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悔集 (权得己)/卷五

卷四 晩悔集
卷之五
作者:权得己
1712年
卷六

寄次儿訦书

编辑

汝去后三日。天寒且风。念汝衣薄。何以行迈。甚不能忘。尔后天日稍温。念头稍安。第未知北路风日。亦如此中否耳。念汝冒寒之心虽切。而所念又有大于是者。愿汝虽不在吾前。恒不忘吾所戒。如在吾前。此余所念也。此中仅保。不足为汝言也。汝须勤读。不可一日少惰也。余所望于汝者。非愿及第做官。而只愿汝作善人也。汝须体我此意。凡事慎勿苟且也。所以劝汝读书者。解蒙然后可以看尽古人书。尽知古人言语。然后可以知善恶之实。故吾所望者。在于以诚心读书而已。读书有不解。或看我书有未解。幷不耻问人。幸甚。且居乡。切勿妄说人是非。勿妄谈近邑守令贤否。勿妄言时政得失卿相过恶。且或人有义举。切勿雷同从之。世人不知义。自以为义气。而不自知其为悖逆者。人或不知而从之。则是为悖逆也。故劝汝勿为此事也。且勿妄交游。唯以书为友可也。海西自古多乱。置汝于玆地。何能使我一刻忘之耶。我之所忧者。汝在此时。必已略知我意万一。或有上疏者。或以义气救人之急者。此虽曰义。而其实不义也。切勿从之。况或世乱而以义兵自称者。尤不义之甚者也。我之此言。乃汝终身所当服膺者。汝宜不忘铭心也。李君俊良。我之故人也。汝去时忘不作书。今有书。汝可传之。且汝读书不解。可往问。且受业可也。情多不能以一笔尽之。汝可心领也。不缕。

不审汝作何样。我则此来。心症转甚。念汝兄弟如恐不及见也。我恐将死时。未必与汝有言。故今遗汝一言。汝胸中须着善心。不可着一毫不善心。身上须行善事。不可行一毫不善事。然所谓善者。亦无他法。只是一个是字而已。凡事若未到极尽是处。即是不是不善也。故若更思其次。则便陷于不是矣。心乱泪下。不能一一。

答少儿书

编辑

省汝两书及汝妇翁书。幷观汝笔述辞意。知汝病势甚重。极以为扰。读书。亦病中聊以消遣。不可太多反致伤也。且我始于忧中。观朱书。气弱不能发声读之。但口中默念十遍。逐段如是。且多难晓处。故必静坐穷思。若不得则且念十遍。或四五遍而得之。或六七遍而得之。或过十遍而不得。则以二十遍为限。过二十遍不得。则且置之。更看后段。以极清明时观之。故朱书十册。期年乃毕。汝亦须慎勿贪多以害性也。念。谓不发声读之。但口中略转舌过也。近思录固好。但难晓处多。性理群书亦好。但不如性理大全。论存养力行。凡论学等条。俱在程朱门人诸说甚备。然不可得。则且随所得观之可也。时事出处。亦不可废。但在初学。宜在后。而载于首篇。故先之耳。意必朱子大全以此载之于首。故退溪抄之。亦在首耳。其次则汪张问答。如论礼议及苏学处。不可不知。而与南轩论中和等语。尤不可不知也。又其次则为吕刘问答。吕是吕东莱。与南轩并为朱子同志。刘是刘子澄。亦朱门高弟中特出者。但其言论时。或有与朱子不同。故有往来论辨之语。又次则为陆陈辨答。乃陆象山三昆仲及陈同父也。陆尊德性而不事讲论义理。故流于禅。而得力处则有之。陈则与朱子最为分厚。而专有豪气。不肯下心着意于学。至谓唐虞三代。与汉唐无异。汉唐之治。不及三代。是乃世道渐下而然云云。故朱子辨之。此俱不可不知也。然在后观之可也。又次则曰问答。曰问答论事等数篇。俱有要语不可废。然亦宜在后也。如是者自从头凡七八篇。而有曰知旧门人问答。几至十篇。凡论学之语。多在于是中。间或有论古人处事及出处之道可想像。而为后日之准则处。而其间辞气之或恭或倨。或拒之或绝之。或恳恻矜怜。或反复谆告。是各由于情分之厚薄。礼节之疏密。人品之差殊。齿位之不齐。而可以想像朱子气像及应物之权衡。而其人品之高下。亦可以略窥其仿佛矣。其间言及持敬处。时有之而不多见。凡往来问答之语。我心但以为好言而读之。则时于其中。有感发人意思处必有之。只如论太极阴阳动静天地造化之理。性命道德之奥。虽初学有不可直造阃奥者。然亦不可以为非已分而忽之。遇言此处。且宜拱手默坐。更看数遍。或略窥仿佛。或全不可得。姑且置之。以俟他日更观。则或更得一二分。或悟前非而别有得。或未得者。今始有得。皆随我资禀之如何耳。然不持敬。则不能有得。言及持敬。朱书凡有数处。其大要。吾犹省记曰不必多言。但熟味整齐严肃。严威俨恪。动容貌正思虑。整衣冠尊瞻视此等数语。而实加功焉。则身心肃然。表里如一云云。他处所言。虽或字有小异。皆此一语也。今但以是求之。且体验心之未发已发。而此心要常不昧可也。古人云。敬只是常惺惺法。惺惺谓不昧也。然病中不宜多费心虑。盖病中精神。易致错乱无益而反生病也。但略存此心。如觉心思稍乱。即舍之勿思。使此心无一毫思虑。即清心省事之道。非独病中为得宜也。盖义理窒塞。则愈不得。他日心神清明。则自能得之也。但观先贤语。则自然心有所敬而不至走作。古人以六艺为不放心之具。彼射御算数之法。犹足以不放心。况先贤言语乎。且不必终日观看。虽一日一段亦可。但一日放书。则心放者多于放书之日矣。但如此求之。不必急迫欲速。而求日用切已工夫也。日用切已。则应事之时。求是非之所在而已。时事虽追观之可也。近思录甚好。然其易晓。莫如朱书也。朱书。先观知旧门人问答可也。近思录虽难晓。但观可晓处。而难晓者。姑俟他日亦可也。纲目不可得。则他史亦可。我心既有主宰。则彼史家之是非。虽或少枉。岂足以惑我心哉。况大是非。则彼亦自不能颠倒也。清朝若晏起。则午后清爽亦可观。午后亦若不快。则明日亦可。但发声诵读。终是害气。不如默念。且思索义理。多在于默念也。虽不观书之日。此心不忘此意则可也。且观汝辞意。似以不能着力于学。反致心疾者然。然则是学不能以养心而反为心害也。其用心岂不谬哉。学者。学所以养心也。亦是学所当为之事也。古人云。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如病中养病。亦学也。病中屏弃所业。亦所以养心也。汝年甚少。但要治病。而读书穷理功课。则姑待病愈而为之。岂有日力不足之忧乎。未愈。且以意思安闲时观书察理。以消永日。是亦治病之一条。故我云云耳。如或费心于此。或至疲神。则不独害于病。亦是害于学也。盖神疲思乱。则心反为之窒塞故也。我则非病也。只以海物多不可。故饮食减少耳。但气之禀于天者有限。以上年大病。又损其太半。故日渐困惫。以就澌尽耳。计犹可以支今岁。亦或有不可知者。近在数月之内。亦未可必。然我意则定为三五年之计。欲一年观易。一年观诗书。一年观纲目。又以其暇日。寻绎庸学。俱有所抄然后死耳。然未知果如所愿否。汝之来此。当以病愈为期。然又恐汝以不能来生病。故虽不愿其来。而亦不敢沮其来也。但暑月登道甚热。病中何以行迈。必清晨而发。当午而止。暑退而发。沿路皆宿于奴家。瑞山则可宿泰川家也。但半程就歇。时或午睡。则最怕蛇之入口。若得与人相伴而来则甚好。且无此患。若不得不午睡。则宜令奴子不眠侍侧而睡可也。且汝之来此。海物俱不可吃。必须多备牛脯。以为汝下饭之资可也。我自三月望后。海物俱不能吃。虽生鲍亦不可入口。只啖菜蔬。时得干鱼以少下饭耳。此地此时。则梭鱼不可得。若得梭鱼。则少能下饭。而他鱼则皆不可也。近得石首鱼以下饭耳。他如珍鲜之味。皆不能入口也。故汝亦预知此意。必备汝所食陆味以来可也。馀愿保重以慰我心。不具。

