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木之四

  本草纲目
木之四
 

木之四 (寓木类一十二种)

编辑

茯苓

编辑

(《本经》上品)

【释名】

伏灵(《纲目》)、伏菟(《本经》)、松腴、不死面(《记事珠》)

,抱根者名伏神(《别录》)。

宗奭曰︰多年樵斫之松根之气味,抑郁未绝,精英未沦。其精气盛者,发泄于外,结为茯苓,故不抱根,离其本体,有零之义也。津气不盛,只能附结本根,既不离本,故曰伏神。

时珍曰︰茯苓,《史记‧龟策传》作伏灵。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谓之伏灵、伏神也。《仙经》言︰伏灵大如拳者,佩之令百鬼消灭,则神灵之气,亦可征矣。俗作苓者,传下有伏灵,上有菟丝,故又名伏兔。或云“其形如兔,故名”,亦通。

【集解】

《别录》曰︰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

弘景曰︰今出郁州。大者如三、四升器,外皮黑而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

虚赤者不佳。性无朽蛀,埋地中三十年,犹色理无异也。

恭曰︰今泰山亦有茯苓,白实而块小,不复采用。第一出华山,形极粗大。雍州南山亦有,不如华山。

保升曰︰所在大松处皆有,惟华山最多。生枯松树下,形块无定,以似龟、鸟形者为佳

禹锡曰︰《范子计然》言︰茯苓出嵩山及三辅。《淮南子》言︰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典术》言︰松脂入地千岁为茯苓,望松树赤者下有之。《广志》言︰茯神乃松汁所作,胜于茯

颂曰︰今太、华、嵩山皆有之。出大松下,附根而生,无苗、叶、花、实,作块如拳在土底,大者至数斤,有赤、白二种。或云松脂变成,或云假松气而生。今东人见山中古松久为人斩伐,其枯折槎枿,枝叶不复上生者,谓之茯苓拨。即于四面丈馀地内,以铁头锥刺地。

如有茯苓,则锥固不可拔,乃掘取之。其拨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块,不附著根。其包根而轻虚者为茯神。则假气生者,其说胜矣。《龟策传》云︰茯苓在菟丝之下,状如飞鸟之形。

新雨已霁,天静无风,以火夜烧菟丝去之,即篝烛此地罩之,火灭即记其处。明乃掘取,入地四尺或七尺得矣。此类今不闻有之。宗奭曰︰上有菟丝之说,甚为轻信。时珍曰︰下有茯苓,则上有灵气如丝之状,山人亦时见之,非菟丝子之菟丝也。注《淮南子》者,以菟丝子及女萝为说,误矣。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胜。其轻虚者不佳,盖年浅未坚故尔。

刘宋‧王微《茯苓赞》云︰皓苓下居,彤丝上荟。中状鸡凫,其容龟蔡。神侔少司,保延幼艾。终志不移,柔红可佩。观此彤丝,即菟丝之证矣。寇氏未解此义。

【修治】

曰︰凡用,去皮、心,捣细,于水盆中搅浊,浮者滤去之。此是茯苓赤筋,若误服饵,令人瞳子并黑睛点小,兼盲目。

弘景曰︰作丸散者,先煮二、三沸乃切,曝干用。

【气味】

甘,平,无毒。

元素曰︰性温,味甘而淡,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

之才曰︰马间为之使。得甘草、防风、芍药、紫石英、麦门冬,共疗五脏。恶白蔹,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忌米醋及酸物。

弘景曰︰药无马间,或是马茎也。

恭曰︰李氏《本草》︰马刀为茯苓使。间字草书似刀字,传讹尔。

志曰︰二注恐皆非也。当是马蔺字。

【主治】

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本经》)。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别录》)。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心腹胀满,小儿惊痫,女人热淋(甄权)。补五劳七伤,开心益志,止健忘,暖腰膝,安胎(大明)。止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元素)。逐水缓脾,生津导气,平火止泄,除虚热,开腠理(李杲)。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好古)。

赤茯苓

【主治】

破结气(甄权)。泻心、小肠、膀胱

茯苓皮

【主治】

水肿肤胀,开水道,开腠理(时珍)。

【发明】

弘景曰︰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俗用甚多,仙方服食亦为至要。云其通神而致灵,和魂而炼魄,利窍而益肌,浓肠而开心,调营而理卫,上品仙药也。善能断谷不饥。

