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法庭112年宪判字第16号判决

112年宪判字第15号判决 宪法法庭112年宪判字第16号判决
又名:提拨劳工退休金差额案
中华民国宪法法庭
杨惠钦大法官主笔
中华民国112年(2023年)10月27日于台北市
112年宪判字第17号判决
原分案号:108年度宪三字第6号

宪法法庭判决

112年宪判字第16号

声 请 人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上列声请人因审理劳动基准法事件,认应适用之劳动基准法第56条第2项规定抵触宪法,声请解释宪法,本庭判决如下:

主文

编辑

劳动基准法第56条第2项规定:“雇主应于每年年度终了前,估算前项劳工退休准备金专户馀额,该馀额不足给付次一年度内预估成就第53条或第54条第1项第1款退休条件之劳工,依前条计算之退休金数额者,雇主应于次年度3月底前一次提拨其差额,……”并未抵触宪法第23条比例原则,与宪法第15条保障人民财产权之意旨尚无违背,亦不生违反宪法第7条平等原则之问题。

理由

编辑

壹、原因案件事实概要及声请人陈述要旨【1】

编辑

一、原因案件事实概要【2】

编辑

  最高行政法院106年度上字第947号劳动基准法事件之上诉人,因遭台北市政府劳动局查得,预估于中华民国105年度有34名劳工成就劳动基准法(下称劳基法)第53条规定之退休条件,而其劳工退休准备金(下称劳退准备金)专户之馀额,不足给付上开劳工之退休金数额,却未依同法第56条第2项规定(下称系争规定)提拨差额,乃被依法处以罚锾,并公布上诉人名称及负责人姓名。上诉人不服,循序提起行政诉讼,经台北高等行政法院106年度诉字第386号判决驳回后,又提起上诉。声请人因审理该上诉事件,认应适用之系争规定不符宪法比例原则及平等原则,侵害人民财产权,抵触宪法第7条、第15条及第23条规定,乃裁定停止诉讼程序,提出本件声请。【3】

二、声请人陈述要旨【4】

编辑

  系争规定命雇主应于每年年度终了前,估算次一年度成就劳基法第53条或第54条第1项第1款退休条件之劳工退休金数额与劳退准备金专户馀额之差额(下称退休金差额),于次年度3月底前一次提拨,其规范内容未考量劳退准备金专户馀额与雇主应给付之退休金数额存有差距,乃劳退准备金制度采行责任准备制之当然结果,亦未考量雇主之事业单位规模大小、存续期间长短、适用劳基法退休制度之劳工人数、符合退休条件人数及其退休金数额多寡,以及雇主经营情形、财务状况与给付能力,而于劳基法第55条第3项规定已允许雇主报经主管机关核定后,得分期给付已退休劳工之退休金下,又一律命雇主须将仅为预估之退休金差额一次提拨补足,且未有缓和性措施或调整机制;尤未基于宪法增修条文第10条第3项规定扶助并保护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之意旨,特别斟酌对中小企业造成之不利益。故系争规定造成雇主财产权之侵害与所欲达到保障劳工请领退休金权益之目的间,欠缺合乎比例之关系,违反宪法第23条比例原则,抵触宪法第15条保障财产权之意旨。【5】

  系争规定要求雇主一次提拨补足退休金差额,相较于劳基法第55条第3项规定:“……退休金,雇主应于劳工退休之日起30日内给付,如无法一次发给时,得报经主管机关核定后,分期给付。”二者规范目的既均在使劳工退休时,能一次足额领取退休金,然系争规定却以“已成就”退休条件之劳工,与“预估次一年度成就”退休条件之劳工为区别,在“已退休劳工”之雇主与“预估成就退休条件劳工”之雇主间为差别对待,造成不平等,且所采取之分类与规范目的之达成间并无关联性,违反宪法第7条平等原则。【6】

贰、受理要件之审查及审查依据【7】

编辑

  按111年1月4日宪法诉讼法修正施行前已系属而尚未终结之案件,除该法别有规定外,适用修正施行后之规定。但案件得否受理,依该次修正施行前之规定,宪法诉讼法第90条第1项定有明文。查本件声请案系于108年1月31日系属,其受理与否,应依111年1月4日宪法诉讼法修正施行前之规定,即司法院大法官审理案件法第5条第2项定之。经核本件声请,与上开规定要件相符,爰予受理。【8】

