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摧毁银幕上的反革命专政

彻底摧毁银幕上的反革命专政

——评反动影片《红日》
辛文彤
1969年10月22日

本作品收录于《人民日报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而政治斗争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是哪一个阶级实行其阶级专政的问题。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文艺,从来都是和阶级专政问题直接或间接相联系的。

为了实现这种阶级的专政,各个阶级都要在文艺作品中树立本阶级的主要人物形象。这是因为,创作者全力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集中地代表了创作者所属的那个阶级的利益和愿望,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主要的人物事实上代表了一定的阶级和倾向,因而也代表了当时一定的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文艺领域阶级斗争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和他在文艺界的代理人,一直在文艺作品中代表他们阶级利益的主要人物形象上下工夫。仅以电影为例,他们便塑造了诸如《燎原》中的雷焕觉、《兵临城下》中的赵崇武、《不夜城》中的张伯韩之类的许多反革命的主要人物形象,极力颂扬他们的反革命精神。反动影片《红日》中的张灵甫,就是这类主要人物形象中一个突出的代表。

反动影片《红日》中的张灵甫,是采用真实姓名,而且是按照人民公敌蒋介石的一篇碑文塑造出来的。只此一点,就充分说明影片炮制者瞿白音之流和背后支持者刘少奇一伙居心是多么险恶了。

张灵甫是什么人?

他是蒋匪军整编七十四师(相当于军)的师长。整编七十四师是蒋匪军所谓几大“主力”之一,蒋介石曾吹嘘“有七十四师就有国民党”。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张灵甫指挥该师充当了急先锋,疯狂进犯解放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一九四七年山东孟良崮战役中,这个所谓“王牌军”被我人民解放军全部歼灭,张灵甫本人被击毙,得到了应得的可耻下场。

毛主席指出:“大观园里贾宝玉的命根是系在颈上的一块石头,国民党的命根是它的军队”。七十四师的覆灭和张灵甫的毙命,使蒋介石肝肠寸断。他亲自为张灵甫写了一篇碑文,吹嘘张灵甫:“临危不惧,光荣殉国”,“堪称国军表率”。为什么蒋介石要把这个色厉内荏、狂妄愚蠢的小丑吹嘘成这个样子?这是出于他狡猾的反革命策略。敌整编七十四师被歼灭的时候,正是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人民内战接近一年的时候。在这一年里,我人民解放军歼敌一百余万,获得伟大胜利,“这一胜利,给了敌人以严重打击,在整个敌人营垒中引起了极端深刻的失败情绪”。为了扭转这种失败情绪,蒋介石需要向部下灌注反革命的精神。因此,他伪造了张灵甫的“英雄业绩”,大肆吹嘘,要其他残兵败将效法这个“表率”,支撑风雨飘摇的蒋家王朝。

社会主义的银幕,对于张灵甫这样恶贯满盈的反革命分子,本应予以彻底暴露,猛力鞭挞。然而,在刘少奇及其在文艺界的代理人的支持下,瞿白音之流却用颠倒历史的反革命手法,按照蒋介石“碑文”的调子,在影片中吹奏起一支“魂兮归来”的招魂曲,用一切电影艺术手段为这个蒋匪亡灵树碑立传,在银幕上实行反革命专政。因此,认真研究一下他们塑造张灵甫这个反革命人物形象的手法和动机,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影片《红日》的反革命本质,便可以有力地揭穿刘少奇一伙利用银幕制造复辟资本主义的反革命舆论的严重罪行。

影片开始的一些镜头,完全是为张灵甫这个反革命“英雄”人物的出场而设计的。蒋匪飞机编队隆隆飞来,大炮猛烈开火,坦克突进,步兵冲锋。而所向披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却被炮制者描写成“防线被突破了”,主力团长牺牲,副团长咒骂自己的队伍说:“这仗是怎么打的?乱弹琴!”军长不得不带队伍“败退”下去。气氛渲染够了,张灵甫也就出场了。只见他披着斗篷,提着手杖,在匪军官的簇拥下到涟水城宝塔下拍照纪念。影片炮制者对这个场面十分重视,说“这是七十四师在涟水胜利的象征,也是张灵甫第一次露面的英雄姿态。”于是,银幕上出现如下场面:

黄旅长:陈处长,这塔一定要拍进去。这是我们师 长的记功碑呀!

