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果之二

 果之一 本草纲目
果之二
果之三 

果之二 (山果类三十四种) 编辑

编辑

(《别录》下品)

【释名】

快果、果宗、玉乳、蜜父。

震亨曰︰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也。

弘景曰︰梨种殊多,并皆冷利,多食损人,故俗人谓之快果,不入药用。

【集解】

颂曰︰梨,处处皆有,而种类殊别。医方相承,用乳梨、鹅梨。乳梨,出宣城,皮浓而肉实,其味极长;鹅梨,河之南北州郡皆有之,皮薄而浆多,味差短,其香则过之。其馀水梨、消梨、紫糜梨、赤梨、青梨、茅梨、甘棠梨、御儿梨之类甚多,俱不入药也。

一种桑梨,惟堪蜜煮食之,止口干,生食不益人,冷中。又有紫花梨,疗心热。唐武宗有此疾,百药不效。青城山邢道人以此梨绞汁进之,帝疾遂愈。复求之,不可得。常山郡忽有一株,因缄封以进。帝多食之,解烦燥殊效。岁久木枯,不复有种,今人不得而用之矣。

时珍曰︰梨树高二、三丈,尖叶光腻有细齿,二月开白花如雪六出。上巳无风则结实必佳。故古语云︰上巳有风梨有蠹,中秋无月蚌无胎。贾思勰言︰梨核每颗有十馀子,种之惟一、二子生梨,余皆生杜,此亦一异也。杜,即棠梨也。梨品甚多,必须棠梨、桑树接过者,则结子早而佳。梨有青、黄、红、紫四色。乳梨,即雪梨;鹅梨,即绵梨;消梨,即香水梨也。俱为上品,可以治病。御儿梨,即玉乳梨之讹。或云御儿一作语儿,地名也,在苏州嘉兴县,见《汉书注》。

其他青皮、早谷、半斤、沙糜诸梨,皆粗涩不堪,只可蒸煮及切烘为脯尔。一种醋梨,易水煮熟,则甜美不损人也。昔人言梨,皆以常山真定、山阳钜野、梁国睢阳、齐国临淄、巨鹿、弘农、京兆、邺都、洛阳为称。盖好梨多产于北土,南方惟宣城者为胜。故司马迁《史记》云︰淮北、荥南、河济之间,千株梨其人与千户侯等也。又魏文帝诏云︰真定御梨大如拳,甘如蜜,脆如菱,可以解烦释 。辛氏《三秦记》云︰含消梨大如五升器,坠地则破,须以囊承取之。汉武帝尝种于上苑。此又梨之奇品也。《物类相感志》言︰梨与萝卜相间收藏,或削梨

【气味】

甘、微酸,寒,无毒。多食令人寒中萎困。金疮、乳妇、血虚者,尤不可志曰︰《别本》云︰梨,甘寒,多食成冷痢。桑梨︰生食冷中,不益人。

【主治】

热嗽,止渴。切片贴烫火伤,止痛不烂(苏恭)。治客热,中风不语,治伤寒热发,解丹石热气、惊邪,利大小便(《开宝》)。除贼风,止心烦气喘热狂。作浆,吐风痰(大明)。猝喑风不语者,生捣汁频服。胸中痞塞热结者,宜多食之(孟诜)。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毒(时珍)。

【发明】

宗奭曰︰梨,多食动脾,少则不及病,用梨者当斟酌之。惟病酒烦渴人食之甚佳,终不能却疾。

慎微曰︰孙光宪《北梦琐言》云︰有一朝士见奉御梁新诊之,曰︰风疾已深,请速归去。复见 州马医赵鄂诊之,言与梁同,但请多吃消梨,咀 不及,绞汁而饮。到家旬日,唯吃消梨,顿爽也。

时珍曰︰《别录》著梨,只言其害,不著其功。陶隐居言梨不入药。盖古人论病多主风寒,用药皆是桂、附,故不知梨有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毒之功也。今人痰病、火病,十居六、七。梨之有益,盖不为少,但不宜过食尔。按︰《类编》云︰一士人状若有疾,厌厌无聊,往谒杨吉老诊之。杨曰︰君热症已极,气血消铄,此去三年,当以疽死。士人不乐而去。闻茅山有道士医术通神,而不欲自鸣。乃衣仆衣,诣山拜之,愿执薪水之役。道士留置弟子中。久之以实白道士。道士诊之,笑曰︰汝便下山,但日日吃好梨一颗。如生梨已尽,则取干者泡汤,食滓饮汁,疾自当平。士人如其戒,经一岁复见吉老。见其颜貌腴泽,脉息和平,惊曰︰君必遇异人,不然岂有痊理?士人备告吉老。吉老具衣冠望茅山设拜,自咎其学之未至。此与琐言之说仿佛。观夫二条,则梨之功岂小补哉?然惟乳梨、鹅梨、消梨可食,余梨则亦不能去病也。

【附方】

旧八,新四。

消渴饮水︰用香水梨、或鹅梨、或江南雪梨皆可,取汁以蜜汤熬成瓶收。无时以热水或冷水调服,愈乃止。(《普济方》)

猝得咳嗽︰颂曰︰崔元亮《海上方》︰用好梨去核,捣汁一碗,入椒四十粒,煎一沸去滓,纳黑饧一大两,消讫,细细含咽立定。诜曰︰用梨一颗,刺五十孔,每孔纳椒一粒,面裹灰火煨熟,停冷去椒食之。又方︰去核纳酥、蜜,面裹烧熟,冷食。又方︰切片,酥煎食之。

又方︰捣汁一升,入酥、蜜各一两,地黄汁一升,煎成含咽。凡治嗽,须喘急定时冷食之。若热食反伤肺,令嗽更剧,不可救也。若反,可作羊肉汤饼饱食之,便卧少时,即佳。

痰喘气急︰梨剜空,纳小黑豆令满,留盖合住系定,糠火煨熟,捣作饼。每日食之,至效。(《摘玄》)

喑风失音︰生梨,捣汁一盏饮之,日再服。(《食疗本草》)

小儿风热,昏懵躁闷,不能食︰用消梨三枚切破,以水二升,煮取汁一升,入粳米一合,煮粥食之。(《圣惠方》)

赤目弩肉,日夜痛者︰取好梨一颗捣绞汁,以绵裹黄连片一钱浸汁。仰卧点之。( 赤眼肿痛︰鹅梨一枚捣汁,黄连末半两,腻粉一字,和匀绵裹浸梨汁中,日日点之。(《圣惠方》)

反胃转食,药物不下︰用大雪梨一个,以丁香十五粒刺入梨内,湿纸包四、五重,煨熟食

【主治】

去面黑粉滓(时珍。方见李花下)。

【主治】

霍乱吐利不止,煮汁服。作煎,治风(苏恭)。治小儿寒疝(苏颂)。捣汁服,解中菌毒(吴瑞)。

【附方】

旧三,新一。

小儿寒疝腹痛,大汗出︰用梨叶,浓煎七合,分作数服,饮之大良。此徐玉经验方也。(《图经本草》)

中水毒病初起,头痛恶寒,拘急心烦︰用梨叶一把捣烂,以酒一盏搅饮。(《箧中方》)

蠷 尿疮出黄水︰用梨叶汁涂之,干即易。(《箧中方》)

食梨过伤︰梨叶煎汁,解之。(黄记)

木皮

【主治】

解伤寒时气(时珍)。

【附方】

新四。

伤寒温疫已发未发。用梨木皮、大甘草各一两,黄秫谷一合(为末),锅底煤一钱。每服三钱,白汤下,日二服,取愈。此蔡医博方也。(黎居士《简易方》)

霍乱吐利︰梨枝,煮汁饮。(《圣惠》)

气积郁冒,人有气从脐左右起上冲,胸满气促,郁冒厥者。用梨木灰、伏出鸡卵壳中白皮、紫菀、麻黄(去节),等分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酒下。亦可为末服方寸匕,或煮汤服。(《总录》)

结气咳逆三十年者,服之亦瘥。方同上。

鹿梨 编辑

(《图经》)

【校正】

原附梨下,今分出。

【释名】

鼠梨(《诗疏》)、山梨(《毛诗》)、杨 (《尔雅》)、罗。

时珍曰︰《尔雅》云︰ ,罗也。其木有纹如罗,故名。《诗》云︰隰有树 。毛苌注云︰ ,一名赤罗,一名山梨,一名树梨。今人谓之杨 。陆机《诗疏》云︰ ,即鹿梨也,一名鼠梨。

【集解】

颂曰︰江宁府信州一种小梨,名鹿梨,叶如茶,根如小拇指。彼人取皮治疮,八月采之。近处亦有,但采实作干,不知入药也。

时珍曰︰山梨,野梨也,处处有之。梨大如杏,可食。其木纹细密,赤者纹急,白者纹缓。按︰陆机云︰鹿梨,齐郡尧山、鲁国、河内皆有,人亦种之。实似梨而酢,亦有美脆者。

【气味】

酸,涩,寒,无毒。

【主治】

煨食治痢(苏颂)。

根皮

【气味】

同实。

【主治】

疮疥,煎汁洗之(苏颂)。

【附方】

新二。

一切疮︰鹿梨散︰用鹿梨根、蛇床子各半斤,真剪草四两,硫黄三钱,轻粉一钱。为末。

麻油调敷之。小儿涂于绢衣上著之,七日不解,自愈。(《仁存方》)

一切癣︰鹿梨根,刮皮捣烂,醋和麻布包擦之。干者为末,以水和捣。(唐瑶《经验方》)

棠梨 编辑

(《纲目》)

【释名】

甘棠。

时珍曰︰《尔雅》云︰杜,甘棠也。赤者杜,白者棠。或云︰牝曰杜,牡曰棠。或云︰涩者杜,甘者棠。杜者涩也,棠者糖也。三说俱通,末说近是。

【集解】

时珍曰︰棠梨,野梨也。处处山林有之。树似梨而小。叶似苍术叶,亦有团者,三叉者,叶边皆有锯齿,色颇黪白。二月开白花,结实如小楝子大,霜后可食。其树接梨甚嘉。有甘酢、赤白二种。按︰陆机《诗疏》云︰白棠,甘棠也,子多酸美而滑。赤棠子涩而酢,木理亦赤,可作弓材。《救荒本草》云︰其叶味微苦,嫩时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或蒸晒代茶。其花亦可炸食,或晒干磨面,作烧饼食,以济饥。又杨慎《丹铅录》言︰尹伯奇采 花以济饥。注者言︰ ,即山梨,乃今棠梨也。未知是否?

【气味】

酸、甘,涩,寒,无毒。

【主治】

烧食,止滑痢(时珍)。

枝叶

【气味】

同实。

【主治】

霍乱吐泻不止,转筋腹痛,取一握,同木瓜二两煎汁,细呷之(时珍。《圣惠方》)。

【附方】

新一。

反胃吐食︰棠梨叶,油炒,去刺,为末。每旦酒服一钱。(《山居四要》)

海红 编辑

(《纲目》)

【释名】

海棠梨。

时珍曰︰按︰李德裕《草木记》云︰凡花木名海者,皆从海外来,如海棠之类是也。又李白诗注云︰海红乃花名,出新罗国甚多。则海棠之自海外有据矣。

【集解】

时珍曰︰《饮膳正要》果类有海红,不知出处,此即海棠梨之实也。状如木瓜而小,二月开红花,实至八月乃熟。郑樵《通志》云︰海棠子名海红,即《尔雅》赤棠也。

沈立《海棠记》云︰棠有甘棠、沙棠、棠梨,皆非海棠也。海棠盛于蜀中。其出江南者名南海棠,大抵相类,而花差小。棠性多类梨。其核生者长慢,十数年乃花。以枝接梨及木瓜者易茂,其根色黄而盘劲,其木坚而多节,外白中赤。其枝叶密而条畅。其叶类杜,大者缥绿色,小者浅紫色。

二月开花五出,初如胭脂点点然,开则渐成缬晕,落则有若素妆淡粉。其蒂长寸余,淡紫色,或三萼、五萼成丛。其蕊如金粟,中有紫须。其实状如梨,大如樱桃,至秋可食,味甘酸。大抵海棠花以紫绵色者为正,余皆棠梨耳。海棠花不香,惟蜀之嘉州者有香而木大。

有黄海棠,花黄。贴干海棠,花小而鲜。垂丝海棠,花粉红向下。皆无子,非真海棠也。

【气味】

酸、甘,平,无毒。

【主治】

泄痢(时珍。出《正要》)。

木瓜 编辑

(《别录》中品)

【释名】

(音茂)。

时珍曰︰按︰《尔雅》云︰ ,木瓜。郭璞注云︰木实如小瓜,酢而可食。则木瓜之名取此义也。或云︰木瓜味酸,得木之正气故名。亦通。 从林、矛,谐声也。

【集解】

弘景曰︰木瓜,山阴兰亭尤多,彼人以为良果。又有 楂,大而黄。有楂子,小而涩。《礼》云︰楂、梨钻之。古亦以楂为果,今则不也。

保升曰︰其树枝状如柰,花作房生子,形似栝蒌,火干甚香。楂子似梨而酢,江外常为果食。

颂曰︰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为佳。木状如柰,春末开花,深红色。其实大者如瓜,小者如拳,上黄似著粉。宣人种莳尤谨,遍满山谷。始实成则镞纸花粘于上,夜露日烘,渐变红,花文如生。本州以充土贡,故有宣城花木瓜之称。 楂酷类木瓜,但看蒂间别有重蒂如乳者为木瓜,无者为 楂也。

曰︰真木瓜皮薄,色赤黄,香而甘酸不涩,其向里子头尖,一面方,食之益人。有和圆子,色微黄,蒂粗,其子小圆,味涩微咸,能伤人气。有蔓子,颗小,味绝涩,不堪用。

有土伏子,味绝苦涩不堪,子如大样油麻,饵之令人目涩、目赤筋痛也。

宗奭曰︰西洛大木瓜,其味和美,至熟只青白色,入药绝有功,胜宣州者,味淡。

时珍曰︰木瓜可种可接,可以枝压。其叶光而浓,其实如小瓜而有鼻,津润味不木者,为木瓜;圆小于木瓜,味木而酢涩者,为木桃;似木瓜而无鼻,大于木桃,味涩者,为木李,亦曰木梨,即 楂及和圆子也。鼻乃花脱处,非脐蒂也。木瓜性脆,可蜜渍之为果。去子蒸烂,捣泥入蜜与姜作煎,冬月饮尤佳。木桃、木李性坚,可蜜煎及作糕食之。木瓜烧灰散池中,可以毒鱼,说出《淮南万毕术》。又《广志》云︰木瓜枝,一尺有百二十节,可为杖

