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365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三百六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三百六十五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三百六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三百六十五卷目录

 医部汇考三百四十五

  伤寒门十一

  陶华全生集提纲 统论 标本 傅足不传手论 三阴无传经 辨正伤寒

  温病热证 辨伤寒伤风中寒不同 审证问因察形正名 传经证治脉要 辨内外伤

  察色 听声 观形 视鼻 详口唇齿牙 验耳 看目 审舌 按心胸有无痛处 问

  大小便通利 问渴与不渴 持脉手法 浮中沉三候脉形状主病

艺术典第三百六十五卷

医部汇考三百四十五

编辑

伤寒门十一

编辑

《明陶华全生集》

编辑

《提纲》

编辑

伤寒一证,原有《活人书》《明理论》《指掌图》《伤寒论》,其中 有论阙方者,有方阙论者,有脉无证者,有证无法者。 盖仲景之书,历年既久,遗失颇多,王叔和以断简残 编而补方造论,成无己乃顺文注释,而苴集成书,所 以遗祸至今而未止也。今之治伤寒者,一二日不问 属虚属实,便用麻黄桂枝之类汗之三四日不问在 “经在腑,便用柴胡、葛根之类和之;五六日,不问在表 在里,便用承气之类下之,以致内外俱虚,变证蜂起。 殊不知人之表里虚实不同,邪之传变有异,岂可以 日数为准耶?”盖风寒乃天之客邪,其中于人也,或入 于阴,或入于阳,原无定体,非但始太阳而终厥阴也。 或有自太阳始,日传一经,六日传至“厥阴,邪气自衰, 不传而愈者”;或有不罢再传者;或有即传者;或有间 经而传者;或有传至二三经而止者;或有始终只在 一经者;或有越经而传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 便入少阴而成寒证者;或有直中阴经,而成真寒证 者;或有足经客热,而传入手经者;或有证变者;或有 脉变者;或有取证不“取脉者,或有取脉不取证者,皆 缘《经》无明文,后人妄治,使蒙害者多矣。”夫麻黄、桂枝 二汤,仲景原为冬月正伤寒立也。今人乃以之通治 非时暴寒温暑,又将传经阴证与直中阴经之阴证, 混同立论,岂不误乎?盖暴寒温暑,原别有方,直中阴 经,必有别法,今皆亡失而无征也。古人引领后进,书 不尽言,言不尽意,要在学者心领神会,活泼泼地,如 珠走盘。如见太阳证者,宜直攻太阳;如见少阴证者, 宜直攻少阴。此活法也。仲景云:“日数虽多,但见表证, 而脉浮者,尤宜汗之;日数虽少,但有里证而脉沉者, 亦宜下之。”况其取方立论甚严,曰可温,曰可下,曰少 与,曰急下,与夫先温其里,乃攻其表;先解“其表,乃攻 其里”,此确论也。切不可执定一二日发表,三四日和 解,五六日方下,必须审脉验证,辨名定经,一一亲切 无疑,方可下手。真知其表邪而汗之,真知其里邪而 下之,真知其为直阴经中而温之。如此而汗,如此而 下,又如此而温,则桂枝承气,投之不差,姜附理中,发 而必当。若投剂少差,死证立见矣。可不深思而熟虑 哉!嗟夫!常病用常法,不见为难。设有感冒非时,而认 作正伤寒者;有直中阴经真寒证,而认作传经之热 证者;有夹阴伤寒、夹阴中寒而作正伤寒者;有内伤 寒而作外伤寒者;有类伤寒之杂证而作真伤寒者; 有寒疫而作时疫者;有湿温而作风温者;有中湿而 作风湿者;有暑证而作伤寒者;有如狂而作发狂者; 有血证发黄,而作湿热发黄者;有蚊迹而作发斑者; 有动少阴血而作鼻衄者;有谵语而作狂言者;有独 语而作郑声者;有女劳复而作《阴阳易》者;有短气而 认作发喘者;有痞满而认作结胸者;有伤寒下利纯 清水,而俗呼为漏底者;有哕而认作干呕者;有并病 而作合病者;有正阳明腑病,而作阳明经病者;有太 阳无脉,而便认作死证者;有里恶寒,而认作表恶寒 者;有表发热,而认作里发热者;有阴躁而认作阳狂 者;有少阴发热,而认作太阳证者;有标本全不晓者。 呜呼!胸中若不以证脉讲明,论方得法,但执成方以 治人,一匕妄施,祸如反掌,此杀人不用刀耳。