陈处长:好的。师长,您再站高点。

〔张灵甫跨上台阶一步。〕

好一个反革命“亮相”。炮制者的险恶用心,随着张灵甫的第一次“露面”而赤裸裸地暴露了出来。他们在明目张胆地为这个反革命分子立“记功碑”。蒋介石在玄武湖畔为张灵甫立的碑早已被人民解放战争的风暴摧毁了,而瞿白音之流竟然又在社会主义的银幕上,用“耸立云端”的宝塔来比喻反革命分子形象之“高大”,真是猖狂极了!

然而这还不够。他们还要让这个反革命人物形象再“高大”些。“师长,您再站高点”这句台词,是影片炮制者从内心深处呼唤出来的。这哪里是匪军处长在拍照片,分明是瞿白音这伙奴才伏在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脚下行三拜九叩之礼。

瞿白音在一篇毒草文章里说:为了“更好地为政治服务”,“‘一句之奇’的追求,是不应该非议的吧。”“师长,您再站高点”这句台词,正是他们追求到的一个“奇句”。他们以这句话为贯穿线,让张灵甫的形象沿着影片故事情节发展的“台阶”,越“站”越“高”。你看:

敌整编七十四师孤军深入解放区,被解放军重重包围时,张灵甫还叫喊要“吸住共军”,来一个“中心开花”。影片更是费尽心机地刻画张灵甫在孟良崮上的所谓“英雄姿态”。首先,他们设计了一个在敌七十四师漫山遍野攀登孟良崮的背景下,张灵甫徒步上山的场面。只见他一面讥讽解放军“不会用兵”,一面纵声大笑,摄影机仰着镜头在他脚下跟踪拍摄,使他的形象越“跨”越“高”,直至山顶。当我人民解放军不断发动猛攻、炮弹已打到张灵甫指挥所门口时,张灵甫“冷静”地说:“镇静一点,参谋长!”他命令部下“快去抵抗!”并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把解放军全体指战员都“蒙在鼓里”。解放军冲上山来的时候,山洞里只剩下张灵甫一个人,他仍在用冲锋枪射击。炮制者还在他的死尸上作文章,用一个特写镜头,在银幕上展现出张灵甫虽然死了,但是手并没有离开枪!这是对反革命分子登峰造极的美化!所有这一切,不正是蒋介石“碑文”中所说的“临危不惧,光荣殉国”的注脚吗?

影片一系列的描写,就是要告诉观众:张灵甫虽然死了,但是他的“不成功便成仁”的反革命精神并没有死。丧心病狂的影片炮制者,为了实现刘少奇一伙复辟资本主义的野心,为被打倒了的国民党匪军引幡招魂,竟这样肆无忌惮!

在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真是那么一副“英雄姿态”吗?历史无情地批驳了这批谎言家。

一九四六年九月,当敌七十四师刚刚被蒋介石当作“王牌”拿出来使用时,就被我军消灭了三分之二,士气十分低落。有史可查,它的士兵在一次冲锋中就被督战队打死几百人,哪里象影片中表现的那样“勇武”!张灵甫本人心惊肉跳,几次向蒋介石和蒋匪国防部请求调回南京“整训”和回去“养病”,哪里有影片中那种“英雄姿态”!孟良崮一战,发生在我军宿北、鲁南、莱芜三战胜利之后,张灵甫已经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毛主席指出:“最近在苏北、鲁南、鲁西、晋西等地几次作战中,许多蒋军部队士气的下降已到了很大的程度。”当时,蒋匪军成千上万地投降。敌七十四师参谋长一缴枪就说:“小人有罪不敢抬头”。张灵甫本人更是吓破了胆:向上司求救时,连军事绝密的暗语也顾不上用了,拼命叫喊:“我是灵甫!快救我出去!”“出去”无望时,他又与部下一起对着老婆孩子照片放声大哭。他根本没想到要“殉”什么“国”,而是换了便衣要扔下部队逃跑,后来看到我军封锁严密,又换上士兵衣服想逃跑。最后,他拨开众人,自己挑选一个山洞里的死角躲起来。为了保全一条狗命,这个反革命分子真是用尽了心,出尽了丑!哪儿象影片中表现的那样“镇静”!哪儿来的“声东击西”!他被我军战士用手榴弹炸死时,手里握的是逃跑用的手电筒,哪儿是影片中表现的手不离枪!统统是卑劣的编造!

