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李参奉集
卷四
作者:李匡吕
1805年

林夫人传

编辑

林夫人者。尹氏之先祖母也。近时尹监司敬龙为夫人五世孙。匡吕在京师。一日尹泰国亨卿来过。监司子也。亨卿说林夫人事曰。余家有丰德先坟。十世祖直提学葬也。直提学葬此以来。子孙盛多。又有登第仕宦者。以此称为名墓。子孙葬者相续。侵近祖圹。用是发山祸。六世祖将仕郞兄弟八九人皆病死。独将仕公及弟正郞在。正郞公吾所后祖也。将仕挈其弟往镇川。是时将仕已有疾。而正郞始几岁也。镇川亦有丘墓及田土。不为是也。家祸人尽死。直逃死来此耳。将仕公善文而痼疾。不能应举。流落贫甚。正郞稍长至十六七岁。正郞以兄病失学。躬耕龙钟。虽年长无可与婚者。是时同乡有林翁。士族也。居富而有一女。为之择对。乡中多求婚者。并不屑。一日见正郞。喜曰此吾婿也。后当贵。来请婚于将仕。许之。乡中皆笑林翁之择婿。乃得此郞。翁不为动。竟以女嫁尹氏。正郞虽娶妻。贫不得以归。久之。林夫人始来庙见。见夫家贫甚不能祭。病不能医药。饥寒且死。归而告林翁。请为家以助救伯氏。林翁爱此女。如其意。将为之置舍而近家。女曰夫家孤贫。且兄病如彼。弟何可从妇来此。虽然我亦父之一女。情不可远去。请置舍间两家之半。翁益贤之如其言。既出舍。林翁资之厚。夫人又极力治家。凡吾家之岁时祭祀。皆林夫人备其物。伯氏药物飮食日供给。为之尽力。自此伯家赖以给。见将仕公及长姒闵夫人。恭肃如孝妇。事夫子事无大小。必禀而行。一日从容告正郞曰。君家流落至此。君又年大失学。若遂不学。两班之坠失。非难事也。几何不为此乡之庶民。子孙充军役乎。君请及今自力读书。立身不可缓也。凡君所忧心者。吾皆勉为之。不复累君。近见伯氏病稍间。日受书以读。不亦可乎。语已而泪下。正郞感其意。慨然曰请如所戒。夫人又勉之曰。人须是志意坚忍。方能作事。盍自验其立志如何。若心知不可。无宁退而治生业乎。正郞露坐草中。夜受蚊虻。昼不避风日。盖如是者累日。始请学于兄。兄叹曰弟有妇如此。他日吾家不亡。林妇之力也。正郞日夜勤学。竆乡无书。里人有校属。为之作衣。得借校中书籍。正郞以册向灯。妻纺车在侧。声相劝也。既而正郞读书日富。文辞蔚然。有名于时。以对策登第。光海君时忤时人。将弃官去。林夫人慨然曰此岂士大夫仕宦时邪。时已有西宫之议矣。遂去之乡。公念时事。或慷慨悲泣。夫人取酒请进过数觞。间说他事。以言笑宽慰之。正郞公退处十馀年。以庚申卒。初林夫人无子。伯氏将仕公有小子遗腹也。其未生也。林夫人夜焚香祷天。冀其男也。既而生男。未数月值岁疫。闵夫人与子同病。病且四五日甚笃。是时林夫人独在家。闻病急苍黄往救。时疫气方炽。又间大川。水涨深险。人皆以危惧。夫人曰长姒病笃死生。不可不赴。且往而与幼子俱亡。无所悔也。自乘牛至水边。雨甚惶急疾渡。既过而水又大至几没。至而投药。得母子俱全。而闵夫人新病不可乳哺。遂以儿归。及长为嗣。即吾五代祖平昌公也。平昌之幼也。正郞公林夫人诲之甚笃。平昌公幼而好学。事父母甚孝。人皆谓天报善人。及仁庙甲子。平昌筮仕。奉母还京。夫人与闵夫人皆寿考。二母受养于是子。林夫人晩年。孙曾满堂。福禄甚盛。夫人责厉幼小。老而不衰。诸孙皆贤有文。至今尹氏之显于世者。皆正郞房也。始正郞公之丧。议欲葬镇川。林夫人不可曰归葬先茔。遗意也。且流落在此。若又留葬此土。惧子孙之安于所处。将永为镇川人也。竟以丧归。葬于高阳先茔。盖其虑远如此也。亨卿又曰吾先人为定州牧使时。一日语家人以林夫人事。先人曰我家非林夫人。今日不知已为镇川之军保。为校生否也。至今支持门户。不绝书种。衣冠齿于京城门族。乃至子孙之一飮啄。莫非林氏王母之赐也。世人无知者。虽子孙今亦罕知。先世遗事。寖以湮没。余用悼惧。又曰我家于林氏。有不可忘之德。昔年为忠清监司时。吾具殷荐。省扫夫人父林公墓矣。亨卿怆然曰。先人不有伊日之言。子孙后生。无由知此事。先人以明年下世。先人之为家人言此。殆将逝也。亨卿既去。匡吕谨叙次是事。以为林夫人传。传妇人者称母若妻。不曰某之母若妻。而远言之曰某氏之先祖母。母泽之远焉尔。尹有正郞平昌贤。足以为家。而若推美妇人者。楚史固曰庄王之伯。樊姬之力也。窃观世之士大夫家。多中世衰圮。今而存者幸矣。乃其先故之积德务本。勤力于上。几绝而复兴之者。往往人不尽知。况妇人乎。况妇人为尤奇乎。若林夫人之哲识懿行。不但为尹之贤母而已。且将为训于无竆。则安可以不识哉。

