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142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一百四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四十二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一百四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一百四十二卷目录

 医部汇考一百二十二

  头门一

  黄帝素问金匮真言论 五脏生成篇 脉要精微论 平人气象论 脏气法时

  论 宣明五气论 通评虚实论 刺热篇 腹中论 风论 厥论 奇病论 脉解论

  四时刺逆从论 标本病传论 气交变大论 五常政大论 六元正纪大论 至真要大

  论 著至教论 示从容论 方盛衰论

  灵枢经终始篇 经脉篇 海论 五乱论 大惑论

  扁鹊难经头痛 厥头痛 真头痛

  张机金匮要略头痛 头眩 头摇 额黑

  华佗中藏经头痛 脑痛 头眩头肿 额汗 脉色

  王叔和脉经头痛 头眩

  脉诀头痛

  孙思邈千金方风眩

  严用和济生方眩运之证当分内外所因 头病评治 头痛论治

  窦汉卿疮疡全书发脑 头后蜂窝散注 枕疽 脑疽 对口疮 发际

  发 顶门痈 发鬓毒 鬓疽

  崔紫虚脉诀头痛之脉

  许叔微本事方头痛

  朱肱活人书头痛属外感伤寒者多

  杨士瀛直指方头部外证论

  刘完素六书脑风 雷头风 头风 肾虚犯寒头疼 头眩

  张从政儒门事亲头证吐法 头痛 头眩 雷头

艺术典第一百四十二卷

医部汇考一百二十二 编辑

头门一按伤寒头痛六经皆有而头额汗一证亦载汗门故俱不复赘 编辑

《黄帝素问》
编辑

《金匮真言论》
编辑

春气者,病在头。

所谓气者,言四时五脏之气而为病者也。肝俞在颈项,而春气在头者,春气生升,阳气在上也。故病在气者病在头。

《五脏生成篇》
编辑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 者,五脉也。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 阳,甚则入肾。

始者,邪始在三阴三阳之气分也。“五决”者,审别五脏阴阳之经气,以决其病也。欲知其病之始在某经,先分立五脏为根本,审其邪病某经之气,某脏之经也。少阴巨阳,相为表里,阳气生于水脏水腑之中,而上出于巅顶,实者邪实,虚者正虚,是以头痛巅疾,乃邪气实于上,而使正气虚于下也。盖邪之中人,始于皮毛气分。留而不去。则转入于经。是以过在巨阳少阴之经。而甚则入肾。盖经络受邪。则内干脏腑矣。

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心部于表,君火之气,外受于邪,则心烦于内矣。太阳之气受邪,则头痛于上矣。手太阳之脉,循咽下膈。手少阴之脉,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病在膈中,是过在手太阳少阴之经矣。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 “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脉长而弹,弦而急也。弦则为减,诸急为寒,此得之寒湿而阳气受伤,故弦急也。心下为膈,胁下为胠,内膈下连于两胠,邪在心下支胠间,故脉左右弹也。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足厥阴之脉,从足上腘,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故病证与疝痛相同,而腰痛足冷也。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故头痛也。

《脉要精微论》
编辑

头者,精明之腑。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得强则生,失 强则死。

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腑,髓海不足,则头为之倾,神气衰微,则视深目陷也。得腑气之强则生,失强则腑坏而脏将绝矣。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 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 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

推详其脉之偏于外内上下也。“推而外之”者,以左右三指,向外以按之。脉偏盛向内而不外者,此邪在心腹间而成积也。“推而内之”者,以左右三指向内以候之。脉偏盛于外而不内者,邪在外而身有热也。“推而上之”者,以三指平按而审之。“上而不下者,其气上盛下虚,当主腰足清冷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者,其气’”下盛上虚,当主头项痛也。

===
《平人气象论》
===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

此以寸口而候外因之病也。夫寸为阳。尺为阴。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此惟在寸之阳部。故主头痛。

《脏气法时论》
编辑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䀮䀮无 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 不聪,颊肿。

病者,邪气实也。肝脉布胁肋,抵少腹,故两胁下痛引少腹。《灵枢经》曰:“肝气实则怒。”肝藏血而开窍于目,肝虚故䀮䀮无所见。少阳经脉入耳中,故无所闻。胆病者,心下𣽃𣽃,如人将捕之。厥阴与督脉会于巅,肝气逆,故头痛。少阳气逆,故耳不聪而颊肿也。

