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虫之三
虫之二 ◄ | 本草纲目 虫之三 |
► 虫之四 |
虫之三 (化生类三十一种)
编辑蛴螬
编辑(《本经》中品)
【释名】
蛴(音坟。《 应条(《吴
时珍曰︰蛴螬,方言作 螬,象其蠹物,言
【集解】
《别录》曰︰蛴螬生河内平泽,及人家积粪草中。取无时。
弘景曰︰大者如足大趾。以背滚行,乃快于脚。杂猪蹄作羹于乳母,不能别之。
时珍曰︰其状如蚕而大,身短节促,足长有毛。生树根及粪土中者,外黄内黑。生旧茅屋上者,外白内黯。皆湿热之气熏蒸而化,宋齐丘所谓“燥湿相育,不母而生”是矣。久则羽化而去。
【正误】
弘景曰︰《诗》云︰领如蝤蛴。今以蛴字在上,恐倒尔。
恭曰︰此虫一名蝤蛴,有在粪聚中,或在腐木中。其在腐柳中者,内外洁白;粪土中者,皮黄内黑黯。形色既异,土木又殊,当以木中者为胜。宜冬月采之。
宗奭曰︰诸腐木根下多有之。构木津甘,故根下尤多。亦有生于粪土中者,虽肥大而腹中黑;不若木中者,虽瘦而稍白,研汁可用。
曰︰蛴螬须使桑树、柏树中者妙。
韩保升曰︰按︰《尔雅注》云︰ ,蛴螬,在粪土中。蝤蛴,蝎。蝎, 。又云︰蝎,桑蠹。并木中蠹也。正与《本经》 蛴生积粪草中相合。苏恭言当以木中者为胜,则此外恐非也。切谓不然。今诸朽树中蠹虫,通谓之蝎,莫知其主疗;惟桑树中者,近方用之。
而有名未用、曾用未识类中,有桑蠹一条即此也。盖生产既殊,主疗亦别。虽有毒、无毒易见,而相使、相恶难知。且蝎不号蛴螬,藏器曰︰蛴螬居粪土中,身短足长,背有毛筋。但从夏入秋,蜕而为蝉,飞空饮露,能鸣高洁。蝤蛴一名蝎,一名蠹,在朽木中食木心,穿木如锥刀。身长足短,口黑无毛,节慢。
至春雨后化为天牛,两角如水牛,色黑,背有白点,上下缘木,飞腾不遥。出处既殊,形质又别,陶、苏乃混注之,盖千虑一失也。惟郭璞注《尔雅》,谓︰蛴螬在粪土中,蝤蛴(桑蠹)在木中,啮桑,似蜗牛长角,喜啮桑树者,为是也。
颂曰︰今医家与蓐妇下乳药用粪土中者,其效殊速,乃知苏恭之说不可据也。
【修治】
曰︰凡收得后阴干,与糯米同炒,至米焦黑取出,去米及身上、口畔肉毛并黑尘了,作三、四截,研粉用之。
时珍曰︰诸方有干研及生取汁者,又不拘此例也。
【气味】
咸,微温,有毒。《别录》曰︰微寒。
之才曰︰蜚蠊为之使,恶附子。
【主治】
恶血血瘀,痹气破折,血在胁下坚满痛,月闭,目中淫肤、青翳、经》)。疗吐血在胸腹不去,破骨 折血结,金疮内塞,产后中寒,下乳汁(《别录》)。取汁滴目,去翳障。主血止痛(《药性》)。敷恶疮(《日华》)。汁主赤白游疹,疹擦破涂之(藏器)。取汁点喉痹,得下即开(苏主唇紧口疮、丹疹、破伤风疮、竹木入肉、芒物眯目(时珍)。
【发明】
弘景曰︰同猪蹄作羹食,甚下乳汁。
颂曰︰张仲景治杂病,大 虫丸方中用之,取其去胁下坚满也。
时珍曰︰许学士《本事方》︰治筋急养血,地黄丸中用之,取其治血瘀痹也。按︰《陈氏经验之,合。
神效方︰用蛴螬、将驼脊背弟额上跌破,七日成风,依此治之,时间就愈。此又符疗 折、敷恶疮、金疮内塞、主血止痛之说也。盖此药能行血分,散结滞,故能治以上诸病。
【附方】
旧五,新四。
小儿脐疮︰蛴螬研末敷之,不过数次。(《千金方》)
小儿唇紧︰蛴螬研末,猪脂和,敷之。(《千金方》)
赤白口疮︰蛴螬研汁,频搽取效。(《政和本草》)
丹毒浸淫︰走串皮中,名火丹。以蛴螬捣烂,涂之。(《删繁方》)
痈疽痔漏︰蛴螬研末,敷之,日一上。(《子母秘录》)
虎伤人疮︰蛴螬捣烂,涂之,日上。(唐瑶《经验方》)
竹木入肉︰蛴螬捣涂之,立出。(《肘后》)
麦芒入眼︰以新布覆目上,持生蛴螬从布上摩之,芒著布上出也。(《千金方》)
断酒不饮︰蛴螬研末,酒服,永不饮。(《千金方》)
乳虫
编辑(《纲目》)
【释名】
土蛹。
【集解】
时珍曰︰按︰《白獭髓》云︰广中韶阳属邑乡中,有乳田。
其法︰掘地成窖,以粳米粉铺入窖中,盖之以草,壅之以粪。候雨过气蒸则发开,而米粉皆化成蛹,如蛴螬状。取蛹作汁,和粳粉蒸成乳食,味甚甘美也。此亦蛴螬之类,出自人为者。
《淮服食用此代蛴螬,更觉有功无毒。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补虚羸,益胃气,温中明目(时珍)。
木蠹虫
编辑(《拾遗》)
【释名】
蝎(音曷)。蝤蛴(音囚齐)。
时珍曰︰蠹,古又作 ,食木虫也璞云︰凡木中 虫,通名为蝎。但所居各异耳。
【集解】
藏器曰︰木蠹一如蛴螬,节长足短,生腐木中,穿木如锥刀,至春雨化为天牛。
苏恭以为蛴螬,深误矣。详蛴螬下。
时珍曰︰似蚕而在木中食木者,为蝎;似蚕而在树上食叶者,为 ;尾相就,屈而后伸者,为尺蠖;似尺蠖而青小者,为螟蛉。三虫皆不能穴木,至夏俱羽化为蛾。惟穴木之蠹,宜入药用。
【气味】
辛,平,有小毒。
【主治】
血瘀劳损,月闭不调,腰脊痛,有损血,及心腹间疾(藏
【发明】
时珍曰︰各木性味,良毒不同。而蠹亦随所居、所食而异,未可一概用也。古方用蠹,多取桑、柳、构木者,亦各有义焉。
桑蠹虫
编辑(《别录》)
【校正】
自有名未用移入此。
【释名】
桑蝎(音曷)。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心暴痛,金疮肉生不足(《别录》)。胸下坚满治眼得效(《蜀本》)。
漏
【附方】
新二。
崩中漏下赤白︰用桑蝎烧灰,温酒服方寸匕,日二。(《千金》)
