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遗 柏岩集
柏岩先生年谱
作者:金玏
1772年
附录

皇明世宗皇帝嘉靖十九年中宗大王三十五年庚子三月九日辛丑。寅时先生生于荣川郡北柏岩里第。今属顺兴○先生祖考承旨公。始卜居于此。伯父判书公取以子之。

二十五年明宗大王元年丙午先生七岁

始受学受学。初不解悟。一日忽问曰。文者言邪。判书公喜曰然。自此文思日进。○尝雪。判书公令占句。遽对云。雪白万同家。判书公曰。天地皆白。岂独万同家邪。对曰。万同贫。人皆弃而不齿。独雪均覆之。故言之耳。判书公大奇之。

二十八年己酉先生十岁

十二月。丁判书公忧。哀慕执丧如成人。人皆异之。叔父生员公士皥有鉴识。叹曰。此儿必大吾门。判书公葬时。竖白碑不刻曰。将有待也。

二十九年庚戌先生十一岁

十月。丁祖妣淑夫人权氏忧。

三十一年壬子先生十三岁

从学啸皋朴先生承任锦溪黄先生俊良之门。太贞夫人张氏性严正。尝忧先生失学。置一小斋。为肄业之所。命受学于二先生。先生出则就正师门。入则静处斋中。励志读书。至忘寝食。○锦溪先生一见而奇之。赠诗曰。秀气超尘表。青年已老成。

三十二年癸丑先生十四岁

正月。丁祖考承旨公忧。

三十四年乙卯先生十六岁

三月。服阕。○▣月聘夫人仁同张氏。司饔院主簿顺禧女

三十六年丁巳先生十八岁

受业于退溪李先生之门。受四书。退栖山寺。深究剧读。夜分不寐。寺僧恐其致疾。潜灭灯火。而先生诵读不辍。

三十九年庚申先生二十一岁

赴汉城试居魁○五月。丁本生妣贞夫人黄氏忧。

四十二年癸亥先生二十四岁

三月。哭锦溪先生。○秋。中乡解生员试。

四十三年甲子先生二十五岁

七月。中生员覆试。二等第二人○李栗谷珥榜。柳西厓成龙,金鹤峰诚一,李梧里元翼及一时诸名士多与焉。人谓之龙虎榜。

穆宗皇帝隆庆二年宣祖大王元年戊辰先生二十九岁

六月。子几善生。○七月。丁本生考判书公忧。

四年庚午先生三十一岁

十二月。承退溪先生讣赴之。

五年辛未先生三十二岁

三月。会葬退溪先生。有挽章○葬讫。治任将归。述怀赠同门诸人。

六年壬申先生三十三岁

五月。游月澜寺。寺在紫霞峯下。退溪先生游赏之地也。次锦溪先生韵。以寓悲感之怀。

神宗皇帝万历元年癸酉先生三十四岁

二月。子止善生。○十一月。与士林奉安退溪先生位版于伊山书院。时先生为山长。制上梁文。

二年甲戌先生三十五岁

二月。读书黑石寺。寺在郡东七星山北麓秋。中别试乡解。

三年乙亥先生三十六岁

九月。魁式年乡解。○冬。读书于绍修书院。

四年丙子先生三十七岁

三月。中文科。丙科第二十人五月。选入承文院权知副正字。授从仕郞。○十一月。为假注书。○十二月。呈辞。下乡省亲。

五年丁丑先生三十八岁

四月。还朝。行过丹阳游三岛。有西征录五月。授承仕郞。差护送官。对马岛商倭率还漂流人。特命护送。○有南征录十月。复命。八月。回到本家。时太夫人患痢。留两月。始复命。十一月。为假注书。以亲病呈辞下乡。

六年戊寅先生三十九岁

三月。还朝。○四月。以王子胎封书写官。到玄风。道经本家省亲五月。复命。○六月。下乡省亲。○七月。荐授通仕郞艺文馆检阅兼春秋馆记事官。

七年己卯先生四十岁

二月。升奉教。又有西征录陞成均馆典籍。俄拜礼曹佐郞。因事罢归。○十二月。叙用。授宣务郞。守司谏院正言。

八年庚辰先生四十一岁

正月。承召还朝。○四月。乞假省亲。有南还录五月。还朝。拜高山察访。以亲老呈辞递归。○六月。授承训郞成均馆典籍。○七月。兼西学教授。○十一月。陪啸皋先生游凝石寺。寺在郡西莲花峯○有酬唱录。金鹤沙应祖跋略曰。啸皋朴先生自骊兴解绂归。尝以暇日。游凝石山之兰若。门弟子柏岩金先生以下数十人。咸列于皋比之下。函丈从客继以酬唱。想其贤师在上。贤弟子在下。讲论之际。授受之旨。直与南岳故事。隔百世而同一揆焉。

