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录宗镜大纲/卷十八

宋永明延寿 著

清世宗胤禛 辑

问。凡圣既同一心。云何圣人成一切种智。凡夫触事不知乎。

答。只为凡夫背觉合尘。为尘所隔。迷真徇妄。被妄所遮。自心与他心。二俱不了。焉能博通万类。成一切种智耶。

故起信论云。众生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迷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是知。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但了一心。诸尘自会。起心背法。即乖法体。既与法违。则不通达。若能顺法界性。合真如心。则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矣。


问。若了一心。何用广知诸法。

答。一心是总。诸法是别。别虽从总。事起千差。若不子细通明。遮照双运。则理孤事寡。不入圆通。

维摩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问。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以何为中道。

答。若有中道。则不名中。若无中道。亦不名中。

如涅槃经云。内外合故。名为中道。既云中道。何得是有。既云中道。何得是无。若也有执。则无所不碍。若也无执。则无所不通。

如智论云。若人见般若。是则名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名被缚。若人见般若。是则名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名解脱。中道即实相。是有也。中道即性空。是无也。亦名为假名。亦有亦无也。亦名为中道。非有非无也。故知无执。则四句皆是。


问。为中即是道。为离中别有道。为道即是中。为离道别有中。

答。离中无别道。离道无别中。即以道为中。即以中为道。此之中义即是一心。道即是心。心即是道。以真心遍一切处故。

肇论云。有心者。众庶是也。无心者。太虚是也。众庶处于妄想。太虚绝于灵照。岂可以处妄想绝灵照而语圣心乎。故须遮照无滞。体用自在。方成理行之门。

华严经云。菩萨住是不思议。于中思议不可尽。住是不可思议地。思与非思俱寂灭。若唯遮思议境者。则凡圣绝分。故非但遮常心。亦应融常心。是则于中思议不可尽。遮融无二。则思与非思。体俱寂灭。方曰真不思议也。是则遮照无滞。理事不亏。即遮而照故。双非即是双行。即照而遮故。双行即是双遣。不坏本而常末。万行纷然。不坏末而常本。一心恒寂。所以色尘体寂。香界性空。执作有无之边邪。达成唯心之中理。法法皆圆愿海。尘尘尽具行门。应念而六度咸成。目击而真心普遍。

如无尽意菩萨经云。普贤如来国土。彼诸菩萨当见佛时。寻能分别诸深妙义。具足成就六波罗密。何以故。若不取色相。即是具足檀波罗密。若除色相。即是具足尸波罗密。若观色尽。即是具足羼提波罗密。若见色寂灭。即是具足毗梨波罗密。若不行色相。即是具足禅波罗密。若不戏论色相。即是具足般若波罗密。是诸菩萨即观佛时。寻具如是六波罗密。得无生忍。


问。真如寂灭。本无次第之殊。法界虚玄。岂有阶降之别。云何一真体上而分正助。

答。若以唯识真性。则性融一切。尚不指一。何况分多。以解行证入之门。不无深浅。

如华严论云。十住以来菩萨所行。皆是助道。非是正位。故意欲明行所行者。是为助道。无住无行。任真自体。名之为正果。故若以初发心住。以法性无相根本智。不离无作用之体。行诸万行。菩萨与佛因果本来体齐。若简佛果无作无修。菩萨正加行已来。总名助道。以动寂无碍。正助元来不异。此即全别全同。境界难解。佛及凡夫各自别有。是全别义。故二见恒存。若全同故便成滞寂。圆融道理事理不碍。若也法门全分两向。是凡夫法。全合一体。是二乘法。但以理事自在。其道在中。留心灭之。此亦不可。以心存之。此亦不可。此助道行门。与正智果德无作之门。体合无二。事中轨则。不可不分。以其体用。不可一向全别。以全同作全别。以全别作全同。不可全别无全同。不可全同无全别。如迷此同别二门。即智不自在。

又经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者。明智能随俗。言入三世。即俗体本真。故言平等。以总别同异成坏门。六相义该括。即总而全别。即别而全总。即同而俱异。即异而恒同。即成而俱坏。即坏而俱成。皆非情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无常无常。生灭相故。如是皆是如来理智体用依正悉自在故。以自体无念力大智照之可见。是以若上上根人。顿了心空。入真唯识性。现行馀习种子俱亡。则何用更立地位。只为中下之根。或有缘信。或有正信。或有解悟。或有证悟。根机莫等。见解不同。于妄功用中分其深浅。虽即明知信入唯识。心境俱空。以微细想念不尽。未得全除。分分炼磨。于昇进中。故有地位差别。以根尘五阴。微细难亡。若得识阴尽。方超地位。了无所得。究竟圆成。如净瑠璃内含宝月。

