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246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二百四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二百四十六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二百四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二百四十六卷目录

 医部汇考二百二十六

  痹门一

  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 金匮真言论 五脏生成篇 移精变气论 诊要经终

  论 脉要精微论 玉机真脏论 宣明五气篇 逆调论 风论 痹论 皮部论 气穴

  论 四时刺逆从论 气交变大论 至真要大论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寿夭刚柔篇 厥病篇 五变篇 禁服篇 阴阳二十

  五人篇 邪客篇 论疾诊尺篇 九鍼篇

  张机金匮要略痹证

  华佗中藏经五痹

  严用和济生方五痹历节

  刘完素六书诸痹

  张从政儒门事亲论痹

  李杲十书痛风论

  朱震亨心法痛风

  虞抟医学正传

  戴思恭证治要诀痛痹

  楼英医学纲目白虎飞尸历节辨 痹分阴阳

  李梴医学入门痛风 痹证

艺术典第二百四十六卷

医部汇考二百二十六 编辑

痹门一 编辑

《黄帝素问》
编辑

《生气通天论》
编辑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 生大偻。

背为阳,阳虚则寒邪痹闭于背,而形体为之俯偻,《金匮》所谓“痹侠背行”是也。

《金匮真言论》
编辑

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𫏋,冬不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四肢为诸阳之本,冬时阳气下藏,经气外虚,风入于经,故手足痹厥。“按𫏋”者,按摩导引,冬气伏藏,故冬不按𫏋。复言人能藏养元真之气,必不使邪伤经脉,内为飧泄,亦不使邪伤阳气,外而汗出。

《五脏生成篇》
编辑

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 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 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 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痹者,痹闭而不遂也。泣者,凝于络脉,泣涩而不能流行也。厥者,逆冷也。血为阴,如血凝于下,则上下阴阳不相顺接,而为厥矣。空,骨空也。骨空者,节之交,三百六十五穴会,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血行于皮肤,不得反循于穴会,故为痹厥也。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 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赤当脉,脉合心,故曰赤脉之至也。脉之喘急而牢坚,主积气于中,当时害于食。盖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有积于中,故害于食也,名曰心痹,积气痹闭于心下也。此得之外淫之邪,因思虑而心虚,故邪气乘虚而留于内也。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 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肺主气而虚,故脉浮,病气而不病血,病上而不病下,故脉上虚而下实也。”阳气虚则善为惊骇,胸中为气之海,上注于肺,以司呼吸,邪积于上,则膻中之正气反虚,故为虚喘。脏真高于肺,主行荣卫阴阳,阴阳虚乘则为往来之寒热。酒者,熟谷之液,其气慓悍,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则满于胸中。醉而使内则气上逆。故有积气在胸中。入房太过则伤肾。肾为本。肺为末。本伤故肺虚也。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 “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脉长而弹,弦而急也。弦则为减,诸急为寒。此得之寒湿而阳气受伤,故弦急。邪在心下支胠间,故脉左右弹。清湿地气之中人,必从足始。足厥阴之脉,从足上腘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故与疝相同而腰痛足冷。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故头痛。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 痹”,得沐浴清水而卧。

尺以候肾,黑脉之至,上坚而大者,肾脏有积,故肾脉坚大。上坚者,坚大在上而不沉与阴者,小腹而兼于前阴也

考证

《移精变气论》
编辑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 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 得,邪气乃服。”

“病至而治之”者,言不能如恬憺虚无之世,虽有贼邪,不能为害,设有病至,而即以汤药治之。“八风”者,八方之风,触五脏邪气发病。“五痹”者,五脏之痹也。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痹;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痹;以秋庚辛伤于风者为肺痹;以冬壬癸伤于风者为肾痹;以至阴戊己遇此者为脾痹。草苏之枝,茎之旁枝;草荄之枝,根之旁枝也。苏荄为本,而旁枝为末。五痹以五脏为本,而经俞筋骨为标。五脏病,以苏荄治之,经脉之外合病,则以苏荄之枝治之。是以本治本,而以末治标也。

《诊要经终论》
编辑

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

冬主闭藏,夏令浮长,气应藏而使之外泄,故发为诸痹。

《脉要精微论》
编辑

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病在阴者,名曰痹,故当按之至骨。

《玉机真脏论》
编辑

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 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 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 肺,名曰“肺痹”,发欬上气。

“气主皮毛,风寒之邪,始伤阳气,故使人毫毛毕直。”太阳之气,主表而主开,病则反闭而为热矣。言风寒之邪,始伤表阳之时,可发汗而愈也。痹不仁而肿痛者,气伤而病及于形也。如在皮腠气分者,可用汤熨,在经络血分者,可灸刺而去之。皮毛者,肺之合,邪在皮毛,弗以汗解,则邪气乃从其合矣。病舍于肺,名曰肺痹;邪闭于肺,故欬而上气。

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 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

失而弗治,肺即传其所胜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胁乃肝之分,厥者逆也,逆于胁下而为痛,故一名厥胁痛,盖言痹乃厥逆之痛证也。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肝气逆,故食反出也。木郁欲达,故可按摩而导引之。肝主血,故若可刺耳。

《宣明五气篇》
编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阴则痹。

邪入于阴。闭而不行。则留著而为痹痛之证。故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

《逆调论》
编辑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岐 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 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 相有,曰死。

