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四部丛刊本)/卷第六十八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卷第六十八 宋 朱熹 撰 景上海涵芬楼藏明刊本
|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六十八
杂著
跪坐拜说
古人之坐者两𰯌著地因反其跖而坐于其上正如今之
胡跪者其为肃拜则又拱两手而下之至地也其为顿首
则又以头顿于手上也其为稽首则又郤其手而以头著
地亦如今之礼拜者皆因跪而益致其恭也故仪礼曰坐
取爵曰坐奠爵礼记曰坐而迁之曰一坐再至曰武坐致
右轩左老子曰坐进此道之类凡言坐者皆谓跪也汉
文帝与贾生语不𮗜𰯌之前于席管寕坐不箕股榻当𰯌
处皆穿皆其明验〈老子云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盖坐即跪也进犹献也言以重宝〉
〈厚礼与人不如跪而吿之以此道也今说者乃以为坐禅之意误矣〉然记又云授立不跪授
坐不立庄子亦云跪坐而进之则跪与坐又似有小异处
疑跪有危义故两𰯌著地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两𰯌
著地以凥著跖而稍安者为坐也又诗云不遑启居而其
传以启为跪尔雅以妥为安而䟽以为安定之坐夫以启
对居而训启为跪则居之为坐可见以妥为安定之坐则
跪之为危坐亦可知盖两事相似但一危一安为小不同
耳至于拜之为礼亦无所考但杜子春说太祝九拜处解
奇拜云拜时先屈一𰯌今之雅拜也夫特以先屈一𰯌为
雅拜则他拜皆当齐屈两𰯌如今之礼拜明矣凡此三事
书传皆无明文亦不知其自何时而变而今人有不察也
顷年属钱子言作白鹿礼殿欲据开元礼不为塑像而临
𥙊设位子言不以为然而必以塑像为问予既略为考礼
如前之云又记少时闻之先人云尝至郑州谒列子祠见
其塑像席地而坐则亦并以告之以为必不得巳而为塑
像则当放此以免于苏子俯伏匍匐之讥子言又不谓然
会予亦辞江东之节遂不能强然至今以为恨也〈东坡文集私试〉
〈䇿问云古者坐于席故笾豆之长短簠簋之高下适与人均今𡈽木之像既巳巍然于上而列器皿于地使鬼神不〉
〈享则不可知若其享之则是俯伏匍匐而就地〉其后乃闻成都府学有汉时礼殿
诸像皆席地而跪坐文翁犹是当时𤥨石所为足据信
不知苏公蜀人何以不见而云尔也及杨方子直入蜀帅
幕府因使访焉则果如所闻者且为写放文翁石𧰼为小
上偶以来而塑手不精或者犹意其或为加跌也去年又
以属蜀漕杨王休子美今乃并得先圣先师二像木刻精
好视其坐后两跖𨼆然见于帷裳之下然后审其所以坐
者果为跪而亡疑也惜乎白鹿塑像之时不得此证以晓
子言使东南学者未得复见古人之像以革千载之缪为
之喟然太息姑记本末写寄洞学诸生使书而掲之庙门
之左以俟来者考焉
周礼太祝九𢷎辩
䟽云此九拜之中四种是正拜五者逐事主名还依四种
正拜而为之也又云稽首顿首空首此三者正拜也肃拜
妇人之正拜也其馀五者附此四种振动吉拜㓙拜褒拜
附稽首奇拜附空首又云空首一拜其馀皆再拜肃拜或
再 故郤至三肃使者
一曰稽首
江曰拜头至地也䟽曰先以两手拱至地及头至手
又引头至地多时也稽首稽留之字也稽首拜中最
重臣拜君之拜哀十七年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
相齐侯稽首公则拜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
所稽首襄三年公如𣈆孟献子相公稽首知武子曰
天子在君辱稽首寡君惧矣郊特牲曰大夫之臣不
稽首非尊家臣以避君也是诸侯于天子大夫于诸
侯皆当稽首
二曰顿首
注曰拜头叩地也䟽曰先以两手拱至地乃头至手
而又引头即举也头叩地谓以首叩物然此平敌
自相拜家臣于大夫及凡自敌者皆当从顿首之拜
也记䟽曰头叩地不停留地也又曰诸侯相拜则然
三曰空首
注曰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䟽曰先以两手拱至地
乃头至手也以其头不至地故各空首〈各疑名字之误〉君答
臣下拜也其有敬事亦稽首洛诰曰拜手稽首是也
又曰稽首顿首空首此三者相因而为之空首而引
头顿地即举故名顿首而引头至地稽留多时故名
稽首此三者之正拜也
四曰振动
注曰战栗变动之拜书曰王动色变记䟽曰谓有敬
惧故为振动䟽曰案中候膺云季秋七月甲子赤雀
