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园集/卷二十一

卷二十 杞园集
卷之二十一
作者:鱼有凤
1833年
卷二十二

题跋

编辑

郭寝郞始征歌咏册子跋

编辑

余斋居。得风寒疾。杜户嚬呻者有日。郭丈时适在邻斋。日走二三伻存问。一夕。忽投示一册子曰。子于病中。宜玩也。余敬受而读之。盖录退溪先生陶山十二曲。石潭先生高山九曲歌。而赓之以乐村诗歌者也。乐村诗歌者。即公之山中所自咏者也。吟讽未终卷。便觉灏气浑浑。流转胸肺间。诸般疾痛。如从毛孔中散去。盖不待荆防胡苏之剂。而头风痊矣。余遂推枕整襟而坐曰。噫。长者之赐厚矣。盖公自少从华阳老先生学。笃志力行。至老不懈。性又酷爱山水。卜筑于湖中胜地。隐居不出。嚣然自得。其为歌也。备道闲中玩乐之趣。而于尊师慕古敦伦守志之义。尤惓惓焉。真蔼然君子之言也。夫退栗两先生歌曲。其温柔敦厚之味。清明洒落之风。固皆为千古希音。而今公之所以自咏其志者又如此。则宜乎此编之感余者深也。明日。公又躬枉而问之。遂益闻所不闻。麋鹿之性。尤不能自抑。甚思长林幽谷。脱然而自放也。呜呼。倘于早晩。赖天之赐。卜得一区山水。便作自家境界。优游寂寞之滨。歌咏先王之道。则亦足以乐而忘老矣。山林水石。公物也。天意岂必偏饷于公而独摼于我哉。可呵也已。遂书其所感于卷末。仍步其韵以还。是岂诗若跋云尔哉。

桂坊僚贠乙酉同事题名帖跋

编辑

今上之三十一年乙酉冬十月将晦。上下批于药院。继又下备忘于政院。欲遵祖宗朝传禅故事。于是举国臣民。莫不闻命惊遑。大臣率百官伏阁。三司合辞以争。惟我王世子日夜痛泣。䟽三上。不得请。则欲出阁门。伏地呼吁。因宫官以大臣意陈达乃已。如是者又再焉。越三日壬戌。上克允群下之请。翌日癸亥。世子率百官陈贺。譬如乾坤欲阖而复辟。日月乍晦而旋明。而人心之忧愉闷乐。亦不日而顿改。玆实国家一大非常之举也。噫。吾辈职忝宫僚。区区贱悃。无路自达。即相率进伏于百僚叩额之末。卒乃昵侍清明。蹈舞大庭。快瞻贰极懽忭之容。其所庆幸欣祝。夫岂他臣僚之比哉。况吾司闭局也。平日僚贠之会同甚阔。虽于起居之节。陪从之际。得与之接面㒵叙寒暄。而率忽卒不得洽焉。今玆四日之内。晨而入夜而出。比肩而坐。接武而趋。周旋款密。晷刻不相舍焉。此又吾辈之所不能忘者。其可以无识乎。于是相议。作一帖子。略记玆事之颠末。仍列书其僚贠姓名下。各藏于家。以为后日观焉。司凡十四贠。病未参者一人。即左侍直徐君宗愈。新除未肃谢者一人。即左翊赞郑公缵辉也。玆不录云。

家严生朝赋朱子寿母诗后叙

编辑

丁亥八月初三日。家大人周甲之生朝也。家贫不能盛杯盘广宾筵。以洽一日之欢。伤哉贫也。人子之情。乌得无慨然乎。偶读朱夫子寿母生朝诗长篇。实有会于小子今日之心事。故谨依古人赋诗之义。用替高堂颂祷之词。仍伏念小子不肖。才劣命屯。既不得随世俯仰。决取科名。以副亲庭冀望之至意。补荫积仕。亦且有年。奉檄之愿。庶几朝暮遂矣。而因循偸惰。讫无所成。又不能勤力田间耕畜为养。如茅容,董生之为焉。区区自守之志。虽不敢有所怨悔。而古人所谓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者。则小子实当之矣。不孝之罪。何所辞焉。虽然。我祖母今年八十三岁矣。两尊人亦皆六十馀岁矣。吾兄弟四娚妹。皆无故。而亦各抱子女。今春仲哥。擢第登朝。荣庆赫然。今士大夫之语完福者。未尝不敀之于吾大人。而君子所称三乐之一。小子辈即有焉。其所以欢欣瀜泄者。虽啜菽飮水。诚不胜其乐矣。世固有家累千金。食列五鼎。而泫然而悲者。虽欲为吾家今日之清欢。何可得哉。况君子之事亲。尽其心。不夸于外。先乎其质而后乎其文。则彼外物之厚薄。又奚足论也。小子辈在今日。惟当刻意于荣耀。何常道义无疆之训。不以穷通得丧贰其志。不以豊约有无移其操。于君子之节目。勉励而弥坚刚。则将见家庭之内。行誉日益光。和善日益积。而福庆之来。日益源源矣。所以禔躬裕家。终承天休者。其在玆欤。其在玆欤。昔老莱子行年七十。孝奉其亲。此今古所希也。今我祖母起居康宁。可以度百岁而无恙。则我大人斑烂弄雏之戯。不特如老莱而已。小子之重庆承欢。亦且无穷期。而年年此日之觞。至不可胜筹矣。呜呼岂不乐哉。呜呼岂不乐哉。

