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木之二

  本草纲目
木之二
 

木之二 (乔木类五十二种)

编辑

柏木

编辑

(《本经》上品)

【释名】

黄檗(《别录》),根名檀桓。

时珍曰︰檗木名义未详。《本经》言檗木及根,不言檗皮,岂古时木与皮通用乎?俗作黄柏者,省写之谬也。

【集解】

《别录》曰︰柏木生汉中山谷及永昌。

弘景曰︰今出邵陵者,轻薄色深为胜。出东山者,浓而色浅。其根于道家入木芝品,今人不知取服。又有一种小树,状如石榴,其皮黄而苦,俗呼为子柏,亦主口疮。又一种小树,多刺,皮亦黄色,亦主口疮。

在有之。今云皮黄,谬矣。按︰今俗用子柏皆多刺小树,名刺柏,非小柏也。

《蜀本图经》云︰黄柏树高数丈。叶似吴茱萸,亦如紫椿,经冬不凋。皮其根结块,如松下茯苓。今所在有,本出房、商、合等州山谷中。皮紧,浓二、三分鲜黄者上。二月、五月采皮,晒干。

上用之。各适其宜尔。

【修治】

𢽾曰:凡使柏皮,削去粗皮,用生蜜水浸半日,漉出晒干,用蜜涂,文武火炙,令蜜尽为度。每五两,用蜜三两。

元素曰:二制治上焦,单制治中焦,不制治下焦也。

时珍曰:黄柏性寒而沉,生用则降实火,熟用则不伤胃,酒制则治上,盐制则治下,蜜制则治中。

【气味】

苦,寒,无毒。

元素曰:性寒味苦,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又云:苦厚微辛,阴中之阳,入足少阴经,为足太阳引经药。

好古曰:黄芩、栀子入肺,黄连入心,黄柏入肾,燥湿所归,各从其类也。故《活人书》四味解毒汤,乃上下内外通治之药。

之才曰:恶干漆,伏硫黄。

【主治】

五脏、肠胃中结热,黄胆,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本经》)。疗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久服通神(《别录》)。男子阴痿,及敷茎上疮,治下血如鸡鸭肝片(甄权)。热疮,疱起,虫疮,血痢。止消渴,杀蛀虫(藏器)。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泪,口干,心热,杀疳虫,治蛔心痛,鼻衄,肠风下血,后分急热肿痛(大明)。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坚肾,壮骨髓,疗下焦虚,诸痿瘫痪,利下窍,除热(元素)。泻伏火,救肾水,治冲脉气逆,不渴而小便不通,诸疮痛不可忍(李杲)。得知母,滋阴降火。得苍术,除湿清热,为治痿要药。得细辛,泻膀胱火,治口舌生疮(震亨)。敷小儿头疮(时珍)。

【发明】

元素曰︰黄柏之用有六︰泻膀胱龙火,一也;利小便结,二也;除下焦湿肿,三也;痢疾先见血,四也;脐中痛,五也;补肾不足,壮骨髓,六也。凡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脚膝无力,于黄耆汤中加用,使两足膝中气力涌出,痿软即便去也,乃瘫痪必用之药。蜜炒研末,治口疮如神。故《雷公炮炙论》云︰口疮舌坼,立愈黄酥。谓以酥炙根黄,含之也。

杲曰:黄柏、苍术,乃治痿要药。凡去下焦湿热作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并小便不利及黄涩者。并用酒洗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佐。凡小便不通而口渴者,邪热在气分,肺中伏热不能生水,是绝小便之源也。法当用气味俱薄、淡渗之药,猪苓、泽泻之类,泻肺火而清肺气,滋水之化源。若邪热在下焦血分,不渴而小便不通者,乃《素问》所谓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法当用气味俱厚、阴中之阴药治之,黄柏、知母是也。

长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渐成中满,腹坚如石,脚腿裂破出水,双睛凸出,饮食不下,痛苦不可名状。治满、利小便、渗泄之药服遍矣。予诊之曰︰此乃奉养太过,膏粱积热,损伤肾水,致膀胱久而干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为呕哕。《难经》所谓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者。洁古老人言︰热在下焦,但治下焦,其病必愈。遂处以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之药,黄柏、知母各一两,酒洗焙碾,入桂一钱为引,熟水丸如芡子大。每服二百丸,沸汤下。少时如刀刺前阴火烧之状,溺如瀑泉涌出,床下成流,顾盼之间,肿胀消散。《内经》云︰热者寒之。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以黄柏之苦寒泻热、补水润燥为君,有泻火补阴之功,非阴中之火,不可用也。火有二︰君火者,人可以水灭,可以直折,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者,天火也,龙雷之火也,阴火也,不可以水湿折之,当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

有金水相生之义。黄柏无知母,犹水母之无虾清肺金,滋肾水之化源。故洁古、东垣、丹溪皆以为滋阴降火要药,上古所未言也。盖气为阳,血为阴。邪火煎熬,则阴血渐涸,故阴虚火动之病须之。然必少壮气盛能食者,用之相宜。若中气不足而邪火炽甚者,久服则有寒中之变。近时虚损,及纵欲求嗣之人,用补阴药,往往以此二味为君,日日服饵。降令太过,脾胃受伤,真阳暗损,精气不暖,致生他病。盖不知此物苦寒而滑渗,且苦味久服,有反从火化之害。故叶氏《医学统旨》有“四物加知母、黄柏,久服伤胃,不能生阴”之戒。

【附方】

旧十三,新三十。

阴火为病︰大补丸︰用黄柏去皮,盐、酒炒褐为末,水丸梧子大。血虚,四物汤下;气虚,四君子汤下。(丹溪方)

等症。黄柏(去皮,切)二斤,熟糯米一升(童子小便浸之,九浸九晒,蒸过晒研)。为末,酒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温酒送下。

作四分,用醇酒、蜜汤、盐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汤下。(《活人心统》)

毒痔漏,下血不止︰孙探用酒、醋、童尿各浸七日,下五十丸,久服除根。杨诚《经验方》百补丸︰专治诸虚赤白浊。用川柏皮(刮净)一斤(分作四分,用酒、蜜、人乳、糯米泔各浸透)。炙干切研,廪米饭丸︰如上皮丸︰黄柏一斤(分作四分,三分用醇酒、盐汤、童尿各浸二日焙研,一分用酥炙研末)。

以猪脏一条去膜,入药在内扎,煮熟捣丸。如上法服之。

白涂炙)。为末,水丸绿豆大。每服七丸,温水下。名金虎丸。(《普济方》)

赤芍药四钱,为末,饭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饮下。(阎孝忠《下痢白色,昼夜三、五十行︰根黄浓者,蜜炒令焦为末,大蒜煨熟,去皮捣烂作膏和丸梧桐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三、五十丸,日三服。神妙不可述。(削皮,焙为末,用米汤和,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汤下。(《十全博救方》)

淫及梦泄精滑︰真珠粉丸︰黄柏(炒)、真蛤粉各一斤,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等分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盐汤下。(《洁古家珍》)

中有热︰宜清心丸主之。黄柏末一两,片脑一钱。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麦门冬汤下。此大智禅师方也。(许学士《本事方》)

沸,渴即饮之,恣饮,数日即止。(韦宙《独行方》)

冬汤调服二钱,立瘥。(《经验方》)

每用一弹子大,纱帕包之,浸水一盏,饭上蒸熟,乘热熏洗,极效。此方有金木水火土,故名五行汤。一丸可用品方》)

痹痛︰黄柏片含之。又以一斤,酒一斗,煮二沸,恣饮便愈。(《肘后方》)

不通︰苦酒和黄柏末敷之,冷即易。(《肘后方》)

方》)

治心脾有热,舌颊生疮。蜜炙黄柏、青黛各一分,为末,入生用黄柏、细辛等分为末,掺。或用黄柏、干姜等分,亦良。

铜绿二钱,为末。掺之,漱去涎。(《三因方》)

服。(《圣惠方》)

以蔷薇根汁调涂,立效。(《圣济录》)

香二钱半,为末,槐花煎水调作饼,贴于疮口。(《普济方》)

末,水调,贴足心。(《普济方》)

(《肘后方》)

柏皮(炒)、川乌头(炮)等分,为末。唾调涂之,留头,频以米泔水润湿。(《集简方》)

小儿脐疮不合者︰黄柏末涂之。(《子母秘录》)

掺之即愈。(杨起《简便方》)

疮用黄柏、黄芩等分煎汤,洗之。仍以黄柏、黄连作末,敷之。又法︰黄柏煎汤洗之,涂以白蜜。(《肘一味。

一妇病此,人无识者,用此而愈。(张杲《医说》)

门事亲》)

柏末,面糊调涂,效。(《宣明方》)

檀桓

编辑

(《拾遗》)

【集解】

藏器曰︰檀桓乃百岁柏之根,如天门冬,长三四尺,别在一旁,以小根缀之。

一名檀桓芝。出《灵宝方》。

时珍曰︰《本经》但言黄柏根名檀桓。陈氏所说乃柏旁所生檀桓芝也,与陶弘景所说同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心腹百病,安魂魄,不饥渴。久服,轻身延年通神(《别录》)。

长生神仙,去万病。为散,饮服方寸匕,尽一枚有验(藏器)。

小柏

编辑

(《唐本草》)

【释名】

子柏(弘景)、山石榴。

时珍曰︰此与金樱子、杜鹃花并名山石榴,非一物也。

【集解】

弘景曰︰子柏树小,状如石榴,其皮黄而苦。又一种多刺,皮亦黄。并主口疮。

恭曰︰小柏生山石间,所在皆有,襄阳岘山东者为良。一名山石榴,其树枝叶与石榴无,但花异,子细黑圆如牛李子及女贞子尔。其树皮白,陶云皮黄,恐谬矣。今太常所贮,乃小树多刺而叶细者,名刺柏,非小柏也。

藏器曰︰凡是柏木皆皮黄。今既不黄,非柏也。小柏如石榴,皮黄,子赤如枸杞子,两头尖。人锉枝以染黄。若云子黑而圆,恐是别物,非小柏也。

时珍曰︰小柏山间时有之,小树也。其皮外白里黄,状如柏皮而薄小。

【气味】

苦,大寒,无毒。

【主治】

口疮疳 ,杀诸虫,去心腹中热气(《唐本》)。治血崩,阿茄陀丸方中用之)。

黄栌

编辑

(宋《嘉 》)

【集解】

藏器曰︰黄栌生商洛山谷,四川界甚有之。叶圆木黄,可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除烦热,解酒疸目黄,水煮服之(藏器)。洗赤眼及汤火、【附方】

新一。

大风癞疾︰黄栌木五两(锉,用新汲水一斗浸二七日,焙研),苏方木五两,乌麻子一斗(九蒸九曝),天麻二两,丁香、乳香各一两,为末。以赤黍米一升淘净,用浸黄栌水煮米粥捣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浆水下,日二、夜一。(《圣济总录

浓朴

编辑

(《本经》中品)

【校正】

并入有名未用逐折。

【释名】

烈朴(《日华》)、赤朴(《别录》)、浓皮(同)、重皮(《广雅》)

,树名榛(《别录》)

,子名逐折(《别录》)。

时珍曰︰其木质朴而皮浓,味辛烈而色紫赤,故有浓朴、烈、赤诸名。

颂曰︰《广雅》谓之重皮,方书或作浓皮也。

【集解】

《别录》曰︰浓朴生交趾、冤句。三月、九月、十月采皮弘景曰︰今出建平、宜都。极浓、肉紫色为好,壳薄而白者不佳。俗方多用,道家不须也。

颂曰︰今洛阳、陕西、江淮、湖南、蜀川山谷中往往有之,而以梓州、龙州者为上。木高三、四丈,径一、二尺。春生叶如槲叶,四季不凋。红花而青实。皮极鳞皱而浓,紫色多润者佳,薄

宗奭曰︰今伊芳阳县及商州亦有,但薄而色淡,不如梓州者浓而紫色有油。

时珍曰︰朴树肤白肉紫,叶如槲叶。五、六月开细花,结实如冬青子,生青熟赤,有核。七、八月采之,味甘美。

【修治】

曰︰凡使要紫色味辛者为好,刮去粗皮。入丸散,若入汤饮,用自然姜汁八两炙尽为度。

大明曰︰凡入药去粗皮,用姜汁炙,或浸炒用。

宗奭曰︰味苦。不以姜制,则棘人喉舌。

【气味】

苦,温,无毒。

《别录》曰︰大温。吴普曰︰神农、岐伯、雷公︰苦,无毒;李当之︰小温。

权曰︰苦、辛,大热。

元素曰︰气温,味苦、辛。气味俱浓,体重浊而微降,阴中阳也。

杲曰︰可升可降。

之才曰︰干姜为之使。恶泽泻、硝石、寒水石。忌豆,食之动气。

【主治】

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本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浓肠胃(《别录》)。健脾,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及五脏一切气虚吼,(甄权)。

【发明】

宗奭曰︰浓朴,平胃散中用,最调中。至今此药盛行,既能温脾胃,又能走冷气,为世所须也。元素曰︰浓朴之用有三︰平胃,一也;去腹胀,二也;孕妇忌之,三也。

虽除腹胀,若药也。

泻哉﹗其治腹胀者,因其味辛以提其滞气,滞行则宜去之。若气实人,误服参、 药多补气,胀闷或作喘,宜此泻之。

浓肠胃,去腹满,果是也。若与橘皮、苍术同用,则能除湿满,所谓温中益气是也。与解利药同用,则治伤寒头痛;与泻痢药同用,则浓肠胃。大抵其性味苦温,用苦则泄,用温则补也。故成无己云︰浓朴之苦,以泄腹满。

【附方】

旧九,新五。

浓朴煎丸︰孙兆云︰补肾不如补脾。脾胃气壮,则能饮食。饮食既进,则益营卫,养精血,滋骨髓。是以《素问》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不足者,补之以气。此药大补脾胃虚损,温中降气,皮切片),以水五升同煮干,去姜,焙朴。以干姜四两,甘去草,焙姜、朴为末。用枣肉、生姜同煮熟,去姜,捣枣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一方加熟附子。(王 《百一选方》)

炙黄为末。非时米饮调下二钱匕。(《圣惠方》)

五枚,以水一斗二升,煎取五升,入大黄四两,再煎三升。温服一升,转动更服,不动勿服。(张仲景《金匮要略》)

十枚,大枳实五枚,桂二两,生姜五两,以水一斗,煎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呕者,加半夏五合。(《金匮要略》)

黑)为末。以陈米饮调服二钱匕,日三服。(《斗门方》)

朴、干姜等分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鲍氏方)

痰惊︰梓朴散︰用梓州浓朴一两,半夏(汤泡七次,姜汁浸半日,晒干)一钱,以米泔三升同浸一百刻,水尽为度。如未尽,少加火熬干。去浓朴,只研半夏。每服半钱或一字。薄荷汤调下。(钱乙《小儿直诀》)

姜二两,水六升,煎取二升,分三服。此陶隐居方也。唐‧石泉公王方庆《广南方》云︰此方不惟治霍乱,凡诸病皆治。《圣惠方》︰用浓朴(姜汁炙),研末。新汲水服二钱,如神。

痢水谷久不瘥者︰浓朴三两,黄连三两,水三升,煎一升,空心细服。(《梅师浓朴生研,猪脏(煮)捣和,丸梧桐子大。每姜水下三十丸。(《十便良方》)

脾不调,肾气混浊。用浓朴(姜汁炙)一两,白茯苓一钱,水、酒各一碗,煎一碗,温服。(《经验良方》)。月水不通︰浓朴三两(炙切)。水三升,煎一升,分二服,空心饮。不过三、四剂,神验。一加桃仁、红花。(《子母秘录

逐折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疗鼠 ,明目益气(《别录》)。

【正误】

《别录》有名未用曰︰逐折杀鼠,益气明目。一名百合,一名浓实,生木间,茎黄。七月实,黑如大豆。弘景曰︰杜仲子,亦名逐折。《别录》浓朴条下,已言子名逐折;而有名未用中复出逐折,主治相同,惟鼠 、杀鼠字误,未知孰是尔?所云浓实,乃浓朴实也,故皮谓之浓皮。陶氏不知,援引杜仲为注,皆误矣。今正之。

【附录】

浮烂罗勒 藏器曰︰生康国。皮似浓朴,味酸,平,无毒。

主一切风气,开胃补心,除冷痹,调脏腑。

杜仲

编辑

(《本经》上品)

【释名】

思仲(《别录》)、思仙(《本经》)、时珍曰︰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思仲、思仙,皆由此义。其皮中有银丝如绵,故曰木绵。其子名逐折,与浓朴子同名。

【集解】

《别录》曰︰杜仲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二月、五月

弘景曰︰上虞在豫州,虞、虢之虞,非会稽上虞县也。今用出建平、宜都者。状如浓朴,折之多白丝者为佳。

保升曰︰生深山大谷,所在有之。树高数丈,叶似辛夷。

颂曰︰今出商州、成州、峡州近处大山中,叶亦类柘,其皮折之白丝相连。

江南谓之 。初生嫩叶可食,谓之

【修治】

曰︰凡使削去粗皮。每一斤,用酥一两,蜜三两,锉用。

【气味】

辛,平,无毒。《别录》曰︰甘,温。权曰︰苦,暖。

甘。气味俱薄,沉而降,阴也。

参、蛇蜕皮。

【主治】

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馀沥。久服轻身耐老(《本经》)。脚中酸疼,不欲践地(《别录》)。治肾劳,腰脊挛(大明)。肾冷,䐴腰痛。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甄权)。能使筋骨相著(李杲)。润肝燥,补肝经风虚(好古)。

【发明】

时珍曰︰杜仲古方只知滋肾,惟王好古言是肝经气分药,润肝燥,补昔人所未发也。盖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屈伸利用,皆属于筋。杜仲色紫而润,味甘微辛,其气温平。甘温能补,微辛能润。故能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

按︰庞元英《谈薮》︰一少年新娶,后得脚软病,且疼甚。医作脚气治不效。路钤孙琳诊之。

用曰︰此乃肾虚,非脚气也。杜仲能治腰膝痛,以酒行之,则为效容易矣。

【附方】

旧六,新三。

青娥丸︰方见补骨脂下。

肾虚腰痛︰崔元亮《海上集验方》︰用杜仲去皮炙黄一大斤,分作十剂。每夜取一剂,以水一大升,浸至五更,煎三分减一,取汁,以羊肾三、四枚切下,再煮三、五沸,如作羹法,和以椒、盐,空腹顿服。《圣惠方》︰入薤白七茎。箧中方︰加五味腰背虚痛︰杜仲一斤切炒,酒二升,渍十日,日服三合。此陶隐居得效方也。《三因方》︰为末,每旦以温酒服二钱。

止更服。(《肘后方》)

炒去丝),续断二两(酒浸焙干)。为末,以山药五、十丸,空心米饮下。《肘后方》︰用杜仲焙研,枣肉后诸疾及胎脏不安︰杜仲去皮,瓦上焙干,木臼捣末,煮枣肉和,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糯米饮下,日二服。(《胜金方》)

【气味】

缺。

【主治】

作蔬,去风毒脚气,久积风冷,肠痔下血。亦可煎汤(苏颂)。

椿樗

编辑

(《唐本草》)

【校正】

并入《嘉 》椿荚。

【释名】

香者名椿(《集韵》作 ,《夏书》作 ,《左传》作 ),臭者名樗(音丑居切。

亦作KT ),山樗名栲(

时珍曰︰椿樗易长而多寿考,故有椿、栲之称。《庄子》言“大椿以八千岁为春秋”是矣。

椿香而樗臭,故椿字又作 ,其气熏也。KT 字从 ,其气臭,人呵 之也。樗亦椿音之转尔。

【集解】

恭曰︰椿、樗二树形相似,但樗木疏、椿木实为别也。

颂曰︰二木南北皆有之。形干大抵相类,但椿木实而叶香可啖,樗木疏而气臭,膳夫亦能熬去其气,并采无时。樗木最为无用,《庄子》所谓“吾有大木,人谓之樗,其本拥肿不中绳墨,小枝曲拳不中规矩”者。《尔雅》云︰栲山樗。郭璞注云︰栲,似樗,色小白,生山中,因名。亦类漆树。俗语云︰ 、樗、栲、漆,相似田樗无异,叶差狭尔。吴人以叶为茗。

