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谷集 (崔锡鼎)/卷十三

卷十二 明谷集
卷十三
作者:崔锡鼎
卷十四

书牍 编辑

上药泉先生书己巳 编辑

向者因奴马之回。伏承下书。凭审其时起居。伏慰可知。比日淫霖。不审体中复若何。区区仰慕之至。江州虽号善地。既是大岭外穷海滨。则朝昼接应之间。风气习俗。自与中土异。况先生年纪已衰迈。安保其不至于伤损耶。伏愿倍加节摄。以副远忱。士元一封沥血。未蒙天日之照临。竟遭此祸。毋论远迩。闻者莫不赍咨悼叹。先生邈在远地。闻此惨祸。其为惊痛惨怛。何以自定。尤可惜者。其高才谅节。中道挫阏。不享为善之利。信此理之难谌也。农村畴昔之夜。接手交跖。虽伤离送远。心緖鲜欢。而赋诗谈谑。亦有足乐者。岂意不旬日而遽成陈迹耶。令人悢悢不自已。尔后时事。一切惊心。何敢烦诸笔舌。门生初拟今月旬间还任。亲病一向沈绵。比又有加。情事焦闷。未免停行。更送由状。狼狈甚矣。千万伏祝气体对时神相。不备。

上药泉先生书 编辑

近来栖栖于江干海曲。久未奉尺书。仰候起居。方深溯慕之怀。便中伏承下书。凭审气体平善。区区仰慰之至。下示缕缕。伏悉编书之难。倍于自著。古人已言之。况于经书。尤岂后人容易下手处耶。然若以一后生之见。编定古经。自拟于刚述之功。则诚为僭妄。若以一分精力。整顿遗经错乱处。以为自备点检。则虽其所定著。未能十分妥的。其于此书。已入多少工夫矣。此一也。古人之于经学。虽非真儒大贤。亦有阐发端緖之功。如原道复性等书。始表出中庸大学之旨。而范文正亦有表章中庸之事。则今之所编。又安知不为后来真儒所取资而开发耶。此二也。阳村礼说之无传。亦是东人不好事之致。未知其论说之如何。而凡东人短篇小诗。或多传布。则阳村之说虽欠的。岂不愈于无用之诗句耶。寻常爱胤友子闻高标出尘。而不肯从事于朴实头。故劝其做得着实为用底文字。渠以欲编戴记为言。好意不宜沮塞。故仍而劝之耳。非谓子闻能当此事也。门生亦尝留意于此经。欲依朱子通解成法为之。则多有窒碍。只以戴记篇目汇分类析。稍整其文字之错脱者。从而读之。亦胜于未整时。颇有会通伦贯之益。夫岂不量僭越之有罪而为此哉。亦以裒稡诵读之间。已熟了一个礼经。其贤于漫看小说稗乘。以自消可惜之光阴。大矣故也。伏未知如何。下教麟经数三大义。管见之疑。诚亦如此。此外亦多疑而难信处。而今所编定。一从朱子之意。虽于程胡诸贤之说。多有迳庭。既以朱说为主。则亦有不可两从者。其朱子论说未及处。亦采诸儒说不违于道者以附之。虽未能脱得一通草稿。亦可逐段奉禀也。下教著述。乃力行以后事也。一二句。诚是至言。敢不佩服以为终身之诵耶。嗣岁不远。伏祝体中对时康健。以副区区。不备。

上药泉先生书戊寅 编辑

申疏所论。固是国言。但事有至重。无人论及。今已发端。何可沮止。第以管见言之。鲁山之复位。千载无异辞。至于慎妃。则中庙反正后。未及正号壸极。而因大臣柳洵,金寿童等启辞。即日出外居河城尉郑显祖家云。如此则初无册妃之事矣。慎妃神主。久在闾家。慎永平憙别立一祠以祭之。观此则非废妃也。乃微时夫人而见出也。其生时名号。今未有考。而想是无称号也。今若以无罪见黜称冤而有所崇章。则似当以别庙奉之。官致祭需而已。至于欲正号入庙封陵。则乃追崇。非复位也。正位终涉重难矣。别庙一款称谓。亦似难处。盖欲称妃。则生时未正之号。不可追加。欲称夫人。则中庙既登极。不可以潜邸夫人称之。此外又无相当可称之号。此甚难处矣。如何。曾见东阁杂记事实如此。亦未知果无谬误否也。或云以潜邸时所膺夫人号称之无不可。亦如何。

上药泉先生书庚辰 编辑

月初奴便之回。伏承下复书。凭审其时体气神相增福。夫人行次到庄平善。区区伏慰之至。贱疾尚未苏快。长在枕席。未及更申候谢。方切傃慕。昨伏承下书。辞旨缕缕。奉读以还。恍如承诲。私家文字。伏蒙改定专惠。尤伏切感悚之怀。别纸下教并伏悉。若干处所禀。谨具别幅。先祖下世。倏已五十馀年。以墓道尚无显刻。此先父日夜经心而弗释者也。今幸得见碑文定本。幽明之感。当复如何。前书所教。宜即有以仰报。而第以年至谢事。在先生。虽为盛节高致。在朝廷则宿德元老。系朝野重望。而一朝决然舍去。亦是大关节。门生之所以为先生谋。宜无不用其极。而私情公义。诚有不容偏废者。欲有所深思细量而处之。以致累日阙然。罪悚无已。今承下示。有不获乎朋友之语。尤增皇仄。窃尝念古之人。其仕也。自乡而进。及其年至谢事而归。便寻羊说之肆。今之人。多是生长京师。其谢事而归也。客寓乡土。以而不乐。殊无佚老底趣味。以先生言之。顷年我圣上之握手劝留。其恩眷之隆重为如何。而数年之间。终未见共天位而图国政。与其縻以虚礼。不许其退。徒使老大臣踪迹栖遑狼狈。无宁许副休致之请。仍令驻在辇下。与闻大议之为愈。盖既不能施于有政。流泽于民。则成其晩节高名。是亦惠好尊慕者之所蕲望。此苏子瞻上欧公启所云私喜明公得保身之全者也。论者或以为赞成勉副。在它人则可。同在台席。不无嫌逼之端。或以为即今卿班年至之人非一二。若许大臣休致。则卿班亦难敦迫任职。门生之于门下。形迹之嫌。固不足为意。而由后之说。诚有如此者。向与吏判崔台商及此事。则其意㮣亦如此。又以为许副休致既未易。则姑许递紧务。以安其心。在公无决舍之大关。于私有退休之实效。而然此亦须待下询。方可仰陈。不宜无端为言。此言最似得当。而自上询及。又未可以意之。方此日夕耿耿耳。原任入侍事申命之后。连有故。未成宾厅之坐。姑未登对矣。不备。

上药泉先生书辛巳 编辑

比日霜寒。伏不审体气何如。仰慕区区。伏见夜下备忘。惊懔如何。前头之事。虽未可预料。而必不止于此。今日廷臣之所以处之者何如。方可合于义理而不获罪于后世之公议耶。商量下教伏望。门生以备局粘目中判付。情地难安。数日引入矣。国家有大段事。义不容引伏。势将复出。而一身利害断置久矣。但虑处义之有一毫未尽耳。

上药泉先生书壬午 编辑

向者伻回。伏奉下覆书。仍审其时起居状。仰慰则深。第闻新有行遣之命。固知早晩有此。而在下情。岂胜惊叹。伏未委冒暑赴谪。不瑕有伤。区区不任慕恋之至。先墓表额大字。谨已拜受。幽明之感。曷可慰喩。笔法无减于前日。尤切欣幸。门生粗保羁危。判尹李令近欲留住。殊有分壑之乐。但未知能办勇退否也。眼病常苦。废观书久矣。惟对前山秀色。而亦废赋咏。家弟印送白集。字样颇大。病眼亦能看。仍钞五六十首。改换若干字句。命曰钞白诗。仿东坡谪中和陶之例。时复展读。足以自遣。旧诵庸学正文及经书若干篇卦。每晓枕未起。嘿念成诵。虽有疑义。未能随手箚记。全无讲讨之工。前头如得抄录。可以仰质于函丈也。

上药泉先生书丁亥 编辑

伏问朝后体气何如。蚤起入肃。能无它乎。即有引对之命云。古者有乞言之礼。自上如有下询。则必须预先思度。可以对扬。外祖咸陵公奉朝登对时。以体天行健无私覆为首。次言民隐。次言刑政之紊乱宜正。而终以务实为归宿。先朝为之虚心嘉纳。赐酒而罢矣。故事如此。敢以奉闻。

上药泉先生书 编辑

昨伏承下覆书。凭伏审起居状。不任仰慰。下教缕缕。谨已伏悉。函丈意里所存。非不领会。而第于浅陋之见。本源已差异。宜乎迷见之不见俯采也。所谓罪戾云云。在当时时议欲杀圣心激恼之日。则诚可以罪戾自处也。昨年开释申申。已见赦宥之天心。至于今日荐纡敦召。未宁之中。引对谆谕。天意蔼然。出于至诚。足令傍人感动。然则今不可更引此段明矣。且顷日榻前。以若欲留京则休致亦可许。此以留住为重。非有意于舍去也。先生意下。若以终不留京为定。则此时亦当明白自陈。及其陈章。又当备陈心曲。以为虽许休致。决难留在为辞。便即下乡。虽伤于悻悻。犹可谓执守之不变。此则不然。前席面谕。既以追后仰达为对。厥后陈疏。又以住在江郊之近为对。而圣批特许。其所以特许。非许其退也。乃所以许其休致之名。成晩节之美。而留在倚仗之意。自然彰著。今若不旬日而过江。则是下乡也。是不留近郊也。其与前席之对日昨之疏。未免迳庭而不相副。将为欺诳君父之归。其于道理分义。何如也。抑又惟念顷年朝家罪斥先生。实为大阙事。圣心亦必有追悔之端。及今圣心释然倾注如新之日。犹执夫罪戾而为说。有若以朝家过举。为不自得。不能遣诸胸中者然。甚非老大臣忠爱至心之所发。其为未安。当如何哉。且高见或以一边猜阻之心。久犹未已。必如此然后。物情可平而踪迹可安也耶。此亦有不然者。先生年老未甚衰。圣眷方隆之日。固亦宜有如此之虑。及今神力虽曰康茂。八十只欠一筹。便是大耋之境。前途几何。休致之请已遂。朝家已舍置于度外。无复以职事相关之虑。踪迹浩然。更无罣碍。前头傍人之猜谤。日减一日。虽在金虎敦化之侧畔。与在枌楡无异。此一款。又无可以关心矣。朝以此意问于家弟。则所答大意。正与浅见相符。已送于子闻所。使之转达矣。先生平日好问虽裕。绝无取人底意。意下一定。终无挠夺。此固恒其德贞。而易有随时处义之道。古圣以舍己从人为美。则亦何可独任一己之偏见。而不曲采可用之荛言耶。切望夬回前见。姑留冰津。过了诞辰起居。徐为过江之计。则不过差迟数十日。便成吾之本意。而分义道理。亦自并行而不悖。惟先生深谅而善处。无致有悔吝如何。不备。

