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三百六十三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三百六十三卷目录
医部汇考三百四十三
伤寒门九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短气 摇头 瘛疭 不仁 直视 郁冒 动气
自利 筋惕肉𥆧 热入血室 发黄 发狂 霍乱 畜血 劳复〉
张从政儒门事亲〈解利伤寒〉
李杲十书〈辨阴阳 辨脉 辨内外 辨寒热 辨手心手背 辨口鼻 辨气
辨头痛 辨筋骨四肢 辨饮食 辨渴 伤寒之源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论两感 论
表里中三证 论传经 太阳证 太阳头痛 治不可越经 太阳禁忌 当汗 不当汗
当汗不汗 发汗过多 不当汗而汗 血证 知可解 证知解不解 脉知解不解
九味羌活汤解利法 当汗而下成协热利 里传表 误下变有轻重 五苓散为下药
药有标本阴阳 加减凉膈散 阳明证 阳明禁忌 论汗下 论诸白虎汤 烦躁 讝
妄 伤寒杂证发热相似 狂言讝语郑声 阳证发斑 伤寒有九经 三阳从中治 论
下 少阳证 少阳禁忌 论半表半里 热有虚实 潮热 太阴证 可汗 可温 可
下 知可解 太阴禁忌 少阴证 下利 少阴禁忌 六经发热治法〉
艺术典第三百六十三卷
医部汇考三百四十三
编辑伤寒门九
编辑《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编辑
短气
编辑伤寒短气,何以明之?短气者,气短而不能相续者是 矣。似喘而非喘者,有气上冲,而实非气上冲也。喘者, 张口抬肩,摇身滚肚,谓之喘也。气上冲者,腹里气时 时上冲也。所谓短气者,呼吸虽数而不能相续,似喘 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者,短气也。《经》所谓短气者 众,实为难辨之证,愚医莫识之,为治有误者多矣。要 识其短气之真者,气急而短促,谓之气短者是也。短 气有责为虚者,有责为实者,要当明辨之。《经》曰:趺阳 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此为短气之虚者也。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此外欲 解,可攻里也,此为短气之实者也。又有属表,又有属 里者,要当审视之。《经》曰:“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 更发汗则愈。与其风湿相搏,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 风不欲去衣,甘草附子汤主之者,是邪在表而短气 者也。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 枣汤主之。与其太阳病,医反下之,短气烦躁,心懊憹, 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是邪 气在里而短气者也,虚也,实也,在表也,在里也,皆作 短气,又何以辨虚实也?大凡心腹胀满而短气者,邪 在里而为实也;腹濡满而短气者,邪在表而为虚也。 大抵短气为实,《金匮要略》曰:“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又水停心下,亦令短气。《金匮要略》曰:“食少饮多,水停 心下,微者短气。”即此观之,短气之由亦众矣。必审其 形候,使的而不惑。必审其邪气在表里之不差。随证 攻之。了无不愈者矣。
摇头
编辑《伤寒》摇头,何以明之?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阳之脉,皆 上于头,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阳脉不治,则头为 之摇。伤寒摇头有三,皆所主不同也。有曰,摇头言者, 里痛也,以里有痛者。言语则剧,欲言则头为之战摇 也。有曰,独摇头,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以风盛于 上,风主动摇故也。里痛非邪也,痛使之然;痉病非逆 也,风使之然。至于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 者,又谓之心绝。盖心藏神而为阴之本,阳根于阴,阴 根于阳,阴阳相根,则荣卫上下相随矣。绝则神去而 阴竭,阳无根者,则不能自主持,故头为之摇矣。《王冰》 曰:滋苗者宜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内绝其根,外 作摇头,又何疑焉?心绝者,真病也。风痉里痛者。邪气 也。观其头摇。又当明其臧否焉。
瘛疭
编辑伤寒瘛疭。何以明之?瘛者,筋脉急也;疭者,筋脉缓也。 急者则引而缩,缓者则纵而伸。或缩或伸,动而不止 者,名曰瘛疭,俗谓若搐者是也。《黄帝内经》曰:“病筋脉 相引而急,名曰瘛。”疭瘛,谓之契合之契也。行则缓,卧 则紧,从则纵。疭疾之纵者,谓若放纵之纵也。以急为 瘛,以缓为疭,理至明矣。瘛疭者,风疾也,而癫痫则瘛 疭焉。伤寒瘛疭者,邪热气极也。热盛则风搏,并经络, 风主动,故四肢瘛疭而不宁也。故风温被火者,曰发 微黄色,剧者如惊痫时瘛疭,言其热气之剧盛也。伤 寒病至于发瘛疭者,疾势已过矣,多难可制。《内经》曰: “太阳终者,戴眼反折,瘛疭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著身 不流。”是见其瘛疭为已过之疾也。又有四肢漐,习为 四肢动而不止,似瘛疭而无力,不得伸缩者也,此为 肝绝。瘛疭之证虽难已,若能以祛风涤热之剂,折其 大势,则瘛疭亦有生者。若妄灼火,或饮以发表之药, 则死不旋踵。《经》曰:“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不仁
编辑伤寒不仁,何以明之?仁,柔也。不仁,谓不柔和也。痒不知也,痛不知也,寒不知也,热不知也。任其屈伸灸刺, 不知所以然者,是谓不仁也。由邪气拥盛,正气为邪 气闭伏,郁而不发,荣卫血气虚少,不能通行,致斯然 也。《内经》曰:“荣气虚则不仁。”《鍼经》曰:“卫气不行,则为不 仁。”经曰:“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即 是言之,知荣卫血气虚少,不能通行为不仁者明矣。 《经》曰:“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言此厥者,是正气 为寒气所乘,为厥气也,非四肢逆冷之厥也。何者?盖 以郁冒为昏冒,不仁为不知痛痒,得不为尸厥之厥 耶?《经》曰: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逼上入 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 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其乘寒之厥,郁冒不仁,即 此尸厥可知矣。昔越人入虢,诊太子为尸厥,以郁冒 不仁为可治,刺之而得痊济者,实神医之诊也。呜呼! 设或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 不仁,此又为命绝,虽越人其能起之欤。
直视
编辑伤寒直视,何以明之?直视者,视物而目睛不转动者 是也。若目睛转动者,非直视也。水之精为志,火之精 为神。目者心之使也,神所寓焉,肝之外候也,精神荣 焉。《鍼经》曰:“五脏六腑之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 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 络,气之精为白睛,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 之精,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五脏血气调和,精气充 荣,则目和而明矣。伤寒目直视者,邪气壅盛,冒其正 气,使神智不慧,藏精之气不上荣于目,则目为之直 视。伤寒至于直视,为邪气已极,证候已逆,多难治。《经》 曰:“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则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 眴,不得眠,以肝受血而能视,亡血家肝气已虚,目气 已弱,又发汗亡阳,则阴阳俱虚所致也。”此虽错逆,其 未甚也。逮乎狂言,反目直视,又为肾绝;直视摇头,又 为心绝,皆脏气脱绝也。直视讝语,喘满者死,下利者 亦死。又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 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皆邪气盛而正气脱也。其或 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 是非直视也”,此为内实也,可用大承气汤、大柴胡汤 下之。直视,为不治之疾。目中不了了,为可治之候。二 者形证相近,其为工者宜熟视之。