衘丹入鄷王再拜稽首受案今文太誓得火乌之瑞
使以周公书报于王王动色变虽不见拜文与文王
受赤雀之命为稽首拜也
五曰吉操六曰㓙操
注曰吉拜拜而后稽颡谓齐衰不杖以下者言吉者
此殷之㓙拜周以其拜与顿首相近故谓之吉拜云
㓙拜稽颡而后拜谓三年服者 䟽曰拜而后稽颡
谓先作顿首后作稽颡稽颡还是顿首但触地无容
则谓之稽颡 记曰拜而后稽颡頺乎其顺也稽颡
而后拜颀乎其至也 䟽曰拜是为亲痛深貌恻𨼆
之至也 记又曰𣈆献公薨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
耳劝其反国重耳稽颡而不拜𡘜而起穆公曰稽颡
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𡘜而起则爱父也
䟽曰为后则当拜谢其恩今不受其劝故不拜谢
所以稽颡者自为父丧哀号也凡丧礼先稽颡而后
拜乃成直稽颡而不拜故云不成拜也今既闻父死
劝其反国之义哀恸而起欲攀辕然故云则爱父
也
七曰奇操八曰褒操
注曰杜子春云奇读为奇偶之奇郑大夫云奇拜谓
一拜答臣下拜褒拜再拜神与尸杜子春书又曰奇
拜先屈一𰯌今雅拜是䟽云后郑不从此说
九曰肃操
注曰肃拜但俯下手今时撎是也介者不拜故曰为
事故敢肃使者 䟽曰肃拜者拜中最轻唯军中有
此肃拜妇人亦以肃拜为正又曰仪礼宾撎入门推
手曰揖引手曰撎记䟽曰少仪妨人告事虽有君赐
肃拜
壸说
今详经文不言壸之围径而但言其高之度容之量以为
相求互见之功且经言其所容止于斗有五升而注乃以
二斗释之则经之所言者圆壸之实数而注之所言乃借
以方体言之而筭法所谓虚加之数也盖壸为圆形斗五
升为奇数皆繁曲而难计故筭家之术必先借方形虚加
整数以定其法然后四分去一以得圆形之实此郑氏所
以舎斗五升之经文而直以二斗为说也然其言知借而
不知还知加而不知减乃于下文遂并方体之所虚加以
为实数又皆必取全寸不计分釐定为圆壸腹径九寸而
围二尺七寸则为失之䟽家虽知其失而不知其所以失
顾乃依违其间讫无定说是以读者不能无疑今以筭法
求之凡此定二斗之量者计其积实当为三百二十四寸
而以其高五寸者分之则毎高一寸为广六十四寸八分
此六十四寸者自为正方又取其八分者割裂而加于正
方之外则四靣各得二釐五毫之数乃复合此六十四寸
八分者五为一方壸则其高五寸其广八寸五釐而外方
三尺二寸二分中受二斗如注之𥘉说矣然此方形者筭
术所借以为虚加之数尔欲得圆壸之实数则当就此
方形规而圆之去其四角虚加之数四分之一使六十四
寸八分者但为四十八寸六分三百二十四寸者但为二
百四十三寸则壸腹之高虽不减于五寸其广虽不减于
八寸五釐而其外围则仅为二尺四寸一分五釐其中所
受仅为斗有五升如经之云无不谐会矣
深衣制度〈并图〉
裁用细白布度用指尺
中指中节为寸
衣二幅不裁其长过胁下属于裳
用布二幅中屈而下垂之如今之直领衫但不裁破掖
下每幅之下属裳三幅
裳交解十二幅上属于衣其长及踝
用布六幅每幅裁为二幅一头广一头狭狭头当广头
之半以狭头向上而联其缝以属于衣每三幅属衣一
幅
圆𬒮
用布二幅各中屈之如衣之长属于衣之左右而缝合
其下以为𬒮其本之广如衣之长而渐圆杀之以至𬒮
口则其径一尺二寸
方领
两相掩祍在掖下则两领之会自方
曲𥚑
用布一幅如裳之长交解裁之叠两广头并令向上布
不动但稍裁其内旁太半之下令渐如鱼腹末如鸟
喙内向而缉之相沓缀于裳上之右旁以掩裳际右幅
在下左幅在上布在外裁处在内
衣裳皆縁
縁用黒缯具父母以青大父毋以缋领表里各二寸裳
下及边表里各一寸半皆就布縁𬒮口表里亦寸一半
布外接出
大带
带用白缯广四寸夹缝之其长围要而结于前再缭之
为两耳及垂其馀为绅下与裳齐以缯縁其绅之两旁
及下表里各半寸如縁之色复以五彩绦广二分约其
相结处长与绅齐
缁冠
糊𥿄为之武高寸许前后三寸左右四寸上为五梁辟
积左缝广四寸长八寸跨顶前后著于武外反屈其两
端各半寸内向黒之武之两傍半寸之上窍以受笄
笄用齿骨凡白物
幅巾
用黒缯六尺许刺一作巾额当中作㡇两旁三寸许
各缀一带广一寸许长二尺许循㡇中上反屈之当幅
之中斜缝向后去其一角而复反之使巾顶正圆乃以
额辄当头前向后围裹而繋其带于缁后馀者垂之
黒履
白絇𫄷纯綦
殿屋厦屋说
殿屋五间前皆为堂后为房室中间之前为两楹间后为
室东间之前为东楹之东又少东为阼阶上少北为东序
后为东房西间之前为西楹之西又少西为宾阶上少北
为西序后为西房序即墙也〈设位在东西序者墙而立也〉其南为序端
东序之东西序之西为夹〈亦谓之厢又说文云厢廊也廊东西序也此亦可见但疑序下〉