【修治】

曰︰凡使木瓜,勿犯铁器,以铜刀削去硬皮并子,切片晒干,以黄牛乳

时珍曰︰今人但切片晒干入药尔。按︰《大明会典》︰宣州岁贡乌烂虫蛀木瓜入御药局。亦取其陈久无木气,如栗子去木气之义尔。

【气味】

酸,温,无毒。

思邈曰︰酸、咸,温,涩。诜曰︰不可多食,损齿及骨。

【主治】

湿痹邪气,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别录》)。治脚气冲心,取嫩者一颗,去子,煎服,佳。强筋骨,下冷气,止呕逆,心膈痰唾,消食,止水利后渴不止,作饮服之(

《藏器》)。止吐泻奔豚,及水肿冷热痢,心腹痛(大明)。调营卫,助谷气(雷 )。去湿和胃,滋脾益肺,治腹胀善噫,心下烦痞(好古)。

【发明】

杲曰︰木瓜,入手、足太阴血分,气脱能收,气滞能和。

弘景曰︰木瓜最疗转筋。如转筋时,但呼其名及书上作木瓜字,皆愈。此理亦不可解。

俗人拄木瓜杖,云利筋胫也。

宗奭曰︰木瓜得木之正,酸能入肝,故益筋与血。病腰肾脚膝无力,皆不可缺也。人以铅霜或胡粉涂之,则失酢味,且无渣,盖受金之制也。

时珍曰︰木瓜所主霍乱、吐利、转筋、脚气,皆脾胃病,非肝病也。肝虽主筋,而转筋则由湿热、寒湿之邪袭伤脾胃所致,故筋转必起于足腓。腓及宗筋皆属阳明。木瓜治转筋,非益筋也,理脾而伐肝也。土病则金衰而木盛,故用酸温以收脾肺之耗散,而借其走筋以平肝邪,乃土中泻木以助金也。木平则土得令而金受荫矣。《素问》云︰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孟诜云︰多食木瓜,损齿及骨。皆伐肝之明验,而木瓜入手、足太阴,为脾、肺药,非肝药,益可征矣。又《针经》云︰多食酸,令人癃。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出入,流入胃中,下去膀胱,胞薄以软,得酸则缩卷,约而不通,故水道不利而癃涩也。罗天益《宝鉴》云︰太保刘仲海日食蜜煎木瓜三、五枚,同伴数人皆病淋疾,以问天益。天益曰︰此食酸所致也,但夺食则已。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所营,伤在五味。五味太过,皆能伤人,不独酸也。又陆佃《埤雅》云︰俗言梨百损一益, 百益一损。故《诗》云︰投我以木瓜。取其有益也。

【附方】

旧二,新十。

项强筋急不可转侧,肝、肾二脏受风也︰用宣州木瓜二个(取盖去瓤),没药二两,乳香二钱半。二味入木瓜内缚定,饭上蒸三、四次,烂研成膏。每用三钱,入生地黄汁半盏,无灰酒二盏,暖化温服。许叔微云︰有人患此,自午后发,黄昏时定。予谓此必先从足起。足少阴之筋自足至项。筋者肝之合。今日中至黄昏,阳中之阴,肺也。自离至兑,阴旺阳弱之时。故《灵宝毕法》云︰离至干,肾气绝而肝气弱。肝、肾二脏受邪,故发于此时。予授此及都梁丸,服之而愈。(《本事方》)

脚气肿急︰用木瓜切片,囊盛踏之。广德顾安中,患脚气筋急腿肿。因附舟,以足阁一袋医录》)

脚筋挛痛︰用木瓜数枚,以酒、水各半,煮烂捣膏,乘热贴于痛处,以帛裹之。冷即换,日三、五度。(《食疗本草》)

脐下绞痛︰木瓜三片,桑叶七片,大枣三枚。水三升,煮半升,顿服即愈。(《食疗》)

小儿洞痢,木瓜捣汁,服之。(《千金方》)

霍乱转筋︰木瓜一两,酒一升,煎服。不饮酒者,煎汤服。仍煎汤,浸青布裹其足。(《圣惠》)

霍乱腹痛︰木瓜五钱,桑叶三片,枣肉一枚。水煎服。(《圣惠方》)

四蒸木瓜丸治肝、肾、脾三经气虚,为风寒暑湿相搏,流注经络。凡遇六气更变,七情不和,必至发动,或肿满,或顽痹,憎寒壮热,呕吐自汗,霍乱吐利。用宣州大木瓜四个,切盖剜空听用︰一个入黄 、续断末各半两于内;一个入苍术、橘皮末各半两于内;一个入乌药、黄松节末各半两于内(黄松节即茯神中心木也);一个入威灵仙、苦葶苈末各半两于内。

以原盖簪定,用酒浸透,入甑内蒸熟、晒,三浸、三蒸、三晒,捣末,以榆皮末、水和,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盐汤任下。(《御药院方》)

肾脏虚冷,气攻腹胁,胀满疼痛。用大木瓜三十枚,去皮、核,剜空,以甘菊花末、青盐末各一斤填满,置笼内蒸熟,捣成膏,入新艾茸二斤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米饮下三十丸,日二。(《圣济总录》)

发槁不泽︰木瓜浸油,梳头。(《圣惠方》)

反花痔疮︰木瓜为末,以鳝鱼身上涎调,贴之,以纸护住。(《医林集要》)

辟除壁虱︰以木瓜切片,铺于席下。( 仙《神隐》)

木瓜核

【主治】

霍乱烦躁气急,每嚼七粒,温水咽之(时珍。出《圣惠》)。

枝、叶、皮、根

【气味】

并酸、涩,温,无毒。

【主治】

煮汁饮,并止霍乱、吐下、转筋,疗脚气(《别录》)。枝,作杖,利筋脉。根、叶,煮汤淋足胫,可以已蹶。木材作桶濯足,甚益人(苏颂)。枝、叶煮汁饮,治热痢(时珍。出《千金》)。

【主治】

面黑粉滓(方见李花)。

楂子 编辑

(音渣。《食疗》)

【校正】

原附木瓜下,今分出。

【释名】

木桃(《埤雅》)、和圆子。

时珍曰︰木瓜酸香而性脆。木桃酢涩而多渣,故谓之楂,《雷公炮炙论》和圆子即此也

【集解】

《藏器》曰︰楂子生中都,似 而小,江外常为果食,北土无之。

颂曰︰处处有之,孟州特多。

弘景曰︰《礼》云︰楂梨钻之。谓钻去核也。郑玄不识,以为梨之不臧者。郭璞以为似梨而酢涩。古以为果,今不入例矣。

时珍曰︰楂子乃木瓜之酢涩者,小于木瓜,色微黄,蒂、核皆粗,核中之子小圆也。按︰王祯《农书》云︰楂似小梨,西川、唐、邓间多种之。味劣于梨与木瓜,而入蜜煮汤,则香美过之。《庄子》云︰楂、梨、橘、柚皆可于口。《淮南子》云︰树楂、梨、橘,食之则美,嗅之则香。皆指此也。

【气味】

酸,涩,平,无毒。

诜曰︰多食伤气,损齿及筋。

【主治】

断痢(弘景)。去恶心咽酸,止酒痰黄水(藏器)。煮汁饮,治霍乱转筋,功与木瓜相近(孟诜)。

编辑

(音冥渣。宋《图经》)

【校正】

原附木瓜下,今分出。

【释名】

蛮楂(《通志》)、瘙楂(《拾遗》)、木李(《诗经》)、木梨(《埤雅》)。

时珍曰︰木李生于吴越,故郑樵《通志》谓之蛮楂。云俗呼为木梨,则 楂盖蛮楂之讹也。

【集解】

颂曰︰ 楂木、叶、花、实酷类木瓜,但比木瓜大而黄色。辨之惟看蒂间别有重蒂如乳者为木瓜,无此则 楂也。可以进酒去痰。道家生压取汁,和甘松、玄参末作湿香,云甚爽神也。

诜曰︰ 楂气辛香,置衣箱中杀蠹虫。

时珍曰︰ 楂,乃木瓜之大而黄色无重蒂者也;楂子,乃木瓜之短小而味酢涩者也;,则楂类之生于北土者也。三物与木瓜皆是一类各种,故其形状功用不甚相远,但木瓜得木之正气,为可贵耳。

【气味】

酸,平,无毒。

【主治】

解酒去痰(弘景)。食之去恶心,止心中酸水(藏器)。煨食,止痢。浸油梳头,治发白、发赤(大明)。煮汁服,治霍乱转筋(吴瑞)。

?? 编辑

(音温孛。宋《开宝》)

【释名】

时珍曰︰ ,性温而气 ,故名。 (音孛),香气也。

【集解】

志曰︰ 生北土,似楂子而小。

颂曰︰今关陕有之,沙苑出者更佳。其实大抵类楂,但肤慢而多毛,味尤甘。其气芬馥,置衣笥中亦香。

藏器曰︰树如林檎,花白绿色。

宗奭曰︰食之须净去浮毛,不尔损人肺。花白色,亦香。最多生虫,少有不蛀者。

时珍曰︰ ,盖 楂之类生于北土者,故其形状功用皆相仿佛。李 《南海药录》言︰关中谓林檎为 。按︰《述征记》云︰林檎佳美。 微大而状丑有毛,其味香,关辅乃有,江南甚希。观此则林檎、 ,盖相似而二物也。李氏误矣。

【气味】

酸、甘,微温,无毒。

士良曰︰发毒热,秘大小肠,聚胸中痰,壅涩血脉,不宜多食。

瑞曰︰同车螯食,发疝气。

【主治】

温中,下气消食,除心间酸水,去臭,辟衣鱼(《开宝》)。去胸膈积食,止渴除烦。将卧时,啖一、两枚,生、熟皆宜(苏颂。宗奭曰︰卧时啖此太多,亦痞塞胃脘也)。

主水泻肠虚烦热,散酒气,并宜生食(李 )。

木皮

【主治】

捣末,敷疮(苏颂)。

山楂 编辑

(音渣。《唐本草》)

【校正】

《唐本草》木部赤爪木,宋《也。今并于一,但以山楂标题。

【释名】

赤爪子(侧巧切,《唐本》)、鼠楂《唐本》、猴楂(危氏)、茅楂(《日用》)、子(音求)、 梅(音计。并《尔雅》)、羊 (《唐本》)、棠 子(《图经》)、山里果(《食鉴》)。

时珍曰︰山楂,味似楂子,故亦名楂。世俗皆作查字,误矣。查(音槎)乃水中浮木,与楂何关?郭璞注《尔雅》云︰ (音求)树如梅。其子大如指头,赤色似小柰,可食,此即山楂也。世俗作 字,亦误矣。 乃栎实,于 何关?楂、 之名,见于《尔雅》。自晋、宋以来,不知其原,但用查、 耳。此物生于山原茅林中,猴、鼠喜食之,故又有诸名也。《唐本草》赤爪木当作赤枣,盖枣、爪音讹也,楂状似赤枣故尔。范成大《虞衡志》有赤枣子。王 《百一选方》云︰山里红果,俗名酸枣,又名鼻涕团。正合此义矣。

【集解】

恭曰︰赤爪木,赤楂也。出山南、申、安、随诸州。小树高五、六尺,叶似香。子似虎掌,大如小林檎,赤色。

藏器曰︰赤爪草,即鼠楂 也。生高原, 似小楂而赤,人食之。

颂曰︰棠 子生滁州。三月开白花,随便结实,采无时。彼人用治下痢及腰疼有效。他处亦有,不入药用。

时珍曰︰赤爪、棠 、山楂,一物也。古方罕用,故《唐本》虽有赤爪,后人不知即此也。自丹溪朱氏始著山楂之功,而后遂为要药。其类有二种,皆生山中。一种小者,山人呼为棠 子、茅楂、猴楂,可入药用。树高数尺,叶有五尖。丫间有刺。三月开五出小白花。

实有赤、黄二色,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头,九月乃熟,小儿采而卖之。闽人取熟者去皮核,捣和糖、蜜,作为楂糕,以充果物。其核状如牵牛子,黑色甚坚。一种大者,山人呼为羊子。树高丈馀,花叶皆同,但实稍大而色黄绿,皮涩肉虚为异尔。初甚酸涩,经霜乃可食。功用相同,而采药者不收。

【修治】

时珍曰︰九月霜后取带熟者,去核曝干,或蒸熟去皮核,捣作饼子,日干

【气味】

酸,冷,无毒。

时珍曰︰酸、甘,微温。生食多,令人嘈烦易饥,损齿,齿龋人尤不宜也。

【主治】

煮汁服,止水痢。沐头洗身,治疮痒(《唐本》)。煮汁洗漆疮,多瘥(弘景)。

治腰痛有效(苏颂)。消食积,补脾,治小肠疝气,发小儿疮疹(吴瑞)。健胃,行结气。

治妇人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煎汁入沙糖服之,立效(震亨)。化饮食,消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时珍)。化血块气块,活血(宁原)。

【发明】

震亨曰︰山楂大能克化饮食。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则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

时珍曰︰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用,恐反克伐也。按︰《物类相感志》言︰煮老鸡、硬肉,入山楂数颗即易烂。则其消肉积之功,盖可推矣。珍邻家一小儿,因食积黄肿,腹胀如鼓。偶往羊 树下,取食之至饱。归而大吐痰水,其病遂愈。羊 乃山楂同类,医家不用而有此效,则其功应相同矣。

【附方】

新七。

偏坠疝气︰山棠 肉、茴香(炒)各一两,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汤下。

老人腰痛及腿痛︰用棠 子、鹿茸(炙)等分,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日二服。肠风下血,用寒药、热药及脾弱药俱不效者︰独用山里果(俗名酸枣,又名鼻涕团)干者,痘疹不快︰干山楂为末,汤点服之,立出红活。又法︰猴楂五个,酒煎入水,温服即出。

痘疮干黑危困者︰用棠 子为末,紫草煎酒,调服一钱。(《全幼心鉴》)

食肉不消︰山楂肉四两,水煮食之,并饮其汁。(《简便方》)

【主治】

吞之,化食磨积,治 疝(时珍)。

【附方】

新一。

难产︰山楂核七七粒,百草霜为衣,酒吞下。(《海上方》)

阴肾 肿︰方见橄榄。

赤爪木 编辑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水痢,头风身痒(《唐本》)。

【主治】

消积,治反胃(时珍)。

茎、叶

【主治】

煮汁,洗漆疮(时珍。出《肘后》)。

庵罗果 编辑

(宋《开宝》)