宗奭曰︰椿、樗皆臭,但一种有花结子,一种无花不实。世以无花而木身大,其干端直者为椿,椿木用叶。其有花、荚而木身小,干多迂矮者为樗,樗用根及荚、叶。又虫部有樗鸡,不言椿鸡,以显有鸡者为樗,无鸡者为椿。古人命名其义甚明。禹锡曰︰樗之有花者无荚,有荚者无花。其荚夏月常生臭樗上,未见椿上有荚者。然世俗不辨椿、樗之异,故呼樗荚为椿荚尔。时珍曰︰椿、樗、栲,乃一木三种也。椿木皮细肌实而赤,嫩叶香甘可茹。樗木皮粗肌虚而白,其叶臭恶,歉年人或采食。栲木即樗之生山中者,木亦虚大,梓人亦或用之。然爪之如腐朽,故古人以为不材之木,不似椿木坚实,可入栋梁也。

【气味】

苦,温,有小毒。

诜曰︰椿芽多食动风,熏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令人神昏血气微。若和猪肉、热面频食则中满,盖壅经络也。

【主治】

煮水,洗疮疥风疽。樗木根、叶尤良(《唐本》)。白秃不生发,取椿、桃、楸叶心捣汁,频涂之

白皮及根皮

【修治】

曰︰凡使椿根,不近西头者为上。采出拌生葱蒸半日,锉细,以袋盛挂屋南畔,阴干用。

时珍曰︰椿、樗木皮、根皮,并刮去粗皮,阴干,临时切焙入用。

【气味】

苦,温,无毒。

权曰︰微热。

震亨曰︰凉而燥。

藏器曰︰樗根有小毒。

时珍曰︰樗根制硫黄、砒石、黄金。

【主治】

疳 ,樗根尤良(《唐本》)。去口鼻疳虫,杀蛔虫疥 ,鬼疰传尸,蛊毒下血,及赤白久痢(藏器)。得地榆,止疳痢(萧炳)。

不住,肠滑泻,缩小便。蜜炙用(大明)。利溺涩(雷 )。

精滑梦遗,燥下湿,去肺胃陈积之痰(震亨)。

【发明】

诜曰︰女子血崩,及产后血不止,月信来多,并赤带下。宜取东引细椿根一大握洗净,以水一大升煮汁,分服便断。小儿疳痢,亦宜多服。仍取白皮一握,粳米五十粒,葱白一握,炙甘草三寸,豉两合,水一升,煮半升,以意服之。枝叶功用皆同。

根白皮,性凉而能涩血。凡湿热为病,泻痢浊带,精滑梦遗诸症,无不用之肺胃陈痰之功。治泄泻,有除湿实肠之力。但痢疾滞气未尽者,不可遽用。宜入丸散,亦可煎服,不见有害。予每用炒研糊丸,看病作汤使,名固肠丸也。

皮色白而臭,多服微利人。盖椿皮入血分而性涩,樗皮入气功虽同,而涩利之效则异,正如茯苓、芍药,赤、白颇殊也。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用椿皮;气分受病有郁者,宜用樗皮,此心得之微也。《乾坤生意》治疮汁,服二、三碗,取利数行,是其验矣。故陈藏器言樗皮有小毒,阳一女人,年四十六、七,耽饮无度,多食鱼蟹,畜毒在脏,日夜二、三十杂下,大肠连肛门痛不堪任。医以止血痢药不效,又以肠风药则益甚,盖肠风则有血无脓。

如此半年余,气血渐弱,食减肌瘦。服热药则腹愈痛,血愈下;服冷药即注泄食减,服温平药则病不知。如此期年,垂命待尽。或人教服人参散,一服知,二服减,三服脓血皆定,遂常服之而愈。其方治大肠风虚,饮酒过度,挟热下痢脓血痛甚,多日不瘥。用樗根白皮一两,人参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服,米饮亦可。忌油腻、湿面、青菜、果子、甜物、鸡、猪、鱼、羊、蒜、薤等。

【附方】

旧六,新十一。

去鬼气︰樗根皮一握细切,以童儿小便二升,豉一合,浸一宿,绞汁煎一沸。三、五日一度,服之。(陈藏器《本草》)

小儿疳疾︰椿白皮(晒干)二两为末,以粟米淘净研浓汁和,丸梧桐子大。十岁三、四丸,米饮下,量人加小儿疳痢困重者︰用樗白皮捣粉,以水和枣作大馄饨子。日晒少时,又捣,如此三遍,以水煮熟,空肚吞七枚。重者不过七服。忌油腻、热面、毒物。又方︰用樗根浓汁一蚬壳,和粟米泔等分,灌下部。再度即瘥,其验如神。

大人亦宜。(《外台秘要》)

休息痢疾,日夜无度,腥臭不可近,脐腹撮痛︰东垣《脾胃论》︰用椿根白皮、诃黎勒各半两,母丁香三十个,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唐瑶《两加木香二钱,粳,兼腰痛︰取樗根一大两捣筛,以好面捻作馄饨如皂子大,水煮熟。每日空心服十枚。并无禁忌,神良。(刘禹锡《传信方》)

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四十丸。一加苍术、枳壳减半。(《经验方》)

洗刮取皮,晒干为末。饮下一钱,立效。(《经验方》)。

粗皮,酒浸晒研,枣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淡酒服五十丸,或酒糊丸亦可。(《儒门事亲》)

下血经年︰樗根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入酒半盏服。或作丸服。虚者加人参等分。即虎眼树。(《仁存方》)

阴干为末。每二两入寒食面一两,新汲水丸梧水送下。忌见日,则无效。名如神丸。(《普济气乘之,血渗肠间,故大便下血。用臭椿根(刮去粗皮,焙干)四两,苍术(米泔浸焙)、枳壳(产后肠脱升,去滓倾盆内。乘热熏洗,冷则再热,一服可作五次用,洗后睡少时。忌盐、毒物,及用心劳力等事。年深者亦治之。(《妇人良方》)

为末,粥丸梧桐子大。每空腹白汤下一百丸。又方︰椿根白皮一两半,干姜(炒黑)、白芍药(炒黑)、黄柏(炒黑)各二钱,为末。如上法丸服。(丹溪方)

【释名】

凤眼草(象形)。

【主治】

大便下血(《嘉 》)。

【附方】

新四。

肠风泻血︰椿荚半生半烧,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普济方》)

误吞鱼刺︰《生生编》︰用椿树子烧研,酒服二钱。《保寿堂方》︰用香椿树子(阴干)半碗,擂碎,热酒冲服,良久连骨吐出。

水洗头,经一年眼如童子。加六月四日、七月七日、八月三日、九月二十日、十月二十三日、十一月二十九日、十二月十四日洗之。(《卫生易简方》)

(《本经》上品)

【释名】

时珍曰︰许慎《说文》云︰漆本作 ,木汁可以髹物,其字象水滴而下之形也。

【集解】

《别录》曰︰干漆生汉中山谷。夏至后采,干之。

弘景曰︰今梁州漆最甚,益州亦有。广州漆性急易燥。其诸处漆桶中自然干者,状如蜂房孔孔隔者为佳。

保升曰︰漆树高二、三丈馀,皮白,叶似椿,花似槐,其子似牛李子,木心黄。六月、七月刻取滋汁。金州者最善。漆性并急,凡取时须荏油解破,故淳者难得,可重重别制拭之。

上等清漆,色黑如 ,若铁石者好。黄嫩若蜂窠者不佳。颂曰︰今蜀、汉、金、峡、襄、歙州皆有之。以竹筒钉入木中,取汁。崔豹《古今注》汁则成漆也。

得阴湿,虽寒月亦易干,亦物之性也。若沾渍人,以油治之。凡验漆,惟稀者以物蘸起,细而不断,断而急收起;又涂于干竹上,荫之速干者,并佳。

移栽易成,有利。其身如柿,其叶如椿。以金州者为有云︰微扇光如镜,悬丝急似钩。撼成琥珀色,打著有而大。六月取汁漆物,黄泽如金,即《唐书》所谓黄漆者也。入药仍当用黑漆。广南漆作饴糖气,沾沾无力。

干漆

【修治】

大明曰︰干漆入药,须捣碎炒熟。不尔,损人肠胃若是湿漆,煎干更好。亦有烧存性者。

【气味】

辛,温,无毒。权曰︰辛、咸。宗奭曰︰苦。

元素曰︰辛,平,有毒。降也,阳中阴也。

之才曰︰半夏为之使。畏鸡子,忌油脂。

弘景曰︰生漆毒烈,人以鸡子和服之去虫,犹自啮肠胃也。畏漆人乃致死者。外气亦能使身肉疮肿,自有疗法。

大明曰︰毒发,饮铁浆并黄栌汁、甘豆汤、吃蟹,并可制之。

时珍曰︰今人货漆多杂桐油,故多毒。《淮南子》云︰蟹见漆而不干。《相感志》云︰漆得蟹而成水。盖物性相制也。凡人畏漆者,嚼蜀椒涂口鼻则可免。生漆疮者,杉木汤、紫苏汤、漆姑草汤、蟹汤浴之,皆良。

【主治】

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脏,五缓六急,风寒湿痹。生漆︰去长虫。

久服,轻身耐老(《本经》)。干漆︰疗咳嗽,消瘀血痞结腰痛,女子疝瘕,利小肠,去蛔虫(《别录》)。杀三虫,主女人经脉不通滞,破日久凝结之瘀血(元素)。

【发明】

弘景曰︰《仙方》用蟹消漆为水,炼服长生。《抱朴子》云︰淳漆不粘者,服之通神长生。或以大蟹投其中,或以云母水,或以玉水合一年,六甲、行厨至也。

则积滞去后,补性内

时珍曰︰漆性毒而杀虫,降而行血。所主诸症虽繁,其功只在二者而已。

【附方】

旧四,新七。

小儿虫病︰胃寒危恶症,与痫相似者。干漆(捣烧烟尽)、白芜荑等分,为末。米饮服一字至一钱。(杜壬方)。

九种心痛及腹胁积聚滞气︰筒内干漆一两,捣炒烟尽,研末,醋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九丸,热酒下。(《简要济众》)

丈夫疝气、小肠气撮痛者,并宜服二圣丸。湿漆一两,熬一食顷,入干漆末一两,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丸,温酒下。怕漆人不可服。(《经验方治女人月经瘀闭不来,绕脐寒疝痛彻,炒烟尽),牛膝末一两,以生地黄汁一升,入银、石器中慢熬,俟可丸,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加至三、五丸,酒、饮任下,以通为度。《产宝方》︰治女欲呕,不得睡。用当归四钱,干漆三钱(炒烟尽),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温酒下。《千金》︰治女人月水不通,脐下坚如杯,时发热往来,下痢羸瘦生肉症,不可治也。干漆一斤(烧研),生地黄二十斤(取汁每服三丸,空心酒下。

满,盐泥固济,锻赤,放冷研散。每服一、二钱,热酒下。但是产后诸疾皆可服。

经验方》)

子大。每服二七丸,温酒下,日二服。(《千金方》)。

筒吸之。(《圣济总录》)。

十丸至百丸。(《直指方》)。

漆叶

【气味】

缺。

【主治】

五尸劳疾,杀虫。曝干研末,日用酒服一钱匕(时珍)。

【发明】

颂曰︰《华佗传》载︰彭城樊阿,少师事佗。佗授以漆叶青粘散方,云服之去三虫,利五脏,轻身益气,使人头不白。阿从其言,年五百馀岁。漆叶所在有之。青粘生丰沛、彭城及朝歌。一名地节,一名黄芝。主理五脏,益精气。本出于迷人入山,见仙人服之,以告佗。佗以为佳,语阿。阿秘之。近者人见阿之寿而气力强盛,问之。因醉误说,人服多验。后无复有人识青粘,或云即黄精之正叶者也。

时珍曰︰按︰葛洪《抱朴子》云︰漆叶、青粘,凡薮之草也。樊阿服之,得寿二百岁,而耳目聪明,犹能持针治病。此近代之实事,良史所记注者也。洪说犹近于理,前言阿年五百岁者,误也。或云青粘即葳蕤。

漆子

【主治】

下血(时珍)。

漆花

【主治】

小儿解颅、腹胀、交胫不行方中用之(时珍)。

(《本经》下品)

【释名】

木王。

时珍曰︰梓,或作杍,其义未详。按︰陆佃《埤雅》云︰梓为百木长,故呼梓为木王。盖木莫良于梓,故《书》以梓材名篇,《礼》以梓人名匠,朝廷以梓宫名棺也。罗愿云︰屋室有此木,则馀材皆不震。其为木王可知。

【集解】

《别录》曰︰梓白皮生河内山谷。

弘景曰︰此即梓树之皮。梓有三种,当用朴素不腐者。

颂曰︰今近道皆有之,宫寺人家园亭亦多植之。木似桐而叶小,花紫。《尔雅》云︰椅,梓。郭璞注云︰即楸也。《诗‧鄘风》云︰椅、桐、梓、漆,爰伐琴瑟。陆机注云︰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梓实桐皮为椅,大同而小异也。入药当用有子者。又一种鼠梓,一名楰,亦楸属也。枝叶木理皆如楸。今人谓之苦楸,江东人谓之虎梓。《诗‧小雅》云“北山有楰”是也。鼠李一名鼠梓,或云即此。然花实都不相类,恐别一物而名同尔。

藏器曰︰楸生山谷间,与梓树本同末异,或以为一物者误矣。

大明曰︰梓有数般,惟楸梓皮入药佳,馀皆不堪。

机曰︰按《尔雅翼》云︰《说文》言︰椅,梓也。梓,楸也。槚亦楸也。然则椅、梓、槚、楸,一物四名。而陆机《诗疏》以楸之疏理白色生子者为梓,梓实桐皮者为椅。贾思勰《齐民要术》又以白色有角者为梓,即角楸也,又名子楸。黄色无子者为椅楸,又名荆黄楸。但以子之有无为别。其角细长如箸,其长近尺,冬后叶落而角犹在树。其实亦名豫章。

时珍曰︰梓木处处有之。有三种︰木理白者为梓,赤者为楸,梓之美纹者为椅,楸之小者榎。诸家疏注,殊欠分明。桐亦名椅,与此不同。此椅即尸子所谓“荆有长松文椅”者也。

梓白皮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热毒,去三虫(《本经》)。

疗目中疾,主吐逆胃反。小儿热疮,身头热烦,蚀疮,煎汤浴之,并捣敷(《别录》)。

煎汤洗小儿壮热,一切疮疥,皮肤瘙痒(大明)。治温病复感寒邪,变为胃 ,煮汁饮之(时珍)。

【附方】

新一。

时气温病,头痛壮热,初得一日︰用生梓木削去黑皮,取里白者切一升,水二升五合煎汁。每服八合,取瘥。(《肘后方》)

【主治】

捣敷猪疮。饲猪,肥大三倍(《本经》)。

疗手脚火烂疮(《别录》)。

弘景曰︰桐叶、梓叶肥猪之法未见,应在商丘子《养猪经》中。

恭曰︰二树花叶饲猪,并能肥大且易养,见李当之《本草》及《博物志》,然不云敷猪疮也。

【附方】

新一。

风癣疙瘩︰梓叶、木绵子、羯羊屎、鼠屎等分,入瓶中合定,烧取汁涂之。(《试效录验方》)

(《拾遗》)

【释名】

榎。

时珍曰︰楸叶大而早脱,故谓之楸;榎叶小而早秀,故谓之榎。唐时立秋日,京师卖楸叶,妇女、儿童剪花戴之,取秋意也。《尔雅》云︰叶小而皵,榎。叶大而皵,楸。皵,音鹊,皮粗也。

【集解】

见梓下。

周宪王曰︰楸有二种。一种刺楸,其树高硕,皮色苍白,上有黄白斑点,枝梗间多大刺。叶似楸而薄,味甘,嫩时炸熟,水淘过拌食。

时珍曰︰楸有行列,茎干直耸可爱。至秋垂条如线,谓之楸线,其木湿时脆,燥则坚,故谓之良材,宜作棋枰,即梓之赤者也。

木白皮

【气味】

苦,小寒,无毒。 曰︰微温。

【主治】

吐逆,杀三虫及皮肤虫。煎膏,粘敷恶疮疽 ,痈肿疳痔。除脓血,生肌肤,长筋骨(藏器)。消食涩肠下气,治上气咳嗽。亦入面药(效

【附方】

旧一,新一。

疮︰楸枝作煎,频洗取效。(《肘后方》)

白癜风疮︰楸白皮五斤,水五斗,煎五升,去滓,煎如稠膏。日三摩之。(《圣济总录》)。

【气味】

同皮。

【主治】

捣敷疮肿。煮汤,洗脓血。冬取干叶用之。诸痈肿溃及内有刺不出者,取叶十重贴之(藏器。出《范汪方》)。

【发明】

时珍曰︰楸乃外科要药,而近人少知。葛常之《韵语阳秋》云︰有人患发背溃坏,肠胃可窥,百方不瘥。一医用立秋日太阳未升时,采楸树叶,熬之为膏,敷其外;内以云母膏作小丸服,尽四两,不累日而愈也。东晋范汪,名医也,亦称楸叶治疮肿之功。则楸有拔毒排脓之力可知。

【附方】

旧七,新一。

上气咳嗽,腹满羸瘦者︰楸叶三斗,水三斗,煮三十沸,去滓,煎至可,丸如枣大。以筒纳入下部中,立愈。(崔元亮《海上集验方》)。

一切毒肿不问硬软︰取楸叶十重敷肿上,旧帛裹之,日三易之。当重重有毒气为水,流在叶上。冬月取干叶,盐水浸软,或取根皮捣烂,敷之皆效。止痛消肿,食脓血,胜于众药。(《范汪东阳方》)。

十五斤,以水一石,净釜中煎取三斗,又换锅煎取七、八升,又换锅煎取二升,乃纳不津器中。用时先取麻油半合,蜡一分,酥一栗子许,同消化。又取杏仁七粒,生姜少许,同研。

米粉二钱,同入膏中搅匀。先涂疮上,经二日来乃拭却,即以篦子匀涂楸煎满疮上,仍以软帛裹之。且日一拭,更上新药。不过五、六上,已破者即便生肌,未破者即内消。瘥后须将慎半年。采药及煎时,并禁孝子、妇人、僧道、鸡犬见之。(不瘥。楸叶及根皮为末,敷之。(《圣惠方》)

儿发不生︰楸叶中心,捣汁频涂。(《千金翼》)。,烧干去泥,入水少许,绞汁,铜器慢熬如稀饧,瓷合收之。每旦点之。(《普济方》)。

小儿秃疮︰楸叶捣汁,涂之。(《子母秘录》)

(《本经》下品)

【释名】

白桐(弘景)、黄桐(《图经》)、时珍曰︰《本经》桐叶,即白桐也。桐华成筒,故谓之桐。其材轻虚,色白而有绮纹,故俗谓之白桐、泡桐,古谓之椅桐也。先花后叶,故《尔雅》谓之荣桐。或言其花而不实者,未之察也。陆机以椅为梧桐,郭璞以

【集解】

《别录》曰︰桐叶生桐柏山谷。

弘景曰︰桐树有四种︰青桐,叶、皮青,似梧桐而无子;梧桐,皮白,叶似青桐而有子,子肥可食;白桐,一名椅桐,人家多植之,与冈桐无异,但有花、子,二月开花,黄紫色,《礼

颂曰︰桐处处有之。陆机《草木疏》言白桐宜为琴瑟。云南 人,取花中白毳淹渍,绩以为布,似毛布,谓之华布。椅,即梧桐也。今江南人作油者,即冈桐也,有子大于梧子。江南有 桐,秋开红花,无实。有紫桐,花如百宗曰︰《本经》桐叶不指定是何桐,致难执用。但四种各有治疗。白桐,叶三杈,开白花,不结子。无花者为冈桐,不中作琴,体重。荏桐,子可作桐油。梧桐,结子可食。时珍曰︰陶注桐有四种,以无子者为青桐、冈桐,有子者为梧桐、白桐。寇注言白桐、冈桐皆无子。

苏注以冈桐为油桐。而贾思勰《齐民要术》言︰实而皮青者为梧桐,华而不实者为白桐。

白桐冬结似子者,乃是明年之华房,非子也。冈桐即油桐也,子大有油。其说与陶氏相反。

以今咨访,互有是否。盖白桐即泡桐也。叶大径尺,最易生长。皮色粗白,其木轻虚,不生虫蛀,作器物、屋柱甚良。二月开花,如牵牛花而白色。结实大如巨枣,长寸余,壳内有子片,轻虚如榆荚、葵实之状,老则壳裂,随风飘扬。其花紫色者名冈桐。荏桐即油桐也。青桐即梧桐之无实者。按︰陈翥《桐谱》,分别白桐、冈桐甚明。云︰白花桐,纹理粗而体性慢,喜生朝阳之地。因子而出者,一年可起三、四尺;由根而出者,可五、七尺。其叶圆大而尖长有角,光滑而毳。先花后叶。花白色,花心微红。其实大二、三寸,内为两房,房内有肉,肉上有薄片,即其子也。紫花桐,纹理细而体性坚,亦生朝阳之地,不如白桐易长。