吾行无事。昨与再昨两夜不寐。故昨日半程以前。气甚不平。半程困睡移时。后则气甚苏醒。但疲倦耳。不足以为忧也。且汝之调病最急。而调心气尤急。调和心气者。莫若观书。我欲汝读中庸。然汝病中不可作声诵读。故姑且置之。李监察家。有朱书节要及纲目等书。宜借来。食前清朝。宜静坐观朱书。不作声而口中默念。心中玩理。如此者数十遍。以略晓义理为期。虽一见即晓。宜更默念数十遍。则初以为无疑者。亦有可疑者矣。虽无可疑。必以准遍为期。一日不过两三段。虽只一段亦可。食后观纲目。求古人成败之迹及是非得失之所在。其是非得失。必以经训为断。若厌倦则辍书。与人谈话。或杂戏适性而止可也。且持敬则可以忘忧。朱书中论持敬处。宜体认之。观朱书时。必钦膝正坐拱手。使胸中无一念。然后可观义理也。酒如药。气不平时可饮。心不平时可饮以忘忧也。不宜无故多饮。以致不思饭也。且薄酒浊酒最不宜。宜勿饮。

汝倦食之症如何。诸况如何。我则此来病少可。地甚僻静惬人意。但汝辈无一人在傍者。而亲戚音信。皆汉然不可得闻。大兄七十有三。寡姊六十有六。我亦五十有三。馀日不长。安能不忧恼乎。与汝所当言之事。尽于与君省书中。汝可求而见之。今不再及。但读纲目法。须以前代已然之迹。思将来我身受用之地。其是非得失。亦宜自思之。朱子所载先儒诸说。大都可取。故朱子取之。然朱子他日言论。或有不足之意。盖虽有所不足。而大槩可取故取之。此意须领略可也。朱子凡例。宜先观也。发明书法等诸说。多有不得朱子本意而妄有云云者。要之大都好意。宜恕其失。而察其言之是非。虽不合朱子本意。而亦有别发一义者。又或有与朱子意相合者。皆在读者致思之地。此亦格物也。且观古人处事之迹。要为自家他日受用之地。又如古人所为之事与今日事同与不同。或似矣而实不同处。皆容汝自思之也馀缕病中作书太多。不能仔细。惟愿善摄不具。我之期望于汝者不薄。宜勿负此意可也。

与沈源之书

编辑

近惟诸况如何。闻边报甚急。而老拙方抱病。日渐不支。可悯。如逢离乱。各自东西。而老拙之朝露溘先。则恐不及再相见也。所欲言者无穷。其于忠孝二字。君必先我知之。但愿每事必求是处。毋寻第二义。以千金自重。不妄逐名。不妄交游。欲以此等若干字为赠。安知此数语不为永诀也哉。愿毋以老耄狂妄而忽之。谨状。

答娱兄书朴正即知警自号娱庵

编辑

顷自南阳来。意兄在陶村送书而不遇。察访兄书中。有送于仁川之语。兄未眼耶。今承专价存问。且受情贶诸种。物意俱重。感愧无已。示事已悉。谨当依教。我所云者。亦非尽考于礼经。但以人情言之。同姓至亲之丧在道。而乃恬然行此大礼。岂非未安乎。若必为之。则吾欲杀礼从野。古人所谓亲迎则不得妻。此类是也。仁之谓行礼而不宿于内寝可也。此不必然。日月久者。居处复常已久。此不必拘。吾之意则但以盛礼为未安耳。且鄙意所云。虽不必考据礼经。而亦有可证处。凡轻服。服尽而未葬。则虽已除而犹藏其服。至葬时服以送之。今纵未能服以送丧。岂可于此时而行此盛礼乎。发引在初四。今兄之所定期日。在先一日。若丧在此。则不可为也。但丧在远外。故苟且姑息欲为之耳。若丧在涂。则终是未安于私情。且此非迁葬之比。迁葬则孝子外无服。此则服尽者皆服以送之。不可比也。但愚意所欲催婚者。盖虑奉事丈及家兄皆年高病𤶑。拙者亦近得病虽不甚重。而病势殊常。食不过数粒。虽甚饥而不能吃。乍吃即饱不能吃。以此头重体倦气弱。而痰嗽亦作。甚欲催婚也。亡妻之丧。第二儿。丧中不保。盖缘衣食无人主管也。以故吾若未婚此儿而死。则死不瞑目。故必欲催婚耳。凡事皆未备。然未备者何必尽备。婚期若更先一两日则甚好。而岂可更问乎。既定从兄教而犹此云云者。欲以白我心之所在耳。馀缕更以别幅开具。幷惟盛照。不宣。