如首楞严经云。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消色阴文云。佛告阿难。当知汝坐道场。消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尽受阴文云。佛告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尽想阴文云。佛告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若动念尽。浮想消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尽行阴文云。佛告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麤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尽识阴文云。佛告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消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乃至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佛地论中。言清净法界者。则是无垢净识。真如一心。即此正宗。凡圣共有此一法界。是四智之体。四智则一体之用。以诸佛现证。众生不知。以不知故执为八识之名。以现证故能成四智之相。若昧之。则八识起执藏之号。七识得染污之名。六识起遍计之情。五识变根尘之境。若了之。赖耶成圆镜之体。持功德之门。末那为平等之原。一自他之性。第六起观察之妙。转正法之轮。五识兴所作之功。垂应化之迹。斯则一心匪动。识智自分。不转其体。但转其名。不分其理。而分其事。


问。说有为法。皆蕴处摄。如来纯无漏法。还具蕴处界否。

答。识论云。处处经说转无常蕴获得常蕴。界处亦然。宁说如来非蕴处界。故言非者。是密意说。又佛身中十八界等。皆悉具足。而纯无漏。此转依果又不思议。超过寻思言议道。故微妙甚深。自内证故。


问。此智是佛知见。无师自尔。何假因缘称扬开示。

答。此智虽不约缘生。而从缘显。若执无因。皆成外道。

如古师云。佛法虽有无师智自然智。而是常住真理。要假缘显。则亦因缘矣。

法华经云。佛种从缘起。

楞伽经云。大慧白佛。佛说常不思议。彼诸外道亦有常不思议。何以异耶。佛言。彼诸外道无有常不思议。以无因故。我说常不思议有因。因于内证。岂得同耶。是则真常亦因缘起。故知无有一法不从心生。三乘之道悉皆内证。若心外立义。任说幽玄。皆成外道。又若入唯识智。虽不执前境。不同愚暗无知无见。虽照境虚。智眼斯在。

能断金刚般若论颂云。虽不见诸法。非无了境眼。

所以永嘉集云。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则了境而生。境了则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无所了。了境而生。生无能生。生能无生。虽智而非有。了无所了。虽境而非无。无即不无。有即非有。有无双照。妙悟萧然。如火得薪。弥加炽盛。薪喻发智之多境。火比了境之妙智。其词曰。达性空而非缚。虽缘假而无著。有无之境双照。中观之心历落。

又颂曰。若智了于境。即是境空智。如眼了空华。是了空华眼。若智了于智。即是智空智。如眼了眼空。是了眼空眼。智虽了境空。及以了智空。非无了境智。境空智犹有。了境智空智。无境智不了。如眼了空华。及以了眼空。非无了空眼。华空眼犹有。了华眼空眼。无华眼不了。


问。诸佛唯一法身。云何说三身差别。

答。约用分三。其体常一。

识论云。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是以转灭三心得三身。一根本心即第八识。转得法身。二依本心即第七识。转得报身。三起事心即前六识。转得化身。则八解六通。一心而起。三身四智。八识所成。终无一理一行而从外来。皆从自识施为一心而转。乃至一身无量身。如华严所明无量身云。重重无尽。皆从性起。无碍圆融。如日光与虚空合。不分彼此。


问。变化身与他受用身。为是真实心。是化现心。

答。此二身是化。然化不离真。

识论云。此二身虽无真实心及心所。而有化现心心所法。

由此经说。化无量类。皆令有心。又说变化有依他心。依他实心相分现故。乃至自性法身。唯有真实常乐我净。离诸杂染。众善所依无为功德。无色心等差别相用。自受用身。具无量种妙色心等真实功德。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具无边似色心等。利乐他用化相功德。是以如来妙体清净法身。不去不来如影如像。犹四王天之日月。(东持国/南增长/西广目/北多闻)显清净水中不出不入。似㤭师迦之宫殿。现瑠璃地界非有非无。

涅槃无名论云。法身无像。应物以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动若行云。止犹谷神。岂有心于彼此。情系于动静者乎。

