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文选/卷一百三

 卷一百二 东文选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编辑

子虚诗序卷后题 编辑

郑道传

道传。奉阅牧隐先生送子虚诗序。至其称子虚曰。缜密精切。一毫不尽。埳然如不得。未况不一日三复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是其道体之妙。充塞天地。贯彻古今。其所以流行发见者。无一息之间断。而在于人。则方寸之间。虚灵不昧。莫非此道之体。与天地周流而无间。唯是气质有偏。物欲为蔽。此心之灵。不能无操舍收放之时。而道之本于吾心。见诸日用之间者。于是乎有晦明绝续之几也。是以。君子之心。兢兢业业。惟恐一毫之未尽。而窒天命之流行。无一动之敢慢。所以协天行也。无一息之敢怠。所以顺天时也。学者而求至于此。岂有他哉。亦存一毫不尽。埳然如不得之心耳。充是心而广之。则其戒惧乎不睹不闻之前。致谨乎隐微幽独之际者。自不容已。日用之间。真有以见天理之流行。果无一毫之不尽。而心亦无所埳然。广大宽平。自有不可形容之乐矣。抑尝窃念是道也。虽非窈冥恍惚之物。而其所以为微妙者。不可以泛滥求也。虽在平常日用之间。而其所以远大者。亦不可以卑近得也。唯其高明卓绝之才。潜深笃至之资。然后。可与有为。而亦有所达矣。是吾道之兴丧。在于人才。而天下之才。自古以为难。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牧隐先生。主盟吾道。以兴起斯文为己任。有忧于此。其亦久矣。今称达可则曰豪爽卓越。子虚则曰缜密精切。盖亦乐得英才。深喜之之辞也。古人于斯文之兴丧。未尝不推之于天。而以得人为难。今二子之遇先生。天也。先生之得二子。亦天也。先生曰。斯文之兴。子虚既兴其始。当与子虚终之。是天也。吾数人者。听命于天而已。此其所喜者甚至。而所期者亦远矣。二子勉矣哉。

题兰坡四咏轴末 编辑

予在松京。日诣先生之室。左右无他物。惟琴书在床傍。置小盆。植松竹梅兰于其中。翫而乐之。予惟世俗之于松竹,于梅兰。但见其苍苍而已。粲粲猗猗而已。亦知其妙有会于此心者乎。方其霜雪霾天。火云烁空。郁彼松竹。挺然独秀。阳德之所钟也。冰崖石裂。众卉扫地。梅萼始敷。盈盈馥馥。春意之盎然也。至若露晓月夕。有香冷然。触于鼻端。是则兰之为物。禀阳气之多。而其馨香之德。可比于君子者也。盖阳者。原之通天地之生意也。草木虽微。生意发育。与此心生生之理。周流无间。先生之乐。其有得于此为。先生之于草木。爱之笃而养之勤。如此。况人与我同类而至贵者乎。况志同气合。如云之从龙者乎。今玆观察于庆尚也。推是心而广之。将使斯民。遂其有生之乐。煕煕然如草木之得时雨也。无疑矣。

题渔村记后 编辑

可远权先生。为孔伯共作记。宛然画出一渔村。伯共以朝士号渔村。志其乐也。伯共不惟乐之于心。而又发之于声。每酒酌。歌渔父词。非宫商。非律吕。而高下相应。节奏谐协。盖出于自然者也。夫乐渔村者。伯共也。乐伯共之乐者。可远也。道传听伯共渔父词。读可远渔村记。有悠然而会于心者。谓予能乐二子之乐。亦可也。嗟呼。俯仰此身。沧海一粟。当与二子。浮云乎斯世。虚舟乎江湖。竟不知乐之者。谁也。呜呼微哉。三峯郑道传宗之。书于江月亭。

兰坡四咏后说跋 编辑

道传。尝为兰坡咏松竹曰。方其霜雪霾天。火云烁空。郁彼松竹。挺然独秀。自以为语句颇工。后闻挺字。乃兰坡家讳。思欲改之而难其字。问诸独谷。独谷微吟古人竹诗曰。屹然风霜表。色照乾坤寒。予即于言下领其意。以屹易挺。雅捷可诵。于是表其得于独谷者。俾世之独学而自以为是者。知有以洗其陋而袪其惑。因以自勉焉。

题真赞后 编辑

右真赞二篇。阳村权可远所作也。不扬之貌。奚足以辱先生之笔哉。而其言有过当者。予甚愧焉。然从游既久。则相观亦深矣。其有不可诬者乎。崔氏真赞。乃画外传神也。于是志之以示子孙耳。