谷云简牍帖跋

编辑

右帖。谷云金先生之遗札也。首四幅。即抵我家君书。其馀皆辱赐余不佞者。而答吾儿道鸣一纸。亦附见焉。有先王考出按关东时。先生所寄书若诗。皆在于别帖。呜呼。我家于先生。实有三世之周旋。而余以晩生末学。得亲侍杖几之间。奉承音旨。薰炙德义。至于十馀年之久。又何其幸哉。今先生既没。而前后往复手书。一一藏在巾笥。其字画遒古。墨迹辉烂。不啻若珠壁之美。而至于风谊之笃厚。警诲之谆切。尤可以想见先辈襟怀也。余之所以寓夫没身敬慕之怀者。其不在斯欤。况若吾儿者。即忝为先生外裔孙。而逮承遗牍。手泽宛然。其事尤可贵。是帖也。岂独余之奉玩尊阁而已哉。亦将为他日家传世守之宝也。

敬题先祖直学公手书县令公终制诗帖后

编辑

惟我先祖太丘县令府君。当俗弊礼坏之时。躬秉至孝。丧尽其礼。虽古之二连。何以加焉。小子尝从家牒中。伏读其守墓终制二诗。有以见哀痛恻怛。发于中而形于言。自有所不能已者矣。乃者。同宗景容氏。出示其家藏故纸。其一则直学府君追录终制诗一篇者。点画或有残缺。而手泽宛然。其一则当时搢绅诸公次其守墓韵而序之者。虽未必其为遗墨。而要亦当时卷轴耳。嗟夫。自夫二祖之世。至于今三百有馀年矣。其间历几兵燹。阅几变故。而惟此一片纸。独保于尘涴蠧蚀之间。使我云仍末裔。得以奉玩心画之妙。岂不异哉。仍窃伏念。县令公孝德既如彼其盛。而直学公又弃官敀养。节行高世。自是以后。三数代名公硕辅。蔚然继作。门户益以隆爀。子姓益以蕃昌。而至今流泽。犹未艾也。岂非我二祖至行纯德。孚感神明之所致欤。噫。诗不云乎。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又曰。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凡我宗人之玩此帖者。其可不深軆二祖之德。而克笃百行之源哉。余惜此单本。无以编示诸子孙以为万世宝。而又虑夫愈久而或失其真也。谨摹而刻之。以广其传。敀真本于景容氏藏焉。虽然。孝非一家之行也。秉彛好德。人心之所同然。世之君子。其有不三复斯诗而兴蓼莪之感者耶。

题兪氏三代行录后

编辑

余作宰欢城。既上官三日。有邑子四人。具衣冠立庭下。状请曰。先祖正郞兪公。以孝㫌闾于今二百有馀年矣。方谋改立棹楔。而贫无以为力。愿侯之有助也。余矍然动容。与之米一斛。则又袖出一册子以进曰。吾先祖三代行录也。敢请侯之惠一言焉。余谨受而反复之。遂喟然叹曰。公之至诚卓行。孚感神明。以致有灵泉猛兽之异者。虽王祥董生。何加焉。而若其子承孙继。不替益笃。则又古人之所未有。何其盛也。然余观公好学笃礼。不卜美妾。修身之严也。巾栉之贱。卓为贞烈。化家之懿也。为吏而民怀其德。立祠而生享之。仁人之泽也。守正不阿。卒忤权贵。抑揠困斥而不悔焉。君子之节也。公之贤。岂止于孝之一德哉。而独以是称焉者。孝固百行之源。而本立道生。无往而不达焉耳。噫。自公之没。君子之守是邑者。为之感叹兴慕。褒扬著述。以阐其德美多矣。今公之后人所以望于余者。其意似不偶然。而顾余何能有发于前言之外。顾愿吾之士民。相与诵法兪氏之言行。感发良心。兴行孝弟。以至于风成而俗美焉。则公锡类之化。岂独行于一家。见于一时而已哉。吾将以暇日。访公遗闾。瞻仰伛偻于乌头赤角之下。以伸平昔敬慕之志。姑书此敀之。

栗谷先生母夫人申氏画帖后题

编辑

余尝读栗谷先生遗集。见其母夫人申氏行状。德艺俱高。蔼然有古淑女之风。知先生之盛德有所本也。今得夫人手画七幅而玩之。凡菓苽花实昆虫飞蠢之状。种种模写。曲尽妙。其骤而观之。殆不觉其非真。诚绝艺也。然夫人之贤。岂䂓䂓于此哉。盖亦隐约闺房之内。从容场圃之间。览时物之变化。感天机之流动。而笔硏点缀。自然而成。其德性之静专。心术之微妙。亦可以想见焉。吁其可贵也哉。画在郑丈必东氏家。尝出宰岘山。求得于邑人云。由是。搢绅大夫慕先生之道者。无不争传而敬玩。各有题跋以赞之。盖夫人手迹。落在穷乡尘箧间。历数百年而始出于世。岂至宝不可终泯。而物之显晦。固有时欤。郑丈猥征余拙辞。余固不敢当。而亦粗知慕先生者。乃敢不辞。而谨书其卷末。