参、审查标的【9】

编辑

  系争规定即劳基法第56条第2项规定:“雇主应于每年年度终了前,估算前项劳工退休准备金专户馀额,该馀额不足给付次一年度内预估成就第53条或第54条第1项第1款退休条件之劳工,依前条计算之退休金数额者,雇主应于次年度3月底前一次提拨其差额,……。”【10】

肆、形成主文之法律上意见【11】

编辑

一、本件所涉基本权利与审理原则【12】

编辑

  国家为改良劳工之生活,增进其生产技能,应制定保护劳工之法律,实施保护劳工之政策,宪法第153条第1项定有明文。劳基法即国家为实现此一基本国策所制定之法律,而立法者对于应设计如何内容或方式之保护劳工规范,固有一定之形成空间,惟如因此对于人民基本权利构成限制,则仍应符合宪法第23条比例原则之要求。【13】

  按劳基法系国家本于保护劳工权益之意旨,由立法者所形成各项劳动条件最低标准之法律,而保护劳工最低劳动条件之内容及其保障方式等之设计,因涉及社会环境、经济结构、劳雇关系等复杂之政策性问题,基于功能最适之考量,立法者有一定之形成空间;劳基法第6章有关劳工退休制度,即国家透过立法方式所积极建构之最低劳动条件之一,其中第56条规定之雇主提拨劳退准备金义务,为照顾劳工生活方式之一种,至系争规定课予雇主一次提拨退休金差额之义务,影响雇主之资金调度及运用,限制雇主自由使用、处分其财产之财产权。是系争规定之立法目的如系为追求正当公共利益,且所采取之手段与正当目的之达成间具合理关联,即与宪法比例原则无违。【14】

二、系争规定与宪法第15条保障人民财产权之意旨尚无违背【15】

编辑

  劳基法第56条第1项前段关于雇主应按月提拨劳退准备金之规定,系73年7月30日劳基法制定公布时即予明定,乃为促使雇主履行给付劳工退休金义务,以贯彻保护劳工之宪法意旨,并衡酌政府财政能力、强化受领劳工劳力给付之雇主对劳工照顾义务之适当手段(司法院释字第578号解释理由书第2段参照)。【16】

  上述劳基法规定之劳退准备金提拨制度,系采部分提存之责任准备制,且虽自劳基法施行时即有提拨率范围及各事业单位拟定提拨率应考量因素之明文(74年7月1日订定发布之劳工退休准备金提拨及管理办法第2条、第3条、104年11月19日修正发布之同办法第2条及104年2月4日修正公布之劳基法第56条第1项规定参照),但拟定之提拨率究属概算性质,并法定提拨率又有相当幅度之弹性(百分之二至百分之十五),从而事业单位若长期以最低提拨率提拨,经相当期间,易致劳退准备金不足,则于事业单位无预警关厂、歇业时,常生无力支付劳工退休金,而影响劳工权益之情事(立法院公报第104卷第9期院会纪录第110、111及138页参照)。故为避免事业单位歇业时,劳工因雇主未依法提拨或未足额提拨劳退准备金,影响劳工日后请领退休金之权益(104年2月4日修正公布劳基法第56条立法理由参照),乃于104年2月4日增订公布系争规定,令雇主于当年年度终了前估算次年度退休金差额,并于次年度3月底前补足之。其目的系为使雇主及早准备,确保次年度退休之劳工能获得法定足额退休金,降低雇主因突发性企业财务问题,影响劳工退休金之筹措,以强化劳工请领退休金权益之保障。是系争规定之立法目的符合宪法第153条第1项规定国家应实施保护劳工政策之意旨,核属正当。【17】

  系争规定虽要求雇主应将所估算之次年度退休金差额,于劳工退休金给付时点尚未全然届至之次年度3月底前即一次提拨,惟此所令雇主一次提拨之次年度3月底,核系劳工成就退休条件年度之3月底,故就确保雇主履行该年度已成就或随时可能成就之劳工退休金给付义务言,系有即时预防,并预警雇主之劳退准备金专户馀额将不足支应劳工退休金,而具强化劳工退休权益保障之效益。【18】