《宣明五气论》
编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 巅疾,搏阴则为喑。

邪入于阳,则阳盛。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邪入于阴,闭而不行,则留著而为痹痛之证。邪气与阳气搏击于上,则为头痛巅顶之疾。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邪搏于阴,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故不能开阖而为喑。

《通评虚实论》
编辑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岐伯曰:“春秋则生,冬 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帝曰:其形尽满 何如?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 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 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肾主生气之原,“膀胱为太阳之腑,脉实满者,少阴之寒气充于外也;手足寒者,少阴之生气虚于内也;头热者,太阳之气发越于上也。肾与膀胱,阴阳并交,咸主生气,若盛于外,则反虚于内矣。春时阳气微上,阴气微下,秋时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二气交相资生,故主生。冬时阴气尽出于外,夏时阳气尽虚于内”,故主死。言阴阳之根气。不可虚脱者也。

《刺热篇》
编辑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 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 则庚辛死。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此言内因之热。先者,谓先有此内因之热,而先见是证也。肝主疏泄,故“小便赤黄。肝脉环阴器,抵少腹而上,故腹痛也。肝藏魂,魂伤故多卧。木火主气,故身热也。”此言内因之病,始在气分,先下而上,由内而外,又感外淫之邪,内干五脏,与内因之热交争,则魂伤而狂言。肝藏魂也。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肝脉布胁肋,故胁满痛。风木之热甚,故淫于四末也。人卧则血归于肝,肝气伤而不能纳血,故不得卧也。庚辛金克肝木,故甚。《庚辛》不死,起于《甲乙》。大汗者,正胜邪而外出也。气逆者,热淫而反内逆也。“员员”,周转也。肝脏之热发于外,而与形热相应,热甚而上逆于头,故头痛而员转也。盖三阳之脉上循于头,肝热与少阳交争。因脉引而上冲于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 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

心志喜恐,胜之先不乐者,为恐所伤也。此言内因之热,又感外因之邪,外内交争,热干神脏,故卒然烦痛也。少阴病者,欲吐不吐,故善呕。心为阳中之太阳,故头痛;心之华在面,故面赤;心主血,故无汗也。壬癸水克心火,故甚。《壬癸》不死,起于丙丁。大汗者,正胜邪而外出也,逆则死矣。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 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 气逆则“《甲乙》死。”

阴气从足上行至头,故先头重。阳明之脉循颊,故颊痛也。脾脉络于心,故心烦而颜青。热邪干胃,故欲呕。脾主肌肉,故身热也。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阴阳内外交争,故腰痛不可用俛仰也。腹者,脾土之郛郭,故腹满泄。胃之悍气上冲。头者,循牙车下人迎,故颔下痛也。脾病者,加于甲乙,甲乙不死,起于戊己。如反逆而内干于脏。则不能外出而汗解矣。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 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 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

皮毛者,肺之合脏气热于内,故淅然寒栗于外而恶风寒,盖热甚则寒也。肺上连于喉嗌,故舌黄。脏真高于肺,主行荣卫阴阳,故身热也。内因之热,与外感之热交争,干于肺脏,故喘咳不得太息。肺主胸中之气,气伤故痛走胸背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而手阳明之脉,上循于头,故头痛不堪。热争于

考证

内。故汗出而身寒也。肺金病。丙丁火克之。丙丁不死。起于庚辛。大汗者。正胜邪而外出也。如气逆。则遇胜克之日即死矣。

《腹中论》
编辑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 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 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䐜胀而头痛 也。”

病热者,阳脉盛也。阳脉盛者,三阳之气动之也。三阳俱盛,当主病热头痛。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如阳入于阴,又病在头与腹,故腹䐜胀而头痛。盖阳入于阴,是三阳之气,而非三阳之经脉。若病在经脉,而随经下入于里阴者,则痛而不胀,此病在气分,而阳气下入于腹中,故胀而不痛也。

《风论》
编辑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 寒。

“风府”,穴名,在项后中行,乃督脉阳维之会,上循于脑户,故风气客于风府。循脉而上,则为脑风。足太阳有通顶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风入于头,干太阳之目系,则为目风。足太阳寒水主气,故为眼寒也。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 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 愈。

