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还封事/先上八条疏

东还封事
先上八条疏
拟上十六条疏

先上八条疏序 甲戌十一月

编辑

臣顷于西行之时。借得四声通解于黄州译官。已知质正事二十条之意。至玉河馆。不能出入。只令通事。因人请质。则所释之言。不外乎四声通解。臣窃愧素餐而无补于国家。方以为惧。道遇士人王之符。举以质之。则略说三事而哂之曰。质正之来。只为此事乎。若此数物。除是方术之士。乃能尽知。而必欲强闻。则在圣门为玩物丧志。于吾儒为博学小人。臣窃愧斯言。因思 祖宗之朝。所以必遣质正而不已者。必欲详究夫明王圣帝大公至正之制。长治久安之术。以措一区之民于大平之域。故宁劳驲路之残卒。而冀闻斯今之善政。将大为祛弊兴化之本也。顾以微臣。识短虑浅。才疏言拙。固知鄙俚之辞。难溷 圣明之听。而道见贡马之死于永平者。犹东其首。问之通事则曰。每见吾地方之马。死必东首云。夫马不忘本。而臣不如马。臣之所深耻也。故敢以耳目之所闻见而关于治道者。僭议其我国之所未尽美者。恭备用中之择。伏愿 圣明之留意焉。

圣庙配享

编辑

臣窃见嘉靖中。改题文宣王之号。为至圣先师孔子之位。颜子以下。俱改去爵名。故庙额。不曰大成殿。而曰先圣庙。位版长短。不敢揣摸矣。但孔子则朱漆而书以泥金。长疑一尺馀。广二寸强。四圣以下则稍短。疑不满尺。朱漆而书以墨字。从祀以下则又短。下不用趺。房刻木为台以安之。俱无椟。臣伏睹今年五月所下位版尺寸考启之教。而想臣所见。则隆庆年间出来大学志所记尺数。定是周尺。而不为布帛尺也明矣。且大学东西庑中。位各有炉。而我国则兼设一炉。此事恐当议改者也。故臣愚。不谅麤拙。而为图于后。以冀 圣明之照定焉。臣谨按。文宣王之所以改称孔子者。盖以汉平帝时。王莽骋其奸谋。谬称为褒成宣尼公。唐之玄宗始谥为文宣王。颜子以下。秩称公侯伯。其封公封王者。于夫子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则一切悖乱。而佯尊圣人。以欺天下。曾谓责家臣之诈。而易大夫之箦者。其肯安飨斯名于一刻乎。况自称皇帝。而以其所以封其臣子者。强加以王。尤非所以尊圣人。故嘉靖十年。因大学士程孚敬之建言。一改千载之误。而我朝久犹袭陋。恐当议改者也。盖尊其人者。将以用其道也。世之人君。徒为外貌之敬。以示学者。而不能躬行圣贤之言。故古今天下。治少而乱多。如鲁定公用孔子为司寇。夹谷之会。虽喜其却莱夷之功。而女乐蛊心。君难臣不易之言。不思其兴邦。则不知其接淅出境。而鲁以日削。齐宣王处孟子于宾师。易牛之心。暂信其保民之说。而功利蔽锢。与百姓同乐之言。疑迂于为王。则授室飨弟子之言。不足以止其出昼。而齐亦速亡。历代之所谓尊圣贤者。诚出于鲁定齐宣之下。而求治于鲁定齐宣之上。不已难乎。此徒尊外貌之所以无效。而 圣明之所当深戒者也。臣又按。东西庑之列。林放,蘧瑗,公伯寮,秦冉,颜何,荀况,戴圣,刘向,何休,贾逵,马融,郑众,卢植,郑玄,服虔,范甯,王肃,王弼,杜预,吴澄等。不在其中。后苍,王通,欧阳修,胡瑗,杨时,陆九渊,薛瑄等。皆与于列。盖从祀之典。所以报圣门之有功。而示来学之趣向也。秦冉,颜何则未有所考矣。林放,蘧瑗不是升堂之列。而郑众,卢植,郑玄,服虔,范甯。亦非纯儒。故出于从祀。而放之好礼。瑗之寡过。则可为人师。郑众诸人翼经之功。不可不纪。故各祀于其乡。公伯寮身游圣人之门。而尝欲反害夫子之道。荀况谓性为恶。而谓思孟为乱天下。戴圣身陷赃吏。刘向喜谈神仙。贾逵附会谶纬。马融贪鄙附势。为梁冀草诏。以杀李固。何休解春秋。黜周王鲁。王弼宗旨老庄。王肃佐司马昭篡魏。