揅经室集 (四部丛刊本)/一集卷第十

一集卷第九 揅经室集 一集卷第十
清 阮元撰 景上海涵芬楼藏原刊本
一集卷第十一

揅经室一集卷十

  性命古训

性命之训起于后世者且勿说之先说其古者古性

命之训虽多而大指相同试先举尚书召诰孟子尽

心二说以建首可以明其馀矣召诰曰节性惟日其

迈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又曰若生子罔不在厥初

生自贻哲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又曰王其

德之用祈天永命按召诰所谓命即天命也若子初

生即禄命福极也哲与愚吉与凶历年长短皆命也

哲愚授于天为命受于人为性君子祈命而节性尽

性而知命故孟子尽心亦谓口目耳鼻四肢为性也

性中有味色声𦤀安佚之欲是以必当节之古人但

言节性不言复性也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即性之

所以节也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

声也鼻之于𦤀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

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

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

焉君子不谓命也赵岐注曰口之甘美味目之好美

色耳之乐音声鼻之喜芬香四体谓之四肢四肢懈

倦则思安佚不劳苦此皆人性之所欲也得居此乐

者有命禄人不能皆如其愿也凡人则任情从欲而

求可乐君子之道则以仁义为先礼节为制不以性

欲而苟求之也故君子不谓之性也仁者得以恩爱

施于父子义者得以理义施于君臣好礼者得以礼

敬施于宾主知者得以明智知贤达善圣人得以天

道王于天下此皆命禄遭遇乃得居而行之不遇者

不得施行然亦才性有之故可用也凡人则归之命

禄任天而已不复治性以君子之道则修仁行义修

礼学知庶几圣人亹亹不倦不但坐而听命故曰君

子不谓命也按孟子此章性与命相互而为文性命

之训最为明显赵氏注亦甚质实周密豪无虚障(⿱艹石)

