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里集 (李殷相)/卷五

卷四 东里集
卷之五
作者:李殷相
1702年
卷六

甲辰八月初九日。受由于巡营。发鹤城。将沐浴于高城地。仍往观金刚山。临发。走笔和文谷大学士寄示柳梢青小令。

编辑

细草垂杨。危桥西畔水碧天长。浅浅残杯。依依低唱舟下龙堂。孤村远望斜阳。客散处轻风晩凉。舡上红妆。沙头征马。离恨难忘。

午行四十五里。小憩松鱼渊。水石清奇。笳笛各弄三四声。飮一杯而发。夕行三十里。抵歙谷侍中㙜。湖水绕其前。大海环三面。七岛罗列于左右。景致清绝。与镜浦㙜相上下云。因日暮未暇登览。觉有回首之恋。

编辑

官冗相仍病辄随。仙区胜赏十年迟。秋来始办寻真计。马上先题志喜诗。出峡已知尘虑息。临溪偏觉笛声宜。侍中台接蓬莱境。指点烟霞处处疑。

暮抵歙谷县。主倅李使君有源为设酒肴。因余病惫。飮数杯而罢。壁上有先祖遗篇。伏次。

编辑

溟海茫茫远接天。侍中台上恍登仙。官居清绝连蓬岛。吏绩循良似颖川。北客惯经边地苦。东游喜得主人贤。追惟往事还多感。泪湿纱笼映壁篇。

十日。朝发歙谷。行十五里。登四仙亭。丛石屹立于海中。亭亭如四玉柱。六面井井。高可十馀丈。上有四仙遗迹。景物尤奇绝。虽龙眠不能形容。所见过于所闻。

编辑

仙迹依然景物奇。山灵怪我不吟诗。千重雪浪千层玉。今古形容果有谁。

姓族李主簿廷俊甫。携酒来访。藉草而坐。各飮三杯。秋雨微洒。披蓑而行十五里。通川太守金君鼎夏出迎于中路。同入清虚堂中火。次林石川韵。

编辑

定是先天界。能无白玉楼。云根至今在。灰劫以前留。鬼物千年护。神工六面锼。吾将栖此地。仍续四仙游。

午发通川。行三十里抵门岩。有大石屹立半空中。其中有穴成门。其上有孤松一株着根于大石中。望之如盖。海水冲石。声闻数里。夕宿林斗村。有怀金久之。口占三小令。

编辑

云卷海天如水。帘外寒霜满地。苦忆远征人。音尘迥隔千里。不寐不寐。庭畔落叶声起。右如梦令

坐相思卧相思。水阔天长梦去迟。此情知不知。待归期数归期。白露为霜节序移。寒衣到几时。右长相思

空馆夜凉孤眠。惊起梧桐雨。蟋蟀在户。惜此秋将暮。默算归程。云山千里数离怀苦。谁与共吐。炉香添一炷。右点绛唇

十一日。发林斗行四十里。午抵南涯。马上望见蓬莱外面。口占清平乐志喜。

编辑

宿云初卷。露出芙蓉面。一笑相看不知倦。半空玉雪千片。平生梦想名区。宿愿今幸不孤。吾将踏遍真界。莫问神仙有无。

又口占一绝

编辑

云散碧空阔。蓬山影入湖。飘然生逸兴。直欲上毗卢。

小憩瓮岩。山益秀水益清。已是仙境。因雨不得久留。口占忆秦娥。

编辑

山光碧。行人独坐溪边石。溪边石。佳辰胜景。几经送客。层崖瀑布飞千尺。归帆影带斜阳色。斜阳色。孤烟起处。数村篱落。

又行十五里抵温井。高城太守表兄李使君次山氏出待于浴所。相离四年。会合于天涯。喜可知也。仍浴温井。表兄闻本道方伯将到境先还。仍宿浴所。十二日食后发温井。行十五里抵钵渊。瀑布飞流岩石间数里。声震林壑。使僧徒坐驰水激处冲突而下。亦一奇观。口占菩萨蛮。

