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藏经 径中径又径  清 张师诚着

圣祖仁皇帝圣制五灯全书序(三集文)

  朕惟天生蒸民。厥有恒性。迨物交私蔽以后。遂不能有善而无恶。故操治世之权者。必兢兢以劝善惩恶为先务焉。大易着闲邪存诚之义。尚书明福善祸淫之旨。皆所以启牖下民。使之回心向道。而勿即于匪彝也。间尝流览释氏之书。立教虽主于空寂。而其戒欺去妄。蠲忿窒欲。亦与劝善惩恶之道盖无殊旨焉。自宗门教兴。曹溪而下。五派迭衍。各有撰述。宋景德以后。裒集为传灯诸录。嗣是又举挈要领。汇成一编。是为五灯会元。洎乎本朝沙门海宽。念其支派繁衍。自宋金元明数百年来。传述阙然。乃着缵续一书。今圣感寺僧超永。复虑谱牒渐棼。闻见不一。用是旁搜博考。折衷于二编。而参订之。删其繁芜。增所未备。以成全书。其用心也。可谓勤矣。至于简牍所载。互相印证之语。罕譬曲喻。为说甚伙。而其大指要归。亦惟欲祛迷惑。以复性真。不越乎闲邪存诚。牖人为善之意。匪仅有裨于禅宗教旨而已也。故为之序。

世宗宪皇帝御选语录卷十三序文

  达摩未到梁土以前。北则什公弟子。讲译经文。南则莲社诸贤。精修净土。迨后直指心传。辉映震旦。宗门每以教典为寻文解义。净土为着相菩提。置而勿论。不知不觉。话成两撅。朕于肇法师语录序。已详言宗教之合一矣。至于净土之旨。又岂有二。这个如摩尼珠。面面皆圆。如宝丝网。重重交映。如大圆镜。万有虚空不得而出。如大火聚。万有虚空不得而入。诚乃不无不有。无欠无余。果能了悟。则终日吃饭。不曾嚼着一粒米。终日着衣。不曾挂着一条丝。然则终日念佛。岂有为念佛所挂碍哉。如犹不能了悟。则色空明暗。受想行识。尽是一场大梦。又何必但许人恶梦。而不许人善梦也。曹溪十一传。而至永明寿禅师。始以净土提持后学。而长芦北磵诸人。亦作净土章句。及明莲池大师。专以此为家法。倡导于浙之云栖。其所着云栖法汇一书。于本分虽非彻底圆通之论。然而已皆正知正见之说。朕欲表是净土一门。使学人宴坐水月道场。不致歧而视之误谤般若。故择其言之融会贯通者。刊为外集。以示后世。如学人宗旨不明。即将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作无义味语。一念万年。与之抵对。自然摸着鼻孔。如其已得正悟。则丈六金身。是一茎草。三千世界。是一微尘。延一刹那顷于万亿年。扩一毫毛端为四大部。宝池金地。充塞现前。翠竹黄花。无非正受。于此净土。正可随喜。花开见佛。岂不是直指心传也耶。是为序。

高宗纯皇帝圣制诗文

  云栖寺再迭旧韵一律(三集诗)

  万绿琼竿参汉青。十寻枝见下亭亭。此中寻路一时到。教外无言六字听。(是寺僧以念佛为务不参禅)坐对溪声流不尽。了同山色峙常停。道场开后於菟避。(志称其地人迹罕至明僧袾宏结庵后虎不伤人)借问山僧具底灵。

  游云栖四绝句(四集诗)

  循塘减从路由西。花拂垂鞭香马蹄。已是不凡仙境界。云标遥认寺云栖。   前疑无路路原通。密护干天绿竹丛。笑指洗心亭下水。碧云寺里偶相同(香山碧云寺洗心亭即仿此以名之去岁临憩曾有佳名津逮自云栖之句)。   低檐矮屋不华寺。淡食粗衣本分僧。朝暮但勤持六字。可知六字括三乘。   廊转东厢曲径连。别开轩阁小留延。得无涂污净修处。试问莲公应不然。

  贯休极乐图赞(二集文)

  西方极乐。兜率陀天。琉璃界道。梵网层悬。宝树七种。仙禽十二。匪啻庄严。各具深义。圆觉倒退。菩萨声闻。无央数众。瞻两足尊。堂堂弥陀。侍法王子。左右以居。观音大势。(叶)池茁莲花。跽听法人。以清净缘。为安养因。贯休作图。示往生者。一步不移。又何谓也。

仁宗睿皇帝圣制诗

  舍卫城瞻礼(初集诗)

  极乐道场谁得到。佛城即此可瞻依。色声相泯宗风阐。欢喜心钦爱日晖。见月空中真本幻。拈花镜里是仍非。虔祈奋迅狮王力。迅伏邪氛正教归。

  大悲阁瞻礼(二集诗)

  巍峨层阁焕云楣。满月金容现大慈。愿渡群生登极乐。妙观察智物无遗。

皇上御制赵文敏书中峰和尚净土诗册跋(养正书屋全集)

  赵松雪书本师。晋唐虽笔势不同。而其规矩神韵。无不各极其妙。故宋元以降。未见其伦匹。余每观公墨迹。莫不心神开悦。展玩愈久。而妙趣益生。令人至于忘餐而不能释手。此册书中峰和尚净土诗二十六首。雄秀多姿。公又自为小偈一篇。系于卷尾。所以重申净土之奥义也。览是册者。须参无相真心。宗乘实法。凡八万四千尘劳门。莫不昭然指示。而开智海度迷津之功。真与楞严接踵矣。尝观三希堂石刻中。公与中峰和尚往来。简札甚伙。其平日皈依顶戴之诚。已可概见。想公之书此册。必竭精尽力而为之无疑也。今获览此真迹。其殆操如意珠。而游极乐国也乎。余愧不知书法。不参禅理。用识数言。聊寓倾向之意云尔。


  佛之教人。无非劝善戒恶。皆正教也。与儒教何以异。邪教不可不锄。正教有不可废。人能遵奉佛敕。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胜残去杀之风。将见蒸蒸日上。我朝圣圣相承。崇奉三宝。诚以治理相关。有裨于世道人心不浅也。学者未识此理。剿辞辟佛。弗思耳矣。佛自隆古以前。已历无量数劫。其生于周昭王时者。为释迦牟尼佛。孔子谓西方有圣人。盖已知有此佛。后汉明帝朝。其教始入中国。全藏八万四千法门。以明心见性为极则。第真参实悟。累劫难穷。菩萨尚昏隔阴。声闻犹昧出胎。功败垂成。良可叹惜。释迦牟尼佛悲怜末学。于禅教律之外。特出异方便。复开净土一门。为说阿弥陀经。指陈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依报正报之胜。令人执持名号。惟在一心不乱。即能七日有成。如顺水扬帆。如单方治病。简要直捷。孰逾于斯。盖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愿愿济度众生。广垂接引。其威神亦不可思议。故人至心持名。定得往生极乐。此全赖佛力摄取。与专仗自力参悟者。难易迥殊也。世之辟佛者无论已。其有修行志切。率以坐禅参究为先。高远难行。徒致一无成就。即持名不辍。未尝乏人。又皆志在求福。欲得懃懃恳恳。专心求生西方者。百无一二。且问以净土一门。多未明晓。甚或妄生疑谤。夙障之重。一至于是。夫人生如水上泡。倏忽澌灭。功名富贵。一切皆空。何物可以将得去者。且一生行事。岂乏罪愆。六道轮回。何所底止。一生西方。即不退转。有如此至简至易之径路。不知猛力跳出。噬脐何及。余根钝障深。茫无解悟。惟于净土法门。信之笃而愿之坚。一息不容稍懈。又思广度有情。普济含识。嘉庆甲戌。曾取前贤净土论说。择其精语。辑为径资浅切编。嗣见荆溪周子克复净土晨钟一书。先得我心。不复授梓。继思醒世之书。先贵破其沈迷。方可引之入胜。否则阅未终卷。难免昏昏欲卧。此编以醒迷发端。开门见山。更足[婪-木]人深省。且信愿行三者。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今以三者为大纲。层递分门。较有次第。是以重加订定。删其繁文。增其未备。莲池大师有曰。持名一法。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谨取以改编名。仍付剞劂。用作法施。虽然世人念佛者多。得生净土者少。何以故。良由口虽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莲池大师曰。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说。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妻相敬。要至诚信实。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骘方便。要慈愍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小民。但有不好心起。着力念定。要念退这不好心。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观此则从善去恶。为修净根源。恶可不揣其本而齐其末。爰恭录圣制御文。有关于传灯净土诸篇。弁诸卷首。彰正教而佐治功。岂曰小补之哉。后附昔贤净土歌咏。亦以声音感人。足动欢喜赞叹云尔。   道光五年乙酉正月兵部侍郎巡抚江苏等处提督军务归安张师诚自序


  经谓一切惟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然则弥陀至圣。不隔下凡。极乐虽遥。岂离方寸。所以前贤往哲。即于尘劳中作佛事。烦恼里转法轮。心境圆融。自他不二。莲华世界。正不待远过十万亿佛土也。但此圆顿法门。无上妙谛。岂舍秽求净。离心觅土者。所能窥其涯岸耶。吾乡张兰渚先生。字心友。讳师诚。居湖州归安县。父梦日轮照窗。寤而生师。母早故。事父以孝闻。少年登科第。历任封疆。为江苏巡抚。见苏城杀业甚伙。屡出示劝戒。遇放生河等处。必严捕鱼之禁。署中不晏客。不杀生。已而长斋奉佛。栖心净土。自号一西居士。择前贤净土论说。辑径中径又径一书。并自为之序。后附净土歌咏。其自作数十首。最为警切。道光八年。年六旬余。乞假归里。静居斗室。一意西驰。逾年卒。临终时。诵弥陀经毕。才举佛号至第五声。寂然而逝。予读其辑集并诗。深叹名列显贵之班。身任封疆之职。而念念修持净土。竟有如是之恳且切也。殆现宰官说法。为后世作一标榜者欤。   时在同治七年孟夏浙江钱塘菩萨戒弟子许净中续序

  径中径又径目录

卷一 起信法   醒迷门  易行门 卷二 起信法   疑误门  辨魔门  征验门 卷三 立愿法   决定门  广度门

励行法   精持门  兼观门 卷四 励行法   断爱门  饬终门  助行门  净土杂咏附

  

  径中径又径卷一   起信法   醒迷门

  浮生若梦。一切皆空。人皆知之。亦能言之。而终日营求靡己。曾不醒悟。大率以为死后即化。又或以为死即复生。不足为虑。讵知业报无爽。得人身极难。即得人身。而依然又入梦境。轮回六道。其苦无涯。欲脱离此苦。舍净土奚归耶。将起其信。先破其迷。辑醒迷门。   宋王龙舒净土文曰。人生时父母妻子。屋宅田园。牛羊车马。以至台凳器皿。衣服带索等物。不问大小。或祖父以传于己。或自己营造而得。或子孙或他人为己缉累而得。色色无非己物。且如窗纸虽微。被人扯破。犹有怒心。一针虽微。被人将去。犹有吝心。仓库既盈。心犹未足。金帛已多。营犹未止。举眼动步。无非爱着。一宿在外。已念其家。一仆未归。已忧其失。种种事务。无非挂怀。一旦大限到来。尽皆抛去。虽我此身。犹是弃物。况身外者乎。静心思之。恍如一梦。故庄子云。且有大觉。然后知此其大梦也。古人有言。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妙哉此言也。予故用此后两句。添以两句而成一偈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但念阿弥陀。定生极乐国。盖业者谓善业恶业。此皆将得去者。岂可不以净土为业乎。有了明长老为众普说。指此身而言曰。此为死物。其内泼泼地者为活物。莫于死物上作活计。宜于活物上作活计。余深爱此语。故常为人言之。凡贪种种外物以奉其身者。皆是死物上作活计也。世人虽未能免此。当于营生奉身之中。挪顷刻之暇。回光自照。以留心于净土。乃活物上作活计也。且如汲汲营生。虽致富如石崇。贵极一品。终有数尽之期。岂若净土之无尽也。   又曰。此世界中人。皆如水上泡。生灭不常。或一岁二岁。或一十二十。幸而至四十五十。亦难矣。虽有至七十者。古来犹稀。人只见眼前老者。不思不待老而去者多矣。况世间无非是苦。但不思省。故不觉知。不称意时。固为苦矣。如或称意。亦无多时。父母妻儿。姻亲眷属。或疾病死亡。或杀伤离散。或自己大限忽然而至。平生罪恶。岂得全无。且以目前言之。起一不正念。说一不正语。视一不正色。听一不正声。为一不正事。无非过恶。况所食者众生之肉。所衣者亦杀众生而得。又况所有过恶。不止于食肉衣丝。不思则已。思之诚可畏也。自少至老。自生至死。积累既多。缠绵坚固。无由解脱。闭眼之后。不免随业缘去。杳杳冥冥。知在何处。或堕地狱。受诸极苦。或为畜生。受人宰杀。或生饿鬼。饥火烧身。或入修罗。嗔恨所迫。虽有善业。得生天上人间。受尽福报。依旧轮回。漂流汩没。无有出期。唯有西方净土。最为超脱轮回之捷径。人身难得。趁康健时。办此大事。当常作念云。吾曾自无始以来。轮回六道。不曾知此法门。故不得出离。今日知之。岂可不即时下手。年高者固当勉力。年少者亦不可因循。命终径生极乐世界。回视死入阴府见阎王受恐怖者。不可同年而语矣。   又曰。阿弥陀佛有誓愿云。已生我国。欲往他方生者。如其所愿。永不复坠三恶道。何则。生净土者。必证无生法忍。且无生法忍者。乃了生死也。了生死者虽入生死界中。此一性已不昧矣。一性既不昧。何由而为恶乎。论其理固无坠堕。况又仗佛力。故坠堕必无。是以生净土者。非徒长生不老。又生死自如。故欲设化一切众生。而入一切众生生死界中。而吾之真性。常湛然明朗。不复惑于外物。不复牵于业缘。虽在轮回世界。而无复轮回。所谓世出世间者是也。谓虽在世间。而出世间矣。是故生净土而生死自如者。欲生天上亦可。欲生人间亦可。欲生大富贵中亦可。欲生清净中亦可。欲长生不灭亦可。欲灭而复生亦可。意所欲无不自在。此所以贵于修净土也。世人不知此理。徒为生死所苦。欲生富贵中。反生于贫贱。欲生快乐中。反生于愁戚。欲生而长寿。反生而夭促。欲生于善道。反生于恶趣。种种皆被外物所惑。业缘所牵。不得自在。是以无始劫来。轮回六道。不得出离。当念此等忧苦。回心净土。所以名极乐世界者。其意可见矣。   又曰。佛问阿难云。汝欲见地狱人否。阿难云欲见。佛云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此地狱人也。盖谓人生善恶。不过身口意三业。今三业俱恶。是为纯黑业。所以入地狱。若三业俱善。则为纯白业。乃生天堂。若三业中有一业善。则为杂业。亦不入地狱。故身意虽恶。而口念佛名。亦一业善。远胜于三业俱恶。况口念佛时。又能心想佛像。则意业善。端正其身。而手提数珠。则身业善。常能善此三业。以修净土。必上品生。予尝于镇江闻卖虾者。叫虾一声。而知其三业俱恶。何则。身荷虾担。则身业恶。意欲卖虾。则意业恶。口叫卖虾。则口业恶。是知叫虾一声。而三业俱恶。此佛所谓地狱人也。以此观之。则目前所谓地狱人者多矣。可不畏哉。众生以愚痴不知因果。陷于罪恶。深可怜悯。知其说者。为开导化谕。此名法施。法施为布施之大者。其为福报。岂意量耶。或曰人诵佛名。一向称诵。正如呼一人。一向呼之。其人必怒。故一向诵佛名者。未足为善也。是不然。众生自无始以来。口业过恶。积如山海。多诵佛名以涤荡之。尤惧不足。岂可以称呼常人之名为比也。况诸佛自开此念诵法门。所以诱掖众生。善其口业。以渐善其身意。故谓一向诵佛名未足为善者。世俗之言。非诸佛诱掖众生之言也。   又曰。净土之说。多见于日用之间。而其余功乃见于身后。不知者止以为身后之事而已。殊不知其大有益于生前也。何则。佛之所以训人者无非善。与儒教之所以训人。何以异哉。唯其名有不同耳。故其以净上为心。则见于日用之间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为。无适而非善。善则为君子。为大贤。现世则人敬之。神佑之。福禄可增。寿命可永。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为无益于生前乎。其次为业缘所夺。而不能专志于此。苟有志焉者。亦恶缘可以自此而省。善缘可以自此而增。恶缘省而不已。终必至于绝其恶。善缘增而不已。终必至于纯乎善。恶既绝矣。善既纯矣。非为君子而何。非为大贤而何。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为无益于生前乎。又其次。不知礼义之所在。不知刑罚之所畏。惟气力之为尚。惟势力之是趋。苟知以净土为心。则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为虽不能皆合于礼义。亦必近于礼义矣。虽不能尽超乎刑罚。亦必远于刑罚矣。渐可以脱小人之域。而终为君子之归。庸人稍知佛理者。世必自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为无益于生前乎。或曰。从孔子之言。而以儒教为心。岂不益于生前。何必净土哉。曰。此世间法耳。非出世间法。世间法。则不出于轮回。出世间法。则直脱轮回之外。净土既益于生前。又益于身后者。以其兼世间出世间法故也。   死心和尚净土文曰。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而世人不肯信向。但只贪生。不知有死。且夫三界火宅。业系受身。寿命短长。皆酬宿报。前世有十年分。今世受用十年。前世有二十年分。今世受用二十年。人生百岁。七十者稀。大限到来。还他一死。只如功名富贵之家。财宝如山。妻妾满室。日夜欢乐。他岂不要长生在世。争奈前程有限。暗里相催。符到奉行。不容住滞。阎罗老子。不顺人情。无常鬼王。有何面目。且据诸人眼里亲见。耳里亲闻。前街后巷。亲情眷属。朋友兄弟。强壮后生。死却多少了也。古云。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我劝少年人。趁此血气刚盛。色力未衰。正好修行。奉劝衰老人。最好念佛。年纪朽迈。日月无多。发白面皱。眼暗耳聋。头低背曲。脚手颤掉。去天甚远。入地甚近。不办死路。又待何如。有儿女人。正好念佛。自从早年索妻养子。经营家计。受尽千万辛苦。今日儿女长大。家计已成。好将担子分付儿孙。落得现成享福。念佛修行。若不回头。定是痴人。忽然三寸气断。不免一旦皆休。若是孝顺儿孙。斋得几众僧。看得几部经。哭得几声。犹是记忆爷娘。若是不肖之子。父母方死。骨头未冷。作耗财产。出卖田园。恣意作乐。以此观之。着甚么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无男女人正好念佛。孤单一身。无忧无虑。不须男婚。不愁女嫁。粗衣淡饭。多少清闲。若不修行。后悔何及。富贵人最好念佛。高堂大厦。衣食丰足。百事现成皆是前生修来。贫穷人正好念佛。衣食不足。贫穷下贱。常受饥寒。只因前世不肯修行。遂昭现报。若不改往修来。一死之后。如秤槌落井。何时得出。参禅人正好念佛。或根机利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如受荫官。不忧落第。爵禄现成。有等愚人。说道心好便了。何须念佛。此等邪见。惑乱世人。古德云。冷笑富家翁。营生忙似箭。囤里米生虫。库中钱烂贯。日里把秤称。夜间点灯算。形骸如傀儡。莫教绳索断。眼光忽落地。追悔有何便。汝若念佛不生净土。我堕拔舌地狱。他年净土华开日。记取娑婆念佛时。   明大佑净土指归集寂室曰。世人欲修净业。不可言我今忙迫。且待闲暇。我今贫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壮。且待老时。若分定闲忙。分定贫乏。分定夭折。即于净业无缘修习。或尔丧亡。虽悔何及。奉劝诸人。趁身强健。努力修之。   又曰。世人但知生时将养此身。营求资给。而不思舍此身后。神识不灭。若无善因。则沦坠苦趣。何为生时爱惜此身。死后神识不灭。而不思度脱耶。又世人端为妻子眷属。广营衣食而无少怠。不思命终之时。妻子眷属。虽爱彻骨髓。不能相救。唯当独往。今劝世人。不当以养生故。而忘畏死。不当以为他故。而忘自为也。   明莲池大师示洞庭山翁门石氏(求来世为官)曰。为官虽好。倚官为业。后生堕落。受苦无量。应当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直饶位至三公。不若莲登九品。念佛求生净土。胜似为官。远之远矣。   又示许门石氏(求来世为僧)曰。为僧虽好僧。不修行。后生堕落。受无量苦。应当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亲近金木雕装之假像。不若亲近现在说法之真佛也。净土为僧。胜过此世界为僧。远之远矣。   又曰。入道要门。信为第一。恶事非信尚不成就。况善事乎。譬如世间盗贼。时乎败露。官府非不以极刑绳之。迨后释免。依旧不悔。所以者何。他却信得这条门路。不赉一文本钱。自获利无算。所以备受苦痛。决不退悔。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谛信。不要说不信净土。只如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这一句话。于义理不是难解说。你们眼里亲见。耳里亲闻。经过许多榜样。如今要你信得这句话。早是不能勾也。你若真实信得这句话。则念佛法门。不必要我费尽力气。千叮万嘱。尔自如水赴壑。万牛不能挽矣。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时。你们睹此榜样。当愀然不乐。痛相警策道。大众。我与你今日送某僧。明日送某僧。不知不觉。轮到自身。此时悔恨无及。须疾忙念佛。时刻不要放过方好。我见你们自家也说可惜。对人也说可惜。及乎堂中估唱。依然言笑自如。你只不信人命在呼吸也。   又与冯筠居曰。七十古稀。百年能几。今此暮景。正宜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但以一声阿弥陀佛消遣光阴。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后当生西方。何幸如之。发大欢喜。莫生烦恼。倘遇不如意事。即拨转心头。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却回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奈何与世人一般见识。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法门也。   又与朱西宗曰。人之处世。遇顺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忧以危。然而顺未足为幸。逆未足为不幸。溺于意之所便。则出世之心不生。戚戚乎不得志。夫然后厌身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万苦交于前。但以正智观察。苦从何生。从身生。身从何生。从业生。业从何生。从惑生。因惑造业。因业成身。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切空寂。敢问所以破惑之方。只须就本参话头上理会。念佛的是谁。捉败此疑。诸惑皆破。思之毋忽。   又骷髅图说。一篇曰。傅大士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锺。假饶金玉满堂。难免生老病死。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大士此语。正所谓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者也。如何是万般将不去。人生所有官爵。金宝屋宅。田园饮食。衣服玩好。乃至娇妻爱子。无常到来。那一件是将得去者。如何是惟有业随身。人生所造诸贪嗔痴业非礼奸淫。恣意宰杀。为子逆父。为臣欺君。克众成家。阴毒害物。种种恶业。无常到来。这是紧紧随着你者。既然如是。若不猛省回头。改恶从善。洗心念佛。岂非徒得人身。虚生浪死。苦哉苦哉。我观世人个个皆好念佛。今三等列之。一者极闲人。应当无昼无夜一心念佛。二者半闲半忙人。应当营事已毕。即便念佛。三者极忙人。应当忙里偷闲。十念念佛。又复富贵之人衣禄丰足正好念佛。贫穷之人。安贫守分正好念佛。有子孙人。得人替力正好念佛。无子孙人。心无牵挂正好念佛。无病之人。身力康健正好念佛。有病之人。知死不久正好念佛。聪明之人。通经达理正好念佛。愚钝之人。无杂知见正好念佛。以要言之。天上人间。四生九有。皆当念佛。奉劝世人。何不趁此四大未作骷髅时。早早念佛。直待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懊悔无及了也。   又曰。佛言人命无常。促于呼吸。少年亦尔。何况老乎。我今殷勤来相警策。当观此身。目暗耳聋。发白面皱。背伛腰曲。骨痛筋挛。步履龙锺。精神昏塞。警如夕阳西照。光景须臾。衰草迎秋。凋零顷刻。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诚如己事已办。非愚所量。其或不然。何不猛省无常。战兢惕励。谛思净土。决志往生。放下万缘。一心念佛(老堂警策)。   佛言人命无常。促于呼吸。平人亦尔。何况病乎。我今殷勤来相警策。当观此身。四大不调。百骸欲散。饮食渐减。医药无灵。便利床敷。呻吟枕席。譬之鱼游釜内。倏忽焦縻。灯在风前。刹那熄灭。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诚如己事已办。非愚所量。其或不然。何不猛省无常。战兢惕励。谛思净土。决志往生。放下万缘。一心念佛(病堂警策)。   师子峰如如颜丙劝修净业文曰。只这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尽贪世乐。不知乐是苦因。浮生易度。岂是久居。幻质非坚。总归磨灭。自未入胞胎之日。宁有这男女之形。只缘地水火风假合而成。不免生老病死雕残之苦。上无丝线可挂。下没根株所生。虚浮如水上泡。须臾不久。危脆似草头露。倏忽便无。长年者不过六七十以皆亡。短命者大都三二十而早夭。况乎兽残虫螫。猝不及防。屋压车伤。痛何能救。坑坎邱陵之厄。到处堪虞。刀兵水火之灾。何时蔑有。又有今日不知来日事。上床别了下床时。几多一息不来。便觉千秋永别。(雪峰颂。一盏孤灯照夜台。上床脱了袜和鞋。三魂七魄梦中去。未委明朝来不来)叹此身无有是处。奈谁人不被他瞒。筋缠七尺骨头。皮里一包肉块。九孔常流不净。六根恣逞无明。发毛爪齿。聚若堆尘。涕泪唾津。污如行厕。里面尽蛆虫聚会。外头招蚊虱交攒。沾一灾一疾。皆死得人。更大热大寒。催人易老。眼被色牵归饿鬼。耳随声去入阿鼻。口头吃尽味千般。死后只添油几滴。(长魁诗云。红红白白莫相瞒。无位真人赤肉团。败坏不如猪狗相。只今便作死尸看)此身无可爱惜。诸人当愿出离。如何迷昧底尚逞风流。朦董汉犹生颠倒。或有骷髅头上。簪花簪草。或有臭皮袋畔。带麝带香。罗衣罩了脓血囊。锦被遮却屎尿桶。用尽奸心百计。将谓住世万年。不知头痛眼花。阎罗王接人来到。那更鬓[斑-文+女]齿损。无常鬼寄信相寻。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捷径。日日饮酒食肉。无非种地狱深根。眼前图快活一时。身后受苦辛万劫。(净土云。皮包血肉骨缠筋。颠倒凡夫认作身。到死始知非是我。从前金玉付他人)一旦命根绝处。四大风刀割时。外则脚手牵抽。内则肝肠痛裂。纵使妻儿相惜。无计留君。假饶骨肉满前。有谁替汝(古颂。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情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生者空自悲啼痛切。死者不免神识奔驰。前途不见光明。举眼全无伴侣。过奈河岸。见之无不悲伤。入鬼门关。到者尽皆凄惨。世上才经七日。阴间押见十王。曹官抱案没人情。狱卒持叉无笑面。平生作善者。送归天道仙道人道。在日造恶者。押入汤涂火涂刀涂。镬汤沸若山颓。剑树势如峰耸。灌铜汁而遍身肉烂。吞铁丸而满口烟生。遭锉磕。则血肉淋漓。入寒冰。则皮肤冻裂。身碎业风吹再活。命终罗刹喝重生。人间历尽百春秋。狱内方为一昼夜。(延光集。镬汤炉炭谊幽坏。剑树刀山耸太清。受罪要终八万劫。狱卒牛头始放行)魂魄虽归鬼界。身尸犹卧棺中。或隔三朝五朝。或当六月七月。腐烂则出虫出血。臭秽则熏地熏天。胖胀不堪观。丑恶真可怕。催促付一堆野火。断送埋万里荒山。昔时要悄红颜。翻成灰烬。今日荒凉白骨。变作泥堆。(寒山颂。胭脂画面娇千样。龙麝熏衣悄百般。今日风流都不见。绿杨芳草髑髅寒)从前恩爱。到此成空。自昔英雄。如今何在。泪雨洒时空寂寂。悲风动处冷飕飕。夜阑而鬼哭神号。岁久而鸦餐雀啄。荒草畔漫留碑石。绿杨中空挂纸钱。下梢头难免如斯。到这里怎生不醒。(寒山云。雀啄鸦飧皮肉尽。风吹日炙髑髅干。目前试问榜观者。自把形骸仔细看)大家具眼。休更埋头。翻身跳出迷津。弹指裂开爱网。休向鬼窟里作活计。要知肉团上有真人。我佛悲怜。用垂拯救。欲令横超三界。特开净土一门。四十八愿之宏深。入人心而遍加摄受。十万亿程之遥远。仗佛力而不隔须臾。托质莲胎。享自然之衣食。栖神净域。免他道之轮回。是男是女总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但请回光返照。便知本体元无。若未能学道参禅。也且勤持斋念佛。果能一心不乱。管教七日成功。移六贼为六神通。离八苦为八自在。净土文法言可证。往生传灵迹非虚。对众为大众宣扬。归家为一家解说。使处处齐知觉悟。教人人尽免沉沦。上助诸佛转法轮。下拔众生离苦海。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人道不修。他道难修。莫教一日换了皮。纵有千佛难救汝。火急进步时不待人。各请直下承当。莫使此生空过(寒山云。百骸溃散离尘泥。一物长灵复是谁。不得此时通线路。骷髅着地几人知)。   常熟志。明邵武知府严澄遗亲故书曰。澄一病几殆。不意复生。虽则苟延。焉知来日。回首营生旧计。有同嚼蜡。一具皮囊。终须败坏。六尘缘影。何处坚牢。不如换却凡心。求生净土。诵弥陀一句。消罪业无边。聊奉劝文。用表诚意。   周克复净土晨钟曰。自贫贱而视富贵。见其气焰熏灼。不胜垂涎之慕。然当之者。未必真乐也。皇甫谧云。富贵扰神耗精。如一人喜怒不测则忧在事主。同列人怀异志。则忧在群情。因贪位而患得患失。缘争权而伐异党同。位愈高则责愈重。宠愈隆则忌愈众。日中易昃。月盈便亏。仓卒事机一失。税驾无所。至求为匹夫而不可得。富家翁持筹会计。竭一生心力以遗其子孙。而百年兴废。事难逆料。身后所有。率归他人。譬蚕之结茧。这茧子是缠身的物事。自结自缠。将怨谁人。又是别人的物事。人只要这茧。谁要你这结茧的虫。由是言之。富贵亦有何乐。纯是苦耳。况富贵人到紧要处。与贫贱无二。盖富贵胜贫贱者。皆无紧要事。如食以遏饥。衣以御寒。若衣而华。食而精。此于身心有何紧要。其他推此可知。至大利害处。老也病也死也。止此只身独当一面之孤。注到钟鸣漏尽时光景。卿相以至氓庶。总无人可代。总同一结煞。不增分毫。思及此。不由人不当下心灰了也。   又曰。一子人谓险子。多置姬媵广嗣。独不念身一而已。非险身乎。世多知子之险。而忘身之险。七篇时文。几级官位。数箱金帛。一区宅子。数亩田园。几个娇妻美妾。一场没正经。没要紧。闲是闲非。人人被他汩没一生。个个打不出这般窠臼。虚碌碌忙迫一场。蚤已谢世。吁可悲也已。邵尧夫云。使我却十年。亦可少集事。奈何天地间。日无再中理。古语云。狂谋迂算百不就。惟有霜鬓来如斯。又云。如今休去便休去。欲觅了时无了时。皆至言也。胡不猛省于此。   又曰。世人有言。积快活以防死。其意谓人世太苦。净生太促。与其仓皇而就谢。孰若纵乐以行休。万一与化俱迁。追想生平。尽多乐事。较之穷蹙终身者。讵不胜彼一筹。如昔人所云。十听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是其类也。予曰。果尔则是担头加重。鼎沸益薪。是名促死。何名防死。如佛言受即是空。食列数味。放箸即空。出多驺从。既到即空。终日游观。既归即空。惟为善事毕。勤劳即空。而白业具在。为恶事毕。快意即空。而黑业具在。世之为白业者少。而为黑业者多。是以一时之快意。而造茫茫之业海也。以是防死果得策欤。夫防死是大丈夫第一事。防死第一着。无如了生死。欲了生死。无如念佛求生西方。又有一等世味笼罩他不得的以高尚为志。以闲散为襟。或诗酒陶情。碁局换世。或栖心五岳。啸咏烟霞。此皆虚送居诸之徒耳。其上则十种飞仙。三山羽客。非不逍遥鸾鹤。冲举自豪。无奈真性未明。生死未了。乐天云。假使得长生。才能胜夭折。言长本对短。未离生死辙。不如学无生。无生即无灭。诚哉言也。   又曰。东坡云。日者韩持国婿王实见访。言持国自谓已癃老。且将声乐酒色以娱年。东坡曰。惟其残年正不当尔。顷有一老人置酒会亲友。酒阑语众。奄奄且去。诸子呼号。愿留一言为教。老人曰。只宜第一五更起。诸子未喻。老人曰。惟五更可勾当自家事。自家事者是死时将得去者。且吾平居治生。今日就化。可将何者去。诸子颇悟。请君言于持国。勾当自家事。与其劳心酒色。不若为可以死时将去计也。   又曰。世人念佛不真切。只是把生死二字看得轻忽。一生忙忙碌碌。将性命撇在虚空。与己全无干涉。即或当场嗟叹片时。毛骨悚然。过后仍前醉梦。屠赤水云。世智纷纷。名利场中伶俐。识神扰扰。死生路下糊涂。哀哉。谁晓四大不坚。无常甚速。三途八难最苦。肯去要紧真切念佛。百中希有一二也。昔一僧探俗友。劝以生死事大。急宜念佛。友谢以三头未了。僧问故友曰。亲柩未举。男婚女嫁未毕。僧别不久。友忽亡。僧往吊。作诗曰。吾友名为张祖留。劝伊念佛说三头。可怪阎公无分晓。三头未了便来勾。此言虽浅。大可醒俗。吾愿世人。各宜奋发精力。一下斩断轮回。信得这句佛。即勇往直前念去。只此一念。是破黑暗之明灯。是渡苦海之大船。是脱生死之良方。是出三界之径路。并其或验或不验。或悟或不悟。一切都不计较。但持一句佛号在心。无事也念。有事也念。安乐也念。病苦也念。生也念。死也念。如此认真。事无不济。   净土晨钟又载钱孝直曰。从来三界生死轮回。比于牢狱。然则但未出生死。皆三界狱中囚也。囚有三种。其一自谓决无生理。聊于此中苟图安逸。一朝刽子手到。觳觫就毙。其一自负千金之子。不惜金钱。打点营生。而情非决定。一面且偷游釜之娱。倘再生路绝。亦道尽甘心而已。别有负性崛强之夫。不耐束缚。伺守者少间。挣断枷锁。一往无前。似此决裂。彼安肯于未死前偷享余生。或出不出。情悬两可哉。噫。此亦我辈生死狱中一榜样矣。第一种人。滔滔皆是。驾言于功名富贵。辛苦博来。极宫室妻妾之奉。以自娱乐。语以生死。恬不关心。语以生死外别有出路。哑然第付一笑。以全不具信根故也。第二种人。生来亦具宿根。礼佛谈禅。护持教法。造寺斋僧。金钱不吝。然插足世网之中。名缰利锁。如八荆棘丛。牵绊不得自由。夫人生出世。一件大事因缘。不专心去做。而欲以余力及之。世间岂有扬州鹤哉。虽生平作福。不离人天。生死关头。总跳不出。亦缘其怖生死心。原未真切故也。如第三种人。不求生富贵。但下死工夫。乃真能求出生死者矣。今见缧绁中人。呼天乞命。莫不哀其愚而嗤其求生之不早。吾谓死囚求生太晚。比之我辈。犹为蚤计也。死囚秋决。岁不过一日。一日前后。皆可宽然打点。我辈在三界狱中。岁岁可死。月月可死。日日刻刻可死。贱死。贵亦死。老死。少亦死。恶人死。好人亦死。不序爵。不序德。不序齿。一息不来。便分今古。不早打点。姑待一刻。万一即此一刻。驾帖到来。刽子当面。手忙脚乱。何以御之。又袁中郎曰。众生处五浊世。如囚牢狱。以入狱者皆罪人。处人天者皆是业报分段之身故也。然罪人入狱。时刻求出。以知棘墙之外。更有许大安乐世界故也。今众生以烦恼为家宅。以生死为园囿。不知大铁围山是我棘墙。三界法场之外。各各自有家乡乐地。诸佛悯此。为分别净秽。指以脱归路程。而岁久抛业之人。了无归处。诸佛又大建宅舍以安之。一则往来狱门。为治道途。一则长伺狱外。修饰旅馆。如是之恩。何身可报。经曰。如来为一大事出现于世。大事者。即此事也。诸佛既不惜垂手。众生种种反恋此毛头许事。以小易大。死而不悟何哉。

