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严经论卷第十四

长者李通玄撰

第二会六品经。明菩萨信心门。于此一会之中。自有序分正说分流通分。从第十二卷初尔时已下有四行半经。是序分。已下至贤首品。是正说分。贤首品末有三行半经。是流通分。

如来名号品第七

从此品至贤首品。是第三长科文中。以果成信。信自己心之是佛分。于此一段之中约有六法。以成自心佛果。以令信者入佛果故。

一佛名号品令信心者信佛名号遍一切世间名知名性离故。

二四圣谛品。令信心者自信一切世间苦谛即圣谛不别求故。

三光明觉品。令信心者自以自心光明觉照一切无间无尽大千世界总佛境界自亦同等。以心随光。一一照之。心境合一内外见亡。初三千大千世界已。次还以东方为首。光至东方十三千世界。照百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十重倍倍周回十方圆照。身心一性。无碍遍周。同佛境界。一一作意如是观察。然后以无作方便定印之。入十住初心生如来智慧家。为如来智慧法王之真子。一如光明所照如经具明。不可作佛光明自无其分。须当自以心光如佛光明开觉其心圆照法界。

四问明品。令信心者信所信之法门。

五净行品。令信心者信菩萨初发心时皆发大愿为首。又令信心者便回无始妄念以成智海无生灭性。

六贤首品。令信心者信佛神力通化无边得大自在及信心之福。信此六法名为贤首。以此六法观行相应名为信心。皆以不动智佛等十智如来是自心之果。以不动智佛为体。馀智为用。至下方明。文殊师利觉首目首等十首菩萨。是修行信心者之身。此品已下至贤首品已来六品经。是长科一部经。中第三以果成信门也。为明初会是举佛果劝修信诸佛所得。此第二会以果成信。信自心是佛与果佛不异故。至文方明。前之以成佛果将用劝修。此举佛名号果劝修。十方世界无有一名非佛名者。名体性自解脱故。但随众生所闻不同故。此明佛号遍周。即明于一切名无所著故。

将释此品略作三门。一释品来意。二释品名目。三随文释意。

一释品来意者。明前之初会。但明如来成等正觉之身及智摄生。未明如来名号摄生广狭。今此第二会普光明殿。方明佛果名号摄生故。此品须来。又为举佛果名令生信解故。此品须来。前会明身智遍周。此会明名身及智俱遍周故。初会世主虽问未有其答。此品答前所问。便令后信者之心。令使信佛名身及智普遍法界荫机利物照俗破迷故。名普光明殿。约德成殿。约殿明德故。此品须来。

二释品名目者。于此佛号中。约有五缘。以成佛号。一以法界自体根本智缘以成佛号。二约如来示成正觉自德缘以成佛号。三明如来利生方便缘约位进修以成佛号。四明如来以一切众生随根所乐缘以成佛号。五明法界体用平等缘一切诸法总名佛号。

一以法界自体根本智缘以成佛号者。如下不动智佛无碍智佛灭暗智佛如是十智佛号是也。以此法界根本智上。以施十种之名。以成十种信力。至位方明广意。大意令众生达自根本无明本唯如来根本大智。令诸众生顿识本故。顿作佛故。

二约如来示成正觉自德缘以成佛号者。即十方诸佛示成正觉。共同十号。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是。又毘卢遮那是总名。是大智光明照耀种种诸法及种种众生故。故毘云种种。卢遮那云遍照。

三明如来利生方便缘约位进修以成佛号者。即如下举十个根本不动智佛以成十信。举十个月佛。下名悉同。号之为月。以成十住。明创契法身本智心得清凉。为明此位菩萨契理惑亡得法性智清凉故。约自得益之法。以成佛号。十行位中以十个眼佛下名悉同号之为眼。为明十行以智智眼利生摄益故。佛号为眼。以善知根性故。皆是约得益立名为佛。十回向中以十个妙佛上名悉同号之为妙。为明十回向位中菩萨进修渐熟妙智现前故。佛号为妙。十地同妙已上。以明从十信中。自信自心分别之智与一切诸佛根本不动智佛本来是一。以成信心。心外见法不成信心也。从此信已下以三昧力契理会源。名为十住。佛号为月。皆是约修行之人所得之法。以成佛号。安立五位五十个佛名。五十个因。五十个果。为当位具因果故。成一百重因果。为根本五位中本。有五因五果。成一百一十重因果法门。不异法界体。不异十信中所信之法。根本不动智佛以为诸位进修。且约如是。广意至下本位广明。是名随位进修以成佛号。

