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先生文集 (洪直弼)/卷六

卷五 梅山先生文集
卷之六
作者:洪直弼
1866年
卷七

答老洲吴丈己卯九月二十四日

编辑

蒙教圃隐处义。盛论真是仁义精熟。读之洒然。讵容异见哉。特以责备之义。聊控设难之辞。靡敢自信。禀裁于门下也。至若丽祚不坠。恭让兴衰。问废立之罪。则圃隐当幸宗国之未亡。为法受诛而不悔而已。若又不幸身先殒于屋社之前。则有非吾之所可如何云者。字字道得圃翁心出来。九京可作。亦应感旷世之知遇也。理欲之分。间不容发。处圃隐之地者。有圃隐之心则可。无圃隐之心则不可。如狄仁杰服事武曌。而潜授五龙夹日以飞。用启复唐之祚。故君子原心而恕迹。苟非然者。安得免失节之诛乎。复国失节。功罪维均。不识其轻重如何。身为唐朝之臣。目见革命之变。当仗义兴兵。拨乱反正。何必屈膝凶贼。大节已亏。然后乃为其所当为耶。是为方便就事之图。而枉尺直寻。君子不贵。未可以所伸而恕所枉也。末路人情。滔滔是假真售伪。壹是以守经为本。然后可绝文饰盖覆之弊。盛教假使事或有济。亦幸而已。君子之所不取云者。可以一言而为天下法也。钦叹钦叹。

答老洲吴丈己卯十月五日

编辑

所答朴君书。上下语意。精密完粹。讵容议到哉。其曰此神此理。在天地满天地。在人物满人物。虽横生倒生者。元自具足。若谓同于理而异于神。则是造化生成之具有二本云者。造理命辞。益复卓然。百回讽诵。击节而不已也。斯人早被塘说先入。常认心为气质。认偏全为本然。执之甚固者。为十数年矣。向服仁教于明德无分数之论。谓无间然。而窃不信及。盖不识心气质之辨。故于气之本。全欠见到。非直未莹而已。明德即心而心果是气质。则气质其果无分数乎。心之气。与气质之气。虽同一气也。而心则气之湛一精爽。故至神至灵。气质则一身之血气查滓。故有清浊粹驳。其本末之分。自有界限。而浦论之混合无别者。可谓求说不得矣。真有见于理气一原。然后方知人物偏全之由乎形气。圣凡心軆之元无分数。而斯人也尚隔得几重。宜其不能犂涣于盛说也。今玆承教之后。未保其言下领悟。而纵使然者。不知作题目入思议。用作终身工夫。其所谓改见者。亦太容易。进锐则退速。其能持守。未可必耳。南塘晩年。亦改为明德无分数之云。而此老无见于气之一原。故平生不识心。只认心以火脏而灵觉已矣。实不知人之神明而为一身之主宰。然则何以曰明德无分数乎。心本善。故明德亦无分数。苟有善恶则当有分数。而论心则曰有善恶。论明德则曰无分数。其将分心与明德而二之乎。其言之自相抵牾如此。非但见理粗浅已矣。岂不可惜乎。

与老洲吴丈庚辰二月

编辑

定之以中正仁义之定字。常看作圣人之自定。既承盛谕。益复自信矣。更考小注朱子说。有曰众人所以失之者。以其不能全得中正仁义之极。而圣人全体太极。无所亏缺。故其定之也。乃所以一天下之动。而为之教化。制其情欲。使之有以检押相率而趋于善。通书顺化章曰圣人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而注曰所谓定之以仁义。据此两说则当为圣人之定人。门下于此。尝如何解耶。本文则当主自定看。而包得定人底意。是犹大学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耶。

与老洲吴丈庚辰八月晦日

编辑

以半载之阻。服一拜之诲。未足以叙尽慕郁。而烦襟披豁。真若大寐之得醒也。且帘阁洁净。图书整齐。高鸟游鱼。亦无非触类会象。自令人游神。道体动息。闲来益泰。悬诚怀仰。不直以苍葭秋水之兴也。凭伏闻巾舃过洛。已然耶姑未然耶。苟其然者。益切依近之幸耳。向者奉禀礼疑。已闻命矣。女弟之丧。已靷而殡于夫家。葬地未占。莫得以礼月克襄矣。大功之戚未葬。固当以单献无祝。行忌墓之祭。而若过三月之期。则当如之何。此为过期之礼。当有变通之论。傍无书籍可考。伏幸见教焉。三月而葬者。为天时少变也。天时变而犹不克葬。则异宫之祀。恐不当用未葬之礼。以阅三月为准。未知如何。似有可据。而姑莫记存。谨玆就正焉。过期不葬则期功诸亲。皆于当除之月除服。是则前贤之所为许而通行者也。推斯义也。自从第四月备礼行祭。恐无更商。而未敢自信。愿得盛指以为取舍。

与老洲吴丈庚辰腊月旬日

编辑

盛稿二𢎥。谨玆璧上。伏幸领纳焉。窃尝奉持斯编。为斯文贺。盖千歧万条之中。独寻九逵坦道。真真正正。亭亭当当。其为千万人所共由之程也审矣。至若明睿所照。眼无遁理。深造独诣。洞见道原。直是三洲后所未有。有若得真传于洲翁。浅陋如贱子者。曷敢下一字于其间哉。只当毕生尊信。因之借手。见往哲于地下而已。中庸十六章章句则曰包大小。二十章章句则曰兼小大。承教二十章之先小后大者。以先言修己后言治人。修己小而治人大故云尔。愚意则恐涉深看。罔克信及。归考异同条辨。二十章许东阳亦会疑而曰十六章鬼神。先言大者后言小者。故曰大小。此章先言众目后言诚。故曰小大。斯言得之。与盛见大同也。朱先生寻常训诂。靡一字无下落。而自念不求甚解。以致阔疏。是为愧也。李霈霖置许说于异条。然未及细究而然也。

答老洲吴丈辛巳四月四日

编辑

下示副本。恐非可已。字句安排。无容议到。虽欲强觅其未稳。不可得也。迁陵挽章制述。恐有所不免。姑俟朝家指挥。一时幷举。未知如何。三渊不受缞而制挽。渼湖受缞而不制挽。各有精义。存乎其间耶。窃尝谓君臣大伦也。苟可以伸情则虽不以官自居。亦有所不容已者。不受饰哀之服。义之所不敢出也。渊翁之不受缞。虽似直截。恐欠中道。不可以为法者也。渼翁之不遵三渊遗矩。恐为得正耳。至若辞巽制挽。即不以见职自居之义也。虽则受缞。不宜必述。而止庵诸贒咸作元陵国挽。是亦一义耶。今玆一番疏吁之后。当膺命耶否耶。大行太母孝懿王后圣德至善。真可以掩千古宫壸。以吾门下地望文章。应思所以微显阐幽之图。恐不必终辞也。门下素日。常有为宗国毕义尽忠之愿。区区所尝心服者也。门下所以报不报之恩者。亦允在玆。不识意下如何。下贶木头菜。推诸孝养之馀。俾作甘旨之需。物意俱珍。珍感无量。而用供亲厨。赖以加餐。弥不胜铭戢。

