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二百九十一卷 |
第二百九十一卷目录
医部汇考二百七十一
血门一
黄帝素问〈五脏生成篇 平人气象论 三部九候论 阴阳别论 腹中论 厥
论 气厥论 四时刺逆从论 大奇论 五常政大论 气交变大论 六元正纪大论
至真要大论〉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经脉篇 玉版篇 热病篇 五禁篇 百病始生篇〉
张机金匮要略〈吐血 衄血 尿血 下血〉
伤寒论〈吐血 衄血 便血〉
华佗中藏经〈吐血证脉 衄血证脉 便血证脉〉
王叔和脉诀〈危脉〉
孙思邈千金方〈吐血 鼻衄〉
朱肱活人书〈伤寒吐血 伤寒鼻衄〉
严用和济生方〈吐衄〉
刘完素六书〈上溢 鼻衄 便血〉
李杲十书〈吐衄〉
朱震亨心法〈吐血 呕血 欬咯血 衄血 溺血 下血 肠风脏毒〉
平治会萃〈下血 血属阴难成易亏论〉
戴思恭证治要诀〈总辨 吐血 咯血 嗽血 鼻衄 舌衄 牙宣 汗
血 小便血 泻血 肠风脏毒〉
楼英医学纲目〈总论 呕血 鼻衄 溺血 下血 肠风辨〉
艺术典第二百九十一卷
医部汇考二百七十一
编辑血门一
编辑《黄帝素问》
编辑
《五脏生成篇》
编辑
诸血者皆属于心。
〈注〉血者,神气也。中焦之汁,五脏之精,奉心神化,赤而为血,故诸血皆属于心。
《平人气象论》
编辑
臂多青脉曰“脱血。”
〈注〉臂内浮见之络脉多青,因血脱而不华于血也。
《三部九候论》
编辑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
〈注〉血病者,邪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故身有痛也。
《阴阳别论》
编辑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注〉阴气结于内。而不得留行。则血亦留聚而下泄矣。一阴结便血一升。二阴并结,便血二升。三阴俱结,便血三升。此概三阴而言也。
《腹中论》
编辑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 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 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少年时有所 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注〉胸胁支满者,肝虚则胸胁胀满。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肝气伤,故妨于食。肝臭臊,肺臭腥,不能淡渗皮毛,则肺虚无所归藏于肝,则肝虚。肝肺两虚,是以病至则先闻腥臊臭也。肺气虚,出清液,肝脏虚,先唾血也。不能充肤热肉,则四支冷;肝开窍于目,故目眩也。肝主剅泄,时时前后血者,肝无所藏而虚泄矣。醉以入房,在男子则精伤,在女子则月事衰少不来。气生于精血,精血虚脱,则气竭矣。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鱼骨一, 茹藘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 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注〉骨主补益肾脏之精血。茹藘即茜草,能生血通经。丸以雀卵者,因气竭肝虚,补血而补气也。气血乃中焦所生,故宜饭后而服。鲍鱼味咸气臭,主利下行,故饮鲍鱼汁以利肠中,而后补肝也。
《厥论》
编辑
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
〈注〉阳气厥逆,故僵仆。阳气上逆则呕血,阳热在上则衄血。此太阳之气,厥逆于上,以致迫血上行。
阳明厥逆,喘欬身热,善惊,衄呕血。
〈注〉阳明悍热之气上逆,则迫血妄行。
《气厥论》
编辑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 为衄蔑瞑目。
〈注〉胆气上升,则热随入脑,脑渗则为涕,而热气上升于络脉则为衄。淡渗皮毛之血,不能化液为汗,则为蔑。邪热伤气而阳气虚,则目瞑。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注〉肝主血,故热甚则衄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注〉胞移热于膀胱。是经血之邪。移于膀胱。故溺血。
《四时刺逆从论》
编辑
少阴涩,则病积溲血。
《大奇论》
编辑
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
〈注〉脉搏击而血衄者,经热盛而迫血妄行,血脱故身热也。悬钩者,心之脉也。浮者,肺之脉也。心主血脉,肺主皮肤,而开窍在鼻,心脉来盛,上乘于肺而致衄,此衄之常脉也。
《五常政大论》
编辑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喘呕寒热,嚏,鼽衄鼻 窒。
〈注〉喘呕,寒热嚏,鼽衄鼻窒,肺之病也。
金不及曰“从革。”从革之纪,其病嚏欬鼽衄,从火化也。
〈注〉嚏欬、鼽衄,金之病也。
少阳司天,欬嚏鼽衄、鼻窒。
〈注〉“欬嚏”、鼽衄、鼻窒,皆肺病也。
《气交变大论》
编辑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欬喘血溢,血泄 注下。上临少阴、少阳,下甚血溢泄不已。太渊绝者,死 不治。