上药泉先生书 编辑

伏承下答书。仍伏审日间体气神相。区区仰慰。下示缕缕。倂伏悉。今此门生之反复陈论者。非欲函丈之仍留京里也。只为分义事势。不可不姑待诞辰。而一参起居后过江。为无妨耳。既肃奉朝之衔。一番起居。有何参班之嫌。先生今日处身之方。口不言时事。与世相忘。则虽身在京里。便脱洒自在。虽在远乡穷村。与世相涉。则便乖休致之道。且取傍人之怒侮。今之自勉。惟此而已。侧闻引对赐酝时。其所以负罪引过。比之初对时。尤繁悉云。窃以为未安也。经曰。宥过无大。苟明知其本心之无他。则其罪自然除脱。故虽大过而宥之。况函丈顷年之事。本非可罪。而后来时议。构成罪案。朝家其时既任其人。不得不听从其言。在官家。诚有追悔自咎之端。难于下语。只明其心事。今以不明罪之有无。只明其本心。为犹有未尽释然者然。此岂上下贵相知心之道哉。然不须多言。若以此为执言而欲令安心留京。则心所不自得。有难强焉。而既承朝命上来。得遂休致之愿。出谢奉朝官教。则不为一参起居。窃恐于君臣大体上。有大段欠缺。此则不系于廪禄之辞否也。凡天下事。先观其大所存而论之。不至于大错。若拘拘于琐细之节。则大体上。却欠阙。今君上曰。洞烛本心之无他。至诚勉留。特许休致之请。以安其心。则在下之道。惟当感激恩造。时奉朝请。以伸分义。受廪粟。以体圣君惠养之至意而已。身计浩然。万事都休。古人所谓乐以忘忧。自得小人之志歌而鼓缶。不兴大耋之嗟是已。今先生舍此坦荡之途。转入迂曲之境。数日间心上。不能澄然无事。反为经营计较底意思所缠绕。窃所关心系念。不敢顷刻而忘于怀也。为今计。俟仓官请受禄牌。勿为出给。命输送则陈箚辞之。不必频数。或十日一上。或六七日一上。烦了数三章后。待诞辰入京。仍为过江。而亦不当以廪禄为主。以老病人江居僦舍。难过于凉候为主。兼申辞禄之请为宜。如此则向后所处。尤似沛然。省了闲烦恼也。日间当就拜。不备。

上药泉先生书 编辑

日者伏承下覆书。仰悉下示意。殆用伏慰。未审比日体气若何。岁除隔宵。过今日则门下年考政。登大耋之尊。寿禄无疆。以佚我暮龄。此殆圣朝元化淳厖之所享佑。奚特门下一人之身。膺受耿祉。为可耸贺而已哉。门生身縻官务。未克趋造门屏。敢以尺书。替申区区之私。

上玄石书壬申 编辑

向者伏奉手书赐覆。仍审其时起居状。区区仰慰。伏惟比日春寒。道体益福。别纸诲谕。并已谨悉。郑友力主新建之学。久溺弗知返。常怀忧叹。向闻阁下投长牍诲责。因有就拜论讨之事。而未得其说话如何。玆承下示。审犹不肯回头。重可嘅惜。侍生亦拟一遭血战。以听其所论而未及焉。早晩或面或书。当一遂耳。所禀疑礼云云。鄙意亦以彦晖说为疑。故举以奉质。非主张其说而然也。侍生学不博。尤蒙于礼。而从前诵习。亦有年矣。祭不为除丧一义。最所理会。前日别纸必在案头。幸更取而视至。可知旨意所存也。但念闵友此说。亦不过偶看得如此耳。非欲立异于朱子也。如此微文琐节。或有异同于先贤。亦何害。凡论学。须从道理大原上论。论人。须从心事发源处论。若于本源上。不能会归有极。则小处虽有符合。亦何足贵哉。是故程子曰。解经不同无害。紧要处不可不同。正谓此也。且人之论礼。虽有抵牾于先贤。其心不在于立异。则何可以岐贰之罪。直加之而不少恤哉。闵友许所答鄙说亦录上。幷赐览观。幸甚。前此请得心画。秪为平昔慕往之诚。而初未蒙下谅。郁叹斯切。下示如此。心窃开幸。谨将前呈八幅及新纸数幅。拜手申请。俟日气稍妍。写惠为仰。不备。

上明斋书己丑 编辑

前冬两度下覆。长第承拜。慰荷交至。献岁发春。伏惟比日。台体起居。茂膺多祉。区区瞻贺之至。今日有枚卜之命。台丈晋登揆席。布衣拜相。实中古所罕闻。中外瞻聆之耸动。为如何哉。窃想大监谦挹之衷。闻命若惊。一倍难安。而圣上礼遇之意。愈益隆挚。虽欲固守东冈之陂。亦有不可得者。幡然造朝。以幸世道。窃所拱企也。前日下札。以结者解之。责于侍生。词意勤缕。而第念处己处人。其义自殊。公体私分。有难并行。已不得奉承前教。反有拟卜之举。深恐重得过于门下也。侍生粗保愦愦。一味悚惕。凭便仰候。不备。

上西溪书朴公世堂○壬午 编辑

伏惟初寒。台体动止。神相万福。非不欲以时奉尺书。仰候起居。而屏退人事。自尔不振。泯泯至此。恒用罪恨。先祖考墓道文字。日者儿子传送。谨拜手而敬受。儿子今又下来。益闻向来属草之梗㮣。恍如亲奉诲音于几席之间也。夫以先祖精忠苦诚。不见世人之谅许。溢世之谤。至于身后数十年而未已。顷年既已易名矣。墓铭今又有述矣。而窃观先生撰次之旨。刊落枝辞。惟以阐明当日扶伦卫社之心事为主。即没而有知。庶可瞑目于九泉。而不恨其世无知者矣。先父一生有衔而未祛者。亦庶乎少慰矣。父子幽明之感。当复如何也。文句零琐处。或有仰禀者。玆以别纸录呈。幷赍其稿本以上。伏望视至而回教焉。侍生粗保飮啄。而癃孱日甚。全无进修之益。日夕悼惧。馀万书不尽言。只祝对时加茂。以慰瞻慕。

与尹仲麟书尹公趾善○戊辰 编辑

伏惟比日。台履神相。区区踪迹。固已不安于朝著。而顷当慈圣愆度日臻之时。身带职名。有不敢息偃在家。仍致大丧。上下悲遑。又不即投劾自处。既而辞单见阻。又此移职。微悰虽未上彻。私分亦似稍安。而兼带清要。尚在身上。耿耿私心。终有所不敢自安者。求外之计。寔出于不获已。而窃观向日台意。有未能深烛此间措身处义之大方。而或不免泛视以近日名流自便之例套。则辄复操笔𫌨缕。以申其一二焉。盖当初召还玄石一事。锡鼎既上章首陈。而又有玉堂之箚,前席之对。凡为玄石致意者。视诸人较重。今玄石遭罹。无限狼狈。锡鼎亦宜以此首先被罪而幸免焉。向者廷尉之问。出于料外别项。而旋蒙宽释。尚保职名。此今日难安之义一也。生三事一之义。著在方册。而锡鼎之从学于药泉南相公。十年其久。平生情义。实非浅鲜。今药泉非罪获谴。去死无几。虽无交涉之事。罪名未减之前。固不当扬扬自如。况相公之登对。同出于伸救玄石。而锡鼎之被罪。乃以怂恿大臣为名。此时晏然于宰班。于心安乎。此今日难安之义二也。人臣事君。有分有义。不择夷险。死生以之。其分也。至于去就之际。不可不量义而行之。苟其所处。毫有未尽。则既失其身。何以事君。锡鼎之罪名。实非寻常。虽其诏狱稍宽。除命继下。而惟是台启之批。以罪状未著姑为勉从为教。则是不以为无罪而还收也。渊衷堪一之中。一点疑端。犹未释然者。即此而可见矣。臣而见疑。持北安归。此今日难安之义三也。或曰。子于药泉。虽有师生之分。章句记问之师。自与儒门传道受业。其义差别。不当以此自废于仕路也。是则不然。昔延阳李相公幼少时。尝游成文简之门。未几遭壬乱。其后遂学于白沙李相公。一生依仰。视如父兄。凡言语间称先生。或称师门者。皆指白沙也。后尤斋撰延相墓道。初以从学文简为主。而以先辈如李白沙折辈行相交为言。延相子弟据实力争。得以改定。今锡鼎之于药泉。结发从学。颠毛已种种。非但挟策问业之日久。凡所以敕身需世之方。靡不经承指画。而惠许既深。期待亦重。则此岂如一时句读之师之比哉。昔范文正之被斥也。尹师鲁上章言仲淹臣之师友。乞与同贬。夫师鲁之于范公。非有门墙服事之勤。不过慕悦其风义而已。而祸福进退之际。其所自处也如此。今区区私义。窃比延相之于白沙。而药泉之穷塞栫棘。又不啻范公之斥补边任。则其所以自处者。又乌可苟然而已哉。为今计者。惟有扫迹朝端。绝意荣涂。自屏于田庐闲寂之中。而亲老在堂。疾病频仍。决去之计。未免掣肘。既不能决意屏退。又难于在朝供职。则不得不为求补外官之计。执事试以是而察之。仆之情实事势。岂不然哉。诚得畿内一近地。少伸自靖之义。兼遂便养之愿。而从前未尝试用于民事。则当此情迹臲卼之日。许其一出。俾得自效于米盐凌杂之间。亦岂非朝廷用人之体耶。似闻庙堂诸公或以为方绾要务。不当许出。或以为药泉之人。不可外补。俱非深相爱大相悉者。易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其身之不安如此。则其在朝也。何补焉。不过因仍苟且。无所猷为。内丧一己之廉隅。外招众人之讥议。成一顽顿奊诟汉。则虽尝见爱如执事。恐终无以救得也。惟愿执事勿复泛听而深加意焉。如遇便近之窠。另念而曲成之。兼将前所论者。通确于诸公。惟观义理攸当。勿以维絷为事。亦不能无望于执事也。多少俟面讨。此不备宣。

与李君辅书李公世弼○甲申 编辑

春尽夏又季。宜有书候问而阙焉者。匪直畸踪畏约而然。实病尼之也。老炎甚熇。想惟兄莅政佳胜。兄抵金直卿礼说。近者得见。不无所疑于心。玆有一二论难以求正焉。凡读古书。及看人文字。先须涤去私意。只将本文平平看过。有所疑则再三硏精。见其说之必误而无疑然后。方可定其是非。且吾之学识。如未到大圣贤地位。则于儒先训解看破处。不容草草扫去。今此三年上食一事。本因西溪而发。而以古礼言之。则卒哭后不复馈食于下室。是周公仪礼也。朱子尝累及于书牍中矣。备要亦采入于卒哭条矣。至于三年行馈。因温张两贤之论。为从厚近俗之礼。此亦出于因时制宜而合乎人心者也。然家礼则虽无卒哭罢上食之文。亦无仍行之文。只可传疑而已。何可断然以为必行之证也。寒泉事则来说虽似委曲周尽。亦有不然者。凡丧人既设馈食于灵筵。则设或因事故而出他。不过数日而返。至于读书虽重于他事。亦不宜长废。半月之荐。盖主妇及嗣孙。虽或代荐。其于孝子诚礼。何如也。此则必无之理也。且朱子丁韦斋公忧时。未娶而亦往学于屏山。朔望来奠。此时亦有主妇嗣孙之可论耶。以此沙溪,月塘诸公皆以为不行上食无疑。至于同春。亦以沙溪之言录于书札。今见于集中。龟峯之说亦然。此数三先贤看得文字。岂不及今人而然哉。良以事势礼制如此故耳。由此观之。古礼则卒哭而撤馈食。朱子则葬后亦不行上食。只以温张两贤及朱子书牍。据而为说。仍成通行之俗。此即古今事实也。且朱子答陆子寿书本意。在于辨其祔后撤几筵之非礼。而仍言古礼卒哭后当罢馈食。文义甚明。沙溪注较又详尽。今兄乃引此而谓朱子只就古礼而论之而已。非朱子之见必以卒哭后撤馈为当。又曰。朱子之意。恐似未然。此又何哉。兄既以必行上食为主。牵引朱子丧中所行及家礼之文。以缘饰其说。而既无明的可证。则寒泉之事。刱出主妇长孙代行之礼。家礼则云兼包于撤几筵之文。至于答陆书。则云本意未必然。岂非迂曲鉏铻之甚乎。若以三年行馈为说。则以温张两贤为主。而以为百年通行之礼。便同法典亦足矣。何乃为比苟且不成说之论。以取讥于识者乎。今西溪之令罢上食。愚亦以为难行。而此丈行事。类皆乖于时异于众。既与古礼及朱子合。则此不必深非也。世之人以西溪诟斥儒相之故。既被之以毁经侮圣之罪而将火其书矣。此又不足求过于无过之地。为洗垢索瘢之计。呜呼。其亦不仁甚矣。苟有公着心明着眼之君子。正宜据实而开晓曰。某之丧礼。虽合于古礼及朱子丧中所行。而既不合于近世通行之俗礼。此为未当。岂不为正当底道理耶。今乃不然。以老兄之素精礼学。多费辞说如此。不知者必以驱西溪于悖经蔑礼之科见疑。兄何不念及于此耶。望兄深思而回教。