清人所谓文献通考中所录辛壬事及辨正收议。谨玆呈上。伏幸下览焉。窃谓辨四臣之诬。所以辨英庙之诬。固非可已而得已者。而又有大于此者。戊申乙亥群丑馀孽。未始革心。世袭凶言。薪火相传。至于今宿焰未熄。一朝风动则燎原燔穹。其势之或然者也。安知无承以纸笔。垂示来世。如今玆之为者乎。蚁孔之滔天。祲鑴之刺日。当为先事之虑。莫谓圣诬之已伸。君臣上下。常思所以洞辨。尊英庙于日月之上。是为不可一日而忘者也。尝游湖岭间。稔闻一种异趣之类。笔之书而秘之者甚多。往往公传涂说。暋不知畏云。其人与书。固难殄灭而无遗。则待到沧桑幻化。文献无征。倒朔南而混丹漆。必由于此辈。所谓野乘。非直忠逆邪正之翻了而已。深长之虑。岂有既乎。天下之理。正而胜者常少。不正而胜者常多。窃恐国家之忧。不在于彼中文字。而在邦域之内也。以吾丈忧患世道之苦衷。计应有隐忧者存。故为一陈之。

答老洲吴丈辛巳七月六日

编辑

鹿门人物性图。在人则具书太极五常于圈内。在物则只书太极而不书五常。分太极五常而二之者。寻常说不得而推不去矣。伏奉盛辨。所以历举剌谬。开示真诠者。靡有馀蕴。读之洒然。本图中人圈则太极一原居中。物圈中太极一原。分书左右。居中与左右。是为人物偏全之证乎。不具五常底太极。是为何物太极耶。人是具五常底太极。物是不具五常底太极。则所谓太极片片破碎。何处见得全体太极乎。若曰人有全太极。物有偏太极。则将不知为几个本然。其可乎。既曰犬牛性偏而只通一路。则又何谓理圆而莫非全体乎。所云圆与全体。只属犬牛而言。不通于人物。则是各具也。非统体也。何谓圆乎。何谓全体乎。理则人物同一圆全。而性则不同云尔。则张子所谓性者万物之一原者。将如何区处耶。此翁尝辨性与太极而曰。太极者本然之妙。浑然全体。性者即气而名其所禀之理。随其气而自为一性。今乃云性即太极。太极即性。而无二物者何哉。若以性与太极为一物。则何为有非五常之性。非性之太极乎。分言之则五常。合言之则性。太极其总称也。曷可以名目之殊而谓非一物乎。犬牛之守顺。即人之仁义。本然真体。不为气囿。故个个五常。各具于一物之中。而于物禁不下五常字者。不亦异乎。理气固是一原。则胡为通之于人而局之于物也。以圈之内外。分未发已发。而置分殊于圈内。置气质于圈外。其将析分殊于未发全体乎。气质分殊。同一已发地位。而分属于发未发者。诚不知其何说也。分殊直在于静体。则一原更讨于何地乎。所谓一原。有名而无实。无一原则无本然也。无本然则其将安气质于大本乎。其为末流之弊。奚翅正见之累。恐非细忧也。此翁以南塘分殊图之安排未善。改作此图。而南塘则一原圈书太极而曰性无不全。万物皆同。分殊圈书健顺五常而曰在人则全在物则偏。人物不同。此则犹以太极与性与五常为一。万物全性。同乎一原。而人物全偏。系乎分殊。未若鹿门之判分殊于一原。而分太极五常为二也。此翁尝呵斥南塘性说。而其论人物分殊则全袭塘说。而往往有甚焉。虽谓之为南塘纳供可也。下文离合阔狭之云。亦没巴鼻。阔狭之可言于动用。而不可言于静軆。诚如盛教。而离合即是混辟之义。则如是看得。乃为不差。而窃恐鹿门本旨不出于此也。盖此翁有见于气。无见于理。故自不觉认气为理。惜哉。

与老洲吴丈辛巳枣秋既望

编辑

两纸为备览观。谨玆呈上。伏幸领纳焉。所谓陈奏文字。即是今冢宰所改纂者也。前后本中君父及父母孔迩等句语。是岂可施于彼虏者。而容易下笔。殆不知有忍痛含冤迫不得已底意。呜呼是可忍耶。呜呼是可忍耶。丙丁以还。权宜文字。其所下语。固欠称停。而曷尝直加君父父母之称。如今玆之为哉。本朝前后辨正。非止一再于明朝则固也。于彼虏则亦云羞辱。何伸㬥之可言哉。然苟非可已而得已。如今日事。则何患无辞。而若是云尔耶。今之士大夫。赤芾葱珩。于于往役。不知拜犬之为可耻。一涉燕庭。心目俱夺。赞颂功德。殆乎峻极。其不为李邺张皇金虏者几希。以故笔之于书者。不少难慎。原始要终。则不待百年。必化为戎。言之痛苦。尚何仰喩。如吾文丈。任斯文世道之责者。应不胜深长之虑也。惟愿吾党之君子。钻硏此义。扶植巩固。为地底之阳。不食之果焉。然事未易一二为世人言也。只当相守勿失而已。

与老洲吴丈壬午闰三月少望

编辑

窃有仰质者。书经古文之传疑。厥惟久矣。朱先生固曰某尝疑孔安国书是假书。又曰孔书至东晋方出。前此诸儒皆未之见。可疑之甚。又曰书凡易读者皆古文。难读者皆今文。又曰伏生口授。如何偏记其所难。而易者全不能记。又曰岂有数百年壁中之物。不讹损一字。是诚然矣。而古文尚书。义理精确。圣人复起。亦不能易。他篇不论。如大禹谟十六言。即万世心学之真诠。是可谓赝作乎。孔子删书之后。可以吐辞为经者。惟颜,曾,思,孟四子而已。模拟假借。自好者之所不为。岂以四子之圣焉而为之哉。汉儒而信能为此。则即谓之经可也。非圣人而可以为经乎。董仲舒,刘向,郑玄辈为汉儒之冠冕。其言固多中理。而亦曷敢道得乃尔。翻弄手势。以乱圣经者。其罪自不容诛。董,郑辈亦污不至此也。如舜典首章及伪泰誓之类。固多殽乱。而恶可因之认全部为伪乎。明儒捃摭其一二可疑之端。辄肆非毁。幷与虞廷十六言而辟之。亦见其无忌惮矣。不深究其义理。徒求诸言语文字。以定其真赝者。非直信道不笃已矣。近闻丁若镛著所谓尚书平。如禹谟征苗虺诰释惭之类。咸归于讹谬。或有以发前未发。卫经尊朱赞美者。愚固未见其书。莫详其命辞之如何。而槩知其极不是也。舞干戚格有苗。弥可验动天之德。感神之𫍯。孚感之捷。捷于影响。自有难形之妙。后人以私意测度。故罔克信及。而曰无是理可乎。三渊谓舞干羽注有苗之格。为偶尔凑著。若嫌乎干羽致和之为太灵验。广荡太和之气。能消逆沴于千里之外。何异韶成而凤仪。斯言形容得实。当为定论也。若至成汤恐来世为口实者。为天下万世虑。以存君臣之大防。其意至深远。所以为圣人也。仲虺陈诰。极言天命人心去就之常。用释汤之惭。盖言奉天之命而致其罚。钦天之道而保其命而已。我何所容其心于其间。其本无可惭之义。则亦不言而喩。其所以责励者至矣。君臣咸得其正。殆无馀憾。斯事也何害于义。而断之以非真耶。农翁亦云仲虺诰中仁义礼智信五德皆具。尚书五十八篇。惟此为然。是岂容手分现化而乃尔乎。盖古文尚书。出自孔壁。孔安国悉得其书而献之。其事载汉书艺文志。则非可疑者。而特其时值巫蛊。未列于学。以致多少脱简。刘向之所校正。未知与今行古文如何。而出于魏晋之间者。不能无错杂。故曰传疑而已。朱子所云假书。即以孔安国书序而言。非指古文也。直断古文以赝者。即逐鹿而不见泰山者也。苟使此辈任其喙鸣。则其仅传于劫火之馀者。又不能自在。是岂细故哉。愚衷颎颎。不容自已。谨玆仰陈。不识崇意如何。斯文一脉。惟有吾文丈存耳。此等处立论严峻。然后真可以卫经尊朱。千万留神。

