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斋先生遗稿/别卷四

别卷三 明斋先生遗稿
别卷之四
作者:尹拯
1732年

与怀川

编辑

泰仲所传之言。甲寅冬以后。则门下实无与草庐会合之时。故其时固疑泰仲之误闻矣。其他辞说。本不敢缕缕仰溷。而积年蕴结而未能吐出者。不觉因下教之及。而一暴之。触突威尊。无所不至。惶惧危悚。追思病悸。只自罪讼而已。至于以俟百世公议之教。又极惶恐。不知所喩。夫区区所仰复者。只两件事耳。所谓妄见妄论者。则无他也。果是误入而全妄。则一毫无损于盛德矣。倘或不至全妄。则亦不无助于深省密察之一端矣。倘或辱赐反复。则当益以摅发迷胸。而亦有开悟之路矣。何至远期百世之后哉。所谓先人事。不肖私心。实不能无望于门下。故不得不罄诉心曲耳。既以昏昧之见识。蔽于闷迫之私情。凡所妄生疑惑者。岂皆得正。若蒙门下。追惟旧义。俯察人情。平心舒究。而曲加哀怜。则幽明受赐。疑结俱释。只在门下一言之间耳。尤何有待百世之事耶。区区下怀。即欲更陈。而诚惧烦渎。不足以道达微诚。而又重罪戾。趑趄迁就。又涉数旬。丧病呻吟之中。此心耿耿。何时敢弛。玆布一二。弥增惶悚之至。甲子六月二十五日。

怀川答书曰。前书。疾甚时乍看。全不省首尾如何。其中儿子云云者。适其时儿子在傍。谓无是事。故略及之。非敢有分疏之意矣。比来窃详前书之意。若以愚或将变改前说。自致于无罪之地。故申束甚严者然。愚不敢如是也。窃尝受教于先师。则以为颜子犯而不校。非是内怀怨怒。而外为谦逊。实出于诚心。谢上蔡闻过惭惶至于汗流。虽以秦少游之轻佻。闻伊川说。而面色骍然。愚虽无状。不敢始为矫饰。而终又反复也。窃恐高明虑之过也。当初愚以崔疏为悖者。夫一事致死。何等师弟也。须如孔颜。然后乃有畏匡时问答。而今以丑差体段。混并于父子君臣之大伦。以为䝱勒之计。其心不韪。故鄙书云云矣。大抵尊之前书语意豪健。令人悸怖。玆承前月廿五日惠书。则不翅减十七八也。然前书之意。终有所不敢知者。既曰。其于先丈事。无不暴扬云。而又曰。岂不痛迫。又曰。痛刻云。则是视以父兄之仇也。然而以指摘瑕疵之说。为出于爱惜。既有痛迫痛刻之心。则爱惜之心。何从而生也。岂高明虑人。或疑指摘之言。全出于怨忿之私。故为此爱惜之言。以解人之或疑耶。今日迫刻之云。虽与春秋礼经所谓。必报者有间。然引义告绝。则决不可已也何也。欧范之契。可谓至深矣。然于范碑欧公。果若以无为有。则朱先生以为忠宣当沫血饮泣。引义告绝。今日高明怨怒之事。奚但以无为有而已耶。若以朱先生说。为非道理则已。不然则岂非可疑之大者耶。愚迷之惑。终不能以自解也。且前书所谓金尚书云云。高明何忍提起此说也。当时金尚书每血泣而言者。不但曰。忍人而已。盖伤其同气。不得从容就尽。而谓出于先丈之倡之。故言不知裁矣。愚之对人说此。曾未记得。岂我或哀其至情痛迫。而说人之际。不觉其误触先丈耶。若是则负犯为不少矣。高明之怒。不亦宜乎。至于木事。则闻高明与打愚书。与贵院答木之文相左。而且见前日所从闻之人。忧恐徊徨。则其言根自有所归。故便即自当。自当之外。更有何事。而昨见金校理昌协书。则高明门下。谓我为言穷。心窃笑之。玆者。窃看来书之意。则似欲我之为先丈称停。以恔于高明之孝思。可见高明之至意矣。然金尚书及木事。愚既引伏。更无可说。至于平日得罪于先丈者。专在于鑴事。盖中其毒者。此汉最先矣。及其排斥朱子。自立己说。将有以易天下。则愚窃不自逊。猥自托于辟邪距诐之义。而不量其力之不足。将以身残灭。而极力以斥之。此于先丈。未免有左右佩剑者也。愚于先丈。虽未尝不服。而亦为斯文世道。未尝不忧叹也。至于鑴以凶悖伏法之后。则意谓高明为先丈。当如庾元规之于苏峻事。后而窃闻高明犹斥打愚阴阳之论。其扶护之意犹在尚复何望。为世道忧之之心。又甚于前。而顾以今日老少之说大行。其祸将有甚于癸甲。故隐忍而不敢言矣。日者金校理来言。曩时人以高明抵和叔书。相贺以为今则某伪学自败吾辈前日不准按律之请。甚幸云云。夫伪学之名。自有来历。惶恐不敢当而第伪学仍为逆党。是首尾一身事。况如我者此路已熟乎。况闻岭人有疏。尤可怕。虽然。愤鑴之心。至今犹甚。虽九死而靡悔。且虽欲如金宪袖中祭文之云。而不成说话。于此一事。则虽欲为先丈受恶。不可得也。幸有以恕其愚迷也。若其百世之待。非愚之说。贵书有人心所同云云。是百世以俟之意。故欲证成其必然矣。大抵今日。两家各求道理。则在我者。只得因高明所斥。十分警策。以庶几于一斑之窥可也。在高明。则只前所谓引义告绝四字。实不可易底物事。姑当如此以俟行言之息。斯可矣。不必徒事纷纷。无益于彼此。而有害于时事也。甲子七月二日。

答朴士元

编辑

怀川往复。闻自拙所誊送云。想已入览矣。或以为逼突太甚。或以为大不逊顺。蕴久发暴。不觉至此。皆所甘受。唯和叔书。以不并送拟札。为实私怨报复之谓。而恐无以自解。鄙意却不然。前此已累及具书未呈之意。而终未蒙索见。则是以为谤己也。如此而有冒进之义耶。设使冒进。见者以为私怨之故。有此怼笔云。则安能免报复之诮耶。盖系自己事者。虽人言如右。皆罪归于己。拟札则若未得开纳。则是又彰其过。而益其累耳。岂当初效诚之意哉。故未免如此。而和叔之见正相反。信乎义理无形。而意见难齐。有如此者。未知明见则以为如何。左揆亦何遽置嫌于云云之语耶。大臣顾惜国体。故其于扶抑轻重之间。势不得不然耳。然在贱分。则极一幸会也。盖贱分则守株难变。而职名则陞而又升。到此地头。势穷理极。应有变通。且名之过实。古称有殃。今日之事。虽云处义谬妄之致。亦自关运数。令人怡然。如有所得也。唯是处义之道。犹未了了吾意。则欲杜门屏缩。其不得躬谢者。非欲自绝也。实无抗颜之势。而和叔则必欲躬进以谢。必欲冒呈拟札。必欲勿以父子之私。而伤师生之体。幸于此。商量折衷以示之如何。鄙意师非一般。自檀弓注以下。至栗谷服制之论。已杀有等级。安可一例。致隆极之义。而父子之亲。反处其次耶。情义虽不得如前。而师生之名。未敢改也。问候之礼。未敢废也。如木川之事。北人之疏。皆自以为不知。故虽不能释然。而犹不敢自异耳。若使函丈真目为木川之语。北人之疏。则师生虽重。安可苟合。鄙见如此。岂蔽于私情。而不能自悟耶。和叔许恐烦不能反复。幸加三思而指示之如何。至于门户标榜。大为世道之累者。实先人平日之至忧。而到今不觉身陷于此。辱亲负国。此为难赎之罪也。奈何。○知彼之有祸心。固尤翁之先见。而持论太偏。激成祸机则又先人预以为忧者也。尤翁遘厄之日。与人书有曰。使某若在。以为如何。不肖谨复之曰。先人而在。固当以看人不破。输一着于门下。而其于门下自反之道。则亦当以已甚致乱。自咎云云。尤翁深以已无已甚之事。费辞自辨矣。然曩日之祸。实尤翁持论偏峻。积失上下之心之致。焉可讳也。且先人于当初。固以鑴之投合相门。主张横议。斥之以失身。而又忧轻脱。作弄之无所不至。其末梢所倚附者。不止相门而已。则亦不可谓不先见也。噫。此不足争。而古来激小人之祸者。小人固有罪矣。激之者独无过耶。孰与处之得宜。而销弭于未萌也。世之知此者鲜矣。而所论得之。甚幸甚幸。然只当俟后世公论。今无开口处。奈何。甲子七月三日。