燕行埙箎录跋

编辑

梦窝相公之赴燕也。弟稼斋公。以布衣从焉。既还。录其道路酬唱诗若干篇。名曰燕行箎埙录。不佞尝谨请而伏读之。作而言曰。自我国至燕京。道里可谓远矣。自阳月至明年建巳。亦不可谓不久矣。其间山川原野城郭楼㙜瑰奇宏廓壮丽之观。与日月风云之晦明。霜雪雨露之变化。鸟兽虫鱼草木花宝可喜可愕。牢笼模写。各极其妙。至于伤今吊古。去国怀人。悲愁憾愤嚬呻怒骂。有感于中。必形于言。更唱迭和。愈出愈奇。而精神之流通。气味之融洽。真如宫商相宣而律吕谐鸣。使人读之。竟日亹亹忘倦。呜呼。何其盛也。夫人有伯叔为知音。雍容湛乐于一室之内。亦自难得。则游万里绝国。而能得斯者有几人哉。然子弟之随使燕行者。世岂无其人。而未必皆有文雅风流。则其能触境抒情。淋漓逸宕。如二公之为者。岂不尤难哉。况相公之言。出于廊庙崇高之中。而格韵清工。稼斋之作。发于田畒穷苦之馀。而意气横逸。有足以追于古而传于后。是岂独其事之甚奇而难得哉。嗟夫。在昔文正公之蒙难于沈也。有雪窖酬唱诗。盖与日月争光矣。自夫神都沦丧。礼乐文物。化为腥膻。东藩之使。莫不慷慨歔欷。飮泣而摧心。况为文正公之子孙乎。今其言激烈悲壮。尤有所不能已者。后之读者。其有不喟然太息。知其出于正气之馀韵耶。窃不胜感叹。书其卷末如此。不识稼斋以为如何。而相公见之。无或罪其僭妄否。

天安官藏屏风跋

编辑

余到官。阅所谓宁城文献一册。得梁好以下九人。即太守孙公汝诚。郑公之经所立传而赞之者也。既而。今参议李公喜朝。又以其所编续传见寄。自柳义臣以下十一人是也。余受而读之。观其至行卓绝。无愧古人。而三君子能繤述而张大之如此。其有补于彛伦风化之际。夫岂少也哉。窃不胜感叹。既缮写一通。藏之郡阁。又命工作屏。列书其传。要以表揭永久。而俾观瞻者。益有所劝焉。此亦前政之所尝为者也。然其赞论题跋。所称引甚盛。而此不能尽载。欲考其详。求诸本录可也。岁在甲午孟夏。书于郡之同乐堂。

使无轩记。悬板后叙。

编辑

右农岩金先生。为李侯乐甫。记桂阳政轩者也。亡何。李侯以病弃归。仍不起。是文也。盖未及揭板矣。岁在丁酉。余忝为府宰。其去李侯之治。居然十九春秋。而先生下世。亦已十年矣。俯仰今昔。感念师友。窃不胜怆然。况余为政至拙。益叹李候之先获。而于先生之教。尤有味焉。遂亟刻置楣间。朝夕寓目。且以告后来于无穷云尔。李侯名贺朝。廷安人。静观先生之季子也。戊寅到任。以庚辰去。为治恺悌。有遗惠在民云。门人咸从鱼有凤。谨书。

题李侯乐甫桂阳录后

编辑

余宰桂阳。堇九个月而遆敀。大杀之馀。吟呻甫起。而政拙心劳。无一分实惠及民。适值北使间数朔叠到。奔走道路。形神大疲。文字笔硏。一任抛却。意趣之汩没。又可知也。一行作吏。而公私两病如此。岂非可愧可悔之甚者哉。今得故李侯乐甫氏所谓桂阳录者读之。盖其受任。正当戊巳大饥疫。上控下抚。竭诚赒哺。至于谕俗之教。简讼之方。各有条理。民实受赐。其见于文状简牒者。敏给详尽。无所凝滞。而慈良恻怛。有足感人者矣。暇则奉其伯氏志事公及邑中读贤。从容翰墨。篇章迭发。风流蔼然可观。余于是三复感叹。盖以余之所不能。而益知李侯之政术才华俱过人远甚也。呜呼。桂阳。李侯之初政也。而游忍已如此。若使天假之年。历试益久。则恺悌之治。儒雅之化。岂独止于斯而已哉。其亦可惜也已。