  易行门

  已识迷途。欲求出世。当知入道多门。惟念佛往生净土为易行道。净土多方。又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净土。尤为易行。盖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度尽众生。与此世界之缘遍重。威力又极大。故摄取无遗。人能信向。至心持名。未有不蒙接引。所谓仗他之法。与专持自力者。难易迥殊也。辑易行门。   龙舒净土文曰。统言大藏。不止有十余经言西方净土事。其大略谓彼处以七宝庄严。无地狱饿鬼禽畜。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常清净自然。无一切秽杂。故名净土。其人皆莲华中生。长生不老。衣食宅宇。随意化成。其景序长春。无复寒暑。大受快乐。无一切苦恼。故名极乐世界。其佛名阿弥陀者。梵语也。此云无量。以此佛光明。照见十方世界。无有限量。凡念佛众生。无不知之。故又名无量光佛。此佛寿命。与其国中人民寿命。皆无有限量。虽恒河沙劫。亦无有尽。故又名无量寿佛。此佛有大誓愿度人。其威神不可思议。故至心信向。念其名号者。现世必消除灾难。禳却冤鬼。安静形神。增延福寿。西方七宝池中则生莲华一朵。他日于其中托生。直脱轮回之外。若此者。皆有事迹。非虚言也。其说甚易行。尽大藏中八万四千法门。无如此之要捷者。而人或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行。尤可痛惜也。   又曰。经又云。无量无数劫以前。有世自在王佛出。化度众生。是时有大国王。往听说法。遂有觉悟。乃舍国王之位。而往修行。号曰法藏比邱。即阿弥陀佛也。对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大愿。愿愿皆为济度众生。发此愿已。乃精进以了生死。次入菩萨地。了生死者。乃生死自如也。入菩萨地者。内则修慧。外则修福也。修慧者。使慧性日广于一日。至成佛时。则慧性含虚空世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也。修福者。乃托生于一切众生中。同其形体。通其语言。以设教化。故上自天帝。下至微细虫蚁。皆托生于其中。如此无量无数劫来。设化众生。夫设化众生者。无非得福也。得福而不受用。故其福愈积而愈大。久则遍于虚空世界矣。福大则威神大。譬如世人官大则势力大。是以威神无所不可。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是初发愿以至成佛。无非为众生者。故人至心信向。念其名号。现世必蒙福佑。身后必径生极乐世界。若能精心想其形相。现世必见佛之真身。以佛之威灵无所不在。而人心念与佛纯熟。则自然交通。故佛现其身也。   又曰。净土传云。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无不得生也。观此则是佛与菩萨。悯念众生。沉沦苦海。无由得出。故自以誓愿威力。招诱人生净土。如舟人招诱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虽有罪恶。亦无不得生。盖佛不可以凡人比。凡人不为势利。不与人交。非有益于己。不与人交。此所以为凡人也。贤人君子。已不如此。况佛乎。盖不慈悲不足为佛。不济度众生不足为佛。不有大威力不足为佛。为其慈悲故。见众生沉于苦海。而欲济度。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济度之心。成济度之功。此所以为佛也。经云。大医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尽之人。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命尽者。可谓极矣。盖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时。心念要去。身则随去。心念欲住。身则随住。是身常随念。然犹有念欲去而身被牵系者。身坏时。唯一念而已。一念到处则无不到。是以一念在净土。则必生净土。况佛与菩萨。又招引人往生乎。   又曰。无为杨杰次公。少登高科。明禅门宗旨。谓众生根有利钝。即其近而易知。简而易行者。唯西方净土。但一心观念。仗佛愿力。直生安养。其为王敏仲作直指净土决疑序云。阿弥陀佛光明如大圆月。遍照十方。水清而静。则月现全体。月非趋水而遽来。水浊而动。则月无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则有清浊动静。在月则无取舍去来。故华严经载解脱长者子云。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是知众生注念。定见阿弥陀。若生彼土。则无诸苦。般舟三昧经云。跋欲陀和菩萨。问释迦佛云。未来众生。云何得见十方诸佛。佛教令念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又大宝积经云。若他方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其国者。随愿往生。得不退转。此皆佛言也。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不生净土。何土可生。东坡云。次公晚年作监司太守。常画丈六阿弥陀佛像。随行供养观念。至寿终时。感佛来迎。端坐而化。   乐邦文类。杨次公曰。弥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圣凡一体。机感相应。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弥陀。吾以是观之。智慧者易生。能断疑故。禅定者易生。不散乱故。持戒者易生。远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瞋恚故。精进者易生。不退转故。不造善不作恶者易生。念纯一故。诸恶已作。业报已现者易生。实惭惧故。虽有众善。若无诚信心。无回向发愿心者。则不得生矣。噫。弥陀甚易持。净土甚易往。众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众生何。夫造恶业。入苦趣。念弥陀。生极乐。二者皆佛言也。世人忧堕地狱。而疑往生者。不亦惑哉。   宋丞相郑清之曰。人皆谓修净土。不如禅教律。余独谓禅教律法门。莫如修净土。夫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凡在智愚。皆具此性。根尘幻境。相与沦胥。生死轮回。穷劫不断。故释氏以禅教律。假设方便。使之从门而入。俱得超悟。唯无量寿佛独出一门。曰修行净土。如单方治病。简要直截。一念之专。即到彼岸。不问缁白皆可奉行。但知为化愚俗浅近之说。其实则成佛道捷径之途。今之学佛者不过禅教律。究竟圆顿莫如禅。非利根上器神领意解者。则未免堕顽空之失。研究三乘莫如教。非得鱼忘筌因指见月者。未免钻故纸之病。护善遮恶莫如律。非身心清净。表里一如。则未免自缠缚之苦。总而观之。论其所入则禅教律。要其所归则戒定慧。不由禅教律。而得戒定慧者。其唯净土之一门乎。方念佛时。口诵心维。诸恶莫作岂非戒。系念净境。幻尘俱灭岂非定。念实无念。心华湛然岂非慧。人能屏除万虑。一意西方。则不施棒喝而悟圆顿机。不阅大藏经而得正法眼。不持四威仪中而得大自在。不垢不净。无缠无脱。当是时也孰为戒定慧。孰为禅教律。我心佛心。一无差别。此修净土之极致也。八功德水。金莲华台。又何必疑哉。净土枢要之作勤矣。   元天如法师净土或问。问曰。同居净土。其类甚多。今遍指极乐。而又遍赞其境胜缘胜。9何耶。答曰。经云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今以娑婆对而比之。此则血肉形躯。有生皆苦。彼则莲华化生。无生苦也。此则时序代谢。衰老日侵。彼则寒暑不迁。无老苦也。此则四大难调。多生病患。彼则化体香洁。无病苦也。此则七十者稀。无常迅速。彼则寿命无量。无死苦也。此则亲情爱恋。有爱必离。彼无父母妻子。无爱别离苦也。此则仇敌冤雠。有冤必会。彼则上善聚会。无冤憎会苦也。此或困苦饥寒。贪求不足。彼皆衣食珍宝。受用现成。此或丑秽形骸。根多缺陋。彼则端严相貌。体有光明。此则轮转生死。彼则永证无生。此有四趣之苦。彼无三恶之名。此则邱陵坑坎。荆棘为林。土石诸山。秽恶充满。彼则黄金为地。宝树参天。楼耸七珍。花敷四色。此则双林已灭。龙华未来。彼则无量寿尊现在说法。此则观音势至。徒仰嘉名。彼则与二上人。亲为胜友。此则群魔外道。恼乱正修。彼则佛化一统。魔外绝踪。此则媚色妖淫。迷惑行者。彼则正报清净。实无女人。此则恶兽魑魅。交扇邪声。彼则水鸟树林。咸宣妙法。二土较量。境缘迥别。而乐邦之胜。其数无穷。未暇悉举也。其境胜者。可以摄众生取净之情。其缘胜者。可以助生者修行之力。虽同居净类甚多。唯极乐修行缘具。故遍指也。   又问曰。十方如来。皆可亲近。今独推弥陀者何耶。答曰。独推弥陀其故有三。一誓愿深重。二娑婆有缘。三化道相关也。愿重者。经云弥陀往昔因中。尝发种种广大誓愿。其略曰。若我成佛已来。其有众生愿生我国。或闻我名。修诸善本。称我名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誓不取正觉。既生我国。若有退转。不决定成佛者。誓不取正觉。故华严钞曰。弥陀愿重。偏接娑婆众生也。有缘者。我佛释迦现在世时。众生闻佛所教。归向弥陀。固已多矣。观佛灭后。末世众生。无问僧俗男女。贵贱贫富。稍闻佛教者。无不信向。未闻佛教者。亦会称名。纵是顽愚暴恶无信之徒。或遭厄难危险之处。或发赞叹怨嗟之声。不觉信口便叫阿弥陀佛。至于儿童女子戏弄之际。聚沙搏泥。图墙画壁。便作弥陀佛像。甚至于学行未稳。学语未成者。自然能唱阿弥陀佛。此皆不劝而发。不教而能。非有缘而何。又如无量寿经云。吾说此经。今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愍。特留此经。更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此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又经云。此经灭后。佛法全无。但留阿弥陀佛四字名号。救度众生。其有不信而谤毁者。当堕地狱。具受众苦。故天台云。当知彼佛于此恶世偏有缘耳。相关者。先觉谓两土圣人。示居净秽。以折摄二门调伏众生。此以秽以苦以促。以多魔恼而折之。俾知所厌。彼以净以乐以延以不退转而摄之。俾知所欣。既厌且欣。则化道行矣。又我释迦于三乘授道之外。其有度未尽者。度在弥陀。故于诸大乘经丁宁反复。称赞劝往者。盖化道之相关也。以是三者之故。乃独推焉。   大佑净土指归集曰。圆通梵法师会宗集引般舟三昧经。言念佛往生有三种力。一者本有佛性力。言烦恼心中有如来藏也。二者慈光摄取力。言弥陀光明无量。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也。三者念佛三昧力。言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也。此三种力。如三股绳合为大索。能牵重物。又如水火镜子。若将对日。以艾取之。即可得火。若将对月。以珠取之。即可得水。今以镜具水火之性。喻众生本具佛性之力也。须假日月之光来照者。弥陀慈光摄取之力也。以珠艾能引水火者。信心念佛之力也。此三种物。缺一不可。三事和合。水火方生。三力相资。必生净土。   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曰。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此有二义。一者余门学道。万里迢遥。念佛往生古称径路。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今特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鹤冲鹏举。骥骤飞龙。不疾而行。不速而至。径中径矣。注曰。二义者。一是较量于多种净业。二是拣别于本部大本。故云径路之径路也。径路者。路小而捷名径。小喻念佛为力之简易。捷喻念佛成功之迅速。善导大师偈云。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是也。故云余门学道。名竖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横出三界。如虫在竹。竖则历节难通。横则一时透脱。余门之比念佛。则念佛为速矣。念佛复有多门者。如实相念佛四种。乃至万行回向等。实相之佛。虽云本具。而众生障重。解悟者希。下此数门。观像。则像去还无。因成间断。观想。则心粗境细。妙观难成。万行。则所作繁多。重处偏堕。唯此持名一法。简要直捷。但能继念。便得往生。古人谓既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则不期实相。而实相契焉。故念佛为修行径路。而持名又念佛中之径路也。   德园集附录曰。明礼部员外郎虞淳熙。告归上天目坐高峰死关前。画夜策厉。至三七日倦甚。欲就枕。忽见高峰禅师斩其左臂。豁然有省驰证云栖。宏公曰。凡寐而觉者。不巾栉而复依衾枕。必复寐矣。迷而悟者。不庄严而复亲秽浊。必复迷矣。火莲易萎。新篁易折。子自为计。毋以一隙之光。自阻进修之路因劝令回向净土以续前因。淳熙遂终身行之。   乐邦文类序。明给事中陈瓒家居一意净业。有客过之呵曰。尔不闻大鉴之论唯心者乎。何厌垢而欣净为。答曰。唯心净土。发之大鉴。而非自大鉴始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固先言之矣。盖惧人以不净之心求净土。非曰土无垢净也。   明成时净土十要序曰。净土持名之法。有三大要焉。一者六字洪名。念念之间。欣厌具足如出幽狱。奔托王家。步步之间。欣厌具足。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梢乘。二门俱破。果能寺修净业。不须臾涉余宗。三者一句弥陀。非大彻不能全提。而最愚亦无少欠。倘有些子分别。便成大法魔殃。只贵一心受持。宁羡依稀解悟。   念佛直指曰。元明间僧妙叶。着念佛直指上下卷。其直指心要一篇。斥妄显真。最为精造。有曰。极乐弥陀相好现时。即自心显。自心显时。即彼佛现。我心彼佛心。彼佛我心佛。一体无二。故云唯心净土。本性弥陀。非谓西方无土无佛。不须求生。但在汝生灭缘影之中。名为唯心本性也。求彼佛即求自心。求自心须求彼佛。邨愚夫妇。虽不识理。以信实有彼土。故于命终时。反得往生。畏有陷空之人。因认缘影为心。谓无外土。故虽修道行。还受生死。人命无常。转息来世。尘事连环钩锁不断。若不能于尘劳郁结及得志歇手不得处。一割割断。起愿力行。尽力一跳。焉得应念生彼。