《统论》

编辑

夫《伤寒》三百九十七法,无出于表里虚实,阴阳冷热 八者而已,若能明此八者,则《三百九十七法》,可得一 定于胸中也。何以言之?有表实表虚,有里实里虚;有 表里俱实,有表里俱虚;有表寒里热,有表热里寒;有 表里俱寒,有表里俱热;有阴证有阳证,其所治各不 同,要当明辨而治之也。其表实者,脉浮紧,头疼发热, 恶寒,体痛而无汗也,治宜发表汗之。表虚者,脉浮缓, 头疼发热,恶风,体痛而有汗也,治宜实表散邪。其里 实者,腹中硬满或痛,大便不通,潮热谵语,妄言发渴, 脉实有力,治宜下之。里虚者,腹鸣自利,呕吐,有寒有 热,详见“自利呕吐”条下。如表里俱实者,内外皆热,脉 数有力而无汗,轻用通解散,重用三“黄石膏汤,通解 表里也。若夫燥热饮水而脉洪数者,用人参白虎汤。 大便不通者,下之。”半表半里之证,宜和解之。如表里俱虚者,自汗自利而或吐,内外皆虚,脉必浮细无力, 宜温补之。如表寒里热者,身寒厥冷,脉滑数,口燥渴, 轻则四逆散、人参白虎汤,重则承气汤下之。如里寒 表热者,发热下利,身痛面赤,烦躁,脉沉足冷,治宜温 补。如阳证发热,则脉洪数而有力;阴证发热,则脉沉 细而无力。或阴证发热,亦有脉来大者,按之必无力 而散,乃虚阳伏阴也,当明辨之。

《标本》

编辑

夫《伤寒》标本不明,如瞽者,夜行无路可见也。然标者 病之梢末,本者病之根源。先受病谓之本,次受病谓 之标。标本相传,先以治其急者,此良法也。假如先起 头痛恶寒,就为本;已后发热,乃为标,此受病之标本 也。浮沉为本,虚实为标,此脉之标本也。

《传足不传手论》

编辑

传足不传手者,此庸俗之谬论,岂有是哉?人之充满 一身,无非血气所养,昼夜循环,运行不息,焉有止行 于足,不行于手之理乎?况风寒中人,先入荣卫,其伤 寒者,乃冬时感寒,即病之名。冬乃坎水用事,其气严 凝,水冰地冻,在时则足太阳少阴正司其令。触冒之 者,则二经受病。其次则足少阳厥阴,继冬而司春令, 亦受伤,何也?盖风木之令,起于大寒节,正当十二月, 至春分后,方行温令,故风寒亦能伤之。足阳明太阴 中土也,与冬时无预,而亦受伤寒者,缘土无定位,无 成名,无专气,寄王于四时,能始终万物,故四时寒热 温凉之气,皆能伤之也。况表邪伤寒,必归于脾胃而 为燥屎,宜承气下之,则胃气和矣。手之六经,主于夏 秋,故不伤也。足之六经,盖受伤之方分境界也。若言 伤足不伤手则可,以为传足不传手则不可也。设或 不传,气逆作喘,何经而来?仲景设有麻黄、桂枝,乃肺 经药也,请试思之。又伤寒至五六日间,渐变神昏不 语,或睡中独语一二句,目赤唇焦,口干不饮水,稀粥 与之则咽,终日不与“则不思,六脉沉数而不洪,心下 不痞,腹中不满,大小便如常,或至十日以来,形如醉 人。”医见神昏不语,多用承气下之,则误矣。盖不知此 热传少阴心也,然未知是何经而来?答曰:太阳伤风, 风为阳邪,阳邪传卫,阴血自燥热入膀胱,壬病逆传 于丙,丙丁兄妹由是传心,心火上而逼肺金,所以神 昏也。谓肺为清虚之脏,内有火邪,宜栀子黄芩黄连 汤。若热在丙,宜导赤散。热在丁,宜泻心汤。若误用凉 膈散,乃气用血药也。如左手寸脉沉滑有力者,则可 下之,或用犀角地黄汤,近于是也。若无犀角,以升麻 代之,且阳明经药也。此解阳明经血中热也。若浮沉 俱有力者,是丙丁中俱有热也,可用导赤泻心各半 服之宜矣。此证膀胱传丙,足传手经也。又谓腑传脏 也,又下传上也。丙传丁者,表传里也。壬传丁者,坎传 离也,名曰经传。《活人书》云:“伤寒只传足经,不传手经” 者,此言不尽之意。又从足经而传手经者,何以知之? 经曰:伤寒止传一经,或间一二经,不可一途取之,但 凭外证与脉参之,此活法也。与食则咽者。知邪不在 胃也。不与则不思者。以其神昏故也。热邪既不在胃。 悮与承气下之。其死必矣。岂虚语哉。