以水灌首曰“沐”,新沐则首毛腠开,中风则风入于首之皮肤,而为首风矣。头乃诸阳之会,因沐中风,则头首之皮腠疏而阳气弛,故多汗恶风也。风者天之阳气,人之阳气,以应天之风气,诸阳之气上出于头,故先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户内,盖风将发而气先病也。至其风发之日,气随风散,故其病少愈。

《厥论》
编辑

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巨阳,太阳也。足太阳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背侠脊抵腰中,下贯臀,入腘中,循腨内出外踝之后。是以厥逆于上,则为首肿头痛;厥逆于下,则为足不能行;神气昏乱,则为眴仆。太阳为诸阳主气,此病在经,而转及于气分,故曰“发。”

《奇病论》
编辑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 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 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此论脑骨髓之为病也。夫在地为水,在天为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故所犯大寒之气,而内至骨髓也。诸髓皆属于脑,故以脑为主。髓邪上逆,则入于脑,是以头痛数岁不已。齿乃骨之馀,故齿亦痛也。此下受之寒,上逆于巅顶,故名曰厥逆。

《脉解论》
编辑

阳明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 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此明阴阳之气,上下升降,内外出入,行于脉外之气分也。气分者,皮肤肌腠之间。上,谓皮肤之上也。夫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足太阴之脉,亦见于皮肤之上而无所隐,是以阳明之气并于上,则迫于阳明之孙络与太阴之经脉也。迫于阳明之孙络则头痛鼻鼽,迫于太阴之经脉则腹肿也。

《四时刺逆从论》
编辑

太阳涩,则病积,善时巅疾。

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血病之谓积。血多而凝泣。故成积也。

《标本病传论》
编辑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 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病先发于肝,则头目眩,胁支满;三日而之脾,则体重身痛;五日而之胃,则胀;三日而之肾,则腰脊少腹痛。三日不已,死。”夏早食,乃寅卯时,木气绝而不生也。冬日入,乃申酉时,金气旺而木气绝也。

《气交变大论》
编辑

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 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 疾。

岁木太过,则制胜其土气,故民应之而为脾病也。飧泄食减,肠鸣腹满,皆脾土之病。脾主肌肉四支,故体重烦冤者,土伤而不能制水,水气上乘于心也。岁星,木星也。木运太过,诸壬岁也。淫胜太甚,则反自伤,善怒,肝志之病也。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故眩冒巅疾

岁金不及,炎火迺行,复则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

户痛,延及脑顶发热。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六乙之岁,金运不及,则所胜之火气乃行,金弱火亢,水乃复之。”秋冬之时,阳气应收藏于阴脏,因寒气厥逆,且格阳于外,致阳反上行,而头脑户痛,延及脑顶发热。水寒之气上乘,迫其心火外炎,故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五常政大论》
编辑

木太过曰“发生。”发生之纪,是谓“启。”土疏泄,苍气达, 阳和布化,阴气迺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化生,其 气美,其政散,其令条舒,其动掉眩巅疾,其经足厥阴 少阳,其脏肝脾,其病怒,太角与上商同,上征则其气 逆,其病吐利。

布也,启布阳和,发生万物之象也。土得其制化,故主疏泄。苍气,木气也。厥阴之上,风木治之,是以阳和布化于上,而阴气乃随于下也。掉眩巅疾,风气淫于上也。怒,肝气盛也。如壬子、壬午、壬寅、壬申四岁,木运有馀,而上临火气,子居母上,则其气逆,逆于上则吐,逆于下则利也。

《六元正纪大论》
编辑

帝曰:“五运之化,太阳之政何如?”岐伯曰:“辰戌之纪也。 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 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

“五运,谓五行之化运。辰戌岁主太阳司天加临之间气。”初气始于少阳,地气迁者,谓上年在泉之终气,而交于今岁司天之初气也。“岁前之终气,乃少阴君火,今岁之初气,乃少阳相火,二火相交,故气大温。草乃早荣”者,长气盛也。春始交而大温,故民病厉,温病乃作,为身热头痛,呕吐疮疡。

“少阳之政,寅申之纪也。”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 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 气怫于上,血溢目赤,欬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

初之间气,乃“少阴君火,主气乃厥阴风木,故风摇候温,草木得生长之气而早荣也。少阳司天,而又值君火主气,故虽有时气之寒来,而不能杀二火之温热也。”血溢、目赤、欬逆、头痛、肤疮等证,皆风火之为病也。