瞿白音之流在伪造历史。他们把一部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史,变成了一曲吹捧国民党匪帮的赞歌;把一个战争罪犯被革命战争消灭的过程,变成了一本彪炳他“英雄业绩”的史册。

为了美化张灵甫,他们还用歪曲、丑化我人民解放军的形象来作为反衬。早在建国初期反动影片《武训传》使用这套手法的时候,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就尖锐地指出:“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所能够容忍的吗?”反动影片《红日》使用这套反革命手法,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人民解放战争中,我军英勇奋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无坚不摧,无往不胜。正如林彪副主席所指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队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队伍,因而是战无不胜的队伍。”

让我们来看一看在瞿白音笔下的我军指战员的形象。在影片中,我军长不是向警卫员发火,就是愁眉苦脸地写检查请求处分;军政委根本不做政治工作,向战士讲起桃啊枣啊的没个完;团长接二连三地发牢骚,甚至“仗没打好,马也不会骑,差点摔下来”;连长骂人、酗酒,举着国民党战刀骑马发酒疯,甚至在战场上瞎指挥。这就是在他们手中出现的我军干部的形象!战士们呢?在《导演阐述》中规定:“秦守本简单粗暴,有小军阀作风”;“王茂生土里土气,不会说话”;“金立忠好睡觉,迷迷糊糊,好瞎估计”,还特别规定一个战士“说话口吃”,让他大出洋相。这是多么恶毒的诽谤!影片把大智大勇、所向无敌的人民军队歪曲成什么样子!

影片中张灵甫不是说过“这是一台好戏,我们七十四师是主角”吗?这又是瞿白音之流苦心“追求”的一个“奇句”。这句话概括了整个影片对敌军和我军的褒贬,鲜明地表示出炮制者让张灵甫充当“主角”的反革命意图。 张灵甫是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代表,是蒋家王朝的代表,是解放后在我们国家里继续进行反革命活动的那些国民党残渣余孽的代表,也正是刘少奇一伙反革命复辟势力的代表。这样一个反革命人物形象在影片中充当了“主角”,成为被歌颂的主要人物,这反映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是多么严重啊!

为什么反革命的人物形象能在社会主义的银幕上充当“主角”?

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资产阶级为了夺取政权,就要先抓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里实行反革命专政。在文艺作品中大力树立自己的主要人物形象,使这些主要人物形象成为舞台、银幕上的“主角”,就是他们实现这个专政的一个主要手段。历史的僵尸张灵甫,在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三年我国阶级斗争相当尖锐的时期,被刘少奇在文艺界的代理人搬上银幕,正是为了配合国内外阶级敌人向党的猖狂进攻,配合蒋介石匪帮“反攻大陆”的叫嚣,为蒋家王朝招魂,为地、富、反、坏、右和一切牛鬼蛇神撑腰打气。刘少奇和他的娄罗们,就是要借张灵甫这个反革命人物形象长资产阶级志气,灭无产阶级威风,妄图把一切仇视社会主义的反动势力煽动起来,编成各种类型的“七十四师”,“采用孙行者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兴妖作怪的政策”,与帝、修、反“里应外合”,来一个“中心开花”,颠覆无产阶级专政,重新在历史舞台上唱“主角”!难怪文艺黑线头目周扬、夏衍之流看了这部影片之后手舞足蹈,大呼《红日》“是部好片子!”“人物写出来了!”难怪那些反动资本家和地主叫嚷“写得真不错!”“这是最好的电影!”张灵甫这具僵尸的复活,使牛鬼蛇神多么得意忘形啊!

凡此种种,都充分地证明了,文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在意识形态领域,在整个社会的阶级斗争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坚决捍卫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江青同志,首先明确地指出了这个问题。《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指出:“我们要满腔热情地、千方百计地去塑造工农兵的英雄形象”,“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革命样板戏,在这一根本问题上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革命样板戏在江青同志指示下,在所有艺术形象中突出正面人物形象,在正面人物形象中突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在主要正面人物形象中突出最主要的即占第一位的中心人物形象,使这些英雄形象放射出夺目的光辉,以鼓舞广大革命人民的战斗意志。

“有比较才能鉴别”。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和反动影片《红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是无产阶级英雄形象雄姿英发地占领了舞台,一个是反革命形象统治着银幕;一个是人民解放军英雄的革命精神力量压倒了一切,一个是国民党匪帮的反革命精神力量非常嚣张。两部作品,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阶级立场。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滚滚怒涛,冲垮了刘少奇的资产阶级司令部和他在文艺界的阎王殿。革命样板戏的出现,开辟了无产阶级文艺的新纪元。但是,“在地球上全部剥削阶级彻底灭亡之后多少年内,很可能还会有蒋介石王朝的代表人物在各地活动着。”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流毒,还远远没有肃清。让我们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抓紧革命大批判,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69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答版权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