与召诰相并而说之则更明显惟其味色声𦤀安佚

为性所以性必须节不节则性中之情欲纵矣惟其

仁义礼知圣为命所以命必须敬德德即仁义礼知

圣也且知与圣即哲也天道即吉凶历年也今以此

二经之说建首而次以诸经再随诸经古训比而说

之可以见汉以前性命之说未尝少晦诗曰古训是

式威仪是力此之谓也唐李习之复性之说杂于二

氏不可不辨也

尚书皋陶谟皋陶曰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 禹

曰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皋陶曰

亦行有九德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

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彊而义彰厥有常吉哉

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祇敬六德亮采有邦

 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 天叙

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

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

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

  按尚书此篇为禹皋之训最古凡商周经义皆

  从此出慎修身者即节性之训所由来思永者

  即祈天永命之训所由来知人则哲者即今天

  其命哲之训所由来无教逸欲有邦即孟子不

  谓安佚为性所由来五典即孟子仁义礼智之

  训所由来能官人能安民即孟子知之于贤者

  圣人于天道之训所由来天命有德即命哲命

  吉凶命历年之训所由来日严敬德即王敬作

  所不可不敬德之训所由来尧舜禹皋陶文武

  周召孔孟未尝少有歧异虚高之说出于其间

  九德凡十八字古训多矣本无静寂觉照等字

  杂于其间

尚书西伯戡黎祖伊曰天既讫我殷命故天弃我不

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 王曰呜呼我生不有

命在天祖伊反曰呜呼乃罪多参在上乃能责命于

  按以虞夏商周四代次之性字始见于此周易

  卦辞爻辞但有命字无性字明是性字包括于

  命字之内也此篇性字上加以天字明是性受

  于天孟子所谓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郑康成

  注曰王逆乱阴阳不度天性傲狠明德不修教

  法郑氏以度训虞以修教法训迪率典是也度

  性与节性同意言节度之也迪率典即中庸所

  说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典即虞书之五典

  也纣自恃有天命逸欲不修身敬德以祈永命

  所以祖伊言惟王自绝天命也盖罪多者天以

  永命改为不永不能向天责命此祈命之反也

  性命二字相关始见于此质实明显曷尝如李

  习之复性之说自昌黎习之言性道者几欲自成一子接迹孔孟此则太过故

  元但举诗书各经古训尊而列之比而读之略加按语便可共见拟于诸经之义疏已为僭矣

  又按周以前圣贤之言皆质实无高妙之旨性

  之一字始见于此次见于召诰诗卷阿宋王应

  麟以为言性始于汤诰此由不知降衷恒性乃

  古文尚书也

尚书召诰周公曰节性惟日其迈王敬作所不可不

敬德 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今天其命

哲命吉凶命历年 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按尚书之虞性节性毛诗之弥性言性者所当

  首举而尊式之盖最古之训也学者远涉二氏

  而近忘圣经何也乐记曰好恶无节王制曰节

  民性皆式尚书节性之古训也哲愚吉凶永不

  永皆命于天然敬德修身可祈永命不率典者

  自弃其命孟子所谓命也有性焉是也若诿之

  命而不可祈岂周公金縢皆作伪哉

尚书洪范箕子曰九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寕

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

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按福极皆通天下臣民言之天下人之福极皆

  由君身所致皆天性天命也

诗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

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按此所谓命皆孟子圣人之于天道也之天命

  修德即召诰不可不敬德之德命虽自天而修

  德可求故召诰曰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盖文

  王之诗与召诰句句相同皆反复于殷周之天

  命也

诗大雅卷阿泮奂尔游矣优游尔休矣岂弟君子俾

尔弥尔性似先公酋矣尔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岂

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百神尔主矣尔受命长矣茀禄

尔康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纯嘏尔常矣毛传云

弥终也郑笺云终女之性命无困病之忧

  按诗三百篇惟此诗三见性字与命字相连为

  文且周易卦爻全无性字可见周初古人亦不

  必定于多说性字此诗俾尔云云之文法与天

  保定尔之俾尔单厚何福不除等句相同虽言

  性而有命在内故郑笺兼性命言之且但言无

  困病之忧即是考终福命盖弥性如洪范之五

  福反之即是六极此周时人所说之性非李习

  之所复之性如果李习之所说者为是何以三

  百篇及今文尚书皆绝无其说也

诗大雅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𬣙谟定命远猷辰吿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慎尔出