【释名】

庵摩罗迦果(出佛书)、香盖。

时珍曰︰庵罗,梵音二合者也。庵摩罗,梵音三合者也。华言清净是也。

【集解】

志曰︰庵罗果,树生,若林檎而极大。

宗奭曰︰西洛甚多,梨之类也。其状似梨,先诸梨熟,七夕前后已堪啖。色黄如鹅梨,才熟便松软,入药亦希。

时珍曰︰按︰《一统志》云︰庵罗果俗名香盖,乃果中极品。种出西域,亦柰类也。叶似茶叶,实似北梨,五、六月熟,多食亦无害。今安南诸地亦有之。

【气味】

甘,温,无毒。士良曰︰酸,微寒。

志曰︰动风疾。凡天行病及食饱后,俱不可食。同大蒜、辛物食,令人患黄病。

【主治】

食之止渴(《开宝》)。主妇人经脉不通,丈夫营卫中血脉不行。久食,令人不饥(士良)。

【主治】

渴疾,煎汤饮(士良)。

编辑

(《别录》下品)

【释名】

频婆(音波)。

时珍曰︰篆文柰字,象子缀于木之形。梵言谓之频婆,今北人亦呼之,犹云端好也。

【集解】

弘景曰︰柰,江南虽有,而北国最丰。作脯食之,不宜人。林檎相似而小,俱不益人。

士良曰︰此有三种︰大而长者为柰,圆者为林檎,皆夏熟;小者味涩为 ,秋熟,一名楸子。

时珍曰︰柰与林檎,一类二种也。树、实皆似林檎而大,西土最多,可栽可压。有白、赤、青三色。白者为素柰,赤者为丹柰,亦曰朱柰,青者为绿柰,皆夏熟。凉州有冬柰,冬熟,子带碧色。孔氏《六帖》言︰凉州白柰,大如兔头。《西京杂记》言︰上林苑紫柰,大如升,核紫花青。其汁如漆,著衣不可浣,名脂衣柰。此皆异种也。郭义恭《广志》云︰西方例多柰,家家收切,曝干为脯,数十百斛,以为蓄积,谓之频婆粮。亦取柰汁为豉用。其法︰取熟柰纳瓮中,勿令蝇入;六、七日待烂,以酒腌,痛拌令如粥状,下水更拌,滤去皮子;良久,去清汁,倾布上,以灰在下引汁尽,划开,晒干,为末,调物甘酸得所也。刘熙

《释名》载︰柰油,以柰捣汁涂缯上,曝燥取下,色如油也。今关西人以赤柰、楸子取汁涂器中,曝干,名果单是矣。味甘酸,可以馈远。杜恕《笃论》云︰日给之花似柰,柰实而日给零落,虚伪与真实相似也。则日给乃柰之不实者。而《王羲之帖》云︰来禽、日给,皆囊盛为佳果。则又似指柰为日给矣。木槿花亦名日及,或同名耳。

【气味】

苦,寒,有小毒。多食令人肺壅、胪胀,有病患尤甚(《别录》)。

思邈曰︰酸、苦,寒,涩,无毒。

时珍曰︰案︰《正要》云︰频婆︰甘,无毒。

【主治】

补中焦诸不足气,和脾。治猝食饱气壅不通者,捣汁服(孟诜)。益心气,耐饥

林檎 编辑

(宋《开宝》)

【校正】

并入《拾遗》文林郎果。

【释名】

来禽(《法帖》)、文林郎果。

《藏器》曰︰文林郎生渤海间。云其树从河中浮来,有文林郎拾得种之,因以为名。

曰︰文林郎,南人呼为 是矣。

时珍曰︰案︰洪玉父云︰此果味甘,能来众禽于林,故有林禽、来禽之名。又唐高宗时,纪王李谨得五色林檎似朱柰以贡。帝大悦,赐谨为文林郎。人因呼林檎为文林郎果。又《述征记》云︰林檎实佳美。其 微大而状丑,有毛而香,关辅乃有,江南甚希。据此,则林檎是文林郎,非 也。

【集解】

志曰︰林檎,在处有之。树似柰,皆二月开粉红花。子亦如柰而差圆,六月、七月熟。

颂曰︰亦有甘、酢二种︰甘者,早熟而味脆美;酢者,差晚,须烂熟乃堪啖。今医家干之入治伤寒药,谓之林檎散。

时珍曰︰林檎,即柰之小而圆者。其味酢者,即楸子也。其类有金林檎、红林檎、水林檎、蜜林檎、黑林檎,皆以色味立名。黑者色似紫柰。有冬月再实者。林檎熟时,晒干研末点汤服甚美,谓之林檎 。僧赞宁《物类相感志》云︰林檎树生毛虫,埋蚕蛾于下,或以洗鱼水浇之即止。皆物性之妙也。

【气味】

酸、甘,温,无毒。

思邈曰︰酸、苦,平,涩,无毒。多食令人百脉弱。

志曰︰多食发热及冷痰涩气,令人好唾,或生疮疖,闭百脉。其子食之,令人烦心。

【主治】

下气消痰,治霍乱肚痛(大明)。消渴者,宜食之(苏颂)。疗水谷痢、泄精(孟诜)。小儿闪癖(时珍)。

【附方】

旧三。

水痢不止︰林檎(半熟者)十枚。水二升,煎一升,并林檎食之。(《食医心镜》)

小儿下痢︰林檎、构子同杵汁,任意服之。(《子母秘录》)

小儿闪癖,头发竖黄,瘰癧瘦弱者︰干林檎脯研末,和醋敷之。(同上)

东行根

【主治】

白虫、蛔虫,消渴好唾(孟诜)。

编辑

(音士。《别录》中品)

【释名】

时珍曰︰ 从KT ,音滓,谐声也。俗作 ,非矣。 (音肺),削木片也。

胡名镇头

【集解】

颂曰︰柿南北皆有之,其种亦多。红柿所在皆有。黄柿生汴、洛诸州。朱柿出华山,似红柿而圆小,皮薄可爱,味更甘珍。 柿色青,可生啖。诸柿食之皆美而益人。又有一种小柿,谓之软枣,俗呼为牛奶柿。世传柿有七绝︰一多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嘉宾,七落叶肥滑,可以临书也。

宗奭曰︰柿有数种︰著盖柿,于蒂下别有一重。又有牛心柿,状如牛心。蒸饼柿,状如市卖蒸饼。华州朱柿,小而深红。塔柿,大于诸柿,去皮挂木上,风晒干之佳。火干者,味不甚佳。其生者,可以温水养去涩味也。

时珍曰︰柿高树大叶,圆而光泽。四月开小花,黄白色。结实青绿色,八、九月乃熟。

生柿置器中自红者谓之烘柿,晒干者谓之白柿,火干者谓之乌柿,水浸藏者谓之 柿。其核形扁,状如木鳖子仁而硬坚。其根甚固,谓之柿盘。案《事类合璧》云︰柿,朱果也。大者如碟,八棱稍扁;其次如拳;小或如鸡子、鸭子、牛心、鹿心之状。一种小而如拆二钱者,谓之猴枣。皆以核少者为佳。

烘柿︰时珍曰︰烘柿,非谓火烘也。即青绿之柿,收置器中,自然红熟如烘成,涩味尽去,其甘如蜜。欧阳修《归田录》言︰襄、邓人以 楂或 或橘叶于中则熟,亦不必。

【气味】

甘,寒,涩,无毒。

弘景曰︰生柿性冷,鹿心柿尤不可食,令人腹痛。

宗奭曰︰凡柿皆凉,不至大寒。食之引痰,为其味甘也。晒干者,食多动风。

颂曰︰凡柿同蟹食,令人腹痛作泻,二物俱寒也。

时珍曰︰按︰王 《百一选方》云︰一人食蟹,多食红柿,至夜大吐,继之以血,昏不省人。一道者云︰惟木香可解。乃磨汁灌之,即渐苏醒而愈也。

【主治】

通耳鼻气,治肠 不足。解酒毒,压胃间热,止口干(《别录》)。续经脉气(诜)。

【发明】

藏器曰︰饮酒食红柿,令人易醉或心痛欲死。《别录》言解酒毒,失之矣

白柿、柿霜

【修治】

时珍曰︰白柿即干柿生霜者。其法用大柿去皮捻扁,日晒夜露至干,内瓮中,待生白霜乃取出。今人谓之柿饼,亦曰柿花。其霜谓之柿霜。

【气味】

甘,平,涩,无毒。

弘景曰︰晒干者性冷,生柿弥冷。火熏者性热。

【主治】

补虚劳不足,消腹中宿血,涩中浓肠,健脾胃气(诜)。开胃涩肠,消痰止渴,治吐血,润心肺,疗肺痿心热咳嗽,润声喉,杀虫(大明)。温补。多食,去面 (藏器)。

治反胃咯血,血淋肠 ,痔漏下血(时珍)。霜︰清上焦心肺热,生津止渴,化痰宁嗽,治咽喉

【发明】

震亨曰︰干柿属金而有土,属阴而有收意。故止血治咳,亦可为助也。

时珍曰︰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盖大肠者,肺之合而胃之子也。真正柿霜,乃其精液,入肺病上焦药尤佳。按︰方勺《泊宅编》云︰外兄刘掾云︰病脏毒下血,凡半月,自分必死。得一方,只以干柿烧灰,饮服二钱,遂愈。又王 《百一方》云︰曾通判子病下血十年,亦用此方一服而愈。为散、为丸皆可,与本草治肠 、消宿血、解热毒之义相合。则柿为太阴血分之药,益可证矣。

又《经验方》云︰有人三世死于反胃病,至孙得一方︰用干柿饼同干饭日日食之,绝不用水饮,如法食之,其病遂愈。此又一证也。

【附方】

旧四,新十二。

肠风脏毒︰方说见上。

小便血淋︰叶氏︰用干柿三枚(烧存性),研末。陈米饮服。《经验方》︰用白柿、乌豆、盐花煎汤,入墨汁服之。

热淋涩痛︰干柿、灯心等分。水煎日饮(《朱氏方》)

小儿秋痢︰以粳米煮粥,熟时入干柿末,再煮三、两沸食之,奶母亦食之。(《食疗》)

反胃吐食︰干柿三枚,连蒂捣烂,酒服甚效。切勿以他药杂之。

腹薄食减,凡男女脾虚腹薄,食不消化,面上黑点者︰用干柿三斤,酥一斤,蜜半斤。

以酥、蜜煎匀,下柿煮十馀沸,用不津器贮之。每日空腹食三、五枚,甚良。(孟诜《食疗》)

痰嗽带血︰青州大柿饼,饭上蒸熟批开。每用一枚,掺真青黛一钱,卧时食之,薄荷汤下。(《丹溪纂要》)

产后咳逆,气乱心烦。用干柿切碎,水煮汁呷。(《产宝》)

妇人蒜发︰干柿五枚,以茅香(煮熟)、枸杞子(酒浸,焙研)各等分。捣丸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茅香汤下,日三。(《普济》)

面生 ︰干柿,日日食之。(《普济方》)

鼻窒不通︰干柿同粳米煮粥,日食。(《圣济》)

耳聋鼻塞︰干柿三枚细切,以粳米三合,豆豉少许煮粥,日日空心食之。(《圣惠》)

痘疮入目︰白柿,日日食之,良。

胫烂疮︰用柿霜、柿蒂等分烧研,敷之甚效。(笔峰《杂兴》)

解桐油毒︰干柿饼食之。(《普济》)

乌柿(火熏干者)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杀虫,疗金疮、火疮,生肉止痛(《别录》)。治狗啮疮,断下痢(弘景)。服药口苦及呕逆者,食少许即止(藏器)。

柿(音览)

【修治】

瑞曰︰水藏者性冷,盐藏者有毒。

时珍曰︰ ,藏柿也。水收、盐浸之外,又有以熟柿用灰汁澡三、四度,令汁尽著器中,经十馀日即可食,治病非宜。

【主治】

涩下焦,健脾胃,消宿血(诜)。

柿糕

【修治】

时珍曰︰案︰李氏《食经》云︰用糯米(洗净)一斗,大干柿五十个,同捣粉蒸食,如干,入煮枣泥和拌之。

【主治】

作饼及糕与小儿食,治秋痢(诜)。黄柿和米粉作糗蒸,与小儿食,止下痢、下血有效(《藏器》)。

柿蒂

【气味】

涩,平,无毒。

【主治】

咳逆哕气,煮汁服(诜)。

【发明】

震亨曰︰人之阴气,依胃为养。土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作咳逆。古人以

时珍曰︰咳逆者,气自脐下冲脉直上至咽膈,作呃忒蹇逆之声也。朱肱《南阳书》以哕为咳逆,王履《溯洄集》以咳嗽为咳逆,皆误矣。哕者,干呕有声也。咳逆有伤寒吐下后,及久病产后,老人虚人,阴气大亏,阳气暴逆,自下焦逆至上焦而不能出者;有伤寒失下,及平人痰气抑遏而然者。当视其虚实阴阳,或温或补,或泄热,或降气,或吐或下可也。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济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姜之辛热,以开痰散郁,盖从治之法,而昔人亦常用之收效矣。至易水张氏又益以人参,治病后虚人咳逆,亦有功绩。丹溪朱氏但执以寒治热之理,而不及从治之法,矫枉之过矣。若陈氏《三因》又加以良姜之类,是真以为胃寒而助其邪火者也。

【附方】

新一。

咳逆不止︰《济生》柿蒂散︰治咳逆胸满。用柿蒂、丁香各二钱,生姜五片。水煎服。

或》加青皮、陈皮。王氏《易简》加半夏、生姜。

木皮

【主治】

下血。晒焙研末,米饮服二钱,两服可止(颂)。汤火疮,烧灰,油调敷(时珍)。

【主治】

血崩,血痢,下血(时珍)。

编辑

(音卑士。宋《开宝》)

【释名】

漆柿(《日华》)、绿柿(《日用》)、青 (《广志》)、乌 (《开宝》)、花(《日用》)、赤棠 。

时珍曰︰ 乃柿之小而卑者,故谓之 。他柿至熟则黄赤,惟此虽熟亦青黑色。捣碎浸汁谓之柿漆,可以染罾、扇诸物,故有漆柿之名。

【集解】

志曰︰ 柿生江淮以南,似柿而青黑。潘岳《闲居赋》所谓“梁侯乌 之柿”是也。

颂曰︰ 柿出宣歙、荆襄、闽广诸州。柿大如杏,惟堪生啖,不可为干也。

【气味】

甘,寒,涩,无毒。

弘景曰︰ 生啖性冷,服石家宜之,不入药用。不可与蟹同食。

【主治】

压丹石药发热,利水,解酒毒,去胃中热。久食,令人寒中(《开宝》)。止烦渴,润心肺,除腹脏冷热(《日华》)。

君迁子 编辑

(《拾遗》)