妾子妇。见夫之所生母。不奠贽币。固极谨严。已闻命矣。庶弟方娶妇。故喩以斯义。则庶母以近俗所通行。而己独阙焉。不自胜其觖然。是亦常情。无怪乃尔也。入私室行此礼。不甚害理否。愿安承教。

尤翁答南溪问曰其服既除则虽曰心丧。而自是无服之人。故可嫁而无嫌也耶。也耶二字。未决之辞。为父压屈而哀痛之犹在。则无间于已嫁未嫁。而已嫁者既许其归于夫家。则未嫁者之嫁。恐无异同。斯言释礼经有故二十三年而嫁之文而云尔。非谓其当然也。即今丧纪荡然。几无礼防。父在母丧禫后。在室女不拘心丧。往往嫁人。乃以尤翁说为口实。每不胜忧懑。近见尹教傅得观氏答人问。引尤翁说而曰据此则在室女。父在母丧禫后行昏礼。恐不可谓非。但尤翁未及辨破禫后心丧之名之非。尤翁则有为而发。而尹说则援引乃尔。窃恐承讹袭谬。坏了大防。是岂细故哉。父在母丧。禫而丧制已毕。故始行心丧。以尽二十七月之期。尹说禫后心丧之名之非云者。诚莫晓其何谓也。幸取尤翁说更下一转语。用释援用者之疑。是为扶植世教之一端。故谨玆诠禀。

与老洲吴丈壬午六月

编辑

孟子七篇。即邹圣所自著。序说虽云与万章之徒。序述而作。然必出于手笔。朱子所谓笔势如陶镕而成。非缀缉可就云者。已得其真。是岂丑章辈所敢赞一辞哉。且以无乡党一篇。而知专出于孟子也。马史本传谓孟子所自作。而韩愈谓非自著。弟子所记。朱子于序说则从史记。于集注则从韩愈。道性善注曰门人不能尽记其辞。排淮泗注之江注曰记者之误。何哉。当以朱子所云史记近是四字为定论耶。且念孝经今文。是颜芝所藏。与古文尚书幷出。刘更生以今文为正。立之学官。则其出于孔曾两圣。无可疑者耶。朱子于诸经。苟涉疑错。必云某当作某。用寓郑重难慎之义。而独于孝经。直加刊误者何哉。苟知其为傅会乱真。则删汰其说可矣。然而采编于小学者何义。愿承明教。

与老洲吴丈癸未七月十三日

编辑

直弼夜过丧馀。而仍思出主祝今以二字上不书属称与名者。恐是阙文。壹遵家礼时祢祭出主祝例恐得。未知如何。家礼忌祝之只书今以二字者。即因属称之不定。而备要因之也。愿承尊门所行焉。

有人于此。问其孙妇丧毕当祔其亡室。而亡室尚在祔位。当祔于祔位乎。抑中一而祔乎。揆以杂记王父死未练祥而孙又死。犹是祔于王父之文。则孙妇之祔于亡室。恐无可疑。而时祭欲祔食于其亡室。则祔位无祝可告。多少窒碍有如此者。未若用中一之礼。直祔于其祖妣。以待其人身死入庙而改祔。未知如何。渼湖亦以斯礼问及鹿门。而鹿门集中无答语。愿承明教。

答老洲吴丈癸未八月十八日

编辑

龟岩集已经崇览否。以若人而处若地。只宜以当人分上了之已矣。恐不必责备。蔽一言松岩后一人。斯已奇矣。其论人物五常曰天命之性。万物只一原。而无许多般样。自古皆云草木全塞不通。元无知识。种豆于庭底。及长取木植中。则傍近豆茎。皆向厥木而缠绕。种匏于篱下则匏必向篱而蔓延。以此观之则虽草木亦不无知觉。而人自不察耳。又云豆匏之喩。只引知觉之粗与人同者。以明大本之性同。非认知觉谓性。此与松岩横生倒生。均冒五常之云。吻然一揆。能看得草木之亦皆有神。其见处卓然乃尔。渊翁所云不待师友讲说而独操其领者。益令人随喜赞叹。

与老洲吴丈癸未九月十日

编辑

顷者面禀馀干之论。计应记有也。朱子于光宁授受。非直赞美。又引郑志说。至谓父在而承国于祖之服。始得无疑。则殆无所携贰。而及答门人问则曰赵相国前日事。有些不是处。又曰赵子直可谓忠臣。然以宗社之大计言之。亦有未是处。不知何以见先帝于地下。见语类百三十二编此与入朝日论经权议斩制者不伦。或者初晩异见而然欤。朱先生尝屡劝子直厚赏酬劳。以了侂胄。而俾勿干政。子直不听。以至于鱼烂河决。此子直没分数之致也。语类云云。恐据末梢处置而言。似不指承袭一事。然其曰宗社大计则似从源头说。不专指处韩一款。不识素日看破如何。子直遭变事而不失其权。真社稷之臣也。议论不可到。而义理无竆。则亦有武而未韶者欤。尹鑴尝以晦翁之仕于宁宗。暗肆讥切。此则全不成事理。宁宗以储副之地。承太母之命。非求位而得位者。非如理宗之为权奸所拥立。则何罪之有而不可服事乎。此辈日夕洗垢索朱子之瘢者。亦何所不至哉。只见其不知量也。然或恐正学不明。人见易讹。此个丑正之说。易致借口之资。为一陈之。幸亟立论。昭示永世。

与老洲吴丈癸未阳旬

编辑

近阅朱书答徐子融曰。横渠云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名义甚密。不易之至论。所谓太虚。理耶气耶。看作理则正蒙中说太虚太和。咸以气当之。不应于此独唤做理看。作气则天岂容冒气而名。性岂容以气合气而名乎。以故愚尝以太虚属神。神理无间故也。正蒙又云神者太虚妙应之目。益信太虚之为神也。神固气也。而湛一为本。气化为末。所以差殊也。或以太虚直做太极看。或云虚即理。以之为天与性之名。名理则似然。而恐失横渠本旨。横渠善说气。每由气推理。而理为气主。今玆太虚之云。亦以神字部位而言。与理为一者也。是与子冈所往复。而冈说如此。不识盛意如何。太和章虚空即气。有以虚空为指理而言者。斯言如何。太虚之属理属气。或因其地头而不类。则亦当认理而拟伦于太极乎。愿服明教焉。