郁冒
编辑伤寒郁冒,何以明之?郁为郁结而气不舒也;冒为昏 冒而神不清也,世谓之昏迷者是也。郁冒之来,皆虚 极而乘寒则有之矣。经曰:“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 仁。”又曰: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 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 和故也。是知因虚乘寒,乃生郁冒。《金匮要略》曰:“新产 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亡 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又曰:“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 不能食,大便坚。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 欲解,必大汗出。”即此观之,郁冒为虚寒可知矣。又或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又为死证,盖谓 其虚极而脱也。观其郁冒,幸无忽焉。
动气
编辑伤寒动气。何以明之?动气者,为筑筑然动于腹中者 是矣。脏气不治,随脏所主,发泄于脐之四旁,动跳筑 筑然,谓之动气。《难经》曰:“肝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 若痛。”心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肺内证:“脐下 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是脏气不治,腹中气候发动也。 动气应脏,是皆真气虚,虽有表里攻发之证,即不可 汗下。《经》曰:“动气在左,不可发汗,汗则头眩,汗不止,筋 惕肉𥆧”,是发汗而动肝气者也。动气在左,不可下,下 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 踡,是下之而动肝气者也。动气在上,不可发汗,汗则 气上冲,正在心端,是发汗而动心气者也。动气在上, 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 水自灌”,是下之而动心气者也。“动气在右,不可发汗, 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是发汗而动肺气者 也。“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 眩心悸”,是下之而动肺气者也。“动气在下,不可发汗, 汗之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痛,目运恶寒,食则反 吐谷不得下”,是发汗而动肾气者也。动气在下,不可 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是 下之而动肾气者也。且脾内证,当脐有动气,《经》特曰: “脐之四旁动气,不可汗下。”独不言脾候当脐有动气 者,以脾者中州,为胃以行津液,发汗、吐、下,犹先动脾, 况脾家发动气者,讵可动之也,所以特不言之也。伤 寒所以看外证为当者。盖不在脉之可见。必待问之 可得者。发汗吐下务要审谛。举此动气。类可知矣。
自利
编辑伤寒自利,何以明之?自利者,有不经攻下,自然溏泄 者,谓之自利也。伤寒自利多种,须知冷热虚实,消息 投汤,无致失差。杂病自利,多责为寒。伤寒下利,多由协热,其与杂病有以异也。表邪传里,里虚协热,则利 不应下而便攻之,内虚协热遂利,是皆协热也。又合 病家皆作自利。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 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黄芩汤主之。阳明 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大承气汤主之。三者皆合病 下利,一者发表,一者攻里,一者和解,所以不同者,盖 《六经》以太阳阳明为表,少阳太阴为在,半表半里,少 阴厥阴为在里,太阳阳明合病,为在表者也。虽曰下 利,必发散经中邪气而后已,故以葛“根汤以汗之。太 阳与少阳合病,为在半表半里者也,虽曰下利,必和 解表里之邪而后已,故与黄芩汤以散之。阳明少阴 合病,为少阳邪气入腑者也,虽曰下利,必逐去胃中 之实而后已,故与承气汤以下之。是三者所以有异 也。下利家何以明其寒热耶?且自利不渴属太阴,以 其脏寒故也。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也。故大便溏,小 便自可者,此为有热。自利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 具,此为有寒。”恶寒脉微,自利清谷,此为有寒。发热后 重泄,色黄赤,此为有热。皆可理其寒热也。凡腹中痛, 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自利家,身凉脉小为 顺,身热脉大为逆。少阴病脉紧,下利,脉暴微,手足反 温,脉“紧反去者,此为欲解。下利脉大者为未止,脉微 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是知下利脉大为逆, 而脉小为顺也。自利宜若可温,理中、白通诸四逆辈, 皆温脏止利之剂。又有肠胃有积结,与下焦客邪,皆 温剂不能止之,必也或攻泄之,或分利之而后已。《经》 曰:“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宜赤石脂禹馀粮汤。 复利不止,当利其小便,是泄在下焦,渗泄而聚利者 也。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与下 利三部皆平,按之心下鞕,或脉沉而滑,或不欲食而 讝语,或差后至年月日复发,此数者,皆肠有积结,而 须攻泄者也。《内经》注曰:大热内结,注泄不止。热宜寒 疗,结伏须除,以寒下之,结散利止,大寒凝内,久利泄 溏,愈而复发,绵历岁年。以热下之,寒去利止,谓之通 因通用。下利虽有表证,又不可发汗,以下利为邪气 内攻,走津液而胃虚也。故《经》曰:“下利不可攻其表,汗 出必胀满”者是矣。大抵下利脱气至急,五夺之中,此 为甚者。其或邪盛正虚,邪拥正气,下脱,多下利而死。 何以言之?经曰:“下利日十馀行,脉反实者死。发热下 利至甚,厥不止者死。直视讝语,下利者死。下利手足 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脉不还者死。少阴病,自利,复 烦躁不得卧寐者死。”此数者,皆邪拥正气,下脱而死 者也。《金匮要略》曰:“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 绝于内者,利下不禁。”呜呼!疾成而后药,虽神医不可 为已。气既脱矣。孰能治之。
筋惕肉𥆧
编辑伤寒筋惕肉𥆧。何以明之?然:在伤寒中,非常常有者, 必待发汗过多,亡阳则有之矣。《内经》曰:“阳气者,精则 养神,柔则养筋。”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大虚,筋失 所养,故惕然而跳,𥆧然而动也。太阳病脉微弱,汗出 恶风者,不可服大青龙汤,服之则厥逆,筋惕肉𥆧,此 为逆也。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头眩,身 𥆧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动气在左,不可发 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𥆧,即是观之,其由发 汗多亡阳,阳虚可见矣。兹虽逆也,止于发汗亡阳而 表虚,治以温经益阳则可矣。或因吐下发汗,表里俱 虚而有此状者,又非但发汗后所可同也。《经》曰:“伤寒 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 气上冲咽喉,眩冒,筋脉动惕者,久而成痿,此为逆之 甚者也。太阳病,发汗复下之后,表里俱虚,复加烧鍼, 因胸烦,面色青黄,肤𥆧者,难治,兹为逆之甚者也。发 汗、吐下,庸可忽诸?
