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通議/首楞嚴經通議提綱略科

楞严经通议首楞嚴經通議提纲略科


首楞严经通议略科题辞(附号记)

此经文博义幽。旧解但科其文而未尽挈其义。

故于通涂一贯之旨未畅。使观者徇文而大义难明。

以致修心三观不得其门而入。虽古今讲演流通尽大地。

而依之造修者皆不知其要。有负

 如来开示正修行路也。今愚妄为通议。直欲发明条贯。

使学者一览便见指归。其略科但先提揭要义以示文外之旨。

大端稍异前人。而义则昭然易见。观者万不得以臆见。

而忽之也。今以标科各立号记。使易寻流讨源。

非特好为奇事也。幸勿厌之。   憨山老人清识


 科号次第预列以便临文寻讨。

 ○[□@(?╳)]△[○@●][□@◇][○@◇][△@△][□@○][?︽]◎[□@(?(○/(○*○)))][△@○][?╳][?(●/(○*○))][??卍]○[?(○/(○*○))][?卍][?(◇*◇)]

  o.

首楞严经通议提纲略科

    明南岳沙门憨山释德清排订


 此经一部十卷准常分(三)

  初序分(二)

   初通序(如是)

   二别序(属诸)

  二正宗分(二)

   初大开修证之门(四)

    初示三观之体(三)

     初开空如来藏示空观之体分(二)

      初约生灭门中决择真妄以显本觉真心(二)

       初当机请行(阿难)

       二世尊曲示(四)

        初正破五蕴八识以明人空(四)

         先征心破色受二蕰明前五识无体(六)

          初审发心(佛告)

          二斥妄本(佛言)

          三结妄元(阿难)

          四审妄处(佛告)

          五正示定体(尔时)

          六正破妄处无体(佛告)

         二斥妄心破想蕴以明六识无体分(四)

          初当机重请宗门(尔时)

          二世尊光示定体(尔时)

          三总示颠倒根本(佛告)

          四正示颠倒(三)

           初诘颠倒之心(五)

            初验诘妄心(阿汝)

            二斥妄想非真(佛咄)

            三诘六识无体(阿难)

            四带显七识非真(纵灭)

            五总责颠倒(佛告)

           二诘颠倒之见(三)

            初当机重请(阿难闻已)

            二光示一真(即时如来)

            三会见归心(阿滩汝先)

           三示颠倒之人(二)

            初请(阿难虽复)

            次答(六)

             初示凡夫颠倒(阿难)

             二示二乘颠倒(二)

              初示迷(即时)

              二诘责(于是)

             三示外道颠倒(匿王)

             四示颠倒之状(阿难)

             五正责颠倒(佛兴)

             六示迷悟同源(晦昧) 上斥妄心破想蕴竟

         三辨妄见破行蕰明七识无体分(二)

          初破妄(五)

           初征破分别妄见无体(四)

            初呈妄见(阿难)

            二拣妄缘不实(佛告)

            三示根识俱妄(若真)

            四示可还非真(离诸)

           二姑借见精以拣缘尘(二)

            初请(阿难)

            次答(三)

             初立见精(佛告)

             二拣缘尘(阿难)

             三示见性(诸可)

           三示见性离缘以显见精(四)

            初请不还(阿难)

            二定见量(佛告)

            三拣缘尘(阿难)

            四示见精(阿难)

           四破转计见精是物(二)

            初破转计(若见)

            二示真见(阿难)

           五正破见量以显真心(二)

            初立量(阿难白佛)

            二正破(佛告阿难)

          二显真(一切)

         四非见精破识蕰灭第八识的指正修行路(三)

          初破我执以显一真(三)

           初当机出计(阿难白佛)

           二世尊委破(二)

            初即物破是见(今汝)

            二即物破非见(佛复)

           三文殊显真(是时文殊)

          二破自证以显一真(四)

           初当机出计(诚如法王)

           二世尊委破(二)

            初破自然(我今如是)

            二破因缘(佛言汝言)

           三的示精觉(当知如是)