濑翁舍利赞

编辑

濑翁酣酒喜女色。平生非知有僧行者也。同余入香山。初入山之夕。会饭于普贤寺之观音殿。四月二十二日也。翁方饭。忽牙齿间铿然出一物。非骨非石。白光的皪。僧惊曰舍利也。翁笑曰吾安出舍利。甚似鱼睛。而寺饭止有蔬。是定何物。僧曰此所谓齿舍利也。僧见之屡矣。其状正如此。未知公何修而致此。不然殆宿世因乎。余曰所谓舍利者。吾所未知。若谓其必善心而后出者。翁正是其人。未必谓宿世。然今世之善。亦未有非宿世者也。翁虽酒色自喜。猖狂半世。而情真意豁。性恶不直。自少至老。其长短得失。如一日也。使先佛择人于人中。必取此等人。必不取曲谨而心邪者。所以积行深山。未必出舍利。任性自在。或见此奇特。非可以形迹求者。翁平生见人之以诚心相与。则虽一面如旧。赴汤火不吝也。往往耽酒色使财。凌谑大噱。视之若非端人也。顾周审凝厚。用心不滞。志愿亦易足。虽外若不捡。十颠九倒。终不落邪魔外道者。其作人实如此。平日昧佛理而其心相形貌。往往偶有近之者。此吾辈恒言也。殆宿世有根。虽不学其法而实不泯其性也。则今日之出舍利。不必为翁惊怪。翁家一长老。眼中出舍利。更数十年而后逝。其出舍利处。睛上留痕。人常见之。今又有揆伯事。何田氏之多善男子也。余性偏。常谓拘捡中求人。未必尽得人。不拘捡中。甚庸俗甚浅近。人乃或有坦夷无心极可尚者。此人亦未尝自知佳处。而其佳于人远矣。况不甚庸俗而不甚浅近者乎。为濑翁舍利赞。翁姓田名宅良。揆伯其字也。余千里而来。为见揆伯。乃见此事。殆不虚为此行也。然揆伯惟无心而致此。观揆伯者须知此义。不当以舍利为一大事也。赞曰。

未见舍利时只是揆伯。见舍利后亦只是揆伯。以舍利而詑异揆伯。非真知揆伯者。况以而自多。亦非复揆伯。何以故。是舍利者无心故见。若复著相是舍利者。非真舍利。兽琼鱼𩵫。不如不见。

揆伯少时欲作进士。有劝为殿郞者。而犹不屑。既而两失之。为乡人所笑。老年忽有此异事。人又欲以此夸詑。皆不足一笑者。昔夏侯嘉正躁于名宦。又好烧炼。常言吾若得水银银三钱知制诰三日。死无恨矣。竟不能得之而死。夫水银银三钱。能直几许。而欲得之而死。可哀也哉。如濑翁之舍利。嘉正辈人初不敢望者也。而殿郞与进士不足愿。甚于知制诰。则得失又不足言也。未知濑翁意近更如何。向言老去犹欲作进士。又言不妨借殿郞三日。其言适近于夏侯。故引为一谑。