热入血室
编辑伤寒热入血室。何以明之?室者,屋室也,谓可以停止 之处。人身之血室者,荣血停止之所,经脉留会之处, 即冲脉是也。冲脉者,奇经八脉之一脉也。起于肾下, 出于气冲,并足阳明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为十 二经脉之海。王冰曰:冲为血海,言诸经之血,朝会于 此,男子则运行生精,女子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内 经》曰:“任脉通,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者是也。王冰曰:“阴 静海满而去血。”谓冲脉盛为海满也。即是观之,冲是 血室可知矣。伤寒之邪,妇人则随经而入,男子由阳 明而传,以冲之脉与少阴之络起于肾,女子感邪,太 阳随经便得而入。冲之经并足阳明,男子阳明内热, 方得而入也。冲之得热,血必妄行,在男子则下血讝 语,在妇人则月水适来。阳明病下血讝语,此为热入 血室者,斯盖言男子,不止谓妇人而言也。妇人伤寒, 经水适来,与经水适断者,皆以经气所虚,宫室不辟, 邪得乘虚而入。《鍼经》有言曰:邪气不得其虚,不能独 伤人者是矣。妇人热入血室,有须治而愈者,有不须 治而愈者,又各不同“也。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 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和,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 之。与其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 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 有时,小柴胡汤主之。”二者是须治而愈者也。“妇人伤 寒发热,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讝语,如见鬼状者, 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是不须 治而愈者也。讝语为病邪之甚者,何不须治而愈耶? 且胸胁满如结胸,讝语是邪气留结于胸胁而不去 者,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寒热如疟,发作有时者, 是血结而不行也,须小柴胡汤散之。二者既有留邪, 必须治之可也。若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讝 语,此则经水既来,以里无留邪,但不妄犯,热随血散, 必自愈。《经》曰:“血自下,下者愈。”故无犯胃气及上二焦, 必自愈。所谓妄犯者,谓恐以讝语为阳明内实攻之, 犯其胃气也。此无胸胁之邪,恐刺期门,犯其中焦也; 此无血结,恐与小柴胡汤犯其上焦也。小柴胡汤解 散。则动卫气。卫出上焦。动卫气是犯上焦也。刺期门 则动荣气。荣出中焦。动荣气是犯中焦也。《脉经》有曰: “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岂谓药不谓鍼耶?此其是欤。
发黄
编辑伤寒发黄,何以明之?《经》曰:“湿热相交,民当病瘅。”瘅者, 黄也,单阳而无阴者也。伤寒至于发黄,为病之甚也。 湿也,热也,甚者则发黄。内热已盛,复被火者,亦发黄 也。邪风被火热,两阳相熏灼,其身必发黄。阳明病被 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是由内有热而 被火,致发黄者也。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 者,必发黄,是由阳明热盛致发黄者也。伤寒发汗已, 身目为黄,所以然者,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 下也,于寒湿中求之,是由寒湿致发黄者也。湿亦令 黄也,热亦令黄也,其能辨之乎?二者非止根本元来 有异,而色泽亦自不同。湿家之黄也,身黄如似熏黄, 虽黄而色暗不明也。至于热盛之黄也,必身黄如橘 子色,甚者勃勃出,染著衣,正黄如蘗,是其正黄色也。 由是观之,湿之与热,岂不异哉?大抵黄家属太阴,太 阴者,脾之经也。脾者土,黄土色也。脾经为湿热蒸之, 则色见于外,必发身黄。《经》曰:“伤寒脉浮缓,手足自温 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者是矣。热虽内盛, 若已自汗出,小便利“者,则不能发黄。必也头汗出,身 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 身必发黄。”黄家为热盛,而治法亦自有殊。“伤寒八九 日,身如橘子色,小便不利,小腹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此欲泄涤其热也。“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蘗皮汤主 之”,此欲解散其热也。“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 连𧄍赤小豆汤主之”,此欲解散其热也。此数者泄涤 解散,乃为之不同,亦皆折火彻热之剂也。一或身黄 脉沉结,少腹鞕而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又为畜血 在下焦使之黄也,必须抵当汤下之而愈。黄家既为, 病之已极,是以有不治之者多矣,非止寸口近掌无 脉,鼻气出冷,为不治之疾。又若形体如烟熏,直视摇 头者,是为心绝。环口黧黑,柔汗发黄,是为脾绝,皆不 治之。诊医者更详视之。
发狂
编辑伤寒发狂,何以明之?狂者,猖狂也,谓其不宁也。《难经》 曰:狂之始发也,少卧不饥,而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 贵倨也,妄笑好歌乐也,妄行走不休也。狂家所起,皆 阳盛致然。《内经》曰:阴不胜其阳,脉留薄疾,并乃狂也。 又曰: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喑。《难经》曰:重阳者 狂,重阴者癫。《脉经》曰:“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病源》 曰:“阳邪并于阳则狂,阴邪并于阴则癫。”即诸经之狂, 为阳盛也明矣。又阳明之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 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 衣而走,逾垣上屋,其所上之处,皆非素能者,是谓阳 邪并于阳明也。伤寒热毒在胃,并于心脏,使神不宁 而志不定,遂发狂也。伤寒至于发狂,邪热至极也,非 大吐下则不能已。又有热在下焦,其人如狂者。《经》曰: “热入膀胱,其人如狂。”谓之如狂,则未至于狂,但卧起 不安尔。其或狂言,目反直视,又为肾之绝。汗出辄复 热,狂言不能食,又为失志死。若此则殆非药石之所 及,是为真病焉。
霍乱