其叶三角而圆,大如白桐,色青多毛而不光,且硬,微赤。亦先花后叶,花色紫。其实亦同白桐而微尖,状如诃子而粘,房中肉黄色。二桐皮色皆一,但花、叶小异,体性坚、慢不同尔。亦有冬月复花者。

桐叶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恶蚀疮著阴(《本经》)。

消肿毒,生发(时珍)。

【附方】

新四。

手足肿浮︰桐叶煮汁渍之,并饮少许。或加小豆,尤妙。(《圣惠方》)

痈疽发背大如盘,臭腐不可近︰桐叶醋蒸贴上。退热止痛,渐渐生肉收口,极验秘方也。(《医林正宗》)

发落不生︰桐叶一把,麻子仁三升,米泔煮五、六沸,去滓。日日洗之则长。(《肘后方》)。

发白染黑︰经霜桐叶及子,多收捣碎,以甑蒸之,生布绞汁,沐头。(《普济方》)

木皮

【主治】

五痔,杀三虫(《本经》)。疗奔豚气病(《别录》)。五淋。沐发,去头风,生发滋润(甄权)。治恶疮,小儿丹毒,煎汁涂之(时珍)。

【附方】

新三。

肿从脚起︰削桐木煮汁,渍之,并饮少许。(《肘后方》)。

伤寒发狂︰六、七日热极狂言,见鬼欲走。取桐皮(削去黑,擘断四寸)一束,以酒五合,水一升,煮半升,去滓顿服。当吐下青黄汁数升,即瘥。(《肘跌扑伤损︰水桐树皮,去青留白,醋炒捣敷。(《集简方》)

【主治】

敷猪疮。饲猪,肥大三倍(《本经》)。

【附方】

眼见诸物︰禽虫飞走,乃肝胆之疾。青桐子花、酸枣仁、玄明粉、羌活各一两,为末。

每服二钱,水煎和滓,日三服。(《经验良方》)

梧桐

编辑

(《纲目》)

【释名】

榇。

时珍曰︰梧桐名义未详。《尔雅》谓之榇,因其可为棺,《左传》所谓“桐棺三寸”是矣。

旧附桐下,今别出条。

【集解】

弘景曰︰梧桐皮白,叶似青桐,而子肥可食。颂曰︰陶氏谓白桐一名椅桐。陆机谓梓实桐皮为椅,即今梧桐。是二种俱有椅名也。《遁甲书》云︰梧桐可知日月正闰。生十二叶,一边有六叶,从下数一叶为一月,至上十二叶。有闰十三叶,小余者。视之,则知闰何月也。故曰梧桐不生则九州异。宗奭曰︰梧桐四月开嫩黄小花,一如枣花。枝头出丝,堕地成油,沾渍衣履。五、六月结子,人收炒食,味如菱、芡。此是《月令》“清明桐始华”者。时珍曰︰梧桐处处有之。树似桐而皮青不 ,其木无节直生,理细而性紧。叶似桐而稍小,光滑有尖。其花细蕊,坠下如醭。其荚长三寸许,五片合成,老则裂开如箕,谓之 鄂。

其子缀于 鄂上,多者五、六,少或二、三。子大如胡椒,其皮皱。罗愿《尔雅翼》云︰梧桐多阴,青皮白骨,似青桐而多子。其木易生,鸟衔子堕辄生。但晚春生叶,早秋即凋。古称凤凰非梧桐不栖,岂亦食其实乎?《诗》云︰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齐民要术》云︰梧桐生山石间者,为乐器更鸣响也。

木白皮

【气味】

缺。

【主治】

烧研,和乳汁涂须发,变黄赤(时珍)。治肠痔(苏颂。《删繁方》治痔,青龙五生膏

【主治】

发背,炙焦研末,蜜调敷,干即易(《肘后》)。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捣汁涂,拔去白发,根下必生黑者。又治小儿口疮,和鸡子烧存性,研掺(时珍)。

罂子桐

编辑

(《拾遗》)

【释名】

虎子桐(《拾遗》)、荏桐(《衍义》)

时珍曰︰罂子,因实状似罂也。虎子,以其毒也。荏者,言其油似荏油也。

【集解】

藏器曰︰罂子桐生山中。树似梧桐。

颂曰︰南人作油者,乃冈桐也。有子大于梧子。

宗奭曰︰荏桐,早春先开淡红花,状如鼓子花,成筒子。子可作桐油。

时珍曰︰冈桐即白桐之紫花者。油桐枝、干、花、叶并类冈桐而小,树长亦迟,花亦微红。

但其实大而圆,每实中有二子或四子,大如大风子。其肉白色,味甘而吐人。亦或谓之紫花桐。人多种莳收子,货之为油,入漆家及 船用,为时所须。人多伪之,惟以篾圈蘸起如鼓面者为真。

桐子油

【气味】

甘、微辛,寒,有大毒。

大明曰︰冷,微毒。时珍曰︰桐油吐人,得酒即解。

【主治】

摩疥癣虫疮毒肿。毒鼠至死(藏器)。敷恶疮,及宣水肿,涂鼠咬处。能辟鼠(大明)。涂胫疮、汤火伤疮。吐风痰喉痹,及一切诸疾,以水和油,扫入喉中探吐;或以子研末,吹入喉中取吐。又点灯烧铜箸头,烙风热烂眼,亦妙(时珍)。

【附方】

新七。

痈肿初起︰桐油点灯,入竹筒内熏之,得出黄水即消。(《医林正宗》)。

血风 疮︰胡粉 过研,桐油调作隔纸膏,贴之。又方︰用船上陈桐油锻石 过,又以人发拌桐油炙干为末,仍以桐油调作膏,涂纸上,刺孔贴之。(杨起《简便方》)。

脚肚风疮如癞︰桐油、人乳等分,扫之。数次即愈。(《集简方》)。

酒渣赤鼻︰桐油入黄丹、雄黄,敷之。(《摘玄方》)。

冻疮皲裂︰桐油一碗,发一握。熬化瓶收。每解砒石毒︰桐油二升,灌之。吐即毒解。(华佗危病方)

【附录】

KT 桐(音而郢切)

藏器曰︰生山谷间。状似青桐,叶有丫。人取皮以沤丝。木皮味甘,温,无毒。治蚕咬毒气入腹,末服之。鸡犬食蚕欲死者,煎汁灌之,丝烂即愈。叶︰主蛇、虫、蜘蛛咬毒,捣烂封之。

海桐

编辑

(宋《开宝》)

【释名】

刺桐。

曰︰生南海山谷中,树似桐而皮黄白色,有刺,故以名之。

【集解】

颂曰︰海桐生南海及雷州,近海州郡亦有之。叶大如手,作三花尖。皮若梓白皮,而坚韧可作绳,入水不烂。不拘时月采之。又云︰岭南有刺桐,叶如梧桐。其花附干而生,侧敷如掌,形若金凤,枝干有刺,花色深红。江南有时珍曰︰海桐皮有巨刺,如鼋甲之刺,或云即刺桐皮也。按︰嵇含《南方草木状》云︰九真有刺桐,布叶繁密。三月开花,赤色照映,三、五房凋,则三、五复发。陈翥《桐谱》云︰刺桐生山谷中。

纹理细紧,而性喜拆裂。体有巨刺,如 树。其叶如枫。 桐身青,叶圆大而长。高三、四尺,便有花成

木皮

【气味】

苦,平,无毒。大明曰︰温。

【主治】

霍乱中恶,赤白久痢,除疳 疥癣,牙齿虫痛,并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肤赤(《开宝》)。主腰脚不遂,血脉顽痹,腿膝疼洗赤目(时珍)。

【发明】

颂曰︰古方多用浸酒治风蹶。

南唐筠州刺史王绍颜撰《续传信方》云︰顷年予在姑孰,得腰膝痛不可忍。医以肾脏风毒攻刺诸药莫疗。因览刘禹锡《传信方》备有此验。修服一剂,便减五分。其方用海桐皮二两,牛净洗焙干晚各一次,长令醺醺。此方不得添减,禁毒食。

分,及去风杀虫。

【附方】

新三。

风癣有虫︰海桐皮、蛇床子等分,为末。以腊猪脂调,搽之。(艾元英《如宜方》)

风虫牙痛︰海桐皮煎水,漱之。(《圣惠方》)。

中恶霍乱︰海桐皮,煮汁服之。(《圣济总录》)

刺桐花

【主治】

止金疮血,殊效(苏颂)。

【附录】

鸡桐 时珍曰︰生岭南山间。其叶如楝。用叶煮汤,洗渫足

(《本经》下品)

【释名】

苦楝(《图经》)

,实名金铃子。

时珍曰︰按︰罗愿《尔雅翼》云︰楝叶可以练物,故谓之楝。其子如小铃,熟则黄色。

名金铃,象形也。

【集解】

《别录》曰︰楝实生荆山山谷。

弘景曰︰处处有之。俗人五月五日取叶佩之,云辟恶也。

恭曰︰此有雌雄两种︰雄者无子,根赤有毒,服之使人吐,不能止,时有至死者;雌者有子,根白微毒。入药当用雌者。

颂曰︰楝实以蜀川者为佳。木高丈馀,叶密如槐而长。三、四月开花,红紫色,芬香满庭。实如弹丸,生青熟黄,十二月采之。根采无时。

时珍曰︰楝长甚速,三、五年即可作椽。其子正如圆枣,以川中者为良。王祯《农书》言 食其实。应劭《风俗通》言獬豸食其叶。宗懔《岁时记》言蛟龙畏楝,故端午以叶包粽,投江中祭屈原。

【修治】

曰︰凡采得晒干,酒拌令透,蒸待皮软,刮去皮,取肉去核用。凡使肉不使核,使核不使肉。如使核,捶碎,用浆水煮一伏时,晒干。其花落子,谓之石茱萸,不入药用。

【气味】

苦,寒,有小毒。

元素曰︰酸、苦,平。阴中之阳。

时珍曰︰得酒煮,乃寒因热用也。茴香为之使。

【主治】

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本经》)。主中大热狂,失心躁闷,作汤浴,不入汤使(甄权)。入心及小肠,止上下部腹痛(李杲)。泻膀胱(好古)。

治诸疝虫痔(时珍)。

【发明】

元素曰︰热厥暴痛,非此不能除。

时珍曰︰楝实,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甄权乃言不入汤使,则《本经》何以有治热狂、利小便之文耶?近方治疝,有四治、五治、七治诸法,盖亦配合之巧耳。

【附方】

旧三,新八。

热厥心痛或发或止,身热足寒,久不愈者︰先灸太溪、昆仑,引热下行。内服金铃散︰用金铃子、玄胡索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洁古《活法机要》)。小儿冷疝气痛,肤囊浮肿︰金铃子(去核)五钱,吴茱萸二钱半,为末,酒糊丸黍米大。每盐汤下二、三十丸。(《全幼心鉴》)

皮),巴豆二百个(微打破),以面二升,同于铜铛内炒至金铃子赤为度末,巴、面不用。每服三钱,热酒或醋汤调服。一方︰入盐炒茴香半两。(《经验方》)。

疝肿痛︰《澹寮方》楝实丸︰治钓肾偏坠,痛不可忍。用川楝子肉五两,分作五分︰一两用破故纸二钱炒黄,一两用小茴香三钱、食盐半钱同炒,一两用莱菔子一钱同炒,一两用牵牛子三钱同炒,一两用斑蝥七枚(去头、足)同炒。拣去食盐、莱菔、牵牛、斑蝥,只留故纸、茴香,同研为末,以酒打面糊丸梧桐子大。每空心酒下五十丸。《得效方》楝实丸︰治一切疝气肿痛,大有神效。用川楝子(酒润取肉)一斤,分作四分︰四两用小麦一合,斑蝥四十九个,同炒熟,去蝥;四两用小麦一合,巴豆四十九枚,同炒熟,去豆;四两用小麦一合,巴戟肉一两,同炒熟,去戟;四两用小茴香一合,食盐一两,同炒熟,去盐。加破故纸(酒炒)一两,广木香(不见火)一两,为末,酒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空心下,日三服。《直指方》楝实丸︰治外肾胀大,麻木痛破,及奔豚疝气。用川楝子四十九个,分七处切取肉︰七个用小茴香五钱同炒,七个用破故纸二钱半同炒,七个用黑牵牛二钱半同炒,七个用食盐二钱同炒,七个用萝卜子二钱半同炒,七个用巴豆十四个同炒,七个用斑蝥十四个(去头、足)同炒。拣去萝卜子、巴豆、斑蝥三味不用。入青木香五钱,南木香、官桂各二钱半,为末,酒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盐汤下,一日三服。脏毒下血︰苦楝子炒黄为末,蜜丸梧桐子大。米饮每吞十丸至二十丸。(《经验方》)。腹中长虫︰楝实以淳苦酒渍一宿,绵裹,塞入谷道中三寸许,日二易之。(《外台秘要》)。

合,捣为末。每温酒服一钱。(《圣惠方》)。

米饮下。(《摘玄方》)。

根及木皮

【气味】

苦,微寒,微毒。

大明曰︰雄者根赤有毒,吐泻杀人,不可误服。雌者入服食,每一两可入糯米五十粒同煎,杀毒。若泻者,以冷粥止之。不泻者,以热葱粥发之。

【主治】

蛔虫,利大肠(《别录》)。苦酒和,涂疥癣甚良(弘景)。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大明)。

【附方】

旧四,新六。

消渴有虫︰苦楝根白皮一握切焙,入麝香少许,水二碗,煎至一碗,空心饮之,虽困顿不妨。下虫如蛔而红色,其渴自止。消渴有虫,人所不知。(洪迈《夷坚志》)

小儿蛔虫︰楝木皮削去苍皮,水煮汁,量大小饮之。

《斗门方》︰用为末,米饮服二钱。《集简方》︰用根皮,同鸡卵煮熟,空心食之。次日虫。《简便方》︰用楝根白皮(去粗)二斤切,水一斗,煮取汁三升,沙锅熬成膏。五更初,温酒服一匙,以虫下为度。

小儿诸疮︰恶疮、秃疮、蠷 疮、浸淫疮,并宜楝树皮或枝烧灰敷之。干者猪脂调。(《千金方》)。

口中 疮︰东行楝根细锉,水煮浓汁,日日含漱,吐去勿咽。(《肘后方》)。

蜈蚣蜂伤︰楝树枝、叶汁,涂之良。(杨起《简便方》)。

疥疮风虫︰楝根皮、皂角(去皮、子)等分。为末。猪脂调涂。(《奇效方》)

【主治】

热痱,焙末掺之。铺席下,杀蚤、虱(时珍)。

【主治】

疝入囊痛,临发时煎酒饮(时珍)。

(《本经》上品)

【校正】

并入《嘉祐》槐花、槐胶。

【释名】

櫰(音怀)。

时珍曰︰按︰《周礼》外朝之法,面三槐,三公位焉。吴澄注云︰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也。王安石释云︰槐黄中怀其美,故三公位之。《春秋元命包》云︰槐之言归也。古者树槐,听讼其下,使情归实也。

【集解】

《别录》曰︰槐实生河南平泽。可作神烛。

颂曰︰今处处有之。其木有极高硕者。按︰《尔雅》槐有数种︰叶大而黑者名櫰槐,昼合夜开者名守宫槐,叶细而青绿者但谓之榎,其功用不言有别。四月、五月开黄花,六月、七月结实。七月七日采嫩实,捣汁作煎。十月采老实入药。皮、根采无时。医家用之最多。

时珍曰︰槐之生也,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更旬而始规,二旬而叶成。初生嫩芽,可炸熟,水淘过食,亦可作饮代茶。或采槐子种畦中,采苗食之亦良。其木材坚重,有青黄白黑色。其花未开时,状如米粒,炒过煎水染黄甚鲜。其实作荚连珠,中有黑子,以子连多为好。《周礼》︰秋取槐、檀之火。《淮南子》︰老槐生火。《天玄主物簿》云︰老槐生丹。槐之神异如此。

藏器曰︰子上房七月收之,堪染皂。

槐实

【修治】

曰︰凡采得,去单子并五子者,只取两子、三子者,以铜锤捶破,用乌牛乳浸一宿,蒸过用。

【气味】

苦,寒,无毒。

《别录》曰︰酸、咸。之才曰︰景天为之使。

【主治】

五内邪气热,止涎唾,补绝伤,火疮,妇人乳瘕,子藏急痛(《本经》)。久服,明目益气,头不白,延年。治五痔疮 ,以七月七日取之,捣汁铜器盛之,日煎令可,丸如鼠屎,纳窍中,日三易乃愈。又堕胎(《别录》)。

治大热难产(甄权)。杀虫去风。合房阴干煮饮,明目,除热泪,头脑心胸间热风烦闷,风眩欲倒,心头吐涎如醉, 如舡车上者(藏器)。治丈夫、女人阴疮湿痒。催生,吞七粒(大明)。疏导风热(宗 )。

治口齿风,凉大肠,润肝燥(李杲)。

【发明】

好古曰︰槐实纯阴,肝经气分药也。治证与桃仁同。

弘景曰︰槐子,以十月巳日采相连多者,新盆盛,合泥百日,皮烂为水,核如大豆。服之令脑满,发不白而长生。

颂曰︰折嫩房角作汤代茗,主头风,明目补脑。水吞黑子,以变白发。扁鹊明目使发不落法︰十月上巳日,取槐子去皮,纳新瓶中,封口二七日。初服一枚,再服二枚,日加一枚。

至十日,又从一枚起,终而复始。令人可夜读书,延年益气力,大良。

时珍曰︰按︰《太清草木方》云︰槐者虚星之精。十月上巳日采子服之,去百病,长生通神。《梁书》言︰庾肩吾常服槐实,年七十馀,发鬓皆黑,目看细字,亦其验也。古方以子入冬月牛胆中渍之,阴干百日,每食后吞一枚。云久服明目通神,白发还黑。有痔及下血者,尤宜服之。

【附方】

旧一,新四。

槐角丸︰治五种肠风泻血。粪前有血名外痔,粪后有血名内痔,大肠不收名脱肛,谷道四面 肉如奶名举痔,头上有孔名 疮,内有虫名虫痔,并皆治之。槐角(去梗,炒)一两,地榆、当归(酒焙)、防风、黄芩、枳壳(麸炒)各半两,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和剂局方》)。

大肠脱肛︰槐角、槐花各等分,炒为末。用羊血蘸药,炙熟食之,以酒送下。猪腰子(去皮)蘸炙亦可。(《百一选方》)

内痔外痔︰许仁则方︰用槐角子一斗,捣汁晒稠,取地胆为末,同煎,丸梧桐子大。每饮服十丸。兼作挺子,纳下部。或以苦参末代地胆亦可。(《外台秘要》)

目热昏暗︰槐子、黄连(去须)各二两,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浆水下二十丸,日二服。(《圣济总录》)。

槐花

【修治】

宗奭曰︰未开时采收,陈久者良,入药炒用。染家以水煮一沸出之,其稠滓为饼,染色更鲜也。

【气味】

苦,平,无毒。

元素曰︰味浓气薄,纯阴也。

【主治】

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脏虫,及皮肤风热,肠风泻血,赤白痢,并炒研服(大明凉大肠(元素)。炒香频嚼,治失音及喉痹,又疗吐血衄血,崩中漏下【发明】

时珍曰︰槐花味苦、色黄、气凉,阳明、厥阴血分药也。故所主之病,多属二经。

【附方】

旧一,新二十。

衄血不止︰槐花、乌贼鱼骨等分,半生半炒为末,吹之。(《普济方》)

舌衄出血︰槐花末,敷之即止。(《朱氏集验》)。

吐血不止︰槐花烧存性,入麝香少许,研匀,糯米饮下三钱。(《普济方》)。

咯血唾血︰槐花炒研。每服三钱,糯米饮下,仰卧一时取效。(朱氏小便尿血︰槐花(炒)、郁金(煨)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淡豉汤下,立效。(《箧中秘宝方》)。

大肠下血︰《经验方》︰用槐花、荆芥穗等分,为末。酒服一钱匕。《集简方》︰用柏叶三钱,槐花六钱,煎汤日服暴热下血︰生猪脏一条,洗净控干,以炒槐花末填满扎定,米醋沙锅内煮烂,擂丸弹子大,晒干。每服一丸,空心酒毒下血︰槐花(半生半炒)一两,山栀子(焙)五钱,为末。

新汲水服二服。(《经验良方》)