书群芳谱后

编辑

我国虽农事卤莽。荒政无备。使有可代米谷为半年食者。民不急矣。番薯之未入也。闽广粤人皆山薯也。犹云当米之十六。朱厓人乃至不业耕稼。专种薯为粮。况番薯尤易生而至贱又甚美乎。万历以来番薯渡海之后。诸书所言薯者皆番薯也。故群芳谱者。又出于农政全书之后。直云甘薯一名番薯。更不及山薯。即近日江南北闽广所传种者可知也。今若求之中国或倭中。正可得番薯。番薯中国人文字多谓之番薯也。所谓甘薯不与五谷争地。耕收不妨农功。而一畞可食数十石。稍植数畞。不止为半年食矣。就使不能数十石。岂不犹半之乎。且言其瘠土沙砾皆可种之。则是处蕃殖。别无土宜矣。但得此种之吾邦。则岁无丰凶。民食可给。为国之道。民食不急。斯过半矣。此事不难知。而闻者若存若亡。或大笑之甚矣。俗人之难晓也。俗人浮浅。事无大小易难。辄色见然疑。强效意见。喜为姑息沮事之言。此国人之本习也。即如此岁岁荒无前。死亡迫头。荐凶又可畏。所宜悉心民食。深存远计。而惽然不省。若不可等待种薯者。又或见谓迂阔。此溺人之笑也。诚可哀哉。然今所为说薯者。又不止为荒岁计也。丰岁谷贱。农益窘。自非富人。民未有见粮。使种薯收熟。丰岁自可足食。凶岁以免流亡饿莩。善谋国者胡可缓乎。余苦心说此有年。及见何氏番薯颂。益得其详。吾国不为大于闽。夫以咫许之藤。济饥千里。信奇物乎。使一日得此东来。则民之至足。可不待菽粟。又何有于荒政哉。中国人耕稼有法。用度有常节。公私有蓄积。其遇凶岁。虽无此可也。犹且贵重之。至于著说表章。惟恐其不遍于天下。况如我国。岂可不尽力致此。以济斯人之急乎。此事远而实切。疏而实急。苟有实心爱物者。其知之矣。壬午十月日。

读老子五则

编辑

道者路也。人所共由也。人之有道。犹夫道路然。故以道喩道。既曰道。已名之矣。夫非其生而俱者则道常无名。不得不谓之道而常无名。无名者常不去。有名者不可常。故曰可道而非常道。可名而非常名。可道则非常道。可名则非常名。名始于天地而有天地之所始焉。无其名而有其物。既有矣。不得不言。故曰有名万物之母。虽与物共名。不可以与物而物之。乃物之母也。其曰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乃名之有无耳。非二言也。此为经之首章。而第二句便说名。所以因名辨实。由显而识微。意在言外者也。故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又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以心存默识。而不可以名言也。自此以下第二至末章。盖其名言之馀耳。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所以此第二章。即言美恶善与不善也。夫道之兴废。天下之治乱。岂有他哉。今所为立言著书。苦心喩人者。又岂有他哉。美者美之实。善者善之实。而美之为美善之为善。其名也。名实形矣。善恶之所由生。而道之兴替。天下之治乱系焉。有无之相生云云。至前后之相随势也。有无也难易也长短也高下也音声也前后也者。名之所形也。有而无难而易。而名不可常矣。而毁于道焉。古之圣人。不使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善之为善。而常使天下不离于善不离于美。不言而已。非不教也。无为而已。非无事也。弗居而已。非无功也。非不言也。不可言也。非无为也。无可为也。非弗居也。无可居也。圣人知名之不可常。知势之不可夺也。于是乎察其几慎其微。持满御极而为之豫焉。名实不二。情伪不形。天下常治。风俗常厚。而道常行。历千百世。久而不失。向使古无圣人者。天地几于废矣。道几于息矣。惟其终不可废终不可息。代有圣人而扶持之。以为民先。盖去古益远。而民始疑于道矣。既而天下日乱。风俗日薄。圣人亦无如势何。不得不使天下之人。知恶之为恶不善之为不善。以进人于善。故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云云。至不善已。以此进人而善者希矣。于是乎道不在人而在于言。圣人忧天下后世。存其名而已。民疑于道而后。道载空言。人知老子之言道。为古之道也。而不知古无是言。言之自老氏也。无是言。故有是道。无是道而后言焉。虽然言之所存者无几。仅其名也。道之所存者。犹在其所不知。而天下未尝自知也。而道未始息也。则老子之言。岂不尤信然乎。然则老子之言。言之可也。不言亦可也。而言益妙矣。言亦何可少也。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贵名于贱。高名于下也。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有以见其以贱为本。而古者制名之义。亦可见矣。夫贱极于孤寡。而孤寡者无所骄人。况得之孤寡而为侯王而以骄之。不亦危乎。故曰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又曰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蹶孤寡而骄乎人。人所不受也。侯王者自有其贵高。甚危哉。且求为孤寡。不可得也。贵高为侯王。而孤寡甚于匹夫匹妇。故古之人。若不终日焉。而敢骄乎。所恶惟孤寡不穀。而贵者以为称。则知所以处贵矣。所谓一在侯王。岂有他哉。顾名而已矣。故曰数车无车。今夫轮辐衡軶之物。所以为车也。然数之物而车无名焉。求其为侯王而失其贵高。所谓可名而非常名者也。夫轮辐衡軶。所以为车。然轮自轮而衡自衡。不可以为用。必也物不离车。车不离物。非物非车。而有车之用焉。夫道亦若是。若夫碌碌者。玉而已矣。落落者。石而已矣。碌碌落落之谓不道也。