〈注〉“诸戊之岁,火运太过”,火胜则金,故金肺受邪,肺朝百脉,阳脉伤则血溢于上,阴脉伤则血泄于下,上临少阴少阳,是司天与岁运相合,火气更甚,心主血脉,下甚则迫血下泄而不已也。太渊,肺金之俞穴,火亢极而金气已绝,故为不治之死证。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甚而血溢。太冲绝者, 死不治。
〈注〉诸庚之岁,金运太过,燥气流行,则肝木受病。肝主藏血,故血溢也。太冲,肝之俞脉。
岁金不及,炎火迺行,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
〈注〉岁金太过,六乙岁也。金运不及,则所胜之火气乃行,肺俞在肩背,故民病肩背,肺是动,甚则交两手而瞀。鼽嚏,肺病也。血便注下,火迫血液下注也。
《六元正纪大论》
编辑
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初之气,其病气怫于 上,血溢血崩。
〈注〉“少阳司天,寅申岁也。初之间气,乃少阴君火主气,乃厥阴风木。”血溢血崩,风火之为病也。
三之气,民病血溢鼽衄。
〈注〉民病血溢鼽衄,风火之气也。
太阴司天之政,初之气,民病血溢。
〈注〉感风湿之气所致。
四之气,民病腠理热,血暴溢衄。
〈注〉诸证乃热气为病也。
少阴司天之政,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民病欬喘, 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眦疡,寒厥嗌干,肿上。
〈注〉欬喘,血溢,鼽衄,目赤,眦疡,嗌干,肿上,热病生于上也。血泄,寒厥,清病生于下也。
阳明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四之气,骨痿血便。
〈注〉四之加临,客气乃太阳寒水,主气乃太阴湿土。岁半以后,乃少阴君火主气,反为寒湿相加,故民病便血等证。
火郁之发,民病血溢流注。
〈注〉火热盛而精血伤也。
少阴所至,为悲妄衄蔑。
〈注〉此秋病之常也。
《至真要大论》
编辑
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血见,嗌痛颔肿。
〈注〉太阳在泉,丑未岁也。心主血,而太阳寒水之气逼之,故血见嗌痛颔肿。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溺赤,甚则血便。
〈注〉“少阳在泉,巳亥岁也。”热在下焦,故溺赤,甚则血出于小便也。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火行其政,民病唾血,血泄鼽衄, 病本于肺。尺泽绝,死不治。
〈注〉少阴司天,子午岁也。唾血血泄,乃热淫而迫血妄行也。尺泽,肺之合穴脉。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欬唾则有血,病本于肾。太谿绝, 死不治。
〈注〉太阴司天,丑未岁也。欬唾有血者,心火在上,而不得上下之相济也。太谿,肾之动脉。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欬 唾血,心烦,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天府绝,死不 治。
〈注〉“少阳司天,寅申岁也。”火淫所胜,故金政不平。唾血,火热盛也。鼽衄,甚而及于肺也。此火淫胜金,故病本于肺。天府肺脉,肺气已绝,故死不治。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血变于中。民病厥心痛,呕血,血
泄鼽衄,病本于心,神门绝,死不治〈注〉“太阳司天,辰戌岁也。”呕血鼽衄,乃阳热中盛之证。
少阴司天,客胜,甚则胕肿血溢。
〈注〉“少阴司天,初之气,乃太阳寒水;三之气,乃少阴君火。”甚则胕肿,太阳寒水之气胜也。血溢,疮疡,欬喘,君火之气胜也。
少阳司天,客胜则血溢。
〈注〉“少阳司天”,初气三气,乃“君相二火”;二之气,乃太阴湿土,血溢感湿热而然也。
阳明司天,清复内馀,则欬衄嗌塞,心鬲中热,欬不止, 而白血出者,死。
〈注〉“清复内馀”者,清肃之客气入于内,而复有馀于内也。欬衄嗌塞,心鬲中热,皆肺病也。“白血出”者,血出于肺也。
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惊瘛欬衄,火气内发,上为口糜, 呕逆,血溢、血泄,甚则入肺,欬而血泄,尺泽绝,死不治。
〈注〉少阳之火复发于秋冬之时,是以热乘心肺,而为惊瘛欬衄诸血证也。
《灵枢经》
编辑
《邪气脏腑病形篇》
编辑
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微涩为血 溢。
〈注〉缓者多热。心主血,热则上溢而时唾血也。涩者多血少气,血多故溢于上也。
肺脉微急,为肺寒热,怠惰欬唾血。微滑为上下出血, 涩甚为呕血。
〈注〉肺寒热者,皮毛热也。寒在皮毛,故微急。肺主气,怠惰欬唾血,肺气虚寒之所致。滑主阳气盛,微则上下血出,血随气行也。涩主多血少气,血多气少,则血留不行,故为呕血。
肝脉大甚,为内痈,善呕衄。
〈注〉大主肝气盛,盛则郁怒而不得剅达,故为内痈呕衄,肝气逆于上也。
《经脉篇》
编辑
足少阴之脉是动,欬唾则有血,喝喝而喘。
〈注〉欬唾则有血,喝喝而喘者,少阴之生气,不上交于肺,而肺气上逆也。
《玉版篇》