四明如来以一切众生随根所乐缘以成佛号者。即以对现色身等众生界。为佛。为天。为神。为主。为仁。为仙。遍众生界令诸众生不作恶者。总是不可以自凡情所测也。总是佛名号遍周。

五明法界体用平等缘一切诸法总名佛号者。为一切诸法及以名言自体性离故。一切法自体性离即法界性。法界性即佛号故。一切法及名言皆是佛号故。为如来称此一切法自性离之法以成佛故。欲广引经文证义。为此教文弘广言烦翳。本作业者难解。但依此经上下自相契会。作业者易解故。如三乘中。亦说根本智后得智。今欲令三乘人回心。指此金色世界不动智佛。令使直认是自心能分别智本无所动。文殊师利即是自心善简择无相妙慧。觉首目首等菩萨。即是自心随信解中所见之理智。如是三乘之人未回心者。定当不信。何以故。为立三阿僧祇劫后当得佛故。为直自认身及心总是凡夫。但信佛有不动智等。不自信自心是根本不动智佛与佛无异。以是义故。不成此教法界乘中以根本智为信心。此经信心应当如是。直信自心分别之性。是法界性中根本不动智佛。金色世界是自心无染之理。文殊师利是自心善简择妙慧。觉首目首等菩萨是随信心中理智现前。以信因中契诸佛果法分毫不谬。方成信心。从此信已以定慧进修。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日月岁劫时分无迁。法界如本。不动智佛如旧。而成一切种智海。教化众生。因果不迁。时劫不改。方成信也。若立僧祇定实身是凡夫。凡圣二途时劫移改。心外有佛不成信心。如是已上有此五种佛名号不同。

问曰。名之与号何异。

答曰。有二同别。何者为二。约父母所生幼稚无德。且作字呼之为名。有德即约德立名。其名可尊。称之为号。名即下人不得呼称。其号即下人得呼称之。故虽有德无德之异。亦总属名。收为名言所摄故。若约此经佛号。总是约法。约德立名。不同世俗也。

三随文释义者。于此段中义分为二。一长科三十二品经意。第三禅中说十一地一品未来。二科当品经意。从此如来名号品。第二会世主起问。二十八问已下直至向后如来出现品。是世主所问。一终因果所答。总有三十二品经。是答二十八问。故以从普光明智法界佛果报居之殿。举佛果名号。并举佛果所行教化众生。四圣谛法门。并举法界根本智体佛号不动智佛。以成信修。直至彼如来出现品。三十二品经。是信进修行之一终因果之极也。明此普光明智殿佛果至如来出现品此信进修行因果不二故。又明此始成正觉果德之上起信心修行。至后如来出现品中。明法界无时可隔故。以明法界体中凡夫妄见无量劫。如起信进修行者。依真起行。以为进修。经历五位行门。无时可移故。若未起信进修行时。常谓已前诸佛先已成佛经无量劫。及其以正信力便见十方无量劫已成佛者。而自身与彼先成佛者。一时成佛无先后故。以是义故。如来始成正觉时。如今凡夫始发菩提心。起行进修自行已满。毕竟不离如来始成正觉初出现时。为无情量依本法界本无时故。是故经言。发心毕竟二不别者。为法界性无三世别故。以三世时无别以无时别故。以智无别故。无别为不异。不动智佛体故。妙慧用无别。不异文殊善简择妙慧故。行无别。为从初发心不异十波罗蜜行普贤行而为修行故。大悲无别。常教化故。大愿无别。不舍众生故。四摄无别。四无量心无别。三十七助道品无别。以此十种无别。故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为明入此十种信解者难故。若心外信有他佛得道我是凡夫者。即世间人情量。是此乃不论信进修行。直是生死长流常随见网。何大苦哉。以此如今第二会及初会。明始成正觉如来出现。后三十二品。又著如来出现。明始终信进修行者。与三世佛一时出现。明法界总一时故。如持宝镜普临众像顿照显现无前后时故。明于法界根本佛智境界中顿现众法。不可将情量度量作前后解故。一依弥勒楼阁中境界。初会中始成正觉佛。是举果劝修。佛出现品中佛。是明诸菩萨进修五位因果行终佛与信位中不动智佛相对故。