编辑

浓云卷尽天如拭。蓬莱露出千层玉。秋日照禅房。山风拂面凉。殷雷喧万壑。瀑布飞千尺。远客却忘疲。耽看席屡移。

又行二十里。夕抵海山亭。亭在城内最高处。前有大海。七岛森列。南江在其左。云山环三面。渔村隐映于树木间。望之如画图。形胜不能尽述。口占西江月。

编辑

山店依依返照。渔村点点孤烟。数声长笛暮江边。云际归帆隐见。恍接琼楼十二。疑通弱水三千。丹书真迹尚流传。不怕仙源难辨。

夜宿海山亭。表兄为设小酌。夜深而罢。壁上有先人遗墨。不胜羹墙之感。伏次。

编辑

境似桃源洞。沙分白鹭洲。海涛环作带。亭势望如浮。为赴寻真约。先成泛月游。遗篇攀咏处。啼烛泪同流。

十三日。行三里许。舟下三日浦。访四仙遗迹。丹书数行宛然。南石行述郞徒六字。分明可记。四仙亭在湖中。苍松森列。朱栏缥缈。望之若蜃楼。殆非人世之境。沿江往看狮子峯。石形如卧兽。以是名之。口占临江仙。

编辑

狮子峯头停桂棹。满山红锦离披。晴波千顷堆琉璃。汀洲人语静。吹笛夕阳时。小亭影落明湖里。朱栏画栋参差。四仙一去来何迟。分留物色在。收拾入新诗。

午登四仙亭。又效翠桃源小令。示李侄洺。

编辑

纤云卷尽海天长。渔村近夕阳。四仙古迹已茫茫。丹书馀数行。长短亭。浅深觞。芦洲生晩凉。临分回首惜风光。岘山如故乡。

又占一律。赠表兄。

编辑

藜筇催上夕阳舡。喜与名区有宿缘。泛月乍淹三日浦。看枫何待九秋天。四仙古迹谁知者。千载丹书尚宛然。无限风光探不厌。孤帆又下永湖边。

壁上有观海韵。走笔次之。

编辑

来从铁峡北。踏遍海山东。丰岳淹三日。孤帆趁晩风。芦花岸外白。枫叶槛前红。物色千年古。分留待此翁。

夕还丰岳。口占一律。赠表兄。

编辑

弟兄天末得团圝。胜景良辰此会难。三日浦边三日飮。七星峯上七星看。云峦过雨撑空碧。峡树经霜缬眼丹。明发又寻枫岳去。百川桥畔路漫漫。

夜宿海山亭。早起看日出。红光初烘。海波皆沸。火轮涌出一匹许。大如车毂。须臾飞上层空。是日天无点云。开窗俯视。可辨毫发。次壁上东淮韵。

编辑

火轮初烘水宫摇。一涌沧溟上九霄。万里扶桑看咫尺。却疑旸谷路非遥。

十四日。食后发高城。临发。次吴天坡韵。

编辑

小亭临水势清高。仙岛烟霞望不遥。今古分留惟物色。江山经阅几英豪。窗前俯瞰扶桑日。枕上疑闻子晋箫。却喜寻真秋作伴。草鞋藜杖敢辞劳。

行三十里。午憩文殊坡。仍向白川桥。口占画堂春小令。

编辑

百川桥畔路萦回。烟霞深锁蓬莱。望中飞瀑半空来。十里晴雷。仿佛身登阆苑。依俙梦入天台。夕阳红叶照残杯。逸兴先催。

小憩上台。此处最高。平临众山。俯看沧海。因云暗不能远望。次秦少游锦堂春。

编辑

满壑蒸霞瑞雾。沿溪枫叶芦花。百川桥畔频回首。千点暮归鸦。风外清歌断续。云间细路横斜。奇游幸遂平生愿。忘却在天涯。

行三十里。夕抵楡岾。山映楼在其前。石桥如虹。溪水循阶以下。小憩蒲团。入观法堂。堂甚壮丽。俗传曾有五十罗汉来坐楡树下。故佛榻刻作楡树之状。安小金佛五十相于枝叶间。制作极奇妙。非今世工匠所能为。闻舍季弼卿及表兄李正郞秀而挺岳,表弟李先达夏卿,夏镇已在正阳寺。次壁上白轩李相公韵。却寄。