           四重拂妄计(世尊必妙)

          三破见精以示始觉(三)

           初征破妄计(吾复问汝)

           二的示始觉(二)

            初拣缘(汝今当知)

            次的示(四义成就)

           三结责劝修(汝等声闻)

        二例破二种世界以明法空[△@△]

        三显本觉离缘以示真如出缠[△@△]

        四拂迹入玄以显真如绝待[△@△]

      二约不生不灭会妄归真以显真空藏性[□@◇]

     二开不空如来藏以示假观之体[○@●]

     三开空不空如来藏示中道观体[○@●]

    二示三观之相△

    三示三观之相△

    四结三观之名△

   二曲示迷悟差别[□@(?╳)]

  三流通分○

上正破八识以明人空竟。


 [△@△]二例破二种世界本空以明法空分(二)

  初当机显请(阿难白佛)

  二世尊许说(二)

   初许说诫听(尔时世尊)

   二正示二妄(二)

    初总示(阿难一切)

    二别示(三)

     初别业妄见(云何)

     二同分妄见(云何)

     三进退合明(三)

      初进别例同(阿难如彼)

      二退同例别(阿难如彼)

      三进退合明(一病目人)


 [△@△]三显本觉离缘以示真如出缠(若能远离)


 [△@△]四拂迹入玄以显真如绝待分(二)

  初世尊特示(汝虽)

  二重拂妄计(二)

   初破和合(吾今)

   二破不和合(白佛)


 [□@◇]二约不生不灭会妄归真以显真空如来藏性分(二)

  初直指一心(汝犹)

  二顿融万法(三)

   初会三科以显即事即理(四)

    初会五阴

    二会六入

    三会十二处

    四会十八界

   二会七大以显事理无碍(五)

    初当机疑请(白佛)

    二许说诫听(尔时)

    三总出妄计(如汝)

    四特示一源(如水)

    五遍示大性(七)

     初示地大

     二示火大

     三示水大

     四示风大

     五示空大

     六示见大

     七示识大

   三当机领悟说偈陈情(及诸)

前开空如来藏体竟。


 [○@●]第二开不空如来藏以示假观之体从四卷初至妙觉妙性止分(三)

  初当机疑请(尔时)

  二正迷疑情(二)

   初疑真不容妄(世尊)

   二疑四大相陵(又佛)

  三世尊窾启(五)

   初许说诫听(尔时)

   二示妄依真起(五)

    初立一心为迷悟之本(如汝)

    二双诘二门为生起之因(佛言)

    三认妄失真(富那)

    四生灭门中依无明不觉生三细(佛言)

    五境界为缘长六麤(三)

     初总显六麤(无同异中)

     二别示相续(三)

      初明世界相续(觉明空昧)

      二明众生相续(复次富那)

      三明业果相续(富那想爱)

     三结显妄相(如是三种)

   三示本无生灭(二)

    初执妄疑真(富那)

    二示本无生灭(佛言)

   四显理事无碍(又汝)

   五显迷悟同源以结事理无碍(汝以色空)

前开不空如来藏体竟。


 [○@●]第三开空不空如来藏示中道观体从离即二章至得少为足分(四)

  初约遮照以显圆(四)

   初约双遮以显圆(而如)

   二约双照以显圆(以是)

   三约同时以显妙(俱即)

   四结示离言(如何)

  二示一心以显顿悟顿得(富那)

  三示真妄双绝以显妙(二)

   初当机执迷犹疑因缘自然(即时阿难)

   二世尊曲借旁通即事以显真如绝待分(六)

    初总显迷悟俱非(佛告)

    二显真妄双绝分(二)

     初例真绝分(二)

      初绝自然(阿难)

      次绝因缘(若自)

     二例妄绝分(二)

      初绝自然(本狂)

      次绝因缘(不狂)

    三结妙绝言思(若悟)

    四遣妄缘(是故)

    五观智双泯(灭生)

    六泯同果海(离合)

  四结责劝修以发行(菩提)


 △第二详陈众行以示三观之相分(二)