微生高未尝不直也。其始也固有有而无无者也。既而知直之为直。于是乎吝其名。求为之直焉耳。夫既吝于名而求为之直。虽有有无无。不足以为直。况无而为有而至于乞邻乎。故曰微生高之不直。犹甚于罔之为也。夫罔民之弃也。不直之甚者也。以罔而视微生。其贤不肖。岂不悬矣。虽然一日舍其罔则直矣。罔之为直。不犹顺而易乎。乃微生以直为直。宜其直不可胜用而常得枉焉。愈直而愈枉。愈不舍直而愈不能直。是微生之为直。直待其舍直而后为之直而后直矣。夫舍直而为之直。不亦逆且难乎。是终身不复能直。丧其直而已矣。此于罔之民。又不反悬矣乎。善乎老子之言曰。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夫微生高犹是矣。圣人岂不知善之为善。而未尝使天下皆知之也。但不使其及于恶而已。厚其生安其俗。不取于善。不动于恶。古昔圣人之临民御世。能久而不失者。用此道耳。名实不二。情伪不见。历数千百年而风俗不失。使天下不知善之为善而不离于善。乃所谓至善也。惟其知善之为善而后。无益于善之实。无损于恶之情。乃不知恶之为恶而日趋于恶矣。微生之乞邻也。固以为为直。不知其为不直也。且不知为不直。而知其为掠美为市恩者乎。不知恶之为恶。而日趋于恶尔。朱子断之曰掠美市恩。掠美市恩。不直之甚。君子之所甚恶也。微生之为人。宜不至此。而原情拟律。不得辞也。上世民容有不直者。不直以为直者。与为直而不直者。必知其无有也。此世道之益下。不可以复古也。古者不欲使天下知善之为善。后世乃不得不使天下知不善之为不善。而老氏之言亦言之自老氏耳。古无有也。故曰老氏之言。末世之言也。言之以存其意也。

世之不直者甚多也。而圣人未尝言。独于微生高讥其乞邻之一事。谓为不直。则天下之不直。无甚于高者乎。是不然。微生之事乃甚微。而天下之盗行而伪言者。乃不可胜言也。虽然他人之不直者。不直而已矣。微生之事。既不直矣。又害直大焉。圣人之言。为其害直而言之也。他人之不直者。盖亦有高之所贱恶而不为矣。虽然无所害直则虽甚不直。不直不甚也。事虽甚微。且害于直则不直甚也。故圣人之讥微生。为其害直而言之也。何为其害于直也。为其为直而为不直也。为不直者。固害于直。犹此为不直。而彼为直。人得以易见而取舍焉。为直而为不直者。乱于直。人不得以易见。不但人不得易见。有不能自见者。夫不直者。犹对直而直见焉。直而不直者。不但不见其不直。而所谓直者。以直乱直而遂亡焉。岂不甚害矣乎。苟害于道。事无大小。圣人之所惧也。恶夫似者而常慎其几微。以为后世戒也。

终事

编辑

棺木厚二寸。用松烟黑之。沐浴不用香汤。鬠用桑木笄。深衣用麻布。袍袄有絮者及单衫单袴。用绵䌷袴。襌衣承深衣者及敛衾。皆用绵布。幅巾幎目。用皂䌷。不用上衣。散衣充耳握手。饭而不含。魂帛不须作。但用一经著上衣。叠束置在椅上。有帕举帕以奠。灵床不设衣被。但设一席。留冠带巾栉之属。朝夕奠。饭盂酒盏茶椀之外。一蔬一果而已。葬时告祖庙而行。不以魂帛入辞。祖奠不行。只行遣奠而行于门内。内外哭送。圹中不用纳玄𫄸翣扇。筑灰厚三寸。天灰半圹许。