咸从世稿重刊跋

编辑

恭惟我先祖直学公曁文孝公。皆以经术文章。际会昌明。雍容馆阁。黼黻王猷。而族祖文贞公。尤高步一代。主盟词坦。馀三十年。鸿藻钜笔。大鸣国家之盛。可谓源远而流大矣。盖公之三世。德业勋阀。赫然光乎史策。著于旗常。则其于古人不朽次第。固已得其大者。而精华之所萃。咳唾之所遗。亦岂非百世之所重也哉。故尚书尹公金孙。即文孝公之宅相也。乃取直学公以下三稿诗文。谋于灌圃松亭两公。定其编次。剞劂而行于世。盖于今二百有馀年矣。顾其板本不存。独有家藏旧帙。出于尘埋蠧蚀之馀。字画残缺。编简断烂者多矣。年代寖远。世故推迁。则几何其不至于磨灭也。此吾宗人之所共叹惜。而不肖乃与家弟咸原府院君。慨然图所以重刊。盖尝就其原本。详加考校。以正其阙误。位置凡例之未当者。亦颇移易而整釐之。仍念灌圃公气节文词。杰然名乎当世。退陶先生。跋其遗集。盛穪其人与诗俱可传。则寔为士林之所敬重。而惧其流布未广。湮晦不章。遂以续编乎三稿之后焉。又有四公诗文得于本稿外者若干篇。是亦不可终泯。而尝从家牒。得县令公庐墓二绝及襄肃公次皇华诗二律。又于松亭公后孙。得其和爱日堂二韵。虽其寂寥短章。不成编什。而零金碎璧。犹足为绝宝。谨合而录之。名以增补。附其卷末。噫。四公之各自名家。可谓卓尔不群。而襄肃于文贞。即埙箎之馀韵。松亭于灌圃。有池草之妙契。况乎县令公之德艺。醇深蔼然。为芝醴之根源哉。斯足以备一家之文献。垂耿光于无穷。岂独为吾宗之幸。艺苑君子。亦必有喟然而兴慕者矣。是役也。募善刻缁徒。闻板于北汉寺。始手于仲春而讫功于正夏云。

题处子李氏妹行录后

编辑

外弟李瑞卿。录其处子姊之行状及墓表。要余题一言。余不忍泚笔者有年矣。余观行状。备矣。表又农岩先生之文。尤足以传百世不泯。则又何待余言。而瑞卿请之不已者。其意岂偶尔也。顾余与妹氏同年生。而月日差先。又同在吾祖母之侧。娇争嬉戯。以及于长。则知妹氏者。莫详于余也。妹氏容姿端秀。神情莹郞。皎然若冰清而玉㓗也。聦明才慧。绝出伦常。尤知爱好文字。每见余读书。辄徊徨几案间。终日窃听而不能去。间或为之剖析文义。告以古今事实。则尤欣然会心。亹亹不厌。每自恨身为女子。不得与余同此乐也。是以虽其唯兪丝革之异教。而气味之相得。殆若知己之朋类也。至今追念。未尝不悼惜之深也。盖自妹氏之没。居然三十年。余发已种种矣。阅人于内外宗党。非不多。而无一仿佛于吾妹氏者。每见人家𫘤子弟不学无行。牛马而襟裾。生无益于家。死不称于人者滔滔也。夫然后益知闺殇之芳魂玉骨。愈可敬而且荣也。噫。吾儿墓草。亦已十三宿矣。余又乞文于三渊翁。今年春。始刻石而立之。若妹氏与吾儿者。皆禀天地之精英。如草木之芝兰。禽鸟之鸾凤。实为希世之奇宝。而既飘为空花。化为朽壤。穷天而不可复得矣。徒区区致力于荒原片石。以啚其不朽。其亦何益哉。嗟夫。箕畴六极。短折为首。生人之祸。莫悲于此。而妹氏既不幸而当之矣。天又不于吾躬而于其后。何其酷也。遂出其卷。书其所感如此。非妹氏之为悲而实自悲也。瑞卿于此。亦必泫然不已矣。

尊道斋记跋

编辑

尊道斋记者。故三山宰金诚仲之所作也。诚仲于庚子仲冬。赴官甫下车。即延访贤士。设施学政。多士风动。讲习有緖。翌年季夏。遽以事弃敀。乃以是年十月。死焉。噫。夫以诚仲之贤行。其学于一邑。固足为吾道之先。而不幸而遄去。又不幸而遽没。岂非道之兴废有命也哉。乃者其孤履晋。出此篇示余泣曰。始吾父作此文。以为多未惬意。将奉质于三渊先生及吾舅氏。要以大家商量。必就完粹而后出焉。不幸人事到此。而三渊先生。又遭罹家祸。疾病且殆矣。愿舅氏之卒图之。无谓吾父之无知也。余读而悲之曰。无以为也。君虽谦虚不自满。顾其文。词质而理胜。言简而意足。育才爱士之诚。蔼然有足感人。殆可谓仁义之言也。况如安斯文。吾虽未识其人。诚仲之托属郑重如此。必能服其言遵其法。以卒成其志也。文字之巧拙踈密。又奚暇论焉。虽诚仲有命。吾必以斯复之矣。抑余别有所感者存焉。三山。古多名贤。弦诵之风。至今犹未衰。而得诚仲为之宰。可谓难得之奇会。而其为教也。不及期月之可。则岂非大恨欤。然其序末所自期者。其言尤有味。而又约同志。劝筑其所谓悠然斋者。则玉华终老之志。益决矣。目今士祸弥天。世道罔极。使诚仲在者。必能不日而作。携书敀隐。以乐平生之志。而密迩学社。从容讲席。使夫群蒙学子。大有所矜式。庶几兆于前者。有以究于后。而一方之士。永受其嘉惠矣。岂意文成未经岁而万事堕虚若是哉。吾党无穷之恨。又不在彼而在此也。后之君子必有三复斯文而慨然而流涕者矣。呜呼悲夫。

题二家诗选后

编辑

右白香山诗一百二十三首。子朱子诗一百四十七首。即农岩先生所抄也。先生晩年。不作诗。亦不谈诗。而独手抄此编。以与同志者共之。夫朱夫子诗。君子固当讽玩而终身。于乐天乎。又何取焉。记得当时有一学子。言乐天诗不高。先生笑曰。有至高者存焉。又尝曰。乐天诗近道。读之使人悠然自得。世间悲愁忧恼都忘了。此先生所以有味乎其言。而得以配夫朱夫子者欤。呜呼。是岂可与不知者道哉。