杜预为吏不廉。为将不义。吴澄出处不正。而学又归禅。是宜见摈于洙泗之列。不可表章乎多士者。而贞观,元丰,正统之际。朝无真儒。择之不精。马端临固尝有议。弘治诸臣。亦多请黜。而礼部阻格。议竟不行。 世宗皇帝以大学士程孚敬之言。断然改正。一洗前代之谬见。先圣所恶似是而非者。几乎不能眩后生之耳目。而其在我朝。尚列于从祀。恐当议黜者也。后苍始注礼书。而大小戴之礼学。赖以传世。王通学近于正。而格言极有荀,扬道不到处。欧阳修扶圣道辟异端之功。朱子称其为仁义之人。胡瑗修乎己治乎人之学。首洗隋唐趋利之习。杨时唱道东南。独承程氏之緖。而下传罗,李。以及朱子。薛瑄奋乎绝学。笃志力行。迨其道成德立。进仕于朝。则高风大节。砥柱乎奔流。退而讲学。则只句微言。日星乎中天。所以弘治中。附以杨时。嘉靖中。益以欧阳,胡,薛者也。而我朝似当讲究而从之者也。独陆九渊之学。不事讲问。而专务顿悟。当时朱子固忧其说之为害。而流传益远。人惑愈甚。举世靡然。胥归禅学。如王守仁之敢为横议。诋谤朱子者。而尚请其从祀。则是必江西之人。习熟见闻。而筮仕者众。力佑象山。以至上误朝廷。下误斯学。此说。闻之王之符及大学士。 如此之流。臣恐不可效尤而苟从也。臣又见圣庙西北。又有启圣庙。启圣公孔氏在北。先贤颜无繇,孔鲤在东。曾晢孟孙在西。东庑有先儒程珦,蔡元定。西庑止有朱松。盖学宫。所以明人伦也。颜子,曾子,子思在于庙中。偃然先享。而颜路,曾点,伯鱼杳然居下。于常人亦有所不安。况圣贤乎。故熊禾,洪迈曾有别设一庙之议。而弘治中。程敏政又尝建白。至于 世宗朝。乃作别庙。春秋释奠。同时行事。所谓子虽齐圣而不先父食者。至是无遗憾矣。臣愚窃念。我国文庙之西。有地闲敞。若议立庙而春秋同祀。则庶乎伦全义安。而一国之为父子者定矣。臣愚。又因 中朝从享之事。而深有所感焉。盖士习之趋。一视其上好之所在。而 殿下顷于馆学儒生。诸贤从祀之疏。屡陈而不 允。近臣 经席之启。亦不颔可。是实沮一世向善之心也。臣窃悯焉。夫金宏弼肇倡道学。而有继往开来之业。赵光祖继明斯道。而有拯世淑人之功。李彦迪体道纯笃。而有扶颠持危之力。玆三人者。求之 中朝。则许衡薛瑄之外。鲜有伦比。而求之东方。则薛聪,崔致远,安裕之徒。未有及其见到处者。况如李滉。集东儒之大成。而绍朱子之嫡统。进则引君当道之诚。恳恳乎章疏之间。退则因才设教之意。切切乎讲论之际。善者闻言而景慕。恶者望风而自戢。当今之士。稍知尊君爱亲。而有礼义廉耻者。皆薰其德而兴起者也。但国家既不能大用于生时。识者已叹其大平之难见。而又不肯崇奖于死后。不惟媢嫉放诞之辈。旁观窃喜。而昔之兴起者。咸有沮丧之心。甚有登其门而涅迹于声利者。不及其门者。将何所赖而为善乎。呜呼。从违之际。若不大关。而士习之邪正。已判于此。 殿下其可谓重难而不之从乎。夫后苍诸贤。虽非前代之所尝祀。而 世宗皇帝明知其贤。则从享而不惑。公伯寮诸人。虽是前代之所尝祀。而 世宗皇帝明知其不贤。则黜去而无疑。林放诸人。俱有一长之可取。则各祀于其乡。而不没其善。其他近世诸贤。如章懋,吴与弼,陈献章,胡居仁,陈真晟,蔡清。各有功于斯文。则 皇上命祀于乡。而不以 先朝之所未定为嫌。辽东城中。亦以管宁,王烈,李敏,张升,胡深,贺钦立。祀于书院。无不赐额降书。其所崇奖者。惟在于其人之学尊行高。而可以风励乎后学者耳。略不拘挛于古今如此。况此金宏弼四君子。所当从祀之议。朝无异言。士无异论。而尚此迟留者。谓斯人为不贤乎。臣伏愿 殿下亟奖四贤。列于从祀。不徒尊其人。而又必用其言。尽取其所尝启沃之说。而日陈于前。以资 圣治。如四贤之亲达于 冕旒。而又推其馀。使八方士子。知所矜式。则庶乎褒崇向用。两尽其义。而待文王而兴者。蔚起乎凡民矣。