此言荣气不得卫气之和,则荣气虚,卫气不与荣气相和,则卫气实也。不仁者,不知痛痒,不用者,痿而不胜。盖言荣卫不和,则两者皆虚,荣卫两虚,则不仁且不用,而肉苛如故者,不和而致虚也。人身者,荣卫之所循行也。志者,五脏之神志也。《本脏篇》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荣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如三者相失而不相有,则气血不行,魂魄离散而死矣。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 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 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 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 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 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肾气胜者,肾水之气胜也。以水为事者,膀胱之水胜也。”言水寒之气偏胜,则太阳气衰,而孤阴不长矣。肾脏之精枯不长,而膀胱之一水不能胜二火矣。肾脂不生,则髓不能满于骨,是以寒至骨也。肝者,一阳初生之木火,心者,地二所生之君火也。肾为孤脏,孤脏之阴,藉太阳标本以合化,太阳气衰,则孤阴不长矣。膀胱之津液不能胜二火。不能冻栗者。二阳之火热在内也。病名曰骨痹。病在髓枯而骨痛也。故其人当骨节拘挛。

《风论》
编辑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 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䐜而有疡。卫气有所凝 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此言风邪伤卫,而为肿疡不仁也。

《痹论》
编辑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风者善行而数变,故其痛流行而无定处。

寒气胜者为痛痹。

寒为阴邪,痛者阴也。是以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湿流关节。故为留著之痹。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 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 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皮肉筋骨,五脏之外合也。”五脏之气,合于四时五行,故各以其时而受病,同气相感也。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 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肺合皮,心合脉,脾合肌,肝合筋,肾合骨。邪之中人,始伤皮肉筋骨,久而不去,则内舍于所合之脏,而为脏腑之痹矣。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 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 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 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舍者,如馆舍,邪客留于其间者也。邪薄于五脏之间,干脏气而不伤其脏真,故曰“舍”,曰“客。”而止见其烦满喘逆诸证,如入脏者,则死矣。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肺主气而司呼吸,其脉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故痹则烦喘而呕。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 厥气上则恐。

心主脉,故痹闭而令脉不通。邪薄心下,鼓动而上干心脏,则烦而心下鼓。心脉上通于肺,故逆气暴上,则喘而嗌干。心气上逆则善噫。水火之气时交,心气逆于上,则不能下交于肾,肾气虚,故恐。

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肝藏魂,神魂不安,故发惊骇。肝脉入毛中,过阴器,循喉咙,入颃嗓。肝气痹闭则郁热,在上则多饮,在下则便数,上引于中,而有如怀妊之状也。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则胃气不转,故善胀。“骨痿不能行,故尻以代踵。阴病不能仰,故脊以代头。”

脾痹者,四肢解堕,发欬呕汁,上为大塞。

脾气不能行于四肢,故“四肢解堕。”脾脉上鬲挟咽,气痹不行,故发欬。入胃之饮,上输于脾肺,脾气不能转输,故呕汁。肺气不能通调,故上为大塞。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肠兼大小肠而言,小肠为心之腑而主小便,邪痹之则火热郁于上而为数饮,下为小便不得出也。大肠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痹之故上则为中气喘争,下为飧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 为清涕。

胞者,膀胱之室,居少腹,邪闭之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水闭不行,则蓄而为热,故若沃以汤,且涩于小便。膀胱之脉,从巅入脑,脑渗则为涕。上为清涕者,太阳之气痹闭于下,不能循经而上升也。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阴气”者,脏气也。神者,五脏所藏之神也。五脏为阴,阴者主静,故静则神气藏而邪不能侵,躁则神气消亡,而痹聚于脏矣。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居处失宜,则风寒湿中其俞,当节饮食,勿使邪气内入。如饮食应之,邪则循俞而入,舍其腑矣。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 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淫气”者,阴气淫佚,不静藏也。淫气而至,见于诸证,则脏气不藏,而痹聚在脏,是以在脏腑经俞。诸痹留而不已,亦进益于内,而为脏腑之痹。夫寒湿者,天之阴邪,伤人经俞筋骨;风者,天之阳邪,伤人皮肤气分。是以三邪中于脏腑之俞。而风气胜者,其性善行,可从皮腠而散,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者疼久,其留皮肤 间者易已。”

夫风寒湿气中其俞,其脏气实,则邪不动脏。若神气消亡,则痹聚在脏而死矣。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 为其病本也。”

夫居处失常,则邪气外客;饮食不节,则肠胃内伤。故“饮食居处”,为六腑之病本。

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 而入,各舍其腑也

饮食入胃、大小肠,济泌糟粕、膀胱,决渎水浊,蒸化精液,荣养经俞。如居处失常,而又食饮应之于内,则经脉虚伤,邪循俞而入,舍其腑矣。

帝曰:“以鍼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 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矣。”

“营俞治经,故痹在脏者,当取之俞。合治内腑,故痹在腑者,取于合。”又当循形身经脉之分所发,各随其有过之处而取之,则其病自瘳。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 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 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言五脏六腑,受谷精之气,营行于经脉,经荣之气,复贯络于脏腑,互相资生而养育者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分肉者,肌肉之腠理,水谷之悍气,行于脏腑之募原,募原者,脂膜也。络小肠之脂膜,谓之肓。是以在中焦,则熏蒸于肓膜,行于胸膈,则散于心肺之膜理,行于腹中,散于肠胃肝肾之募原,是外内上下,皮肉脏腑,皆以受气,一日一夜,五十而周于身。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 痹。

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旋转而不休息者也。故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邪合,而留连于皮肤脉络之间,故不为痹也。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 其故何也?