答怀川

编辑

伏承下复书。又有多少说话。愈不胜惶恐之至。第所谓申束甚严云者。又出情外。门下视拯平生愚昧。乃能作如此操纵之术者耶。前日所斥北人。以为无伦悖理。无所不至者。奉谛辞旨。似是指其侵侮先人者。故私心以为感服矣。今却更释一悖字之义。似若为北人分解者然。岂门下以拯仰复为申束。故特与北人为地。反以前日之过斥为悔耶。诚如是则非但拯之失望又大矣。凡在听闻。亦或不能无疑惑于门下矣。语意豪健。令人悸怖之谕。尤极惶恐。前书触突。无所不至固已知罪矣。然情迫辞激。不觉至此。倘蒙少霁威怒。而俯赐情恕。则或以为可矜。而不以为可恶也。所谓痛迫痛刻之云。只言私心陨蹙迫切之至耳。以为如此。故情义不得如前日云尔。若谓有仇之之意。而至引春秋礼经为教。则惊愕甚矣。此则又拯言不知哉之罪也。迫刻之心如此。则爱惜之心何从而生之教。又恐门下之不谅人心也。平生尊师之地。有此妄见之疑。则设令如下教引义告绝。宁无慨惜之心乎。其欲一效妄见。或冀万一有补者。窃恐天理人情之不容己者。安能恝然如行路之人耶。其终不敢一言者。则或以情义之不如前日。故爱惜之心。未至而然。以此见罪。则甘心引伏矣。至于虑人或疑全出于怨忿之私。故为此爱惜之言。以解人疑之教。亦非拯之情也。自有此事以来。人莫不斥以私憾。终至大臣。以之上达而拯则自恐其妄见之误入者。或为私意之所蔽。故一皆甘受。少无自解之念矣。不然则何敢于前日仰复中语到私憾之处。不顾威尊之严畏。不避辞语之逼切。直陈竭论。无所忌讳。使世之执言而见罪者。益信其都出于私憾耶。门下则反以欲避私憾之迹。致疑于用意之巧。尤可叹也。此等事不须如是喋喋。而不无自慨于心者。未免因笔略及耳。木川事。又蒙勤示。当初木院之有通文于此中也。不言某事某言。而其时到处乡战。罚削纷然。此中之意。则以为太扰。故即以虽未知其言之如何。而六七年之后。追加摘罚事。未妥当之意。回答矣。其后始因打愚之与方伯书。家侄到界初也。闻其语句。而又因人始知。出于门下之所传。欲知其详。申叩于打愚矣。其后闻门下索去答通之文。以为此中前已闻之。而恶其言之出。掩置不答云云。此中士友。亦非一人。以此教之。出于意外。故咸恨当初答木之文。欠于思量。不问其为某语某事。出于某人。而径言摘罚之未妥。遂为门下之所疑也。此事支离。不须更举。而亦因下教之及。而略陈之耳。至于尹鑴事。不料门下之又以提起也。门下于丙辰答不肖之书。不以为已解疑云耶。唯此一事。自先人在世时。至于丙辰。积十五六年。前后往复。彼此殚尽。而终得门下之解疑。况其人罪死之后。尤有何更论之事乎。所谓庾亮之罪。反复思之。终未知果当于先人。而至于扶护之云。则亦恐是载鬼之车也。打愚阴阳之论。实未省记。昨未免以书叩之。则所以见诋者。只袭北疏之意。而所谓阴阳之论。则全无所答。未知斥之之言。出于何处耶。其人事。拯自知。未曾挂口。而乃以不似之说。谓得于士友间相传。而质问于门下云。吁可怪也。噫。先人平日心事。门下岂不少谅。而奈何尚执此一话头。使之受人颊舌于身后。至于此哉如拯之屏伏馀喘。守分穷谷。而徒以打愚之传讹。门下之过凝而终未免扶护罪人之律。则岂非命也。老少之论云云。曩时人相贺云云。皆非贱蛰之所敢知也。而事忽至此。罪丛于身。虽微下教之及。固不知所以措躬者也。以上诸款。谨因下教。略复一二。而唯是金尚书云云。何忍提起之责。陨蹙之极。若无所容也。拯虽极顽。亦岂忍无故发此说哉。年前因宋彝锡。已闻门下之有此说。而近又闻。令季瑞山及门下诸人。到处腾口。辞说罔极。则安得一向泯默。不为一诉于门下耶。夫金丈至情痛迫之语。则人谁间然。金丈曾于癸巳之秋。一访先人于丙舍。为及当时事为言先人引咎不仕之太过。而哀其同气之不幸。其至情可见矣。噫。杀身成仁。一家义烈炳炳。则死者固无怨悔于冥冥。而生者亦岂真有尤人之义哉。金丈于先人。真有不但曰。忍人而已之意。则是怨之深也。斥之甚也。又安有手登荐剡。以欺吾君。时加存讯。以欺其心之理乎。今乃追举其一时至情痛迫无所归咎之语。以为瘢痕先人之证左。则亦岂金丈平日之本心乎。前日则只以门下之轻以传说为闷矣。今此下教则便有因其言而实其事之意。人子闷迫之情。于此更加一节矣。祸变之事。崩心陨首。欲言而不忍言者。诚如下教。而到此地头。亦不得不沫血饮泣。一暴穷天之冤。呜呼痛哉。不肖于当时齿已九矣。虽极迷昧。无他省识。而犹记先妣自决之时。先人则不在家中。至今追思。历历如昨。人子见此而尚延喘息于人世。岂非命之至顽耶。先人于辞咨议陈情时。有复于慎斋先生一款曰。其时某与诸士友。聚谋处身之所。亡妻知事急。遣婢邀某。某至则曰。与死于贼。不如早决。愿一见而诀耳。某不忍见。走归士友所云云。其时先人不在家中曲折。实与不肖所追记者合。此其实迹也。虽使金丈而在。亦未必以已。不目睹之事。身质传闻之说。况今于金丈已殁后几年。无端引播其说。以为訾谤之口实。即不但为不肖之至冤极痛。抑恐于门下盛德。所损非细也。先妣处义之明白。不肖之尚今了然于心目。而中夜泣血者也。苟有一毫疑晦之端。则虽人子为亲之至情。何敢抵言若是。以欺天地鬼神乎。呜呼。以不肖无状之故。贻累先人。已不可言。而又与先妣明白处义之一节。而堙灭之罪。通幽明。万殒无惜。仁人君子。亦必为之尽然伤心于此矣。五情糜溃。不能毕吁。伏乞怜察焉。区区昏懦之性。本不会与人争辨。于敌以下。犹未尝敢以拂言厉色相加。此则或为门下之所俯悉也。今于门下。前后触突。有同狂妄。非但门下斥以悸怖。人之见之者。犹且寒心。而尚不能知止者。诚以身处父师之间。久蓄忧疑。而猝值震薄。一向心痛。而不自知其声之疾也。纸末所教四字。不翅丁宁。向见泰仲答书。以为与拯往复。才卼难便。峻示其拒之之意。方切惋叹。而下教又重于此。则有以仰窥门下之微旨矣。惶恐之外。更有何言。区区心曲不敢不尽而说来说去。有如谇言。使傍观者见之。未知以为何等羞耻事耶。今教以无益而有害。则尤何敢复为容喙之计也。唯当杜门省愆自靖。以待尽而已。临书徊徨。不如所喩。甲子七月二十二日。