九年辛巳先生四十二岁

正月。拜兵曹佐郞知制教。○▣月。过退溪先生遗墟。有感怀诗。○四月。以司谏院正言。知制教兼春秋馆记事官。此后凡有迁除皆带三字衔。五月。移礼曹佐郞。选授弘文馆副修撰兼经筵检讨官春秋馆记事官。○九月。迁司谏院正言。○十月。升弘文馆修撰。○十一月。授承议郞。

十年壬午先生四十三岁

四月。迁成均馆典籍。○五月。除司谏院正言。转弘文馆修撰。上疏论君德愆违。时政阙失。言甚切。上不悦。牌招诘责。先生直对不挠。上曰。尔谓予英锐太过者。何据也。对曰。如今日之事是也。上愈怒。有近臣为之辨析。上意解。赐酒慰谕而罢。○疏逸不收。六月。上疏辞职。○七月。递归省亲。○除兵曹佐郞。○八月。移司宪府持平。兼春秋馆记注官。○十一月。授奉直郞成均馆直讲。

十一年癸未先生四十四岁

正月。拜弘文馆副修撰。兼经筵检讨官春秋馆记事官。上箚请明辨是非二月。除成均馆典籍。○闰月。拜弘文馆修撰。○与李艮斋德弘,金晩翠盖国诸人。游对松亭。亭在新川。金勿岩隆所筑。○按是月。有对松亭之游。则其间必有呈辞下乡。而未能详知。四月。拜吏曹佐郞。邑大夫。尝以事嗛先生。多所侵侮。先生不以为意。及为铨郞。拟以清职。人服先生雅量。▣月。呈辞下乡。○九月。除司谏院正言。○十月。呈辞归觐。先生在台阁。人皆畏惮。及辞归。裴临渊三益贻书曰。近邻邑倅。闻公归。弹冠相庆云。递拜司畜署司畜。○十一月。移司宪府持平。○十二月。拜宗庙署令。辞不赴。

十二年甲申先生四十五岁

三月。拜司宪府持平。柳西厓贻书曰。闻洛中风色日恶。公若入都。则有万一扶持之理。不必以一向坚卧为心云。五月。授通善郞。成均馆典籍。○六月。迁司宪府持平。以亲老上疏乞县。答曰。观尔上疏。情辞俱切。当授便邑。以遂尔养亲之志。除宁越郡守。○七月。到郡。祭鲁山陵。祭文逸不收。○先是郡有怪。守宰至者辄死。人谓郡为死地。先生既下车。首访鲁山陵。亟往省。为文以祭。又求收葬鲁山君者子孙。为守墓。户复不事。四时俗节。祭必亲行。自是郡怪亦熄。十月。授通德郞。○制进宗系辨诬后颁赦中外教书。

十三年乙酉先生四十六岁

在宁越郡。先生虽以得遂便养为幸。而恋主一念。未尝暂忘。遂作歌寓怀。令傍人唱之以自遣。其歌曰。吁嘻哉锦江之水。尔何独有情如许。日夜流接洛阳城。美人想在尔归处。白发孤臣恋阙心。郤随尔水俱西去。闻者凄感。▣月。自任所归觐。时太夫人还本家。先生往来候省。尝与柳西厓书曰。虚费官廪。虽曰未安。而往来省觐。可慰母心云云。建鲁陵祠庙。奉安位版。旧有祠屋废久。至是改构。奉安位版。书曰鲁山神位以夫人宋氏配。○按庄陵志曰。万历十三年乙酉。郑崑寿为监司。金某为郡守时。构祭厅及齐室厨舍于墓侧。○有鲁陵怀古诗。上疏陈郡弊十事。郡介岭阸。人少役烦。不能聊生。先生疏陈其弊。报皆施罢。居三年郡大治。有麦穗两歧之瑞。上赐衣一袭。教书褒美。有曰。诚心爱民。尽职不怠。