宗曰︰茯苓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缺也。元素曰︰茯苓赤泻白补,上古无此说。气味俱薄,性浮而升。其用有五︰利小便也;开腠理也,生津液也,除虚热也,止泻也。如小便利或数者,多服则损人目。汗多人服之,亦损元气,夭人寿,为其淡而渗也。又云︰淡为天之阳,阳当上行,何以利水而泻下?气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泻下。不离阳之体,故入手太阳。

杲曰︰白者入壬癸,赤者入丙丁。味甘而淡,降也,阳中阴也。其用有六︰利窍而除湿,益气而和中,治惊悸,生津液,小便多者能止,小便结者能通。又云︰湿淫所胜,小便不利。淡以利窍,甘以助阳。甘平能益脾逐水,乃除湿之圣药也。

好古曰︰白者入手太阴、足太阳、少阳经气分,赤者入足太阴、手少阴、太阳气分。伐肾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而不走气。酒浸与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元。味甘而平,如何是利小便耶?

震亨曰︰茯苓,得松之馀气而成,属金,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暴新病之要药也。若阴虚者,恐未为宜。此物有行水之功,久服损人。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接引他药归就肾经,去胞中久陈积垢,为搬运之功尔。

时珍曰︰茯苓本草又言利小便,伐肾邪。至李东垣、王海藏乃言小便多者能止,涩者能通,同朱砂能秘真元。而朱丹溪又言阴虚者不宜用,义似相反,何哉?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素问》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观此,则知淡渗之药,俱皆上行而后下降,非直下行也。小便多,其源亦异。《素问》云︰肺气盛则小便数而欠;虚则欠欬、小便遗数。心虚则少气遗溺。下焦虚则遗溺。胞移热于膀胱则遗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厥阴病则遗溺闭癃。所谓肺气盛者,实热也。其人必气壮脉强,宜用茯苓甘淡以渗其热,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若夫肺虚、心虚、胞热、厥阴病者,皆虚热也。

其人必上热下寒,脉虚而弱。法当用升阳之药,以升水降火。膀胱不约、下焦虚者,乃火投于水,水泉不藏,脱阳之症。其人必肢冷脉迟。法当用温热之药,峻补其下,交济坎离。二症皆非茯苓辈淡渗之药所可治,故曰︰阴虚者不宜用也。仙家虽有服食之法,亦当因人而用焉。

茯神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辟不祥,疗风眩风虚,五劳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别录》)。

补劳乏,主心下急痛坚满。人虚而小肠不利者,加而用之(甄权)。

神木(即伏神心内木也。又名黄松节)

【主治】

偏痛,诸筋牵缩(时珍)。

【发明】

弘景曰︰仙方只云茯苓而无茯神,为疗既同,用应无嫌。

时珍曰︰《神农本草》只言茯苓,《名医别录》始添茯神,而主治皆同。后人治心病必用茯神。故洁古张氏云︰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亦未尝不治心病也。陶弘景始言茯苓赤泻白补。

李杲复分赤入丙丁、白入壬癸。此其发前人之秘者。时珍则谓茯苓、茯神,只当云赤入血分,则白茯神不能治心病,赤茯苓不能入膀胱矣。张元素不分赤白之说,于理欠通。《圣济录》松节散︰用茯神心中木一两,乳香一钱,石器炒,研为末。每服二钱,木瓜酒下。治风寒冷湿搏于筋骨,足筋挛痛,行步艰难,但是诸筋挛缩疼痛并主之。

