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村集 (梁得中)/年谱

德村先生年谱
1806年
卷一

显宗大王六年乙巳十一月二十七日亥时,先生生于湖南灵岩𤃡溪里第。先生生而祖考寻何公见之曰:“气象大哉。”以易理推之曰:“乙巳年戊子月己酉日乙亥时生,戊己两土相值居中,得其位之象也。”因以名之曰“得中”盖以小名,仍而不改也。

丙午先生二岁

丁未三岁○先生自始学语时,凡坐卧起立飮食之时,辄先诵其字而为之,见者奇之。

四月。寻何公卒。

戊申四岁

己酉五岁

庚戌六岁○老奴死而及葬。其子以纸献于先生从兄弟读书之所,请挽章。盖见士夫行丧时事而欲效之也。长者欲见诸儿意见,使各书给。先生之文,其起头以人无长生不死之意,而结之曰“天皇地皇,亦一万八千岁而已矣”。盖是时先生始读《史略》。长者初不料意见之至是,及见此文,大惊异之。

辛亥七岁○乡人传先生儿时记月出山曰:“月出于东,山在于西,何以谓之月出山?山西之人,谓之月出山云。”寻常记述,造理如此,乡里传诵,未详年条,姑附于此。

壬子八岁

癸丑九岁

甲寅十岁侍学家庭。先生祖考寻何公、先考克复堂公兄弟俱隐居潜修,有学行。既锡名以志喜,建小堂,教育诸子,俱有成就。而先生为最,学业夙诣,实资于家庭之训焉。

肃宗大王元年乙卯十一岁

丙辰十二岁

丁巳十三岁李龟川世弼贻书勉学。先是先生见栗谷先生《天道策》,仿而拟之,以本然气质之性,设难出题,极论阴阳赋与之义。辞理俱到,一时耆儒莫不叹赏。时李公谪居灵光,得其文,贻书相勉,使加工于小学,期望甚至。书见集中。○按性与阴阳策,当时脍炙而文佚不传,可恨。

戊午十四岁龟川来访。李公宥还游月出山,因委访先生于𤃡溪里所居,勉戒谆谆。详见集中。

进士汝谐书。安公,先生从姊婿也。见先生所制策,大惊异,书赠一文字。又以书勉励“内以振学圃之家声,外以彰牛山之义烈云云”。先生答书谢其引先祖期勉之意。书见集中。

己未十五岁著《理气论》。先生才成童,已晓阴阳理气之奥。既著《性策》,至是又著理气论,洞论人物理气偏全之义。又述《撑船须用篙》赋,操心须用敬之义。庚申,又著《观望月赋》,极论日月承背之理,以喩去欲复礼之功。语极造理,三篇文尤传诵一世。申醒斋翼相按道,得此文字,大惊异。书视朴玄石诸公,一时先辈莫不称服愿见焉。

庚申十六岁

辛酉十七岁鹅川朴先生泰初,有学行,训诲后进。先生出入承诲,实有开导之功。详见先生所述《鹅川行状》。

壬戌十八岁九月。答申醒斋翼相书。申公湖南,闻先生名,巡路枉访。至是递归,又贻书奖勉言“学问虽贵自得,讲明多资师友,勉以就正于明斋玄石两先生之门”。先生答书谢。书见集中。

月。聘夫人潘南朴氏士人世攀之女也。

癸亥十九岁著《小心斋记》。先生伯父公筑一室教子弟,取《弟子职》“小心翼翼”之语,榜之曰“小心之斋”。至是先生为之记,述夙兴夜处不忝先训之义以自观省焉。

甲子二十岁

乙丑二十一岁

丙寅二十二岁

丁卯二十三岁

戊辰二十四岁

己巳二十五岁

庚午二十六岁

辛未二十七岁

壬申二十八岁二月。哭进士汝谐安公殁,先生极痛悼之,为挽祭文以哭之。先是己巳,送安公归乡,有序。戊辰,为安公记理病斋,极道期爱之诚静心之功。文幷见集中。

六月。子舜兪生。

癸酉二十九岁

甲戌三十岁玄石朴先生书。玄石世采,以学行名重当世。见先生所述论赋文字,有一见之愿。尝因鹅川致意记存,先生以书为贽,申告慕望之诚扫门之愿。书见集中。

登荐剡。时有别荐经行之命,玄石与领相南公九万并荐先生学行,入直出六品秩。

四月。丁克复堂公忧。

乙亥三十一岁鹅川书。书中论外祖奉祀礼节。又论《大学》本末章知本之义,凡再度往复,发挥本末之义甚详。见集中。

丙子三十二岁七月。服阕。

丁丑三十三岁正月。除孝陵参奉。同日超授司宰监主簿。

○发肃恩之行,路病还归。

○答申醒斋书。前冬,申公贻书相问,至是先生答之。略曰“无实之名,渐播人口,误被恩命,不知措躬。遂欲扶曳前进,以申分义,使人人知其为庸虚无实,使此身得免于大悔尤矣。行未百里,贱疾层加,虽欲勉强自进,不可得云”。书见集中。

