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谷之三
谷之二 ◄ | 本草纲目 谷之三 |
► 谷之四 |
谷之三 (菽豆类一十四种)
编辑大豆
编辑(《本经》中品)
【校正】禹锡曰︰原附大豆黄卷下,今分出。
【释名】 尗(俗作菽。时珍曰︰豆、尗皆荚谷之总称也。篆文尗,象荚生附茎下垂之形。豆象子在荚中之形。《广雅》云︰大豆,菽也。小豆, 也),角曰荚,叶曰藿,茎曰萁。
【集解】《别录》曰︰大豆生太山平泽,九月采之。
颂曰︰今处处种之。有黑、白二种,入药用黑者。紧小者为雄,用之尤佳。
宗奭曰︰大豆有绿、褐、黑三种。有大、小两类︰大者出江、浙、湖南、湖北;小者生他处,入药力更佳。又可 为腐食。
时珍曰︰大豆有黑、白、黄、褐、青、斑数色︰黑者名乌豆,可入药,及充食,作豉;黄者可作腐,榨油,造酱;余但可作腐及炒食而已。皆以夏至前后下种,苗高三、四尺,叶团有尖,秋开小白花成丛,结荚长寸余,经霜乃枯。按︰《吕氏春秋》云︰得时之豆,长茎短足,其荚二七为族,多枝数节,竞叶蕃实,大菽则圆,小菽则团。先时者,必长以蔓、浮叶疏节、小荚不实。后时者,必短茎疏节、本虚不实。又 胜之《种植书》云︰夏至种豆,不用深耕。豆花憎见日,见日则黄烂而根焦矣。知岁所宜,以囊盛豆子,平量埋阴地,冬至 后十五日发取量之,最多者种焉。盖大豆保岁易得,可以备凶年,小豆不保岁而难得也。
黑大豆
【气味】甘,平,无毒。久服,令人身重。
岐伯曰︰生温,熟寒。
藏器曰︰大豆生平,炒食极热,煮食甚寒,作豉极冷,造酱及生黄卷则平。牛食之温,马食之冷。一体之中,用之数变。
之才曰︰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诸胆汁良。
诜曰︰大豆黄屑忌猪肉。小儿以炒豆、猪肉同食,必壅气致死,十有八、九。十岁已上不畏也。
时珍曰︰服蓖麻子者,忌炒豆,犯之胀满致死。服浓朴者亦忌之,动气也。
【主治】生研,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止痛(《本经》)。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脏结积内寒,杀乌头毒。炒为屑,主胃中热,除痹去肿,止腹胀消谷 (《别录》)。煮食,治温毒水肿(《蜀本》)。调中下气,通关脉,制金石药毒、治牛马温毒(《日华》)。煮汁,解 石、砒石、甘遂、天雄、附子、射罔、巴豆、芫青、斑蝥、百药之毒及蛊毒。入药,治下痢脐痛。冲酒,治风痉及阴毒腹痛。牛胆贮之,止消渴(时珍)。炒黑,热投酒中饮之,治风痹瘫缓口噤,产后头风。食罢生吞半两,去心胸烦热,热风恍惚,明目镇心,温补。久服,好颜色,变白不老。煮食性寒,下热气肿,压丹石烦热,汁消肿(藏器)。主中风脚弱,产后诸疾。同甘草煮汤饮,去一切热毒气,治风毒脚气。煮食,治心痛筋挛膝痛胀满。同桑柴灰汁煮食,下水鼓腹胀。和饭捣,涂一切毒肿。疗男女阴肿,以绵裹 纳之(孟诜)。治肾病,利水下气,制诸风热,活血,解诸毒(时珍)。
【发明】颂曰︰《仙方》修治末服之,可以辟谷度饥。然多食令人体重,久则如故也。
诜曰︰每食后磨拭吞三十粒,令人长生。初服时似身重,一年以后,便觉身轻,又益阳 道也。
颖曰︰陶华以黑豆入盐煮,常时食之,云能补肾。盖豆乃肾之谷,其形类肾,而又黑色通肾,引之以盐,所以妙也。
时珍曰︰按︰《养老书》云︰李守愚每晨水吞黑豆二七枚,谓之五脏谷,到老不衰。夫 豆有五色,各治五脏。惟黑豆属水性寒,为肾之谷,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而活血解毒,所谓同气相求也。又按︰古方称大豆解百药毒,予每试之大不然;又加甘草,其验乃奇。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附方】旧三十一,新三十六。 服食大豆,令人长肌肤,益颜色,填骨髓,加气力,补虚能食,不过两剂︰大豆五升,如作酱法,取黄捣末,以猪肪炼膏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温酒下。神验秘方也。 肥人不可服之。(《延年秘录》)。
救荒济饥︰《博物志》云︰左慈荒年法︰用大豆粗细调匀者,生熟 令光,暖彻豆内。 先日不食,以冷水顿服讫。一切鱼肉菜果,不得复经口。渴即饮冷水。初小困,十数日后,体力壮健,不复思食也。 黄山谷救荒法︰黑豆、贯众各一升,煮熟去众,晒干。每日空心啖五、七粒。食百木枝叶皆有味,可饱也。王氏《农书》云︰辟谷之方,见于石刻。水旱虫荒,国有代有,甚则怀金立鹄,易子炊骸,为民父母者,不可不知此法也。
昔晋惠帝永宁二年,黄门侍郎刘景先表奏︰臣遇太白山隐士,传济饥辟谷仙方。臣家大小七十馀口,更不食别物。若不如斯,臣一家甘受刑戮。其方︰用大豆五斗淘净,蒸三遍,去皮。用大麻子三斗浸一宿,亦蒸三遍,令口开取仁。各捣为末,和捣作团如拳大。入甑内蒸,从戌至子时止,寅时出甑,午时晒干为末。干服之,以饱为度。不得食一切物。第一顿得七日不饥,第二顿得四十九日不饥,第三顿三百日不饥,第四顿得二千四百日不饥,更不必服,永不饥也。不问老少,但依法服食,令人强壮,容貌红白,永不憔悴。口渴,即研大麻子汤饮之,转更滋润脏腑。