《至真要大论》
编辑

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 见黑。至阴之交,民病冲头痛。

“太阴在泉,辰戌岁也。土为草木之所资生,故草乃早荣。黄乃土色,黑乃水色,土胜湿淫,故黄反见黑。至阴之交,乃三气四气之交,土司令也。”民病冲头痛,乃膀胱经病,盖膀胱乃水津之腑,土气淫胜,而水脏水腑皆为病也。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胕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 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

太阴司天,丑未岁也。胕肿阴痹,感寒湿之气,病在阴者,名曰痹,故按之不得也。肾主骨,而膀胱为之胕,故腰脊头项骨痛。肾开窍于二阴,故大便难也。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

“少阳司天,寅申岁也。”少阳之火,在天为暑,故民病头痛,寒热而疟也。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 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

“太阳司天,辰戌岁也。心痛眩仆”,乃寒凌心火,逼其火热上炎,水火寒热交争也。

帝曰:“六气相胜奈何?”岐伯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 愦欲吐,胃鬲如寒,大风数举。”

三阴三阳主岁之气淫胜而为民病者,宜以所胜之气味平之。耳鸣头眩,木淫于上也;愦愦欲吐,胃气如寒,胃土病也。大风数举,淫于下而上也。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 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 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足下温,头重,足胫胕 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 满,饮食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欬喘有 声,头项痛重,而掉瘈尤甚。

阴湿之气淫于外,则火气内郁,而疮疡于中;湿热之气,流散于外,则及于风木,而病在胠胁。“甚则心痛”者,木甚而传于火也。“热格头痛,喉痹项强”者,风火之气与湿气相杂,从颈项而上于巅顶也。独盛者,阴湿之气复盛于岁半以后也。湿气在中,故内郁而迫于下焦。“痛留顶而互引眉间”者,风火之气留于巅顶,传于阳明之经,而下及于胃满也。“足下温,头重”者,风火之气流于下也。饮发于中,胕肿于上者,水从下而中,中而上也。复,谓三阴三阳之气,受所胜之气,胜制郁极而复发也。头项痛重,而掉瘈尤甚,所谓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也

考证
太阳之胜,凝溧且至,热反上行,头项囟顶脑户中痛。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 头痛善悲,时眩仆。

太阳寒,水气胜,故凝溧且至。“热反上行”者,太阳之气,随经上入脑,还出别下项也。“厥气上行”者,郁逆之气上行,而欲复岁半以前之气也。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头痛善悲,时眩仆者,厥气上行,从下而中,中而上也。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 则心痛痞满,腹胀而泄,呕苦欬哕烦心,病在鬲中头 痛。

阳明之复,发于本位,主令之时,是以病生。《胠胁》气归于左者,金乘木也。心痛痞满,腹胀而泄,乘火土也。胆病者,善太息,呕苦,木受金刑,腑亦病也。欬哕,肺气逆也。欬哕烦心,病在鬲中者,阳明之气上逆也。头痛,厥阴病也。

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

风木之客气胜于上,是以耳鸣掉眩。

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

“少阴司天,初之气,乃太阳寒水;二之气,乃厥阴风木;三之气,乃少阴君火。”鼽嚏,耳聋,目瞑,厥阴之气胜也,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太阳之气胜也。

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疮疡,呕逆,喉 痹头痛。

“少阳司天,初气三气,乃君相二火,二之气,乃太阴湿土。”丹胗即斑疹,因火热而发于外者也。丹熛即赤游,发于外而欲游于内者也。疮疡嗌肿头痛诸证,亦皆感湿热而生,盖亦自上而下,从外而内也。

《著至教论》
编辑

“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 为漏泄。

独至者。三阳合并。而为一阳也。三阳并至。则阳气上行而为巅疾。下行而为漏泄。

《示从容论》
编辑

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哕噫腹 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脏之发也?脉浮而弦,切之石坚, 不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脏者,以知其比类也。”帝曰:“夫 从容之谓也,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 年壮则求之于脏。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热,五脏消 铄,传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 肾气内著也;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 欬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 若言三脏俱行,不在法也。