内外庶官

编辑

臣于官制。他无所考。谨得搢绅便览两册。妆䌙以进。大小京官及外至两直隶知府以上。都载于此。其他外官。不尽载录。天下庶官。如此其多。而注拟之际。一皆难慎。或有缺官。则六部都察院。会议拟望之人。佥论皆定。然后吏部只拟二望以进。而 皇上所点。例于首荐。夫以中夏人物之盛。而岂无三望之可拟者哉。诚以人才难得。而庶官之中。一或非人以间之。则害流于生民。而祸及于国家。故下不敢以非才苟充。而上不敢以私意苟任。一被选授。永无劾驳之议。既到其任。又皆久于其职。九载三考。乃定黜陟。校官边帅。亦以家累自随。率为经远之计。故庶官多尽其职。而百姓多得其所。 中朝之所以保大享安者。有由然矣。臣窃惟东方人才之盛。视中夏不满二十分之一。而屡经斩伐。士趋随讹。以至于今。则三纲不明。义利莫分。求其经邦论道者。盖难屡遇。而求其当局思职者。亦不多见矣。政曹乃于注拟之际。论不豫定。坐于政厅。然后执笔。始议三望。全合者无几矣。至于阙伙员乏之际。则仅备一望。馀皆苟充。而 上之所点。乃出于人望之外。群情所以不厌。公论所以喧腾。而不免抽东补西。朝授夕换。京外官员。未谙所职之为何事。而或有坐席之未煖者。绝簿盗财。祗陷于奸吏之术。而迎新送旧。差人发马。奔走千里之外。以破残民之产者。又中原所无之弊也。中原为官员者。虽远赴千万里之外者。只以私马私人。运其家小。一马一人。不烦官力。所以弊不及民。而人全恒产也。 且其新除之人。不合牧民之官。则速议递差可也。而必于当行之日。乃始启罢。远来官属之初持一月粮者。又出月利。留待新官之发。则归家卖田。仅偿月利。而家已告绝矣。一岁之中。贬罢者不止一二。而为一官来迎者。不啻百人。则一年之中。以此而失业者。不知其几百人哉。呜呼。吏曹用人。止于暂时之不察。而四方士民。无不被害。其可谓细事而不之改乎。臣伏愿。 圣明体伊尹其慎之训。思孔子才难之叹。 申饬吏曹。使其须先论定。洽于公议。然后乃充其望。如其乏人。不须塡三。而自 上恒惧误用一人。而国事一以偾。数易庶官。而赤子被其毒。罔及私昵。而惟其能。罔及恶德。而惟其贤。必用首选。而久任其职。待其奋庸煕载。然后乃加超迁。则庶乎人人知劝。而民获其所矣。幺麽贱臣。非不知议时政之为获罪。窃恐国危民艰。都在于任用之非宜。目有所击。口不敢默。惟 圣主之矜怜而少察焉。