编辑《伤寒》霍乱,何以明之?上吐而下利,挥霍而撩乱是也。 邪在上焦者,但吐而不利;邪在下焦者,但利而不吐。 若邪在中焦,胃气不治,为邪所伤,使阴阳乖隔,遂上 吐而下利。若止呕吐而利,经止,谓之吐利必也。上吐 下利,躁扰烦乱,乃谓之霍乱。其与但称吐利者,有以 异也。伤寒吐利者,邪气所伤;霍乱吐利者,饮食所伤 也。其有兼伤寒之邪,内外不和者,加之头痛发热而 吐利也。《经》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 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是霍 乱兼伤寒者也。霍乱头痛发热,热多欲饮水者,五苓 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圆主之。以其中焦失治阴阳乘隔,必有偏之者,偏阳则多热,偏阴则多寒。许 仁则曰:“病有干霍乱,有湿霍乱。干霍乱死者多,湿霍 乱死者少。”盖吐利则所伤之物得以出泄,虽霍乱甚 则止于胃中,水谷泄尽则止矣,所以死者少。及其干 霍乱而死多者,以其上不得吐,下不得利,则所伤之 物不得出泄,拥闭正气,关隔阴阳,烦扰闷乱,躁无所 安,喘胀干霍乱而死。呜呼。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者。岂 得致霍乱耶。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丧身之由。实自致 尔。
畜血
编辑伤寒畜血,何以明之?畜血者,血在下焦,结聚而不行, 畜积而不散者是也。血菀于上而吐血者,谓之薄厥; 留于下而瘀者,谓之畜血。此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 血为热所抟结而不行,畜于下焦之所致。《经》曰:太阳 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 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抵当汤主之者是也。大抵看伤寒,必先观两目,次看 口舌,然后自心下至小腹,以手摄按之,觉有满鞕者, 则当审而治之。如少腹觉有鞕满,便当问其小便。若 小便不利者,则是津液留结,可利小便。若小便自利 者,则是畜血之证,可下瘀血。《经》曰:伤寒有热,少腹满, 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又曰:太阳病,身黄, 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 人如狂者,血证谛也,皆须抵当圆下之愈。阳明证,其 人喜忘,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亦是畜血之证。 畜血于下,所以如狂者,经所谓热结膀胱,其人如狂 者是也。血瘀于下,所以喜忘者,《内经》曰:“血并于下,乱 而喜忘者”是也。二者若有其一,则为畜血证明矣。畜 血之证,又有轻重焉,如狂也,喜忘也,皆畜血之甚者, 须扺当汤圆以下之。如外已解,但小腹急结者,则为 畜血之轻也,须桃仁承气汤以利之。医之妙者何也? 在乎识形证,明脉息,晓虚实,知传变。其于形证之明 者,众人所共识,又何以见其妙?必也形证之参差,众 人所未识,独识之乃所以为妙。且如病人无表里证, 发热七八日,虽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 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此有瘀血,抵 当汤主之。当不大便六七日之际,又无喜忘如狂之 证,亦无少腹鞕满之候,当是之时,与承气汤下者多 矣,独能处以抵当汤下之者,是为医之妙者也。若是 者,何以知其有畜血也?且脉浮而数,浮则伤气,数则 伤血,热客于气则脉浮,热客于血则脉数,因下之后, 浮数俱去则已。若下之后数去,其脉但浮者,则荣血 间热去而卫气间热在矣,为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 热不杀谷,潮热发渴也。及下之后,浮脉去而数不解 者,则卫气间热去而荣血间热在矣。热气合并,迫血 下行,胃虚协热,消谷善饥,血至下焦,若下不止,则血 得以去,泄必便脓血也。若不大便六七日,则血不得 出泄,必畜在下焦为瘀血,是须抵当汤下之。此实疾 证之奇异,医法之元微,能审诸此者,真妙医也。
劳复
编辑《伤寒》劳复,何以明之?劳为劳动之劳,复为再发也。是 伤寒差后,因劳动再发者是也。伤寒新差后,血气未 平,馀热未尽,劳动其热,热还经络,遂复发也。此有二 种:一者因劳动外伤,二者因饮食内伤。其劳动外伤 者,非止强力摇体持重远行之劳,至于梳头洗面则 动气,忧悲思虑则劳神,皆能复也。况其过用者乎!其 饮食内伤者,为多食则遗,食肉则复者也。《内经》曰:“热 病已愈,而时有遗者”,何也?以热甚而强食之,病已衰 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留薄,两阳相合,故有所遗。经 曰:病已差,尚微烦,设不了了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 令微烦,损谷则愈。夫伤寒邪气之传,自表至里,有次 第焉。发汗、吐、下,自轻至重,有等差焉。又其劳复则不 然,见其邪气之复来也,必迎夺之,不待其传也。《经》曰: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加 大黄,且枳实栀子豉汤则吐之,岂待虚烦懊憹之证? 加大黄则下之,岂待腹满讝语之候?《经》曰:伤寒差后, 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以汗解之;脉沉实者, 以下解之。亦是便要“折其邪也。”盖伤寒之邪,自外入 也;劳复之邪,自内发也。发汗吐下,随宜施用焉。呜呼! 劳复也,食复也,诸劳皆可及御内则死矣。若男女相 易,则为阴阳易,其不易自病者,谓之“女劳复”,以其内 损真气,外动邪热,真虚邪盛,则不可治矣。昔督邮顾 子献不以华敷之诊为信,临死致有舌出数寸之验。 由此观之。岂不与后人为鉴诫哉。
《元张从政儒门事亲》
编辑
解利伤寒
编辑人冒风,时气湿病,伤寒三日以里,头痛身热恶寒,可 用通圣散、益元散各五七钱。水一大椀,入生姜十馀 片,连须葱白十馀茎,豆豉一撮,同煎三五沸,去滓,稍 热先以多半投之,良久用钗子于喉中探引吐了,不 宜漱口,次用少半亦稍热投之,更用葱酢酸辣汤投之。衣被盖覆,汗出则愈矣。如遇世乱,《内经》曰:“岁火太” 过,炎暑流行,火气太盛,肺金受邪,上应荧惑,大而明 现。若用辛凉之剂解之,则万举万全也。若遇治世,可 用升麻汤、葛根汤、败毒散,辛温之剂解之,亦加葱根、 白豆豉,上涌而表汗。《内经》曰:“因其轻而扬之。”扬者,发 扬也。吐汗,发扬寒热之邪,既吐汗之后,必大将息,旬 日之后,其邪不复作矣。
又一法:或于无药之处,可用酸虀汁一大椀,煎三五 沸,去菜叶,猛服讫,少间用钗子咽喉中探引吐了,如 此三次,后煎葱酸辣汤投之,以衣被盖覆,汗出即解。 《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涌者,吐也。伤寒三日,头痛身 热,是病在上也。在上者固宜涌之,然后以淡浆粥养 之,一二日则愈矣。
又一法,可用“不卧散”解之,于两鼻内㗜之,连嚏喷二 三十次,以衣被盖覆。用此药时,当于煖室中,嚏罢以 酸辣浆粥投之,汗出如洗。嚏喷者同吐法也。此法可 与“双解散”为表里也。
伤寒、温疫、时气、冒风、中暑,俱四时不正之气也。人若 初感之,皆头痛恶寒身热,及寒热往来,腰脊强,是太 阳经受之也。《内经》曰:“可先治内而后治外。”先用生姜、 葱白、豆豉煎双解散,上涌及汗出则解。如不解者,至 五、六日或不大便,喘满讝语、实热、两手脉沉,可用调 胃大小承气汤下之。慎不可用银粉、巴豆霜、杏仁、芫 花,热药下之则必死。此先外而后治内也。如大汗之 后,慎不可食葵羹、藿菜、羊、猪、鸡、犬、鱼、兔等肉,惟不先 明,必致重困,后必难治也。伤寒七八日,发黄有斑,潮 热腹满者,或痰实作止,虽诸承气汤下过者,仲景曰: “寸口脉浮滑者,可用瓜蒂散吐之。”然伤寒寸口脉浮 滑者可用,杂病寸口脉沉者可吐。叔和云。“寸脉沉兮 胃有痰。”《启元子》曰:“上盛不已。吐而夺之是也。”
《李杲十书》
编辑
《辨阴阳》
编辑
阴证“身静,重语无声,气难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 不出,吸不入,口鼻中往来气冷,水浆不入,大小便不 禁,面上恶寒,有如刀刮。”
阳证身动轻语有声,目睛了了,口鼻中呼吸出入,能 往能来。
身表凉,知在阴经也。名曰阴证。身表热,知在阳经也。 名曰“阳证。”
《辨脉》
编辑