脏毒下血︰新槐花炒研,酒服三钱,日三服。或用槐白皮煎汤服。(《普济方》)。

妇人漏血不止︰槐花烧存性,研。每服二、三钱,食前温酒下。(《圣惠方》)。

血崩不止︰槐花三两,黄芩二两,为末。每服半两,酒一碗,铜秤锤一枚,桑柴火烧红,浸入酒内,调服。忌口。(中风失音︰炒槐花,三更后仰卧嚼咽。(危氏《得效方》)。

痈疽发背︰凡人中热毒,眼花头晕,口干舌苦,心惊背热,四肢麻木,觉有红晕在背后者。即取槐花子一大抄,铁杓炒褐色,以好酒一碗汗之。乘热饮酒,一汗即愈。如未退,再炒一服,极效。纵成脓者,亦无不愈。彭幸庵云︰此方三十年屡效者。(刘松石《保寿堂方》)

杨梅毒疮︰乃阳明积热所生。槐花四两略炒,入酒二盏,煎十馀沸,热服。胃虚寒者勿用。(《集简方》)

外痔长寸︰疔疮肿毒︰一切痈疽发背,不问已成未成,但 痛者皆治。槐花(微炒)、核桃仁二两,无灰酒一钟,煎十馀沸,热服。未成者二、三服,已成者一、二服见效。(《医方摘要》)

发背散血︰槐花、绿豆粉各一升,同炒作象牙色,研末。用细茶一两,煎一碗,露一夜,调末三钱敷之,留头。勿犯妇女手。(《摄生众妙方》)

下血血崩︰槐花一两,棕灰五钱,盐一钱,水三钟,煎减半服。(《摘玄方》)

白带不止︰槐花(炒)、牡蛎( )等分。为末。每酒服三钱,取效。(同上)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煎汤,治小儿惊痫壮热,疥癣及疔肿。

皮、茎同用(大明)。邪气产难绝伤,及瘾疹牙齿诸风,采嫩叶食(孟

【附方】

旧二,新一。

霍乱烦闷︰槐叶、桑叶各一钱,炙甘草三分,水煎服之。(《圣惠方》)。

肠风痔疾︰用槐叶一斤,蒸熟晒干研末,煎饮代茶。久服明目。(《食医心镜》)。

鼻气窒塞︰以水五升煮槐叶,取三升,下葱、豉调和再煎,饮。(《千金方》)。

【气味】

同叶。

【主治】

洗疮及阴囊下湿痒。八月断大枝,候生嫩 ,煮汁酿酒,疗大风痿痹甚效(《别录》)。炮热,熨蝎毒(恭)。

青枝烧沥,涂癣。 黑,揩牙去虫。煎汤,洗痔核(颂)。烧灰,沐头长发(藏器)。治赤目、崩漏(时珍)。

【发明】

颂曰︰刘禹锡《传信方》著硖州王及郎中槐汤灸痔法甚详。以槐枝浓煎汤先洗痔,便以艾灸其上七壮,以知为度。

王及素有痔疾,充西川安抚使判官,乘骡入骆谷,其痔大作,状如胡瓜,热气如火,至驿僵仆。邮吏用此法灸至三、五壮,忽觉热气一道入肠中,因大转泻,先血后秽,其痛甚楚。

泻后

【附方】

旧五,新一。

风热牙痛︰槐枝烧热烙之。(《圣惠方》)。

胎赤风眼︰槐木枝如马鞭大,长二尺,作二段齐头。麻油一匙,置铜钵中。晨使童子一人,以其木研之,至暝乃止。令仰卧,以涂目,日三度瘥。

九种心痛︰当太岁上取新生槐枝一握,去两头,用水三大升,煎取一升,顿服。(《千金》)。

崩中赤白,不问远近︰取槐枝烧灰,食前酒下方寸匕,日二服。(《梅师方》)。

胎动欲产,日月未足者︰取槐树东引枝,令孕妇手把之,即易生。(《子母秘录》)。

阴疮湿痒︰槐树北面不见日枝,煎水洗三、五遍。冷再暖之。(孟诜《必效方》)。

木皮、根白皮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烂疮,喉痹寒热(《别录》)。煮汁,淋阴囊坠肿气痛。煮浆水,漱口齿风疳血(甄权)。治中风皮肤不汤火疮。煎膏,止痛长肉,消痈肿(大明)。

【附方】

旧四,新二。

中风身直,不得屈伸反复者︰取槐皮黄白者切之,以酒或水六升,煮取二升,稍稍服之。(《肘后方》)

破伤中风︰避阴槐枝上皮,旋刻一片,安伤处,用艾灸皮上百壮。不痛者灸至痛,痛者灸至不痛,用手摩之。(《普济》)

风虫牙痛︰槐树白皮一握切,以酪一升煮,去滓,入盐少许,含漱。(《广济方》)

下脓血︰多取槐白皮浓煮汁,先熏后洗。良久欲大便,当有虫出,不过三度即愈。仍以皮为末,绵裹纳下部中。(《梅师方》)。

槐胶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一切风,化涎,肝脏风,筋脉抽掣,及急风口噤,或四肢不收顽痹,或毒风周身如虫行,或破伤风,口眼偏斜,腰脊强硬。任作汤、散、丸、煎,杂诸药用之。亦可水煮和药为丸(《嘉 》)。煨热,绵裹塞

槐耳见菜部木耳。

(《拾遗》)

【释名】

时珍曰︰朱子云︰檀,善木也。其字从 以此。 者善也。

【集解】

藏器曰︰按︰苏恭言︰檀似秦皮。其叶堪为饮。树体细,堪作斧柯。至夏有不生者,忽然叶开,当有大水。农人候之以占水旱,号为水檀。又有一种叶如檀,高五、六尺,生但不香尔。

榆、荚 相似。故俚语云︰斫檀不谛得荚 ,荚 尚可得驳马皮色青白,多癣驳也。檀木宜杵、 、锤器之用

皮及根皮

【气味】

辛,平,有小毒。

【主治】

皮和榆皮为粉食,可断谷救荒。根皮︰涂疮疥,杀虫(藏器)。

(《唐本草》)

【释名】

系迷(《诗疏》)、羿先(同

【集解】

恭曰︰荚 叶似木槿及榆,作小树,其子如溲疏,两两相并,四四相对,而色赤味甘。陆机《诗疏》云︰檀、榆之类也。所在山谷有之。藏器曰︰生北土山林中。皮堪为索。

枝叶

【气味】

甘、苦,平、无毒。

【主治】

三虫,下气消谷。煮汁和米作粥,饲小儿甚美(《唐本》)。作粥,灌六畜疮中生蛆,立出(藏器)。

秦皮

编辑

(《本经》中品)

【校正】

并入(《拾遗》

【释名】

皮(音岑)、 木(音寻)、石檀(《别录》)、樊 (弘景)、盆桂(《日华》)、苦树(苏恭)、苦枥。时珍曰︰秦皮本作 皮。其木小而岑高,故以为名。人讹为 木,又讹为秦。或云本出秦地,故得秦名也。高诱注《淮南子》云︰ ,苦枥木也。恭曰︰树叶似檀,故名石檀。俗因味苦,呼为苦树。

【集解】

《别录》曰︰秦皮生庐江川谷及冤句水边。二月、八月采

弘景曰︰俗云是樊 皮,而水渍以和墨书,色

恭曰︰此树似檀,叶细,皮有白点而不粗错,取皮渍水便碧色,书纸看之皆青色者,是真。

颂曰︰今陕西州郡及河阳亦有之。其木大都似檀,枝干皆青绿色。叶如匙头许大而不光。并无花实,根似槐根。俗呼为白 木。

【气味】

苦,微寒,无毒。《别录》曰︰大寒。

普曰︰神农、雷公、黄帝、岐伯︰酸,无毒;李当之︰小寒。

权曰︰平。恶苦瓠、防葵。

之才曰︰恶吴茱萸。大戟为之使。

【主治】

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目中青翳白膜。久服,头不白,轻身(《本经》)。

疗男子少精,妇人带下,小儿痫,身热。可作洗目汤。久服,皮肤光泽,肥大有子(《别录》)。明目,去目中久热,两目赤肿疼痛,风泪不止。作汤,浴小儿身热。煎水澄清,洗赤目极效

【发明】

弘景曰︰秦皮俗方惟以疗目,道家亦有用处。大明曰︰秦皮之功,洗肝益精,明目退热。元素曰︰秦皮沉也,阴也。其用有四︰治风寒湿邪成痹,青白幻翳遮睛,女子崩中带下,小儿风热惊痫。好古曰︰痢则下焦虚,故张仲景白头翁汤,以黄柏、黄连、秦皮同用,皆苦以坚之也。秦皮浸水青蓝色,与紫草同用,治目病以增光晕,尤佳。时珍曰︰ 皮,色青气寒,味苦性涩,乃是厥阴肝、少阳胆经药也。故治目病、惊痫,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又能治男子少精,益精有子,皆取其涩而补也。故《老子》云︰天道贵涩。此药乃服食及惊痫崩痢云︰ 皮水,言能使水沸者,谬也。

【附方】

旧三,新三。

赤眼生翳︰秦皮一两,水一升半,煮七合,澄清。日日温洗。一方加滑石、黄连等分。(《外台秘要》)

眼暴肿痛︰秦皮、黄连各一两,苦竹叶半升,水二升半,煮取八合,食后温服。此乃谢道人方也。(《外台秘要》)。

赤眼睛疮︰秦皮一两。清水一升,白碗中浸,春夏一食顷以上,看碧色出,即以箸头缠绵,仰卧点令满眼,微痛勿畏,良久沥去热汁。日点十度以上,不过两日瘥也。(《外台秘要》)

眼弦挑针︰乃肝脾积热。锉秦皮,夹沙糖,水煎,调大黄末一钱,微利佳。(《仁斋直指方》)

血痢连年︰秦皮、鼠尾草、蔷薇根等分,以水煎取汁,铜器重釜煎成,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六丸,日二服。稍增,以知为度。亦可煎饮。

天蛇毒疮,似癞非癞︰天蛇,乃草间黄花蜘蛛也。人被其螫,为露水所濡,乃成此疾。

以秦皮煮汁一斗,饮之即瘥。(沈存中)

合欢

编辑

(《本经》中品)

【释名】

合昏(《唐本》)、夜合(《日华》)、树。

颂曰︰崔豹《古今注》云︰欲蠲人之忿,则赠以青裳。青裳,合欢也。植之庭除,使人不忿。故嵇康《养生论》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

藏器曰︰其叶至暮即合,故云合昏。

时珍曰︰按︰王 《百一选方》云︰夜合俗名萌葛,越人谓之乌赖谓之尸利洒树。

【集解】

《本经》曰︰合欢生豫州河内山谷。树如狗骨树。

《别录》曰︰生益州山谷。

弘景曰︰俗间少识,当以其非疗病之功也。

恭曰︰此树叶似皂荚及槐,极细。五月花发,红白色,上有丝茸。秋实作荚,子极薄细。所在山谷有之,今东西京第宅山池间亦有种者,名曰合昏。

颂曰︰今汴洛间皆有之,人家多植于庭除间。木似梧桐,枝甚柔弱。叶似皂角,极细而繁密,互相交结。每一风来,辄自相解了,不相牵缀。采皮及叶用,不拘时月。

宗奭曰︰合欢花,其色如今之醮晕线,上半白,下半肉红,散垂如丝,为花之异。其绿叶至夜则合也。嫩时炸熟水淘,亦可食。

木皮(去粗皮炒用)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久服,轻身明目,得所欲(《本经》)。煎膏,消痈肿,续筋骨(大明)。杀虫。捣末,和铛下墨,生油调,涂蜘蛛咬疮器)折伤疼痛,花研末,酒服二钱匕(宗 )。

【发明】

震亨曰︰合欢属土,补阴之功甚捷。长肌肉,续筋骨,概可见矣。与白蜡同入膏用神效,而外科家未曾录用何也?

【附方】

旧二,新三。

肺痈唾浊,心胸甲错︰取夜合皮一掌大,水三升,煮取一半,分二服。(韦宙《独行方》)。

扑损折骨︰夜合树皮(即合欢皮,去粗皮,炒黑色)四两,芥菜子(炒)一两,为末。每服二钱,温酒卧时服,以滓敷之,接骨甚妙。(王 《百一选方》)

发落不生︰合欢木灰二合,墙衣五合,铁精一合,水萍末二合,研匀,生油调涂,一夜一次。(《普济方》)。小儿撮口︰夜合花枝浓煮汁,拭口中,并洗之。(《子母秘录》)

槐枝、桑枝、石榴枝各五两(并生锉)。糯米五升,黑豆五升,羌活二两,七斤半。先以水五斗煎五枝,取二斗五升,浸米、豆蒸熟,入曲与防风、羌活如常酿酒法,封三七日,压汁。每饮五合,勿过醉致吐,常令有酒气也。(《奇效良

皂荚

编辑

(《本经》下品)

【释名】

皂角(《纲目》)、鸡栖子(《纲目》)

时珍曰︰荚之树皂,故名。《广志》谓之鸡栖子,曾氏方谓之乌犀,《外丹本草》谓之悬刀。

【集解】

《别录》曰︰皂荚生雍州山谷及鲁。邹县,如猪牙者良。

九月、十月采荚,阴干。

弘景曰︰处处有之,长尺二者良。俗人见其有虫孔而未尝见虫形,皆言不可近,令人恶病,殊不尔也。其虫状如草叶上青虫,荚微黑便出,所以难见。

恭曰︰此物有三种︰猪牙皂荚最下,其形曲戾薄恶,全无滋润,洗垢不去;其尺二者,粗大长虚而无润;若长六、七寸,圆浓节促直者,皮薄多肉,味浓大好。

颂曰︰所在有之,以怀、孟州者为胜。木极有高硕者。《本经》用如猪牙者,陶用尺二者虽殊长而尖。枝间多刺。夏开细黄花。结实有三种︰一种一种长而瘦薄,枯燥不粘。以多脂者为佳。其树多刺难上,采时以蔑箍其树,一夜自落,亦一异也。有不结实者,树凿一孔,入生铁三、五斤,泥封之,即结荚。人以铁砧捶皂荚,即自损。铁碾碾之,久则成孔。铁锅爨之,多爆片落。岂皂荚与铁有感召之情耶?

皂荚

【修治】

曰︰凡使,要赤肥并不蛀者,以新汲水浸一宿,用铜刀削去粗皮,以酥反复炙透,捶去子、弦用。每荚一两,用酥五钱。

好古曰︰凡用有蜜炙、酥炙、绞汁、烧灰之异,各依方法。

【气味】

辛、咸,温,有小毒。

好古曰︰入厥阴经气分。

时珍曰︰入手太阴、阳明经气分。

之才曰︰柏实为之使。恶麦门冬,畏空青、人参、苦参。

机曰︰伏丹砂、粉霜、硫黄、 砂。

【主治】

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杀精物(《本经疗腹胀满,消谷,除咳嗽囊结,妇人胞不落,明目益精。可为沐药,不入汤(《别录》)。

通关节,除头风,消痰杀虫,治骨蒸,开胃,中风口噤(大明)。破坚症,腹中痛,能堕胎。又将浸酒中,取尽其精,煎成膏涂帛,贴一切肿痛(甄权)。溽暑久雨时,合苍术烧烟,辟瘟疫邪湿气气,治咽喉痹塞,痰气喘咳,风疠疥癣(时珍)。

【发明】

好古曰︰皂荚厥阴之药。《活人书》治阴毒正阳散内用皂荚,引入厥阴也。

时珍曰︰皂荚属金,入手太阴、阳明之经。金胜木,燥胜风,故兼入足厥阴,治风木之病。其味辛而性燥,气浮而散。吹之导之,则通上下诸窍;服之则治风湿痰喘肿满,杀虫;涂之则散肿消毒,搜风治疮。按︰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云︰元 五年,自春至秋,蕲、黄二郡人患急喉痹,十死八、九,速者半日、一日而死。黄州推官潘昌言得黑龙膏方,救活数人也。其方入口。用大皂荚四十挺切,水三斗,浸一夜,煎至一斗半。入人参末半两,甘草末一两,煎至五升,去滓。入无灰酒一升,釜煤二匕,煎如饧,入瓶封,埋地中一夜。每温酒化下一匙,或扫入喉内,取恶涎尽为度。后含甘草片。又孙用和《家传秘宝方》云︰凡人猝中风,昏昏如醉,形体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流涎出,斯须不治,便成大病。此症风涎潮于上,胸痹气不通,宜用急救稀涎散吐之。用大皂荚(肥实不蛀者)四挺(去黑皮),白矾(光明者)一两,为末。每用半钱,重者三字,温水调灌。不大呕吐,只是微微稀冷涎或出一升、二升。当待惺惺,乃用药调治。不两,生矾末半两,腻粉半两,水调一、二钱,过咽即吐涎。用

【附方】

旧二十,新三十七。

中风口噤不开,涎潮壅上︰皂角一挺(去皮),猪脂涂炙黄色,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中风口 ︰皂角五两,去皮为末,三年大醋和之,左 涂右,右 涂左,干更上之。(《外台秘要》)。

中暑不省︰皂荚一两(烧存性),甘草一两(微炒),为末。温水调一钱,灌之。(《澹寮方》)

鬼魇不寤︰皂荚末刀圭,吹鼻中,能起死人。(《千金方》)

自缢将绝︰皂角末吹鼻中。(《外台方》)。

水溺卒死一宿者,尚可活︰纸裹皂荚末纳下部,须臾出水即活。(《外台秘要》)。

急喉痹塞,逡巡不救︰灵苑方︰皂荚生研末。每以少许点患处,外以醋调浓封项下。须臾便破,出血即愈。或 水灌之,亦良。《直指方》︰用米醋半盏,煎七分,破出脓血即愈。

咽喉肿痛︰牙皂一挺(去皮,米醋浸炙七次,勿令太焦),为末。每吹少许入咽,吐涎即止。(《圣济总录》)

风痫诸痰︰五痫膏︰治诸风,取痰如神。大皂角半斤去皮、子,以蜜四两涂上,慢火炙透捶碎,以热水浸一时, 取汁,慢火熬成膏。入麝香少许,摊在夹绵纸上,晒干,煎作纸花。每用三、四片,入淡浆水一小盏中洗淋下,以筒吹汁入鼻内。待痰涎流尽,吃芝麻饼一个,涎尽即愈,立效。(《普济方》)

风邪痫疾︰皂荚(烧存性)四两,苍耳根、茎、叶(晒干)四两,密陀僧一两,为末,成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四十丸,枣汤下,日二服。稍退,只服二十丸。名抵住丸。(《永类方》)。

服五、七十丸,白汤下。(《简便方》)。

取汁,慢熬至可丸,丸如以皂角膏和匀,入明矾少许,以柿饼捣膏,丸如弹子,噙之。(《圣不得卧︰皂荚丸︰用皂荚炙,去皮、子,研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枣膏汤下,日三、夜一服。(张仲景方)

粒,一荚入杏仁十粒。用姜汁制杏仁,麻油制巴豆,蜜制半夏,一处火炙黄色为手心,临卧以姜汁调之,吃下神效。(余居士《选奇方》)

(《千金方》)。

丸,取微利为度。不利更服,一日一服。(《必效方》)

黄为末。酒一斗,石器煮沸,服一升,日三服。(《肘后方》)

烧研,粥饮下三钱,立通。《宣明方》铁脚丸︰用皂荚炙,去皮、子,为末,酒面糊丸。每服五十丸,酒下。《圣惠方》︰用皂荚烧烟于桶内,坐上熏之,即通。

用不蛀皂角(去皮、子,醋涂炙焦为末)一钱,巴豆七枚(去油、膜)。以淡醋研好墨和,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食后陈橘皮汤下,日三服。隔一日增一丸,以愈为度。(《经验方》)。

胸腹胀满,欲令瘦者︰猪牙皂角相续量长一尺,微火煨,去皮、子,捣筛,蜜丸大如梧桐子。

服时先吃羊肉两脔,汁三、水即止药,瘥后一月,不得食肉及诸油腻。(崔元亮《海上集验方》)。

荚去皮炙黄,锉三升,酒一斗,渍透煮沸。每服一升,一日三服。(《肘后方》)。

皂荚续成一尺以上,酥一大两微涂缓炙,酥尽捣筛,蜜丸梧桐子大。每日空腹饮下十五丸,渐增至二十丸。重者不过两剂愈。

皂荚树皮、皂荚刺各一斤,同烧灰,以水三斗,淋汁再淋,如此三、五度,煎之候少凝,入麝香末一分,以童子小便浸蒸饼,丸小豆大。每空心温水下七丸。(《圣惠方》)。

皂角、赤小豆为末,酒、醋调,贴肿处。(《永类方》)。(肥者),烧赤为末。以水五合和,顿服之。阴病极效。(《千金方》)。

皂角,烧研,新汲水一中盏,姜汁、蜜各少许,和二钱服之。先以暖水淋浴后服药,取汗即愈。(《圣惠》)

