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防

编辑

明初,设辽东、大同、宣府、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镇守皆武职大臣,提督皆文职大臣。又以山西镇巡统驭偏、头三关,陕西镇巡统驭固原,说称二镇,遂为九边。[1]

洪武二年,命大将军徐达等备山西、北平边。[1]

三年,淮安侯华云龙上言:北平边塞,东自永平、蓟州,西灰岭下隘口一百二十一,相去可二千二百里。其王平口至官坐岭隘口九相去五百馀里,俱冲要,宜设兵。紫荆关至芦花仙岭尤要害,宜设千户守御所。从之。[2]

又诏山西都卫于雁门关太和岭并武朔诸山谷间,凡七十三隘俱设戍兵。[1]

六年,邓愈以右副将军从徐达西北边。[3]李文忠行山西、北平边。[4]

九年,敕燕山前后等十一卫,分兵守古北口、居庸关、喜峯口、松亭关烽堠百九十六处,参用南北军士。[1]

十一年,周武出理河南军务,巡抚北边。[5]

十九年十二月,命冯胜分兵置卫,控制大宁诸边。[6]

二十年,置北平行都司于大宁,封皇子权为宁王,调各卫戍守。[1]

二十五年,筑东胜城于河州东受降。城之东设十六卫,与大同相望,自辽以西数千里,声势联络。[1]

三十年,武定侯郭英副征西将军耿炳文备边陕西。[7]

永乐元年三月,徙大宁都司于保定,以大宁地卑乌梁海(旧作⺎良哈),自是洪武中所筑诸城尽废,北边失一重镇。至天顺末,辽河东西及三岔河北故地为乌梁海所有,辽东、宣府声援隔绝矣。[8]

六年,顾成上书,请严备西北诸边。[9]

十年,敕边将治壕垣。自长安岭迤西至洗马林,皆筑石垣深濠堑,以固防御。[8]

十二年,徐亨守开平,将轻骑往来兴和、大同备边。[10]

宋晟四镇凉州,前后二十馀年。成祖以晟有大将材,专任以边务,敕便宜行事。晟尝请入朝,报曰:西北边务,一以委卿,非诏命毋辄来。[11]

二十一年,刘才偕隆平侯张信理永平、山西边务。[12]

宣德五年六月,迁开平卫于独石。永乐间,大宁既弃,开平势孤,至是弃地三百里,尽失龙岗、滦河之险,边备益虚。[8]

正统元年,总兵史昭以宁夏孤悬河外,东抵绥德二千里,旷远难守,请于花马池筑哨马营,增设烽堠,直接哈喇兀速之境,边备大固。[13]

二年,遣兵部尚书王骥经理甘肃边务。[8]命都御史陈镒巡延绥、宁夏边。已又命与王骥巡礼甘肃、宁夏、延绥边,听便宜处置。[14]

命刑部侍郎魏源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曾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储火器为边备。[15]

四年,诏塞紫荆关诸隘口,增守备军。时卫喇特渐强,从成国公朱勇请也。[1]

六年,大举征麓川。侍讲刘球上疏曰:臣闻帝王之驭四裔,必宥其小而防其大,所以适缓急之宜,为天下久安计也。周伐崇不克,退修德教以待其降,至于𤞤狁,则命南仲城朔方以备之;汉征南越不利,即罢兵赐书通好,至于匈奴,虽已和亲,犹募民徙居塞下,入粟实边,复命魏尚守云中拒之。今麓川残寇,思任发属,素本羁属,以边将失驭,至勤大兵,虽渠魁未歼,亦多戮群丑,为诛为舍,无系轻重。玺书原其罪衅,使得自新,甚盛德也。边将不达圣意,复议大举,欲屯十二万众于云南,以趣其降,不降则攻之。不虑王师不可轻出,蛮性不可骤驯,地险不可用众,客兵不可久淹。况南方水旱相仍,军民交困,若复动众,纷扰为忧,臣窃谓宜缓天诛,如周、汉之于崇、越也。至卫拉特,终为边患,及其未即骚动,正宜以时防御,乃欲移甘肃守将以事南征,猝然有警,何以为御?臣窃以为宜慎防遏,如周、汉之于𤞤狁、匈奴也。伏望陛下罢大举之议,推举智谋将帅,辅以才识大臣,量调官军,分屯金齿诸要害,结木邦诸蛮以为援,乘间进攻,因便抚谕,寇自可服。至于西北障塞,当敕边臣巡视,濬筑沟垣,增缮城堡,勤训练严,守望以防,不虞有备无患之道也。[16]

九年正月,右都御史王文出视延绥、宁夏边务。八月,敕诸将严边备。九月,命靖远伯王骥、右都御史展镒经理西北边防。[17]

十二年三月,徙沙州卫之众于山东。初,太祖、成祖以次置哈密、沙州、罕东、赤斤四卫于嘉峪关外,屏蔽西陲,至是从甘肃总兵任礼请迁沙州,内地诸卫亦渐不能自立,肃州遂多事。[8]

十四年十一月癸未,修沿边关隘。[8]

景泰元年二月,遣武清侯石亨、都指挥同知杨能巡边。[8]

成化元年,延绥总兵官张杰言延庆等境广袤千里,所辖十二五营堡,每处仅一二百人,难以应敌,宜选精锐九千为六哨,分屯府谷、神木二县,龙州、榆林二城,高家、安边二堡,庶缓急有备。又请分布鄜庆防秋军二千馀人于沿边要害,从之。[1]

二年八月,遣兵部尚书王复出视边备。复上言:延绥东起黄河岸,西至定边营,接宁夏花马池,萦纡二千馀里,险隘俱在内地,而境外乃无屏障,止凭墩堡。以守军反居内,民顾居外,敌一入境,官军未行,民遭掠已尽矣。又西南抵庆阳,相去五百馀里,烽火不接,寇至民犹不知。其迆北墩堠率皆圹远,非御边长策。请移府谷、响水等十九堡,置近边要地而自安,边营接庆阳自定,边营接环州,每十二里筑墩台一,计凡三十有四,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应相闻,易于守御。其经略宁夏则言:中路灵州以南,本无亭燧;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属,致敌每深入,亦请建置墩台如延绥计,为台五十有八。其经略甘肃则言:永昌、西宁、镇番、庄浪俱有险可守,惟凉州四际平旷,敌最易入,又水草便利,辄经年宿留,远调援军,兵疲锐挫,急何能济?请于甘州五卫内各分一千户所,置凉州中卫,给之印信。其五所军伍,则于五卫内馀丁选补,且耕且练,其战守有资,兵威自振。又言,洪武间建东胜卫,其西路直达宁夏,皆列烽堠。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万全计也。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宜因时损益。延绥将校视他镇为少,调遣不足,请增置参将二人,统军九千,使驻要地,互相援接,实今日急务。奏上,皆从之。[18]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26886&by_title=%E6%98%8E%E4%BC%9A%E8%A6%81&page=12

参考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兵志》
  2. 《华云龙传》
  3. 《邓愈传》
  4. 《李文忠传》
  5. 《吴复传》
  6. 昭代典则
  7. 《郭英传》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三编》
  9. 《顾成传》
  10. 《徐祥传》
  11. 《宋晟传》
  12. 《徐亨传》
  13. 《史昭传》
  14. 《陈镒传》
  15. 《魏源传》
  16. 《刘球传》
  17. 《本纪》
  18. 《王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