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

不贼鲜不为则

  古人但说威仪而威仪乃为性命所关乃包言

  行在内言行即德之所以修也于此诗可见其

  槪德在内而威仪在外故郑氏笺云贤者道行

  心平可外占而知内如宫室之制内有绳直

  外有廉隅𬣙谟定命即春秋左氏传以定命也

  之定命所以当敬慎威仪也出话有玷不辑柔

  其颜则愆于威仪矣不淑慎其行止即愆于威

  仪矣是以威仪如宫室之隅包于外德命在于

  内言行亦即在威仪之内行止之不愆在于不

  僭不贼而可以为法也古人说修身之道如此

  尚书禹曰慎乃在位安汝止即淑慎尔止在止

  于至善之止

诗周颂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

命宥密毛传云宥宽密安也

  按此即敬天命之义宽安非秘密也

春秋成公十三年左传成子受䀼于社不敬刘子曰

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

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各本皆误作餋之以

福惟汉书律志五行志汉刘熊碑皆作养以之福颜氏汉书注云之往也往就福也不能者败

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

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

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

命矣其不反乎

  按此中乃阴阳刚柔之中即性也即所谓命也

  性字从心即血气心知也有血气无心知非性

  也有心知无血气非性也血气心知皆天所命

  人所受也人既有血气心知之性即有九德五

  典五礼七情十义故圣人作礼乐以节之修道

  以教之因其动作以礼义为威仪威仪所以定

  命定如诗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之定能者勤于

  礼乐威仪以就弥性之福禄不能者惰于礼乐

  威仪以取弃命之祸乱是以周以前圣经古训

  皆言勤威仪以保定性命未闻如李习之之说

  以寂明通照复性也威仪者人之体貌后人所

  藐视为在外最粗浅之事然此二字古人最重

  之窃别撰威仪说以明之

  威仪说

  晋唐人言性命者欲推之于身心最先之天商

  周人言性命者祇范之于容貌最近之地所谓

  威仪也春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卫北宫文子

  见令尹围之威仪言于卫侯曰令尹似君矣将

  有他志虽𫉬其志不能终也诗曰靡不有初鲜

  克有终终之实难令尹其将不免公曰子何以

  知之对曰诗云敬慎威仪维民之则令尹无威

  仪民无则焉民所不则以在民上不可以终公

  曰善哉何谓威仪对曰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

  仪而可𧰼谓之仪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

  之则而𧰼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臣有臣

  之威仪其下畏而爱之故能守其官职保族宜

  家顺是以下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卫诗

  曰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

  内外大小皆有威仪也周诗曰朋友攸摄摄以

  威仪言朋友之道必相教训以威仪也周书数

  文王之德曰大国畏其力小国怀其德言畏而

  爱之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言则而𧰼之

  也纣囚文王七年诸侯皆从之囚纣于是乎惧

  而归之可谓爱之文王伐崇再驾而降为臣蛮

  夷帅服可谓畏之文王之功天下诵而歌舞之

  可谓则之文王之行至今为法可谓𧰼之有威

  仪也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

  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𧰼声气可

  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

  也又成公十三年曰成子受脤于社不敬刘子

  曰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

  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

  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

  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

  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

  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观

  此二节其言最为明显矣初未尝求德行言语

  性命于虚静不易思索之境也或左氏之言少

  有浮夸乎试再稽之尚书书言威仪者二顾命自乱

  于威仪酒诰用燕丧威仪再稽之诗诗三百篇中言威仪者

  十有七汎彼柏舟一见宾之初筵四见既醉以酒两见凫鹥在泾一见民亦劳止一见

  上帝板板一见抑抑威仪三见天生蒸民一见瞻仰昊天一见时迈其邦一见思乐泮水一见

  朋友相摄以威仪已见于左氏所引此外敬慎

  威仪惟民之则威仪抑抑德音秩秩受福无疆

  四方之纲抑抑威仪维德之隅敬慎威仪以近

  有德则皆同乎北宫文子刘子之说也威仪者

  言行所自出故曰慎尔出话无不柔嘉淑慎尔

  止不愆于仪此谓谨慎言行柔嘉容色之人即

  力威仪也是以仲山甫之德则柔嘉维则令仪

  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矣鲁侯之

  德则穆穆敬明敬慎威仪维民之则矣成王之

  德则有孝有德四方为则永永卬卬四方为纲

  矣且百行莫大于孝孝不可以情貌言也然诗

  曰敬慎威仪维民之则靡不有孝自求伊祜矣

  又言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矣且力于威仪者

  可祈天命之福故威仪抑抑为四方之纲者受

  福无疆也威仪反反者降福简简福禄来反也

  此能者养以之福也反是则威仪不类者人之

  云亡矣威仪卒迷者丧乱蔑资矣且定命即所

  以保性卷阿之诗言性者三而继之曰如圭如

  璋令闻令望四方为纲此亦即凫鹥威仪为四

  方纲之义也凡此威仪为德之隅性命所以各

  正也匪特诗也孔子实式威仪定命之古训矣

  故孝经曰君子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

  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

  其民畏而爱之则而𧰼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

  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论语曰君子

  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此与诗左传之大义无

  豪釐之差孔子之言似未尝推德行言语性命

  于虚静不易思索之地也

春秋文公十三年左传邾子曰天生民而树之君以

利之也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

莫如之遂迁于绎五月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

  按此言知天命在利民为大不以一已吉凶之

  命不利民

春秋庄公元年穀梁传人之于天也以道受命于人

也以言受命不若于道者天绝之也不若于言者人

绝之也臣子大受命

  按以道者天道也

周易文言曰利贞者情性也

  按情发于性故说文曰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许氏之说古训也味色

  声𦤀喜怒哀乐皆本于性发于情者也情括于

  性非别有一事与性相分而为对故诗蒸民郑

  笺曰其性有物𧰼其情有法则情法性阴承阳

  也郑氏解诗之物则盖言性而兼括情也郑氏

  之说亦汉以前古训也易曰旁通情也礼运曰

  讲信修睦谓之人利易曰利者义之和故文言

  以利属情以贞属性也

周易乾彖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按此即所谓天道也性命皆由天道而出出之

  者天也王者受天命而正性臣民庶物亦各正

  性命也周易于命字内加出性字自此彖始荀

  悦申鉴杂言篇曰易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是

  言万物各有性也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

  可见矣是言情者应感而动者也昆虫草木皆

  有性焉不尽善也天地圣人皆称情焉不主恶

  也按荀氏之说汉以前古训也

周易萃彖曰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

  按此即孟子所说圣人之得天道王天下也

周易系辞传乐天知命故不忧

  按此言易筮至神筮者乐天知命无六极之忧

  即孟子所说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论语

  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与此道同

周易系辞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

性也

  按善即元也故尚书曰惇德允元成之者性即

  孟子所说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周易系辞传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按此言易行乎天地之中天地能成人与万物