若要重吃物,用葵子三合研末,煎汤冷服,取下药如金色,任吃诸物,并无所损。前知随州朱颂教民用之有验,序其首尾,勒石于汉阳大别山太平兴国寺。又方︰用黑豆五斗淘净,蒸三遍,晒干,去皮为末。秋麻子三升,浸去皮,晒研。糯米三斗作粥,和捣为剂如拳大,入甑中蒸一宿,取晒为末。用红小枣五斗,煮去皮核,和为剂如拳大,再蒸一夜。服之,至饱为度。如渴,饮麻子水,便滋润脏腑也。脂麻亦可。但不得食一切之物。
炒豆紫汤︰颂曰︰古方有紫汤,破血去风,除气防热,产后两日尤宜服之。用乌豆五升,清酒一斗,炒豆令烟绝,投酒中,待酒紫赤色,去豆。量性服之,可日夜三盏,神验。中风口噤,加鸡屎白二升,和炒,投之。
豆淋酒法︰宗奭曰︰治产后百病,或血热,觉有馀血水气,或中风困笃,或背强口噤,或但烦热螈 口渴,或身头皆肿,或身痒呕逆直视,或手足顽痹,头旋眼眩,此皆虚热中风也。用大豆三升熬熟,至微烟出,入瓶中,以酒五升沃之,经一日以上。服酒一升,温覆令少汗出,身润即愈。口噤者,加独活半斤,微微捶破,同沃之。产后宜常服,以防风气,又消结血。
中风口 ︰即上方,日服一升。(《千金》)。
头风头痛︰即上方,密封七日,温服。(《千金》)。
破伤中风口噤︰《千金方》︰用大豆一升,熬去腥气,勿使太熟,杵末,蒸令气遍,取下甑,以酒一升淋之。温服一升,取汗。敷膏疮上,即愈。《经验方》︰用黑豆四十枚,朱砂二十文,同研末。以酒半盏,调一字服之。
颈项强硬,不得顾视︰大豆一升,蒸变色,囊裹枕之。(《千金》)。
暴得风疾,四肢挛缩不能行。取大豆三升,淘净湿蒸,以醋二升,倾入瓶中,铺于地上,更蒸豆再作,并饮荆沥汤。如此三日三夜即休。(崔氏《纂要》)。
风入脏中,治新久肿,风入脏中︰以大豆一斗,水五斗,煮取一斗二升,去滓。入美酒斗半,煎取九升。旦服三升取汗,神验。(《千金翼》)。
风毒攻心,烦躁恍惚︰大豆半升淘净,以水二升,煮取七合,食后服之。(《心镜》)。
卒风不语︰大豆煮汁,煎稠如饴,含之,并饮汁。(《肘后方》)。
喉痹不语︰同上法。(《千金》)。
卒然失音︰诜曰︰用生大豆一升,青竹 子四十九枚(长四寸,阔一分),水煮熟,日 夜二热毒攻眼,赤痛脸浮︰用黑豆一升,分作十袋,沸汤中蒸过,更互熨之,三遍则愈。(《普济方》)。
卒然中恶︰大豆二七枚,鸡子黄一个,酒半升,和匀顿服。(《千金》)。
阴毒伤寒,危笃者︰用黑豆炒干,投酒,热饮或灌之。吐则复饮,汗出为度。((《居家必用》)。
胁痛如打︰大豆半升熬焦,入酒一升煮沸,饮取醉。(《肘后》)。
腰胁卒痛︰大豆(炒)二升,酒三升,煮二升,顿服。(《肘后》)。
卒然腰痛︰大豆六升,水拌湿,炒热,布裹熨之,冷即易。乃张文仲所处方也。(《延年
脚气冲心,烦闷不识人︰以大豆一升,水三升,浓煮汁服半升。未定,再服半升。(《广利方》)。
身面浮肿︰《千金》︰用乌豆一升,水五升,煮汁三升,入酒五升,更煮三升,分温三服。不瘥再合。王 《百一选方》︰用乌豆煮至皮干,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建炎初,吴
内翰女孙忽发肿凸,吴检《外台》得此方,服之立效。
新久水肿︰大豆一斗,清水一斗,煮取八升,去豆,入薄酒八升,再煎取八升服之。再三服,水当从小便中出。(《范汪方》)。
腹中痞硬,夏秋之交,露坐夜久,腹中痞,如群石在腹。用大豆半升,生姜八分。水三升,煎一升已来,顿服瘥。(《经验方》)。
霍乱胀痛︰大豆生研,水服方寸匕。(《普济》)。
水痢不止︰大豆一升,炒白术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米饮下。(《指南方》)。
赤痢脐痛︰黑豆、茱萸子二件,搓摩,吞咽之,良。(《经验》)。
赤白下痢︰方见猪胆。
男子便血︰黑豆一升,炒焦研末,热酒淋之,去豆饮酒,神效。(《活人心统》)。
一切下血︰雄黑豆紧小者,以皂角汤微浸,炒熟去皮为末,炼猪脂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陈米饮下。(华佗《中藏经》)。
小儿沙淋︰黑豆一百二十个,生甘草一寸,新水煮热,入滑石末,乘热饮之,良。(《全幼心鉴》)。 肾虚消渴,难治者︰黑大豆(炒)、天花粉等分,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黑豆汤下七十丸,日二。名救活丸。(《普济方》)。
消渴饮水︰乌豆置牛胆中,阴干百日,吞尽即瘥。(《肘后方》)。
昼夜不眠︰以新布火炙熨目,并蒸大豆,更番囊盛枕之,冷即易,终夜常枕之,即愈。 (《肘后方》)。
疫疠发肿︰大黑豆二合(炒熟),炙甘草一钱,水一盏煎汁,时时饮之。《夷坚志》云︰靖康二年春,京师大疫。有异人书此方于壁间,用之立验也。
乳石发热︰乌豆二升,水九升,铜器煮五升汁,熬稠一升,饮之。(《外台秘要》)。
解 砒毒︰大豆煮汁饮之,良。(《肘后》)。
酒食诸毒︰大豆一升,煮汁服,得吐即愈。(《广记》)。