不仁不知痛痒。燥谓无汗。湿者多汗而濡湿。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寒气胜者为痛痹,故痛者寒气多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 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通”,当作“痛。”病久入深者,久而不去,将内舍于其合也。邪病久,则荣卫之道伤而行涩。邪入深,则不痹闭于形身,而经络时疏,故不痛也。荣卫行涩,则不能荣养于皮肤,故为不仁。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人之阳气少而阴气多,则与病相益,其阴寒矣。邪属阴,故为寒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人之阳气多而阴气少,邪得人之阳盛,而病气胜矣。人之阳气盛,而遇天之阴邪,则邪随气化而为痹热矣。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 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湿者天之阴邪也。感天地之阴寒,而吾身阴气又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 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 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邪痹经脉,骨肉之有形,而不伤其气者,则不痛也。夫骨有骨气,脉有脉气,筋有筋气,肌有肌气,皮有皮气,皆五脏之气,而外合于形。身如病形,而不伤其气,则止见骨痹之身重,脉痹之血凝不行,筋痹之屈而不伸,肉痹之肌肉不仁,皮痹之皮毛寒冷,故具此五者之形证而不痛也。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帝曰:“善。”

凡此五痹之类,如逢吾身之阴寒,则如虫行皮肤之中,逢吾身之阳热,则筋骨并皆放纵,又非若病气之有寒则痛,阳气多则为痹热。

《皮部论》
编辑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 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 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 主外,阴主内。

阳明为阳盛之时,如万物之飞动,阳盛而阴气加之,有害于蜚,故名曰“害蜚。”视其皮部之浮络,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为寒热。络盛而不泄其邪,则入客于经矣。在阳明之部分,则为阳明之病;在少阳之部分,则为少阳之病;在三阴之部分,则为三阴之病。故见于皮肤间者,为络为阳而主外,络于筋骨。间者为经,为阴而主内。盖在阳者可从外解,在阴者则内入而舍于脏腑矣。

《气穴论》
编辑

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 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流于谿谷也。

积寒留舍。致荣卫不能居其间。寒邪凝滞,又不得正气以和之。以致肉卷而筋缩也。肋肘乃筋骨之机关,故不得伸舒。邪闭于外,故内为骨痹荣卫

内逆,故外为不仁,命曰不足。盖热邪淫溢,是属有馀,寒性凝涩,故为不足。此大寒之邪,流于谿谷之间,以致筋骨皆为病也。

《四时刺逆从论》
编辑

厥阴有馀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少阴有馀病皮痹; 隐轸不足病肺痹。太阴有馀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 痹。阳明有馀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太阳有馀 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少阳有馀病筋痹,胁满不 足病肝痹。

“有馀者多气少血,不足者血气皆少。”此三阴三阳所主之血气,各有太过不及之为病也。

《气交变大论》
编辑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痿痹,足不任身。

“痿痹足不任身。”皆寒湿之证。

《至真要大论》
编辑

太阴司天,胕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

“太阴司天,丑未岁也。”胕肿阴痹,皆感寒湿之气。病在阴者,名曰痹,故按之不得也。

少阴在泉,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鬲中众痹皆 作。

终之主气,乃阳寒水,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者,乃寒水之主气,上乘于在泉之君火也。五之主气,乃阳明燥金,客气乃厥阴风木。众痹者,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鬲中众痹皆作。

《灵枢经》
编辑

《邪气脏腑病形篇》
编辑

心脉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

心气微盛,则逆于心下,而为心痹,引背行于上,则心精随气上凑于目而泪出矣。

肺脉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日光。

肺气微盛于上,则为肺痹,引胸背,盖气从下而上也。阴血少,故恶日光,金畏火也。

肝脉微大为肝痹,阴缩欬引小腹。

“阴缩”,肝气逆于下也。肝脉扺少腹上注肺。欬引小腹者。经气逆于上下也。

《寿夭刚柔篇》
编辑

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 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 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 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 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 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风者天之阳气,痹者人之阴邪。阴阳俱病,名曰“风痹”,外内之相合也。皮肉筋骨,乃有形脏腑之气,为无形。病有形而不痛者,病在外之阳也;病无形而痛者,气伤痛也。阴完阳完,乃脏腑阴阳之气不伤。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乃阴阳之不表不里。心为阳而主火,水为阴而居下。加以烦心,此阴胜其阳矣。阴阳外内不交,水火上下相克,此天地阴阳之气不调,故“其形不久”,形气之相应也。

《厥病篇》
编辑

“风痹淫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肘如入汤中,股胫 淫泺,烦心头痛,时呕时闷,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 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

“风痹淫泺”,乃痹逆之风邪,淫泺于上下,盖风之善行而数变也。风邪淫泺于上下,故病不可已。盖寒之则伤心主之火,热之则伤肾脏之阴,病不可治,故不可已也。淫泺于下,故足如履冰,感寒水之气也。时或淫泺于上,则如入汤中,感火热之气也。股胫淫泺,淫及于下之足胫;烦心头痛,淫及于上之头首也。时呕时闷,有时而逆于中也。诸脉皆会于目眩者,淫于经脉之血分也。毛腠疏则汗出者,淫于毛腠之气分也。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志与心精共腠于目,故久则目眩也。悲以喜恐者,心之神志伤而悲泣也。肾为生气之原,短气者,伤其肾气也。不乐者,伤其心气也。不出三年死者,不过尽水火阴阳之数,周而终也。

《五变篇》
编辑

黄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 坚者,善病痹。”黄帝曰:痹之高下有处乎?少俞答曰:“欲 知其高下者,各视其部。”

各视其部,则知痹之高下。盖心肺之痹在高,肝肾脾之痹在下也。

《禁服篇》
编辑

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 也,别之奈何?”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 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地即面之地阁,风乃天气,故常候于阙庭,寒湿者地气,故候在地部。风乃阳邪,故其色薄泽,寒湿者阴邪,故其色冲浊