  之性人能自成以性即所谓成之者性也存存

  在在也如孟子所说存其心养其性也道义由

  此而入故曰门也此与老子众妙之门不同

周易说卦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将以顺性命之

  按理即礼记乐记天理灭矣之理性命即孟子

  性也有命焉命也有性焉之性命圣人作易通

  天道故穷理尽性以至命也

孝经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

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父子之道

天性也

  按此经言天地之性可见性必命于天也言人

  为贵可见人与物同受天性惟人有德行行首

  于孝所以为贵而物则无之也所以孟子曰仁

  之于父子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孝经

  孔子言性只此二性字论语孔子言性只性相

  近也一性字共三字而已如果李习之所说复

  性为是何以孔子孝经论语中无此说也孔子

  教颜子惟闻复礼未闻复性也

论语子曰五十而知天命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按孔子最重知天命知天命无所不包孟子性

  也命也两节即知命之传也孔子所知之天命

  即孟子所说之命也孔子不得位不能以礼义

  施于君臣且不得久居人国以礼敬施于宾主

  能知贤而不能达善不能得天道故世无用孔

  子者孔子所以不能为东周孔子年至五十知

  之定矣

  又韩诗外传曰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言天

  之所生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不知天之所

  以命生则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谓之小人故

  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小雅曰天保定尔亦孔

  之固言天之所以仁义礼智保定人之甚固也

  大雅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𢑴好是懿

  德言民之秉德以则天也不知所以则天又焉

  得为君子乎按此亦汉人之说专言德命未言

  禄命然皆为孟子两节所包矣又孔子曰畏天

  命亦此义也

论语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

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按史记世家作夫子之言天道与性命不可得

  而闻所以与今论语不同者非所见本有异此

  乃太史公传真孔安国之学以说论语加一命

  字更显明也此性字连命字为言更见性命即

  关乎天道此天道即孟子所说圣人之于天道

  之天道也即孔子五十所知之天命也天道非

  圣人所能逆知故曰不可得而闻孟子以性命

  多互说之其道乃显孟子受业于子思所谓微

  言大义者其在斯乎子贡曰不可得而闻乃叹

  学者不能尽人而皆得闻之非子贡亦真不闻

  也

论语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唯上智与下愚

不移

  按性中虽有秉𢑴而才性必有智愚之别然愚

  也非恶也智者善愚者亦善也古人每言才性

  即孟子所谓非才之罪也诗深则厉浅则揭郑笺云以水深浅喻男

  女之才性韩文公原性因此孔子之言为三品之说

  虽不似李习之之悖于诸经然以下愚为恶误

  矣或者更欲以性为至静至明几疑孔子下愚

  之言为有碍则更误矣尚书召诰曰今天其命

  哲此言甚显哲与愚相对哲即智也有吉必有

  凶有智必有愚周公曰既命哲者言所命非愚

  然则愚亦命之所有下愚亦命之所有但今若

  生子在厥初生自贻哲命耳孔子之言与召诰

  之言无少差谬学者曷不引以证之古人言人性之上者

  曰哲曰智皆与愚字相对相反绝未言及灵字言灵者道家之说也说文灵为以玉事神或从

  巫故灵为神灵之称在神则是美称在人则是恶称故曾子曰神灵者品物之本也阳之精气

  曰神阴之精气曰灵楚辞曰横大江兮扬灵夫惟灵修之故也毛诗之灵台灵沼灵雨礼记之

  四灵皆兼神灵之义周书谥法极知鬼神曰灵故庄子则阳注曰灵即是无道之谥也自庄子

  天地始有大愚者终身不灵之语使灵字与愚字相对而相反晋人谈𢆯者喜此字虚明妙觉

  胜于言哲言智于是古文尚书泰誓始有惟人万物之灵之语自有此语学者㓜而读之长而

  习之忘其本矣是以刘孝标辨命论全是𢆯学有圣人言命以穷性灵之语不知庄子心灵本

  是𢆯学故庄子德充符曰不可入于灵府庚桑楚曰不可内于灵台注曰灵台者心也故以心

  灵为学者自庄子始而释家明镜心台之谕实袭之于庄子释袭于庄可也儒转袭于释不可

  又按韩文公原性篇谓孟子性善之说得上

  而遗下盖文公以子鱼杨食我等为性恶也然

  此正是孔子所谓不移之下愚也非恶也如以

  性善为非则蒸民之诗物则秉𢑴之古训不足

  式矣况召诰所谓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今天

  其命哲正是孔子上智下愚之分有哲即有愚

  哲者愚之对子鱼杨食我等天命下愚而更习

  恶也

论语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不幸短命死矣 亡

之命矣夫

  按此皆明以生死富贵为天命以孟子性也命

  也两节合之则正变各义无不备矣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

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

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

君子必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