凡制深衣。各以身之大小。只是要称体。领正方。两襟各得裳之一幅交掩之。领缘相接处钩边斜下。止于止处。从襟之广狭。自袪至袼杀之以为正圆。缘用皂䌷或皂布。有道袍合用则深衣不须造。

匡吕若死之日。兄弟故人之辱临丧者。请以此为之。某之幸也。送死有厚薄。虽然贫且贱矣。而不如富贵。非所谓薄也。使我求其为薄尚可。况不求其为薄而求其称乎。苟其称矣。虽有甚爱。而欲厚我者何以加之。且以人爱人。岂若自爱。是故虽孝子之事亲。犹有不当意者。况他人乎。我无子。死而送终我者皆他人也。于是乎不如其所自言者。将何以厚之。且丧各称人固也。尚须言乎。今人之侈于送死久矣。丧为之称。宜若无难。而莫不以为难。所为区区有云者。实恐或过于身没之后也。习俗所渐。莫或悟其为失。能无言乎。吾贫且贱。如有力不及而减。于是犹曰无憾。况过之乎。送死之厚薄。不在物。唯谅之而取舍耳。人孰无意。向一日眼光落地。便无主张而听于人。其可悲矣。使死者而听于人。无宁听于死乎。

癸酉夏有疾书此。盖以为终事。以告知兄弟故人者也。今见之所可伤痛者。向之为此也。其时吾尚多亲戚故人。未知如今谁复晓人意者。夫不晓无所妨。伤夫晓者之莫存也。辛巳三月日。捡旧纸得此。不觉感伤于中。又书此。

论东国女子不笄三则

编辑

妇人之笄。犹男子之冠也。知冠之不可废。则笄之不可已也明矣。文中子言冠礼废而天下无成人。天下后世之人。未尝不冠其首也。恶其冠而不知礼也。今人于妇女。初不行笄。则不但不尽于礼。乃犹无其容矣。至于妇人而礼事之失。人道之阙。又甚于男子矣。今人恒言曰成人成人。虽然直借其言而称之耳。实不知成人之道之为大也。成人。人之大节也。直废之不行。使人不复知人道之有此事。为人父母。尚不知重此。况在童幼蒙弱。何由而生知。不加礼。责成于人。而欲望人望其自重难矣。礼义之不明久矣。今人虽仓卒行笄。岂能十分尽礼。第其人道之终不可废也。则有女者第如其冠子则犹逾乎已之矣。女子许嫁则笄。笄而成人。不成人。未有嫁者也。嫁女者虽今日笄而明日嫁。不犹瞿然内饬。有劝于妇教乎。或曰今人虽冠其子。或未能尽知成人之义。况于女人。何有于笄。但事在可行则行之而已。何有其他。彼冠子者。固不能尽礼。然彼犹以人待人而存其事。不然者何不直废之不行也。

冠笄嫁娶。同为嘉事。事不相远。如今人之不行笄。其失已大矣。至于昏而后其失益见何也。礼女子许嫁而笄。许嫁而笄。为之渐也。今人何为其必冠而后娶也。当知女子亦尔。况妇人之礼。尤所申严。致其郑重者乎。凌其节废其礼而泯其义焉。将何以为人。冠笄嫁娶。人之大端。礼之所由始。何可苟也。今废笄一事。使为女者皆不笄而嫁。不笄犹其可矣。至于不笄而嫁。犹莫知其不可乎。然失在礼意者。礼意深微。非所形见。至如嫁女者。于其嫁日。直因其为女之饰以行昏也。牢巹礼毕。成为妇矣。既而视其周旋房室当御于丈夫者。尚童然女身也。容饰不侔。所见嫌恶。无礼无文。莫此为甚。时俗乃寻常目之。不觉其深可恶可嫌。此无他。目习故耳。如有人娶妇居室。称夫于其妇。为父于其子。而编发后垂。不改其童男之貌。虽今之见者。岂不蹙然怪笑。代为惭耻。未知不笄以适人。何以异此。况在女子。尤有可羞恶者乎。流俗渐人目习则安之。始见则异之。若是其失礼无容。目击嫌恶。形见易见。而忽然不悟。恬为平常。习与性成。是天下事不必求理之当否。但目习可矣。此岂理也哉。此而不谓之不可。无甚害礼。则古人何为制礼。以衣服容节。别人于夷狄禽兽也。先辈动以流俗叹息痛恨。正为其渐染胶固。因循苟然。渐失其是非羞恶之实。不复可与有为也。直此一事。习俗之难晓已如此。况大于此乎。