问曰。何故诸品诸菩萨说。唯阿僧祇品随好品是佛自说。

答曰。如菩萨加行。如五位烦恼无明。以如来位中不思议菩萨众。寄成五位菩萨当位。自彰次第法门。即如十慧十林十幢十藏等菩萨是。佛位之内迷法无明。如来自说。如此阿僧祇品随好品。是佛位之内无明。至佛位内方决此二迷。是故无明住地佛位方终。如胜鬘经说。一分教网。二三乘相似。唯不许二乘及净土菩萨断得根本无明。为不了无明是根本智故。以此一乘教以不动智佛为信心。以此所有修行证照众法不同此经故。此教明当念初心毕竟心总尽以法界中无三世故。三乘定满僧祇。又三贤十圣进修路别。地上加行地前四资粮等佛果。定满僧祇。如前以明。此经十住即见道加行资粮一时。何以然。以法界大智用资其行令行无染。以行资粮法界智体使惯习令熟。为明从凡创见如来理智性故。又此五位中修行位位各有佛果。随位惯习处安立名。别三乘教中前位向后位。但有菩萨果非佛果故。后至位广明。此法界法门说之经无量劫不延。说之一刹那不促。唯迷之者妄作长短延促之解。即不称应真之心。自此如来名号品以去。直至如来出现品。总有三十二品经。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进修因果。以初即后以后即初不二之位故。如大王路其法常尔非故。新体也。如文殊师利颂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

二科当品者。于当品中长科为四。一从尔时世尊已下有八行半经。明叹德集众分。二时诸菩萨作是思惟已下。十四行经。是大众请法分。三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已下。四十一行经。明如来神通现法分。四尔时文殊师利已下。至品末已来举法演说分。