兄示有私情礼法之语。礼法则服也。此等事则情也。情礼当幷行。俟相见毕其说。姑不缕。

承书甚慰。西南之患。皆非我心以为可忧。但以时事料之。东西南北及腹内。必有可忧者耳。但君子当乱世。宜深隐兄以今日为治世耶。处于世上。不得不与世接。此吾所患也。自丁巳之冬。固宜远避。目今南愿倭来。北愿狄来。城中之人。亦愿有难。此为何等时。而可居通衢广陌之地耶。凡吾所以未入者。为未毕婚也。今复何眷恋而不入乎。遁世之人。速死为幸。不欲见时事之糜乱也。且昔岁尝暂游泰安。见其深僻。以为隐居之所。心甚乐之。此之私意。锢于胸中。兄虽善辨。必未能除拔我此私意也。夫向东而行。佳山好水何限。深僻之地亦何限。壬辰避乱时。曾所会心处亦何限。皆我所欲往从也。而不能者。势不能耳。故泰安虽下于此等处。而有可从之势。故欲往从之耳。

答末儿𫍰书

编辑

得书。知好样下去。慰慰。我病如昨。近以欲了汝妹婚事。故且放下多少关心事。乍觉有分寸之胜。然病根当必待酬我心而后可去也。近日则汝宜勿忧。东莱博议甚好。但议论时有巧处。然亦察识此意。而取其大槩议论的当处。则虽或时有所中毒。观他书可以药之。但世俗抄行二卷。则专为近于科程文字。故删去长语。只取论人隐微处。故本文浑厚正大之态。全然遗却。而有似乎深文巧诋之态。然读者体认此意。而取其论人心术隐微之语。反而省之于身。则未必不有益。而亦能知作文言语往来向背转关之势矣。若能善读。则无不可有益之书。况东莱为文公丽泽之友乎。呵冻不缕。

寄訦儿书

编辑

近何样汝。一家诸况。幷何如耶。吾此来病少可。但来此穷僻。汝辈皆不能在傍。而大兄寡姊。俱以七十之年。不得音信。是为忧恼耳。地甚僻静。甚惬我意。穷愁则自前固然。俱不足畏。而但以上所陈为介介耳。汝须勤于治生读书。不至贫乏。且勿放心。必要凡事皆求是处。且勤读小学大学诸书。勿使为善之心少怠可也。汝若能措置从我之资。以来秋明年间入来。则何幸也。此中田地价甚贱。汝兄知之耳。馀不能尽及。可默会也。心乱不一。

与朴仁之书

编辑

仁之道兄。即惟诸况神相。昨来泰叔席上。拙者为酒所使。狂言狼藉。兄之见罪。可谢而悔。但骇却新面朋友视听。是真醒可怕也。仪礼。曾蒙见诺。今愿付送。如不可全借。士冠士昏士虞小牢特牲五篇。切有考处。愿先借幸甚。鄙说曾欲就正。先送此一册。愿赐教。馀当续呈也。但拙者箚录之时。或不免强生意见穿凿者。或于经文本意及朱子正说外。别发一义处多有之。初意但欲以是旁说。或为用功之一助耳。今而思之。览者不谅。则或恐有弊。抑得罪于圣门甚大。此则不待兄教而悔之矣。兄但总以一言该之。使览者知我自悔及兄之见非足矣。不必多言。但所望者。鄙见疑惑未祛处。皆有注语。又必有错谬处。于此愿兄指示迷涂耳。明间欲相会于中间。不审兄意肯否。馀缕想惟默会。玆不多及。

与朴潜冶论僭疑中说

编辑

有才要世用。未必纯人欲。伊耻若挞。葛比管乐。皆求世用之志也。此与乐朋友之来一意也。不先有此而先能。不见是而无悯。则是杨朱也。故曰非乐不足以语君子。盖干称父坤称母。人之向善者众。则是兄弟之欲孝吾亲者多也。岂非可乐。存得此心。然后不敢有其身。不敢有其身。则人不知我。适不足以荣吾身而已。何愠之有。但虽上智。不能无形气之私。故曰逆而难见此理。而勉慕有年。未能有诸已。而白发苍颜已如许矣。但望后生之或得乎此也。

有才要世用。余亦非以为纯人欲。仁之说固是。但余意只言有才者多为技痒所累。不能全其性情之正耳。语有未完。致仁之有此疑。若添一句曰。每恨人不知我。则可明鄙意。盖恨虽与怒有间。是亦怒之流也。与舍藏忧违之义。有不相似。若使此心不制。则其弊有不可胜言者。当下语时念不及此。只言技痒之类于愠耳。然不愠亦何可易言。愠者亦未易厚。非但存心。欲达于此而悉去之耳。若挞之耻。乃伊尹出后事。管乐之比。亦言其学之所及。未必有技痒之心也。杨朱之比。亦未稳。杨朱初无致用之心耳。此但藏器以待时耳。子路之见哂。正犯技痒之戒欤。

郑之事。是愠不知已也。不可以人论事。人虽可恶。事不必深论。此一事则恐亦勇退之流。似不至于悖逆争斗之类矣。

来公本心。则或愠不知已。或耻为人屈。今不可知。但见今世之耻为人屈者。其心曰。上之待下。固有常例。然彼于或。岂敢以常例待之乎云尔。则犯上也。犯上。非作乱。而其流弊将至于作乱。作乱方是悖逆。而犯上则未必悖逆也。且如大典之讲。常事也。而监司稍有敬待之心。则不讲者亦已成例。故若使之讲。则或以为耻。或百方求免。刚者则如来公之弃官。皆不安分也。我无可敬而彼之敬我。于我何益。我有可敬而彼之不敬。于我何损。或彼欲以此为辱我之地。我但俛首受之而已。此岂足以为我辱哉。况此语乃来公处事未尽疏脱时语。初非恶其人而有是言也。