  又系争规定令雇主拨补劳退准备金专户馀额之金额,虽系指不足给付次一年度内成就退休条件之劳工退休金数额之差额,而包含符合自愿退休条件之劳工退休金金额(劳基法第53条规定参照),致具相当之预估性;惟所要求雇主拨补者,仅及于次一年度在法制上享有退休权利之劳工退休金金额与劳退准备金专户馀额之差额,且此等差额之多寡,又系于雇主如何履行其提拨劳退准备金义务。申言之,雇主若确实依法规规定拟定“适切”提拨率且按月提拨,或于劳工退休金条例(即劳退新制)于94年间施行后,依该条例第13条第1项规定,按精算之提拨率于5年内足额提拨劳退准备金,则雇主每年应一次提拨补足之退休金差额尚属有限;况可避免因金融机构对事业单位之放款意愿所影响之资金调度(劳基法第56条第7项规定参照),减少雇主须于短期内筹措较高额退休金所衍生之财务问题。从而,就确保雇主履行即将到来且随时可能成就之劳工退休金给付义务言,系争规定所要求预估补足之金额范围并不至过于广泛。【19】

  再者,系争规定虽系104年2月4日修正公布,并自公布日施行,惟雇主系于系争规定施行之当年度即104年度终了前,始须估算退休金差额,并于次年度3月底一次提拨退休金差额。是雇主依系争规定初次应提拨退休金差额,系有超过1年之准备时间,而此等准备时间,核具有过渡期间之实质效益。【20】

  此外,关于雇主提拨之退休金差额(包含所预估符合自愿退休条件之劳工退休金金额),法制上又有配套规范,即此等退休金差额得列报为实际提拨年度之事业单位营利事业所得税之费用(营利事业所得税查核准则第71条第8款第4目规定、已废止之财政部104年11月10日台财税字第10400608350号令及同已废止之财政部106年5月17日台财税字第10604006020号令参照),以及所汇集之劳工退休基金具不得低于当地银行2年定期存款利率之基金运作收益保证(劳基法第56条第4项规定参照),暨劳退准备金累积至足以支应劳工退休金时,得报请当地主管机关核准暂停提拨(劳工退休准备金提拨及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参照)等,以适度衡平雇主于其劳工退休金给付义务尚未全然届至时,即须一次提拨退休金差额所受之财产权限制。【21】

  况劳退准备金专户乃用以支付已成就退休条件劳工之退休金,故劳退准备金专户馀额之多寡,除涉及雇主按月提拨之劳退准备金外,尚受雇主所应支付退休金金额之影响。申言之,劳退准备金之提拨率、退休劳工人数及其等退休金金额、在职劳工适用劳基法退休制度(即劳退旧制)之人数及其等每月薪资等等,均系影响劳退准备金专户馀额多寡之因素;尤其劳工退休金条例(即劳退新制)于94年间施行后,随劳基法施行时间之推进,适用劳基法退休制度者将逐年递减(劳工退休金条例第8条规定参照),即应依劳基法第56条第1项规定提拨劳退准备金者将越少,而相对于因选择劳退旧制之劳工原则上将在该事业单位退休,则以劳退准备金优先支付劳工退休金之个案将会增加(劳工退休准备金提拨及管理办法第7条规定参照),从而雇主提拨之劳退准备金与各事业单位成就退休条件之劳工退休金间,产生不足额之风险及金额均将提升,而更彰显系争规定之即时预防效益。【22】

  综上,系争规定命雇主一次提拨补足经估算之退休金差额,既具有即时预防之效益,且所要求预估补足之金额范围又不至过于广泛,并有得认列为提拨年度之事业单位营利事业所得税之费用、收益保证及暂停提拨等之配套措施,暨雇主就初次提拨退休金差额具1年准备时间,以适度衡平雇主权益,亦难谓未兼顾宪法增修条文第10条第3项规定国家应扶助并保护中小型经济事业之意旨,故系争规定之手段尚在合理范围,而与所欲达成强化保障劳工请领退休金权益之正当目的间具有合理关联,并未抵触宪法第23条比例原则,与宪法第15条保障人民财产权之意旨尚无违背。【23】