  初特请行门(阿难)

  二世尊委示行相(三)

   初示自利妙圆理行(四)

    初通示迷悟之根(四)

     初总示发觉初心(尔时)

     二别示二决定义(二)

      初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三)

       初示能观之心(云何)

       二示所观之境(三)

        初示生灭源(则汝)

        二喻生灭相(云何)

        三别明生灭(五浊)

       三示观行之因(三)

        初明因真果正(阿难)

        二喻断惑浅深(二)

         初喻渐断(如澄浊水)

         二喻顿断(去泥纯水)

        三结真穷惑尽(明相)

      二审烦恼根本意择圆根(六)

       初敕令详审(第二)

       二正指结根(阿难)

       三显根因妄织(云何)

       四显力用不齐(六)

        初眼根

        二耳根

        三鼻根

        四舌根

        五身根

        六意根

       五诫选圆根(汝今)

       六使一门深入(十方)

     三略示妄尽还源(二)

      初当机疑请(阿难)

      二世尊的示(十)

       初总明机浅法深(佛告)

       二令观六一虚妄(今汝)

       三的示真妄两忘(阿难)

       四责迷执一(汝须)

       五喻出形名(如太)

       六别示妄源(二)

        初别显妄源(六)

         初眼根

         二耳根

         三鼻根

         四舌根

         五身根

         六意根

        二总结虚妄(阿如)

       七指归观心(汝但)

       八智起惑忘(伏归)

       九略显大用(明不)

       十显妄尽还源(今汝)

     四密示最初方便(二)

      初当机重疑断灭(二)

       初以真疑妄(阿难)

       二以妄疑真(世尊)

      二巧示真常(五)

       初责许除疑(佛告)

       二击钟以验(即时)

       三正显真常(五)

        初拣定

        二正示

        三责迷

        四喻显

        五结显

       四总结颠倒(以诸)

       五指归观心(三)

        初灭尘同觉(若弃)

        二智起惑忘(常光)

        三尘消觉净(想相)

    二正示三观之相[○@◇]

    三略示解结之方[○@◇]

    四广示最初方便[○@◇]

   二示利他妙圆事行[□@◇]

   三示俱利妙严密行[□@◇]


 [○@◇]第二正示一心三观之相分(二)

  初当机以真疑妄(阿难)

  二佛示迷悟同源(四)

   初本尊安慰(尔时)

   二诸佛证成(二)

    初光证道同(即时)

    二言显一真(于是)

   三当机重请(阿难)

   四世尊宣示(二)

    初长行分(六)

     初指真源不二(佛告)

     二示无明体空(识性)

     三明根尘妄发(由尘)

     四明妄元无体(相见)

     五示迷悟同源(是故)

     六指归真际(云何)

    二偈颂正示观相(六)

     初依一心立三观之相(真性)

     二即一心为所观之境(言妄)

     三依圆根为入理之门(解结)

     四指生相无明为所断之惑(陀那)

     五顿证一心显三观之用(自心)

     六诸佛同证结三观之名(是名)


 [○@◇]第三略示解结之方分(三)

  初经家叙致(于是)

  二当机启请(二)

   初问六解一亡(心犹)

   二问舒结伦次(结伦)

  三世尊巧示(二)

   初答六解一亡(三)

    初示根结所由(五)

     初借显迷妄一心而成五阴(即时)

     二借显妄结五阴而成六根(于大)

     三借显一六义生(我初)

     四借显六根同异(此宝)

     五结合六根同异(如是)

    二示六解一亡(二)

     初借显六解一亡(佛告)

     二法合真妄不立(佛言)

    三示解结之方(五)

     初借显二边无力(言此)

     二借显中道收功(白佛)

     三借令直观中道(佛言)

     四正示成佛真因(阿我)

     五结示由根证入(是故)

   二答舒结伦次(四)

    初借显生因识有(阿吾)

    二借显灭从色除(今日)

    三法合解结次第(三)

     初由中道断见思以证人空(此根)