与李寿翁书癸亥 编辑

锡鼎稽颡。日间凉冷。兄候支安。未罪弟粗保视息。而荒落比甚。学不加进。是可惧耳。历法试下手否。其书颇简难晓。兄无碍滞处否。别纸二幅倂览。如何距算。如今年癸亥。是辛巳历元后四百三年。欲求癸亥天正。即壬戌建子。去其一。以四百二为距算。天正冬至为二日有奇命甲子。则第三为丙寅也。天正经朔。为四十日有奇命甲子。则第四十一日为甲辰也。是壬戌十一月朔为甲辰。而二十三日丙寅为冬至也。三差法。虽难径求。第以其法。先求天正及经朔。以准夫颁行历日。则可知其大体之合耳。二日则取第三。四十日则取四十一者。所谓算外者也。

所谓气应旬周日周气策云者。皆具于立成中。览则可知。天正冬至及经朔。是开卷第一义。了此则其下当如破竹矣。

岁差一分五十秒。折半则为七十五秒。是周天小数四分之一。下剩数也。通闰。即期三百之闰率也。是岁实中。减去十二月朔实。其较是也。月闰。是通闰以十二除之数也。转终。此即月之自行其道左旋。一日行十三度有奇。二十七日有奇而一周天。其行有迟疾之差。朔实定数。依此推之。所谓入转者此也。交终。此即月之平行。月之本天右旋。亦一日十三度有奇。奇数与转不同。二十七日有奇而一周天。此是黄道上行度。故日月食。依此推之。正交。即交终之初交。亦曰罗㬋。亦曰阴历初阳历末。中交。即交终之次交。亦曰计都。亦曰阳历初阴历末。经朔。经者常也。得经朔后。又必以盈缩迟疾。加减三差。得其定朔。方是实用之数。距算。即至元辛巳相距之数。

授时法。岁差六十六年。又八朔而差一度。朱子所谓刘焯七十五年为近之者此也。

七政算中布算法。犹可易求。而其策数名理。细密难知。兄若见其册子。则想必有理会者否。书云氏前正郑德齐曾所相知者。顷者来见。仍问算法可疑处。则陈其数甚熟。始得豁然。盖岁实之积。了气策而成。叩算无难。而朔实甚难究。朔则以月行有迟疾之殊。日行有盈缩之差。细如牛毛。能分别得此数然后。可寻定朔故也。岁差之法。朱子论之于书传矣。亦不可不一番讨过也。玄象是与我顶踵相覆焘。格物之中。不在第二义。而学者顾阙而莫之省。其可乎哉。虽不得专门于斯。略知其度数之末。是亦学也。其名理大体。又关形而上者矣。郑君望后当来此转进。此君是书云氏。虽其所事。专主于祝史之陈数。而不及于名理上大体。然因其数而可求其理。则数也独可放过乎。玄石丈方修静庵集。欲知先生生日支干而无由考。托于哀弟。已推得。亦一幸也。

与李寿翁书 编辑

示意并细悉。而来示有更进一步底意。此固吾辈所当勉者。何可局于数而止也。辛巳为元。以冬至在朔日夜半。日干又甲子故也。立成。非别书也。乃指七政算中。初段数目列书者耳。亦指其数也。气应等数。论在别纸耳。改立元无定法。但于岁差当变通时。改立元以通之。故汉唐以来。改历者三十馀家。皆改立元也。馀在别纸。

以距算乘岁实。既已恰好。而必以气应加之者。恐是从岁实数之变而推去也。岁实小馀。自汉李梵章帝时人。四分历。定为二十五分。刘洪献帝时人。乾象历。减为二千四百六十一分八十秒。祖冲之六朝宋人。大明历。又减为二四二八一四。授时又减为二四二五。自汉以来。渐减其数。故必以气应添减。方可以无差于上考下验。闰应以下皆然矣。崔宣所著。亦知岁实之当减。故减为二四二二。增岁实为二五七八。亦不无所见也。而今姑舍是可矣。

郑君历算中今年中积小馀。若用百年减一之法。当为四十四分五十秒。而此不用其法者。盖所差无多故也。入田云者。入转之省字也。三丿二丿云者。三度二度也。尧时日在虚四度。而今在箕三度。授时在箕九度。可见岁差之当审也。

闰应。用历元前一月食之岁月日时。及历元之岁月日时。取其中积日。求太阴之平行若干度。减朔策馀度。为历元之平行度。是则闰应。一名朔应。转应。考月食时得自行若干度。亦算中积时之自行若干度两数。并得为历元之自行度。是则转应。气应。论说处未及考。闰转二应。曾考之西洋书。其说如此。而未及推算以求矣。如授时法。则至元辛巳。是为历元。时宪法。则崇祯戊辰。是为历元也。气应虽未及考。而似是从历元前一日食推得去。如闰应之从月食推去也。此三应者。其数在距算之前。如辛巳为元。则当论庚辰年中最末日月食。是其得数之本也。

且时宪之与授时不同大段处。乃入节迟速也。此送游艺编中付签处有所论。可观。

与李寿翁书 编辑

兄试取历算册中三差已成之数。推算以验之。则不出数三条。可以得其法。得其法后。方可以论其度数之所当然耳。盖太阳之行。有冬夏之盈缩。太阴之转。有初终之迟疾。此则不可不知也。知日月之行然后。方可推五纬之伏见。如斯而止。亦不害也。

与李寿翁书 编辑

七政书送之。崔生书果似有误处。幸为正之。做历算而推之有蹊迳。颇省力。亦宜细看本书文理。方可无差也。其书如经传。非注脚之文。甚简而正。鲁斋之学。于此可见一斑矣。

十二限二十分云者。二十分。如岁实万下分。乃百分限之二十分也。亦十分限之二也。依图布算

 

二十分二限十益加损减。其下迟疾度云云。此言本限下五条内第三条。是迟疾度也。第四第五条。乃限下行度也。若是益率。则以此数加诸迟疾度。若是损率。则减诸迟疾度求之。

求盈缩差日下分云云。来示是也。在初限者。只用其日下分。如八日九三四一。则去八日。用九三以下是也。在末限者。反减半岁周后。用末日之下分法如上文。

以加分。乘日下分时。定位甚难。日下分。如十一日八三三二五六。则八千三百三十二分五十六秒。加分五百以下数。则百对百。十对十。布算后。以上见百步之二上见千步之三。影算法步算。以求下有五百上有八千。则五百以下步之三。立于十万之下。次次呼乘得数后。以一万除之。得实数。始以其日盈缩积添之后。万约为度。

以日下分数算者。乃万分日之分。以度下分数算者。乃百分度之分。损益度乘除。则以零对上位之百。以十位对上位之千。方得实数。此等处不可放过。算书曰。不患乘除之为难。而患定位之为难。此之谓也。

以十二限二十分乘之者。既分太阴之转终。为一百六十馀限。则一限之内。太阳之行。仅得一万分之八百二十分。七政中第一限下第一条。○日○八二○者。是八百二十分也。置八百二十分。以十二限二十乘之。得一万○○○四分。始得一日之数四分。则甚零琐。无所轻重于其间矣。大扺十二限。当一日之数。合十二限。下疾限行度算之。则转初得每日十四度有奇。日日渐缩。至六七日。为十三度有奇。又减为十二度有奇。过转中入迟。历至廿日后。始满十三度有奇。至廿七日转终。则又为十四度有奇。此乃月行不等之本数也。求其中数。则为十三度十九分之七矣。太阳之行。冬至前后。二象一日行一度有奇。夏至前后。二象一日行一度弱。实则九十馀分也。春秋分二时。日行一度。无加减。此则日行之中数也。凡此等数。乃弟所自推究而得之者。未知果合于本然之名数。而颇觉胸中豁然矣。敢此奉禀。

太阳限行分。八百二十分。虽是太阳之行。却无关于日行之率。实是太阴之行分限后所用。故立成中。太阳限行分。入于月行诸率。可考而知也。

与李寿翁书 编辑

教意备悉。三差叩算皆合。可见渐入佳境也。得三差则历日之法尽矣。而但以日下分。勘定时刻。亦有一重膜子。未知兄已念及消商否。岁差一法。略具于书传。而授时以一年差一分五十秒。则视诸家最精。盖上考往古而知其妙也。至于岁实之百年消一。别是一路。此盖许郭诸人。知岁差分秒不能尽其差法之本数。乃立此法。以尽其变。必以一年差一分五十秒。又以百年消一分。其法方妙。周天之秒。当岁实之分。故岁实消一分时。周天长一秒。所谓周天者。乃指四时中星及每年天正日躔所在星宿也。前日鄙书所谓四百三年减一云者。与此又不同。来示得之。而所谓四百三减一。亦如算二人之年。一人是甲子。一人是丙寅。则不算丙寅。只算甲乙而云二年长也。有何深意。上考下验。同一串矣。日一日一周天而弱者。兄示得之。而但日一岁三百六十五周。而方差一分五十秒。则一日之中所差无几。只可言岁差而不可言日差矣。求辰刻一事。虑兄未及思。敢录在别纸。视至后。示其得失如何。

岁实百年消一之法。弟之前日书中一纸论此矣。兄未之考耶。求中积时。当减四分而乘之。而今之为历者。其法不精。不用此法云。虽不用此法。其零数不多。不至差误于大数矣。

七政册中三差法下。继以日出分者。定朔只从其下分秒。得辰刻。从子正至亥。又至子半。皆于是日置朔。而弦望则以月魄为重。故如在子丑寅等时日出之前。则退一日命之。如冬至日出分第一条三千四十三分者。是辰初也。夏至日出分一千九百五十六分者。是寅正也。此等日出分。皆以十二乘之。推辰刻如例。可得也。而今历书中有夜子初云者。盖明日子初。不计于明日。而计于是日之末。故云夜子初也。

置定算日下分秒。以十二乘之。以辰法一万约之。得某时而命子正云者。一日之间。从子正至午半。为上一半。从午正至子半。为下一半。子初四刻以上则属之昨日。此与历法自天正冬至。起明年气朔同意也。如乘得之数。是二万三千四百有奇。则为寅正三刻。盖二万当子正一刻。至寅初四刻三千四百。既入寅正境界。故为寅正。一千二百当一刻。故以二千四百为二刻。而所馀一千以下则不满刻为算外是三刻也。满半辰法。命起子初云者。如乘数是二万七千六百则为卯初三刻。何则。二万当子正。至寅初五千。是半辰法。又当寅正。寅时既满。尚馀二千六百入卯时。故起卯初也。一时大刻八。小刻二者。授时法也。一时只有大刻八。无小刻者。西洋法也。兄其知之否。