【附方】

旧六,新二十。

服茯苓法︰颂曰︰《集仙方》多单饵茯苓。其法︰取白茯苓五斤,去黑皮,捣筛,以熟绢囊盛,于二斗米下蒸之,米熟即止,曝干又蒸,如此三遍。乃取牛乳二斗和合,著铜器中,微火煮如膏,收之。每食,以竹刀割,随性饱食,辟谷不饥也如欲食谷,先煮葵汁饮之。又茯苓酥法︰白茯苓三十斤(山之阳者甘美,山之阴者味苦),去皮薄切,曝干蒸之。以汤淋去苦味,淋之不止,其汁当甜。乃曝干筛末,用酒三石、蜜三升相和,置大瓮中,搅之百匝,密封勿泄气。冬五十日,夏二十五日,酥自浮出酒上。掠取,其味极甘美。作掌大块,空室中阴干,色赤如枣。饥时食一枚,酒送之,终日不食,名神仙度世之法。又服食法︰以茯苓合白菊花(或合桂心,或合术)为散、丸自任。皆可常服,补益殊胜。《儒门事亲》方︰用茯苓四两,头白面二两,水调作饼,以黄蜡三两煎熟。饱食一顿,便绝食辟谷。至三日觉难受,以后气力渐生也。《经验后方》服法︰用华山挺子茯苓,削如枣大方块,安新瓮内,好酒浸之,纸封三重,百日乃开,其色当如饧糖。可日食一块,至百日肌体润泽,一年可夜视物,久久肠化为筋,延年耐老,面若童颜。《嵩高记》︰用茯苓、松脂各二斤,淳酒浸之,和以白蜜。日三服之,久久通灵。又法︰白茯苓去皮,酒浸十五日,漉出为散。每服三钱,水调下,日三服。孙真人《枕中记》云︰茯苓久服,百日病除,二百日昼夜不眠,二年役使鬼神,四年后玉女来侍。葛洪《抱朴子》云︰任子季服茯苓十八年,玉女从之,能隐能彰,不食谷,灸瘢灭,面体玉泽。又黄初起服茯苓五万日,能坐在立亡,日中无影。交感丸︰方见草部莎根下。吴仙丹︰方见果部吴茱萸下。胸胁气逆胀满︰茯苓一两,人参半两。每服三钱,水煎服,日三。(《圣济总录》)

养心安神︰朱雀丸︰治心神不定,恍惚健忘不乐,火不下降,水不上升,时复振跳。常服,消阴养火,全心气。茯神二两(去皮),沉香半两,为末,炼蜜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人参汤下。(《百一选方》)。

血虚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宜养心血。以艾汤调茯苓末,日服一钱。(《证治要诀》)。

心虚梦泄或白浊︰白茯苓末二钱,米汤调下,日二服。苏东坡方也。(《直指方》)。

虚滑遗精︰白茯苓二两,缩砂仁一两,为末,入盐二钱。精羊肉批片,掺药炙食,以酒送下。(《普济方》)。

漏精白浊︰方见菜部薯蓣下。浊遗带下︰威喜丸︰治丈夫元阳虚惫,精气不固,小便下浊,余沥常流,梦寐多惊,猪苓四钱半,入内煮二十馀沸,取出晒干,择去猪苓,为末,化黄蜡搜和,丸弹子大。每嚼一丸,空心津下,以小便清为度。忌米醋。李时珍曰︰《抱朴子》言︰茯苓千万岁,其上生小木,状似莲花,名曰木威喜芝。夜视有光,烧之不焦,带之辟兵,服之长生。《和剂局方》威喜丸之名,盖取诸此。小便频多︰白茯苓(去皮)、干山药(去皮,以白矾水瀹过,焙)等分,为末。每米饮服二钱。(《儒门事亲》方)。

小便不禁︰茯苓丸︰治心肾俱虚,神志不守,小便不禁。用白茯苓、赤茯苓等分,为末。

以新汲水挼洗去筋,控干,以酒煮地黄汁捣膏搜和,丸弹子大。每嚼一丸,空心盐酒下。(《三因方》)。

小便淋浊︰由心肾气虚,神志不守,小便淋沥或梦遗白浊。赤、白茯苓等分。为末。新汲水飞去沫,控干。以地黄汁同捣,酒熬作膏,和丸弹子大。空心盐汤嚼下一丸。(《三因方》)

下虚消渴︰上盛下虚,心火炎烁,肾水枯涸,不能交济而成渴症。白茯苓一斤,黄连一斤,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温汤下五十丸。(《德生堂经验方》)。

下部诸疾︰龙液膏︰用坚实白茯苓去皮焙研,取清溪流水浸去筋膜,复焙,入瓷罐内,以好蜜和匀,入铜釜内,重汤桑柴灰煮一日,取出收之。每空心白汤下二、三匙,解烦郁燥渴。一切下部疾,皆可除。(《积善堂方》)

飧泄滑痢不止︰白茯苓一两,木香(煨)半两,为末。紫苏木瓜汤下二钱。(《百一选方》)。

妊娠水肿,小便不利,恶寒︰赤茯苓(去皮)、葵子各半两,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下。(《禹讲师方》)。

面䵟雀斑︰白茯苓末,蜜和,夜夜敷之,二七日愈。(姚僧坦《集验方》)。

猪鸡骨哽︰五月五日,取楮子(晒干)、白茯苓等分,为末,每服二钱,乳香汤下。一方不用楮子,以所哽骨煎汤下。(《经验良方》)。

痔漏神方︰赤、白茯苓(去皮)、没药各二两,破故纸四两,石臼捣成一块。春、秋酒浸三日,夏二日,冬五日;取出木笼蒸熟,晒干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酒服二十丸,渐加至五十丸。(董炳《集验方》)。