怀川答书曰。来书感荷。然当初此事之发也。使我听而不闻而已。则都无事矣。而乃敢妄作一书。以致渐生葛藤。终至于不可收杀。则此汉不解事之致也。虽悔何及。然来教既有许多咎责。而辞意之健。无异于前。只当甘受。而其中极有不可晓者。略复奉质焉。朱子论心。不啻详矣。而于大学正心曰。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今以来教所谓痛迫痛刻。与所谓爱惜云者。为一心并有之物。则与朱子说。何其相戾耶。虽以尊之谈锋笔势。恐无以服人也。大抵前后贵说。其所以斥我本源言行者。则诚可自省。而其馀则无非苟且矛盾。抑勒变幻者。何为其然耶。所谓威怒。指何说而云耶。此汉方且恐惧修省之不暇。何敢有一毫威怒耶。若以大臣之言而云尔。则怒室色市甚矣。至如忍人之说。则自尊无端提起。心窃怪之。而略陈当初金尚书之心事而已。此果此汉之罪耶。至于尚书之前后异观。则亦非愚之所敢知。问诸水滨可也。岂亦非复吴下阿蒙之意耶。扶护二字。此尊之所甚讳恶者。而亦有事实。记昔鹤寺之会。先丈明有白黑阴阳之说。而其后乃有指一事。而非指全体之云。使我有谢李之事。此非扶护而何。夫鑴也。乃敢訾侮朱子。则是不知天命。而狎大人。侮圣言者。不待行凶作恶。而一毛一发。无非罪逆。故每效其愚于先丈。而得罪甚深。然此则全不恨矣。来教所谓解疑云者。不记其如何。而以庚申后。斥打愚阴阳之论观之。则虽曰解疑。而未免于误解矣。打愚尝以明言于愚。使愚信左右。不信打愚则有所不能矣。舍季曩者。果有妄发矣。然孟子曰。杀人之父云云。夫杀人之兄。而乃杀人之父。则可谓侵过一层矣。且怨不必酬。而今乃酬之。以此为罪。则渠亦无辞矣。然不能教弟之罪。则固有所在。故深自咎责。渠亦不少恕。今事之发也。亦累书切戒之。亦难保其惩毖。极虑极虑。尊又每谓门下诸人云。此安有所谓门下者耶。唯去岁沃川人通文于怀乡。指斥先丈不遗馀力。愚闻之。大骇而叱责。使还取而灭去之。此两事则因令季城主。激而致之也。此城主必自知之。故不复详焉。唯是来书中。师之一字。极令人直欲钻地以入而不可得也。使我受此。则实北疏之为也。故吾斥之无所惜矣。若见与渠书可知矣。人之疑不疑。任他而已唯来谕所谓扶护罪人之律云云。正与前日所与和叔书。祸福二字相合。而欲以此为持人之资。愚本无祸人之心。无乃服习于所谓其人。而谓人人皆如是耶。既书还抹。而犹使人见之者。前书忘答矣。此事不记何时事。然文简先生。尝于石潭日记。手抹休庵一款。而字字犹凿凿分明。此亦有心而可疑者耶。至于先妣云云。其在诚孝。安得不然。然日者因金士辅。闻尊以母死不明。持畴孙。窃叹尊之不能推恕于人。愚虽无状。何忍尤而效之乎。此不过因来谕之及。而不觉其言之冗长也。以此为罪。则愚固不辞矣。此孙久不敢为应讲计矣。今闻大臣请推于榻前而蒙允。则不胜惶恐。势将黾勉冒赴。而未知终如何也。大抵来书怨怒。更加一层。引义斥绝。不宜少缓。而犹且云云。此则愚昧之所不敢知也。幸须谅之。甲子七月。

右书所谓舍季果有妄发云者。推之在怀县也。有宋奎东狱事。奎东者。即尤翁之门庶也。尝伪作尤翁书。有所干请于湖南之灵岩郡。事觉。尤翁呈状。请以官治之。即捉囚刑讯一次矣。适有赦令。推以一次之刑。足惩其罪。欲放之。往候尤翁。仍及此意。则尤翁曰。赦令强窃盗。则不在赦例。伪作吾书。其为窃盗大矣。因自发奎东伪造御宝之罪曰。奎东私作通政帖。以卖于人。而书给官教者。乃吾门中人也。盖奎东不识字。故尤翁家欲知其书给为书之人。使人搜探文籍于其家。而得此伪造官教也。推辞出归县。则所谓宋村书给官教者。乃宋奎瑞之子未冠者也。自告为奎东所瞒。不知而书给云。于是奎东为死囚。故即更严其枷锁。而报于方伯。推时病作。已决归计。故其日离县而归家矣。其后子敬归自京谓推曰。京中闻君有新谤。谓君因宋奎东事。以为杀人之事。吾未之学也。即日决归云。君之归时。果有此言耶。推曰。无之。其后闻宋时杰到处肆詈曰。杀妻之事。则曾闻之矣杀人之事。未之学也。因而诟辱先人。无所不至云。即此事也。所谓去岁沃川人通文于怀乡。指斥先丈。不遗馀力云者。推之在县也。有宋子慎祠享事。摧以为未妥。故议遂中止。于是沃川人通文怀县。以数推罪。其文三至怀县。而怀儒见即裂去。故终不得见。未知其辞语竟如何也。即此事也。

所谓因金士辅。闻尊以母死不明。持畴孙。窃叹尊之不能推恕于人云者。畴锡之继母。昔年自溺于黄山江水以死。而此言则全无苗脉。其后金士辅委来。发明非渠之所言矣。渠于往拜之日。言畴锡之登第可贺云。则尤翁曰。闻罗良佐言此孙不合清望云。人言如此。登第非所喜也。渠适才闻宋后昌所传尼山中。亦有不合于翰林之语。即举此言以对之。则尤翁曰。尹拯之言云耶。渠曰。某素谨慎。安有此言。只尼山中。有此言云矣。尤翁曰。昔则谨慎。而今则全不谨慎云。其问答。只如此云矣。

追而思之。杀人之事未之学之语。及母死不明之语。皆不肖兄弟之所不言。而今如此者。似是彼中。欲以此两语诬辱。故先撰出此语句。以托于此中之言。而从而应之。前后同一关棙也。且推于子慎之祠。不过其意见如此。若托于士论而攻立异者。则只攻推身可也。辄以移上于先人。此何风习耶。然此岂沃人之所能为哉。