     二由中道断尘沙以证法空(空性)

     三由中道断无明以证无生(解脱)

    四结归观心(是名)


 [○@◇]第四广示最初方便分(四)

  初当机特请当根(阿难)

  二世尊借证密授(二)

   初世尊借问(尔时)

   二诸圣证成(三)

    初诸圣宣示(二)

     初二十四圣别证(四)

      初六尘(六)

       初声尘(㤭陈)

       二色尘(优波)

       三香尘(香严)

       四味尘(药王)

       五触尘(跋陀)

       六法尘(迦叶)

      二五根(五)

       初眼根(阿那)

       二鼻根(周利)

       三舌根(㤭梵)

       四身根(毕陵)

       五意根(须菩)

      三六识(六)

       初眼识(舍利)

       二耳识(普贤)

       三鼻识(孙陀)

       四舌识(富那)

       五身识(波离)

       六意识(目连)

      四七大(七)

       初火大(乌刍)

       二地大(持地)

       三水大(月光)

       四风大(琉璃)

       五空大(虚空)

       六识大(弥勒)

       七见大(大势)

     二观音耳根圆证(三)

      初述观行所由(尔时)

      二述根获圆通(三)

       初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二)

        初亡前尘(初于)

        二尽内根(如是)

       二空性圆明以证法空(二)

        初遣观智(尽闻)

        二遣重空(空觉)

       三俱空不生顿证一心(生灭)

      三述入流成正觉(二)

       初总显顿超十地(忽超)

       二别显妙用无方(五)

        初证同体慈能三十二应(世尊)

        二证同体悲能十四无畏(我复)

        三妙契涅槃能四不思议(二)

         初总示(世尊)

         二别示(四)

          初现众多妙容(由我)

          二现众多妙形(二者)

          三能过化存神(三者)

          四能感而遂通(四者)

        四结指定名(佛问)

        五述名由实立(世彼)

    二主伴齐证(尔时)

    三敕文拣选《

  三当机领悟[△@△]

  四法会获益[△@△]


《第三敕文殊拣选智证分(二)

  初如来特命(于是)

  二文殊奉敕(二)

   初三业请加(文殊)

   二正陈颂颂(十二)

    初半偈显一心真源(觉海)

    二偈半显依真起妄(元明)

    三偈半显返妄归真(空生)

    四半偈显归源无二(归元)

    五一偈显拣选所因(圣性)

    六二十四偈拣非当机(二)

     初拣三科(三)

      初六尘

      二五根

      三六识

     次拣七大(七)

      初地大

      二水大

      三火大

      四风大

      五空大

      六识大

      七见大

    七十二偈半的指圆通要妙(二)

     初十偈半指法显胜(二)

      初偈半指法(我今)

      次九偈显胜(二)

       初十句赞能修人胜(离言)

       次二十六句赞所入根胜(二)

        初显独胜馀根(三)

         初六句圆胜(我今)

         二八句通胜(目非)

         三八句常胜(音声)

        次结馀根不及(纵令)

     次二偈显迷悟因依(今此)

    八十七句结法劝修(三)

     初五句结指定门(汝听)

     二四句责多闻无益(汝闻)

     三八句劝真修有功(四)

      初正劝修(将闻)

      二闻非妙悟(闻非)

      三妙悟绝言(旋闻)

      四离言顿证(一根)

    九七偈半正示观相(三)

     初正示三观涉入(三)

      初四句从假入空(见闻)

      二六从空入假(净极)

      三十三句从空假入中(二)

       初喻明(如世)

       二法合(六根)

     二二句明观浅深(馀尘)

     三五句示解结之方(大众)

    十两偈半例结同证(此是)

    十一四偈报命请加(二)

     初十一句报命(诚如)

     次五句请加(顶礼)

    十二五句的受当机(堪以)


 [△@△]三当机领悟(于是)


 [△@△]四法会获益(普会)

从请入华屋至此通明自利妙圆理行竟。

自四卷中尚留观听后阿难起至六卷中三菩提心止共计一万二千六百馀言。


 [□@◇]二示利他妙圆事行分(二)