大祥入庙。当祔于亡者之祖。而支子继祖之宗。异宫异庙者。亦当祔其父于宗家祖庙。待祫而入其庙耶。遂庵厚斋咸主祔祖之论。是为守经。而亦有形格势禁。不得祔于祖庙者。将权祔于考庙东壁。则大祥前日告辞。当改措云当祔于曾祖考。而支子继祢。准礼立庙。往祔祖庙。势有所拘。权安于东壁云云。未知如何。

与老洲吴丈甲申上元前日

编辑

向席仰禀正服不练一款。已有所思议勘破疏说者否。更考丧服四制曰十三月而练冠。间传曰期而小祥练冠縓缘。檀弓曰练。练衣黄里縓缘。而不特举衰而言。故疏家有正服不可变之云。而不知功衰之为已练也。丧服大功布注曰大功布者。其锻治之功。麁沽之也。锻治麁沽。即所谓练也。受服功衰。无容更练。故只言冠与中衣也。郑玄注杂记三年之丧功衰。而曰功衰既练之服。横渠释有父母之丧尚功衰。而曰尚功衰。谓未祥犹衣所练之功衰。横渠又云小祥乃练其功衰而衣之。则练与功衰非二物。练亦谓之功衰。盖练其功衰而衣之。勉斋亦云受以大功之衰。则为传记注疏同谓锻炼大功之布。以为上之衣。非特练中衣。亦练功衰。据此诸说则正服不练之论。恐涉无义。不练则已。既练云乎则当先练衰。何谓正服不可变乎。张黄两贤固得精义。而为疏说所先入。袭谬久矣。伏幸立论革误而反之正焉。

与老洲吴丈甲申四月望日

编辑

天根月窟之义。更考出处。则天根始见于尔雅而曰天根氐也。注云角亢下系于氐。若木之有根。月窟始见于扬雄长杨赋而曰西压月窟。东震日域。康节所援用。即出于此。而只取其阴阳之义而已。恐无馀旨也。朱先生尝释康节诗干遇巽时为月窟。地逢雷处见天根。须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岂识人等句曰。先天图自复至乾阳也。自姤至坤阴也。阳主人阴主物。又释象赞手探足蹑之义曰。姤在上复在下。上故言手探。下故言足蹑。斯论说得无馀蕴。恐无容议及耳。

答老洲吴丈甲申四月廿七日

编辑

顷教寒冈䟽语之拶逼圣母。诚如尊旨。而此非癸丑疏。乃丁巳拟疏也。有曰内主咒咀。外应逆谋。母子之恩已绝。宗社之愤孰甚。又引日以杀舜为事之父母者。固极闷绝。而至举武曌事而曰以今准古则母子之恩。固已绝矣。宗社之辱固已甚矣者。尤万万惊悚。天下无不是底父母。则焉有母子而恩绝者乎。其为悖理。非直罪状母后靡所顾藉而已。此老尝请临海永昌全恩守经之论。言足听闻。而乃于金墉之变。不直不直谏。反以凶论谓之正论。莫无近于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功是察乎。若是而不谓之得罪名义者。非所闻也。然尤翁谪行历路。至谒祠院。渼湖抵书其孙。亦称先生。惟同春盛斥寒冈此䟽。则大尹曰一时时势之论。岂得尽违。春翁答云时论亦何可苟从。斯言峻正。而亦不至声罪致讨者何哉。其言虽害义。力言废字之不可萌心。益恭子职。以全至伦。以体虞舜之孝云尔。而有所原恕耶。此其所以差殊于玄逸者欤。同言绝字。而玄逸出寒冈处。故笃论者之拟伦不同。以所从言之异路而然耶。癸丑三箚。咸救永昌。是则无可追咎。前辈或认丁巳为癸丑。陶谷集有曰改刊寒冈集删此疏。故今无存者云。而考追刊原集。亦载此疏耳。

与老洲吴丈甲申六月三日

编辑

华院碑事谨喩矣。闻春间湖儒。倡言将竖牲石。因之请笔于院长。院长未及悉碑事颠末而径许之。笔则未就矣。李台景博问及贱身。故披示渼湖答蔡士能书矣。李台说与院长。其事遂已云矣。盖碑文出于屏溪身后。罔及淘洗。直是潦率草本。虽无理气说。不堪载诸金石。渼翁之难慎。实出于为尤翁苦血。即此一事。可以借手而见尤翁也。非直为尤翁。亦所以为屏溪。尝谓尊敬屏溪。莫如我渼翁。苟非然者。窃恐上累不少。岂细故哉。以是而谓之沮败者。真没见识也。不有先贤定论。乘虚闯发。为此尝试之计者。多见其不知量也。向后事未知竞如何。而兆已见矣。为斯文忧讵有既乎。愿文丈持论益严。俾一世士趋。出迷涂而遵正路。是为所仰望耳。

与老洲吴丈甲申六月廿一日

编辑

贱息蒙昧。未堪仰累鞭策。而伏荷大度。留处门墙。举家衔戢。若何可极。渠天资固未始不可与入道者。而因病失学。志力不强。未有以慰人意。政朱先生所云只做举子业。尚恐不成者也。在门下适足以枉费气力。妨夺工夫。惕息惕息。若蒙时雨之化。克充飮河之量。可以真做得人。是为所仰望耳。上面进步。晦翁亦云必待其自肯。非他人所能强。然贱息所矢愿。亦不至甘处下流。惟愿处炉韛之中。鼓铸得成耳。近日窃念程先生言。性即理也则亦当云理即性也。俗儒只知天命大本之为性。而不知四肢百骸动静瞬息之理。莫非这性也。不知性之即理。则以习为性而混于善恶。以空为性而沦于虚寂。不知理之即性。则求诸高远而差于常行。溺诸泛滥而昧乎本原。性即理。所谓天命之无妄也。理即性。所谓万物之皆备也。如是看得。未知如何。庄陵续志二𢎥呈上。恐不及成书。恨不见梧阴李台所更定者耳。

与老洲吴丈甲申八月廿五日

编辑

忧挠澒洞。倚阁书课。而偶披尤翁奏议。援朱先生论宋僖祖当正太祖东向之位。请以穆祖居太祖之位。太祖以下列序昭穆。斯事也莫无以天子之礼。施诸诸矦耶。礼天子禘其祖以配天。如虞夏之于黄帝。殷人之于帝喾。周尊后稷为太祖。而文武居世室焉。诸矦则以受命建国者为太祖。如鲁祖周公。齐祖太公。燕祖召公之类是已。未闻齐鲁诸国。又祖周公太公之所自出。即礼所谓不王不禘。诸矦及其太祖者也。如近世公族。只以别子为始祖。为百世不迁之宗而已。贱见如此。愿服明教焉。

与老洲吴丈甲申复月五日

编辑

继后者若在于期大功服未尽之前。则无不可税服之义耶。以丧在于未入后之前。准以小记生不及祖父母诸父昆弟。而父税丧。己则否之例。父母丧及承重外。尤庵陶庵两贒俱不许税服。而出后之日。未可用追后闻讣之礼否。不责非时之恩。只施于丧服年月已过者。则曷可谓所后之非天属。而计较恩义轻重。当税不税乎。愿闻明教。