〈脱一外字〉其前为东西堂其后为东西夹室夹外之广为侧阶
房后为北阶〈此其地之盘也〉其栋则中三间为一栋横指东西至
两序之上而尽遂自此处分为四栋邪指四隅上接横栋
下与霤齐〈此其上栋之制所谓四阿也〉其宇则横栋前后即为南北两
下横栋尽外即为东西两下四栋之旁即各连所向而下
四靣榱桷覆堂廉岀阶外者谓之庑〈文云庑堂下周屋也〉其屋尽
水下处谓之霤〈此其下字之制也〉
厦屋则前五间后四间〈无西房堂中三间之后只分为两间东房室西〉其馀并如
殿屋之制但五间皆为横栋栋之前后皆为两下之宇横
栋尽外有版下垂谓之抟风抟风之下亦为两庑接连南
北以覆侧阶但其庑亦不出抟风之外耳〈仪礼䟽云卿大夫为夏屋其室〉
〈两下而四周之〉
殿屋四阿连下为庑四靣之檐其水皆多故其檐皆得
以霤为名厦屋南北两下之庑与殿屋同故其檐亦谓
之霤东西两庑则但为腰檐不连栋下又不出抟风之
外虽或有水亦不能多故但谓之荣谓之翼而不得以
霤名也〈荣翼乃接檐之名䟽乃直指抟风误矣〉
明堂说
论明堂之制者非一熹𥨸意当有九室如井田之制东之
中为青阳太庙东之南为青阳右个东之北为青阳左个
南之中为明堂太庙南之东〈即东之南〉为明堂左个南之西〈即西〉
〈之南〉为明堂右个西之中为总章太庙西之南〈即南之西〉为总章
左个西之北〈即北之西〉为总章右个北之中为玄堂太庙北之
东〈即东之北〉为玄堂右个北之西〈即西之北〉为玄堂左个中是为太
庙太室凡四方之太庙异方所其左个右个则青阳之右
个乃明堂之左个明堂之右个乃总章之左个也总章之
右个乃玄堂之左个玄堂之右个乃青阳之左个也但随
其时之方位开门耳太庙太室则毎季十八日天子居焉
古人制事多用井田遗意此恐是也
仪礼释宫
宫室之名制不尽见于经其可考者宫必南郷庙在𥨊东
皆有堂有门其外有大门
周礼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宫南郷而庙居左则
庙在𥨊东也𥨊庙之大门一曰外门其北盖直𥨊故士
丧礼注以𥨊门为内门中门凡既入外门其向庙也皆
曲而东行又曲而北案士冠礼宾立于外门之外主人
迎宾入毎曲揖至于庙门注曰入外门将东曲揖直庙
将北曲又揖是也又按聘礼公迎宾于大门内每门每
曲揖及庙门贾氏曰诸侯五庙太祖之庙居中二昭居
东二穆居西每庙之前两旁有隔墙墙皆有阁门诸侯
受聘于太祖庙太祖庙以西隔墙有三大门东行至太
祖庙凡经三阁门故曰毎门也大夫三庙其墙与门亦
然故宾问 大夫迎宾入亦毎门每曲揖乃及庙门
其当考大夫士之门惟外门内门而巳诸侯则三天
子则五庠序则惟有一门郷饮酒射礼主人迎宾于门
外入门即三揖至阶是也
堂之屋南北五架中春之架曰栋次栋之架曰楣
郷射礼记曰序则物当栋堂则物当楣注曰是制五架
之屋也正中曰栋次曰楣前曰庪贾氏曰中春为栋栋
前一架为楣楣前接檐为𢈧今见于经者惟栋与楣而
巳栋一名阿案士昏礼宾升当阿致命注曰阿栋也又
曰入堂深示亲亲贾氏曰凡宾升皆当楣此深入当栋
故云入堂深也又按聘礼宾升亦当楣贾氏曰凡堂皆
五架则五架之屋通乎上下而其广狭隆杀则异尔
后楣以北为室与房
后楣之下以南为堂以北为室与房室与房东西相连
为之案少牢馈食礼主人室中献祝祝拜于席上坐受
注曰室中迫狭贾氏曰栋南两架北亦两架栋北楣下
为室南壁而开戸以两架之间为室故云迫狭也昏礼
宾当阿致命郑云入堂深明不入室是栋北乃有室也
序之制则无室案郷射礼记曰序则物当栋堂则物当
楣注曰序无室可以深也又礼席宾南靣注曰不言于
戸牗之间者此射于序贾氏曰无室则无户牗故也释
宫曰无室曰榭榭即序也
人君左右房大夫士东房西室而巳
聘礼记君不见使大夫受聘升受右房而立大射
仪荐脯由左房是人君之房有左右也公食大夫礼
记筵出自东房注曰天子诸侯左右房贾氏曰言左对
右言东对西大夫士惟东房西室故直云房而巳然按
聘礼宾馆于大夫士君使卿还玉干馆也宾亦退右
房则大夫亦有右房矣又郷饮酒礼记荐出自左房少
牢馈食礼主妇荐自东房亦有左房东房之称当考
室中西南隅谓之奥
邢昺曰室戸不当中而近东西南隅最为深隐故谓之
奥而𥙊祀及尊者常处焉
东南隅谓之窔〈鸟吊反〉
郭氏曰窔亦𨼆暗
西北隅谓之屋漏
诗所谓尚不愧于屋漏是也曽子问谓之当室之白孙
炎曰当室日光所漏入也郑谓当室之白西北隅得戸
明者经止曰西北隅
室南其戸戸东而牗西
说文曰戸半门也牗穿壁以木为交窗也月令正义曰
古者窟居开其上取明雨因霤之是以后人戸室为中
霤开牗者象中霤之取明也牗一名郷其扇在内案士
虞礼祝阖牗戸如食间启戸启牗郷注曰牗先阖后启
扇在内也郷牗一名是也
戸牗之间谓之依
郭氏曰窗东戸西也觐礼斧扆亦以设之于此而得扆