  初当机陈请(三)

   初自利功圆(整衣)

   二陈利他愿广(常闻)

   三陈利他所为(二)

    初为邪道乱真(世尊)

    二为推邪显正(二)

     初问摄心轨则(欲摄)

     二问安立道场(云何)

  二世寻许说(二)

   初赞许诫听(尔时)

   次许说分际(二)

    初答摄心轨则(二)

     初总示三无漏学为修行之本(佛告)

     二别示三聚戒为成佛之基分(四)

      初略出戒体(阿难)

      二正示修相(五)

       初令持四根本戒断发业无明(四)

        初不淫戒(六)

         初通显能持利益(若诸)

         二显不持过误(汝修)

         三令依教当持(汝教)

         四显持犯得失(是故)

         五以必断为真(必使)

         六以实相印定(如我)

        二不杀戒(六)

         初通显能持利益(若诸)

         二显不持过误(汝修)

         三令依教当持(汝教)

         四显持犯得失(是故)

         五以必断为真(必使)

         六以实相印定(如我)

        三不偷戒(六)

         初通显能持利益(若诸)

         二显不持过误(汝修)

         三令依教当持(汝教)

         四显持犯得失(是故)

         五以必断为真(必使)

         六以实相印定(如我)

        四不妄语戒(六)

         初通显能持利益(若诸)

         二显不持过误(汝修)

         三令依教当持(汝教)

         四显持犯得失(是故)

         五以必断为真(必使)

         六以实相印定(如我)

       二令持秘密神咒重断俱生习气(二)

        初明现行易制(汝问)

        二明宿习难除(三)

         初教诵咒(若有)

         二显咒妙(斯是)

         三显咒力(且汝)

       三令依清净戒师深防邪误(若有)

       四令择阿兰若处止绝外缘(戒成)

       五请佛冥加冀观行易就(求于)

      三刻期修证(如是)

      四感应冥符(我自)

    二问安立道场(二)

     初当机重请道场轨则(阿难)

     二世尊详示修治法式(二)

      初详答(十)

       初涂地法式(佛告)

       二立坛法式(方圆)

       三供养法式(每以)

       四设像法式(令其)

       五观行法式(又取)

       六行道法式(三)

        初七礼拜称名(于初)

        二七专心发愿(第二)

        三七一向持咒(第三)

       七感应法式(至第)

       八结显功效(即于)

       九使离过绝非(若此)

       十刻期取证(从三)

      二结示(汝问)

从前问摄心轨则安立道场以来至此通示妙净事行竟。


 [□@◇]三示俱利妙严密行(三)

  初当机三业显请(顶礼)

  二如来光相密酬(三)

   初现瑞(尔时)

   二众仰(大众)

   三说咒(南无)

  三广显密行利益(二)

   初正行成益(二)

    初如来密因(二)

     初能出生诸佛(阿难)

     二能为密因(十方)

    二菩萨万行(二)

     初能成万行(二)

      初自利行(十)

       初能远魔事(若我)

       二能远毒害(若诸)

       三能令恶神守护(一切)

       四能知宿命(当知)

       五能离恶道(从第)

       六能生善处(是善)

       七能成善行(此诸)

       八能离染行(是善)

       九能灭众业(若造)

       十能消积障(若有)

      二利他行(二)

       初能随所愿(复次)

       二能灭灾难(若诸)

     二结成真行(是故)

   次保护成益(二)

    初诸神守护(说是)

    二菩萨守护(尔时)

已上从请入华屋以来至此详陈众行以示三观之相竟。


 △第三显三观之用(二)

  初当机特请修证阶差(即从)

  次世尊特示迷悟因果(二)

   初赞许(尔时)

   次正说(二)

    初总立一真法界如来藏性为生死涅槃因分(三)

     初直指一心(佛言)

     二真妄因依(因妄)

     三即妄明真(阿汝)

    二委示一心由染净熏成迷悟因果差别之相(三)