与老洲吴丈乙酉正月二日

编辑

除夕拜庙。不识如礼何。是固象生人旧岁之拜。而庙中之礼。非所以象生也。莫无近于亵乎。礼无日朝庙之文。而家礼始举晨谒。故昔人亦有以体轻情胜为嫌。然揆以事亡如存之义。不可以近情而废之。如除夕拜庙。亦当以斯义处之已矣。愿承门下所行焉。

与老洲吴丈乙酉五月念六日

编辑

有人于此。父丧逾月而母死。将同日而葬。葬先轻而后重。虞先重而后轻。自有孔曾定论。无容议到。而父丧则三月。母丧则逾月。逾月而葬者。当待三月卒哭而祔。三月而葬者则即当卒哭而祔。无待后事耶。小记所谓先葬者不虞祔待后事。以葬母既竟。不即虞祔。更修葬父之礼。父丧在殡。未忍为虞祔也。今也则同日而窆。同日而虞焉。初无修葬事之可言。然则母丧未卒哭。无不可行父丧卒祔之义耶。卒哭在所即行。而祔事固无早晩。待母丧卒哭。同日而先后举两祔。未知如何。未若卒哭而即祔。为得礼之正也。答人问乃尔。而终莫自信。愿从门下决之。向者承喩沧溪集不弁农岩序云。归检鄙册则是序居上头。南九万所著次之。无乃始载而终删耶。序末以朝论同异。调停为主。不害为善学考亭。致诘于沧翁。故或不满意。竟致其手分现化耶。苟其然者。恐非以德爱者之为耳。

与老洲吴丈丙戌菊月十三日

编辑

湖右群贤为物不具五常之论者。动以农岩上尤翁问目为口实。而此是说难。非定论也。问目体段。本自如此。而且其所谓人物差别。亦以气有通塞。而理随而偏全者言。即气质之性也。何尝云本然之禀不同乎。此曷足为物不禀五常之证乎。渊翁之以混载为欠。而欲判舍之者。亦有激于湖说而云尔也。近考农翁与权癯溪论思辨录书。有曰性者万物之一原。非人之所独得也。故章句解天命之性。必兼人物而言。今只言授与于人而遗却物字。是天命之性。人独有之而物不得与也。是全不识性命之理也。此为晩年定论。为湖论者见此书。而亦可以知所取舍矣。程子尝云凡有血气之类。皆具五常。而愚则曰不惟血气之类。飞潜动植横生倒生者。均禀五常。五常者五行之理也。五行未生之前。五行之理已具。故五行之生也。此理浑然具备。受五行之气。则禀五行之理。岂有有其气而无其理者乎。人与物同具五常之德。而草木其气塞。故有生气而无知觉。靡所感。故靡所发。禽兽其气偏。故有血气知觉。亦有所感而仅见一点之明。人则得气之正通。故四端随感而见。所以为人物之分殊也。偶检农岩集。信笔输写。必不中理。悚息悚息。

答老洲吴丈丙戌阳月上旬

编辑

俯教妾子为适母党服。一视君母之在不在。不以曾服先适母党而已之者。是为不易之定论也。丧服传君母在则不敢不从服者。专出于畏敬。讵敢以既服而不服哉。徒从者既无情实。则与妾子承嫡者有异。恐不当叙戚展庙。以无报服而可知也。敖继公亦云庶子虽服君母之父母姊妹。彼指君母之父母姊妹于此子则无服。盖庶子以君母之故。不得不服其亲。而彼之视己实非外孙与姊妹之子。故略而不服。推斯义也。其不为叙戚展庙审矣。通典臧焘所云既服前嫡母党。则后嫡母党义无以异者。恐为得正。至若徐藻庾蔚之则以外氏无二统。而谓不可悉服。外服无二者。即以出继者之为本生外党。承嫡者之为所生外党而云尔。妾子之服嫡母党。非以外党。以贱不敢不从服耳。焉有二统之嫌哉。徐庾说恐不可从。未审意下如何。通典说载读礼通考。十三编君母父母姊妹条下伏幸检览焉。

答老洲吴丈丙戌腊月既望

编辑

近斋实记。已经翻阅否。此翁平生秉执固。尝以尊攘大义。为出处之大防。而晩年不膺讲官之命。即其所结局也。雅言若曰荐主李相一句诗妄发。实关斯文与春秋。冠儒者耻受其荐。若凂己矣。李邺之张皇虏势。古或有之。而岂有若李相诗语之可惊可骇哉。以奴服而比诸过宋之服。尤翁犹以侮圣罪之。以宰予赞夫子之语。为媚虏之辞者。恶可免得罪于万世乎。此吾所以耻姓名之污于其手而不进身也。又曰余之辞元子僚属。以李相之所荐故也。彼得罪圣门。见弃士论。方以名污其手为耻。何可冒出乎。区区所守。专以尊圣人攘夷狄为心。而又当圣朝。新刊春秋。阐明大义之日。为士者去就。尤不可苟然也。窃自附于匹夫之志。虽因此而受𫓧钺之诛。亦不悔也。义理所在。祸福不可顾也。不识春秋。何以事君。不尊先圣。何以辅元子。此其矢心而发者也。愚尝揄扬斯义。为文以祭之。笔不副心。若斯其拙陋。而为备览观。谨玆录呈焉。伏闻任丈所教。文丈以此翁不出。因所处而致然。恐未详里面曲折而云尔。以故为一陈之。伏幸体究。用作微显阐幽。永世不朽之图焉。此翁本原。澄澈洒落。寒水皎月。初不受累于物。故明白纯一。洞然无间。而独抱遗经。寻究坠緖。以心为师。深造自得。真知实践。遂成其大。引义自靖。亦其大德中川流也。世无知德者。殆将湮灭而不称。此愚所以笃论而永叹也。环顾一世。慕挚而识深者。惟有吾文丈存耳。遗事既有胸中草本。固知早晩写成。而墓铭尤不容少缓。千万留神焉。气衰文衰。六一所叹。日远月忘。前哲攸感。毋亟失时。及蚤下笔。是为所厚望耳。顾今天地之闭塞极矣。冠屦之倒置久矣。耳目所狃。以为当然。无复忍痛含冤之意。至加以父母之称。则殆有权宜文字以来所未闻者也。若是者举吾邦而夷狄之。即所谓汉面胡肠也。非直一部阳秋无地可读而已。若使近翁而在者。其必毁冠裂冕也审矣。以此时阐此义。恐为立天经扶人纪之一端。是亦时措之宜也。可但为近翁地哉。惟门下可以闻此言。惟愚于门下也。可以此言进。未易一二为世人言耳。

魂帛即古礼之重。只有主道而已。出纳如神主者。恐涉无义。帕覆椅子。奠上食时不立置。恐为得正。未知如何。

檀弓曰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心也。疏曰奠谓始死至葬之祭名。士虞礼不用素器。据此则未葬当用素器。既葬当用吉器。椅卓筵席。当视器之素吉为度耶。陶庵引檀弓奠以素器之文。为葬后床卓帷帐用素之证。而檀弓则以未葬而言。恐难为的证。集考所谓除椅卓筵席外。当用吉器者。亦有何据。器与筵床恐不可分而为二。用素用吉。亦不宜差殊。未知如何。