编辑

我在高城三日留。君携藜杖长安游。清霜枫叶正阳寺。明月笛声山映楼。两地离怀同此夜。一年佳节属中秋。仙区内外平分兴。拟会香炉峯上头。

又占谒金门小令。却寄。

编辑

楡岾寺。门外石桥流水。山映楼中笛声起。斜阳人徙倚。形胜均分两地。烟霞若隔千里。云外众香何处是。望君君不至。

夜宿禅堂。月色如昼。箫笛并奏。使僧徒撞锺而舞。足慰岑寂之怀。夜半闻剥啄声急。本道方伯驰至。约于十七日间。相会于摩诃云。十五日。发楡岾。小憩浮屠岐。有清虚,应祥,双彦,法坚,秀一五浮屠相对而立。过万景台。台畔石路崎岖。时或步行。口占鹤冲天。

编辑

朝烟浮。宿雾收。日照山映楼。独携藜杖步溪头。石迳转深幽。云外千峯竞露。天中万瀑争流。桂树枫林满眼秋。神仙真可求。

登水岭。望见毗卢峯屹立天半。石色如玉。凝岩尊贵。众峯环拱于腰下。逸兴飘然不可禁。口占好事近。驰送沙弥。寄舍季。

编辑

风定笛声高。隔林依依僧语。翩翩一札先至。客在云深处。名区会合属佳辰。四仙即吾侣。天畔毗卢入望。飘然欲轻举。

行十馀里。小憩弥勒坛。刻石成佛像。高可数十尺。形状奇巧。前有石塔。岩下白石铺地。水流其上。听之泠然。口占浪陶沙。

编辑

微雨夜来过。水如纤罗。毗卢峯上白云多。我欲飘然身跨鹤。直到嵯峨。洞壑起蒸霞。石迳横斜。离披红锦散天花。凫舃翩翩先导处。咫尺仙家。

又行五里。入摩诃衍寺朝饭。千峯玉削。露出真面目。丹枫烂映于岩石间。作为锦障。奇形异状。非笔舌所能摸写。

编辑

红锦玲珑日上初。玉峯森列万千馀。山人莫笑无佳句。绝胜风光画不如。

步上七宝台。台上七处。怪石森布于前。以是名之。望见穴望峯。直接云霄。上有石穴。自古无人能到其处。后有众香城。峯峦峭峻。如揖如走。如舞如飞。酷如佛像者有之。巧如兽形者有之。千态万状。右有大小香炉峯。此地为山中第一胜境。与正阳相上下。阶前有莎草百馀根。是光庙手植。经数百载。不曾伤损云。守僧煕云为余言之甚详。煕云独居寺中已二年。颇能言。勇力绝伦。只手曾掷大熊云。