解诸鱼毒︰大豆,煮汁饮之。(《卫生方》)。
解巴豆毒,下利不止︰大豆,煮汁一升,饮之。(《肘后方》)。
恶刺疮痛︰大豆,浓煮汁渍之,取瘥。(《千金方》)。
汤火灼疮︰大豆,煮汁涂之,易愈,无斑。(《子母秘录》)。
打头青肿︰豆黄末水和敷之。(《千金方》)。 折伤堕坠,瘀血在腹,气短︰大豆五升,水一斗,煮汁二升,顿服。剧者不过三作。(《千金方》)。
豌疮烦躁︰大豆,煮汁饮之,佳。(《子母秘录》)。
痘疮湿烂︰黑大豆,研末,敷之。
小儿头疮︰黑豆炒存性研,水调敷之。(《普济方》)。
身面疣目︰七月七日,以大豆拭疣上三过。使本人种豆于南向屋东头第二溜中。豆生叶,以热汤沃杀,即愈。(《外台秘要》)。
染发令乌︰醋煮黑大豆,去豆煎稠,染之。(《千金》)。
牙齿不生,不拘大人、小儿,年多者︰用黑豆三十粒,牛粪火内烧令烟尽,研入麝香少许。先以针挑破血出,以少许揩之。不得见风,忌酸咸物。(《经验方》)。
牙齿疼痛︰黑豆煮酒,频频漱之,良。(周密《浩然斋视听抄》)。
月经不断︰用前紫汤服之,佳。
妊娠腰痛︰大豆一升。酒三升,煮七合,空心饮之。(《心镜》)。
子死腹中,月数未足,母欲闷绝者︰用大豆三升,以醋煮浓汁,顿服,立出。(《产乳》)。
胞衣不下︰大豆半升,醇酒三升,煮一升半,分三服。(《产书》)。
辟禳时气︰以新布盛大豆一斗,纳井中一宿取出。每服七粒,佳。(《类要》)。
菜中蛇蛊︰蛇毒入菜果中,食之令人得病,名蛇蛊。大豆为末,酒渍绞汁,服半升。
身如虫行︰大豆水渍绞浆,旦旦洗之,或加少面,沐发亦良。(《千金方》)。
小儿丹毒︰浓煮大豆汁,涂之甚良。(《千金》)。
风疽疮疥,凡脚 及 中痒,搔则黄汁出者,是也︰以青竹筒三尺,著大豆一升在内,千金》)。
肝虚目暗,迎风下泪︰用腊月牯牛胆,盛黑豆悬风处。取出,每夜吞三、七粒,久久自明。(《龙木论》)。
小儿胎热︰黑豆二钱,甘草一钱,入灯心七寸,淡竹叶一片,水煎,不拘时候服。(《全幼心鉴》)。
天蛇头指。痛,臭甚者︰黑豆生研末,入茧内,笼之。(《济急方》)
大豆皮
【主治】生用,疗痘疮目翳。嚼烂,敷小儿尿灰疮(时珍)。
豆叶
【主治】捣敷蛇咬,频易即瘥(时珍。出《广利方》)。
【发明】时珍曰︰按︰《抱朴子‧内篇》云︰相国张文蔚庄内有鼠野狼穴,养四子为蛇所吞。鼠野狼雌雄情切,乃于穴外 土壅穴。俟蛇出头,度其回转不便,当腰咬断而劈腹,衔出四子,尚有气。置于穴外,衔豆叶嚼而敷之,皆活。后人以豆叶治蛇咬,盖本于此。
【附方】新二。
止渴急方︰大豆苗(嫩者)三、五十茎,涂酥炙黄为末。每服二钱,人参汤下。(《圣济总录》)。
小便血淋︰大豆叶一把,水四升,煮二升,顿服。(《千金方》)。
花
【主治】主目盲,翳膜(时珍)。
大豆黄卷
编辑(《本经》中品)
【释名】豆 。
弘景曰︰黑大豆为 牙,生五寸长,便干之,名为黄卷,用之熬过,服食所须。
时珍曰︰一法︰壬癸日以井华水浸大豆,候生芽,取皮,阴干用。
【气味】甘,平,无毒。
普曰︰得前胡、杏子、牡蛎、乌喙、天雄、鼠屎,共蜜和良。恶海藻、龙胆。
【主治】湿痹,筋挛膝痛(《本经》)。五脏不足,胃气结积,益气止痛,去黑皯,润肌肤皮毛(《别录》)。破妇人恶血(孟诜。颂曰:古方蓐妇药中多用之)。宜肾(思邈)。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时珍)。
【附方】新四。
大豆 散︰治周痹在血脉之中,随脉上下,本痹不痛,今能上下周身,故名。治周痹注,五脏留滞,胃中结聚,益气出毒,润皮毛,补肾气。用大豆 一斤(炒香),为末。每服半钱,温酒调下,空心,加至一钱,日三服。(《宣明方》)。
诸风湿痹,筋挛膝痛,胃中积热口疮烦闷,大便秘涩︰黄卷散︰用大豆黄卷(炒熟捣末)
一水病肿满喘急,大小便涩︰大豆黄卷(醋炒)、大黄(炒)等分。为细末。葱、橘皮汤服二小儿撮口︰初生豆芽研烂,绞汁和乳,灌少许,良。(《普济方》)
黄大豆
编辑(《食鉴》)
【集解】时珍曰︰大豆有黑、青、黄、白、斑数色,惟黑者。入药,而黄、白豆炒食作腐豆叶而大,结角比黑豆角稍肥大,其荚、叶嫩时可食,甘美。
【气味】甘,温,无毒。
时珍曰︰生温,炒热微毒。多食,壅气生痰动嗽,令人身重,发面黄疮疥。
【主治】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肿毒(宁原)。研末,熟水和,涂痘后痈(时珍)。
【附方】新一。
痘后生疮︰黄豆烧黑研末,香油调涂。
豆油
【气味】辛、甘,热,微毒。
【主治】涂疮疥,解发 (时珍)。
秸
【主治】烧灰,入点痣、去恶肉药(时珍)。
赤小豆
编辑(《本经》)
中品)
【校正】自大豆分出。
【释名】赤豆(恭)、红豆(俗)、 (《广雅》)
,叶名藿。
时珍曰︰案︰《诗》云︰黍稷稻粱,禾麻菽麦。此即八谷也。董仲舒注云︰菽是大豆,有两种。小豆名 ,有三、四种。王祯云︰今之赤豆、白豆、绿豆、萱豆,皆小豆也。此则入药用赤小者也。
【集解】颂曰︰赤小豆,今江淮间多种之。
宗奭曰︰关西、河北、汴洛多食之。