  径中径又径卷一   径中径又径卷二

  起信法

  疑误门

  人闻易行之说。往往疑而不修。即修行已久者。亦有中道游移。疑情日起。或堕前功。或趋外道。因疑而误。流弊无穷。失往生净土。原非即能成佛。所恃者常不离佛。永无退转。必能成佛而后已。为把稳生涯耳。智者十疑论。天如或问。云栖四十八问答。不惮往复辩论。至明至切。此三种现拟专刻。间有节取数条。载入他门者。此门惟采昔贤问难杂说着于篇。以断其疑。以正其误。辑疑误门。   五代永明寿禅师。戒无证误人。勿轻净土。设问曰。但见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系念彼佛。求生他方。答曰。真修行人。应自审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存龟鉴。以破多惑。诸仁者当观自己行解。见性悟道。受如来记。绍祖师位。能如马鸣龙树否。得无碍辩才。证法华三昧。能如天台智者否。宗说皆通。行解兼修。能如忠国师否。此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劝往生。盖是自利利他。岂肯误人自误。况大雄赞叹。金口丁宁。希从昔贤。恭禀佛敕。定不谬误也。往生传所载古今高士事迹。显着非一。宜勤劝览。及自照知。又当自度。临命终时。生死去住。定得自在否。自无始来恶业重障。定不现前此一报身定脱轮回否。三涂恶道异类中行。出没自由。定无苦恼否。天上人间。十方世界。随意寄托。定无滞碍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其未也。莫以一时贡高。却致永劫沉沦。自失善利。将复尤谁。呜呼哀哉。何嗟及矣。   慈昭宗主净土十门告诫云。念佛人临终三疑不生土净。一者疑我生来作业极重。修行日浅。恐不得生。二者疑我虽念弥陀。或有心愿未了。及贪瞋痴未息。恐不得生。三者疑我虽念弥陀。临命终时。恐佛不来迎接。有此三疑。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不得往生。故念佛之人。切要谛信佛经明旨。勿生疑心。经云。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上至一心不乱。下至十念成功。接向九莲。令辞五浊。苟能心心不昧。念念无差。则情疑永断。决定往生矣。   龙舒净土文曰。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拘于目前所见。遂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粪壤之居者。安知有广厦之清净。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敝箧锱铢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故处此娑婆浊世。不信有清净佛土。所以生长于胞胎。不知彼有莲华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于营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于忧恼。不知彼有纯一之快乐。然则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也。况佛切戒人以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世人妄语者。非以规利。则以避害。佛无求于世。何规利之有。佛视死生如刀斫虚空。何避害之有。是佛无所用其妄语也。世间中人以上者。犹不肯妄语以丧其行止。况佛乎。其言可信。无足疑者。故先贤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昔有以忠臣为奸党者。刻之于石。天雷击之。今以金宝彩色镌刻装绘以为轮藏。贮佛之言。供以香华。严以神龙。使其言之妄。则又甚于奸党之碑。何为历千百岁而天雷不击之哉。以其言之诚也。言之诚而不信。将何俟哉。是故净土之说。更无可疑者。况自古及今。修此者感应甚多。尤不可不信也。   又曰。儒者或以释氏之徒无戒行。故轻其教。而因以不信净土。是不然。岂可以道士不肖而轻老子。士人不肖而轻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废言。况可以其徒而轻其教乎。释氏之教。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其世间法与吾儒同者。不可以缕数。姑举其大者言之。释氏之所以孳孳训世人者。无非戒恶劝善。而吾儒何尝不戒恶劝善哉。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杀生偷盗邪淫为身三业。而孔子言胜残去杀。诗人言文王德及鸟兽昆虫。是岂不戒杀哉。盗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诗人刺不好德而悦美色。是岂不戒邪淫哉。佛以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口四业。孔子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岂不戒妄言也。谓巧言令色鲜矣仁。岂不戒绮语也。书称尔无面从。退有后言。岂不戒两舌也。恶口谓之恶怒之声。尚未至于秽语。荀子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是未尝不戒恶怒之口也。佛又以贪瞋痴为意三业。孔子谓见得思议。是则戒贪矣。谓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则戒瞋矣。谓困而不学。民斯为下。是则戒痴矣。由此言之。儒释未尝不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于世间法。释氏又有出世间法。儒家止于世间法。故独言一世而归之于天。释氏又有出世间法。故知累世而见众生业缘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欲知释氏之所长。须看楞严。楞伽。圆觉。与无盖障菩萨所问经。及晓金刚经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则孔子所谓。不知而作之者。可不戒哉。诚如是。则释氏为可信矣。其言净土。乌可以不信哉。所谓出世间法。净土尤其要者。不可以不勉也。   又曰。世有专于参禅者云。惟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为唯心净土矣。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丁宁详复言之。岂妄语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阿弥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佛像。而极其华丽。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不可遽指良材而遂谓极物象之华丽也。是所谓唯心净土。而无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者非也。又或信有净土。而泥唯心之说。乃谓西方不足生者。谓参禅悟性。超佛越祖。阿弥不足见者。皆失之矣。何则。此言甚高。窃恐不易到。彼西方净土。无贪无恋。无瞋无痴。吾心能无贪无恋无瞋无痴乎。彼西方净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则去。吾思衣而无衣。则寒恼其心。思食而无食。则讥恼其心。欲静而不得静。则群动恼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则系累恼其心。是所谓唯心净土者。诚不易到也。彼阿弥阿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华。易于反掌。观无尽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为。常恐宿业深重。坠于地狱。况乃变作莲华乎。隔壁之事。犹不能知。况乃见无尽世界乎。是所谓自性阿弥者。诚不易到也。然则吾心可以为净土。而猝未能为净土。吾性可以为阿弥。而猝未能为阿弥。乌得忽净土而不修。舍阿弥而不欲见乎故修西方。见佛而得道则甚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参禅悟性。超佛越祖为甚难。况修净土者。不碍于参禅。何参禅者必薄净土而不修也。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彼菩萨尚俗往生。我何人哉。不欲生彼。是果胜于诸菩萨乎。由此言之。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误人多矣。不若脚踏实地。持诵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径脱轮回。与虚言无实者。天地相远矣。   又曰。佛眼见无量劫事。故自古及今。无所不见。又戒人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又戒人有我。必不自有我以夸人。故其言诚可师法。按楞严经云。有十种仙。皆寿千万载。数尽复入轮回。为不曾了得真性。故与六道众生。同名七趣。是皆轮回中人也。世人学仙者。万不得一。纵使得之。亦不免轮回。为着于形神而不能舍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妄想。非为真实。故寒山诗云。饶汝得仙人。恰似守尸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无所拘也。近自数百年来。得仙者唯锺离吕公。而学锺离吕公者。岂止千万。自予亲知间。数亦不少。终皆死亡。埋于下土。是平生空费心力。终无所益也。欲求长生。莫如净土。生净土者。寿数无量。其为长生也大矣。不知修此法门。而学神仙。是舍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必得之珷玞。岂不惑哉。或云净土乃闭眼后事。有何证验。答云。净土传备载感应。岂无证验哉。况神仙者。有所得。则甚秘而不传。以谓泄天机而有罪。佛法门唯恐传之不广。直欲度尽众生而后已。是其慈悲广大不易测量。非神仙可比也。   又曰。人有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夫因果乌可以不信乎。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信此语。何不以目前之事观之。人生所以有贫富。有贵贱。有苦乐劳逸。有荣辱寿夭。其祸福种种不同。虽曰天命。天岂私于人哉。盖以人前生所为不同。故今生受报亦不同。而天特主之耳。是以此身谓之报身。报身者。报我前世所为。故生此身也。天何容心哉。譬如人有功罪。当受赏罚于官府。官府岂私于人哉。特以有功当赏。有罪当罚。而主之耳。岂以赏罚。无故而加于人。世间官府。犹不以赏罚无故加人。况天地造化。岂以祸福而无故加于人乎。是知以前世所为有善恶。故以祸福而报之也。以其不能纯乎善。故不得纯受其福报。乃有富贵而苦夭者。有贫贱而受乐者。有荣宠而悴辱者。其为果报各随其所为。如影从形。如响应声。纤毫不差。故云种桃得桃。种李得李。未有种麻而得豆。种黍而得稷者。唯种时少。收获时多。故作善恶时甚小。受祸福之报甚大。故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盖造化自然之理也。此理可信。则净土之说必可信。何则。二者皆佛言也。佛诚言于因果。必不妄言于净土。故因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此可以解其惑矣。   又曰。人有见目前善恶未有报者。遂不信因果。而因以不信净土。殊不知善恶未有报者。非无报也。但迟速耳。佛尝谓阿难云。人有今世为善死堕地狱者。今世为恶死生天堂者。阿难问何故。佛言今世为善死堕地狱者。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恶已熟也。今世为恶死生天堂者。今世之恶未熟。前世之善已熟也。熟处先受报。譬如欠债。急处先还。左氏谓栾武子有德可以庇其子。故其子黡虽为恶而可以免祸。黡之子盈为善。而黡之恶乃累之。故盈虽善而及于难。止于世间目前可见者言之。善恶之报。尚有如此者。况隔世乎。书曰。天道福善祸淫。老子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三教皆言此理。但有迟速耳。岂可以目前未见果报。而遂不信因果。因以不信净土乎。   又曰。或者疑之云。人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何便生莲华一朵。予告曰。此不难知也。譬如大明镜。凡有物来。便现其影。镜何尝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弥陀佛国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是故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自然生莲华一朵。无足疑也。或者又疑之云。念往生真言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卫护其人。若无量世界。有无量众生念此真言。阿弥陀佛岂能一一遍往其顶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月。普现一切水中。岂不自然哉。或者修行精进。疑之云。又有临终之时。佛与菩萨来迎。且如十方世界。有无量众生精进。乌能皆知其期而往迎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日。普照无量境界。岂不自然哉。况佛之威神。不止如日月乎。则遍住其顶。遍知其期。何足疑哉。   慧觉玉禅师曰。或谓净土乃圣人之权方。所以接钝根。化凡器也。苟能一超直入如来地。何藉于他力乎。答曰。佛世文殊普贤。灭后马鸣龙树。此土智者智觉。皆发愿往生。应尽是钝根乎。释迦于大宝积经。劝父王净饭并六万释种。皆生净土。应尽是凡器乎。此等圣贤。应皆不逮今之利根胜器乎。况若以此为权。将何为实。权实之判。非止一途。自非教眼了焉。何以甄别。资尔有识。当信佛言。招报非轻。切勿容易。昔孙莘老学士始以此疑之。因会杨次公主客王敏仲侍郎。论道契合。遂释其疑。次公敏仲。皆儒之学禅者。方且汲汲于净土为归依。则知净土非圣人之权设。真禅侣之栖止也。   柏庭法师曰。修净业者常多。得其门而径造者无几。谈净土者常多。得其要而直指者或寡矣。未闻有以自障自蔽为说者。自障者莫若爱。自蔽者莫若疑。但使疑爱二心了无障碍。则净土一门。未始间隔。无为子十疑论序曰。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晋远法师结社庐山。于渊明则招之。贵其能达而断爱也。于灵运则拒之。为其心杂而念不能专也。岂非政以二者。为净土之津要乎。   无为杨次公曰。世有善士。发三种不信心不求生者。尤可嗟惜。一曰吾当超佛越祖。净土不足生也。二曰处处皆净土。西方不必生也。三曰极乐圣域。我辈凡夫不能生也。夫行海无尽。普贤愿见弥陀。佛国虽空。维摩常修净土。十方如来有广舌之赞。十方菩萨有同往之心。试自忖量。孰与诸圣谓不足生者。何其自欺哉。至如龙猛。祖师也。楞伽经有预记之文。天亲教宗也。无量论有求生之偈。慈恩通赞。首称十胜。智者析理。明辨十疑。彼皆上哲。精进往生。谓不必生者。何其自慢哉。火车可灭。舟石不沉。现华报者。莫甚于张馗。十念而超胜。处入地狱者。莫速于雄俊。再苏而证妙因。世人愆尤未必若此。谓不能生者。何其自弃哉。自欺自慢。自弃己灵。流入轮回。是谁之咎。   天如法师净土或问。问曰。人心易进易退。一闻警策。勇猛精勤。忽于目前逢一障难。便转念头。别求方便。都道净业只是身后之事。于今目前无所利济。从此身心一时放退。是亦无怪其然耶。答曰。汝之所见未广也。岂不见经中道。受持佛名者。现世当获十种胜利。一者昼夜常得一切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者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者常得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四者一切恶鬼。若夜叉。若罗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毒药。悉不能中。五者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枷锁横死枉生。悉皆不受。六者先所作业。悉皆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七者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八者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九者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欢喜礼拜。犹如敬佛。十者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持金莲华。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如上十种利益。经文具载。乃佛口之所宣也。既是现生来世。皆有利益。然则世出世间要紧法门。无如念佛者矣。但当精进。不用怀疑。   长芦赜禅师曰。夫如来世尊。虽分折摄二门。现居净秽两土。然本圣之意。非以娑婆国土。邱陵坑坎。五趣杂居。土石诸山。秽恶充满。直为可厌。又非以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行树参空。楼耸七珍。华敷四色。直为可忻。盖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须托净缘以为增上。何则。娑婆国土。释迦已灭。弥勒未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娑婆国土。观音势至。徒仰嘉名。极乐世界。彼二上人。亲为胜友。娑婆国土。诸魔竞作。恼乱行人。极乐世界。大光明中。决无魔事。娑婆国土。邪声杂乱。女色妖淫。极乐世界。水鸟树林。咸宣妙法。正报清清。实无女人。然则修行缘具。无若西方。浅信之人。横生疑谤。切尝论之。此方之人。无不厌俗舍之烦喧。慕兰若之寂静。故有舍家出家。则殷勤赞叹。而娑婆众苦。何止俗舍之烦喧。极乐优游。岂止兰若之寂静。知出家为美。而不愿往生。其惑一也。万里辛勤。远求知识者。盖以发明大事。决择生死。而弥陀世尊。色心业胜。愿力宏深。一演圆音。无不明契。愿参知识而不欲见佛。其惑二也。丛林广众。皆乐栖迟。少众道场。不欲依附。而极乐世界。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既欲亲近丛林。而不慕清净海众。其惑三也。此方之人。上寿不过百岁。而童痴老耄。疾病相仍。昏沉睡眼。常居大半。菩萨犹昏隔阴。声闻尚昧出胎。则尺璧寸阴。十丧其九。而未登不退。可谓寒心。西方之人寿命无量。一托莲苞。更无死苦。相续无间。直至菩提。所以便获阿唯越致。佛阶决定可期。流转娑婆促景。而不知净土长年。其惑四也。若乃位居不退。果证无生。在欲无欲。居尘不尘。方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回入尘劳。和光五浊。其有浅闻单慧。或与少善相应。便谓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诋诃净土。耽恋娑婆。掩目空归。宛然流浪。并肩牛马。接武泥犂。不知自是何人。拟此大权菩萨。其惑五也。故经云。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则不信诸佛诚言。不愿往生净土。岂不甚迷哉。若夫信佛言而生净土。则累系之所不能拘。劫波之所不能害。谢人间之八苦。无天上之五衰。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唯显一乘之法。决定无三。归依一体三宝。奉事十方如来。佛光照体。万惑潜消。法味资神。六通具足。三十七品助道法。应念圆成。三十二应随类身。遍周尘刹。周旋五趣。普被诸根。不动一心。遍行三昧。洒定水于三千。出众生于火宅。自利利他。皆悉圆满。然则唯心净土。自性阿弥。盖解脱之要门。修行之捷径。是以了义大乘。无不指归净土。前贤后圣。自他皆愿往生。凡以欲得度人。先须自度故也。呜呼。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失人身。万劫深悔。故率大海众。各念弥陀佛。百声千声。乃至万声。回向同缘。愿生彼国。切冀莲池胜会。金地法明。绮互相资。必谐斯愿。操舟顺水。更加橹棹之功。则十万遥程。不劳而至矣。   莲池大师示吴大峻曰。莫管悟与不悟。莫管有无内外中间。莫管止观。莫管与他法门同与不同。既疑情不起。亦莫管是谁不是谁。但执持名号。一心一意无间断。纯一不杂做去。   又曰。今人多好说参悟。好说了生死。不知此土了悟甚难。谓之竖超三界。斯那含犹一往一来。况凡人乎。此土众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后了悟。生西方一门。谓之横超三界。万无一失。   又答吴季立曰。不必忧罪业深。不必疑根性钝。经云。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万亿劫生死重罪。何疑乎业深。又古圣云。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何忧乎根钝。见方友即以此告之。   又曰。有谓唯心净土。无复十万亿刹外。更有极乐净土。此唯心之说。原出经语。真实非谬。但引而据之者。错会其旨。夫即心即境。终无心外之境。即境即心。亦无境外之心。既境全是心。何须定执心而斥境。拨境言心。未为达心者矣。或又曰。临终所见净土。皆是自心。故无净土。不思古今念佛往生者。其临终圣众来迎。与天乐异香。幢幡楼阁等。惟彼一人独见。可云自心。而一时大众悉皆见之。有闻天乐隐隐向西而去者。有异香在室多日不散者。夫天乐不向他方。而西向以去。彼人已故。此香犹在。是得谓无净土乎。圆照本禅师。人见其标名莲品。岂得他人之心。作圆照之心乎。又试问汝临终地狱相现者。非心乎。曰心也。其人堕地狱乎。曰堕也。夫既堕地狱。则地狱之有明矣。净土独无乎。心现地狱者。堕实有之地狱。心现净土者。不生实有之净土乎。   又曰。士人有薄净土而不修者曰。譬如吾辈。当以科名入仕。奈何作岁贡授官耶。一士人云。此喻大谬。莲台自分九品。公何不取其最上。而甘作下品乎。今进士科三百。亦可分上中下而九品之也。公何不取彼魁元。而甘作榜尾乎。上品上生。即莲科之榜首也。故颂之者曰。三心圆发。谛理深明。金台随往。即证无生。其在宗门。则大彻大悟。而所谓心空及第归者此也。向士人怃然曰。吾疑于是冰泮。   又曰。一人问。释迦如来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佛具如是神力。何不即变此娑婆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之处。便成七宝庄严之极乐国。乃必令众生驰驱于十万亿佛土之迢迢也。噫。佛不能度无缘。子知之乎。净缘感净土。众生心不净。虽有净土。何繇得生。喻如十善生天。即变地狱为天堂。而彼十恶众生。如来垂金色臂牵之。彼终不能一登其阈也。是故刹那金色世界。佛摄神力。而依然娑婆矣。又一人问。经言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斯言论事乎。论理乎。噫。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云礼佛一拜。从其足跟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今正不必论其事之与理。但于至心二字上着倒。惟患心之不至。勿患罪之不灭。事如是。理亦如是。理如是事亦如是。何足疑也。   又曰。或问妙喜云。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念佛果愚人所为乎。噫。予昔曾辩之矣。妙喜但言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不言愚人终日一心不乱求净业也。又问。古德偈云。成佛人希念佛多。念来岁久却成魔。君今欲得易成佛。无念之心不较多。无念念佛。奈何以有念念佛。曰。此为散心念佛而不观心者劝发语也。不曰岁久而一心不乱者成魔也。未曾念佛。先忧有念。是犹饥人欲饭。先忧胞胀而不食者矣。又问。六祖云。东方人造恶。念佛求生西方。意旨如何。曰。六祖言恶人念佛求生。不曰善人念佛一心不乱者。求生也。且恶人必不念佛。其有念佛者伪也。非真念也。喻如恶人修十善。求天堂。恶人必不修十善。其有修十善者伪也。非真修也。曾未有善人一心念佛而不生西方者也。又问。古德云。舍秽取净是生死业。奈何舍娑婆求极乐。曰。彼言舍秽取净者。为生死业。不言一心不乱取净土者为生死业也。子未舍秽。先忧取净。与前之忧有念同矣。又问。禅宗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又云佛来也杀。魔来也杀。则何为念佛。噫。彼言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不言一心不乱四字吾不喜闻也。彼言佛来也杀。魔来也杀。不言一心不乱来亦杀也。夫归元无二。方便多门。是故归家是一。舟车各行。以舟笑车。以车笑舟。俱成戏论。此理自明。无烦赘语矣。又问。近有人言。吾不念佛。良繇内有能念之心。外有所念之佛。能所未忘。焉得名道。噫。彼盖以独守空静为道乎。内有能静之心。外有所静之境。不亦能所宛然乎。曷不曰一心不乱。则谁能谁所。何内何外也。吾与尔既修净土。止愁不到一心不乱田地。若一心不乱。任他千种讥。万种谤。当巍巍不动如泰山耳。更何疑哉。   又阿弥陀经疏钞曰。问尧处茆茨。箕谏象玉。世间王臣。且崇素朴。净土菩萨。何贵宝严。答。此有二义。一者上智之士。知心净则土自净。正胜则依必强。理固有然。心实无着。喻如舜在畎亩。躬荷犂锄。一承尧禅。警跸冕旒。不期自办。舜何乐焉。故曰有天下而不与也。二者曲为钝根凡夫。须示苦乐。令生忻厌。先以欲钩率。后令入佛智。喻如正厄饥寒之国。匆闻饱暖之望。方沉幽暗之崖。乍睹光明之境。岂不身心踊跃。舍故即新。但得往生。终成解脱。方便接引。当如是耳。   又曰。今人闻佛不肯执持者。约有四障。四障者。一谓即心是佛。何必舍己念彼。不知即佛是心。不妨念佛故。良由即心是佛。岂不即佛是心。但执念心。不许念佛。则心佛是二。即义不成。是以念佛念心。两不碍故。二谓何不遍念诸佛而唯念一佛。不知心专志一。乃成三昧故。良由众生智浅。繁则不胜故。凡智不分者神凝。役心多岐者功丧。如普广大士问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独赞西方。佛言阎浮提人。心多杂乱。令其专心一境。乃得往生。以诸佛同一法性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三谓佛佛可念。何不随念一佛。而必念阿弥陀佛。不知彼佛与诸众生偏有因缘故。良由彼佛名号。人所乐称。就令恶人。有时不觉失声念佛。乃至人逢善事。不觉念佛。欢喜赞叹。人逢恶事。及与苦难。不觉念佛。伤悲痛切。机感因缘。莫或使之而自然故。四谓何不念佛功德智慧相好光明。而但念名号。不知持名于末法中最逗机故。不思议故。逗机者文殊般若经云。众生愚钝。观不能解。但令念声相续。自得往生。   又曰。净土法门。一切世间之所难信。言难信者。略举有十。今居秽土。习久心安。乍闻彼国清净庄严。疑无此事。难信一也。纵信彼国。又疑十方佛刹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极乐。难信二也。纵信当生。又疑娑婆之去极乐十万亿刹。云何极远而得往彼。难信三也。纵信不远。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云何遽得往生彼国。难信四也。纵信得生。又疑生此净土。必有奇妙法门。多种功行。云何但持名号。遂得往生。难信五也。纵信持名。又疑持此名号。必须多历年劫。乃克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难信六也。纵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离胎卵湿化。云何彼国悉是莲华化生。难信七也。纵信莲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缘。云何一生彼国。便得不退。难信八也。纵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钝机众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难信九也。纵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经或说有佛。或说无佛。或有净土。或无净土。孤疑不决。难信十也。故难信而曰一切世间。是不但恶道难信。而人天犹或疑之。不但愚迷难信。而贤智犹或疑之。不特初机难信。而久修犹或疑之。不特凡夫难信。而二乘犹或疑之。故曰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今于此世演说此法。是犹入裸形之国。宣示威仪。对生盲之人。指陈黑白。此之谓难。此之谓利他功德不可思议也。   又四十八问答序曰。净土之教。因地于法藏。肇端于韦提。开陈于灵鹫教主之金言。流衍于匡庐大士之莲社。专一心而向往。历三界以横超。诚哉末法之要津矣。然上根即事契理。固谛信不回。下士有闻斯从。亦无因起惑。惟不上不下位届中流。乃欲从欲违。志无定向。由是十疑通于智者。或问启于则公。天鼓谆谆。婆心恋恋。岂曰多言。言所不容己也。   明藕益大师曰。夫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如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或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念佛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知一念现前之心。本自离句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说元。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则永无退转。种种法门。悉得现前。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着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着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着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试自简点。若于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岐。犹能惑志。便不名为真念佛也。要道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着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你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公案。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然用不着。   彭绍升净土圣贤录 本朝皇甫士坊。字子仪。钱塘人。世业医。士坊少读龙舒居士净土文。惕然深省。与思齐大师为方外交。笃修净业。平居作净土诗。积百余首。今录其尤切要者。一云。大哉净土门。至简亦至易。持名愿往生。无人不果遂。凡夫根器薄。辗转生疑贰。自疑积习深。宿业难捐弃。复虑念力微。胜境莫能致。不知无始来。罪性本虚伪。但能持佛名。速灭生死罪。如风扫云雾。如灯除暗昧。云暗本非真。心空涤陈秽。况此万德名。感应难思议。如石性本沉。得舟终不堕。如人犯官刑。皇恩能赦庇。佛力妙难思。自力亦奇异。勿谓念力微。念力必如意。念比金石坚。念比锋刃利。念西决生西。念佛佛必至。先圣有格言。匹夫难夺志。一云。三乘见偏空。执理而废事。遂谓无净土。心净即土义。不知心与土。非一亦非二。诸土唯心生。一心众土备。极乐心之净。娑婆心之秽。极乐是虚名。娑婆亦应伪。爱重生娑婆。念专自西去。净秽既生心。土亦随所与。譬如一轮月。映入诸水内。水清月自明。水浊月晦昧。月比本来心。水比诸世界。一心含万刹。莫作有无解。无实亦无虚。事理两无诖。   周克复净土晨钟曰。周子辨不信佛论竟。有友人进而告曰。儒有辟佛。由孟子讵杨墨。孟子讵杨墨。由孔子攻异端。子亦儒家者流。奚为而指其僻且谬耶。余曰否否。孟子讵杨墨。谓杨墨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着。是孟子讵杨墨。非讵佛也。孔子攻异端。非攻佛也。杨氏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抑思万物皆备于我。舍成己何由成物。舍成物何以成己。杨墨执一不通。非孟子深恶而力辨之。斥为邪说诬民。罪以无父无君。其酿祸古今。宁直害己害人而已。斯诚大道之异端。孟子乌得不讵之也哉。今取释道自利利他之言。参儒道成己成物之旨。有异乎。无异乎。但儒道主经世。释道主出世。古今治平天下之大法。非儒道不可。凡人解悟生死之大事。非释道不可。方从事乎经济。而尽谋出世固不可。终沦胥乎业缘。而竟忘出世亦不可。经世而力排从佛者。惧人世惟苦空是尚。而不修治平之大法。不得不如是。出世而力辨毁佛者。忧凡人为情欲所汩。而不了生死之大事。亦不得不如是。友闻余言已。憬然从坐起曰。予岂好辨哉。今而后不特儒教释教。不必分为异同。并可作三教合一论矣。