编辑
胸胀便血,其脉大时绝,逆也。欬溲,血形血脱脉搏,逆 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逆也。如是者,不过一时 而死矣。
〈注〉此气血之逆于气分也。
衄而不止。脉大逆也。欬而溲血脱形。其脉小劲逆。如 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
〈注〉此气血之逆于经脉也。
《热病篇》
编辑
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 死。脉代者,一日死。
〈注〉微细,少阴之脉也。少阴之上,君火主之。病者溲血,病足少阴之水脏也。口中干,病手少阴之君火也。
热病汗不出。呕下血者死。
〈注〉此为外热不解,而入于阴之经也。
《五禁篇》
编辑
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衃。血衃笃重。是 逆也。
〈注〉“淫”者,酷虐之邪。“夺形”者,邪伤形也。色夭然白,及后下衃血笃重者,形气消于外,血液脱于内,血气外内之离脱也。
《百病始生篇》
编辑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 血内溢则后血。
〈注〉阳络者,上行之络脉伤,则血溢于上而为衄。阴络者,下行之络脉伤,则血内溢而为后血。
《汉张机金匮要略》
编辑
吐血
编辑《吐血篇》曰:“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 手按之绝者下血。烦欬者,必吐血。”
夫吐血欬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夫酒客欬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 为虚,虚寒相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 亡血。
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栗而振。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衄血
编辑《虚劳篇》曰: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 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衄血篇》曰:“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 睛慧了,知衄今止。”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 得眠。”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尿血
编辑《五脏篇》曰:“热在上焦者,因欬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 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 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 血;有热者必痔。”
下血
编辑《下血篇》曰:“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 手按之绝者,下血。烦欬者,必吐血。”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消渴篇》曰。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伤寒论》
编辑
吐血
编辑《辨脉篇》曰:“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 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 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 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 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 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 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 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 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塞不通,口急 不能言,战而栗也。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剅,剅则其肤空,缓者胃气 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 经,而血乃成,营盛则其肤必剅,三焦既绝,名曰血崩。 《太阳篇》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 阳自和者,必自愈。”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 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 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少阴篇》曰:“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 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 难治。”