时珍曰︰此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俱于夏至 后下种,苗科高尺许,枝叶似豇豆,叶微圆峭而小。至秋开花,似豇豆花而小淡,银褐色,有腐气。结荚长二、三寸,比绿豆荚稍大,皮色微白带红。三青二黄时即收之,可煮可炒,可作粥、饭、馄饨馅并良也。
【气味】甘、酸,平,无毒。
思邈曰︰甘、咸,冷。合鱼 食成消渴,作酱同饭食成口疮。
藏器曰︰驴食足轻,人食身重。
【主治】下水肿,排痈肿脓血(《本经》)。疗寒热热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下腹胀 满,吐逆卒 (《别录》)。消热毒,散恶血,除烦满,通气,健脾胃,令人美食。捣末同鸡子白,涂一切热毒痈肿。煮汁,洗小儿黄烂疮,不过三度(权)。缩气行风,坚筋骨,抽肌肉。久食瘦人(士良)。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暴痢后,气满不能食者,煮食一顿即辟瘟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和鲤鱼、蠡鱼、鲫鱼、黄雌鸡煮食,并能利水消肿(时珍)。
【发明】弘景曰︰小豆逐津液,利小便。久服令人肌肤枯燥。
颂曰︰水气、脚气最为急用。有人患脚气,以袋盛此豆,朝夕展转践踏之,久久遂愈。
好古曰︰治水者惟知治水,而不知补胃,则失之壅滞。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乃其药也。
藏器曰︰赤小豆,和桑根白皮煮食,去湿气痹肿;和通草煮食,则下气无限,名脱气丸时珍曰︰赤小豆,小而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 ,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令太过,津血渗泄,所以令人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以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气除湿散热耳。或言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死为疫鬼,而畏赤豆,故于是日作小豆粥厌之,亦傅会之妄说也。又案︰陈自明《妇人良方》云︰予妇食素,产后七日,乳脉不行,服药无效。偶得赤小豆一升,煮粥食之,当夜遂行。因 阅本草载此,谩记之。又《朱氏集验方》云︰宋仁宗在东宫时,患 腮,命道士赞宁治之。 取小豆七十粒为末,敷之而愈。中贵人任承亮后患恶疮近死,尚书郎傅永授以药立愈。叩其方,赤小豆也。予苦胁疽,既至五脏,医以药治之甚验。承亮曰︰得非赤小豆耶?医谢曰︰某用此活三十口,愿勿复言。有僧发背如烂瓜,邻家乳婢用此治之如神。此药治一切痈疽疮疥及赤肿,不拘善恶,但水调涂之,无不愈者。但其性粘,干则难揭,入苎根末即不粘,此法尤佳。
【附方】旧十五,新十九。
水气肿胀︰颂曰︰用赤小豆五合,大蒜一颗,生姜五钱,商陆根一条,并碎破,同水煮烂,去药,空心食豆,旋旋啜汁令尽,肿立消也。韦宙《独行方》︰治水肿从脚起,入腹则杀人。赤小豆一斗,煮极烂,取汁五升,温渍足膝。若已入腹,但食小豆,勿杂食,亦愈。
《梅师》︰治水肿。以东行花桑枝烧灰一升,淋汁,煮赤小豆一升,以代饭,良。水蛊腹大,动摇有声, 皮肤黑者︰用赤小豆三升,白茅根一握,水煮食豆,以消为度。
辟禳瘟疫︰《五行书》云︰正月朔旦及十五日,以赤小豆二七枚,麻子七枚,投井中,辟瘟疫甚效。又正月七日,新布囊盛赤小豆置井中,三日取出,男吞七枚,女吞二七枚,竟年无病也。(《肘后方》)
辟厌疾病︰正月元旦,面东,以齑水吞赤小豆三七枚,一年无诸疾。又七月立秋日,面 西
伤寒狐惑︰张仲景曰︰狐惑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 黄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赤小豆三升(
下部卒痛,如鸟啄之状︰用小豆、大豆各一升,蒸熟,作二囊,更互坐之,即止。(《肘后方》)。
水谷痢疾︰小豆一合,熔蜡三两,顿服取效。(《必效方》)
热毒下血,或因食热物发动︰赤小豆末,水服方寸匕。(《梅师方》)
肠痔下血︰小豆二升,苦酒五升,煮熟日干,再浸至酒尽乃止,为末。酒服一钱,日三服。(《肘后方》)。
舌上出血,如簪孔︰小豆一升,杵碎,水三升和,绞汁服。(《肘后方》)。
热淋血淋,不拘男女︰用赤小豆三合,慢火炒为末,煨葱一茎,擂酒热调二钱服。(《修真秘旨》)。
重舌鹅口︰赤小豆末,醋和涂之。(《普济方》)。
小儿不语,四、五岁不语者︰赤小豆末,酒和,敷舌下。(《千金》)。
牙齿疼痛︰红豆末,擦牙吐涎,及吹鼻中。一方入铜青少许。一方入花碱少许。(《家宝方》 )。
中酒呕逆︰赤小豆煮汁,徐徐饮之。(《食鉴本草》)。
频致堕胎︰赤小豆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