《阴阳二十五人篇》
编辑

足阳明之下,血少气多,则肉而善瘃,善痿厥足痹。

“瘃乃冻疮,血少则肉善。瘃”者,血所以温肤热肉者也。痿厥足痹者,血气少而不能荣养筋骨也。

足少阳之上,血气皆少则无须,感于寒湿则善痹,骨 痛爪枯也。

爪者筋之馀,血气皆少,不能荣养筋骨,以致寒湿之邪,留痹,而为“骨痛爪枯”也。

《邪客篇》
编辑

脉大以涩者,为痛痹。

《论疾诊尺篇》
编辑

“尺肤涩”者,风痹也。

病在阴者,名曰痹。如尺肤涩者,此风痹于筋骨间也。

诊血脉者多黑,为久痹。

此以皮部之色,而知血脉之为痹也。

《九鍼篇》
编辑

邪入于阴,则为“血痹。”

“痹”者,闭也,痛也。邪入于阴,闭而不行,则留著而为痹痛矣。

《汉张机金匮要略》
编辑

《痹证》
编辑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 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 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鍼引阳气,令脉和紧 去则愈。”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 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 瘿者,皆为劳得之。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 苦烦,脾色黄,瘀热以行。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 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华佗中藏经》
编辑

五痹 编辑

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脏腑之为也。入腑则病浅 易治,入脏则病深难治,而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气 痹,又有筋、骨、血、肉、气之五痹也。大凡风寒暑湿之邪, 入于心则名血痹,入于脾则名肉痹,入于肝则名筋 痹,入于肺则名气痹,入于肾则名骨痹。感病则一,其 治乃异。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 而不仁,故曰“闭”也。又痹病或痛痒,或痳,或急,或缓而 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张,或行立艰难,或言语蹇 涩,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缩,或口眼偏斜,或手足欹 侧,或行步而不能言语,或不能行步而左偏枯,或右 壅滞,或上不通于下,或下不通于上,或大腑闭塞,或 左右手疼痛,或即病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满 而不寐。或昏昧而不醒。种种诸证。出于痹也。痹者。风 寒暑湿之气。中于人则使之然。其于脉候形证治疗 之法。亦各不同焉。

“气痹者,愁思喜怒过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 伤气则生气渐衰,而邪气愈胜,留于上则胸腹痹而 不能食,注于下则脚肿重而不能行,攻于左则左不 遂,冲于右则右不仁,贯于舌则不能言,遗于肠则不 能溺,壅而不散则痛,留而不聚则痳”,真经既损,难以 医治,邪气不胜,易为痊愈。其脉右手寸口,沉而迟涩 “者是也。”宜节忧思以养气,慎怒以全真,最为良矣。 血痹者,饮酒过多,怀热太盛,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 于荣卫,因而血搏,遂成其咎。故使人血不能荣外,气 不能养内,内外已失,渐渐消削,左先枯则右不能举, 右先枯则左不能伸,上先枯则上不能制下,下先枯 则下不能克上,中先枯则下不能通疏,百证千状,皆 失血也。其脉左寸口脉结而不流利,或断绝是也。 肉痹者,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也。痹者,肉之本 气,以食则肉不荣,肌肤不泽则纹理疏。凡风寒暑湿 之邪,易为入,故不即治则为肉痹也。肉痹之状,其先 能食而不能充悦,四支缓而不收持者也。其右关脉, 按举皆无力,而往来涩也。宜节饮食以调其脏。常起 居以安其痹。然后依经补泻。以求其愈也。

筋痹者,由怒叫无时,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 因而寒热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会,则使人筋急而 不能舒缓也,故名曰“筋痹。”宜活血以补肝,温气以养 肾,然后服饵汤丸,治得其理,合自瘳已,不然则害人 矣。其脉左关中弦急而数,浮沉而有力是也。

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气内消,则不能关禁, 不能关禁,则中上俱乱,中上乱则三焦之气痞而不 通,三焦痞则饮食不糟粕,饮食不糟粕则精气日衰, 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邪气妄入则上冲心舌,上冲 心舌,则为不语;中犯脾胃,则为不充;下流腰膝,则为 不遂;旁攻四支,则为不仁。寒在中则脉迟,热在中则脉数。风在中则脉浮。湿在中则脉濡。虚在中。则脉滑。 其证不一。要在详明。

《宋严用和济生方》
编辑

五痹历节 编辑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 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痹之为病,寒多则痛,风多则行, 湿多则著,在骨则重而不举,在脉则血凝而不流,在 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皮则寒,逢寒则急,逢 热则纵,此皆随所受邪气而生证也。大率痹病,总而 言之,凡有五种,筋痹、脉痹、皮痹、骨痹、肌痹是也。筋痹 之为病应乎肝,其状夜卧则惊,饮食多,小便数。脉痹 之为病应乎心,其状血脉不流,令人痿黄,心下鼓气, 卒然逆喘不通,嗌干善噫。肌痹之为病应乎脾,其状 四支懈怠,发欬呕吐。皮痹之为病应乎肺,其状皮肤 无所知觉,气奔喘满。骨痹之为病应乎肾,其状骨重 不可举,不遂而痛,喜胀。诊其脉大而涩,为痹。来急者, 亦为痹,涩而紧者,亦为痹。又有风血痹,阴邪入于血 经故也。外有支饮,亦令人痹,当随证施治。白虎历节, 由体虚之人将理失宜,受风寒湿毒之气,使筋脉凝 滞,血气不流,蕴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其 病昼轻夜剧,其痛彻骨,如虎之啮,故名白虎也。痛如 掣者,为寒,多肿;满;如脱者,为湿。多汗出者为风多。《巢 氏》云:“饮酒当风。汗出入水。遂成斯疾。久而不愈。令人 骨节蹉跌。为癫病者。”诚有此理也。