名士昏礼注曰户西者尊处以尊者及宾客位于此故
又曰客位
戸东曰房戸之间
士冠礼注曰房西室户东也寝庙以室为主故室戸专
得戸名凡言戸者皆室戸房戸则兼言房以别之大
夫士房户之间于堂为东西之中按诗正义曰郷饮酒
义云尊于房戸之间宾主共之由无西房故以房与室
戸之间为中也又郷饮酒礼席宾于戸牗间而义曰坐
宾于西北则大夫士之戸牗间在西而房内间为正中
明矣人君之制经无明证按释宫曰两阶间谓之郷郭
氏曰人君南郷当阶间则人君之室正中其西为右房
而戸牗间设戾处正中矣又按诗斯干曰筑室百堵西
南其戸笺曰天子之寝左右房异于一房者之室戸也
正义曰大戸唯有一东房故室戸偏东与房相近天子
诸侯既有右房则室当在其中其戸正中比一房之室
戸为西当考
房戸之西曰房外
士昏礼记母南靣于房外女出于母左士冠礼尊于房
戸之间庶子则冠于房外南靣注曰谓尊东也是房
戸之西得房外之名也房之戸于房南壁亦当近东案
士昏礼注曰北堂在房中半以北南北直室东隅东西
直房戸与隅间隅间者盖房东西之中两隅间也房中
之东其南为夹洗直房戸而在房东西之中则房戸在
房南壁之东偏可见矣
房中半以北曰北堂有北阶
士昏礼记妇洗在北堂直室东隅注曰北堂房中半以
北贾氏曰房与室相连为之房无北壁故得北堂之名
按特牲馈食礼记尊两壸于房中西墉下南上内宾立
于其北东靣南上宗妇北堂北上内宾在宗妇之北乃
云北堂又埽洗在北堂而直室东隅是房中半以北为
北堂也妇洗在北堂而士虞礼主妇洗足爵于房中则
北堂亦通名房中矣大射仪工人士与梓人升下自北
阶注曰位在北堂下则北阶者北堂之阶也
堂之上东西有楹
楹柱也古之筑室者以垣墉为基而屋其上惟堂上有
两楹而巳楹之设盖于前楣之下按郷射礼曰射自楹
间注曰谓射于庠也又曰序则物当栋堂则物当楣物
画地为物射时所立处也堂谓庠之堂也又曰豫则钩
楹内堂则由楹外当物北靣楫豫即序也钩楹绕楹也
物当栋而升射者必钩楹内乃北靣就物则栋在楹之
内矣物当楣而升射者由楹外北靣就物又郑氏以为
物在楹间则楹在楣之下也又按释宫曰梁上楹谓之
棁棁侏儒柱也梁楣也侏儒柱在梁之上则楹在楣之
下又可知矣
堂东西之中曰两楹间
公食大夫礼致豆实陈于㨕外簠簋陈于楹内两楹间
言楹内外矣又言两楹间知凡言两楹间者不必与楹
相当堂东西之中尔
南北之中曰中堂
聘礼受玉于中堂与东楹之间注曰中堂南北之中也
入堂深尊宾事也贾氏曰后楣以南为堂堂凡四架前
楣与栋之间为南北堂之中公当楣拜讫更前北侵半
架受玉故曰入堂深也案东楹之间侵近东楹非堂东
西之中而曰中堂则中堂为南北之中明矣又按士丧
礼注曰中以南谓之堂贾氏曰堂上行事非专一所
近戸即言戸东戸西近房则言房外房东近楹即言东
楹西楹近序即言东序西序近阶即言东阶西阶其堂
半以南无所属者即以堂言之祝浙米于堂是也
堂之东西墙谓之序
郭氏曰所以序别内外
序之外谓之夹室
公食大夫礼大夫立于东夹南注曰东于堂贾氏曰序
以西为正堂序东有夹室今立于堂下当东夹是东于
堂也又按公食礼宰东夹北西靣贾氏曰位在北堂之
南与夹室相当特牲馈食礼豆铏在东房注曰东房
房中之东当夹北则东夹之北通为房中矣室中之西
与右房之制无明文东夹之北为房中则西夹之北盖
通为室中其有两房者则西夹之北通为右房也欤
夹室之前曰箱亦曰东堂西堂
觐礼记注曰东箱东夹之前相翔待事之处特牲馈食
礼注曰西堂西夹之前近南尔贾氏曰即西箱也释宫
曰室有东西厢曰庙郭氏曰夹室前堂是东厢亦曰东
堂西箱亦曰西堂也释宫又曰无东西厢有室曰𥨊按
书顾命䟽寝有东夹西夹士丧礼死于适寝主人降袭
绖于序东注曰序东东夹前则正寝亦有夹与箱矣释
宫所谓无东西箱者或者谓庙之寝也欤凡无夹室者
则序以外通谓之东堂西堂按郷射礼主人之弓矢在
东序东大射仪君之弓矢适东堂大射之东堂即郷射
之东序东也此东西堂堂各有阶案杂记夫人奔丧升
自侧阶注曰侧阶旁阶奔丧曰妇人奔丧升自东阶注
曰东阶东靣阶东靣阶则东堂之阶其西堂有西靣阶
也
东堂下西堂下曰堂东堂西
大射仪宾之弓矢止于西堂下其将射也宾降取弓矢
于堂西堂四即西堂下也特牲馈食礼主妇视饎㸑于
西堂下记曰饎㸑在西壁则自西壁以东皆谓之西堂
下矣又按太射仪执幂者升自西阶注曰羞膳者从而
东由堂东升自北阶立于房中则东堂下可以逹北堂
也
堂角有坫
士冠礼注曰坫在堂角贾氏释士丧礼曰堂隅有坫以
土为之或谓堂隅为坫也
堂之侧曰廉堂
郷饮酒礼设席于堂廉注曰侧边曰廉丧大记正义曰
堂廉堂基南畔廉棱之上也又按郷射礼众弓倚于堂
西矢在其上注曰上堂西廉则堂之四周皆有廉也
升堂两阶其东阶曰阼阶
士冠礼注曰阼酢也东阶所以答酢宾客也毎阶有东
西两廉聘礼饔鼎设于西阶前当内廉此则西阶之东