十四年丙戌先生四十七岁

在宁越郡○正月。哭啸皋先生。○五月。会葬啸皋先生。有祭文挽章六月。夫人张氏卒。七月归葬于郡北宾洞今顺兴地八月。授朝奉大夫。

十五年丁亥先生四十八岁

在宁越郡

十六年戊子先生四十九岁

在宁越郡

十七年己丑先生五十岁

在宁越郡○四月。立外先祖参奉洪公有恭墓表。墓在宁越郡西山。先生修筑立石。为文以祭。端阳日。拜辞鲁陵。有祭文。○七月。秩满。以弘文馆校理赴召。邑民皆号泣。如失慈母。立石颂德。○上引见便殿。下教曰。闻尔善政。予甚嘉悦。仍问及鲁陵事。嗟叹久之曰。尔在任时。尽诚如此继尔为守者。能如尔之所为乎。仍赐酒。极醉而罢。

十八年庚寅先生五十一岁

陞司宪府执义。自是年至辛卯。除执义者六。司谏五。舍人二。司成七。掌乐正二。官教失于兵火。除拜月日不得详。迁司谏院司谏。寻拜议政府检详。转舍人。以舍人为搜银御史历成均馆司成。迁掌乐院正司仆寺正兼校书馆校理。俄拜弘文馆修撰。时上眷注益深。尝有教曰。玉堂论思之地。不可幸冒杂进。如金玏辈。随阙充差可也。以故由执义复为修撰。八月。录光国原从勋。

十九年辛卯先生五十二岁

春。以执义乞假省亲。○将还朝。在道陞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兼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未入城。转右副承旨。升左副承旨。○讼崔永庆冤忤旨。递付龙骧卫上护军。○冬。拜刑曹参议。呈辞归省。递付上护军兼五卫将。

二十年壬辰先生五十三岁

四月。以折冲将军佥知中枢府事。为庆尚道安集使。是月。倭寇至。国内大溃。先生受安集之命。时监司金睟在右道。贼兵中截洛江以东。朝廷声闻不通。守宰窜伏。民心解散。岭下数十州。沦为贼薮。先生以为当此危乱之际。隔远行朝。难于往复。不以便宜制置。违失机会。则非受命安集之意。于是。或行黜陟抚摩之政。或举捕斩督察之任。劳来徇行。勤加钩访。大小机务。皆随时裁决焉。○一日军中夜惊。人马奔突。先生安坐不动。有顷而定草招募文。布告道内。时升平已久。猝遇大贼。民皆奔窜。邑里空虚。先生为文招募。激以忠义。喩以人伦。申之以逆顺祸福。指意恳恻。辞情慷慨。于是士民始闻朝廷号令。而义兵起焉。○李艮斋德弘上行在疏曰。安集使金玏招募僧人及士民。军容肃肃。使贼不得窥荣川丰基奉化数邑之地。义声所曁。贼魂已褫云云。五月。差列邑假守。假将。驰启行在。安东丰基义城醴泉等邑。并无守宰。先生权宜辟置。量才授任。以礼安县监申之悌兼安东府使。前都事安霁前检阅金涌为假将。前博士黄曙为丰基假将。训炼权知权希舜为义城假将。前县监李愈为醴泉假守。使之收集土丁。保境讨贼。又以前部将朴庆新为清道助战将。正字金垓为安东义兵将。正字金光烨为殷丰县将。进士李㠍为丰基守城将。比安义兴永川蔚山等邑。并为假差驰启。状陈军情贼势。时道路梗塞。前后书启数十上。皆募人赍去。昼伏夜行。得达行朝。闻集庆殿参奉郑士诚,洪汝栗陪奉御容到礼安。驰进祇谒。权安于清凉山城。定军人卫护。集庆殿旧在庆州遣龙宫县监禹伏龙礼安县监申之悌。分击倭兵于多仁义城。多仁醴泉属县○先生以鸟岭已为贼路。若并失竹岭。则贼必分路直上。遂极力备御。使龙宫县监禹伏龙前判官赵鹏。领龙宫醴泉军。讨多仁之贼。使礼安县监申之悌新及第权诠。领安东礼安军。御义城以下之贼。分遣荣川丰基奉化兵以助之。使僧原悟。召募僧军。○启褒列邑守令及义兵将守城讨贼事。先生以列郡奔溃。寇贼逼境。而礼安县监申之悌龙宫县监禹伏龙真宝县监金希契盈德县令韩琎清河县监郑应圣兴海郡守崔辅臣清道郡守裴应褧尽心守城。竭力剿贼。丰基守城将黄曙,李㠍殷丰县将金光烨劝课兵农。坚守岭阸。荣川义将金盖国副将李兴门。多方措置。遮绝贼路。助战将朴庆新遇贼勇进。斩获甚多。其忠义并为可嘉。连启以闻。七月。倭兵犯礼安安东。分遣精兵。击郤之。贼至礼安安东界。先生陈兵于荣川。择遣精锐。或设伏要害。或夜击巢窟。二路之贼。相继遁去。见兵使朴晋。使留镇安东。先生以自上而制在下之贼为甚便。驰见朴晋。劝令留镇安东。○朴晋摠兵权。往往沮抑义兵。不欲功在己上。先生不与校。凡所调遣。有所斩获。悉与之。使自上功。人以是多先生之能让。击走倭兵于骨赤岘。在丰荣界。今属顺兴。○贼从江原道。分路而南。一自蔚珍冲小川县。一自宁越逾骨赤岘。先生遣兵。与义。兵将柳宗介遮截小川之贼。自率精锐。至骨赤岘下。奋击破之。贼弃器械而走。不敢复逾岭。九月。拜安东府使。俄命仍带前任。兼管赈恤粮料等事。先生之移拜安东也。金勿岩上书方伯。以为安集使为王讨贼。士民为安集使讨贼。凡有耳目。莫不以安集使独为王之劳臣。至诚相感。戮力效死。兵威日盛。关防益固。收复之势。渐至下邑。一闻知府之命。众心沮丧。有若战败者然。诚以其赤心忧国。众所推服故也。今若驰奏行朝。得或因或兼。则庶几垂成之势不溃。而恢复之本可立矣。未及陈请。而旋命仍前任。十一月。率官兵乡兵及僧军。陈甘泉县。安东属县○安东真宝盈德清河迎日长鬐等六邑兵。共守醴泉。为贼所败。人心汹惧。先生乃进军甘泉以镇之。十二月。巡视列邑诸镇。先生将巡检列邑。使金盖国,权斗文,权启沃分掌军兵及粮料器械。遂自真宝青松宁海。至东莱而还。自冬至春凡六次。○时兵燹之馀。仍以饥馑。公私赤立。赋调路绝。先生以赈饥调兵为己任。水陆奔走。出入贼路。备经艰危。怀附简阅。劝农募粟。天兵粮饷。得以无乏。岭下诸邑。恃以为固。设赈场于列邑。人民饥散。颠仆道路。先生巡到列邑。开场设赈。日具糜粥。亲自监馈。添给米粟。全活甚众。