     初约无明熏真如染法为十二类生因(二)

      初总明众生世界之本(阿云)

      二别明二种颠倒之因(四)

       初众生颠倒(迷本)

       二世界颠倒(阿云)

       三示熏变之相(是故)

       四示轮回之状(二)

        初总列十二类生之名(乘此)

        次别示十二类生之果(二)

         初示行(十二)

          初卵生

          二胎生

          三湿生

          四化生

          五有色

          六无色

          七有想

          八无想

          九非有想

          十非无想

          十一非非有想

          十二非非无想

         次结名(是名)

     二约真如熏无明成净用为五十五因(三)

      初明染净同源(如是)

      二明真依妄立(二)

       初正明(汝今)

       次喻明(如净)

      三正明因行阶差(二)

       初总明依三渐次顿悟一心为返妄归真之本(二)

        初征标(名为)

        二释分(三)

         初除助因(云何)

         二刳正性(云何)

         三违现业(云何)

       次别明圆依一心三观之相渐断无明为转凡成圣之因(三)

        初世间差别因分(三)

         初由中道妙观摄假入真证空如来藏(三)

          初干慧地(阿难)

          二十信(即以)

          三十住(是善)

         二由中道妙观带真涉假证不空如来藏(十行)

         三由中道妙观空假互入证空不空如来藏(十向)

        二出世间平等因(二)

         初遣差别因相四加行(四)

          初煖地(是善)

          二顶地(又以)

          三忍地(心佛)

          四世第一地(数量)

         二正入平等因相十地(二)

          初有功用行(二)

           初列位次(阿是)

           次结因圆(是诸)

          次无功用行(慈阴)

        三结果满(如来)

     三结指观行圆证一心泯同果海成无上妙觉之果分(二)

      初正结(阿从)

      次劝修(作是)

上通显三观之用竟。


 △四总结三观之名(二)

  初文殊请问经名(尔时)

  二世尊具答五目(佛告)

从前初卷启请至此总科大开修证之门竟。


 [□@(?╳)]后从精研七趣起总科曲示迷悟差别分(二)

  初精研七趣示迷中差别之相(三)

   初经家叙益(说是)

   二当机启请(三)

    初陈自益(即从)

    二正陈所疑(六)

     初疑真本无妄六道从何而有(世若)

     二疑六道为是本有为从妄习生(世此)

     三疑妄性无体妄业如何受报(世若)

     四疑众生即是无生如何生陷地狱(琉璃)

     五疑世界既无所住地狱可有定处(此诸)

     六疑妄业是同受报何以各别(为复)

    三结请意(惟垂)

   三世尊曲示(二)

    初赞许(佛告)

    次开示(五)

     初通示七趣根本(三)

      初约妄见妄习立内外分为三界之因(阿一)

      二约内外情想为染净生死之因(二)

       初内分纯染(阿内)

       次外分兼净(阿外)

      三约情想多寡示七趣升沈之相(三)

       初总明生死交际之相(阿一)

       二约情想多寡细示升沈相(二)

        初列示其相(六)

         初天道(纯情)

         二天神仙道(情少)

         三三人道(情想)

         四畜道(情多)

         五鬼道(七情)

         六地狱道(九情)

        二略示报地(循告)

       三广示七趣轮回因果之相(二)

        初各示其相(七)

         初示地狱道因果之相(五)

          初总标十因六报(阿难)

          二别示其相(二)

           初征释十习因相(十)

            初淫习(四)

             初因能感果

             二举果验因

             三诸佛所呵

             四行人当避

            二贪习(四)

             初因能感果

             二举果验因

             三诸佛所呵

             四行人当避

            三慢习(四)

             初因能感果

             二举果验因

             三诸佛所呵

             四行人当避

            四瞋习(四)

             初因能感果

             二举果验因

             三诸佛所呵

             四行人当避

            五诈习(四)

             初因能感果

             二举果验因

             三诸佛所呵

             四行人当避

            六诳习(四)

             初因能感果

             二举果验因

             三诸佛所呵

             四行人当避

            七怨习(四)