廉以其近堂之中故曰内廉也士之阶三等按士冠礼
降三等受爵弁注曰下至也贾氏曰匠人云天子之堂
九尺贾马以为阶九等诸侯堂宜七尺阶七等大夫宜
五尺阶五等士宜三尺故阶三等也两阶各在楹之外
而近序按郷射礼升阶者升自西阶绕楹而东燕礼胜
爵者二人升自西阶序进东楹之西酌散交于楹北注
曰楹北西楹之北则西阶在西楹之西矣士冠礼冠于
东序之筵而记曰冠于阼丧礼攅置于西序而檀弓曰
周人殡于西阶之上故知阶近序也
堂下至门谓之庭三分庭一在此设碑
聘礼注曰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知阴阳也贾氏释士
昏礼曰碑在堂下三分庭一在北按聘礼归饔饩酰
夹碑米设于中庭注曰庭实固当中庭言中庭者南北
之中也列当酰南列米在酰南而当庭南北之中
则三分庭一在北可见矣聘礼注又曰设碑近如堂深
堂深谓从堂廉北至房室之壁三分庭一在北设碑而
碑如堂深则庭盖三堂之深也又按郷射之侯去堂三
十丈大射之侯去堂五十四丈则庭之深可知而其降
杀之度从可推矣
堂𡍼谓之陈
郭氏曰堂下至门径也其北属阶其南接门内霤接凡
入门之后皆三揖至阶昏礼注曰三揖者至内霤将曲
揖既曲北靣揖当碑揖贾氏曰至内霤将曲者至门内
霤主人将东宾将西宾主相背时也既曲北靣者宾主
各至堂涂北行向堂时也至内霤而东西行趋堂𡍼则
堂涂接于霤矣既至堂涂北靣至阶而不复有曲则堂
涂直阶矣又按聘礼饔鼎设于西阶前陪鼎当内廉注
曰辟堂𡍼也则堂涂在阶廉之内矣郷饮酒礼注三揖
曰将进揖当陈揖当碑揖陈即堂𡍼也
中门屋为门门之中有𫔶
士冠礼曰席于门中𫔶西阈外注曰𫔶撅也玉藻正义
曰𫔶门之中央所竖短木也释宫曰樴在地者谓之臬
郭氏曰即门橛也𤍠则𫔶者门中所竖短木在地者也
其东曰𫔶东其西曰𫔶西
门限谓之阈
释宫曰秩谓之阈郭氏曰阈门限邢昺曰谓门下横木
为内外之限也其门之两旁木则谓之枨枨𫔶之间则
谓之中门见礼记
阖谓之扉
邢昺曰阖门扉也其东扉曰左扉门之广狭案士昏礼
曰纳徴俪皮记曰执皮左首随入注曰随入为门中厄
狭贾氏曰皮皆横执之门中厄狭故随入也匠人云庙
门容大扄七个大扄牛鼎之扄长三尺七个二丈一尺
彼天子庙门此士之庙门降杀甚小故云厄狭也推此
则自士以上宫室之制虽同而其广狭则异矣
夹门之堂谓之塾
释宫曰门侧之堂谓之塾郭氏曰夹门堂也门之内外
其东西皆有塾一门而塾四其外塾南郷按士虞礼陈
鼎门外之右匕爼在西塾之西注曰塾有西者是室南
郷又按士冠礼摈者东塾注曰东塾门内东堂之
北靣则内熟北向也凡门之内两塾之间谓之宁按聘
礼宾问卿大夫迎于外门外及庙门大夫揖入摈者请
命宾入三揖并行注曰大夫揖入者省内事也既有俟
于宁也凡至门内霤为三揖之始上言揖入下言三揖
并行则俟于霤南门内两塾间可知矣李巡曰宁正门
内两塾间义与郑同谓之宁者以人君门外有正朝视
朝则于此宁立故耳周人门与堂修广之数不著于经
案匠人云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堂修谓堂
南北之深其广则益以四分修之一也门堂三之二室
三之一门堂通谓门与塾其广与修取数于堂得其三
之二室三之一者两室与门各居一分也以夏后氏之
制推之则周人之门杀于堂之数亦可得而知矣
门之内外东方曰门东西方曰门西
特牲馈食礼注曰凡郷内以入为左右郷外以出为左
右士冠礼注又曰出以东为左入以东为右以入为左
右则门西为左门东为右郷饮酒礼宾入门左燕礼卿
大夫皆入门右是也以出为左右则门东为左门西为
右士冠礼主人迎宾出门左西靣士虞礼侧享于庙门
之右是也𫔶东曰臬右亦自入者言之也天子诸侯门
外之制其见于经者天子有屏诸侯有朝案觐礼侯氏
入门右告听事出自屏南适门西注曰天子外屏释宫
曰屏谓之树郭氏曰小墙当门中曲礼正义曰天子外
屏屏在路门之外诸侯内屏屏在路门之内此侯氏出
门而𨼆于屏则天子外屏明矣释宫又曰门屏之间谓
之宁谓宁在门之内屏之外此屏㩀诸侯内屏而言也
诸侯路寝门外则有正朝大门外则有外朝按聘礼夕
币于寝门外宰入告具于君君朝服出门左南郷注曰
寝门外朝也入告入路门而告贾氏曰此路门外正朝
之处也是正朝在寝门外也聘礼又曰宾死介复命柩
止于门外若介死惟上介造于朝注曰门外大门外也
必以柩造朝逹其中心又宾拜饔饩于朝注曰拜于大
门外贾氏曰大门外诸侯之外朝也宾拜于朝无入门
之交则诸侯外朝在大门外明矣是外朝在大门外也
诸侯三朝其燕朝在寝燕礼是也正朝与外朝之制度
不见于经盖不可得而考矣
寝之后有下室
士丧礼记士处适寝又曰朔月荐新则不馈于下室
注曰下室如今之内堂正寝听事贾氏曰下室燕寝也