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

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按性与命今分两事两字而中庸曰天命之谓

  性是命即所以为性性即所以为命与孟子所

  说不谓性不谓命若合符节子思之学传于孟

   子一步不失也修道之教即礼运之礼礼治七

   情十义者也七情乃尽人所有但须治以礼而

   已即召诰所谓节性也若以性本光明受情之

   昏必去情而始复性此李习之惑于释老之说

   也不睹不闻即不愧屋漏之说也非如释氏寂

   静无眼耳鼻舌身意也未发之中即礼记乐记

   所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中即左传所谓民受

   天地之中以生之中中者有形有质有血气心

   知特未至喜怒哀乐时耳发而中节即节性之

   说也有礼有乐所以既节且和也天地位万物

  育即周易所谓各正性命也

礼记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

明则诚矣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人之性则

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

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按中庸此节性教即申言首节之性教也所谓

  至诚者秪是由治民𫉬上信朋友顺亲以至反

  身明善而己所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非

  有𢆯妙静明之道也所谓明善者则只自博学

  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事事事著力实地而来

  一事不实弗措非虚静而专明心也虽愚必明

  言明善也自诚明谓之性言智人率性不待教

  也即孟子所谓有性焉之命也自明诚谓之教

  言愚人受教能节性也即孟子所谓有命焉之

  性也非如李习之所说觉照而复性也儒释之

  分在乎此

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按郑氏注曰德性谓性至诚者即孟子所说有

  性焉之性召诰既哲又节之性也道问学即修

  道之教即学问思辨行也

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弗学而

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

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

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

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饮食男

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

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

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按此所谓七情即包在孟子所说性也之中所

  谓十义即包在孟子所说命也之中而孟子所

  说君子不谓性不谓命即是此篇以礼治之之

  道心之大端治之必以礼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非可以静观寂守者也

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

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

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

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

而穷人欲者也

  按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二句就外感未至

  时言之乐即外感之至易者也即孟子所说耳

  之于声也性也孟子所说有命焉君子不谓性

  也即乐记反躬节人欲之说也欲生于情在性

  之内不能言性内无欲欲不是善恶之恶天既

  生人以血气心知则不能无欲惟佛教始言绝

  欲若天下人皆如佛绝欲则举世无生人禽兽

  繁矣此孟子所以说味色声𦤀安佚为性也欲

  在有节不可纵不可穷若惟以静明属之于性

  必使说性中本无欲而后快则此经文明云性

  之欲也欲固不能离性而自成为欲也记又曰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此亦言哀乐喜怒

  爱敬乃乐音之哀乐喜怒爱敬非人性之哀乐

  喜怒爱敬先王以乐之哀乐喜怒爱敬感人性

  情之哀乐喜怒爱敬也窃释氏之言者必愿拒

  六者于性之外尊性为至静至明至觉无情无

  欲其如与礼记孟子之言不合何又按周易系

  辞传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天下之故此节所言乃卜筮之鬼神处于无思

  无为寂然不动之处因人来卜筮感而遂通非

  言人无思无为寂然不动物来感之而通也与

  礼记乐记人生而静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为

  音乐言之者不相牵涉而佛书内有言佛以寂

  静明觉为主者晋唐人乐从其言返而索之于

  儒书之中得乐记斯言及周易寂然不动之言

  以为相似遂傅会之以为孔孟之道本如此恐

  未然也