编辑

暮过百川洞。朝向众香城。自是有仙骨。居然忘世情。千峯看玉立。万瀑听雷鸣。穴望撑空碧。亭亭秋气争。

食后发摩诃衍。行五里许。过香炉峯。历万瀑洞。瀑布声闻数里。境益清奇。始知形胜无穷而眼力有限也。

编辑

步步回头望未穷。横吹铁笛夕阳风。云霞处处峯皆玉。锦绣林林叶是枫。悭秘几曾烦造物。雕锼元不费神工。平生宿债今酬尽。始信天公饷我丰。

小憩火龙潭。望见众香城,狮子峯。百丈怪石。形如狮子。影落火龙潭里。

编辑

万瀑石边流。众香云外峙。岧峣狮子峯。影落龙潭里。

过真珠潭。小憩岩石。望见普德窟。有铜柱数十尺立于危岩上。上有层楼。与弼卿有约。不可久淹。匆匆作行。拟于归路遍踏而去。口占桃源忆故人。

编辑

洞深万瀑雷声吼。百尺珠潭在后。普德窟高几许。千年铜柱旧。岧峣孤寺接牛斗。隐映绿窗朱户。龙藏鹤去何有。斜阳一杯酒。

过青龙潭。坐万瀑洞岩石上小憩。石有杨蓬莱蓬莱枫岳元化洞天八大字。字如龙蛇飞动。雄健神奇不可测。右有鹤巢台。鹤去已久。空巢尚在。山川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小憩表训寺。寺在正阳寺下。午后发表训。又行五里向正阳。笳笛前引。将入洞口。石路甚危。殆不可行。攀藤而行。李正郞及舍季表弟待余于天逸台。携手同登。骨肉团会于天下名山。又值中秋佳节。真所谓天借其便。相与坐台上。望见眼前诸峯之胜。寺有老僧名义谌。是彦机传钵真派。颇能文。状貌魁梧。历指峯峦洞壑曰。眼前罗立之物。皆呈面于是刹。是刹即蓬莱第一名刹。不出一二步。而万二千形胜。历历于阿睹中。当面一山。嵯峨际天。或如剑或如戟。不能名状者。此所谓望高㙜。铁锁高垂数十丈。左有一大峯。曰穴望峯。尖利优于望高。中通一大穴。可望天外。穴望之左。众香城在焉。望之皓然。千千佛形。次第罗列。众香之下。即万瀑洞。万瀑之左。有大香炉。大香炉之下。有小香炉。圆而尖直。东北望摩诃衍。西南望百川洞。众香城之外。毗卢峯特立天中。高几万仞。但见嵬嵬隐隐而已。望高之东。有国马白马两峯。尖秀如可触。其右有释迦十王诸峯。寺之上。有开心台。奇峯胜境。不能尽记云。夕间入寺中。先见法堂。历见药师殿。殿宇六面甚整。其大只一间。中安石佛。所谓药师之像。左有彩画四十躯。云是吴道子所为。眉眼如生。若有神助。真所谓夺天造也。各像之上。红圈而书名字甚精。不知谁人笔。而字体如金生书。黄昏。坐东楼上。看月出。玉盘转出于望高峯外。众峯环宥于蟾影之下。且方秋时。天气甚清。纤毫可数。红叶微映于山光月色之中。画工不足以摸其状。文字不足以喩其妙。相与欣然飮数杯。使沙弥撞钟和笛而舞。口占一律。