贵贱衣冠

编辑

臣窃见 中朝衣冠之制。幞头软脚。名曰雁翅。其制句曲其端。横插之。而曲处向上。有若举翮奋迅之象。故又名展翅。红袍,青袍襞积。一如道袍。而不如圆领。其他常服。自上达下。不尚浮大。而距地寸数如一。臣窃考洪武间所定之规。文官之衣。距地一寸。武官之衣。距地五寸。袖阔俱一尺。祛口。文则九寸。而武则仅容出拳。为便于射也 穿衣撒直领。其制。前如帖里。后如直领。左右两旁。各有襞积。 今虽文武同制。而其整齐端严之象。宜若可效也。儒巾之名。或曰民字巾。盖形如民字故也。其制。或竹结而裹以缁布。或糊纸为之而着漆。虽常着而行于烟雨之途。不如我国士巾之遇露辄垂。其体端平。不甚尖斜。八道士巾之极讹者。若令仿此改之。则庶合于瞻视矣。举人之在监者及武学生之参礼于西庭者。俱服儒巾黑圆领。其他学生。中外俱服襕衫。盖玉色而缘以青绢。缘广二寸。东士之所谓青衿者。与此大异。既不能尽从斯制。则不若勿施青衿之为愈也。宦者之巾。竹结布裹。形如帽子。有职者有檐。自顶后上起。高于帽一寸。形如立瓦然。无职者止着帽子。但以布自前裹之。垂其馀于顶后。长几半尺。所服之衣。或穿蟒龙帖里。或穿衣撒直领。前如帖里。后如直领。其长俱至于踝。带用细绦儿。虽侍立于 榻前者。止服此衣。禄薄之宦。亦所易备者也。文武庶官。皆佩牙牌。以记职名。而俱黑其绶。宦者牌绶则赤以别之。其衣服之有章如此。谨图其巾绶之制于左。辽东,广宁虽是边郡。而任事椽吏。巾如录事。知印以下。巾如书吏而稍高。俱服团领。小县如抚宁,丰润之吏。莫不如是。盖守令冠带听事。则吏不敢不服其服。而我国外邑之吏。于守令冠带之处。或戴深檐胡笠。或戴平笠。而俱无礼服。甚不如人形。平壤义州等处吏服。尚同各司之吏。他邑吏服。若令依此改之。则虽刀笔之贱。俨具礼服。而庶无怪僻之习矣。男童不编其发。十五以下则翦而垂之。十五以上则总于项后。俱戴帽子。族人有丧则白以终期。卿士庶人之子。俱待二十。然后乃冠。其不求速成如此。女人既嫁者。束发于顶。而加以𩭲髻。其制北人结以铁丝。南人用竹为之。俱裹以绢。又卷绢为首帕。名曰𨱁子。冬月则或以毛皮为之。名曰煖额。自额绕髻。结于顶后。而上横以笄。妇人因事出外。则饰𨱁子以文绢。或加皮金。新妇亲迎之际。亦止戴此。而或施七宝妆严。俗所谓花冠也。背子之袖甚阔而无长衣。其长裙。不施趱短而不务丰饰。其衣冠。靓庄而犹有俭约之俗。如此。臣路见向化达子之妇。又见其进贡回还之辈。我国童男及女人敛发之容。不幸而近之。是虽习俗流传之久。而于 圣主一变至道之机。若又因循。则异时华史之笔。谓朝鲜为冠带之国乎。臣窃闻卿士之家。或欲效此。以敛其男女之发。而曾无 上命。故未敢擅改。若令士夫先行。而民改以渐。则庶乎变夏之不难矣。脑包。即我国之所谓耳掩也。其制虽小。而便于常着。女人则惟老病者服之。而其制尤小易备。臣愚窃念。国人耳掩。好尚侈大。常民则犹用两具之皮。女人毛冠。几用三具之皮。其所谓大耳掩者。几用五具之皮。以故皮价甚高。贫而老病者。虽欲贸着而不得。若令依此改之。一禁侈大之习。则庶乎皮价不涌。而可以遍及于老病之人矣。中原虽有笠制。而人不能备。其出行之际。文官着忠静冠。武官着毛帽而有檐。儒用儒巾。或着方巾。吏用吏巾。常人皆着帽子。而东方之人。不论贵贱。通戴笠子。虚费重价。若从华俗。使吏士常着其巾。庶人止戴帽子。则 随土所产。或染苎布。或染麻布而为之。不必用毛段。 穷人庶无费价买笠之患矣。大抵中原衣冠之制。不惟简约易备。而如今天下同文之日。如云南,贵州。距京师万馀里。曾是椎髻侏离之域。而大小男女。一遵华制。况我箕邦。距京师。不满四千。实与五服诸侯无异。而男女衣冠。多有可羞者。臣谨具雁翅,儒巾,𩭲髻,具簪。 𨱁子 饰以皮金。 以进。 殿下若谓时王之制。不敢不遵。则臣愚敢请以此。下于工曹。使其视为式㨾。如脑包,巾帽,衫袍襞积之类。令久行通事。详教工人。裁纸为㨾。广颁于八道。使其改之有渐。则衣冠之悉从华制者。庶为实语矣。