“古人以脉上辩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 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此辩固是,但其 说有所未尽耳。外感风寒,皆有馀之证,是从前客邪 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十五度。 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不节,皆不足之病也。必 见于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阴二十五度。故外感寒邪, 则独左寸人迎脉浮紧,按之洪大。紧者急甚于弦,是 足太阳寒水之脉,按之洪大而有力,中见手少阴心 火之脉。丁与壬合,内显洪大,乃伤寒脉也。若外感风 邪,则人迎脉缓而大于气口一倍,或两倍三倍;内伤 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 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若饮食 不节,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 肝木挟心火之势,亦来薄肺。《经》云:“侮所不胜,寡于畏 者”是也。故气口脉急大而涩,数时一代而涩也。涩者 肺之本脉。代者元气不相接,脾胃不及之脉。洪大而 数者,心脉刑肺也。急者肝木挟心火,而反克肺金也。 若不甚劳役,惟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数 中显缓时一代也。如饮食不节,寒温失所,则先右关 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惟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 时一代也。宿食不消,则独右关脉沉而滑。《经》云:“脉滑 者有宿食也。”以此辩之,岂不明白易见乎。但恐山野 间卒无医者。何以诊候?故复说病证以辩之。
《辨内外》
编辑
外感八风之邪,乃有馀证也;内伤饮食不节,劳役所 伤,皆不足之病也。其内伤亦恶风自汗,若在温暖无 风处,则不恶矣。与外伤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颇相似。 细分之特异耳。外感风邪,其恶风、自汗、头痛、鼻流清 涕,常常有之,一日一时,增加愈甚,及至传入里,作下 证乃罢。语声重浊,高厉有力,鼻息壅塞而不通,能食, “腹中和,口知味,大小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动摇,便 著床枕,非扶不起”,其内伤与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然 亦恶风,居露地中,遇大漫风起,却不恶也。惟门窗隙 中,些小贼风来,必大恶也,与伤风伤寒俱不同矣。况 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间而有之。鼻中气短,少气不足 以息语则气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欲食,三 者互有之。腹中不和,或腹中急而不能伸,口不知五 谷之味,小便频数而不渴。初劳役得病,食少,小便赤 黄,大便常难,或涩或结,或虚坐只见些少白脓,时有 下气,或泄黄如糜,或溏泄色白,或结而不通。若心下 痞,或胸中闭塞,如刀劙之痛,二者亦互作不并出也有时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痛必脐下相火之势, 如巨川之水,不可遏而上行,使阳明之经逆行,乱于 胸中,其气无止息,甚则气高而喘,热伤元气,令“四肢 不收,无气以动,而懒倦嗜卧。以其外感风寒,俱无此 证,故易为分辨耳。”
伤风,“鼻中气出粗,合口不开”,肺气通于天也。伤食“口 无味,多涎不纳,鼻息气匀”,脾气通于地也。
外伤一身尽热,先太阳也;从外而之内者,先无形也; “内伤”手足不和,两胁俱热,先少阳也;从内之外者,先 有形也;“内外俱伤,人迎、气口俱盛,或举按皆实大,表 发热而恶寒,腹不和而口液,此内外两伤也。”
凡诊则必扪手心手背。手心热则内伤。手背热则外 伤。次以脉别之。
《辨寒热》
编辑
外伤寒邪之证,与饮食失节、劳役形质之病,及内伤 饮食,俱有寒热。举世尽将内伤饮食失节、劳役不足 之病,作外伤寒邪,表实有馀之证,反泻其表,枉死者 岂胜言哉?皆由其不别其寒热耳。今细为分解之。外 伤寒邪,发热恶寒,寒热并作,其热也;翕翕发热,又谓 之拂拂发热,发于皮毛之上,如羽毛之拂,明其热在 表也,是寒邪犯高之高者也。皮肤毛腠者,阳之分也, 是卫之元气所滋养之分也。以寒邪乘之,郁遏阳分, 阳不得伸,故发热也。其面赤,鼻气壅塞不通,心中烦 闷,稍似袒裸,露其皮肤,已不能禁其寒矣。其表上虚 热,止此而已。其恶寒也,虽重衣下幕,逼近烈火,终不 能御其寒,一时一日,增加愈甚,必待“传入里,作下证 乃罢,其寒热齐作,无有间断也。其内伤饮食不节,或 劳役所伤,亦有头痛、项强、腰痛,与太阳表证微有相 似,馀皆不同,《论》中辩之矣。”内伤不足之病,表上无阳, 不能禁风寒也,此则常常有之。其躁热发于肾间者, 间而有之,与外中寒邪略不相似,其恶风寒也,盖脾 胃不足,荣气下流而乘肾肝,此痿厥气逆之渐也。若 胃气平常,饮食入胃,其荣气上行,以输于心肺,以滋 养上焦之皮肤腠理之元气也。既下流其心肺,无所 禀受,皮肤间无阳,失其荣卫之外护,故阳分皮毛之 间虚弱,但见风见寒,或居阴寒处,无日阳处,便恶之 也。此常常有之,无间断者也。但避风寒及温煖处,或 添衣盖温养其皮肤,所恶风寒便不见矣。是热也,非 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 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 旁彻皮毛,浑身躁热作须待袒衣露居近寒凉处即 已,或热极而汗出亦解。彼外伤恶寒发热,岂有汗出 者乎?若得汗,则病愈矣。以此辨之,岂不如黑白之易 见乎?当内虚而伤之者,躁热也。或因口吸风寒之气, 郁其阴火,使咽膈不通,其吸入之气欲入,为膈上冲 脉之火所拒,使阴气不得入;其胸中之气,为外风寒 所遏而不得伸,令人口开目瞪,极则声发于外,气不 能上下,塞于咽中而气欲绝。又或因哕因呕因吐而 躁,热发必有所因,方有此证,其表虚恶风寒之证复 见矣。表虚之弱,为阴火所乘,躁发须臾而过,其表虚 无阳,不任风寒复见矣。是表虚无阳,常常有之,其躁 热则间而有之,此二者不齐,躁作寒已,寒作躁已,非 如外伤之寒热齐作,无有间断也。“百病俱有身热,又 谓之肌热,又谓之皮肤间热,以手扪之方知者是也。” 乃肌体有形之热也。亦须皆待阴阳既和。汗出则愈 矣。慎不可于此上辨之。以其虚实内外。病皆有之。故 难辨耳。只依此说。病人自觉发热恶寒之热。及躁作 之热。上辨之为准则矣。
《辨手心手背》
编辑
“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 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此辨至甚。”皎然。
《辨口鼻》
编辑
若饮食劳役所伤,其外证必显在口,必口失谷味,必 腹中不和,必不欲言,纵勉强对答,声必怯弱,口沃沬 多唾,鼻中清涕,或有或无,即阴证也。外伤风寒,则其 外证必显在鼻,气不利,声重浊不清利,其言壅塞,盛 而有力,口中必和。伤寒则面赤,鼻壅塞而干,伤风则 鼻流清涕而已。《内经》云:“鼻者肺之候”,肺气通于天。外 伤风寒,则鼻为之不利。口者,坤土也。脾气通于口,饮 食失节,劳役所伤,口不知谷味,亦不知五味。又云:“伤 食恶食”,伤食明矣。
《辨气》
编辑