《金刘完素六书》
编辑

诸痹 编辑

身非衣寒。中非受寒气痹者。血气不行。如从水中出。 不必寒伤而作也。附子丸主之。

身寒。大衣不能热。肾脂枯涸不行。髓少筋弱冻栗。故 挛急。附子汤主之。

近衣絮肉苛。荣气虚则不仁。其痿重为肉苛也。以前 胡散主之。

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上下左右 无常,留随所至而作。防风汤主之。

寒胜者,为痛痹,大宜宣通。阴寒为痛,宜通气温经而 愈,茯苓汤加减主之。

湿气胜者,为著痹,湿地水气甚重,著而不去,多汗而 濡者,茯苓川芎汤主之。

同痹,《黄帝鍼经》云:在血脉之中,随上下,本痹不痛,今 能上下周身,故以名之。大豆糵散主之。 胞痹者,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 为清涕,太阳直行,从巅入循于脑气,下灌于鼻,时出 清涕不止,肾著汤主之。

肠痹者,虽多饮,不得溲,不成大便,使糟粕不化,故气 喘急而飧泄,木香丸主之。 热痹者,阳气多,阴气少,阳热搏其阴寒,故痹脏腑热。 然而闷也。升麻汤主之。 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当汗恶风。目𥆧胁痛。或走注 四支。皮肤不仁。屈伸不便。升麻前胡汤主之。

《元张从政儒门事亲》
编辑

《论痹》
编辑

夫痹之为状,痳木不仁,以风寒湿三气合而成之。故 《内经》曰:风气胜者为行痹,风则阳受之,故其痹行,旦 剧而夜静。世俗莫知,反呼为走注疼痛,虎咬之疾。寒 气胜者为痛痹,寒则阴受之,故其痹痛,旦静而夜剧。 世俗不知,反呼为鬼忤。湿气胜者为著痹,湿胜则筋 脉皮肉受之,故其痹著而不去,肌肉削而著骨。世俗 不知,反呼为“偏枯。”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 三月九月,太阳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为甚。或 濒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津湿, 痹从外入。况五方七地,寒暑殊气,刚柔异禀,饮食起 居,莫不相戾。故所受之邪,各有浅深。或痛或不痛,或 仁或不仁,或筋屈而不能伸,或引而“不缩,寒则虫行, 热则缩缓,不相乱也。”皮痹不已而成肉痹,肉痹不已 而成脉痹,脉痹不已而成筋痹,筋痹不已而成骨痹, 久而不已内舍其合,若脏腑俱病,虽有智者,不能善 图也。凡病痹之人,其脉沉涩。今人论方者,见诸痹证, 遽作脚气治之,岂知《内经》中本无脚气之说,或曰诸 方亦有脚气统论,又有脚气方药,若止取《素问》,则诸 方皆非耶?曰:痹病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 为痹,奈何?治此者,不问经络,不分脏腑,不辨表里,便 作寒湿脚气,乌头、附子、乳香、没药,种种燥热攻之,中 脘、脐下、三里灸之,蒸熨汤炕以治之,以至便漩涩滞, 前后俱閟,虚燥转甚,肌肤日削,食饮不入,邪气外侵, 虽遇扁、华,亦难措手,何哉?胸膈间有寒痰故也。痹病 本不死,死者皆医之误,虽有用蒸之法,必先涌去其 寒痰,然后诸法皆效。《经》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 之本分,各有所发之源”,以砭石补之,则痹病瘳仆。常 用伤寒汗、下、吐三法治风痹,愈者多矣。

大人小儿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及手足痳木不仁 者,可用郁金散吐之;吐讫,以“导水丸”、“通经散”泄之;泄讫,以辛温之剂发散。汗出,则可服当归、芍药、乳、没行 经和血等药。如不愈,则便不宜服此等药。

《李杲十书》
编辑

《痛风论》
编辑

“气行脉外,血行脉内,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 五度,此平人之造化也。得寒则行迟而不及,得热则 行速而太过,内伤于七情,外伤于六气,则血气之运, 或迟或速,而病作矣。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 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 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 行于阴也。治法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 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然亦有数种。治法稍异。 治法见医案中或曰:“比见邻人用草药研酒饮数贴,亦有安 者,如子经久取效,无乃太迂缓乎?”曰:“此劫病草药,石 上采石丝为之君,过山龙等佐之,皆性热而燥者,不 能养阴,却能燥湿。病之浅者,湿痰得燥则开,热血得 热则行,亦取效。彼病深血少者,愈劫愈虚愈深也。” 臂痛有六道经络以行本经药行其气血者,以两手 伸直其臂,贴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而定则臂 臑之前廉痛者,属阳明经,以升麻、白芷、干葛行之。后 廉痛者,属太阳经,以稿本、羌活行之。外廉痛者,属少 阳,以柴胡行之。内廉痛者,属厥阴,以柴胡、青皮行之。 内前廉痛者,属太阴,以升麻、白芷、葱白行之。内后廉 痛者,属少阴,以细莘、独活行之。仍视何经而用针灸。

《朱震亨心法》
编辑

痛风 编辑

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 也。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因于风者,小续命汤;因 于湿者,苍术、白术之类,佐以竹沥;因于痰者,二陈汤 加酒炒黄芩、羌活、苍术;因于血虚者,用芎、归之类,佐 以红花、桃仁。《大法》之方,苍术、川芎、白芷、南星、当归、酒 黄芩。在上者,加羌活、威灵仙、桂枝,在下者,加牛膝、防 己、木通、黄蘗。若血虚,宜多用川芎、当归,佐以桃仁、红 花、薄桂、威灵仙。凡治痛风,取薄桂味淡者,独此能横 行手臂领,南星、苍术等药至痛处。