食品宴飮

编辑

臣窃见中原之人。无不节用。官员家供。止以数器。自从私家所食。尤尚俭素。宴飮之际。酌以小锺。限其行数。不敢逾节乱性。荒废厥事。所以公私咸裕。庶政不坠。而我国之俗。专以丰馔崇飮为务。财尽而不知忧。民穷而不知恤。上命而不知从。以暴殄天物。而斲伤国本者。罔有纪极。内司庶官。虽行家供。而豪奢之辈。盛备馔品。贫约之士。羞不能及。或有无故呈病而不勤职事者。里巷之间。不计远虑。而縻费尤甚。呜呼。此是何等风俗。而不思改之乎。外方列邑。虽有限品定器之教。而视若迂言。专不奉行。间有欲遵朝命者。而经行使臣。视其馔品之丰约。以定其人之贤否。盛其供亿。则以为某倅贤而敬上也。薄于自奉。则以为某倅矫情而干誉也。纷纭诋骂。论议靡定。名为有识者。方且屈而从俗。图免人言。无知守令。又何足责。是以君无故。亦不杀牛。而营吏趋从。亦必屠牛以飨之。大夫然后。乃得三饭。而七岁衙儿。或具多品以四饭。甚至如 天使之来。止于大邑间设九爵之宴。而私行无赖者。亦皆张筵设乐。穷宵酣飮。彼酒与肴。亦非天陨而地涌也。轮定邑吏为肉礼房。月给三牛之价。而官员所食者。或至十牛。轮定官婢为酒母。月给三石之米。而官员所飮者。几至二十石。以至客舍将校。困于灯席。园头官奴。困于菜果。卖田征族。侵索村氓。而犹不能支。则裂衣为囊。相率而逃之。呜呼。中原庶官。一鸡一鱼。不敢横敛于民间。而我国为官员者。以养口腹之故。而病及于 祖宗之赤子者。不知其几千万。则可不君臣相誓。汲汲乎菲食以正供也哉。而况边方将士。尤多崇飮。于其邻境守帅及兵水使之往还也。名为迎送之例。而推牛酾酒。载货执宝。弃镇越境。而浮觞倒觥。剧飮连日。两界两南。莫不如是。此不惟割剥残卒之为可虑。而贼乘其虚。则谁复防守。此李友曾之所以昏醉。不知釜山之陷。而他日之患。不可谓必无也。呜呼。中原之地。酒祸犹少。而我国之人。崇酒夭死者。不可胜纪。虽彼以欲败身。而在 圣主跻世寿域之心。定所矜悯。而凡百祸源。不可不周防。故臣谨具小锺十枚以进。伏愿 圣上。法 皇祖之禁秫。体 光庙之戒酒。二以垂㨾于京中。八以垂㨾于各道。使其仿为白锺。于大宾,大祀,乡飮,乡射之际。一从华人之礼。刻定爵数。俾勿纵醉以丧身。其他非时非礼之宴及与私行。飮过三爵者。一依酒诰之法。则庶无縻财病民。妨政废事之祸矣。

士夫揖让

编辑

臣到礼部。见其坐起之仪。堂上未坐之前。郞中,员外郞,主事,司务,观政,进士。东西相。向立于堂上。主客仪制司。立于东。二司在东故也。祠祭精选司。立于西。二司在西故也。 而暂揖。在前列者。又顾后列而揖。在东前列者。东顾而揖。在西前列者。西顾而揖。 历事监生相向立于东西阶上。堂吏立于其后。堂上自后阁出坐。则郞中以下。俱北向堂上。立而揖。止一揖于三堂上。不各揖。 堂上。于椅上微揖。郞中以下。分立东西。相向一揖。自与其郞位。相揖也。 而出。主客仪制。出于东。祠祭精选。出于西。 监生堂吏以次进于檐下。一揖而退。郞中。东向立于东夹室之下。祠祭精选司郞中。则西向立于西夹室之下。 员外以下。西向对立。祠祭精选员外以下。东向对立。 进士。俱北向西上。祠祭精选北向东上。 相与齐揖。员外以下。又就于郞中之右。进士连立而相揖。郞中进于夹室之门。员外以下。俱还于西向立位。祠祭精选则还东向立位。 进士退数步。俱向郞中相揖。而退于其局。郞中以下。同坐议事。外官白事者。立于庭下。进跪月台上。郞中一人。手持揭帖。一揖而置于堂上之案。堂上曰。起来。外官乃起。一揖而退。堂上受投文。即我国人之所谓所志也。先呈于通政司。而印分于诸部。 分付于四司。退歇于火房。郞官详议其事。白而决之。以故。凡奏下公事。不过一二日而覆奏。民牒则即日决给。其为礼貌。雍容整肃。而其治事务。商确可否。不使积滞。即此一部。而他司之事。从可知矣。呜呼。 中朝庶官之好礼勤事如此。而我朝六曹等处。礼貌疏而弊风严。戯慢无理之事。今虽少革。而佐郞之于正郞。犹不敢仰首与言。故凡有公事。一付之曹司佐郞。佐郞不能尽治其事。 启下公事。或经旬月而不思申覆。军民讼牒。不赂于书吏。则不即决给。臣恐不除此弊。则国事终无可治之日矣。臣又见士大夫相接之礼。例让其左。以左为上故也。 先就其右。齐立而相揖。立于左边者。又就右边人之右而同揖。不相向而揖。 遇门必让。遇路必让。堂下官遇堂上官。亦不避马。立马于道傍。举鞭至帽。以此为马上作揖。不俯首。 其遇等夷。则举鞭至眉。为主者。送客于门。必三揖以让。主人请客乘马。客请主人入。 然后乘马。乘马者。举鞭至眉。然后主人揖入。观其揖让之意。恳切而有文。臣等与华人相接。亦以此礼。而不能夙习。到底生疏。多被人笑。臣愚窃念。国家事大之际。礼貌最关。不于平日常习。而临使价学于通事。未免有扞格之羞。承文提调。日课置簿之坐。文官月有三会之例。若于此时。令学官通事之久谙其礼者。导而习之。朝行闾巷之间。以次传习。则他日为使臣者。得免橐驼同譬之耻。而搢绅相接之礼。亦不苟率矣。