书佛氏杂辩后 编辑

道传暇日。著佛氏杂辩十五篇。前代事实四篇。既成。客读之曰。子辩佛氏轮回之说。乃引物之生生者。以明之。其说似矣。然佛氏之言。有曰。凡物之无情者。从法界性来。凡有情者。从如来藏来。故曰凡有血气者。同一知觉。凡有知觉者。同一佛性。今子不论物之无情与有情。比而同之。无乃徒费辞气。而未免穿错附会之病欤。曰。噫。此正孟子所谓二本故也。且是气之在天地间。本一而已矣。有动静而阴阳分。有变合而五行具。周子曰。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盖于动静变合之间。而其流行者。有通塞偏正之殊。得其通而正者。为人。得其偏而塞者。为物。又就偏塞之中。而得其稍通者。为禽兽。全无通者。为草木。此乃物之有情无情所以分也。周子曰。动而无动。情而无情。神也。以其气无所不通。故曰神。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以其囿于形气而不能相通。故曰物。盖动而无静者。有情之谓也。静而无动者。无情之谓也。是亦物之有情无情。皆生于是气之中。胡可谓之二哉。且人之一身如魂魄五脏耳目口鼻手足之属。有知觉运动。毛发爪齿之属。无知觉运动。然则。一身之中。亦有从有情底父母来者。从无情底父母来者。有二父母耶。客曰。子之言。是也。然诸辩之说。出入性命道德之妙。阴阳造化之微。固有非初学之士所能识者。况下民之愚庸乎。吾恐子之说虽精。徒得好辩之讥。而于彼此之学。俱无损益。且佛氏之说。虽曰无稽。而世俗耳目习熟。恐不可以空言破之也。况其所谓放光之瑞。舍利分身之异。往往有之。此世俗所以叹异而信服之者。子尚有说以攻之也。曰。所谓轮回等辩。予已悉论之矣。虽其蔽之深也。不能遽晓。然一二好学之士。因吾说而反求之。庶乎有以得之矣。玆不复赘焉。至于放光舍利之事。岂无其说乎。且心者。气之最精最灵的。彼佛氏之徒。不论念之善恶邪正。削了一重。又削了一重。一向收敛。盖心本是光明物事。而专精如此。积于中而发于外。亦理势之当然也。佛之放光。何足怪哉。且天之生此心者。以其至灵至明。主于一身之中。以妙众理而宰万物。非徒为长物而无所用也。如天之生火。本以利人。而今有人焉。埋火于灰中。寒者不得热。饥者不得㸑。则虽有光焰发于灰上。竟何益哉。佛之放光。吾所不取者。此也。抑火之为物。用之新新。乃能常存而不灭。若埋之灰中。不时时发视之。始虽炽。然终则必至于灰烬消灭。亦犹人之此心。常存忧勤惕虑之念。乃能不死。而义理生焉。若一味收敛在里。则虽曰惺惺着。必至枯槁寂灭而后已。则其所以光明者。乃所以为昏昧也。此又不可不知也。至于像设。亦有放光者。盖腐草朽木。尚有夜光。独于此。何疑哉。若天人之有舍利。犹蛇虺蜯蛤之有珠。其间所谓善知识者。亦有无舍利者。是则蛇虺蜯蛤而无珠之类也。世传人藏蜯蛤之珠。不穿不蒸者。久而发之。添得许多枚。是生意所存。自然滋息。理也。舍利之分身。亦犹是耳。若曰。有佛至灵感人之诚。分舍利云耳。则释氏之徒。藏其师毛发齿骨者。多矣。何不精勤乞请以分其物。而独于舍利。言分身哉。是非物性而何也。或曰。舍利此言坚固。虽以铁块击之。不能破。是其灵也。然得羚羊角。则一击碎为微尘。舍利何灵于铁。而不灵于角也。是固物性之使然。无足怪者也。今或以两木相攒。或以铁石相敲而火出。然此尚待人力之所为也。以火精之珠。向日而炷艾。则薰然而烟生。焰然而火出。固非人力之所为。其初不过荧荧之微。而其终也。赫赫然炎崐崘而焚玉石。何其神矣哉。是亦非其性之使然。而有一灵物。寓于冥漠之中。感人之诚而使之至此欤。且火之益于人者。抑大矣。爨飮食则坚者柔。烘坑堗则寒者热。汤药物则生者熟。饥可以饱。病可以愈。以至镕铁。作耒作斧。作釜鼎。以利民用。作刀枪剑戟。以威军用。火之生也。其神如彼。火之用也。其利如此。子皆莫之重焉。彼舍利者。当寒而不得以为衣。当饥而不得以为食。战者不足以为兵器。病者不足以为汤药。使佛有灵。一祈而分数千枚。尚以为无益而废人事。举以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况复敬奉而归依欤。噫。世之人。厌常而喜怪。弃实利而崇虚去。如此。可胜叹哉。客不觉下拜曰。今闻夫子之言。始知儒者之言为正。而佛氏之说为非也。子之言杨雄不如也。于是幷书卷末。以备一说焉。