堕胎下血不止︰桑木中蝎虫,烧末。酒服方寸匕,日二。虫屎亦可。(《普济方》)
粪
【主治】
肠风下血,妇人崩中产痢,小儿惊风胎癣,咽喉骨鲠(时珍)。
【附方】
新四。
肠风下血︰枯桑树下虫矢,烧存性,酒服一钱。(《圣惠》)
产后下痢,日五十行︰用桑木里蠹虫粪,炒黄,急以水沃之,稀稠得所,服之,以瘥为度。此独孤讷祭酒方也。(《小儿胎癣︰小儿头生疮,手爬处即延生,谓之胎癣。先以葱盐汤洗净,用桑木蛀屑,烧存性,入轻粉等分,油和敷之。(《圣惠》)
咽喉骨鲠︰桑木上虫粪,米醋煎呷。(《永类钤方》)
柳蠹虫
编辑(《纲目》)
【集解】
时珍曰︰柳蠹生柳木中甚多,内外洁白,至春夏化为天牛。
诸家注蛴螬多取之,亦误矣。
【气味】
甘、辛,平,有小毒。
【主治】
瘀血,腰脊沥血痛,心腹血痛,风疹风毒,目中肤翳,功同桑蠹
粪
【主治】
肠风下血,产后下痢,口疮耳肿,齿龈风毒
【附方】
新三。
口疮风疳︰小儿病此,用柳木蛀虫矢,烧存性为末,入麝香少许,搽之。杂木亦可。(《幼幼新书》)
齿龈风肿︰用柳蠹末半合,赤小豆(炒)、黑豆(炒)各一合,柳枝一握,地骨皮一两。
每用三钱,煎水热漱。(《御药院方》)
耳肿风毒,肿起出血︰取柳虫粪化水,取清汁,调白矾末少许,滴之。(《肘后》)。
桃蠹虫
编辑(《日华》)
【校正】
《本经》原附桃核仁下,今分入此。
【集解】
《别录》曰︰食桃树虫也。
藏器曰︰桑蠹去气,桃蠹辟鬼,皆随所出而各有功也。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杀鬼,邪恶不祥(《本经》)。食之肥人,悦
粪
【主治】
辟温疫,令不相染。为末,水服方寸匕(《伤寒类要》)。
桂蠹虫
编辑(《纲目》)
【集解】
藏器曰︰此桂树中虫,辛美可啖。
时珍曰︰按︰《汉书‧南奥王传》︰南越尉佗献桂蠹一器。又《大业拾遗录》云︰隋时始安献桂蠹四瓶,以蜜渍之,紫色,辛香有味,啖之去痰饮之疾。则此物自汉、隋以来,用充珍味矣。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去冷气(藏器)。除寒痰
粪
【主治】
兽骨哽,煎醋漱咽(时珍)。
柘蠹虫
编辑(《拾遗》)
【集解】
藏器曰︰陶注詹糖云︰伪者以柘虫屎为之。此即柘蠹在木间食木之屎也。詹糖烧之香,而此屎不香。既不相似,亦难为之。
屎
【主治】
破血(藏器)。
枣蠹虫
编辑(《纲目》)
【集解】
时珍曰︰此即蝤蛴之在枣树中者。
屎
【主治】
耳出脓水。研
竹蠹虫
编辑(《纲目》)
【集解】
时珍曰︰竹蠹生诸竹中,状如小蚕。老则羽化为硬翅之蛾。
【气味】
缺。
【主治】
小儿蜡梨头疮。取慈竹内者,捣和牛溺涂之(时珍)。
【发明】
时珍曰︰竹蠹虫,古方未见用者,惟《袖珍方》治小儿蜡梨万毕术》云︰竹虫饮人,自言其诚。高诱注云︰以竹虫三枚,竹黄十枚,和匀许,烧入酒中,令人饮之,勿至大醉。叩问其事,必得其诚也。此法传自古典,未试其果验否,姑载之。
蛀末
【主治】
耳出脓水,汤火伤疮(时珍)。
【附方】
新六。
耳出水︰苦竹蛀屑、野狼牙、白蔹等分,为末和匀,频掺之。(《圣惠》)。
耳出臭脓︰用竹蛀虫末、胭脂坯子等分,麝香少许,为末吹之。(《朱氏集验》)
耳脓作痛︰因水入耳内者︰如圣散︰用箭杆内蛀末一钱,腻粉一钱,麝香半钱,为末。以绵杖缴尽,送药入耳,以绵塞定,有恶物放令流出,甚者三度必愈。(《普济》)。
汤火伤疮︰竹蠹蛀末,敷之。(《外台秘要》)
湿毒 疮︰枯竹蛀屑、黄柏末等分。先以葱、椒、茶汤洗净,搽之,日一上。
牙齿疼痛︰蛀竹屑、陈皮各一两,为末,乌梅肉同研如泥,敷之。(《救急方》)
芦蠹虫
编辑(《拾遗》)
【集解】
藏器曰︰出芦节中,状如小蚕。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小儿饮乳后,吐逆不入腹,取虫二枚煮汁饮之。呕逆与者,为
苍耳蠹虫
编辑(《纲目》)
【释名】
麻虫。
【集解】
时珍曰︰苍耳蠹虫,生苍耳梗中,状如小蚕。取之但看梗有大蛀眼者,以刀截去两头不蛀梗,多收。线缚挂檐下,其虫在内经年不死。用时取出,细者以三条当一用之。
【气味】
缺。
【主治】
疔肿恶毒,烧存性研末,油调涂之,即效。或以麻油浸死收贮,每捣敷,即时毒散,大有神效(时珍)。
【发明】
时珍曰︰苍耳治疔肿肿毒,故虫亦与之同功。古方不见用,近时方法每用之。
【附方】
新三。
一切疔肿及无名肿毒恶疮︰刘松石《经验方》︰用苍耳草梗中虫一条,白梅肉三、四分,同捣如泥,贴之立愈。《圣济总录》等分为末,蜜调涂之。又用苍耳节内虫四少顷以手撮出根,即愈。
青蒿蠹虫
编辑(《纲目》)
【集解】
时珍曰︰此青蒿节间虫也。状如小蚕,久亦成蛾。
【气味】
缺。
【主治】
急慢惊风。用虫捣,和朱砂、汞粉各五分,丸粟粒大。一岁一丸,乳汁服(时珍)。
【发明】
时珍曰︰古方不见用者。《保婴集》用治惊风,云十不失一砂一半雪,其功只在青蒿节。任教死去也还魂,服时须用生人血。
皂荚蠹虫
编辑(《纲目》)
【集解】
【气味】
辛。
【主治】
蝇入人耳害人。研烂,同鳝鱼血点之(危氏)。
茶蛀虫
编辑(《纲目》)
【集解】
时珍曰︰此装茶笼内蛀虫也。取其屎用。
蛀屑
【主治】
耳出汁。研末,日日缴净掺之(时珍。出《圣惠》)。
蚱蝉
编辑(《本经》中品)
【释名】
蜩(音调)。齐女。
时珍曰︰按︰王充《论衡》云︰蛴螬化腹 ,腹也。蝉者,变化相禅而死,化为蝉,故蝉名齐女。此谬说也。按︰诗人美庄姜为齐侯之子,螓首蛾眉。螓亦蝉名,人隐其名,呼