妊娠行经︰方同上。
妇人难产︰《产宝》︰用赤小豆生吞七枚,佳。《集验》︰治难产日久气乏。用赤小豆一升,以水九升,煮取汁,入炙过黄明胶一两,同煎少时。一服五合,不过三、四服,即产
胞衣不下︰用赤小豆,男七枚,女二七枚,东流水吞服之。(《救急方》)。
产后目闭心闷︰赤小豆生研,东流水服方寸匕。不瘥更服。(《肘后方》)。
产后闷满,不能食︰用小豆三、七枚,烧研,冷水顿服,佳。(《千金方》)。
乳汁不通︰赤小豆煮汁饮之。(《产书》)。
妇人吹奶︰赤小豆,酒研,温服,以滓敷之。(熊氏)。
妇人乳肿︰小豆、莽草等分。为末。苦酒和敷,佳。(《梅师》)。
痈疽初作︰赤小豆末,水和涂之,毒即消散,频用有效。(《短剧方》)。
石痈诸痈︰赤小豆五合,纳苦酒中五宿,炒研,以苦酒和涂即消。加栝蒌根等分。(《范汪方》)
痘后痈毒︰赤小豆末,鸡子白调涂敷之。
腮颊热肿︰赤小豆末,和蜜涂之,一夜即消。或加芙蓉叶末尤妙。
丹毒如火赤小豆末,和鸡子白,时时涂之不已,逐手即消。(《短剧方》)。
风瘙瘾疹︰赤小豆、荆芥穗等分,为末,鸡子清调涂之。
金疮烦满︰赤小豆一升,苦酒浸一日,熬燥再浸,满三日,令黑色,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
六畜肉毒︰小豆一升,烧研。水服三方寸匕,神良。(《千金方》)。
叶
【主治】去烦热,止小便数(《别录》)。煮食,明目(《日华》)。
【发明】时珍曰︰小豆利小便,而藿止小便,与麻黄发汗而根止汗同意,物理之异如此
【附方】旧一,新一。
小便频数︰小豆叶一斤,入豉汁中煮,调和作羹食之。(《心镜》)。
小儿遗尿︰小豆叶捣汁服之。(《千金》)
芽
【主治】妊娠数月,经水时来,名曰漏胎;或因房室,名曰伤胎。用此为末,温酒服方寸匕,日三,得效乃止(时珍。出《普济》)。
腐婢
编辑(《本经》下品)
【集解】《别录》曰︰腐婢生汉中,小豆花也。七月采之,阴干四十日。
弘景曰︰花与实异用,故不同品。方家不用。未解何故有腐婢之名?《本经》不言是小豆花,《别录》乃云,未审是否?今海边有小树,状如栀子,茎条多曲,气似腐臭。土人呼为腐婢,疗疟有效。以酒渍皮服,疗心腹疾。此当是真,此条应入木部也。
恭曰︰腐婢,相承以为葛花。葛花消酒大胜,而小豆全无此效,当以葛花为真。
禹锡曰︰按︰《别本》云︰小豆花亦有腐气。与葛花同服,饮酒不醉。与《本经》治酒病相合。陶、苏二说并非。
甄权曰︰腐婢即赤小豆花也。
颂曰︰海边小树、葛花、赤小豆花,三物皆有腐婢之名,名同物异也。
宗奭曰︰腐婢既在谷部,豆花为是,不必多辩。
时珍曰︰葛花已见本条。小豆能利小便,治热中,下气止渴,与腐婢主疗相同,其为豆花无疑。但小豆有数种,甄氏《药性论》独指为赤小豆,今姑从之。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 疟,寒热邪气,泄痢,阴不起。止消渴。病酒头痛(《本经》。《心镜》云︰上证,用花同豉汁五味,煮羹食之)。消酒毒,明目,下水气,治小儿丹毒热肿,散气满不能食,煮一顿食之(《药性》)。治热中积热,痔 下血(时珍。《宣明》葛花丸中用之)。
【附方】新二。
饮酒不醉︰小豆花、叶,阴干百日为末,水服方寸匕。或加葛花等分。(《千金》)。
疔疮恶肿︰小豆花末,敷之。(《普济方》)
绿豆
编辑(宋《开宝》)
【释名】时珍曰︰绿以色名也。旧本作KT 者,非矣。
【集解】志曰︰绿豆圆小者佳。粉作饵炙食之良。大者名 豆,苗、子相似,亦能下气治霍乱也。
瑞曰︰有官绿、油绿,主疗则一。
时珍曰︰绿豆,处处种之。三、四月下种,苗高尺许,叶小而有毛,至秋开小花,荚如赤豆荚。粒粗而色鲜者为官绿;皮薄而粉多、粒小而色深者为油绿;皮浓而粉少早种者,呼为摘绿,可频摘也;迟种呼为拔绿,一拔而已。北人用之甚广,可作豆粥、豆饭、豆酒,炒食、 食,磨而为面,澄滤取粉,可以作饵顿糕,荡皮搓索,为食中要物。以水浸湿生白芽,又为菜中佳品。牛马之食亦多赖之。真济世之良谷也。
【气味】甘,寒,无毒。
藏器曰︰用之宜连皮,去皮则令人小壅气,盖皮寒而肉平也。反榧子壳,害人。合鲤鱼
【主治】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毒。生研绞汁服,治丹毒烦热风疹,药石发动,热气奔豚(《开宝》)。治寒热热中,止泄痢卒 ,利小便胀满(思邈)。浓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除吐逆(《日华》)。补益元气,和调五脏,安精神,行十二经脉,去浮风,润皮肤,宜常食之。煮汁,止消渴(孟诜)。解一切药草、牛马、金石诸毒(宁原)。治痘毒,利肿
【发明】时珍曰︰绿豆肉平皮寒,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宜连皮生研水服。
按︰《夷坚志》云︰有人服附子酒多,头肿如斗,唇裂血流。急求绿豆、黑豆各数合嚼食,并煎汤饮之,乃解也。
【附方】新十一。