书赵氏家藏帖后

编辑

余生晩寡陋。不详时庵赵公之贤德与其后承名行之盛。乃者赵氏外孙李生垿。与余好。间尝以赵氏家藏帖示余。拜受而盥手展读。则盖阳华老先生手书所作进士公闻喜宴序。又书时庵公废科诗及县监公遗爱碑铭。又书汉阳赵氏忠孝之家。诗书遗业。清白传家。闭户看书。坚固刻苦。二十四大字。卒又题一律。以极嘉叹之意。噫盛矣哉。夫以老先生道德文章。为百世重。一字荣于华衮。点墨贵于拱璧。况其序以述之。诗以咏之。大书特书不一书。若是其郑重哉。苟非时庵公志尚之高。县令公治行之最。与夫进士公兄弟承继之美。何以得大君子之揄扬奖叹至此也。即赵氏世德之懿。不待他考。而斯足征之矣。宜其深藏敬守。为永世宝也。余意当世名公。必多续而和之。以张大其事。而只有南壶谷以下数三诸公所次诗若而篇。噫又何寂寥也。岂进士公兄弟有得于务宲二字。而不尚浮华之习欤。抑韩文公脚下有难下语而然欤。今李生猥使余着一语卷尾。顾此眇末。尤何敢惜笔于其间哉。惟略书其所感于中者如此云。

史汉论赞跋

编辑

文章莫盛于两汉。而司马子长班孟坚。其尤杰然者也。然而二氏。良史也。网罗旧闻。纂述事迹。使上下数千载间治乱兴废善恶贤不肖。昭然如指诸掌。所谓其文则史。而亦晋乘楚杌之类耳。若其摅发胸中所蕴。肆笔成章。以自见其褒贬权度理趣根据。则又莫深于论赞之作焉。余虽不熟二氏书。而每读至此。未尝不亹亹击节也。盖其天授神解。高厉百代。奇伟典则。各成一家。譬如深山大泽。捕龙蛇搏虎豹。神变不测。力莫与角也。又如入䧺都钜郭。览其气势之盘郁。部伍之精严。声明文物之辉爀。不可得以名状也。徐而考之。则其反复曲折。指意深切。若有得乎圣人笔削之微义焉。呜呼。此二氏之所以为二氏。而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也欤。乃者洪甥象汉云章。读史汉。录其论赞。别为一册子。以质于余。余犂然喜曰。是固吾意也。抑余昔侍农岩先生。每见作大文字。出一编书讽玩。是即集太史公论者也。先辈盖尝为此。而其所取尚。亦可知已矣。今云章好古文。苟欲肆力于两汉而窥二氏之堂奥者。宜于此究心焉。虽然。程夫子有言曰。春秋传。为按经为断。然则是书也。亦当以表志传记为按。而论赞则其断耳。读论赞者。不先究表志传记。以极其事宲本末。亦将何所据而得夫二氏之用哉。词证具而措诸律。先后之序然也。云章其无持空律以自奇。而作为无按之断可也。

对越编跋

编辑

余尝集濂洛以下至我东儒贤箴铭赞诸作为一帖。丙申清潭之会。三渊翁手题其面曰。对越帖。又书数行跋语。尽可宝也。洪甥象汉云章。尝从余读书于栗村田舍。请曰。某也读此帖。亦知其可爱。谨当传写一通诵习焉。而顾儒先事迹本末。初学昧焉。愿撮其大要。列篇目下。俾开卷了然。岂不为发蒙之一助乎。余曰。此意甚好。仍使执管。草定堇若干条。而云章不复致力。余亦因循懒废。𢱍作巾衍中物久矣。乃者哀苦疾病之中。无所用心。始克参考纂录而卒业焉。其篇有添删。卷分上下。而改帖为编者。前后之例异也。览者详焉可也。呜呼。吾于此有所感者三焉。清潭之游。奇矣。境胜意得。其乐难朽。而十馀年间。世故澜翻。万事云空。有时三复抚玩者。独帖尾遗墨耳。今于此编之成。虽欲与之剧谈古今。探溯渊源。以听奇伟动人之语。而九原不可作。此可感也。余以庸愚。窃有味乎前哲之徽言。实有佩服终身之愿。而顾志不笃行不力。居然老白首作一痴呆罔两汉矣。况今滨死危喘。万念都灰。夙好虽存。新功难期。则只抚卷太息而已。此可感也。云章既参潭楼之丈席。又与余商量此事。其志若将有为焉。而缠绕于俗诱。陨迫于世患。流浪颠沛。失去几何年光阴。反顾此心。能不慨然于中乎。此又可感者也。虽然。云章年方壮志方强。非衰迈者比。且此编之终始有成。云章之劝助多矣。云章其可不益力乎。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子曰。诗之好仁如此。向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孶孶。毙而后已。果能奋发兴起如此。朝夕对越。潜心服膺而勿失焉。则区区撰辑之意。亦庶不为窗几戯玩之具而已。