与李寿翁书 编辑

授时岁实。是已减岁差云者得之。盖二千五百。是四分之一。而周天多七十五。岁实少七十五。合二数则为一百五十。而自周天而言之。故云一分五十抄也。此如期三百之合气盈朔虚而为闰也。前书所禀诸条。想已入消商。渐有犂然相会处否。算三差时。定位甚难。才晓而便失。必以历算已成之数验之然后。取七政文理语势。俾相衬合。方可无差矣。七政书。其文甚简。如班史之类。后人添减一字不得也。辰刻亦推得相符否。古人谓之发敛加时。此条在历日法第三条。不可缓也。

与李寿翁书 编辑

兄曾思得二十八宿之义否。弟近来思之。转终之分。是太阴一周天之数。而举大数则二十八个日弱也。列宿之必以二十八为数者。象此而为之。盖以一宿当一日。则月转一周。恰满二十八宿故也。试以玉衡历观之。如朔朝月在角。则其明月朔值氐。今朔朝月在奎。则其明月朔值胃毕间二宿。弟之所推得者。似是的当。兄须试入思量如何。始知古人命物定名。非苟然也。辰刻法。亦已推得否。

与李寿翁书 编辑

昨日所教辰刻一款。略具别纸。继此当讨者。乃日月食及五星伏见。了此则斯可已矣。去壬子年二月望月食。兄试依法推算。如何迟疾。历中所谓损益分者。盖分转终为四段。而月之行度所在。或高或卑。必据其常度而损益之。方合真数。如转中之初一段。是疾历之始。至六日有奇则皆为益。转中之末一段。是疾历之终。至十三日有奇则皆为损。入迟历亦然。此其大体也。其详则除非作浑仪而谛究。则难以了然也。所谓迟疾度者。是损益分之积也。以盈缩历比而言之。则损益分。如盈缩加分。迟疾度。如盈缩积。初限损益分。便是一限迟疾度。添入一限损益分。则便为二限迟疾度。向下推去八十三限皆然。是为益分境界。至八十四限。则月行正到弧背。故以损益分。减去迟疾度。得八十五限迟疾度。是为损分境界。推去一百六卜馀限皆然。此等处试下算理会。则皆可推也。盈缩历者。冬至日最盈。盈者通昼夜之数。满一度有奇也。顺而下之。至于春分。日行恰满一度。逆而上之。至于秋分。日行亦恰满一度。天正至春分为盈初。春分至夏至为盈末。夏至至秋分为缩初。秋分至天正为缩末。盈初与缩末度数相同。故简其法而合为一限。缩初与盈末亦然。夏至日最缩。缩者日行通昼夜不满一度。仅九十馀分也。其顺数逆溯之理。与盈初同例。天正经朔。是冬至入节之前。故入缩末限。所谓秋分后也。知此则可知盈缩历之大槩矣。弟亦今始下手。所言何能当理。兄须细讨剖破以教至幸。书册可考者试图之。

辰法一万分。以刻法约之。得八刻。馀四百。是一千二百分之四百。乃三分之一也。但一辰之内。有初正两段。故唤作六分刻之二。以二小刻。分属初正。盖古者百刻。以二小刻。为初初正初。如兄示矣。其后授时。改属于初四正四。此见于传记。曾见之矣。算外。即所在辰刻云云。此七政书及鄙说是也。而历算之用算内者。抑有其说。凡物之有数者。必取其成数。故如冬至入丑初二刻过后。则丑初二是成数。丑初三是未成之数。故唤作丑初二刻。按历书者。认为丑初三刻之界也。夫如是故到得初四刻刻过后。则谓之初四刻而已。不曰初四之小刻。到得正四刻过后。则谓之正四刻而已。不曰正四之小刻者此也。但初正二段。是大段节目。故由初小刻而至正一刻。则不曰正一。而曰正初者。以未成一刻之全数也。又不曰初五刻者。以既入正刻境界。不可言初刻之馀故也。且初小刻只些儿。不可当五刻之名也。子正四刻之下小刻过后。便入丑时。故虽不满一刻之数。只可谓之丑初初刻。不可言子正之馀也。不曰丑初一刻者。未成全数故也。以此观之。则弟说及七政书所论言其辰刻之实。正当此际也。历家所算。是算得已满之刻。如今甲子天正。入于今十一月初四日亥正一刻。则可知是黄锺葭灰之动。在于正一刻既过之后。正二刻之界也。盖既知其说之所由起。则横看竖看。皆无障碍。未知如何。时宪法。亦有初四正四。而今历日中无此二刻现出处者。盖初三刻几分云者。是初四界也。正三刻几分云者。是正四界也。幸详之。

与李寿翁书 编辑

昨书承悉。如获对讨。历法论七政行度本然之理处。谨领来意。而愚窃恐本然之理。政与历算相符。横渠顺天左旋之说。恐只论其大体也。朱夫子则虽于期注。从横渠说。而诗十月之交注。则却从历家说。语类门人问诗书注互相迳庭何故。答曰。两说皆有据。故互见云云。然则朱子亦无一定之论矣。盖鄙意之以历家为主者。若从日月右旋之说。则日行黄道。月行赤道。自西而东。只是一条路。条理整然。若从左旋之说。则日月之行。每日异道。条緖杂然紊乱。此一也。横渠曰。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矣。又曰。月阴精。反乎阳者也。故右行最速。日为阳精。其质本阴。故右行缓。以此观之。则横渠亦无定说。此二也。又日月虽右行。然其质丽天而左旋。今人目所见。自东出而入于西是也。不害其为顺天而左旋。此三也。盖天为经而七政为纬。天左而日右。所以运造化而成岁功。日月之性情虽右行。而其行路则左旋。历家取其性情之本然耳。弟所谓条理整然及每日异道一款。非面论难究。兄亦试入思也。先儒氏说话中主右行者。载于诗传注。如安城刘氏甚详。可考也。

盈缩加分云者。即盈分缩分也。合而名曰盈缩加分。盈缩积云者。乃加分之积。如太阴之有迟疾度。因损益分之积也。冬至前后夏至前后。四象合而命一名。故总称盈缩积及加分。非以盈缩俱乘也。盈自盈缩自缩。不相夹杂矣。以加分乘之。万约为分。加诸盈缩积者。其理与太阴之行。以损益分乘之。加减迟疾度者何异。若其加分之必以几百分为数。损益分之必以几十分为数者。弟亦未及讨究耳。欲知月行十三度之常数。则当于入转后八日见之。此乃转中之中数也。当自八十六限。算至九十八限疾行度。则可得十三度有奇之数也。若从一限至十二限。则是入转初。日月行最疾。凡十四度。兄何以言一日十二限疾度。又添其下益度而得常数云云耶。且疾历也有益损。迟历也有益损。皆始益而终损。盖半周前益了。过半周便损了。迟疾相同。然则兄示中所谓疾添益度迟行当损云者。恐考之未详也。

刻法。书云氏之疏谬。来示固当。而二小刻之位置。前法与后法无异云者大错。盖以一辰。分作八大刻二小刻。前法是小刻在上。大刻在下。后法是大刻在先。小刻在后。二法不翅天壤。兄何以云正之末。是他辰之初云耶。试作图明之午时是前法小刻在先。子时是授时小刻居后。若如兄言。则子时之末小刻。将为丑初耶。是大不然矣。初初正初。前法则是二小刻之名。后法则是大刻未成之名也。今以子时论之。过初

 

小刻而入正界。则便唤做正初初刻。盖未成一刻。故不曰正一刻也。日月食。当如示。推于壬子二月月食。有崔宣所论。故欲兄先讨矣。天开甲子。亦出李丈所录。古今造历。有诸家历象集。送上。

与李寿翁书 编辑

日昨伻回。承惠覆手书。甚慰。日月运行之说。既有先儒之论。而敢有云云者。心有所疑。而于先儒说。有见未到处。故有此发难。今蒙哀兄掊击开示。满纸纤悉。幸甚幸甚。因此而稍觉丰蔀之开豁。玆敢略申前说之所以然而继以开悟之端也。盖尝论之。天体至圆。自东而西。日月丽天。亦自东而西。而行有迟速。此所谓左旋也。然以其行度论之。则冬至日在赤道之南。绕地一周。其经度与昨日同。而其纬度稍近北。其明日又绕地一周。纬度又稍近北。积而至于八十八个日。则日躔在赤道之中两度交处。是为春分。由东作而至于南讹亦然。夏至日在赤道之北。自是而又稍近南。至于九十三个日。则日躔复入赤道交处。是为秋分。由西成而至于朔易亦然。若以自左而右者。为太阳之本行。则一岁之中。每日殊道。将有三百六十馀个黄道。此前书所谓条緖杂乱者也。若以历家右旋之说推之。则中分天体。为一个赤道。以其南北冬夏。日躔东西相交。亦为一个黄道。而大阳一日之中。只右行一度而已。其人目所见。东升而西没者。乃为丽天而被天之速转耳。此古人所谓蚁磨之说。而锡鼎之从右旋说者。亦以此也。及承来谕。反复硏究。日月是阴阳之精气。其运行于天。只是躔度之舒缩。明魄之盈亏而已。非若人之有面背之前后。性情之趋避然也。其晷景度数之粗迹。巧历者可以推测而至于性情之本然。则只可以理而推之也。来教冬缩夏盈。固合于阳舒阴惨之理。日速月迟。又符于阳健阴柔之义。而其说寔出于朱张二夫子之所阐发。则今当以此为正。而诗传之十月。正义之一说。别作一义看。亦无害也。昨来将一个圆瓠。状夫玄体。以结花处为南极。附蒂处为北极。中分其腰。作一赤画为赤道。又作一黄画。跨其内外为黄道。而分作四段于经度。以象四时之日躔。旋转看来。颇觉了然。敢以奉似。盈缩迟疾之所以推算。又有说焉。日南至之日。太阳右旋一度有奇。积而至于春中。为一度而无馀分。日北至之日。右旋不满一度。只是九十五分。积而至于秋中。满一度而无亏分。此则盖以挈壶之制得之。冬至日之一周。漏箭过百刻而有馀。夏至日之一周。漏箭仅满九十馀刻。以此知其然也。授时法盈初缩末限初日五百一十分有奇。乃冬至日之度下加分也。七政书中卷第八板可考。一日五百五分有奇。乃冬至入节之明日度下加分也。二日五百分有奇。乃又明日之加分也。一日下盈缩积。即初日之加分也。二日下盈缩积。即一日加分。添了一日积分也。盖必添积分于加分然后。方得距一度之实数故也。其下积日放此。至于八十八日。只有五分。则是盈之渐消而向于中也。及其明日。则零分空而无馀。其积分二万四千。是盈初加分之极数。添入盈初缩末限。则立成见上卷第二板。。方满一年四分之一平数。内篇所谓岁象限者是也。其缩初盈末限初日四百八十四分有奇。即夏至日之缩分也。置日平行一度。减去夏至行度九十五分有奇之数。见中卷第十二板。则方得此数。其下积日加分。亦如盈初之例。至于九十三日。只有二分。是缩之渐舒而向于中也。及其明日。则零分空而无欠。其积分二万四千。是缩初欠分之极数。添入岁象限。则方满缩初盈末限。立成本数。盖岁象限。是二至相距之平数。或加或减。而盈缩之本数可见矣。加分是经朔全日剩分。而今有日下若干分。则必以加分乘之。日法除之然后。剩分之本数可得。而又必合积分而为度然后。定朔之本差可明。此是盈缩求差之法也。且历法秋分后之缩末本是盈。春分后之盈末本是缩。而算法异此者。盈缩二末限求之。不循其序。用反减半岁周捷法。故以秋分后入缩末。春分后入盈末。可布算而知也。太阴迟疾。亦有四象限。如太阳之盈缩。然而迟疾二历。并各有损益分。此甚繁细难推。故以转终一周。分作二十八段。又以二十八段。各分为十二段。即周限三百三十六。此取其详密也。半之为中限。以该转中之数。而过转中者入迟历。此取其超简也。以十二限二十分。除日周一万。则得八百二十。即太阳一限行分八刻二十分也。转终之数。本不满二十八日。故十二限。仅该九十八刻四十分。必加二十分于限下以求之。方得满一日之实数故也。十二限二十分。既准一日之数。则以此乘迟疾分秒。得所求限数。亦其宜也。合初限至十一限下疾度。得十四度四十三分有奇。此诸转定度一日之数。见中卷廿四板。不足十一分有奇。以此知十二限不能尽一日之数也。迟疾度者。入转历七日行十三度。则其积度比平行馀五度。入迟历后历七日行十三度。则积度比平行不及五度。迟疾极差。皆五度四十二分。如日躔之以二万四千。迭为盈朒于春秋也。盖第七十二限。至八十三限。疾度合得十三度十五分。此第七日月行九十八刻之数。反减第一日转度十四度四十三分。则馀一度二十八分。此一日之益分。而内篇十二限下迟疾度即此也。疾初之如冬至盈初。迟初之如夏至缩初云者。兄说是也。此月行之大较也。以日率减去所求迟疾分秒。则其不尽之分。如盈缩历之日下分也。损益分。非一日之分。乃一限之分。故乘零分后。必以限行分除之。如盈缩历之万约为分也。盈缩历无损益分。只有日下馀分。故只消合积求度而数便明。迟疾历则既分以限数。又有损益分。故其势不得不如是也。此则迟疾求差之法也。太阴转度。历家以左旋为说。故盈迟缩疾。为同名而相从。盈疾缩迟。为异名而相消。盈迟之为加。缩疾之为减。亦其宜也。其异名者。视其一多一少。其少者之数。已入于相消之中。所馀只多者之分。故盈多疾少则消其疾而为盈。疾多盈少则消其盈而为疾。缩之与迟。何以异此。此则加减差之法也。且太阳限行分八百二十。本因转中十三日以下之数。以中限一百六十八除之。得八百二十○分○八。而日率不收分下之数。故自一限至十二限。皆无零分。至十三限。则分下之八。以十三乘之。方成一分有奇。故收一分于日率六六之下。至于第一百限下八日二○○八。则一限八百二十以下数。进二位而得此也。且迟疾积度。添其限益分。得其次限迟疾度。与盈缩积分。并其加分而得次日之积分同理。此则前书已论之矣。月食在今明年者。未及问之。问知后。推叩以禀为计。所论度数之末。零零琐琐。不觉繁委至此。幸加恕察焉。