衄血
编辑《太阳篇》曰:“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 之。”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汗者,与承气汤。其小便 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 宜桂枝汤。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 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 小便难。
《阳明篇》曰:“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此必衄。
便血
编辑《太阳篇》曰:“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 也。脉浮滑者。必下血。”
《厥阴篇》曰:“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 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 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华佗中藏经》
编辑
《吐血证脉》
编辑
病劳人脱肛,骨肉相失,声散呕血,阳事不禁,梦寐交 侵,呼吸不相从,昼凉夜热者,死。吐脓血者亦死。 吐血,其脉浮大牢数者死。
肝脉微缓。主脾太急。内痈吐血。
心脉微缓。则吐血。
肺病,吐衄血,皮热脉数,颊赤者,死。又久欬而见血,身 热而短气,脉当涩,今反浮大,色当白,今反赤者,火。 《金十》死不治也。
肺中热则唾血,其脉细、紧、浮、数芤,皆主失血。此由躁 扰嗔怒劳伤得之,气结壅所为也。又饮酒中风,言则 肺发欬嗽,喘闷见血者,不可治,无血者可治。面黄色 白,亦可治。肺病颊赤者死。
肾寒则阴中与腰脊俱疼,面黑耳干,哕而不食,或呕 血,又喉鸣,坐而喘欬血出,亦为肾虚,寒气欲绝也。
《衄血证脉》
编辑
心虚则恐惧多惊,忧思不乐,胸腹中若痛,言语战栗,
恶寒恍惚,面赤目黄,喜衄。诊其脉左右寸口两虚而微者是也。衄血。其脉浮大牢数者死。
《便血证脉》
编辑
大肠热极则便血。又风中大肠则下血。
泻血,其脉浮大牢数者死。
肾绝,大便赤涩,下血,耳干脚浮,舌肿者,六日死。
《晋王叔和脉诀》
编辑
《危脉》
编辑
芤时眼暗或吐血,四肢瘫痪不能行。
欬而唾血羸瘦形,其脉疾大必难任。
吐血但出不能止,命应难返没痊平。
鼻衄吐血脉沉细,忽然浮大即倾危。
《唐孙思邈千金方》
编辑
吐血
编辑吐血有三种,有内衄,有肺疽,有伤胃。内衄者,出血如 鼻衄,但不从鼻孔出,是近从心肺间津液出,还流入 胃中,或如豆羹汁,或如切歺血,凝停胃中,因即满闷 便吐,或去数斗至一石者是也。得之于劳倦饮食过 常所为也。肺疽者,或饮酒之后,毒满闷,吐之时,血从 吐后出,或一合半升、一升是也。伤胃者,因饮食大饱 之后,胃中冷,则不能消化。不能消化,便烦闷,强呕吐, 使所食之物与气共上冲蹙,因伤裂胃口,吐血色鲜 正赤,腹绞痛,自汗出,其脉紧而数者,为难治也。凡吐 血后,体中但自然心中不闷者辄自愈。假令烦 躁。心中闷乱。纷纷呕吐。颠倒不安。医工又与黄土汤、 阿胶散。益加闷乱。卒至不济。如此闷者。当急吐之。
鼻衄
编辑鼻头微白者亡血。设令微赤,非时者死。病人色白者, 皆亡血也。凡时行衄,不宜断之。如一二升已上,恐多 者可断。即以龙骨末吹之。九窍出血者,皆用吹之。
《宋朱肱活人书》
编辑
伤寒吐血
编辑伤寒吐血,由诸阳受邪,热初在表,应发汗而不发汗, 热毒入深,结于五脏,内有瘀积,故吐血也。瘀血甚者, 抵当丸;轻者,桃仁承气汤,兼服“犀角地黄汤、三黄丸。”
伤寒鼻衄
编辑伤寒太阳证,衄血者乃解,盖阳气重故也。仲景所谓 “阳盛则衄。”若脉浮紧无汗,服麻黄汤不中病,其人发 烦目瞑,剧者必衄。小衄而脉尚浮紧者,宜再与麻黄 汤也。衄后脉已微者,不可行麻黄汤也。若脉浮自汗, 服桂枝汤不中病,桂枝证尚在,必头疼甚而致衄。小 衄而脉尚浮者,宜再与桂枝也。衄后脉已微者,不可 “行桂枝汤也。”大抵伤寒衄血,不可发汗者,为脉微故 也。脉已微者,黄芩芍药汤、犀角地黄汤。衄血不止者, 茅花汤。若衄而渴,心烦,饮则吐水,先服五苓散,次服 竹叶汤。
问:“阴证有衄血者乎?阴证自无热,何缘有衄?若少阴 病,但厥无汗,强发之,必动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 鼻,或从耳目,是谓上厥下竭,为难治。”
《严用和济生方》
编辑
吐衄