扁鹊三豆饮,治天行痘疮。预服此饮,疏解热毒,纵出亦少︰用绿豆、赤小豆、黑大豆各一升,甘草节二两,以水八升,煮极熟。任意食豆饮汁,七日乃止。一方︰加黄大豆、白大痘后痈毒初起,以三豆膏治之,神效︰绿豆、赤小豆、黑大豆等分,为末。醋调时时扫涂,即消。(《医学正传》)
防痘入眼︰用绿豆七粒,令儿自投井中,频视七遍,乃还。
小儿丹肿︰绿豆五钱,大黄二钱。为末。用生薄荷汁入蜜调涂。(《全幼心鉴》)。
赤痢不止︰以大麻子,水研滤汁,煮绿豆食之,极效。粥食亦可。(《必效方》)。
老人淋痛︰青豆二升,橘皮二两,煮豆粥,下麻子汁一升。空心渐食之,并饮其汁,甚验。(《养老书》)。
消渴饮水︰绿豆煮汁,并作粥食。(《普济方》)。
心气疼痛︰绿豆廿一粒,胡椒十四粒。同研,白汤调服即止。多食易饥绿豆、黄麦、糯米各一升,炒熟磨粉。每以白汤服一杯,三、五日见效。
十种水气︰用绿豆二合半,大附子一只(去皮脐,切作两片)。水三碗,煮熟,空心卧时食豆。次日将附子两片作四片,再以绿豆二合半,如前煮食。第三日别以绿豆、附子如前煮食。第四日如第二日法煮食。水从小便下,肿自消。未消再服。忌生冷、毒物、盐、酒六十日,无不效者。(《朱氏集验方》)。
绿豆粉
【气味】甘,凉、平,无毒。
原曰︰其胶粘者,脾胃虚人不可多食。
瑞曰︰勿近杏仁,则烂不能作索。
【主治】解诸热,益气,解酒食诸毒,治发背痈疽疮肿,及汤火伤灼(吴瑞)。痘疮湿烂不结痂 者,干扑之良(宁原)。新水调服,治霍乱转筋,解诸药毒死,心头尚温者(时珍)。解菰菌、砒毒(汪颖)。
【发明】时珍曰︰绿豆色绿,小豆之属木者也,通于厥阴、阳明。其性稍平,消肿治痘 之功虽同赤豆,而压热解毒之力过之。且益气,浓肠胃,通经脉,无久服枯人之忌。但以作凉粉,造豆酒,或偏于冷,或偏于热,能致人病,皆人所为,非豆之咎也。豆粉须以绿色粘腻者为真。外科治痈疽有内托护心散,极言其神效,丹溪朱氏有论发挥。
震亨曰︰《外科精要》谓内托散,一日至三日进十数服,可免毒气内攻脏腑。窃详绿豆解丹毒,治石毒,味甘,入阳明,性寒能补,为君。以乳香去恶肿,入少阴,性温善窜为佐。甘草性缓,解五金、八石、百药毒为使。想此方专为服丹石发疽者设也。若夫年老者、病深者、证备者、体虚者,绿豆虽补,将有不胜其任之患。五香连翘汤亦非必用之剂。必 当助气壮胃,使根本坚固,而行经活血为佐,参以经络时令,使毒气外发,此则内托之本意,治施之早,可以内消也。
【附方】新十二。
护心散又名内托散、乳香万全散。凡有疽疾,一日至三日之内,宜连进十馀服,方免变证,使毒气出外。服之稍迟,毒气内攻,渐生呕吐,或鼻生疮菌,不食即危矣。四、五日后,亦宜间服之︰用真绿豆粉一两,乳香半两,灯心同研和匀,以生甘草浓煎汤调下一钱,时时呷之。若毒气冲心,有呕逆之证,大宜服此。盖绿豆压热下气,消肿解毒。乳香消诸痈肿毒。服至一两,则香彻疮孔中,真圣药也。(李嗣立《外科方》)。
疮气呕吐︰绿豆粉三钱,干胭脂半钱,研匀。新汲水调下,一服立止。(《普济》)。
霍乱吐利︰绿豆粉、白糖各二两,新汲水调服,即愈。(《生生编》)。
解烧酒毒︰绿豆粉荡皮,多食之即解。
解鸩酒毒︰绿豆粉三合。水调服。
解砒石毒︰绿豆粉、寒水石等分,以蓝根汁调服三、五钱。(《卫生易简》)。
解诸药毒已死,但心头温者︰用绿豆粉调水服。(《卫生易简方》)。
打扑损伤︰用绿豆粉新铫炒紫,新汲井水调敷,以杉木皮缚定,其效如神。此汀人陈氏梦传之方。(《澹寮方》)。
杖疮疼痛︰绿豆粉,炒研,以鸡子白和涂之,妙。(《生生编》)。
外肾生疮︰绿豆粉、蚯蚓粪等分。研涂之。
暑月痱疮︰绿豆粉二两,滑石一两。和匀扑之。一加蛤粉二两。(《简易方》)。
一切肿毒初起︰用绿豆粉(炒黄黑色),猪牙皂荚一两,为末,用米醋调敷之。皮破者油调之。(邵真人《经验方》)。
豆皮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解热毒,退目翳(时珍)。
【附方】新一。
通神散︰治 痘目生翳︰绿豆皮、白菊花、谷精草等分,为末。每用一钱,以干柿饼一枚,粟米泔一盏,同煮干。食柿,日三服。浅者五、七日见效,远者半月见效。(《直指方
豆荚
【主治】赤痢经年不愈,蒸熟,随意食之良(时珍。出《普济》)。
豆花
【主治】解酒毒(时珍)。
豆芽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解酒毒热毒,利三焦(时珍)。
【发明】时珍曰︰诸豆生芽皆腥韧不堪,惟此豆之芽白美独异。今人视为寻常,而古人未知者也。但受湿热郁 之气,故颇发疮动气,与绿豆之性稍有不同。
豆叶
【主治】霍乱吐下,绞汁和醋少许,温服(《开宝》)。
白豆
编辑(宋《嘉 》)
【释名】饭豆。
【集解】诜曰︰白豆苗,嫩者可作菜食,生食亦妙。
颖曰︰浙东一种味甚胜,用以作酱、作腐极佳。北方水白豆,相似而不及也。
原曰︰白豆即饭豆也,粥饭皆可拌食。
时珍曰︰饭豆,小豆之白者也,亦有土黄色者。豆大如绿豆而长。四、五月种之。苗叶似赤小豆而略大,可食,荚亦似小豆。一种 豆,叶如大豆,可作饭、作腐,亦其类也。
【气味】甘,平,无毒。原曰︰咸,平。
【主治】补五脏,调中,助十二经脉(孟诜)。暖肠胃(《日华》)。杀鬼气。肾之谷,肾病宜食之(思邈)。
叶
【主治】煮食,利五脏,下气(《日华》)。