十月之交注。曾于居闲时读诗至此。看得注脚。其中有安城刘氏主右旋说。而不记何语。前书时无册子。未暇更检。率尔引据。被兄掊破。不任愧悚。横渠右行一说。亦在正义。兄可考见也。

与李寿翁书 编辑

昨来裁前答。未及上。兄札沓至。感慰之馀。继以愧悚。所论备悉。略具于右幅。幸视至焉。时宪法。亦欲继讨。而此无立成诸法。无以措手。可叹。西洋历书十四册在此。而皆论度数之理。而不列诸率。从当问于书云为计。西法之置春秋二分。较密于授时。而诸率皆不及详矣。

大小刻法之说。授时所谓算外即所在云者。是真个时节也。历算中舍其未成之刻而退一刻者。是成历之法也。置日出分。见上卷卅八板。依法求之。以准于昼夜辰刻。则见下卷卅五板。皆弃零分而不用。此可验也。初初正初二刻。虽无实地之可论。而既已离子而入丑。则不可谓子正小刻。故改其称曰子初初。既已离初而入正。则不可谓初小刻。故改其称曰正初。有何可疑。太阳行度。夏至后不及一度。而谓之初度九十五分。见中卷十二板。所谓初度者。不满度之名也。与不满刻而谓之初初正初。何以异哉。

与李寿翁书 编辑

昨书中论迟疾度处。删一两语。添数行。更加视至焉。急于请教。未及传书矣。藏之兄笥。何间于自藏耶。盈缩之说。始自宋何承天而成于刘焯。迟疾之论。昉于东汉刘洪而极于一行。此等说。必见于历象集。而弟未及考见耳。此得晋书历志及史汉范史律历志。兄欲见则取去如何。

与李寿翁书 编辑

前书所教日道之说。兄示亦好。而但以两说参考。嘿究其理数之体。则右行说似差胜。然既有先儒之论。则何可违也。日月交食。久欲推验。而未得可推之日月。尚此迟迟。昨承兄示。送书于家弟。觅来宋元史历志。其中有前代交食推验者数十事。遂取其中日食一条推算。而历经简奥。或有未晓然处。弟之所推。未知其果合于本法否也。可惧可惧。然其所推。合于授时所测。无乃偶合而然耶。小册子中附签者。是所推交食。兄须依此布算。检法相准。摘其差忒以教至仰。月食亦当推出以禀也。盖必有本然时刻然后。方可验其所推之中否。时代之久近。固无关也。食限入交。见下卷第一板。乃指入交后应食之日。空日。是黄赤道交处一日及廿六七。是空日之前后近日也。十三日。亦是两道交处十二十四。是十三日之前后近日也。朔日值此等日则应食。弟所推淳煕十年冬建子月。是入交廿六日。乃食限也。他皆放此。此外诸日。虽朔不食。虽入食限。而阴阳历分数不及则亦不食也。内篇求日入分以下数条。乃夜食也。

元史一册送上。其中附签三处。并宜加览也。马史志亦上。此是九百四十分之法。无新法矣。

与李寿翁书 编辑

伻回得手覆。慰释多矣。盈缩法乘除之理。乃算法异乘同除也。左方列数条。可以晓然矣。以左行推之日轨。秋分后始缩。极于冬至。至春分而缩分空。春分后始盈。极于夏至。至秋分而盈分空。右旋说反是。以历法言之。则秋分后为盈初。冬至后为盈末。春分后为缩初。夏至后为缩末。而内篇异于此。以左旋则冬至缩而夏至盈。兄反谓历算分数。冬至后渐缩为言。未可晓也。若以积日下分初日五百一十分。次日五百五分。以次递减谓之缩则误矣。此乃损益分。非缩也。何以言之。冬至前后异象。两个八十八日。皆一度下馀分。虽有其间损益之殊。而其为盈则明矣。夏至二象之为缩亦然。兄何以言历算分数。冬至后渐缩耶。更以此思量见教。幸甚。且盈缩之说。以左旋思量。亦极了然。而左右旋躔度俱合。不须争也。以天道言之。则昼夜平之日。便是春秋分。而授时春则昼夜平后二日。方入春分。秋则秋分入后二日。方为昼夜平。汤若望所谓此是平节气。非天上真节气者。恐得之矣。以此观之。秋分后至于春分则入节甚促。春分后至于秋分则入节甚迟。此则合于阳舒阴惨之理。尤似较然。而挈壶之法。漏刻冬长而夏促者。抑何理欤。气闰应之所以。当初未及细推。近始思之。辛巳历元。非如太初之十一月甲子夜半朔旦冬至也。许郭诸人之修历。至庚辰而始备。故以辛巳为元。其冬至未必在经朔。其合朔未必在甲子夜半。转度交周。亦未必与气朔参会。故必以诸应加之然后。尽其数而无失。下推既用加法。则上考之用减法。亦宜也。时宪历。汤罗诸人修造。适在崇祯之初。故便以元年戊辰为元。与授时之立元何异。盖太初以来。治历者指不胜诎。而皆用积年日法。故必求至朔同会之日。以为元。而授时则弃积年之法而不用。便以见在年月为元。此可见其法之近于自然而脱了前代拘挛牵合之陋矣。气闰应之数。从当推算以禀也。

异乘同除。算学启蒙上篇十九板首段。以钱籴米云云。此法当先以五石米。除了九贯钱。得一斗之直然后。以三十六石乘之。而今用先乘后除者。盖除法有除不尽者。末后收杀甚难。乘法参畸零之数。故用先乘。此算家之妙也。

今以刻法借明之朔实。下五千三百分。是第三十日五十三刻也。若以西法九十六刻求之。则先以九十六。乘五十三。得五千。○八十八。复以刻法一百除之。方得五十刻八十八分。授时法子丑寅三时。乃二十五刻。以九十六乘之。得二千四百。复以刻法一百除之。方得二十四刻。盖五十与二十四。固不满于百刻之数。而必以他法乘之。本法除之。其理与算家异乘同除同符。今此盈缩日下分。亦以加分乘而日法除者。何以异此。开方门中。亦多有演段求积之条。增虚分而约实数算之。所以成妙也。凡历日推讨者。无师承而皆以臆说推去。而日食条。尤涉摸𢱢。兄须随绽指摘以教。

与李寿翁书 编辑

至元十八年辛巳天正。在庚辰冬

十一月经朔戊戌戌正四刻。

二十二日己未丑初一刻冬至。

天正冬至五十五万六百。即气应之数。

经朔三十四万八千七百五十。

冬至减经朔。得二十万一千八百五十。即闰应之数。从历志。

入转十三日○二○五○○。即转应。

入交二十六日○三八八○○。即交应。

气闰。二应加之然后。命甲子而无失。

交转。二应加之然后。方得所求入转及交度。

推历元。

置辛巳至庚戌冬距三百九十。以岁实乘之。此即辛亥天正也。

得十四位二四四四万五七五○。加入辛亥天正癸亥日申初一刻以下欠数三干六百五十。得数后。满旬周去之不尽四日九千四百。反减旬周馀五十五万六百。即天正。冬至亦为气应。

以距算三百九十算之者。此中适有庚戌辛亥等玉衡历。故以此推之。四日九千四百。即癸亥日溯上己未日丑初数也。

下推者。满旬周去之不尽命甲子。则算外即其日也。上考者。满旬周去之不尽。是冬至入节后至癸亥之数。故必反减然后命甲子。顺数而得其日也。此数妙合于立成诸应。名理晢然。但百年减一分之法。辛亥距算当消三分。而此则以立成岁实数推而得此。若然则今之授时法。必有后天之数。而今不然者何也。兄须更思之。

与李寿翁书 编辑

兄示盈缩之理甚的当。而蒙蔽未能即晓。昨书复始觉豁然。荷幸多矣。盈之极。是缩之初云者。是不易之理也。左右旋。久久思之。亦觉左行之说为是。非但悬空底此理之如此也。其度数亦有如此者。徐当申论。兄所推甲子至辛巳天正。与弟所推辛亥距算。若合左契。可谓妙矣。弟书誊后还上。经朔之有异同。缘弟说取元史闰应。不用内篇故也。至于交转日分。未及推算。而以例槪之。知其如此。故存其数耳。兄说此。亦书诸册矣。闰应。元史所录。比内篇。减了二百分。是何故欤。鄙说论盈缩分处疏于理者。幸教之。日食算。幸忘劳叩之。历书论岁差曰星所进行之度。即日所退行之度。此是岁差之所从起。而内篇周天岁实之羡欠。是七十五秒。则一岁星气之差。只是七十五秒而已。许郭诸人之必以倍数而用一分五十秒者。何意欤。兄试以此嘿观玄象而硏究以教。