礼男子二十而冠。不冠者不成人。未成人者死则殇之。故自十九以下为殇。殇者死不成人。为可哀伤也。虽然冠未必皆至二十。故礼又曰男子冠而不为殇。女子固十五而笄者也。故曰女子笄而不为殇。人道以成人为重。故丧之之礼。以冠笄为节焉。东人之俗。不知行笄。女子虽长成年多。不嫁则不成人。礼于女子有其笄年。而今人直废之不行。不幸有未嫁而死者。虽十八九二十死也。使之死不成人。而男子十五六七不冠者鲜矣。时人不爱礼。或不知此。夫人既长成。可与之为礼矣。不为之加礼成人。非所以重人道成其子孙。此已不可矣。至于不幸而死。使死者死不成人。则在死者为成人礼缺。生者为降服夺情。则生死两有憾。甚可伤也。凡事事虽一端。推以之远。关系即大。况此冠笄之礼。成人之事。尤可慎严者乎。笄嘉事也。笄之行不行。自笄事之得失耳。非与丧为谋。而事不循礼。动有窒碍。往往为伦理之至憾。此不可不深思也。今阙笄一事。乃有为人父母。使之生不成人死不成丧。且有男幼未降。而女大为殇。虽男女恩非厚薄。而礼已轻重。不成文理。长幼之序。父子之恩。死丧之礼。于是乎病矣。即成人之礼之重。于是见矣。

记李孺人事

编辑

吾第四舅。贤而早世。匡吕自幼时。见先妣每语及第四。辄呜咽流涕不能言。终身为至痛。平日于第四家。恩意尤笃。恒言称公州贤。公州者舅氏内李孺人家公州也。匡吕八九岁时。见外家信来。中有一谚文书。涂抹欹侧不成字仅三四行者。问曰此何人书也。先妣曰此岱嶷书也。岱嶷汝四舅儿也。岱嶷父早亡。其母氏贤。岱嶷方四五岁时。尚未省人事。每日早。母使婢抱。以朝于诸父。其教之已如此。今于人来。以吾在远。俾作书于姑也。岱嶷。瑞甲幼名也。其后每连山人来。常见有此书。是时余亦蒙弱。特心识是事耳。不知其深可贵也。今瑞甲为舅氏佳子。有文行笃于伦理。良由贤母母教之有素也。岁戊午往连山。以余夙承德音。故将至外家。以将得拜孺人。而初见岱嶷为甚喜也。既而入拜。见匡吕至喜甚。恩意勤勤。既而以久不见吾母。感叹出涕。是时孺人未五十。丧戚沈痼。衰瘁黎黑。甚于六七十人。而冲淑之气。见于面目。群处谈叙。言笑可乐。而与人不甚款色。造次任真。恭睦无他。目击可知为盛德也。癸亥秋。奉先妣往连山。留四五月。得日事孺人。觌德愈久。益心服焉。去年正月。孺人下世。仲舅都正公又以是月卒。小子往哭之。十五六年。复来母乡。追感癸亥时事。心绝怆悒。何可言哉。瑞甲谓余曰君事吾母。不为不熟。傥为之记述乎。吾未敢有所记述。而心识是言未敢忘也。正月二十一日夜坐。念明发为孺人初期。身在数百里外。不得视孝子之行练。将作书瑞甲。遂敢略叙平昔。以识此感慕云。舅氏出后于族父。孺人卒时。姑李孺人年逾八十无恙。情境益惨。绫州兄尝言第四叔母之事大母。一如叔父在日。此为难能也。孺人平日沈痼积瘁。转仄行步须人。烦促夜不能卧席者数十年。遇体中少间。即竟日于姑侧。夜则身为定枕席。施屏障。夜深视姑就寝然后退。虽一果子饼饵。必请于姑然后与人。从姊妹相与言。第四母虽龙宫一鱼干。必请于大人而后用之。孺人末年。其弟为龙宫宰也。若此者在孺人细行也。然不观诸细行。而信其大德抑末也。且今人之事父母舅姑。而欲私其物。赐与恩意。又欲其出于己者反有之。而风俗之坏久矣。人亦鲜知其甚不可。殊不知伦理之际。多少不尽分处。未始不根于细微也。苟有贤于人者。虽其细行曲谨。皆可以为训于世。何可忽哉。窃观孺人平日事行。若不甚刻意于节目间者。而情理真挚。举动得宜。处夫家五十年。无失色于人。吾先妣常言金沟称岱嶷母曰其人有淑德。见知于夫之兄弟。得此言难矣。吾母之于孺人。深心相与如此。而金沟舅又非苟于言者也。己卯正月日。匡吕谨记。