请加三字曰。所以能爱者谓仁。仁者爱之理。理者事物所以然之故也。爱即事物也。理即所以爱之故也。爱乃形而下之人事也。仁乃形而上之天理也。即人事而求其所以能爱者。即天理之仁也。故敢云云。

所以能爱者谓之仁。此说极是。鄙意则以为圣门言仁。是言仁之本体。韩子谓博爱之谓仁。是言仁之功用。而专以博爱为仁。则有未安。故改博作能。盖因上文论义礼智皆属于仁之说。而其说皆主事功言。故曰能爱之谓仁。亦是言仁之功用也。若言本体。则当如仁之说。

贤贤不以貌之说。盖当读此时。偶有所见如此耳。固未敢自以为然也。此语未必为大病。而如此曲生意见。恐大为此心之病。当戒之。

郑寒冈云。霜露既降。十月墓祭。雨露既濡。三月墓祭。此则载于家礼云云。盖圣人之情。三年丧毕。则追慕有时。当其时。则制祭礼以伸追慕。时祭忌祭所以设也。凡诸祭礼。皆追慕之情发见处也。故集注曰。祭尽其诚。常人之心。纷然无度。追慕之情。兴灭无时。此则非人心之规矩也。

追远为追慕之说。余于是时。偶见一边而言耳。今仁之谓祭礼即以伸追慕之情者。其说甚善。但下文以常人之心。纷然无度。追慕之情。兴灭无时为非。此恐未安。盖为之祭祀。以时思之。即追远之谓。经文所言。正指此一事。余初误见也。然此外。君子岂无思亲之日乎。人情或偶有所感触。自不容不思也。仁人君子。岂但于祭祀之时而思其亲。非此时也。则虽有所感。置之而不思耶。于所感之时而必祭之。恐涉于黩也。如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即有所感而思之之义也。但非时而祭之则黩矣。

与朴仁之书

编辑

仁之道兄座前。别后音信眇然。未委道况如何。某必死无疑。死有早晩。死则一也。别无所患。但痰嗽犹在。亦不至太盛。而困惫日深。盖以病时气力甚败之所致。以意度之。死限当在秋间。而迟则更延一岁。速则在夏。俱未可知也。所愿则愿得数年无死。欲读易诗书三经及纲目而死。则无遗恨矣。读书之要。须将古人言语。古人事迹。作今日实用看。脱若遇此等事。则当如何处之。如是而读之可也。圣经但言其理。未载其事。故以史验经。此稽经者不可不参之以史也。孔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若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于是作春秋。此意亦可见矣。不然则今之君子俱非目不识丁字者。岂可谓不读书哉。微生乞醢之事。闻或以为此人元是不直。故孔子因此斥之。此则不思而胡说也。读书如此。果何益哉。不肖尝积思此义。自以为略窥仿佛。未知果合圣人之意也。虽或不是。而无自欺之害。以我所思者。存之于心。遇事时或觉有得力。故自信不疑耳。然思之既得。则初非玄妙。乃寻常至浅说话也。兄之教后生读书。亦须以此意教之。每读一句。必令深思其义如何。且窃见兄之于书。亦有逐句读过。而不能寻究一章语脉主意之所在者。且以一事明之。兄以物格为非效验。不肖引补亡章众物精粗无不到之句。在贯通之下以证之。则兄又以或问所引程子九条之语。多涉效验。而朱子总结之。以为最初用力之地。谓此亦可谓之效验耶。以折鄙言。此类是也。九条之言。皆是主言用功。而因或遂及其效者有之。然其主意皆言用功。其意盖曰用功如此。则当有效验云尔也。若补亡章。则先分两股。并言格物致知。中结之以见效。末复分股。双言物格知至。其语势岂与九条同乎。兄之读经。非不思也。盖思之太深。过思于不必思之地。而于主意反有所遗耳。愿勿逐字逐句曲为之思。而究观一篇一章主意之所在。既领主意。然后可精思其义也。且物格之说。与兄争之已久。兄必无见从之理。而不肖之惑。亦必不可回。自此不当更辨。第欲因此而有奉规之事。愿兄勿以人废言。平物我去先入。虚心而听之。夫物格之为。物之既格。物理之极处无不到。非曰我到于物理者。则无足疑者。但东人自不能晓解文理。而曲生意见。三思而反惑。有此云云耳。或问所谓我于物理有以究其极者。主我而言。章句所谓物理无不到者。主物理而言。二者皆物格之事也。其事同其意同。而其语则异。乃语势宾主之所分也。若曰处者不动之物。非可以到于心云尔。则所谓物理极处。岂是有方位座地。顽然峙立之死物。而所谓到者。亦岂自彼到此之谓哉。到犹恳到之到。程子曰。格物而至于物。则物理尽至于物者。于物理而究其极之谓也。物理尽者。物理无不到之谓也。物理极处。只是义理之中正。至善之所在。精微之阃奥耳。若以为一定之地。而我欲往到焉。无乃惑乎。其说甚长。吾能明之。而病中不欲多言。且兄必不见信。故不为耳。所欲奉规者。兄于读经。多曲为之思。创立新奇而反致误。如曰物格之效。知至也。身修之效。家齐也。此类是也。物格知至。即是一事。非可以分作用功与效验。身修家齐。又截然为两事。但由身而家者。观感最切。用功甚易。故先儒有所云云耳。此等处。兄若平心思之。则无不暸然可见。但主于别有新得。故有此误耳。我欲明之。而病中不能多言故遂止。抑以兄若不思。则虽孟子之辨。亦不能回。而兄若思之。则即可见矣。故不为之耳。兄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作谚语讲之曰。知至而后意为古。意诚而后心为古云尔。则是知至而后始诚其意。意诚而后始正其心也。然则物未格知未至。则意可以不诚。心可以不正耶。然则又岂能以不正之心。不诚之意。格物以致其知哉。此非愚之说。乃朱子之说也。兄自以为物无不格。知无不至耶。若以为一物或有未格。一知或有未至。则兄之于意。任其所发而莫或诚之。其于心。任其肆意走作而莫或正之耶。夫诚意正心。不可一刻暂后。岂可俟知至而始为之哉。所谓意可得而实。心可得而正者。盖曰至此而后。从前所以诚之正之者。始可以尽得其实。始可以尽得其正尔。章句曰。心体之明。有所未尽。则其所发。必有不能实用其力。而苟焉以自欺者。有字者字。盖谓必不能不有如此者也。其无自欺之时。亦必有之矣。若谓知未至之前。意必不诚云尔。则但曰必不能实用其力而苟焉以自欺此十三字。足矣。何必更下两冗字耶。且夫所谓格物者。果何物耶。意者。心之所发。即思虑之所萌也。若于思虑萌动之时。察其诚与不诚。此亦格物之事。而所以诚其意也。是岂暂辍以俟知至而后始为之哉。此东儒曲为旁思。以矜新得者。若但使稍解文理而不能寻思者读之。则自当得之。今乃因思而致误有如此者。兄亦未免此失也。此之误。甚不难辨。兄若能认此之误。知从前所谓是者未必非误。平心以思之。则处处皆认其误矣。如曰未认此误。则更无可言之地。请闭口勿谈可也。且前曰。兄谓不肖平生精力。唯在东文。此不知我之甚者。不谓兄之不知我至此极也。不知而妄诋之。此乃好胜之心为之累。即是大为心术之害。非但言语之小失。宜切戒之。不肖自为儿童受书时。究古人用字用句之法。窃见古人用字有未当于吾心。每私疑之。及老而始得其仿佛。而前所疑未当者无不当也。但看文字不多。故不能尽得之。然有多于我者。其寻究用字之法。有未必如我。故看文字虽多。而用字之法。未必能多见于我也。兄之看文字。比我尤少。但多读经传及先儒诸说。此外文字。皆不经眼。古经文字。多艰深简奥。盖古人言语皆如此。当时无不晓者。降及后世。自汉儒亦所未晓。以意解之。亦多颠倒其字。以求意之通。以相传授。后儒或有自为他说。以更前说。程朱诸贤不得已于其中取其义理优长者。以为定说。兄见先贤释经。多颠倒其语。遂谓近世之文。亦可如此。乃欲以是例之。其亦误矣。此皆兄用心错误病源之所致。故将死。不得不极言之。以献其愚。愿兄试留意焉。且兄每欲尊信朱说。而其于朱说。多作依样葫芦。而不寻究主意之所在。如上所陈九条之云者。故其论文字。多有不得朱子本意者。如不肖者。不能无惑于朱子之言。盖由地位之悬殊。有如天壤之不侔。仙凡之不同。上清真仙之语。岂浊界庸夫之所能尽知哉。然岂敢自以为是哉。但致吾疑之之心。以俟他日或悟耳。兄于朱子之言无所疑。是果颜子之不违如愚耶。愚未能必信也。如或不能无疑。而苟为雷同。则终身犹夫今日。而无长进之时矣。程子所谓不敢自信而信其师者。亦有其意。非谓不思义理而苟为雷同也。如此等处。是皆观书误认之所致。窃意此亦在所当改也。且愚之观史。初非欲为实用也。乃少年无事之时。拟诸小说而观之。以破岑寂耳。但观故所未观之事。颇若自喜。一观之后。更不欲观。至数月稍忘之。然后始更观。如此既多。然后或能记其大者。至老颇觉有得力处。或以麤记者。求是非得失之所在。以验于经。恨不自少观史时已如此用力也。愚愿后生于读书之暇。游衍之时。观纲目。不要诵读。不记文字。但要记其事迹。不求尽记。但记大者。遇古人处事有可疑者。讲论之如何而可以为得。或不能明。则姑置之以俟他日。虽或遗忘。未甚害也。如是循环既久。则自当有得。其读经正时。则不可为此闲过。此则孔子馀力学文之意也。兄以观史。必如读经。然后为可。故不用其力。此即不然也。且教后生。不敢妄诋苏公。而于苏文则不敢一字经眼。盖后生不当轻视前辈。而苏文则谲诡不正。害人心术故也。此皆将死永诀之言。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愿兄勿以不肖之言而等视之。少留意焉。则于兄升堂入室之功。未必无丝毫之补。而于后生亦必有得力处矣。病甚不能作简。故以编纸书上。幸恕之。且此不可不使𫍰儿知之。愿览讫。送于此儿。使之收取以来。幸甚。馀祝为道自爱。不宣。