然则士之下室于天子诸侯则为小寝也春秋传曰子
大叔之庙在道南其寝在庙北其寝庙之寝也庙寝在
庙之北则下室在适寝之后可知矣又按丧服𫝊曰有
东宫有西宫有南宫有北宫异宫而同财内则曰由命
士以上父子皆异宫贾氏释士昏礼曰异宫者别有寝
若不命之士父子虽大院同居其中亦隔别各有门户
则下室之外又有异宫也
自门以北皆周以墙
聘礼释币于行注曰丧礼有毁宗躐行出于大门则行
神之位在庙门外西方檀弓正义曰毁宗躐行毁庙门
西边墙以出柩也士丧礼为垼于西墙下注曰西墙中
庭之西特牲馈食礼主妇视禧㸑于西堂下记曰饎㸑
在西壁注曰西壁堂之西墙下案门之西有墙则墙属
于门矣西墙在中庭之西则墙周乎庭矣西壁在西墙
下则墙周乎堂矣墙者墉壁之总名室中谓之墉昏礼
尊于室中北墉下是也房与夹亦谓之墉冠礼陈服于
房中西墉下聘礼西夹六豆设于西墉下是也堂上谓
之序室房与夹谓之墉堂下谓之壁谓之墙其实一也
随所在而异其名尔堂下之壁闱门在焉案士丧礼冠
者降适东壁见于母注曰适东壁者出闱门也时母在
闱门之外妇人入庙由闱门士虞礼宾出主人送主妇
亦拜宾注曰女宾也不言出不言送拜之于闱门之内
闱门如今东西掖门释宫曰宫中之门谓之闱郭氏曰
谓相通小门也是正门之外又有闱门而在旁壁也
人君之堂屋为四注大夫士则南北两下而巳
士冠礼设洗直于东荣注曰荣屋翼也周制自卿大夫
以下其室为夏屋燕礼设洗当东霤注曰人君为殿屋
也案考工记殿四阿重屋注曰四阿今之四注屋殷
人始为四注屋则夏后氏之屋南北两下而已周制天
子诸侯得为殿屋四注卿大夫以下但为夏屋两下四
注则南北东西皆有霤两下则唯南北有霤而东西有
荣是以燕礼言东霤而大夫士礼则言东荣也霤者说
文曰屋水流也徐锴曰屋檐滴处荣者文曰屋捛之
两头起者为荣又曰梠齐谓之檐楚谓之梠郭璞注上
林赋曰南荣屋南檐也义与说文同然则檐之东西起
者曰荣谓之荣者为屋之荣谓之屋翼者言其轩张
如翚斯飞耳士丧礼升自前东荣丧大记降自西北荣
是屋有四荣也门之屋虽人君亦两下为之燕礼之门
内霤则门屋之北霤也凡屋之檐亦谓之宇案士丧礼
为铭置于宇西阶上注曰宇梠也文曰宇屋也释
宫曰檐谓之樀郭氏曰屋梠邢昺曰屋檐一名樀一名
梠又名宇皆屋之四垂也宇西阶上者西阶之上上当
宇也阶之上当宇则堂廉与坫亦当宇矣特牲馈食礼
主妇视饎㸑于西堂下注曰南齐于坫其记又注曰南
北直屋梠是也阶上当宇故阶当霤郷射礼记磬阶间
缩霤是也霤以东西为从故曰缩霤此霤谓堂之南霤
也
此其著于经而可考者也
礼经虽亡阙然于觐见天子之礼于燕射聘食见诸侯
之礼馀则见大夫士之礼宫室之名制不见其有异特
其广狭降杀不可考耳案书顾命成王崩于路寝其陈
位也有设斧扆牗间南郷则戸牅间也西序东向东序
西向则东西序也西夹南向则夹室也东房西房则左
右房也宾阶靣阼阶靣则两阶前也左塾之前右塾之
前则门内之塾也毕门之内则路𥨊门也两阶戺则堂
廉也东堂西堂则东西厢也东垂西垂则东西堂之宇
阶上也侧阶则北阶也又云诸侯出庙门俟则与士丧
礼殡宫曰庙合也然则郑氏谓天子庙及路寝如明堂
制者盖未必然明堂位与考工记所记明堂之制度者
非出于旧典亦未敢必信也又案书多士传曰天子之
堂广九雉三分其广以二为内五分内以一为高东房
西房北堂各三雉公侯七雉三分广以二为内五分内
以一为高东房西房北堂各一雉伯子男五雉三分广
以二为内五分内以一为高东房西房北堂各一雉士
三雉三分广以二为内五分内以一为高有室无房堂
注曰广荣间相去也雉长三丈内堂东西序之内也高
穹高也此传房堂及室与经亦不合然必有所据姑
存之以备参考
答社坛说
所喻社坛别𥿄奉报此是见行礼制更可计会法司检淳
熙间所攽𠕋子为佳此事在州郡为至重今人皆不以为
意太守乃能及此深可为法又能择贤者而属之见其
不苟也
州县社坛方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出陛稷壝如社坛之
制〈社以石为主其形如锺长二尺五寸方一寸剡其上培其下半〉四门同一壝二十五
步〈坛饰各随方色上盖以黄土〉瘗坎于坛之北壬地南出陛方深取
足容物
右出政和五礼新仪第二十一卷淳熙中曽有印本
攽行州郡法司必有之可更检㸔又以行事仪考之
二坛东西相并坐南向北〈社坛石主在坛上之南方〉北门壝外空
地须令稍宽可容献官席位空地之北乃作齐以
备风雨设献官位〈献官南向行事〉
州县社坛方二丈五尺〈四步令每步六分之一〉
凡言方者皆径也此言方二丈五尺者从东至西二
丈五尺从南至北二丈五尺也〈后叚壝内二十五步其说亦然〉
高三尺
既言坛高三尺又言坛分三级则是以一尺为一级
也
四出陛
此陛之级即坛之级也但于四靣陛之两傍各以石