与徐判书一之书

编辑

近候甚乖。不审尊候如何。北归后深拟一候髭发。而病拙未能。徒有悬悬。近想公务更剧。窃欲有所仰布而未可请间。尤可叹。玆为奉书。且以一册仰呈。此是徐文定公光启所撰农家书。而其中付签处说甘薯者。执事试览之如何。所谓存心爱物。必有所济。一命之士已然。况崇高乎。古语云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窃谓今之深心民国者。执事一人而已。苟有一事可以及人。而功在永远者。诚可以上报。不虚为达官人矣。目今公私荡然。人且沟壑。诚可哀痛。除非自天雨粟。不可以活斯人。何有于种薯济饥。又况求种于他国耶。但为身见今事。伤痛在心。惩创益切。幸而人有孑遗则何可使异日重罹此患而莫可救也。薯本海外之产。近入中土。其为物也甚易生。少种而多收。不妨农功。旱蝗不能灾。甘美如五谷。而功用配之。兼济丰凶。此天下之至贵也。至贵而又至贱者也。信乎天之生物。其至贵者必至贱。生民赖之矣。中土重此物。遍于大江南北久矣。农书所说。专详于此。治地种收。曲尽事宜。亹亹数千言不止。今皆可按而行也。成效如彼。已事不可诬。况中国多好事者。今必已遍至北土。求之可得。执事试用心图之。则燕中或倭国。造次可致。斯乃东人万世之福也。文武之政。布在方策。乃谋国无术。活民无策。至欲驱使草木。待种于他国。不亦远乎。然物无细大远近。有可以厚民生则所宜尽心也。且如今之木花。何尝是土产。而南草尤无益之物也。今已树艺成俗。上下赖之。日用而不可阙。况薯功比五谷。兼利丰凶。一日有此。则泽被无竆。种种功利。尽有不可思议者。异日此邦之耕植受用。岂止如衣绵吸草而已乎。国初倭国之楮。占城之稻。皆求致其种。种之国中。夫楮与稻。岂不亦本国所有。而犹且择种于异域。此乃国初盛时事也。而当时为国者。可谓有有心人矣。东纸名天下。占城之种。至今植之。况此异品嘉种。实可以济人活国则庸可缓乎。今若得致此种。为之熟讲树艺之方。授民课种。官为劝督。数年以往。功用日博。则将日遍于诸方。置邮传命。不足以喩其速也。公私馀力。民无饥饿。百弊日省。盗贼日息。方自此矣。虽草卉一物。往往关系有如此者。岂可然疑于新闻。谓其远物而不之急耶。夫木花南草。其始亦远方之一草卉也。其为用如彼。成俗如彼。借使今人一朝去此二物。岂不举国骚然。物情大戚。上下大窘乎。则是薯也。一日有之。其必可有而不可无。人情之所急。反有甚于诸物者矣。文氏之始得绵也。不过笔管之匿种耳。当世见者孰知其将举国赖之。衣被于此耶。理有必然。事有不容已。则固可图之于所不见矣。鄙拙之以此悬悬苦心。愿见者有年。今以奉及于执事者。深知执事之忧存远大。必肯留听于此也。千万言不可悉。窃想默会。不备谨白。

与洪判书汉师书

编辑

顷书云吾辈交友。今几人在世。万里之行。何可无一言见赆。吾与汉师。平日城居。或半年数月不见面。不是异事。今赴燕不过四五朔往还耳。念别不能不惘然。将老态然乎。然离合不足言。道路之行役。不足相劳苦。汉师读书人也。出身又居卿列。岂不深心于国计民生乎。苟有大损益有无于国计民生。且可有为于玆行者。请为汉师悉之可乎。国人之通燕京。于今几世几年矣。只见杂货通行。竟未有致其砖窑之事者。吾尝慨然。或者谓天下事关系民国者多。砖于何有。而说之不置。无亦远乎。余不暇多语。今使吾国中一朝去瓦而勿用。人其不大骇而大戚之乎。见瓦而未之见砖耳。瓦尚不可无。砖何容终无。国计民生日用之所急。莫大于城郭宫室仓庾。我国之城郭宫室仓庾。虽平时已不堪其弊。伤财费力罔涯。毕竟缓急无可恃。是宜怵然若不可终日者也。而累百年来。竟未有悉其弊而图之者何也。狃于习俗忽然而莫之省。伈伈至此。诚足哀痛。将以振其弊。壮城郭治宫室固仓庾。无他也。尽力乎土功而已。求尽力乎土功。如中国之用砖而已矣。砖之利用。百十倍于瓦之盖屋。而人或造次未省。乃至于指瓦而为之喩。甚矣。习俗之不易晓也。国人以百钱得百瓦。中国之人百砖仅直银一钱许。事具载李文忠公白沙集。为作窑有法。烧造甚易。而用之无竆也。汉师行见之。自入境至于燕京。沿路数千里。城隍市廛室庐墙壁阶庭沟渠堂皇仓廒凡足目之所经履。将无非砖者。砖也者。水火土成造之一物也。直微且贱耳。苟善用之。其功用之广大美利。于斯见矣。回思本国之事。公私大小。凡皆何如也。将不待他人之言。必欲致其烧造之方。移施为我国之用而后已矣。诚如是。累百年未遑者。为之在汉师。功泽所被。庸可思议。夫然后不虚作读书人。不苟为数千里往还矣。衰年行役。远去君亲。岂直轩车厨传。矜一时观游而已哉。其砖事之详。苟欲毕之。更仆不可。强疾把笔仅此。近年益衰钝。不能为韵语为有勤教。强作二十字。亦以申前意耳。非诗之云也。西去寒事日剧。千万珍重不宣。壬寅十月晦日。匡吕顿首。