所谓使我有谢李之事云者。李指草庐也。而此亦虚言也。癸丑冬。尤翁抵和叔书曰。乙巳年间。与某先人字也会于山寺。草庐亦至。余谓某曰。兄于骊尹近日所见如何。渠便答曰。彼便是阴也黑也小人也。余曰。然则兄交道如何。渠便厉声答曰。岂有以为阴与黑与小人而不绝之理乎。其后草庐谓余曰。某外虽严正。而内实虚怯。伊日之言。未可信也余责之曰。宁有如许之某乎。兄误矣。及其殁后。有一可信之士。目其门来。谓余曰。尹丈于骊尹。交道终始无变。绝交之言。须勿信听也。余虽不能深信。而亦不能无疑。以为草庐之言可思也云云。甲寅答拯书曰。愚于先尊丈在世时。每奉禀以为惟此阴阳白黑之间。不可容发处。非敢谓我阳而彼阴。我白而彼黑也。然阴阳白黑。必有所在。使我为阴则我当变而从阳。使我为黑则亦当洗而为白矣。及至东鹤叨陪之日。洒然承一定之教。故自幸初崎岖。四卒烂漫矣云云。此即此书所谓鹤寺之会。明有黑白阴阳之说者。而当日阴阳白黑问答之大略。可以想见矣。丙午春。先人与尤翁书曰。东鹤之会。高明之教以长厚之风为是。弟所心服处也。所谓白黑之辨。只就论议上而言。人品之鉴。则又是别也云云。此即此书所谓指一事。而非指全体之云者也。当尤翁之抵和叔书也。忘先人之有此书。故以为先人殁后。闻一可信之士之言。而思草庐之言也。甲寅三月。拯书偶及先人遗稿有此书。然后便执以为前后异言之证。而此书遂添作谢李之言。以益实其意者也。以此谢李之言观之。则抵和叔书。所谓闻一可信之士之言。亦未必真有可信之士之言也。盖当初白黑阴阳之说者。先人必因尤翁之所问。而答之者也。所谓草庐云云之说者。非草庐之说。而托于草庐者也。草庐尝与舍弟有言。又草庐自有日记。无此说话云抵和叔书。所谓闻可信之士之言。而思草庐之言。及此书所谓谢李者。又因所谓草庐之言。而添加者也。随意装缀如此。故北疏则又添同春一款。渐加敷衍。未知此后。又有何样说话也。

怀川此书之后。则往复之义亦绝。不能复作答。故略记其书中所及者如右。

答朴士元

编辑

所示向来往复怀川书得失。虽已事过无及。而不妨商量以资惩毖。盖当初非不知其大逼太细而为是。积年嗫嚅而不得吐者。不因其言端之发而一暴之。则是自抱疑阻。以绝长者。且使长者见此理直。万一自克而从善。则或不为无益。此所以一任触突而无所讳避者也。况江都事。实始于还抹之书。安得知而不知。不一说破乎。巽辞冀合之谕。恐犹未悉此翁之作用也。此翁安有向人𥷋合之理。姑未能尽言。至于六月廿五书。则自以前书太逼。心亦不安。而自我截断。又似不敢。故欲略更申谢。而亦恐徒受意外说话。裁书有日。而趑趄不送矣。适和叔书来。以为不可无更书。故即以封呈。而果得多少说来。又不得已更送长幅。犹望其稍有开释。而所答益出意外。此则愚迷昏惑之罪。而和叔之助也。李君辅尽不干事矣。渠以近此之故。枉受口舌如此类者非一。还可笑也。第送长幅时。君辅适候怀川而还。见访以为见长者。意颇和平。而此中书。亦不似前书之逼切。庶几更不至生事云云。此则盖失于料度也。然此中与之撕捱至此。而犹不能料其末梢之至此。则于君辅何异焉。大抵事过之后。静思厥咎。皆我妄作目取。学无实得。以至于此。时独咄咄而已。无星之秤之云。可笑。知者。不待列数而知之。不知者。只随语生解。有何益也。所已言者。犹有太分明之责。含糊又何害也。幸加之意。随事讲订。勿以放过也。离群索居。所望于朋友之警益者。不啻饥渴。而类皆以虚辞相慰。或相为慨叹。此则反不如攻我者之使我动忍操虑。且得罪过而得以省察克治也。千万勿泛。甲子九月二十八日。

答赵士威

编辑

一承两书。具审多少示教。感豁不胜言。第犹有辨章之意。则恐未然。不敢不更暴鄙见。夫自北人疏以来。其诬蔑于先人者。至于此极。其欲一吁于天听。使我圣明。洞烛彼此实状者。不肖之心。与诸友之意何异哉。顾念事有大小。义有轻重。苟有害于大且重者。则小者轻者容有不得伸之时矣。盖与其呶呶对起。力争一时之是非。实不如不校无辨。静俟公议之自定。无辨则自起自息。只为一边之一事。而对起则相争相激。转成两边之血战。两边血战。毕竟不免贻祸于国家。则所辨者小。而所伤者大。不几于失轻重之伦乎。窃惟今日之事。诚莫大之时变也。栗谷先生癸未疏。有曰。事乃大谬。纷纭乖激。惟争胜负。不恤是非。同舟变为敌国。朋友按剑相眄。下至章甫。亦成蛮触。朝廷闾巷。判而为二。引长争短。厚养祸胎。后日之患。有不可测。此真千古所无之变云云。此一款。正似今日爻象而今日则有甚焉。追惟先人平日。虽终不能苟同于人。而亦未尝不以彼此物我门户标榜。为至忧。今以不肖轻妄之故。忽犯先人之所至忧者。使世道人心。顿至此境。如使先人有知。其所以惋悼忧郁。必有甚于栗谷先生当日之心事矣。吾辈既不幸。当此力分之所不及者。纵无可奈何。其忍又从而添闹耶。噫。人心难罔。公议不泯。无微不彰。无隐不显。事过之后。理自昭著。奚待门生子孙之私言。而为加损于其间耶。且虽以所欲辨者二款言之。江都事则乃先人平生引以自咎者也。不肖之妄欲辩明。而反招无限诟辱。可以为惩。而不可又也。尹鑴事则当初先人之责其失身。断其往复。不复待以朋友者。其不恶而严。如此而一边之尚以为口实者。亦所以借彼而为阱耳。亦不足多辨矣。欲辨则又不免惹起前后事端而适以益资一边之话头矣。凡此曲折。思之至深。千万更加商量。姑勿以此事为意如何。且此不可与不知者言也。只与显道,文玉。相对商量。内定于心中而已。千万心谅。○鄙书原草。依教誊上。栗谷先生以入山引咎。而蔡振后疏。以为自道尽之。先人以江都事引咎。而今乃以此为疵谤。事适相类。故引以为证。而其下云云者。犹言孟子实有埋鬻之戏云尔。只欲明疵谤先人者之尤为无据而已。若其混幷优劣之计。则意虑之所不到也。然区区本心虽如此。而言不谨慎如此。恶得为无罪也。至论权,金二公事者。盖先人尝记权公事。有守在南门信地。与金公定为死所之语。妄意二公守在南门。而仙源自焚之所。亦在于此。故得以同遂其志。若适不当其处。则其无必死之义。亦或与先人同云尔。非敢有意于议二公之死也。而今论者亦以为罪云。不胜恐悚。夫二公之事。先人之平生所诵义者。则虽不肖无状。岂敢有一毫议二公之意哉。况又有谓欲毁仙源云。此尤意外。此语初非论二公及仙源事而发也。只因先人之事。而傍及之故。语句之略。自致如此。非有他意也。然今此见罪之言出而后。方更详看。则文字辞气诚为妄率。诚为简慢。虽被以情外之罪。实无自解之辞。栗谷事虽或见谅以妄发。而仙源及二公家后人。见此文字。怒其全无敬谨之意。则设以身处。理亦宜然。区区本心。实难自白。始知修辞立诚。乃圣贤真至之训。而不娴于文字。亦非小罪也。不胜自讼而无所及矣。奈何奈何。文字之无心者。亦能造次为罪。此后则欲一切闭口待尽无言而已。更乞心谅。乙丑二月望日。