是以诸佛不出世。亦不入涅槃。但随有心机熟众生。感见报化之身。所有见闻。皆是众生心中之影像。故云。心生于有心。像出于有像。则诸佛无心无身。岂有劳虑疲患者乎。

复礼法师述三身义云。法身犹虚空之性。云蒸即翳。雾敛即明。其性本常矣。报身若乘空之日。赫矣高升。朗然大照。其体恒在矣。化身如鉴水之影。沚清即现。流浊乃昏。显晦不恒。往来无定。夫化佛者。岂他欤。报身圆应之用。报身者何哉。悲智所成之体也。悲以广济为理。智以善权为业。所以因时降迹。随物现身。身迹者。用也。悲智者。体也。体是其本。用是其末。依体兴用。摄末归本。欲求其异理。可然乎。报身即化也。化身即法也。

般若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以举足下足。道场触处而无尽。开眼闭眼。诸佛现前而不灭。如上所说。一体三身。理事相成。体用交彻。不出不在。隐显同时。皆是一心本宗正义。是以一身多身。皆是法界。所悟一法。即无碍法界。


问。诸佛法身湛然明净。如何起六根之相。

答。一以即相明真。何乖大用。二以利他胜业。不断化门。

如宝性论云。依自利利他成就业义故。说偈云。无漏及遍至。不灭法与恒。清凉不变异。不退寂静处。诸佛如来身。如虚空无相。妙色常湛然。六根甚明净。佛眼见众色。耳闻一切声。鼻能嗅诸香。舌能练众味。身觉三昧触。意知一切法。除诸稠林行。佛离虚空相。又偈云。如虚空无相。而现色等相。法身亦如是。具足六根相。又偈云。如来镜像身。而不离本体。犹如一切色。不离于虚空。

起信论。明不思议业相。则诸佛境界。云何不思议。以非一非异。不有不无。非言思可定。情解所测故。称不思议之业相。此不思议之业相者。谓与众生作六根境界故。

宝性论云。诸佛如来身。如虚空无相。为诸胜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现微妙色。出显妙音声。令嗅佛戒香。与佛妙法味。使觉三昧触。令知深妙法。常化众生。是真如之用。故云不思议业也。此本觉用与众生心本来无二。但不觉随流。用即不现。用则于彼心中称根显现。而不作意我现差别。故云随根。自然相应。见无不益。是随染本觉之相。所以菩萨能行非道。通达正道。若入宗镜门究竟之道。则染净由心。无非无正。若入方便门分别之道。则菩萨大悲力。故常行无碍。


古德问云。非道之行是烦恼业。菩萨应断。云何行之。

答。有三义。一渐舍门。止恶行善。二舍相门。善恶俱离。三随相利益门。染净俱行。此第三门更有三义。一约行。自行修净。化他随染。二约人。化凡同染。化圣同净。三约法。随世间法。必须现染。修菩萨法。必须修净。


又问。菩萨行非道。修何道。

答。道有三种。一证道。谓二空。真如正体智证。二助道。缘修万行。助显真理。三不住道。即是悲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菩萨示行。现同其事。为欲同恶止恶。同善进善。若其疏异。教化即难故。须行非而度脱之。皆令悟入同体真心耳。


问。身土既总唯一心法界之体。如何是自他各受用身土之行相。

答。一体虽同。不妨互遍。同中有异。自入于他。异中有同。他遍于自。


古德问云。自受用身土。一一无边。诸佛身土。不相障碍。行相如何。

答。如水乳一处。其体无别。鹅王饮之。但得其乳不得其水。乍见将谓水乳是一。若饮已。即知有异。又如众灯光。同处一室。自色不可分。若论光体。元来各别。自受用身。虽合一处。元来各各有异。皆自受用法乐。则一一皆具八识故。所以得互遍非同。一体无异。非一非异。可辩佛身。


问。既是真如。何分身土耶。

答。据义立之。于真如中。以性成万德为身。以真空之理为土。约义即别。体不相离。又真理中具四德。常净二德为土。我乐二德为身。故云。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则真身含万法为土耳。若心外取土。见相迷真。成妄想之垢。故称为秽。若见心性。则名净耳。是以一法不动。异见常生。迷有作尘劳。悟空成佛国。非移妙喜。匪变娑婆。亦非神力。所为法性。何曾迁变。犹眩翳之者。同处各观。蝇发毛轮。所见差别。如执外境界。皆是妄心。