二十一年癸巳先生五十四岁

正月。遣虞候权应铢。往咸昌唐桥。探视贼势。先生以唐桥当左右之冲。龙宫醴泉为其傍近。贼若负险屯据。肆行剽掠。则无以锁竹岭以西重险。完丰基以下列邑。乃遣权应铢探视贼势及用兵形便。与金鹤峯书。略曰。今闻天兵已荡西都。迅驱南下。区区馀息。将睹天日。悲喜兼极。但臣民久戴一天。而终投大事于上国。毕竟当作何颜云云。三月。启请褒赏纳粟人有差。列邑散官及士民。应募纳粟。以助军用。先生启请褒赏。激励忠义驰启尚州牧使金澥右兵使金沔死事事。状略曰。尚州判官驰报。牧使金澥陈兵于州西讷岩。贼兵大至。澥力屈而死。其子庆远一时被害云。当此抢攘之时。虽出假官。事多不举。牧使斯速差下。又启右兵使金沔。首倡大义。尽诚讨贼。末报全捷。身已先死。远近闻之。莫不痛涕云云。四月。差承文著作金泽龙为督耕官。先生以劝民耕农。为赈饥饷兵之先务。春秋巡省。分给粮种。又差督耕官。遍谕列邑。巡到安康县。移文诸郡。赴援庆州。安康。庆州属县。○贼自蔚山犯庆州。先生移关旁郡。分定军兵。使之赴援哭金鹤峯。○五月。往尚州。见刘摠兵𬘩,吴游击惟忠。○输送军粮于尚州。天兵驻尚州。粮饷缺乏。先生到丰基荣川礼安安东等邑。躬自督运。给饷不绝。授嘉善大夫。移庆尚右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巡察使。教书有曰。招集散亡。振励义徒。使数州之境。民有安堵之乐。贼绝觊觎之志者。皆卿之力也。○时天兵留镇本道。管饷使李公诚中病卒。先生竭力殚虑。左右策应。调兵食赈饥民。缮城池练甲兵。为一面保障之重。○后道内儒生上疏讼功。见附录。九月。闻大驾自海州回銮京师。○十月。递付龙骧卫上护军。转拜承政院都承旨。兼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艺文馆直提学尚瑞院正。○十一月。承召还朝。到原州。移拜司谏院大司谏。○闰月。拜龙骧卫上护军。转拜汉城府右尹。○十二月。拜成均馆大司成。兼五卫都摠府副摠管。