遍身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啮之状,名曰“白虎历 节风。”并宜加减地仙丹,或青龙丸、乳香丸等服之。又 有痛风而痛有常处,其痛处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 此欲成风毒,宜败毒散。

凡治臂痛,以二陈汤加酒炒黄芩、苍术、羌活。如肢节 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如肥人肢节痛,多是 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宜南星、半夏。如瘦人肢 节痛,是血虚,宜四物加防风、羌活。如瘦人性急燥而 肢节痛,发热,宜四物汤加黄芩、酒炒黄蘗。如肢节肿 痛,脉滑者,当燥湿,宜苍术、南星,兼行气药木香、枳壳、 槟榔,在下者加防己。若肢节肿痛,脉涩数者,此是瘀 血,宜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及大黄微利之。如倦怠无 力而肢节痛,此是气虚,有痰饮流注,宜参、术、星。半。 有湿郁而周身走痛,或关节间痛,遇阴寒即发,当作 湿郁治,或用白术一味,酒煎服之,其痛立愈。

手足痳者,属气虚。“手足木”者,有湿痰、死血。“十指痳木”, 是胃中有湿痰、死血。

《明虞抟医学正传》
编辑

编辑

丹溪曰:“因湿痰浊血,流注为病,以其在下焦道路远, 非乌附气壮不能行,故用为引经。若以为主治,非惟 无益,而有杀人之毒,此病必行气流湿,舒风导滞血, 补新血,降阳升阴,治有先后,须分肿与不肿可也。不 可食肉,肉属阳,大能助火,素有火气盛者,小水不能 制。若食肉厚味,下有遗溺,上有痞闷,须将鱼腥面酱” 酒酢皆断去之。先以二陈汤加酒浸白芍药。少佐以 黄连降心火。看作何应。又为区处也。

《内经》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故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著痹。河间曰:“流著不去,四肢痳木拘挛 也。”经又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 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 荣,故为不仁。夫所谓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 痳木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解之状,古方名为痳痹 者是也。丹溪曰:“痳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然则曰痳 曰木者,以不仁中而分为二也。虽然,亦有气血俱虚, 但痳而不木者;亦有虚而感湿,痳木兼作者;又有因 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痳木并作者,古 方谓之周痹,治法宜先汗而后补也。

《戴思恭证治要诀》
编辑

痛痹 编辑

伤湿兼风寒者,汗出身重,恶风喘满,骨节烦疼,状如 历节风,脐下连脚冷痹,不能屈伸,所谓风寒湿合而 成痹,宜防己黄芪汤、五痹汤。详五痹用药,于风湿最 宜。若因浴未解裙衫,身上未干,忽尔熟睡,致湿干肾 经,外肾肿痛,腰背挛曲。以五苓散一贴,入真坯少许, 下青木香丸,三服,脏腑才通,肿消腰直,其痛自止筋骨疼者,俗呼为“痛风”;或痛而游走无定,俗呼为“走 注风。”并宜乌药顺气散和煎复元通气散,咽地仙丹 或青龙丸。未效用大防风汤或五积散调乳香末。 遍身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之啮,名曰“白虎历节 风。”并宜加减地仙丹,或青龙丸、乳香丸等。

有于窗牖间梳洗,卒然如中风,呼为“檐风”,五积散加 防风一钱。有痛风而痛有常处,其痛处赤肿灼热,或 浑身壮热,此欲成风毒,宜败毒散。

《楼英医学纲目》
编辑

《白虎飞尸历节辨》
编辑

有附骨疽,与白虎、飞尸、历节皆相类,历节痛则走注 不定。白虎、飞尸痛浅,按之则便止;附骨疽痛深,按之 亦无益。又一说白虎、飞尸亦能作脓,著骨而生,及其 腐溃,碎骨出尽方愈。如是则附骨与白虎、飞尸同是 一病,但浅深不同耳。

痹分阴阳 编辑

病在阳者,命曰风。《东垣》云:“此病在阳,因十二经各受 风邪,以高言之,气分也。故身半以上,风之中也,用鍼 当引而去之也。”又曰:散而去之,用药以辛温发散,通 因通用。又热因热用是也。

阴阳俱病,命曰风痹。尺肤涩者,风痹也。《灵枢》云:“风痹 淫泺,病不可已。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而 烦心头痛,此伤肾也;时呕时悗,眩已汗出,此伤心也; 久则目眩,此伤肝也;悲以善恐,短气不乐,此伤肺也, 不出三年死也。”

病在阴者,命曰痹。《东垣》云:“身半已下,湿之中也,命曰 痹。”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得之劳倦,脾胃气虚而下陷, 运气营气不得升浮,经营心肺也。

《李梴医学入门》
编辑

痛风 编辑

形怯瘦者,多内因血虚有火;形肥勇者,多外因风湿 生痰。以其循历遍身,曰“历节风”;甚如虎咬,曰“白虎风。” 痛必夜甚者,血行于阴也。

痛多痰火,肿多风湿,然痰火虽内因七情六欲,或病 后亡津,血热已自沸腾,亦必略感外邪而后发动,骨 节痛极,久则手足踡挛。风湿虽外因涉冷坐湿,当风 取凉,然亦必血热而后凝滞污浊,所以作痛,甚则身 体块瘰。痰火风湿全者,古龙虎丹主之。