答赵士威

编辑

杨山谢书前后五幅既封。而更思之。既以杜门待尽。为分括囊。已再岁矣。今忽发多少说话岂当于理耶。以此三思反惑。未免还寝。未知如此处议亦如何。幸以此义。讲于杨山。而回教之如何。和书中所叩悔字。以其所说数段言之。则似是悔得一两事者也。所谓仇字。始发于昨年尤翁之书。而非不肖心中之所萌也。今亦有何可仇之义。只是妄见所疑于尤翁者。终不可解。而即今在不肖私义。亦决无忍辱于亲。而求合于他之理。古人所谓收泪告绝者。亦可谓戚矣。鄙人今日心事。只如此而已。和之欲尤翁先示悔悟之意。俾不肖有转身之路者。诚意恳恻。使人感动。然事只如此。则当初亦何至此境也。咄咄而已。其他如仪秦贲育。局面气势。乱场狂澜等语。皆不可晓。此则深愿和之更加商量也。此便临发改计。故和兄前未及更修答谢之书。幸兄先以此纸。仰布如何。可以略谅区区矣。乙丑十月五日。

答朴和叔

编辑

玄石书曰。窃想吾兄。躬遭变节。亦已有间。端居屏处。思惟大体。必有怵然感动于中者矣。向来养以士威诸友来访。皆言得见兄书。其所以深加咎悔者。不啻郑重。区区闻之。不胜惊喜。第念悔字。自是难说。有尽底里。一切痛悔前非者。有就其中。悔得一两事者。有外似悔责。而内实自是不动者。未知吾兄今日之意。出于何道也。盖悔深则心不安。心不安则思所以善处之道。此乃次第诚实自然之理。苟或不然。而徒为外逊者。恐不如初不咎悔之为快矣。幸乞略示其蕴以破倾郁如何。弟敢为此说者。亦有所由。闻去冬尤丈到京时。知旧门生。多以往复事为言。一日长者曰。吾亦思之。果有所悔矣。诸生拱手称幸。已而又曰。今闻朋友之言甚勤。吾必有其过。以致于此。此所以有悔者也。于是闻者知其意。莫不怃然。继而答人书。有不言则于身虽便。于世道不便之语。然后人益解体。想兄所谓咎悔者。未必相同然。当人已自处之得失。其能各为斟酌停当。无少偏重。而于其所失。深加引责。分数益明。表里如一者。诚亦未易。此弟之尤欲得闻兄意者也。○去岁闻兄家后生辈疑弟以故示其简。以成纷乱者。蒙兄为之辨释。第未知今果何如耳。近又有人言。弟作师生说。以害于兄。想此类不一其数。末流之弊。诚亦可忧也然所谓师友说。不无苗脉。自往复书出世之后。京中荐绅章甫论此事者。不问曲折。辄曰师者。道之所在。道非则可绝。又曰。某公绝之已晩。万口一辞。牢不可破。至有以不及儒门为大幸。又有讳避前日师生者。又有贬损其节目者。有若临乱立功之为。虽或有激而发。见闻所及。不胜其寒心。弟尝语人曰。某公不幸。有父师之故。其所自处。固不得不异。其无此事而专欲惩羹吹薤者。必将尽灭师友之道而后已。安有此理。然非可以家到而户喩之。从当参考古今传记。以示同志云。则其意本在兄事之外矣。盖其不为明断于彼此是非者。为弟谤根。两边皆同。却有不然者。弟于兄家事。终始参涉。难以自诿于他人。定为公论者。兄所知也。至于香洞之论。其后长者虽已略为说破。不但其言终不成道理事势。况于去夏湖儒与京儒之疏朝夕将上。而被人挽止。近又传言。前日北人必欲构疏请罪。谓今日旱灾。专由于祖宗不安而然。当此之时。不识。迷汉其当务出气力。与人明辨是非者耶。抑当屏退泯伏。以俟早晩罪罚之来加耶。人之不谅。一至于此。此亦无如之何矣。想兄或不知此等说话。略用布告。

又书示答怀川书曰。夫仁友诸书。其犯分失辞之辜。固非细故矣。苟以门下所处言之。一举而伤人之两尊。殆无馀地。其能独为盛德事耶。又曰。若非自函丈所先示悔吝之意者。彼虽欲负荆请罪于门下。其何可得乎。又曰。江都之事。其在鲁丈所引而自废者。愚恐虽使圣贤当之。必不为追罪之矣。其馀称说。要非门下所亲见。则不过得于传闻之诖误。乃遂因此而处之如此。乖朋友平生之义。伤孝子罔极之情。以至人心不服。而国论不张。祸难之萌。靡有纪极。不审此则终无害于世道耶。○答书。儿辈皆出外。不得誊呈。只抄此以送耳。

书中所叩悔之一字。不翅丁宁。敢不略复。鄙人如有学力。则可以处义而不失。如有诚意。则可以感人而相孚。自当不至于此境。此则大体之悔也。若以节目言之。则所悔非一。夫可言则言。不可则默。理之当也。而既不能言。又不能默。与权以铤私言者。一悔也。兄之垂问也。当有早晩面论之便。而径发于文字。以资起闹者。二悔也。当复尤翁之书也。新见北疏。辱及先人。此心不得其平。不觉辞语之触突。至于一事一言。无不暴扬等语。有同儿曹之谇言者。三悔也。几许经历过。而犹未能悉知尤翁之心。犹冀其万一。其后犹有再度往复。终至贻辱亡亲。无所不至而后已者。四悔也。与显道书中。语及栗翁及权金二公事。语欠敬谨。文未畅达。以致人言之罔极者。五悔也所悔如此。而其他则只自悼其不幸而已。此于兄教数款中。所谓就其中悔得一两事者耶。未知兄教复以为如何。后书所教。无非指迷导善之方。惩前毖后之图也。不唯以救拔昏谬。而忧实在于世道。不唯以䌤缝一时。而虑实及于后世。此诚文成先生当日之心。三复以还。不觉感叹之深也。且承小纸所示。所以勖勉于尤翁。而开不肖转身之路者。尤为恻切。令人怵然动心。有不能自定者。噫。若只如兄意。则更有何事乎。只自咄咄而已。去岁往复之书。今始蒙兄提砭。然辛酉拟书。初非不欲更呈也。欲俟其索见。则彼此俱好而终不得焉耳。然其第一段。即拟书之意也。闻李彝仲以公私双行见戏云。今兄以为专以碣文事为主。而不及拟书何耶。汝中传兄教。以为当因事。复修书问之礼。为始终从厚之道云。前日妄见。不能猝变。虽无私故已无强同之路。况今以不肖妄言之故。贻辱亡亲至于此极。则有何颜面。更有𥷋合之愿。假令妄见误疑尤翁。而尤翁终不失为程朱。其在不肖私义。亦断无忍辱于亲。而求合于他之理。古人所谓收泪告绝者。亦可谓戚矣。鄙人今日心曲。不得不为吾兄毕之。未知兄意以为如何。所谓仇字。始见于去年尤翁之书。此岂不肖心中之所萌耶。今亦有何仇之之意乎。只是妄见不可变改。而不容忍辱而求合。如右所陈而已。前书所谓师生之说。曾见一士友书。亦传兄教。如此救弊之言。不得不然。然师非一槩之训。自程张诸子以下。至于击蒙要诀。著为定论。若为一时救弊之故。而建为一切之论。以为不问恩义轻重浅深。而皆同之于君父。则亦安有是理。兄意必不如此而传之者如此。故因教之及而略及之。如何。前后所教。不敢无皀白。敢此略布。过此以往唯在默会耳。乙丑十月。