【释名】

KT 枣(《千金》作软枣)、 枣(《广志》。音逞)、牛奶柿(《名苑》)、丁香柿

时珍曰︰君迁之名,始见于左思《吴都赋》,而著其状于刘欣期《交州记》,名义莫详。KT 枣,其形似枣而软也。司马光《名苑》云︰君迁子似马奶,即今牛奶柿也,以形得名。崔豹《古今注》云︰牛奶柿即KT 枣,叶如柿,子亦如柿而小。唐宋诸家,不知君迁、KT枣

【集解】

藏器曰︰君迁子生海南,树高丈馀,子中有汁,如乳汁甜美。《吴都赋》平仲君迁是也。

时珍曰︰君迁即KT 枣,其木类柿而叶长。但结实小而长,状如牛奶,干熟则紫黑色。

一种小圆如指顶大者,名丁香柿,味尤美。《救荒本草》以为羊矢枣,误矣。其树接大柿最佳。《广志》云︰KT 枣,小柿也。肌细而浓,少核,可以供御。即此。

【气味】

甘、涩,平,无毒。

【主治】

止消渴,去烦热,令人润泽(《藏器》)。镇心。久服,悦人颜色,令人轻健()。

安石榴 编辑

(《别录》下品)

【释名】

若榴(《广雅》)、丹若(《古今注》)、金罂。

时珍曰︰榴者,瘤也,丹实垂垂如赘瘤也。《博物志》云︰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又按︰《齐民要术》云︰凡植榴者须安僵石枯骨于根下,即花实繁茂。则安石之名义或取此也。若木乃扶桑之名,榴花丹 似之,故亦有丹若之称。傅玄

《榴赋》所谓“灼若旭日栖扶桑”者是矣。《笔衡》云︰五代吴越王钱 改榴为金罂。《酉阳杂俎》言︰榴甜者名天浆。道家书谓榴为三尸酒,言三尸虫得此果则醉也。故范成大诗云︰玉池咽清肥,三彭迹如扫。

【集解】

弘景曰︰石榴花赤可爱,故人多植之,尤为外国所重。有甜、酢二种,医家惟用酢者之根、壳。榴子乃服食者所忌。

颂曰︰安石榴,本生西域,今处处有之。木不甚高硕,枝柯附干,自地便生作丛。种极易息,折其条盘土中便生也。花有黄、赤二色。实有甘、酢二种,甘者可食,酢者入药。又一种山石榴,形颇相类而绝小,不作房生,青、齐间甚多,不入药,但蜜渍以当果甚美。

宗曰︰石榴有酸、淡二种。旋开单叶花,旋结实,实中子红,孙枝甚多,秋后经霜则自坼裂。一种子白,莹澈如水晶者,味亦甘,谓之水晶石榴。惟酸石榴入药,须老木所结,收留陈久者乃佳。

时珍曰︰榴五月开花,有红、黄、白三色。单叶者结实。千叶者不结实,或结亦无子也。实有甜、酸、苦三种。《抱朴子》言︰苦者出积石山。或云即山石榴也。《酉阳杂俎》言︰南诏石榴皮薄如纸。《琐碎录》言︰河阴石榴名三十八者,其中只有三十八子也。又南中有四季榴,四时开花,秋月结实,实方绽,随复开花。有火石榴赤色如火。海石榴高一、二尺即结实。皆异种也。案︰《事类合璧》云︰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点,皮中如蜂窠,有黄膜隔之,子形如人齿,淡红色,亦有洁白如雪者。潘岳赋云︰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酲止醉。

甘石榴

【气味】

甘、酸,温,涩,无毒。多食损人肺(《别录》)。

诜曰︰多食损齿令黑。凡服食药物人忌食之。

震亨曰︰榴者,留也。其汁酸性滞,粘膈成痰。

【主治】

咽喉燥渴(《别录》)。能理乳石毒(段成式)。制三尸虫(时珍)。

酸石榴

【气味】

酸,温,涩,无毒。

【主治】

赤白痢腹痛,连子捣汁,顿服一枚(孟诜)。止泻痢崩中带下(时珍)。

【发明】

时珍曰︰榴受少阳之气,而荣于四月,盛于五月,实于盛夏,熟于深秋。丹花赤实,其味甘酸,其气温涩,具木火之象。故多食损肺、齿而生痰涎。酸者则兼收敛之气,故入断下、崩中之药。或云︰白榴皮治白痢,红榴皮治红痢,亦通。

【附方】

新五。

肠滑久痢︰黑神散︰用酸石榴一个。 烟尽,出火毒一夜,研末。仍以酸榴一块,煎汤服久泻不止︰方同上。(并《普济方》)

痢血五色或脓或水,冷热不调︰酸石榴五枚(连子)。捣汁二升,每服五合,神妙。(《圣济》)

小便不禁︰酸石榴烧存性(无则用枝烧灰代之)。每服二钱,用柏白皮(切,焙)四钱,煎汤捻须令黑︰酸石榴结成时,就东南枝上拣大者一个,顶上开一孔,内水银半两于中,原皮(《普济》)

酸榴皮

【修治】

曰︰凡使榴皮、叶、根,勿犯铁,并不计干湿,皆以浆水浸一夜,取出用,其水如墨汁也。

【气味】

同实。

【主治】

止下痢漏精(《别录》)。治筋骨风,腰脚不遂,行步挛急疼痛,涩肠。取汁点目,止泪下(权)。煎服,下蛔虫(《藏器》)。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时珍)。

【附方】

旧六,新四。

赤白痢下腹痛,食不消化者︰《食疗本草》︰用醋榴皮,炙黄为末,枣肉或粟米饭和丸梧桐子大。每空腹米饮服三十丸,日三服,以知为度。如寒滑,加附子、赤石脂各一倍。

《肘后方》︰用皮烧存性,为末。每米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效乃止。

粪前有血,令人面黄︰用酢石榴皮(炙),研末。每服二钱,用茄子枝煎汤服。(孙真人方)

肠滑久痢,神妙无比方也︰用石榴一个劈破,炭火簇烧存性,出火毒,为末。每服一钱,别以酸石榴一瓣,水一盏,煎汤调服。(《经验方》)

久痢久泻︰陈石榴皮酢者,焙研细末。每服二钱,米饮下。患二、三年或二、三月,百方小儿风痫︰大生石榴一枚,割去顶,剜空,入全蝎五枚,黄泥固济, 存性,为末。每服猝病耳聋︰八、九月间,取石榴一个,上作孔如球子大,内米醋令满,以原皮盖之,水和面裹煨熟,取起去盖,入少黑李子、仙沼子末,取水滴耳中,勿动。脑中若痛,勿惊。如此三夜,再作必通。

案︰唐慎微《本草》收采此方,云出孙真人。而黑李子不知为何物也,其仙沼子即预知子。

食榴损齿︰石榴黑皮,炙黄,研末,枣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日空腹三丸,白汤下,日二服

疔肿恶毒︰以针刺四畔,用榴皮著疮上,以面围四畔,灸之,以痛为度。仍纳榴末敷上急

脚肚生疮初起如粟,搔之渐开,黄水浸淫,痒痛溃烂,遂致绕胫而成痼疾︰用酸榴皮煎汤,冷定,日日扫之,取愈乃止。(《医学正宗》)

酸榴东行根

【气味】

同皮。

【主治】

蛔虫、寸白(《别录》)。青者,入染须用(权)。治口齿病(颂)。止涩泻痢、带

【附方】

旧三,新二。

金蚕蛊毒,吮白矾味甘,嚼黑豆不腥者,即是中蛊也︰石榴根皮,煎浓汁服,即吐出活蛊寸白蛔虫︰酢石榴东引根一握。洗锉,用水三升,煎取半碗,五更温服尽,至明取下虫一女子经闭不通︰用酢榴根(东生者)一握(炙干)。水二大盏,浓煎一盏,空心服之。

未通再服。(《斗门》)

赤白下痢︰方同上。

榴花

【主治】

阴干为末,和铁丹服,一年变白发如漆(藏器。铁丹,飞铁为丹也,亦铁粉之属)。千叶者,治心热吐血。又研末吹鼻,止衄血,立效。亦敷金疮出血(苏颂)。

【附方】

旧一,新二。

金疮出血︰榴花半斤,锻石一升。捣和阴干。每用少许敷之,立止。(崔元亮方)

鼻出衄血︰酢榴花二钱半,黄蜀葵花一钱。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服,效乃止。(九窍出血︰石榴花(揉)塞之取效。叶亦可。

编辑

(《本经》上品)

【校正】

志曰︰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

时珍曰︰橘,从 音鹬,谐声也。又云五色为庆,二色为矞 。 云外赤内黄、非烟非雾、郁郁纷纷之象。橘实外赤内黄,剖之香雾纷郁,有似乎 云。橘之从 ,又取此意也。

【集解】

《别录》曰︰橘、柚,生江南及山南山谷,十月采。

恭曰︰柚之皮浓味甘,不似橘皮味辛苦。其肉亦如橘,有甘有酸。酸者名胡柑。今俗谓橙为柚,非矣。案︰郭璞云︰柚似橙而实酢,大于橘。孔安国云︰小曰橘,大曰柚,皆为柑也。

颂曰︰橘、柚,今江浙、荆襄、湖岭皆有之。木高一、二丈,叶与枳无辨,刺出茎间。夏初生白花,六、七月成实,至冬黄熟。旧说小为橘,大为柚。今医家乃用黄橘、青橘,不言柚。岂青橘是柚之类乎?

宗奭曰︰橘、柚自是两种。《本草》云︰一名橘皮。后人误加柚字,妄生分别。且青橘、黄橘治疗尚殊,况柚为别种乎?惟郭璞所言,乃真识橘、柚者。若不如此分别,误以柚皮为橘皮,是贻无穷之患矣。

时珍曰︰橘、柚,苏恭所说甚是。苏颂不知青橘即橘之未黄者,乃以为柚,误矣。夫橘、柚、柑三者相类而不同。橘实小,其瓣味微酢,其皮薄而红,味辛而苦。柑大于橘,其瓣味甘,其皮稍浓而黄,味辛而甘。柚大小皆如橙,其瓣味酢,其皮最浓而黄,味甘而不甚辛。如此分之,即不误矣。

按︰《事类合璧》云︰橘树高丈许,枝多生刺。其叶两头尖,绿色光面,大寸余,长二寸许。四月著小白花,甚香。结实至冬黄熟,大者如杯,包中有瓣,瓣中有核也。

宋韩彦直著《橘谱》三卷甚详,其略云︰柑橘出苏州、台州,西出荆州,南出闽、广、抚州,皆不如温州者为上也。柑品有八,橘品十有四,多是接成。惟种成者,气味尤胜。黄橘,扁小而多香雾,乃橘之上品也;朱橘,小而色赤如火;绿橘,绀碧可爱,不待霜后,色味已佳,隆冬采之,生意如新;乳橘,状似乳柑,皮坚瓤多,味绝酸芳;塌橘,状大而扁,外绿心红,瓣巨多液,经春乃甘美;包橘,外薄内盈,其脉瓣隔皮可数;绵橘,微小,极软美可受,而不多结;沙橘,细小甘美;油橘,皮似油饰,中坚外黑,乃橘之下品也;早黄橘,秋半已丹;冻橘,八月开花,冬结春采;穿心橘,实大皮光,而心虚可穿;荔枝橘,出衡阳,肤理皱密如荔子也。俗传橘下埋鼠,则结实加倍。故《物类相感志》曰︰橘见尸而实繁。《涅 经》云︰如橘见鼠,其果实多。《周礼》言︰橘逾淮而北︰变为枳,地气然也。

余见柑下。

橘实

【气味】

甘、酸,温,无毒

弘景曰︰食之多痰,恐非益也。

原曰︰多食粘膈生痰,滞肺气。

瑞曰︰同螃蟹食,令人患软痈。

【主治】

甘者润肺,酸者聚痰(藏器)。止消渴,开胃,除胸中膈气(大明)。

【发明】

时珍曰︰橘皮,下气消痰,其肉生痰聚饮,表里之异如此,凡物皆然。今人以蜜煎橘充果食甚佳,亦可酱菹也。

黄橘皮

【释名】

红皮(《汤液》)、陈皮(《食疗》)。

弘景曰︰橘皮疗气大胜。以东橘为好,西江者不如。须陈久者为良。

好古曰︰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曰红皮、陈皮。去白者曰橘红也。

【修治】

曰︰凡使勿用柚皮、皱子皮,二件用不得。凡修事,须去白膜一重,锉细,以鲤鱼皮裹一宿,至明取用。

宗奭曰︰《本草》橘、柚作一条,盖传误也。后世不知,以柚皮为橘皮,是贻无穷之患矣。此乃六陈之一,天下日用所须。今人又多以乳柑皮乱之,不可不择也。柑皮不甚苦,橘皮极苦,至熟亦苦。或以皮之紧慢分别,又因方土不同,亦互有紧慢也。

时珍曰︰橘皮,纹细色红而薄,内多筋脉,其味苦辛;柑皮,纹粗色黄而浓,内多白膜,其味辛甘;柚皮,最浓而虚,纹更粗,色黄,内多膜无筋,其味甘多辛少。但以此别之,即不差矣。橘皮性温,柑、柚皮性冷,不可不知。今天下多以广中来者为胜,江西者次之。

然亦多以柑皮杂之。柑皮犹可用,柚皮则悬绝矣。凡橘皮,入和中理胃药则留白,入下气消痰药则去白,其说出于《圣济经》。去白者,以白汤入盐洗润透,刮去筋膜,晒干用。亦有煮焙者,各随本方。

【气味】

苦、辛,温,无毒。

【主治】

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本经》)。下气,止呕咳,治气冲胸中,吐逆霍乱,疗脾不能消谷,止泄,除膀胱留热停水,五淋,利小便,去寸白虫(

《别录》)。清痰涎,治上气咳嗽,开胃,主气痢,破症瘕 癖(甄权)。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 疟,大肠秘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腥毒(时珍)。

【发明】

杲曰︰橘皮,气薄味浓,阳中之阴也。可升可降,为脾、肺二经气分药。留白则补脾胃,去白则理肺气;同白术则补脾胃,同甘草则补肺,独用则泻肺损脾。其体轻浮,一能导胸中寒邪,二破滞气,三益脾胃。加青皮减半用之,去滞气,推陈致新。但多用久服,能损元气也。