“厥阴根起于大敦,经气与督脉上会于巅顶而主筋,头痛筋挛,厥阴经气之为病也。少阴根起于涌泉,为生气之原而主骨,骨重少气,少阴经气之为病也。太阴根起于隐白,与胃以膜相连,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太阴经气之为病也。其脉浮者,开脉也;弦者,枢脉也;石坚者,阖脉也。”雷公不解其因,复问以三脏之脉“证,以知其比类于杳冥焉。从容者,气之谓也,言经脉当求之于气也。三阴者,长女、中女、少女也。太阴为长女,故当求之于腑,腑阳而主开也。少阴为少女,故当求之于经。经气内连脏腑,外络形身,主外内出入之枢也。厥阴处于两阴中之交尽,故为中女,是以求之于脏,脏阴而主阖也。此因三阴之气”,而见于证之头痛筋挛,脉之浮弦而石,故当求之于三阴气之《开阖枢》若止论其脉证,非从容之谓也。八风菀热,人之阳气行于上下四旁也。五脏消铄,传邪相受,谓五行之气,运于天地之中,有相生而有胜克也。夫浮而弦者,此肾气之出于肝脾,而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肝脾之气下归于肾,主肾气内著也。夫在泉之水,随气而运行于天表,是以怯然少气者,乃水道不行,故使形气之消索也。欬嗽烦冤者,是肾气之上逆于心肺也。此五脏之三阴,总归于一气,一气而复贯通于五脏者也。知天道之气交,阴阳之离合,而后能从容中道。若言肝脾肾三脏俱行,不在阴阳离合之法也。

《方盛衰论》
编辑

气上不下﹐。头痛巅疾。

“气”者,一阳之气也。气上不下,头痛巅疾,阳气自下而直上于巅顶也。

《灵枢经》
编辑

《终始篇》
编辑

病生于头者,头重。

天地四方之气,各有所生之本位,故“生于头”者,头重也。

《经脉篇》
编辑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 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是动则病冲 头痛,目似脱,项如拔。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痫疾, 头䪿项痛。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 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是主 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

《海论》
编辑

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髓海有馀, 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 眩冒,目无所见,怠惰安卧。

“脑为髓之海,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故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督脉之风府,是髓海之上通于天,而下通于经水也。精液补益脑髓而下流阴股,故髓海有馀则足胫轻健而多力。”度,骨度也。髓从骨空,循度而上通于脑,故有馀则自过其度矣。髓海不足则津液竭,精液者所以濡空窍者也,是以耳为之鸣,目无所见。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故胫酸而懈怠安卧。

《五乱篇》
编辑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 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 逆则乱。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默,俛首静伏;乱于肺 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 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大惑论》
编辑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尝上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 而前则惑。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 久而不解,独博独眩,被发长跪,俛而视之,后久之不 已也,卒然自上,何气使然?”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 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 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 “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 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扁鹊难经》
编辑

头痛 编辑

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 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 大”,即胸满短气。

一息四至,是为平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是一息之间脉六至,比之平人多二至,故曰“适得病未甚也。”“前后”,非言尺寸,犹《十五难》前曲后居之前后,以始末言也。

厥头痛 编辑

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则名厥头痛。

真头痛 编辑

入连在脑者。则名“真头痛。”

真头痛,其痛甚,脑尽痛,手足青至节,死不治。盖脑为髓海,真气之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死。

《汉张机金匮要略》
编辑

头痛 编辑

师曰:“病人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痛。”

阳病十八,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干呕吐涎。沬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吐后渴饮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 紧头痛。

头眩 编辑

诸肢节疼痛,身体尩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 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肺痿,吐涎沫而不欬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 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 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 之。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 主之。

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 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 体尽黄,名曰“谷疸。”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 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 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头摇 编辑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 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 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额黑===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 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 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 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华佗中藏经》
编辑

头痛 编辑

肝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其脉沉而急,浮而急亦然。 主胁肢满,小便难,头痛眼眩, 头目久痛,卒视不明者死。

热病三五日,头痛身热,食如故,脉直而疾者,八日死。

脑痛 编辑

病脑痛。其脉缓而大者死。

头眩头肿 编辑

胆虚则伤寒,寒则恐畏头眩,不能独卧。胆有水,则从 头肿至足也。

上焦虚则不能制,下遗便溺头面肿。

额汗 编辑

上焦实热,则“额汗出,能食而气不利,舌干、口焦、咽闭 之类,腹胀胁肋痛。”

脉色 编辑

病头目痛。其脉涩短者死。

赤色见于耳目额者,五日死。

《晋王叔和脉经》
编辑

头痛 编辑

小便难。苦目眩头痛。腰背痛。

足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目痛,耳聋不聪,颊肿。

头眩 编辑

病先发于肝者,头目眩,胁痛支满, 肝脉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苦胁下痛,有气支满,引少 腹而痛。时肝中风者,头目𥆧,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 甘,如阻妇状。