《三阴无传经》

编辑

凡伤寒自三阳传进,三阴入里为尽,无所复传,故言 “无传经。”若言再传者,足传手经也。其三阴直中真寒 证,一身受邪,无分经络,亦不再传也。

《辨正伤寒温病热证》

编辑

“夫伤寒者,自霜降后,至春分前,天令严寒,水冰地冻, 而成杀厉之气,人触犯之,即时病者,为正伤寒。若虽 冬月,而天令温煖感之,则为冬温;如至春分节后,天 令温煖,人感壮热而病者,为温病;若虽至春分,而天 令尚寒,冰雪未解而感寒者,亦伤寒也。若三、四、五、六、 七、八月之间,天道忽有暴寒,感之而为病者,此时行” 寒疫也,即感冒伤寒。若夏至后,人感壮热,脉洪大者, 为热病。若四时天令不正,感而为病,长幼率皆相似, 互相传染者,此名时气。夫时气者,一曰时疫,盖受天 行疫厉之气而为病,乃非伤寒比也。然又有温疟、风 温、湿温、温毒、温疫、中风、伤风、中湿、风湿、中暑、中暍等 证,一皆发热,状似伤寒,故医家通以“伤寒”称之。其通 称伤寒者,因发热传变,皆相类也。至于用药,则不同 矣。故发表解肌,略有分别,其冬月为正。伤寒者,人之 著寒而即病也,壮者气行则愈,怯者著而成病。若不 即病,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热病。夫温热二病,乃 冬月伏寒之所变,既变之后,不得复言寒矣。其寒疫 者,乃天之暴寒,与冬时严寒,但有轻重之别,略可通 称伤寒而治也。《经》云:“名正则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 矣。”故伤寒乃病之总名,识其名则其效虽有迟速,亦 无失矣。不识其名,而妄治以中暑作热病,而复加燥 热之剂;以湿温作风温,而复加发汗,岂不死哉!

《辨伤寒伤风中寒不同》

编辑

伤寒”者,冬月寒邪伤于足太阳经,即时病者,为正伤 寒。其证便有头疼发热恶寒,脉浮紧而无汗,治宜发表,自然热退身凉。若传阳明经,便有目痛鼻干、不眠、 脉微洪之证,治宜解肌。若传至少阳,便有胸胁痛而 耳聋,寒热呕而口苦,脉弦数之证,治宜和解表里。若 表证皆除,传进三阴,反见怕热,揭去衣被,躁渴讝语, 潮热,斑黄狂乱,大便不通,脉沉实而有力,治宜急下, 大便通而其热愈矣。若伤风者,初起头疼,发热恶寒, 脉浮缓,自汗,鼻塞声重,此名伤风,亦是太阳病起。若 传至各经,依前“《伤寒条》下治之。其春夏秋三时,虽有 恶寒身热,微头疼,即为感冒非时暴寒之轻,非比冬 时正伤寒为重。