答罗显道

编辑

怀川疏本。不可忍见。实不料其至于此极也。只因妄言。贻此无限羞辱于先人。而又使此翁。至于此极。不肖无状之罪。可胜诛耶。只自痛咄而已。第辨章之意。鄙见犹不然。依前无辨不校为是。请陈之。盖先人事两款之中。江都事。既已备陈于先人章疏。人无不知。尹鑴事。亦人所共闻。世安有党鑴而背朱子之人哉。先人之不为此。童子亦知之。安能以欺一世耶。不如一切任他。以俟公议之自定耳。且其疏所谓纷纷。所谓天灾时变国忧民穷。置之度外。逐鹿而不见泰山等语。皆一边之事。而反以归之于此。执迹而观之。昭然难罔。而犹且如此。还可怪也。然岂可尤而效之。当此天灾时变国忧民穷之时。对作无益之辨。不免为两掌之归则识者之讥。将归于此。而不暇咎彼矣。噫。江都事。不必辨。其所谓为鑴毒所中。便成别人。以为世道之害云者。其借骊为阱。而陷人之心。苟有公心者。谁则不知。亦安能欺天日之明乎且以门下诸人之义言之。此事虽似不轻。亦不过因不肖之事。而延及焉者。不过一横逆耳。不谅时义不守已分。徒以区区益激无限骇浪。未见其必当于理也。杨山之论。士仰之见。未知其是也。恐不如各自守静。姑修己分内事可也。盖士之在野者。与仕而在朝者。语默之节。义有不同。若使兄立朝。在可言之地。则如此事固系去就之大节。禄仕者。亦不在此例。今在野。而何可以一个横逆而出位抗章耶。鄙见断断如此。幸以商量于杨山及士仰诸友。断然停止。且泯其迹。勿使烦露如何。○小纸所谕。与其畏缩而得罪。宁欲明辨而罹祸。何其过激之甚耶。吾辈为学。只恐义理之不得正当耳。祸福非所论。今于可以为。可以不为之处。忘亲而犯难。亦岂正当之义耶。如不肖则罪戾至此。不望苟全。东西南北。符到便行。何敢为择便之计耶。杨山师弟之说。义理无穷。而人之所见有限。鄙见则只如兄意。而安知吾辈所见为不透而不能觉也。此则吾辈与杨山。当更加精义之功。求见义理之真是处。然后当有归一之地矣。丁卯二月。

答罗显道

编辑

程子被孔文仲之斥。而未闻程门诸人之上章。朱子被伪学之斥。而未闻朱门诸人之上章。己卯。静庵之被谪也。亦未闻静庵门人之上章。至牛栗门下始有之。而重峯所执。则实灼见邦国之将亡。而发愤尽忠不能已者。不但为辨诬而已。牛溪门下。则皆壬寅削夺后事也。然如申晩退黄秋浦诸人。皆值可言之地而后发。皆兼自己去就之节。非苟然而已。以此等古义观之。其间。必有义理存焉。岂古人皆不知为师辨诬致死之义。而直寥寥如此耶。且其为之也。皆独自为之。各随其人之地位高下情义浅深。而为之轻重焉。未有如近日招朋引类。充数作气之为也。此事每思其义。无乃门生与子弟无间。不得为公言。故古人之不得为之者。其义如此耶。如此则只当付诸士林之公议。一世无公议。则只当付诸后世之公议。门生子弟。只当尊闻行知。守死自靖而已。鄙见如此。幸以此义。质诸杨山与士仰诸友。如何。唯延平丁亥疏。与赵光玹联名。悉陈前后论议异同本末。以明栗翁平日心事。此最与今日事相近。亦或可为可据之例。而此亦数年熟讲商确而后发。非苟然率尔者也。今则似早矣。反复思之。则与今日事。又微有不同者。义理诚不可以一槩断定。杨山果无持难之意耶。大抵彼疏既以邪正大判。为定为国是之意。此当为士林公共之责。不但为门生子弟区区私事也。幸更深思以教如何。且此事已成近规。外论则必以终无一言。为门下诸人之病。而吾人所当勉者。只在正当处耳。他何顾焉。且先行后言。百事皆然而此等事。尤不可先腾于听闻。千万慎毖。幸甚幸甚。丁卯二月。

答罗显道

编辑

辨章之意未已。深用闷然。每念先人所谓受国厚恩。纵不能报效万一。尚安忍作为无益之偏论。重被万世之罪责之语。未尝不衋然于心。兄亦岂不深体此志耶。反复思之。终不如一切任他。而静佚公议之自定也。朱子之遇遁焚章。岂畏祸哉。实恐其无益而有害也。且以兄之私义言之。鹤发在堂。而自取投窜之祸。未知其合理也。从弟书。弓张魏公事。彼系国存亡之事尚然。况此是非。自有公议者乎。人皆以为彼边文字狼藉。而此独无一言半辞。则后世何所据而辨其是非乎。此则大不然。是非之公。自有人心之所同然。诬辞伪说。终不可以欺人。自然破绽昭著。只使其手足尽露耳。若果以文字说话。能定国是。则自古以来。小人之诬陷君子者。岂乏文字说话哉。而淑慝之分。终不可追。以此为忧者。恐其不能远观也。且详兄意。以必及今日辨破为快。此亦不然。其文字具在。岂系今与后耶。其下云云之说。则似亦出于私意。非君子之用心也。世人所讥门下无人之言。固已料之。然守不校之遗法。付是非于公议。超然若无闻焉。安知后世不曰门下有人乎。作为一通文字。私与同志讲讨。使后人不迷者。岂待抗章而后为辨诬耶。设使终不可停。今日则似早矣。牛,栗两贤之被诬书名天府。在乙酉。而重峯之疏。在丙戌。延平之疏。在丁亥。其不可率尔也如此。姑待之如何。丁卯三月二日。

答罗显道

编辑

宋生宽夫。至传兄与士威之意。知辨章之事如弦上之矢。不胜忧厉。当此时事艰虞之日。他人之纷纭者。纵无可奈何。何可尤而效之。同归于一套耶。且先人之受此丑诋。已自北人始。今四年矣。今疏出之地虽殊。其实一也。朝廷特以一时之形势。未免依违而圣明既不以为然。批辞中略而不答。或可见圣意之所在矣。士林既不以为是。自吾党言之。虽似大事。而自国家言之。则岂不是一场闲争竞耶。置而不辨。则或鼓或罢。自倡自和。不过如是而止耳。此边之宜静而不宜动。道理利害明若观火。而兄辈之意如此。和叔之意亦然。若有不得以自由者。岂时运之使然耶。咄咄。此疏既上。一边之血战更始。未知末梢税驾之所。则后世之责。其能独免耶。古人之探箧解帙。潜抄默诵者。似合今日之时义。虽已定计。愿更与杨山及诸友。熟量之如何。

答罗显道

编辑

怀川之于先人。终至于此极者。非真在鑴也。特执鑴。以为疵病之资耳。盖先人平日思告而责善者。每切中其忌讳故因鑴一事。要以排抑先人。使先人之言。都归于虚。而自立于无过之地。此其私意根柢也。然自甲寅乙卯以后。鑴事更无可言者。而不肖因文字事。前后往复毕陈无馀。故自以为解疑。而其后则不复以鑴为言矣。甲子往复书。始复提起。因以扶护二字。作一题目。直至今日。始乃定为公案。脱略前后事蹪。只以已意捏出。凑合前后使不知颠末者。莫测端倪要。以眩乱百世之是非。此非特一时偶然所发也。