师生接礼

编辑

臣闻国子祭酒。初赴任日及正朝冬至。诸生四拜于庭中。朔望。祭酒率其僚属。与诸生拜圣 先行四拜礼。祭酒亲上焚香。俯伏兴。降又四拜。 之后。坐于彝伦堂。则诸生一跪两揖于月台上。常时止行一揖。而祭酒。于拜于揖。皆坐椅自如。不如成均官员之降立。虽公侯伯及新进士之谒圣者。无不四拜于檐外。而祭酒司业。亦坐椅自如。盖尊师道也。惟外邑学生之行正,至礼于守令教授也。亦行四拜。守令答两拜以揖。而立受两拜。守令教授。例以朔望。率诸生谒圣。而坐于讲堂。则廪膳生员及 诸生之中。稍解经义者。名为廪膳生员。官给月料一石。俾教童蒙。如我国外方闾学训导。童蒙学长然。 诸生。以次就于月台。而一跪两揖讫。廪膳等进立于椅前。则守令将廪膳所教童蒙之书。读过半月日课。同学者众。故可以遍教于一朝。 后廪膳揖出。退于其家。则童蒙跪揖于廪膳。一如廪膳之跪揖于守令。正朝冬至。无不四拜。而廪膳答两拜以揖。两拜则立而受之。 常时则生徒齐立一揖。而教授,廪膳坐自如。除休日外。无有不讲之朝。是以山海以西。垂髫而挟册者。甚多有之。闾巷之间。诵声洋洋。虽至贫至贱之人。力办银钱。童蒙之辈。月以一钱银。行束修之礼于廪膳。 必欲送子于学。其所以为教者。虽非三代养正之方。而自少至长。拘束以礼貌。激砺以名教。使一世人人。莫不观感而思奋。此 中朝之所以多士济济。而用之于四方。不患不足者也。臣愚窃念。我朝师儒之初坐讲堂也。诸生止行再拜之礼。而正,至无拜贺之节。朔望无谒圣之官。在泮儒生。但于朔日拜庙。而师生同拜之仪。则寂寥乎无闻。宗亲始冠者及新中生进文武科者。虽有谒圣之例。而无拜于大司成之规。童蒙幸有日讲之徒。而类皆草草无序。仆仆过恭。而无排行揖让之礼。外邑校官之受料者。皆徒费公廪。而不知有圣庙。学长之无料者。又何能责以礼教。是以。名为业儒而得中科举者。犹不识礼让之为何事。托身校籍。而不读半行者。能知逊弟之风乎。其所以从幼抵老。蠢然无识。以至伤伦而败纪者。虽彼师儒训诲不力之过。而臣之愚意。窃恐 上之所以为教者。犹有所未至也。今若师生相接之礼。朔望谒圣之规。必令内外。一依 中朝之制。然后乃能有所据依可行。而外学学长。须以费耗之积于无用者。给其月料。责其教督。虽初学千字者。莫不讲揖。则庶乎人思读书。士皆由礼。而有用之才。可得培养矣。

