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朴正字遗稿
卷八
作者:朴泰汉
卷九

书牍

编辑

上玄石壬戌

编辑

不意曩者。抵书家君。以为某有志于学。既称道之。又欲见之。窃惟执事之意。岂非以举世滔滔驰骛于词章名利之场。而所谓学道之士。往往骋空言而远实理。思有以浚其源而障其横流者。是以闻人之美而欲成之。未见其人而借其辞色。使得以有所感激而兴起也耶。仰承德音。已如登龙门矣。而私心愧怍则不能已也。某愚不肖。无所知识。而往者过庭言志。遂闻道可为己任。而学之为己事。当是时。志专气锐。若将以有为也。是以父兄之期待者远。师友之责勉者重。益思所以策励以副父兄师友之期待责勉者。而久则骎骎然事物之所迁。忧患之所婴。志分气馁。不能以有为。一言一行。无足以信于父兄师友者。中夜内省。怛然而自讼也。忽又奉承云云之谕。自惭无似。又何以闻于执事之听也耶。某虽非君子者流。窃耻声闻之过情也。虽然。某亦中人也。执事岂欲以此激厉而振作之。使不归于下等人之流耶。盖将一进抠衣之列。熏炙道德之馀光者亦有素矣。而情未能离家远游。势无以赢粮从学。而忽往忽来。无益徒费光阴耳。且尝病世俗之士出入先生长者之门者。往往有名誉早而实莫能副也。不欲躬自蹈之以得一善之名。是以不果焉。近来孤陋无闻。墑埴迷方。然后喟然而语于心曰。欲见君子而既牵于情。又拘于势。且复惜往来之光阴。而惩世俗之名誉。是犹一噎而废食。同浴而讥裸也。将扫门请业。以偿夙昔之愿矣。会以疾病之忧。不遑人事。今者家君之官。随侍南征。又不果焉。盖不敢远离而独留也。引领下风。未有瞻拜之期。不堪怅然。谨以书道忡忡之意。伏惟照鉴。某亦庶蒙执事之赐。益有所砥砺。则明年归来。谨以就而正焉。某再拜。

上玄石甲戌

编辑

秋气已深。伏问体候若何。仰慕之至。高阳旅次。忩忩之拜。至今不敢忘。归洛。旋拟图骑委进以谒矣。顷来忧亲病送姑丧之馀。旧疾复生。闭户涔涔。尚不得出。瞻想门屏。日惟耿耿而未能便往。下情菀叹。又自病也。每念自以愚陋之身而荷爱怜之私者甚厚。至惜其赴举败志。有所语于人。则其所以俯望之者亦大。实不料自以何故而得蒙门下之置诸心至于此也。诚感激铭戢。思以砥砺行业。舍外而专内。以不敢忘德。而庸懦之质。病又乘之。迄未有以一毫自信其志。而仰副至眷者。则未尝不愧汗沾衣也。至于科名。既不为亲心所必愿。区区虽无知识。亦不至为利欲所牵而为之。则自能断置。亦所不难。而顾私情目前之计。有迫不得已者。故未能便决。自今伊始。以冀侥幸。亦岂敢以私情而望其见恕于大道耶。此又䩄面于先生长者之门者也。前伏承有从近还朝之意也。未知何日当入都耶。伏想去就素定于礼义者。固非小人所敢测。且往者言议正大和平。盖无所不当于人心。继此以往。当复缜密。无可议者。若使实见于政事之间。又岂特救得一分而已。但愚虑过计。尚或不免有皮匠之意。而多小事势。又似不及于当时。果如是者。毕竟不免一行。不若循陶山之辙。隐然以全上下终始之意也。伏未知盛意以为如何。适临书。不敢隐浅见。议论敢到。不任惶仄之至。自馀所欲陈者。非书尺可尽。姑此不备。