三、系争规定尚不生违反宪法第7条平等原则之问题【24】

编辑

  按劳基法先后以第55条第3项前段及系争规定,所为雇主确定给付制之劳工退休金给付义务及退休金差额提拨义务之规范,其等目的固均为保障劳工退休权益,惟劳基法第55条第3项前段规定系就雇主如何给付劳工退休金,课予雇主原则上应于劳工退休之日起30日内给付,但例外得分期给付之义务;系争规定则系就如何确保雇主将来给付劳工退休金之能力,所课予雇主应于劳工成就退休条件年度之3月底前一次提拨退休金差额之义务;故而,二者系分别针对雇主履行给付义务与提拨义务之方式,所为之规范。【25】

  申言之,劳基法第55条规定之劳工退休金制度因采雇主确定给付制,是虽有同法第56条之劳退准备金提拨制,但亦难免于事业单位同时要退休之劳工人数太多或发生财务问题之特殊情况,致生应给付之退休金超过劳退准备金,而雇主却无力支付该不足额之情形,加以劳基法第55条规定之劳工退休金制度系于73年7月30日劳基法制定公布时即予明定,是当时乃基于顾及雇主负担能力之目的(73年7月30日制定公布劳基法第55条之立法理由参照),在同条第3项前段为雇主得报准分期给付之规定,使雇主于依法提拨之劳退准备金不敷支付,且事业之经营或财务确有困难时(劳基法施行细则第29条规定参照),得报准分期履行其之给付劳工退休金义务,以缓和雇主之资金调度与财务负担。【26】

  至系争规定则系劳基法于104年2月4日修正公布时始予增订,其施行距劳基法第56条第1项所定劳退准备金之开始提拨日(75年11月1日),已近30年,核系为因应劳基法第56条第1项规定所采部分提存之责任准备制及具相当弹性之提拨率,所致劳退准备金专户之馀额,不足支应随时可能成就之雇主给付劳工退休金义务而设,具有预警雇主之劳退准备金专户馀额将不足支应劳工退休金,以强化劳工退休权益保障之目的;且就该提拨之退休金差额,则另订有费用认列、收益保证及暂停提拨等配套措施。【27】

  从而,劳基法第55条第3项前段规定及系争规定,虽同具保障劳工退休权益之目的,但系立法者为保障劳工退休权益,对雇主所为之不同义务规定。亦即劳基法第55条第3项前段系就已对个别劳工原则上应负一次具体给付退休金义务之雇主,为兼及其负担能力,而为雇主得报准分期给付之规定;至系争规定则是就所有雇主课予补足退休金差额义务之规定,系对受领劳工劳动给付之雇主,所为确保其给付劳工退休金负担能力之预防措施;二者各有其立法时空背景下欲因应之法制问题,致因而课予雇主之不同义务,以及因此采取不同之履行义务方式及相应之配套或缓和措施,尚无可相提并论性。是系争规定未如劳基法第55条第3项前段,为类如“雇主如无法一次发给时,得报经主管机关核定后,分期给付”之弹性措施规定,尚不生违反宪法第7条平等原则之问题。【28】

四、结论【29】

编辑

  综上所述,系争规定并未抵触宪法第23条比例原则,与宪法第15条保障人民财产权之意旨尚无违背,亦不生违反宪法第7条平等原则之问题。【30】

中华民国112年10月27日

宪法法庭 审判长大法官 许宗力        
大法官 蔡烱炖 许志雄 张琼文
黄瑞明 詹森林 黄昭元
谢铭洋 吕太郎 杨惠钦
蔡宗珍 蔡彩贞 朱富美
陈忠五 尤伯祥    

本判决由杨大法官惠钦主笔。

大法官就主文所采立场如下表所示:

主文项次 同意大法官 不同意大法官
全文 许大法官宗力、蔡大法官烱炖、许大法官志雄、张大法官琼文、黄大法官昭元、吕大法官太郎、杨大法官惠钦、蔡大法官宗珍、蔡大法官彩贞、朱大法官富美、陈大法官忠五、尤大法官伯祥 黄大法官瑞明、詹大法官森林、谢大法官铭洋

意见书

编辑

不同意见书:谢大法官铭洋提出,黄大法官瑞明、詹大法官森林加入

以上正本证明与原本无异。

书记官 高碧莉

中华民国112年10月27日

 

本作品来自中华民国宪法法庭的判决或裁定,依据《著作权法》第9条,不得为著作权之标的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来自中华民国宪法法庭的判决或裁定,依据《著作权法》第9条,不得为著作权之标的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