题孝子金重镇行录后

编辑

余观自古夙慧者非一。而或以行著。或以才名。其能兼而有者。盖绝少也。陆家儿。有怀橘至行。而词藻无闻。王氏子。有吐凤奇才。而孝义无称。往牒所载。犹尚如此。况于偏壤数千载之下哉。今得金童子重镇一行录读之。其可异焉。重镇自髫齓。已有深爱于其亲。年十二。母遘厉没。则救疾执丧。一如成人。又泣请其父。侍墓侧不去。日三号哭。竟毁疾以死。虽古笃行君子。何以过焉。五岁。知读书。七岁。作句语。家在弼云峰下。日与骚人墨客。对垒吟哦。今其近軆诗十篇许。传诵于世。敏妙奇警。若不出于痴小者之口。倘假之年。其能高步艺苑。无难矣。噫。重镇。阛阓子也。非有擩染程督之益。而其才与行。卓然早立如此。岂非得乎天而能于性者耶。虽然。气之清者数必局。理固然也。况才也者。鬼物之所必猜乎。宜重镇之不能久也。吁其可惜已。今其父哀之未已。谋所以寿其传。乞文于搢绅大夫。多所称扬。顾余言何足轻重其间。亦悼其不幸。而书其简末如此云。

书舍弟志远登毗卢峰记后

编辑

金刚。是域中第一。而毗卢。又金刚之第一也。生乎东国。而不见金刚。固陋耳。游金刚而不登毗卢。则亦何足谓之游也哉。世之游金刚者亦多矣。于毗卢。十无一至焉。皆不勇之过也。吾弟志远宰淮阳四载。八入金刚。今年秋。始一登焉。亦可谓壮矣。今观其所为记。颇详密。其路迳之险绝。軆势之杰特。眼界之空阔寥廓。殆非人境也。志远于是乎真游金刚。而前日之八入。有不足多也。余于昨年。再入山。矫首拟议者有日。而竟疑㥘不果上。今闻志远之游。始信毗卢果不在天上。而益叹余之不勇也。虽然。志远亦不可谓真勇也。果勇也。何不一再到便登。而以待八入之久耶。向使志远能早自登而为余指导之。则我虽无勇。亦岂不能必至哉。是又可呵也。呜呼。勇往则无远不已。自画则终于卑近。登山尚然。而况于道乎。如颜子之既竭吾才而求至乎卓立之地者。非大勇不能也。吾老矣。毗卢终不可登。而倘能因此奋发。益厉进道之勇。则志远之起予。亦多矣。

题女戒七章屏风书后

编辑

右女戒七章汉曺大家班氏之所作也。其辞约而该。其义明而切。诚闺门之曲则也。余惟古者男女无异教。自其幼稚而便习于文字。故闻见博而知识明。又有女师氏。日陈说礼教。薰养德性。此所以内治正而风化成焉者也。降及后代。日益坏弊。而东俗尤甚。所习只俚语诞说。于古训则懵若面墙。岂非可羞也哉。吾女子洪氏妇。自病其平日无素习。屡请训戒之辞。顾余衰陋。不能博诵前言。今独取班氏语。书诸屏上。女能早夜敬诵。常若贤女师。谆谆警诲其侧。其于梱仪。庶几无大过云尔。柔兆执徐阳月上弦。老父书于山泉精舍。

外孙洪乐性家藏谷云八分帖跋

编辑

往在癸酉。谷云先生临湘水之止谷。余亦待坐累日。临行。书此以畀之。余十袭珍玩者久矣。洪君云章之在甥馆也。付诸新房譬上。盖亦以先生所以勉余者。望于君也。今乐性妆成华帖。作为宝藏。要余记其本末。余摩挲感叹曰。自癸酉至今。居然四十四年。而惟此数幅纸。亦阅人三世矣。况其所书句语。意不偶然。其曰董子下帷者。欲其讲习之专也。其曰管宁穿榻者。欲其操履之笃也。所谓雷厉风飞。则志气之奋决当如是。所谓海阔天高。则心胸之恢廓当如是。果能深軆而行之。亦足造道而成德矣。念余时方弱冠耳。转眄之顷。犬马之齿。倏迫七耋。追思先生渥颜华发。挥毫弄墨。如昨日事。而余之衰骸残喘。兀然作一陈人。反躬循省。惭负实多。然则能成吾志而副先生遗意者。顾不在于后生乎。呜呼。乐性其勉之哉。无徒作汝家父传子藏一故纸而已焉可也。丙辰阳复之晦。外翁杞园老叟。书于鸥湖之夙梦亭。

三清帖跋

编辑

永安都尉无何公。风流好奇甚。多蓄古今名书画。其最胜者曰三清帖也。公之玄孙象汉云章。持示余。信乎奇矣。然石阳公子画品之妙绝。简易之序。尽之矣。值兵燹。既灭而复完。其事尤奇。而燕超公与尤庵老先生跋语。亦备述之矣。吾虽欲续貂其后。又何言哉。抑窃思之。自古至宝之传远于世者。孰非人谋鬼谋与能而成也。然必人谋尽而后。鬼谋者有以从之矣。如此帖者。向非公子之托付得所。而无何公之珍护有方。则亦何能得夫神明冥佑之力哉。然则为无何公后人者。一以无何公之心为心。竭诚保守。世世无替。不啻若龟玉之在椟。则从今以往。虽世故百变。劫火千回。而此帖之永保无恙也。可期矣。夫然后称曰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云尔。其亦可也。丙辰腊之上旬。咸从鱼有凤。谨书。