二十二年甲午先生五十五岁

正月。兼同知义禁府事。○二月。哭金勿岩。有祭文挽章三月。拜司宪府大司宪。○哭伯兄判书公。勉○有祭文五月。授嘉义大夫龙骧卫上护军。俄拜吏曹参判。兼五卫都摠府副摠管同知义禁府事。○八月。迁弘文馆副提学。兼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处置两司。先生在吏参时。台谏追论崔永庆冤死事。论议矛盾。两司皆引避。上命牌招铨官。即令开政备副提学望。望筒还下。使之改望。俄有本曹参判为之之命。再辞不允。遂上箚处置两司。冬又处置两司会药圃郑相公琢于旅邸。时药圃陪东宫。自南还京。有汉都感事诗二韵。先生次之。送赵月川穆下乡。又用感事韵以赠之十一月。上疏乞递。不允。受由省亲。○十二月。拜龙骧卫上护军。

二十三年乙未先生五十六岁

三月。拜弘文馆副提学。兼如故。上疏辞。不允。○四月。移司宪府大司宪。论启己丑冤死人。几尽昭雪。士论快之。六月。兼同知春秋馆事。○上箚陈十六条。其条。曰懋圣学。曰教世子。曰重大臣。曰遣体察。曰教将帅。曰择守令。曰储军饷。曰训军兵。曰求贤才。曰开言路。曰悦人心。曰励刑政。曰谨丧纪。曰审地势。曰修马政。曰绝和议。言甚剀切。而于立志尽诚。以图复雠之策。尤反复致意焉。上深加奖叹曰。为国之诚。谋国之策。两至矣。予当惕念。七月。兼同知中枢府事。出为体察副使。有赐马之命○梧里李相公为都体察使。举先生为副。上箚递大司宪。○八月一日。辞朝。宣酝于冻雀○此下出日记三日。周览秃城。水原地四日。宿稷山。致忠清兵使元均。责其不承节制及自中不协之事。十一日。留全州。同上使阅武于射厅。谒文庙。谒花山书院庙。院享晦斋李先生会巡察使洪世恭府尹李廷馣。论道内之弊。○十四日。宿南原。都元帅权栗来迎启罢全罗兵使李福男。以不承巡察使令。决杖启罢。十九日。宿居昌。接伴使李恒福巡察使徐渻尚州牧使郑起龙相见。二十二日。宿晋州。统制使李舜臣忠勇将金德龄相见。祭城中陈亡将卒。○二十五日。自所非浦登船。泊闲山岛。见统制使李舜臣。论军务。○登后山。望巨济见乃梁等处。赏炮射手一分以上。○二十九日。使从事官。廉察守令政迹。○九月一日。宿晋州。见金德龄作陈二日。留宜宁。习陈。仍试才论赏。○五日。见僧将惟政于花园。○六日。自大丘作觐行。过义城县令吕大老相见九日。到家。○三十日。发行。过一直县。同年李逢春相见。十月七日。留八莒。见汪参军鸣和。有赠诗二十日。上金乌山。周览山城。善山地二十七日。归觐。○十一月六日。会义兵诸人于金晩翠家。○二十五日。发行。○十二月五日。至昌宁。以船站相议事。见县监李英。十三日。留晋州。上使来会。此后事实日记缺

二十四年丙申先生五十七岁

正月。丁太贞夫人张氏忧。○二月。闻李艮斋讣。

二十五年丁酉先生五十八岁

九月。命起复为安集使。再上疏乞递。允。时倭寇再猘。京师震惊。先生方持服在家。念国事艰危。倡义。募子弟。出私财。铸兵聚粮。以给军兴。移檄列邑。谕以同仇偕作之意。寻有旨起复。先生以为贼若大躙。而道内无人可任其责者。则不敢以私服辞。今贼势稍缓。而诸帅臣施设。异于曩时。置帅之多。适以挠之。奈何坏彝伦从权制。为先王礼法之罪人。乞守制。疏再上。乃许。