且见兄之接物应事之际。或有处义不精者。盖必心有所蔽故也。不知此乃稽经而不参之以史。但习空言而不见诸行事之故耶。或不知古今风俗当代典故而然耶。抑心到于物理而不能使物理实得于心之验耶。愿凡处事。虽或在我无不是处。亦非大是非之所在。而彼之于我有不顺焉。则先设以吾身处彼之地而察其心。以求其真是非之所在。则可以得之矣。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与其伤廉。宁使伤惠。况未必伤惠乎。乃所谓格物而穷物理之极者。非曲意殉物也。

答朴仁之书

编辑

兄责具悉。但我病已无可为。乃从前摄身不谨之所致。已非正命。到此则诸医及全及兄。皆不知我病而妄有云云。药不见效。只得顺受而已。幸而不死则天也。寸尺不能自运。大便亦令人搬过。一如亡儿将死时。愿兄勿杂说以搅病心也。且兄多创新奇之说。以误后生。须切勿为此习也。且兄不可轻视我。我自少用力于文字已久。数年来用力于此事。亦甚勤劬。但于色关透不得。故致有大过。此人所不知而已独知之者也。悔之方未久耳。物格之说。我于病初。作数百字。写在册衣张。我死后须取而观之。颇简而明。胜于前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兄宜勿以人废言。回其固滞之心。平物我去先入而熟思之。馀缕病甚不一。壬戌八月十日。病人绝笔。

与朴仁之九月十五日书。二十日属纩。

编辑

物格之说。所谓理明是也。○未发之前。此心湛然澄净。未有思虑。外物来感而后。此心发而应之。于是始有道心人心之别。未发之前。不可以人心道心言也。○未发之前。人心道心之理具焉。而未有人心道心之别。已发之后始。有人心道心之别。○平生罪悔甚多。死有遗悔。不可得以追洗。唯此二言。乃积年精思。考诸程朱所训而得之者。不可诬也。○仁之不识古人文字体格。故妄诋我精力在东文及史学。东文每不入眼。于史则但观之而已。因观史及古人文章。而后得古人用文字之法。此则虽今世之章钜公。我未必多让。仁之前所谓表文对偶之说。甚非也。如此妄言。恐为心术之害。宜深戒之。绝笔。