近俗返哭时。有位者设轩轺。无位者设鞍马。用仿王朝返魂仪者。无已僭乎。只用灵车。以俗所云要轝当之恐为得礼。未知如何。

返魂时不辞墓。为其专意于神主。实有精义存焉。沙翁见得真正。当遵无疑。而栎泉之从南溪以哭辞为是者。有不敢知。情胜哀至。有不遑念及于失礼耶。

与老洲吴丈丁亥闰五月廿三日

编辑

朱先生尝与吕成公论丧中讲学。而不以为不可。陆子静则以朱吕所处为失。以有欠于不旅行不群立之义而云尔耶。门下于斯两者何居焉。时有一二学者相从问字。而兢兢乎所以相与。愿承门下往例而趋舍焉。就白直弼五世祖殉于孝。已蒙旌闾。设丹门于丙舍者久矣。先考丧毕则行将准礼祧埋神主。而分限有定。荐诚无所。私心感痛。方谋移绰枻于京第。用作后世子孙瞻依兴慕之资。不识于盛意如何。坟庵亦故宅。而以其有京乡近远之别而乃尔。然建立既久。未敢自擅。谨玆禀裁。

沙溪答人祖父母及父母幷丧。袭敛成服先后之问曰。丧在一日内。袭敛成服。当先祖后父。泉翁引此为为人后者祖与母成服先后之证。斯言如何。沙翁说即先重后轻之意。袭敛固当乃尔。至若承重者成服。恐当先母。即由下而上之义也。近有人丧子未期而又身死。立继后孙。其家据两贒说。欲先成祖服。故愚力劝其先父。不成父服。何所由而承重乎。愿服明教。出嫁女除服后。恐不宜缟素以终三年。然亦不宜纯吉。衣用玉色冠用皂色。玄笄乌紒。为心丧之服恐宜。古者除服不直接于吉。逾月服微吉。未知如何。

与老洲吴丈戊子元月八日

编辑

胤兄得邑。以新较旧。道里近水泉清。未必非得计。而近闻全局垂弊。戛戛乎著手。然盘错别器。是所厚望耳。板舆就养。当在开月云。启道定在何时。玆土山川风气。为峤右之最。兴岩,甁泉有同春,栎泉两世遐躅。杖屦攸曁。文藻留馨。俱堪临赏。因之历选一路群胜。用追寒泉贞庵故事。恐惬晩暮助心之趣也。岭俗衰飒。无复五贤馀韵。而犹胜于诸路者。以其尚质也。有质故亦有文。一变则可以至鲁。渼翁尝评诸路人物。而以岭为最胜。安知无诚心愿学如权必称之于渼门哉。引进诲接。陶冶士心。俾有烝烝向道之美。则一番命驾。所系非细。千万留神焉。成秋潭蔚然为岭儒之冠冕。而厄于短造。罔充其志业。渊翁以少微星晦。致其悼惜者。非溢辞也。其胤翠阴式克继声。允为善士。其家世居邑下。而零替不振。两世遗书。尚戢巾衍。幸征稿而览观焉。盛稿伏荷示及。盥手庄玩。即其妙道精义之发。皆所以综万理而析群言。不苟为唯诺。而无违于成训。一用我权衡而咸有所依据。精粗普说。表裹俱彻。明白条畅。无复馀蕴。每一奉读。心融神契。若大寐之得醒也。斯编也上可以为往哲缵緖。下可以为来学法象。则一立言之间而功与德已具。然文亦待人而传。而孤唱寡和。无有为之阐述者。是为闷耳。

答老洲吴丈戊子元月旬一

编辑

近者授学者以邹经逄蒙学射章。朱先生以庾斯之不射濯孺。谓虽全私恩。亦废公义。其事无足法。是固然矣。然为公则背师。为私则背君。如之何则处二者之间而不失其正乎。程子云孟子只取其不背师耳。若国之安危。在此一举。则杀之可也。斯言也莫无更商否。如羿之篡夏则学射者。固宜仗义讨贼。而亦当终身自废。至若庾斯之于濯孺。则可忍反害乎。庾斯之为。恐不可全非也。卫君之命追郑人也。庾斯引不可杀师之义。辞而不往。则私恩公义。庶可双全。惜哉庾斯之不讲此义也。人生于三。事之如一。则虽系宗国安危存亡。曷可杀师而报君乎。恩义若不可幷行。则只当杀身自靖已矣。师生之伦。坠地久矣。必有以程子说借口而贻祸世教者。是不可以不虑也。不以师之恶而随众斥绝。如郑桐溪方为尽分。若徐滢修辈真桐溪之罪人耳。愿服精义之论焉。

小记男子免而妇人髽。见柩故变也。改葬亦是见柩。则妇女之应服缌者外。出嫁女及有服妇人。待出柩亦当服素加麻。加麻者当除于望哭之后耶。当待反哭于庙耶。尤翁虽云吊服加麻者。葬讫而除。然揆以小记缌小功虞卒哭则免之义。则男女加麻者。毕事而归。告庙后除之恐宜。未知如何。

与老洲吴丈戊子腊月二日

编辑

病枕偶思三洲所云理之名。本因事物而立。斯言也。非世儒隔面摸象之比。而若是者。即似从气推理。理为气本之义。莫无为拘乎。三洲又云理虽非有一个物事立于气外。亦不可直以气为理。俾后人精思以免承袭。而终不能洞然看得。孤负斯翁大矣。窃谓亭亭当当直上直下。无声臭无能名。而自然为万物之主者。存乎气先。气之所以生也。然则理为气母。气为理子。理寓于气。如母之依子。母之立名。虽因子而云尔。子之未生。自有为母之理。何待子生而后名乎。若云理因事物而名。则有似气为主而理为宾。如整庵之混理气为一物者。安知不借口于斯言乎。杂识中合世言理气二物以下四条。而理会其义可该。愿更承教。

朴马布鞍。祥后恐不必改。待到禫变。未知如何。

答老洲吴丈己丑元月廿二日

编辑

示教夷齐事。其所以阐清圣扶伦之大节。斥安石执拗之邪说者。明白痛快。靡复遗蕴。不惟贱见不悖之为幸耳。二子之以一身而任万古纲常之重者。即以叩马饿死两事耳。让国非不是盛美。而在二子不过大德中川流。是曷足以当得仁无怨之赞乎。信若安石之论。二子只做太公而止耳。伯夷太公。若是班乎。为斯论者。坏天下之大经。即可以遗害生民。贻祸后世矣。尊先文靖公论辨两编。奉读屡回矣。有曰以纣之恶而身尝避之。及其亡也。必致臣节。是非孔子所谓不念旧恶。以周之仁而身尝归之。及灭殷也。反不肯事之。是非孟子所谓非其君不事欤者。发两圣微婉之辞。叙二子尽分之义。言出守经。事亦足征。而至举苏子瞻武王非圣人之论。而云将曰武王之圣焉而犹不免焉。则乱贼其可以少戢哉。名义极正。命辞沛然。永有补于世教大矣。若使渊翁而见者。亦应莞尔而笑。悔前说之伤快也。此意说与子冈。则答云舍己之从。岂俟终日。以子冈之明理知言。宜其乃尔也。