○八月。除工曹佐郞。以亲病不得赴。○先生尝曰:“近来由荐目而除官者,例以不仕为高致,人之目之也,有常调非常调之别。于是不免内有自欺之心,外有违心之行,乃余平日之为人代闷者。故必欲为随分陈力之计,而初既以身病,不免既发而复还。今又以亲病不获赴命,区区本心,无以自见而同归于近来例套,可叹。”此见先生平生出处之槪也。

明斋尹先生书。明斋,渊源正学,望重儒林。久闻先生盛名,以书寄信致意,先生答之。书佚不传。后戊寅,又有往复。

戊寅三十四岁

己卯三十五岁

庚辰三十六岁

辛巳三十七岁

壬午三十八岁八月。哭夫人朴氏

○十一月。哭鹅川先生将葬有祭文,见集中。

癸未三十九岁十二月。再娶延安李氏士人廷龙之女。

明斋先生先生后娶家在公州,故是行便道,往谒酉峯

甲申四十岁复谒明斋先生,仍定师生之礼。

乙酉四十一岁质《语类》疑义于明斋先生成《禀目》一册,仰质往复。见集中。

○冬。移居公州德村先生欲依归酉峯丈席,因卜居于妇家近村。距酉峯五里之地也。自此亲依师门,讲贯益切。

丙戌四十二岁明斋先生书,论理气说。教官载海玄石门人也。以所为理气说,质于函丈,函丈书示先生,使之辨论。先生为书千馀言。函丈答曰“长幅其于理气性情之说,人心、道心、四端、七情之辨,见得洞达,说得无差,不胜钦叹云云”。见集中。

○七月。除怀仁县监。八月上任。先生时奉大夫人,以奉檄之义往赴焉。

丁亥四十三岁农隐尹公农隐明翁之弟也,先生亦尊事之。及殁,自任所来哭。翌年有祭文,见集中。

戊子四十四岁五月。辞递。时大夫人不乐在官。故先生呈状乞解,凡六度状辞,触忤方伯。以此启闻就理,大臣陈国家所以待之者,不以文法从事,请放送。

己丑四十五岁崔伯谦道鸣人心道心说,禀质函丈。崔公襄阳人,关东大儒也。尝述《理气四七辨》一篇,达于明翁,欲得折衷之诲。明翁复示先生,先生逐条辨答,禀于函丈。明翁深是之,以其书示崔公又条辨以来,先生又以长书条答之。凡两度论人心、道心、理气、性命之源甚详备。并见集中。

庚寅四十六岁

辛卯四十七岁十月。丁母夫人安氏忧。

壬辰四十八岁

癸巳四十九岁

甲午五十岁正月。服阕。○哭明斋先生。明翁寝疾,先生来侍。疾革,招先生与诀,勉以与侄孙东洙相提撕,无负期托之意。及丧,先生为执礼,以士礼治事,从遗命也。临葬又执礼时,门下有欲效孔门相向而哭之礼,先生以无义止之。○有祭文见集中。

乙未五十一岁

丙申五十二岁四月。答宋德翁命贤书。宋公明翁门人也。时斯文被诬,宋公欲倡湖南章甫,作辨诬之举,以书议疏事。先生答书止之曰:“党比之祸,固知将无所不至,而近日事则尤非意虑所及。盖士之读书讲学,理具吾心而道在天下,固不当去向朝廷之上,争较得失。又况世短而道长,公论之定,直待百世,一时纷纭,非惟不当较,亦不必较也。窃念吾师门两世树立,如日星之昭揭,非一时云云所可显晦也。”前后卞章之议,终始以此义为主。敬庵尹公始犹参差,终乃信服。书见集中。