子,蜜炙捶碎,入水 取浓汁,熬成膏。

事亲》)

仍加白矾少许,黄泥固济, 研。日擦之。(杨诚《经验方》)。

用皂荚末涂齿上,有涎吐之。《十全方》︰用猪牙皂角、食盐等分,大皂角二十挺,以姜汁、地黄汁蘸炙十遍,为末。日用揩牙甚妙。(《普济方》)。

皂角末,吹豆许入鼻,取嚏即安。(《梅师方》)。

酥炙三次,研末),精羊肉十两(细切捣烂)。和丸梧桐子大。每温水下二十丸。(《圣惠》)。

大肠脱肛︰不蛀皂角五挺,捶碎,水 取汁二升下,令皂角气行,则不再作。仍以皂角去皮,酥炙为末,枣肉和丸,米饮下三十丸。(《圣惠方调敷之,良。(《梅师方》)。

摊贴患处,频以水润之,即效。又方︰用猪牙皂角七片煨黄,去皮、弦,出火毒,为末。空心温酒服五钱。(《袖珍方》)。

妇人吹乳︰《袖珍方》︰用猪牙皂角去皮,蜜炙为末。酒服一钱。又诗云︰妇人吹奶法如何?皂角烧灰蛤粉和。热酒一杯调八字,管教时刻笑呵呵。

入麝香少许,人粪少许,和涂。五日后根出。(《普济方》)。

烧黑为末,去痂敷之,不过三次即愈。(邓笔峰《卫生杂兴》)。

拭干。以少油麻捣烂,涂之。(《肘后方方)。

大。每酒下五十丸。(《直指方》)。

珍方》)。

咽喉骨哽︰猪牙皂角二条切碎,生绢袋盛缝满,线缚项中,立消。(《简便方》)。

皂角末吹鼻取嚏。(《圣惠方》)。九里蜂毒︰皂荚钻孔,贴叮处,艾灸孔上三、五壮即安。(《救急方》)。

【修治】

曰︰拣取圆满坚硬不蛀者,以瓶煮熟,剥去硬皮一重,取向里白肉两片,去黄,以铜刀切,晒用。其黄消人肾气。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炒,舂去赤皮,以水浸软,煮熟,糖渍食之,疏导五脏风热壅(宗 )。核中白肉,入治肺药。核中黄心,嚼食,治膈痰吞酸(苏颂)。仁,和血润肠(李杲)。

治风热大肠虚秘,瘰癧肿毒疮癣(时珍)。

【发明】

机曰︰皂角核烧存性,治大便燥结。其性得湿则滑,滑则燥结自通也。

时珍曰︰皂荚味辛属金,能通大肠阳明燥金,乃辛以润之之义,非得湿则滑也。

【附方】

旧三,新十一。

腰脚风痛不能履地︰皂角子一千二百个洗净,以少酥熬香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心以蒺藜子、酸枣仁汤下三十丸。(《千金方》)。

大肠虚秘︰风人、虚人、脚气人,大肠或秘或利。用上方服至百丸,以通为度。

下痢不止,诸药不效︰服此三服,宿垢去尽,即变黄色,屡验。皂角子,瓦焙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陈茶下。(《医方摘肠风下血︰皂荚子、槐实各一两,用粘谷糠炒香,去糠为末。陈粟米饮下一钱。名神效散。(《普济方》)。

里急后重︰不蛀皂角子(米糠炒过)、枳壳(炒)等分,为末,饭丸梧桐子大。每米饮下三十丸。(《普济方》)。

小儿流涎,脾热有痰︰皂荚子仁半两,半夏(姜汤泡七次)一钱二分,为末,姜汁丸麻子大。

恶水入口及皂荚水入口,热痛不止︰以皂荚子(烧存性)一分,沙糖半两,和膏,含之。(《博济方》)。

妇人难产︰皂角子二枚,吞之。(《千金方》)。

风虫牙痛︰皂角子末,绵裹弹子大两颗,醋煮热,更互熨之,日三、五度。(《圣惠方粉滓面 ︰皂角子、杏仁等分,研匀。夜以津和,涂之。(《圣惠方》)。

预免疮疖︰凡小儿每年六月六日,照年岁吞皂荚子,可免疮疖之患。大人亦可吞七枚,或二十一枚。林静斋所传方也。(吴 《扶寿方便痈初起︰皂角子七个研末,水服效。一方︰照年岁吞之。(《儒门一切疔肿︰皂角子仁作末,敷之。五日愈。(《千金方》)。

年久瘰癧︰阮氏《经验方》︰用不蛀皂角子一百粒,米醋一升, 砂二钱,同煮干,炒令酥。看 子多少,如一个服一粒,十个服十粒,细嚼米汤下。酒浸煮服亦可。《圣济总录》言︰虚人不可用 砂也。

刺(一名天丁)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米醋熬嫩刺作煎,涂疮癣有奇效(苏颂)。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胎衣不下,杀虫(时珍)。

【发明】

杨士瀛曰︰皂荚刺能引诸药性上行,治上焦病。

震亨曰︰能引至痈疽溃处,甚验。

时珍曰︰皂荚刺治风杀虫,功与荚同,但其锐利直达病所为异耳。《神仙传》云︰左亲骑军崔言︰一旦得大风恶疾,双目昏盲,眉发自落,鼻梁崩倒,势不可救。遇异人传方︰用皂角刺三斤烧灰,蒸一时久,晒干为末。食后浓煎大黄汤调一匕,饮之。一旬眉发再生,肌润目明。

后入山修道,不知所终。又刘守真《保命集》云︰疠风乃营气热,风寒客于脉而不去。

宜先用桦皮散服五、七日,后灸承浆穴七壮。三灸后,每旦早服桦皮散,午以升麻葛根汤下钱氏泻青仍戒房服,直候虫尽为绝根也。新虫嘴赤,老虫嘴黑。

【附方】

新十二。

小儿重舌︰皂角刺灰,入朴硝或脑子少许,漱口,掺入舌下,涎出自消。(《普济方》)。

小便淋闭︰皂角刺(烧存性)、破故纸等分,为末。无灰酒服。(《圣济总录》)。

肠风下血︰便前近肾肝,便后近心肺。皂角刺灰二两,胡桃仁、破故纸(炒)、槐花(炒)各一两,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普济方》)。

伤风下痢︰风伤久不已,而下痢脓血,日数十度。用皂角刺、枳实(麸炒)、槐花(生用)各半两,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下,日二服。(《袖珍方胎衣不下︰皂角棘烧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熊氏《补遗》)。

妇人乳痈︰皂角刺(烧存性)一两,蚌粉一钱,和研。每服一钱,温酒下。(《直指方》)。

乳汁结毒,产后乳汁不泄,结毒者。皂角刺、蔓荆子各(烧存性)等分为末。每温酒服二钱。(《袖珍方》)。

腹内生疮︰在肠脏不可药治者。取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温服。其脓血悉从小便中出,极效。不饮酒者,水煎亦可。(疮肿无头︰皂角刺烧灰,酒服三钱。嚼葵子三、五粒。其处如针刺为效。(《儒门事亲》)。

癌瘭恶疮︰皂角刺(烧存性,研),白芨少许,为末,敷之。(《直指方》)。

大风疠疮︰《选奇方》︰用黄柏末、皂角刺灰各三钱,研匀,空心酒服。取下虫物,并不损人。食白粥两、三日,服补气药数剂。名神效散。如四肢肿,用针刺出水再服。忌一切鱼、肉、发风之物。取下虫大小长短其色不一,约一、二升,其病乃愈也。(《仁存方》)。

发背不溃︰皂角刺(麦麸炒黄)一两,绵黄 (焙)一两,甘草半两,为末。每服一大钱,酒一盏,乳香一块,煎七分,去滓温服。(《普济本事方》)

木皮、根皮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风热痰气,杀虫(时珍)。

【附方】

新二。

肺风恶疮瘙痒︰用木乳(即皂荚根皮,秋冬采如罗纹者,阴干炙黄)、白蒺藜(炒)、黄、人参、枳壳(炒)、甘草(炙)等分为末。沸汤每服一钱。(《普济方》)。产后肠脱用皂角树皮半斤,皂角核一合,川楝树皮半斤,石莲子(炒,去心)一合,为粗末,以水煎汤,乘热以物围定,坐熏洗之。挹干,便吃补气丸药一服,仰睡。(《妇人良方》)

【主治】

入洗风疮渫用(时珍)。

【附录】

鬼皂荚 藏器曰︰生江南泽畔。状如皂荚,高一、二尺。作汤浴,去风疮疥癣。

叶,去衣垢,沐发令长

肥皂荚

编辑

(《纲目》)

【集解】

时珍曰︰肥皂荚生高山中。其树高硕,叶如檀及皂荚叶。五、六月开白花,结荚长三、四寸,状如云实之荚,而肥浓多肉。内有黑子数颗,大如指头,不正圆,其色如漆而甚坚。中有白仁如栗,煨熟可食。亦可种之。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相感志》言︰肥皂荚水,死金鱼,辟马蚁, 见之则不就。亦物性然耳。

【气味】

辛,温,微毒。

【主治】

去风湿下痢便血,疮癣肿毒(时珍)。

【附方】

新九。

肠风下血︰独子肥皂(烧存性),一片为末,糕糊丸;一片为末,米饮调,吞下。(《普济方》)

下痢禁口︰肥皂荚一枚,以盐实其内,烧存性,为末。以少许入白米粥内,食之即效。(《乾坤生意》)。

风虚牙肿︰老人肾虚,或因凉药擦牙致痛。用独子肥皂,以青盐实之,烧存性,研末掺之。或入生樟脑十五文。(《卫生家宝方》)。

头耳诸疮,眉癣、燕窝疮︰并用肥皂( 存性)一钱,枯矾一分。研匀,香油调,涂之。(《摘玄方》)。

小儿头疮︰因伤汤水成脓,出水不止。用肥皂烧存性,入腻粉,麻油调搽。(《海上方》)。

腊梨头疮,不拘大人、小儿︰用独核肥皂(去核,填入沙糖,入巴豆二枚扎定,盐泥包,存性),入槟榔、轻粉五、七分,研匀,香油调搽。先以灰汁洗过,温水再洗,拭干乃搽。

一宿见效,不须再洗。(《普济方》)。

癣疮不愈︰以川槿皮煎汤,用肥皂(去核及内膜)浸汤时时搽之。(杨起《简便方》)。

便毒初起︰肥皂捣烂敷之,甚效。(《简便方》)。

玉茎湿痒︰肥皂一个。烧存性,香油调搽即愈。(《摄生方》)

【气味】

甘,腥,温,无毒。

【主治】

除风气(时珍)。

无患子

编辑

(宋《开宝》)

【释名】

桓(《拾遗》)、木患子(《纲目》)、珠子

藏器曰︰桓、患字,声讹也。崔豹《古今注》云︰昔有神巫曰瑶KT 能符劾百鬼,得鬼则以此也。,与薏苡同名。《纂文》言其木名卢鬼木。山人呼为肥珠子、油珠子,因其实如肥油而子圆如珠也。

【集解】

藏器曰︰无患子,高山大树也。子黑如漆珠。《博物志》云︰桓叶似榉柳叶。

核坚正黑如 ,可作香缨及浣垢。

宗奭曰︰今释子取为念珠,以紫红色、小者佳。入药亦少。西洛亦有之。

时珍曰︰生高山中。树甚高硕,枝叶皆如椿,特其叶对生。五、六月开白花。结实大如弹丸,状如银杏及苦楝子,生青熟黄,老则纹皱。黄时肥如油炸之形,味辛气下有二小子,相粘承之。实中一核,坚黑似肥皂荚之核,而正圆如珠。壳中有仁如榛子仁,亦辛 ,可甚妙。《山海经》云︰秩中饮之,辟恶气,浣衣去垢,核坚正黑。即此也。今武当山中所出鬼见愁,亦是树荚之子,其形正如刀豆子而色褐,彼人亦以穿数珠。别又是一物,非无患也。

子皮(即核外肉也)

【气味】

微苦,平,有小毒。

【主治】

浣垢,去面 。喉痹,研纳喉中,立开。又主飞尸(藏器)。

【附方】

新二。

洗头去风明目。用 子皮、皂角、胡饼、菖蒲同捶碎,浆水调作弹子大。每用泡汤洗头良。(《多能鄙事》)

洗面去 ︰ 子肉皮,捣烂,入白面和,丸大丸。每日用洗面,去垢及 甚良。(《集简方》)。

子中仁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烧之,辟邪恶气(藏器)。

煨食,辟恶,去口臭(时珍)。

【附方】

新一。

牙齿肿痛︰肥珠子一两,大黄、香附各一两,青盐半两,泥固 研。日用擦牙。(《普济方》)

栾华

编辑

(《本经》下品)

【集解】

《别录》曰︰栾华生汉中川谷。五月采。

恭曰︰此树叶似木槿而薄细。花黄似槐而稍长大。子壳似酸浆,其中有实如熟豌豆,圆黑坚硬,堪为数珠者,是也。五月、六月花可收,南人以染黄甚鲜明,又以疗目赤烂。

今南方及汴中园圃间,或有之。

珠,未见入药。

【气味】

苦,寒,无毒。

之才曰︰决明为之使。

【主治】

目痛泪出伤 ,消目肿(《本经》)。合黄

无食子

编辑

(《唐本草》)

【释名】

没石子(《开宝》)、墨石子(《炮炙曰︰波斯人,每食以代果,故番胡呼为没食子。梵书无与没同音。今人呼为墨石、没石,转传讹矣。

【集解】

恭曰︰无食子生西戎沙碛间。树似柽。

禹锡曰︰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无食子出波斯国,呼为摩泽树。高六、七丈,围八、九尺。叶似桃叶而长。三月开花白色,心微红。子圆如弹丸,初青,熟乃黄白。虫蚀成孔者入药用。其树一年生无食子。一年生拔屡子,大如指,长三寸,上有壳,中仁如栗黄可啖。

年则生麻荼泽,即没石子也。间岁互生,一根异产如此。《一统志》云︰没石子出大食诸地。

树如

【修治】

曰︰凡使,勿犯铜铁,并被火惊。用颗小、无 米者妙。用浆水于砂盆中研令尽,焙干再研,如乌犀色入药。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赤白痢,肠滑,生肌肉(《唐本》)。肠虚冷痢,益血生精,和气安神,乌髭发,治阴毒痿,烧灰用(李 )。

温中,治阴疮阴汗,小儿疳 ,冷滑不禁(马志)。

【发明】

宗奭曰︰没石子,合他药染须,造墨家亦用之。

曰︰张仲景用治阴汗,烧灰,先以汤浴了,布裹灰扑之,甚良。

【附方】

旧三,新五。

血痢不止︰没石子一两为末,饮丸小豆大。每食前米饮下五十丸。(《普济方》)。

小儿久痢︰没石子二个,熬黄研末,作馄饨食之。(《宫气方》)。

产后下痢︰没石子一个,烧存性,研末。冷即酒服,热即用饮下,日二。(《子母秘录》)。

牙齿疼痛︰绵裹无食子末一钱咬之,涎出吐去。(《圣济总录》)。

鼻面酒 ︰南方没石子有孔者,水磨成膏。夜夜涂之,甚妙。(危氏《得效方》)。

口鼻急疳︰没石子末,吹下部,即瘥。(《千金方》)。

大小口疮︰没石子(炮)三分,甘草一分。研末掺之。月内小儿生者,少许置乳上吮之,入口即啼,不过三次。(《圣足趾肉刺︰无食子三枚,肥皂荚一挺。烧存性,为末。醋和敷之,立效。(《奇效方》)

诃黎勒

编辑

(《唐本草》)

【释名】

诃子。

时珍曰︰诃黎勒,梵言天主持来也。

【集解】

恭曰︰诃黎勒生交州、爱州。

颂曰︰今岭南皆有而广州最盛。树似木患子,花白。子形似栀子、橄榄,青黄色,皮肉相著。七月、八月实熟时采,六路者佳。《岭南异物志》云︰极小而味不涩,皆是六路。每岁州贡,只以此寺者。寺有古井,木根蘸水,水味不咸。每子熟时,有佳客至,则院僧煎汤以延之。其法用新摘诃子五枚,甘草一寸,破之,汲井水同煎,色若新茶。今其寺谓之乾明古寺,尚在,旧木犹有六、七株。南海风俗必尽如昔时之法也。诃子未熟时,风飘堕者,谓之随风子,曝干收之,益小者佳,彼人尤珍贵之。

个个毗头也。若诃黎勒文只有六路。或多或少,并是杂路勒路,号曰榔精勒,涩不堪用。

【修治】

曰︰凡用诃黎勒,酒浸后蒸一伏时,刀削去路,取肉锉焙用。用核则去肉。

【气味】

苦,温,无毒。权曰︰苦、甘。

炳曰︰苦、酸。 曰︰酸,涩,温。

好古曰︰苦、酸,平。苦重酸轻,味浓,阴也,降也。

【主治】

冷气,心腹胀满,下食(《唐本》)。

破胸膈结气,通利津液,止水道,黑髭发(甄权)。

下宿物,止肠 久泄,赤白痢(萧炳)。消痰下气,化食开胃,除烦治水,调中,止呕吐霍乱,心腹虚痛,奔豚肾气,肺气喘急,五膈气,肠风泻血,崩中带下,怀孕漏胎,及胎动欲生,胀闷气喘。并患痢人肛门急痛,产妇阴痛,和蜡烧烟熏之,及煎汤熏洗(大明)。

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数枚殊胜(苏颂)。实大肠,敛肺

【发明】

宗奭曰︰诃黎勒,气虚人亦宜缓缓煨熟少服。此物虽涩肠而又泄气,其味苦涩故尔。

药气实者降火之功也。

时珍曰︰诃子同乌梅、五倍子用则收敛,同橘皮、浓朴用则下气,同人参用则能补肺治咳嗽。

东垣言嗽药不用者,非矣。但咳嗽未久者,不可骤用尔。嵇含《草木状》言作饮久服,令髭

曰︰诃黎皮主嗽,肉主眼涩痛。波斯人将诃黎勒、大腹等在舶上,用防不虞。或遇大鱼放涎滑水中数里,船不能通,乃煮此洗其涎滑,寻化为水,则其治气消痰功力可知矣。

慎微曰︰《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除病品云︰热病下药,服诃黎勒。又《广异记》云︰高仙芝在大食国得诃黎勒,长五寸,置抹肚中,便觉腹中痛,因大利十馀行,疑诃黎勒为祟。

后问大食长老。云︰此物人带一切病消,利者乃出恶物尔。仙芝宝之,后被诛,失所在。

颂曰︰诃黎主痢,《唐本草》不载。张仲景治气痢有方。唐‧刘禹锡《传信方》云︰予赤白下,诸药服遍久不瘥,转为白脓。令狐将军传此方︰用诃黎勒三枚,两炮一生,并取皮末之,以沸浆水一合服之。若只水痢,加一钱匕甘草末;若微有脓血,加二匕;血多,加三匕。

【附方】

旧十,新五。

下气消食︰诃黎一枚为末,瓦器中水一大升,煎三、两沸,下药更煎三、五沸,如曲尘色,入少盐,饮之。(《食医心镜》)。

一切气疾、宿食不消︰诃黎一枚,入夜含之,至明嚼咽。又方︰诃黎三枚,湿纸包,煨熟去核,细嚼,以牛乳下。(《千金方》)。

气嗽日久︰生诃黎一枚,含之咽汁。瘥后口爽,不知食味,却煎槟榔汤一碗服,立便有味。此知连州呕逆不食︰诃黎勒皮二两。炒研,糊丸梧桐子大。空心汤服二十丸,日三服。(《广济方》)。

风痰霍乱,食不消,大便涩︰诃黎三枚,取皮为末。和酒顿服,三、五次妙。(《外台秘要》)。

小儿霍乱︰诃黎一枚,为末。沸汤服一半,未止再服。(《子母小儿风痰壅闭,语音不出,气促喘闷,手足动摇︰诃子(半生半炮,去核)、大腹皮等分,水煎服。名二圣散。(《全幼心鉴》)。

风热冲顶、热闷︰诃黎二枚(为末),芒硝一钱。同入醋中,搅令消,摩涂热处。(《外台秘要》)。

气痢水泻︰诃黎勒十枚面裹, 火煨熟,去核研末,粥饮顿服。亦可饭丸服。一加木香。

又长服方︰诃黎勒、陈橘皮、浓朴各三两,捣筛,蜜丸大如梧子。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图经本草》)。