乡闾习俗

编辑

臣窃见山海以西。每村立乡约所。辽阳以西。多有关羽庙。庙前闲敞。可以会众。故作门悬牌曰。乡约所。 问于抚宁等县人则曰。每月朔望。约正,副正,直月。会见于知县。只一拜三叩头而听命。问于永平人则曰。约正,副正,直月等。以朔望会见于知府。四拜于月台上。则知府降椅立受。其礼不同者。臣之愚意。窃恐为约正者是士人。则责以成礼。而官亦立受。为约正者。是庶人。则不责其成礼。而官或坐受也。 约正等。进立于知府椅前。同听其教。听讫。一揖而退。各于其所。会其约中之人。相与为礼。而讲其所听之教。所教者是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邻里。教训子孙。勤作农桑。不为非义等事。而 高皇帝所定之教也。其目详备。虽不及于吕氏乡约。而其纲简切。易以牖民。故民咸信之。村巷之间。多有列书于墙壁。而相与诵习。是以父子兄弟。虽多异爨。而不忍分门割户。妇姑娣姒。不相勃奚。如遇正至及生日则。虽一间小屋之人。必以四拜礼。贺于家长。家长坐于椅。则妻妾先贺。诸弟次贺。弟妇与妹次贺。诸子侄次贺。众妇女次贺。诸孙次贺。雇工男女。各以次拜贺。 虽贱男贱女。相遇于道。亦必作揖。婚姻之礼。必以亲迎。族人有丧。则男女长幼。俱以白衣白巾。终其月数。四岁童子。亦能作揖叩头。厮夫走卒。一无敛发之不正者。而立必拱手齐足。辽蓟之地。虽被千百年胡俗之染。而 大明之化。所作新者如此。而我国之地。本以礼义之邦。加以 列圣渐摩之教。重蒙 主上维新之政。岁岁命令之所发。惟化民成俗之是务。宜乎户有善人。乡有厚俗。而顷年以来。民心日漓。纲常之道。板荡于世。父而不知教其子。子而不知孝其父。兄而大不友于弟。弟而大不克恭其兄。夫不能制其妇。妇不能顺其夫。为邻里者。虽是切亲。而日以斗狠为事。为朋友者。虽是达官。而日以狙诈相高。在家而不能修厥行。故事君而不能尽其职。方命而虐民者。遍于内外。以臣观之。可谓臣不臣。而子不子也。呜呼。臣不臣。而子不子。则为君父者。可谓有其国家乎。所谓虽有粟。吾不得而食诸者。诚可寒心。究其所以然则虽由俗尚之浇漓。而臣愚窃恐。 上之所以为教者。犹有所不至也。臣闻之故老。己卯之岁。宁边之民。有贫不能养其父。而弃之于壑者。闻乡约之书。降自朝廷。即日迎归。而竭力以养焉。呜呼。若此不已。则几何而不为善俗乎。今虽印 颁其书。徒藏于礼房之笥。而不经于守令之心。民间虽有窃闻愿见之人。而一不闻书中之意如何。则宁有不待教而之善者乎。臣闻 高皇帝颁教条。既使守令。集父老而告之。又令里正。执铎徇路而遍晓之。虽有良知良能者。必待善言善行之习于闻见。然后乃可思奋。而国家之所以牖民者。播告不豫。听其自为。所以守令之怠惰。而善人之不兴也。议者或以谓不先养民之政。而徒举导民之术。则只益纷扰。而无益于治。此言诚是矣。今者养民之政。既不汲汲然议行。而导民之术。亦付相忘之域。臣之愚意。窃以为子虽冻死。不可夺父之衣。弟虽饿毙。不可攘兄之食。今有犯此者。则决不以穷年而宥之。而所以不夺不攘。兴孝兴弟之目。则独诿之穷民。而不思豫防于不夺不攘之前。及陷乎罪。然后乃从而刑之。是实罔民。而非仁人之所忍也。昔者宋帝之泊舟于崖山也。亡在呼吸之顷。而陆秀夫犹书大学章句。日与诸生劝讲。诚以流离颠沛之际。人不知亲上死长之道。则不可与一朝居故也。况今 圣明临御。国家闲暇之时。岩廊之列。犹有望治之臣。草野之中。不无向善之士。已颁之书。若令奉行。使其劝讲之方。略依 中朝之制。守令教授。例于朔望谒圣之时。同对约正,校生。而明喩其义。使之私会而教之。设食一事。俾待丰年而乃行。则弊不烦而民易从。将斁之伦。庶可复叙。而已薄之俗。庶可还淳矣。