原曰︰橘皮,能散、能泻、能温、能补、能和,化痰治嗽,顺气理中,调脾快膈,通五淋,疗酒病,其功当在诸药之上。

时珍曰︰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

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 ,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洁古张氏云︰陈皮、枳壳利其气而痰自下,盖此义也。同杏仁治大肠气秘,同桃仁治大肠血秘,皆取其通滞也。详见杏仁下。按方勺《泊宅编》云︰橘皮宽膈降气,消痰饮,极有殊功。他药贵新,惟此贵陈。外舅莫强中令丰城时得疾,凡食已辄胸满不下,百方不效。偶家人合橘红汤,因取尝之,似相宜,连日饮之。一日忽觉胸中有物坠下,大惊目瞪,自汗如雨。须臾腹痛,下数块如铁弹子,臭不可闻。自此胸次廓然,其疾顿愈,盖脾之冷积也。其方︰用橘皮(去穰)一斤,甘草、盐花各四两。水五碗,慢火煮干,焙研为末,白汤点服。名二贤散,治一切痰气特验。世医徒知半夏、南星之属,何足以语此哉?珍按︰二贤散,丹溪变之为润下丸,用治痰气有效。惟气实人服之相宜,气不足者不宜用之也。

【附方】

旧八,新二十。

润下丸︰治湿痰,因火泛上,停滞胸膈,咳唾稠粘。陈橘皮半斤(入砂锅内,下盐五钱,化水淹过,煮干),粉甘草二两(去皮,蜜炙)。各取净末,蒸饼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白汤下。(丹溪方)

宽中丸︰治脾气不和,冷气客于中,壅遏不通,是为胀满。用橘皮四两,白术二两。为末橘皮汤︰治男女伤寒并一切杂病呕哕,手足逆冷者。用橘皮四两,生姜一两。水二升,煎嘈杂吐水︰真橘皮去白为末,五更安五分于掌心舐之,即睡,三日必效。皮不真则不验。(《怪证奇方》)

霍乱吐泻︰不拘男女,但有一点胃气存者,服之再生。广陈皮(去白)五钱,真藿香五钱。水二盏,煎一盏,时时温服。出《百一选方》。《圣惠》︰用陈橘皮末二钱,汤点服(不省反胃吐食︰真橘皮,以日照西壁土炒香,为末。每服二钱,生姜三片,枣肉一枚,水二钟猝然食噎︰橘皮一两。汤浸去瓤,焙为末。以水一大盏,煎半盏,热服。(《食医心镜》)

诸气呃噫︰橘皮二两。去瓤,水一升,煎五合,顿服。或加枳壳尤良。(孙尚药方)

痰膈气胀︰陈皮三钱。水煎热服。(杨氏《简便方》)

猝然失声︰橘皮半两,水煎,徐呷。(《肘后方》)

经年气嗽︰橘皮、神曲、生姜(焙干)等分。为末,蒸饼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化食消痰, 胸中热气︰用橘皮半两。微熬,为末。水煎代茶,细呷。(《心镜》)

下焦冷气︰干陈橘皮一斤。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食前温酒下三十丸。(《食疗本草》)

脚气冲心或心下结硬,腹中虚冷︰陈皮一斤,和杏仁五两(去皮尖)熬,少加蜜,捣和丸老人气秘︰方同上。(《济生》)

大肠秘塞︰陈皮连白,酒煮,焙,研末。每温酒服二钱,一方米饮下。(《普济》)

途中心痛︰橘皮去白,煎汤饮之,甚良。(谈野翁方)

食鱼蟹毒︰方同上。(《肘后》)

风痰麻木,凡手及十指麻木,大风麻木,皆是湿痰死血︰用橘红一斤,逆流水五碗,煮烂脾寒诸疟不拘老少孕妇,只两服便止

真橘皮(去白,切),生姜自然汁浸过一指,银器内重汤煮,焙干,研末。每服三钱,用隔年青州枣十个,水一盏,煎半盏,发前服,以枣下之。(《适用方》)

小儿疳瘦,久服消食和气,长肌肉︰用陈橘皮一两,黄连(以米泔水浸一日)一两半。

研末,入麝三分,用猪胆盛药,以浆水煮熟取出,用粟米饭和丸绿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饮下。(钱氏《小儿方》)

产后尿秘不通者︰陈皮一两,去白为末。每空心温酒服二钱,一服即通。此张不愚方也。(《妇人良方》)

产后吹奶︰陈皮一两,甘草一钱。水煎服,即散。

妇人乳痈,未成者即散,已成者即溃,痛不可忍者即不疼,神验不可云喻也︰用真陈橘皮,汤浸去白晒,面炒微黄,为末。每服二钱,麝香调酒下。初发者一服见效。名橘香散。

耳出汁︰陈皮(烧研)一钱,麝香少许。为末。日掺。名立效散。

鱼骨鲠咽︰橘皮,常含,咽汁即下。(《圣惠方》)

嵌甲作痛不能行履者︰浓煎陈皮,汤浸良久,甲肉自离,轻手剪去,以虎骨末敷之即安。(《医林集要》)

青橘皮

【修治】

时珍曰︰青橘皮乃橘之未黄而青色者,薄而光,其气芳烈。今人多以小柑、小柚、小橙伪为之,不可不慎辨之。入药以汤浸去瓤,切片醋拌,瓦炒过用。

【气味】

苦、辛,温,无毒。

【主治】

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颂)。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治左胁肝经积气(元素)。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痛,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时珍)。

【发明】

元素曰︰青橘皮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入厥阴、少阳经,治肝胆之病。

杲曰︰青皮,乃足厥阴引经之药,能引食入太阴之仓,破滞削坚,皆治在下之病。有滞气则破滞气,无滞气则损真气。

好古曰︰陈皮治高,青皮治低,与枳壳治胸膈、枳实治心下同意。

震亨曰︰青皮,乃肝胆二经气分药。故人多怒有滞气,胁下有郁积,或小腹疝疼,用之以疏通二经,行其气也。若二经实者,当先补而后用之。又云︰疏肝气加青皮,炒黑则入血分也。

时珍曰︰青橘皮,古无用者,至宋时医家始用之。其色青气烈,味苦而辛,治之以醋,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也。陈皮浮而升,入脾、肺气分。青皮沉而降,入肝、胆气分。一体二用,物理自然也。小儿消积多用青皮,最能发汗,有汗者不可用。说出杨仁斋《直指方》,人罕知之。

嘉谟曰︰久疟热甚,必结癖块,宜多服清脾汤。内有青皮疏利肝邪,则癖自不结也。

【附方】

旧二,新七。

快膈汤治冷膈气及酒食后饱满︰用青橘皮一斤,作四分︰四两用盐汤浸,四两用百沸汤浸,四两用醋浸,四两用酒浸。各三日取出,去白切丝,以盐一两炒微焦,研末。每用二钱,以茶末五分,水煎温服。亦可点服。《经验后方》

理脾快气︰青橘皮一斤(晒干焙研末),甘草末一两,檀香末半两。和匀收之。每用一、二

法制青皮︰常服安神调气,消食解酒益胃,不拘老人小儿。宋仁宗每食后咀数片,乃邢和璞真人所献,名万年草,刘 改名延年草,仁宗以赐吕丞相。用青皮一斤(浸去苦味,去瓤,炼净),白盐花五两,炙甘草六两,舶茴香四两。甜水一斗,煮之,不住搅,勿令著底,候水尽,慢火焙干,勿令焦,去甘草、茴香,只取青皮,密收用。(王氏《易简方》)

疟疾寒热︰青皮一两。烧存性,研末。发前,温酒服一钱,临时再服。(《圣惠方》)

伤寒呃逆,声闻四邻︰四花青皮全者,研末。每服二钱,白汤下。(《医林集要》)

产后气逆︰青橘皮为末。葱白、童子小便煎二钱,服。(《经验后方》)

妇人乳癌︰因久积忧郁,乳房内有核如指头,不痛不痒,五、七年成痈,名乳癌,不可治耳出汁︰青皮烧研末,绵包塞之。

唇燥生疮︰青皮,烧研,猪脂调涂。

橘瓤上筋膜

【主治】

口渴、吐酒。炒熟,煎汤饮,甚效(大明)。

橘核

【修治】

时珍曰︰凡用,须以新瓦焙香,去壳取仁,研碎入药。

【气味】

苦,平,【主治】

肾疰腰痛,膀胱气痛,肾冷。炒研,每温酒服一钱,或酒煎服之(大明)。治酒风、鼻赤。炒研,每服一钱,胡桃肉一个,擂酒服,以知为度(宗 )。小肠疝气及阴核肿

【发明】

时珍曰︰橘核入足厥阴,与青皮同功,故治腰痛 疝在下之病,不独取象于核也。《和剂局方》

治诸疝痛及内 ,卵肿偏坠,或硬如石,或肿至溃,有橘核丸,用之有效。品味颇多,详见本方。

【附方】

新一。

腰痛︰橘核、杜仲各二两(炒)。研末。每服二钱,盐酒下。(《简便方》)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导胸膈逆气,入厥阴,行肝气,消肿散毒,乳痈胁痛,用之行经(震亨)。

【附方】

新一。

肺痈︰绿橘叶,洗,捣绞汁一盏,服之。吐出脓血即愈。(《经验良方》)

编辑

(宋《开宝》)

【释名】

木奴。

志曰︰柑,未经霜时犹酸,霜后甚甜,故名柑子。

时珍曰︰汉李衡种柑于武陵洲上,号为木奴焉。

【集解】

炳曰︰乳柑出西戎者佳。

志曰︰柑生岭南及江南,树似橘,实亦似橘而圆大,皮色生青熟黄赤。惟乳柑皮入药,山

藏器曰︰柑有朱柑、黄柑、乳柑、石柑、沙柑。橘有朱橘、乳橘、塌橘、山橘、黄淡子。此辈皮皆去气调中,实俱堪食,就中以乳柑为上也。

时珍曰︰柑,南方果也,而闽、广、温、台、苏、抚、荆州为盛,川蜀虽有不及之。其树无异于橘,但刺少耳。柑皮比橘色黄而稍浓,理稍粗而味不苦。橘可久留,柑易腐败。柑树畏冰雪,橘树略可。此柑、橘之异也。柑、橘皮,今人多混用,不可不辨,详见橘下。

案︰韩彦直《橘谱》云︰乳柑,出温州诸邑,惟泥山者为最,以其味似乳酪故名。彼人呼为真柑,似以它柑为假矣。其木婆娑,其叶纤长,其花香韵,其实圆正,肤理如泽蜡,其大六、七寸,其皮薄而味珍,脉不粘瓣,食不留滓,一颗仅二、三核,亦有全无者,擘之香雾 人,为柑中绝品也。生枝柑,形不圆,色青肤粗,味带微酸,留之枝间,可耐久也,俟味变甘,乃带叶折,故名。海红柑,树小而颗极大,有围及尺者,皮浓色红,可久藏,今狮头柑亦是其类也。洞庭柑,种出洞庭山,皮细味美,其熟最早也。甜柑,类洞庭而大,每颗必八瓣,不待霜而黄也。木柑,类洞庭,肤粗顽,瓣大而少液,故谓之木也。朱柑,类洞庭而大,色绝嫣红,其味酸,人不重之。馒头柑,近蒂起如馒头尖,味香美也。

【气味】

甘,大寒,无毒。颂曰︰冷。

志曰︰多食令人肺冷生痰,脾冷发痼癖,大肠泻利,发阴汗。

【主治】

利肠胃中热毒,解丹石,止暴渴,利小便(《开宝》)。

【附方】

新一。

难产︰柑橘瓤,阴干,烧存性,研末。温酒服二钱。(《集效》)

【气味】

辛、甘,寒,无毒。

时珍曰︰橘皮苦辛温,柑皮辛甘寒。外形虽似,而气味不同。

诜曰︰多食令肺燥。

【主治】

下气调中(藏器)。解酒毒及酒渴,去白,焙研末,点汤入盐饮之(大明)。治产后肌浮,为末酒服(藏器)。伤寒饮食劳复者,浓煎汁服(时珍)。

山柑皮︰治咽喉痛,效(《

【主治】

作涂面药(《苏颂》)。

【主治】

耳流水或脓血。取嫩头七个,入水数滴,杵取汁滴之,即愈(蔺氏)。

编辑

(宋《开宝》)

【释名】

金球、鹄壳。

时珍曰︰案︰陆佃《埤雅》云︰橙,柚属也。可登而成之,故字从登。又谐声也。

【集解】

志曰︰橙,树似橘而叶大,其形圆,大于橘而香,皮浓而皱,八月熟。

时珍曰︰橙产南土,其实似柚而香,叶有两刻,缺如两段,亦有一种气臭者。柚乃柑属之大者,早黄难留;橙乃橘属之大者,晚熟耐久,皆有大小二种。案︰《事类合璧》云︰橙树高枝,叶不甚类橘,亦有刺。其实大者如碗,颇似朱栾,经霜早熟,色黄皮浓,蹙衄如沸,香气馥郁。其皮可以熏衣,可以 鲜,可以和菹醢,可以为酱齑,可以蜜煎,可以糖制为橙丁,可以蜜制为橙膏。嗅之则香,食之则美,诚佳果也。

宗奭曰︰橙皮,今只以为果,或合汤待宾,未见入药。宿酒未解者,食之速醒。

【气味】

酸,寒,无毒。

士良曰︰暖。多食伤肝气,发虚热。与 肉同食,发头旋恶心。

时珍曰︰ 乃水獭之属也。诸家本草皆作槟榔,误矣。

【主治】

洗去酸汁,切和盐、蜜,煎成贮食,止恶心,能去胃中浮风恶气(《开宝》)。

行风气,疗瘿气,发瘰癧,杀鱼、蟹毒(士良)。

【气味】

苦、辛,温,无毒。

【主治】

作酱、醋香美,散肠胃恶气,消食下气,去胃中浮风气(《开宝》)。和盐贮食,止恶心,解酒病(孟诜)。糖作橙丁,甘美,消痰下气,利膈宽中,解酒(时珍)。

【附方】

新二。

香橙汤︰宽中快气,消酒。用橙皮二斤(切片),生姜五两(切,焙,擂烂),入炙甘草末一痔疮肿痛︰隔年风干橙子,桶内烧烟熏之,神效。(《医方摘要》)

【主治】

面 粉刺,湿研,夜夜涂之(时珍)。

【附方】

新一。

闪挫腰痛︰橙子核,炒研,酒服三钱,即愈。(《摄生方》)