一从初叹德中二。一叹如来德。二叹菩萨大众德。从初如来德中。尔时已下两行经。是序分。叙前初得菩提处并普光明殿。意明二处不异。为不移本处道场而身遍坐一切处故。为菩提场体是法界体故。为普光明殿是法界报居所都故。法报二体性相一真本末因果本末无异故。由斯道理故重叙。古人释云。由相近故。故须重叙者。经意不然。又云见佛露居龙造普光明殿。此意亦不然。设有此事。是三乘之说。又云菩提场在熙连河边。与普光明殿相去三里。在菩提场东南。明菩提场是阿兰若得道之处。普光明殿是报居之宅。一部之经前后通法界品五度重有尔时世尊在者。意明居处是法界如来身及宫殿庄严总是法界性相根本智不二故。五度叙意。前会已述。从妙悟已满下至普见三世于中。有两行半经。是正叹佛德妙悟已满。明十智遍周自在故。二行永绝者。为有为无为二行尽故。达无相法取舍尽故。住于佛住者。过去未来三世诸佛共住法界大智大悲故。又如来及十方三世诸佛住五种遍周。一示成正觉遍周。如初会菩提场是也。二依报正报庄严及名号遍周。即第二会普光明殿是也。三定体遍周。即十定品是也。四普贤行教遍周。即离世间品是也。五法界圆满无碍不思议智用遍周。即法界品是也。以此五种诸佛遍周故。故名住佛所住也。以此义故于此一部之经安立五度。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唯法界品少异。明重重遍周不离一处一菩提体一法界一根本智一时无前后故。经文恐失其意。五度重叙。令后学者不迷其事故。明此五遍周。总明一际无前后。于一刹那际无二念。说四十年中所转法轮兜率天犹未下母胎犹未出已入涅槃。得佛平等者。理事无二故到无障处。不可转法者。明佛常处生死不为业迁故。又能转不迁之法也。所行无碍者。明佛于生死中皆能同事真俗不碍故。立不思议者。叹佛道满行终总无功用任运利生。以智自在非想思意议可度量故。普见三世者。眼圆明故。非三世中见三世中众生事也。从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已下至过现未来。于中可有四行经。叹菩萨德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者。明从众圆满遍法界海故。俱者同时而至无去来故。莫不皆是一生补处者。皆十地菩萨故为十地。经等觉位中。普贤位熟道满功终方登佛果故名一生也。如璎珞本业经说。又从初发心住亦名一生菩萨。以初见性根本智不见有生前后际故。名为一生。璎珞经云。三贤菩萨法流水中任运至佛。悉从他方而共来集者。言他方共来集简非旧众。皆是不来而到。不去而遍。又明前会举果劝修信他佛果。今此第二会明以他佛果行解成其自心信证之道。名从他方而共来集。为从前信佛果中来皆是一生补处者。明于初会信解生至于此会信满入位便成佛故。如龙女善财等。由是义故。为他方来皆是一生之众。此乃即是表入法之言从他方来也。迷名他方。悟名曰来。普善观察诸众生界法界世界涅槃界已下此三行经。叹所来众善观此三种世界无二性故。亦知众生随烦恼业。亦知菩萨随位烦恼行业等事故。馀如经说。

第二大众请法分者。时诸菩萨作是思惟已下十四行半经。于中有三十二问。义分为二。一初有四问。问四种佛刹。二成就大菩提心引十方诸佛劝说已下有二十八问菩萨住地佛眼耳等。如是三十二问。直至如来出现品是答。如经具。

问曰。初会中世主所问与此义多相似。但广略不同。何故此第二会还复再问如上之问。

答曰。前会是世主问举佛果劝修信佛所得。此会是自信自身自心是佛。及入位修行故须再问。前位是普贤入定举果。此会即明文殊生起入信之初。即明凡夫始信为彰信心麁故不入定说。十住已去始明当位菩萨入定始说。以是义故。前问虽义理少同应缘差别。故异前会信他佛得此会自入信修行也。古人说。前会是请。此会是问。其义不然。前后总是其请。当请是问故。但为劝修与自入法事少殊。如前会。如来修行道满及过去诸佛已成道者。行满之果。此第二会举十方诸佛根本之智凡圣共有之果。即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不动智佛十智佛等是也。明一切诸佛众生共有此不动智。金色是理法性身也。为信心生灭故言色也。以十色世界表之。即是此会所问。四种佛刹中。佛住佛刹者。明一切诸佛及以一切众生共所住故。为一切凡圣根本之智。举令一切众生信自心是佛所住智故。一切诸佛从此信生。一切凡夫亦从此起。庄严佛法性佛刹者。即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随位各有十个佛号是也。因此自心根本智起信进修行随位随行。诸波罗蜜庄严。以严法身智身。令成熟故。以法身智身用。严万行令行无著。故名庄严佛法性佛刹。清净佛所说法佛刹者。如来示成正觉转法轮是。体性佛威德佛刹者。神通应现随根出世者是。明后二佛刹从前二佛刹起信修行成熟故得。以此义故。应知十方诸佛。共此一道而得出生故。应如是知。应如是信解。即得信解成就一如诸佛所信故。得是信者如贤首品说。胜以手擎三千大千世界住于空中经过一劫。明其难信故。亦胜供养十方世界尘数诸佛经过一劫功德。不如如是信心。已下二十八问经自具答。义隐难明者释之。义显者如文可知。此三十二问中有问十通十顶。经中但有十通十忍。不见顶名。剩其十忍少其十顶。愿佛世尊为诸菩萨亦为我说此两句结请。自此已下是如来以神力举法显答。