与李寿翁书 编辑

昨暮承领手覆。对灯读之数四遍。如获对讨。慰荷可量。日行左旋度数之说。兄我既相合。姑徐论之无妨。先论窒碍处。试垂察焉。盈缩分一款。所谓必添积分于加分然后。方得距一度之实数云者。语虽未莹。理实无差。弟以天上度数论之。兄以历书日数推之。宜其说之不相通也。今作图说。以解剥其数。幸一一视至焉而更教。盖天上星辰。虽无度数之局定者。而自古以来。皆以牵牛宿为初度。安排三百六十五度于十二次以周天。即今书云所刻天象图亦是也。弟所谓一度云者。乃指太阳每日行一度平分之数而言也。即图中内圈也。然文字有未莹畅者。当改以距平度云云而作注于下宜矣。盈缩求差。弟只论及先乘后除之理而未能顺劈。可愧。兄既晓然。今无事矣。转终。非月与天会之数也。月与天会。乃是交终也。所谓转终者。有一小轮在近月之傍。太阴既循交道即授时白道。右旋。从历法。又依此轮左旋。一日行十三度有奇。廿七日有奇而行轮一周。非周天也。唐一行所谓月行有委蛇曲折者是也。所谓十三度者。指小轮之上。自分三百六十个度而言也。其轮甚小。月东行甚疾。所以不见其顺逆。而但见其疾迟尔。此则非浑仪。难以详度也。挈壶。周礼有挈壶氏掌漏刻。故借用其文。言漏箭之法也。夏至日一昼夜漏刻。只九十五刻。以百刻言之。冬至日一昼夜漏箭。至百刻有奇。此历家所以分盈缩也。十二限二十分。除日周有欠分。诚然矣。然欠分无多。不害于求限大数。故以此求之。若欲必求恰满之分。则法数甚多。无以总要。且终无恰尽之数。故以此定数耳。前书所谓月之左旋者。乃指转度。非谓月行之交道也。此说曾见于西洋书矣。兄之前后所示人行程涂。喩日行躔度者。甚善谕也。鄙说先从数上透入云者。是切己之论。敢不敬服。朱子曰。某之易说靠象数。故皆有据依而有味。若悬空说理则无凑泊处。今于历法。亦可用此说也。如何如何。明年是阏逢困敦。可以为元。而抑不若天启甲子十一月朔旦冬至。至朔同日之为难值而可贵也。汤罗诸人。以戊辰为元而不以甲子为元。诚是欠事也。授时法。行之已四百馀年。合朔则无甚差。而入节颇有先后。盖授时精于朔而疏于气。今不可无通变之道。而谁能上奏而改之。可叹也已。不必尽改其立成。只可改其历元而消息之而已。如何如何。明日是日南至。感时哀陨之馀。悼旧学之日荒。喜阳德之来复。中夜累欷。令人感念不能已也。

以外圈言之。自一墨画。至次墨画。是一日太阳之实行度。墨画之内一点线。是每日所行之全一度。自点线至左墨画。乃每日盈缩加分也。初日加分。合次日加分。方为第二日之积分。此从内圈二度墨画。至外圈第三墨画。是其数也。外圈墨线之右方全度。是八十八。左方加分。合得二万四千馀分。

 

即是二度有奇。都合得九十一度。即周天象限也。略如期三百法。

与李寿翁书 编辑

前书所谓日一周经度。与昨同云者。非指恒星度数也。乃指日躔所临之本地。从列宿天看。则弟说有病。去从太虚看。则弟说无病也。如以列宿天言之。则冬至日在箕三度。其明日。日在箕二度。此则书云氏之所皆悉也。去从太虚看。则昨日午正。日加子午。今日午正。复加子午。每日如此。此所谓经度则同也。午时加午。每日相同。而南北之度。每日不同。此所谓纬度则异者也。兄须更详之。辛亥距算一款。弟之所疑。非在上考也。自辛巳历元下推将来。至于甲子距算四百三。而大统中积。不用岁实消一之法。是未可晓云尔。且授时所谓上下加减。是精算历代细推晷景所得。宜无差谬。而今岁冬至日轨极南。乃在亥时。以授时较之。不足十刻有奇。若用百年消一之法。则将所差尤多。岂不可疑乎。丧志之戒。敢不刳心。转终一说。创闻诚异。然其说甚精有路头。与历家不悖。容俟细论也。元史当更上。大学古本。数日间当取来以呈也。天正云者。周正建子为天统。十一月。是天统之正也。参三才。记曰。离坐离立。毋往参焉。离者丽也。两人为离。言两人坐。一人往坐于其间。谓之参。亦指并主为三之义。何害之有。春秋两国会。谓之离盟。三国会。谓之参盟。此亦可见也。言参三才者。来说参备之义得之。

与李寿翁书 编辑

经纬度之说。既蒙领可。幸甚。鄙说冬至在亥时云者。从时宪也。两说虽自为一说。未能必定其优劣。而至于冬至。则崇祯戊辰天正。汤罗诸人以浑仪及圭臬测候甚精。故敢以西法冬至为可信。非有意必于其间也。自古改历者。非出于得已。冬至日轨及日月合朔。久而有差。故不得已而改之。西法亦难保久而不差。而但改之不久。故其言可信也。诸名目之难解。诚如来示。欲就立成及交食章名目。加以注解。而立成诸目中。也有易解不必注者。其中若干目。初头书尺中。亦有解剥以呈者。兄之所欲知者。列书以教。则当就加注解以上为计。转终说在别纸。

大轮是交终白道也。小轮是转终也。小轮分为四象。限月行。最卑处最疾。去人最近故也。左旋到丁界。则当交终之度。故适平而为十三度。自是而又左旋。至最高处。则去人最远而行最迟。自是而又转至戊界。则又当平度。故行十二度。自戊至最卑

 

而至于丁。在大轮之内。其左旋之势。与大轮右旋同。故历家谓之顺。自丁界至最高而至于戊。在大轮之外。其左旋之势。与大轮相反。故谓之逆。但月行交道甚疾。故但见其迟疾而不见其顺逆也。盖转终小轮。非如大轮之比。月之近处。微有低昂之势。满一周则恰成小轮样。其小轮上。细分三百六十五度。一日行十三度有奇。满二十七日五十五刻而一周。此必有浑仪。可以了然。而何可易得耶。愿兄仔细推之。

与李寿翁书 编辑

冬寒稍解而复紧。此时兄孝履支福。区区溯仰。转终图。更加推详否。此说初闻甚骇。徐究甚有理。为之迟疾度者。盖自戊界左旋向卑处。经度未甚变。只有毫忽之差。故入转二十一日以后。平度稍加而疾。至卑处尽头。则经度大差。故疾度至十四度。积而至于丁界。则经度又未甚变。故疾度渐迟而平。此一半。弟创名阴历。小轮虽左旋。以大轮观之。同为右旋也。自丁界向高处。则转轮在交道之外。故其势逆。经度十三度有奇。而转轮左旋而小缩。积至于高处。则经度之缩甚大。为十二度。自是而左。至于戊界。则经度之缩甚微。渐舒而平。此一半。弟创名阳历。盖以交道内外而异其名也。比之日躔。卑处犹之冬至。而丁界则春中也。高处犹之夏至。而戊界则秋中也。幸加意细推焉。从书云氏。又得西洋法立成表四册。其度数之详细如恒沙。未易立究。亦不必究。独其首卷所论。颇有可观。气应之说。正与弟等所推相符。益觉豁然矣。兄前所示心性等理会。不是第二件事。兄须速了历法。教以近日别所讨究者。以开迷胸也。

与李寿翁书 编辑

新图谨悉。而恐兄未能细究鄙说而为此也。必是弟说疏卤。使兄不能尽乎人言之意。今请略申前说而复辨来教焉。盖转终轮体甚小。其经不过十度有奇。故月在天上。则转轮全体在天上。月入地中。则转轮全体亦在地中。其轮甚小。故在天上时。人目自下望之。自丁至高。为左旋之势。自戊至卑。为右旋之势。非如来图之体大如黄赤道之交也。若如来图。则是别有一转道半跨交道。何以谓之有委蛇曲折之势耶。幸更取弟之前后两书。细加推究。则将有释然冰解者矣。且月之自卑至丁。自丁至高。乃是左旋。自东而西。而兄以为明是右旋者何欤。恐偶欠照管也。以测候之法测之。则月在最卑。月形大。在最高。月形小。在丁戊两界。月形中。此只于交道之傍。有微茫出没之势而已。不须作大轮看也。其取丁戊二字无意义。曾见西洋书。取甲乙等字。以识度数。故用其例而已。转终小轮之说。见于崇祯新法。从当觅尘尊眼也。历法透过转终。则已到筑底处。其间零零琐琐处。亦不须费力也。宋史中明天历。是授时之根本。周琮所论多可观。幸于暇日一披也。

与李寿翁书 编辑

昨覆示意谨悉。西法虽似迂怪阔诞。异邦之人。或有精于度数者。而今西洋之俗。专以算数为教。其推历之法。甚细甚密。不可草草看也。如授时中罗㬋计。都是西域九执历中所有。而大衍采之。转轮之说。曾闻见于回回历云。亦非汤罗之所刱说也。弟之前两书。论转终甚悉。兄须反复思量也。其所以疾迟者。是弟自推而得者。而恐是不易之理也。

与李寿翁书 编辑

昨覆承悉。而尚有一重膜子。玆以别纸申论。幸详览见教。所谓转轮经度。是每日迟疾也。纬度与交道同。无少参差。其所谓高卑者。乃指去人远近。以六合言之。东西为经。南北为纬。又有上下之体。凡有形之物。皆有六合之体。兄须细究也。弟则耐烦理会于本法外。所推得者甚多。非专靠着死法而为说也。西法中太阳赢缩之理。是创见而不无其理。而其与冬缩夏盈之本然者。亦无乖牾矣。如何如何。

转轮径十度有奇。周三十馀度。其行甚迟。每日左旋一度有奇。积至廿七日半。方满一周。弟之前书所谓小轮之上。细分三百六十个度。每日行十三度有奇者是也。十三度。即细分之度。实当一度有奇。所谓周者。谓周得小轮一匝。非谓周天也。转轮虽十分圆。被他交道疾运。日行三百五十二度。此从儒家左旋。故其十分圆之体。望之不能存其全。只有委蛇曲折之势而已。若以右旋之说推之。交道从右旋说。则其迟疾之度。随其高卑左右而为之损益盈缩焉。此详于第二书所论矣。其轮既甚小。故月在天上。则转轮之全体在天上。其自右而至卑。又至左时。非右旋之势而何哉。自左而至高。又至右时。则左旋之形不变。故谓之顺也。此轮若大而包得大地。则阴阳历无顺逆之辨而同为逆行矣。今既不然。轮体甚小而人目自下望之。此所以实则皆左旋。而势则有逆顺也。兄试将一小瓠。悬在屋下而望之。其腰中以上。则自东而西者。为左旋之形。腰中以下。则其左旋者自西而东。反有右旋之形。此在潭思嘿究而得之。难以尺字立谈。说得尽也。交轮之与转轮相贯而异行。譬则历家蚁磨之说然也。周天为磨轮。日躔为行蚁。以况乎此则交道为磨而转轮为蚁也。兄之昨书所谓转终之度。多于交终云者。可谓不思之甚也。且既以小圆瓠为转轮。又以一长索贯小瓠而右旋。则瓠上之蚁虽左旋。而被索之牵引。将右行之不暇。自下望之。但有右旋一途。而其在阳历者。不见其逆。但见其迟而已。此历家之不言逆顺而但言疾迟也。其名理度数。岂不皦然明甚乎。瓠索之制非难办。试为之而目击焉。