军师纪律

编辑

臣于蓟州之路。见步卒数千。荷兵粮以行。不敢恃众而掠人之物。又以骡驴驾兵车。车上有楼。可容四人者二。盖将车也。有楼而悬鼓者二。盖鼓车也。车上一面。用板隔之如防牌者数十。盖将列于水口城绝之处。以防胡兵也。 数十两。憩于田旁。不敢取田禾一束。以秣其驴。臣奇其师行有律而问之。则曰。㺚虏寇边。蓟镇摠兵官戚继光。令中军将倪善领畿县军三万以赴之。盖以主将威信之素著。故军畏其令。而不敢扰民也。臣因此。而窃闻西海坪伐谷之举。平安内地之军。一无统辖。而所经所止之地。恣取民田之禾。以饲其马。前秋失收。今夏又旱。才付晩种。以待西成者。一被师毒。便为赤地。绕田冤号之状。有不可忍见。是则不待伐彼之谷。而先害吾民之谷也。假令伐尽彼谷。而所伤于我者。已不啻百倍。况一稿之伐。又不可得乎。若令某邑守令。带领某州某县军而来。如宣川,郭山军。令龟城府使带行。咸从永柔军。肃川府使带行。使士卒豫知所隶。前期训试。则恐或当事易使也。 启行之日。即严军令。使不敢一毫之掠人。则庶乎临敌对阵。而可得用众也。今则先无号令。后无节制。如驱狠羊。略无统纪。不待交兵。而狼狈之势已形。故岁动关西兵马。一不得伸威于一部落之羸胡。脱遇勍敌。则土崩瓦解。定在须臾之间矣。盖兵之强弱。在于主将之才劣。而不在众之多寡。故顷如金秀文者。亦屡深入矣。而未尝远动内地之军。止用江边土兵。而不至败事。近岁愈勤远兵。而愈未见功成。祗益取笑而召侮。若于败事之后。徒治其罪。而不有以豫教。则臣恐犯罪者日积。而边无奠枕之期矣。臣闻 中朝养将之制。既置武学生。教之读书。而又于科举之际。试以备边三策。然后乃拔而用之。故虽为备御守堡之职者。亦多知书谙事。而思尽其职者。其中如戚摠兵继光者。虽是袭职。而亦尝受学于梁玠。以长许多知见。臣于道路。闻其为人。秉公持正。忧国忘私。顷尝备倭于南方也。始勤募练。变弱为强。子犯军令。收而斩之曰。尔不用命。孰肯畏我。自是三军股栗。遂无懈顽之习。莫不以死力战。而方张之虏。乃溃而散。江南沿海之所以迄无大警者。盖缘戚公之所以严军法而振士气。屹有名将之风。故 穆宗皇帝移置蓟门。倚为锁钥。顷临大敌。申饬关防。以明备御方略。而又于内地。大书约束之文。周揭于城门。其在平日。抚养士卒。虽极其至。而及其犯法。则不少容贷。虽参将以下。亲决四十以上。夜不收 夜不收。是军中谍知虏情者。 或传虚报以惑众。则执以杀之。使一军之人。知有主将。而不知有达子。是以勍寇当前。而人不动摇。关 山海 内之人。咸曰。戚为摠兵。杨为摠督。杨摠督名兆。曾为顺天巡抚而有声者。 边鄙之人。赖以少忧云。臣以是而观其所为文三帖。其战亡士卒。莫不为文以祭之。其行师戒涂。莫不虔诚以告神。漳州门记之作。则思以礼义养士。梁玠遇寇而不屈。则详记而叹其大节。三忠有祠。景跂之不已。匹妇守义。勒碑而不遗。其他寻常所吟咏者。无非所以许国而报主者。其忠诚恳切。而品式备具。虽古之良将。无以过此。臣窃计国家之所以任干城者。始虽勉而清勤。由其不学而无术。故及其位重禄厚。则自谓志愿之已极。而不肯鞠躬尽瘁。思所以毕命于 王事者。惟其私之所在。则必极力以遂之。是以卒如悍马。而军威不立。边如决堤而国势不竞。将来有望者。惟以即目老将为恨。不思矜奋以及于古之烈将。则他日或有可虞之事。而定无人收拾矣。如戚公之文。可以为法于斯人。故臣谨具三帖以进。伏愿 圣明以杨兆,戚继光之事。 命儒臣作传。而幷印其文。广布于中外将士。使倚命自画之徒。有感慕而兴起。则彼知当今之世。果有如许名将。虽垂翅回谿之人。终能奋翼于渑池矣。凡玆数条。虽若微末之事。而有关于士习民风。苏残补弊者。为甚切。故臣愚不自揆。敢悉见闻。伏愿 殿下勿谓贱臣之言。而惟念国事之非。议于大臣。亟谋所以区处者。则东方士民。不胜幸甚。然而天下之事。不先其本而徒务其末。则虽善政日下。而民不蒙泽。严刑日施。而吏不知畏。故臣谨以 中朝之俭奉勤政。寿国安民等事。将欲具草随进。而驱驰之馀。未暇缮写。且言涉于大政大事。惧犯出位之诛。以触 雷霆之威。未敢遽进。 殿下如谓天命不敢不畏。而王制不敢不从。国本不敢不固。而民穷不敢不恤。 许臣蝼蚁之恳。尽达于 四聪。则臣请冒死。仰露愚衷。滓秽微臣。不胜芹曝之诚。冒渎 宸严。辄以为献。惶惧屏息。取 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