若中寒者,寒邪卒时直中阴经,即发而暴也。一身受 邪,难分经络,无热可发,温补自解,比之伤寒为尤甚。 如寒中太阴,中脘腹痛,呕吐满闷,其脉迟缓,宜藿香 正气散合理中汤,寒甚加附子。如寒中少阴,则脐腹 疼痛,或吐泻厥冷踡卧,其脉沉细,宜五积散加茱萸; 寒甚足冷,加附子四逆汤。如寒中厥阴,则小腹至阴 疼痛,口吐涎沫,其脉沉迟,用茱萸附子四逆汤。寒甚, 手足指甲唇皆青,舌卷囊缩,脉伏绝者,用蒸脐法,及 大剂姜附以温之,不然则死矣。

《审证问因察形正名》

编辑

夫审证问因,察形正名,与脉俱当,乃可以言治也。若 不明证而治,则害人于弹指间矣。凡至病家,未诊先 问,最为有准。故当问其得病之因,所有轻重之异。且 四时天令,惟冬寒为重,暴寒为轻,伤寒为重,感寒为 轻,中寒尤甚重也。中寒者,寒邪直中阴经,故曰尤重 也。有因空腹而著寒,有因脱著衣服而著寒,有因汗 “出当风而著寒,有因睡卧傍风而著寒,有因劳力辛 苦而著寒,有因欲事不谨而著寒,有因先伤于食而 后伤于寒”,此问因之大法也。其审证察形者,盖伤寒 有一病,则有一形,证见于外,可察而知之。举其六经 形证者言之,以证所生之病,证脉相同,药无不应矣。 太阳病家,如言“病人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恶心 拘急,体痛,骨节疼”,则知是太阳经表证标病也。若加 发热烦渴,小便不利,则知是太阳经传里证,本病,热 结膀胱也。若或有汗恶风不恶寒,则知是伤风,而非 伤寒也。其脉浮紧有力为伤寒,浮缓无力为伤风。其 要在脉静为不传,脉躁盛为传也。伤风脉当浮缓,而 反紧盛者,其证热盛而烦,手足皆温,则知是伤风而 得伤寒,脉躁盛为传也。伤寒脉当浮紧,而反浮缓者, 其证不烦少热,四肢厥冷,则知是伤寒元气虚而得 伤风脉也。若或身热恶寒,头疼而脉反沉,则知是太 阳得少阴脉也。若无头疼,但有身热恶寒而脉沉,则 知其病还在少阴经也。阳明病家如言身热、微恶寒、 头额、“目痛,鼻干不眠,则是阳明经表证标病也。若加 身热烦渴欲饮,汗出恶热,则知是阳明经传里证本 病也。若潮热自汗,讝语发渴,不恶寒而反恶热,揭去 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 足乍温乍冷,腹满硬痛喘急,则知是正阳明胃腑传 里本实病也。”其脉微洪为标,洪数为本,沉数为实也。 少阳病家,如言头角痛而目眩,胸胁痛而耳聋,寒热 呕而口苦,心下满闷,则知是少阳经病也,其脉乃弦 数焉。太阴病家,如言身体壮热,腹痛咽干,手足温,或 自利不渴,则知是阳经热邪传太阴经标病也。若加 燥渴腹满,身目黄,小水赤,大便燥实不通,则知是太 阴经传本病也。若初病起,“头不疼,口不渴,身不热,就 便怕寒,手足冷,中脘腹满痛,吐泻,小便清白,或呕哕, 则知是太阴经直中本病也。