与李寿翁书 编辑

盖日躔盈缩。极于二度四十分。而分为四象限。月离疾迟。极于五度四十分。而亦分四象限。其盈缩损益之法。实有自相符合而为表里对待之象。岂不妙哉。所谓五度四十分。即转轮之半径也。已融会及尚窒碍之间。并愿闻之。

答东平尉书郑公载仑○丁亥 编辑

伏惟潦炎。台候万相。顷年儿子以台意投示一纸。即严信武事也。严户长之当国难扶义。寔出秉彝之不泯。千载之下。孰不为之耸动嗟尚也哉。况在庄陵追复之后。尤宜表章而风厉。夫是之故。小生筵白赠职事。蒙允。如金梅月元直学之或赠官旌闾。皆小生之所建请也。独于后孙录用。夫岂有吝惜不恤之意哉。第以己卯春。严信武上京呈礼曹也。礼曹以小生新经董陵之务。遣该吏来问。小生答曰。严户长苟有后孙。则岂不合甄录于相当窠。而但信武自言其父生时。宋相国多在清州华阳洞。每每趋谒承款。且请记述其先祖户长事迹。以示后来。宋相诺而久未成。及癸丑宁陵迁奉时。尤庵自华阳趋赴陵下。其父陪往留住。大礼经过后。始乃辞还云。此则礼判诸公之所共闻知者也。以此观之。似为信然。而然凡朝家之事。必先凭可据文籍。次凭参证之言而取信。小生在庄陵时。观六臣祠宇记文悬板。即尤相所撰。而其文曰。戊申间。余筵白户长子孙录用之意。而厥后访问诸处而无有。惜哉云云。此文是乙丑年所制。而距癸丑后十数年也。以此推之。则信武之言。容有未可准信者也。礼曹光恩为判书。徐季容为参判时也。以此不为陈达云。其后小生谪居镇川距清州不远。有严寿汉者来谒。仍言小人是户长之后孙。户长生时畏祸。移居于岭南义兴地。今子孙多有。且户长坟山在义兴。至今设祭。出示其数三代户籍。而户长名字则无存焉。渠则近年寓居清州云。小生意以为虽难明知其户长后孙。似是其旁孙。犹可贵。故馈酒以送。但因此思之。小生董务庄陵也。宁越人皆言户长老死后无子孙。故坟山在越中。邑人祭之至今不废。又严信武云户长墓在清州。渠辈祭扫不替云。两人之言。皆无证验。独宁越人之言为可信。何者。既以为户长无子孙。而邑人祭之云。则其无假托凭籍之嫌。灼然明甚。墓山则断然以越中为真的也。惟其如是。故台监下示文字。不敢率然以为信然而轻有著述。不然。于严公事。夫岂有一毫吝惜之意哉。夫严公之义烈。诚可尚矣。然后来自言其为后孙者。果是真的。则褒之赏之。顾何惜焉。第以其事证不明。系派可疑。则又乌可以难明难信之事。徒据一人之私言。而遽以为子孙而有所褒录也哉。此事每欲一面论而未易。敢以书尺替白。如有可教者。不妨指的详示以破蒙蔀也。谨不宣。

与郑士仰书壬申 编辑

士仰足下。顷年因士友间。得闻足下主阳明之学。于心窃惑焉。昨岁拜玄石丈于坡山。玄丈忧足下之迷溺于异学而不知返。及今春。得玄石丈书。有曰顷与士仰连床。苦口而不能得。忧痛交切。于是益知足下信阳明之深。好阳明之笃。非区区言说所能回也。盖足下之所以信其说而不回者。岂其无所源本。而徒以背驰于朱子为快哉。顾其中必有诚信而乐之者。今不推原其说之所在。而徒以抵排为事。则已有论人刻核之病。又焉能深服其心而有救正之益哉。夫天下之理一也。苟理之所在。则固未可以人而轻重。然古人论学之旨。莫要于大学。而朱子训义。至明且备。阳明子乃斥以支离决裂。出新义于程朱之表。而其言语文字。具载遗集及传习录中。其论说之偏正。学术之醇疵。诚有可得而言者。则足下之信而好之如此者。无乃信其不当信而好其不当好也耶。仆年十三。读大学及或问。厥后盖尝屡读而精硏矣。中间见张谿谷文字。赞叹阳明之学。不一而足。于是遂求阳明文集语录而读之。乍看诚有起诣新奇。可以惊人处。既而反复而读之。博极而求之。则徒见其辞语竗畅。文章辨博。而学问蹊迳。率皆颠倒眩乱。非但背驰于朱子。将与孔曾相传之旨。一南一北。有不容于无辨者。遂妄著辨学一说。思欲与同志者讲确而未能也。及闻足下嗜王氏。拟得一番从容。以叩崇论之緖馀而竭其愚卤之说。比年以来。身事栖遑。足下又多在远外。以玆含意未吐。耿耿至此。近闻足下住在圻乡。而病忧跧蛰。合幷未易。谨以前所著辨学说投上。望足下就此论正。一一开示。所言苟当于理。敢不褰裳而从之。如其不然。亦当继此而请教也。玄丈云足下裒捽王氏文字。作一书。略如近思录之为者。亦思一览耳。每念足下天资颖悟。虽在孔门。似不多让于升堂之列。不幸为异学所误而不早回复。其在朋游知旧之义。诚不胜其忧爱闷伤之心。辄复申其区区如此。倂惟谅察。大叔时得相从否。幸以鄙说相示。得以反复。亦一事也。不宣。

与郑士仰书 编辑

索居寥落。惟有怀人慕类之念。即承手复。凭想近日静候珍胜。慰仰区区。正韵书。鼎既枉用心力。而世无知者。所以赞中有后世子云之语。今吾兄乃不鄙。着眼看破。何幸如之。别纸垂教。便人似忙。此亦有冗。故当容修覆以送也。续编姑留何妨。弟粗保病喘。而旧知已荒。新得全无。恐卒无所闻。虽欲日亲彊辅。以求资益。何可易得耶。答问目别纸附于下。

初声清浊云云。广韵清浊原于西僧之翻。切韵会字母。因广韵三十六母而稍变。此则黄公绍随现在俗音而为之也。邵氏辟翕。别无所推原之处。只以宋时俗音呼而得之。而兼取广韵诸书参订也。东与冬。近世混呼如一韵。而本其初则不同。此亦以字体字音及事证知之。风俗通云箜篌是坎侯所作。箜是ᄏᆞᆼ音。坎是ᄏᆞᆼ音。古者终声ᅌㅁ相通。易象及诗骚可征也。礼记引诗我躬不阅。作我今不阅。躬与今同音。又屋韵本隶侯。尤韵钩是ᄀᆞᇢ音。鸠是기ᇢ音。而谷隶于公。匊隶于弓。是皆三辟之音也。礼韵切法。亦可考据。而但以今俗音求之。则有不可解矣。沈韵所论开合相混。亦指中叶之音耳。○辟翕图乌要。与礼韵附印不同云云。礼韵附录。因邵氏二十八声分排。势没奈何。以乌要于由分属辟翕。有伊而无儿音者此也。正音元有三十二。可知经世之疏漏矣。今训民则依天地本然之元声推去。故具三十二音。其有儿而无伊音者。伊在ᄋᆜ。伊应之中故也。○终声十二云云。喉音之益声。是歌麻韵之入声歌架。个강各가ᇹ。唇轻音之非声。是萧肴之入声骄矫。骄거ᇢ脚거ᇦ。此法详见于本朝人崔世珍所撰四声通解。○韵摄云云。摄字本出唐韵。是孙愐所著。性理大全辑注所谓括唐韵之内外八转者是也。但唐韵亦多纰缪。元时刘士明著切韵指南。今见于群书折衷。而开合既混。且摄目取字无意义。止蟹江山之属以韵目。犹有说也。通曾流深之属取别字。不可为准。故鼎改定摄目。初以卦名。后以别字改之。因作序韵摄一篇。如易序卦之体。椭舆等字。不过取本摄之内一字以标之。非有深意。此与韵目东冬纸尾何异○艮宫二摄。与诸宫不同。가ᇢ即ᄀᅶ。햐ᇢ即ᄒᅸ。그ᇢ即ᄀᆕ。기ᇢ即ᄀᆛ。开口之中。便成合口。故二翕四翕。空而无字。此非牵强而然。且虽无音声。犹立摄目。如经世之方圆黑圈。只存其位置而已。○八宫之外六图。固是八宫之内一韵。而但江ᄀᆡᆺ变为갸ᇰ。山ᄉᆡᆫ变为샨。皆ᄀퟄ变为걔。鸡ᄀᆜ变为계。下皆仿此。别出者。与上八宫字有妨碍故也。交皆等韵。置诸第一等。非为开音也。只为册张之太繁。故推移排列而已。此等处倂宜活看矣。○礼韵所无之字。此图只取声音之别异。礼韵所收字数。仅九千字。反切之有音无字者甚多。故今取五音集韵,通修集韵。是昌黎后孙韩道昭所编。字数多至八万有奇。○叶韵之法。或一宫四摄。通以为叶。或以他宫相近之音通叶。如干宫与巽。兑宫与坎是已。又酋摄与舆之四翕叶。震官与坤亦相叶。又义摄之开音。空而无字。借歌戈为音。永摄之开音。空而无字。借冈光为音。此其大体也。且支与胎之三韵。古则绝异。故诗三百及楚辞古歌诗。皆不通叶。唯之韵姬期。却与台来叶。支韵枝知与涯叶。绮被与解叶。皆同摄之内故也。李唐时字音已讹。故礼韵合三为一。已成功令。今不可改。而其元初界限族派。自有不可诬者。不得不阐明也。此外又有别叶。不可胜纪。五赞翻切。出自梵天云者。西僧了义始刱字母而未备。其后神珙,直空等继之。始备三十六母。汉时未有翻切。史汉注中所载。是颜师古,司马祯等所追加。○蔡氏固深于经世。而其于声音数。无甚发明。只依仿训解而已。祝氏所论多舛驳。已论于折衷矣。郑氏以何休为膏肓。范氏为废疾。此犹言成癖云尔。鼎亦只取其沈潜癖好而已。○群书折衷广韵。先于沈韵者。以广韵三十六母为主故耳。沈韵是四声之祖。而鼎未曾得见全书。只以见于他书者。略记如此矣。

与郑士仰书 编辑

自承沁都往看之命。一念先已悬系于座下。方拟竣事后。以身就候。姑未暇于拜书。意外专人惠书。手毕满纸。承领以还。披仰良深。仍审寓次秋尽。履道劳相。欣写亦至。吾兄比日所遭。寔出于君相尊贤。辅理之盛心。虽未及有所登崇。固已风动于群听矣。顾以吾兄㧑挹之素怀。其为悚仄不安。可以想知矣。然欲以掉脱之方善处之道。望于鄙弟。则其亦疏矣。窃念儒者处义。自与隐遁长往者流殊科。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此古训也。从古儒贤。未有以礼招之而不至者。縻之以爵而不应者。古人姑舍。自程朱至于我东先儒。皆然。惟是道不合则去一义。不与世之溺不返者同归。至于量时度分。安于不求知者。古亦有之。或辞尊而居卑。或辞内而就外。惟在自家心上裁量出来。岂不绰然有馀裕哉。方将俶装回程。望范承教。可以对讨。灯下草此仰覆。