  辨魔门

  疑既析矣。误亦明矣。间有念佛而入魔。所言所见。似近于邪。遂使毁谤者藉为口实。殊不知着魔之辈。究由正信未笃。正念未坚。杂乱慞惶。非几。得乘间而入。果能真实持名。一心不乱。大光明中。必无魔事。古德辨之详矣。辑辨魔门。   大佑指归集曰。禅师念佛正信决云。或谓临终见佛。放光接引。并是魔境。此说如何。答。首楞严经。修习三昧。或发动阴魔。摩诃衍论及止观等。修习三昧。发动外魔。此等并是自力修禅之人。先有魔种被定击发。傥能明达对治。则成圣法。若任性无知。则被障碍矣。今所修念佛三昧者。托彼佛力。如近帝王。谁敢干犯。盖弥陀有大慈悲誓愿威神三昧等力。有大摧邪力。有大降魔力。天眼远见。天耳遥闻。他心彻鉴。光明遍照。摄取众生。有如是等功德之力。岂不能护持念佛之人。临终令无障碍耶。且金台来迎等事。出自观经。金口所说。若认为魔。亦无知之甚矣。   又载揸庵法师引大集经云。断集谛是降烦恼魔。知苦谛是降阴魔。修道谛是降天魔。证灭谛是降死魔。涅盘经云。佛去世后。五百岁中。魔道渐兴。坏乱佛法。然火就燥。水就湿。邪不干正。一生之中。以淳净心。坚固谛信。至诚礼诵。悔过发愿。吾知此人若身若心。则与弥陀气类交接。智论云。如风吹树。势向西倾。及其倒时。必从西偃。设使愿力微薄。罪业深重。临终相现。称佛求救。以佛力故。魔无能为。若彼行人多杂魔业。倚恃佛法。邀名射利。外现清白。内唯臭腐。诈伪欺罔。吾我自高。截他人千尺之长为半分。扬自己一勺之水为万斛。此人气分。与魔交接。命终之日。不堕恶道。得生魔宫。斯亦幸矣。当知万法唯心。心净佛迎。心垢魔接。于理易晓。何须致疑。   周克复净土晨钟曰。如来出世。大法总是利生。菩萨修行。纤毫不为自己。后人以佛之心为心。切宜究净业本源。传宗正印。一一理会明白。顾有正则有邪。正能觉世。而邪能惑世。正法难行。邪风易染。楞严十种魔民。皆因错解。华严十类魔业。悉昧正归。如近世白莲。无为。圆顿。涅盘。长生。受持等教。无非窃佛祖经论绪余。创野狐之禅。播穷奇之恶。诳诸无识。婪财倡乱。始犹附佛而扬其波。继之角佛而标其帜。末运法弱魔强。释教至是而怪乱极矣。约略言之。有谬解南无者。有谬解般若何以故者。有谬解念佛是谁谁字者。有妄分男普女妙者。有妄分三字四字六字佛者。有妄分在家为弥陀教。出家为释迦教者。有捏称释迦去世弥勒治世者。有捏称烛光见鬼神者。有捏称香烟断吉凶者。有捏称杖罪抽丁收法眷转男身者。有捏称天堂挂榜。地府除名。长生超劫者。有以镜照人自见王侯冠服者。有咒水洗眼具现空中佛像龙凤幡幢者。有错认夫妇为一合相。男女为双修者。有错认不产后嗣为不生。不绝欲心为不灭者。有错认三车。性为牛车。心为羊车。意为鹿车者。更有种种奸人。动将道门修养法。玷冒莲宗。如妄执四大脉络。以当宝网交罗。指方寸色心。以况弥陀安住。肺属西名为金地。舌生津而号华池者。如妄立三十六关。七十二信。扭合怪事。谓之六门见信者。如伪作十六字经。摄气归脐。尽力奔送直至丹田者。如伪作达磨胎息论。赵州十二时别歌。庞居士转河车颂。密授在持者。如妄指口为诸恶门。鼻为涅盘路。教人临终紧闭其口。着力忍气。使从鼻出。扭[囗@力]字为案。透出此关。名为出门一步者。又[囗@力]字四围。或云酒色财气。或云地火水风。或云生老病死。不知此字呼作阿字去声。宗门取以状其忽有所悟。突地发此一声。安得如许曲说也。如妄更十号俱彰。为十号归程。有鹊巢灌项。芦芽穿膝。玉柱粗裈。蛇入裈裆。波斯献宝。天鼓不鸣。莲花池干。二祖断臂。立雪齐腰。神光不理等目者。如佛光照彻幽明。因名超日月光。乃妄人指日月出时。教人吸吞其光入腹。自然成宝者。如法华赞如来最后方说此经。取譬转轮王赏战士。最后方出髻中珠。乃妄人指运气入顶。教人学佛顶上有肉髻珠者。如法华经曰。诸漏已尽。言不为声色香味触法所惑。乃妄人指人身七宝可成舍利。将眼眵鼻涕津溺等尽取食之。谓修无漏果者。如兜率悦禅师示众三关。一见性。二了生死。三知去向。乃妄人指人身丹田作内三关。自足至腰为外三关者。如永嘉大师往曹溪礼六祖述正道歌云。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乃妄人指人身夹脊双关作曹溪一派者。又捏称六祖云。宁度白衣千万。不度空门半个僧。今日无为长生。耸动俗家。辄云未来弥勒佛现在持世。专度居士不度空门。任善知识辈。必再生有发。方得成佛作祖。余亲闻其说。谩应之曰。然则主世之弥勒佛。亦应顶上出发矣。一座大笑。不闻永嘉云。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又云。东土达磨为初祖。六代传衣天下闻。岂有度白衣不度空门之理乎。如赵州和尚见僧必问。到与未到。只曰吃茶去。院主问故。和尚呼院主。院主应之。亦曰吃茶去。因是有赵州茶案。乃妄人指漱津三十六次。为吃赵州茶。又教人临终点辰砂茶服之。为了悟赵州机关。更有以饮小便为吃赵州茶者。一切如鬼如魅。醉梦颠狂。变乱是非。互相排斥。所谓一盲引众盲。携手八坑堑。邪见既深。恶报靡极矣。古德云。修净土者。既定正宗。须破邪说。现生愿常遇明师。不值邪见。无惑我心而生懈怠。甚矣邪正分途。非细故也。十方佛子。幸毋为魔军所陷。趋棘丛而坠地狱。慎之勖之。

  征验门

  事无征验。宜其不信。念佛往生之人。昔贤采集成编。莫不事迹昭着。确有明征。莲池大师往生集。与 本朝彭尺木居士所辑净土圣贤录。尤为大备。倘仅一己见之。犹谓魔事。而凡有天乐来迎。佛光显现。每多共见共闻。岂尚未足深信耶。此二编甚伙。各有专书。均当置之座右。时时披览。集隘不能概登。今推采龙舒净土文所载亲闻亲见各条。及往生集序着于篇。辑征验门。   龙舒净土文曰。极乐世界。虽去此百万世界。论其迹则不胜其远。然佛之慧性。含虚空世界。故无所不在。是以一切众生。举意动步。皆在佛之性中。至心恳切无不应验故叙现世感应。   见杀生念佛得福 观音感应记云。饶州军典郑邻。死至阴府。以误追来放还。阎罗王告云。汝还人间。勉力为善。汝见人杀生。但念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彼得受生。汝亦得福。由此推之。足以见念阿弥陀佛诚可荐拔亡者。可增延福寿。不特身后生西方而已。莲池大师赞曰。负命之鬼。云何念佛而得却之。良以阿弥陀佛功德威神。不可思议。一称其名。鬼获超济。故不现耳。岂寻常禁咒驱逐比耶。   邹宾王念佛梦觉 予尝劝镇江士人。邹宾王以西方说。且言若无闲暇。但早晨合掌向西。念南谟阿弥陀佛十遍亦得。宾王信之。其夜遂梦与一上人同赴法。正恐惧间。遂念阿弥陀佛至十声乃觉。岂非佛以此坚其信心乎。   莲池大师赞曰。古人喻睡眠为小死。此语最善。盖梦寐之颠倒。较生死之昏迷几何。而寝息神安。命尽之时。庶稍稍有自由分。善导大师教人临睡入观。良有以哉。   阮嫂念佛眼明 予同郡怀宁县营田庄有阮念三嫂。患两目将盲。常念阿弥陀佛。遂得开明。此予亲见之。   莲池大师赞曰。弥陀光明无量。照十方国。苟至心忆念。就使肉睛不朗。当必心目洞开。而今时瞽者。往往作师巫。造杀业。是为从冥入冥。终无时得睹天日矣。嗟乎。吾安能以此普告尽世之盲人乎。   阎罗王劝婆念佛 镇江金坛县株林村蒋婆。年七十许。死至阴府。命未尽当还。阎罗王问云。汝能念经否。对云不能。王云。汝不能念经。但念阿弥陀佛。既放还。蒋婆谓阎罗王教我念佛。更无可疑。故常念此佛名。近百二十岁方终。其生净土必矣。岂非以其念佛而又延寿乎。何其寿之多也。金坛士人张延芝为予言之。   邵安抚念佛脱难 晋江邵彪字希文。为士人时。梦至一官府。人皆称安抚。彪自喜曰。岂非予及第后作安抚乎。行至前。见一官员问云。汝知汝未及第因否。对云不知。令引彪去看。见一大镬煮蛤蜊。见彪乃作人声。叫彪姓名。彪遂念阿弥陀佛。方念一声。蛤蜊皆变黄雀飞去。彪后果及第。至安抚使。以此见杀生阻人前程。不可不戒。又见佛力广大。不可不敬。官职自有定分。不可苟求。   莲池大师赞曰。杀生迟其得禄。念佛解其杀冤。今士人以牲牢乞佑于鬼神。而不知持万德之洪名。其为计亦左矣。愿三献连城者。识此于铁砚之侧。   念佛风疾不作 予近附舟至镇江。闸中阙水不能行。乃于金山借四经。即阿弥陀经也。欲校勘刊板广传。举笔之时。右手有风。其指自掉。写字不便。予乃举指念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数声。祷告乞除风疾。以成就写此经。祷毕。指遂不掉。以至终帙无恙。以此见佛与菩萨。只在目前。但人信心不至耳。   宋李彦弼记文曰。彦弼乾道癸巳。家染疫疾。四月五日。彦弼亦病。粥药不进。至十九日早。梦一人褐衣。神貌清癯。以手抚摩彦弼肢体。而呼彦弼令速起。彦弼惕然问曰。公何人耶。答曰。予即龙舒也。彦弼因告以疾病。虽欲支持莫能。将何以愈其疾乎。公曰。记省阙仲雅教汝捷径否。彦弼曰然。每日持诵阿弥陀佛不辍。公曰。汝起食白粥即可。既寤索粥食之。病随愈。后见龙舒画像。俨然如梦中见者。彦弼稔闻居士潜通六艺。尤精于易。诲人不倦。所至学者辐凑。谢君以静逸堂待之。户外之屦常满。正月十一日。令子侄往承其教。不久回去。云居士夜来讲书罢。如常持诵礼佛。至三鼓忽厉声念阿弥陀佛数声。云佛来接我。言讫立化。是夕邦人有梦二青衣引公向西而行。传为胜异。识与不识。咸来瞻敬。恨不[款-士+止]奉谈麈而重惜焉。居士未示寂灭前三日。遍嘱诸人。勉进道业。有此后不复再见之语。初十日访赵公省干。借浮室云。道业办。去时好。乃书日课。积计九百十二万五百。贴于壁。噫。自非根性融明。达乎生死之理。未易臻此。彦弼一病垂死。棺椁衣衾。已陈于前。荷居士阴赐拯接。遂获平愈。可谓生死骨肉者矣。或曰。梦因想成。然食白粥之效。安可诬也。抑知居士悲愿甚深。功欲及人。虽在常寂光中。不忘念力。其劝修净土成佛之缘。可不勉励而进哉。谨刻公像。并着感应事迹。用广其传。非敢饰辞以惑耳目。故此直述而具载之。伏冀见闻敬信。同沾利益。王神昭着。实证斯言。公姓王。名日休。字虚中。号龙舒居士云。是岁下元庐陵李彦弼谨记。   湛然居士集曰。元祖朗将示寂。口占偈曰。咄这皮袋。常为患害。继祖无能。念佛有赖。来亦无来。去亦无碍。四大五阴。一时败坏。且道还有不败坏者么。良久云。浮云散尽月升空。极乐光中常自在。遂跏趺而卒。   佛祖统纪曰。茔珂受业瑶山。酒炙无所择。一日忽自念梵行亏缺。且堕恶道。向同住僧取戒珠禅师所编往生传读之。大有感发。择一室面西设坐。绝食念佛。越三日。梦佛及大士告曰。汝寿尚有十年。且当自勉。珂白佛言。阎浮浊恶。易失正念。所愿早生安养。承事众圣。佛言。汝志如是。后三日当迎汝。至期命众诵弥陀经。曰。佛及圣众俱至。寂然而化。   明高僧传曰。性澄住上天竺。后归佛果寺。笃志净土。临寂。众为称佛名。止之曰。佛须自念。明晨当来一别。黎明众集。端坐而化。   莲池大师往生集序曰。世尊始成正觉。为诸有情。普演佛乘。既而机难尽投。由是于一乘中示三乘法。而复于三乘中。出净土一门。今去佛日远。情尘日滋。进之不能发神解。超圣阶。退之伥伥乎有沦坠之险。而匪仗此门。其何从疾脱生死。大矣哉。可谓起末世沉疴。必效之灵药也。顾古之效多。今之效鲜。其咎安在。则亦口净土。心娑婆。而坚勇明悟不及前辈云尔。闻昔有传往生者。岁久灭没。不可复睹。而断章遗迹。班班互载于内外百家之书。予随所见。辄附笔札。仍摘其因果昭灼者。日积之成编。殆存十一于千百而已。今甲申。窃比中峰廛居。掩关于上方。乃取而从其类后先之。又证之以诸圣同归。足之以生存感应。计百六十有六条。而间为之赞。以发其隐义。题曰。往生集。俾缁素之流。观于是书。将指而曰。某也以如是解脱而生。某也以如是纯一而生。某也以如是精诚之极感格而生。某也以如是大悲大愿而生。某也以如是改过不吝转业于将堕也而生。某如是上生。某如是中生下生。庶几乎考古验今。为净业者左券。而客有过我者。阅未数转。勃然曰。净土唯心。心外无土。往生净土。寓言也。子以为真生乎哉。宁不乖于无生之旨。予俟其色定。徐而谓曰。谈何容易。如以无生而已矣。一切断灭。不应尚有唯心。果悟无生。则生亦奚碍。生既本无。故终日生而未尝生也。且尔已尽漏心否乎。对曰不能。噫。漏心未尽。则生缘未休。生缘未休。则托质有所。茫茫三界大苦海中。不生净土。而生何土。六道之匍匐。九品之逍遥。利与害天渊矣。抑未之思欤。饰虚论而争高。吾亦能之。所以弗为者。夫亦惧生于识法耳。行矣。尔诚不以予言为非。即净土而之佛乘。盖未尝间壁丝毫。而奚乖之有。客悚然从坐而作。惘然而自失。不觉其汪然泣下。而悲且咽也。整衣庄诵之终卷。亟拜亟请梓焉。梓既成。道其始末如此。   正月初一日弥勒尊佛圣诞  初九日玉皇上帝圣诞  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圣诞  廿一日普贤菩萨圣诞  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萨圣诞  初八日释迦文佛圣诞  六月初三日韦驮菩萨圣诞  十九日观音菩萨成道  七月十三大势至菩萨圣诞  三十地藏王菩萨圣诞  十一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  腊月初八日释迦文佛成道