闰三月。子舜钦生。

丁酉五十三岁五月。闻师门追夺之命,有感吟一绝。诗曰:“林下何曾有爵名,偶然来去不须惊。试看满院梧桐月,依旧清辉一样明。”

戊戌五十四岁崔伯谦书。初因函丈与崔公辨论,而至是直与先生往复。书见集中。

四月。子舜采生。

己亥五十五岁明斋先生年谱。

庚子五十六岁肃宗大王昇遐。入县朝哭临成服。

景宗大王元年

辛丑五十七岁申明仲益愰书。申公岭南大儒也。有《大学》疑义往复。

壬寅五十八岁正月。除世弟翊卫司司御。限满而递

○七月。除世弟翊卫司翊卫。

○八月。闻师门复爵之命,有短律志喜。师门两世有复爵之恩,同门诸人有志喜之咏。先生次其韵曰:“未坠斯文一脉传,数穷阳九见戕贤。世方短处容人胜,道自长时有定天。”

○入京肃恩呈状归。过限递。

癸卯五十九岁五月。除世弟翊卫司卫率。六月。肃恩而归。

○八月。子舜谐生。

○十月。拜司宪府持平。病未赴,以在外递。

甲辰六十岁二月。除世弟翊卫司翊赞。初欲以恩命之不敢昧然承当,呈于兵曹。旋思似此形迹,反涉自重之嫌,而亦终归于文具而已,遂以三月肃恩,出入书筵,频承顾问。

四月。除金堤郡守。闰四月。辞陛赴任。

○八月。景宗大王昇遐。哭临成服。

英宗大王元年乙巳六十一岁四月。遭台疏,呈状罢归。正言韩德全疏诬先生居官不廉。批曰:“梁得中曾于桂坊,予尝见之,性本质实。其以受业于尹门,忽被贪赃之科,此正观理之处也。”不从。先生呈状营门,图罢而归。

丙午六十二岁朴士深书。生居长城。有志讲学,以疑礼来质。先生条答之。见集中。

正月。子舜煕生。

丁未六十三岁

戊申六十四岁十一月。拜司宪府掌令。十二月。上疏辞,不许,遂发京行。疏见集中

己酉六十五岁正月。肃恩日,遭台疏而退。初六日。将谢恩入阙,司谏李世琎陈疏曰“执义朴弻周、掌令梁得中当东宫丧变,除拜累月,一向退处,请递其职,以示警责云云”。同日备忘记:“李世琎姑先递差。”又备忘记曰:“噫!儒者不可以仕宦责之。不若是,何贵乎岩穴之士也?掌令梁得中自桂坊,其为人之质实,予知久矣。上来与否,惟在其人,非人主之威所可督也,非台阁之臣所可请罚者也。若令㥘威令而进,畏台阁而趋,朝家何以待之,山林何以重之。儒者之风,缘世琎而坠矣。其辱士林侮儒者极矣,尤可骇叹。朝观肃拜单子,知宪臣上来,心甚喜焉。近来南台无一承命者,而幡然上来。初观辞疏,直书台名,已嘉不自处以儒臣。务乎质实,而末乃上来,超乎俗态者矣。特命召对,方欲引见。观世琎疏语,不觉愕然骇叹。欲避谏职,以极可骇之言,迎击上来之儒臣。其在励末习振台阁之道,不可递差而止。前司谏李世琎削夺官爵。”

同月。上疏而递。先生引咎陈疏。疏见集中。批曰:“因予诚浅,致此迂阔之语,愧忸曷谕。再昨观尔肃拜,而知尔入来,心甚欣慰。方欲召见,遽闻政院微禀,愕然曷谕。今玆处分李世琎者无他,予亦知其罚名之过重。而以孔子之圣,于门弟子,虑其流弊也,责之甚严,圣人之意,槪可见矣。噫!国家待山林之道,便成文具,而自夫党习以来,曰彼曰此,气象不佳,心窃痛之者。世琎此言,虽近无识,其流弊也,而或曰:‘山林之士亦臣子也,岂敢若是?’惑在上之心,而在上者信听其言,生其轻视之意,则岩穴之士,谁肯赴朝?是杜贤者之来门也,其流弊可胜言哉?予之所以深治李世琎者,非为尔也,防后日小人谮贤人之弊矣。处分之后,姑递尔职,安尔进身之路,而欲见慰谕,今观尔疏,尤切愕然。既思而未及下教,使尔先往,此亦予诚浅矣。世琎疏语,非渠过也。良因予若是诚浅故也,慨叹不已。”良久无语,“本职今姑许递以安尔心,尔须幡然回入,副此至意。噫!未见尔者,今过半十年,予思久矣。尔岂一不欲见予而归焉?”