编辑

闻君昨夜宿长安。我亦催舆水石间。枫岳万千峯历览。秋天三五月同看。名区胜集皆兄弟。佳节奇游遍海山。皓首居僧来合掌。为言兹会古犹难。

次伯父题僧轴韵。示诸昆季。

编辑

禅房不厌静。秋赏最宜晴。若道非仚侣。何能办此行。白云为叠嶂。红叶作重城。老宿容颜古。开门合掌迎。

又次伯父壁上韵

编辑

闲忙殊路荷洪私。不负蓬山一会期。佳节最宜同跌宕。此行何恨暂差池。正阳楼烘看枫处。穴望峯高玩月时。胜迹且须丹篆记。四仙先后果谁知。

十六日。朝发正阳。少憩龙渊潭。景致如火龙潭。行十里入长安寺。法堂高几数十丈。丹碧照辉。雄高甲于东方。佛榻前。有香炉无尽灯。制作奇妙。俱是中国之物云。往观灵源洞。观所谓黄泉江地狱门。水是金色。亦是造物戏剧处。望见明镜㙜。㙜高数十丈。四面如削玉。可望不可上。小憩即发。历见地藏庵。仍过白和塔。有西山碑。是先祖所撰。又有彦机碑。是伯父所撰。又有能照碑。白轩之所述云。过表训小憩。转向万瀑洞。与诸兄弟相会。过火龙潭,青龙潭,真珠潭,龟潭。望狮子峯。坐万瀑岩石上。飮数杯。望见普德窟在于半空中。朱阑隐映红叶玉峯之间。真是仙界。使笳笛两工先上于庵中。凭栏而吹。随风断续。响入云霄。僧徒皆以为仚乐。吾辈虽已知之。而亦不能无疑。相与步行石迳。迳甚危峻。行数里许。有铜柱撑立于岩石间。上有铁锁维之。攀跻之时。铜柱时或动摇。俯视万瀑洞。不翅千仞。毛骨竦然。岩上有小窟。窟中甚明朗清洒。安小佛像数躯。是高丽王子所创云。此庵甚高孤。僧徒不能常居。空废已久。禅房有袈裟一件。小憩而发。口占一律。示同游昆季。

编辑

小庵高在彩云中。危栈巉岩鸟道通。鬼物亦穷悭秘术。神工曾策斲成功。玲珑铜柱横千尺。缥缈朱阑跨半空。锦绣琅玕看不厌。笛声寥亮夕阳风。

过火龙潭,青龙潭。或行或坐。或飮或咏。惟意所适。狮子峯在正北。高可百仞。其形如卧狮。殆非石工所能刻削者。有石颇可爱。潭水亦清奇。问其名。则诸僧曰。此岩虽好。自古无名称云。余谓僧辈曰。龙潭珠潭。初何尝有名。不过如我辈人命名。后人传之至今耳。吾今名此岩曰四仙岩。渊曰四仙渊。此后以此称之何如。诸僧曰唯唯。使夏卿书篇于石上。戏占二绝。

编辑

千载四仙去。我曹亦四仙。地因人擅胜。吾以名兹渊。水石名皆有。独无尔可惭。四仙今坐处。因以名之岩。

夕抵摩诃衍。又次伯父私字韵。

编辑

化翁多戏亦无私。却借蓬山胜日期。仿佛鸾骖闻阆苑。依俙仙乐奏瑶池。一年最是月明夜。万壑正当枫赤时。千载奇游供我辈。莫教尘世俗人知。

十七日。朝发摩诃渊。小憩弥勒坛。过妙吉祥,毗卢庵故基。仍向毗卢峯。口占一络索。

编辑

处处琼花瑶草。仙山不老。洞壑深深水声幽。试问烟霞多少。玉立千峦缥缈。斜通鸟道。步上毗卢吹玉笛。俯看十洲三岛。

朝食后。步行石迳二十馀里。香柏盘结于石上。攀跻而上。香气袭人。午上毗卢最上峯。天气清朗。景象万千。众香,穴望。皆在脚下。东有日出,月出,弥勒峯,万景㙜,九井峯。西望断发岭,正阳寺,香炉峯。西北望鹤山,黄龙山,通川楸池岭,草岭。西南望金化五纳山。北望丛石国岛。高城,通川,歙谷罗列于山下如咫尺。僧晓元指天外最高峯曰。此是三角山,海州首阳山云。而纤云隐见。眼力有穷。不能详辨。口占一绝。

编辑

吹笛毗卢最上头。八荒云物一望秋。扶桑郁岛平如掌。恍若身登白玉楼。

箫篴各奏三四调。僧辈曰。此处最灵。不可奏乐。余戏谓之曰。仙人亦好吹箫。此是步虚词。正宜于此处。有何伤乎。吾辈亦将步虚而行。相与一噱而罢。步下石迳。小憩毗卢庵。宿摩诃衍。口占忆江南小令。