上玄石

编辑

伏未审日间。调候起居若何。仰慕之至。意外科名。实为侥幸。仰想门下爱怜之私。只切愧仄耳。再昨之夜。即蒙委伻俯问。皇感铭戢。不任下情。昨日宜即躬进以承教。而病适大作。不省人事。并与书札之礼而阙焉。主臣之至。今既已出身于世。固为门下之罪人。而若矜其情而不与之绝。则窃愿从今以往。随事指诲。不令至于狼狈之地。若是则受赐大矣。今有所禀。幸垂听焉。科举犹为朝家取士之典法。且以朱子诸说观之。士之赴举。固非大害于义。而至于出身后所谓古风。自是自中恶风。谓可得以自由不应。昨来观之。乃有大不如意者。会复因以疾病。尊客临门而不敢出迎。已失主人接客之礼。固以歉然。而往往意其托病。加以疑怒。至使馆人系囚以替其罪。则其不安于心。又当如何。侧闻四馆有日次之规。轮回发牌。困辱备至。不往则馆人之受罪。有甚于系囚者云。往则义之是非。姑置不言。而顾此抱病之人。性命亦似可虑。以此不知所出。出身之日。已当难处之境。尤无以为辞于门下也。人有疾则君虽视之。不能出。只朝服拖绅而已。招之而亦不能进。独先进之于新来。不复相恕。直欲操切。虽罪人贱隶。何以过是。虽以义理言之。君招虞人以冠。犹不至。况将同朝者。遽以丑辱之事招之。则虽不往。恐无不可。或言此先辈之所未免。何可为异俗之举以骇人。答谓崖异固某所恶。而至于耻辱之事。则亦何可毁方瓦合。将以鲁男子之学柳下惠者学先辈也。然即今病势如此。他不暇论。而其威虐。终难私脱。虽甚僭猥。宁不若陈之吾君之前。庶几革罢其习。则将不期免而自免。以故病中强构一草矣。既而思之。自陈䟽章。未安于义。又不若告之门下也。此自世俗观之。虽若细事。在朝家待士之节。则实系大段风化。此岂非门下之责耶。栗谷之言此事。伏想门下亦记之矣。伏望思所以继栗谷之事。使圣上复追宣庙正俗之意。则非但一人之幸。于国家亦有光矣。伏未知如何。

上东山壬戌

编辑

长夏毒热。伏惟行役。起居万福。执事之行。将远涉蛟龙之窟。深入豺狼之域。亲戚旧要。皆为执事忧之。然执事秉忠信之节。仗国家之灵。阳侯河伯。可以静风涛而待之。卉服君长。亦将望风趍走而承顺焉。夫何忧焉。第惟某之所以望于执事而执事之所当勉者有之。尊主庇民而已。夫尊主庇民。天下之至治也。宜若非一使臣所能办者。然而古之人有为之者。宋之富彦国。丽之郑达可是也。夫契丹拥十万之众。驰一介之使。肆溪壑无厌之求。其侮中国甚矣。当是时也。人莫敢行。富公乃以数尺之身三寸之舌。入虎穴编虎须。关其口而夺之气。卒能使夷狄信服。中国自尊。而南北生灵。获免于锋镝。圃隐之使于日本也。当戎马陆梁之时。深入不毛。勤勤恳恳。说出悃愊。遂令蛮酋惊叹。俘虏归正。而边圉奠枕。是皆履险如夷。视死如生。故能感动敌人。有所成功。其高风大节。至今照人耳目。岂不伟哉。即今日本。虽无溪壑之求陆梁之忧。然夷虏无情。常有窃发之忧。执事诚能正其颜色。修其辞令。从容谈笑之际。折冲樽俎之间。变介胄为衣冠。化弓刀为玉帛。永坚两国之好。使两国之民跻于仁寿之域。使我王所以一视同仁者。及于蛮戎。则执事之行。可以无愧于古人而有辞于后世矣。古人有言。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男儿四方之志。何必局束于㙜省簪笏之尘哉。此某之愚所以望于执事而执事之所当勉者也。且长风楼舡。一日千里。此天下之壮游也。凡天下之外。河海之深。事物之变。将无所不收。山川之要害。都邑之形势。人民风俗之盛衰美恶。以至蛟龙之变化。鲸鲵鱼鳖之出没。奇奇怪怪。可骇可愕者。皆足以恢其包荒之智。凭河之勇。毕事而归。以行于世。将无所往而不沛然矣。然则执事此行。安知非天将降大任于执事。而使执事经历险危。备尝艰难。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耶。此又某之所以望于执事而执事之所当勉者也。收来湖海之气。挹馀波而洗尘累之胸。亦有望于执事也。噫。某于执事之行。别有戚戚于中者。请复之。噫。自秦火烈而中国无全经。虏氛恶而江南绝来使。惟其经籍不全。故虞夏之文章。不可考也。使价不通。故永历之存亡。不可知也。先生长者。抚卷而太息。志士忠臣。扼腕而抆血。宁有其极乎。窃尝闻之。徐市当日。尚赍未火之书。而沧溟万里。或有往来之贾舶。执事于使事之暇。试访而问之。归来相对。明以告我也。千载久逸之经。一旅兴夏之报。吾将拭目而待之。呜呼悲夫。自馀加餐食慎水土。以慰公私之望也。