二十六年戊戌先生五十九岁

三月。服阕。○六月。以成均馆大司成赴朝。未入京。移司谏院大司谏。上疏辞。不允。○九月。迁弘文馆副提学。上箚请视事。又请开经筵。接引臣僚。天朝赞画丁应泰以引贼叛君之语。构诬我国。上引罪不视事。先生累上箚争之。不报。时上久不御经筵接臣僚。先生又上箚论之。疏救西厓柳相公。罢官归。时柳公以首相。为上所倚重。不悦者谋所以惎之。及丁应泰事起。乃谓首相不自请行。以感怒上意。先生上箚极言。坐是罢。题东浦书堂十六景东浦在郡东二十里许。先生爱其泉石。构书堂于浦上。亭曰天云斋曰养真。塘曰半亩。泉曰活水。逐景有诗。一时诸贤多和之。

二十七年己亥先生六十岁

正月。有上陈给事书。辨丁应泰构诬。代乡人作。为唐将蕫一元接伴使。以病递。拜刑曹参判。移礼曹参判。○三月。拜忠清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巡察使。时天兵陆续南下。路经本道。公私板荡。百弊稠叠。先生随事论启。尽心区画。○有武人朴震元。取人婢为妾。而驱其主。先生将置之法。有一宰相贻书曰。震元之妾。为东宫密亲。奈何轻辱震元为。先生不答。临海君再送人求解。先生亦不应。竟坐之。临海君又欲古夺海津。宫奴持书而来。先生曰。王子不知我。何书也。拒不纳。奴发慢语。杖逐之。四月。状论别置防御使及别造船舰便否。○五月。析雨于杨津。有祭文见左议政李德馨。议军兵粮饷及道内民瘼。李公巡过列邑。先生与之商确便宜。多所蠲革。七月。启请修建列邑文庙。时学校灰烬。先生巡视陈启。随即建置。八月。启请蠲复忠武公李舜臣家。状略曰。李舜臣忠勋义烈。著于邦国。褒崇之典。辉映耳目。而其妻子孤寄海曲。荒田残仆。不堪官役。朝夕奠需。亦患难继。闻见所及。莫不矜恻。其户役所当。量数蠲减云云。十二月。启请褒赏道内战亡人。

二十八年庚子先生六十一岁

正月。以病辞职递归。○五月与吴竹牖沄,裴安村应褧。会伊山书院。议刊啸皋先生文集退溪先生文集成。往会于陶山书院。子止善从。翌日与吴竹牖,裴安村。校正先生年谱。望日。参文集告成祭。与诸友出天渊台。讲论终日。游清凉山。○访赵月川于书堂。○六月。校正啸皋先生文集于伊山书院。○拜刑曹参判。○九月。制进懿仁王后挽章。

二十九年辛丑先生六十二岁

正月。拜龙骧卫副护军。○二月。拜户曹参判。上疏乞归修父母坟茔。○三月。递付忠佐卫副司果。○九月。撰三溪书院奉安文。享权冲斋先生

三十年壬寅先生六十三岁

六月。拜佥知中枢府事。○秋。以周易校正都厅。承召还朝。○八月。以冬至上使聘上国。○九月十五日渡江。○十月二十六日。谒夷齐庙。在永平府孤竹城○日记曰。首阳山在孤竹城前原野之头。赤秃逶迤。无洞壑。亦无草木。今则并与薇蕨而不可采。噫。十一月四日。入皇城。夜到玉河馆。主事欲见先生诗。先生以五言四韵数篇书示。主事曰。使臣诗。正如新织广厚之锦。十一日。行贺礼。○十二日。条对兵部问目。先是朝廷以倭奴情形可虞。有请兵之奏。至是兵部以勤兵再役之难。设五难。令使臣条对。先生逐条陈对。皇帝嘉之。特赐约束日本敕旨。十二月十四日。行领赏贺礼于阙庭。○呈文礼部。拜先圣于国子监。先是。天朝特许使臣瞻拜先圣。乱离以来。久废不行。先生以为此非游观之比。不可使皇上优礼之意。终成泯没。呈于礼部。并请周览天坛。二十日。阁老送医诊问。先生有疾。使幕僚呈文于三阁老。请速降敕。阁老问曰。此文谁所制也。对以上使所制。阁老相顾嗟赏曰。真文邦使臣也。送医来诊。二十六日。受敕旨。○二十七日。陛辞。皇帝特赐锦妆大学衍义及蜀锦二段。大学衍义凡二十册。首卷安钦文之玺。每卷安广运之宝。○今上二十二年丙寅。兵曹正郞权万以兼春秋入侍。转达筵中。上即命宣索。先生六代孙弘运祇奉诣阙。上手阅感叹。下特旨以谕意。仍命还给。又别赐内藏大学衍义。

