵春。作偈颂佛恩。报果占溱溱。

菩提。华言道。菩提有三。其一。真名不伪。性名不改。以此真性为道。故名真性菩提。其二。能照真性之智。以此实智为道。故名实智菩提。其三。方便菩提。善巧随机。化用自在。以此方便为道。故名方便菩提。又有三菩提。一曰。声闻菩提。谓声闻之人。发菩提心也。二曰。缘觉菩提。谓缘觉之人。发菩提心也。三曰。诸佛菩提。谓诸佛于因中。发菩提心也。溱溱。取诗旐维旟矣。室家溱溱之义。笺曰。溱溱。子孙众多也。疏曰。王令以大人占梦之法。占之梦见旐维旟矣者。是男女众多之象。

题增订挹翠轩集卷首

编辑

诗者。乐之馀也。于诗可以考乐。夫诗。思然后积。积然后流。流然后发。故温雅以广文。兴喩以尽象。慧窍通而声调浑然天成。真机返而格律犂然心契。此诗之本也。自诗之弊。其思也䂓橅前人。其发也掇拾陈迹。窃窃以浮音切响。蕲合乎排比之间。而曰此诗也。此而为诗。千古亦今也。百奥亦燕也。又恶知缘饰之终假。而性情之不在是乎。挹翠善于诗。有国风之遗响。为东方绝学之倡。而予特爱挹翠之于诗。傥庶乎诗之本。挹翠轩者。故校理朴訚之号也。大抵后世之名能诗者类。皆标高揭己。自谓执耳于骚坛。独挹翠之为诗。即挹翠之诗而已。于是沉潜声调。咀嚼格律。以及乎之思也之发也。则其精神之所感召。造化之所融脱。勿忘勿助。积之而不厌。无固无滞。流之而不息。如朱弦之疏越。大羹之不致。是果孰使之然哉。意者。作之者亦不知其所以作乎。集本一卷。尝阅弘文旧籍。见天磨蚕头录。多有原集所不载者。悉加采辑。釐为四卷。夫乐之弊也久矣。林放问礼之本。而圣人大之。予于斯卷亦云。是集之增订。在予春邸时。尚留铜龙讲箧。闻其后孙作宰岭县。用五山集印颁之。近例。命道臣刊行。亦可谓有时存焉。

题千岁历卷首

编辑

历之名。始于黄帝。历之筹。定于容成。以大衍起数者。自伏羲始。以大衍名历者。自一行始。合二始以位刚柔。所以明天一地二之数也。合二中。以通律历。所以正天五地六之数也。合二终。以纪闰馀。所以穷天九地十之数也。岁差。得于虞喜。月食冲。得于姜岌。定朔。得于傅仁均。九道。得于张子信。而演纪之端。日在虚一度。又得于尧之甲子。盖历法上推前古与下推方来。乘除之数各异。考古者。俗所谓百中历也。知来者。此所谓千岁历也。首著三元图。以我世宗甲子为上元。至于英宗甲子。由是而千万甲子。当续图以编之也。次著纪年图。自予元年。至予百年。预推朔望之进退。节气之早晩。以千岁可致之术。寓万斯无疆之箓。由是而每过十年。当续图以编之也。乃命司历之臣。以时宪法。推步千岁历及百中历。锓印颁行。或曰。冬至者。一年之根本。而千岁历所载方来之甲戌冬至。在于癸酉十月。此前古历法之所无也。予晓之曰。古历用平节气。故每十五日而为一节。又十五日而为一气。一月之内。一节一气恒平分如一也。今历用定节气。故太阳之行冬盈。则节气之相间。或十六日。或十七日。太阳之行夏缩。则节气之相间。或十五日。或十四日。一月之内。或有一中气二节气也。要之平节气出于人为也。定节气。验于日度也。两法之优劣。不难辨也。

题城图全篇

编辑

图者。形也。书者。言也。有形而后有言也。故图先于书。而书不可言者。图以传其形。河洛之图出。而卦畴成。卦畴之图成。而易范兴。天而有甘石之星图。地而有职方之舆图。如山川之融结。草木之精英。莫不有图。若城郭者。安民之美器。御敌之良具也。图则古来无传焉。惟纪效新书守哨篇。始有城制。即雉制也。悬眼制也。垛口砖制也。重门大楼制也。瓮城券门制也。骑城铺也。牛马墙也。此不过为筑城之筹略而止耳。非州镇卫府见在之制也。我国多山谿。自檀箕以还。凿山为城。升平无事之时。处于原野。一若遇敌。则卷兵粮士女。入于山城之中。而原野如洗。敌不能得意。慕容冯跋隋唐征伐之迹。槩可按也。刘仁轨筑八莒。杨元筑南原。而东国城制。始有可观者。其石黏灰筑之法。稍稍寖备。然犹不知方内城制之如何也。乃命画史。作四都八路营阃邑堡之城图。仍附之以事实。虽广狭平仄之各殊。虚实疏密之不同。即此而求。如指掌纹。若使众心。固结而成城焉。则是图也。亦可谓筌蹄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