  径中径又径卷二   径中径又径卷三   立愿法   决定门

  信而无愿。信即虚浮。即有愿矣。或以此生已晚。功效难期。惟求来世为人。出家修行。此意非不甚善。殊不思今世所造之业。能必来世为人乎。能必为人。仍知佛法乎。一蹉百蹉。悔之无及必。须[拼-ㄙ+ㄊ]此一生。咬定牙根。非往极乐国土不可。非此生即往不可。如此发愿。方可谓之决定。愿既坚决。功自精进。有志竟成。岂虚语哉。辑决定门。   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曰。八德池中莲已种。果然一念甚宏深。滋培虽藉如来力。长养凭依决定心。又谕诸人曰。此土有发愿往生者。彼土即生莲花。故作是语。汝等应生深信。   五代永明延寿禅师万善同归集曰。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习定观。上品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熏。回向发愿。得成末品。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面常西向。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狱。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至诚。必不虚弃。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也。   宋慈照大师子元作劝人发愿偈云。万法从心生。万法从心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持戒无信愿。不得生净土。唯得人天福。福尽受轮回。辗转难脱离。看经无慧眼。不识佛深意。后世得聪明。乱心难出离。不如念佛好。现世无名利。行坐不多罗。则是阿弥陀。发愿持戒力。回向生乐国。如是各行持。千中不失一。释迦金口说。弥陀亲摄受。诸佛皆护念。诸天善护持。见此念佛人。与佛不相远。应当坐道场。转于大法轮。普度无边众。譬如贫家女。腹孕转轮王。诸天常爱护。贫女自不知。腹中有贵子。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忆佛常念佛。不久当成佛。诸佛善护持。其人自不知。我当生净土。却要来后世。再得生人中。譬如贫人家。地内有伏藏。藏神常守护。不令其有失。贫人自不知。家内有宝藏。逐日趁客作。求衣食自济。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不知念佛人。具足如来藏。自说我无分。反要生人中。譬如病人家。自有真妙药。不知妙药性。不能自治病。每日床枕边。痛苦受无量。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不知念佛心。能灭贪嗔痴。能为大医王。能为大宝藏。利济一切人。能为大法王。覆护一切众。将谓是凡夫。不得生净土。且自持斋戒。后世愿为人。辗转更修行。方可生彼国。多见修行人。常作如是说。不称弥陀愿。不合净土经。邪见障覆心。毕竟难出离。非是他人障。皆是自障心。今世不得生。一蹉是百蹉。劝汝修行人。信我如来说。佛无不实语。岂是虚诳言。但当自精勤。一心求净土。因风吹于火。用力不消多。幸有念佛心。回愿超三界。逢宝不取宝。遇食长苦饥。咄哉大丈夫。不见真实意。我今略劝赞。辗转传与人。代我广流通。作于如来使。真是诸佛子。真名报佛恩。普愿如说行。同生极乐国。   元优昙大师曰。真信修行之事。端的是要生极乐世界。专意一念持一句阿弥陀佛。只此一念。是我本师。只此一念。即是化佛。只此一念。是破地狱之猛将。只此一念。是斩群邪之宝剑。只此一念。是开黑暗之明灯。只此一念。是渡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是医生死之良方。只此一念。是出三界之径路。只此一念。是本性弥陀。只此一念。达唯心净土。但只要记得这一句阿弥陀佛在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现前。念念不离心。无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乐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问人觅归程乎。   又曰。凡修净土之人。灼然自要敌他生死。不是说了便休。当念无常迅速。时不待人。须是把做一件事始得。若也半进半退。似信似疑。到了济得甚么边事。如何出离轮回。若是信得及。便从今日去。发大勇猛。发大精进。莫问会与不会。见性不见性。但只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靠着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专其心。一其意。或参念观念。忆念十念。或默念专念。系念礼念。念兹在兹。常忆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过。念佛不离心。日日时时。不要放舍。绵绵密密。如鸡抱卵。常教一气相接。即是净念相继。更加智照。则知净土即是自心。此乃上智人修进工夫。如此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稳。纵遇苦乐逆顺境界现前。只是念阿弥陀佛。无一念变异心。无一念退惰心。无一念杂想心。直至尽生。永无别念。决定要生西方极乐世界。果能如是用功。则历劫无明生死业障。自然消殒。尘劳习漏。自然净尽无余。亲见弥陀。不离本念。功成行满。愿力相资。临命终时。定生上品。   天如法师净土或问。问曰。念念相续之修。岂非余所愿也。奈何定力未成。念头无主。或旧学未忘。或邪思乱起。或境缘相触。照顾不牢。或情想纷飞。遏捺不住。不觉念头东走西走。眨得眼来。千里万里去了。又或惹着一毫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月一月。摆脱不去。岂特间断而已哉。言之可惭。思之可恸。又当何策以治之。答曰。呜呼。此天下学者之通病也。汝当间断之时。若不痛加鞭策。则专修无间之念。永无成就之期。古人有三种痛鞭之策。一曰报恩。二曰决志。三曰求验。第一报恩者。既修净土。当念报恩。佛恩国恩。固未暇论。只如父母养育之恩。岂非重恩。师长作成之德。岂非重德。你最初出家。便说要报重恩。后来行脚。又说要报重德。离乡别井二三十年。父母师长。艰难困苦。你总不顾。父母老病。你又不看。及闻其死。你也不归。如今或在三途受罪受苦。望你救他。望你度他。你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自救不了。自救不了。如何救他。既不能相救。你是忘恩负义大不孝人。经云。不孝之罪。当堕地狱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地狱业也又且不蚕而衣。不耕而食。僧房卧具。受用现成。你当勤修净业。图报信施之恩。祖师道。此是施主妻子分上减克将来。道眼未明。滴水寸丝。也须牵犁拽杷偿他始得。你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酬偿有分。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畜生业也。第二决志者。若学专修。志须决定。你一生参禅。禅既不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头未死。又要说几句禅。又要说几句教。又要写几个字。又要做几首诗。情挂两头。念分四路。祖师道。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你却志无决定。情念多端。因此多端。间断正念。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羁锁业也。又且守护戒根。志不决定。或因身口。念念驰求。教中道。宁以洋铜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饮食。宁以热铁缠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况因诸戒不严。邪心妄动。因此妄动。间断专修。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何止热铁洋铜业也。又且断除憎爱。志不决定。每于虚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属我。便生贪爱。名利属他。便生憎妒。古人云。贪名贪利。同趋鬼类。逐爱逐憎。同入火坑。你却因此爱憎。间断净土。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饿鬼火坑业也。第三取验者。既学专业。当求灵验。你如今发白面皱。死相现前。知道临终更有几多。须在目前。便要见佛。只如庐山远法师。一生之中。三度蒙佛摩顶。又如怀感法师。称念佛名。便得见佛。又如少康法师。唱佛一声。众见一佛从口飞出。唱佛十声。则有十佛从口飞出。如贯珠焉。此等灵验。万万千千。你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不见佛。既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恶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恶道业也。戒之戒之。如上三策。当自痛鞭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感应道交。现前见佛。既见乐邦之佛。即见十方诸佛。既见十方诸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既见自性天真之佛。即得大用现前。然后推其悲愿。广化一切众生。此名净土禅。亦名禅净土也。   大佑指归集灵芝观经疏曰。有人发愿。愿未得道前。所生之处。值佛闻法。童真出家。今谓若生净土。则任运值佛为僧。只由不知净土。故有此愿。禅讲宗师。率多此见。尝试语曰。汝今已得男子为僧。只合便求出离。何乃复求男子再愿出家。略无胜进乎。   又曰。众生颠倒。耽着五欲。不求出离。未有能发决定心愿生极乐世界者。至于冤憎会遇。恩爱别离。老病死相。危险逼迫。颠沉痛毒。不可堪忍。然后悲涕号呼。归依佛宝。以冀脱死。又富贵之人。常于佛事不暇修习。而有暇者。失于不信。能信者又患于不能断疑。至于困苦而发心者。多失于迟暮。故知生正信发正念而修善缘者。岂易事哉。   省庵大师实贤作劝发菩提心文。阐明十种因缘。有曰。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趣向有门。开发有地。唯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长长者令令相续。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譬如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其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勿磨。置之无用。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况乎以净土为舟舵。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   西方公据念佛说曰。诸善人。世间有千条路万条路。如何只劝人念佛。人之念头。所系甚重。牵魂引魄。造命生身。莫不由此。念善上天堂。念恶下地狱。一念直为人。一念横为畜。如何是饿鬼。只因念不是。念魔便成魔。念佛便成佛。若要免六道。除非只念佛。若还不念佛。一失下人身。万劫难再得。所以释迦如来教人念佛。远公法师教人念佛。念佛不能了生死。佛祖如何肯悮人。念佛不成佛。其过不在佛。口念心不念。虽念如未念。饶你一生。也不当一声。念字从心。原不从口。而念一生心。声随口出。如婴儿忆母。自然啼哭。心佛。口佛。两不可废。千佛万佛。如何只念阿弥陀佛。以其原有四十八愿。誓度尽十方众生。其中有曰若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能称我阿弥陀佛名号。而不生我国者。誓不成佛。其国以黄金为地。园林宫殿。尽是七宝庄严。周围有七重行树。七重罗网。七重栏楯。其中有七宝楼阁。七宝阶道。七宝桥。七宝池。八功德水。九品莲华。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之鸟。无量大阿罗汉。声闻弟子。菩萨眷属。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无数化佛。无数菩萨。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及诸天人等。一切大圣大贤。同聚道场。且国中从无女人。女人生此。便得成男。其人皆以莲华为父母。而生其身。有上品上生者。上品中生者。上品下生者。中品上生者。中品中生者。中品下生者。下品上生者。下品中生者。下品下生者。皆是十方众生。愿力浅深。勤惰之所致也。其莲华所生之人。身体香洁。相貌端好。其心智慧。无有烦恼。不衣不寒。衣亦不躁。不食不饥。食亦不饱。无痛无痒。无病无老。随佛自在。逍遥无事。每饭食之后。但与菩萨伴侣。经行四边阶道。惟觉异香扑鼻。妙乐满耳。众鸟和鸣。莲华宝树。摇动锦绣。仰见空中曼陀罗华。乱落如雨。其国之乐。可谓极矣。其人之寿。又且无量。是名西方极乐世界。呜呼。人间富贵。百岁成空。天上繁华。千年则止。一入西方极乐世界。便有无量之寿。而其往生之法。又只凭一句弥陀。世间有这样极便宜好事却不肯干。又到那里着铁鞋而问至道。而今而后。急须发下誓愿。若某不念佛。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则为鬼而永堕北阴酆部地狱。已而已而。三藏十二部。让与别人悟。八万四千门。饶与别人行。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外。不用一字。各自去扫静室一间。供佛像一尊。每日烧清香一炉。换净水一碗。夜来上明灯一盏。纸画木雕。即同真佛。爱如父母。敬如君王。早晚朝参。必诚必敬。拜如山倒。起似云升。出而问讯。入而问讯。五里十里。常如佛前。一饮一食。先须供养。举目动口。无不是佛。一串数珠不离手。一句弥陀不离口。高声念。低声念。六字念。四字念。紧念。缓念。朗念。默念。合手念。低声跪膝念。面佛念。朝西念。打板念。敲鱼念。掐珠念。行道念。礼拜念。独自念。同众念。在家念。在外也念。闲也念。忙也念。行也念。住也念。坐也念。卧也念。连梦中也念。才是真念。念得心酸泪下。念得火灭灰寒。念得神钦鬼敬。念得天喜神欢。一声佛。振动了魔王宫殿。一声佛。粉碎了剑树刀山。一声佛。为百劫千生消业障。一声佛。为四恩三有启因缘。正是榨到油来。击撞之声益狠。船当浪起摇悼之声益悲。镬汤在后。莲池在前。虽有千万人阻我不念。不可得也。

  广度门

  矢决定之愿者。自利复当利他。未能自度而先度人。自他俱溺。固属非宜。祇求自度而不度人。即落二乘浅见。尤为不合佛心。力虽未充。心无不具。儒书言自新新民。己立立人。皆是理也。辑广度门。   龙舒净土文曰。予为此净土说。欲劝一切见者闻者。广大其心。以佛之心为心。使人人知之而尽生净土。当起念云。此法门人若知之。如己知之。岂不快哉。人若不知。如己不知。岂不痛哉。若止于自修。则是声闻之徒。名为小乘。盖如车乘之小者。仅能自济而已。此佛所谓断佛种者也。能广劝人者。名为大乘菩萨。盖如车乘之大者。人我兼济之谓。此获无量福报。所以能至佛地也。十方恒河沙数诸佛。皆共赞叹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谓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也。其功德如此。可谓至矣。何所施而不可。故能劝一人修净土。以此善缘。消释罪恶可也。增崇福寿可也。庄严往生功德亦可也。追荐亡者亦可也。然必至诚咒愿。无不获其功果。观房翥传。可见其略矣。况劝一人以上至五人十人乎。又况使其受劝者转以相劝。递相继续而不已乎。如是则西方之说可遍天下。苦海众生。可尽生净土矣。劝人善道。名为法施。此净土法门。为法施之大者。遂超出轮回。非其他法施之比。故其福报不可穷尽。故大慈菩萨劝修西方偈云。能劝二人修。比自己精进。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量。如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万数。即是阿弥陀。观此则知西方之说者。岂可不广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道。以积无量福报乎。   又曰。人苦饥者。与之一食。苦寒者与之一衣。已为大惠。况彼沉沦六道。无有出期。我指示以此法门。使直脱轮回。受无穷无极之寿乐。其惠岂可穷尽哉。金刚经云。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不如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盖以身布施者。不免受世间福报。有时而尽。若信此经典。则有悟真性之渐。其为福则无时而尽。所以胜于彼也。以予观之。岂唯信金刚经者如此。若劝人以净土。其福报亦然。何则。净土更无轮回。已不退转。直至成佛而后已。生于彼者。虽未成佛。乃成佛之阶梯。是劝一人修净土。乃成就一众生作佛也。凡作佛者。必度无量之众生。彼所度之众生。皆由我而始。则其福报岂不胜于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无量百千万亿劫乎。   又曰。凡受师友之训诲。恩地之提挈。交游之礼遇。悉皆告以净土而为之报。以至与一切人或有一饭一茶之恩。或一言一坐之接。下至仆隶有事我之劳。凡吾受用处。一切致力者。皆以此告之。使脱离苦海。非唯此耳。凡一切知与不知。识与不识。皆欲以是化之。使共生净土。又非唯此耳。释迦佛在世时。有一国难化。佛言与目连有缘。使往化之。其国人皆从化。人问佛云。与目连有何因缘。佛言往昔世。目连尝为樵人。于山间惊起一群蜂子。目连乃发善言云。我得道后。尽度此蜂子。今此一城人者。乃当时蜂子也。目连发此善言。故为有缘。由此观之。非徒于一切人当劝修净土。一切飞禽走兽。下至蜎飞蠕动之类。凡有形相可见者。吾因见之。皆当为念阿弥陀佛数声。发善愿云。愿汝等尽生极乐世界。我得道后。尽度汝等。非徒于有形相可见者如是。其形相不可见者吾亦当作是念。作是言。如此则吾善念甚熟。于一切众生皆为有缘。吾上品上生必矣。他时化度。无不乐从者也。   莲池大师曰。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予生晚。甫闻佛法。而风木之悲已至痛极终天。虽欲追之。末由也已。奉告诸人。父母在堂。早劝念佛。父母亡日。课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周岁。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报劬劳之恩。不可不知此。   又曰。世间之孝三。出世间之孝一。世间之孝。一者承欢侍彩。而甘旨以养其亲。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禄以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而成圣成贤以显其亲。是三则世间之所谓孝也。出世间之孝。则劝其亲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永别四生。长辞六趣。莲胎托质。亲觐弥陀。得不退转。人子报亲。于是为大。予昔甫知入道。而二亲已亡。作自伤不孝文以伸悲恨。今见在家出家而众中有具庆者。于是倍增感慨。而涕泗交零。稽首顿首以劝。

  励行法   精持门

  信既笃矣。愿既坚矣。无实行以自励。则信为徒信。愿为徒愿。空言无补。何能[仁-二+辛]获。凡事必有苦行。方可成就。况出世之大乎。今不必万行全修。只此至简至易持名之径路。犹不精心果力可乎。持名者。须以心念。莫但口念。平时妄念纷飞。无由觉察。一经手提数珠。始觉此心之难制。余根钝障深。向用强制之法。手掐此珠。心随此手。勿使一珠空过。庶几稍有把握。爰采昔贤警语。铭诸座右。以收放心而资省惕。辑精持门。   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曰。大凡修净土人。最忌的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持咒。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却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见佛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么。如今一槩莫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日久成功。方不错却。偈曰。阿弥陀一句。万法之总持。声与心相依。念兹复在兹。感应不思议。莲开七宝池。   又曰。有问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菩萨曰。汝但息想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念久自得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证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须多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则根器最易纯熟。若强之使一。终不一也。时达本于座下。忽戄然念数声。菩萨曰。如是如是。   又曰。弥陀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不要增。不要减。只依着我行去。但经要匀匀净净。不缓不急。不疾不徐。佛要声声心心。不涩不掉。不浮不沈的念去。至于回向二字。不是但诵旧文一过。须从自己心中发出真正大菩萨愿。至诚恳切。普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而我心无所着。如虚空等。是曰回向。又静坐时。当反观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无能无所。如是谛观。更无二念。是名修行三昧。慎毋忘形死心。又落外魔知见。如是坐一时。便起经行。又更持诵。有个次序。若忙忙促促。一口气赶去。谓可完却一日课诵。便有苟且了局的念头。非真正修行矣。   唐飞锡大师宝王论曰。世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则菩提木槵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于息不还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毫。亲蒙授记。则万无一失也。   又曰。辟散之要。要存于声。声之不厉。心窃窃焉。飘飘然无定。声之厉也。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其义一也。近而取之。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其义二也。远而说之。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其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其义四也。与魔军相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其义五也。具斯众义。复何厌哉。   华严经偈云。宁受无量苦。得闻佛音声。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夫然则佛声远震。开善萌芽。犹春雷之动百草。安得轻诬哉。   天如法师净土或问。问曰。念佛之门。多承开导。群疑尽释。正信现前矣。但上文所谓抖擞身心。拨弃世事。今世网中人。间有境缘顺便。身意安闲者。则可依此而行。其有世事不容拨弃者。又当何以教之。答曰。世网中人。若是痛念无常。用心真切者。不论苦乐逆顺。静闹闲忙。一任公私干办。迎宾待客。万缘交扰。八面应酬。与他念佛两不相妨。不见古人道。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又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其有世缘稍重。力量稍轻者。亦须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每日或念三万声。一万声。三千声。一千声。定为日课。不容一日放过。又有冗忙之极。顷刻无闲者。每日晨朝必须十念。积久功成。亦不虚弃。念佛之外。或念经礼佛。忏悔发愿。种种结缘。种种作福。随力布施。修诸善功以助之。凡一毫之善。皆须回向西方。如此用功。非惟决定往生。亦且增高品位矣。   又问曰。圆观之修。惟心之念。似乎上器之行门。华严十愿。宝积十心。亦乃大根之功用。倘根器之不对。则功行之难成。今吾自揣其根。观吾自好。惟在专持名号。暇则或加礼拜忏悔而已。师以为如何。答曰。善哉善哉。汝知量矣。观汝之言。政合善导专修无间之说矣。专修者。谓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号。政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修而修杂业以求生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相续报佛恩故。虽有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生净土故。无间修者。身须专礼阿弥陀佛。不杂余礼。口须专称阿弥陀佛。不称余号。不诵余经。意须专想阿弥陀佛。不杂余想。又若贪瞋痴来间者。随犯随忏。不令隔日隔夜隔时。常使清净。亦名无间修也。善导和尚者。天竺传中称为弥陀化身也。观其专修无间之说。要紧只在念念相续。故孤山亦云。不可等闲发愿。散乱称名。   又曰。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慈云忏主云。称佛名时。以心缘历。字字分明。使心口相系。方能一念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若不然者。灭罪良难。若恐心散。须高声疾唤。心则易定。三昧易成故。怀感法师。决疑论中引大集日藏经云。小念见小佛。大念见大佛。论释曰。大念者。大声念佛也。小念者。小声念佛也。此皆圣教。有何惑哉。奉劝世人。厉声念佛。三昧易成。小声念佛。遂多驰散。学者方知。非常人能晓也。下品下生。临终十念。少时猛利。谛心决断。胜百年愿力。今人称佛。多不专精。散心缓声。遂使现世成功者少。临终感应事稀。故特示此法。劝念佛时。一心不乱。高声念佛。声声相续。则不久成功也。   明空谷大师景隆曰。念佛一门。修行捷径。识破此身不实。世间虚妄。唯净土可归。念佛可恃。紧念慢念。高声低声。总无拘碍。但令身心闲淡。默念不忘。静闹闲忙。一而无二。忽然触境遇缘。打着转身一句。始知寂光净土。不离此处。阿弥陀佛。不越自心。然若将心求悟。反成障碍。但以信心为本。一切杂念。都不随之。如是行去。纵然不悟。没后亦生净土。阶级进修。无有退转。优昙和尚令人提云念佛者是谁。或云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谓是摄心念佛。参究念佛。今不必用此法。只用平常念去。   莲池大师曰。或问今见世人念佛者多。生西方成佛者少何也。答。此有三故。一者口虽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说。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妻相敬。要至诚信实。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骘方便。要慈愍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小民。但有不好心起。着力念。定要念退这不好心。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二者。口虽念佛心中胡思乱想。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念佛之时。按定心猿意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如亲在西方面对。不敢散乱。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三者。口虽念佛。心中只愿。求生富贵。或说我等凡夫。西方无有我分。止图来世不失人身。此则不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却自不愿生。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念佛者。决意求生。休得疑惑。且如天宫富贵。福尽也要堕落。何况人间富贵。能有几时。若说你是凡夫。西方无分。则圣贤都是凡夫做。安知你不生西方也。便可发广大心。立坚固志。誓愿往生。见佛闻法。得无上果。广度众生。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又曰。夫学佛者。无论庄严形迹。止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来生。不如现在作福念佛。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念佛。习学外道文书。不如一字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灭恶。如是念佛。号曰善人。摄心除散。如是念佛。号曰贤人。悟心断惑。如是念佛。号曰圣人。   又曰。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属。俱是宿世因缘。暂时会聚。终必别离。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过一生。不念佛耳。今但万缘放下。回光返照念佛。即是一生要紧大事。更无多语。此外只管纯一念佛。其念佛。要字字心上照过。历历分明。时刻切心。不容些须妄想杂念。早晚礼佛时。恳苦发愿。求生净土。如此捱到临命终时。自然正念现前。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莲华化生。永离诸苦。   又曰。久乱之心。一时难定。念佛心不清。不必忧。只要工夫深耳。字字句句当心念。   又曰。古云。杂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正治杂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不亲切也。杂念起时。即用心加功念佛。字字句句。精一不二。杂念自息矣。   又示王广第曰。不如直下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尽心尽力念去。无丝毫异念。即是无字公案。其无字等话头。不必提。了纯一念佛。念佛上透。千处万处俱透。   又曰。我出家后。到处参访。时遍融师门庭大振。予至京师叩之。膝行再请。师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求利。不要去攀援。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予受教和尚。行者大笑。以这几句话。那个说不出。千里远来。人道有甚高妙处。原来不值半文。予曰。这个正见他好处。我们渴仰企慕。远来到此。他却不说元说妙。凌驾我们。只老老实实。把自家体认过。切近精实的工夫。丁宁开示。故此是他好处。我至今着实遵守。不曾放失。   又曰。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又曰。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然高声觉太费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于唇齿之间。乃谓金刚持。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则不妨默持。或觉昏沉。则不妨高声。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鱼子。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摄心。   又曰。尘缘中观法难成。不如直以学业。家业得暇之时。即便默默执持名号。只贵字字分明。句句亲切。心则自摄。若久之不退。三昧成就。即此是观。   又曰。耆宿未见了了。不足恐怖。盖彼心力实不曾用尽耳。今既有疾。亦不必以勉强勇作。但依经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一味省缘。可省便省。不得已者。然后应之。自应工夫得力矣。   又曰。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此谓真积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针。炼铁作钢者。定不诬也。入道多门。惟此一门。最为捷径。不可忽。不可忽。   又曰。法门无量。要在明心。明心要门。无如念佛。读作之暇。或心烦时。静坐念佛。甚有利益。一念在佛。杂念退休。心空境寂。妙当何如。愿无易而忽之。   又与王智第曰。贵宅世修盛德。何为尊体构斯剧疾。得无宿业使之然乎。疾病之由。多从杀生中来。故偏重放生也。今更有所陈。良以外僧代忏。与内心自忏。功德悬殊。愿空其心。尽罢一切诸缘。于空心中。单念一声阿弥陀佛。所云念者。不必启口动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心心靡间。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顾念。经云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万亿劫生死重罪。故功德悬殊也。   又钱广沾问此心放逸来久。虽以念佛摄持。暂得还失。如何保任。答。久反之地。非一战所可收功。惟在坚勇不退。直至心地开明。自然一得永得。   又曰。寂寂治散乱。散去则生昏沉。惺惺治昏沉。昏去则生散乱。止观双持。昏散皆退。今只须精明念佛。念无二念曰精。念而返照曰明。精即止。明即观。一念佛而止观备矣。   又曰。世人稍利根。便轻视念佛。谓是愚夫愚妇勾当。彼徒见愚夫愚妇口诵佛名。心游千里。而不知此等是名读佛。非念佛也。念从心。心思忆而不忘。故名曰念。试以儒喻。儒者念念思忆孔子。其去孔子。不亦庶几乎。今念念思忆五欲。不以为非。而反以念佛为非。噫。似此一生空过。何如作愚夫愚妇耶。而惜乎智可能也。愚不可能也。   又曰。予昔在炼磨场中。时方丈谓众曰。中元日当作盂兰盆斋。予以为设供也。俄而无设。唯念佛三日而已。又闻昔有院主为官司所勾摄。堂中第一座。集众救护。众以为持诵也。亦高声念佛而已。此二事迥出常情。有大人作略。真可师法。彼今之念佛者。名为专修。至于祷寿命。则药师经。解罪愆则梁皇忏。济厄难则消灾咒。求智慧则观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阁。若无补于事者。不思彼佛寿命无量。况百年寿命乎。不思念彼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目前罪垢厄难乎。不思彼佛言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界。况时人所称智慧乎。阿伽陀药。万病总持。二三其心。莫肯信服。神圣工巧。独且奈之何哉。   又曰。结社念佛始自庐山远师。今之人主社者。得如远师否。与社者。得如十八贤否。则宜少不宜多耳。以真实修净土者。亦如僧堂中人故也。至于男女杂而同社。此则庐山所未有。女人自宜在家念佛。勿入男群。远世讥嫌。护佛正法。莫斯为要。愿与同衣共守之。   又放生社。亦宜少不宜多。以真实慈救生灵者。亦如佛会中人故也。愚意各各随自所见。随力所能。买而放之。或至季终。或至岁终。同诣一处。会计所放。考德论业。片时而散。毋侈费斋供。毋耽玩光阴可也。愿与同衣共守之。   又阿弥陀经疏钞序曰。着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注曰。谓着事而信心不切。固无足论。假使专持名号。念念相继。无有间断。虽或不明谛理。已能成就净身。品位纵卑。往生必矣。所谓士人作榜尾。登科亦不恶。但恐榜上无名耳。安得以守愚病之。乃至执理而心实了明。亦不必论。假使骋驰狂慧。耽着顽虚。于自本心。曾未开悟。而轻谈净土。蔑视往生。为害非细。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者也。   又疏钞序曰。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者。心本无念。念起即乖。而众生无始以来。妄想惯习。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病愈宼平。则舍病体。更无自身。即宼盗。原吾赤子。注曰。起信论云。心体离念。而起念念佛。岂不反扰其心。佛藏经曰。无觉无观。名为念佛。无想无语。是名念佛。而起念念佛。岂不反背于佛。今谓灭诸觉观。实相念佛。理则诚然。但以心虽离念。而无明染心。念念相续。如七年之病。久乱之民。故曰惯习。兹欲勉强遏捺。立使空寂。而止动归止。止更弥动。纵粗念暂息。细念犹存。便谓相应。错谬非小。既居凡地。未能绝虑忘缘。何不即缘虑而作修进。故以念还攻于念。念一佛名。换彼百千万亿之杂念也。而妄从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体。非于念外别得菩提。故云万法虚伪。唯是一心。了悟自心。触目菩提矣。唯如病体瘳时。便名健体。乱民定后。即是良民。去念而求心。是医必灭身而疗病。将必屠国而安民也。岂理也哉。   又曰。十方世界皆有净土。何为独示西方。教生彼国。良由道以多岐亡羊。射以专注中鹄。心无二用。功戒杂施。   幽溪大师净土法语曰。称名如小本弥陀经。七日持名。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若口称佛名。系心在缘。声声相续。心心不乱。设心缘外境。摄之令还。此须生决定心。断后际念。拨弃世事。放下缘心。使此念心渐渐增长。从渐至久。自少至多。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毕竟要成一心不乱而后已。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已。则极乐之净因成就。而垂终之正念必然。身无病苦。不受恶缠。预知时至。身心欢喜。吉祥而逝。坐脱立亡。亲见弥陀。垂光接引。若理一心者。此无他法。但于事一心中。念念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际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无去无来。不生不灭。现前一念之心。便是未来净土之际。念而不念。无念而念。无生而生。生而无生。于无可念中炽然而念。于无生中炽然求生。是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   明憨山大师德清。精修净业。有海阳禅人求授戒法。因问修净土之要。清曰。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门。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捷要。此法门。乃佛无问自说。三根普被。四众齐收。非是权为下根设也。经云。若净佛土。当净自心。今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要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恶业。乃三涂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须三业清净。则心自净。于此清净心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安养。立念佛正行。然念佛必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拈匙举箸。折旋俯仰。动静闲忙。于一切时。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时。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时也。又有净心居士者。问念佛不能成片。请开示。清示之曰。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能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尝反省。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所谓杯水救舆薪之火。有是理哉。若果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头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不求成片。而自成片矣。此事全要自己着力。   又曰。凡念佛时。先将自己胸中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如线贯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间无一毫空隙处。如此着力靠定。于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日用动静。不杂不乱。梦寐如一。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净土之时也。又曰。每日除二时功课外。单将一声阿弥陀佛横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只将一句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饮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声佛。时时现前。若遇逆顺喜怒烦恼境界。心不安时。就将者一声佛提起一拶。即见烦恼当下消灭。以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灭烦恼。便是佛度生死苦处。若念佛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更无别法。若念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便于睡梦中作得主。若于睡梦中作得主。则于病苦中作得主。若于病苦中作得主。则于临命终时便知去处矣。此事不难行。只是要一念为生死心切。单单靠定一声佛。更不别向寻思。久久纯熟。自然得大安乐。得大受用。   明张守约尝拟寒山诗三百首。激劝缁素。一以净土为归。一云。净土大法门。弥陀大愿力。千生万劫来。今朝始识得。当生难遭想。慎勿更错失。念佛求往生。贵在心专一。一云。物外寄闲身。诸缘任运歇。不染半点尘。唯念一声佛。性使软如绵。心要硬如铁。肯作无益事。水底去捞月。一云。昨日入莲社。口佛心亦佛。今日火宅中。事杂念亦杂。若非根器深。未免尘劳汩。是以古哲人。山中修净业。一云。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着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一云。七十古来稀。前面无多日。急急办盘缠。犹恐来不及。横也任他横。直也任他直。安得闲工夫。与之分皂白。   明张光纬念佛说曰。经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执持云者。若可把捉。而非把捉。儒家所谓拳拳服膺。朱子训以恭敬奉持者是。下文弗失。便是不乱义。儒家又言顾𬤊。朱子释以常目在之。即是观佛义。亦即是不乱义。口诵佛名。眼观佛像。耳还自听。声从舌流。禅味悦心。鼻闻香气。知是念佛。反六还一。云何得乱。吾今念佛。作一方便。自视此心。如净宝瓶。佛名如谷。逐字逐句。如谷投瓶。贯珠而下。谷既无尽。瓶亦不满。不放一粒抛向瓶外。顾念此瓶。不满径寸。中藏三千大千世界。百亿微尘数佛。我亦与之俱会一处。游乐宴息。方是我安身立命处也。又曰。石南和尚偈曰。念佛切莫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乱。九十九声一念差。捋转数珠都不算。如是一百百至千。从千至万如珠贯。箭射不入刀不侵。百万魔军皆退窜。吾向来念佛。亦只囫囵念过。今始知须字字从心里出。还须字字入心里去。当念佛时。先要闭目端坐。凝神定虑。不可有一毫杂乱心。躁竞心。昏惰心。开口出声。务令声从心发。心籍口传息调声和。不徐不疾。字字分明。句句相续。分之则一字可作一句。贯之则百千句直如一句绵绵密密。自一声而至千万声。自一刻而至十二时。无断无续。不缺不漏。久之纯熟。花开见佛。