与权子顾书名儆己

编辑

别后无从闻问。未委鲤庭诸况若何。得已粗遣。而惟是练祥在近。不任霜露之惨。且前闻任君叔英之事。三司论列。不知今已蒙允否。月初。劣息南来。说尚未蒙允。且尚未合司。在庭臣僚。亦无论列。而圣批只以不允二字。别无他辞云。此乃严示拒谏峻绝之意。其无复可望乎。闻来不觉气塞。此是国家存亡之机。于此而不蒙一兪。则无复可为者矣。窃念吾家自国初以来。世受国恩。无一世不袭冠带。伯曾祖父。位至二品。先从祖祖父。历剔清显。亦位二品。曁吾二父。俱为正卿。是为乔木世家。于国事固不可恝然。欲冒哀越礼。呼叫阊阖。而衰绖在身。不可以入公门。则是乃吾贤弟之责也。夫任君廷对。虽未之见。要之未必中理。不免有过激近讦之言。亦非纳约自牖之道。故触此雷霆之威耳。幸赖圣德天涵。不加之罪。而但削其名。于任君。实为天地父母之恩。固将宜粉骨思报者矣。抑人君以策问士。而以忤旨见黜。非所以厌服众心。而𫍙𫍙之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将使有识见微之士。相率而去。而在朝廷者。率皆容容臾臾之徒耳。则人君谁与为国哉世。道既下。凡投牒求举者。其志惟在利禄。故应举之时。专务苟得。不顾廉耻。虽两南儒生素称气节。其所争忿阑围而出者。不过试取徇私之事耳。今春别试应举者。减前三之一。或者以为上年试官有徇私之诮。故两南儒生。多不屑就。此或然矣。然其所争者。徇私之事耳。至于此事。乃世道否泰之大几会。士君子出处去就。以是而卜之者也。而世之应举者。不过曰时事可知而已。仕进之心犹未已。虽两南气节。未必不屑就也。然果或有瓌奇卓荦之士。穷经致用之才。则岂有不度时势。出不以时。而务为媚世之语。争一名于主司爱憎之笔下。以冒干进之嫌哉。然则此后之科举。其必将不得人乎。不特此也。虽已在朝列者。其贤者乎则固将卷而怀之。其强颜而仕者。皆将顽钝无耻。侧媚苟容之徒耳。若果有怀抱才智。欲究实用者。则必将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岂肯随行旅进。终不能有为。而冒天下后世之责哉。得已窃见今世之应举者。既见题榜。则口诵心惟。袖手思量。寻究主司微意于一言一字之间。以为迎合取第之计。故其未入也。父兄诏之。既入也。朋友戒之曰。毋或触讳。孰肯有尽言不讳。以副我圣上虚伫之意哉。独一疏狂任生。不计己之得失。不知事君道理。径情直言。吐出肝胆。以倾泻于三幅纸之内。当时奸巧之徒。固已不胜其窃笑矣。若为主司者。擢置万人之首。以耸后生之观瞻。则直言之士。固将彬彬而兴起矣。今乃不然。仅置十二人之后。而又从而削之。则是使窃笑者得志。而后之取第者。无非侧媚小人谄谀取容之徒。则国家其复何望乎。贤士则已仕者引去。而未仕者深藏。佞人则已仕者得志。而未仕者汇征。其胥为媚悦取容之归。则孔子所谓惟言莫违。子思所谓国事日非者。无乃不幸而近之欤。抑又闻圣旨以后之宿构而侥幸为虑。此亦不然。盖虽使之宿构。非任生则不能也。人君搜罗岩穴。问策于多士。则唯善是取足矣。假令宿构而极言朝廷阙失。朝廷有所觉悟。而制治保邦于未安未危之前。则宿构何负于朝廷哉。昔宋仁宗策士。苏轼,苏辙直言而司马光取之。大臣或恶其不逊而固请黜之。仁宗曰。求直言而以直弃之。则后世其谓我何。遂取之。今任君之狂妄。若蒙圣上之包蒙。则岂不彰天地江河之量哉。而宋仁宗不得专美于前矣。楚庄王欲取夏姬。申公巫臣谏之而止。其后巫臣自取以奔。晋子反请以重币锢之。庄王之子共王不许曰。彼其自为谋也则过矣。其为吾先君谋也则忠。宋儒吕祖谦叹美斯言。以为人君听言。当问其言之是非。不必问其心之是非。然则任叔英之狂妄。虽使宿构侥幸。其自为谋也则过矣。其为我圣上谋也。则岂非忠乎。后之作者踵而效之。则亦其自谋之过。而朝廷之药石也。孟尝君田文聘楚。楚王赠之象床直千金。而大夫登徒直送之。登徒直惮行人有取货于登徒。而谏孟尝不受其床。孟尝听之而见其人举止有异。怪而问之。其人以实告。孟尝下令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而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其人之志。在于贪登徒之货耳。非爱孟尝也。自贪其货而劝其君以勿货。以常情料之。岂非可怒之甚哉。而孟尝非惟不怒。又令群下以为式。其意盖曰言之者虽有私意。在我固为至言。则彼之私意。于我何有哉。是知孟尝非庸人也。又诸葛亮有言曰。诸有忠虑于国者。但勤攻吾之阙。其欲闻己过也如此。孟尝战国之臣也。诸葛亮蜀汉之佐也。其言若此。况堂堂千乘之国。我圣上从善如转圜之德。岂不能容一狂秀才疏野不识事体之言乎。得己与任君素昧平生。其行义气槩。专不识之。然以此言例之。则使之当大任。未必真能有为也。然古人有言曰。伏节死义之士。当于犯颜敢谏中求之。若任君者。岂不能犯颜敢谏者乎。使之齿下士之列。优以秘书之任。而俾令遇事敢言。则其为狂言圣择之助。岂必无少补哉。而他日脱有事变。伏节死义。庶有望乎。抑犯颜敢谏之风。其泯也久矣。流俗以尽言为傲慢。凡于君上及官长大僚。父兄师友。皆以巽顺承受为敬。而不复知有责难陈善之义。故父兄师友之相劝勉者。大要劝之谄也。往在先朝。有二三大夫先正。以时政阙失。从容规益。而亦不敢直言。仅能微发其端。而世人已拟之凤鸣朝阳。噫。孔子以勿欺而犯。为事君之道。此道其殆将不可复见乎。抑圣上之容受直言。有江河包容之量。独于一任生而有忤者。安知非天意之有在耶。若因此忤旨。而臣僚之言章箚旁午。又自圣聪快断而从之。则既彰我殿下纳谏之美。而犯颜敢谏之风。其必将复振乎。今者三司论列。已逾旬朔。而天听不回。意者三司之言。殆将欲应文备数。而苟以自免夫不言之责。非欲必回天听。而彰我圣上从谏如流之美。故其言之不切。不足以取信耳。夫人臣之进言于君。必先开其所蔽。如我圣上其有蔽与否。吾辈疏贱。固不可知。意者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而些少查滓未尽光明。些少私累未尽拔去乎。抑或圣心恐廷臣之欺罔。而仗私人为耳目。臣僚有言及宫禁。则疑其削弱王室。而近习嬖幸姻戚之中。仍有以刚明独断之说导之者乎。人君当与廷臣为一体。其欺负者按而诛之。忠荩者信而任之而已。若信近习姻戚。则古今取败者。班班可见。刚明独断。非所以施于恶闻已过也。魏徵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蔡氏传之曰。鲠亮之言。人所难受。于其所难受者。必求诸道。不可遽以逆于心而拒之。巽顺之言。人所易从。于其所易从者。必求诸非道。不可遽以逊于志而听之。易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程氏传之曰。君子观山泽通气之象。而虚其中以受人。夫人中虚则能受。实则不能入矣。虚中者无我也。中无私主。则咸无不通以量而容之。此言可谓至深切矣。盖听言之际。脱有一毫私意存乎胸中。则其是非曲直。虽若白黑之不可眩者。亦皆倒置而不得其实。故听言者。必先澄静此心。私意俱熄。然后是非曲直。自然呈露。言虽不中。亦宜包容以来言者。其或私意未尽消融。而于人之言有所不快于心者。则必以书之所训。求诸道而思之。盖人臣之尽言者。苟为身计。则当揣探上意。迎合取宠。以叨一时之富贵而已。宁有冒不测之祸。触雷霆之怒。而乐为上厌闻之语哉。然则知言者之果不为身计也。兼听则视远惟明而听德惟聪。偏信则所信或非可信。以言者之不为身计。而或收兼听之明。以所信之或非可信。而乃为偏信之暗。则人主孤立于上而谠言不闻矣。此惑未祛。此道未恢。言路未广。则当今之事。决无可为之理。不知三司所言。亦尝有是说否。且此事。二百年来未有之事。国人皆以为不可。而圣上断然行之。此事机关甚重。若此不已。虽有大于此者。何事不可为哉。宋臣王安石所谓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其无乃类是欤。昔郢人夜作书。火不明而误书。举烛以献之燕相。燕相见之曰。举烛则高明。高明者举贤而用之。于是进用贤才。燕以之治。今任生之言虽不中程。岂不足备郢书之数耶。若贷其狂妄而褒其敢言。使具僚视以为法。取士者亦以为式。则搢绅之间。直言日闻。布衣敢言者。步武相接矣。使后世称之曰。直言之风。唯此时为盛。而君仁臣直之美。垂令名于无穷。岂不休哉。夫圣人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商书赞成汤之德曰。改过不吝。周诗颂宣王之美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不美其无过无阙。而乃曰改过补阙者。盖人不能无过。而能改则无过。过而不改。则其过遂成。故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惟圣人为能改过不吝。而人皆仰之。今三司之伏阁。殆将二十有日。子于斯时也。乃断以从善。快从公论。则岂非所谓日月食之复者。而可以匹休于成汤周宣矣。愿贤弟念吾家受恩之厚。思今日安危存亡之几。上禀叔父而一进刍荛之言于阊阖之下。则庶足以报国恩万分之一矣。而恕贤弟曾在侍从之列。今虽在散。尤不可恝然。可幷以此意报之。闻韩君仁及新擢谏署。谢恩之日。首论此事。其高风直气。固可嘉尚。但未知所论之辞。亦有如鄙说所言否。吾弟若与韩君有分。宜更勉励。使之至诚回天。幸甚。此事机关。所系甚重。如天听未允。则百僚当以死争之。为三司者。亦当至诚恻怛。开悟上心。而以卜其去就。岂宜循例一启。费时过日。以自免己责而已哉。叔父与汉阴丞相有道义之契。其馀当路诸公。亦有叔父之交游。则不知叔父或可尽忠告之益。使之各尽其责而庶回天听否。欲以此幷禀叔父。不知叔父以为如何。所欲言者。非笔舌所能既。然其大旨不过如此。舌呿手颤。不能缕缕。惟弟亮之。任君草稿。亦可取以见示否。便遽未暇缮写。以草稿呈上。览讫还送。恐为世人诟病也。