第三如来神通现法分者。于此分中义分为二。一明随类现法。二明约初信心。

一随类现法者。随五位之中菩萨之类。各现十种佛住。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中。各有随位佛果名号是。随一切国刹一切众生之类。各现名号不同。如下文殊师利所说佛号者是。

二明约初信心者。即此当一品及通一部。总为信心。总信五位中因果。心无疑滞方可以行。如有教说。譬如有人过五百由旬崄道。先知通塞。然后行往。喻如十信。菩萨于信心之中先知五位进修通塞。预以愿行防之。以信自心分别之性本是一切诸佛不动智体。用防邪见。外取他境故。以随位妄谓散动障真智故。以禅波罗蜜防之。以随位第八住第八行第八回向第八地智增滞寂。障真无作大悲故。以一百四十大愿防之。以乐生死障真智故。以四念处观等三十七助菩提分法防之。及十谛观及十十二缘生观防之。以十波罗蜜利益众生恐不弘广故。以四摄四无量法防之。以自求乐果教化众生不周广故。起十回向。加以大愿大慈大悲。不舍一切恶道地狱人天。遍生其处以防自乐。违菩提心有所得故。以是义故。十信之心总通五位迷皆成信。若自信彻趣求无法不达。若也疑心不除岂成信也。如此品举佛果门。至贤首品举佛神通及佛所行业行。使之初信心者信彻故。始名信心。今此一部之经。顿举五位因果诸佛果门。总成信已入位修行。方始不迷理智。如人造食五味一时顿熟。方始食之。从初食时五味同食。乃至食竟其味不离五也。明五位因果。十信总明。时亦不移。本末为信。三世一际故。毕竟佛果不离初信之法。如依样画像等喻可知。于此神通示法门中总有四十一行经。长科为十一段。第一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已下一行半经。明如来知众所念以神通现法。

第一东方过十佛刹尘已下三十九行半经。总明十方菩萨来集十方。自有分剂。不烦更科。于此十方菩萨来众之中。义分为十。一举佛刹方面。二举佛刹远近。三举世界名色。四举佛名号。五举上首菩萨之名。六明大众之数。七明大众来已致敬。八明随方化座。九明座之名目。十明大众昇座而坐。

一举佛刹方面者。在东方。东方者为震卦。为春生。为初明长男。为头首。为青龙。为吉庆。为震动。明法事作业动用之初故。道俗通以用之故。先举东方为首故。方者法也。但取方法之义。动用之始。非如世所见执。东西南北可得之方。一切处东方。一切处南方。但取其法故。馀准此。