戊戌腊月答市南书云云。

己亥八月。在坡山答尤春书云云。

己亥与怀川书云云。

右三书。在而所谓戊戌七月书。及所谓抵权正书。则书草不在。未知书辞一皆如此。而酸甘和剂等语。亦见于他书。似亦是也。但所谓怀川答书者。皆曾未闻见者。岂怀川见先人书。不契于心。故与他人书中。有此等语句耶。所谓请使人慰之耶。筑宫师事之耶。亲临见之耶等语。皆是不平之语。先人书岂欲其如此耶。既以先人为尊信于鑴。故为此张皇也。且似以右诸书中。亦多有触忤之言。故发其不平于此段耶。怀川书札之来此中者固多见逸不存者。而如此书辞。则全未记得。必是与他人书而误引之也。先人书中。所谓通其论议者。谓朋友间采取其论议云尔。岂谓待以宾师。不烦以职事之意耶。所谓迫于群议。屈意而用之云者甚苟。若真以为斯文乱贼。且前日往复书中所云。不待行凶作恶。而一毛一发。无非罪逆云。则虽迫于群议。安有置之讲官之理乎。当其请仍授进善也。以此等人当以格外用之之语。自启于榻前。若其时已以乱贼视鑴。则亦安有此言。然自宋子慎疏。已设此归咎之端。以为怀川出脱之路。还可笑也。

答罗显道

编辑

所示外言。只可得以警惕。而坟庵之诮。则不得不付一笑也。然祸福在天。非人之所能为。吾辈唯当无失吾心以死足矣。他何足言。如致道之类。只宜任之。使其学果有实功。则当自转耳。玄石书录呈。其并举兄疏与韩疏。已太无分别。而欲使我为文字。告其墓。具道彼此幽蕴者。即前日使我摧谢之意也。其时犹或有善处道理。犹不知所以成说话。则况今幽明之间。彼此方寸。无可隐闭。其于构诬先人之处。将何以着说话耶。此皆不可晓。欲以此意更质。而恐或又惹人唇舌。姑未率尔。未知如何。

骊论复出。其焰甚烈云云。此市南与鄙生及春兄书也。骊学之弊。固已知之。而亦岂料其至此。不胜愤慨云云。此黄生世桢书也。此有其徒。见此二书。面色如土曰。如闻其讣。此可见公议之难泯云云。

右怀川抵此中书。乃庚子五月廿日书也。所谓其徒。未知指谁。而盖在彼中者也。李喜朝所谓抵市南书。未知何年书耶。若在庚子间。则不过如此书所称其徒者也。后生辈何知其时事实。或误闻而误认之。亦无足怪。然其时亦每以右彼疑先人。其为指斥先人。亦未可知。然其时则不害为朋友间相警责之语。岂可与后来之疏提起二十年前之事。要以挤人于坑堑者同哉。彼中欲护兄疏所谓怒其子而詈其父之迹。凑合旧年之言。以眩后生之目。非但此一书而已。

骊江之自立已说。以异于朱子之训者。其与奸程伪朱者。诚不同科。而安知其一转。则终不至于难言也。况其徒之痴妄者。转相夸耀曰。白湖之见。高于朱子。肆然公诵。使人莫之敢撄云云。里在乙未冬。春兄抵书于弟曰。吾以不尊骊之故。得罪于少辈云云。骊之斩衰之说。又是掀天动地底模样。令人魄夺。昨者又闻洛下相传之说。亦是其徒妄相张皇。欲以横驾古今云云。

右即庚子四月怀川抵先人书也。此书中所谓其徒。未知指何人也。而向者韩疏中引此书。而改少辈为清议。欲以归之于先人。安知其抵市翁书中希徒之云。只如此书所谓其徒者。而又以归之于先人耶。怀川疏中。既已汨陈前后之言。勒加扶护之罪。故彼中后生辈。何知事实。承讹袭谬。靡然陷溺。而不自觉。亦不足责也。闵黄诸人。则必知之矣。

和叔书初欲录呈。而更思之。时未作谢矣。未作谢而先传其书。虽于亲友间。似有未安者。近俟修谢之后。并谢书以上为计。未知如何。大抵今日纷嚣极矣。和见似亦未甚自信。欲我之为文字告其墓者。亦谓与一士友言。而疑其辞而不能质言。其意可见也。姑宜默会。以俟后日更作如何看尔。不须汲汲求归一也。如何。和书末二款。恐未闻故录于左耳。

尤翁闻士元死。极加痛伤。深恨其不及识面。又于文字中。删去尝及士元者。又闻李令择之。曾作书争虏阵事曰。诚与鄙闻不同。其何以有此言耶。答曰。当时只凭沧洲语。若如来说。吾亦不敢自是云。此段似非误传。故敢及之。

右即和书所示也。其言及士元之文字。未得见。未知初书何等语。而后删之也。和则或已得见。而远不能觅见可郁。择令所争。即指李喜朝问答中事也。以此观之。则可知其专出于造诬。而择令则实知其非沧洲之语。故其答不得不遁屈耳。和意则似以为公心补过者然。未知如何。

前教。李喜朝问答辨说。欲索言。则于鄙人分上。犹有未能安者。欲大纲说。则又无以见曲折本末。且谓世间。自有不泯之公议。亦无事于自辨矣。今和见如是未定。恨无由相聚消详也。可郁奈何。

彼书所引宋诚伯一款。亦载于韩疏中。诚伯亦非不辨菽麦之人。安有如此诞妄之言。其下所谓牛溪子云云之语。则韩疏亦无之。可见其随意撰出也。正与东鹤之会。既造草庐之言。又造谢李之言。逐旋添造一般。夫著在文字者。亦且添加敷衍。惟意所欲。不顾前后如此。人之罔极。乃至于此耶。庚午二月十三日。

答罗显道

编辑

别纸所扣怀川师生之分。今不欲更为提起。而吾兄以情。问之直穷到底。不敢不略对。盖先人与怀川相知。已在丙丁之前。而其后怀川每往来吾家。故自在幼少时。已以斯文长者待之矣。甲午之岁。候于苏堤书堂。适从兄子上氏。读启蒙。仍留与同读于席间。此为挟册之始也。其时方读朱子节要及大全。而间以请问于慎独斋先生。则先生谓吾辈中熟于朱书。无如英甫。须往从之。先人遂命就彼一读大全而归。自丁酉春始。其后数年往来。至大全廿馀卷而止。竟未得卒业矣。自此以师礼事之。而情义亦自别于诸丈。然谓之同于父子则妄也前日闵相所称拯与侪流相语曰。如我师弟之间。情义之笃。非他人比云者。非拯之言也。未知闵相从何得此。而至达于天听也。师非一槩之说。自程,张予以来。已有之。制服。有三年,期年,九月,五月,三月之差。则情义之厚薄轻重。可知也。安有名为师生。则便可同之于父子之理耶。先人尝教不肖曰。英甫之突兀处却好。须师其好处。而病痛则不可不知也。又曰。汝以朱子书规之。如古人之以三百为谏。可也。盖先人则每以为其病痛。在于气质。而未尝致疑于心术。故所教如此也。毕竟鄙见。得窥其本源之可疑。然后次第狼狈。以至于此。甲子数三往复以后。师生之义则已绝。而犹不敢不以旧义处之。故虽不复通书。而与人酬酢。犹以尤斋称之矣。丁卯以后。则彼之于先人。构虚捏无。诋诬罔极。旧义亦无所施。故不复称其号。而只称以怀川矣。拯之于怀川本末如此而已。然每回思平昔情义。未尝不怵然兴怆。实有后来以我为口实之惭矣。玄石之论。盖主经之论也。亦何可非也。兄之追咎玄石。似乎未安矣。然玄石以为师服。无论情义轻重。皆当心丧三年。未免背于程,朱之说。此为不可矣。今番圣教。只以父子师生轻重断之。而不问事之是非。恐亦无以服彼辈之心。而开其惑志也。然怀川之用意打讹。自欺欺天之实状。只吾辈身当其祸。多少经历而知之耳。玄石亦不能尽。则虽日月之明。何以悉烛其幽蔀耶。唯俟久远之后。天理之自然昭著。人心之自然开悟而已。要非今日口舌之所争也。一览而去之如何。