编辑《医经》所载失血有三种:一曰内衄,二曰肺疽,三曰伤 胃是也。盖心主血,肝藏血,肺主气,血为荣,气为卫,相 随上下升降,无有休息者也。六气不伤,七情不郁,荣 卫调平,则无壅决之虞。节宣失宜,必致壅闭,遂不得 循经流注,失其常度,故有妄行之患焉。夫血之妄行 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 血随气上,乃吐衄也。大抵脉芤为失血,沉细者易治, 浮大者难治。又有感冒汗后不解,郁干经络,随气涌 泄,而成衄血。思虑伤心,心伤则吐衄,肺伤亦令人唾 血。又有折伤吐血。治疗之法,当以证别之,乃可施治。
《金刘完素六书》
编辑
上溢
编辑血溢者,上出也。心养于血,故热甚则血有馀而妄行。 或谓呕吐紫凝,血为寒者,误也。此非冷凝,由热甚销 铄,以为稠浊,而热甚则水化制之,故赤兼黑而为紫 也。
鼻衄
编辑衄者,阳热怫郁,干于足阳明而上热甚则血妄行,而 为鼻衄也。
“衄蔑”,血污,血出也。污者,浊也。心火热极,则血有馀,热 气上甚,则为血溢,热势亢极,则燥而污浊,害承乃制, 则色兼黑而为紫也。
伤风汗下不解,热郁经络,随气涌泄为衄。或清道闭 涩,流入胃脘,吐出清血,及鼻衄。吐血不尽,馀血停留, 以致面黄,大便黑,犀角地黄汤。发狂加黄芩、大黄。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浊涕不止,如渊泉下渗而 下,久不已,衄血为患,防风汤主之。
胆受胃热,循脉而上于脑,阳络溢,血妄行在鼻,空蔑, 目瞑者,定命散主之。
衄血,先服朱砂、蛤粉,次服木香、黄连。大便结者,下之用大黄、芒硝、甘草、生地。溏软者,栀子、黄芩、黄连,可选 用之。
便血
编辑《血溢》,热客下焦,而大小便血也。
结阴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以阴气内结,故 不得通行,血气无宗,渗入肠下,致使渐多。
《元李杲十书》
编辑
吐衄
编辑如两寸脉芤,血在上焦,或衄血,或呕血,与犀角地黄 汤则愈。
脉沉为在里,荣卫内结,胸满必吐血。
心气不足,则吐衄血,用泻心汤何也?曰:心气独不足, 则不当吐衄也。此乃邪热因不足而客之,故为吐衄, 以寒泄其热,以苦补其心,盖两全之义也。
血不足,须用甘草。血色瘀黑,用熟地黄;血色鲜红,用 生地黄。若脉洪实痛甚,用酒大黄,和血止痛,用当归。 《经》云:怒气逆甚则呕血,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 口,取天府穴。又足少阴肾之脉,从肾上贯肝,入肺中, 循喉咙。其病则饥不欲食,面黑如地色,欬嗽则有血。 夫气者阳,血者阴也。故《经》言:“阳明厥逆,怒则气逆,暴” 瘅内逆者是也。
衄血者,若但头汗出,身无汗,及汗出不至足者死。
《朱震亨心法》
编辑
吐血
编辑吐血阳盛阴虚,故血不得下行,因火炎上之势而上 出,脉必大而芤。大者发热,芤者血滞与失血也。大法 补阴益火,使复其位。用交趾桂五钱为末,冷水调服。 山栀子最清胃脘之血。
“吐血,觉胸中气塞,上吐紫血者,桃仁承气汤下之。” 先吐红,后见痰嗽,多是阴虚火动,痰不下降,四物汤 为主,加痰药、火药。先痰嗽后见红,多是痰盛积热,清 痰降火为急。痰嗽涎带血出,此是胃口清血,热蒸而 出。重者栀子,轻者蓝实。或暴吐紫血一碗者,无事吐 出为好,此热伤血死于中,四物汤、解毒汤之类。 吐血挟痰积方可下。若吐一二碗者。亦只补阴降火。 四物汤加火剂之类。挟痰。若用血药。则泥而不行。只 治火则止。吐血火病也。
大吐血不止,以干姜炮末,童便调从治之。喉管痰血, 用荆芥散。若吐血,一方以童便一分,酒半分,擂柏叶 温饮,非酒不行。
呕吐血出于胃也。实者犀角地黄汤主之。虚者。小建 中汤加黄连主之。
凡血证上行,或唾,或呕,或吐,皆逆也。若变而下行,为 恶痢者,顺也。上行为逆,其治难;下行为顺,其治易。故 仲景云:“畜血证,下血者,当自愈也。”与此意同。若无病 人,忽然下痢,其病进也。今病血证上行而复下行恶 痢者,其邪欲去,是知吉也。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胜也;身凉脉静者 易治,是正气复也。故《脉诀》云:“鼻衄吐血沉细宜,忽然 浮大即倾危。”
《治血》防风为上使,连参、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不 可不知。
经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汁服之立效。
呕血
编辑呕血火载血上,错经妄行,若脉大发热,喉中痛者,是 气虚,用参。蜜炙黄蘗荆芥当归生地黄用之。 呕血用韭汁、童便、姜汁磨郁金同饮之。其血自清。 火载血上。错经妄行四物汤加炒山栀、童便、姜汁。 怒气逆甚则呕血。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但 怒气致血证者则暴甚。故《经》曰:“抑怒以全阴者”是也。 否则五志之火动甚。火载血上,错经妄行也。用柴胡、 黄连、黄芩、黄。地骨生熟地白芍水煎服。虚者,以“保 命生地黄散”加天门冬、枸杞、甘草等分,水煎服。
欬咯血
编辑欬血火升,痰盛身热,多是血虚,四物汤加减用。 咯血乃痰带血丝出者,用姜汁、青黛、童便、竹沥,入血 药中用,如四物汤加地黄膏、牛膝膏之类。
咯唾血,出于肾,以天门冬、麦门冬、贝母、知母、桔梗、百 部、黄蘗、远志、熟地、牡蛎、姜、桂之类。
痰涎血出于脾,以葛根黄。黄连芍药当归甘草沉 香之类主之。
衄血
编辑衄血,凉血行血为主,大抵与吐血同用,山茶花为末, 童便、姜汁、酒调下,或犀角地黄汤入郁金同用。如黄 芩、升麻、犀角能解毒,又以郁金末,童便、姜汁、酒调服。 治血汗血衄,以人中白,新瓦上火逼干,入麝香少许, 研细,酒调下。《经验》:人中白,即溺盆白垽秋石也。 衄血出于肺,以犀角、栀子、黄芩、升麻、芍药、生地黄、紫 菀、丹参、阿胶之类主之。