二举佛刹远近者。过东方十佛刹微尘数世界之外。此有四义。一明十为圆数为明远近无尽。二明令信心者知佛境广大令自心弘博。三明佛境界遍周如镜中像互参无碍。四明未起信心者以十佛刹尘况喻处迷。十无明未达。自障佛境界。而不现前故。举尘表迷故。如涅槃经云。释迦净土过西方三十二恒河沙世界之外。总是表法之数。如会释已述。此云十佛刹微尘数世界之外来者。明隔十无明中。一一无明有无量正使业习主伴相熏烦恼。过于世界尘数。莫知涯际。能障智境故。言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外也。来者明从迷入信。故号为来。言彼世界中有佛号不动智者。为明不动智佛是十方凡圣共有根本之智。明于此智能起信心故。号之为来。此不动智佛。一切众生常自有之。若取相随迷即尘障无尽。若一念觉迷达相即净若虚空。但为随迷称外悟处言来。而实佛刹本无远近内外等障。亦无去来。无边佛刹不出毛孔微尘之表。今致远近意。令初信心者心广大故。言其从彼世界中来又明从迷入悟故言为来故有佛号不动智者。明是信者自根本智故。由有此智故。一切众生而能发菩提心故。以根本智体能了迷性起信解故。起彼迷境。称之曰来。如起信论云。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又云依本觉故而有不觉故。又云依于智故生其苦乐。如起信论广明。意明一切众生迷根本智而有世间苦乐法故。为智无性故。随缘不觉苦乐业生。为智无性故。为苦所缠。方能自觉根本无性。众缘无性万法自寂。若不觉苦时以无性故。总不自知有性无性。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一切众生因自心根本智而倒。因自心根本智而起以是义故。如来于此一乘之经。顿彰本法为金色世界。明法身白净无染顿彰本智号不动智佛。顿彰文殊师利。是自心妙择之慧。馀九个世界九个智佛九个菩萨。是随自信解修行位上进修增胜。法身随行异名故。从斯自心本不动智佛自觉之上。见道入位。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加行。进修法身智身。大愿大慈大悲四摄四无量十波罗蜜三十七助道分法。从初发心根本法身本不动智体上。用资万行悲愿参融。互为资熟。法身资行。使令无染。行资法身。使令纯熟。五位中各各立十个佛果十个菩萨。明随位进修中约自行得处佛果菩萨行果立名故。非他佛号。非他菩萨而立其名。随智佛果。随其行果。五位之上因果各有五十。共为一百。通本五位有五个因果。共为一百一十城之法门故。此答前菩萨问四种佛刹中佛住佛刹庄严法性清净佛刹。从此二佛刹上。得示成正觉佛刹神通自在佛威德佛刹。是故前会世主所问是他毘卢遮那佛得自在之果。此第二会菩萨所问是自修行者佛刹菩萨行之因果。从之已后直至如来出现品。是五位胜进菩萨加行自力一终之位。明此品。是信心进趣之果。至出现品是修行位极之因果之相。于自心根本佛智上而生信进修行故。此不动智是一切诸佛一切众生之地。以此智故而作众生。以此智故随迷作众生时。于六道中。随天上人间及恶道中。皆有随众生依正之果报也。随业麁细不同。以此智故随觉悟时。成就三乘及法果圆满一乘佛果依正妙报。若无此智无是虚空。亦非众生。亦非诸佛故。

问曰。一切众生本有不动智。何故不自应真常净。何故随染。

答曰。一切众生以此智故而生三界者。为智无性。不能自知。是智非智。善恶苦乐等法。为智体无性。但随缘现。如空中响应物成音。无性之智。但应缘分别。以分别故痴爱随起。因痴爱故即我所病生。有我所故自他执业便起。因执取故号曰末那。以末那执取故名之为识。因识种子生死相续。以生死故众苦无量。以苦无量方求不苦之道。迷不知苦者不能发心。知苦求真者还是本智。会苦缘故方能知苦。不会苦缘故不能知苦。知苦缘故。方能发心求无上道。有种性菩萨。以宿世先已知苦发心。信解种强者。虽受人天乐果。亦能发心求无上道。是故因智随迷因智随悟。是故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正随迷时名之为识。正随悟时名之为智。在缠名识。在觉名智。识之与智本无自名。但随迷悟而立其名。故不可系常系断名也。此智之与识但随迷悟立名。若觅始终如空中求迹。如影中求人。如身中求我。依住所在故。新长短处所之相终不可得也。如此无明及智无有始终。若得菩提时无明不灭。何以故。为本无故更无有灭。若随无明时不动智亦不灭。为本无故亦更无灭。但为随色声香所取缘。名为无明。但为知苦发心缘。名之为智。但随缘名之有。故体无本也。如空中响。思之可见。

三举世界名色者。世界名金色。为明金体白净无染。举之况喻法身无性体无垢染故。如世间西方金为白色也。体白色黄。明应真菩萨内契白法外现黄相。黄色者。是应真之气。许父云。五色之中黄色为最。人面如黄瓜。内有贤行。经云。应真菩萨皆真金色。又明金色世界者。明信心之位。虽信自身心是法身智身白净本来无染。为信是生灭有漏心故。是色心也。举东方为首者。明东方是初。明为万物发生震动之首故。故取之表法。况喻十信之初首也。在方无方。但举其法以况其理。表其体用故。如牛王龙王等况佛德也。