上东山癸亥

编辑

仙槎无恙。半岁归来。诗人所称谁谓河广者信矣。昔人之一年二年而反者。何其遅也。岂执事奉威灵仗忠信。御长风而舟于海。海若冯夷奔走而将御。上天眷顾。命风伯而送之耶。不然。何以驾洪涛而往来。若出入于阃阈耶。且惟执事能使南人不复反否。功名风节。可以无愧于富郑否。执事既奉威灵仗忠信。使皇天海神眷顾而护持之如此。则其使蛮貊君长。望风悦服。想自有不能已者耳。况日域山河。呑括而归。发挥湖海之气。涤荡世俗之累。凡诸出处施措之间。必当超然于尘埃之表矣。窃为执事喜之。但恨某远滞南中。不得从容谈笑之间而得壮游之馀耳。

上东山甲戌

编辑

士之于公卿。其分踈者。其迹贱也。故事不有问则不可以言。某之愚。欲有复于执事者多矣。而持此义而不敢出者久矣。今者窃自惟念。某之于执事。实有叔誉鬷蔑之感。则其终以踈贱自外。而不一言于执事踧踖之时。以报平昔之知者。亦恐非古人相与之情也。是以遂敢略吐胸中之蕴。幸垂察焉。夫出处去就。先儒固以为如饥饱寒煖。则此诚非他人之所可与于其间也。然而执圣贤之言而不得其意。则其不为胶柱而鼓瑟者几希矣。盖饥饱寒煖。虽在于我。而飮食衣服。亦待于人。自以其待于人之具而适其在于我之用而已。非谓以饥饱寒煖之在于我而遂不复求飮食衣服之用于人也。不然则是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也。亦岂理也哉。出处去就。亦有类于是者。君子之于事。唯恐其义理之不广而权度之或差也。故其权度虽决于心。而义理亦参以言。此古之君子处事之道也。是以煕丰之时。吕正献公尚以程伯子之言出。元祐之初。范蜀公复以太史之言不起。若此类何限。由是论之则执事之去就。亦可言矣。疾病之不可出。某固亦熟闻焉。则固不复敢劝其出也。第其上下相持。有同撕捱。徒使王人淹数月于私门。而厨传之弊。及于乡邻之鸡犬。则此固已不安之甚者。而况恩义之深。礼数之隆。至于今日而极。有非人臣所敢仰承者。则固执事所以惶恐怵惕。增病中之病也。今势穷事极。而徒见其上有勤恳之名而下有偃蹇之迹。上有敦迫之失而下有角胜之嫌。若山林隐逸之士。本不出于世。则此亦不害为一节之义。而执事之身。乃异于是。人臣之义。心事固所自尽。而形迹非所当顾。然而有时乎不得不顾。今一向固执。坐而不动。则主上未必深知执事之本心。安知其不必不以为不恭而无不能胜之耻也哉。臣而或耻其君。君而或疑其臣之不恭。则是引疾之事小而违令之事大也。然则虽欲不顾形迹。恐不可得。况此又未必出于自尽心事之道者耶。疾病虽危。无朝夕之急。而恩命之重。固非时月可免。犹不思所以迁就焉。则实非古人舁疾之义也。孔子曰。君子贞而不谅。朱子释之曰。贞。正固也。谅。不择是非而一于信也。今必欲守初心。循始计而不知变。则亦非所谓贞而不谅之道也。为今之计。犹当即日就道而进城门之外。然后善其说而毕其情。使可以动人主之听。则宁不见从于必从之天也哉。如是然后庶或小安于其分。此非某之言也。众人之言也。亦执事之所尝云也。今但决一行耳。复何疑哉。且窃有献焉。今不得已而来。则虽或闻兵民之政。愿勿与于朝廷之议论也。何以然也。窃闻顷日以乡儒之疏。有所白于辞章。而乃有非一乡儒所可为之言云。嗟乎。以执事之明。而安得此不思之言耶。夫朝廷听言论人之道。但当就其言而论其言之是非。即其人而议其人之善恶而已。不当求言外之言而问人外之人也。若非其言而必欲究其根因。恶其人而必欲核其所承受。则其流之祸。终必至于亡人之国。昔尧舜之世。乃立诽谤之木则不可尚已。虽以后世危乱之国言之。罪其言之人者。已非治世之事。况言根之狱指嗾者之问乎。顷年以来。朝廷乃有此事。殆以为常。亦前代之所罕闻也。此固有识之士所以寒心也。天地固多容邪气怪物。但不令行于白日耳。古人以山薮含垢。川泽纳污。比之于人君之听言。故言之不善者。置之而已。一至而置之。再至而置之。三至而置之。则虽有奸人。无所用其计。而自不容于不息矣。若是者何哉。唯恐其善言者之不至也。恶言尚容之。况善言乎。且信者。国之大宝也。以商君之残。而犹不敢失徙木之信。则况堂堂圣朝。王言之出。不啻如纶之于綍。其为信于国。岂金石之可比哉。以圣明之朝。而尤幸有是。今焉乃不能数月而失之。恶言且罪之。则安知其不又罪善言耶。若是则其所伤者。不止一时之国軆而已也。此则群臣之罪也。且令言者诚可以罪之。自下请之则可。自上罪之则不可。㙜谏之请收。诚得其軆。而朝议幷以为非则诚过矣。在大臣深长之虑。当以此意导达。以为久大之图。而乃不能然。诚不意此言之出于执事也。推此心以往。其于论议之间。必有不协于义理者多。此某所以愿执事之不与闻于论议也。以全盛德之名也。大抵执事。守于己者有馀而求于人者不足。是以言议或主先入之见。去就不从随时之义。而其为辞也。但主明直而不能委曲。所以上未见孚于主听。下以致惑于人情也。古人则不然。虽以去就言之。乐广之于潘岳。滕甫之于苏轼。至于求其文而不以为嫌。乐滕之贤。非有过于人者。而不耻下问。乐得人之助者如此。况贤于此者乎。是以以诸葛武侯之为人。亦必以集众善广忠益为先务。每愿人之勤攻其阙。其心之公且大如此。此所以广其知虑。成其德业而为武侯之盛也。某之愚所以望于执事者。正在于用武侯之道。不审执事以为如何。苟欲论列当世之事。岂无大于此者。而举非寒士所可谈也。只据执事所遇之境。而略贡愚衷。冀其随事善处。以尽道理。以酬顾怜之意而已。从今以后。虽执事事有大可言者。未敢先发口言。非敢自重也。义当然也。