○同月。除广兴仓守,𧬄恩参召对。宪职递后,以春宫葬日不远留待,有此除命。谢恩日,命入侍召对。筵话见集中。

○二月。移拜宗簿寺正兼春秋馆编修官,𧬄恩参昼讲。谢恩日,命入侍讲筵,极言虚伪之弊,因陈实事求是之语。上曰:“实事求是之言甚好。予当以此四字揭之殿壁,常目在之。”命承旨书入。话见集中。

○同月。移拜掌令。上疏辞。不许。批曰:“今予望尔者,岂末世之文具哉?尔勿过辞,从速察职。”○疏见集中。

肃恩入侍。以连启事,引嫌而退。承召牌出肃。入台厅,献纳李善行先已入来。才行肃拜,方写连启草。先生谓曰:“身在乡中,狱囚情节,多未了了,今日连启,吾则不可为矣。”曰:“如此则便成停启,决不可也。”因出示连启文书,相对讨论之际,肃拜命下。先生遂还其录而起。肃拜讫,继有昼讲入侍之命,未及更与商量而趋入,讲讫。因为连启之事,逐条陈达,自上酬酢如响矣。至忠州拿来罪人洪命源事,元不知事实之如何。不得已以未谙事实,不敢强白之意陈达。承旨曰:“如此则是为停启矣。”宰臣曰:“未谙事实,则初何以启辞自当而入来乎?全不知事体矣。”承旨曰:“当引嫌而退矣。”遂引嫌而出。于是谏院处置启辞“某不识事体,临事做错,请罢”。上下教曰:“乡曲之人,不闲朝家体例,势固然矣,勿罢。”

○同月。上疏递。批曰:“予之取尔者乃质也。当此文胜之日,质虽过,其何伤乎?特命出仕,乃待儒臣之道,而因而敦迫,亦非礼待之道。本职今姑许递,申尔廉隅,须体此意,出入讲席,毕暴所蕴。”

○三月。上告归疏,因附陈登对时未尽馀意而归。批佚不录

○同月。承别谕召命。上疏辞,因附陈登对时所达三说之意。批曰:“前批已谕矣,今见尔疏,深嘉眷眷之诚。予之取于尔者,正此等处也。顷于昼讲,特命入侍,而尔既下往云。每于便殿,常目尔所陈四字,若见尔焉。尔须体此意,宜即上来焉。”

○五月。又上辞疏,申前说。以前疏之批,复申召旨也。○批曰:“今观尔疏,嘉尔眷眷必陈深慨世道之意矣。顷者未及召见,遽然下乡之事,尚今思之,惟有愧焉。尔其体此意,宜即上来,出入讲筵。”

○六月。又上辞疏,复申前说。以前疏之批,复申召旨也。○批曰:“尔之前后疏意详烛,而深叹尔之质实之诚矣。尔勿过辞,从速上来,以副此意。”

○七月。除司仆寺正。病未赴,限满递。

○闰七月。移拜掌令。上疏辞。不许。批曰:“前后章奏中语,常叹质实矣,始知尔师之意也,尤用感叹。尔勿过辞,从速上来。以副殷勤之意。”盖疏中陈师门务实之语故也。○八月。有亲鞫事,变通得递。

○九月。又拜掌令。上疏辞。批曰:“尔之本心,业已知矣。所辞本职,今已递焉,尔其体前日之旨,伸情理,俾即上来焉。”○上七疏,幷见集中。○同月。以处置事,变通递。

○十一月。除司仆寺正。时先生往灵岩,不得赴,限满而递。

庚戌六十六岁十月。以雷变求言,别谕召。

○十一月。上疏辞召命兼应旨。批曰:“应旨条陈,诚甚切实,深用嘉之,可不留意焉?尔须体予意,即日上来,补我不逮。”○疏见集中。

辛亥六十七岁六月。别谕召。

○七月。上疏辞,复申前说,因附达秋后赴召之意。以谕旨有一向迈迈寻常慨叹之教也。疏末始露乞骸之请。○批曰:“今虽不复陈,予知尔意久矣。今观尔疏,痛切时弊,而至于待秋凉上来之句,心窃欣焉。待尔上来,其当见尔有下教之事矣。”○疏见集中。