《脉诀》
编辑

头痛 编辑

头痛短涩应须死,浮滑风痰必易除。

《唐孙思邈千金方》
编辑

风眩 编辑

徐嗣伯曰:“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故 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 则闷瞀,故谓之风眩。大人曰癫,小儿则为痫,其实则 一,此方疗治,万无不愈。但恐证候不审,或致差违,大 都忌食十二属肉。而贲豚为患,发多气急,气急则死 不可救,故此一汤是轻重之宜,勿因此便谓非患。所” 治,风眩汤散丸煎,凡有十方,凡人初发,宜急与续命 汤也。因急时但度灸穴,便火针针之,无不瘥者。初得 针竟,便灸最良,灸法次列于后。余业之以来三十馀 年,所救活者数十百人,无不瘥矣。后人能晓此方,幸 勿参以馀术焉。

《宋严用和济生方》
编辑

眩运之证当分内外所因 编辑

《素问》云:“诸风眩掉,皆属于肝。”则知肝风上攻,必致眩 运。所谓眩运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 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致此,当以外证与脉别之。 风则脉浮有汗,项强不仁;寒则脉紧无汗,筋挛掣痛; 暑则脉虚烦闷;湿则脉细沉重吐逆。及其七情所感, 遂使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 眩运,眉棱骨痛,眼不可开,寸脉多沉,此为异耳。与夫 疲劳过度,下虚上实,金疮吐衄便利,及妇人崩中去 血,皆令人眩运,当随其所因治之,乃活血也。

头病评治 编辑

“夫人头者,诸阳之所聚,诸阴脉皆至颈而还,独诸阳 脉皆上至头耳,则知头面皆属阳部也。且平居之人, 阳顺于上而不逆,则无头痛之患;阳逆于上而不顺, 冲壅于头,故头痛也。”风寒在脑,邪热上攻,痰厥肾厥, 气虚气攻,皆致头痛。前方已有治法,但气虚气攻,头 痛愈而复作,延引岁月者,多有之矣。偏正头风,妇人 气盛血虚,产后失血过多,气无所主,皆致头痛。惟“蝎 附丸”治气虚气攻头疼,尤合造化之妙。其间所用“附 子,取其助阳以扶虚;锺乳取其补阳以镇坠;全蝎取 其钻锥之义;葱涎则取通行其气。”汤使用以椒、盐,盖 椒能下达,盐能引用,使虚气归于其下。对证用之,无 不作效者矣。

头痛论治 编辑

夫头者上配于天,诸阳脉之所聚。凡头痛者,血气俱 虚,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经,伏留不去者,名曰厥头 痛。盖厥者逆也,逆壅而冲于头也。痛引脑巅,甚而手 足冷者,名曰真头痛,非药之能愈。又有风热痰厥,气 虚肾厥,新沐之后,露卧当风,皆令人头痛,治法当推 其所自而调之,无不切中者矣。

《窦汉卿疮疡全书》
编辑

发脑 编辑

此发脑者,伏阳结滞,邪毒上壅,或生玉枕之端,或在风池之穴,或多或少,大小不同,形如硬疖,渐至溃烂, 遍生发中,痛如刀剜,赤肿无脓,逆则黄水出,顺有白 脓来。治法以当归、川芎、人参、赤芍、连𧄍、桔梗、天花粉、 升麻、酒炒黄芩、山栀、金银花、黄芪、干葛之类,以意消 息治之。外用紫金锭水磨搽之。或大者,以膏药贴之, 一日三次。宜服“蜡矾丸。”

《头后蜂窠散注》
编辑

此证发于头后,如是蜂窠者,急宜救之。若焮赤肿痛 起者得疗,痰发者必难治矣,急用调治之。若或流于 两肩者,决不可疗也。治法与发脑者同。

枕疽 编辑

此毒盖因风热上攻入于内,发此疽疾。量人年纪老 少用药。人年五十以上难治,少壮可治。更服内疏黄 连汤十数贴,加羌活、金银花、荆芥,或《千金》托里散。又 宜服黄矾丸,外贴金丝膏,治法与对口疮同。