别愿法华经跋语 编辑

权近

上即位三年秋八月有日。都承旨臣尚敬传旨于臣近若曰。予以否德。迫于群情推戴。代王氏以有国。玆不获已惭德是多。将欲保全其族。与国咸休。不期小腆。反生疑惧。潜谋不轨。自速覆亡。臣寮耆旧。咸请举法。予不敢违。深用悼焉。斯岂予本心哉。既不得并生于斯世。宜当导冥。游于彼岸。爰发誓愿。俾以金书成妙法莲华经三部。欲令王氏宗族。普及法界含灵。俱仗真庥。速证妙果。又念玆经之成。所费虽少。皆出民力。不可不虑。兾推馀泽。以利臣民而已。非敢为寡躬祈福也。尔笔予之意。以志卷末。臣近承命祗栗。俯伏而言曰。恭惟殿下圣德受命。代暴以宽。市不易肆。民不见兵。不崇朝而大统以定。国家清明。万姓悦服。是舜禹之所以兴。而汤武之所莫逮也。优容先代之后。必欲保全。以永厥世。至其稔恶生衅。然后治之以除祸乱。犹且隐其亡而追其福。德著终始。恩及幽明。仁之至而义之尽也。彼若有知。必感愧于冥冥之中。而图报无穷矣。又虑斯民财力之出。欲其共享于利泽。勤恤之念。至深切矣。是宜群心感悦。天命保佑。深仁厚泽。培养国脉。以传亿万世无疆之休矣。若夫莲经微妙之旨。闻者即获受记。以证佛果。故其功德之胜。非可以言语形容。臣奚庸赘焉。

乡药济生集成方跋 编辑

右济生院乡药集成方。为惠斯民作者也。初左政丞平壤伯赵公浚。右政丞上洛伯金公士衡。爕理之暇。恻虑穷民。病莫能医。欲以广济。同知中枢金公希善。与之协力。置济生院。蓄药以施。又与醴泉伯权相仲和。将其尝所撰。著乡药之方。更加裒集。勒成全书。将以颁诸中外。传诸永远。俾观者皆知。随处而有药。随病而可医。又虑牛马之病。误药致死。为集其医方。其仁民爱物之心。深且切如此哉。建文纪元之岁。其书既成。而金中枢观察江原。命工锓梓。以寿厥传。吁。以平壤上洛之仁厚。緫其事。醴泉之精博。纂其书。而金公又能勉力。终始其功。四公所以嘉惠东民者。当与此书。并流万世而无穷期矣。干是院事者。西原君韩公尚敬,顺兴君安公敬良,金君元冏,许君衡,李君悰,房君士良。皆有劳于此者也。故幷著之卷尾云。苍龙己卯夏五上旬有日。

书兰坡先生诗卷后居仁 编辑

清川李相国。吾父执也。兰坡其号。寿父其字。尝求诗文于名公卿间。志尚甚高。苟非其人。谁工不取。故其所得。杏村书。益斋,樵隐,牧隐二三公诗若文数篇而已。一日。不鄙予。携以示之。命以文。余以不才。敢踵诸先正之后而为之说。非所宜也。然公有命。敢不敬从。惟公先世。勋德相袭。始祖国公及文贞公。尤其杰然者也。公自幼嗜尚异俗。为家不问有无。所蓄者。书画琴碁。所植者。梅兰松竹。所畜者。或鹿或鹤。有一物不备则歉然。必求而致之。然后快于心。客至。必洒扫焚香。设酒煎茶。吟哦唱酬。酒酣。或令女奴弦歌。懽洽而罢。不至乱。扬历清显。出入中外。所之必守法。不阿勋。有声绩。及至晚年。位登侯伯。宠遇益隆。声望益尊。而其所尚不变。澹然有出尘之想。且公风神清朗。仪表洒落。白须红颊。霜辉玉洁。望若神仙。无一点尘累。观其貌。可以得其心也。昔前朝毅王。谓文贞公以秋宵明月。拟其胸襟。观公风致。可谓无忝文贞矣。自今公之子若孙。亦必以公清高雅。尚为法而谨守之。则公世德之传。当无穷矣。

学则跋 编辑

建文三年辛巳夏。皇帝遣通政寺丞章谨。文渊阁待诏端木礼。持节奉诰命金印来。册封我王。将还。以翰林学士河南高公逊志所著学则一篇。献王。盖欲博施于东方之学者。以广圣朝同文之化也。惟时平壤府尹铁城李公。传写一本。命工锓梓。求予志。其后予得而观之。性命之理。学文之方。经史子集之奥。文章书法之妙。凡为学者之事。所当知者。靡不详举而毕陈之。辞简义明。便于初学。使之朝夕讲诵。知其趋向之方。由其涂辙之正。以渐而入。悉考其全而尽学之。则所谓陟崇自卑。陟遐由迩者。其益甚大。诚宜学者以为之则而尽心也。李公侍中文贞公。杏村之嫡孙。好学乐善君子也。出入将相。所至有声绩。观此一书之刊。亦足知其志尚也。