若初病起无热不渴,止 有胸膈䐜胀满闷,面唇皆无光泽,或呕,胸腹急痛,手 足冷,自觉不舒快,少情绪,则知是太阴经因生冷伤 于脾胃,而为内伤寒”也。其脉沉缓为标,沉实为本,沉 细直中也。其内伤寒亦沉细焉。少阴病家,如言引衣, 踡卧而恶寒,或舌干口燥,讝语发渴,大便不通,则知 是阳经热邪传少阴标病。若或身热面赤,足冷脉沉, 则知是肾经自受夹阴伤寒,标与本病也。若加烦躁, 欲坐卧泥水井中,虽欲饮而不受,面赤脉沉足冷,则 知是阴极发躁本病也。若身热面赤足冷,烦躁“欲饮, 揭去衣服,脉数大无力,则知是虚阳伏阴,标与本病 也。若初病起,头不疼,口不渴,身不热,就便怕寒,厥冷 踡卧,或脐腹痛而吐泻,或战栗,面如刀刮,则知是肾 经直中本病也。若无热恶寒,面色青,小腹绞痛,足冷 脉沉,踡卧不渴,或吐利,甚则舌卷囊缩,昏沉不省,手 足指甲皆青,冷过肘膝,心下胀”满,汤药不受,则知是 肾经夹阴中寒本病也。若身热面赤足冷,脉沉身疼 痛,下利清谷,则知是阴利寒证,俗呼漏底也。其脉沉 实有力,为阳经热邪传入少阴标病也。脉沉细无力 为直。中寒证数大无力,为虚阳伏阴。其夹阴伤寒,阴 极发躁,脉皆沉也。厥阴病家,如言发热恶寒似疟状, 则知是阳经热“邪传入厥阴经标病也。若烦满囊拳, 消渴,舌卷讝妄,大便不通,手足乍温乍冷,则知是阳 经热邪传入厥阴经传标病也。若初病起,头不疼,口 不渴,身不热,就便怕寒,四肢厥冷,或小腹至阴疼痛或吐泻体痛,呕哕涎沫,甚则手足指甲、面唇皆青,冷 过肘膝不温,舌卷囊缩,则知是厥阴经直中本病也。” 其脉浮缓为标;微浮微缓,不呕清便,标病自愈也;沉 实有力为标;微细无力,或伏绝,为直中也。又有头痛、 发热、恶寒、身不痛,或嗳气,或作酸,或恶闻食臭,或欲 吐而不出,或吐之而不尽,或恶心,或短气,或痞满,或 䐜胀,或胃口作痛,或腹中痛,或心下痞塞,按之则痛, 则知是饮食内伤之证。若头疼身热、“恶寒,拘急恶心, 中脘痞满,或吐或呕,或痛或泻,则知是夹食伤寒也。 若头疼身热恶寒,微汗微渴,踡卧懒言,胁痛骨腿酸 疼,则知是劳力伤寒也。若身热恶寒,隐隐头痛,喘欬 烦闷,胸胁体痛,左脉紧盛,右脉洪滑,或寸脉沉伏者, 则知是夹痰伤寒也。若头痛身热恶寒,胁痛胀满,体 痛,气郁不舒,左脉紧盛,右脉沉者,则知是夹气伤寒” 也。若心胸胁痛,小腹有痛处不移,一般头疼身热,恶 寒烦渴,则知是血郁内伤外感也。大凡阳证则身热 脉大有力而足煖,阴证则身寒脉小无力而足冷,然 少阴虽有身热,六脉无力而足寒,故少阴得太阳证 也。夫正其名者,盖名正则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矣。 《伤寒》有伤风、伤暑、伤湿、温病、热病、时气寒疫、冬温、温 毒、风湿、湿温、中暍等证,皆以“伤寒”称之。殊不知伤寒 乃病之总名也,各从本条下治之。夫以伤寒言证不 言病者,有明证见证之义存焉。