伤寒通身节痛,乃风寒入肌骨;杂病周身痛,乃风痰 壅滞,二陈汤加南星、羌活、苍术、白芷、酒芩、竹沥、姜汁。 挟瘀血者,再加桃仁、红花。湿痰瘀血,周身两胁走痛, 控涎丹加桃仁泥为丸,或小胃丹下之。如半身不遂, 及左右手足踡挛者,乌头汤微汗之。虚者,地仙丹。 上体痛者,宜祛风热豁痰,二陈汤主之。痰热客太阳, 颈项强,动则微痛者,加酒芩、羌活、红花。湿痰钻注肢 节痛者,加二术、威灵仙、干姜、黄蘗、羌活、白芍。结阳肢 肿者,倍加黄芩。湿痰横行手臂痛,加南星、苍术、酒芩、 香附、威灵仙。臂重难举者,加二术、羌活、桂枝、威灵仙、 黄芩。臂软难举者,加南星、枳实、木香、姜黄。如臂痛不 能举,或连指掌肿痛者,舒经汤。肩忽痛者,小柴胡汤 去半夏,加防风、当归、生地、大黄、黄连、滑石。肩背痛,因 食积者,单龟板为丸,姜汤下。肩腿痛者,用龟板一两, 侧柏叶、香附各五钱,白芥子、凌霄花各一钱五分,为 末,酒糊丸,四物汤加甘草、陈皮,煎汤下。背心常一片 冰冷者,导痰汤合苏子降气汤。

下体痛者,宜流湿行气,四物汤主之。阴虚臀尖痛者, 膀胱有火,加知母、黄蘗及桂少许;有痰,合二陈汤,加 泽泻、前胡、木香为引;痛甚加乳香、没药;热者合大承 气汤下之。两腿痛者,加牛膝、陈皮,吞加味三妙丸。两 腿痛甚,素虚性急,或痢后血流经络作痛者,加桃仁、 牛膝、陈皮、甘草、姜汁煎熟,调“潜行散。”如两腿间忽一、 二点,痛入骨不可忍者,用芫花根为末,酢调敷痛处, 以帕紧扎。产后有此疾者,亦宜。两足痛,当归拈痛汤。 凡痛风丸散佐使,在上加羌活、威灵仙,在下加牛膝、 防己、木通、黄蘗,在手臂加桂枝,引至痛处。如遍身痛 者,则问所起处加之。

痛风百节酸痛无定处,久则变成风毒,痛入骨髓,不 移其处,虎骨散、麝香丸。如赤肿灼热者,败毒散。肢节 肿痛,挟湿热者,麻黄赤芍汤主之。

外因湿证,肿满身痛如脱者,除湿汤。寒湿者,附子六 物汤、捉虎丸。湿热者,五苓散加苍术、防风、羌活、白芷、 黄蘗、竹沥、姜汁。走注者,四妙散。肢节肿,脉滑者,加南 星、木香、槟榔、苍术、黄蘗、防己。

湿气背伛偻,足挛成废者用甘遂一钱为末,入猪腰 内煨食之,上吐下泻。

风证黄汗出,面微红,掣痛,热者,防风通圣散,或小续 命汤去附子,加羌活、黄芩;虚者,乌药顺气散、“独活寄 生汤,上体金枣丹,下体换腿丸。”

风中肩背,太阳气郁,不可回顾,或肺气郁热,小便数 而欠伸。宜“通气防风汤、羌活胜湿汤。”

风湿相搏痛者,甜瓜子丸、“神仙飞步丹、龙虎丹、活络丹、乳香黑虎丹、活血应痛丸。”

风湿毒生疮者,单苍耳加羌活、防风十分之二,为末, 蜜丸如梧子大,每百丸酒下。或单豨莶丸一斤,加四 物汤料各五钱,防风、羌活各三钱,川乌一钱五分,为 末,蜜丸,空心茶酒任下。 风寒湿热成痹,臂髀腰脚骨热肿痛,行步艰难者,二 妙苍蘗散等分,加虎胫骨减半,为末,水调服。

暑湿相搏,面赤尿赤者。五苓散合败毒散。加当归、赤 芍。或“复元通圣散。”

结阳肢肿,热毒流注,大便闭者,“犀角汤。”

寒证,肢节掣痛,小筋急痹,五积散合顺元散,加麝一 釐。鹤膝痛,五积散加松节、杉节。骨髓痛,虎骨散。 内因七情,肢节胸胁刺痛,初必眩运自汗,二陈汤加 香附、枳壳、木香。如腰背气动发痛者,枳甘散、流气饮 子,俱加葱白,服后卧少时。如思虑忧心,痛从背起至 胸胁者,人参四分,木通二分,煎汤,吞当归龙荟丸。 饮食积痛风,初必胸满呕吐,二陈汤加乌药、枳壳,或 单苍耳丸。因食厚味积痰,脾胃髀枢左右发痛一点, 延及膝骭,肿大,恶寒夜剧者,潜行散为主,加甘草梢、 苍术、犀角、川芎、陈皮、牛膝、木通、白芍,入姜汁煎服,病 稍减,去犀角,加牛膝、龟板、归身尾,冬月加桂夏,加黄 芩。又有遍身游走痒痛,状如虫啮,遇痒而进饮食,则 虫亦餍饫其间,庶不致频频啮也。宜“麝香丸。”

留饮四肢历节,气短脉沉,久则令人骨节蹉跌,恐为 癫痫,宜导痰汤加减。痰饮者,古半硝丸。气短倦怠者, 六君子汤加南星。

酒湿痛者,用黄蘗、威灵仙各五分,苍术二钱,陈皮、芍 药各一钱,甘草三分,羌活二分,水煎服。

血虚,四物汤加龟板、秦艽。有火者,调潜行散。有瘀血 者,加大黄、桃仁、红花微利之。性急发热者,加酒芩、黄 蘗。肢节肿痛,脉涩者,加桃仁。历年不愈者,倍加木通 出汗,或发红丹即愈。若不愈者,痛风丸、二妙苍蘗散、 三妙丸。