编辑

蓬莱忆。最忆正阳楼。万瀑水声喧枕上。众香山翠滴阑头。枫桂梦中秋。

十八日。朝发摩诃衍。行数里。少憩万灰庵。庵在摩诃之后。景致萧洒。所见与摩诃略同。口占望江东。

编辑

烟霞深处暮山紫。望不见正阳寺。千林枫叶为谁醉。最难忘东楼倚。毗卢峯上篴声起。眼底看千万里。依俙西北五云里。问长安何处是。

又占巫山一段云。示诸昆季。

编辑

翫月正阳寺。看枫真歇台。众香仙境若天台。步步首频回。烟霞香炉月。风喧万瀑雷。毗卢峯上彩云开。笙鹤半空来。

午逾水岭。次夏卿韵。

编辑

人行浅浅滩。云起深深洞。为结再游期。留僧语郑重。

又占踏莎行。示同行。

编辑

处处蒸霞。林林红叶。无数云峦皆玉立。银瀑珠潭步步留。众香翠滴征衣湿。胜境登临。佳辰会合。万二千峯一筇踏。殷勤寄语仙山道。凫舃春来将再入。

午憩隐仙㙜。㙜高不知其几千尺。东望大海。西对日月出峯,九井峯,弥勒峯。万景㙜在其南。北有瀑布自半空飞落十二层。银虹闪铄。殷雷喧腾。声闻五六里。外山之胜。此为第一。口占一律。

编辑

夕阳吹篴隐仙台。海内风烟脚底开。十二瀑声喧绝壑。万千峯翠落深杯。云根过雨琅玕湿。岸叶经霜锦绣堆。物色分留如有待。丹书须记四仙来。

发隐仙㙜。憩白月庵。忆正阳寺。次芳草渡小令。

编辑

枫林红。桂子秋。朝旭上。宿雾收。蓬莱渐隔正堪愁。一别后。令人步。步回头。仙区远。笛声怨。怅望玉雪千片。云端路。曲如钩。落叶散。尘踪断。忆东楼。

上万景㙜。㙜高千尺。凤尾草海松林蔓生如藤。手披足跻。仅达㙜上。遥望海门。雪浪连天。七星等诸峯。皆如隐仙㙜所见。豪爽过之。峯上小石刻立。如小沙弥。香炉在其右。隐映如画。养真庵在其上。大石下结庵一间。楡岾寺在其脚底。露出山映楼甚丽。口占一律。示诸兄弟。

编辑

万景台高接斗牛。飘然飞上散牢愁。一泓海外看三岛。九点烟边认十洲。几个英雄传姓字。千秋物色许分留。仙箫响断云天阔。日暮归来山映楼。

夕发万景㙜。历观龙渊诸处。暮入楡岾寺。次乐全韵。赠懒白上人。

编辑

飞瀑晴喧万壑雷。夜凉禅榻梦初回。尘心净尽烧香处。唯有诗情独未灰。

十九日。朝发楡岾。往观佛顶㙜。㙜之形胜。与万景㙜略同。栈道悬于绝壑。下临无底窟。十二瀑布隐映于红叶间。东见大海。松林窟在其下圆通在其北。少憩于㙜上。已而云雾起于远山。弥漫一洞。不能久留。口占一律。用万景㙜韵。