鼻通于脑,血上溢于脑,所以从鼻而出。凡鼻衄并以 茅花调止衄散,时进浙二泔,仍以麻油滴入鼻,或以萝卜汁滴入鼻亦可。又茅花、白芍药、对半尤稳。
溺血
编辑溺血属热,用炒山栀水煎服,或小蓟、琥珀。血虚,四物 加牛膝膏,实者当归承气汤下之,后以四物加山栀。 痛者为淋,不痛者为溺血。溺血先与生料五苓散加 四物汤。若服不效,其人素病于色者,此属虚,宜五苓 散和胶艾汤吞鹿茸丸,或辰砂香散,或四物加生地 黄、牛膝,或四物加黄连、棕灰,又六味地黄丸为要药。 茎中痛用甘草梢,血药中少佐地榆、陈皮、白芷、棕灰。 劫剂用《瑞竹堂》蒲黄散,或单用蒲黄,或煎葱汤调郁 金末服。又文蛤粉入煎剂妙。
大抵小便出血则小肠气秘,气秘则小便难。痛者为 淋,不痛者为溺血。并以油头发烧灰存性为末,新汲 水调下,妙。或煎车前草叶,调车前子末二钱服。
下血
编辑下血其法不可纯用寒凉药,必于寒凉药中加辛味 为佐。久不愈者,后用温剂,必兼升举药中加酒浸炒 凉药,如酒煮黄连丸之类,寒因热用故也。有热,四物 加炒山栀子、升麻、秦艽、阿胶珠,去大肠湿热也。属虚 者,当温散四物加炮干姜、升麻,或用白芷五倍子丸。 胃清血,非蓝实不除。
下血当别其色。色鲜红为热。以连蒲散。若内蕴热毒。 毒气入肠胃。或因饮酒过多。及啖糟藏炙引血入 大肠,故下血鲜红,宜黄连丸,或一味黄连煎。若大下 不止者,宜四物汤加黄连、槐花,仍取《血见愁》少许,生 姜捣取汁,和米饮服。于《血见愁草》中,加入侧柏叶,与 生姜同捣汁尤好。毒暑入肠胃下血者,亦宜一味黄 连,入槐花煎服。血色瘀者为寒,逐气走冷,寒入客肠 胃,故下瘀血,宜理中汤温散。风入肠胃,纯下清血或 湿毒,并宜胃风散,加枳壳、荆芥、槐花。妭扑内损恶血 入肠胃,下血浊。如瘀血者,宜黑神散加老黄茄为末, 酒调下。《内经》云:“下血为内伤络脉所致”,用枳壳一味 服。又方:用黄连、枳壳各二两,槐花八两同炒,去槐花 不用,止以二味煎服,立效,以解络脉之结也。
肠风脏毒
编辑肠风独在胃与大肠出,用黄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 定肠风痛,用苍术、滑石、当归、生地黄、黄芩、甘草。若兼 风者,苍术、秦艽、芍药、香附。
肠胃不虚,邪气无从而入。人惟坐卧风湿,醉饱房劳, 生冷停寒酒。积热,以致荣血失道,渗入大肠,此肠 风脏毒之所由作也。挟热下血清而色鲜,腹中有痛; 挟冷下血浊以色黯,腹中略痛。清则为肠风,浊则为 脏毒。有先便而后血者,其来也远;有先血而后便者, 其来也近。世俗粪前粪后之说非也。治法大要,先当 解散肠胃风邪,热则用败毒散,冷者与《不换金》正气 散,加川芎、当归,后随其冷热而治之。盖芎归汤乃调 血之上品,热者加茯苓、槐花,冷者加茯苓、木香,此则 根本之论也。虽然,精气血气生于谷,气伤则大肠下 血,大抵以胃药收功,以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枳壳 散、小乌沉汤和之,胃气一回,血自循于经络矣。 肠风者,邪气外入,随感随见。脏毒者,蕴积毒久而始 见。《三因方》。五痔肠风脏毒。辨之甚详。二证皆以四物 汤加刺猬皮。
《平治会萃》
编辑
下血
编辑凡用血药,不可单行单,止。有风邪下陷,宜升提之。盖 风伤肝,肝生血,故有湿伤血,宜行湿消热可也。 《内经》谓:“身热即死,寒则生”,此亦是大概言之,必兼证 详之则可。今岂无身热生寒而死者。
脉沉小流连或微者,易治;脉浮大洪数者,难愈。宜滑 不宜弦。
《血属阴难成易亏论》
编辑
《内经》云:荣者,水谷之精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 乃能入于脉也。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于 肝。脾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视, 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 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入 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注之于脉,少则涩,充 则实,常以饮食日滋,故能阳生阴长,取汁变化,而赤 为血也。生化旺则经络恃此而长养,衰耗竭则百脉 由此而空虚,可不谨养哉!故曰:“血者,神气也,持之则 存,失之则亡。”是知血盛则形胜,血弱则形衰,神静则 阴生,形役则阳充,阳盛则阴必衰,又何言阳旺而生 阴血者,何哉?盖谓血气之常,阴从乎阳,随气运行于 内,而无阴以羁束之,则气何以树立?故其致病也易, 而调治也难,以其比阳常亏而又损之,则阳易充,阴 易乏矣。《诸经》有云:“阳道实,阴道虚,阳道常饶,阴道常 乏。阳常有馀,阴常不足。”以人之生也,年至十四而经 行,至四十九而经断,可见阴血之难成易亏如此。阴 气一亏伤,所变之证,妄行于上,则吐衄;衰涸于外,则 虚劳;妄返于下,则便红稍血热则膀胱癃闭;溺血渗透肠间,则为肠风;阴虚阳搏,则为崩中;湿蒸热瘀,则 为滞下;热极腐化,则为脓血;火极似水,血色紫黑;热 盛于阴,发为疮疡;湿滞于血,则为痛痒瘾疹;皮肤,则 为冷痹;畜之在上,则喜忘;畜之在下,则喜狂堕恐跌 仆,则瘀恶内凝。若分部位,身半已上,同天之阳,身半 已下,同地之阴。此特举其所显之证者,治血必血属 之药,欲求血药,其四物之谓乎?河间谓“随证辅佐,谓 之六合汤”者,详言之矣。余故陈其气味专司之要,不 可不察。