水泻下痢︰诃黎勒(炮)二分,肉豆蔻一分,为末。米饮每服二钱。(《圣惠方》)。

下痢转白︰诃子三个,二炮一生,为末,沸汤调服。

水痢,加甘草末一钱。(《普济方》)。

赤白下痢︰诃子十二个,六生六煨,去核,焙为末。赤痢,生甘草汤下;白痢,炙甘草汤下。不过再服。(赵原阳《济急方》)。

妒精下疳︰大诃子烧灰,入麝香少许,先以米泔水洗,后搽之。或以荆芥、黄柏、甘草、马鞭草、葱白煎汤洗亦可。昔方士周守真医唐靖烂茎一、二寸,用此取效也。(洪迈《夷坚志》)

【主治】

磨白蜜注目,去风赤涩痛,神良(苏颂)。

止咳及痢(时珍)。

【主治】

下气消痰,止渴及泄痢,煎饮服,功同诃黎(时珍。唐‧包佶有“病中谢李吏部惠诃黎勒叶”诗)。

婆罗得

编辑

(宋《开宝》)

【释名】

婆罗勒。

时珍曰︰婆罗得,梵言重生果也。

【集解】

曰︰婆罗得

时珍曰︰按︰王焘《外台秘要》︰婆罗勒似蓖麻子,但以指甲爪之,即有汁出。即此物也。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冷气块,温中,补腰肾,破 癖,可染髭发令黑(藏器)。

【附方】

新一。

拔白生黑︰婆罗勒十颗(去皮,取汁),熊脂二两,白马 膏(炼过)一两,生姜(炒)一两,母丁香半两,二味为末,和匀。每拔白点之,揩令入肉,即生黑者。此严中丞所用方也。(孟诜《近效方》)

(《别录》下品)

【释名】

榉柳(《衍义》)、鬼柳。

时珍曰︰其树高举,其木如柳,故名。山人讹为鬼柳。郭璞注《尔雅》作柜柳,云似柳,皮可煮饮也。

【集解】

弘景曰︰榉树山中处处有之。皮似檀、槐,叶如栎、槲。

人多识之。

恭曰︰所在皆有,多生溪涧水侧。叶似樗而狭长。树大者连抱,高数仞,皮极粗浓,殊不似檀。

宗奭曰︰榉木,今人呼为榉柳。其叶谓柳非柳,谓槐非槐。最大者,木高五、六丈,合二、三人抱。湖南北甚多,然亦不材也,不堪为器,嫩皮取以缘栲栳及箕唇。

时珍曰︰榉材红紫,作箱、案之类甚佳。郑樵《通志》云︰榉乃榆类而 烈,其实亦如榆钱之状。乡人采其叶为甜茶。

木皮

【修治】

曰︰凡使勿用三、四年者无力,用二十年以来生者良。剥下去粗皮,细锉蒸之,从巳至未,出焙干用。

【气味】

苦,大寒,无毒。

【主治】

时行头痛,热结在肠胃(《别录》)。夏日煎饮,去热(弘景)。俗用煮汁服,疗水气,断痢(苏恭)。安胎,止

【附方】

旧一,新四。

通身水肿︰榉树皮煮汁,日饮。(《圣惠方》)。

毒气攻腹,手足肿痛︰榉树皮,和槲皮煮汁,煎如饴糖,以桦皮煮浓汁化饮。(《肘后方》)。

蛊毒下血︰榉皮一尺,芦根五寸,水二升,煮一升,顿服。当下蛊出。(《千金方》)。

小儿痢血︰梁州榉皮二十分(炙),犀角十二分,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取瘥。(《古今录验》方)。

飞血赤眼︰榉皮(去粗皮,切)二两,古钱七文,水一升半,煎七合,去滓热洗,日二次。(《圣济总录》)。

【气味】

苦,冷,无毒。

【主治】

贴火烂疮,有效(苏恭)。治肿烂恶疮,盐捣 之

(《本经》下品)

【释名】

小杨(《说文》)、杨柳。

弘景曰︰柳,即今水杨柳也。

恭曰︰柳与水杨全不相似。水杨叶圆阔而尖,枝条短硬。柳叶狭长而青绿,枝条长软。

陶以柳为水杨,非也。

藏器曰︰江东人通名杨柳,北人都不言杨。杨树枝叶短,柳树枝叶长。

时珍曰︰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苏恭所说为是。按︰《说文》云︰杨,蒲柳也。从木, 声。柳,小杨也。从木, 声音酉。又《尔雅》云︰杨,蒲柳也。旄,泽柳也。柽,河柳也可称杨,故今南人犹并称杨柳。俞宗本《种树书》言︰顺插为柳,倒插为杨。其说牵强,且失扬起之意。

【集解】

《别录》曰︰柳华生琅邪川泽。

颂曰︰今处处有之,俗所谓杨柳者也。其类非一︰蒲柳即水杨也,枝劲韧可为箭 ,多生河北。杞柳生水旁,叶粗而白,木理微赤,可为车毂。今人取其细条,火逼令柔,屈作箱箧,《孟子》所谓杞柳为插之皆生。春初生柔荑,即开黄蕊花。至春晚叶长成后,花中绒,因风而飞。子著衣物能生虫,入池沼即化为浮萍。古者春取榆、柳之火。陶朱公言种柳千树,可足柴炭。其嫩芽可作饮汤。

柳华

【释名】

柳絮(《本经》)。

【正误】

见下。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风水黄胆,面热黑(《本经》)。痂疥恶疮金疮。柳实︰主溃痈,逐脓血。

子汁︰疗渴(《别录》)。华︰主止血,治湿痹,四肢挛急,膝痛(甄权)。

【发明】

弘景曰︰柳华熟时,随风状如飞雪,当用其未舒时者。子亦随花飞止,应水渍汁尔。

藏器曰︰《本经》以柳絮为花,其误甚矣。花即初发时黄蕊,其子乃飞絮也。

承曰︰柳絮可以捍毡,代羊毛为茵褥,柔软性凉,宜与小儿卧尤佳。

宗奭曰︰柳花黄蕊干时絮方出,收之贴灸疮良。絮之下连小黑子,因风而起,得水湿便生,如苦 、地丁之花落结子成絮。古人以絮为花,谓花如雪者,皆误矣。藏器之说为是。

又有实及子汁之文,诸家不解,今人亦不见用。

时珍曰︰《本经》主治风水黄胆者,柳花也。《别录》主治恶疮金疮、溃痈逐脓血,《药性论》止血疗痹者,柳絮及实也。花乃嫩蕊,可捣汁服。子与絮连,难以分别,惟可贴疮止血裹痹之用。所谓子汁疗渴者,则连絮浸渍,研汁服之尔。又崔实《四民月令》言︰三月

【附方】

新六。

吐血咯血︰柳絮焙研,米饮服一钱。(《经验方》)。

金疮血出︰柳絮封之。即止。(《外台秘要》)。

面上脓疮︰柳絮、腻粉等分。以灯盏油调涂。(《普济方》)。

走马牙疳︰杨花,烧存性,入麝香少许,搽。(《保幼大全》)。

大风疠疮︰杨花(四两,捣成饼,贴壁上,待干取下,米泔水浸一时取起,瓦焙研末)二两,白花蛇、乌蛇各一条(去头尾,酒浸取肉),全蝎、蜈蚣、蟾酥、雄黄各五钱,苦参、天麻各一两,为末,水煎麻黄取汁熬膏,和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温酒下。

一日三服,以愈为度。(孙氏《集效良方》)。

【气味】

同华。

【主治】

恶疥痂疮马疥,煎煮洗之,立愈。又疗心腹内血,止痛(《别录》)。煎水,洗漆疮(弘景)。天行热病,传尸骨蒸劳,下水气。煎膏,续筋骨,长肉止痛。主服金石人发大热闷,汤火疮毒入腹热闷,及疔疮(《日华》)。疗白

【附方】

旧一,新五。

小便白浊︰清明柳叶煎汤代茶,以愈为度。(《集简方》)。

小儿丹烦︰柳叶一斤。水一斗,煮取汁三升,拓洗赤处,日七、八度。(《子母秘录》)。

眉毛脱落︰垂柳叶阴干为末,每姜汁于铁器中调,夜夜摩之。(《圣惠方》)。

猝得恶疮不可名识者︰柳叶或皮,水煮汁,入少盐,频洗之。(《肘后方》)。

面上恶疮︰方同上。

痘烂生蛆︰嫩柳叶铺席上卧之,蛆尽出而愈也。(李楼《奇方》)

枝及根白皮

【气味】

同华。

【主治】

痰热淋疾。可为浴汤,洗风肿瘙痒。煮酒,漱齿痛(苏恭)。小儿一日、五日寒热,煎枝浴之(藏器)。

煎服,治黄胆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时珍)。

【发明】

颂曰︰柳枝、皮及根亦入药。

葛洪《肘后方》︰治痈疽、肿毒、妒乳等多用之。韦宙《独行方》︰主疔疮及反花疮,并煎柳枝、叶作膏涂之。今人作浴汤、时珍曰︰柳枝去风消肿止痛。其嫩枝削为牙杖,涤齿甚妙。

【附方】

旧十,新十。

黄胆初起︰柳枝,煮浓汁半升,顿服。(《外台秘要》)

脾胃虚弱,不思饮食,食下不化,病似翻胃噎膈︰清明日取柳枝一大把熬汤,煮小米作饭,洒面滚成珠子,晒干,袋悬风处。每用烧滚水随意下米,米沉住火,少时米浮,取看无硬心则熟,可顿食之。久则面散不粘矣,名曰络索米。(杨起《简便方》)。

走注气痛︰气痛之病,忽有一处如打扑之状,不可忍,走注不定,静时,其处冷如霜雪,此皆暴寒伤之也。以白酒煮杨柳白皮,暖熨之。有赤点处, 去血妙。凡诸猝肿急痛,熨之皆即止。(姚增坦《集验方》)。

风毒猝肿︰方同上。

阴猝肿痛︰柳枝(三尺长)二十枚,细锉,水煮极热,以故帛裹包肿处,仍以热汤洗之。(《集验方》)。

项下瘿气︰水涯露出柳根三十斤,水一斛,煮取五升,以糯米三斗,如常酿酒,日饮。(《范汪方》)。

齿龈肿痛︰垂柳枝、槐白皮、桑白皮、白杨皮等分,煎水,热含冷吐。又方︰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风虫牙痛︰杨柳白皮卷如指大,含咀,以汁渍齿根,数过即愈。又方︰柳枝一握锉,入少盐花,浆水煎,含甚验。又方︰柳枝(锉)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熟,瓷器盛之,清酒三升,渍三日。频含漱涎,三日愈。(《古今录验》)。

耳痛有脓︰柳根,细切,熟捣封之,燥即易之。(《斗门方》)。

漏疮肿痛︰柳根红须,煎水日洗。《摘玄方》︰用杨柳条罐内烧烟熏之,出水即效。

乳痈妒乳,初起坚紫,众疗不瘥︰柳根皮熟捣火温,帛裹熨之。冷更易,一宿消。(《肘后方》)。

反花恶疮,肉出如饭粒,根深脓溃︰柳枝叶三斤,水五升,煎汁二升,熬如饧。日三涂之。(《圣惠方》)。

天灶丹毒,赤从背起︰柳木灰,水调涂之。(《外台秘要》)。

汤火灼疮︰柳皮烧灰,涂之。亦可以根白皮煎猪脂,频敷之。(《肘后方》)。

痔疮如瓜,肿痛如火︰柳枝煎浓汤洗之,艾灸三、五壮。王及郎中病此,驿吏用此方灸之,觉热气入肠,大下血秽至痛,一顷遂消,驰马而去。(《本事方》)

柳胶

【主治】

恶疮,及结砂子(时珍)。

柳寄生见后寓木类。

柳耳见菜部木耳。

柳蠹见虫部。

柽柳

编辑

(音侦。宋《开宝》)

【释名】

赤柽(《日华》)、赤杨(《古今注》)

垂丝柳《纲目》、人柳(《纲目》)、三眠柳(《衍义》)、观音柳。

时珍曰︰按︰罗愿《尔雅翼》云︰天之将雨,柽先知之,起气以应,又负霜雪不乃木之圣者也。故字从圣,又名雨师。或曰︰得雨则垂垂如丝,当作雨丝。又《三辅故事》云︰汉武帝苑中有柳,状如人,号曰人柳,一日三起三眠。则柽柳之圣,又不独知雨、负雪而已。今俗称长寿仙人柳,亦曰观音柳,谓观音用此洒水也。宗奭曰︰今人谓之三春柳,以其一年三秀故名。

【集解】

志曰︰赤柽木生河西沙地。皮赤色,细叶。

禹锡曰︰《尔雅》︰柽,河柳也。郭璞注云︰今河旁赤茎小杨也。陆机《诗疏》云︰生水旁,皮赤如绛,枝叶如松。

时珍曰︰柽柳小干弱枝,插之易生。赤皮,细叶如丝,婀娜可爱。一年三次作花,花穗长三、四寸,水红色如蓼花色。南齐时,益州献蜀柳,条长,状若丝缕者,即此柳也。段成式《酉阳杂俎》言︰凉州有赤白柽,大者为炭,其灰汁可以煮铜为银。故沈炯赋云︰柽似柏而香。王祯《农书》云︰山柳赤而脆,河柳白而明。则柽又有白色者也。宗 ︰汴京甚多。

河西戎人取滑枝为鞭。

【气味】

甘、咸,温,无毒。

【主治】

剥驴马血入肉毒,取木片火炙熨之,并煮汁浸之。(《开宝》)。枝叶︰消痞,解酒毒,利小便(时珍)。

【附方】

新三。

腹中痞积︰观音柳煎汤,露一夜,五更空心饮数次,痞自消。(《卫生易简方》)

一切诸风,不问远近︰柽叶半斤(切,枝亦可),荆芥半斤,水五升,煮二升,澄清,入白蜜五合,竹沥五合,新瓶盛之,油纸封,入重汤煮一伏时。每服一小盏,日三服。(《普济方》)

柽乳(即脂汁)

【主治】

合质汗药,治金疮

水杨

编辑

(《唐本草》)

【释名】

青杨(《纲目》)、蒲柳(《尔雅》)、蒲杨(《古今注》)、蒲 (音移)、 柳(《古今注》)、时珍曰︰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多宜水 蒲萑之地,故有水杨、蒲柳、萑苻之名。

【集解】

恭曰︰水杨叶圆阔而尖,枝条短硬,与柳全别。柳叶狭长,枝条长软。

颂曰︰《尔雅》︰杨,蒲柳也。其枝劲韧,可为箭 。《左传》所谓苻。今河北沙地多生之。杨柳之类亦多。崔豹《古今注》云︰白杨叶圆,青杨叶长,柳叶长而细, 杨叶圆而弱。水理亦赤。然今人鲜能分别。

类。

尤多,花与柳同。

枝叶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久痢赤白,捣汁一升服,日二,大效(《唐本》)。

主痈肿痘毒(时珍)。

【发明】

时珍曰︰水杨根治痈肿,故近人用枝叶治痘疮。魏直《博爱心鉴》云︰痘疮数日陷顶,浆滞不行,或风寒所阻者。宜用水杨枝叶(无叶用枝)五斤,流水一大釜,煎汤温浴之。如冷添汤,良久照见累起有晕丝者,浆行也。如不满,再浴之。力弱者,只洗头、面、手、足。如屡浴不起者,气血败矣,不可再浴。始出及痒塌者,皆不可浴。

痘不行浆,乃气涩血滞,腠理固密,或风寒外阻而然。浴令暖气透达,和畅郁蒸,气血通彻,每随暖气而发,行浆贯满,功非浅也。若内服助气血药,借此升之,其效更速,风寒亦不得而阻之矣。直见一妪在村中用此有验,叩得其方,行之百发百中,慎勿易之,诚有燮理之妙也。盖黄钟一动而蛰虫启户,东风一吹而坚冰解释,同一春也。群书皆无此法,故详著之。

木白皮及根

【气味】

同华。

【主治】

金疮痛楚,乳痈诸肿,痘疮(时珍)。

【发明】

时珍曰︰按︰李仲南《永类钤方》云︰有人治乳痈,持药一根,生擂贴疮,其热如火,再贴遂平。求其方,乃水杨柳根也。葛洪《肘后方》,治乳痈用柳根。则杨与柳性气不远,可通用也

【附方】

新一。

金疮苦痛︰杨木白皮,熬燥碾末,水服方寸匕,仍敷之,日三次。(《千金方》)

白杨

编辑

(《唐本草》)

【释名】

独摇。

宗奭曰︰木身似杨微白,故曰白杨,非如粉之白也。

时珍曰︰郑樵《通志》言︰白杨,一名高飞,与 杨同名。今俗通呼 杨为白杨,且白杨亦因风独摇,故得同名也。

【集解】

恭曰︰白杨取叶圆大、蒂小,无风自动者。

藏器曰︰白杨,北土极多,人种墟墓间,树大皮白。其无风自动者,乃

颂曰︰今处处有之,北土尤多。株甚高硕,叶圆如梨叶,皮白色,木似杨,采无时。崔豹《古今注》云︰“白杨叶圆,青杨叶长”,是也。

宗奭曰︰陕西甚多,永、耀间居人修盖,多此木也。其根易生,斫木时碎札入土即生根,故易繁植,土地所宜尔。风才至,叶如大雨声。谓无风自动,则无此事。但风微时,其叶孤绝处,则往往独摇,以其蒂细长,叶重大,势使然也。

时珍曰︰白杨木高硕。叶圆似梨而肥大有尖,面青而光,背甚白色,有锯齿。木肌细白,性坚直,用为梁 ,终不挠曲。与 杨乃一类二种也,治病之功,大抵仿佛。嫩叶亦可救荒,老叶可作酒曲料。

木皮

【修治】

曰︰凡使,铜刀刮去粗皮蒸之,从巳至未。以布袋盛,挂屋东角,待干用。

【气味】

苦,寒,无毒。大明曰︰酸,冷。

【主治】

毒风脚气肿,四肢缓弱不随,毒气游 在皮肤中,痰癖等,酒渍服之(《唐本》)。

去风痹宿血,折伤,血沥在骨肉间,痛不可忍,及皮肤风瘙肿,杂五木为汤,浸损处治扑损瘀血,并煎酒服。煎膏,可续筋骨(大明)。煎汤日饮,煎浆水入盐含漱,治口疮。煎水酿酒,消瘿气(时珍)。

【附方】

旧一,新一。

妊娠下痢︰白杨皮一斤,水一斗,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方》)

项下瘿气︰秫米三斗炊熟,取圆叶白杨皮十两,勿令见风,切,水五升,煮取二升,渍曲末五两,如常酿酒。每旦一盏,日再服。

【主治】

消腹痛,治吻疮(时珍)。

【附方】

旧二,新一。

口吻烂疮︰白杨嫩枝,铁上烧灰,和脂敷之。(《外台秘要》)。

腹满癖坚如石,积年不损者︰《必效方》︰用白杨木东南枝(去粗皮,辟风细锉)五升。

熬黄,以酒五升淋讫,用绢袋盛滓,还纳酒中,密封再宿。每服一合,日三服。(《外台秘要》)。

面色不白︰白杨皮十八两,桃花一两,白瓜子仁三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五十日,面及手足皆白。(《圣济总录》)

【主治】

龋齿,煎水含漱。又治骨疽久发,骨从中出,频捣敷之(时珍)。

棣杨

编辑

(音夫移。《拾遗》)

【释名】

杨(《古今注》)、时珍曰︰ 乃白杨同类,故得杨名。按︰《尔雅》︰唐棣, 也。崔豹曰︰ 杨,江东呼为夫 。圆叶弱蒂,微风则大摇,故名高飞,又曰独摇。陆机以唐棣为郁李者,误矣。郁李乃常棣,非唐棣也。

【集解】

藏器曰︰ 木生江南山谷。树大十数围,无风叶动,花反而后合,《诗》云︰“棠棣之华,偏其反而”,是也。时珍曰︰ 杨与白杨是同类二种,今南人通呼为白杨,故俚人有“白杨叶,有风掣,无风掣”之语。其入药之功大抵相近。

木皮

【气味】

苦,平,有小毒。

【主治】

去风血脚气疼痹, 损瘀血,痛不可忍,取白皮火炙,酒浸服之。和五木皮煮汤,捋脚气,杀瘃虫风瘙。烧作灰,置酒中,令味正,经时不败(藏器)。

【发明】

时珍曰︰白杨、 杨皮,并杂五木皮煮汤,浸捋损痹诸痛肿。所谓五木者,桑、槐、桃、楮、柳也。并去风和血。

【附方】

新一。

妇人白崩︰ 杨皮半斤,牡丹皮四两,升麻、牡蛎( )各一两。每用一两,酒二钟,煎一钟,食前服。(

松杨

编辑

(《拾遗》)