砌作慢道隔断使其中为陛级外为坛级可也
社主
旧法惟社有主而稷无主不晓其意恐不可以已意
增添其言坛上之南方非坛之中也盖神位坐南向
北而𥙊器设于神位之北故此石主当坛上南陛之
上更宜详考画作图子便可见在坛中央即无设
𥙊处矣
四门同一壝二十五步
壝方二十五步者亦是径二十五步谓从东至西二
十五步从南至北二十五步以丈计之六尺为步则
为十五丈也四角筑土为壝高三尺许使坛上与齐
相望得见壝上不用瓦盖但以砖两靣砌之使其
走水为坚固四门当中开门古法不言阔狭恐须
阔一丈馀庶㡬行礼执事之人往来宽展不相妨碍
两旁各立一华表高一丈许上以横木贯之如门之
状〈华表于礼无文但见州县有如此者或恐易得损坏不作亦得〉请更依此步数丈
数界作方眼中间以𥿄剪作两坛贴之便见四靣坛
脚取壝丈数但坛靣二丈五尺乃最上一级之数下
靣更两级一级须展一尺即坛脚须径二丈九尺
坛饰
古者社稷不屋有明文不用砖砌无所考然亦不言
砖砌者中原土密虽城壁亦不用砖今南方土踈不
砌恐易坏赤𡈽饰之又恐僣于郊坛不可用也
瘗坎于坛之北壬地南出陛方深取足容物
瘗坎在坛之北壬地即是合在北壝门内两坛各
于中央下日隔取壬地各用砖石砌作一小天井深
阔三四尺许其南作踏道上下闲时以土实之临祭
即令人取去土扫令㓗净祭毕即使人持币及祝版
之属从踏道下送入坎中然后下土筑实依条差人
守视
燎坛
古者祭天以燔燎𥙊地以瘗埋来喻所云燎坛为风
师雨师雷师设者是也古今礼制社稷风雨雷神各
有坛又各有方位社稷于西方风师于东北雨雷于
东南〈大略如此不记子细〉今州县亦皆别有坛但方位多不合
古不谓建宁大乃无风雨雷神之坛而寓于社稷
之坛也新仪所云在神坛之左而高于神坛者不谓
此社稷坛左设燎坛而高于社稷坛也
植木
按周礼社各植之以土之所冝木今当以本府之所
宜木植之
尺
坛壝等亦是礼制当用古尺不当用大尺
井田类说
汉文帝十三年六月除田租荀氏论曰古者什一而税以
为天下之中正也今汉民或百一而税可谓鲜矣然豪彊
冨人占田逾侈〈此处疑有阙字〉输其赋太半官收百一之税民𭣣
太半之赋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彊之𭧂酷于亡秦是上
惠不通威福分于豪彊也今不正其本而务除租税适足
以资富疆夫土地者天下之大本也春秋之义诸侯不得
专封大夫不得专地今豪民占田或至数百千顷富过王
侯是自专封也买卖由巳是自专其地也孝武时董仲舒
尝言冝限民占田至哀帝时乃限民占田不得过三十顷
虽有其制卒不得施然三十顷有不乎矣且夫井田之制
冝于民众之时地广民稀勿为可也然欲废之于寡立之
于众土地既富列在豪彊卒而规之并起怨心则生纷乱
制度难行由是观之高帝𥘉定天下及光武中兴之后
民人稀少立之易矣就未悉备井田之法冝以口数占田
为立科限民得耕种不得买卖以赡贫弱以防兼并且为
制度张本不亦冝乎虽古今异制损益随时然纲纪大略
其致一也本志曰古者建步立畒六尺为步步百为𤱔𤱔
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
之一夫一妇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𤱔馀
二十亩以为庐舎出入相交伫〈班志作守〉望相接疾病相救民
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更耕
之换易其处〈何休曰司空谨别田之高下善恶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
〈垦肥饶不得独乐墝埆不得独苦■三年一换土易居〉其家众男为馀夫亦以口受
田如此比士工啇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有赋有税
赋谓计口发财〈六字系班志颜注〉税谓公田什一及工啇衡虞之
入也赋供车马兵甲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费税给
郊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费〈充实以下并班〉
〈志文〉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种必杂五种以备灾害中
弗得有树以妨五力耕数耘𭣣获如寇盗之至环庐种
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𦵔于彊畔鸡豚狗豕无失其时女