外伤风寒者,其气壅盛而有馀;内伤饮食劳役者,其 口鼻中皆气短促不足以息。何以分之?盖外伤风寒 者,心肺元气初无减损,又添邪气助之,使鼻气壅塞 不利,面赤不通,其鼻中气不能出,并从口出,但发一 言,必前轻而后重,其言高,其声壮厉而有力。是伤寒 则鼻干无涕,面壅色赤,其言前轻后重,其声壮厉而 “有力,此乃有馀之验也。”“伤风则决然鼻流清涕,其声 嗄,其言响如从瓮中出,亦前轻而后重,高揭而有力, 皆气盛有馀之验也。”“内伤饮食劳役者,心肺之气先损,为热所伤,热皆伤气,四肢无力以动,故口鼻中皆 短气少气,上喘懒语,人有所问,十不欲对其一,纵勉 强答之,其气亦怯,其声亦低,是其气”短少不足之验 也。明白如此。虽妇人女子亦能辨之。岂有医者。反不 能辨之乎。
《辨头痛》
编辑
内证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证头痛,常常有之, 直须传入里实方罢,此又内外证之不同者也。
《辨筋骨四肢》
编辑
内伤等病,是心肺之气已绝于外,必怠惰嗜卧,四肢 沉困不收,此乃热伤元气。脾主四肢,既为热所乘,无 气以动。《经》云:“热伤气。”又云:“热则骨消筋缓”,此之谓也。 若外伤风寒,是肾肝之气已绝于内,肾主骨为寒,肝 主筋为风。自古肾肝之病同一治,以其递相维持也。 故经言“胆主筋,膀胱主骨”是也。或中风,或伤寒,得病 之日,便著床枕,非扶不起,筋骨为之疼痛,不能动摇, 乃形质之伤。《经》云:“寒伤形。”又云:“寒则筋挛骨痛”,此之 谓也。
《辨饮食》
编辑
仲景《伤寒论》云:“中风能食,伤寒不能食,二者皆口中 和而不恶食。若劳役所伤,及饮食失节,寒温不适,三 者俱恶食,口不知五味,亦不知五谷之味”,只此一辨, 足以分内外有馀不足二证也。伤寒证虽不能食,而 不恶食,口中和,知五味,亦知谷味。盖无内证,则心气 和,脾气通,知五谷之味矣。
《辨渴》
编辑
外感风寒之邪,三日已外,谷消水去,邪气传里,始有 渴也。内伤饮食失节,劳役久病者,必不渴,是邪气在 血脉中,有馀故也。初劳役形质,饮食失节,伤之重者, 必有渴,以其心火炽上,克于肺金,故渴也。又当以此 辨之。虽渴欲饮冷水者,当徐徐少与之,不可纵意而 饮,恐水多峻下,则胃气愈弱,轻则为胀,重则传变诸 疾,必反复闷乱,百脉不安,夜加增剧,不得安卧,不可 不预度也。
伤寒之源
编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盖因房室劳伤,与辛苦之人腠 理开泄,少阴不藏,肾水涸竭而得之,无水则春木无 以发生,故为温病。至长夏之时,时强木长,因绝水之 源,无以滋化,故为大热病也。伤寒之源如此。《四时调 神论》曰:“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广成子》云:“无 劳汝形,无摇汝精。”《金匮真言》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注云:“冬不按𫏋,精气伏藏,阳不 妄升,故春不病温。”又经云:“不妄作劳。”又云:“不知持满。” 又云:“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又云:“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启元子》云:“肾水王于冬,故行夏令则肾气伤。春木王 而水废,故病于春也。逆冬气则伤肾,故少气以奉春 生之令也。”是以春为温病,夏为热病,长夏为大热病, 其变随乎时而已。邪之所感,浅者,其病轻而易治;深 者,其病重而难治;尤深者,其病死而不治。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编辑冬伤于寒者,冬行秋令也。当寒而温,火胜而水亏矣。 水既已亏,则所胜妄行,土有馀也。所生受病,木不足 也。所不胜者侮之,火太过也。火土合德,湿热相助,故 为温病。使民腠理开泄,少阴不藏,惟房室劳伤辛苦 之人得之,若此者,皆为温病。所以不病于冬而病于 春者,以其寒水居卯之分,方得其权。大寒之令复行 “于春,腠理开泄,少阴不藏,房室劳伤辛苦之人,阳气 泄于外,肾水亏于内,当春之月,时强木长,无以滋生 化之源,故为温病耳。”故君子周密于冬,少阴得藏于 内,腠理以闭拒之,虽有大风苛毒,莫之能害矣,何温 病之有哉?人肖天地而生也,冬时阳气俱伏于九泉 之下,人之阳气俱藏于一肾之中,人能不扰乎肾,则 六阳安静于内,内既得安,邪无自而入矣。此伤寒之 源,非天之伤人,乃人自伤也。伤于寒者,皆为病热,为 伤寒气,乃热病之总称,故曰“伤寒为热邪”明矣。六阴 用事于冬,阳气在内,周密闭藏可矣。反劳动之而泄 于外,时热已伤于水矣。至春之时,木当发生,阳已外 泄,孰为鼓舞?肾水内竭。孰为滋养。此两者同为生化 之源。源既已绝。水何赖以生乎。身之所存者。独无热 也。时强木长。故为温病矣。
《论两感》
编辑
问:两感邪从何道而入?答曰:《经》云:两感者死不治。一 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头痛发热,恶寒口干,烦满而渴。 太阳者腑也,自背俞而入,人之所共知。少阴者脏也, 自鼻息而入,人所不知也。鼻气通于天,故寒邪无形 之气,从鼻而入,肾为水也,水流湿,故肾受之。《经》曰:伤 于湿者,下先受之,同气相求耳。又云:“天之邪气,感则” 害人五脏,以是知内外两感,脏腑俱病。欲表之则有 里,欲下之则有表,表里既不能一治,故死矣。故云“两 感者不治。”然所禀有虚实,所感有浅深。虚而感之深 者,必死;实而感之浅者,犹或可治,治之而不救者有矣。夫未有不治而获生者也。予尝用《解利两感》神方, 间有生者,十得二三,故立此方,以待好生君子。
《论表里中三证》
编辑
假令少阳证,头痛,往来寒热,脉浮弦,此三证,但有一 者,是为表也。口失滋味,腹中不和,大小便或闭而不 通,或泄而不调,但有一者,是为里也。如无上下表里 证,馀者皆虚热也,是在其中矣。
《论传经》
编辑
阳中之阴水,太阳是也,为三阳之首,能循经传,亦能 越经传,阳中之阳土,阳明是也。夫阳明为中州之土, 主纳而不出,如太阳传至此,名曰“循经传”也。阳中之 阳木,少阳是也。上传阳明,下传太阴,如太阳传至此, 为越经传也。阴中之阴土,太阴是也。上传少阳为顺, 下传少阴为逆,此为上下传也,如太阴传太阳,为误 下传也。阴中之阳,水少阴是也。上传太阴为顺,下传 厥阴为生。如太阳传至此,乃表传里也。阴中之阴,木 厥阴也。上传少阴为实,再传太阳为自愈也。
太阳者,乃巨阳也,为诸阳之首。膀胱经病,若渴者,自 入于本也,名曰“传本。”太阳传阳明胃土者,名曰“循经 传。”为发汗不彻,利小便,馀邪不尽,透入于里也。太阳 传少阳胆木者,名曰《越经传》。为元受病,脉浮无汗,当 用麻黄而不用之故也。太阳传少阴肾水者,名曰“表 传里。”为得病急,当发汗,而反下汗不发,所以传也。太 阳传太阴脾土者。名曰误下传。为元受病。脉缓有汗。 当用桂枝而反下之所致也。当时腹痛。四肢沉重。太 阳传厥阴肝木者。为三阴不至于首。唯厥阴与督脉 上行。与太阳相接。名曰“循经得度传。”
《太阳证》
编辑
太阳证,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恶寒,无汗,脉尺寸俱浮 而紧,是发于阳。阳者卫也,麻黄汤主之。
太阳证,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恶寒,自汗,脉尺寸俱浮 而缓者,荣也,桂枝汤主之。
太阳证头痛发热,自汗恶风,脉当缓而反紧,伤风得 伤寒脉也。太阳证头痛发热,无汗恶寒,脉当急而反 缓,伤寒得伤风脉也。二证脉不同,《本经》大青龙汤主 之,易老桂枝麻黄各半汤,此言外之意。杨氏云:非明 脉者,不可用大青龙汤,以其有厥逆,筋惕,肉𥆧及亡 阳之失也。故易老改为九味羌活汤,而不用桂枝麻 黄也。羌活汤不论有汗无汗。悉宜服之。但有缓急不 同矣。
太阳证发热恶寒,自汗,脉缓。太阳证发热恶风,无汗, 脉缓。此二证,《易老元》将桂枝二、麻黄一治之后,复改 用羌活汤。
太阳头痛