  兼观门

  古德谓众生心杂。观想难成。是以惟劝专持名号。夫观法亦分事理二门。理观之细。如所谓一心三观。元妙精微。诚非初心凡夫所能猝就。其事观工夫。于十六观中。随取一观。时时观想。专注勿移。心境空澄。持诵更为得力。平时观想既熟。临期境乃现前。此为骑马柱杖。把稳要法。不可不兼修也。辑兼观门。   龙舒净土文曰。斋戒洁已。清心静虑。面西安坐。闭目默然。观想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在西方七宝池中大莲华上坐。其身长丈六。两眉中间向上有白毫一条。八棱中空。右旋转五遭。光明照曜金色面与金色身。次停心注想于白毫。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当令闭眼开眼。悉皆见之。盖欲念念不忘也。如此久久。念心成熟。自然感应见佛全身。此法最为上。谓身想佛时。此身即是佛。又过于口念也。身后必上品上生。唐启芳圆果二人作观想法。只五月。自觉身到净土。见佛闻法。所谓十六观经者。详说诸观想法。又不止此而已。   莲池大师曰。摄心用观。坐立想像等。此俱随时无定。但常观无间。非尘缘未了者所能为。虽不能常观。亦是工夫。毋用为虑。   又曰。汉庄伯微。每于日落时。面对西北。想昆仑山。久之见昆仑仙人传法得度。此彷佛与西方日观相似。但彼属妄想。不修正观耳。久积妄想。以精神之极。尚得遂其所见。况一心正观。三昧成就。而不往生者哉。   又阿弥陀经疏钞曰。修净土者。若礼佛时。当想己身在莲华中作礼。佛在莲华中受我礼敬。若念佛时。当想己身在莲华中结跏趺坐。佛在莲华中接引于我。然后一心持名。昔有二僧作莲华开合想。遂得往生。况复加之一心持名。而不生者乎。问。此经不兼色像。今胡乃尔。答。有专主故。兼亦无碍。如菩萨偏行六度时。以施为专主。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今念佛亦然。专主于观想者。少时持名。专主于持名者。少时观想。亦随力随分之意也。所谓不兼色像者。盖恐一心执持名号。又一心观想色像。不唯心无二用。而两事双行。轻重不分。俱无成就耳。苟明于正助之义。则一心持名以为其正。少时之助。助亦归正。如火益薪。复有何碍。   幽溪大师净土法语曰。观想者。具如观无量寿佛经。境有十六。观佛最要。当观阿弥陀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黄金色像。立七宝华池之上。作垂手接引状。身有三十二种大人相。相有八十种随形好。作此想者。亦有事理。事则以心系佛。以佛系心。初观足下安平。犹如奁底。次观具千辐轮相。如是次第逆缘至于顶中肉髻。复从肉髻顺缘至于足底。了了分明。无分散意。理一心者。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如来正偏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应当系念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此义具明。微妙三观。俱如观经疏妙宗钞中说。缘此二种正行。要当相须而进。凡于行住睡卧时。则一心称名。凡于趺坐蒲团时。则心心作观。行倦则趺坐以观佛。坐出则经行以称名。苟于四威仪中修之不间。往生西方必矣。   憨山大师曰。一心持名。固是正行。又必资以观想。更见稳密。佛为韦提希说十六妙观。便得一生取办。今当于十六观中。随取一观。或单观佛及菩萨妙相。或观净土境界。如弥陀经说莲华宝地等。随意观想。若观想分明。则二六时中。现前如在净土。临命终时。一念顿生。如此用心。精持戒行。永断恶念烦恼。以此净心。观念相继。净土真因。无外此者。   明唐宜之曰。窃见迩年禅律讲之期。所在宣扬。唯净土观门。废阁不讲。夫世间口里诵佛之人不少。而生净土不多者。不修观门故。盖往生者。心能往。口不能往也。使修观之人。源源不绝。着衣吃饭。常在观中。或神游莲海。华中礼佛。或坐瞩金容。光辉四映。或面睹弥陀。身满虚空。或静见伴侣。同临德水。昔人所谓守此一观。庶阶其峰。不可不知也。   张次民曰。念佛之法。须兼作观。瞑目向西。端坐默想。神与形离。蓦直西去。渐见树林。及诸水鸟。金绳界道。栏楯交罗。取次遄行。宝池胜莲。香台楼阁。种种在目。俨然如来现身丈六。观音侍左。势至侍右。放眉间光。垂手接引。我及海众。同摄光中。随引而上。礼足悲恳。于时忽见金掌摩顶。甘露洒身。此心廓然。护大安稳。徐徐神返。若出定然。于彼世界中日游一遍。往生路熟。时至不迷。愿以此告诸念佛人。须知心念。莫但口念。入此门时。去佛不远。

  径中径又径卷三   径中径又径卷四

  励行法

  断爱门

  执持观想之功。未尝无懃懃恳恳者。而于世缘未能割断。爱情牵曳。即妄念纷飞。有所好乐。固为爱。忿懥忧患恐惧。亦由爱而生。心不能正。职此之由。纵有平时觑破。而临事难免动心。以致净功无成。良可叹惜。必有坚忍之力。斫断爱绳。时时体察。由强制而至于自然。其庶几乎。辑断爱门。   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曰。有问学人云何得离尘欲。得无障碍。菩萨曰。我将由小而推之大。由外而推之内。汝等当善解其义。有人于此。无故而夺汝一文。动嗔恨否。答曰。一文虽微。见夺则嗔。又无故而与汝一文。生喜悦否。曰。一文虽微。见与则喜。有答以一文甚微。与何足喜。夺无可嗔者。菩萨曰。汝能如是。心之清净久矣。何至今日尚沈浊垢耶。汝等当知学人洗心不密。见有见无。处处是着。念念皆贪。所以业识纷驰。无暂停止。即念一句阿弥陀佛。心想依然外游。未能顷刻归一。良由汝等于无量劫来。未尝发一时一日远离尘欲之心。故此尘欲亦从无始劫来。未尝一时一日肯离汝心。身缠心缚。深入尘网。那得如莲华出淤泥而不染。故知欲断贪着。先从一文之与夺。作弃舍观。作非我有观。夺不起嗔。与不起悦。如是乃至百千万文。乃至亿亿万文。乃至身肉骨髓。乃至过现未来心意意识。乃至生死业报。菩提涅盘。一切皆如此一文之与夺无异。自然习漏消亡。障缘永灭。渐履清净。成就道品。汝等当依此修行。勿更自虞窒碍。又曰。汝等虑身缠世网。念头不得干净耶。我有一法。汝但发个远离求度之愿。将牢牢归向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之心。换却牢牢奔走名利之心。便能即尘劳而觉路矣。   乐邦文类。宋法因冥心净业。施者至。不得却。受其少分。所居室或劝新之。曰此躯尚无常。何事外物为哉。绍熙四年八月示疾。于定中见净土二菩萨。   幽溪大师净土法语曰。求其为吾真切教诫。莫要乎杨次公之两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夫念佛以一其心。恳切持名。专志不乱。此吾所当尽心者。然或忘之而不能念。念之而不能一。无他。为情爱之所牵也。夫轻爱以杜其妄。斩断情根。脱离爱网。此吾所当尽心者。然或念之而不能忘。忘之而不能尽。此无他。为念心之不能一也。故念佛求生净土之人。寻常有娑婆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之所牵而不得生。矧多爱乎。即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之所转而不得生。矧多念乎。盖爱之所以为爱者。有轻焉。重焉。厚焉。薄焉。正报焉。依报焉。历举其目。则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种种妙好。不可枚尽。大而重于泰山。小而轻于鸿毛。有一物之不忘。爱也。有一念之不遗。爱也。有一爱之存于怀。则念不一。有一念之不归于一。则不得生。呜呼。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此两语。可谓刮翳眼之金錍。治膏肓之圣药。凡有志于求生极乐者。宜以此书之于屋壁。铭之于肌肤。时时庄诵。念念提撕。于娑婆之爱。日求其轻。极乐之念。日求其一。轻之又轻之以渐阶乎无。一之又一之以渐邻乎极。果能如此。则此人虽未脱娑婆。不是娑婆之久客。虽未生极乐。已是极乐之嘉宾。临终正念现前。往生极乐必矣。或问轻爱有道乎。曰轻爱莫要乎一念。又问一念有道乎。曰。一念莫要乎轻爱。或者莞尔。谓曰。师言首鼠两端。似无主正。俾学者乎何从。曰。非两端也。欲明一念之所以也。盖念之所不能一。由散心异缘之使然。散心异缘。又由逐境纷驰之使然。故娑婆有一境。则众生有一心。众生有一心。则娑婆有一境。故曰心生故种种法生。法生故种种心生。聚缘内摇。趣外奔逸。心境交驰。尘沙莫尽。爱苟不忘。念能一乎。故欲一其念者。莫若轻其爱。欲轻其爱者。莫若一其心。一其心者。莫若杜其境。众境皆空。则万缘都寂。万缘都寂。则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则爱缘俱尽。故曰欲一其念。莫若轻爱。欲轻其爱。莫若一念。盖爱之与念。势不两立。若日月之代行。明暗之相背也。或曰杜境有道乎。曰。余所谓杜境者。非屏除万有也。亦非闭目不观也。将即境以了其虚。会本以空其末也。正以万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物空而本性现。本性现而万法空。万法空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如勉强。楞严所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是以欲杜其境。莫若体物虚。体物虚则情自绝。情自绝则爱不生。而惟心现。念一成。故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非渐次。一去一留。不容转侧。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学道之士。于此宜尽心焉。又问曰。轻爱与一念。同乎异乎。对曰。能轻娑婆之爱。未必能一极乐之念。能一净土之念。必能轻娑婆之爱。此约无志有志间说也。若去无志而独言有志。则爱非念一而不忘。念非忘爱而不一。两者功夫。初无间然。   莲池大师自警曰。先民有言。禹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我今衰残。奚啻惜分。一弹指顷。毋杂用心。毋杂用心者。谓本参正念外。才起一念杂想。即便扫除。摄归正念。不可时刻延捱。今略开七事。真为生死出家。直欲一生了办。务力守之。时时自警。   一不得畜资财。造房屋。买田地。置一切精致好物。即经像等传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恋。一心正念  二不得作种种非紧要福缘事。姑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权置万行门。一心正念  三不得于好色好味等起贪爱心。于好言赞誉我者。起贪爱心。不得于恶色恶味等起嗔恼心。于恶言讥毁我者。骂辱我者。种种拂逆我者。起嗔恼心。乃至过去未来事。或顺或违。皆悉屏绝。坚壁固守一心正念  四不得吟作诗文。书写真草。题帖对联。修饰尺牍。泛览外书。议论他人得失长短。乃至教凭臆见。而高心着述。禅未悟彻。而妄意拈评。缄口结舌一心正念  五不得交结亲朋。应赴请召。游山玩景。杂话闲谈。凡种种世谛中事。除理所当为。决不可已者。余悉休罢一心正念  六不得贪着放逸。恣纵睡眠。大事未明。提劳忍苦一心正念  七不得与世人竞才竞能。争名争势。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诳称知识。妄自尊高。惟应执卑守愚。终身居学地。而自锻炼。常精当进一心正念   憨山大师曰。念佛求生净土。先是要了生死大事。今人发心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了。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乃生死根株。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亦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自无始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何曾有一念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生死之根。尚且不知。何曾有一念断着。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佛全不得力。悔之迟矣。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者爱根。即日用现前。生家念佛。眼中见的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者一声佛。果能敌得者爱么。果然断得者爱么。若断不得者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故劝念佛人第一要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   周克复净土晨钟曰。佛以贪嗔痴为三毒。贪毒在心而见之于身。则为盗。故或明或暗。皆谓盗取。五欲色为最。如来有言。使世间更有一事。如淫欲者。人之得道。盖亦鲜矣。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千生万劫。向此中来。故淫欲偏重。八难三途向此中去。亦惟淫祸最惨。楞严经云。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又云。汝以淫心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此经首借淫室立言。盖直从众生根本无明。首拈立案。然后向道有机。实是如来顶门针法。又四十二章经云。佛告诸沙门。慎无视女人。若见无见。慎无与言。若与言者。敕心正行。曰。吾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所污。老者以为母。长者以为姊。少者如妹。幼者如女。敬之以礼。意殊当谛。惟观自头至足。自视内彼身何有。惟盛恶露诸不净种。以释其意。按此经语。实释氏最典则之训。不止沙门宜然也。   彭尺木净土圣贤录王臣传论曰。王臣入道。视居士较难。急功名者。以进取为先。耽逸乐者。以静修为苦。非夫夙植善因。坚持正愿者。其有不自崖而反乎。若此诸公。不舍尘劳。同皈净域。斯可谓现宰官身而说法者矣。至如柳子厚。白乐天。苏子瞻。赵子昂。诸公。赞叹皈依。净因有在。而临当舍识。瑞应罕闻。良由智惑于多岐。病生于有爱。文人结习。自古固然。生死到来。决难侥幸。后之君子。当知鉴戒焉。