【校正】

并入《唐本草》椋子木。

【释名】

椋子木(音凉)。

时珍曰︰其材如松,其身如杨,故名松杨。《尔雅》云︰椋即来也。其阴可荫凉,故曰椋木。

藏器曰︰江西人呼为凉木。松杨县以此得名。

【集解】

藏器曰︰松杨生江南林落间。大树,叶如梨。

志曰︰椋子木,叶似柿,两叶相当。子细圆如牛李,生青熟黑。其木坚重,煮汁色赤。

郭璞云︰椋材中车辋。八月、九月采木,晒干用。

【气味】

甘、咸,平,无毒。

【主治】

折伤,破恶血,养好血,安胎止痛生肉(《唐本》)。

木皮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水痢不问冷热,浓煎令黑,服一升(藏器)。

(俞、由二音。《本经》上品)

【释名】

零榆(《本经》)

,白者名

时珍曰︰按︰王安石《字说》云︰榆沈俞柔,故谓之榆。其。其荚飘零,故曰零榆。

【集解】

《别录》曰︰榆皮生颖川山谷。二月采皮,取白曝干。八月采实。并勿令中湿,湿则伤人。弘景曰︰此即今之榆树,取皮刮去上赤皮,亦可临时用之,性至滑利。初生荚仁,以作糜羹,令人多睡,嵇康所谓“榆令人瞑”也。恭曰︰榆三月实熟,寻即落矣。今云八月采实,恐误也。藏器曰︰江东无大榆。有刺榆,秋实。故《经》云八月采者,误也。刺榆,皮不滑利。

颂曰︰榆,处处有之。三月生荚,古人采仁以为糜羹,今无复食者,惟用陈老实作酱耳。按︰《尔雅疏》云︰榆类有数十种,叶皆相似,但皮及木理有异耳。刺榆有针刺如柘,其叶如榆,瀹为蔬羹,滑于白榆,即《尔雅》所谓“枢、 ”,《诗经》所谓山有枢是也。白榆先生叶,却著荚,皮白色,二月剥皮,刮去粗 ,中极滑白,即《尔雅》所谓“榆,白 ”是也。荒岁农人取皮为粉,食之当粮,不损人。四月采实。宗奭曰︰榆皮,初春先生荚者是也。

嫩时收贮为羹茹。嘉 中,丰沛人缺食多用之。时珍曰︰邢 《尔雅疏》云︰榆有数十种,今人不能尽别,惟知荚榆、白榆、刺榆、榔榆数者而已。荚榆、白榆皆大榆也。有赤、白二种。白者名 ,其木甚高硕。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后方生叶,似山茱萸叶而长,尖KT 润泽。嫩叶炸,浸淘过可食。故《内则》云︰堇、 、 、榆、免、 , 以滑之。三月采榆钱可作羹,亦可收至冬酿酒。瀹过晒干可为酱,即榆仁酱也。崔实与此相近,但味稍苦耳。诸榆性皆扇地,故其下五谷不植。古人春取榆火。今人采其白皮为榆面,水调和香剂,粘滑胜于胶漆。

承曰︰榆皮湿捣如糊,用粘瓦石极有力。汴洛人以石为碓嘴,用此胶之。

白皮

【气味】

甘,平,滑利,无毒。

【主治】

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气。

久服,断谷轻身不饥。其实尤良(《本经》)。疗肠胃邪热气,消肿,治小儿头疮痂 (《别录》)。通经脉。

捣涎,敷癣疮(大明)。滑胎,利五淋,治 喘,疗不眠(甄权)。

生皮捣,和三年醋滓,封暴患赤肿,女人妒乳肿,日六、七易,效(孟诜)。利窍,渗湿热,行津液

【发明】

诜曰︰高昌人多捣白皮为末,和菜菹食甚美,令人能食。仙家长服,服丹石人亦服之,取利关节故也。

时珍曰︰榆皮、榆叶,性皆滑利下降,手足太阳、手阳明经药也。故人小便不通,五淋肿满,喘嗽不眠,经脉胎产诸症宜之。本草十剂云︰滑可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属。盖亦取其利窍渗湿热,消留著有形之物尔。气盛而壅者宜之。若胃寒而虚者,久服渗利,恐泄真气。《

【附方】

旧九,新九。

断谷不饥︰榆皮、檀皮为末,日服数合。(《救荒本草》)。

喘不止︰榆白皮,阴干,焙为末。每日旦夜用水五合,末二钱,煎如胶,服。(《药性论》)。

久嗽欲死︰许明有效方︰用浓榆皮削如指大,去黑,刻令如锯,长尺馀,纳喉中频出入,当吐脓血而愈。(《古今录验》)。

虚劳白浊︰榆白皮二升,水二斗,煮取五升,分五服。(《千金方》)。

小便气淋︰榆枝、石燕子煎水,日服。(《普济方》)。

五淋涩痛︰榆白皮,阴干,焙研。每以二钱,水五合,煎如胶,日二服。(《普济方》)。

渴而尿多,非淋也︰用榆皮二斤,去黑皮,以水一斗,煮取五升,一服三合,日三服。(《外台秘要》)。

身体暴肿︰榆皮捣末,同米作粥食之,小便临月易产︰榆皮焙为末。临月,日三服方寸匕,令产极易。(陈承《本草别说》)。

堕胎下血不止︰榆白皮、当归(焙)各半两,入生姜,水煎服之。(《普济方》)。

胎死腹中或母病欲下胎︰榆白皮煮汁,服二升。(《子母秘录》)。

身首生疮︰榆白皮末,油和涂之,虫当出。(杨氏《产乳》)

火灼烂疮︰榆白皮,嚼涂之。(《千金髓》)。

五色丹毒︰俗名游肿,犯者多死,小儿虫疮︰榆皮末和猪脂涂绵上,覆之。虫出立瘥。(《千金方》)。

痈疽发背︰榆根白皮切,清水洗,捣极烂,和香油敷之,留头出气。燥则以苦茶频润,不小儿瘰癧︰榆白皮,生捣如泥,封之。频易。(《必效方》)。

小儿秃疮︰醋和榆白皮末,涂之,虫当出。(《子母秘录》)。

【气味】

同上。

【主治】

嫩叶作羹及炸食,消水肿,利小便,下石淋,压丹石(藏器。时珍曰︰曝干为末,淡盐水拌,或炙、或晒干,拌菜食之,亦辛滑下水气)。煎汁,洗酒 鼻。同酸枣仁等分蜜丸,日服,治胆热虚劳

【主治】

小儿痫,小便不利,伤热(《别录》)。

荚仁

【气味】

微辛,平,无毒。

【主治】

作糜羹食,令人多睡(弘景)。主妇人带下,和牛肉作羹食(藏器)。子酱,似芜荑,能助肺,杀诸虫,下气,令人能食,消心腹间恶气,猝心痛,涂诸疮癣,以陈者良(孟诜)。

榆耳见木耳。

朗榆

编辑

(《拾遗》)

【集解】

藏器曰︰朗榆生山中,状如榆,其皮有滑汁,秋生荚,如

时珍曰︰大榆,二月生荚,朗榆八月生荚,可分别。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下热淋,利水道,令人睡(藏器)。治小儿解颅

芜荑

编辑

(《本经》中品)

【释名】

荑(《尔雅》)、无姑(《本经》、 (音殿唐),木名 (音偏)。

时珍曰︰按︰《说文》云︰ ,山 榆也。有刺,实为芜荑。《尔雅》云︰无姑,其实荑。

又云︰ 荑,恭曰︰ 乃 二字之误。

【集解】

《别录》曰︰芜荑生晋山川谷。三月采实,阴干。

弘景曰︰今惟出高丽,状如榆荚,气臭如 ,彼人皆以作酱食之。性杀虫,置物中亦辟蛀,但患其臭。

恭曰︰今延州、同州者甚好。

志曰︰河东、河西处处有之。

颂曰︰近道亦有之,以太原者良。大抵榆类而差小,其实亦早成,比榆乃大,气臭。郭璞《尔雅注》云︰无姑,姑榆也。生山中,叶圆而浓,剥取皮合渍之,其味辛香,所谓芜荑也。采实阴干用。今人又多取作屑,以 五味,惟陈者良。人收藏之多以盐渍,则失气味,但宜食品,不堪入药。 曰︰按︰《广州记》云︰生大秦国,是波斯芜荑也。

气膻者良,乃山榆仁也。

辛。人多以外物相和

【气味】

辛,平,无毒。

权曰︰苦,平。

曰︰辛,温。

诜曰︰作酱甚香美,功尤胜于榆仁。可少食之,过多发热,为辛故也。秋月食之,尤宜人。

【主治】

五内邪气,散皮肤骨节中淫淫温行毒,去三虫,化食(《本经》)。逐寸白,散肠中 喘息(《别录》)。主积冷气,心腹症痛,除肌肤节中风淫淫如虫行(《甄权》)。五脏皮(大明)热疮。和蜜,治湿癣。和沙牛酪或马酪,治一切疮(孟诜)。

【附方】

旧三,新七。

脾胃有虫,食即作痛,面黄无色︰以石州芜荑仁二两,和面炒黄色为末。非时米饮服二钱匕。(《千金方》)

制杀诸虫︰生芜荑、生槟榔各四两,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汤下。(《本事方》。

疳热有虫,瘦悴,久服充肥︰用榆仁一两,黄连一两,为末,猪胆汁七枚和,入碗内,饭上蒸之,一日蒸一次,九蒸乃入麝香半钱,汤浸蒸饼和,丸绿豆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米饮下。(钱氏《小儿直诀》)。

荑、干漆(烧存性)等分,为末。米饮调服一字至一钱。(杜壬方)。

捣烂,纸压去油,为末,以雄猪胆汁丸梧桐子大。每服九丸,甘草汤下,日五服。三日断根。(《普济方》)。

陈米饮下三十丸。久服,去三尸,益神驻颜。此方得之章镣,曾用得力。(王绍颜《续方》)。

并下气佳。(《外台秘要》)。

麦(炒)、黄连(炒)各一钱,为末,猪胆汁打糊丸黍米大。每能去心窍恶血。(《全幼心鉴》)。

腹中鳖瘕︰平时嗜酒,血入于酒则为酒鳖;平时多气,血凝于气则为气鳖;虚劳痼冷,败血杂痰,则为血鳖。摇头掉尾,如虫之行,上侵人咽,下蚀人肛,或附胁背,或隐胸腹,大则如鳖,小或如钱。治法惟用芜荑(炒)煎服之,兼用暖胃益血理中之类,乃可杀之。若徒事雷丸、锡灰之类,无益也。(《仁斋直指方》)

苏方木

编辑

(《唐本草》)

【释名】

苏木。

时珍曰︰海岛有苏方国,其地产此木,故名。今人省呼为苏木尔。

【集解】

恭曰︰苏方木自南海、昆仑来,而交州、爱州亦有之。树似庵罗,叶若榆叶而无涩,抽条长丈许,花黄,子生青熟黑。其木,人用染绛色。

曰︰按︰徐表《南州记》云︰生海畔。

叶似绛,木若女贞。

时珍曰︰按︰嵇含《南方草木状》云︰苏方树类槐,黄花黑子,出九真。煎汁忌铁器,则色黯。其木蠹之粪名曰紫纳,亦可用。暹罗国人贱用如薪。

【修治】

曰︰凡使去上粗皮并节。若得中心纹横如紫角者,号曰木中尊,其力倍常百等。须细锉重捣,拌细梅树枝蒸之,从巳至申,阴干用。

【气味】

甘、咸,平,无毒。

杲曰︰甘、咸,凉。可升可降,阳中阴也。

好古曰︰味甘而微酸、辛,其性平。

【主治】

破血。产后血胀闷欲死者,水煮五两,取浓汁服(《妇人血气心腹痛,月候不调及蓐痨,排脓止痛,消痈肿扑损瘀血,女人失音血噤,赤白痢,并后分急痛(大明)。虚劳血癖气壅滞,产后恶露不安,心腹搅痛,及经络不通,男女中风,口噤不语。并宜细研乳头香末方寸匕,以酒煎苏方木,调服,立吐恶物瘥(《海药》)。

霍乱呕逆,及人常呕吐,用水煎服(藏器)。破疮疡死血,产后败血

【发明】

元素曰︰苏木性凉,味微辛。发散表里风气,宜与防风同用。又能破死血,产后血肿胀满欲死者宜之。

【附方】

旧一,新五。

产后血晕︰苏方木三两,水五升,煎取二升,分再服。(《肘后方》)。

产后气喘,面黑欲死,乃血入肺也︰用苏木二两,水两碗,煮一碗,入人参末一两服。

随时加减,神效不可言。(胡氏方)。

破伤风病︰苏方木(为散)三钱,酒服立效。

名独圣散。(《普济方》)。

脚气肿痛︰苏方木、鹭鸶藤等分,细锉,入淀粉少许,水二斗,煎一斗五升,先熏后洗。(《普济方》)。

偏坠肿痛︰苏方木二两,好酒一壶煮熟,频饮立好。(《集简方》)。

金疮接指︰凡指断及刀斧伤。用真苏木末敷之,外以蚕茧包缚完固,数日如故。(《摄生方》)

乌木

编辑

(《纲目》)

【释名】

乌 木( ,音漫)、时珍曰︰木名文木,南人呼文如 ,故也。

【集解】

时珍曰︰乌木出海南、云南、南番。叶似棕榈。其木漆黑,体重坚致,可为箸及器物。有间道者,嫩木也。南人多以系木染色伪之。《南方草物状》云︰文木树高七、八丈,其色正黑,如水牛角,作马鞭,日南有之。《古今注》云︰乌文木出波斯,舶上将乌文KT 然。温、括、婺等州亦出之,皆此物也。

【气味】

甘、咸,平,无毒。

【主治】

解毒,又主霍乱吐利,取屑研末,温酒服(时珍)。

桦木

编辑

(宋《开宝》)

【释名】

KT 。

藏器曰︰晋‧中书令王 《伤寒身验方》中作KT 字。

时珍曰︰画工以皮烧烟熏纸,作古画字,故名KT 。俗省作桦字也。

【集解】

藏器曰︰桦木似山桃,皮堪为烛。

宗奭曰︰皮上有紫黑花匀者,裹鞍、弓、镫。

时珍曰︰桦木生辽东及临洮、河州、西北诸地。其木色黄,有小斑点红色,能收肥腻。

其皮浓而轻虚软柔,皮匠家用衬靴里,及为刀靶之类,谓之暖皮。胡人尤重之。以皮卷蜡,可作烛点。

木皮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诸黄胆,浓煮汁饮之良(《开宝》)。

煮汁冷冻饮料,主伤寒时行热毒疮,特良。即今豌豆疮也(藏器)。

烧灰合他药,治肺风毒(宗 )。治乳痈(时珍)。

【附方】

旧一,新四。

乳痈初发︰肿痛结硬欲破,一服即瘥。以北来真桦皮烧存性,研,无灰酒温服方寸匕,即卧,觉即瘥也。(沈存中《灵苑方》)。

乳痈腐烂︰靴内年久桦皮,烧灰。

酒服一钱,日一服。(唐瑶《经验》)。

肺风毒疮︰遍身疮疥如疠,及瘾疹瘙痒,面上风刺,妇人粉刺,并用桦皮散主之。桦皮(烧灰)四两,枳壳(去穰,烧)四两,荆芥穗二两,炙甘草半两,各为末,杏仁(水煮过,去皮、尖)二两(研泥烂),研匀。每服二钱,食后温酒调下。疮疥甚者,日三服。(《和剂方》)。

小便热短︰桦皮浓煮汁,饮。(《集简方》)。染黑须发︰KT 皮一片,包侧柏一枝,烧烟熏香油碗

【主治】

烧之,辟鬼邪(藏器)。

(《拾遗》)

【释名】

【集解】

藏器曰︰生林泽山谷。木文侧戾,故曰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风血羸瘦,补腰脚,益阳道,宜浸酒饮(藏器)。

榈木

编辑

(《拾遗》)

【集解】

藏器曰︰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

时珍曰︰木性坚,紫红色。亦有花纹者,谓之花榈木,可作器皿、扇骨诸物。俗作花梨,误矣。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产后恶露冲心,症瘕结气,赤白漏下,并锉煎服(李 )。破血块,冷嗽,煮汁热服。为枕令人头痛,性热

棕榈

编辑

(《宋嘉 》)

【释名】

榈。

时珍曰︰皮中毛缕如马之鬃KT ,故名。KT ,俗作棕。KT ,音闾,鬣也。 ,音并。

【集解】

颂曰︰棕榈出岭南、西川,今江南亦有之。木高一、二丈,无枝条。叶大而圆,有如车轮,萃于树杪。其下有皮重叠裹之,每皮一匝,为一节。二旬一采,皮转复生上。六、七月生黄白花。八、九月结实,作房如鱼子,黑色。九月、十月采其皮用。《山海经》云︰石翠之山,其木多棕是也。藏器曰︰其皮作绳,入土千岁不烂。昔有人开冢得一索,已生根。

岭南有桄榔、槟榔、椰子、冬叶、虎散、多罗等木,叶皆与 榈相类。时珍曰︰棕榈,川、广甚多,今江南亦种之,最难长。初生叶如白芨叶;高二、三尺则木端数叶大如扇,上耸,四散歧裂,其茎三棱,四时不凋。其干正直无枝,近叶处有皮裹之,每长一层即为一节。干身赤黑,皆筋络,宜为钟杵,亦可旋为器物。其皮有丝毛,错纵如织,剥取缕解,可织衣、帽、褥、椅之属,大为时利。每岁必两、三剥之,否则树死,或不长也。三月于木端茎中出数黄苞,苞中有细子成列,乃花之孕也,状如鱼腹孕子,谓之棕鱼,亦曰棕笋。渐长出苞,则成花穗,黄白色。结实累累,大如豆,生黄熟黑,甚坚实。或云︰南方此木有两种︰一种有皮丝,可作绳;一种小而无丝,惟叶可作帚。郑樵《通志》以为王彗者,非也。王彗乃落帚之名,即地肤子。别有蒲葵,叶与此相似而柔薄,可为扇、笠,许慎《说文》以为棕榈亦误矣。

笋及子花

【气味】

苦,涩,平,无毒。

藏器曰︰有小毒,戟人喉,未可轻服。

曰︰温,有大毒,不堪食。

时珍曰︰棕鱼,皆言有毒不可食,而广、蜀人蜜煮、醋浸,以供佛、寄远,苏东坡亦有食棕笋诗,乃制去其毒尔。

【主治】

涩肠,止泻痢肠风,崩中带下,及养血(藏器)。

【附方】

新一。

大肠下血︰棕笋煮熟,切片晒干为末,蜜汤或酒服一、二钱。(《集简方》)

【气味】

同子。

【主治】

止鼻衄吐血,破症,治肠风赤白痢,崩中带下,烧存性用(大明)。主金疮疥癣,生肌止血(李 )。

【发明】

宗奭曰︰棕皮烧黑,治妇人血露及吐血,须佐以他药。

时珍曰︰棕灰性涩,若失血去多,瘀滞已尽者,用之切当,所谓涩可去脱也。与乱发同用更良。年久败棕入药尤妙。

【附方】

新六。

鼻血不止︰棕榈灰,随左右吹之。(黎居士方)。

血崩不止︰棕榈皮,(烧存性,)空心淡酒服三钱。一方︰加 白矾等分。

血淋不止︰棕榈皮(半烧半炒)为末,每服二钱,甚效。(《卫生家宝方》)。

下血不止︰棕榈皮半斤,栝蒌一个,烧灰。每服二钱,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水谷痢下︰棕榈皮烧研,水服方寸匕。(《近效方》)。

小便不通︰棕皮毛(烧存性,)以水酒服二钱即通利,累试甚验。(《摄生方》)

橉木

编辑

( ,良刃切。《拾遗》)

【释名】

橝木(音潭)。

【集解】

藏器曰︰ 木生江南深山大树。树有数种,取叶浓大白花者入药,自余灰入染家用。

时珍曰︰此木最硬,梓人谓之 筋木是也。木入染绛用,叶亦可酿酒。

木灰

【气味】

甘,温,小毒。

【主治】

猝心腹症瘕,坚满 癖。淋汁八升,酿米一斗,待酒熟,每温饮半合,渐增至一、二盏,即愈(藏器。出《肘后》)。

柯树

编辑

(《拾遗》)