             初因能感果

             二举果验因

             三诸佛所呵

             四行人当避

            八见习(四)

             初因能感果

             二举果验因

             三诸佛所呵

             四行人当避

            九枉习(四)

             初因能感果

             二举果验因

             三诸佛所呵

             四行人当避

            十讼习(四)

             初因能感果

             二举果验因

             三诸佛所呵

             四行人当避

           次释六交报相(二)

            初标六报总相(云何)

            次释六报别相(六)

             初见报(二)

              初当根招报(三)

               初现报(一者)

               二生报(亡者)

               三后报(发明)

              二六根交报(如是)

             二闻报(二)

              初当根招报(三)

               初现报(一者)

               二生报(亡者)

               三后报(发明)

              二六根交报(如是)

             三嗅报(二)

              初当根招报(三)

               初现报(一者)

               二生报(亡者)

               三后报(发明)

              二六根交报(如是)

             四味报(二)

              初当根招报(三)

               初现报(一者)

               二生报(亡者)

               三后报(发明)

              二六根交报(如是)

             五触报(二)

              初当根招报(三)

               初现报(一者)

               二生报(亡者)

               三后报(发明)

              二六根交报(如是)

             六思报(二)

              初当根招报(三)

               初现报(一者)

               二生报(亡者)

               三后报(发明)

              二六根交报(如是)

          三结示所由(阿是)

          四校量轻重(三)

           初六根同造(若诸)

           二六根各造(六根)

           三三业分造(三)

            初三业兼造(身口)

            二三业不兼(三业)

            三六根独造(见见)

          五结答略问(由是)

         二示鬼道因果之相(三)

          初标示因果总相(复次)

          二别示因果别相(十)

           初贪习(若于)

           二淫习(贪色)

           三诈习(贪惑)

           四怨习(贪恨)

           五瞋习(贪忆)

           六慢习(贪傲)

           七诳习(贪罔)

           八见习(贪明)

           九枉习(贪成)

           十讼习(贪党)

          三结示因由(二)

           初结升坠因由(阿是)

           二结答有无所以(此等)

         三示畜生道因果之相(三)

          初标示因果总相(复次)

          二列示因果别相(十)

           初贪习(物怪)

           二淫习(风魃)

           三诈习(畜魅)

           四怨习(虫蛊)

           五瞋习(衰厉)

           六慢习(受气)

           七诳习(绵幽)

           八见习(和精)

           九枉习(明灵)

           十讼习(依人)

          三结示因由(三)

           初结示轮回因由(阿是)

           二结答有无所以(此等)

           三牒示问意(如汝)

         四示人道因果之相(三)

          初标示因果总相(二)

           初示因果酬偿(复次)

           二示轮回不已(阿当)

          二列示因果别相(十)

           初贪习(汝今)

           二淫习(彼答)

           三诈习(彼狐)

           四怨习(彼毒)

           五瞋习(彼蛔)

           六慢习(彼食)

           七诳习(彼服)

           八见习(彼应)

           九枉习(彼休)

           十讼习(彼诸)

          三结示轮回之相(阿是)

         五示仙道因果之相(三)

          初标示因果总相(阿复)

          二列示因果别相(十)

           初地行仙(阿彼)

           二飞行仙(坚草)

           三游行仙(竖金)

           四空行仙(坚动)

           五天行仙(坚津)

           六通行仙(坚精)

           七道行仙(坚咒)

           八照行仙(坚思)

           九精行仙(坚交)

           十绝行仙(坚变)

          三结示轮回之相(二)

           初拣不解真修(阿是)

           次示轮回根本(斯亦)

         六示天道因果之相(二)

          初通示三界因果之相(三)

           初欲界六天(二)

            初列示器界因果之相(六)

             初四天王(阿诸)

             二忉利天(于己)

             三夜摩天(逢欲)

             四兜率天(一切)

             五化乐天(我无)

             六他化天(无世)

            二总结当界得名(阿如)

           二色界四禅天(二)