且闻执事。虑他日之出而不敢轻今日之入。夫出入行止。随其所遇。唯义之归耳。何能虑未至之难易而豫为之地哉。君子之处于事而谋于其始也。必当图于其终。然而事固有宜于始而亦宜于终者。若是者。不疑其所行也。亦有宜于始而不宜于终者。有不宜于始而宜于终者。君子于此。当从其宜于始者。而不当从其宜于终者。若是者何哉。随其所遇。处其义者。当先其先而后其后故耳。图未至之难易而失所遇之义。则终归于计较之私。而不得为正矣。

与李判书秀彦○丙子

编辑

泰汉稽颡再拜言。一蒙慰问。循例修答。伏想已获关听否。即伏惟秋令。台候起居万福。泰汉冥然苟活。奄过半岁。情理穷苦。不可自支。念先人平日。未尝与朝贵相闻。以先人之才德。栖遅而不得进者。良以此也。顾独于阁下。常有恋恋不忘之意。或时致记府之问。虽岁月甚简。礼貌颇存。而盖未尝阙然。此阁下所知也。泰汉于是时。不知先人之心。妄意以为他贵人相识。亦未尝问。独于此老。致其情意而不惮先之者何哉。然而严不敢有请也。乃于近日。为聚先人遗迹。遍阅古藏。其中有阁下少时手书成卷。语绸缪而意相照。兄弟骨肉。无以过也。盖他贵人所未有也。不觉呼恸久之。夫然后知先人之心也。故纸固多下位穷儒之书。此皆先祖少时之交。而其书都是回敬语也。其岁月甚数。礼貌甚简。其言辞情意。无间于对席同砚之时者。至今如亲见之也。先祖之于故旧。其笃如此。虽以后孙之不肖。想其风。不觉有顽廉而薄敦者。先人之心。即先祖之心也。故乡人之少相厚者如归焉。今以施于阁下者见之。虽穷达所为施若有不同。而笃于故旧。其心一也。先人尝诵古人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之诗。而以为此固宜然。以今思之。其心以为人之如先祖者。古亦绝无而仅有。名流交广。高位事繁。不暇事于穷交者。不足异也。然而于其不可忘者。穷者亦自踈而不相闻。则是故旧之义。无故而渝也。非君子忠厚之道也。此所以不惮先致情意于阁下者。而其间岁月而存礼貌者。微意抑有所存也。顾泰汉日侍先人家庭而不知其心。乃至于此。及今罪逆巨创之后。忽无禀释之所。则疚伤痛恨。亦不可追矣。故区区敢为此书者。欲请其罪于阁下。以代负荆之故事。而且修起居之礼。以追先人之情也。然泰汉之不孝无状。不能及先人时。未有一事承其意者。皆此类也。及今永追先人之好。以修之于长老。亦何敢望也。临纸抑塞。语不成次。