与郑子和为婚。论婚礼杂仪书。名汝温

编辑

纳币仪参用俗仪下同

编辑

使者盛服乘马。持币函与书者在前。函前书后及门下马。主人出迎。揖让以入。使者从之。持书与币函者从之。书前函后入至受币之所。持书者以书进。使者受之。跪授主人。主人受之。使者请退出就次。主人造庙。礼毕。使仆请使者入。授复书。始相见。如世俗宾主之礼。酒两行。使者即起请辞。不俟彻。主人命彻宾俎以与从者。使者遂出。

奠雁

编辑

婿及门下马。主人迎婿于门外。揖让以入。婿执雁以从。至帐幕之处。主人就位。婿北向跪。置雁于地。主人侍者受之。婿俛伏兴再拜兴。侍者执烛引入。婿从之。入俟于次小顷。

世俗同牢仪

编辑

婿入至同牢之所。妇亦出至于此。婿妇对立交拜。婿再拜。妇四拜讫。婿揖妇。各就席进酒馔。俱如世俗之仪。

戒男𧧌等书

编辑

余常所用心不置者。立宗家置祭物库二事而已。宗家虽未即立。祭物别库。亦可速为。家礼云。每位取二十之一。以为祭田。若仿此意。置祭田则甚好。虽不能如是。每得二十石则一石别贮。二十斗则一斗别贮。二十匹则一匹别贮。如不足。二十之数。先贮一匹。又充二十之数。然后又一匹别贮。如奴婢所贡清蜜实果等。先分一半。以供老亲。一半以供祭祀。各贮一处。不敢私用一枚。奴婢膳物。亦量取四分之一别贮。祭祀之时。不取他物。皆于取足以具供。开闭。吾亲视之。此库则虽饿死。不敢开。如此操心。庶有归宿处。今一家之人。皆欲美衣肥食。则终于此而已。此余所以心肠割裂也。但专供老亲。吾亦蔬食。汝等宜体念。