  又按易此节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此言神道在易

  筮之内寂然不动凡有人来筮者能因人感而

  知天下之故所以易道为天下之至神非说儒

  者之身心寂然不动有感遂通也否则天下至

  神虽周孔不能况一介儒士乎李习之之言性

  以静而通照物来皆应试问忠孝不能说在性

  之外若然则是臣子但静坐无端倪君来则我

  以忠照之父母来则我以孝照之而我于忠孝

  过而曾无留滞试思九经中有此说否

礼记乐记则性命不同矣

  按此言君臣贵贱群类不同各有性命即召诰

  所说罔不在厥初生亦即诗所谓实命不同也

礼记乐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喜怒哀乐之

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按此血气心知即孟子所谓性也有命焉命也

  有性焉应感起物而动即中庸喜怒哀乐之既

  发也有血气无心知非性也有心知无血气非

  性也

礼记王制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

  按此节性即书召诰所说之节性亦即中庸修

  道之谓教也

孟子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

谓白与

  按性字本从心从生先有生字后造性字商周

  古人造此字时即己谐声声亦意也然则告子

  生之谓性一言本不为误故孟子不骤辟之而

  先以言问之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盖

  生之谓性一句为古训而告子误解古训竟无

  人物善恶之分其意中竟欲以禽兽之生与人

  之生同论与孝经人为贵之言大悖是以孟子

  据其荅应之然字而以羽雪至犬牛人之性不

  同辟之盖人性虽有智愚然皆善者也所谓有

  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孟子非辟其生之谓性之

  古说也释氏视人性太过竟欲归于寂静告子

  视人性不及几欲侪于蠢动惟诗书孔孟之言

  得其中

孟子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

  按告子言性𣏌柳湍水矢口即误者因不能得

  诗书言性之传而但习滑稽之辨也孟子最深

  于诗书得孔子子思之教故言之最质实无差

  谬也吿子此章食色性也四字本不误其误在

  以义为外故孟子此章惟辟其义外之说而绝

  未辟其食色性也之说若以告子食色性也之

  说为非然则孟子明明自言口之于味目之于

  色为性矣同在七篇之中岂自相矛盾乎

孟子公都子曰吿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

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

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

有𧰼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

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

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

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

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

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

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

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𮅕者

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

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

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按天生民有物有则即天命之谓性也民之秉

  夷好是懿德即性善也孟子性善之说以此诗

  为据故如山岳之不可撼摇性善之说始于诗

  不始于孟子吿子等坐不习诗教耳凡言性命

  者舎五经质实之言而别求高妙未有不误者

  好是懿德即洪范所说攸好德有物有则即春

  秋左传刘子所说动作礼义威仪之则

孟子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存其心养其性所

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按圣贤言天命有一定者不贰即一定也然命

  虽不贰而可修可祈修身之说即召诰所说德

  之用祈天永命也修身即孟子所说君子不谓

  性不谓命也养其性即召诰所说节性也

孟子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

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

命也

  按孟子此节言性命乃圣贤至周密至质实之

  道易曰各正性命天正性命以与人人必正性

  命以事天乃所谓知命乃所谓尽性卷阿天保

  保定福禄固正命也然邾子利民而卒亦知命

  正命也比干諌而死伯夷叔齐饿而死亦正命

  也颜子短命曾子启手足亦正命也皆尽道者

  也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即此道也道

  以忠孝为本比干夷齐不死是不忠曾子手足