编辑太阳膀胱脉浮紧,直至寸口,所以头痛者,头与寸口 俱高之分也,兼厥阴与督脉会于巅,逆太阳之经上 而不得下,故壅滞为头痛于上也。左手浮弦,胸中痛 也;沉弦,背愈痛。右手浮弦者亦然。头痛者木也,最高 之分,惟风可到,风则温也,治以辛凉,秋克春之意,故 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体之常也。然各有三阴 三阳之异焉。故“太阳则宜川芎。阳明则宜白芷。少阳 则宜柴胡。太阴则宜苍术。少阴则宜细莘。厥阴则宜 吴茱萸也。”
治不可越经
编辑假令治太阳阳明,不可遗太阳,而只用阳明药,馀仿 此。用《三阳经》解药后,身反复重者,若烦,则是有阳明 也。若不烦而反复轻者,知不传三阴也。不传三阴,则 为解也。大抵三阴之体静重与湿相同。伤寒五日后 发无汗,谓谷消水去形亡,故下之;三日前,谓内有水 谷,故汗之。
太阳禁忌
编辑小便不利。不可更利之。利之是谓犯本。则邪气入里 不能解。此犯之轻也。以是五苓散不可妄用。
大便不可易动,动之是谓动血,是谓犯禁,此犯之重 也。表在不可下,下之是为犯禁,此犯之尤重也。下之 为恶风、恶寒、头痛,待表证悉罢,方可下之也。脉浮紧 者,犯之必结胸;脉浮缓者,犯之必痞气。
当汗
编辑不咽干。不衄。不淋。不渴。小便自利。不经发汗。则当发 之。
不当汗
编辑咽干,淋渴,鼻衄,小便不利。已经发汗,不得重发。如无 已上忌证,虽发汗,邪气未尽,亦得重发之。
当汗不汗
编辑其证为风寒所伤,阳气下陷,入于内而排风水上行 经络之间,本当发汗以彻其邪,医失汗之故生黄也。 脾主肌肉,四肢寒湿,与内热相合而生黄也。
发汗过多
编辑其证因“发汗太过,腠理开泄,汗漏不止,故四肢急,难 以屈伸。”
===不当汗而汗===燥火也。当益津液为上。而反汗以亡其津液。其毒扰 阳之极。则侵阴也。故燥血而畜于胸中也。
血证
编辑“太阳病入膀胱,小便利而赤。”畜血证也。血自下者愈 也。
知可解
编辑战而汗解者。太阳也。不战有汗而解者。阳明也。不战 无汗而解者。少阳也。若先差经。必不尔矣。
太阳传阳明。其中或有下证。阳明证反退。而热兼不 渴却退。显少阳证。是知可解也。
太阳证,知可解者,为头不痛,项不强。肢节不痛,则知 表易解。
阳明知可解者。为无发热恶寒。知里易解也。
少阳证知可解者,寒热日不移时而作,邪未退也。若 用柴胡而移其时,早移之于晏,晏移之于早,气移之 于血,血移之于气,是邪无可容之地,知可解也。
证知解不解
编辑服解药而去沉困,只头痛目闷,是知湿去而风不去, 则欲解也。若风去而湿不去则不解。何以然?风则高, 湿则下,而入重也。
脉知解不解
编辑可解之脉浮而虚,不可解之脉浮而实。浮而虚者,只 是在表;浮而实者,知已在里也。汗多不解者,转属阳 明也。伤寒不头痛,知邪不在经。若头痛者,知邪在经 也。
《九味羌活汤解利法》
编辑
《经》云:“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若差服则 其变不可胜数。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阳禁忌。解利神 方。
夫九味虽为一方,然亦不可执,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当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 之不一,增损用之,其效如神。㕮咀,水煎服。若急汗热 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脉浮 而不解者,先急而后缓;脉沉而不解者,先缓而后急。
当汗而下成协热利
编辑当各随三阳本证表药发之。发之表解。下利自愈。若 不愈者。方可以利药治之。
里传表
编辑“太阳病,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 芍药汤主之。至于大实痛者,胃也,桂枝加大黄汤主 之。”己传戊,妇告夫也,所以为里传表,即名“误下传”也。
误下变有轻重
编辑或问曰:“伤寒杂证一体,若误下之甚者变大。”答曰:“非 一体也。伤寒误下,变无定体;杂病误下,变有定体。何 以然?伤寒自外而入,阳也,阳主动;杂病自内而出,阴 也,阴主静。动者犯之,其变无穷;静者犯之,其变止痞 与腹胁痛而已。故变无穷者为重,痞与腹胁痛者为 轻也。”
五苓散为下药
编辑五苓散为下药,乃太阳里之下药也。太阳高则汗发 之,下则引而竭之。渴者,邪入太阳本也,当下之,使从 膀胱出也。肾燥膀胱热,小便不利,此药主之。小便利 者,不宜用。然太阳病热而渴,小便虽利,亦宜五苓散 下之。
当服不服则生何证。答曰。当服不服。则谷消水去形 亡。必就阳明燥火聚胃发黄。故有调胃汤证。此太阳 入本失下也。由不曾服五苓散。
不当服而服之,当生何证?答曰:“不当服而服之,是为 犯本,小便强利,津液重亡,侵阳之极,则侵阴而成血 证也。轻则桃仁承气汤,重则抵当汤,故五苓散为利 小便主药,乃太阳阳明之间,故为调和之剂。”
药有标本阴阳
编辑假令太阳证,伤寒自外入,标本有二说:以主言之,膀 胱为本,经络为标;以邪言之,先得者为本,后得者为 标。此标先受之,即是本也;后入于膀胱,本却为标也。 此乃客邪之标本也,治当从客之标本。
寒毒之气。从标入本。邪与手经相合而下至膀胱。五 苓散主之。桂枝阳中之阳。茯苓阳中之阴。相引而下 入于本道出邪气。
火邪之气,从下之上,以内为本,水中有火,火为客气, 当再责其本,两肾相通,又在下部,责在下焦,如渎相 火明也。生地黄、黄蘗主之。邪气本受下焦,火邪遗于 小肠,是热在下焦,填塞不便,自内而之外也。
桂术、泽泻、猪苓、茯苓为阳中之阴。生地黄、黄蘗、黄连 为阴中之阳。
加减凉膈散
编辑《易老法》凉膈散减大黄、芒硝,加桔梗,同为舟楫之剂, 浮而上之,治胸膈中与六经热。以其手足少阳之气 俱下胸膈中,三焦之气,同相火游行于身之表。膈与 六经,乃至高之分,此药浮载,亦至高之剂,故能于无 形之中,随高而走去胸膈中及六经热也
《阳明证》
编辑
阳明证,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不恶风寒而自汗,或 恶热,脉尺寸俱长,白虎汤主之。
阳明禁忌
编辑不当发汗,不当利小便。若发汗利小便,竭其津液,则 生畜血证也。唯当益津液为上,以其火就燥也。益津 液者,连须葱白汤是也。汗多亡阳,下多亡阴,小便重 利之走气,三者之变虽异,而亡津液则一也。
《论汗下》
编辑
汗多亡阳汗者,本所以助阳也。若阳受阴邪,寒结无 形,须当发去阴邪,以复阳气,所谓益阳而除风寒也。 若阴邪已去,而复汗之,反伤阳也。《经》曰:“重阳必阴”,故 阳去自亡。汗多亡阳,此之谓也。
下多亡阴:下者本所以助阴也。若阴受阳邪,热结有 形,须当除去其败坏者,以致新阴,此所谓益阴而除 火热也。若阳邪已去,而复下之,反亡阴也。《经》曰:重阴 必阳,故阴气自亡。下多亡阴,此之谓也。
汗无太早,非预早之早,乃早晚之早也。谓当日午以 前,为阳之分,当发其汗;午后阴之分也,不当发汗。故 曰:“汗无太早”,汗不厌早,是为善攻。
下无太晚,非待久之晚,乃当日巳后为阴之分也。下 之谓当巳前为阳之分也。故曰:“下无太晚”,下不厌晚, 是为善守。汗不亡阴,以其汗多,阳亦随阴而走;下本 泻阳,以其下多,阴亦随阳而走,故曰:“汗多亡阳,下多 亡阴”也。若犯发汗,多畜血上焦,为衄;若犯利小便,多 畜血下焦,为发狂,其人如狂也。
《论诸白虎汤》
编辑
“《伤寒》脉尺寸俱长,自汗大出,身表如冰石,至脉传入 于里,细而小,其人动作如故”,此阳明传入少阴,戊合 癸,即夫传妇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然脉虽细小,亦 当以迟疾别之。此证脉疾而非迟,故用此法。
烦躁
编辑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栀子豉汤用 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烦躁者,懊憹不得 眠也。少气虚满者,加甘草。如若呕哕者,加生姜、橘皮。 下后腹满而烦者,栀子厚朴枳实汤。下后身热微烦 者,栀子甘草干姜汤。