脑疽 编辑

此毒受在肾脏,虚实热壅,上脑户,结伏成毒也。初起 三日者,剃去发,以艾炷如豆大者灸五壮,外用围药 庶能消矣。当用“三香内托散”、“定痛消毒饮”治之。

对口疮 编辑

此毒因虚阳上攻,热入于脑,故生此疽。正近咽喉之 所,诸阳之会,间速宜调治。初起用《千金》内托散加羌 活、独活、柴胡、天花粉煎服,先散其虚热之气,然后服 荆防败毒散,外贴金丝膏;更服内托十宣散加白芍、 羌活、金银花煎服,多服蜡矾丸、护心散。

发际发 编辑

此证生颈后两边,左右鬓,发边发生,急宜救之。如核 硬而发者,急宜取去病根。如脑心发者,热气上攻于 脑四畔边,焮赤肿硬,连于耳项,寒热疼痛。若不急疗, 毒入血肉,腐坏为脓水,头中出血者,气喘及痰发者 难治。治法同前,宜加减用引经药。

顶门痈 编辑

此痈受在六腑,与阴阳不调,气上热壅而成瘘,毒伤 于脑经,于是毒证不可轻忽。先用败毒流气饮,后服 “内托流气饮”治之。

发鬓毒 编辑

此毒受在手阳明经,气虚风热上壅,风毒成疮,当用 清心流气饮,次用“内托流气饮”治之。此证客于会合 之前,灌在关后,形如米粒,渐次赤肿,遍身潮热。

鬓疽 编辑

此疽受在脾胃心肺,热气结成,当用“败毒流气饮、清 肝流气饮”治之。或医缓之,命亦难生矣。慎之慎之。

《崔紫虚脉诀》
编辑

头痛之脉 编辑

头痛阳弦,浮风紧寒;风热洪数,湿细而坚。气虚头痛, 虽弦必涩;痰厥则滑,肾厥坚实;风寒暑湿,气郁生涎; 下虚上实,皆运而眩。风浮寒紧,湿细暑虚;涎弦而滑, 虚脉则无。

《许叔微本事方》
编辑

头痛 编辑

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乃厥逆头痛也。邪气逆上阳 经而作痛,甚则发厥,头痛齿亦痛,宜“白附子散。” 厥头痛,即肾厥,巅顶痛不可忍,宜“玉真丸。”

《朱肱活人书》
编辑

头痛属外感伤寒者多 编辑

头痛者,阳证也。“太阳证,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麻黄汤; 有汗,桂枝汤。若已发汗、未发汗,头痛如破者,连须葱 白汤;不止者,葛根葱白汤。”阳明证头痛不恶寒,反恶 热,胃实也,调胃承气汤。少阳头痛,小柴胡汤。太阴、少 阴,并无头痛,仲景只有厥阴证,吴茱萸汤。

《杨士瀛直指方》
编辑

《头部外证论》
编辑

发于喉舌头面脑项肩背胸腹四肢大节。女子妒乳。 数者为险。他处为缓。

五发皆令人头痛恶心,寒热,气急拘挛,宜“五香散”、五 香汤。

《金刘完素六书》
编辑

脑风 编辑

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项背怯寒,脑户极冷。以此 为病。“神圣散”主之。

雷头风 编辑

夫治雷头风者,诸药不效,为与证不相对也?夫雷头 者,震卦主之,震仰盂。故予制药内加荷叶,谓象其震 之形。其色又青,乃述类象形也。当煎《局方》中升麻汤。

头风 编辑

头风痛。《经》云:“若不吐涎,久则瞽目而不治。”用瓜蒂散 吐之,三吐而差。

头风后有眼疾,眼有半明可救者,防风散吐之。 新沐中风为首风,头面多汗恶风,当先一日甚,至其 风日则少愈,大川芎丸主之。

===肾虚犯寒头疼===肾虚,犯大寒,头疼齿亦痛,痛之甚,数不已者是也。以 “天南星丸”主之。

头眩 编辑

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如春分至小满为二之气,乃君火之位。自大寒至春分七十三日,为初之气,乃风木之位。故春分之后,风火相搏,则多起飘风,俗谓之“旋风” 是也。四时皆有之,由五运六气,千变万化,冲荡击搏,推之无穷,安得失时而便谓之无也,但有微甚而已。人或乘车跃马登舟环舞而眩运者,其动不正,而左右纡曲。故《经》曰:“曲直动摇,风之用也。” 眩运而呕吐者,风热甚故也。