问曰。以东方表法况喻十信初首者。如金位在西方。何故东方为金色世界。以表法身为金色。显根本智为不动智。

答曰。此问甚彰道理如经所说。以信心为胎。至十住之位名初生佛家。今以东方为金色世界者。明金正月胞二月胎三月成形四月生于已五月养于午六月冠带于未七月相八月王。明十信如胎故。以东方金胎表之。以次南西北四维上下。表十信心修进增胜故。以托事况之。令易解故。如此品文殊师利云。世尊昔为菩萨时。以种种谈论方便及地位等而得成就。亦令众生如是知见而为说法。后诸学者。以能观察。皆是说此方隅以表法故。当知藉网求鱼鱼非网也。若无网者。亦不可得鱼故。以义思之。至理方成信也。又经云。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不动智佛。一切处文殊师利者。明法身遍一切众生身心故。总不动智佛总文殊师利故。应如是知如是信解也。明金色世界是信心者。所信之理以为世界之名。亦是因此信故。还当报得所生无染。所居无著。即如西方莲华色世界是其义。如金色世界此是举十信初因。如南方妙色世界西方莲华色世界等。是十信进修之胜用故。此中有十因十果故。十果者。十智佛是。十因者。文殊师利觉首等十菩萨是修行之因。因中得益。即因中之果。即不动智等十个智佛是。十个世界是所修之法门。

四举佛名号不动智佛者。此明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根本智体。今先举之以成初信。此明答前佛住佛刹馀九个智佛总是从此根本不动智上。进修之名非是他有。十方诸佛。皆同此名号之迹。而起信进修行。经历五位得示成正觉佛刹及佛威德。佛刹者。如来神通是也。馀意如前已述。

五举上首菩萨之名者。名文殊师利。即是十方诸佛无性之中择法妙慧。一切诸佛皆从此慧简择正邪而成正觉故。号文殊为十方一切诸佛之师。亦云佛母。明一切诸佛从此妙慧生故。若无此慧设修解脱。但得二乘及净土菩萨。非是乘如来乘而成正觉。是故乘此不动智体。文殊妙慧法身妙理大智。从信心上而经历五位。不离不动智佛文殊妙慧。而成正觉故。号为乘如来乘不思议乘最胜乘无上乘而成正觉故。亦号文殊师利为小男为童子。明一切诸佛从此妙慧善知正法而初生佛家故。故号为童子菩萨。如来去世。文殊师利犹在世间。后当化缘以毕于香山顶上示入涅槃。此是三乘教说。此经云。一切处文殊师利。即明一切处众生等共有之。今于此经信心之首举其名号明信心者。信自心妙择之慧一同于此不移古迹。此是一切诸佛及以众生根本妙慧凡圣等有。更无异性。如大王路。法则常然。但是诸经但有文殊为问答之首者。皆明法身妙慧之门。以普贤为问答之首者。皆妙智之万行体用。如二士。是一切诸佛理智妙用万行之门。依其法门立其名号。现身成化以利众生故。一切众生发心之者。皆悉同修。皆悉自有自利利他之行。以为常范。今于教中推在东北方清凉山。文殊师利并一万菩萨于中住者有三义。一令此界一切众生忻心有趣善根不绝。二菩萨常住世间。三明随方显法示法易解故。前二门可知。第三随方显法者。明东北方者取此阎浮一境。东北方此清凉山是也。经推在震旦国。亦曰支提那国。此云思惟。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计度故。以立其名。即是汉国也。表法明东北是艮卦艮为小男为童蒙。丑寅之间是初明故。像文殊师利菩萨。常以发起凡夫入正信及初见道之童蒙令妙慧明生故。又如蹬山之顶至相尽处故。明如初入正信者创信诸法空故。能信法空妙慧生故。以丑如初信。以寅如初证见道故。卯辰已为进修。午为中道。未申酉戌亥以为同事利生。子为师位。以坎卦为君。为师处愚立范制。法利生故。是故为北方为君为师尊者所居。以明德而治故。