【集解】
《别录》曰︰蚱蝉生杨柳上。五月采,蒸干之,勿令蠹。
弘景曰︰蚱蝉,哑蝉,雌蝉也。不能鸣。蝉类甚多,此云柳上,乃《诗》云“鸣蜩者,形大而黑,五故《礼》有雀、子云“蟪蛄不知春秋”是矣。《离骚》误以蟪蛄为寒 尔。寒 九月、七、八月鸣而色青者,名
恭曰︰蚱蝉,鸣蝉也。诸虫皆以雄为良,陶云雌蝉非矣。
颂曰︰按《玉篇》云︰蚱,蝉声也。《别录》云五月采,正与《月令》“仲夏蝉始鸣”相合,恭说得之。
《尔雅》云︰ ,马蜩。乃蝉之最大者,即此也。蝉类虽众,独此一种入药。医方多用蝉壳,亦此壳也。本生土中,云是蜣螂所转丸,久而化成此虫,至夏登木而蜕。
宗奭曰︰蚱蝉,夏月身与声俱大,始终一般声。乘昏夜,出土中,升高处,拆背壳而出。日出则畏人,且畏日炙干其壳,不能蜕也。至时寒则坠地,小儿畜之,虽数日亦不饮食。古人言其饮风露,观其不粪而溺,亦可见矣。
时珍曰︰蝉,诸蜩总名也。皆自蛴螬、腹 变而为蝉(亦有转丸化成者),皆三十日而死。
俱《尔雅》、《淮南子》、扬雄《方言》、陆玑《草木疏》、陈藏器《本草》诸书所载,往往混乱不一。今考定于下,庶不误用也。夏月始鸣,大而色黑者,蚱蝉也,又曰 (音绵),曰马蜩,《豳诗》“五月鸣蜩”者是也。头上有花冠,曰螗蜩,曰 ,曰胡蝉,《荡诗》“如蜩如螗”者是也。具五色者,曰螂蜩,见《夏小正》。并可入药用。小而有文者,曰螓,曰麦 ;小而色青绿者,曰茅蜩,曰茅 ;秋月鸣而色青紫者,曰蟪蛄,曰 ,曰蜓 ,曰,曰 (音舌决)。小而色青赤者,曰寒蝉,曰寒蜩,曰寒 ,曰 ;未得秋风,则喑不能鸣,谓之哑蝉,亦曰喑蝉;二、三月鸣
蚱蝉
【气味】
咸、甘,寒,无毒。甄权曰︰酸。
【主治】
小儿惊痫夜啼,癫病寒热(《本经》)。惊悸,妇人录》)。小儿痫绝不能言(苏恭)
【发明】
藏器曰︰本功外、其脑煮汁服之,主产后胞衣不下,自有正传。
时珍曰︰蝉主产难、下胞衣,亦取其能退蜕之义。《圣惠》治小儿发痫,有蚱蝉汤、蚱蝉散、蚱蝉丸等方。今人只知用蜕,而不知用蝉也。
【附方】
新三。
百日发惊︰蚱蝉(去翅、足,炙)三分,赤芍药三分,黄芩二分,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圣惠方》)。
破伤风病无问表里,角弓反张︰秋蝉一个,地肤子(炒)八分,麝香少许,为末。酒服二钱。(同上) 头风疼痛︰蚱蝉二枚生研,入乳香、朱砂各半分,丸小豆大。每用一丸,随左右纳鼻中,出黄水为效。(《圣济总录》)
蝉蜕
编辑【释名】
蝉壳、枯蝉、腹
【修治】
时珍曰︰凡用蜕壳,沸汤洗去泥土、翅、足,浆水煮过,晒干用。
【气味】
咸、甘,寒,无毒。
【主治】
小儿惊痫,妇人生子不下。烧灰水服,治久痢(《别录》)。
小儿壮热惊痫,止渴(《药性》)。研末一钱,井华水服以水煎汁服,治小儿疮疹出不快,甚良风及疔肿毒疮,大人
【发明】
好古曰︰蝉蜕去翳膜,取其蜕义也。蝉性蜕而退翳,蛇性窜而祛风,因其性而为用也。
时珍曰︰蝉乃土木余气所化,饮风吸露,其气清虚。故其主疗,皆一切风热之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各从其类也。
又主哑病、夜啼者,取其昼鸣而夜息也。
【附方】
旧二,新十四。
小儿夜啼︰《心鉴》︰治小儿一百二十日内夜啼。用蝉蜕四十九个,去末,分四服。钓藤汤调灌之。《普济方》蝉花散︰治小儿夜啼不止,状若鬼祟。用截,为末。一字,薄荷汤入酒少许调下。或者不信,将上半截为末,煎汤调下,即复啼也。
古人立方,莫知其妙。
小儿惊啼︰啼而不哭,烦也;哭而不啼,躁也。用蝉蜕二七枚,去翅、足为末,入朱砂 末一字,蜜调与吮之。(《活幼口议》)
小儿天吊︰头目仰视,痰塞内热。用金牛儿(即蝉蜕)以浆水煮一日,晒干为末。每服一字,冷水调下。(《卫生易简方》)
小儿噤风︰初生口噤不乳。用蝉蜕二七枚,全蝎(去毒)二七枚。为末。入轻粉末少许,乳汁调灌。(《全幼心鉴》)
破伤风病发热︰《医学正传》︰用蝉蜕,炒研,酒服一钱,神效。《普济方》︰用蝉蜕,为末,葱涎调,涂破处。即时取去恶水,立效。名追风散。
头风旋晕︰蝉壳一两,微炒为末。非时酒下一钱,白汤亦可。(《圣惠》)。
皮肤风痒︰蝉蜕 痘疮作痒︰蝉蜕三七枚,甘草(炙)一钱,水煎服之。(《心鉴》)
痘后目翳︰蝉蜕为末。每服一钱,羊肝煎汤下,日二。(钱氏) 耳出脓︰蝉蜕半两(烧存性),麝香半钱(炒),上为末,绵裹塞之。追出恶物,效。(《海上》)。
小儿阴肿︰多因坐地风袭,及虫蚁所吹。用蝉蜕半两,煎水洗。仍服五苓散,即肿消痛止。(危氏)。
胃热吐食︰清膈散︰用蝉蜕五十个,去泥,滑石一两,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蜜调服。(《卫生家宝方》)
疔疮毒肿︰不破则毒入腹。《青囊杂纂》︰用蝉蜕,炒为末。蜜水调服一钱,外以津和,涂之。《医方大成》︰
蝉花
编辑(《证类》)
【释名】
冠蝉(《礼注》)、胡蝉(《毛诗》)、时珍曰︰花、冠,以象名也。胡,其状如胡也。唐,黑色也。古俗谓之胡蝉,江南谓之螗,蜀人谓之蝉花。
【集解】
慎微曰︰蝉花所在有之,生苦竹林者良。花出头上,七月采。
颂曰︰出蜀中。其蝉头上有一角,如花冠状,谓之蝉花。彼人 蜕至都下。医工云︰入药最奇。
宗奭曰︰乃是蝉在壳中不出而化为花,自顶中出也。