《张从政儒门事亲》
编辑

《头证吐法》
编辑

仲景曰:“大法春宜吐,盖春时阳气在上,人气与邪气 亦在上,故宜吐也。”涌吐之药,或丸或散,中病则止,不 必尽剂,过则伤人。然则四时有急吐者,不必直待春 时也。如仲景《伤寒论》中以葱根白豆豉汤以吐头痛。 《万全方》以郁金散吐头痛、眩运、头风,余常用吐方,皆 是。仲景方用瓜蒂散吐伤寒头痛,用葱白豆豉汤以 吐杂病头痛。夫上涌之法,名曰撩痰。“撩”之一字,自有 擒纵卷舒。一工《吐陈》下一妇人,半月不止,涎至数斗, 命悬须臾,仓皇失计,求予解之。予使煎麝香汤下咽 立止。盖瓜苗闻麝香即死。吐者,瓜蒂也,所以立解。如 藜芦吐者,不止以葱白汤解之。以石药吐者,不止以 甘草贯众解之。诸草木吐者,可以麝香解之。余之撩 痰者,以钗股鸡羽探引不出,以虀投之,投之不吐,再 投之,且投且探,无不出者。吐至昏眩,慎勿惊疑,如发 头眩,可饮冰水立解,如无冰时,新汲水亦可。彊者可 一吐而安,弱者可作三次吐之,庶无损也。

头痛 编辑

夫头痛不止,乃三阳之受病也。三阳者,各分部分。头 与项痛者,是足太阳膀胱之经也。攒竹痛,俗呼为“眉 棱痛”者是也;额角上痛,俗呼为“偏头痛”者,是少阳经 也。如痛久不已,则令人丧目,以三阳受病,皆胸膈有 宿痰之致然也。先以茶调散吐之,后以香薷散、白虎 汤投之则愈。然头痛不止,可将葱白须豆豉汤吐之, 吐讫。可服川芎、薄荷。辛凉清上。搜风丸、香芎散之类。 仲景曰:“葱根豆豉。亦吐伤寒头痛。叔和云。‘寸脉急而 头痛是也’。”

又一法:治头痛不愈者,可煎连须葱白豆豉汤多服 之,后吐为效。吐后可服川芎薄荷汤,辛凉之剂,清上 之药,疏风丸散之类。《仲景》云:“伤寒头痛,脉寸口急而 头痛是也。”

夫病赤目,经年不愈者,是头风所加之,令人头痛,可 用独圣散、八正散之类。三阳热郁,头痛不敢见日光, 置冰顶上,宜汗吐下。

头眩 编辑

夫头风眩运,手足痳痹,胃脘痛,皆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在上为之停饮,可用“独圣散”吐之,吐讫 后,服清上辛凉之药。凡眩运多年不已,胸膈痰涎壅 塞,气血颇实,吐之甚效。

夫妇人头风眩运,登车乘船亦眩运,眼涩,手痳发退, 健忘喜怒,皆胸中有宿痰之使然也。可用瓜蒂散吐 之。吐讫,可用长流水煎五苓散、大人参半夏丸,兼常 服愈风饼子则愈矣。

头风眩运,可用独圣散吐之。吐讫,可用清上降火之 剂,防风通圣散加半夏、南星。

雷头 编辑

夫“雷头懒于”,乃俗之谬名也。此疾是胸中有寒痰,多 沐之致然也。可以茶调散吐之,吐讫冷痰三、二升;次 用神芎丸下三、五行,然后服愈风饼子则愈矣。雷头 者,是头上赤肿结核,或如生姜片、酸枣之状,可用䤵 鍼剌而出血,永除根本也。

又云:大凡人病雷头,懒于俗呼之谬名也。头痛昏眩, 皆因沐发而得之,即为首风。此因邪风在于胸中,热 甚化而为痰风之所致也,可以茶调散吐之。吐讫,次 用藏用丸下之后,可服乌荆丸。若是雷头者,上部多 有赤肿结核,或面热无汗。经云:火郁发之,开导之决 之。可用䤵鍼出血则愈。《灵枢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 者无血,血汗俱荡,岂不妙哉!衰老者,可用凉膈解毒, 消风散热为治,年壮者,可以荡涤积热。大黄、牵牛,气 血宣通,便无壅滞而愈。

“头风之甚者,久则目昏。偏头痛者,属少阳相火,久则 自朿,小大便秘涩,皆宜出血,而用大承气汤大下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