            初列示当界因果之相(四)

             初初禅三天(二)

              初列示其相(三)

               初梵众天(阿世)

               二梵辅天(欲习)

               三大梵天(身心)

              二结示当天得名(阿此)

             二二禅三天(二)

              初列示其相(三)

               初少光天(阿其)

               二无量光天(光光)

               三光音天(吸持)

              次结示当天得名(此三)

             三三禅三天(二)

              初列示其相(三)

               初少净天(阿如)

               二无量净天(净空)

               三遍净天(世界)

              二结示当天得名(阿此)

             四四禅九天(二)

              初列示当界因果之相(二)

               初当界凡夫四天(二)

                初列相(二)

                 初凡夫天(三)

                  初福生天(阿复)

                  二福爱天(舍心)

                  三广果天(阿难)

                 次无想外道一天(若此)

                次结名(阿此)

               次凡圣同居五天(三)

                初总标因果总相(阿此)

                二列示因果别相(五)

                 初无烦天(阿若)

                 二无热天(机括)

                 三善见天(十方)

                 四善现天(精见)

                 五色究竟天(究竟)

                三结叹胜能(阿此)

              次总结当界得名(阿是)

            次结示当界得名(阿是)

           三无色界四天(二)

            初总示当界圣凡因果之相(二)

             初列示(二)

              初寄显界外因果(复次)

              二正示界内因果(四)

               初空处(若在)

               二识处(诸碍)

               三无所有处(空色)

               四非非想处(识性)

             次结属(二)

              初结属界外圣人(此等)

              二结属界内外道(若复)

              三结属实报凡夫(阿是)

              四结属寄位菩萨(彼之)

            二别结当界得名(阿此)

          次总结三界之因(此皆)

         七示修罗道因果之相(四)

          初标名(复次)

          二辩相(四)

           初卵生鬼趣摄(若于)

           二胎生人趣摄(若于)

           三化生天趣摄(有阿)

           四湿生畜趣摄(阿别)

        次总结虚妄(阿如)

     二结示迷悟因依(二)

      初迷时妄有(阿此)

      二悟后元空(若得)

     三结答问意(阿不)

     四诫勗真修(汝勗)

     五结指正说(作是)

  二详辩阴魔示悟中差别之相△

已上曲示迷中差别之相竟。


 △二详辨阴魔曲示悟中差别(二)

  初示五阴魔事(十二)

   初世尊无问自说(即时)

   二略示魔事因缘(汝等)

   三示迷悟之本(佛告)

   四示动魔之由(汝等)

   五示悟则胜邪(然彼)

   六示迷则邪胜(若不)

   七正陈魔事(五)

    初色阴(三)

     初当阴未破(各有)

     二示定境差别(十段)

     三诫勗深防

    二受阴(三)

     初当阴未破(各有)

     二示定境差别(十段)

     三诫勗深防

    三想阴(三)

     初当阴未破(各有)

     二示定境差别(十段)

     三诫勗深防

    四行阴(三)

     初当阴未破(各有)

     二示定境差别(十段)

     三诫勗深防

    五识阴(三)

     初当阴未破(各有)

     二示定境差别(十段)

     三诫勗深防

   八敕令弘宣(汝等)

   九诸佛同证(如是)

   十阴尽功圆(识阴)

   十一先佛授受(此是)

   十二重示密修(若诸)

  二示五阴妄想(二)

   初当机请问(阿难)

   二世尊委示(五)

    初总示妄元(佛告)

    二别示五阴本因(二)

     初列(五)

      初色阴(汝体)

      二受阴(即此)

      三想阴(由汝)

      四行阴(化理)

      五识阴(又汝)

     次结(阿是)

    三示阴界边际(汝今)

    四示迷悟顿渐(此五)

    五结劝修持(汝应)

已上通开正宗分竟。


○第三流通分(四)

  初校量功德(阿若)

  二获福殊胜(阿答)

  三总显胜益(佛告)

  四都结法会(佛说)

上流通分竟。


首楞严经通议提纲略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