就如妇证奸,而赃证 盗与两证杀,则病对证之义明不得。请帮助识别此字。其情矣。且人 之心、肝、脾、肺、肾,藏而不见,若夫耳、目、口、舌鼻,则露出 而可见者也。五脏受病,人岂能知之?盖“有诸中,必形 诸外。故肝病则目不能视,心病则舌不能言,脾病则 口不知味,肺病则鼻不闻香臭,肾病则耳不能听声。” 以此言之,其证最亲切可知矣。缘太阳受病,则证见 出头疼、发热、恶寒,一有伤之,本经之证立见矣。以此 首经推之,馀经不言可知,故言证不言病耳。设若脉 证不明,误用麻黄,令人汗多亡阳;若误用承气,令人 大便不禁;若误用姜、附,令人失血发狂。寒冷耗其胃 气,燥热助其邪气,辛热损其津液。庸医杀人,莫此为 甚。伤寒实无定体,或入阳经气分,则太阳为首;或入 阴经血分,则少阴为先。脉有浮沉虚实证,乃传变不 常。治之之法,先分表里、虚实、阴阳、寒热、标本,此为上 工。问证以知其外,察脉以知其内,全在活法,不可拘 于日数,但见一二证在,便作主张,不必悉具,当如何 处治?若同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在表者汗 之散之,在里者利之下之,在上者因而越之,下陷者 升而举之。从乎中者,和解之。直中阴经者,宜温补之。 但解表不开,不可攻里。日数虽多,但见表证而脉浮 者,尚宜汗之。此理不明,攻之为逆。《经》云:“一逆尚引日, 再逆促命期。”表既解而里证具者,不可不攻里也。日 数虽少,但见里证,而脉沉实者,亦宜下之。此理不明, 祸如反掌。《经》云:邪气未除,复加燥热,即抱薪救火也。 如直中阴经真寒证,则无热恶寒,腹痛,吐泻厥冷,急 宜温补,切禁寒凉。此理不明,杀人甚速。《经》云:“非徒无 益,而又害之。”或有病在一经,有用热药者,有用寒药 者。如少阴证用白虎汤、四逆散,寒药也。少阴证用四 逆汤、真武汤,热药也。庸俗狐疑,讵能真知而措手哉? 呜呼!能察伤寒之正名,得伤寒之方脉,如此亲切,乃 为良医。必能知寒药治少阴,乃传经热证也;热药治 少阴,乃直中寒证也。伤寒以日数言者,此大约之法, 非活法也。《内经》云:“人伤于寒,则为病热而无寒”者,此 言常而不言变也。仲景论或寒或热者,言其变也。合 常与变而弗遗者,正所谓道并行而不相悖,而反相 为用也。此其所以为万世之准绳与!夫其传变者,其 邪热乘虚入经则传也。若经实,则不受邪而不传也。 太阳乃诸阳之首,传至厥阴。厥者,尽也。正气将复而 邪气将解,水升火降,寒邪去而大汗解矣。若正气不 复,邪无所解,阳胜阴极,则舌卷耳聋,囊缩不知人事 而死矣。邪在阳经则易治,传入阴经则危殆。盖阳盛 而阴微,正虚而邪实也。又有正气虚极,阴气独盛,则 四肢厥冷,舌卷囊缩而死矣。此指寒证而言也。况误 下邪陷,误汗经坏至害也。欤!然又有妇人胎产而伤 寒者,不与男子同治法。无胎产者治相同。过经不解 者。但当见证施治也。