火入于肺,烦也;火入于肾,躁也。烦躁俱在上者,肾子 通于肺母也。“发润如油,喘而不休”,总言肺绝。鼻者,肺 之外候。肺气通于鼻,鼻中气出粗大,是肺也。发者血 之馀,肾气主之。发润如油,火迫肾水至高之分,是水 将绝也。仲景以发润喘大为肺绝,兼其肾而言之,发 在高巅之上,虽属肾,肺为五脏之至高,故言肺绝兼 肾也。大抵肺肾相通,肺既已绝,则肾不言而知其绝 矣。或曰:烦者心为之烦,躁者心为之躁。何烦为肺,躁 为肾耶?夫心者,君火也,与邪热相接,上下通热,金以 之而燥,水以之而亏,独存者火尔,故肺肾与心合而 为烦躁焉。此烦虽肺,躁虽肾,其实心火为之也。若有 宿食而烦躁者,栀子大黄汤主之。
讝妄
编辑问:“邪入阳明,为讝语妄言错失,此果阳明乎?”答曰:“足 阳明者,胃也,岂有其言哉?伤寒始自皮毛入,是从肺 中来,肺主声,入于心则为言。胃即戊也,戊为火化,下 从肾肝。”
伤寒杂证发热相似
编辑《伤寒》表证,发热恶寒而渴,与下证同,但头痛身热,目 疼鼻干,不得卧,白虎汤主之,乃阳明经病也。正阳阳 明气病,脉大,先无形也。杂病里证,发热恶热而渴,但 目赤者,脏病也。手太阴肺不足,不能管领阳气也。宜 以枸杞、生地黄、熟地黄之类主之。脉洪大,甚则呕血, 先有形也。
狂言讝语郑声
编辑“狂言”者,大开目与人语,语所未尝见之事,即为“狂言” 也。“讝语”者,合目自言,言所日用常见常行之事,即为 “讝语”也。“郑声”者,声战无力,不相接续,造字出于喉中, 即郑声也。
阳证发斑
编辑有下之早而发者,有失下而发者,有胃热胃烂而发 者。然得之虽殊,大抵皆戊助手少阴心火,入于手太 阴肺也。故红点如斑,生于皮毛之间耳。白虎泻心汤、 调胃承气汤,从所当而用之,及当以肺脉别也。
伤寒有九经
编辑伤寒之经凡九,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为 六也。有太阳阳明,有少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是为三 也。非九而何?阳明者,太阳少阳俱入于胃,故曰“正阳 阳明也。”前三经者,阳明自病,不入于里者,谓之在经, 不为正阳阳明矣。
三阳从中治
编辑“太阳阳明,大承气汤;少阳阳明,小承气汤;正阳阳明, 调胃承气汤。以汗证言之,以少阳居其中”,谓太阳证 为表当汗,阳明证为里当下,少阳居其中,故不从汗下和之,以小柴胡汤,从少阳也。以下证言之,阳明居 其中,谓太阳经血多气少,阳明经气血俱多,少阳经 气多血少。若从太阳下,则犯少阳;从少阳下,则犯太 阳,故止从阳明也。此三阳合病,谓之“正阳阳明,不从 标本,从乎中也。缘阳明经居太阳少阳之中,此经气 血俱多,故取居其中,是以不从太阳少阳,而从阳明 也。阳明自病,调胃承气汤主之;三阳并病,白虎汤主 之,是从乎中也。”
《论下》
编辑
如何是入阴可下?答曰:阳入于阴者可下,非入太阴 少阴厥阴之三阴也,乃入三阳也。三阳者,非太阳少 阳阳明之三阳也,乃胃与大小二肠之三阳也。三阳 皆为腑,以其受盛水谷,传导有形,故曰入于阴也。仲 景云:“已入腑者可下”,此之谓也。仲景太阳阳明大承 气,少阳阳明小承气,正阳阳明调胃承气,是三阳已 入于脏者。泄之太阴也。桂枝汤。少阴麻黄附子细莘 汤。厥阴当归四逆汤。是三阴未入于腑者。汗之也。
少阳证
编辑“少阳证,胸胁痛,往来寒热而呕,或欬而耳聋,脉尺寸 俱弦,小柴胡汤主之。须各随仲景本条下加减用之 则可矣”,药如本法。
少阳禁忌
编辑忌发汗。忌利小便。忌利大便。故名“三禁汤。”乃和解之 剂。若犯之。则各随上下前后。本变及中变与诸变不 可胜数。医者宜详之。
《论半表半里》
编辑
“如何是半表半里?”答曰:“身后为太阳,太阳为阳中之 阳,阳分也;身前为阳明,阳明为阳中之阴,阴分也。阳 为在表,阴为在里,即太阳阳明二分,邪在其中矣。治 当不从标本,从乎中治,此乃治少阳之法也。太阳膀 胱水寒也;阳明大肠金燥也。邪在其中,近后膀胱寒 水则恶寒,近前阳明燥金则发热,故往来寒热也。此” 为三阳之表里。非内外之表里也。但不可认作当下 之里。故以此药作和解之剂。非汗非下也。
邪在荣卫之间,谓之半表里也。太阳阳明之间,少阳 居身之半表里也;五苓散,分阴阳膀胱经之半表里 也;理中汤,治吐泻上下之半表里也。
热有虚实
编辑五脏阴也,所主皆有形,骨肉、筋、血、皮、毛是也。此五脏 皆阴足,是为实热。阴足而实,不能起理也。阴足而热 反胜之,是为实热。若骨痿肉烁,筋缓血枯,皮聚毛落, 五阴不足而为热病,是虚热。
潮热
编辑热在行阳之分,肺气主之,故用白虎汤,以泻气中之 火;热在行阴之分,肾气主之,故用地骨皮饮,以泻血 中之火。白虎汤其状洪,故抑之使秋气得以下降也; 地骨皮饮其脉弦,故举之使春气得以上升也。
太阴证
编辑腹满咽干,手足自温,自利不渴,时腹痛,脉尺寸俱沉 细。
可汗
编辑太阴病。脉浮者可汗。宜桂枝汤。
可温
编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 逆辈。此条虽不言脉。当知沉迟而弱。
仲景理中汤丸暨《易老》人参黄芪汤,量其轻重,或温 或热,视人之强弱虚实,所可宜者,选而用之。
可下
编辑太阴有可下者乎?答曰:有。《经》云:本太阳证,医反下之, 因尔腹满时痛者,太阴也,桂枝芍药汤主之;大实痛 者,桂枝加大黄汤。《易老》云:此非本有是证,以其错下, 脾传于胃,故为误下传。
知可解
编辑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表少 里和,脉长者,为阳渐生也。此一证,太阴便从外感,太 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也。
太阴禁忌
编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则胸下结鞕。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 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 也。伤寒而脉浮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小便自利 者,则不发黄,日久利益甚,必自止者,便鞕乃入腑传 阳明也。
少阴证
编辑少阴证,口燥舌干而渴,脉尺寸俱沉,疾则大承气汤, 沉迟则四逆汤。
少阴邪入于里,上接于心,与火俱化而克金,恶候或 上气,死入胃。脉沉细而疾,疾则大承气下之,下于本, 与水俱化而为寒,厥逆,或见身冷静重,脉沉细而迟, 迟则四逆汤温之。疾虽可下,若疾而无力者,亦不可 下,为阳将尽也少阴证,口燥舌干而渴,身表凉,脉沉细而虚,泻心汤 主之。此有形无形之药也。
“伤寒外证,全在下证,大热而脉反细小,不可下,泻心 汤主之。”少阴受病,身凉无汗,体沉或体轻脉沉,有头 痛不厥,麻黄附子泻心汤主之。
其人病。身热而烦躁不宁。大小便自利。其脉浮洪而 无力。按之全无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其人病,上吐下泻不止,当渴而反不渴,其脉微细而 弱,理中汤主之。渴而脉沉有力而疾者,五苓散主之。 少阴证,发热脉沉者,必当汗。若缓汗之,用麻黄附子 细莘汤;若微汗之,用麻黄附子甘草汤。
下利
编辑色青者当下,色不青者当温,口中和者当温,口干燥 者当下。
少阴禁忌
编辑“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脉微者,不可发汗。尺 脉微弱涩者,便不可下,《麻黄附子细莘汤》。”体沉加防 己、苍术,乃胜湿也。体轻加石膏、知母,乃胜热也。
《六经发热治法》
编辑
“表热恶热而渴者,白虎汤。皮肤如火燎,而以手重取 之,不甚热者,肺热也;或目白睛赤,烦躁引饮,单黄芩 一物汤。两胁肌热,脉浮弦者,柴胡饮子。一身热,或日 晡潮热,皆血热也,四顺饮子,夜则行阴。若发热者,血 热也,四顺饮、桃仁汤,选而用之。”当视其有表入里,腹 痛血刺,腹痛中无转失气之类,昼则明了,夜则讝语, 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中二焦,不治自愈。若甚则 四顺饮子、桃仁承气汤。证相似,当下者用之。寅申发 热,两胁不盛,亦为柴胡证。表里内外俱热者,大柴胡 汤。昼则行阳气也,柴胡夜则行阴血也,四顺治之。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