余于此。又有所感焉。昔我族祖全义公讳梦龙。工墨梅。实与石阳竹并妙。为一世所共宝。而今独泯然无复存者。惜哉。岂二公之获乎天有薄厚哉。特石阳之自谋者深。而公则不遇其人也。向所谓人谋尽而鬼谋从者。岂不益信矣乎。虽然。士之屈伸显晦。亦有幸不幸存焉。岂独小艺也哉。是尤可慨已。又书。

洪氏庆寿图障子跋

编辑

右障子。即洪氏庆寿图也。岁乙卯闰月。洪君象汉云章。擢增广文科。前一月。其子乐性及从弟凤汉。同登进士第。荣庆赫然惊一世。时则云章。在重侍下。其祖母贞夫人李氏。春秋八十有五。康宁无恙。五月己未。寔维初度。即其日。设大宴于居第之外轩。帘幕高张。戯具毕呈。乃夫人俨然授几中堂。童颜鹤发。仿佛瑶池仙范。满眼玉树森琅。莲桂辉映。无非抱中含弄之奇秀。彩服联翩。羽觞迭献。指南山之不骞。祝灵寿之无疆。融融泄泄。穷日夜乃已。呜呼其盛矣哉。谁家无胜筵。庆或未必寿。寿或未必庆。曷若夫人之兼有而尽美者乎。噫。夫人即文懿公与贞明大主之冢孙妇也。福庆滚滚。历三世弥隆。而夫人之寿禄全备。又有以绍乎前而裕于后。夫人两胤。皆早岁策名。位至小宰。长公虽不幸先没。而今季侍郞。以嵬然旧壮元。戴花而舞于庭。盖夫人之德。既成其子。又荣其孙若曾如是也。是日。观者上自搢绅大夫。下至舆儓厮役。咸一口穪世未尝有也。然不朽之胜迹难再。一时之光景易泯。宜乎形诸绘素。垂之永久。为子孙万世宝也。且告云章勿悭秘此一幅。使夫世之为人母者。皆知称愿夫人。而有得于积善工夫之妙。则其为风化之助。亦岂少也哉。崇祯再丁巳孟冬。咸从鱼有凤。谨书。

题任忠简公答江华府使禹伏龙书后

编辑

忧恼匆遽中。令翰忽及。披缄。恍接令范。慰极悲生。况书中恳旨。令人感激。敢不奉承嘉论。尤谢不已。铉到任之后。即患毒疟。又伤落马。右臂不用。而昼夜奔走无暇者。已三数月矣。至今顽命之不绝者。可怪也。加以倭贼已入求礼县。距本府六十里也。三贼将。各率六七万。水陆俱会于此府云。以此人心惊溃。一夜之间。四境皆空。只有眼前若干人。非但守御无策。许多天兵。支供无路。罔知所惜也。闻贼治船甚盛。不无冲突贵府之患。幸先事戒饬如何。铉则自分必死。与兄诀矣。幸善为保障。以卫京城。时时存恤迷息之家。发挥穷阎。虽在九原中。应为兄结草也。计日决命。书不尽意。伏惟令昭。谨拜谢状。丁酉八月初九日。弟铉。忙扰不式。

李察访已出避。不知去处。令简还送耳。三贼将。各率副将五人。精兵七万云。以此孤城。其可支乎。吾计已决。必为不孝于老母。奈何。

忠简任公。守孤城抗大贼。力尽不屈而死。论者以为无愧张睢阳。岂不信然。先儒有言。慷慨杀身易。从容就死难。若公者。非所谓从容就死者耶。盖公自少厉志道学。师事栗牛两先生。又以正直忠谠。不容于世。与松江郑公。同被锢籍几十年。其平生所树立。可知。岂独忠肝义胆激于一时者哉。今观公答禹公伏龙书。盖城陷前七日手柬也。笔势之遒逸。辞气之激厉。无异平日。而其所反复丁宁。自矢必死之意。较然可质神明。益见其素定之确也。噫。蕞尔残堞。命在呼吸。而緫兵弃城而遁走。游击拥众而坐视。公以孑然只手。当千匀压卵之危。虽欲延息须臾。奋其才略。以成蔽遮沮遏之势。亦何可得也。观其奔走䂓画。既尽瘁于三朔。江都保障之忧。犹眷眷于绝笔。则忠谋长算。岂无可为。而惜乎。时命已去。竟以一死。追配古人。其亦悲夫。至其简末曰。吾计已决。必为不孝于老母。余读之。未尝不涕下。然窃闻其母夫人宋氏。闻公死。乃曰吾儿生为孝子。没为忠臣。何恨。呜呼贤哉。斯其为忠简之母也欤。公既没。而朝家之褒赠隐崇。无复馀憾。而圣天子闻之。亟命斩三将首。特赐祭公。公之义烈。盖已闻于天下矣。嗟夫。百世之下。公名不灭。则惟此一幅纸。亦将辉映于无穷矣。凡有秉彛者。莫不发竖而胆烈。亦何待区区后人之叙述哉。余友任君弘纪德舆。即公从曾孙也。示余此帖曰。是尝请跋于吾农岩先生。而未及泚笔者也。余益有感焉。遂不敢辞而敬题其帖尾如此云。先是。天将緫兵杨元。留镇南原。游击陈愚衷张维城。为左右掎角。元请得文武备具者与之共守。特命公为府使。至是。陈张请救不应。元逃走。要与公同去。公毅然不动。城陷。具衣冠北向四拜。踞胡床。骂贼被害云。