血余怪病︰手十指节断坏,惟有筋连,无节肉,虫出如灯心,长数尺,遍身绿毛卷,名曰血余。以茯苓、胡黄连煎汤,饮之愈。(夏子益《奇疾方》)。

水肿尿涩︰茯苓皮、椒目等分,煎汤,日饮取效。(《普济方》)

琥珀

编辑

(《别录》上品)

【释名】

江珠。

时珍曰︰虎死则精魄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故谓之虎魄。俗文从玉,以其类玉也。

梵书谓之阿湿摩揭婆。

【集解】

《别录》曰︰琥珀生永昌。

弘景曰︰旧说松脂沦入地千年所化。今烧之亦作松气。亦有中有一蜂,形色如生者。《博物志》乃云“烧蜂巢所作”,恐非实也。此或蜂为松脂所沾,因坠地沦没尔。亦有煮毈鸡子及青鱼枕作者,并非真。惟以手心摩热拾芥为真。今并从外国来,而出茯苓处并无,不知出琥珀处复有茯苓否也?

曰︰琥珀是海松木中津液,初若桃胶,后乃凝结。复有南珀,不及保升曰︰枫脂入地千年变为琥柏,不独松脂变也。大抵木脂入地千年皆化,但不及枫、松有脂而多经年岁尔。蜂巢既烧,安有蜂形尚在其间?

宗奭曰︰今西戎亦有,其色差淡而明澈。南方者色深而重浊,彼土人多碾为物形。若谓千年茯苓所化,则其沾著蜂、蚁宛然具在,极不然也。《地理志》云︰海南林邑多出琥珀,松脂沦入地所化。有琥珀则旁无草木。入土浅者五尺,深者八、九尺。大者如斛,削去皮乃成。此说为胜。但土地有所宜、不宜,故有能化、不化。烧蜂之说,不知何据?承曰︰诸家所说茯苓、琥珀,虽有小异同,皆云松脂所化。但茯苓、茯神,乃大松摧折或斫伐,而根瘢不朽,津液下流而结成,故治心肾,通津液也。若琥珀乃是松树枝节荣盛时,为炎日所灼,流脂出树身外,日渐浓大,因堕土中,津润岁久,为土所渗泄,而光莹之体独存。今可拾芥,尚有粘性。故其虫蚁之类,乃未入土时所粘者。二物皆自松出,而所禀各异。茯苓生于阴而成于阳,琥珀生于阳而成于阴,故皆治营安心而利水也。 曰︰凡用,须分红松脂、石珀、水珀、花珀、物象珀、㙠珀、琥珀。其红松脂如琥珀,只是浊,大脆,纹横。水珀多无红,色如浅黄,多皱纹。石珀如石重,色黄不堪用。花珀纹似新马尾松心纹,一路赤,一路黄。

物象珀其内自有物命,入用神妙。㙠珀是众珀之长。琥珀如血色,以布拭热,吸得芥子者,真也。时珍曰︰琥珀拾芥,乃草芥,即禾草也。雷氏言拾芥子,误矣。《唐书》载西域康干河松木,入水一、二年化为石,正与松、枫诸木沉入土化珀,同一理也。今金齿、丽江亦有之。其茯苓千年化琥珀之说,亦误传也。按︰曹昭《格古论》云︰琥珀出西番、南番,乃枫木津液多年所化。色黄而明莹者名蜡珀,色若松香红而且黄者名明珀,有香者名香珀,出高丽、倭国者色深红。有蜂、蚁、松枝者尤好。

【修治】

曰︰入药,用水调侧柏子末,安瓷锅中,置琥珀于内煮之,从巳至申,当有异光,捣粉筛用。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瘀血,通五淋(《别录》)。壮心,明目,磨翳,止心痛、癫邪,疗蛊毒,破结瘕,治产后血枕痛(大明)。止血生肌,合金疮(藏器)。清肺,利小肠(元素)。

【发明】

震亨曰︰古方用为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脾能运化,肺气下降,故小便可通。

若血少不利者,反致其燥急之苦。

弘景曰︰俗中多带之辟恶。刮屑服,疗瘀血至验。《仙经》无正用。藏器曰︰和大黄、鳖甲作散,酒下方寸匕,下恶血、妇人腹内血,尽即止。宋高祖时,宁州贡琥珀枕,碎以赐军士,敷金疮。