虚气历节,痛如锤锻者,四君子汤加桂、附、白芍。 血气俱虚挟痰火者,八物汤加羌活、防风、黄蘗、龟板。 劳伤者,趁痛散、血风丸、劫劳散。阴虚,虎潜丸、“补阴丸。” 痛风因是风热风湿得者,初起与伤寒相似,宜分表 里治之。表证,九味羌活汤。气虚表实,骨节痛者,六一 散加香附、黄芩,水煎,或姜汁糊丸散。

里证,五积交加散加大黄。痰湿热者,导水丸。病愈后 大便闭,稍虚者,麻子仁丸。骤痛不可忍者,用枫寄生 焙干浸酒常服微醉。通用史国公浸酒方。万应膏。 属内因者,宜消瘀血,养新血,兼理痰火,则血活气和, 痛无不止。又不愈者,间用升降之剂,或专养血补脾。 如久病及亡血产后病此者,俱不宜用风药燥血。

痹证 编辑

痹者,气闭塞不通流也。或痛痒,或痳痹,或手足缓弱, 与痿相类。但痿属内,因血虚火盛肺焦而成,痹属风 寒湿三气侵入而成,然外邪非气血虚则不入,此所 以痹久亦能成痿。又痹为中风之一,但纯乎中风,则 阳受之,痹兼风寒湿三气,则阴受之,所以为病更重。 观宋明医钱仲阳,自患周痹偏废,不能全愈,可见 《经》言:“春为筋痹,夏为脉痹,仲夏为肌肉痹,秋为皮痹, 冬为骨痹”,言皮脉肌筋骨,各以时而受风寒湿之邪 也。大概风湿多侵乎上,肩背痳木,手腕硬痛;寒湿多 侵乎下,脚腿木重。若上下俱得,身如板夹,脚如石坠, 须分风寒湿多少治之。风多痛走不定,寒多掣痛,周 身拘急,手足冷痹与痛风同,湿多浮肿,重著一处不 移。风多乌药顺气散、三痹汤、越婢汤、单豨莶丸。寒多, 五积散加天麻附子,或蠲痹汤。寒湿,五积交加散。湿 多,川芎茯苓汤、当归拈痛汤、防己黄芪汤、羌活胜湿 汤、续断丸。冷痹:身寒不热,腰脚沉冷,即寒痹之甚者, 三痹汤合三五七散,或舒经附子理中汤。热痹:或湿 生热,或风寒郁热,身上如鼠走,唇口反纵,肌肉变色, 宣明升麻汤;风寒湿热痹,二妙苍蘗散等分,加虎胫 骨、防风减半,水煎服。

风寒湿三邪交侵。在皮则顽不自觉,遇寒则急,遇热 则纵,应乎肺,其证气喘烦满。在脉则血滞,六脉涩而 紧,面无色;应乎心,其证心烦上气,嗌干善噫;在肌肉 则四肢不仁;应乎脾,其证怠惰呕吐。在筋则屈而不 伸,应乎肝,其证夜卧多惊,溺涩小腹痛。在骨则“重不 能举,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应乎肾,其证心腹胀满。”初 入皮肤血脉,邪轻易治;留连筋骨,久而不痛不仁者 难治。久久不愈,五痹,复感三邪,渐入五脏,卧不起床, 泻多食少,亦如中风入脏者死。

初起强硬作痛者,宜疏风豁痰;沉重者,宜流湿行气。 久病须分气血虚实、痰瘀多少治之。气虚痹者,关节 不充,一身如从水中出,阳虚阴盛也,四君子汤加肉 桂、生附,或川附丸。血虚痹者,皮肤不仁,《济生》防风汤, 或黄芪建中汤去饴加桂枝。挟瘀血者,四物汤加桃 仁、红花、竹沥、姜汁。挟痰者,手足痳痹,多睡眩运,《济生茯苓汤,或二陈汤加竹沥、姜汁。肾脂枯涸不行,髓少 筋弱,冻栗挛急者,十全大补汤、地仙丹。通用五痹擦 痹法。初病骤用参、芪归地,则气血滞而邪郁经络不 散。虚者,乌头粥行湿流气散主之。

痳属气虚,木属痰凝,此概言耳。有因虚而风寒湿三 气乘之,痳木并作者,有气血俱虚,但痳不木者。盖痳 犹痹也。虽不知痛痒,尚觉气微流行,在手多兼风湿, 在足多兼寒湿。木则非惟不知痛痒,气亦不觉流行。 常木为血碍气间木为湿痰,皆经络凝滞,血脉不贯, 谓之不仁。或兼虚火,则肌肉𥆧动,不可误作风治。 周身掣痛痳者,谓之周痹,乃肝气不行也,宜先汗后 补,黄芪汤开目,痳木渐退。闭目甚者,升阳和中汤。皮 肤痳木者,补气汤。手足痳气虚者,补中益气汤去当 归、陈皮,加五味子、白芍、生甘草。虚甚挟风者,补中益 气汤正料加乌药、附子、羌活、天麻。十指痳木。胃有湿 痰死血者,二陈汤加二术、红花、桃仁,少加附子以行 经。左手脚腿偏痳疼痛,右口角并眼牵引侧视者,表 有风也,宜天麻黄芪汤。两腿痳者,导气汤。两脚痳木 如火热者,三妙丸。

凡味酸伤筋则缓,味咸伤骨则痿。令人发热,变为痛 痹痳木等证。慎疾者须戒鱼腥面酱酒酢肉,属阳助 火,但可量吃。若厚味过多,下必遗溺,上必痞闷,先用 二陈汤加芍药、黄连降火,然后用本证药。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