新刊释奠仪式跋 编辑

古者。释奠于学。其礼极简。其详不传也。自唐有开元礼。宋有政和新仪。然亦废坠。多莫之行。紫阳朱文公。每叹于此。屡请举行。且有志于改正其节次。而卒莫之就。宁国府学所刊仪式。乃先儒孟君之缙。取紫阳释奠仪。湖学冕服图。稡为一编。而释奠须知。沧州舍菜仪。幷载于后。其神位向背。器服制度。与夫登降酌献之仪。无不备载。独所谓紫阳仪者。亦因开元之旧。文公尝欲改正而未就者也。建文庚辰之岁。全罗道观察使咸公。悼州县释奠之失仪。报闻于国。求得仪文于成均。将锓诸梓。以嘱府尹柳公。公亦乐从之。未几。廉使赵公。代咸公继至。董功益力。时判官许君。尝在成均。讲究是礼甚悉者也。观其所得仪文未全。乃白赵公。更报于国。始得宁国全文以刊。又以元朝至元仪式附之。是其节次先后。于文公所欲改正者。盖庶几焉。故令成均遵用之。以是附于宁国之书。释奠礼文。粲然咸备。悉为成书。可传于后。数君子所以拳拳于此。必欲尽礼。以祀先圣。其有功于庙学。有补于风化。可嘉也已。

铸字跋 编辑

永乐元年春二月。殿下谓左右曰。凡欲为治。必须博观典籍。然后可以穷理正心。而致修齐治平之效也。吾东方在海外。中国之书罕至。板刻之本。易以剜缺。且难尽刊天下之书也。予欲范铜为字。随所得书。必就而印之。以广其传。诚为无穷之利。然其供费。不宜敛民。予与亲勋臣僚有志者共之。庶有成乎。于是。悉出内帑。命判司平府事臣李稷,骊城君臣闵无疾,知申事臣朴锡命,右代言臣李膺等。监之。军资监臣姜天霔,长兴库使臣金庄侃,代言司注书臣柳荑寿,宁府丞臣金为民,校书著作郞臣朴允英等。掌之。又出经筵古注诗书左氏传。以为字本。自其月十有九日而始铸。数月之间。多至数十万字。恭惟我殿下。濬哲之资。文明之德。万机之暇。留神经史。孜孜无倦。以濬出治之源。而阐修文之化。思广德教。以淑当时而传后世。拳拳焉为铸是字。以印群书。可至于万卷。可传于万世。规模宏大。思虑深长。如此。王教之传。圣历之永。固当并久而弥坚矣。

书泽隐诗卷后 编辑

曹溪然公。号泽隐。请衍其义。予讯之曰。谓渠为三闾之徒欤。则遇上之知。非放也。谓渠为三高之类欤。则嗣佛之法。非渔也。然则号之泽隐。何居。在易则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在礼则曰。天时雨泽。君子达亹亹焉。易以严上下之分。礼以通上下之理。二者。皆圣人之垂训。而君子之所当体念者也。以势而言。则水草之渊薮为泽。在地最为卑下。然其气升而雨露降焉。则泽之道。亦有施者焉。吾闻。浮屠氏。潜身山野。不求闻达。而其功必欲利物济生。普洽人天。其以泽隐自号者。盖欲自处于卑下之地。推利于无边也欤。吾学术浅。浮屠之法。吾又未尝学。姑以是塞请。其有合于师之心否欤。有未至者。愿闻之。师曰。尽之矣。于是乎书。

近思斋逸稿跋 编辑

偰长寿

先人草稿。在燕都时。元计七册。手自类为十三卷。至正戊戌。适丁先祖忧。出寓大宁。是岁腊月。罹红寇之乱。资装书籍。荡然成空。遂单骑东驰。己亥春。达松京。因录未忘者。为二帙。命之曰。近思斋逸稿。凡诗文共七百馀首。自渡鸭江周岁之间。亦三百馀首。别为一帙。曰之东录。及遗世先叔签枢公公明。今尚宝公公文。曁长寿等。议求序于韩山李相国。仍锓梓以图不朽之计。议未决而诸叔西归。孤子力微。事遂中止。先是光山金子赟仲彬。尝一泛游。且知其略。辛丑秋。过弊寓曰。吾闻近思逸稿。而未一阅。其假以观之。余不能辞。偶出在江左时所作一帙。以塞其请。及红寇犯京。怆悴奔走。而余之所藏。复不能存。既平。金君独完是帙以归。余惊喜再拜。然亦弗能酬前日之愿也。洪武壬子。余出守晋阳。值金君通判是邑。因慨然顾余曰。逸稿之已失者。固不可复。而幸存者。尚可传久。子若以不敢私役为辞。吾将捐己力以为之矣。于是。募工役。购板材。不旬日而毕其事。呜呼。为人子而不能保守遗迹。固覆载不容之罪矣。金君以一知之故。始终倦倦。既保而使不失。又赞而使传后。虽古人之忠厚。无以过此。第不知偰氏子孙。能报德于万一否也。