【附方】

旧四,新五。

琥珀散︰止血生肌,镇心明目,破症瘕气块,产后血晕闷绝,儿枕痛,并宜饵此方。琥珀一两,鳖甲一两,京三棱一两,延胡索半两,没药半两,大黄六铢,熬捣为散。空心酒服三钱匕,日再服。神验莫及。产后即减大黄。(《海药本草》)

小儿胎惊︰琥珀、防风各一钱,朱砂半钱,为末。猪乳调一字,入口中,最妙。(《指方》)。

小儿胎痫︰琥珀、朱砂各少许,全蝎一枚。为末。麦门冬汤调一字服。(《直指方》小便转胞︰真琥珀一两,为末。用水四升,葱白十茎,煮汁三升,入珀末二钱,温服。

沙石诸淋,三服皆效。(《圣惠方》)。

小便淋沥︰琥珀为末二钱,麝香少许。白汤服之,或萱草煎汤服。老人、虚人,以人参汤下。亦可蜜丸,以赤茯苓汤下。(《普济方》)

小便尿血︰琥珀为末。每服二钱,灯心汤下。(《直指方》)。

从高坠下,有瘀血在内︰刮琥珀屑,酒服方寸匕。或入蒲黄三、二匕,日服四、五次。(《外台秘要》)。

金疮闷绝不识人︰琥珀研粉,童子小便调一钱。三服瘥。(《鬼遗方》)。

鱼骨哽咽,六、七日不出︰用琥珀珠一串,推入哽所,牵引之即出。(《外台秘要》)。

(音黟。宋《嘉祐》)

【释名】

瑿珀。

敩曰︰瑿是众珀之长,故号瑿珀。

时珍曰︰亦作䃜。其色黳黑,故名。

【集解】

恭曰︰古来相传松脂千年为茯苓,又千年为琥珀,又千年为瑿。二物烧之皆有松气。状似玄玉而轻。出西戎,而有茯苓处无此物。今西州南三百里黑碛中得者,大则方尺,黑润而轻,烧之腥臭。高昌人名为木瑿,谓玄玉为石瑿。共州土石间得者,烧作松气,功同琥珀,见风拆破,不堪为器。恐此二种及琥珀,或非松脂所为也。慎微曰︰《梁公子传》︰奈公云︰交河之间平碛中,掘深一丈,下有瑿珀,黑逾纯漆,或大如车轮。末服,攻妇人小肠症瘕诸疾。时珍曰︰瑿即琥珀之黑色者,或因土色熏染,或是一种木沈结成,未必是千年琥珀复化也。《玉策经》言︰松脂千年作茯苓,茯苓千年作琥珀,琥珀千年作石胆,石胆千年作威喜。大抵皆是神异之说,未可深凭。雷敩琥珀下所说诸珀可据。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补心安神,破血生肌,治妇人症瘕(《唐本》)。小儿带之辟恶,磨滴目翳赤障(藏器)。

猪苓

编辑

(《本经》中品)

【释名】

猪屎(《本经》)、豕橐(《庄子》)、地乌桃(《图经》)。

弘景曰︰其块黑似猪屎,故以名之。司马彪注《庄子》云︰豕橐一名苓,其根似猪矢。是也。

时珍曰︰马屎曰通,猪屎曰零(即苓字),其块零落而下故也。

【集解】

《别录》曰︰猪苓生衡山山谷,及济阴冤句。二月、八月

弘景曰︰是枫树苓,其皮黑色,肉白而实者佳,削去皮用。

颂曰︰今蜀州、眉州亦有之。生土底,不必枫根下始有也。

时珍曰︰猪苓亦是木之馀气所结,如松之馀气结茯苓之义。他木皆有,枫木为多耳。

【修治】

曰︰采得,铜刀削去粗皮,薄切,以东流水浸一夜。至明漉出,细切,以升麻叶对蒸一日,去叶,晒干用。

时珍曰︰猪苓取其行湿,生用更佳。

【气味】

甘,平,无毒。

普曰︰神农︰甘。雷公︰苦,无毒。

权曰︰微热。

元素曰︰气平味甘,气味俱薄,升而微降,与茯苓同。

杲曰︰淡、甘,平,降也,阳中阴也。

好古曰︰甘重于苦,阳也。入足太阳、足少阴经。

【主治】

疟,解毒蛊疰不祥,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本经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甄权)。治渴除湿,去心中懊憹(元素)。泻膀胱