  饬终门

  平日积功累行。去爱绝非。本为末后临终作预办之计。若至末后临终之时。忽又畏死傍偟。中情惑乱。岂不大负初心。其时必须竭力把持。抛弃一切正念分明。方有趋向。是功行固在平时。而吃紧尤在末后也。辑饬终门。   唐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知归子问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便属后世。一念差错。便堕轮回。小子累蒙开诲念佛往生之法。其理甚明。又恐病来死至之时。心识散乱。仍虑他人惑动正念。忘失净因。伏望重示归径之方。俾脱沈轮之苦。师曰。善哉问也。凡一切人。命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至称意之事。如脱敝衣。得换珍服。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着。凡遇有病之时。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可嘱家人及看病人。往来问候人。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之语。若病重将终之际。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或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了。方可哀泣。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挂碍。不得解脱。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若依此者。决定超生。即无疑也。又问曰。求医服药。还可用否。答曰。求医服药。初不相妨。然药者。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命若尽时。药岂奈何。若杀物命为药。以求身安。此则不可。余多见世人因病持斋。方获少愈。复为医者以酒食血肉佐药。其病复作。信知佛力可救。酒肉无益也。又问曰。求神祈福如何。答曰。人命长短。生时已定。何假鬼神延之耶。若迷惑信邪。杀害众生。祭祀鬼神。但增罪业。反损寿矣。大命若尽。小鬼奈何。空自慞惶。俱无所济。切宜谨之。当以此文贴向目前。时时见之。免致临危忘失。又问曰。平生未曾念佛人还用得否。答曰。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决无疑也。余多见世人于平常念佛礼赞。发愿求生西方。甚是勤拳。及至临病。却又怕死。都不说着往生解脱之事。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鸣钟。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也。死门事大。须是自家着力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若无事时。当以此法精进修持。是为临终大事。   宋仲明法师居山阴报恩寺。素无戒检。偶因感疾。谓同学道宁曰。心识散乱。何药可治。宁曰。但随息念佛为上药。明依法念之。至七日困甚。宁又令观想佛像久之。忽言二菩萨至。已而曰。佛来也。瞑目而化。   龙舒净土文曰。下品下生者。乃临终时地狱形相已现。能至心十念南谟阿弥陀佛。则变地狱形相为莲华。亦生净土。此佛慈悲至深。威力至大。故能如此。是所谓十念者。乃生前自十声念阿弥陀佛。非谓身后请人念也。生前自念者。临命终时。佛与菩萨自来迎接。故必生净土。身后请人念者。未可知也。经云身后人为作功果。七分得一。生前自作者。得千百倍报。人何苦不于生前每日十声念佛。必待死而请人念乎。   又云。譬如铁石虽重。赖舟船力。可以渡江。一针虽轻。不赖舟船。江不可渡。盖谓人有重罪。仗佛力者。可生净土。罪恶虽轻。不仗佛力。亦不得生。又如平生为恶。一日招安。遂为良民。仗佛力而消罪恶者。亦复如是。又如虮虱万死万生。不能一里。若附人身。千里可至。仗佛力。而生净土者。亦得如是。切勿疑也。有罪恶念佛而不可以往生。但起见佛得道。还度一切冤亲之心。则无不生也。或云。人平生为恶。杀害众生。苦虐人民。临死念佛。亦得往生。其所杀所苦之众生。怀冤枉之心。何时而可解乎。答曰。生净土得道之后。皆度脱一切冤亲。岂不胜冤冤相报。彼此无出期者乎。   天如法师净土或问。问曰。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得生。又无退转。此弥陀愿力。诚乎不可思议矣。然则我于生前且做世间事业。直待临终。然后念佛。可乎。答曰。苦哉苦哉。何等愚谬之言也。砒礵鸩酒。毒中之毒。今汝此言。毒于砒礵鸩酒者也。非特误赚自己。又且误赚天下若僧若俗。善男信女。皆此言也。向所谓逆恶凡夫。临终念佛者。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缘。方遇知识。方得念佛。此等侥幸万万人中无一个半个。汝将谓人人临终有此侥幸哉。岂不见群疑论云。世间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无劝念之理。二者业苦缠身。不遑念佛。三者或偏风失语。不能称佛。四者狂乱失心。注想难成。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诚。六者遭遇豺狼。无复善友。七者临终恶友。坏彼信心。八者饱食过度。昏迷致死。九者军阵斗战。奄忽而忘。十者忽坠高岩。伤坏性命。如此等十种之事。皆是寻常耳闻眼见。不论僧俗男女。人皆有之。或宿业所招。现业所感。忽尔现前。不容回避。你又不是神通圣人。有宿命通。能知临终有业无业。又不是有他心天眼。能知临终好死恶死。如上十种恶缘。忽然遭着一种。便休了也。便做手脚不得了也。便有知识活佛围绕。救你不得了也。便须随业受报。向三途八难中受苦受罪。到那时要闻佛名不闻了也。直饶你无此恶缘。只是好病而死。亦未免风刀解体。四大分离。如生龟脱筒。螃蟹落汤。痛苦逼迫。怕怖慞惶。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无病而死。又或世缘未了。世念未休。贪生怖死。扰乱胸怀。若是俗人。又兼家私未明。后事未办。妻啼子哭。百种忧煎。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死以前。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叫唤呻吟。问药求医。祈祷忏悔。杂念纷飞。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病以前。只是年纪老大。衰相现前。困顿龙锺。愁叹忧恼。只向个衰老身上左安右排。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老以前。政是少壮之日。政好念佛之时。稍或狂心未歇。俗务相关。东攀西缘。胡思乱想。业识茫茫。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清闲自在。有志修行。稍于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断。忽遭些子境界现前。一个主人随他颠倒。念佛不得了也。你看他老病之时。少壮清闲之日。稍有一事挂心。早是念佛不得。况待临终时哉。何况你更道且做世间事业。你真痴人。说此痴话。敢保你错用身心了也。且世间事业。如梦如幻。如影如响。那一件有实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纵饶广造伽蓝。多增常住。攀求名位。交结官豪。你将谓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如来不体道本广造伽蓝等戒。岂不见道。有为之功。多诸过咎。天堂未就。地狱先成。生死未明。皆成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时。方知平生所作。尽是枷上添枷。锁上添锁。镬汤下增柴炭。剑树上助刀枪。袈裟下失却人身。万劫难复。铁汉闻之。也须泪落。祖师如此苦口劝人。曾许你且做事业。待临终方念佛乎。当思人生在世。能有几时。石火电光。眨眼便过。趁此未老未病之前。抖擞身心。拨弃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临命终时。好死恶死。我之盘缠预办了也。我之前程稳稳当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思之思之。   优昙大师曰。凡修念佛之人。欲生净土。每念世间一切无常。成必有坏。生必有死。若不亲闻佛法。则舍身受身。轮转三界。四生六道。无解脱期。我今有缘。得闻正法。得修净业。唯佛为念。舍此报身。当生净土。入彼莲胎。受诸快乐。永脱生死。不退菩提。此乃大丈夫平生之能事也。才有疾病。正要向前坦荡身心。莫生疑虑。直须西向正坐。专想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及无数化佛。现在其前。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不绝。于诸世间。一切事务。不得思念。不得贪恋。若或心念起来。但要急称佛号。于急急中除灭罪障。只此一念。决定往生净土。命若未尽。自得安宁。慎勿妄起留恋世间之心。当存自存。当死须死。但办往生。何须疑虑。若解此理。如脱敝服。以着上衣。一舍凡身。便登佛地。岂不伟哉。   大佑指归集曰。华严贤首品偈云。又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将殁者。令随忆念见如来。命终得生其净国。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于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前四句言菩萨放无量光。其间一种名为见佛。放此光明。能令命终之人。见佛往生。后四句言此菩萨因申劝临终人念佛。又令瞻敬佛像。故得此光明也。大智度论云。临终少时。能胜终身修行之力。以猛利故。义和法师无尽灯。载西域祗垣精舍西北角。日光没处置无常院。造一立像。面向西方。执五彩旛。安病人在像之后。手执旛脚。作随佛往生之想。瞻病者烧香散华鸣磬。助称佛名。资助病者。若有垢秽。随即除之。决取往生。若游心法界。去来无碍者。不拘此法。   莲池大师曰。古人有言。病者众生之良药。则人于病中当生大欢喜。一切不如意处。莫起烦恼。又言生死有命。则人于病中当生大解脱。任其死生。莫起恐怖。又过去如幻。现在如幻。未来如幻。尽情放下。单持正念而已。病中千万忍耐。莫怀速愈之躁心。乃所以为速愈之良方也。   又曰。将家事处置了却。放下万缘。空空地心上。只念六字佛名。刻刻不忘。自然业障消灭。业障既消。自然夜卧安宁。身心康健矣。念佛人要发愿。舍此恶世。生彼乐邦。   又与朱西宗曰。尊恙至是亦甚危矣。宜以所欲言事。尽底书付令郎及尊堂。令胸中都无牵挂。一心正念。若平日于念佛法门信得及。便可心目内照。四字佛名。历历明明。无间无断。从其今日明日去亦可。设或不去。活到一百二十岁亦可。此为要紧语。朋友平生相交。正在此处。他皆小事。不暇及也。切不可贪生怕死。而误大事。   又与王大琸曰。贵恙宜将身外事。并此身四肢百骸。尽情放下。使空无一物。若必不可歇者。权且歇下。待后处之。妄想炽不能制。当念佛数声压伏之。世间荣华富贵。不过片时间事。厄难苦恼。亦不过片时间事。倏忽便无。且万般皆属前缘。非人力所能奈何者也。尽情放下。一心念佛。至嘱至嘱。   又曰。一人问。有人一生精劝念佛。临终一念退悔。遂不得生。有人一生积恶。临终发心念佛。遂得往生。则善者何为反受亏。而恶者何为反得利也。噫。积恶而临终正念者。千万人中之一人耳。苟非宿世善根。临终痛苦逼迫。昏迷瞀乱。何由而能发起正念乎。善人临终退悔。亦千万人中之一人耳。即有之。必其一生念佛悠悠之徒。非所谓精勤者。精则心无杂乱。勤则心无间歇。何由而生退悔乎。是则为恶者。急宜修省。毋妄想临终有此侥幸。真心求净土者。但益自精勤。勿忧临终之退悔也。   又阿弥陀经疏钞曰。临终颠倒者。由其平日随顺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乱。如前所谓将舍暖触。一生所作。俱时现前。心神惶怖。动止挥霍。应入地狱者。刀山剑树。视作园林。应堕畜生者。马腹驴胎。认为堂宇。就令作善合生人天。未免憎爱父母。乃至小圣初心。犹不能正知出入。皆所谓颠倒也。乘此颠倒。三界七趣。随业受生。今既一心不乱。则内凝正念。外感佛迎。舍此报身。径生彼国。如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又言一切国土。唯想所持。净想成就。必得往生。固无疑也。又智者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动念即往生净土时。所云在定者。令心不颠倒是。所云动念者。后愿生彼国是。   广贵莲华世界诗。圣境现前一门小序曰。诸佛如来。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如白日升天。影现百川。然假使川中水浊。日虽在天。亦无由见。故必以观门念佛。方能澄清浊水。心眼开发。广见依报无常。经有云。人将命终。身心痛苦。应令病人观佛相好。心心相续。使发菩提之心。复为广说三界难居。三途苦难。唯佛菩提。是真归依。呜呼。此如来悲悯众生。拔济于临命终时之苦心也。佛言命终之心。其力甚大。故临终之念。能消重业。然予见平生念佛人。至临命终时。容有痛苦逼身。舌根短硬。不能念佛者有之。何况平时观想不熟。至八苦交煎。四山相逼之时。欲其随知识之口。念佛声声不绝。作观心不散乱。此必夙世因中。善根深远。乃能得之。岂可望于悠悠之众生哉。必如观经云。惟除睡时。恒忆此事。又云出定入定。恒闻妙法。方是稳着。   明袁宏道有子曰登。年十三病痞将终。语中道曰。死矣。叔父何以救我。中道曰。汝但念佛。即得往生佛国。此五浊世。不足恋也。遂合掌称阿弥陀佛。诸眷属同声助之。顷之微笑云。见一莲华色微红。俄而曰。花渐大。色鲜明。无与比者。俄而云佛至。相好光明。充满一室。顷之气促。中道曰。汝但称佛字可也。登称佛数声。合掌而逝。   净土圣贤录曰。明钱塘戈以安。事云栖宏公为师。法名广泰。事亲孝。好行阴德。晚岁奉佛甚虔。与僧元素结春秋二社为念佛会。诵华严经。已而曰。吾大限迫矣。当为西归计。遂闭一室习禅诵。晨夕不辍。预克归期前二日。家人来视甚悲。以安曰。生必有灭。奚悲为。吾方凝神净域。面觐弥陀。若等勿以情爱乱我正念。请元素至。共唱佛号。及期而化。   又曰。明海盐朱元正日诵法华经一卷。将逝时。方鸡鸣。预戒家人。临行勿令妇女来。过二三时乃来。来亦勿哭。比天明眷属至。皆哭。元正复张目摇头。令妇女去。去尽乃瞑。   又曰。明闻启初志欲出生死。往云栖受念佛法门。俄而疾作。启初曰。吾当直往西方耳。疾无伤也。及疾甚。神志瞀乱。不能自持。大惧。亟命家人请僧至。唱佛号。越一日。瞀乱如故。复瞿然曰。生死根株。非他人所能拔也。立起盥沐着衣。对佛焚香。炼臂哀苦忏悔。彻夜无小倦。及还坐。神安志定。净土现前。乃剃发披袈裟。别众而逝。憨山清公闻而叹曰。勇哉闻生。其可谓烈丈夫矣。   又曰。明比邱尼广觉姓龚。苏州崇明人。年十二。即断肉受持经咒。朝夕礼佛唯谨。自誓不字。年二十八剃染。至杭州依孝义庵太素师居焉。精持梵行。纯一不杂。质素弱。刻身苦躬。劳不自惜。俄得疾。却医药。一心待尽。气奄奄不振。忽起正面趺坐。庵主为设弥陀尊像。觉凝目谛观。合掌归命。已而盥手着净衣。持数珠。端身对佛。如入禅定。侍者虑其倾仆。以二枕掖之。挥手云。无用此。众环绕念佛。复挥手云。吾自有主在。毋劳众也。跏趺不动。凡二昼夜。微声称佛名。气渐促。泊然而逝。   又曰。明卢氏名智福。徽州程季清妻也。晚迁湖州。季清奉佛甚虔。力营福业。卢氏竭资为助。长斋日课佛名二三万。约己惠下。未尝詈人。崇祯五年得危疾。请古德法师授五戒。咨净土法要。遂一意西归。季清为诵华严经。至入法界品五十三门。为一一讲说。卢氏悉领解。季清复策之曰。百劫千生。在此一举。努力直往。毋犹豫也。遂高声唱佛。夜以继昼。如是半月。其母及女来问视。悉谢遣之曰。毋乱人意。十一月八日。忽睹莲华现前。化佛垂手。身心踊跃。急索香水沐浴。西向叉手。连称佛名。右胁而逝。时方午。及暮扪其顶。热可灼手。年三十九。藕益法师为之传。系以赞曰。哀哉三界。爱欲为根。根株不拔。奚望西生。莲花国土。永离尘情。此缘能断。彼质斯成。勇矣智福。女中之英。一日一夜。净念功殷。华台接引。眼识分明。子母恩爱。枯木寒冰。吉祥善逝。常辞苦轮。我今随喜。愿共群伦。顿除爱网。证入元门。   又曰 本朝恒一法师。尝言某庵僧落拓不持戒。一同戒友规之。不听。已而病甚。召其友曰。不听子言。故至此。今且奈何。友曰。西方阿弥陀佛。有本誓愿。造业众生。十念念佛。尽蒙接引。子能信否。僧曰。信。然力不支。奈何。友曰。无伤也。设像床西。偏令注目勿动。爇炉香。为唱佛名。执病者手令谛听。如是三昼夜。病者忽起。坐谢其友曰。蒙佛接引。得中品生矣。举手而别。   又曰 本朝张秩斯之妻杨氏。自幼即归心大法。既适张。寻礼僧德真。受三皈五戒。断除爱欲。年二十七。病剧。发愿求生西方。室中供接引佛像。高唱佛名。五日室中闻旃檀香。至七日瞑目。顷之。见观音大士谓曰。莲花种子。已有半功。其半看汝手段。问从何处着力。答曰。撒手便行。即合掌唱佛。趺坐而逝。   又净土圣贤录凡例曰。子瞻卧病时。向径山长老口占偈言。洒然解脱。洵为希有。至语及西方。则曰西方不无。然个里着力不得。夫修净业者。必具三心。所谓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乃至临终十念。未有不由着力而得者。至云着力不得。则三心未具。离保往生。周克复净土晨钟曰。起信而下。净土资粮具矣。循是而往。顺水扬帆。乐邦如在目前。何疑于终。而更烦饬。不知欲办大事。吃紧尤在临时一着。从前悠忽。到此延捱不得。从前迷着。到此糊涂不得。从前浮华。到此假借不得。从前岐路。到此徘徊不得。只方寸灵明用事。醒则立现莲台。昧则六道三涂有分。净秽顷刻异路。危哉危哉。究竟把握。要诀不外一心正念四字。此际如挽弓到将满时。分外难开。须加意审固。前手撇。后手绝。箭方中的。又如泛海。凭指南车。不误方所。将帆彼岸。急宜仔细收帆把舵。霎时差失。依旧被狂飓吹去。飘荡大洋中。何所底止。宋儒谓平日工夫正于此处用得着。即是此意。虽然。适百里者宿舂粮。千里者三月聚粮。况十万亿刹之极乐国乎。不豫办于平生。而欲袭取于俄顷。未知仓皇呼吸间。能具诸葛观鱼。安石围碁手段。了大敌否。语云。定计于早。恐阿弥陀经。非世人急就章也。如泥恶人十念往生之语。不放放宽眼下。恐经文理固可信。亦是如来万不得已垂手之苦言。非便以西方作此辈护身符也。且人情莫不好胜而恶劣。独于此事。甘以下下自许。亦殊可悯。天如或问一段。叫醒顽愚。痛快无两。故以殿饬终之后。而预饬未终者。

  助行门

  既知念佛。凡居心行事。若有一毫与佛相违。漫欲往生。犹北辕而适越也。则助行可不急讲哉。助行以戒杀为首。余昔有回生录之刻。所载戒杀放生名言实事。采辑甚详。当即为此书之一门。可取而互证。不复另辑。今惟补其所未备。及一切应修众行以为助缘。皆不可缺也。辑助行门。   龙舒净土文曰。全持斋戒。又礼佛念佛。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以此回向。愿生西方。必上品上生。所谓斋者。何哉。不食肉。不饮酒。不淫欲。不食五辛。所谓戒者。何哉。杀生。偷盗。邪淫。是为身三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是为口四业。贪欲。嗔恨。邪见。是为意三业。总为十戒。能持而不犯。是为十善。若犯而不持。是为十恶。全持十戒。乃生天上。持前四戒。加以不饮酒。是为五戒。能持此五戒。常不失人身。若修净土者。不在此限也。若全持十戒。加以如上文所言功德。固上品上生矣。若止持五戒。而修净土。亦不失中品上生。或上品下生也。若又不能持五戒。岂可以不戒杀生乎。杀生为五戒之首。亦为十戒之首。亦为比邱二百五十戒之首。是不杀则为大善。杀则为大恶。故曰凡欲杀生者。但将自己看。自身不可杀。物命无两般。所以不杀得长寿报。杀则短命报。盖谓己欲其命长。物亦欲其命长。乃杀物命而欲己之命长。乌有是理。故杀生不可不戒也。凡杀生以资口腹。则口腹之欲何厌。放箸之后。滋味已空。而杀业俱在。若杀生以待宾客。则以平日不杀。人亦无可言者。况其罪已自当之。经云。来而独自来。去而独自去。轮回独自行。果报独自受。观此则岂可为人而杀生也。若杀生以祭先祖。岂无素食清差。孔子曰。虽疏食菜羹瓜祭。必斋如也。如是何有不可哉。若然香诵经。仗佛力以为荐拔。必遂超生。故皆不在杀生也。若止能持此不杀之一戒。以修净土。已不在下品生矣。   又曰。斋僧。供佛。烧香。献花。悬幡建塔。念佛礼忏。种种三宝上崇奉。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亦可。或为世间种种利益方便善事。若为子而孝养父母。为兄而友爱昆弟。为弟而钦顺其兄。阖门之内。无不尽善。宗族之间。无不和睦。乡党邻里姻亲。相接以礼。相与以恩。以至事君。则赤心为国。为官则仁慈利民。为长则善以安众。为下则勤以事上。或教导愚迷。或扶助孤弱。或济急难。或惠贫穷。或修桥砌井。或施药散食。或减己奉养。以利他人。或临财饶人。以自省约。或教人为善。或赞善止恶。随力所作。世间一切善事。以此回向愿生西方亦可。或为世间一切利益。不拘大小。不拘多少。若止以一钱与人。或以一杯水与人。下至如毫芒之善。亦必起念云。以此善缘回向。愿生西方。常使一念不断。念念在彼。必上品生。   又曰。佛言欲生净土。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归。谓归依佛法僧也。   又净土文载葛守利人说一篇 大观间。一官员买靴于京师市中。见一靴甚大。乃其父送葬者。问其所得之由。答云。一官员携来修整。问何时来取。遂往候之。果见其父下马留钱取靴。其子拜不顾。复乘马去。其子追随二三里许。将不及。乃呼曰。我与父生为父子。何无一言以教我。其父曰。学葛繁。问葛何人。曰。世间人。遂访问所在。其时为镇江太守。乃往见之。言其故。且问葛何以见重于幽冥如此。答云。予始者日行一利人事。其次行二事。又其次行三事。或至十事。于今四十年。未尝一日废。问何以利人。葛指坐间脚踏子云。若此物置之不正。则蹙人足。予为正之。亦利人事也。又若人渴。予能饮以一杯水。亦利人事也。唯随事而利之。上自卿相。下至乞丐。皆可以行。唯在乎久而不废耳。其子拜而退。葛后以高寿坐化而去。观此则利人之事。不可不勉。害人之事。岂可为哉。所谓爱人利物之谓仁者。葛得之矣。葛兼修净业。以是回向。后有僧神游净土。见葛在焉。   又净土文载施报说一篇 儒家言施报。佛家言布施果报。其实一也。佛言欲得谷食。当勤耕种。欲得智慧。当勤学问。欲得长寿。当勤戒杀。欲得富贵。当勤布施。布施有四。一曰财施。二曰法施。三曰无畏施。四曰心施。财施者。以财惠人。法施者。以善道教人。无畏施者。谓人及众生。当恐惧时。吾安慰之。使无畏。或教以脱离恐惧。使之无畏。心施者。力虽不能济物。常存济物之心。佛以孝养父母。亦为布施。是凡施于外者。皆为布施。故为下而忠勤事上。为长而仁慈安众。为师而谨于教导。为友而诚于琢磨。一言一话之间。必期有益。一动一止之际。必欲无伤。种种方便利物。勿使有所损害。皆布施也。所为如此。存心又如此。后世岂得不获富贵之报。古语云。人人知道有来年。家家尽种来年谷。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是今生所受之福。乃前世所修者。犹今岁所食之谷。乃前岁所种者。人不能朝种谷而暮食。犹不能旋修福而即受。所以谷必半岁。福必隔世也。孔子谓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老子谓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皆布施之谓。曾子谓出乎尔者反乎尔。老子云。天道好还。皆果报之谓。是儒道二教。皆言施报。但不言隔世尔。所谓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灾人者。人必反灾之。皆现世之施报也。知是以修净土。滋培善根多矣。   又净土文载食肉说一篇 佛告大慧菩萨云。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我今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皆恐怖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慈心不杀故。不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着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令人饮食无节量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常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大慧。凡诸杀者。为财利故。杀生屠贩。彼诸愚痴食肉众生。以钱为网。而捕诸肉。彼杀生者。若以财物。若以钩网。取彼空行水陆众生。种种杀害。屠贩求利。大慧。亦无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鱼肉。以是议故。不应食肉。佛复说偈略云。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呼狱。若无教想求。则无三净肉。彼非无因有。是故不应食。酒肉葱韭蒜。悉为圣道障。食肉无慈悲。永背正解脱。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众生肉。本非所食之物。以耳闻目见惯熟。不知其非。如能断肉。固为上也。如不能断。且食三净肉。而减省食。若兼味且去其一。如两餐皆肉。且一餐以素。人生禄料有数。若此自可延寿。如早晨食素。其利甚多。一省业缘。二可清净。三不妨善业。四至晚食荤时。不至厌此而欲彼。如此自可延寿。若以食素为难。宜以食荤之费为素食。则易行而可持久。若纵口腹之欲。亦无了期。语曰。世上欲无刀兵劫。须是众生不。食肉。斯言可不畏哉。不免食三净肉者。次日可为所食之肉众生。念西方四圣号。并真言。以资荐往生。庶几可释冤灭罪。据阎罗王告郑邻之言。则至诚念四圣号。以追荐者。必得往生。三净肉。谓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己杀。及自死。鸟残。为五净肉。   又净土文载至人延年说一篇 予尝闻至人云。人生衣食财禄。阴司皆有定数。若俭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譬如人有钱一千。日用一百。则可十日。日用五十。可二十日。若恣纵贪侈。立见败亡。则若一千之数。一日用尽。可不畏哉。易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是天地之大。变化之妙。鬼神之奥。犹不逃于数。况于人乎。或谓人有廉俭而命促。贪侈而寿长者。何也。廉俭而命促者。当生之数少也。若更贪侈。则愈促矣。贪侈而寿长者。当生之数多也。若更廉俭。则愈长矣。且天地于人无私。何谓当生之数。有多少乎。此皆前世所为耳。故曰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唯现世多为吉善。则增福寿。故曰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现世多为罪恶。则减福寿。故曰多行不义。必自毙。且修净土者。固不在福寿之多。然损福寿之事。则是薄德。岂可不戒哉。增福寿之事。则是厚德。岂可不勉哉。   又净土文载贪折前程说一篇 有官员一人。求梦于京师二相庙中。以问前程。其夜一人梦见有人持簿一扇。揭开版云。此汝同来之官人前程也。视之。乃自小官排至宰相。仍有勾之者。其官员问云。勾之者何也。持簿者答云。此官人爱财。世间不义取一项。此间勾一项。若急改过。尚可作监司。其人闻之。更不敢妄取财。其后果至监司。又何仙姑在世间。有一主簿家。忽有天书降。为不识字画。乃往见仙姑。问之。仙姑设香案拜而后看。看毕微笑。主簿云。特来拜问。何故乃笑。仙姑云。天书言主簿受金十两。折禄五年。以此观之。不义之财。诚可畏也。移是心于净土。其熟善缘多矣。   又净土文载习慈说一篇 观世音菩萨谓万善皆生于慈。老子言三宝以慈为首。儒家言五常先之以仁。其意皆同。人有多瞋怒者。盖不思此意。未言害物造业。先自损气伤和。人若能到慈仁之境。方知瞋怒不佳。当其在瞋怒中。则不自知其苦。正如行荆棘中。趋一大厦安居之所也。方其矫宿性之瞋怒。如行荆棘中。及习成慈仁。则如入大厦安居矣。此不可以言尽。但当瞋怒时习之。久久自有可喜。释道二教。固已戒瞋。儒家亦然。桓魋欲害孔子。孔子曷尝瞋乎。臧仓毁鬲孟子。孟子曷尝瞋乎。韩信不报胯下之辱。安国不怨溺灰之言。此皆可为师法。凡待贫下。御仆妾。诋忤己者。易致瞋怒。尤当戒谨。盖彼亦人也。但以薄福而事我。岂可恣其情性。而造恶业哉。究而言之。慈和者于自己大得便宜。藏经云。今生人见欢喜者。前世见人欢喜故。此慈和之所致也。修净土者。乌可不以是为心哉。如一切众生。为大罪恶。亦勿生瞋。以污我清冷之心。念彼以愚痴故尔。使有智慧。必不为此。当生怜悯其愚痴之心。故曾子曰。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如是以修净土。圆熟善根甚矣。   又净土文载小因果说一篇 有修桥人。有毁桥人。此天堂地狱之小因也。有坐轿人。有荷轿人。此天堂地狱之小果也。触类长之。皆可见矣。常如是存心。以修净土。上品往生。复何疑哉。   孤山法师弥陀西资钞曰。观世人为善心轻。为恶心重。何以得生净土。请以现事验之。对有像。则不如接大宾之恭谨。学经法。则不如求财利之勤劬。毁他。则气粗言滑。赞彼。则气缓语涩。或以我恶之。则覆善扬恶。我好之。则掩短美长。或为积恶。而怒他私说。或作微善。而恨人不知。于恶事则阴费千金。亦能钤口。施善人则方营一食。便自矜功。凡此用心。方沈恶趣。欲以小善而求生净土者。难乎哉。   彭尺木净土圣贤录曰。宋冯楫。字济川。蜀遂宁人也。绍兴中出帅泸南。率道俗作系念会。以西方为归。时经建炎兵乱后。名刹藏经多残毁。乃捐俸钱。造大藏经四十八所。小藏四大部者亦如其数。分贮诸刹。着发愿文云。予之施经一事。而具二施。以赀造经。是谓财施。以经传法。是谓法施。财施当得天上人间福德之报。法施当得世智辩聪盖世之报。当知二报皆轮回之因。苦报之本。我今发愿。愿回此二报。临命终时庄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华为胎。托质其中。见佛闻法。悟无生忍。登不退阶。入菩萨位。还来十方界内。五浊世中。普现其身。而作佛事。以今财法二施之因。如观世音菩萨。具大慈悲。游历五道。随类化形。说诵妙法。开发未悟。永离苦道。令得智慧。普与众生。悉得成佛。乃予施经之愿也。   又曰。明袁宏道。字中郎。湖北公安人。万历中为稽勋司郎中。谢病归。卒于僧寺。兄宏道。弟中道。皆好禅宗。中道一夕课毕入定。有二童子导之西行。见宏道曰。已居净土矣。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次戒急生最稳。若有乘无戒。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予所亲见者多矣。弟般若气分颇深。戒定力甚少。夫悟理不能生戒定。狂慧也。归五浊。趁强健。实悟实修。兼持净愿。勤行方便。怜悯一切。不久当相悟。一入他途。可怖可畏。如不能持戒。有龙树六斋法现存。遵而行之。杀戒尤急。寄语同学。未有日启鸾刀。口贪滋味。而能生此土者也。虽说法如云如雨。何益于事。我与汝空王劫时。世为兄弟。乃至六道莫不皆然。幸我得善地。恐汝堕落。方便神力。摄汝至此。   念佛镜。附载智朗念佛放生略说曰。夫欲全仁德。莫若放生。欲出苦轮。无如念佛。度群迷。开佛祖之宏慈。持觉号。导莲邦之梵行。故我永明大师。古佛应现。将二法门。通身担荷。摄授亿万人天。归于净土。方今佛法衰微。机宜浅薄。修余法门。成就大事。不啻天渊。唯持佛鸿名。顿了生死。如单方治病。直捷简要。一日之修。功超永劫。纵使作业深重。亦可带业往生。取办一生。横截五道者。无如念佛三昧之为最也。余虽不敏。闻此净土。竭力赞扬。普愿人人同登极乐。复观世间寿夭疾患。种种不能尽其天年。皆由杀业余报所致。经云。杀生之罪。堕于三途受苦。生人道中。得二果报。一者多病。二者短命。若人欲得四大轻安。寿龄遐永者。应当发愿戒杀放生。放生之法。置一竹笋。每日事务之暇。念佛数声。日贮一文。岁满所积三百六十钱矣。斯亦不费多财。不妨多力。何人不可为之。惟贵久远修持。终身不倦。诚一滴虽微。满盈大器者也。更须发大慈心。念彼异类。昔缘夙业障重。禀性愚痴。身投罗网。命在须臾。煎熬屠割。痛楚难禁。谁能怜悯。惟仁者悲心惜之。今于一载之中。或指定某时。或不拘时月。修长寿因。行放生业。倾其水族。纵其飞走。水陆有情。悠游物外。放毕。计其放处。及年月日某甲放生若干。专愿永无疾苦厄难之灾。复增鹤龄松际之算。再募信心深厚之士。持佛鸿名。列为三品。上品信力坚固。课佛万声。中品世务稍繁。五千为则。下品尘俗最沈。忙里偷闲。三千无缺。毕此一生。誓无改变。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偈云。放生念佛两重难。只贵当人心地坚。永祖传灯辉不夜。愿提正令摄人天。