与睡村李丈畬○庚午

编辑

哀丈以愚前日之言。谓何为而发耶。或以愚为有疑嫌于事契之名。而踈间于夙素之情者乎。若是则不谅甚矣。愚自少性甚轻脱。语言之际。硬道直吐。倾泻无馀。所以见病败于口舌之间者甚多。故近年以为戒。每欲委曲于辞。欲听者之自领其意也。然而本不善于辩。故其辞或支或窒。反不能达其意。时致听者之听莹。若哀丈于此。又以愚之言。意愚家之心。是岂本情哉。夫畏斋公尝有骨肉之情于私家。故私家父兄于畏斋。亦有骨肉之情。至于儿童妇女。莫不知之。畏斋在时。得口舌于世人亦多矣。不知者已矣。知畏斋而亲者。亦窃议之。是则愚亦惯闻之矣。独愚之家人。信畏斋之心如金石。闻过畏斋之言。如闻骨肉之过也。故欲人之知畏斋。而畏斋之言信于人。如吾之知且信也。盖非独为畏斋也。于愚家与有光焉也。是以。世人莫如愚之家之爱畏斋也。前日之言。自为畏斋两世事。亦为两家之情也。岂为愚之家也。故非情意之至深者。不能及此也。何以言之。今使我先大父有道之可传而有所自于人。谓之得于蒭荛。非所愧也。况于泽堂乎。使其无道之可言也。虽托于圣人之门。亦无所增光。又况于泽堂乎。故其道之轻重。不系承学之有无。愚若于此疑嫌。则岂非迷隘可笑哉。独其所谓从游问业。默识服膺。行世节度。恰如示儿代笔中所戒云者。事軆至大。义分甚严。为其子孙者。道有之而曰无之。为诬其祖也。无之而曰有之。亦为诬其祖也。虽其所诬不关利害。而非子孙之所宜出也。亦非人之所以望其迁就徇从于颜面谊分之间者也。尝闻畏斋与家君兄弟语。每惓惓于两家先契之间。而亦未尝显言若此也。岂或以为是则子孙之所必知者。而世之人独未闻。故乃笔之于书。以为定论耶。然而不惟世之人无闻之者。子孙亦无知之者。不惟子孙无知之者。先大父之于泽堂。尊尚之虽厚。悦服之实。未必至于是也。世之人既无闻者。则此书之出。必有问于其子孙者。子孙既无所知。则其敢曰有之乎。泽堂之道。未大知于时。畏斋之言。又未遍信于世。而此言又未尽合于家人子孙之言。则或恐致听闻之怪。而并他说而惑之也。当此时。尊门之所以意愚家者。岂其小哉。是以。欲及时相闻。免致他日之睽贰纷纭也。若非情意之至深者。不能虑之及此也。但此事议论。自有父兄在。愚乃言之。是亦率然轻脱之失也。深自讼焉。然既已始之。请终质之。先大父之于泽堂。其情意契分。非后生小子所敢窥测。则其云悦服未至于是者。似亦妄矣。然而得于诗篇之遗。语言之传者。则亦可以言矣。尝闻泽堂仕于京时。寓于沈氏。时则先大父或馆于尹氏之甥室。沈氏。尹氏之外党也。两家之间。有小门以通。于是两大人因得相见。故先大父尝曰。贪听谈说。时复往还。是盖日月事耳。泽堂公知我先大父殊深。所以见待者特异。故先大父之守安阴也。送之以诗。其卒章曰。老我不须身自得。岩廊他日看移忠。其下注之曰。白乐天诗云不须身自得。将相是门生。今以此自喩。得非僭耶。又先大父守白川之六月。泽堂已寝疾矣。故以书诀之曰。令侍福智甚厚。更须勉力自爱。忠孝两全。区区是祝。其知且期待如是。故先大父常有知遇之感于泽堂。闻泽堂之捐馆。而悼之以诗。其一曰。前身苦县祖容斋。山斗声名方朔谐。归谷妙龄精典籍。登瀛昭代躐官阶。每言文字多为累。自信荣枯不挂怀。六十四年乘化尽。犹应恨未乞残骸。其二曰。登门贞谷僦居初。屈指于今十载馀。晩就宦途蒙记忆。更从文苑借吹嘘。春明尚记苍黄别。湓浦才回永诀书。已矣百年能几见。情乖渍酒益沾裾。时丁亥岁也。又癸巳谪兴海时。和畏斋诗有曰。门馆容投谒。曾于弱冠年。丁宁勉忠孝。终始荷知怜。丘壑风流尽。陈欧契托偏。緖言犹有愧。头白瘴江边。又己亥岁。自江原监司解节归时。过泽堂墓有诗曰。寻问泽堂墓。小胥犹指之。人今迷出处。谁复管安危。树密天容窄。峯高暮色遅。情乖只鸡酹。怀印趁瓜时。呜呼其情意之笃。契分之深。亦可以见矣。且其所以知泽堂而尊尚之者。亦不为浅矣。尝闻之。哀丈泽堂之时。世未有一人知泽堂。而独被浮薄之毁。诐险之疑者。独完平以才略许。升平以文章推。二公之知。止斯而已。今见于先大父之诗。则其曰前身苦县祖容斋。山斗声名方朔谐者。则所以本其先。引古人而称之者高矣。其曰每言文字多为累。自信荣枯不挂怀。其曰犹应恨未乞残骸者。所以闻其言而知其心者切矣。其曰已矣百年能几见。情乖渍酒益沾裾者。所以推重而致悼者异矣。其曰人今迷出处。谁复管安危者。所以思之于安危之际者。愈久而愈深矣。由是观之。先大父之所以知泽堂者。过于完,昇二公远矣。且其所以自叙知遇之意。深且切若是矣。独其问业服膺之实。则未有可以推测之者。且尝闻李察访叔于辛丑岁间。侍先大父座。会畏斋来话。话间自言少时每喜白洲之家风。而不能深知先人之道。后乃觉而求之。以至得疾。因叙其家学甚至。先大父曰。吾则谓尊先公挟天子以令诸侯。畏斋骤闻之。颇瞿然曰。是何言也。先大父略解之以数转语。然后畏斋稍怡然。其时辞说。多不能记。而独记之若此云。呜呼。是虽未足以尽得其同异浅深。其交际则亦可以略见之矣。然则谓之悦服未至于是者。亦未为过也。噫。所谓默识服膺者。必如七十子之于孔子然后可也。是岂易言哉。若其悦之则世未有若愚者也。愚窃不自揆其愚不肖。于泽堂之文。特喜之。自以为有旷世之感。知其道亦不可谓不深于人也。往岁至洛中。偶与一长者语。语及泽堂事。述其所尝闻于先辈之出入泽堂之门者之言曰。泽堂。慓轻人也。是则视哀丈前日所言浮薄诐险之谤者。则可谓恕矣。愚乃诵其尝所见于文集者。以论其不然。则乃曰尽信文集。古今人无不足者。此言虽非损益。世人之不知若此。诚可为慨然。独于状中语。愚犹有所疑焉。何也。泽堂之道。其造诣高下。固非所敢知也。然而以状中所论观之。仲尼颜子。无以加焉。夫仲尼颜子之后。更未有仲尼颜子。则是亦岂易言哉。道。公物也。非可私也。后辈之称说前辈。固不可不尽其所有之实。亦不可扬其所过之名也。不独其子孙然也。此小子所以疑之。而不敢以为嫌者也。是以窃恐其于圣人之道。看得浅。圣人之言。看得轻。故文字之际。不自知其深且重也。所谓问业服膺者。恐亦若是也。然而他人见之。岂能恕之若此哉。区区此言。非敢议先辈道德之浅深。言语之轻重也。只为尊门虑世人之议。为两家虑异日之情。妄意过虑。遂至极言。愚亦非敢自以为是也。惟其轻脱之失。情意之深。并有以谅之也。