【发明】

颂曰︰张仲景治消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者,猪苓散发其汗。病欲饮水而复吐,名为水逆,冬时寒嗽如疟状者,亦与猪苓散,此即五苓散也。猪苓、茯苓、术各三分,泽泻五分,桂二分,细捣筛,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饮暖水,汗出即愈。利水道诸汤剂,无若此快,今人皆用之。

杲曰︰苦以泄滞,甘以助阳,淡以利窍,故能除湿利小便。

宗奭曰︰猪苓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久服者宜详审之。

元素曰︰猪苓淡渗,大燥亡津液,无湿症者勿服之。

时珍曰︰猪苓淡渗,气升而又能降。故能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附方】

旧五。

伤寒口渴︰邪在脏也,猪苓汤主之。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一两。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每服七合,日三服。呕而思水者,亦主之。(张仲景方)。

小儿秘结︰猪苓一两,以水少许,煮鸡屎白一钱,调服,立通。(《外台秘要》)。

通身肿满,小便不利︰猪苓五两,为末。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杨氏《产乳》)。

妊娠肿渴︰从脚至腹,小便不利,微渴引饮。方同上法。(《子母秘录》)。

妊娠子淋︰方同上法,日三夜二,以通为度。(《短剧方》)

壮年梦遗︰方见草部半夏下。

雷丸

编辑

(《本经》下品)

【释名】

雷实(《别录》)、雷矢(同上)、时珍曰︰雷斧、雷楔,皆霹雳击物精气所化。此物生土中,无苗叶而杀虫逐邪,犹雷之丸也。竹之馀气所结,故曰竹苓。苓亦屎也,古者屎、苓字通用。

【集解】

《别录》曰︰雷丸生石城山谷及汉中土中。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今出建平、宜都间。累累相连如丸。

恭曰︰雷丸,竹之苓也。无有苗蔓,皆零,无相连者。今出房州、金州。

时珍曰︰雷丸大小如栗,状如猪苓而圆,皮黑肉白,甚坚实。

【修治】

曰︰凡使,用甘草水浸一夜,铜刀刮去黑皮,破作四、五片。以甘草水再浸一宿,蒸之,从巳至未,晒干。酒拌再蒸,晒干用。

大明曰︰入药炮用。

【气味】

苦,寒,有小毒。

《别录》曰︰咸,微寒,有小毒。赤者杀人,白者善。

普曰︰神农︰苦;黄帝、岐伯、桐君︰甘,有毒;扁鹊︰甘,无毒。

李当之︰大寒。

权曰︰苦,有小毒。

时珍曰︰甘、微苦,平。

之才曰︰荔实、浓朴、芫花为之使,恶蓄根、葛根。

【主治】

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本经》)。

作摩膏,除小儿百病,逐邪气恶风汗出,除皮中热结积蛊毒,白虫寸白自出不止。久服,令人阴痿(《别录》)。逐风,主癫痫狂走(甄权)。

【发明】

弘景曰︰《本经》云利丈夫,《别录》曰︰久服阴痿,于事相反。

志曰︰《经》言利丈夫不利女子,乃疏利男子元气,不疏利女子脏气,故曰久服令人阴痿也。

时珍曰︰按︰范正敏《遁斋闲览》云︰杨勔中年得异疾,每发语,腹中有小声应之,久渐声大。有道士见之曰︰此应声虫也。但读本草,取不应者治之。读至雷丸,不应。遂顿服数粒而愈。

【附方】

旧一,新一。

小儿出汗有热︰雷丸四两,粉半斤,为末扑之。(《千金方》)。

下寸白虫︰雷丸,水浸去皮,切焙为末。五更初,食炙肉少许,以稀粥饮服一钱匕。须上半月服,虫乃下。(《经验前方》)。

筋肉化虫︰方见石部雄黄下。

桑上寄生

编辑

(《本经》上品)

【释名】

寄屑(《本经》)、寓木(《本经》)、时珍曰︰此物寄寓他木而生,如鸟立于上,故曰寄生、寓木、茑木。俗呼为寄生草。《东方朔传》云︰

【集解】

《别录》曰︰桑上寄生,生弘农川谷桑树上。三月三日采茎

弘景曰︰寄生松上、杨上、枫上皆有,形类是一般,但根津所因处为异,则各随其树名之。生树枝间,根在枝节之内。叶圆青赤,浓泽易折。旁自生枝节。冬夏生,四月花白。五月实赤,大如小豆。处处皆有,以出彭城者为胜。俗呼为续断用之,而《本经》续断别在上品,主疗不同,市人混杂无识者。