编辑

(音又。《日华》)

【释名】

(与柚同)、条(《尔雅》)、壶柑(《唐本》)、臭橙(《食性》)、朱栾。

时珍曰︰柚,色油然,其状如卣,故名。壶亦象形。今人呼其黄而小者为蜜筒,正此意也。其大者谓之朱栾,亦取团栾之象。最大者谓之香栾。《尔雅》谓之 (音废),又曰 (音贾)。《广雅》谓之镭柚,镭亦壶也。《桂海志》谓之臭柚,皆一物。但以大小、古今方言称呼不同耳。

【集解】

恭曰︰柚皮浓味甘,不似橘皮薄味辛而苦。其肉亦如橘,有甘有酸,酸者名壶柑。今俗人谓橙为柚,非矣。案︰《吕氏春秋》云︰果之美者,江浦之橘,云梦之柚。郭璞云︰柚出江南,似橙而实酢,大如橘。禹贡云︰扬州厥包橘、柚。孔安国云︰小曰橘,大曰柚,皆为柑也。

颂曰︰闽中、岭外、江南皆有柚,比橘黄,白色而大。襄、唐间柚,色青黄而实小。其味皆酢,皮浓,不堪入药。

时珍曰︰柚,树、叶皆似橙。其实有大、小二种︰小者如柑、如橙;大者如瓜、如升,有围及尺馀者,亦橙之类也。今人呼为朱栾,形色圆正,都类柑、橙。但皮浓而粗,其味甘,其气臭,其瓣坚而酸恶不可食,其花甚香。南人种其核,长成以接柑、橘,云甚良也。盖橙乃橘属,故其皮皱浓而香,味苦而辛;柚乃柑属,故其皮粗浓而臭,味甘而辛。如此分,柚与橙、橘自明矣。郭璞云︰ ,大柚也。实大如盏,皮浓二、三寸,子似枳,食之少味。

范成大云︰广南臭柚大如瓜,可食,其皮甚浓,染墨打碑,可代毡刷,且不损纸也。《列子》云︰吴越之间有木焉,其名为 。碧树而冬青,实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渡淮而北,化而为枳。此言地气之不同如此。

【气味】

酸,寒,无毒。

【主治】

消食,解酒毒,治饮酒人口气,去肠胃中恶气,疗妊妇不思食、口淡(大明)。

【气味】

甘、辛,平,无毒。

【正误】

时珍曰︰案︰沈括《笔谈》云︰《本草》言橘皮苦,柚皮甘,误矣。柚皮极苦,不

【主治】

下气。宜食,不入药(弘景)。消食快膈,散愤懑之气,化痰(时珍)。

【附方】

新一。

痰气咳嗽︰用香栾,去核,切,砂瓶内浸酒,封固一夜,煮烂,蜜拌匀,时时含咽。

【主治】

头风痛,同葱白捣,贴太阳穴(时珍)。

【主治】

蒸麻油作香泽面脂,长发润燥(时珍)。

枸橼 编辑

(音矩员。宋《图经》)

【校正】

原附豆蔻下,今分出。

【释名】

香橼(俗作圆)、佛手柑。

时珍曰︰义未详。佛手,取象也。

【集解】

藏器曰︰枸橼生岭南,柑、橘之属也。其叶大,其实大如盏,味辛酸。

颂曰︰今闽广、江南皆有之,彼人呼为香橼子。形长如小瓜状,其皮若橙而光泽可爱,肉甚浓,白如萝卜而松虚。虽味短而香芬大胜,置衣笥中,则数日香不歇。寄至北方,人甚贵重。古作五和糁用之。

时珍曰︰枸橼产闽广间。木似朱栾而叶尖长,枝间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其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为佛手柑。有长一尺四、五寸者。皮如橙柚而浓,皱而光泽。其色如瓜,生绿熟黄。其核细。其味不甚佳而清香袭人。南人雕镂花鸟,作蜜煎果食。置之几案,可供玩。若安芋片于蒂而以湿纸围护,经久不瘪。或捣蒜罨其蒂上,则香更充溢。《异物志》云:浸汁浣葛 ,胜似酸浆也!

皮瓤

【气味】

辛、酸,无毒。弘景曰︰性温。恭曰︰性冷。陶说误矣。藏器曰︰性温

【主治】

下气,除心头痰水(藏器)。煮酒饮,治痰气咳嗽。煎汤,治心下气痛(时珍)。

根、叶

【主治】

同皮(《橘谱》)。

金橘 编辑

(《纲目》)

【释名】

金柑(《橘谱》)、卢橘(《汉书》)、夏橘(《广州记》)、山橘(《北户录》)、给客橙(《魏王花木志》)。

时珍曰︰此橘生时青卢色,黄熟则如金,故有金橘、卢橘之名。卢,黑色也。或云卢,酒器之名,其形肖之故也。注《文选》者以枇杷为卢橘,误矣。案︰司马相如《上林赋》云︰卢橘夏熟,枇杷 柿。以二物并列,则非一物明矣。此橘夏冬相继,故云夏熟,而裴渊《广州记》谓之夏橘。给客橙者,其芳香如橙,可供给客也。

【集解】

时珍曰︰金橘,生吴粤、江浙、川广间。或言出营道者为冠,而江浙者皮甘肉酸,次之。其树似橘,不甚高硕。五月开白花结实,秋冬黄熟,大者径寸,小者如指头,形长而皮坚,肌理细莹,生则深绿色,熟乃黄如金。其味酸甘,而芳香可爱,糖造、蜜煎皆佳。案︰《魏王花木志》云︰蜀之成都、临邛、江源诸处,有给客橙,一名卢橘。似橘而非,若柚而香。夏冬花实常相继,或如弹丸,或如樱桃,通岁食之。又刘恂《岭表录异》云︰山橘子大如土瓜,次如弹丸,小树绿叶,夏结冬熟,金色薄皮而味酸,偏能破气。容、广人连枝藏之,入脍醋尤加香美。韩彦直《橘谱》云︰金柑出江西,北人不识。景 中始至汴都,因温成皇后嗜之,价遂贵重。藏绿豆中可经时不变,盖橘性热、豆性凉也。又有山金柑,一名山金橘,俗名金豆。木高尺许,实如樱桃,内只一核。俱可蜜渍,香味清美。以上诸说,皆指今之金橘,但有一类数种之异耳。

【气味】

酸、甘,温,无毒。

【主治】

下气快膈,止渴解酲,辟臭。皮尤佳(时珍)。

枇杷 编辑

(《别录》中品)

【释名】

宗奭曰︰其叶形似琵琶,故名。

【集解】

颂曰︰枇杷,旧不著所出州土,今襄、汉、吴、蜀、闽、岭、江西南、湖南北皆有之。木高丈馀,肥枝长叶,大如驴耳,背有黄毛,阴密婆娑可爱,四时不凋。盛冬开白花,至三、四月成实作 ,生大如弹丸,熟时色如黄杏,微有毛,皮肉甚薄,核大如茅栗,黄褐色。四月采叶,曝干用。

时珍曰︰案︰郭义恭《广志》云︰枇杷易种,叶微似栗,冬花春实。其子簇结有毛,四月熟,大者如鸡子,小者如龙眼,白者为上,黄者次之。无核者名焦子,出广州。又杨万里诗云︰大叶耸长耳,一枝堪满盘。荔枝分与核,金橘却无酸。颇尽其状。注《文选》者以枇杷为卢橘,误矣。详金橘。

【气味】

甘、酸,平,无毒。

志曰︰寒。诜曰︰温。多食发痰热,伤脾。同炙肉及热面食,令人患热毒黄疾。

【主治】

止渴下气,利肺气,止吐逆,主上焦热,润五脏(大明)。

【修治】

恭曰︰凡用须火炙,以布拭去毛。不尔射人肺,令咳不已。或以粟秆作刷

曰︰凡采得,秤湿叶重一两,干者三叶重一两,乃为气足,堪用。粗布拭去毛,以甘草汤洗一遍,用绵再拭干。每一两,以酥二钱半涂上,炙过用。

时珍曰︰治胃病,以姜汁涂炙;治肺病,以蜜水涂炙,乃良。

【气味】

苦,平,无毒。

权曰︰甘、微辛。弘景曰︰煮汁饮之,则小冷。

【主治】

猝 不止,下气,煮汁服(《别录》)。弘景曰︰若不暇煮,但嚼汁咽,亦瘥)。治呕哕不止,妇人产后口干(大明)。煮汁饮,主渴疾,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

【发明】

时珍曰︰枇杷叶,气薄味浓,阳中之阴。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

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宗奭曰︰治肺热嗽甚有功。一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火炙,肌瘦将成痨。以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如常治讫,为末,蜜丸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剂而愈矣。

【附方】

新七。

温病发哕因饮水多者︰枇杷叶(去毛,炙香)、茅根各半斤。水四升,煎二升,稍稍饮之反胃呕哕︰枇杷叶(去毛,炙)、丁香各一两,人参二两。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衄血不止︰枇杷叶(去毛),焙研末。茶服一、二钱,日二。(同上)酒 赤鼻︰枇杷叶、栀子仁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日三服。(《本事》)

面上风疮︰方同上。

痔疮肿痛︰枇杷叶(蜜灸)、乌梅肉(焙)。为末。先以乌梅汤洗,贴之。(《集要》)

痘疮溃烂︰枇杷叶,煎汤洗之。(《摘玄》)

【主治】

头风,鼻流清涕。辛夷等分,研末,酒服二钱,日二服(时珍)。

木白皮

【主治】

生嚼咽汁,止吐逆不下食,煮汁冷服,尤佳(思邈)。

杨梅 编辑

(宋《开宝》)

【释名】

子(音求)。

时珍曰︰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故名。段氏《北户录》名 子。扬州人呼白杨梅为圣僧。

【集解】

志曰︰杨梅,生江南、岭南山谷。树若荔枝树,而叶细阴青。子形似水杨子,而生青熟红,肉在核上,无皮壳。四月、五月采之。南人腌藏为果,寄至北方。

时珍曰︰杨梅树叶如龙眼及紫瑞香,冬月不凋。二月开花结实,形如楮实子,五月熟,有红、白、紫三种,红胜于白,紫胜于红,颗大而核细,盐藏、蜜渍、糖收皆佳。东方朔《林邑记》云︰邑有杨梅,其大如杯碗,青时极酸,熟则如蜜。用以酿酒,号为梅香酎,甚珍重之。赞宁《物类相感志》云︰桑上接杨梅则不酸。杨梅树生癞,以甘草钉钉之则无。皆物理之妙也。

藏器曰︰张华《博物志》言地瘴处多生杨梅,验之信然。

【气味】

酸、甘,温,无毒。

诜曰︰热,微毒。久食令人发热,损齿及筋。忌生葱同食。

瑞曰︰发疮致痰。

【主治】

盐藏食,去痰止呕哕,消食下酒。干作屑,临饮酒时服方寸匕,止吐酒(《开宝》)。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烧灰服,断下痢,甚验。盐者常含一枚,咽汁,利五脏下气(诜)。

【附方】

旧一,新三。

下痢不止︰杨梅烧研,每米饮服二钱,日二服。(《普济》)

头痛不止︰杨梅为末,以少许 鼻取嚏,妙。

头风作痛︰杨梅为末,每食后薄荷茶服二钱。或以消风散同煎服。或同捣末,以白梅肉和一切损伤,止血生肌,令无瘢痕︰用盐藏杨梅和核捣如泥,做成挺子,以竹筒收之。凡遇

核仁

【主治】

脚气。

时珍曰︰案,王明清《挥尘录》云︰会稽杨梅为天下冠。童贯苦脚气,或云杨梅仁可治之。郡守王嶷馈五十石,贯用之而愈。取仁法︰以柿漆拌核曝之,则自裂出也。

树皮及根

【主治】

煎汤,洗恶疮疥癣(大明)。煎水,漱牙痛。服之,解砒毒。

烧灰油

【附方】

新三。

中砒毒︰心腹绞痛,欲吐不吐,面青肢冷。用杨梅树皮,煎汤二、三碗,服之即愈。(王硕《易简方》)

风虫牙痛︰《普济方》︰用杨梅根(皮浓者),焙一两,川芎 五钱,麝香少许。研末。

每用半钱,鼻内 之,口中含水,涎出痛止。《摘要方》︰用杨梅根皮、韭菜根、厨案上油泥等分。捣匀,贴于两腮上半时辰,其虫从眼角出也。屡用有效之方。

樱桃 编辑

(《别录》上品)

【释名】

莺桃(《礼注》)、含桃(《月令》)、荆桃。

宗奭曰︰孟诜《本草》言︰此乃樱,非桃也。虽非桃类,以其形肖桃,故曰樱桃,又何疑焉?如沐猴梨、胡桃之类,皆取其形相似耳。《礼记》︰仲春,天子以含桃荐宗庙,即此。故王维诗云︰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干御苑鸟衔残。药中不甚用。

时珍曰︰其颗如璎珠,故谓之樱。而许慎作莺桃,云莺所含食,故又曰含桃,亦通。案︰《尔雅》云︰楔(音戛),荆桃也。孙炎注云︰即今樱桃。最大而甘者,谓之崖蜜。

【集解】

颂曰︰樱桃,处处有之,而洛中者最胜。其木多阴,先百果熟,故古人多贵之。其实熟时深红色者,谓之朱樱。紫色,皮里有细黄点者,谓之紫樱,味最珍重。又有正黄明者,谓之蜡樱。小而红者,谓之樱珠,味皆不及。极大者,有若弹丸,核细而肉浓,尤难得。

时珍曰︰樱桃树不甚高。春初开白花,繁英如雪。叶团,有尖及细齿。结子一枝数十颗,三月熟时须守护,否则鸟食无遗也。盐藏、蜜煎皆可,或同蜜捣作糕食,唐人以酪荐食之。林洪《山家清供》云︰樱桃经雨则虫自内生,人莫之见。用水浸良久,则虫皆出,乃可食也。试之果然。

【气味】

甘,热,涩,无毒。大明曰︰平,微毒。多食令人吐。

诜曰︰食多无损,但发虚热耳。有暗风人不可食,食之立发。

李鹏飞曰︰伤筋骨,败血气。有寒热病患不可食。

【主治】

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美志(《别录》)。止泄精、水谷痢(孟诜)。

【发明】

宗奭曰︰小儿食之过多,无不作热。此果三月末、四月初熟,得正阳之气,先诸果熟,故性热也。

震亨曰︰樱桃属火而有土,性大热而发湿。旧有热病及喘嗽者,得之立病,且有死者也。

时珍曰︰案︰张子和《儒门事亲》云︰舞水一富家有二子,好食紫樱,每日啖一、二升。半月后,长者发肺痿,幼者发肺痈,相继而死。呜呼﹗百果之生,所以养人,非欲害人。

富贵之家,纵其嗜欲取死,是何?天耶?命耶?邵尧夫诗云︰爽口物多终作疾。真格言哉﹗观此,则寇、朱二氏之言,益可证矣。王维诗云︰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盖谓寒物同食,犹可解其热也。