六明大众之数者。有十佛刹微尘数。为明身行遍故。一佛刹尘尚自周遍。何况十佛刹尘。明身无尽重重之遍故。

七明大众来已致敬者。明师弟法则敬顺之仪。

八明随方化座者还在于东方故。

九明座之名目者。名莲华藏师子之座。于此分中义分为三。一莲华是无染义。此依行之报得也。以法身之行性无染世间故。能开敷理智之果转明净故。明因果相资令纯熟故。明开敷菡萏庄严事法有可观故。以此法行之华感招此报。莲华为座。二藏者含藏义。为明以法身理智处世随行利生普含法界饶益一切多功德。名之为藏。三名师子者。依主得名也。为以法性大智无生灭身处世利人生死无畏。又以正智光明辩才无畏乃至无五怖畏等如师子。

十明大众昇座而坐其座以法界为座体。明以从凡契法界体故。以为信进修行方成信故。此是一切十方诸佛果座也。明初信心顿信佛果以为自行所行法故。方成信也。于此段中复为二。一明座广狭。二明菩萨云何安坐。一明座广狭者。如法界品云。其师子座包含法界等。如文具明。大意以心性无依定乱体以为座体故。二明菩萨如何安坐者。云结跏趺坐。以会世间众缘为一法界。名之为结。以一法而称多缘。名之为跏。及跏趺坐者。是安静不动威仪之相故。此位主檀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第二南方已下可四行经。于此段中义分为十。一举佛刹方面。二举佛刹远近。三举世界名色。四举佛名号。五举上首菩萨之名。六明大众之数。七明大众来已致敬。八明随方化座。九明座之名目。十明大众昇座而坐。

一举佛刹方面者。如经云。南方表法。中南者为正。为日为明。为虚无。为离中虚故。即明为缘十信进修了诸法虚无渐增明也。是故文殊觉母启蒙令信。即逐根。于觉城之东善财入道进修。即南巡诸友。表其南方为正为日为明为虚无之理。是故礼佛皆云南无。明南方虚无也。但虚无之理。是南方之义。是一切处南方。但创首生信。即是一切处东方义也。是故四谛。东西配苦集。南北配灭道。然法无方所。化蒙生解起信。不尔即法性难明。如此品下文云。世尊为菩萨时。以种种谈论种种语言。乃至种种信解等而得成就。亦令众生如是知见。而为说法。具如经说。又南无者。为明正顺。正顺虚无之理故号南无。某甲佛者。即是了虚无之智人。故称南无某甲佛。

二举佛刹远近者。云十佛刹微尘数义如前释。迷云外入法云来。

三举世界名色者。名妙色。为第二信。渐增妙故。胜前信心故。为达法虚无即法自妙故。

四举佛号无碍智者。明以不动智体进修信心增。明智即无碍。总明自心信位之佛也。非他佛故。佛心众生心自心。总为一心一性一法界一智慧始成信故。

五举上首菩萨之名者。为觉首。为明以文殊妙慧善简正邪能自觉故。亦于自所觉法觉他故。此位菩萨所觉何法。于此位中其觉为三。一觉自身心本是法界白净无染。如前金色世界是。二觉自身心分别之性本无能所本来是不动智佛。三觉自心善简择正邪妙慧是文殊师利。于信心之初觉此三法。名为觉首。即明是信心之中善觉之行名为觉首菩萨。总须自悟是自所行之法门方成信故。信他而有自无其分不名信故。

六明大众之数者。有十佛刹尘义如初释。

七明大众来已致敬者。如前可知。

八明随方化座者如前可知。

九明座之名目者。为明入信成就得于生死之中能无畏故。依主得故。馀义如前。

十明大众昇座而坐者。义如前释。此位主戒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

新华严经论卷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