夫川芎血中之气药也,通肝经,性味辛散,能 行血滞于气也;地黄血中血药也,通肾经,性味甘寒, 能生真阴之虚也。当归分三,治血中主药。通肾经,性 味辛温,全用能活血,各归其经也。芍药,阴分药也,通 脾经,性味酸寒,能和血气,定腹痛也。若求阴药之属, 必于此而取则焉。《脾胃论》有云:“若善治者,随经损益, 损其一二味之所宜,为主治可也。”此特论血病,而求 血药之属者也。若气虚血弱,又当从长沙,血虚以人 参补之,阳旺则生阴血也。若四物者,独能主血分受 伤,为气不虚也。辅佐之属,若桃仁、红花、苏木、血竭、牡 丹皮者,血滞所宜;蒲黄、阿胶、地榆、百草霜、榈灰者,血 崩所宜;乳香、没药、五灵脂、凌霄花者,血痛所宜。苁蓉、 琐阳、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败龟板者,血虚所 宜。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干姜桂者。血寒所宜。生 地黄元参者。血热所宜。此特取其正治之大略耳。以 其触类而长。可谓无穷之应变矣。
《经》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 十四而精绝,女子四十九而经断。”夫以阴气之成,止 供给三十年之运用,已先亏矣。人之情欲无涯,此难 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纵欲也?
《明戴思恭证治要诀》
编辑
《总辨》
编辑
“欬血”者,嗽出痰,内有血者是。“呕血”者,呕全血者是。“咯 血”者,每欬出皆是血疙瘩。“衄血”者,鼻中出血、溺血、小 便出血。“下血”者,大便出血。虽有各名,俱是热证,但有 虚实新旧之不同,或妄言为寒者,误也。
吐血
编辑吐血者,血溢入浊道,留聚膈间,满则吐血,名曰内衄, 宜苏子降气汤加人参、阿胶各半钱,下养正丹。湿溢 血伤,能令吐血,肾著汤加川芎,名除湿汤。此乃湿毒 郁于经络,血溢妄行,从鼻则衄,衄行清道,吐行浊道, 流入胃脘,令人吐血,妄行于上,或吐或咯、或嗽,用琥 珀效者,固多有之,宜择末药中入此一味,或煎药去 滓。可调服。
吐血咯血,炒菉豆粉和小乌沈汤白汤点服。吐血不 止者,菜头捣汁呷之。咯血者,每日空心进一二呷,入 侧柏、沙参各一两,焙研末,入飞枼二钱,调如稀糊啜 服。
上膈壅热吐血,四物汤加荆芥、阿胶各半钱。更不止, 于本方中加大黄、滑石各半钱。或降气汤吞木香槟 榔丸,从大便导之。然此实热则可,虚劳则不可。 吐甚头运,发为寒热者,降气汤加四物汤各半贴,加 阿胶一钱。若单单发热者,茯苓补心汤。
胃伤吐血,宜理中汤加川芎、干葛各半钱,或只依《理 中》本方加川芎、扁豆尤好,不必干葛。渴则用葛 打损,恶血渗入胃中,以致吐血,宜先进苏合香丸,仍 以黑神散和小乌沈汤、童便调治。夏月伏暑吐血,茅 花汤调五苓散。有因劳力太过,吐血不止,苏子降气 汤加人参半钱煎。
有时或吐血两口,随即无事,数日又发,经年累月不 愈者,宜黑神散和小乌沈汤常服。吐血人多发渴,名 为血渴,四物汤、十全大补汤,量胃气虚实用之。吐血 后血止而变生诸证者,见。血证。
咯血
编辑咯血,不嗽而咯出血也。初得病且宜白扁豆散,加入 生地黄、藕节各五钱尤佳,及浓磨京墨,调黑神散、小 乌沈汤各一钱,或新掘生地黄,净洗生姜少许,捣汁 去滓温进。又有以生姜一片,四面蘸百草霜含咽,如 百草霜已淡吐出,再蘸如姜已无味则吐出,易之,嗽 血亦止。
劳瘵吐咯血,七珍散加阿胶、当归各半钱。恶甜人,更 加百药煎半钱,仍调锺乳粉尤佳。一味锺乳粉,用糯 火饮调。吐血、嗽血,亦治因饱屈身伤肺。吐血者,白芨 枇杷丸,或白芨莲须散。
嗽血
编辑“热壅于肺能嗽血,久嗽损肺,亦能嗽血。壅于肺者易 治,不过凉之而已,损于肺者难治,已久成劳也。”热嗽 有血者,宜金沸草散加阿胶半钱。劳嗽有血者,宜补 肺汤加阿胶、白芨各半钱。嗽血而气急者,补肺汤加 阿胶、杏仁、桑白皮各半钱,吞养正丹,或灵砂丹,或三 砂丹,间进百花膏。嗽血肺损,薏苡仁十两杵碎,水三 “升,煎取一升,入酒少许,分二三次服。或以薏苡仁研 细末,煮猪肺白蘸食之。猪心一个,竹刀切开,勿令相离,以沉香末一钱,半夏七个入在缝中,纸裹蘸小便 内令湿,煨熟取出,去半夏,只吃猪心。”此方嗽血、吐血 均治热嗽咽痛,痰带血丝,或痰中多血,其色鲜者,并 宜金沸草散。若服凉剂不愈,其色瘀者,此非热证。宜 杏子汤。
鼻衄
编辑诸失血而发热甚者,难治,十仅可一二全者。
有头风才发,则自衄不止,宜芎附饮,间进一字散。 有因虚致衄,此为上虚下盛,不宜过用凉剂,宜养正 丹及紫霞丹,仍佐以四物汤,多加芎、归,磨沉香服。 伤湿而衄,肾著汤加川芎,名“除湿汤。”
伤胃致衄,名“酒食衄。”妭扑致衄,名“折伤衄。”外喜怒忧 思诸气皆能动血致衄,名“五脏衄。”上膈极热而衄者, 金沸草散去麻黄、半夏,加茅花,如荆芥穗,或用黄芩 芍药汤,加茅花一撮。虚极者,茯苓补心汤。
饮酒过多,及食热物而衄,先用茅花汤。衄愈甚,则理 中汤加干葛、川芎各半钱。或止川芎,不必干葛。或于 理中汤去干姜,用干葛,或只依本方,并芎不必加,或 止用干姜、甘草二味。
妭而衄不止,苏合香丸一圆,或以小乌沉汤一钱,白 汤调下,或煎浓苏汤,独调小乌沉汤,或添入黑神散 一钱,盐汤调下亦得。仍蓦然以水喷其面,使载惊则 止。小乌沉浓苏汤调,非特妭而衄,而五窍出血皆治。 不因妭而衄者,亦治。诸窍血,皆可以水沃噀,惊则血 止。
曾病衄愈后,血因旧路,一月或三四衄,又有洗面而 衄,日以为常,此即水不通借路之意,并宜止血散,茅 花煎汤调下,或四物汤加石菖蒲、阿胶、蒲黄各半钱, 煎熟调火垎石膏末一匙头许,兼进养正丹。前诸证 服不效,大衄不止者,养正丹多服,仍佐之以苏子降 气汤,使血随气下。