【气味】

甘,平,无毒。煮老鹅,易软熟。

【主治】

蛇咬,捣汁饮,并敷之(颂)。

东行根

【主治】

煮汁服,立下寸白、蛔虫(颂)。

【主治】

雀卵斑 ,同紫萍、牙皂、白梅肉研和,日用洗面(时珍)。

【主治】

面黑粉滓(方见李花)。

山婴桃 编辑

(《别录》上品)

【校正】

《唐本》退入有名未用,今移入此。

【释名】

朱桃(《别录》)、麦樱(《吴普》)、英豆(《别录》)、李桃。

诜曰︰此婴桃俗名李桃,又名柰桃。前樱桃名樱,非桃也。

【集解】

《别录》曰︰婴桃实大如麦,多毛。四月采,阴干。

弘景曰︰樱桃即今朱樱,可煮食者。婴桃形相似而实乖异,山间时有之,方药不用。

时珍曰︰树如朱婴,但叶长尖不团。子小而尖,生青熟黄赤,亦不光泽,而味恶不堪食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止泄、肠 ,除热,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美志(《别录》)。止泄精(孟诜)。

银杏 编辑

(《日用》)

【释名】

白果(《日用》)、鸭脚子。

时珍曰︰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梅尧臣诗︰鸭脚类绿李,其名因叶高。欧阳修诗︰绛囊初入贡,银杏贵中州。是矣。

【集解】

时珍曰︰银杏生江南,以宣城者为胜。树高二、三丈。叶薄纵理,俨如鸭掌形,有刻缺,面绿背淡。二月开花成簇,青白色,二更开花,随即卸落,人罕见之。一枝结子百十,状如楝子,经霜乃熟烂。去肉取核为果,其核两头尖,三棱为雄,二棱为雌。其仁嫩时绿色,久则黄。须雌雄同种,其树相望,乃结实;或雌树临水亦可;或凿一孔,内雄木一块,泥之,亦结。阴阳相感之妙如此。其树耐久,肌理白腻。术家取刻符印,云能召使也。

《文选‧吴都赋》注︰平仲果,其实如银。未知即此果否?

核仁

【气味】

甘、苦,平,涩,无毒。

时珍曰︰熟食,小苦微甘,性温有小毒。多食令人胪胀。

瑞曰︰多食壅气动风。小儿食多昏霍,发惊引疳。同鳗鲡鱼食,患软风。

【主治】

生食,引疳解酒,熟食益人(李鹏飞)。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嚼浆,涂鼻面手足,去 皴皱,及疥癣疳 阴虱(时珍)。

【发明】

时珍曰︰银杏,宋初始著名,而修本草者不收。近时方药亦时用之。其气薄味浓,性涩而收,色白属金。故能入肺经,益肺气,定喘嗽,缩小便。生捣能浣油腻,则其去痰浊之功,可类推矣。其花夜开,人不得见,盖阴毒之物,故又能杀虫消毒。然食多则收令太过,令人气壅胪胀昏顿。故《物类相感志》言︰银杏能醉人。而《三元延寿书》言︰白果食满千个者死。又云︰昔有饥者,同以白果代饭食饱,次日皆死也。

【附方】

新十八。

寒嗽痰喘︰白果七个。煨熟,以熟艾作七丸,每果入艾一丸,纸包再煨香,去艾吃。(《秘韫》方)

哮喘痰嗽︰鸭掌散︰用银杏五个,麻黄二钱半,甘草(炙)二钱。水一钟半,煎八分,卧十一个(炒黄),麻黄三钱,苏子二钱,款冬花、法制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钱,杏仁(去皮(并《摄咳嗽失声︰白果仁四两,白茯苓、桑白皮二两,乌豆半升(炒),蜜半斤。煮熟晒干为末,以乳汁半碗拌湿,九蒸九晒,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神效。(余居士方)

小便频数︰白果十四枚,七生七煨,食之,取效,止。

小便白浊︰生白果仁十枚,擂水饮,日一服,取效,止。

赤白带下,下元虚惫︰白果、莲肉、江米各五钱,胡椒一钱半。为末。用乌骨鸡一只,去肠风下血︰银杏煨熟,出火气,食之,米饮下。

肠风脏毒︰银杏四十九枚,去壳生研,入百药煎末和丸弹子大。每服二、三丸,空心细嚼,米饮送下。(戴原礼《证治要诀》)

牙齿虫 ︰生银杏,每食后嚼一、二个,良。(《永类钤方》)

手足皴裂︰生白果嚼烂,夜夜涂之。

鼻面酒 ︰银杏、酒浮糟,同嚼烂,夜涂旦洗。(《医林集要》)

头面癣疮︰生白果仁切断,频擦取效。(邵氏《经验方》)

下部疳疮,生白果杵,涂之。(赵原阳)阴虱作痒︰阴毛际肉中生虫如虱,或红或白,痒不可忍者。白果仁,嚼细,频擦之,取效狗咬成疮︰白果仁,嚼细涂之。

乳痈溃烂︰银杏半斤,以四两研酒服之,以四两研敷之。(《救急易方》)

水疔暗疔︰水疔色黄,麻木不痛;暗疔疮凸色红,使人昏狂。并先刺四畔,后用银杏去壳

胡桃 编辑

(宋《开宝》)

【释名】

羌桃(《名物志》)、核桃。

颂曰︰此果本出羌胡,汉时张骞使西域始得种还,植之秦中,渐及东土,故名之。

时珍曰︰此果外有青皮肉包之,其形如桃,胡桃乃其核也。羌音呼核如胡,名或以此。

或作核桃。《梵书》名播罗师。

【集解】

颂曰︰胡桃生北土,今陕、洛间甚多。大株浓叶多阴,实亦有房,秋冬熟时采之。出陈仓者,薄皮多肌;出阴平者,大而皮脆,急捉则碎。汴州虽有而实不佳,江表亦时有之,南方则无。

时珍曰︰胡桃树高丈许,春初生叶,长四、五寸,微似大青叶,两两相对,颇作恶气。

三月开花如栗花,穗苍黄色。结实至秋如青桃状,熟时沤烂皮肉,取核为果。

人多以榉柳接之。案刘恂《岭表录异》云︰南方有山胡桃,底平如槟榔,皮浓而大坚,多肉少穰。其壳甚浓,须椎之方破。然则南方亦有,但不佳耳。

核仁

【气味】

甘,平、温,无毒。

颂曰︰性热,不可多食。

思邈曰︰甘冷滑。多食动痰饮,令人恶心、吐水、吐食物。

志曰︰多食动风,脱人眉。同酒食,多令人咯血。

颖曰︰多食生痰、动肾火。

【发明】

震亨曰︰胡桃属土而有火,性热。本草云甘平,是无热矣。然又云动风、脱人眉,非热何以伤肺耶?

时珍曰︰胡桃仁味甘气热,皮涩肉润。孙真人言其冷滑,误矣。近世医方用治痰气喘嗽、醋心及疠风诸病,而酒家往往醉后嗜之。则食多吐水、吐食、脱眉,及酒同食咯血之说,亦未必尽然也。但胡桃性热,能入肾肺,惟虚寒者宜之。而痰火积热者,不宜多食耳。

【主治】

食之令人肥健、润肌、黑须发。多食利小便、去五痔。捣和胡粉,拔白须发,内孔中,则生黑毛。烧存性,和松脂研,敷瘰癧疮(《开宝》)。食之令人能食,通润血脉,骨肉细腻(诜,方见下)。治损伤、石淋。同破故纸蜜丸服,补下焦(颂)。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利三焦,温肺润肠,治虚寒喘嗽,腰脚重痛,心腹疝痛,血痢肠风,散肿毒,发痘疮,制铜毒(时珍)。

油胡桃

【气味】

辛,热,有毒。

【主治】

杀虫攻毒,治痈肿、疠风、疥癣、杨梅、白秃诸疮,润须发(时珍)。

【发明】

韩 曰︰破故纸属火,能使心包与命门之火相通。胡桃属木,主润血养血。血属阴,阴恶燥,故油以润之。佐破故纸,有木火相生之妙。故古有云︰黄柏无知母,破故纸无胡桃,犹水母之无虾也。

时珍曰︰三焦者,元气之别使。命门者,三焦之本原。盖一原一委也。命门指所居之腑而名,为藏精系胞之物。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为出纳腐熟之司。盖一以体名,一以用名。

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节之旁,两肾之间。二系著脊,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之腑。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灵枢‧本脏论》已著其浓薄缓急直结之状。而扁鹊《难经》不知原委体用之分,以右肾为命门,谓三焦有名无状。而高阳生伪撰《脉诀》,承其谬说,以误后人。至朱肱《南阳活人书》、陈言因方论》、戴起宗《脉诀刊误》,始著说辟之,而知之者尚鲜。胡桃仁颇类其状,而外皮水汁皆青黑。故能入北方,通命门,利三焦,益气养血,与破故纸同为补下焦肾命之药。夫命门气与肾通,藏精血而恶燥。若肾、命不燥,精气内充,则饮食自健,肌肤光泽,肠腑润而血脉通。此胡桃佐补药,有令人肥健能食,润肌黑发固精,治燥调血之功也。命门既通则三焦利,故上通于肺而虚寒喘嗽者宜之,下通于肾而腰脚虚痛者宜之。内而心腹诸痛可止,外而疮肿之毒可散矣。洪氏《夷坚志》只言胡桃治痰嗽能敛肺,盖不知其为命门三焦之药也。

油胡桃有毒,伤人咽肺,而疮科取之,用其毒也。胡桃制铜,此又物理之不可晓者。洪迈云︰迈有痰疾,因晚对,上遣使谕令以胡桃肉三颗,生姜三片,卧时嚼服,即饮汤两、三呷,又再嚼桃、姜如前数,即静卧,必愈。迈还玉堂,如旨服之,及旦而痰消嗽止。又溧阳洪辑幼子,病痰喘,凡五昼夜不乳食。医以危告。其妻夜梦观音授方,令服人参胡桃汤。辑急取新罗人参寸许,胡桃肉一枚,煎汤一蚬壳许,灌之,喘即定。明日以汤剥去胡桃皮用之,喘复作。仍连皮用,信宿而瘳。此方不载书册,盖人参定喘,胡桃连皮能敛肺故也。

【附方】

旧五,新二十七。

服胡桃法︰诜曰︰凡服胡桃不得并食,须渐渐食之。初日服一颗,每五日加一颗,至二十青娥丸︰方见草部补骨脂。

胡桃丸︰益血补髓,强筋壮骨,延年明目,悦心润肌,能除百病。用胡桃仁四两,捣膏,入破故纸、杜仲、萆 末各四两。杵匀,丸梧桐子大。每空心温酒、盐汤任下五十丸。(《御药院方》)

消肾溢精︰胡桃丸︰治消肾病,因房欲无节及服丹石,或失志伤肾,遂致水弱火强,口舌附子一枚(去皮,切片)。姜汁、蛤粉同焙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普济方》)

小便频数︰胡桃煨熟,卧时嚼之,温酒下。

石淋痛楚,便中有石子者︰胡桃肉一升,细米煮浆粥一升,相和顿服,即瘥。(崔元亮

《风寒无汗,发热头痛︰核桃肉、葱白、细茶、生姜等分。捣烂,水一钟,煎七分,热服。

覆衣取汗。(谈野翁方)

痰喘咳嗽︰方见发明。

老人喘嗽气促,睡卧不得,服此立定︰胡桃肉(去皮)、杏仁(去皮尖)、生姜各一两。

研产后气喘︰胡桃肉、人参各二钱。水一盏,煎七分,顿服。

久嗽不止︰核桃仁五十个(煮熟,去皮),人参五两,杏仁三百五十个(麸炒,汤浸,去皮)食物醋心︰胡桃烂嚼,以生姜汤下,立止。(《传信适用方》)

食酸齿 ︰细嚼胡桃即解。(《日华子本草》)

误吞铜钱︰多食胡桃,自化出也。胡桃与铜钱共食,即成粉,可证矣。(李楼方)

揩齿乌须︰胡桃仁(烧过)、贝母各等分。为散,日用之。(《圣惠》)

眼目暗昏︰四月内取风落小胡桃,每日午时食饱,以无根水吞下,偃卧,觉鼻孔中有泥腥赤痢不止︰胡桃仁、枳壳各七个,皂角(不蛀者)一挺。新瓦上烧存性,研为细末,分作八血崩不止︰胡桃肉十五枚。灯上烧存性,研作一服,空心温酒调下,神效。

急心气痛︰核桃一个,枣子一枚。去核夹桃,纸裹煨熟,以生姜汤一钟,细嚼送下。永久小肠气痛︰胡桃一枚,烧炭研末,热酒服之。(《奇效良方》)

便毒初起︰子和《儒门事亲》︰用胡桃七个。烧研酒服,不过三服,见效。杨氏《经验》︰用胡桃三枚,夹铜钱一个,食之即愈。

鱼口毒疮︰端午日午时,取树上青胡桃,筐内阴干,临时全烧为末,黄酒服。少行一、二一切痈肿,背痈、附骨疽,未成脓者︰胡桃十个(煨熟去壳),槐花一两。研末,杵匀,热疔疮恶肿︰胡桃一个。平破,取仁嚼烂,安壳内,合在疮上,频换,甚效。(《普济》)

痘疮倒陷︰胡桃肉一枚(烧存性),干胭脂半钱。研匀,胡荽煎,酒调服。(《儒门事亲》)

小儿头疮久不愈︰胡桃和皮,灯上烧存性,碗盖出火毒,入轻粉少许,生油调涂,一、二次愈。(《保幼大全》)

酒 鼻赤︰方见橘核。

耳出汁︰胡桃仁烧研,狗胆汁和作挺子,绵裹塞之。(《普济方》)

伤耳成疮︰出汁者。用胡桃杵取油纳入。(同上)火烧成疮︰胡桃仁烧黑,研敷。(《梅师方》)

压扑伤损︰胡桃仁捣,和温酒顿服,便瘥。(《图经本草》)

