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庵集

作者:李天辅
1762年
卷一

始余少时。从伯氏太华。治文词。所与游多知名士。若故丞相晋庵李公宜叔,太学士月谷吴公伯玉。皆所谓杰然者。而李公尤通傥好奇节善谈咲。其言天下古今事。一座皆倾。吾数子者并游。无李公。不乐也。太华既卒。而数子者。亦落落不得志。益自放于山水文酒。而李公迹尤奇。一日载妻子。入嘉陵山中。逾年而归。其文章益富。其言论磊落鸿伟。如宝剑埋泉。光气奕奕在牛斗间也。未几登上第。受知明主十馀年。而取公相。于是。月谷已亡。而文集出矣。吾二人者。亦皆衰且倦矣。每相与言少壮时。上下角逐。歌呼意气之盛。而嘘唏感慨于存亡之际。至于流涕也。今公又作九原。而从氏判书公。以其遗文。属余为序。呜呼悲夫。余何忍于斯文。亦何言以辞。余与公生同年居同里。其始交也。以小名而不以字也。公少豪纵不羁。稍长折节。为古文词。其于诗。盖天得也。心灵独造。神韵自畅。其抒情写事。不假雕绘。而化陈境为新语。清旷矣。不沦于枯寂。隽逸矣。不流于靡荡。篇成笔落。飒飒有风竹声。人得其一句。口相诵以传。近世以诗名家者众矣。独擅盛唐风调。流声一代。未有如公之蔚然者也。于书未尝刻意究索。而各得其趣。及发而为文。踈宕简洁。时或自出机杼。恣其游戯。而不失古作家尺度。尝著论是非前古事。凡累千言。其言人情时变。辨核深至。置之苏氏诸论中。识者殆不能辨也。公之于斯术。可谓尽其能事矣。虽然。若公者。恶可以一文人蔽之而已哉。公以高才伟器。早负盛名。非蕲以一艺自名者。盖尝有志于当世。自在释褐之初。常持清裁以古人自期。顾阸于时。其见于施措者。卒不能如其志。及位益崇而主知益隆。虽欲敛身而退。又不获矣。家居服食起居。不改布衣时。往往望远而思深。不平之鸣。屡形于篇什。此余所以为公悲之者也。嗟乎。功与言之傡立于不朽。自古以为难。岂非命也哉。公之著述。中经火佚。见存箱箧者。摠若干篇。今删定为八篇。诗凡五百四首。文凡一百六十三首。夫集之所为作。有可以观其人焉。有可以论其世焉。如是而已矣。又奚用多为哉。崇祯三壬午季冬。宜春南有容。序。

文简李公所著文集凡八卷。诗五百四篇。文一百六十三篇。其从父兄大学士鼎辅,从父弟刑曹判书益辅。属景源及公内弟右参赞金公阳泽。删定类次而刻之。公以词章擅一世。学士大夫皆传诵之。而燕居不肯数数为文字。及位宰相。又被疢疾。其述作不能多也。然景源与公游者三十年。观公之志。无一日不忧当世。自始仕。以至为相。不殷殷而深虑者。景源未之见也。其免相退处江湖。犹不忍遽忘于世。或终夜恤然不寐。往往以事之未然者。预为之忧。忧之甚。则形于文。文虽不多。亦可以见公之志也。初。景源从公浮江至龙山。吴公伯玉,南公德哉。同在舟中。遂握手登挹清楼。公慨然顾谓景源曰。伯玉齿长于子。宜先衰。吾与德哉。齿又长于伯玉。愈宜先衰。安能见国家太平乎。德哉嘘嚱。伯玉泣下数行。景源窃悲公之志眷眷于世而不能忘也。然世人徒称其文。而不知其有忧世之志也。公尝慕范文正公之为人。胸中豁然无所蔽。自未第时。能自任当世之事。风裁凛然。人闻其一言之奖。无不讙忻若有得。其在朝廷临大事。毅然自守。人莫之夺也。故其为文辨天下是非善恶。必尽其所欲言者。议论朙快。无屈曲之气。其为诗。思之深者。悲以郁。虑之远者。爽以永。声律铿锵。有俯仰感慨之音。后之君子见其议论。考其声律。蔼然有忧世之心。其不掩卷而太息者几希矣。公讳天辅。字宜叔。初拜国相。其年五十有五矣。盖是时。朝廷清朙。卿大夫从政委蛇。赞圣上垂拱之治。而公眉间。常蹙然有幽忧之色。宾客问之。亦不言也。夫国家既治平矣。而君子犹且皇皇为国家无穷之忧。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是也。至于众人则不然。见危然后乃始忧。若公之志。其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者邪。公既老。治亭江上以居之。景源亦病归江上。去公之亭不十里。一夕。樯影过中流。即公舟也。公呼景源升其舟。因指龙山而叹曰。吾四人浮此江者十二闰矣。伯玉已卒。吾与德哉年益老。朝夕且死。子他日必知吾忧矣。朙年公卒。景源以罪斥海外。赖上慈仁。得不死。复至江上。虽欲见中流樯影。不可得也。公平生所为文章。既不多而又散亡。其传者才若干卷。然文章愈少愈精。岂不贵哉。自公卒后既一年。文集始成。风流邈然。而江湖有馀忧矣。悲夫。

岁在壬午十二月。长水黄景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