三十一年癸卯先生六十四岁

三月。复命。○四月。哭金晩翠。有挽章七月既望。与吴竹牖,权南川斗文,朴醉睡漉。汎舟龟台下。郡西数里许有石山。临江陡起。先生就其下作亭。名曰龟鹤。即西龟台也。对岸有东龟台。十月。拜佥知中枢府事。移拜成均馆大司成。

三十二年甲辰先生六十五岁

三月。与李五峰好闵,赵黔涧靖,李苍石埈诸人。设岭南会于汉城。会者三十八人。图画其像。各书官爵姓名。名曰契会图。五月。参同道会于训炼院。时李尔瞻辈诋毁晦斋先生。岭儒上疏辨诬。圣批优答。仍命廷试疏儒。赐及第。先生与岭中搢绅及儒生。设会以侈圣恩。李五峰送诗以贺。先生次其韵。八月。拜安东大都护府使。

三十三年乙巳先生六十六岁

在安东府○四月。录宣武原从勋。○七月。筑松浦两堤。时州有大水。坏庐舍漂人畜。不可胜计。先生以本州为东南一都会。国家缓急所赖。遂申使台。发旁郡民夫。筑松项浦口两堤。以杀奔冲横决之势。州民至今赖之。重修庐江书院。院在府东。祀退溪先生。至是被水患。先生谋诸邑中父老。移就故址数百步后。拓而新之。属进士李亨男掌其事。捐俸馀。赡其器用。益其臧获。○有慰安祭文上梁文。九月。哭药圃郑相公。有挽章祭文

三十四年丙午先生六十七岁

在安东府。时临海君纵奴作弊。方伯守令莫敢谁何。宫奴骑马突入衙门。上堂谒先生。命捽下庭格杀之。豪猾大伏。莫敢有挠法犯禁者。○先生二子几善,止善。适因事上京。临海欲救解其奴。请与相见。几善等辞不往。临海将强之。有一宫奴曰。异日金令公入京。吾辈皆不免于死。临海乃止。夏游辋川绝壁。辋川在府西洛江上流。先生与府人权纪,权行可,金潗,李明叔汎舟青城山下。过上洛台。游辋川。有诗二首。李明叔作序以纪其事。与书柳西厓论圃隐郑先生文集校正事。○十月。哭赵月川。有挽章

三十五年丁未先生六十八岁

正月。递归。居官简约。一毫不妄取与。尝有一鞋。雨湿朽破。吏补缀以进。先生笑而不郤。在官尽心民事。细务必亲莅。使命之来。虽微官。必终日冠带以待之。游孤山精舍在清凉山下琴惺惺斋兰秀别业。有次退溪先生韵。五月。哭西厓柳相公。有挽章六月。拜义兴卫司直。○九月。拜龙骧卫副护军。○龟鹤亭宗会约文成。先生与仲兄参奉公勖。每岁春秋。设宗会于龟鹤亭。其规有讲敦睦。饬义理。奉先诚。恤婚丧。救患难等条。十月。参庐江书院移安祭。子几善从撰临川书院常享祝文。享金鹤峯先生