题竹堂记后 编辑

李詹

贵介公子。风流浏丽。而少萧洒出尘之想。故惟奇花异木之爱。而竹之清寒者。则视之徒然。于人也。惟侧媚倾巧之徒是爱。而木讷清介之士。爱之汎然也。吾知浮花浪蘂之与巧言令色。同一气类也。其悦于耳目者易。感于中心者深。故爱之者众。岂独风流浏丽者而已也。夫霜茎雪节。风枝雨叶。竹之可爱者也。直谅刚毅。确乎不拔。君子之可尚也。舍此而独爱彼者。世俗之所同也。诺诺者与落落者难合。君子当知所择焉耳。方其众芳争妍。香雾霏微。可喜可玩。而忽摧败于风雨者。同一气也。岁寒高节。竹之所以异于众木也。人之奔走势利。阿意苟容。靡然顺从者。同一轨也。高尚不羁。君子所以异于众人也。舍彼而独爱此者。必其所立卓所见高。能有所守而不可诬者也。惟某君。以宗室民望。专制方面。位在冢宰之上。其阅人也多。其玩物也弘。惟竹是爱。种之庭除之间。因扁其堂。风朝月夕。对之啸咏。怡然自足。富贵两忘。於戏。是可尚已。观其所尚而考其所存。则公之所爱者。必木讷清介之士。而侧媚倾巧之徒。无由获升公之堂矣。记曰。儗人必于其伦。余敢以君子之所存。比之于竹。献之于公。如何。若曰。所尚未必所存。则非余之所敢知也。堂之嘉致。诸公之诗尽之矣。敢以赘辞题其后。

题松月堂记后 编辑

靖节诗云。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松与月。无时无可爱也。而独诗于秋冬者。盖有取焉耳。银河玉露。天宇正净。皎皎其色。雪虐风饕。岁暯增寒。苍苍其形。傲然有后凋高节。洒落无一点尘埃。所谓敭焉秀焉者。在是。此靖节所爱。子能所以名堂之义也。松月之在秋冬。犹二物也。岂若堂之于松畔。月来而照之。通天地于跬步。致四时于即席也哉。彼春水夏云。亦靖节之所咏也。子能取舍于其间。有以哉。

朴判事日本行录跋 编辑

风雅可以感鬼神。词章足以感人心。然必有三百篇之遗音。然后足以感人。而其感人也。有自然之音响节蔟。而又有和平忧思懽愉穷苦之异。诚有不可揜者矣。双谿朴先生。少学诗。以温柔敦厚为心。而得兴观群怨之义。其奉使日本也。岛寇方肆其虐。而帆程万里。波涛汹涌。睨鼍窟俯鲛室。阽危履险。一粟其身。寸丝其命。任其浮沉。惟以忠信自守而泰然也。至则六州牧奇器之。既屈节以礼貌。又言于大相国。以遵其接见。相国之待先生。犹于六州也。先生于是。极言鼠辈侵略边境。虏我人物之状。使出义兵。歼尽凶丑。汛清海道。复修两国之好。即与信使同舟而归。先生寓日本二年。有感于心者。其可爱可愕可怪可叹。一寓于诗。既成以示其人。无不叹服。一日袖若干篇来示余。余一见而得先生心也。若夫风作波兴。困于澎湃。则想其忧思也。容与江潭。点捡水物。则知其和平也。至若郊劳礼送。馆待之优。则可以懽愉矣。方探虎穴。兵刃交接。胜负难期。则可谓穷且苦矣。四者之来。随感应之。而其中之所守。则夷险一节尔。故其句律。高古从容。苍然其色。琤然其声。独追古作者为俦。期至于感人而后已。可谓盛矣。夫学诗故能言。能言故可以使四方。宜乎歌诗能动物也。日本氏与吾本国绝好者。殆千有馀年。今其献捷修聘。自先生始。呜呼。诗道有以感之也欤。

铸字跋 编辑

卞季良

铸字之设。可印群书。以传永世。诚为无穷之利矣。然其始铸字㨾。有未尽善者。印书者病其功不易就。永乐庚子冬十有一月。我殿下发于宸衷。命工曹参判臣李蒇。新铸字㨾极为精致。命知申事臣金益精。左代言臣郑招等。监掌其事。七阅月而功讫。印者便之。而一日所印。多至二十馀纸矣。恭惟我恭定大王作之于前。今我主上殿下。述之于后。而条理之密。又有加焉者。由是而无书不印。无人不学。文教之兴当日进。而世道之隆当益盛矣。视彼汉唐人主。规规于财理兵革。以为国家之先务者。不啻霄壤矣。实我朝鲜万世无疆之福也。