恭曰︰此多生枫、槲、榉柳、水杨等树上。叶无阴阳,如细柳叶而浓脆。茎粗短。子黄色,大如小枣。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九月始熟,黄色。陶言五月实赤,大如小豆,盖未见也。江南人相承用其茎为续断,殊不相关。

保升曰︰诸树多有寄生,茎、叶并相似,云是乌鸟食一物子,粪落树上,感气而生。叶如橘而浓软,茎如槐而肥脆。处处虽有,须桑上者佳。然非自采,即难以别。可断茎视之,色深黄者为验。又《图经》云︰叶似龙胆而浓阔。茎短似鸡脚,作树形。三月、四月花,黄白色。六月、七月结子,黄绿色,如小豆,以汁稠粘者良也。

大明曰︰人多收榉树上者为桑寄生。桑上极少,纵有,形与榉上者亦不同。次即枫树上者,力与榉树上者相同,黄色。七月、八月采。

宗奭曰︰桑寄生皆言处处有之。从官南北,处处难得。岂岁岁斫践之,苦不能生耶?抑方宜不同耶?若以为鸟食物子落枝节间感气而生,则麦当生麦,谷当生谷,不当生此一物也。自是感造化之气,别是一物。古人惟取桑上者,是假其气尔。第以难得真者,真者下咽,必验如神。向有求此于吴中诸邑者。予遍搜不可得,遂以实告之。邻邑以他木寄生送上,服之。

震亨曰︰桑寄生药之要品,而人不谙其的,惜哉。近海州邑及海外之境,其地暖而不蚕,桑无采捋之苦,气浓意浓,自然生出也。何尝节间可容他子耶?时珍曰︰寄生,高者二、三尺。其叶圆而微尖,浓而柔,面青而光泽,背淡紫而有茸。人言川蜀桑多,时有生者。他处鲜得。须自采或连桑采者乃可用。世俗多以杂树上者充之,气性不同,恐反有害也。按︰郑樵《通志》云︰寄生有两种︰一种大者,叶如石榴叶;一种小者,叶如麻黄叶。其子皆相似。大者曰茑,小者曰女萝。今观《蜀本》、韩氏所说亦是两种,与郑说同。

【修治】

曰︰采得,铜刀和根、枝、茎叶细锉,阴干用。勿见火。

【气味】

苦,平,无毒。

《别录》曰︰甘,无毒。

【主治】

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安胎(《本经》)。去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主金疮,去痹(《别录》)。助筋骨,益血脉(大明)。主怀妊漏血不止,令胎牢固(甄权)。

【附方】

新四。膈气︰生桑寄生捣汁一盏,服之。(《集简方》)。胎动腹痛︰桑寄生一两半,阿胶(炒)半两,艾叶半两,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或去艾叶。(《圣惠方》)。

毒痢脓血︰六脉微小,并无寒热。宜以桑寄生二两,防风、大芎二钱半,炙甘草三铢。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八分,和滓服。(杨子建《护命方》)。

下血后虚︰下血止后,但觉丹田元气虚乏,腰膝沉重少力。桑寄生为末。每服一钱,非时白汤点服。(杨子建《护命方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明目,轻身,通神(《本经》)。

松萝

编辑

(《本经》中品)

【释名】

女萝(《别录》)、松上寄生。

时珍曰︰名义未详。

【集解】

《别录》曰︰松萝生熊耳山谷松树上。五月采,阴干。

弘景曰︰东山甚多。生杂树上,而以松上者为真。《诗》云︰茑与女萝,施于松上。茑是寄生,以桑上者为真,不用松上者,互有异同尔。

时珍曰︰按︰毛苌《诗注》云︰女萝,菟丝也。《吴普本草》︰菟丝一名松萝。陶弘景谓茑是桑上寄生,松萝是松上寄生。陆佃《埤雅》言︰茑是松、柏上寄生,女萝是松上浮蔓。

又言︰在木为女萝,在草为菟丝。郑樵《通志》言︰寄生有二种︰大曰茑,小曰女萝。陆机

《诗疏》言︰菟丝蔓生草上,黄赤如金,非松萝也。松萝蔓延松上生枝正青,与菟丝殊异。

罗愿《尔雅翼》云︰女萝色青而细长,无杂蔓。故《山鬼》云︰“被薜荔兮带女萝”,谓青长如带也。菟丝黄赤不相类。然二者皆附木而生,有时相结。故《古乐府》云︰南山幂幂菟丝花,北陵青青女萝树。由来花叶同一根,今日枝条分两处。《唐乐府》云︰菟丝故无情,随风任颠倒。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据此诸说,则女萝之为松上蔓,当以二陆、罗氏之说为的。其曰菟丝者,误矣。