答老洲吴丈己丑二月十七日

编辑

下示衷纸。盥手擎读。劈破义理。直穷到底。严于斧钺。凛若雪霜。可以鉏幽奸于既骨。永有辞于后世。世教之幸也。区区者异日泉下。借手而见往哲者。亦赖有是耳。彼党类之被其诖误者。固无足诛。此一边人亦尊阁其书。诵味其言。而恬不知怪。即世道之大变也。抑人将为鬼魅而然欤。所谓抵岭南士友书。涂人耳目久矣。无一人声罪致讨。任其邪说肆行而莫之禁。言之痛心。直欲将此文字。播示一世。揭日星于昏衢。而或恐惹闹。未敢烦诸人。是亦区区力量不足而致然耳。当示及子冈。相守勿失而已。

家礼备要禫祭卜日于祠堂外。主人禫服西向。此禫服以何服当之乎。似仍上文大祥设次陈禫服而云尔。然今据古礼大祥受缟服。则设次陈禫服云者。当移载于下文禫条。而至禫始服。然则禫祭告庙。当用祥服。未知如何。

间传大祥后复寝。非复内寝也。复殡宫之寝也。家礼大祥复寝。似出于间传。而认殡宫以内寝也。沙翁之移复寝于吉祭之后者。得礼之正也。丧大记禫而从御。吉祭而复寝。御是御妇人也。御与复寝。非两项事。而分禫吉而言之者何义。无乃互文耶。近斋云御是旁侍之谓。寝是衽席之谓。而旁侍亦不可为。直到吉祭而后始可复寝。若是者方可谓终丧不御于内。未前不可入中门。是为礼之大防故也。孔疏所云虽禫之后。必待四时之祭讫。然后复寝者。极是极是。未知如何。

自虞至祥而无参神。以有常侍之义也。以禫祭条行事皆如大祥之仪云。而谓禫祭亦无参神。则窃恐未然。祥而入庙。已非常侍。禫而出主。宜行参谒。以不特言参神而阙之可乎。遂翁所云文不备者恐得之。未知如何。

与老洲吴丈己丑四月望日

编辑

丽史不住展绎否。檀箕尚矣。靡得而详。罗丽以还。天荒未破。夷陋未革。或不知君臣父子之大经。而人物则往往有杰特者。事功言议。不容磨泐。鸡林之统合。鹄岭之富强。岂无所须而然哉。牝晨司祸。麀聚渎伦。固不厌天心。而犹能享国永远者。皆名硕之力耳。终致圃隐殉道之正。扶植五百年纲常。炳然为吾道之耿光。未可与昏主庸辟。一视而同案。不审意下如何。丽氏之亡。亡于崔铁城之死。以一身而系宗国之存亡。讵不是社稷之臣乎。尝谓崔莹韎韦中圃隐也。禑昌之际。史多阙文。而罪崔莹以贪权误国者。皆出于郑道传辈卖国贩君。混黑白倒上下之计。其言何可信也。崔固不学无术。而其心则国耳公耳。洵王氏之纯臣也。愿服素日之月朝焉。

答老洲吴丈庚寅闰月既望

编辑

沈鲁崇凶言悖说。自有天壤以后所未有之大变。上下屡千载。群圣贤举受诬蔑。可但本朝往哲幷时诸贒之被其刬埋哉。其所设心。必欲灭儒学种子。是又往古异端之所不敢道者也。苟有秉彝之天者。孰不欲火其书诛其人。而寥寥乎无闻。亦可以观世道也。郑介清之排节义。朴世堂之思辨录。俱系私家文字。若无干于朝廷。而两圣祖赫然震怒。即命词臣辞辟而廓如。以其有关于世教也。今玆鲁崇凶书。不翅有浮于两者。而无一人引斯义仰吁者。抑亦人之好恶。有古今之殊乎。象村尝云凡系戕贤毒正之类。生不能刽肉机上。则死当十世不宥。不若是。国不为国。古大臣忠虑于国者。宜其言如此。矧玆非直为戕贤毒正者乎。虽云阳无可尽之理。而以若头势。必致殄绝斯文而后已。天将丧斯文。故生此妖孽。作俑乃尔。不独兆见而已。念之心折。

答老洲吴丈庚寅五月八日

编辑

万姓无禄。贰极虚宁。痛冤罔极。中外同情。伏奉下札。谨审哀悴馀。道体愆宁。慕虑切切。俯示副本。仰认盛旨。而英庙朝收议时。诸公皆难慎于服斩。以有许多层节。有难俱陈。故以国朝往例为对。而断自宸衷。引庚子君臣服制复旧之义。定为三年。载之补编者。壹洗千古之陋。而在丙午则难遵故服期。如今日正体之地。尤宜承用。恐无容更商也。至若疏家适适相承三世之说。恐不可议到于王朝也。

与老洲吴丈庚寅梧秋十六日

编辑

近被人见问退行练祭者。初期日。出系出嫁子女除服当否。故引尤翁南溪说。降服正服两期。皆令除服于期日矣。其人援巍岩说而曰大功以下。计月除之。期则必待小祥而除之。礼意已然。中间迁就月数。不当计之。必欲待卒哭后退行小祥日而除服。斯言如何。或云他期服犹可除于本祥日。而出系出嫁者则未忍不祭而除。是亦出于情胜。情胜则失礼。恐不可从也。祭不为除服。则期制者曷可过期不除。淹迟时月。以待追练乎。孔子所云非弗能勿除。患其过于制者。政指此等处也。然则巍岩不当计迁就月数之论。过情过礼。恐难遵。未知意下如何。

与老洲吴丈辛卯上元

编辑

今有人死而适子先亡。适孙又无子而亡。只有适孙之弟矣。当立适孙之子。以承曾祖之重。而无可继嗣者。谁当主丧耶。礼无妇人尸祀之义。则子妇孙妇俱不可为主矣。次孙承重。沙溪南溪咸欲从范宣说。然殷及之礼。既无父祖治命。则义不敢自为承重。以冒夺宗之罪也。徐邈曰可使一孙摄主。而服本服期。裴松之曰次孙本无三年之道。宜为丧主终三年。不得服三年之服。二说得礼之正。当遵无疑也。司马操驳二说曰其服宜三年。外襄葬事。内奉灵席。为练祥禫。可无主者乎。斯言似然。而礼有无后无无主。主者讵尽三年乎。大功者主人之丧。有三年者则必为之再祭。大功犹然。况期制乎。有母而母斩则自可行练禫。何必承重然后可乎哉。近斋亦主承重之论。而曰待异日长孙立后。告由归宗。然既承重则移宗矣。移宗而复改之则宗不严。未若服期摄主之自无阙礼而罔嫌干统也。祝称摄祀孙。旁题以孙某摄祀。待立兄子。改题迁递。恐为寡过也。被其所扣。见答乃尔。而或恐由我而误礼。兢兢乎靡敢自信。谨玆仰质。伏幸明教俾作礼家之定案焉。

答老洲吴丈辛卯三月廿日

编辑

下示成老文字。奉读屡回。辞理俱臻。靡所亏欠。纵欲强加点窜。亦不可得也。泉翁所述安炼石墓铭。历叙忠逆源委。扶树君臣大伦。明白痛快。靡有馀蕴。而揆以金石体段则恐欠简要。至若斯编。裁制精允。而叙事该悉。发挥声讨德邻一节。亦足以唤岭人之醉梦。非直不朽此老已矣。峤俗尚质。故固执不回。择善则可以一于善。而不择则失于矢函。凡系辛壬及某年义理。举被失志者所诖误。倒朔南而混丹漆。真所谓小惑易方。大惑易世也。近世之自谓革面者。往往不知逆顺之辨。曾留岭中。入于传闻者。大惊小怪。且其秘藏稗乘。一切反常云。苟其然者。恐为向后无竆之忧。忧患世教者。恐当亟阐斯义。用诏永世。毋俾后人迷于从违也。安炼石,罗学川于义理源头。见得分晓。故能自拔于窠臼。所树立卓尔。斯已奇矣。而成公者殿乎两人。扶仗名义。得文丈而益彰。若使岭俗旧染。赖以维新。则岂曰少补之哉。