冠盖通燕路。悠悠几岁年。丁宁存国计。此去访烧砖。

与尹评事渭老书

编辑

金生来言辞朝在明日。未由扳别。怅叹如何。只祝寒程万重。拟奉一赆卷。且为远道替面而未能。比有甥戚损怀。不但韵语意索。此想见谅。顷见戒时。岂不云所赠不必为诗耶。过铁岭二千里。竆徼绝漠。风饕雪虗。人之至于是者。鲜不为声色游畋引去。以遣其羇孤无聊。如渭老使不发堕齿空。方属少壮。必不委君命于妓筵猎场。资人笑话。则吾有何语以勉其行也。记昔年与老朋友语。余云人如可读得一日书耐。可行取一日程。何止一日。乃至八九日十日可也。正为浮世悠悠。难得读书暇也。友喟然曰君说此语与人。岂尝有深见喩者乎。且人平居读书。苦不能犁然深造。真有见处。须年纪老大。饱经世故。又属甚无聊竆寂之时。方有此境界。非偶然也。行营三冬于绝域。其无聊竆寂。殆甚于在京师竆巷并日之时。始闻将有此行。不觉为兄一喜。此意不待索言。兄所深喩。且不必索言说破。抑无言亦可。或曰极北边地。安有书可读。此言犹隔数重。苟知虑心目欲开之会。而开卷有得。何书不可。虽无书可也。一日偶然心会。陈言浅说。皆具妙义。终身受用不可尽。而优于天下者。良在是矣。是惟无心以遭之。又非作意求之也。明岁北归。知兄不虚作三二千里行矣。匡吕顿首。

与族侄润甫书

编辑

承读了中庸。方入论语。甚善甚善。但示意似犹有听莹者。然玆略奉覆耳。吾辈老年翻阅。且当吃紧近身。岂学作世人经学然耶。凡有可疑。姑且置之。其无疑处。尚可不胜受用。何遽以有疑无疑为闷耶。苟有寸心切己为之。自当分外眼明。凡吾知见造诣所能及处。不患其碍滞。暧昧看得。不即分晓。苟所不及处。亦何用力索而强造耶。力索固或透到。然非熟蒂之自落。世所谓经学者。皆就纸上钻硏。求多于傍人。苟不好异。必牵合苟同。以附会先儒为家计。此皆俗学陷人之坑。常所慨恨者。今为润甫云云者。不欲老者之支离于文义行墨之间。作一经学儒生也。只要就圣人言下。看得切己。默领其旨意所存。苟于此心。有所触拨。正是服药而腹中搅痛。须知是药力之欲行也。吾人自聪明过人。但患懒于开卷。但使开卷尺许。何患无入处耶。且当老境。身所经历者。事变不少。古人之言。岂不到眼便了入于入处耶。其有不即分晓者。亦不妨姑置之。譬之辛苦山行。行值险绝纡复处。自远望之。初若无路可去。诚似困弊。无望于前进矣。此是书中不即分晓处。但吃得积困。致身于其下。未尝无细微迳路曾通人过。吾亦可由之而行。不患其终竆矣。此是疑处行且有自解之时之譬。读书者常有有疑无疑之说。此殊沓沓。正是坐不离处。而欲说千万里之外也。就使力加究核而有所晓解。只是臆测强到。终何与人事。来书有疑无疑之云。偶似众人所谈。故如是奉覆。而语更支离。看不可了。可笑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