三十六年戊申先生六十九岁

二月。宣祖昇遐。○以国恤赴朝。拜成均馆大司成。○秋。以病递归。○拜龙骧卫副护军。

三十八年光海二年庚戌先生七十一岁

正月。赴国祥。○三月。拜虎贲卫大护军。○四月。拜汉城府左尹。转司宪府大司宪。上箚辞不允。○启请伸己丑诸臣冤。以李泼,李洁,白惟让,郑介清等冤死事。连启得伸。五月。以本朝五贤臣从祀文庙事。累启蒙允。先是。士林请从祀本朝五贤臣于文庙。历累朝未及蒙允。至是郑仁弘诋訾晦斋,退溪两先生。先生抗疏辨之。仍启请从祀月馀。事得施行。人以为有卫道功。○疏逸不收。启辞见文集。六月。论奉慈殿仪节。左迁江陵府使。先是。光海追崇所生母金氏为恭圣王后。立别庙祀之。号奉慈殿。属先生入台。而有祭毕献贺颁赦等事。先生启曰。追崇之典。今已举行。其不得匡救圣孝于过举之地。群下之罪。固有所归。至于其间仪品。似当有轻重参酌之节。而祭毕还宫后。又有进笺颁赦之命。凡此节目。乃所以视宗庙孝敬殿已行之礼。既曰别庙。则礼当杀于宗庙。册礼之后。又有何等必行之仪邪。答曰。予意已定。不可不行。仍并递两司。政院以台谏不可并递为启。光海愈怒。即贬江陵府使。政院启曰。金玏是先朝经幄之臣。七十之年。远赴岭海之外。当此酷热。急就严程。安保其不死于道路乎。请亟收补外之命。三公及玉堂。又连启力争。光海终不听。答曰。此人岭外湖山。翺翔而去矣。何必还收。○先生之力争于仪文品节者。盖防微杜渐之意也。其后有西宫之变。人服其先见之明。○先生之出城也。元老大臣。多以诗赠之。沈一松喜寿诗有曰。道直难容足。言危易逆鳞。泪尽伤时眼。名高去国身。李五峰诗有曰。进言聊自靖。沽直本非期。天高大关岭。何处望京师。详见赠行篇。○姜参判𫄧时为本邑倅。叹曰金公可谓壁立千仞者矣。金溪岩坽亦闻而击节。为作拟笺。

三十九年辛亥先生七十二岁

在江陵府有临瀛录○先生忧国。恋君之念益切。其送金参奉德元诗曰。离亭惜别把征衣。西望都门已夕霏。白发丹心全不眛。凭将老泪寄君归。四月。游枫岳。子几善,止善女婿权来从。十二月。罢归。扁所居曰岁寒轩。○时朝纲浊乱。世道大变。先生虽罢官家居。每闻一政事之非。一举措之失。辄叹息颦蹙。终日不怡。或中夜起坐。仰屋歔欷。子弟不敢以朝政得失闻。

四十年壬子先生七十三岁

四月。被拿命。削夺官职。放归田里。时逆狱起。囚家文字有云。南中领袖以追崇为不可。故有禁府逮。人皆为先生危之。劝以权辞以供。先生曰。岂可变吾初意而为此苟且乎。怡然不为动。及庭辨。乃曰。追崇之典。在臣未入京前。臣固不及论。至于仪节裁减之意。则臣固言之。直对不挠。祸将不测。赖李白沙恒福,李汉阴德馨,沈一松诸相公极力救解。削职归田里。○先生自归田之后。寓意湖山。日以觞咏自适。时著大布衣。匹马尺僮。往来于龟台东浦星岩之间。人遇之不知其为宰相也。

四十一年癸丑先生七十四岁

五月。子几善卒。

四十二年甲寅先生七十五岁

还授职牒。白沙李相公启曰。人主之威。杀人则易。防人之口则甚难。请金玏职牒还给。即依启。与李苍石,赵玄洲缵韩诸人。游星岩精舍。精舍先生次胤止善所构。亦名栖碧亭。先生以龟台近城府。非居闲养老之所。晚年多住于此。时苍石倅丰基。玄洲宰本邑。与一时诸贤。往来从游。苍石有诗曰。曾投乌府飞霜简。晚把龟台钓月竿。百世大名留竹帛。半生清福管湖山。会伊山书院议移建院地垫隘卑下。易致倾圮。先生与一二同志。定议移建。

四十四年丙辰先生七十七岁

十一月十五日感疾。十六日戌时卒于正寝。远近赴吊。莫不咨嗟痛惜。

四十五年丁巳四月。葬于郡北后洞。今属顺兴○会葬者三百馀人○肃庙辛酉。迁先生及贞夫人张氏墓。合窆于安东府才山县不老谷。今上庚申。又移窆于安东府乃城县益谷丑坐未向之原。○壬申埋志石

四十八年后改泰昌元年庚申。士林建祠于龟城。奉安位版。并享先生高祖文节公先生及啸皋朴先生。

熹宗皇帝天启三年癸亥。仁祖大王正位。越明年甲子。遣礼官正郞金荣祖赐祭。以先生先朝旧臣。吊祭不举。特命致祭。

孝宗大王四年癸巳。以宣武勋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知经筵义禁府春秋馆成均馆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世子左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