与崔留守奎瑞○丙子

编辑

泰汉稽颡再拜言。伏问日间。台侍奉起居何如。昨辱手札。谨承教矣。区区前言。只以周之古意。而受者空得。虽分俸之义厚益可仰。而固穷之分。则多尤不安故也。荷此谆复。更为之愧悚。弊骑始至。方作看山行。临发奉䟽。荒迷不次。

与崔留守

编辑

泰汉稽颡再拜言。即者居停主人。来致问语。且示帖子。云有所馈。不胜愧汗之私。从前尊者之赐。固周之义也。区区终不敢辞者。亦惧不恭之罪也。况既以奠需为惠。其敢惮仆仆之拜耶。然前之所蒙。实过贱分。而此固异廪庖之养。区区虽甚穷贱。又何敢役志于享。以羞先人耶。玆令还纳。幸乞深察其愚而勿以为罪也。谨奉䟽。荒迷不次。

与崔留守

编辑

泰汉稽颡再拜言。日昨手答。礼貌颇异。称引太过。无任悚恧之私。思欲奉复而未敢也。玆又伏承下札。仍审日间台候起居万福。区区哀慰。足当一拜。第始言别日尚远。不意奉此催归之教。一倍缺然。如有所失。诚不以后来者之为亲而减却今日之怅望。岂非穷者多情。悲人易戚故耶。一别未卜前期。如得更展颜色。亦可幸也。而陋止何能更辱远出耶。从当更候。谨奉䟽上谢。荒迷不次。