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跋 编辑

五经四书若性理大全。皇明太宗文皇帝。命儒臣编,辑之书也。帝以我殿下之好学。出于至诚。特赐是书。书揔二百二十九卷。我殿下思广其传。命庆尚道监司臣崔府,全罗道监司臣沈道源,江原道监司臣赵从生。锓梓于其道。臣窃惟吾东方文籍鲜少。学者病其未能尽博。大宋以来。诸儒之说。辅翼经书者。凡百二十人。而皆具此书。一览了然。今此刊行。岂非吾东方学者之幸也耶。而我主上殿下。钦崇帝赉。缉煕圣学之诚心。广惠后学。以淑人心之德教。呜呼至哉。

金大司成凤还教书轴跋 编辑

尹淮

古昌故郡。或号福州。或称安东。沿革靡常。山川流峙。得秦百二之形势。民俗淳雍。有新罗氏之遗风。昔在有元至正辛丑。红头贼十馀万众。冞入我疆。直抵松都。前朝恭愍王。仓皇南狩。至福州而驻跸。轸念供亿之浩澣。或致黎庶之震惊。畴咨在位。命成均大司成金公凤还。为牧使以殿之。公激励吏民。竱心一力。奔问省视。久而弥谨。恭愍安之。扈从臣僚。与夫禁御之士。下逮舆台之贱。莫不赖焉。明年贼平。升福州牧。为安东大都护府。进公阶正顺大夫。赐教书奖谕。吁。微金公通变适用之长才。无以应行宫之供顿。微吏民知尊君亲上之大义。又安能颐指气使。唯公言之是从欤。宜乎其并受纶命之褒嘉也。公之孙前谏大夫中坤。传写教书。装成一轴。欲以恒存敬仰。昭示子孙。盖侈君上之赐。而扬先祖之德美也。不鄙为予。求一言为跋。故直书如此。

霁亭先生李公达衷文集跋 编辑

霁亭先生。生高丽文物全盛时。以雄才直道。冠冕斯道。予少也。尝读先君子代二子祭先生之文。想见其为人。意其必卓乎名世立言之先觉也。惜予生晚。不得执鞭以从下风。而望馀光。今其诸孙。宝藏遗稿。谋其不朽。思所以传世行后者。适司宪监察宁啇。为江原道观察都事。遂刊之于春川都护府。属予为引。试读而美之。其英华之发外。锵金鸣玉。脍炙人口。真有德者之言欤。多乎哉。不多也。讵不信夫。是可书也。若夫先生立身行己出处大节。传诸物论。载在汗竹。予奚容赘云。

诸经跋尾 编辑

姜硕德

大雄氏以慈悲喜舍。普度群迷。而又有所谓福田利益之说。故仁人孝子。图报至恩者。不得不归焉。然其言之载诸三藏者。博大漫汗。莫能涯涘。必取其尤切于资益者。写成看转。用导冥游。岂苟然哉。恭惟我昭宪王后。天赋圣德。备全众美。宜享万岁而遽焉陟遐。诸大君。号慕痛毒。哀不自胜。乃言曰。既未能尽孝。而又废追福。则昊天罔极之恩。将何以报。昧死敢请。教曰可。于是就三藏中撮其最殊最胜者。曰法华经。妙万法而明一心。弥陀经。指归安养。长享极乐。普门品机情密契。人法俱妙。梵网经。众生持戒。即入佛地。起信论。具大信乘。不种佛种。与夫地藏经之救拔苦趣。慈悲忏之浣濯尘垢者。悉皆表章之。用金泥丹砂。书以妙楷。饰以众宝。仍于卷首。冠之之以变相。使观者。不待翻诵而起敬起慕。何其至哉。嗟乎。佛氏之说曰。即心即佛。我王后既仁且圣。直入如来大光明藏。固已无疑。奚假荐拔为。然孝子之心。虽一尘一毫之微。苟可以利吾亲。则无所不用其极。况是经也。实苦海之慈航。幽途之慧炬。而尤切于资益者乎。成此法宝。奉福利于无穷。其诚孝应感。岂易量哉。

华严经跋 编辑

凡经书。䟽以明其义。板以寿其传。苟无此二事。道之寓诸文字者。固无以显扬流通。此义学之徒所深病也。吾东方清凉䟽板。乃高丽大觉国师。西游赵宋时获之。今已归日域。学者无复得见。爰有禅师信浩。遂立刊板志。告齐靖申公孝昌。齐靖与其男自谨。办材鸠工。才刊二百四十五板。齐靖已捐馆矣。于是。三韩国大夫人安氏。深慨盛举。不啻一蒉之亏。为大檀门复续厥緖。以祈两宫万岁。金枝永茂。于是。庆贞公主,孝宁大君。曁同室郑氏。尽心扶树。以竟大事。又有判枢成公达生。从而赞助。其他随喜者无筭。及此主干良缘者。苾蒭觉顿也。前后所雕。共一千四百七十板。就广州治西青龙山清溪禅寺。构堂藏之。额曰杂华。以垂无穷。窃惟诸尊胜家。倾赀产无疲怠。克就大事。之功也之德也。巍乎嵩华。莫能并其高。渊乎河海。不足喩其深。而后乃今学其学者。目其书。心其义。傥能体会菩提场中。遍照尊之不传之妙。于开卷顷。眼瘼消尽。心花开发。焉知寿君福国利幽冥者。尽从这里流出去也。岂容拟议于其间哉。