○十月。上引咎疏。以大妃殿因山时,在外诸臣不赴哭班者,有罢职之命。而先生则以无军衔,独不参于现告之列,疏中以此引咎。○批曰:“顷者下教,乃有实职带军职者。尔无军衔,则元无可引之嫌,尔其勿辞,依前疏从速上来焉。”○疏佚。

○同月。入城上疏请见。以无军衔故,无可上达之路也。○批曰:“今见尔疏,知尔上来而深欣焉。已令政院召之,尔宜入来。”因传曰:“前掌令梁得中,明朝使之入来。”○疏见集中。

翌日登对。筵说见集中

○十一月。召对同为入侍。筵说见集中,复申乞骸之请。

○同月。有夜对入侍之命,病未入,上告归疏,更申乞骸之请。初欲更留,数次登对而归。因玉堂任珽所达,有实职除授之命,嫌于留待,即南归。○疏见集中。

壬子六十八岁

癸丑六十九岁十二月。拜司宪府执义。

甲寅七十岁正月。上疏辞。批曰:“见尔久矣,思尔深矣。量尔筋力,其何辞乎?尔勿过辞,从速上来。实事求是,方当饬励心尤味焉,况陈其言之人乎?宜悉此意。”○疏佚。有变通事而传教有梁得中外云云之语,故不得递。

○二月。又上疏辞,复申前日虚伪之风之说。批曰:“今者所陈,为今药石。引孟子之言勉戒,尤为切实,可不加意焉?见尔久矣,思尔切矣,须勿过辞,宜速上来,补我不逮。”○疏见集中。

○三月。升拜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兼经筵参赞官。上疏辞,四月递。时有禀启变通之事,递付忠佐卫副司直。○辞疏到院,本职既递,故还下送。见集中。

乙卯七十一岁

丙辰七十二岁四月。著《复仇议》。文见集中

丁巳七十三岁九月。别谕召,上疏辞。不许。时上讲《周易》,宪臣请召林下穷经之臣辅讲,上下别谕召诸儒臣。先生亦与焉,故上疏辞。○批曰:“今者特召,岂特因都宪所陈。当此之时,舍尔谁先。其勿过辞,宜即上来。”○疏见集中。

○十一月。又上疏辞召命,附陈所怀。批曰:“其所勉陈,可不留意?于今之时,其所朴实,舍尔谁先?其体此意,勿辞上来,补我不逮。”○疏见集中。

戊午七十四岁

己未七十五岁三月。哭敬庵尹公敬庵东洙明翁之侄孙也。先生承师门之托,与公提撕勉励,道义相期,至是闻其殁,甚惊悼。将葬,为文哭之。见集中。

庚申七十六岁十二月。上疏辞别谕召命,不许。批曰:“下谕悉谕,勿辞,其上来,补我讲学,辅我元良。”○疏佚。

著《明大义辨》。文见集中

辛酉七十七岁正月。上疏辞别谕召命,附陈所怀。批曰:“今者召命,意盖在矣。于尔所取者以质实,此等之俗,尤欲见尔。尔之入侍,今几年乎?思尔深矣。以尔恒日质实,宜先幡然。其勉切实,其当留意。尔其勿辞,其即上来,补我殷勤,辅我元良。”○疏见集中。

○二月。又上疏辞召命,兼附所怀。疏中论《语类》进讲之非急,且陈民事在于正经界。因言《柳氏随录》之可行,乞取备乙览。○批曰:“前批既谕所尚者尔之质实。尔惟求是之义,其即上来,以副殷勤之意。其勉者当留意,而其册子,令道臣即取以上焉。”

○九月。哭一庵尹公一庵东源明翁之孙也。先生平日视以少友,相信甚笃。至是闻其殁曰:“是吾之不幸也。”及葬为文以哭之。见集中。

壬戌七十八岁二月。述鹅川行状及祖考寻何公遗事。并见集中

○四月初五日。考终于德村精舍。时上闻先生丧讣,有隐卒之教。其后屡问先生子孙有无,而筵臣不能对。本家零替,前后筵教,未得承闻记载。至乙酉,上著《裕昆录》,论山林事曰“梁得中以实事求是四字献于予。可取者质实。己酉所奏,尚今不忘云云”。四十年之后,圣念之记有如此。

○六月日。葬于扶馀细洞□向之原。后甲午二月日,移葬于公州安永洞巳向之原。○壬戌。还窆于细洞巳坐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