答罗显道

编辑

闻彼中一番疏章。悉复旧套。而语益罔极。每以不肖之故。贻辱于先人至此。自痛奈何。其中慎斋先生书及玄石书一段。以子贞书见之。似兄亦未谙曲折。故别纸书上耳。己卯六月十九日。

疏辞中江都事一段。若元不举论则已。若举而论之。则必须举实明言之可也。人之诋毁左右者。非谓不与诸人偕死也。只为导妻子先死。而身则苟活也。今若只举上一句为言。而不言下一句。则人皆以为掩覆前失。不可不慎也。须十分商量。如何云云。癸巳正月三十日。

此书。即彼疏所引也。慎斋之意。初欲先人只以病辞职。而先人本意。必欲以江都事。为引咎终身之计。故以江都事。为疏辞主意。所谓元不举论则已云者。盖慎斋之初意也。先人之意。以上一节为重。而以下一节为轻。故详于上而略于下。慎斋则以下一节为重。故所教如此也。

前书往复。后更思之。江都事所陈列者。只是与诸人起义。不能偕死而已。不举妻孥。虑或更惹口舌。灯下略具一书。晓送于贵奴处。俾为递传矣。中道得逢贵伻来传所惠书及疏本。彼此意思一般。殊可慰也。必悉陈。然后人皆释然。虽前日訾嗷者。亦不能售其说也云云。癸巳二月一日。

右即慎斋后书也。盖前书未及到。而先人又有书及疏本之呈。而慎斋答之如此也。疏本又就下一节而加详悉。故以为彼此意思一般可慰也。彼辈既于慎斋遗稿中。考出前一书。则后一书。亦非不见可知。先人于下一节。初无掩讳之意。而必单引前一书。以售訾警之说者。何也。

谨承辱书。且对贤胤。足当一面。慰感倍品。疏草似无未尽之意。职衔虽不书。亦何害之有。癸巳二月四日。

此则呈疏之日。以疏草往呈。而慎斋所答之书也。其时先人以病不能躬进。而使不肖进去。故答之如此也。前日怀川与李喜朝问答中。托于慎独斋诸孙之言。以为先人被慎斋之责。而始引江都事云云。先人之必欲以江都事。引咎终身之意一。时侪友之所共知也。怀川亦非不知之。而公肆诬捏。乃至于此。今番彼疏所引。亦本于此矣。顷得见彼中所谓后洞问答之说。则又以为先人疏辞。专为山林高蹈。不屑爵禄之言。慎斋曰。君之江都狼狈。人所共知。不可为此自高语也。然则某之引咎。本非其意也云云而亦诿之于慎斋诸孙之言。此即因李喜朝问答。而又加捏造者也。金生万圭等。昨又来过。相与咄咄。以为人之罔极。乃至于此也。后生辈不知其如此。方相与传袭陷入而不自觉。未知此祸何时而已耶。咄痛咄痛。

厥后见书。始服草庐之先见。此一款误也。其时则怀川忘先人之有此书。故其时抵玄石书。以为先人殁后。有一可信之士来言。尹丈与骊。交道无变。绝交之言。须勿信听。虽不敢深信。而亦不能无疑。以为草庐之言可思也云云。右即癸丑冬书也。其后甲寅四月。因碣铭事往复得先人此书。盖申论东鹤白黑之说。有人品论议之辨。更以相质。则怀川见此书。而后便执以为前后异言之证。而甲子书。遂添谢李之言矣。

丁未年云云一款。亦失实。先人于庚子夏。礼讼事出之后。即与骊书责之。辛丑春。闻骊将归月川。又有一书加致戒勉之意。骊终不还乡。终不念听。故先人遂断往复。自此以后。不复与骊通书矣。夫责善不从。而断不通书。则友道已绝矣。此所谓相绝也。岂必撑眉努眼。极口诋骂而后。谓之相绝耶。癸卯冬。先人遭伯姊丧入都。仍出寓于龙门山。留过葬事。甲辰正月。骊以书伻慰。先人以其犹有旧意。而答谢之。乙巳三月。遭月川权公丧。先人当初识骊。实因权公。且昨年。才有因丧见问之事。故与骊书相吊。而骊又答之。庚辛以后。只有两书。此而谓之相交如旧耶。

与罗显道

编辑

昨偶得怀川与黄江书二纸。又有曾所未闻知者。甚可怪也。一纸誊呈。古所谓千奇百怪者。真此老之谓也。其绍述之祸。方横挐一世。而莫之敢撄。时运所关。奈何奈何。甲申九月十三日。

怀川与黄江书曰。拯与其徒。每欲为大尹。掩护党鑴之迹。今日鑴之遗蘖。于榻前罪贱臣时。极赞拯之父。子。因伸白鑴而复其官爵。又复义济官。又官义济之弟。而再拟拯于大宪。其党鑴之实。不言而自不得免矣。此朱子所谓自然不易之公论也。此后重明良佐等。亦且回互而辱我乎。于此益见天理之至公无私也。拯造言诬先丈及此汉曲折。今者始得其纤悉。盖渠谓朴尚淳曰。权某闻某以其父求玉堂书示人。就某而求见。某始不肯出示。反复恳迫。然后不得已而出示权曰。未知定是吾亲笔也。然以此不美书。示人于久远之后。心甚不安。从此告绝云云而去。权之处义优于我矣。朴以此传于徐宗绩。徐以此传于徐文涣。文涣以此言于贱孙淳锡矣。不料其凶狡至此而极也。此一举而尽鏖之计也。鑴也与李涣。夜揭匿名书于城门。而以密疏请尽杀匿名书所录之人。今拯辈传其衣钵矣。日者。良佐伪作桧相书。欲如夏竦发石守道棺之为。此盖其师得鑴之心法。阳与我唯诺。而阴激鑴以世祸。以杀我之遗谋也。拯与良佐转相祖述。以致今事。日者有名门子弟愕贻而入曰。拯也规也。以凶计。将先杀金门。次及先生家。而余以规故不敢深问矣。居数十日而乱作。而一切皆验焉。此盖原于初。与鑴作仇而然也。时每诵晦翁所谓邪说。甚于洪水猛兽年来读书。只觉得此意思。参前倚衡。自不能舍。虽知以是为人所恶。终穷以死。诚甘乐之不自悔也者。每读之。诚如暴秋阳而濯江汉也。

今年正月。君平苍黄闯入门。愕贻而言曰。拯与规同谋。将欲先杀吾家。次及先生。岂有如此事乎。余曰。何至于斯云矣。自今观之。实迹狼藉。不翅如泥中之斗兽云云。罗做桧相之说。行间于文谷云云。

又一书。专诋先人。而间有此两款。君平。金万埈之字也右书中。所谓名门子弟也。其言极可怪。而乃以为实迹狼藉。又以为一切皆验。尤可怪也所谓桧相。指谁耶。未知此又何说耶。右书所谓重明云云者。亦何语耶。拯谓朴尚淳云云者。其时闻有此等语之传说者而拯与朴说及之事。全不记得矣。今乃归之于造言。诚可笑也。顷年柳长台之疏也。黄江疏以为躛言来历云云。其时未详其语矣。今知乃据右书而言也。所谓衣钵心法祖述等语。务极丑诟。而不自觉其言之鄙悖如此。亦不足怒也。此等书札。偶或得见。则辄有曾所未闻之语。不知此外。又有何等说话也。作为如许诬捏之说。笔之于书。以传于其徒。未知此祸何时而已耶。时运所关。咄咄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