净土杂咏选录(附)

  五言古诗   唐白香山念佛偈

  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唫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五言律诗   明太常寺卿蔡承植

  安养思归客。湘江一腐儒。不愁明日事。但觅往生符。斗室随缘住。稀羹信口糊。胸中绝憎爱。一任马牛呼。

  七言律诗   宋雪溪忆佛轩

  三椽老去许安贫。佳处无如忆佛真。万事了知犹堕甑。百年惟此可书绅。岩间静寄蒲团夜。松下聊供茗碗春。闭户不忘常忆佛。愿常终似影随身。   早寻史汉学为文。自许平生在博闻。弃置寸阴随逝水。思量于我竟浮云。闲中自识藏身稳。胜处谁知忆佛勤。沈谢曹刘今底处。草莱三尺但荒坟。

  元优昙劝念佛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世界到头终有定。人生弹指有何欢。成男作女经千遍。带角披毛历万端。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明楚石怀净土

  忙里偷闲亦在人。人生谁满百年春。送迎毕竟无时了。悲喜交煎逐日新。休念功名惟念佛。但忧道业勿忧贫。忽然铁树开花也。妙转如来正法轮。   大患明明为有身。须知疾病不饶人。但关妄想无非妄。纵得真仙未必真。众热聚来风扇火。一期抛去骨缠筋。惟余念佛离生死。只恋阎浮化作尘。

  明度门净土咏

  高才宏略气非常。那个临时不着忙。打雨敲风闲计较。惊天动地漫文章。爱河如未干枯竭。浅浪还须作主张。六字弥陀无注脚。归依即是大慈航。

  国朝莲隐怀净土

  渐看鬓发着霜痕。自省已非自讨论。一世竟成何事业。百年还有几朝昏。便须立志求安宅。休更甘心赴死门。乐国不遥归有路。莲台好去觐慈尊。

  王恭

  无多些子没商量。梦入莲邦大歇场。诸上善人谭法性。各天帝释雨华香。鸟音树乐无停响。珠阁金台尽放光。咫尺仙源曾不隔。莫教迷路叹渔郎。

  七言绝句   周跋陀罗

  不结良缘与善缘。苦贪名利日忧煎。岂知住世金银宝。借汝闲看几十年。

  周迦哩迦

  爱欲牵缠没了期。日生烦恼镇相随。官中囹圄犹逢赦。家业拘牵没赦时。

  宋苏子瞻发愿偈

  生死犹如臂屈伸。情锺我辈一酸辛。乐天不是蓬莱客。凭仗西方作主人。

  宋北山赞净土

  暮鼓晨鸡不住催。逡巡容貌变衰颓。莫言白发浑闲事。总是无常信息来。

  宋一元西方咏

  西方化主度迷情。佛力加持道易成。撒手便行无异路。最初一步要分明。   西方有路少人登。一句弥陀最上乘。把手牵他行不得。但当自肯乃相应。   西方故国早回还。人命无常呼吸间。有限光阴当爱惜。今生嗟过出头难。   西方急急早修持。生死无常不可期。窗外日光弹指过。为人能有几多时。

  宋一元净土咏

  西方极乐众称尊。普劝诸人入此门。有口不须闲讲论。单提佛号度朝昏。   西方宏誓广流通。一句弥陀好用功。历历分明无间断。声声唤醒主人翁。

  元中峰净土咏

  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当念只因情未撇。无边生死自羁留。   身膺宰辅与朝郎。盖世功名世莫量。自性弥陀如不念。未知何以敌无常。   便就今朝成佛去。乐邦化主已嫌迟。那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轮回没了期。

  元中峰怀净土

  六时叩间黄金父。赤子飘零几日归。话到轮回无尽处。相看不觉泪沾衣。   要将秽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仔细思量无别术。只消一个念头坚。

  元石屋警世

  茅檐雨过日头红。瞬息阴晴便不同。况是死生呼吸事。黄昏难保听朝钟。

  元日观怀安养

  梦中哭向老金仙。愿赐冥熏助着鞭。金沼莲花无数有。定生一朵免垂涎。   闻道西方事宛然。此行须藉好因缘。磨教一念明如镜。不怕弥陀不现前。   长把身心看夕阳。夕阳收处藕花香。水禽风树知予意。惆怅人间梦未忘。   生死循环那可逃。此心未了漫徒劳。如今不做轮回梦。只走人间这一遭。

  元优昙劝念佛

  人生四相难逃死。天上何曾免五衰。宁可九莲居下品。不来浮世受胞胎。   长生不用神仙诀。救急还须海上方。靠着主人无量寿。算来都胜别思量。   一句弥陀开化门。岂拘城市与乡村。直饶邪见人闻得。也落音声入耳根。

  元广制念佛偈

  佛在心中须着眼。莫抛脑后不相看。此时错过真成错。欲似今朝恐大难。

  明沈朗倩

  莲花不裹六尘胎。日月笼中自剪裁。拼此一堆穷骨子。这场春梦要亲推。

  明端愚

  南北东西求所知。怖头认影总成迷。直饶悟得生前事。也要弥陀作导师。   十方诸佛赞西方。不是无端出广长。只恐痴禅耽寂灭。错将断灭作真常。   系心一句阿弥陀。日用闲忙任寡多。如是尽终不妙悟。也教带业出娑婆。

  明藕益

  西方即是惟心土。离土谈心实倒颠。念念总皆归佛海。何须重觅祖师禅。   西方即是惟心土。未到西方真可危。夙障已如波浪涌。那堪新孽又相随。   西方即是惟心土。净戒坚持莫使疏。人世总皆局蹐境。不须旅邸觅安居。   西方即是惟心土。不识西方岂识心。何事谬希圆顿解。却将落叶作黄金。   西方即是惟心土。悲智相应始克生。莫谓大悲应愍浊。化他须是自功成。

  词曲   归元镜摘要

  法鼓频敲。人天百万把灵山绕。旃檀烟袅。花散处。知多少。   极乐古今传。十万程途非远。西方净土。弥陀说法归元。因缘非浅。果非常。六八宏深愿。驾慈航。接引群蒙。脱离了苦海无边。   无边功德妙庄严。似车轮偌大金莲。青黄赤白扬清风。微妙天然。(我)频申悲劝。叹无常迅速归家便。莲台上九品标名。证无生。永断烦冤。   急惺惺从此识根元。愿个个虔诚把佛念。一心心持名无闲歇。热丕丕猛地把冤亲断。一尘尘如许大世界。直得个闹挨挨齐上般若船。乐陶陶西方妙境。笑呵呵向琉璃地上礼金仙。   叹持经。果最圆。喜持名。效最先。蓦忽地洗了尘心。蓦忽地洗了尘心。祛了尘凡。离了尘缘。一霎时高步金阶。一霎时高步金阶。高标名姓。高坐金莲。也须知。自性的弥陀须自念。   迭迭叮咛嘱劝。切切弥陀悲愿。滔滔的苦海深。层层的业债牵。闹闹喧喧。轮回了千遍。早早登安养归船。时时礼古佛垂怜。逍逍遥遥。西方古路。永永住无生国里证真诠。   衣中谁识珠无价。那堪流落天涯。经纶才思剪云霞。百年春草露。富贵路傍花。   叹阎浮。一戏场。笑痴人。成妄想。把蜗角蝇头昼夜忙。日日里。醉华堂。夜夜里。恋红妆。只道是百年无恙。怎晓得霎时身丧。俺呵。世事儿晓露春霞。一旦无常。呀。把一个好人身。没在爱河波浪。   古今贤圣赞西方。妙庄严都在弥陀经上。阿弥陀古佛。是无量寿大医王。接引慈航。接引慈航。度众生齐皈安养。   叹轮回。苦未央。幸我佛。接慈航。把净土庄严细讲详。度群迷。出火坑。五浊内。好凄惶。痛三涂。悲凉难状。愿个个都归安养。端坐在莲华台上。俺呵。因此上为众悲伤。极口宣扬。呀。怎能彀。把阎浮化成华藏。   急忙忙。浮生如电。痛煞煞。轮回千遍。浪滔滔。苦海无边。一心心。谁肯把弥陀念。最堪怜。无端爱欲牵。无常一到。只恐风筝断。四大分离众业缠。冤愆。泥犁苦万千。悬悬。极乐慈尊眼望穿。   如梭岁月抛。叹百年。都被蝇蜗劳扰。少年豪气。到今日两鬓萧萧。功名柱自窥蚁穴。世事浑如梦鹿蕉。歌纤调。舞细腰。五陵裘马已寥寥。无常限。人怎逃。豪华千古伴蓬蒿。   叹名利。把人消耗。喜彼岸。今朝忽到。听言言实义皆元妙。顿觉恍开心窍。自今醒却黄粱觉。把声色豪华一笔消。修须早。莫教他阎老。出帖相邀。   恩重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完就。(嗏)这是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归元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首。(嗏)为你两绸缪。披枷带杻。窥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   身似疮疣。莫为儿孙作远忧。忆昔燕山窦。今日还存否。(嗏)毕竟有时休。总归无后。谁识当人。万古常如旧。因此把。桂子兰孙一笔勾。   独占鳌头。谩说男儿得意秋。金印悬如斗。声势非常久。(嗏)多少枉驰求。童颜皓首。梦觉黄梁。一笑无何有。因此把。富贵功名一笔勾。   富比王侯。你道欢时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忧倾覆。(嗏)淡饭胜珍馐。衲衣如绣。地天吾庐。大厦何须构。因此把。家舍田园一笔勾。   学海长流。文阵光芒射斗牛。百艺丛中走。斗酒诗千首。(嗏)锦绣满胸头。何须夸口。生死跟前。半字不相救。因此把。盖世文章一笔勾。   夏赏春游。歌舞场中乐事稠。烟雨迷花柳。棋酒误亲友。(嗏)眼底逞风流。苦归身后。可惜光阴懡[怡-台+罗]空回首。因此把。风月情怀一笔勾(以上七节即莲池大师七笔勾)。   最苦是女人。身在人中五陋形。忧疑惊恐多灾病。前生罪根。今生业因。脱离陋壳须修证。念无常迅速。无常迅速。当勤精进。专心清净莫因循。念念心无乱。莲邦指日生。   清凉竹院。幽窗寂静。闲把经文重订。西皈极乐。迦文苦口叮咛。他只为迷头认影。背父离家。未有还乡信。教他持名归去也。莫因循。只在当人一念纯。琉璃地。纤尘净。感西尊。时刻勤招引。休辜负至人恩。   浮生一幻身。莫迷因。真真戏戏原无定。须皈正。顺世情。随缘应。休教误入迷魂阵。人身一失难重订。旅泊由来一戏场。散场归路君须认。   斜阳逝水倾。转忧深。归元未可传灯信。这是迷途镜。暗室灯。还家近。浑如良药消迷性。灯传大地应无尽。惟愿流通正法门。人人尽入莲华境。   真可叹。世间人。衣食苦。利名焦。把一个断线枯骇恋阿娇。怎晓得。一朝梦醒。影儿消。好苦也。黄泉路。只影萧萧。举目无聊。风流豪气。到此际。只落得一场悲悼。痛阎浮寿少。尽奔波。名利徒自劳。叹南柯。梦短天易晓。童颜容易老。休夸年少。莫华堂。留恋群欢笑。权倾富豪。无边罪业般般造。怎知暗里无常。不择晨昏。顷刻勾符到。当知苦海茫茫。及早须修道。莫待埋荒草。

  明庄严满庭芳一阕

  六十余年。片时春梦。觉来刚熟黄粱。浮华幻影。有甚好风光。冷眼轻轻觑破。急翻身。蹬断丝缰。儿孙戏从他搬演。何必看终场。青山茅一把。残生活计。别作商量。但随缘消遣。洗钵焚香。先送心归极乐。恣逍遥。宝树清凉。堪悲也。回头望处。业海正茫茫。

  国朝皇甫士坊十二时颂

  平旦寅。常时佛课在凌晨。一刻工夫十声号。能超生死出沈沦。希有法。妙难论。往生全以信为因。君能悬受无疑惑。便是多生受记人。日出卯。朝露易晞人易老。试将亲友细寻思。眼前多少埋芳草。要修行。须及早。一寸光阴无价宝。闲时不肯念弥陀。直待临终空懊恼。日高辰。人世迁居必择邻。莫向人天求福报。寿终难免再沈沦。生忉利。作转轮。暂时快活未为真。劝君念佛求西去。永作逍遥自在人。禺中巳。食时处处炊烟起。自餐饱饭自充饥。自己修持了生死。子忆母母忆子。到底工夫全在己。弃舍身心见愿王。十万余程近如咫。日南午。佛日当空目不睹。一条直路少人行。反向长途受辛苦。不谈禅。不挥尘。念念弥陀常作主。虽然身未出娑婆。栖神已在莲花土。日映未。六蛇共室真堪畏。出没阎浮是几遭。多生还不分泾渭。猛回头。涤尘胃。人命无常须不讳。死字常将挂在眉。才觉西方有滋味。晡时申。叹息人身似转轮。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休错过。莫因循。几多带角与披鳞。千佛慈悲难救度。尘沙劫数自沈沦。日落酉。返照余光不悠久。堪笑愚人顾目前。死生大事君知否。臭钱财。闲茶酒。赚得凡夫终日走。波波不暇念弥陀。日月到来空束手。黄昏戌。一盏孤灯明夜室。上床别了袜和鞋。魂梦冥冥黑如漆。叹人身。容易失。要出轮回须念佛。无边罪障一时消。佛光皎似千轮日。人定亥。富贵功名不常在。枕上黄梁梦未醒。痴情犹自忧千载。略因循。成懈怠。一息不来穷劫悔。孤负西方老愿王。遥垂金臂恩如海。夜半子。净秽相形分彼此。不是娑婆苦折磨。谁肯灰心厌生死。既厌离。要知止。黄金地上乐无比。眼前烦恼为谁来。都是西方促装使。鸡鸣丑。君欲往生谁掣肘。烦恼场中正好修。念佛须教心应口。离是非。无可否。凡事随缘我何有。但看莲花不陆生。结根偏在泥中藕。

  自作   八一咏(嘉庆庚午五月)

  参禅元妙未须论。径路横超只一门。愚妇愚夫愚莫及。单持六字度朝昏。   尘尘华藏数无央。皈向偏端此一方。六八誓宏亲摄受。不西不往愿终偿。   佛缘幸遇识鸿名。火急西归此一生。不向此生拼力去。胞胎再入堕无明。   金抛名利与悲欢。切己无如此一端。斫断爱绳凭慧剑。云栖七笔万回看。   勤修白业诵真言。万行由来是一源。随事随时方便法。心心回向助归元。   船乘大愿度尘寰。自利利他念一般。先借枝栖莲界稳。羽毛丰满任飞还。   尘缘觑破厌离生。正念坚持定一行。勇猛直前无退转。纵居下品亦须争。   才提佛号众魔侵。降伏云何到一心。口耳相闻心应手。牟尼历历字推寻。

  临时(癸酉二月)

  执持无间矢初衷。尤在临时一念融。堪惜坡公公据在。未能着力弃前功(苏东坡为五祖戒禅师后身。常以阿弥陀佛像自随。谓生西方公据。似有志于净土者。而纪年录所载。公至常州。疾革将属纩闻观先离琳。叩耳大声云。端明宜勿忘。公云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钱世雄云。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曰。着力即差。语绝而逝云云。是坡公临终。竟未着力。不能往生。良可叹惜)。   最怕临时急遽行。匇匇经咒诵难成。全凭四字洪名力。一意专持响应声。   最怕临时神识迷。舌根艰硬气难提。若非平日心专一。那得资粮助往西。   最怕临时畏死心。憧憧来往万缘侵。坚持正念常归一。勇猛西驰用力深。   惟心自性理难明。水火镜观取譬精。念到一心心佛合。临时自有佛来迎(参禅者。每谓惟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屡经古德办示。旨甚深奥。初学凡夫。骤。难领会。惟龙舒居士。有理有迹之论。较为明显。恭读 先大父所录般舟三昧经水火镜之喻。谓以镜具水火之性。喻众生本具佛性之力也。须假日月之光来照者。喻弥陀慈光摄取之力也。以珠艾能引水火者。喻信心念佛之力也。云云。益知惟心自性。非托空参。果能专注净修。念到一心不乱。则此心此性。克复其初。与佛融成一片。临命终时。自能见佛。犹之引日月之光。非珠艾专注。逼入水火镜内。则镜虽具水火之性。何由自生水火哉)。   稍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时被此牵。欲出娑婆除心尽。次公名论许重诠(宋杨次公尝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夫极乐之生。必由念一。洵为至论。而欲出娑婆。设有一爱未除。即恐难离世网。非独爱重者然也。当云爱不除不出娑婆。似更精到)。

  层递逼拶诗(癸酉九月)

  业多常恐失人身。纵得人身亦火坑。欲出火坑无别术。风帆顺水乐邦生。   乐邦匪远在持名。须识持名贵一心。怎得一心无间杂。绳穿溜滴用功深。

  自励(丙子正月)

  堪忍不可忍。(梵文娑婆。译言堪忍)火急愿早离。极乐真可乐。火急愿西驰。不参禅。不看经。单方疗疾鸿名持。持名必往生。佛言岂我欺。心净土亦净。接引复何疑。信既深兮愿亦切。万事憧扰心纷飞。此生若不生。永劫悔难追。天乎。曷不予以静修境。我独尘劳无已时。转而思之天玉女。不遭烦恼不厌离。自忧性滞难摆脱。自恨障重多沈迷。自心自唤醒。心与声相依。声声咬定守勿失。字字返照诚毋欺。如猫捕鼠鸡抱卵。念兹释兹恒在兹。

  楹帖

  爱不除不出娑婆。忿懥好乐。恐惧忧患。不得其正。皆由爱未能忘。慧剑一挥毋滞境。   念不一不生极乐。空闲烦恼褒讪利失。咸一其心。如是念之至熟。佛珠双照自迎机。   念佛必须止杂念。欲除杂念必念佛。此谓念以念攻。修净必须先净心。欲得净心必修净。此谓净由净感。常作如是信。常修如是行(行策法师语)。   自障莫若爱。自蔽莫若疑(柏庭法师语)。

  径中径又径卷四(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