如经云。例如今目睹山河。皆是无始见病。


问。心外无法。道外无心。云何诸佛自称出世得道。广说教门。

答。只为众生不了唯心。妄生外境。以不实故。所以诸佛出世。若有一法是实。则诸佛终不出世。所说方便教门。不为知者说。但为未知者。破执除疑。似形言教。若执丧疑消。则无道可得。无法可说。

思益经云。佛言。我坐道场时。唯得颠倒所起烦恼毕竟空性。以无所得故得。以无所知故知。


问。宗镜唯心者。何分始末乎。

答。始末是述心之义。约用行布门中。相虽历然。体常融即。

起信钞问云。据其论旨。初是一心。后亦一心。初后何别。

答。初之一心。心当能起。后之一心。心当所归。虽前后体同。且为始终义异。由是行布诸门历然。又云。但以本是一心。离名绝相。任其迷悟。万法随生。生法本空。但唯一体。宗镜亦尔。为广义用。前后不同。然是一心之前后。前后之一心耳。所以理事平等。何者。非初无以立后。初等于后。非后无以成初。后等于初。又理从事显。理等于事。事因理成。事等于理。故云。万法虽殊。不能自异也。况宗镜中。一尚不能一。岂况异乎。

所以起信论云。一切诸法。平等平等。钞释有二。一谓真性于一切法中平等。如像中镜。二即诸法本空故平等。如镜中镜。


问。夫言法身者。心为法家之身。身是积聚义。积聚含藏一切万法。故名为心。即何用更立般若及解脱二法。

答。法身即是人人俱有灵智。故名般若。若得般若照。则显现法身。故经云。隐名如来藏。显名为法身。又若得般若。则一切处无著。不为境缚。即是解脱。若显法身得解脱。功全由般若。非唯此二法。一切万行。皆由般若成立。故五度如盲。般若如导。若布施无般若。唯得一世荣。后受馀殃债。若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犂中。若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若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若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若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故知般若是险恶径中之导师。迷暗室中之明炬。生死海中之智檝。烦恼病中之良医。碎邪山之大风。破魔军之猛将。照幽途之赫日。警昏识之迅雷。抉愚盲之金鎞。沃渴爱之甘露。截痴网之慧刃。济贫乏之宝珠。若般若不明。万行虚设。

祖师云。不识玄旨。徒劳念静。不可刹那忘照。率尔相违。以此三法。不纵不横。非一非异。能成涅槃秘藏。

古德云。即寂之照为般若。即照之寂为解脱。寂照之体为法身。如一明净圆珠。明即般若。净即解脱。圆即法身。约用不同。体不相离。

净名经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若不观自心。非己智分。不能开发自身宝藏。


问。真如一心。收尽无边义理。究竟指归何法。

答。究竟指归。三德秘藏住。

首楞严经云。种种示作。现众色像。故名为身。所作办已。归于解脱。智慧照了。诸色非色。故名非身。所作办已。归于般若。实相之身。非色像身。非法门身。是故非身非非身。所作办已。归于法身。达此三身。无一异相。是名为归。说此三身。无一异相。是名为指。俱入秘藏。故言指归。当知般若亦知非知。非知非不知。道种智般若。遍知于俗。故名为知。所作办已。归于解脱。一切智般若。遍知于真。故名为非知。所作办已。归于般若。若一切种智般若。遍知于中。故名非知非不知。所作办已。归于法身。达三般若。无一异相。是名为归。说三般若。无一异相。名为指。俱入秘藏名指归。当知解脱。亦脱非脱。非脱非非脱。方便净解脱。调伏众生。不为所染。名脱。所作办已。归于解脱。圆净解脱。不见众生及解脱相。故名非脱。所作办已。归于般若。性净解脱。则非脱非非脱。所作办已。归于法身。若达若说。如此三脱。非一异相。俱入秘密藏。故名为指归。当知种种相。种种说。种种神力。一一皆入秘密藏中。何等是指归。指归何处。谁是指归。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永寂如空。是名指归。故知能化所化。无尽法门。未有一法。不指归宗镜。

所以普智禅师云。佛道皆因何法成。悟心无体荡无明。莫怕落空沉断见。万法皆从此处生。


问。凡圣之道。同一法身。如何起应化之身。摄机宜之众。

答。只为众生不了。自他唯心。横生彼此。若自达真空。则诸佛终不出世。菩萨亦无功夫。


古德问云。若言自他俱是自心现。离心无实我人者。诸佛亦见有众生。岂可有妄心未尽耶。

答。诸佛见有众生。俱是缘生幻有。不知谓实有我。所以造业受报。枉有轮回。此由无实我。感诸佛慈悲。若实有我。非是妄有者。诸佛何故妄救众生。以我实有不可救故。今为救者。定知无我。妄计有也。故知众生不离佛界。迷不觉知。