  有伤是不孝尽其道则尽忠孝秉夷物则之道

  也曾子曰吾知免夫谓免桎梏岩墙之类也

孟子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按此形色赵岐注以体貌言之尚书洪范五曰

  考终命五曰恶郑康成亦如此说此汉以前经

  师相传之旧说也

孟子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按赵岐曰性之性好仁自然也

孟子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

鼻之于𦤀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

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

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

子不谓命也汉赵岐注曰口之甘美味目之好美色

耳之乐音声鼻之喜芬香四体谓之四肢四肢懈倦

则思安佚不劳苦此皆人性之所欲也得居此乐者

有命禄人不能皆如其愿也凡人则任情从欲而求

可乐君子之道则以仁义为先礼节为制不以性欲

而苟求之也故君子不谓之性也仁者得以恩爱施

于父子义者得以理义施于君臣好礼者得以礼敬

施于宾主知者得以明智知贤达善圣人得以天道

王于天下此皆命禄遭遇乃得居而行之不遇者不

得施行然亦才性有之故可用也凡人则归之命禄

任天而已不复治性以君子之道则修仁行义修礼

学智庶几圣人亹亹不倦不伹坐而听命故曰君子

不谓命也

  按此章乃孔子言性与天道之大义必得此性

  命两节相通相互而言之则五经性命之古训

  无不合矣晋唐人嫌味色声𦤀安佚为欲必欲

  别之于性之外此释氏所谓佛性非圣经所言

  天性梁以后言禅宗者以为不立文字直指人

  心乃见性成佛明顿了无生试思以此言性岂

  有味色此与李习之寂照复性之说又远与孟

  子之言更远惟孟子直断之曰性也且曰君子

  不谓性则召诰之节性卷阿之弥性西伯戡黎

  之虞天性周易之尽性礼记中庸之率性皆范

  围曲成无不合矣赵岐谓仁施父子义施君臣

  者如武王周公为子周公召公为臣此命之得

  以仁义施者也命也亦性也若以舜为瞽瞍之

  子比干为纣之臣此处变不得以仁义施者也

  亦命也然有性焉仁义存乎性舜必以底豫而

  修仁比干必以谏死而行义舜与比干不诿父

  顽君虐于命也礼敬施于宾主如孔孟适各国

  终无所遇圣人得天道王天下如武王灭商有

  天下孔子不得为东周衰不梦周公此各正其

  道以尽性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正者正命即

  变者亦正命也皆所以事天也

  按唐李翺复性书曰情之动静弗息则不能复

  其性而烛天地为不极之明故圣人者人之先

  觉者也觉则明否则惑惑则昏 明与昏性本

  无有 诚者圣人性之也寂然不动广大清明

   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弗虑弗思情

   则不生情既不生乃为正思正思者无虑无思

   也易曰天下何思何虑 寂然不动邪思自息

   惟性明照情何所生 其心寂然光照天地是

   诚之明也 诚者定也不动也 昔之注解中

   庸者与生之言皆不同何也曰彼以事解者也

   我以心通者也 本性清明周流六虚所以谓

   之能复其性也 夫子复生不废吾言矣

   按商周人言性命多在事在事故实而易于率

   循晋唐人言性命多在心在心故虚而易于傅

  会习之此书是也尚书毛诗无言不实惟周易

  间有虚高者然彼因言神明阴阳卜筮之事是

  以圣人系辞不得不就易道以言之中庸一篇

  与易道相关者多惠氏定宇中庸注全归入周易故言亦或及

  于幽明高大之处然无言不由实事而起与老

  释迥殊乐于虚者见易中庸之内寂然不动诚

  则明等语喜之遂引之以为证又因礼记人生

  而静孟子先觉等语喜之遂亦引之为证不知

  已入老释之域矣按周易寂然不动乃言卦爻

  未揲之先非言人之心学也诚则明者乃治民

  𫉬上信友顺亲之事明善者乃学问思辨行之

  事亦非言静寂觉照也人生而静言尚未感物

  非专于静也先觉觉民如诗之牖民孔易非性

  光明照也此不可诬改圣经以饰释典者也至

  于释典内有云佛者何也盖穷理尽性大觉之

  称也其道虚𢆯固已妙绝常境心不可以智知

  形不可以𧰼测同万物之为而居不为之域处

  言教之内而止无言之乡寂寞虚旷强名曰觉

  翻译大论佛蠲嗜欲习虚静而成通照也有感斯应

  体常湛然形由感生体非实有魏书释老志自性本

  觉详见于实相经白居易文有生皆有情菩萨乃有

  情中之觉者耳佛有觉性而无情翻译名义佛者西

  天之语唐言觉谓人有智慧觉照为佛心传镫

  以上各释氏之说皆李习之复性之说所由来

  相比而观其迹自见盖释氏见性只是明心不

  但不容味色声𦤀安佚存于性内即喜怒哀乐

  亦不容于性内甚至以不生情为正觉性明照

  则情不生然则易文言明以利贞为情性矣又

  言六爻发挥旁通情矣然则情可绝乎性待复

  乎恐未然矣

  又案释氏所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性字似

  具虚寂明照净觉之妙此在梵书之中本不知

  是何称名是何字样自晋魏翻译之人求之儒

  书文字之内无一字相合足以当之者遂拈出

  性字迁就假借以当之彼时已在老庄清言之

  后盖世之视性字者已近于释老而离于儒矣

  晋谢灵运诗云偃卧任纵诞得性非外求王康琚诗云矫性失至理六朝人不讳

  言释不阴释而阳儒阴释而阳儒唐李翺为始

  魏收所云虚静通照湛然感应者此明说是佛

  性不言是孔孟之性不必辩也李翺所言寂然

  静明感照通复者此直指为孔孟之性不得已

  不辩也𧰼山阳明更多染梁以后禅学矣

  又案寂然静明感照通复以此为事可以炼身

  体可以生神智可以为君子可以为高士可以

  为名臣可以守廉介可以蠲嗜欲可以澹荣利

  亦有用有益也然以为尧舜孔孟相传之心性

  则断断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