时珍曰︰蝉花,即冠蝉也,《礼记》所谓“ 则冠而蝉有 ”陆云《寒蝉赋》云︰蝉有五德︰头上有帻,文也;含气饮露,清也;黍稷不享,廉也;处不巢居,俭也;应候守常,信祁《方物赞》云︰蝉之不蜕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小儿天吊,惊痫螈 ,夜啼心悸(慎微)。功
蜣螂
编辑(《本经》下品)
【释名】
蜣(音诘羌)(同上)、夜
弘景曰︰庄子云︰ 蜣之智,在于转丸。喜入粪土中取屎丸而推却之,故俗名推丸。
时珍曰︰崔豹《古今注》谓之转丸、弄丸,俗呼推车客,皆取此义也。其虫深目高鼻,状如羌胡,背负黑甲,状如武士,故有蜣螂、将军之称。
【集解】
《别录》曰︰蜣螂生长沙池泽。
弘景曰︰其类有三、四种,以大而鼻头扁者为真。
韩保升曰︰此类多种,所在有之。以鼻高目深者入药,名胡蜣螂。
宗奭曰︰蜣螂有大、小二种,大者名胡蜣螂,身黑而光,腹翼下有小黄,子附母而飞,昼伏夜出,见灯光则来,宜入药用。小者身黑而暗,昼飞夜伏。狐并喜食之。小者不堪用,惟牛马胀结,以三十枚研水灌之,绝佳。
时珍曰︰蜣螂以土包粪,转而成丸,雄曳雌推,置于坎中,覆之而去。数日有小蜣螂出,盖孚乳于中也。
【修治】
《别录》曰︰五月五日采取,蒸藏之,临用,去足,火炙。
勿置水中,令人吐。
【气味】
咸,寒,有毒。好古曰︰酸。
之才曰︰畏羊角、羊肉、石膏。
【主治】
小儿惊痫螈 ,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本经》)。
手足端寒,肢满贲豚。捣丸塞下部,引痔虫出尽,永瘥(《别录》)。
治小儿疳蚀(《药性》)。能堕胎,治疰忤。和干姜敷恶疮,出箭头(《日华》)。烧末,和醋敷蜂 (藏器)。去大肠风热(《权度》)。治大小便不通,下痢赤白,脱肛,一切痔 疔肿,附骨
【发明】
时珍曰︰蜣螂乃手足阳明、足厥阴之药,故所主皆三经之病。《总微论》言︰古方治小儿惊痫,蜣螂为第一。而后医未见用之,盖不知此义耳。
颂曰︰箭镞入骨不可移者,用巴豆微炒,同蜣螂捣涂。斯须痛定,必微痒不可忍,乃撼动拔之立出。此方传于夏侯郓。郓初为阆州录事参军,有人额有箭痕,问之。
云︰从马侍中征田悦中箭,侍中与此药立出,后以生肌膏敷之乃愈。因以方付郓,云︰凡诸疮皆可疗也。郓至洪州逆旅,主人妻患疮呻吟,用此立愈。《翰苑丛纪》云︰李定言︰石藏用,近世良医也。有人承檐溜浣手,觉物入爪甲内,初若丝发,数日如线,伸悟其为龙伏藏也。乃叩藏用求治。藏用曰︰方书无此,以意治之耳。末蜣螂涂指,庶下深入胸膜,《医
【附方】
旧七,新十七。
小儿惊风︰不拘急慢。用蜣螂一枚杵烂,以水一小盏,于百沸汤中荡热,去滓饮之。
小儿疳疾︰土裹蜣螂,煨熟,与食之。(《韩氏医通》)
小儿重舌︰蜣螂,烧末,唾和,敷舌上。(《子母秘录》)
膈气吐食︰用地牛儿二个,推屎虫一公一母,同入罐中,待虫食尽牛儿,以泥裹煨存性;用去白陈皮二钱,以巴豆同炒过,去豆,将陈皮及虫为末。每用一、二分,吹入咽中。吐痰三、四次,即愈。(《孙氏集效方》)
赤白下痢︰黑牛散︰治赤白痢、噤口痢及泄泻。用黑牛儿(即蜣螂,一名铁甲将军),烧研。每服半大肠 脱肛︰蜣螂,烧存性,为末,入冰片研匀。掺肛上,托之即入。(《医学集成》)
大小便闭,经月欲死者︰《本事》推车散︰用推车客七个(男用头,女用身),土狗七个(男用身,女用头),新瓦焙,研末。用虎目树南向皮,煎汁调服。只一服即通。《杨氏经验方》︰治大砖上,四取井华水服之(二便不通,全用),即解。
大肠秘塞︰蜣螂(炒,去翅、足)为末,热酒服一钱。(《圣惠》)
小便转胞不通︰用死蜣螂二枚,烧末,井华水一盏调服。(《千金》)。
小便血淋︰蜣螂研水服。(鲍氏)。
痔漏出水︰唐氏方︰用蜣螂一枚阴干,入冰片少许,为细末,纸捻蘸末入孔内。渐渐生肉,药自退出,一切漏疮不拘蜂 、鼠 。蜣螂烧末,醋和敷。(《千金》)。
附骨疽漏︰蜣螂七枚,同大麦捣敷。(《刘涓子方》)
一切恶疮及沙虱、水弩、恶疽︰五月五日取蜣螂蒸过,阴干为末,油和敷之。(《圣惠》)
疔肿恶疮︰杨柳上大乌壳硬虫(或地上新粪内及泥堆中者),生取,以蜜汤浸死,新瓦焙焦,为末。先以烧过针拨开,好醋调,敷 无名恶疮︰忽得不识者。用死蜣螂杵汁涂之。(《子母秘录》)
灸疮血出不止︰用死蜣螂,烧研,猪脂和涂。(《千金方》)
大赫疮疾,急防毒瓦斯入心︰先灸,后用干蜣螂为末,和盐水敷四围,如韭叶阔、日一上之。(《肘后》)
疡风病︰取涂中死蜣螂杵烂,揩疮令热,封之。
鼻中息肉︰蜣螂十枚,纳青竹筒中,油纸密封,少许,为末涂之。当化为水也。(《圣惠》)
沙尘入目︰取生蜣螂一枚,手持其背,于眼上影之,自出。(《图经本草》)。
下部 虫︰痛痒脓血,旁生孔窍。蜣螂七枚(五月五日收者),新牛粪半两,肥羊肉一两(炒黄),同捣成膏,丸莲子大,炙热,绵裹纳肛中。半日即大便中虫出,三度永瘥。(董炳《集验
心
【主治】
疔疮(颂曰︰按刘禹锡纂柳州救三死方笃,善药敷之莫效。长乐贾方伯教用蜣螂心,一夕百苦皆已。明年正月食羊肉,又大作,再用亦如神验。其法︰用蜣螂心,在腹下度取之,其肉稍白是也。贴疮半日许,再易,血尽根出即愈。蜣螂畏羊肉,故食之即发。其法盖出葛洪《肘后方》)
转丸见土部
【附录】
蜉蝣 时珍曰︰蜉蝣一名渠略,似 蜣而小,大黑色,甲下有翅,能飞。夏月雨后丛生粪土中,朝生暮死。猪也。盖蜣螂、蜉蝣、腹 、天牛,皆蛴螬、蠹、蝎所化。此亦蜣螂之一种,不可不知也。或曰︰蜉蝣,水虫也。状似蚕蛾
天社虫
《别录》有名未用,曰︰味甘,无毒。主绝孕,益气。虫状如蜂,大腰,食草木叶,三月采。
时珍曰︰按︰张揖《广雅》云︰天社,蜣螂也。与此不知是一类否?