编辑

何烦跨鹤与骑牛。步上崔嵬一涤愁。曾道佛台真净界。若非玄圃即沧洲。山迎羽客如相识。水厌尘寰不暂留。四海八荒还咫尺。恍疑身在玉京楼。

方伯先到楡岾。送诗促之。笋舆上。走笔次之。

编辑

身在云霞锦绣中。一筇探尽万千峯。居僧莫笑淹留久。会向仚区访赤松。

为赴山中约。仍寻岭上云。辛勤老按察。一笑待沙门。

夕还楡岾。与方伯相会。飮十馀杯。口占一律求和。

编辑

簪盍仙区亦一奇。相逢况是隔年期。兹行次第遥相望。佳约丁宁只自知。按察醒狂犹旧态。使君吟赏幸同时。明朝却向东西去。何处浮生无别离。

夜深后宿禅房。淮阳使君表兄驰来同宿。五兄弟团会于名区巨刹。实是今古罕有之事。二十日。与方伯作别。发楡岾。赠懒白上人。

编辑

遍踏蓬莱境。仍寻董炼师。能无三宿恋。为结再游期。步步回头数。依依出洞迟。仙区从此隔。还似故乡离。

午憩百川洞。口占一律。示同行。

编辑

领略名区胜。归来世念消。将寻三日浦。再渡百川桥。仚界心犹记。秋山气益骄。夕阳回首望。云径渐迢迢。

夕抵海山亭。六兄弟同宿于一堂。真是盛事。早起看日出。食后往观湖山㙜。㙜在二里许。景亦清奇蕴籍。口占江南春。

编辑

山漠漠。水悠悠。石岛琅玕色。霜林锦绣秋。一声长笛溪边路。夕阳人倚木兰舟。

过永郞湖。小憩悬锺石。石形奇巧。千态万状。上有盖石。可以避雨。地志所谓如虫食果者。真是善形容也。口占一绝。

编辑

永郞湖鉴湖。摠是人间无。别有悬锺石。真堪入画图。

有鲸鱼出没于雪浪中。助一壮观。景过清。不可久留。仍向鉴湖。有小轩在竹林间。壁上有蓬莱八大字。前对湖水。后有钵峯。口占一绝示同游。用前韵。

编辑

鉴湖即镜湖。贺老未应无。物色留千古。依俙水墨图。

午过丹穴。小憩石上。奇形怪状。与悬锺石一般。而清绝过之。俗传四仙炼丹处。口占一绝。用前韵。

编辑

丹穴今犹在。神仙讵必无。会须传秘诀。灵药亦能图。

戏赠李正郞表兄。用前韵。

编辑

江村岂有湖。海邑山宜无。兼得此三者。高城真可图。

夕还海山亭。六兄弟同宿。或酌或咏。至鸡鸣而罢。二十二日。早起又观日出。口占一律。留别表兄。

编辑

浮生聚散本难期。骨肉团圆喜可知。一日如三秋久忆。四仙加二会今奇。名区跌宕仍佳节。客馆欢娱又此时。等是他乡留亦好。尊前何用惜分离。

发高城。口占鹧鸪天小词。

编辑

青山如黛水如罗。柳岸渔歌向晩多。烟渚橹声惊雁阵。槛前秋色在芦花。蓬莱岛。隔云霞。咫尺仙源路不遐。岘首依依回望处。夕阳千点乱归鸦。

舟下四仙亭。仍观丹书。口占一律。示同行。

编辑

遍踏关东境。蓬莱却在西。江山皆熟路。物色可新题。仙侣应相待。灵源喜不迷。吾将传秘诀。此地即安栖。

行二十馀里。小憩钵渊。观僧徒驰瀑。因日暮不得久留。即发又行二十里。夕抵养珍驿。逢小雨。二十三日。朝发养珍驿。行二十里。小憩金谷岩。岩形如悬锺石。海涛出纳于其傍。石岩声振洞壑。口占短律求和。

编辑

锺岩独擅胜。金谷始闻名。奇巧难为弟。清高此是兄。千年烦鬼护。万状任天成。地固因人重。今经老我评。

行三十里。午抵云岩。又行三十五里。夕抵通川。主倅设小酌。夜宿东上轩。次孙七休首尾吟。

编辑

长卿非是爱吟诗。兴在名区踏遍时。藜杖曾穿红锦里。兰舟又下白云涯。身逢盛饯宁辞醉。政尚真清却畏知。横笛短箫增意气。长卿非是爱吟诗。

二十四日。午行十五里。登丛石亭。是日适无风。沿海岸望见金兰窟。仍上四仙峯。景致如前所见。而时值高秋。山光海色。一倍清爽。与主倅及诸兄弟各飮五杯酒。请姓亦来参。劝之以黄鸡白酒。临发。又次首尾吟。