与闵彦辉以升

编辑

近闻洛中士子。为兄聚钱作屋。士有好义之名。兄有庇身之所。好事好事。然古人于辞受取与。一个不苟焉。未知兄之德业。能如邵先生。士之行义。能如富,马诸公。而其相好亦能如邵之于富马否。窃尝覸老兄读书饬躬。多人所不及处。真泰之师也。然高明之学。博则博矣。无方则未也。且问思辨行。似欠审慎明笃之功。宜益加修省。迩来高明之名。满于京都。推与或过于实。比拟或失其当。使其实果副于名。犹恐为造物者所忌。况未必尽副耶。语不云乎。暴得不祥。古诗亦言多材为累。末俗𫍢𫍢。易污染人。退陶先生所谓先以韬晦。为养德酬世之方者。愿老兄加之意也。

与崔孝伯昌大○丁丑

编辑

罪人言。月初自湍乡还。过城外。叔父始为衣冠之出。而招与之一宿。遂不免夜就旧庐。第区区私义。非有不得已。关人事。不敢先与人相闻。为闲漫往复。虽吾孝伯。不能示异同者。亦有意存焉。唯孝伯可以谅其情而悲其迹矣。人固有相与之实。使两个方寸地。常不以隔千里而隔也。见面之得失。报书之踈数。何足以轻重其志义哉。然归家方细检岁前书。适于便中。又得此月十三日书。披复情语。怅然自失。思有以奉报。而情益苦身益惫。屡操笔而不能成。徒日展孝伯书而读之。以唤醒将死之魂。而深慰相望之怀。殊胜于扰扰一时之见面。则书亦不可少也。幸勿责其不时报。而数寄手字。以起奄奄者气也。顾此残生。何忍复言。自经前月。皇皇栖栖。五情益无所处。礼云慨然。徒虗语耳。迩来景长泉流。物各生态。而我乃惸惸。罹此死地。人亦有之。唯我似独。人生到此。生事宁论。流离寒饿。固自本分。骨肉相逢。自惊自怪。益不自定。亦殊未觉相依之为幸。嗟嗟孝伯。何知此怀。乐哉孝伯。夫何忧哉。我何敢望哉。我亦昔有此乐。而乃不敢望孝伯之乐。哀哉痛矣。复何忍言。前书为李郞悼死哀生。其言悲切。深令人伤叹。至以此而意荒乱而业踈间则亦过矣。尝闻释氏以人间为缺陷世界。此言信然。安得福利圆足如所愿。得全其大者幸矣。然则孝伯视我所以欲望孝伯之乐而不敢望者。亦可以忘其馀而尽其所当为。较然明矣。此既不可齿于生类也如此。而孝伯乃欲使我云云。此何异责燃于死灰。望漑于浊泉也。且古之圣贤。穷而在下。则乐以忘天下者。地与时使然也。夫乐亦可以忘天下。况居于忧者。何暇有忧时救世之意。如来谕所云耶。使罪人实有蕴蓄可见诸文字者。此非其时。又非其地。谚不云乎。人生念佛。此语虽小。可以喩大。况罪人之空空无智虑。孝伯宁不知之。而至于再三言不已耶。今愚人之于聋瞽。亦知其视听之不可借。以孝伯之不愚。而乃出于愚人所不出。吾恐孝伯不免见笑于傍人也。自去岁九月。到此以来。省墓求山。无一月不在道路。居则精神如雾。眩倒时多。两目生花。吐唾半血。此似鬼事日迫。更无毫发馀念及于外事。至于书册。已为生面之客亦久矣。以故旧所闻者。亦失之几尽。又何新得之足云。承谕。但自咄咄。孝伯闻。当怜之不暇也。书中欲使罪人左右辅孝伯。欧而进之仁义之涂。如罪人者。亦不敢当孝伯之争友。则此又可谓过与而厚望矣。然不能者之耻问于能久矣。况以能而问于不能者。尤可得见耶。今于孝伯见之。此吾所敬服也。吾闻蒭荛之言。圣人择焉。我虽不足见择于圣人。讵不能为孝伯之蒭荛也。请为孝伯复焉。盖尝闻之。身心本非二物。学问事业。本非二道。人苟知此意。思过半矣。唯当先立其基址耳。今夫人有不喜居于巨室而喜蔀屋草庐假家土宇者乎。必先度其基之范围。积土而高之。筑杵而实之。然后础柱梁榱。方可安顿。窗牖墙壁。方可处置。堂室崇深。门庭广大。阶不可逾。垣不可越。上下四方。均齐方正。内外百度。次第完备。而巨室成矣。若其无积土筑杵之功。而为姑息苟安之所。则蔀屋草庐假家土宇而已矣。人而非其心。不可以有其身。今人视其心不如其身。处其身则思巨室。处其心则不然。甘自处于蔀屋假家之中。亦可谓不思之甚也。大抵今世人物。略有三品。一则以儒者之道。为终身事。