书李仲谦异同条辨辨二条后

编辑

小都梁曰。中是性之德之名状。说仁义礼智不得。今人说天下之理。皆从性出。皆从仁义礼智出。不知仁义礼智已有分晰名目。亦在天下之理四字中。此说甚谬。性只是仁义礼智之在中者。其宲非有二也。仁义礼智与性之德。何可分而二之乎。且以仁义礼智。为在天下之理四字中。则是成仁义礼智出于性。岂有此理。

都梁以本然之性不为诚。而以本然之性之所以为诚。本然之性。即理也。理之上。岂有所以为理者乎。

此二条。即李仲谦论异同条卞说也。仲谦与余论人物五常。往复驳难。几至累千万言。而其所为说者。皆出于都梁之见。吾所以卞仲谦者。即仲谦卞都梁之说。而终不见省。岂忘其所自为说者欤。抑卞人则明。自护则暗而然耶。盖虚心观理。则得真义理。主己务胜则碍正知见。此讲学所以贵于公也。惜乎。不及仲谦在时。帖出此两条而解之也。今当去吾辈许多葛藤。而只存此两条说。则仲谦之高识明见。自著于后。而无复纷纷之论矣。

书尹月汀根寿论辨朱陆异同说后

编辑

右。月汀先生尹公朝京时。与国子学正蔡公光祖。论辨朱陆异同说也。盖皇朝学术。自王阳明,陈白沙以来。专主陆氏。恣为荒唐诐僻之说。一世学士大夫。靡然从之。而几有以易天下矣。若我盛朝。则名儒蔚然代作。其所讲明倡率。一以我考亭夫子为宗。则吾道正脉。实在于斯。然当时诸老先生。虽隐忧深慨于邪说之横流。中夏之陆沉。而顾辞辟之无路矣。惟公乃以藐然偏邦下价。敢与天朝大人。抗争痛辨。奋然欲回狂澜而返真源。其志不亦伟矣哉。今读其说。盖以圣人本天。释氏本心二语。下得顶门一针。而剖析乎人道危微之际。以斥本心良知似是而非者。反复累千百言。明白深切。有足破其窝藏。虽以蔡公壁垒之深坚。机锋之不可当。而殆将退三舍矣。然彼其尊尚异学。峻极于天。至目其人。为大明圣人。则以公孤军琐力。亦何能坐收摧陷廓清之功哉。惟其辞直气壮。不摄不挫。则亦足暴于天下矣。盖公虽以文章名世。而早从事性理之学。于濂洛关闽之说。靡不精硏。亦尝奉使岭南。谒李文纯先生于溪上。论朱陆同异。得其印证。又与栗牛两先生。讲磨道义。则渊源所渐远矣。故其切于卫道。严于距邪如此。是岂掇拾緖馀。徒争口舌者比哉。然是说。不载公集中。故世罕有知者。尝读退溪答柳而见书曰。揆前日尹子固问答。则陆禅怀襄于天下如是。令人浩叹。始知此说固已见赏于先觉。而至今数百年。汔未有表章而诵说者。是可慨也。乃者。公之云孙得观甫。以其家藏一册子示余。而惧其湮没无传。要有所发挥。顾此末学浅陋。何足轻重于其间。窃不胜三复钦叹。书其所得于管窥者如此。若其卷末问答诸说。杂论古今礼节。旁及零碎文义而尤详于方俗人物事例。虽非大义所关。而亦可以尽公博雅之识云。崇祯再己未建丑既望。咸从鱼有凤。谨书。

论语详说跋

编辑

论语一书。朱夫子训释备矣。有集注。有精义或问。所发明圣人之意。殆无馀蕴矣。然其平日与朋友门人往复辨难。其说尤详。散出于大全书中者甚多。我农岩先生。尝欲裒为一编。以便考览。而名之以论语详说。既手书目录一通。以托门人金时佐道以甫。缮写数篇。而先生已下世。道以氏心尝恨焉。每劝余续成。而余亦汩于吏役。荏苒十年。未下手矣。尝于梦中侍先生。语及此事。极叹其编次之遅。余觉而瞿然曰。此吾二三子之罪也。遂亟加纂集。再阅岁而讫功。凡四卷。窃尝考之。盖其问者非一人。疑之非一端。故精粗浅深。横竖偏全。无不曲畅而旁通之。譬之叩锺。或小鸣或大鸣。舂容以尽其声焉。其为说。固有集注或问所未及言者。而其所已言者。又因此而益明。观其拆衷取舍。权度不差。同异得失。彼此互发。而圣人之微辞奥旨。益跃如也。读论语者。诚能本之以集注。参之以或问。又考之此。以尽其详。则其于反约也。几矣。先生雅不喜编摩之功。而独于此惓惓不已者。其意岂偶然也哉。抑大全。庸学孟子诸说。亦多有之。又依此例采辑。以为四书详说。则尤好看。同志者有能成之。是亦先生之意也欤。己亥暮春既望。门人咸从鱼有凤。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