疥疮瘙痒︰油核桃一个,雄黄一钱,艾叶(杵熟)一钱。捣匀绵包,夜卧裹阴囊,立效。

胡桃青皮

【气味】

苦,涩,无毒。

【主治】

染髭及帛,皆黑。

志曰︰仙方取青皮压油,和詹糖香,涂毛发,色如漆也。

【附方】

新五。

乌髭发︰胡桃皮、蝌蚪等分。捣泥涂之,一染即黑。《总录》︰用青胡桃三枚,和皮捣细,入乳汁三盏,于银石器内调匀,搽须发三、五次,每日用胡桃油润之,良。

疡风︰青胡桃皮捣泥,入酱清少许、 砂少许合匀。先以泔洗,后敷之。(《外台》)

白癜风︰青胡桃皮一个,硫黄一皂子大,研匀。日日掺之,取效。

嵌甲︰胡桃皮,烧灰贴。

树皮

【主治】

止水痢。春月斫皮汁,沐头至黑。煎水,可染褐(《开宝》)。

【附方】

新一。

染须发︰胡桃根皮一秤,莲子草十斤。切,以瓮盛之,入水五斗,浸一月去滓,熬至五升,入芸苔子油一斗,慢火煎取五升收之。凡用,先以炭灰汁洗,用油涂之,外以牛蒡叶包住

【主治】

烧存性,入下血、崩中药(时珍)。

编辑

(宋《开宝》)

【释名】

KT (古榛字)。

时珍曰︰案︰罗氏《尔雅翼》云︰《礼记》郑玄注云︰关中甚多此果。关中,秦地也。

榛之从秦,盖取此意。《左传》云︰女贽不过榛、栗、枣、 ,以告虔也。则榛有臻至之义,以其名告己之虔也。古作KT ,从辛,从木。俗作莘,误矣。莘,音诜。

【集解】

志曰︰榛生辽东山谷。树高丈许。子如小栗,军行食之当粮。中土亦有。郑玄云︰关中 、坊甚多。

颂曰︰桂阳有KT 而丛生,实大如杏子中仁,皮子形色与栗无异,但小耳。

大明曰︰新罗榛子肥白,最良。

时珍曰︰榛树低小如荆,丛生。冬末开花如栎花,成条下垂,长二、三寸。二月生叶如初生樱桃,叶多皱纹而有细齿及尖。其实作苞,三、五相粘,一苞一实。实如栎实,下壮上锐,生青熟褐,其壳浓而坚,其仁白而圆,大如杏仁,亦有皮尖,然多空者,故谚云十榛九空。按︰陆机《诗疏》云︰榛有两种︰一种大小、枝叶、皮树皆如栗,而子小,形如橡子,味亦如栗,枝茎可以为烛,《诗》所谓树之榛栗者也;一种高丈馀,枝叶如木蓼,子作胡桃味,辽、代、上党甚多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益气力,实肠胃,令人不饥、健行(《开宝》)。止饥,调中开胃,甚验(大明)

阿月浑子 编辑

(《拾遗》)

【校正】

自木部移入此,并入《海药》无名木皮。

【释名】

胡榛子(《拾遗》)、无名子(《海药》)。

【集解】

藏器曰︰阿月浑子生西国诸番,与胡榛子同树,一岁胡榛子,二岁阿月浑子也

曰︰按︰徐表《南州记》云︰无名木生岭南山谷,其实状若榛子,号无名子,波斯家呼为阿月浑子也。

【气味】

辛,温,涩,无毒。

【主治】

诸痢,去冷气,令人肥健(藏器)。治腰冷,阴肾虚弱,房中术多用之,得木香、山茱萸良(李 )。

无名木皮(《海药》)

【气味】

辛,大温,无毒。

【主治】

阴肾萎弱,囊下湿痒,并煎汁小浴,极妙( )。

槠子 编辑

(《拾遗》)

【校正】

原附钩栗,今析出。

【集解】

藏器曰︰槠子生江南。皮、树如栗,冬月不凋,子小于橡子。

颖曰︰槠子有苦、甜二种,治作粉食、糕食,褐色甚佳。

时珍曰︰槠子,处处山谷有之。其木大者数抱,高二、三丈。叶长大如栗,叶稍尖而浓坚光泽,锯齿峭利,凌冬不凋。三、四月开白花成穗,如栗花。结实大如槲子,外有小苞,霜后苞裂子坠。子圆褐而有尖,大如菩提子。内仁如杏仁,生食苦涩,煮、炒乃带甘,亦可磨粉。甜槠子粒小,木纹细白,俗名面槠。苦槠子粒大,木纹粗赤,俗名血槠。其色黑者名铁槠。按︰《山海经》云︰前山有木,其名曰槠。郭璞注曰︰槠子似柞子,可食,冬月采之。

木作屋柱、棺材,难腐也。

【气味】

苦、涩,平,无毒。

时珍曰︰案︰《正要》云︰酸、甘,微寒。不可多食。

【主治】

食之不饥,令人健行,止泄痢,破恶血,止渴(藏器)。

皮、叶

【主治】

煮汁饮,止产妇血(藏器)。嫩叶︰贴 疮,一日三换,良(吴瑞)。

钩栗 编辑

(《拾遗》)

【释名】

巢钩子(《拾遗》)、甜槠子。

瑞曰︰钩栗即甜槠子。

时珍曰︰钩、槠二字,方音相近。其状如栎,当作钩栎。

【集解】

藏器曰︰钩栗生江南山谷。木大数围,冬月不凋,其子似栗而圆小。又有雀子,相似而圆黑,久食不饥。详槠子下。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食之不饥,浓肠胃,令人肥健(藏器)。

橡实 编辑

(音象。《唐本草》)

【校正】

自木部移入。

【释名】

橡斗(《说文》)、皂斗(同)、栎 (音历求)、柞子(音作)、 (杼同。序、暑

禹锡曰︰案︰《尔雅》云︰栩,杼也。又曰︰栎,其实 。孙炎注云︰栩,一名杼也。

栎,似樗之木也。 ,盛实之房也。其实名橡,有 自裹之。《诗‧唐风》云︰集于苞栩。《秦风》云︰山有苞栎。陆机注云︰即柞栎也。秦人谓之栎,徐人谓之杼,或谓之栩。其子谓之皂,亦曰皂斗。其壳煮汁可染皂也。今京洛、河内亦谓之杼。盖五方通语,皆一物也。

时珍曰︰栎,柞木也。实名橡斗、皂斗,谓其斗 剜象斗,可以染皂也。南人呼皂如柞,音相近也。

【集解】

颂曰︰橡实,栎木子也。所在山谷皆有。木高二、三丈。三、四月开花黄色,八、九月结实。其实为皂斗,槲、栎皆有斗,而以栎为胜。

宗奭曰︰栎叶如栗叶,所在有之。木坚而不堪充材,亦木之性也。为炭则他木皆不及。

其壳虽可染皂,若曾经雨水者,其色淡。槲亦有壳,但小而不及栎也。

时珍曰︰栎有二种︰一种不结实者,其名曰 ,其木心赤,《诗》云“瑟彼柞 ”是也;一种结实者,其名曰栩,其实为橡。二者树小则耸枝,大则偃蹇。其叶如槠叶,而纹理皆斜勾。四、五月开花如栗花,黄色。结实如荔枝核而有尖。其蒂有斗,包其半截。其仁如老莲肉,山人俭岁采以为饭,或捣浸取粉食,丰年可以肥猪。北人亦种之。其木高二、三丈,坚实而重,有斑纹点点。大者可作柱栋,小者可为薪炭。《周礼‧职方氏》“山林宜皂物,柞、栗之属”即此也。其嫩叶可煎饮代茶。

【修治】

雷曰︰霜后收采,去壳蒸之,从巳至未,锉作五片,晒干用。

周定王曰︰取子换水,浸十五次,淘去涩味,蒸极熟食之,可以济饥。

【气味】

苦,微温,无毒。

【主治】

下痢,浓肠胃,肥健人(苏恭)。涩肠止泻。煮食,止饥,御歉岁(大明)。

【发明】

思邈曰︰橡子,非果非谷而最益人,服食未能断谷,啖之尤佳。无气而受气,无味而受味,消食止痢,令人强健不极。

时珍曰︰木实为果,橡盖果也。俭岁,人皆取以御饥。昔挚虞入南山,饥甚,拾橡实而食;唐杜甫客秦州,采橡、栗自给,是矣。

【附方】

新五。

水谷下痢,日夜百馀行者︰橡实二两,楮叶(炙)一两。为末。每服一钱,食前乌梅汤调下血痢不止︰上方加缩砂仁半两。

下痢脱肛︰橡斗子,烧存性。研末。猪脂和敷。(《直指方》)

痔疮出血︰橡子粉、糯米粉各一升。炒黄,滚水调作果子,饭上蒸熟食之,不过四、五次,效。(李楼《奇方》)

石痈坚硬如石,不作脓︰用橡子一枚,以醋于青石上磨汁涂之。干则易,不过十度即平

斗壳

【修治】

大明曰︰入药并宜捣细,炒焦或烧存性,研用。

【气味】

涩,温,无毒。

【主治】

为散及煮汁服,止下痢。并可染皂(恭)。止肠风、崩中、带下、冷热泻痢。

【附方】

新五。

下痢脱肛︰橡斗壳烧存性,研末。猪脂和搽,并煎汁洗之。(《直指方》)

肠风下血︰橡斗子壳,用白梅肉填满,两个合定,铁线札住, 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米饮下。一方︰用硫黄填满, 研酒服。(余居士《选奇方》)

走马牙疳︰橡斗壳,入盐填满,合定烧透,出火毒,研末,入麝香少许。先以米泔漱过,搽之。(《全幼心鉴》)

风虫牙痛︰橡斗五个(入盐在内),皂荚一条(入盐在内)。同 过,研末。日擦三、五次,

木皮、根皮(《拾遗》)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恶疮,因风犯露致肿者,煎汁日洗,令脓血尽乃止,亦治痢(藏器)。止水痢,消瘰癧(大明)。

【附方】

新一。

蚀烂痈肿及疣赘瘤痣︰柞栎木灰四斗,桑柴灰四斗,锻石一斗五升。以沸汤调湿,甑中蒸一日,取釜中沸汤七斗,合甑灰淋之取汁,再熬至一升,投乱头发一鸡子大消尽,又剪五色彩投入消尽,瓶盛密收。每以少许,挑破点之。煎时勿令鸡、犬、妇人、小儿见。(《普济方》)

槲实 编辑

(音斛。《唐本草》)

【校正】

自木部移附此。

【释名】

槲 (音速),朴 (并《尔雅》)、大叶栎(俗)、栎 子。

时珍曰︰槲 ,犹觳觫也。栗子绽悬,有颤栗之象,故谓之栗;槲叶摇动,有觳觫之态,故曰槲 也。朴 者,婆娑、蓬然之貌。其树偃蹇,其叶 故也。俗称衣物不整者为朴,本此。其实木强,故俗谓之栎 子。《史》言︰武后挂赦书于槲树,人遂呼为金鸡树云。

【集解】

颂曰︰槲,处处山林有之。木高丈馀,与栎相类。亦有斗,但小不中用耳。不拘时采。其皮、叶入药。

宗奭曰︰槲亦有斗,木虽坚而不堪充材,只宜作柴,为炭不及栎木。

时珍曰︰槲有二种︰一种丛生小者名 (音孚,见《尔雅》)。一种高者名大叶栎。树、叶俱似栗,长大粗浓,冬月凋落,三、四月开花亦如栗,八、九月结实似橡子而稍短小,其蒂亦有斗。其实僵涩味恶,荒岁人亦食之。其木理粗不及橡木,所谓樗栎之材者指此。

【气味】

苦,涩,平,无毒。

【主治】

蒸煮作粉,涩肠止痢,功同橡子(时珍)。

槲若

【修治】

颂曰︰若即叶之名也。入药须微炙令焦。

【气味】

甘、苦,平,无毒。

【主治】

疗痔,止血及血痢,止渴(恭)。活血,利小便,除面上 赤(时珍)。

【附方】

旧五,新三。

猝然吐血︰槲叶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和滓服。(《简要济众》)

鼻衄不止︰槲叶。捣汁一小盏,顿服即止。(《圣惠方》)

肠风血痔热多者尤佳︰槲叶(微炙,研末)一钱,槐花(炒,研末)一钱。米饮调服。

未止冷淋茎痛︰槲叶,研末。每服三钱,水一盏,葱白七寸,煎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二孩子淋疾︰槲叶三片。煎汤服一鸡子壳,小便即时下也。(孙真人方)

蝼蛄漏疾︰槲叶,烧存性,研。以米泔别浸槲叶,取汁洗疮后,乃纳灰少许于疮中。(《圣惠方》)。

鼻上 出脓血者︰以泔水煮槲叶,取汁洗之,拭干,纳槲叶灰少许于中,良。(《圣惠》)

腋下胡臭︰槲若三升。切,水煮浓汁,洗毕,即以甘苦瓠壳烟熏之。后用辛夷、细辛、杜

木皮(俗名赤龙皮)

【气味】

苦,涩,无毒。

【主治】

煎服,除蛊及漏,甚效(恭)。煎汤,洗恶疮,良(权)。能吐瘰癧,涩五脏(大明)。止赤白痢,肠风下血(时珍)。

【附方】

旧四,新六。

赤龙皮汤︰治诸败烂疮、乳疮。用槲皮(切)三升。水一斗,煮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温用附骨疽疮︰槲皮烧研,米饮每服方寸匕。(《千金方》)

下部生疮︰槲皮、榉皮煮汁,熬如饴糖,以导下部。(《肘后方》)

一切 疾︰《千金》︰用槲树北阴白皮三十斤(锉)。以水一石,煮一斗,去滓,煎如饴;又取通都厕上雄鼠屎、雌鼠屎各十四枚,烧汁尽研和之,纳温酒一升和匀。瘦人食五合,当有虫出也。崔氏《纂要》︰用槲白皮(切)五升。水八升,煮令泣泣,去滓,再煎成膏。日服小儿瘰癧︰槲树皮,去粗皮,切,煎汤频洗之。(《圣惠方》)

蛊毒下血︰槲木北阴白皮一大握(长五寸)。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空腹分服,即吐毒出也。《千金及翼》赤白久痢︰不拘大人、小儿。用新槲皮一斤。去黑皮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煎久痢不止︰槲白皮(姜汁炙五度)一两,干姜(炮)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久疮不已︰槲木皮一尺,阔六寸,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入白沙糖十挺,煎取一升,分三服,即吐而愈。(《肘后方》)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