天牛
编辑(《纲目》)
【释名】
天水牛(《纲目》)、八角儿(同上),时珍曰︰此虫有黑角如八字,似水牛角,故名。亦有一角者
【集解】
藏器注︰蛴螬云︰蝎一名蠹,在朽木中,食木心,穿如锥刀,口黑,身长足短,节慢无毛。至春雨后化为天牛,两角状如水牛(亦有一角者)。色黑,背有白点,上下缘木,飞腾不远。
时珍曰︰天牛处处有之。大如蝉,黑甲光如漆,甲上有黄白点,甲下有翅能飞。目前有二黑角甚长,前向如水牛角,能动。其喙黑而扁,如钳甚利,亦似蜈蚣喙。六足在腹,乃诸树蠹虫所化也。夏月有之,出则主雨。按︰《尔雅》︰ ,啮桑体有白点,善啮桑树,作孔藏之,江东呼为啮发。此以天牛水牛诗》云︰两角徒自长,空飞不服箱。为牛竟何益,利吻大抵在桑树者,即为啮桑尔。一角者,名独角仙。入药,并
【气味】
有毒。
【主治】
疟疾寒热,小儿急惊风,及疔肿箭镞入肉,去痣靥(时珍)
【发明】
时珍曰︰天牛、独角仙,本草不载。宋、金以来,方家时用之。《圣惠》治小儿急惊风吹鼻定命丹,《宣明方》点身面痣靥芙蓉膏中。俱用独角仙,不录。蝎化天牛有毒,蛴螬化蝉无毒,又可见蛴螬与蝎之性味良恶也。
【附方】
新三。
疔肿恶毒︰透骨膏︰用八角儿(杨柳上者,阴干去壳)四个(如冬月无此,用其窠代之),蟾酥半钱,巴豆仁一个,粉霜、雄黄、麝香少许。先以八角儿研如泥,入熔化黄蜡少许,同众药末和作膏子,密收。每以针刺疮头破出血,用榆条送膏子(麦粒大)入疮中,以雀粪二个放疮口。疮回即止,不必再用也。忌冷水。如针破无血,系是著骨疔。即男左女右中指甲末,刺出血糊药。又无血,即刺足箭镞入肉︰用天水牛(取一角者),小瓶盛之,入 砂一钱,同水数滴在内。待自然化水,取滴伤处,即出也。
寒热疟疾︰猪膏丸︰治疟疾发渴,往来不定。腊猪膏二两,独角仙一枚,独头蒜一个,楼葱一握,五月五日三家粽尖。于五月五日五更时,净处露头赤脚,舌拄上 ,回面向北,捣一千杵,丸皂子大。每以新绵裹一丸,系臂上,男左女右。(《圣惠》)
【附录】
飞生虫《拾遗》 藏器曰︰状如啮发,头上有角服少许,亦可执之。
时珍曰︰此亦天牛别类也。与 鼠同功,故亦名飞生。
蝼蛄
编辑(《本经》下品)
【释名】
蟪蛄(《本经》)、天蝼(《本经》)、仙姑(《古今注》)、石鼠(《古今注》)、梧鼠
时珍曰︰《周礼注》云︰蝼,臭也。此虫气臭,故得蝼名。曰姑,曰婆,曰虫之名。蟪蛄同蝉名,蝼蝈同蛙名,石鼠同硕鼠名,梧鼠同飞生名,皆名同物异也。
【集解】
《别录》曰︰蝼蛄生东城平泽。夜出者良。夏至取,曝干。
弘景曰︰此物颇协鬼神。昔人狱中得其力,今人夜见多打杀之,言为鬼所使也。
颂曰︰今处处有之。穴地粪壤中而生,夜则出外求食。《荀子》所谓梧鼠五技而穷,蔡邕所谓硕鼠五能不成一技者,皆指此也。《魏诗》硕鼠乃大鼠,与此同名而技不穷,固不同耳。五技者
宗奭曰︰此虫立夏后至夜则鸣,声如蚯蚓,《月令》“蝼蝈鸣”者是矣。
时珍曰︰蝼蛄穴土而居,有短翅四足。雄者善鸣而飞,雌者腹大羽小,不善飞翔。吸风食土,喜就灯光。入药用雄。或云用火烧地赤,置蝼于上,任其跳死,覆者雄,仰者雌也。古
【气味】
咸,寒,无毒。
《日华》曰︰凉,有毒。去翅、足,炒用。
【主治】
产难,出肉中刺,溃痈肿,下哽噎,解毒,除恶疮(《本经》)(《日华》)。利大小便,通石淋,治
【发明】
弘景曰︰自腰以前甚涩,能止大小便;自腰以后甚利,朱震亨曰︰蝼蛄治水甚效,但其性急,虚人戒之。
颂曰︰今方家治石淋导水,用蝼蛄七枚,盐二两,新瓦上铺盖焙干,研末。每温酒服一钱匕,即愈也。
【附方】
旧四,新二十。
十种水病︰肿满喘促不得卧。《圣惠方》︰以蝼蛄五枚,焙干为末。食前白汤服一钱,小便利为效。杨氏︰加甘惠》︰用蝼蛄下截焙研,水服露一夜,日干研末,酒服。《乾坤秘头末七个,治中用腹末七个,治下用尾末七大腹水病︰《肘后》︰用蝼蛄,炙熟,日食十个。《普济》半边散,治水病。用大戟、芫花、甘遂、大黄各三钱,为末。以土狗七枚(五月能飞者),捣葱铺新瓦上焙之,待干去翅、足。每个剪作两半边,分左右记收。欲退左即以左边七片焙研,门冬煎汤,五更调服。候左退三日后,服右边如前法。
鼻消水,面浮甚者︰用土妙小便不通︰葛洪方︰用大蝼蛄二枚,取下体,以水一升渍饮,须臾即通。《寿域方》︰用土狗下截焙研,调生研亦可。谈野翁方︰加车前草,同捣汁服。《唐氏经验方》︰用土狗后截,和麝捣,纳脐中,缚定,即通。《医方摘要》︰用土狗一个炙研,入冰片、麝香少许,翎管吹入茎内。
大小便闭,经月欲死︰《普济方》︰用土狗、推车客各七枚,并男用头,女用身以向南樗皮煎汁饮,一服神效。
灌入,下喉即出也。(《延年方》)
脐风出汁︰蝼蛄、甘草等分,并炙为末。敷之。(《总录》)
牙齿疼痛︰土狗一个,旧糟裹定,湿纸包,煨焦,去糟研末,敷之立止。(《本事》)。
紧唇裂痛︰蝼蛄烧灰,敷之。(《千金方》)。
塞耳治聋︰蝼蛄五钱,穿山甲(炮)五钱,麝香少许,为末,葱汁和丸,塞之。外用鼻药,即通。(《普济》)
颈项瘰癧︰用带壳蝼蛄七枚,生取肉,入丁香七粒于壳内,烧过,与肉同研,用纸花贴之。(《救急方》)
箭镞入肉︰以蝼蛄杵汁滴上,三、五度,自出。(《千金方》)
针刺不出︰同上。
误吞钩线︰蝼蛄,去身,吞其头数枚。勿令本人知。(《圣惠方》)
萤火
编辑(《本经》下品)
【释名】
夜光(《本经》)、熠耀(音煜跃)、挟火(并《吴普》)、宗奭曰︰萤常在大暑前后飞出,是得大火之气而化,故明照如此。
时珍曰︰萤从荧省,荧,小火也,会意。《豳风》︰熠耀宵行。宵行乃虫名,熠耀其光也。《诗》注及本草,皆误以熠耀为萤名矣。
【集解】