稆豆
编辑(《拾遗》,音吕)
【释名】时珍曰︰ 乃自生稻名也。此豆原是野生,故名。今人亦种之于下地矣。
【集解】藏器曰︰ 豆生田野,小而黑,堪作酱。《尔雅》戎菽一名驴豆,古名 豆,是也。 瑞曰︰ 豆,即黑豆中最细者。
时珍曰︰此即黑小豆也。小科细粒,霜后乃熟。陈氏指为戎菽,误矣。《尔雅》亦无此文。戎菽乃胡豆。 豆乃鹿豆,见菜部。并四月熟。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去贼风风痹,妇人产后冷血,炒令焦黑,及热投酒中,渐渐饮之(藏器)。
豌豆
编辑(《拾遗》)
【释名】胡豆(《拾遗》)、戎菽(《尔雅》)、回鹘豆(《辽志》。《饮膳正要》作回回豆。回回,即回鹘也)、毕豆(《唐史》。崔寔《月令》作𧰆豆)、青小豆(《千金》)、青斑豆(《别录》)、麻累。
时珍曰︰胡豆,豌豆也。其苗柔弱宛宛,故得豌名。种出胡戎,嫩时青色,老则斑麻,故有胡、戎、青斑、麻累诸名。陈藏器《拾遗》虽有胡豆,但云苗似豆,生田野间,米中往 往有之。然豌豆、蚕豆皆有胡豆之名。陈氏所云,盖豌豆也。豌豆之粒小,故米中有之。《尔雅》︰戎菽谓之荏菽。《管子》︰山戎出荏菽,布之天下。并注云︰即胡豆也。《唐史》 ︰毕豆出自西戎回鹘地面。 张揖《广雅》︰毕豆、豌豆,留豆也。《别录》序例云︰丸药如胡豆大者,即青斑豆也。孙思邈《千金方》云︰青小豆一名胡豆,一名麻累。《邺中记》云︰石虎讳胡,改胡豆为国豆。此数说,皆指豌豆也。盖古昔呼豌豆为胡豆,今则蜀人专呼蚕豆为胡豆,而豌豆名胡豆,人不知矣。又乡人亦呼豌豆大者为淮豆,盖回鹘音相近也。
【集解】时珍曰︰豌豆种出西胡,今北土甚多。八、九月下种,苗生柔弱如蔓,有须。 叶似蒺藜叶,两两对生,嫩时可食。三、四月开小花如蛾形,淡紫色。结荚长寸许,子圆如药丸,亦似甘草子。出胡地者大如杏仁。煮、炒皆佳,磨粉面甚白细腻。百谷之中,最为先登。又有野豌豆,粒小不堪,惟苗可茹,名翘摇,见菜部。
【气味】甘,平,无毒。思邈曰︰甘、咸,温、平,涩。 瑞曰︰多食发气病。
【主治】消渴,淡煮食之,良(藏器)。治寒热热中,除吐逆,止泄痢 下,利小便、腹胀满(思邈)。调营卫,益中平气。煮食,下乳汁。可作酱用(瑞)。煮饮,杀鬼毒心病,解乳石毒发。研末,涂痈肿痘疮。作澡豆,去 ,令人面光泽(时珍)。
【发明】时珍曰︰豌豆属土,故其所主病多系脾胃。元时饮膳,每用此豆捣去皮,同羊肉治食,云补中益气。今为日用之物,而唐、宋本草见遗,可谓缺典矣。《千金》、《外台》洗面澡豆方,盛用毕豆面,亦取其白腻耳。
【附方】新三。
四圣丹︰治小儿痘中有疔,或紫黑而大,或黑坏而臭,或中有黑线,此症十死八九,惟牛都御史得秘传此方点之最妙。用豌豆四十九粒(烧存性),头发灰三分,真珠十四粒炒研
服石毒发︰胡豆半升捣研,以水八合绞汁饮之,即愈。(《外台》)。
霍乱吐利︰豌豆三合,香 三两,为末,水三盏,煎一盏,分二服。(《圣惠》)
蚕豆
编辑(《食物》)
【释名】胡豆。
时珍曰︰豆荚状如老蚕,故名。王祯《农书》谓其蚕时始熟故名,亦通。吴瑞《本草》 以此为豌豆,误矣。此豆种亦自西胡来,虽与豌豆同名、同时种,而形性迥别。《太平御览》 云︰张骞使外国,得胡豆种归。指此也。今蜀人呼此为胡豆,而豌豆不复名胡豆矣。
【集解】时珍曰︰蚕豆南土种之,蜀中尤多。八月下种,冬生嫩苗可茹。方茎中空。
叶状如匙头,本圆末尖,面绿背白,柔浓,一枝三叶。二月开花如蛾状,紫白色,又如豇豆花。结角连缀如大豆,颇似蚕形。蜀人收其子以备荒歉。
【气味】甘、微辛,平,无毒。
【主治】快胃,和脏腑(汪颖)。
【发明】时珍曰︰蚕豆本草失载。万表《积善堂方》言︰一女子误吞针入腹,诸医不能治。一人教令煮蚕豆同韭菜食之,针自大便同出。此亦可验其性之利脏腑也。
苗
【气味】苦、微甘,温。
【主治】酒醉不省,油盐炒熟,煮汤灌之,效(颖)。
豇豆
编辑〈《纲目》,江、绛二音〉
【释名】 {豆夅}{豆双}。〈音绛双。【时珍曰】︰此豆红色居多,荚必双生,故有豇、{豆夅}、{豆双}之名。《广雅》指为胡豆,误矣。〉
【集解】〈时珍曰︰豇豆处处三、四月种之。一种蔓长丈馀,一种蔓短。其叶俱本大末尖,嫩时可茹。其花有红、白二色。荚有白、红、紫、赤、斑驳数色,长者至二尺,嫩时充菜,老则收子。此豆可菜、可果、可谷,备用最多,乃豆中之上品,而本草失收,何哉?〉
【气味】甘、咸,平,无毒。
【主治】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数,解鼠莽毒(时珍)。
【发明】〈时珍曰︰豇豆开花结荚,必两两并垂,有习坎之义。豆子微曲,如人肾形,所谓豆为肾谷者,宜以此当之。昔卢廉夫教人补肾气,每日空心煮豇豆,入少盐食之,盖得此理。与诸疾无禁,但水肿忌补肾,不宜多食耳。又《袖珍方》云︰中鼠莽毒者,以豇豆煮汁饮即解。欲试者,先刈鼠莽苗,以汁泼之,便根烂不生。此则物理然也。〉
藊豆
编辑(音扁,《别录》中品)
【释名】沿篱豆(俗)、蛾眉豆。
时珍曰︰ ,本作扁,荚形扁也。沿篱,蔓延也。蛾眉,象豆脊白路之形也。
【集解】弘景曰︰ 豆人家种之于篱垣,其荚蒸食甚美。