【释名】

木奴。

【集解】

曰︰按︰《广志》云︰生广南山谷。波斯家用木为船舫者也。

白皮

【气味】

辛,平,有小毒。

【主治】

大腹水病。采皮煮汁去滓,煎令可,丸如梧桐子大。平旦空心饮下三丸,须臾又一丸,气、水并从小便出也(藏器)。

乌木

编辑

(《唐本草》)

【释名】

臼。

时珍曰︰乌 ,乌喜食其子,因以名之。陆龟蒙诗云︰行歇每依鸦舅影,挑频时见鼠姑心。是矣。鼠姑,牡丹也。或云︰其木老则根下黑烂成臼,故得此名。郑樵《通志》言“乌即柜柳”者,非。

【集解】

恭曰︰生山南平泽。树高数仞,叶似梨、杏。五月开细花,黄白色。子黑色。

藏器曰︰叶可染皂。子可压油,燃灯极明。

宗奭曰︰叶如小杏叶,但微薄而绿色差淡。子八、九月熟,初青后黑,分为三瓣。

时珍曰︰南方平泽甚多。今江西人种植,采子蒸煮,取脂浇烛货之。子上皮脂,胜于仁也。

根白皮

【气味】

苦,微温,有毒。

大明曰︰性凉,慢火炙干黄乃用。

【主治】

暴水,症结积聚(《唐本》)。

【发明】

时珍曰︰乌 根性沉而降,阴中之阴,利水通肠,功胜大戟。一野人病肿满气壮,令掘此根捣烂,水煎服一碗,连行数行而病平。气虚人不可用之。此方出《太平圣惠方》,言其功神

【附方】

旧一,新九。

小便不通︰乌 根皮煎汤,饮之。(《肘后方》)。

大便不通︰乌 木根方长一寸,劈破,水煎半盏,服之立通。不用多吃。其功神圣,兼能取水。(《斗门方》)

二便关格,二、三日则杀人︰乌 东南根白皮,干为末,热水服二钱。先以芒硝二两,煎汤服,取吐甚效。(《肘后方》)。

水气虚肿,小便涩︰乌 皮二两,槟榔、木通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圣惠方》)

脚气湿疮,极痒有虫︰乌 根,为末敷之,少时有涎出良。(《摘玄方》)。

尸注中恶,心腹痛刺,沉调朱砂末一钱,服之。《肘后方》无朱砂。(《永类方》)。

暗疔昏狂,疮头凸红︰ 树根经行路者,取二尺许,去皮捣烂,井华水调一盏服。待泻过,以三角银杏仁浸油,捣 患处。(《圣济总录》)。

婴儿胎毒满头︰用水边乌 树根晒研,入雄黄末少许,生油调搽。(《经验良方》)。

鼠莽砒毒︰乌 根半两,擂水服之。(《医方大成》)。

盐 痰喘︰ 树皮,去粗捣汁,和飞面作饼,烙熟。早晨与儿吃三、四个,待吐下盐涎乃佳。如不行,热茶催之。(《摘玄方》)

【气味】

同根。

【主治】

食牛马六畜肉,生疔肿欲死者。捣自然汁一、二碗,顿服得大利,去毒即愈。

未利再服。冬用根(时

【气味】

甘,凉,无毒。

【主治】

涂头,变白为黑。服一合,令人下利,去阴下水气。炒子作汤亦可(藏器)。

涂一切肿毒疮疥

【附方】

新二。

脓 疥疮︰ 油二两,水银二钱,樟脑五钱,同研,频入唾津,不见星乃止。以温汤洗净疮,以药填入。(小儿虫疮︰用旧绢作衣,化 油涂之,与儿穿著。次日虫皆出油上,取下 之有声是也。

别以油衣与穿,以虫尽为度(《濒湖集简

巴豆

编辑

(《本经》下品)

【释名】

巴菽(《本经》)、刚子(《炮炙》)、时珍曰︰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宋本草》一名巴椒,乃菽字传讹也。

雷《炮炙论》又分紧小色黄者为巴,有三棱色黑者为豆,小而两头尖者为刚子。云巴与豆可用,刚子不可用(杀人)。其说殊乖。盖紧小者是雌,有棱及两头尖者是雄。雄者峻利,雌者稍缓也。用之得宜,皆有功力;用之失宜,参、术亦能为害,况巴豆乎?

【集解】

《别录》曰︰巴豆生巴郡川谷。八月采,阴干用之,去心、皮。

颂曰︰今嘉州、眉州、戎州皆有之。木高一、二丈。叶如樱桃而浓大,初生青色,后渐黄赤,至十二月叶渐凋,二月复渐生,四月旧叶落尽,新叶齐生,即花发成穗,微黄色。五、六月结实作房,生青,至八月熟而黄,类白豆蔻,渐渐自落,乃收之。一房有三瓣,一瓣一子,共三子。子仍有壳,用之去壳。戎州出者,壳上有纵纹,隐起如线,一道至两、三道。

彼土人呼为金线巴豆,最为上等,他处亦稀有。

时珍曰︰巴豆房似大风子壳而脆薄,子及仁皆似海松子。所云似白豆蔻者,殊不类。

【修治】

弘景曰︰巴豆最能泻人,新者佳,用之去心、皮,熬令黄黑,捣如膏,乃和丸散。

曰︰凡用巴与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煮干研膏用。每一两,用油、酒各七合。

大明曰︰凡入丸散,炒用不如去心、膜,换水煮五度(各一沸也)。

时珍曰︰巴豆有用仁者,用壳者,用油者,有生用者,麸炒者,醋煮者,烧存性者,有研烂以纸包压去油者(谓之巴豆霜)。

【气味】

辛,温,有毒。

《别录》曰︰生温、熟寒,有大毒。

普曰︰神农、岐伯、桐君︰辛,有毒;黄帝︰甘,有毒。李当之︰热。

元素曰︰性热味苦,气薄味浓,体重而沉降,阴也。

杲曰︰性热味辛,有大毒,浮也,阳中阳也。

时珍曰︰巴豆气热味辛,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药也。《别录》言其熟则性寒,张氏言其降,李氏言其浮,皆泥于一偏矣。盖此物不去膜则伤胃,不去心则作呕,以沉香水浸则能升能降,与大黄同用泻入反缓,为其性相畏也。王充《论衡》云︰万物含太之才曰︰芫花为之使。畏大黄、黄连、芦笋、菰笋、藜芦、酱、豉、冷水,得火良,恶草,与牵牛相反。中其毒者,用冷水、黄连汁、大豆汁解之。

【主治】

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本经》)。

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杀斑蝥蛇虺毒。可炼饵之,益血脉,令人色好,变化与鬼神通(《别录》)。治十种水肿,痿痹,落胎(《药性》)。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日华》)。

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治生冷硬物所伤(元素)。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 ,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时珍)

【发明】

元素曰︰巴豆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

震亨曰︰巴豆去胃中寒积。无寒积者勿用。

元素曰︰世以巴豆热药治酒病膈气,以其辛热能开肠胃郁结也。但郁结虽开,而亡血液,损其真阴。

从正曰︰伤寒风湿,小儿疮痘,妇人产后,用之下膈,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黄而不畏巴豆,以其性热而剂小耳。岂知以蜡匮之,犹能下后使人津液枯竭,胸热口燥,耗却天真,留毒不去,他病转生。故下药宜以为禁。

藏器曰︰巴豆主症癖 气,痞满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取青黑大者,每日空腹服一枚,去壳勿令白膜破,乃作两片(并四边不得有损缺)吞之,以饮压令下。少顷腹内热如火,利出恶物。虽利而不虚,若久服亦不利。白膜破者不用。

好古曰︰若急治,为水谷道路之剂,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缓治为消坚磨积之剂,炒去烟令紫黑用,可以通肠,可以止泻,世所不知也。张仲景治百病客忤备急丸用之。

时珍曰︰巴豆峻用则有戡乱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抚缓调中之妙。譬之萧、曹、绛、灌,乃勇猛武夫,而用之为相,亦能辅治太平。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肠,可以止泻,此发千古之秘也。一老妇年六十馀,病溏泄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之即作痛。服调脾、升提、止涩诸药,入腹则泄反甚。延余诊之,脉沉而滑,此乃脾胃久伤,冷积凝滞所致。王太仆所谓大寒凝内,久利溏泄,愈而复发,绵历岁年者。法当以热下之,则寒去利止。遂用蜡匮巴豆丸药五十丸与服,二日大便不通亦不利,其泄遂愈。自是每用治泄痢积滞诸病,皆不泻而病愈者近百人。妙在配合得宜,药病相对耳。苟用所不当用,则犯轻用损阴之戒矣。

【正误】

弘景曰︰道家亦有炼饵法,服之云可神仙。人吞一枚便死,而鼠食之三年重三十斤,物性乃有相耐如此。

时珍曰︰汉时方士言巴豆炼饵,令人色好神仙,《名医别录》采入本草。张华《博物志》言鼠食巴豆重三十斤。一谬一诬,陶氏信为实语,误矣。又言人吞一枚即死,亦近过情,今并正之。

【附方】

旧十三,新二十六。

一切积滞︰巴豆一两,蛤粉二两,黄柏三两,为末,水丸绿豆大。每水下五丸。(《医学切问》)

寒 宿食久饮不消,大便闭塞︰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熟,合酒微火煎令可,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二丸。(《千金方》)。

水蛊大腹,动摇水声,皮肤色黑︰巴豆九十枚(去心、皮,熬黄)。杏仁六十枚(去皮、尖,熬黄),捣丸小豆大。水下一丸,以利为度。勿饮酒。(张文仲《备急方》)。

飞尸鬼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走马汤︰用巴豆二枚(去皮、心,熬黄),杏仁二枚,以绵包椎碎,热汤一合,捻取白汁服之,当下而愈。量老小用之。(食疟积疟︰巴豆(去皮、心)二钱,皂荚(去皮、子)六钱,捣丸绿豆大。一服一丸,冷汤下。(《肘后方》)。

积滞泄痢,腹痛里急︰杏仁(去皮、尖)、巴豆(去皮、心)各四十九个,同烧存性,研泥,熔蜡和,丸绿豆大。每服二、三丸,煎大黄汤下,间日一服。一加百草霜三钱。(刘守真《宣明方》)。

气痢赤白︰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以熟猪肝丸绿豆大。空心米饮下三、四丸,量人用。此乃郑獬侍御所传方也。(《经验方》)。

泻血不止︰巴豆一个。去皮,以鸡子开一孔纳入,纸封煨熟,去豆食之,其病即止。虚人分作二服,决效。(《普济方》)。

小儿下痢赤白︰用巴豆(煨熟,去油)一钱,百草霜二钱。研末,飞罗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汤,白夏月水泻不止︰巴豆一粒,针头烧存性,化蜡和作一丸。倒流水下。(危氏《得效方》)。

小儿吐泻︰巴豆一个(针穿灯上烧过),黄蜡一豆大(灯上烧,滴入水中)。同杵丸黍米大。每用五、七丸,莲子、灯心汤下。(同上)。

伏暑霍乱伤冷,吐利烦渴︰水浸丹︰用巴豆二十五个(去皮、心及油),黄丹(炒,研)一两二钱半,化黄蜡和,丸绿 干霍乱病︰心腹胀痛,不吐不利,欲死。巴豆一枚(去皮、心),热水研服,得吐、利即定也。二便不通︰巴豆(连油)、黄连各半两,捣作饼子。先滴葱、盐汁在脐内,安饼于上,灸二七壮,取利为度。(《杨氏家藏 寒痰气喘︰青橘皮一片,展开入刚子一个,麻扎定,火上烧存性,研末。姜汁和酒一钟,呷服。天台李翰林用此治莫秀才,到口便止,神方也。(张杲《医说》)。

风湿痰病︰人坐密室中,左用滚水一盆,右用炭火一盆,前置一桌,书一册。先将无油新巴豆四十九粒研如泥,纸压去油,分作三饼。如病在左,令病患将右手仰置书上,安药于掌心,以碗安药上,倾热水入碗内。水凉即换,良久汗出,立见神效。病在右安左掌心。一云随左右安之。(《保寿堂经验方》)。

阴毒伤寒︰心结,按之极痛,大小便闭,但出气稍暖者。急取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钱,捻作饼,安脐内,以小艾炷灸五壮,气达即通。此太师陈北山方也。(《仁斋直指方》)

解中药毒︰巴豆(去皮,不去油)、马牙硝等分,研丸。冷水服一弹丸。(《初虞世方》)。

喉痹垂死,只有馀气者︰巴豆去皮,线穿,内入喉中,牵出即苏。(《千金》)。

缠喉风痹︰巴豆两粒,纸卷作角,切断两头,以针穿作孔子,入鼻中,气透即通。(《胜金方》)。

伤寒舌出︰巴豆一粒,去油取霜,以纸捻卷,内入鼻中。舌即收上。(《普济方》)。

舌上出血如簪孔︰巴豆一枚,乱发鸡子大,烧研,酒服。(《圣惠》)。

中风口 ︰巴豆七枚去皮,研,左 涂右手心,右 涂左手心,仍以暖水一盏安药上。

须臾即正,洗去。(《圣惠方》)。

小儿口疮不能食乳︰刚子一枚,连油研,入黄丹少许,剃去囟上发,贴之。四边起粟泡,便用温水洗去,乃以菖蒲汤再洗,即不成疮,神效。(《瑞竹堂方风虫牙痛︰《圣惠》︰用巴豆一粒(煨黄去壳)。蒜一瓣,切一头,剜去中心,入豆在内盖定,绵裹,随左右塞耳中。《经验方》︰用巴豆一粒研,绵裹咬之。又方︰针刺巴豆,灯上烧令烟出,天丝入咽︰凡露地饮食,有飞丝入上,食之令人咽喉生疮。急以白矾、巴豆烧灰,吹入即愈。(《琐碎录》)。

耳猝聋闭︰巴豆一粒。蜡裹,针刺孔通气,塞之取效。(《经验》)。

风瘙隐疹,心下迷闷︰巴豆五十粒(去心、皮)。水七升,煮三升,以帛染拭之,随手愈。(《千金翼》)。

疥疮搔痒︰巴豆十粒。炮黄去皮、心,右顺手研,入酥少许,腻粉少许,抓破点上,不得近目并外肾上。如熏目著肾,则以黄丹涂之,甚妙。(《十全方》)。

荷钱癣疮︰巴豆仁三个,连油杵泥,以生绢包擦,日一、二次,三日痊好。(碑以正《经验方》)。

一切恶疮︰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调硫黄、轻粉末,频涂取效。(《普济》)。

痈疽恶肉︰乌金膏︰解一切疮毒,及腐化瘀肉,最能推陈致新。巴豆仁炒焦,研膏,点痛处则解毒,涂瘀肉上则自化。加乳香少许亦可。若毒深不能收敛者,宜作捻 之,不致成疮。(《外科理例》)。

疣痣黑子︰巴豆一钱(锻石炒过),人言一钱,糯米五分(炒)。研点之。(《怪症方》)。

箭镞入肉不可拔出者︰用新巴豆仁(略熬),与蜣螂同研涂之,斯须痛定,微痒忍之,待极痒不可忍,便撼拔动之,取出,速以生肌膏敷之而痊。亦治疮肿。夏侯郸在润州得此方,后至洪州,旅舍主人妻病背疮,呻吟不已,郸用此方试之,即痛止也。(《经验方》)。

小儿痰喘︰巴豆一粒。杵烂,绵裹塞鼻,男左女右,痰即自下。(龚氏《医鉴》)。

牛疫动头︰巴豆二粒(研),生麻油三两,浆水半升,和灌之。(贾相公《牛经》)。

【主治】

中风痰厥气厥,中恶喉痹,一切急病,咽喉不通,牙关紧闭。以研烂巴豆绵纸包,压取油作捻点灯,吹灭熏鼻中,或用热烟刺入喉内,即时出涎或恶血便苏。又舌上无故出血,以熏舌之上下,自止(时珍)。

【主治】

消积滞,治泻痢(时珍)。

【附方】

新二。

一切泻痢︰脉浮洪者,多日难已;脉微小者,服之立止。名胜金膏。巴豆皮、楮叶同烧存性研,化蜡丸绿豆大。每甘草汤下五丸。(刘河间《宣明方》)。

痢频脱肛,黑色坚硬︰用巴豆壳烧灰,芭蕉自然汁煮,入朴硝少许,洗软,用真麻油点火滴于上,以枯矾、龙骨少许为末,掺肛头上,以芭蕉叶托入。(

树根

【主治】

痈疽发背,脑疽鬓疽大患。掘取洗捣,敷患处,留头,妙不可言。收根阴干,临时水捣亦可(时珍。出杨诚《经验方》)。

大风子

编辑

(《补遗》)

【释名】

时珍曰︰能治大风疾,故名。

【集解】

时珍曰︰大风子,今海南诸国皆有之。按︰周达观《真腊记》云︰大风乃大树之子,状如椰子而圆。其中有核数十枚,大如雷丸子。中有仁白色,久则黄而油,不堪入药。

【修治】

时珍曰︰取大风子油法︰用子三斤(去壳及黄油者),研极烂,瓷器盛之,封口入滚汤中,盖锅密封,勿令透气,文武火煎至黑色如膏,名大风油,可以和药。

【气味】

辛,热,有毒。

【主治】

风癣疥癞,杨梅诸疮,攻毒杀虫(时珍)。

【发明】

震亨曰︰粗工治大风病,佐以大风油。殊不知此物性热,有燥痰之功而伤血,至有病将愈而先失明者。

时珍曰︰大风油治疮,有杀虫劫毒之功,盖不可多服。用之外涂,其功不可没也。

【附方】

新五。

大风诸癞︰大风子油一两,苦参末三两,入少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仍以苦参汤洗之。(《普济方》)。

大风疮裂︰大风子(烧存性,)和麻油、轻粉研涂。仍以壳煎汤洗之。(《岭南卫生方》)。

杨梅恶疮︰方同上。

风刺赤鼻︰大风子仁、木鳖子仁、轻粉、硫黄为末,夜夜唾调涂之。

手背皴裂︰大风子捣泥,涂之。(《寿域》)。

海红豆

编辑

(《海药》)

【释名】

【集解】

曰︰按︰徐表《南州记》云︰生南海人家园圃中。大树而生,叶圆有荚。近时蜀中种之亦成。

时珍曰︰树高二、三丈,叶似梨叶而圆。按︰宋祁《益部方物图》云︰红豆叶如冬青而圆泽,春开花白色,结荚枝间。其子累累如缀珠,若大红豆而扁,皮红肉白,以似得名,蜀人用为果 。

【气味】

微寒,有小毒。

【主治】

人黑皮 花癣,头面游风。宜入面药及澡豆(李 )。

相思子

编辑

(《纲目》)

【释名】

红豆。

时珍曰︰按︰《古今诗话》云︰相思子圆而红。故老言︰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此与韩凭冢上相思树不同,彼乃连理梓木也。或云即海红豆之类,未审的否?

【集解】

时珍曰︰相思子生岭南。树高丈馀,白色。其叶似槐,其花似皂荚,其荚似扁豆。其子大如小豆,半截红色,半截黑色,彼人以嵌首饰。段公路《北户录》言︰有蔓生,用子收龙脑香相宜,令香不耗也。

【气味】

苦,平,有小毒,吐人。

【主治】

通九窍,去心腹邪气,止热闷头痛,风痰瘴疟,杀腹脏及皮肤内一切虫,除蛊毒。取二七枚研服,即当吐出(时珍)。

【附方】

新三。

瘴疟寒热︰相思子十四枚,水研服,取吐立瘥。(《千金》)。

猫鬼野道︰眼见猫鬼,及耳有所闻。用相思子、蓖麻子、巴豆各一枚,朱砂(末)、蜡各四铢,合捣丸如麻子大,含之。即以灰围患人,面前著一斗灰火,吐药入火中,沸即画十字于火上解中蛊毒︰《必效方》︰用未钻相思子十四枚,杵碎为末。温水半盏,和服。欲吐抑之勿吐,少顷当大吐。轻者但服七枚。非常神效。(《外台秘要》)。

猪腰子

编辑

(《纲目》)

【集解】

时珍曰︰猪腰子生柳州。蔓生结荚,内子大若猪之内肾,状酷似之,长三、四寸,色紫而肉坚。彼人以充土宜,馈送中土。

【气味】

甘、微辛,无毒。

【主治】

一切疮毒及毒箭伤,研细,酒服一、二钱,并涂之(时珍)。

石瓜

编辑

(《纲目》)

【集解】

时珍曰︰石瓜出四川峨眉山中及芒部地方。其树修干,树状似桑。其花浅黄色。结实如缀,长而不圆,壳裂则子见,其形似瓜,其坚如石,煮液黄色。

【气味】

苦,平,微毒。

【主治】

心痛。煎汁,洗风痹(时珍)。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