与李季章书丁亥 编辑

昨令备郞往复之后。郞厅来言观江留杕启。则延安军既以来役白川。姑未到。今方发关于江都。如未及到。使之勿赴事分付云矣。今观移文草。则无此意。无乃郞厅失指而误传耶。且前秋虽有定夺。今春。大臣及兵判。既以只用三邑军事。改定夺分付。则所当依此奉行而已。如欲加用。则亦宜状请得旨然后行之。而如是状闻。未知其妥当。且正月江留上来时。来访于江寓。言筑堰事曰。前秋除操调用事定夺。今当用之。生曰。虽有前秋定夺。此则诸道行操时。除操调用之谓也。诸道春操。既皆停止。则江都所属五营军之调发。实涉偏苦。且既有新定夺。只令用三邑军。延白以越海。勿令赴役。亦不当擅发。须状请得旨而举行云。则闵令曰。兵判请只用仁富丰三邑军丁。而上教则有调发军丁一语。而别无勿为尽用之教矣。生曰。上教乃因诸臣所达。而听从之意。果如令言。则上教中当以既有前秋禀定。使之尽用措辞下教。今此上教。明是只用三邑之意。如欲尽用。不可不状请之意。更为申及矣。此令锐于当事。轻着如此。良可闷也。此意台宜备知曲折。故如是及之。闵令之访我。在于正月念后。足以分付于延白及畿邑。而事竟至此。诚可骇叹。比来益闻沁事决难完就。役军七名。伤于伐石之役。死者三人云。毋论军丁死伤如此。为此必不可成之事。糜费许多财谷。劳弊许多人力。坐招军民之怨。此岂细事也。此事专由于台。台之前书数幅。皆以成就后效验言之。若成就则利益固多。其如终不可成何哉。此时动民之事。决不可轻举。惟当收拾已散之钱谷。防塞牟利之弊源。节用爱民。一以巩固邦本为务。而以台才诚识虑。犹未周思而远览专以先入为主。一向坚持。不思改图。乃曰事若不成。当受罪罚。此岂所望于台者哉。尹铎为晋阳。损其户数。为国保障。自有其道。岂必以水利为先。战国及汉代。多以水利为尚。而后代绝无此议。我东方小小筑堰。前后非一。而至于大堰。则乍筑旋坏。绝无完就得力之处。关海两湖。如此处颇多。今此沁事。设令完筑于一时。既是潮汐水侵啮之地。且当南风。其破溃可立而待。生欲以此陈疏。而屏伏待罪之中。未能如计。日夕忧虑。若恫在已。台宜反复商量。俾无后悔。

答李海伯彦经书戊子 编辑

瞻傃方勤。递中谨承令札。仍审比日寒沍。巡履万相。慰仰无已。详定一事。大体既已完定。只以些少增减之商确。未免经旬迁就。顷者始得归一。付送节目及别纸草记及别单。其明日连续下送。想已关览矣。今承令示。以敕行之当前。有所持疑。是何言耶。本道民役之苦重。有口皆言。而特无担当奉行之人。未祛积弊。乃者景仁令言之于前。鄙生赞之于后。又得令监为道伯。费心究度。颁降有日。今若拘碍客行。遂辍不行。则西民倒悬之急。更无可救之日。殆非仁人之心也。近来莲洞相公力主大同之论。其言曰。均是王田。兔凤何为而出二十斗。延海何为而出十数斗。小邑之民。将怀疾怨。传曰。不患寡而患不均。莫如定行大同之制。馀米虽缩。可以从他推移云云。仆应之曰。设行大同。此固吾意也。但若行十二斗大同。则馀米大缩。事多可虑。且峡民之蒙惠固大矣。数三大邑。有增而无减。彼将忘其前日之偏歇。皆曰均是王民。峡邑之蠲免三四十斗。是何功也。吾等之有增无减。亦奚罪也。然则民怨不在彼而在此矣。台意如此则或疏论筵奏。皆无不可。鄙见则决难挠改云。则数次往复之后。答曰。意见适然故论及矣。何至于箚陈云云。令今若别生新见。以退行于明秋为言。则此事终无可成之日。而临事劻勷之失。岂不为有识之窃笑乎。朝家兼牧久任之意。归于虚地。西民缺望怀怨之情。不在庙堂而在于令监。何其不思之甚耶。更愿坚定勿挠。期于就緖。幸甚。至于敕需。则虚簿责之本官不足之处。以馀米参量顾见。使之善处似宜矣。

与李光佐书甲戌 编辑

昔王沂公状元三场。人谓吃着不尽。沂公曰。平生之志。不在温饱。广微魁天下于少年。敬叔戒之以必念千里生民之寄。今足下弱冠。魁大科两场。与二公事相符。故敢取以为喩。而但念左右雅志高洁。其于沂公之语。若固已裕如矣。然圣人以辞爵禄。比之蹈白刃。则非能乎中庸者。亦未可轻以许之。至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天下事为己分内事。则虽以左右奇才高识。恐犹有未尽讲究者。前书词略。玆以更演而渎告焉。若其昨来面白者。又有说矣。程子易传曰。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也。近世先进之侵困新来。固涉于儿戏。而行之既久。遂以成俗。前辈名人。亦皆不免。循俗为之。今闻左右与朴乔伯。遇先生不恭。而乔伯又过之。恐未深究轻重之所在也。士所当为。不在于此。如此小小节目。姑且应俗。不害为猎较之义。益勉其所宜勉。不能无区区之望焉。幸加财择。而亦以归禀于大庭。

与李光佐书丁亥 编辑

昨者枉顾江寓僻左之地。获接半日良晤。区区披荷。不容名言。切想今已辞陛。怅仰又深也。为政御下之道。不过曰清慎勤严和数字。而大体令既已得之天赋。资之庭训而裕如。然职愈尊而所统愈广。惟宽可以御众。惟简可以制烦。宽则宜以郑阳坡按西为法。简则宜以尹东山莅南为法。而虽当盛壮之年。先须爱养精力。以为远举任重之图。此则亦当以李梧里公为准则。倘蒙不以为言耄而见采。则岂惟湖民之福星。将朝廷繄赖矣。未知如何。多少不宣。

与赵泰亿书庚寅 编辑

泯伏久矣。万念都灰。惟是一片憧憧。时复往来于令边。忽此手牍远枉。披复数四。恍如对晤。晦窝李台一病沈绵。遽尔长逝。百身之痛。举朝同情。哀诏隐卒。实旷前闻。没而有知。想必感泣于冥冥。奚但瞻聆之感耸而已。顾玆不佞。少相弟长。已至白首。周旋庙朝。积有年所。孰谓一朝。健殁而老存。疾未能躬问。丧未能抚棺。兴哀荒寓。殆无以为怀。伤哉伤哉。承胤君所患久未苏安。遥切悬虑。生罪蛰中衰病日甚。比又为酷炎所恼。昏昏遣日。岂有康茂之望。未涯面际。只祈令履对福。不宣。

与赵泰亿书甲午 编辑

近日令履何如。白沙相公遗像。才已重摸。而赞语属之不佞。草本呈上。细加斤正以教如何。留侯之高。以智略姿禀言。酂侯之明。以鉴识相业言。盖简拔人才甚多。如郑锦南。比诸得韩信于亡虏。狄梁公荐张桓。后来反正。在梁公身后。而其功实有源本。如昇延诸公。是沙相门客。谿迟延阳。又是受业之人。锦南办翦适之勋。故以狄公为喩。际兵戈之抢攘。当伦纪之斁坏。改以奠国步于垂亡。扶伦常于既斁为优云。此说如何。并宜证示。不宣。

答权絿书甲午 编辑

正尔憧憧。贵奴至。谨承十二日手书二纸。长笺短幅。缕缕满纸。披读数回。如对面际。不欲释手也。仍审归税后履道安胜。又深驰慰也。书中示谕。倂得以仰悉。此身居然已迫七袠。平生师友。已多沦丧。所与质疑而开抱。只有一二士友耳。吾人居远。虽未得源源相从。鸥洲鲁城。既是心事相照之地。非不欲数以书相问难。而踪迹栖遑。靡所止泊。衰病摧颓。又从而挠之。事不从心。怅如之何。然何敢自疏于情义笃至之友。而不思所以卒其所闻耶。东潭小学续编。仆亦未知其果为紧要。至于酉翁续近思。深欲得见而未能。前头当谋取来。可以就编。则亦何敢不尽心耶。曾闻沧溪林副学亦编此书而未成。并欲收聚而采掇耳。鲁城诔文一通。谨已领览披读再三。可见师生风义之纯深。而贤者文辞之典雅赡鬯。实比来所罕觏。钦尚多矣。只与儿子展看。不敢挂诸傍眼矣。此间所点化士林文字。非不知添一哓哓。而既有来问者。不敢泛视。闻太学方有疏斥之论。亦复任之奈何。馀在别幅。只冀学履加珍。

答申弼夏书癸未 编辑

子之言。美矣弘哉。抑此所以形其三闻鄙言而有所得。自与抱疑而求通者不侔。生更何辞费。且称扬之太过不敢当。谓诚之深于子则或可矣。于道既未洞观精辨。则恐贤者见爱甚而误认焉耳。然万钱一贯之旨。子既领悟犂然。则易可庶几而为学有路迳矣。生何敢引而不发。以孤好问之盛心也。夫所谓万钱一贯者。若以诸经之义博喩。则鲁论之博学于文万也。约而礼一也。四勿克己万也。复礼为仁则一也。孟子之博学详说而反说约者。鲁论之旨也。万物皆备万也。反身而诚则一也。大学之格物万也。致知一也。中庸之费则万也。隐则一也。以此类推则可以曲畅矣。抑又论之。所贵乎博者。以其博而能精也。精云者。言察识其精粗浅深之分而定其取舍焉耳。苟或徒务于博而不加精察。则譬如大军之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所谓博而寡要者。此与一贯之旨自不同。可以嘿识而会通也。其精粗浅深之分。若之何精察耶。惟以本然之权度裁之而已。譬如游人之访山。估客之评锦。登山三百。于品题泉石也何有。挟锦三千。于批选绫段也何有。士相幸观焉择焉。如有未当。不惮以告教。相长之益。吾有望于子矣。不宣。

答家侄昌亿书己丑 编辑

见汝手毕。审知气力支过。慰喜慰喜。所示缕缕满纸。出于愊臆。既叹诚识之过人。且知书词之进益。一退字。古人言其难办。非必皆贪恋荣禄而然也。或由于决断之不足。或由于明识之未逮。吾之从前去就。又不专在于数者。而即今所遭比前。不翅十倍险巇。昨与若翁有商量者。芦溪小筑。近始粗完。城阙松楸俱系。非远解职。便当归卧养闲观书。犹足以娱适残龄。此间心事。汝实先获矣。未知前头分解果如何耳。朝日哲孙有书。论及辨破事。识见言论。足满人听。可喜可喜。

与从孙守范书庚寅 编辑

比日寒严。阁况安稳否。邵子曰。二十以后三十以前。朝经暮史。昼子夜集。积十年之功。方有受用之益。谿谷亦云三十前读书。三十后则不可每读。只可资用。今之业科举者。虽与做向里工夫有间。其精于勤荒于嬉。亦岂二致也。汝之年纪。方到肆力地头。冬月以读书为本业。间做古文騈俪及序记杂说文字。而诗律亦以应俗不可已也。哲也投一律。清丽可诵。汝亦宜有以赠我。以慰穷寂。任重道远。盛年难再。荏冉之顷。几何不至于老大耶。经学为本。史传为羽翼。常以惜阴为意。斯有进矣。不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