遗男𧧌等书甲寅疚中

编辑

治丧

编辑

凡棺木灰墙皆欲坚固久远者。此虽人子之至情。然人之死也。精神已离。形体虽亿千万劫长存而不朽。固无所益。而况万无不化之理乎。且余见宋祀连禹百期之体魄。以不化招辱。尤未见不化之利也。是故必令衣周于身。棺周于衣。称家有无。取具临时。切勿过为坚固久远之计。唯视财力之可及而已。饭含。虽古人不忍虚口之意。实非有益。且初终仓卒。未及楔齿。则含之无所。每见含米流于唇吻。且宜阙之。珠虽非有用之物。若汝等必不忍废礼。则含此足矣。何必用米乎。

棺内不必涂蓝。只用精纸亦可。

棺木石灰。不限品之高下。数之多少。其用价各限十五匹。纵使甚劣甚少。不得已加数。各毋过二十匹。有棺而无椁。灵床衾枕盥栉之具。虽是古人不忍死其亲之意。贫家初无衾枕多件。用以敛则必无馀。若取未尝经用者用之。则失实且不诚。此礼元系虚文。不用可也。

家礼大敛奠成服日。别无备物之语。而今俗皆设盛馔。岂古人之智不如今人乎。且才数日方敛之始。遽设盛馔。有涉于易。此时当以哀戚为主。不以丰腆为贵。只得用家礼原注。不得用果子面饼礼外加设。

朝夕奠。脯醢难继。只设两果。或一蔬一果。揔不过两器。无则或单蔬或单果奠酒而已。上食不设酒。至夕奠。始替朝奠之酒而献新酒。

三年内。朔望则只设一汤一炙。外皆素。死于丧服。则限服尽用素。三年内遇期大功之丧。限三月不肉。小功以下。限三日不肉。虽朔望亦然。

不得干请知旧图出回文赙助。盖自彼为之。则犹或不至大妨。自我求之则甚不可。

明器下帐笣筲罂等。甚非有用之物。昔先人治命勿用。余于其时。所见未透。以不敢从对。及先人弃背。则欲遵治命。而亲戚以为皆已具。用之无妨。遂用之。今而思之。则此物元是无用。而坎土而埋之。使墓旁作一空坎。甚非所宜。宜不用。若必欲用之。则只以一幅纸画此等物。安石灰之上实土之下可也。

丧舆。不用上装雉帐等物。只于棺外四隅立四柱。以绵布或麻布。为盖为帷。外以油芚裹之如坟形。取令流水以防雨患。若无油芚。则以草席代之。此一节断从我言。不得违误。

余散阶虽是四品官。不登正郞。翣只用二。不得用四。汝最无识。欲以夸耀众人。为事亲之义。不知顺亲之心。葬亲以礼之为孝。必须毋为俗人及奴子妇人辈议论所夺。断从我言。不可一毫违越。

朝祖。俗多不行。今若不可行。必须哭告将出葬之意。

此外不必尽言。大槩仿此而为之。宁不及乎礼。毋过于礼。物不贵腆。唯其洁。礼不贵备。唯其戚。丧不贵毁。唯其终。

我生辰不可设茶之意。前与汝已言之。先考妣生忌茶礼。因循未敢遽变。且限我丧三年仍设。若待我神主入祠堂。于我不可设生辰茶礼。故凡生辰茶礼。仍可废之。

常时祭礼。则余于家礼僭疑。既有其说。又恐难继。又更为说于卷末。可考而行之也。

家事

编辑

祠堂我若未立而死。则汝兄弟宜共出力以立之。先立祠堂。次营正寝时祭之所。次营主祭者休偃之所。倂祠堂神厨斋庐正寝。摠不过二十馀间云云。

此外不能尽言。唯在汝等善思而审处之。但所嘱者。皆节俭不妄费。麤衣淡食。以立家舍。以立基业。不至卖尽田宅奴婢。则吾之愿足矣。

国法祭三代。而先儒有祭必及高祖之语。若先人于汝之孙为当祧。则宜于祠堂之后。别立一间。以奉迁主。朔望俗节荐新则俱废。而只行忌祭。若时祭之日。则奉于正寝而合祭之。国法。用祖父母遗书。汝宜又作遗书。使汝之孙奉行之。汝之奉祀条。奴婢中宜拣实而有将来者五口。传汝长子。仍为遗书。使至汝孙勿毁。

遗𧧌等书戊午六月七日病中

编辑

奉先馔品及家庙之制。余欲立定规式。而方以贫故未遑也。然其制略具于僭疑中。馔品则僭疑后再开者不妨。而亦有欲改处。庙制则欲仿古者房室与堂之制。而神位居奥而东向。其详。若病少间。当详具之。但恐汝辈不能从。或虑世人骇见以为僭礼。而吾意自居于深广之屋。而庙制隘陋为未安。且国典初无限制。亦谓非僭。兼且余欲葬时用小方床。其制异于今俗而准家礼。其说具于僭疑。而先人见弃之时。以事迫不暇。听一匠人之说谓费少而制稳。误信而用他制。今则已无及矣。祭仪庙制大轝三件物事。倘后世子孙有好礼者。举以询之一时君子之知礼本意者。或以为可取则幸也。庙制。即上所云者。大轝。即方床之制。祭仪。盖欲妇人与祭及凡事主人主妇亲执事及馔品牺牲之类。

治丧用薄事。曾以累言之。如石灰所以卫棺。虽致力可也。其他华饰浮文以取路人之叹美者。一切勿用。

从伊服役之暇。则教之读书。使之识自己姓名。粗知义理。不至陷于刑辟。以当别给。从伊𧧌之庶弟先人侍子。必终身护恤。汝辈须共用力。毋使困穷生怨。

此外一家当为之事。平日已与汝辈言之。但先人墓上阶砌及志石墓碣。吾欲待家庙成之后。今则家庙无复望矣。虽成之不必守。宜先出力。以成志石墓碣。

家庙。但如世俗三间样为之。吾所欲为之制。必不能也。

治丧用两长杠在柩之旁。以索载柩床于长杠完固。多数横纵结缚。使柩垂半在下。则人牛皆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