《别录》曰︰萤火生阶地池泽。七月七日取,阴干。
弘景曰︰此是腐草及烂竹根所化,初时如蛹,腹下已有光,数日变而能飞。方术家捕置酒中令死,乃干之。俗用亦稀。
时珍曰︰萤有三种︰一种小而宵飞,腹下光明,乃茅根所化也,吕氏《月令》所谓“腐草蛆,《明堂月令》所谓“腐草化为蠲”者是也,其名宵行,茅竹之气,遂变化成形尔。一种水萤,居水中,唐‧李子卿《水萤赋何为而居泉”是也。入药用飞萤。
【气味】
辛,微温,无毒。
【主治】
明目(《本经》)。疗青盲(甄权)。
小儿火疮伤,热气蛊毒鬼疰,通神精(《本经》)。
【发明】
时珍曰︰萤火能辟邪明目,盖取其照幽夜明之义耳。《神仙火丸事迹甚详;而庞安常《总病论》,亦极言其效验。云︰曾试用之,一家病,惟四人带此者不病也。许叔微《伤寒歌》亦称之。予亦恒欲试之,因循未暇耳苏、黄器重友,想不虚言。《神仙感应篇》云︰务成子萤火丸,主辟疾病,恶气百鬼,蛇虺,蜂虿诸毒,五兵白刃,盗贼凶害。昔汉冠军将军武威太守刘子南,从道士尹公受得此方。永平十二年,于北界与虏战败绩,士卒略尽。子南被围,矢下如雨,未至子南马数尺,矢辄坠地。虏以为神,乃解去。子南以方教子弟,为将皆未尝被伤也。汉末青牛道士得之,以传安定皇甫隆,隆以传魏武帝,乃稍有人得之。故一名冠军丸,又名武威丸。用萤火、鬼箭(削去皮羽)、蒺藜各一两,雄黄、雌黄各二两, 羊角二两,铁锤柄(入铁处烧焦)一两半,俱为末。以鸡子黄、作三角绛囊盛五丸,带于左臂上(从军系腰中,居家
【附方】
新二。
黑发︰七月七日夜,取萤火虫二七枚,捻发自黑也。(《便民图纂》方)
明目︰劳伤肝气目暗方︰用萤极妙。一方用白犬胆。(《圣惠方
衣鱼
编辑(《本经》下品)
【释名】
白鱼(《本经》)、蠹鱼。
宗奭曰︰衣鱼生久藏衣帛中,及书纸中。其形稍似鱼,其尾又分二岐,故得鱼名。
时珍曰︰白,其色也;壁,其居也; ,其状态也;丙,其尾形也。
【集解】
《别录》曰︰衣鱼生咸阳平泽。
颂曰︰今处处有之,衣中乃少,而书卷中甚多。身白有浓粉,以手触之则落。段成式云︰补阙张周封见壁上瓜子化为壁鱼,因知《列子》“朽瓜化鱼”之言不虚也。俗传壁鱼入道经中瓶中,取壁鱼投之,冀其蠹食而不能得,遂致心疾。书此以解俗说之惑。
时珍曰︰衣鱼,其蠹衣帛书画,始则黄色,老则有白粉,碎之如银,可打纸笺。按段成式言︰何讽于书中得一发长四寸,卷之无端,用力绝之,两端滴水。一方士云︰此名脉望,乃衣鱼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夜持向天,可以坠星,求丹。又异于吞鱼致仙之说。大抵谬妄,宜辩正之。
【气味】
咸,温,无毒。甄权曰︰有毒。
大明曰︰畏芸草、莽草、莴苣。
【主治】
妇人疝瘕,小便不利,小儿中风项强,背起,摩之(《本经》)。疗淋涂疮,灭瘢堕(苏(时珍
【发明】
时珍曰︰衣鱼乃太阳经药,故所主中风项强,惊痫天吊,目翳口 ,淋闭,皆手、明帝病笃,敕台省求白鱼为药。此乃神农药,古方盛用,而今人罕知也。
【附方】
旧五,新七。
小儿胎寒,腹痛汗出︰用衣中白鱼二七枚,绢包,于儿腹上回转摩之,以愈为度。(《圣惠小儿撮口︰壁鱼儿研末。每以少许涂乳,令儿吮之。(《圣惠》)。
小儿客忤,项强欲死︰衣鱼十枚,研敷乳上,吮之入咽,立愈。或以二枚涂母手中,掩儿脐,得吐下愈,外仍以摩儿顶及项强处。《食医心镜》。
小儿天吊,目睛上视︰并口手掣动用壁鱼儿干者十个,湿者五个,用乳汁和研,灌之。(《圣惠方》)
小儿痫疾︰白鱼酒︰用衣中白鱼七枚,竹茹一握,酒一升,煎二合,温服之。(《外台》)
偏风口 ︰取白鱼摩耳下,左 摩右,右 摩左,正乃已。(《孙真人》)。
小儿重舌︰衣鱼烧灰,敷舌上。(《千金翼》)
目中浮翳︰书中白鱼末,注少许于翳上,日二。(《外台》)
沙尘入目不出者︰杵白鱼,以乳汁和,滴目中,即出。或为末,点之。(《千金》)
小便不通︰滑石白鱼散︰用白鱼、滑石、乱发(烧)等分,为散。饮服半钱匕,日三。(《金匮要略》)
小便转胞不出︰纳衣鱼一枚于茎中。(《千金方》)
妇人尿血︰衣中白鱼三十枚,纳入阴中。(《子母秘录》)
鼠妇
编辑(《本经》下品)
【释名】
鼠负(弘景)、负蟠(音烦。《尔雅》)
录》)、 (伊芳威。《本经》)、湿生虫(《图经》)、地鸡(《纲目》)、弘景曰︰鼠妇,《尔雅》作鼠负,言鼠多在坎中,背粘负之,故曰鼠负。今作妇字,殊似乖理。
韩保升曰︰多在瓮器底及土坎中,常惹著鼠背,故名。俗亦谓之鼠粘,犹 耳名羊也。
时珍曰︰按︰陆佃《埤雅》云︰鼠负,食之令人善淫,故有妇名。又名鼠姑,犹鼠妇也。鼠粘,犹鼠负也。然则妇、负二义俱通矣。因湿化生,故俗名湿生虫。曰地鸡、地虱者,象形。
【集解】
《别录》曰︰鼠妇生魏郡平谷,及人家地上。五月五日采。
颂曰︰今处处有之,多在下湿处、瓮器底及土坎中。《诗》云︰人则生故也。
宗奭曰︰湿生虫多足,大者长三四分,其色如蚓,背有横纹蹙起,用处绝少。
时珍曰︰形似衣鱼稍大,灰色。
【气味】
酸,温,无毒。大明曰︰有毒。
【主治】
气癃不得小便,妇人月闭血瘕,痫 寒热,利水道《本经》。堕胎(《日华》)。治久疟寒热,风虫牙齿疼痛,小儿撮口惊风,鹅口疮,痘疮倒靥,解射工毒、蜘蛛毒,蚰蜒入耳(时珍)。
【发明】
颂曰︰张仲景治久疟,大鳖甲丸中用之,以其主寒热也。
时珍曰︰古方治惊、疟、血病多用之,盖厥阴经药也。《太平御览》载葛洪治疟方︰用鼠寒热,用鼠妇四枚,糖裹为丸,水下便断。又用日汤服二丸,将发时再服二丸便止。又蜘蛛毒人成疮,取此虫食其丝即愈。详蜘蛛下。
【附方】
旧一,新八。
产妇尿秘︰鼠妇七枚熬,研末,酒服。(《千金翼》)