颂曰︰蔓延而上,大叶细花,花有紫、白二色,荚生花下。其实有黑、白二种,白者温而黑者小冷,入药用白者。黑者名鹊豆,盖以其黑间有白道,如鹊羽也。
时珍曰︰扁豆,二月下种,蔓生延缠。叶大如杯,团而有尖。其花状如小蛾,有翅尾形。其荚凡十馀样,或长或团,或如龙爪、虎爪,或如猪耳、刀镰,种种不同,皆累累成枝。白露后实更繁衍,嫩时可充蔬食茶料,老则收子煮食。子有黑、白、赤、斑四色。一种荚硬不堪食。惟豆子粗圆而色白者可入药,本草不分别,亦缺文也。
白扁豆
【修治】时珍曰︰凡用取硬壳扁豆子,连皮炒熟,入药。亦有水浸去皮及生用者,从本方。
【气味】甘,微温,无毒。
诜曰︰微寒,患冷人勿食。
弘景曰︰患寒热者不可食。
【主治】和中,下气(《别录》)。补五脏,主呕逆。久服头不白(孟诜)。疗霍乱吐利不止,研末和醋服之(同上)。行风气,治女子带下,解酒毒、河豚鱼毒(苏颂)。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煮汁饮,取效(甄权)。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时珍)。
【发明】时珍曰︰硬壳白扁豆,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消暑除湿而解毒也。其软壳及黑鹊色者,其性微凉,但可供食,亦调脾胃。
【附方】新九。
霍乱吐利︰扁豆、香薷各一升,水六升,煮二升,分服。(《千金》)。
霍乱转筋︰白扁豆为末,醋和服。(《普济方》)。
消渴饮水︰金豆丸︰用白扁豆浸去皮,为末,以天花粉汁同蜜和丸梧子大,金箔为衣。
每赤白带下︰白扁豆炒为末,用米饮,每服二钱。
毒药堕胎︰女人服草药堕胎腹痛者。生白扁豆去皮,为末,米饮服方寸匕,浓煎汁饮,亦可丸服。若胎气已伤未堕者,或口噤手强,自汗头低,似乎中风,九死一生。医多不识,作 中砒霜毒︰白扁豆生研,水绞汁饮。(并《永类方》)。
六畜肉毒︰白扁豆烧存性研,冷水服之,良。(《事林广记》)。
诸鸟肉毒︰生扁豆末,冷水服之。(同上)。
恶疮痂痒作痛︰以扁豆捣封,痂落即愈。(《肘后》)。
花
【主治】女子赤白带下,干末,米饮服之(苏颂)。焙研服,治崩带。作馄饨食,治泄 痢。擂水饮,解中一切药毒垂死。功同扁豆(时珍)。
【附方】新二。
血崩不止︰白扁豆花焙干,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炒米煮饮,入盐少许,调下即效。(
《奇效良方》)。
一切泄痢︰白扁豆花正开者,择净勿洗,以滚汤瀹过,和小猪脊KT 肉一条,葱一根,胡椒七粒,酱汁拌匀,就以瀹豆花汁和面,包作小馄饨,炙熟食之。(《必用食治方》)。
叶
【主治】霍乱吐下不止(《别录》)。吐利后转筋,生捣一把,入少酢绞汁服,立瘥。醋炙研服,治瘕疾(孟诜)。杵敷蛇咬(大明)。
藤
【主治】霍乱,同芦 、人参、仓米等分,煎服(时珍)。
刀豆
编辑(《纲目》)
【释名】挟剑豆。
时珍曰︰以荚形命名也。案︰段成式《酉阳杂俎》云︰乐浪有挟剑豆,荚生横斜,如人挟剑。即此豆也。
【集解】颖曰︰刀豆长尺许,可入酱用。
时珍曰︰刀豆,人多种之。三月下种,蔓生引一、二丈,叶如豇豆叶而稍长大,五、六、七月开紫花如蛾形。结荚,长者近尺,微似皂荚,扁而剑脊,三棱宛然。嫩时煮食、酱食、蜜煎皆佳。老则收子,子大如拇指头,淡红色。同猪肉、鸡肉煮食,尤美。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温中下气,利肠胃,止呃逆,益肾补元(时珍)。
【发明】时珍曰︰刀豆本草失载,惟近时小书载其暖而补元阳也。又有人病后呃逆不止,声闻邻家。或令取刀豆子烧存性,白汤调服二钱即止。此亦取其下气归元,而逆自止也
黎豆
编辑(《拾遗》)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狸豆(《纲目》)、虎豆。
藏器曰︰豆子作狸首文,故名。
时珍曰︰黎亦黑色也。此豆荚老则黑色,有毛露筋,如虎、狸指爪,其子亦有点,如虎、狸之斑,煮之汁黑,故有诸名。
【集解】藏器曰︰黎豆生江南,蔓如葛,子如皂荚子,作狸首文。人炒食之,别无功用。陶氏注蚺蛇胆云如黎豆者,即此也。《尔雅》云︰诸虑一名虎涉。又注 根云︰苗如豆。
《尔雅》︰摄,虎 。郭璞注云︰江东呼 为藤,似葛而粗大。缠蔓林树,荚有毛刺。一名豆搜,今虎豆也,千岁 是矣。
时珍曰︰《尔雅》虎 ,即狸豆也。古人谓藤为 ,后人讹 为狸矣。《尔雅》山 、虎,原是二种。陈氏合而为一,谓诸虑一名虎涉,又以为千岁 ,并误矣。千岁 见草部。狸豆野生,山人亦有种之者。三月下种生蔓。其叶如豇豆叶,但文理偏斜。六、七月开花成簇,紫色,状如扁豆花。一枝结荚十馀,长三、四寸,大如拇指,有白茸毛。老则黑而露筋,宛如干熊指爪之状。其子大如刀豆子,淡紫色,有斑点如狸文。煮去黑汁,同猪、鸡肉再煮食,味乃佳。
【气味】甘、微苦,温,有小毒。多食令人闷。
【主治】温中,益气(时珍)。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