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轩集
卷首
作者:丁寿冈
1542年
卷一

御制御笔

编辑

昔见湖洲集。今何闻此编。

传教

编辑

平生予心慕古而已。况近者文集许多。予尝闷焉。因其孙今承旨丁范祖更为湖堂。知贰相丁应斗为八代祖。欲见文集。持来粤昔年承命寻得湖洲集而献。其时有御制。其孙得见御制中锓梓以进湖洲集已三卷。而月轩集名虽三卷即四代文集。甚可贵。特书十字。令入侍度支长。并与下教而书刊弁于首文集。中闻板本在顺天云。令道臣印进。今若无板。亦令道臣刊板印进。一件内入一件入于世孙宫。以示予不忘百载旧臣之意。

上之四十九年仲秋。崇政大夫。行户曹判书兼知经筵,春秋馆事,世孙左宾客臣蔡济恭奉教谨书。

月轩集序

编辑

国朝文学之士。有文集者多。然传之至今者寡。非乃其言之可以视谱于后与否也。于有所品别之而于有所传不传耶。况末流儇子。不惟后人之指议如何而偏有所主。强以规永传者。其能望其后之承其意哉。纤巧以会俗。餙虚以惊愚。苟焉逐时好而已者。其细已甚。墨丈之外。求闻亦妄耳。而蕲与夫表见诸家共声闻于后。恶可几也。凡古大小集行于世不废绝者。德艺并与。华实副与。槪乎儒林之通共称慕者也。沛沛乎经川与。滔滔尔江河与。盖皆恃源而往者也。亘世流光之业。奚患乎伏不发也。若既失而复得。殆绝而又续者。盖若有神助。非穷索而迺得之。力求而厪续之也。诞价不终售。逸宝不终秘。亦其理有当然者矣。今以月轩集若将传若将不传。而卒能刊布者观之。若云者征也夫。其可以必之来许夫。月轩公。少以文行名于时。早登朝为名学士。清静自守。不诱夺于势利。燕山无道。托疾屏居家。不受疚于污上。中庙反正。复晋用为名宰。晩年谢事归。优游以终。其恬淡萧散之趣。多见于集中。而造端拓体。无季俗轻浮之态。理赡气裕。有古诗忠厚之意。文质不偏胜。源流有所归。真国朝中世以上学士之文也。集凡三卷。公之胤恭安公玉亨之所类次也。赠判书公遗诗数篇。录之卷首。丁氏发祥之兆。贻后之训。不可不传也。校理公诗。又编诸下。不能卷。不可别为集也。惜乎。校理公才思敏达。其厪存残篇。皆少时作也。然捷手所赋得词彩。炳蔚多胜语。使得尽其齿究其业。其所造可想。顾乃未四十而殁。故所著少若是。悲夫。此集始尝入板于星州。壬辰南寇之乱。板本荡失。无复存者。不独其子孙恨也。后丙子乱。公之六世孙校理彦璧避兵岭南。适于士人家得一本。首尾完具。无脱缺拔。所欲以迎子孙之意者果有之耶。未及重刊而校理公殁。后五十馀年。七世孙时润出守升平。乃得鸠工刊行。累代所愿欲始克成。可贵哉。赠判书公。讳子伋。校理公讳寿崑。月轩公讳寿岗。其代序。在恭安跋文中。崇祯纪元后壬午十二月日。资宪大夫。原任礼曹判书兼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成均馆事。同知经筵春秋馆事。世子右副宾客权愈。序。

月轩集重刊始末

编辑

月轩公遗集凡三卷。公之胤恭安公所尝编次也。以公之考赠判书公诗载之卷首。以伯氏校理公诗与文附其下。昔在嘉靖壬寅。入梓于星州府。万历壬辰。值倭乱。板与印布者俱为荡失。崇祯丙子之乱。公之五世孙校理彦璧。避兵于岭南。适于一士人家得一本。诸孙始相誊传。而但七言绝句十四首缺亡。常以为恨。后五十馀年。有李兵使益亨者谪于端川。偶得一册子于郡人家。即月轩集首卷传写者也。转归于子孙。遂补其亡而就完焉。

肃庙壬午。六世孙参议时润为顺天府使。参议即校理之胤也。体先志。始以活字重印。恭安公次韵数篇。初既附元韵之下。又以公之孙忠靖公诗若干篇追附编末。于是四世五公之文。咸载一集。有若世稿焉。今上四十九年癸巳。十世孙范祖以湖堂蒙恩。擢为承宣。遂以是集。登彻睿览。仍下御制御笔十字曰。昔见湖洲集。今何闻此编。继有令湖南道臣改刊以进之命。其详在范祖后跋。忠靖公遗稿。散佚殆尽。壬午重刊时。不得多载矣。五言绝句一首。七言绝句三首。五言律诗二首。七言律诗三首。或得于题咏。或得于稗说。或得于人家简牍中。取其真的无疑者。次第补入。是集凡三刊。而既失而复得。终为进御之文字。吁亦异哉。遂记颠末。以备后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