修织五十则可以衣帛七十则可以食肉五家为比五
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郷郷万二
千五百戸比长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级至郷为大夫
矣于是闾有序而郷有庠序以明教庠以行礼而视化焉
春令民毕出于野其诗云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饎
冬则毕入于邑其诗云同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春
则出民闾胥平旦坐于左塾比长坐于右塾毕出而后归
夕亦如之入者必薪樵轻重相分班白不提挈〈何休曰晏出后时者〉
〈不得出暮不持樵者不得入〉冬则民既入妇人同巷夜绩女工一月得
四十五日功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烛火同工拙而合习俗
也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而相与歌咏以言其情是月馀
子亦在序室〈未征役为馀子〉八岁入小学学六甲四方五行书计
之事始知室家长㓜之节〈始知以下班志文〉十五入大学学先王
礼乐而知朝廷〈二字班志〉君臣之礼其有秀异者移于郷学郷
学之秀移于国学学于小学诸侯岁贡小学之秀者于天
子学于大学其有秀者命曰造士行同而能偶别之以射
〈于郷学以下以何休说増损修定〉然后爵命焉孟春之月群居将散行人
振木铎以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
子〈何休曰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郷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闲于天子〉三年
耕则馀一年之畜故三年有成成此功也故王者三载考
绩九年耕馀三年之食进业曰登故三考黜陟再登曰平
馀六年食三登曰㤗平二十七岁馀九年食然后至徳流
洽礼乐成焉故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繇此道也〈九年以下〉
〈并以班志修定〉书曰天秩有礼天罚有罪故圣人因天秩而制五
礼因天罚而制五刑建司马之官设六军之众因井田而
制军赋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
十为众众〈班志并作终字〉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
畿方千里地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十六井有戎马一匹
牛三头四丘为甸六十四井有戎马四匹兵车一乘牛十
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干戈备具是谓司马之法
一同百里提封万井除山川坑堑城池邑居园囿街路三
千六百井定岀赋六千四百井戎马四百匹兵车百乘此
卿大夫采地之大者是谓百乘之家一封三百一十六里
提封十万井定出赋六万四千井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
此诸侯之大者谓之千乘之国天子畿方千里提封百万
井定出赋六十四万井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戎马车徒
干戈素具春振旅以蒐夏㧞舎以苗秋治兵以弥冬大阅
以狩于农隙以讲事焉五国为属属有长十国为连连有
帅三十国有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牧牧有连
帅比年简车卒正三年简徒群牧五年大简舆徒此先王
为国立武足兵之大略也〈连帅以下并依班志〉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六十八终
福州府儒学训导郑琏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