出处语默。皆知由之。而初不关人毁不毁笑不笑。若近世诸老先生是也。譬之居室则虽不必为明堂殿屋。且其结构不必具。妆餙不必尽。妍丑偏正。如人之面。而要不出法门正路。则盖不可不谓之巨室也。然而前者既凋零衰谢。而后者未知有可继矣。其次。既知法门正路之不可不由。而进惩前人之纷纭。退畏世俗之指议。遂欲内守其志。外混其迹。为儒行俗名之计。故半上落下。终无一定之䂓模。于是循涂守辙。同流合污。不知其志之所守者。已为大军之游骑。则凡百云为。终归于流俗耳。然其能若是者。亦未多得。则满世间者流俗而已。此又其次也。以为儒者之道。既不能行于身。又不可行于世。一唱而百和之。群嗤而众讥之。于是苟且鄙琐之风。一切行于上下。此真假家土宇之类也。今孝伯之不为假家土宇。吾固知之矣。然而志欲为巨室而必欲避巨室之名。不能奋发勇往。治基址攻木石。则吾恐其因循迁就。终无安巨室之地。而到头堇能成就一个蔀屋草庐也。蔀屋草庐。虽略具屋体。风雨之所侵凌。潦湿之所归趋。其去假家土宇也几何哉。夫求异于俗以要名者。固非也。强求不异于俗以避其名者。亦不为是。盖其有心于利害一也。曷若自无心于彼此。而我之猷为言论。唯视道理之可否哉。往前书。欲使罪人从事于论语中庸。意仲尼颜子乐处在于是。而不在于小学家礼。此诚是也。且其不卑鄙我而欲引之于高明之域。则爱我而期望之大矣。故诚至今佩服而不敢忘也。然此等识见。高则高矣。非我所可及。而终不免有过高偏重之病。何也。夫论语固多下学事。中庸岂容易遽言之哉。程子言天地生物。各无不足之理。常思天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有多少不尽分处。唯仲尼颜子。能尽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分。无毫发遗欠。故能有其所为乐。此其根本大体。则罔不自小学家礼意思出来。使仲尼颜子。小有不尽分于此者。何自而有其所谓乐哉。不然而独观乎昭旷之原。便有仲尼颜子乐处。是如曾点者。亦仲尼颜子而已矣。故苟无其本。虽独观所谓昭旷之原如曾点。亦不能为真知实见矣。由是论之。本末先后。略可见矣。每欲奉复此语而未果也。今并布𫍲见如此。不审孝伯以为如何。如以为未然。幸更有以教之也。先儒所云不有益于彼则有益于我者。此区区之意也。且世无责善之风久矣。由是而无朋友之道矣。我既为孝伯披露悃愊。贡一得之愚。孝伯独不为我言乎。子路之在鲁。曰何以赠我。颜渊则曰。何以处我。其相求之义。至今千载之下。亦足以想见而兴起矣。曾子之责子夏。其所谓丧尔亲。未有闻焉。丧尔子。丧尔明者。其言刺肌砭骨。有不可闻。曾子言之而不以为难。子夏拜之而不以为忤。每见此事。不觉发竖。嗟哉今世。安得复见此风。罪人百无一长。独闻人之言。虽深攻苦斥。自以为可无所逆。爱我者之言。则知其为重丽之泽。砭我者之言。则知其为他山之石。知其皆有益于我也。只是悦而不绎。从而不改者。此固不免为夫子之罪人耳。然既知其为病。宁终不变。但恐朋友不相比数。不相规切耳。夫颜子之圣而子路勉焉。子夏之贤而曾子责之。况如罪人者。以见在之身言之。其过不止未有闻而已。其他合被朋友之责者。又可数耶。幸孝伯毋徒求其我独为君子也。叔父出门。良不得已。而不得不有非时之忧。荒岁吏役。尤只为劳心之资。未知见爱者相厚之义。果何如也。舍弟恒汉疾患未已。昨归乡山。欲转向温井。深可为闷。师汉志气不凡。所见超越。文辞亦非我类。而正坐不能勤笃。自哀苦以来。又不能相教督。此蒙示以逊志诗语而勉之。此正所谓先获我心者。三复感叹不可已也。所欲言者。固不止此。力气揩眼。仅修此书。而三日而始毕。精力如此。恐不可复振。何由一一悉布。只此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