撮口脐风︰《圣惠》︰用鼠妇虫杵,绞汁少许,灌之。《陈氏》︰生杵鼠妇及雀瓮汁服之。
鹅口白疮︰地鸡研水涂之,即愈。(《寿域方》)
风虫牙痛︰湿生虫一枚,绵裹咬之。勿令人知。(《圣惠》)
风牙疼痛︰湿生虫、巴豆仁、胡椒各一枚,研匀,饭丸绿豆大。绵裹一丸咬之,良久涎出吐去,效不可言。(《经效济世方》)
痘疮倒 ︰湿生虫为末,酒服一字,即起。(《痘疹论》)
蚰蜒入耳︰湿生虫,研烂,涂耳边自出。或摊纸上作捻,安入耳中亦出。(《卫生宝鉴》)
射工溪毒︰鼠妇、豆豉各七合、巴豆(去心)三枚,脂和,涂之。(《肘后》)
【附录】
丹戬 (《别录》有名未用)曰︰味辛,有毒。主心腹积血。生蜀郡。状如鼠负,青股赤头。七月
蟅虫
编辑(音蔗。《本经》中品)
【释名】
地鳖(《本经》)、土鳖(《别录》)、蚵虫(《纲目
弘景曰︰形扁扁如鳖,故名土鳖。
宗奭曰︰今人呼为簸箕虫,亦象形也。
时珍曰︰按︰陆农师云︰ 逢申日则过街,故名过街。《袖珍方》名蚵名地蜱虫。
【集解】
《别录》曰︰生河东川泽及沙中,人家墙壁下土中湿处。十月采,曝干。
弘景曰︰形扁如鳖,有甲不能飞,小有臭气。
恭曰︰此物好生鼠壤土中,及屋壁下。状似鼠妇,而大者寸余,形小似鳖,无甲而有鳞。小儿多捕以负物为戏。
时珍曰︰处处有之,与灯蛾相牝牡。
【气味】
咸,寒,有毒。
甄权曰︰咸、苦。
之才曰︰畏皂荚、菖蒲、屋游。
【主治】
心腹寒热洗洗(音洒),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生子大良(《本经》)。月水不通,破留血积聚(《药性》)。通乳脉,用一枚,擂水半合,滤服。勿令知之(宗奭)。行产后血积,折伤瘀血,治重舌木舌口疮,小儿腹痛夜啼(时珍)。
【发明】
颂曰︰张仲景治杂病方及久瘕积结,有大黄蟅虫丸,又有大鳖甲丸,及妇人药并用之,以其有破坚下血之功也。
【附方】
新七。
下瘀血汤︰治产妇腹痛有干血。
用 虫二十枚(熬,去足),桃仁二十枚,大黄二两,为末,炼蜜杵和,分为四丸。每以一丸,酒一升,煮取八合,温服,当下血也。(张仲景方)
木舌肿强︰塞口,不治杀人。 虫(炙)五枚,食盐半两,为末。水二盏,煎十沸,时时热含吐涎。瘥乃止。(重舌塞痛︰地鳖虫和生薄荷研汁,帛包捻舌下肿处。一名地蜱虫也。(鲍氏方)
腹痛夜啼︰ 虫(炙)、芍药、芎 各二钱。为末。每用一字,乳汁调下。(《圣惠方》)
折伤接骨︰杨拱《摘要方》︰用土鳖焙存性,为末。每服二、三钱,接骨神效。一方︰生者擂汁酒服。《袖珍方》︰用蚵 (即土鳖)六钱(隔,醋淬七次),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病在上食后,病在下食前,神效。董炳《集验方》︰用土鳖(阴干)一个麝香少许为末。每传秘方,慎之。又可代杖。
蜚蠊
编辑(费廉。《本经》中品)
【释名】
石姜(《唐本》)、卢 (音肥)、目》)、香娘子。
弘景曰︰此有两三种,以作廉姜气者为真,南人啖之,故名。
恭曰︰此虫辛臭,汉中人食之,名石姜。亦名卢 ,一名负盘。南人谓之滑虫。
时珍曰︰蜚蠊、行夜、 螽三种,西南夷皆食之,混呼为负盘。俗又为香娘子也。
【集解】
《别录》曰︰生晋阳川泽,及人家屋间。形似蚕蛾,腹下赤。二月、八月及立秋采
弘景曰︰形似 虫,而轻小能飞。本生草中,八、九月知寒,多入人家屋里逃尔。
保升曰︰金州、房州等处有之。多在林树间,百十为聚。山人啖之,谓之石姜。郭璞注
《尔
藏器曰︰状如蝗,蜀人食之。《左传》“蜚不为灾”者,即此。
时珍曰︰今人家壁间、灶下极多,甚者聚至千百。身似蚕蛾,腹背俱赤,两翅能飞,喜灯火之。
【气味】
咸,寒,有毒。
恭曰︰辛辣而臭。
【主治】
瘀血症坚寒热,破积聚、喉咽闭,内寒无子(《本经》)。通利血脉(《别录》)。
食之下气(苏恭)。
【发明】
时珍曰︰徐之才《药对》云︰立夏之日,蜚蠊先生,为人参、茯苓使,主腹中七节,保神守中。则西南夷食之亦有谓也。又《吴普本草》载神农云︰主妇人症坚寒热,尤为有
行夜
编辑(《别录》)
【校正】
并入《拾遗》负盘。
【释名】
负盘(《别录》)、屁盘虫(弘景)、屁 。
弘景曰︰行夜,今小儿呼屁盘虫,或曰屁 ,即此也。
藏器曰︰屁盘有短翅,飞不远,好夜中行,人触之即气出。虽与蜚蠊同名相似,终非一物,戎人食之,味极辛辣。苏恭所谓“巴人重负 ”是也。
时珍曰︰负盘有三︰行夜、蜚蠊、 螽。皆同名而异类。夷人俱食之夜与蜚蠊形状相类,但以有廉姜气味者为蜚蠊,触之气出者为屁盘,作分载︰鲜于叔明好食负盘臭虫。每散,令人采取三、五升,浮温水上,泄尽臭气,用酥及五味熬作
【气味】
辛,温,有小毒。
【主治】
腹痛寒热,利血(《别录》)。
灶马
编辑(《纲目》)
【释名】
灶鸡(俗)。
【集解】
时珍曰︰灶马处处有之,穴灶而居。按︰《酉阳杂俎》云︰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
【气味】
缺。
【主治】
竹刺入肉,取一枚捣敷(时珍)。
【附录】
促织。时珍曰︰促织,蟋蟀也。一名 ,一名蜻 。陆玑《诗义疏》云︰似蝗而小月在
螽
编辑(音负终。《拾遗》)
【校正】
并入《拾遗》蚱蜢。
【释名】
负 (音烦)、蚱蜢。
时珍曰︰此有数种, 螽总名也。江东呼为蚱蜢,谓其瘦长善跳,窄而猛也。螽亦作 。
【集解】
藏器曰︰ 螽状如蝗虫。有黑斑者,与蚯蚓异类同穴为
时珍曰︰ 螽,在草上者曰草螽,在土中者曰土螽,似草螽而大者,曰螽斯;似螽细长者,曰 曰 螽。《尔雅》云蜀, 也;草螽,负 也,斯螽, 也; 螽, 也;土螽, 也。数稼。五月动股作声其卵,至夏始出。