华严经颂云。佛身非是化。亦复非非化。于无化法中。示有变化形。是故现化纷然。未尝不寂。真性湛然。未曾不化。若不达此理。自尚未度。焉能化他。

如说五身者。叡公维摩疏释云。所谓法性生身。亦言功德法身。变化法身。实相法身。虚空法身。详而辩之。一法身也。何者。言其生。则本之法性。故曰法性生身。推其因。则是功德所成。故言功德法身。就其应。则无感不形。则是变化法身。称其大。则弥纶虚空。所谓虚空法身。语其妙。则无相无为。故曰实相法身。故知一体不动。名逐缘分矣。

大乘千钵大教王经云。如是一切诸佛教化方便法智。我皆集在一心中。同金刚菩提圣性三摩地故。

金光明最胜王经云。譬如日月。无有分别。亦如水镜。无有分别。光明亦无分别。三种和合。得有影生。如是法如如。如如智亦无分别。以愿自在故。众生有感。现应化身。如日月影。和合出现。如来者。无去无来。故云往应群机而不去。恒归寂灭而不来。何者。依体起用故是去。以即体之用故不去。应机现前合是来。以应不离体如月之影故不来。又往应合故是去。应无应相故不去。恒归寂灭合是来。灭不可得故不来。乃至一切法。皆无来去。

如华严光明觉品。文殊师利颂云。世及出世见。一切皆超越。而能善知法。当成大光耀。若于一切智。发生回向心。见心无所生。当获大名称。众生无所生。亦复无有坏。若得如是知。当成无上道。

又大乘大集经云。佛告贤护。如火未生。或时有人发如是言。我于今日先灭是火。贤护。于意云何。彼人是语为诚实否。贤护答言。不也世尊。佛告贤护。如是。诸法从本以来。毕竟无得。云何于今乃作斯说。我能证知一切诸法。我能了达一切诸法。我能觉悟一切诸法。我能度脱一切众生。于生死中。此非正言。所以者何。彼法界中本无诸法。亦无众生。云何言度。但世谛中。因缘度耳。故知。心外无法。何所得耶。佛身无为。但随缘现。

如肇论云。放光云佛如虚空。无去无来。应缘而现。无有方所。然则圣人之在天下也。寂寞虚无。无执无竞。导而弗先。感而后应。譬犹幽谷之响。明镜之像。对之不知其所以来。随之罔识其所以往。慌焉而有。惚焉而亡。动而逾寂。隐而弥彰。出幽入冥。变化无常。其为称也。因应而作。显迹为生。息迹为灭。生名有馀。灭名无馀。然则有无之称。本乎无名。无名之道。于何不名。是以圣人居方而方。止圆而圆。在天而天。处人而人。原夫能天能人者。岂天人之所能哉。果以非天非人。故能天能人耳。是以明镜无形。能现万形。圣人无心。能应万心。隐不韬光。显不现迹。故论云。圣人寂泊无兆。隐显同原。存不为有。亡不为无。何者。佛言。吾无生不生。虽生不生。无形不形。虽形不形。


问。如来法身即真心性。如来报身依真而起。若如来化身。还有心否。

答。若约体亦不离。若约事即分。

如深密经云。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化身当言有心。为无心耶。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非是有心。亦非无心。何以故。无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


问。一切境界。因心分别。若有分别。即属无明。故云无心分别。一切法正。有心分别。一切法邪。诸佛如来。已断无明。无有心相。云何能知。真俗差别之境。名一切种智。

答。以法无自体故。即分别无分别。以体不碍缘故。无分别即分别。


如起信论云。自体显照。故名为觉者。谓有难言。若无别体。何能普现众生心行故。

答云。自体显现。如珠有光。自照珠体。珠体喻心。光喻于智。心之体性。即诸法性。照诸法时。是自照耳。故论文甚分明。


然论中问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可分剂。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

答曰。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剂。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诸佛如来。离于见想。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如钞云。以内迷真理。识外见尘。故于如量之境。不能随顺。种种知也。如人动目。天地倾摇。故不能如实知也。是知心海波停。万像齐鉴。澄潭浪起。诸境皆昏。

御录宗镜大纲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