答老洲吴丈辛卯五月二十五日

编辑

都下有妻杀夫之变。恶其夫渔色。割势以致命也。为其子者。处其母当如之何。鲁桓被弑。文姜与焉。而庄公不绝母子之情。以其有生育之恩也。梁人有继母杀其父者。而其子杀之。汉防年继母杀其父。防年亦杀继母。在夫则妻道绝矣。在子则母道绝矣。礼云继母如母者。为其配父也。配体之谊已绝。绝不为亲礼也。杀之以复父仇固也。至若亲母则与继母不等。子无绝母之理。为其子者。不忍仇母而告官。告则母死。即是子杀母也。只宜含哀忍痛。自废自靖而已。是为处变事而不失其经耶。昔有人问于程子曰。祖杀其父则告之。其罪如何。程子曰孙告祖当死。此不可告明矣。父为子纲。故以父杀子。罚止徒年。而孙告祖当死者。以悖天逆理也。其身当死。犹不可告。况告母弑父。母当伏法乎。然则其子之不可告。非为自活也。斯事也人伦之大变。苟非义精仁熟。未易处得其正。愿服知言焉。

明纲目一部六𢎥。谨玆奉呈。而斯编也疏略不该。甚于雷渊正纲。但笔法体裁。往往多可取。而第刊落南渡三帝。不少槩见。是岂成书哉。皇朝得国之正。克配两汉。亡国之正。超轶三代。而三百年正史。讵容老酋手分规化乎。愿门下即明纲三书。舍短取长。梳洗整釐。成一部纲目。作百世信史。如何如何。窃恐晩暮精力不逮。难于删述。指挥义例。俾两胤下笔。如河南夫子之于范唐鉴恐宜。两胤识解笔力俱到。非馀子可比故也。李万敷遗稿。曾略绰翻阅。间多悟解。槩知其为午类中翘楚也。愿更寓目。息山集伏幸下借焉。

答老洲吴丈辛卯复月少望

编辑

顷者俯教师服一主大义云者。恐无容议到也。窃谓师服无当于五服。故无服。无服故心丧。心丧之必准三年者。所以同父之恩同君之义也。君师父虽各为一伦。其义则互相兼之。实理然耳。当以檀弓文及孟子注为师心丧三年。若丧父而无服云者。为不易之定论。而独程张二子及栗翁。欲量其恩义浅深而轻重其服者。是则可施于百工技艺乡塾句读之师。非可施于传道受业之地者也。若于道义之师。差以情谊厚薄。而不一其服。则是贰视于君亲。几何不为父师轻重之归乎。一主大义。断以三年。然后方可谓生三事一。苟非然者。岂所以合君亲之恩义哉。世趋靡靡。驯致于三纲沦九法斁者。咸由于师道不立。学绝教乖。念之哀痛。心丧之必准致方两丧者。以不可差殊观也。顾今师生二字。为世大讳。往往视其师如弁髦土梗。若复以三年为度。比隆于君亲。则必拘于心丧而不承师问学者有之。然曷可虑其弊而废其经哉。心本非服。故借朋友麻为吊服加麻之制。既葬而除。仍伸心丧。是为得礼。吊服自吊服。心丧自心丧。不可混而一之也。孔子之丧。二三子皆绖而出者。指未葬而云尔乎。抑通看三年乎。若三年则当以吊服为心制乎。黄王金三贤之服师。用冠绖加丝武。又具深衣及带。则非直加麻。便是受服。恶在其为若丧父而无服乎。所谓深衣及带。亦非疑衰。则视以吊服而不嫌于无服乎。金厚斋以淡黑笠带。为师心丧服色。是固可遵否。处心丧难于居致方两丧。无斩齐之服。而怀疚戚之情。以不被于外而不存诸中。则非所以致哀也。不与宴乐。不处内寝。是为节度。而应举做官。当如何处之。两者俱可废否。从宦差异于求荣。当遵长子斩服中不去官之例否。古人亦有师丧去位。是则加于人一等者。恐难为一切法。幸更明教焉。

向被交河李生远重见访。扣其所存。往往多悟解。且其言沈着。不似雇耳佣目。极令人爱尚。俾之往留门下。惯听名理。毋若向前承颜而止。果能实心请益。有所承当否。有所著语孟字义辨。要此转达于函筵。故谨玆呈纳。伏幸视至。所谓伊藤维祯以若雕漆之身。知有儒者之学。斯已奇矣。其著述得失。固不须索言。且其讥评晦翁。直是坐井之观。亦曷足辨哉。李君之积费心思。有若距辟。不亦自轻乎。凡内修为外攘之本。徒屑屑于文辞者。将何所御侮。虽真个异端。尚云乃尔。况于魋䯻卉服之类乎。偶检春秋胡传。文公元年即位下小注。问康王释丧服被衮冕。皆谓礼之变。独苏氏以为失礼。未知如何区处。朱子曰如伊训元祀十有二月朔。亦是新丧。奉嗣王祇见厥祖。固不可用凶服。汉唐新主即位。皆行册礼。君臣亦皆吉服。追述先帝之命。以告先君。易世传授。国之大事。当严其礼。虽先君之丧。犹为己私服。斯言终恐逊了于东坡守经之论。恐难从也。三年之丧既成服。释之而即吉。无时而可者。受顾命见诸矦。独不可以丧服云者。其言真正。恐不可易。易世传授。有国大事。则尤不可释丧服冕。吉凶相袭。变易无常。恐乖斩衰未葬不敢变服之义。然则丧服嗣位。乃所以严其礼也。伊训元祀见祖。则不言冕服。三祀归亳。始举冕服。则是可认除丧而后服冕也。且以衰服朝祖之义揆之。则祇见厥祖者。亦当用缟服。如视事服白衣冠之类后世拘于服色。亮阴三年。废谒庙之礼。礼意恐不必然也。集传咸用师说。则释冕反丧服注。亦述旧闻。恐当为定论也。

答老洲吴丈壬辰腊月既望

编辑

礼教谨闻命矣。为人后者为本生降服。即恩为义压。情为礼诎。然苟无伤于贰统之嫌。伸情尽礼于其中。是亦天理之不容已者。洵不易之论也。至若衰服所以表哀。非直为临丧莅祭而设者。诚若盛喩。古人亦有衰绖出入者。私室持衰。接宾受吊。固无害于压重。故亦不欲其夺情。而渠以非丧所服衰为不自安。非有所忌讳也。近俗所着蔽阳子深衣。纵非礼服。只当用此以受吊已矣。生亲丧未葬。废所后庙事。愚亦云尔。而向禀中断以期服。不可以居忧云者。失之大快。旋悔其率易矣。如贱息者。虽不与祭。亦不当拜年于庙耶。身不澡洁。头未巾栉。则入庙非时。当幷废岁谒乎。愿更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