陆佃云︰草虫鸣于上风,蚯蚓鸣于下风,因风而化。性不忌而一母百子。故《诗》云︰草虫, 螽。蝗亦螽类,大而方首,首有北人炒食之。一生八十一子。冬有大雪,则
【气味】
辛,有毒。
【主治】
五月五日候交时收取,夫妇佩之,令相爱媚(藏器)。
【附录】
吉丁虫(《拾遗》)
藏器曰︰甲虫也。背正绿,有翅在甲下。出岭南。宾、澄诸州。人取带之,令人喜好相爱,媚药也。
金龟子
时珍曰︰此亦吉丁之类,媚药也。大如刀豆,头面似鬼,其甲黑硬如龟状,四足二角,身首皆如泥金装成,盖亦蠹虫所化者。段公路《北户录》云︰金龟子,甲虫也。出岭南。五、六竺法真《
《益部记》云樵《通志》云︰《土诸山中亦时有之。
腆颗虫
编辑(《拾遗》)
藏器曰︰出岭南。状似屁盘,褐色身扁。带之令人相爱也,彼人重之。
叩头虫
时珍曰︰虫大如斑蝥而黑色,按其后则叩头有声。能入人耳,灌以生油则出。刘敬叔《异苑晋傅咸有赋。
媚蝶
时珍曰︰《北户录》云︰岭表有鹤子草,蔓花也。当夏开,形如飞鹤,翅、羽、觜、距皆全蝶,赤黄色。女子收而佩之,如细鸟皮,令人媚悦,号为媚蝶。《洞冥记》云︰汉武时勒毕国献细鸟
木虻
编辑(音萌。《本经》中品)
【释名】
魂常(《本经》)。
时珍曰︰虻以翼鸣,其声虻虻,故名。陆佃云︰蚊害民,故曰蚊;虻害通。
【集解】
《别录》曰︰木虻生汉中川泽,五月取之。
颂曰︰今处处有之,而襄、汉近地尤多。
弘景曰︰此虻状似虻而小,不啖血。近道草中不见有之,市人亦少卖者,方家惟用蜚虻耳。
恭曰︰虻有数种,并能啖血,商淅以南江岭间大有。木虻,长大绿色,殆如蜩蝉,咂牛马或至颠仆。蜚虻,状如蜜蜂,黄黑色,今俗多用之。又一种小者名鹿虻,亦名牛虻,大如蝇,啮牛马亦猛。市人采卖之,三种同体,以疗血为本;虽小有异同,用之不为嫌。木虻倍大,而陶云似虻而小,不啖血,盖未之识耳。
藏器曰︰木虻从木叶中出,卷叶如子,形圆,著叶上。破之初出如白蛆,渐大羽化,拆破便飞,即能啮物。塞北亦有,岭南极多,如古度化蚁耳。木虻是叶内者,蜚虻是已飞者,正如蚕蛹与蛾,总是一物,不合重出。应功用不同,后人异注耳。
时珍曰︰金幼孜《北征录》云︰北虏长乐镇草间有虻,大者如蜻蜓,拂人面嘬 。元稹《长庆集》云︰巴蜀山谷间,春秋常雨,五、六月至八、九月则多虻,道路群飞,咂牛马血流,啮人毒剧溪涧中多水蛆,长寸余,色黑。夏末变为虻,螫人甚毒。观此,则虻之变化,有木有水,非一端也。
【气味】
苦,平,有毒。
【主治】
目赤痛, 伤泪出,瘀血血闭,寒热酸
蜚虻
编辑(《本经》中品)
【释名】
虻虫(蜚与飞同)。
【集解】
《别录》曰︰蜚虻生江夏川谷。五月取。腹有血者良。
弘景曰︰此即方家所用虻虫,啖牛马血者。伺其腹满,掩取干之。
恭曰︰水虻、蜚虻、鹿虻,俱食牛马血,非独此也。但得即堪用之,何假血充,应如养鹰,饥即为用。若伺其饱,何能除疾?
宗奭曰︰蜚虻今人多用之。大如蜜蜂,腹凹褊,微黄绿色。雄、霸州、顺安军、沿塘泺界河甚多。以其惟食牛马等血,故治瘀血血闭也。
时珍曰︰采用须从陶说。苏恭以饥鹰为喻,比拟殊乖。
【修治】
大明曰︰入丸、散,去翅、足,炒熟用。
【气味】
苦,微寒,有毒。
之才曰︰恶麻黄。
【主治】
逐瘀血,破血积、坚痞、症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本经》)。女子月水不通、积聚,除贼血在胸腹、五脏者,及喉痹、结塞(《别录》)。破症结,消积脓,堕胎(《日华》)。
【发明】
颂曰︰《淮南子》云︰虻散积血,斫木愈龋。此以类推也。时珍曰︰按︰刘河间云︰虻食血而治血,因其性而为用也。成无己云︰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蓄血用虻虫,乃肝经血分药也。古方多用,今人稀使。
【附方】
旧二,新一。
蛇螫血出,九窍皆有者病笃去胎︰虻虫十枚,炙,捣为末。酒服,胎即下。(《产乳》)
扑坠瘀血︰虻虫二十枚,牡丹皮一两,为末。酒服方寸匕,血化为水也。若久宿血在骨节中者,二味等分。(《备急方》)
【附录】
扁前 《别录》有名未用曰︰味甘,有毒。主鼠 、癃闭,利水道。生山陵中。状如牛虻,赤翼
蚊子
时珍曰︰蚊处处有之。冬蛰夏出,昼伏夜飞,细身利喙,咂人肤血,大为人害。一名白鸟也。龟、鳖畏之,荧火、蝙蝠食之。故煮鳖入数枚,即易烂也。
藏器曰︰岭南有蚊子木,叶如冬青,实如枇杷,熟则蚊出。塞北有蚊母草,叶中有血虫,化而为蚊。江东有蚊母鸟,一名 ,每吐蚊一、二升也。
蚋子
时珍曰︰按︰元稹《长庆集》云︰蜀中小蚊名蚋子,又小而黑者为蟆子。微不可见与尘相浮敷之则瘥。又祝穆《方舆胜览》云︰云南乌蒙峡中多毒蛇,鳞中有虫名黄蝇,有毒,啮人成疮。但勿搔
竹虱
编辑(《纲目》)
【释名】
竹佛子(《纲目》)、天厌子。
【集解】
时珍曰︰竹虱生诸竹,及草木上皆有之。初生如粉点,久便能动,百十成簇。形大如虱,苍灰色。或云湿热气化,或云虫卵所化。古方未有用者。惟南宫从《岣嵝神书》
巴邛、吴越、荆楚之间,春秋竹内有虫似虱而苍,取之阴干,可治中风。即此也。
【气味】
有毒。
【主治】
中风,半身不遂,能透经络,追涎(时珍)。
【附方】
新一。
中风偏痹,半身不遂者︰用麻孔,其病处不糊。以竹虱(焙为末)臾药行如风声,口吐出恶水,身出臭汗日,手足如故也。(《岣嵝神书》)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