编辑

青田非是爱吟诗。诗就仙亭吹笛时。胜境依然行画里。此身忘却在天涯。故园归思君休促。宿世真缘我自知。海色山光供醉兴。青田非是爱吟诗。

夕行十五里。抵歙谷。直上侍中㙜。红叶烂熳于苍松白石之间。七岛隐映于斜阳之外。景象殊绝。与主倅坐于松林间小飮。至日昏而不知返。戏占一绝。

编辑

湖海平分内外。烟霞深锁中央。铁笛声边落叶。沙鸥起处斜阳。

还本县。宿东上轩。因余惫甚不能飮。飮数杯而罢。二十五日。发歙谷。泛舟于侍中㙜下。口占一律。赠别淮阳使君表兄。

编辑

秋色穷探内外山。联翩凫舃海云间。君将复向淮阳卧。我亦仍寻鹤浦还。丛石亭宜微雨后。侍中台迥夕阳湾。浮生抵处伤离别。却羡沙鸥自在闲。

临发。走笔用前韵赠别。

编辑

淮阳太守卧游山。逸兴常牵水石间。乘雁政宜秋共集。双凫却向海同还。台前路出回回岸。堤外舟横浅浅湾。东去北归俱是客。浮生那得暂时闲。

夕与弼卿,夏卿偕还鹤浦。淮阳兄弟向通川。岐路分携。怀抱自觉作恶。上沙峯口占。

编辑

醉上沙峯暮色催。笛声吹卷海云开。街头拍手村童集。笑道山公今又来。

仍宿押戎渔村。北评事李君端夏留诗而去。走笔次韵。

编辑

仙槎迢递杳难逢。胜地琴尊不许同。归卧鹤城人已远。满天霜月小堂空。

清秋枫岳尔来游。三日仙亭我独留。怅望竟孤联榻飮。客愁官路两悠悠。

年吾长矣视为昆。诗尔飘然羡不群。同是紫清香案吏。梦随边月拜明君。

二十六日。早起看日出。红光闪铄。玉盘涌出。海波为金色。火轮超上一尺许。下有红云一朵。如镜㙜流转海中。良久而灭。是日西风吹散海云。万里一色。无纤毫蔽碍。真是奇观。因风高不得入国岛。发押戎。有怀金久之。次寄示柳梢青小令。

编辑

寂寞汀洲。沙边落雁别恨闲愁。宿雨新晴。寒云暮卷。风送孤舟。名区处处回头。最不忘正阳东楼。万壑轻雷。千岩红锦。诗句相酬。

发鹤浦。午憩丫鱼所。口占。

编辑

秋容已暮。红蓼花残。坠白露枫叶玲珑。万壑千峯活画中。水清沙白。汀洲鸥鹭双双浴。山菊经霜。可怜佳节近重阳。

夕还鹤城。口占蝶恋花。有怀文谷大学士。

编辑

红蓼花残秋已老。白露凄凄。萧飒长堤草。寂寂汀洲征雁叫。依依别恨知多少。日暮孤舟横野渡。千里云山。迥隔咸关道。塞外霜威偏觉早。远客寒衣几时到。

次秀而表兄寄示韵

编辑

尚记孤舟解缆行。夕阳南北各归程。笙箫响杂骊歌咽。芦荻寒催雁阵惊。不尽九秋登览兴。其如两地别离情。官斋永夜相思苦。铁岭横天共月明。

重阳日。与弼卿同宿释王寺。口占。

编辑

强扶藜杖上禅堂。愁见黄花满砌香。为是分飞当此日。更无馀兴作重阳。风驱落叶随征袂。峯似尖铓断别肠。老去孤怀偏易感。羡他归雁俨成行。

淮阳馆。赠舍季。

编辑

清秋塞外送将归。脉脉相看泪湿衣。憀栗病怀难自制。佳人休唱惜分飞。

十里长亭日欲暮。认得送将归处。岸上千丝柳。如何不系征衫住。逢时知有此离苦。可耐从今舍去。不忍便分手。相随却到桥边路。右惜分飞

赠舍季。仍赠秀而兄夏卿弟。

编辑

孤露馀生易自悲。可堪临老各天涯。随来乍慰相思苦。逢处先愁此别期。岐路不无追送地。客怀那忍独还时。劳歌一曲残杯尽。日暮芦洲雁影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