【气味】

苦、甘,平,无毒。

【主治】

嗔怒邪气,止虚汗头风,女子阴寒肿痛(《本经》)。疗痰热温疟,可为吐汤,利水道(《别录》)。治寒热,吐胸中客痰涎,去头疮、项上瘤瘿,令人

【发明】

时珍曰︰松萝能平肝邪,去寒热。同瓜蒂诸药则能吐痰,非松萝能吐人也。葛洪《肘后方》︰治胸中有痰,头痛不欲食,气壮者。用松萝、杜蘅各三两,瓜蒂三十枚,酒一升二合渍再宿。旦饮一合,取吐。不吐,晚再服一合。孙思邈《千金方》︰治胸膈痰积热,断膈汤︰用松萝、甘草各一两,恒山三两,瓜蒂二十一枚,水、酒各一升半,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取吐。

枫柳

编辑

(《唐本草》)

【集解】

恭曰︰枫柳出原州。叶似槐,茎赤根黄。子六月熟,绿色而细。剥取茎皮用。

时珍曰︰苏恭言枫柳有毒,出原州。陈藏器驳之,以为枫柳皮即今枫树皮,性涩能止水痢。按︰《斗门方》言即今枫树上寄生,其叶亦可制粉霜,此说是也。若是枫树,则处处甚多,何必专出原州耶?陈说误矣。枫皮见前枫香脂下。

【气味】

辛,大热,有毒。

【主治】

风,龋齿痛(《唐本》)。积年痛风不可忍,久治无效者。

细锉焙,不限多少,入脑、麝浸酒常服,以醉为度(《斗门方》)。

桃寄生

编辑

(《纲目》)

【气味】

苦,辛,无毒。

【主治】

小儿中蛊毒,腹内坚痛,面目青黄,淋露骨立。取二两为末,如茶点服,日四、五服(时珍。《圣惠方》)。

柳寄生

编辑

(《纲目》)

【集解】

时珍曰︰此即寄生之生柳上者。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膈气刺痛,捣汁服一杯(时珍)。

占斯

编辑

(《别录》下品)

【释名】

炭皮(《别录》)、良无极(《纲目》)

时珍曰︰占斯,《范汪方》谓之良无极,《刘涓子鬼遗方》谓之木占斯,盛称其功,而《别录》一名炭皮,【集解】

《别录》曰︰占斯生太山山谷。采无时。

弘景曰︰李当之云︰是樟树上寄生,树大衔枝在肌肉。今人皆以胡桃皮为之,非是真也。按︰《桐君采药录》云︰生上洛。是木皮,状如浓朴,色似桂白,其理一纵一横。今市人皆削,乃似浓朴,而无正纵横理。不知此复是何物,莫测真假也。

【气味】

苦,温,无毒。

权曰︰辛,平,无毒。茱萸为之使。

【主治】

邪气湿痹,寒热疽疮,除水坚积血症,月闭无子,小儿躄不能行,诸恶疮痈肿,止腹痛,令女人有子(《别录》)。主脾热,洗手

【附方】

新一。

木占斯散︰治发背肠痈疽痔,妇人乳痈,诸产症瘕,无有不疗。

服之肿去痛止脓消,已溃者便早愈也。木占斯、甘草(炙)、浓朴(炙)、细辛、栝蒌、防风、干姜、人参、桔梗、败酱各一两。为散。酒服方寸匕,昼七、夜四,以多为善。此药入咽,当觉流入疮中,令化为水也。痈疽灸不发败坏者,尤可服之。内痈在上者,当吐脓血;在下者,当下脓血。其疮未坏及长服者,去败酱。一方加桂心。(《刘涓子鬼遗方》)

石刺木

编辑

(《拾遗》)

【集解】

藏器曰︰石刺木乃木上寄生也。生南方林莨间。其树江西人呼为靳刺,亦种为篱院,树似棘而大,枝上有逆钩。

根皮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破血,产后馀血结瘕。煮汁服,神验不可言(藏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