百家衣跋 编辑

南秀文

昔王荆公过东坡。见案上古硏甚爱。因曰当集句赋之。即唱云巧匠斲山骨。沉吟久之。竟不能续。夫以荆公才学之赡。创为集句而犹有难之者如此。况其下者乎。高丽祭酒林先生百家衣集三卷。五七言緫二百八十馀首。所集无虑数。集百家诗句。左右逢源。遇物则赋。对偶之精。浑然天成。如取越罗蜀锦。而巧如针线。五彩相宣。眩耀心目。其记识之富。缀集之能。使荆公见之。宁不为之多让也耶。是编尝刊于庆州。岁久板缺。人多传写以观。正统。己未秋。都观察使开城李相国宣。倩人抄得经筵所藏印本。复锓梓于安东大都护府。以广其传。岂惟先生之名。赖以不朽。公之所以好古扬善之盛心。为益白于后世矣。

韵府群玉跋 编辑

元朝瑞阳阴氏。蒐猎典策。剔搜精奇。以事系韵。以韵摘事。部秩虽简。而苞罗万卷。使观者。如登崐冈而璆琳琅玕。惟其所取。真可谓群玉之府也。况我东方。载籍不伙。得阅此编。其为有益。讵可量已。宣德乙卯秋。江原道监司臣柳季闻拜辞之日。上谕之曰。群玉为书。其于文士。所裨实多。予欲刊布。卿其不烦民以图之。越明年春。募游手备材以闻。爰命集贤殿。出经筵所藏善本二部。参校送之。于是。始锓于梓。用广其传。於戏。我殿下留神经传。无书不刊。而又拳拳于是编。使儒者皆获至宝。其广惠后学于无穷也。至矣尽矣。

三纲行实跋 编辑

郑招

右三纲行实图所载孝子忠臣烈女。各百十人。纪行图形。仍赞以诗。刊板已竟。殿下命臣招跋其后。臣窃惟今人与古人。时世不相接。音貌不相知。何爱何恶于彼此哉。然而见贞良高洁之人。则忻慕致敬。举手加额。愿为之执鞭焉。见苟贱污秽之人。则唾骂不足。攘袂扼腕。至欲手刃其颈也。是则人心之同然。而天理之不泯也。何况亲见其形容。咏叹其事乎。其感之也必深矣。其兴起也必速矣。今我殿下。既知其然。以之鼓舞振德之。凡为今世之民者。孰不观瞻而作乎。将见人知礼义之行。家有孝贞之俗矣。然而孝子生尽其养。殁尽其诚。固是平常可行之事。至于妇人守贞。常在夫亡之后。忠臣尽节。方见丧乱之日。非遇变故。何由可知。是不然也。妇人动必由礼。辅其君子。恩其族属。隆其家业。斯能贞矣。臣下忧国如家。尽节奉公。使君安富尊荣。泽及于民。斯能忠矣。舍此而必待变故。则是忠贞非可常可久之道也。观行实图者。当明此意。则有以知所当为也。

三峯先生佛氏杂辨跋 编辑

尹起畎

三峯先生所著经国典,心气理及诗若文。皆行于世。独此佛氏杂辨一书。先生所以闲先圣诏后人。平生精力所在。而湮没不传。识者恨之。岁戊午。予以生员。在成均馆。吾同年韩奕。先生之族孙也。得此书于家藏乱帙之中。持以示予。观其文辞豪逸。辨论纤悉。发挥性情。摈斥虚诞。真圣门之藩蓠。而六经之羽翼也。予爱而宝之藏之久矣。今守襄阳。适时无事。于公暇。校正谬误三十馀字。命工刊梓。以广其传。幸有志于吾道者。因是书而辟其邪。惑于异端者。因是书而释其疑。则先生为书传后之志。庶几遂。而吾道亦且有所赖矣。是书之幸存而不泯。岂不为吾道之大幸哉。

栎翁稗说跋 编辑

金镔

高丽益斋公。以德业文章。倡于当世。所著诗文。名为乱稿。杂记时事。谓之稗说。非徒词旨典雅。前朝上下五百年之迹。大略可见。实与丽史。相为表里者也。刊行既久。未免缺误。宣德六年夏。殿下命文臣厘正缮写。刊行于江原道之原州。惟公道德之高。功业之盛。后辈所钦慕而未及见。独其英华之流及后世者。唯文章是赖耳。学者闻其风。诵其诗。必有兴起者矣。此集几至湮晦。而特命重梓。以寿其传。我殿下尊德右文之美。猗欤盛哉。