衄后头运,“四物汤或芎归汤、十全大补汤。”
伏暑而衄者,茅花汤调五苓散。伏暑吐血者亦治。有 先因衄血,衄止而变生诸证,或寒热间作,或喘息无 寐,病状不一,渐成劳惫,当于虚损诸证详之。吐血同 治法。
舌衄
编辑舌衄,槐花为末掺之,或麦门冬煎汤,调“妙香散。”
牙宣〈即齿衄〉
编辑牙宣有二证,有风壅牙宣,有肾虚牙宣。风壅牙宣,消 风散擦之,兼服。肾虚牙宣,以肾主骨,牙者骨之馀,虚 而上炎,故宣服凉剂而愈。甚者,此属肾经下虚上盛, 宜盐汤下安肾丸,间进黑锡丹,仍用姜盐炒香附黑 色为末揩擦,其妙不可言也。
汗血
编辑病者汗出污衣,名曰“汗血。”皆由大喜伤心,喜则气散, 血随气行。妇人产蓐,多有此证,以葎草汁主之。 九窍血、舌血、牙血、汗血不愈,又当于衄血、吐血条相 参用之。
小便血
编辑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血淋见淋闭证。尿血先 与生料五苓散和四物汤,若不效,或素病于色者,此 属虚证,宜五苓散和胶艾汤吞鹿茸丸,或附子八味 丸,或辰砂妙香散加五苓散,吞二项丸子。若小便自 清后,有数点血者,五苓散加赤芍药一钱。亦有如砂 石色红,却无石淋之痛,亦属虚证,宜五苓散和胶艾 汤,或五苓散和辰砂妙香散,吞鹿茸丸、八味丸。或有 气闭而小便不通,至脐下气瘕结痛,以五香散闲服 独味琥珀末,以灯心汤下,甚效。女人多有此证。
泻血
编辑泻血当辨其色,“色鲜为热,色瘀为寒,热血连蒲饮,寒 血理中汤。”血色鲜红者,多因热毒入肠胃,或饮酒过 多,及啖糟藏炙。引血入大肠。故泻鲜血。宜连蒲散。 吞黄连阿胶丸。及香连丸。或一味黄连煎饮。
有肠风下血,以香附末加百草霜,米饮调服,加入麝 香少许,其应尤捷。
泻血色瘀者为寒。血逐气走泠,气入客肠胃,故下瘀 血,理中汤不效,宜黑神散,米饮调下,中用附子者佳, 或用胶艾汤加米煎吞震灵丹。
有风入肠胃,纯下清血,或风湿入肠胃,下如豆汁,或 下瘀血,并宜“胃风汤”、胶艾汤。
泻血或淡或浊,或鲜或瘀,亦宜胃风汤吞“驻车丸。”或 独泻血,或与粪俱出,当辨其色与所感施治。
有腹痛者,乃是血不循经,故尔作痛,却无里急后重 及缠坠等患,不可因痛认为血痢。
妇人因月事不通,血不循故道,从后分出者,当调其 经。见“妇人门。”
泻血过多,手足厥冷而眩运者,当审其寒热施治,不 可因眩运而便用附子热药。寒血犹可,热血为害不 小。
===肠风脏毒===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脏毒。或在粪前, 或在粪后,并宜米饮汤调枳壳散下,酒煮黄连丸,或 枳壳散,或乌梅丸。此乃因登圊,粪中有血,却与泻血 不同,或用小乌沉汤和黑神散,米饮调下。粪前后有 血皆可用,色瘀尤甚捷。
血色清鲜者,以瓦松烧灰研细,米饮调服,宜减桂五 苓饮,加茅花五分,吞荆梅花丸,仍以侧柏叶同姜烂 捣,冷水解下,入些米饮佳。
如血色淡浊者,胃风汤吞“蒜连丸”,或乌荆丸,或响灰 散,仍以米饮调香附末,或“三灰散。”
或久而不已。面色痿黄。渐成虚惫。下元衰弱者。宜黄。 四君子汤下“断红丸。”或“十全大补汤。”或“黄。”饮。诸 般肠风脏毒并宜生银杏四十九个。去壳膜烂研。入 百药煎末。丸如弹子大。每两三丸。空心细嚼米饮下。
《楼英医学纲目》
编辑
《总论》
编辑
“胸中聚积之残火,腹里积久之太阴,上下隔绝,脉络 部分,阴阳不通”,用苦热以定于中,使辛热以行于外, 升以甘温,降以辛润,化严肃为春温,变凛冽为和气, 汗而愈也。然馀毒土苴,犹有存者,周身阳和,尚未泰 然,胸中微躁而思凉饮,因食冷物,服凉剂,阳气复消, 馀阴再作,脉退而小,弦细而迟,激而为衄血唾血者 有之,心肺受邪也;下而为便血溺血者有之,肾肝受 邪也。三焦出血,色紫不鲜,此重沓寒湿化毒,凝泣水 谷道路,浸渍而成。若见血证,不详本源,便用凉折,变 乃生矣。阳证溢出鲜血,阴证下如豚肝上而血者黄。 桂枝汤、白芍当归汤。中而血者。当归建中汤。增损 胃风汤。下而血者。芎归术附汤。桂附六合汤。若三血 证。在行阳二十五度见黄。四君子汤主之。若三血 证在行阴二十五度,见当归四逆加吴茱𤣱主之。吐 血、衄血、便血,其人阴虚阳走,脉沉而散,外证虚寒无 热候,宜乌金丸散止之。法宜上用散,下用丸,次以木 香理中汤加大七气汤入川芎煎调苏合香丸温之。 治下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若血 瘀色紫者,陈血也,加熟地黄。若血鲜色红者,新血也。 加生地黄。若寒热者,加柴胡。若肌热者,加地骨皮。若 脉洪实痛甚者,加酒浸大黄。
呕血
编辑《经》云:“怒则气逆,甚则呕血”,故气上矣。又云:“阳气者,大 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此皆怒则伤肝 气而呕血,以黄连、香附、青黛、柴胡、甘草平其肝,自愈 矣。宜服赤茯苓泻心汤。
鼻衄
编辑鼻衄血者,初出多不能止。用黄丹吹入鼻中,乃肺金 受相火所制然也。宜生料鸡苏散治之。
溺血
编辑小便出血,是心伏热在于小肠,宜镜面草自然汁,加 生蜜一匙服之,以“八正散”加麦门冬、葱煎服。如小便 涩痛,以海金砂细末调治之。
下血
编辑大便下血者,肺与大肠受热,宜四物同解毒药,入艾 煎下三黄丸调治之。
《肠风辨》
编辑
如下清血色鲜者,肠风也。血浊而色黯者,脏毒也。肛 门射如血箭者,虫痔也。又有一种下部虚,阳气不升, 血随气而降者。
“大便下血曰肠风”,切勿止涩。究其本末证状,先清其 表,后攻其里,其血自止。如脉洪大,宜四物合解毒汤 调治。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