梅轩集跋 编辑

安止

余少也。游泮水。梅轩先生为大司成。长于成均。倡鸣道学。施教不倦。四方向学之士。闻风而至者。日与云集。时余受易于先生函丈之下。一日。先生论奇耦之数。而晓譬之曰。此易知也。人每当饭。先执匙。后下箸。匙单而箸双。此其数也。但人自不察耳。余虽愚眛。竦然闻之。恍如有得。私窃以为厥工。岂知有阴阳之理。寓于日用之间。先后之中。然本有天地自然之数。故虽陶冶之贱。亦不得不为之然也。自是以后。因事知数。触物观理者。盖亦不少。服膺勿失。誓终吾身。先生真吾师也。岁乙丑。先生仲子兵曹正郞技。来示予以先生之遗稿。乃曰。吾先人所为诗文。不为少矣。而多所亡逸。伯兄右承旨采。只录若干首。未毕收辑而不幸先逝。此吾平生之痛恨也。自余奉阅以还。吟翫圭复。不忍释手者。有年矣。正郞今守锦山郡。驰书于余曰。吾先人之稿。尝欲刊行而未之果也。今监司成安金相公。先人之门生也。亦图其所以不朽。常加劝勉而河东郑相公。已为序。子其跋之。余惟先生长于勋阀。达于儒术。文章道德。与伯氏阳村先生为甲乙。鸣于一时。其诗若文。如精金美玉。坚正温雅。清丽缜密。读之愈久愈味。非精于学而深于道者。能若是乎。独恨所存太少耳。诚宜寿之梓。而传之后也。而况仲子之登第也。余以不材。获参试席之末。余之于先生之门。缘分亦不浅矣。故不敢以文拙辞避。感昔年开示之恩。仍叙平日叹慕之情。于是乎。乐为之书。

春亭集跋 编辑

春亭卞先生。性本聦悟。举止不凡。髫稚之年。已有警句。人皆惊异之。及长。乐探圣贤之窟。硏穷庸学之旨。博览群书。颇有所得。故其发而为诗文者。金声其律。玉洁其华。正犹源深而流长。根固而条达。岂徒𫄨章绘句。舍英摛藻而已哉。况迩来事大表笺。皆出其手。尤为精切。中朝文士。亦见而叹之。可谓华国文章。宜为后人之楷范。门人判承文院事臣郑陟。纂集遗稿。今庆尚道监司臣权孟孙。亦其门人也。欲绣诸梓。缮写一本。具由上闻。即赐允兪。仍命集贤殿直提学臣柳义孙,著作郞臣金瑞陈。同加校证。使善书者改写。又命臣跋其卷端。先生尝撰恭靖大王太宗大王两朝实录之日。臣以铅椠末技。获忝史局。滥叨从游之久。谬蒙一顾之私。且其外甥。为臣之女婿。故得以窥其万一。而欲传之于后也。玆承睿旨。敢不乐为之书。

应制诗跋 编辑

权㧛

我先人常宝玩此集无已。欲用王右军字。入石以传永久。方礲石拾字。事未集而捐馆。㧛惧先志之坠。思欲卒功。字多缺欠。竟难补完。抚膺号痛者累稔。既得圆庵诗。附御制之后。又得陈缉煕以下诸子之跋。深自喜幸。不揆谀闻。疾病呻吟之暇。考古访今。随事附注。把笔于庚辰春。脱稿于辛巳秋。学浅识寡。雌霓之呼。金根之改。恐贻人讥。将遗我儿孙。遂锓梓于家塾。略叙公之行状。幷附于后。岂敢强作解事。聊以遂先志云耳。噫。有德者必有言。盖此应制之作。出于公忠诚恳恻之馀。既能格天以纾国患。竟能受天章之赐。争光日月。照耀宇宙。则是编真天下万世之所共宝也。岂但一家一国之宝而止哉。刊板始自辛巳仲春。至今年十月断手。

训辞跋 编辑

李克堪

创业之主。非有大功德。则天不付之以大命。惟其功德既深。契于天于人。故其子孙之嗣业者。若不坠先训。则天必保护之。人必爱戴之。惟其不忘先世旧德也。况重光协德。丕显丕承哉。我殿下聦明神武。再靖内难。化家为国。崇文教敕武备。菲飮食而敬鬼神。恶衣服而重农桑。宫室无所修饰。近幸无所借与。守谨先王之规。务尽臣僚之言。不自满暇。常慊慊然犹虑一夫不获其所。王世子英猷夙成。日近耿光。固无待于外人之辅导矣。殿下不以臣庸陋寡学。令臣侍讲。一日御制训辞十章。亲付世子。命臣跋其尾。臣伏读三四。文约而指远。不出十章而修齐治平之道已具。大哉。圣人之言乎。真圣子神孙千万世之大训也。昔唐太宗。作帝范以赐太子。以高宗之昏弱。而永徽初政。尚有贞观之遗风者。帝范不无助焉。以我世子英明之资。亲承殿下之睿训。而又佩服训辞。常惕然而不敢忽焉。则所谓重光协德。丕显丕承者。不足言矣。何幸复睹重华之治于今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