凡冬间正伤寒,须依此书用药看脉,无有不应。若瘟 疫时证,不须论脉,但无怪脉则不妨,切不可发汗,此 病定一七或二三七,自然汗出身凉而愈。只须小柴 胡,见热甚合解毒汤,只要扶之使正,便是医之功也。 若发汗虽汗而热不退,益重其虚,切戒!切戒!

《传经证治脉要》

编辑

凡察《伤寒》脉法,得其纲领,如拾芥耳。求之多岐,则支 离破碎,如涉海问津矣。盖脉与证理一而已。浮大动 数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然脉理精深,今人何能 到此田地?夫脉者,天真委和之气,乃荣卫之道路,实 先天后天之造化。人之阴阳为先天,人之气血为后 天,无所穷尽,指下难明者,真言也。夸言通晓者,但能“言而不能行也。”予专以浮中沉三脉候而治之,察其 阴阳表里虚实,如见其肺肝然,无所逃其情矣。原夫 伤寒因寒邪自外入内而伤之,其入则有浅深次第, 自表达里,先入皮肤肌肉,次入筋骨肠胃,以此推之 不难也。且风寒初入,或先在太阳寒水之经,此经本 寒标热,便有恶风恶寒,头疼发热之证见矣。盖寒郁 皮毛,是为表证,若在他经,则无此证矣。脉若浮紧无 汗,为伤寒,当发表,得汗为解。脉若浮缓有汗,为伤风, 当实表散邪,汗止为解。若无头疼恶寒,脉又不浮,此 表证罢而在中。中者何也?即半表半里之间,乃阳明 少阳之分脉,不浮不沉,在乎肌肉之间,即皮肤之下。 然亦有二焉:若脉微“洪而长,阳明脉也,其证则目痛 鼻干,不眠,微恶寒,微头疼,用解肌便宜和解表里。若 脉弦数,少阳经脉也。其证胸胁痛而耳聋,寒热,呕而 口苦,头角微痛。如见此证,此脉便宜和解表里。盖阳 明、少阳二经,不从标本,从乎中治,过此邪传入里为 热,脉不浮而沉,沉则按至筋骨之间而得者方是。若 脉来”沉实有力,外证不恶风寒而反恶热,讝语躁热, 燥渴,或潮热自汗,或腹满硬痛喘急,或揭去衣被,扬 手掷足,五六日不通大便,明其热入于里,肠胃燥实, 宜下之。大便既通,其热自愈。若脉来沉迟无力,此为 直中阴经真寒也。其证无头疼,无身热,初病起怕寒, 手足厥冷,或战栗踡卧不渴,或兼腹痛,呕“吐泻痢,或 口吐涎沫,面如刀刮者,乃阴经自中之寒,不从阳经 传入,故不在传经热证治例”,更当量轻重以温之。若 脉沉足冷,面赤微热,此皆夹阴伤寒也。又有脉沉足 冷,面青,小腹绞痛无热者,此皆夹阴中寒也,重则舌 卷囊缩。盖此二者,先因欲事劳伤,肾经虚损,复感寒 邪,急宜温经散寒为当也。其中紧要关节,吾再表而 出之。太阳者,阳证之表;阳明者,阳证之里;少阳者,二 阳三阴之间,太阴、少阴、厥阴又居于里,总而谓之阴 证。然三阴但是沉脉,妙在指下有力无力中分有力 者,为阳、为实、为热,无力者,为阴、为虚、为寒,最为心妙。 其三阳经证,前既已言,不再多录。若夫三阴传经热 证,脉虽开明,证犹未决,重言发明。如腹满咽干属太 阴,舌干口燥属少阴,“烦闷满囊拳”属厥阴,此三者,俱 从阳经传入。阴经之热证,脉见沉实有力,但当攻里 下之。如下后利不止,身疼痛,脉反无力者,又当救里 温之。三阴传经热证,与三阴直中寒证,脉沉虽同,有 力无力则异,证有异而治各不同,是其大法也。如其 “正阳明胃腑病,本风蹙气实,见潮热自汗,讝语发渴, 手足乍温乍冷,脉见沉数有力,大便不通者,亦当攻 里下之。乃因阳经邪热,传入胃腑,而有燥屎,此指腑 病,亦属里而言也。”实证治之奇功,指法之元妙,秘之 不与俗人言可也。今将持脉手法,并将浮中沉三图 图下,就注证治之法,使因脉以知证。缘证以明治。比 此达彼。由粗入精。永为后人之宗验也。

《辨内外伤》

编辑

内伤外感,俱有寒热,医家不能明脉得证,呼作“伤寒”, 妄施汗、下、吐、温之法,轻变重而死者多矣。夫外伤有 馀者,则寒热齐作而无间。外伤恶寒,虽近烈火不除; 外伤恶风,乃禁一切之风。外伤显在鼻,故鼻气不利, 拥盛有力;外伤则邪气有馀,发言壮厉,且先轻后重。 外伤则手背热而手心不热,左手脉来紧盛,而右手 平和,此是外感伤寒证也,当作正伤寒治之必矣。内 伤不足者,则寒热间作而不齐。内伤恶寒,得温煖即 解;内伤恶风,微恶些少诸风;内伤显在口,故口不知 味而腹中不和;内伤则元气不足,出言懒怯,且先重 后轻;内伤则手心热而手背不热,右手脉来空大无 力,而左手寸口或微或涩,此是内伤“不足之证,当用 补中益气法例治之必矣。”大抵有内伤而无外感者, 有外感而无内伤者,以此别之,则其证判然,免致重 实重虚医杀之患也。苟或内伤外感兼病而相挟出 者,则脉证必并见而难辨。若显内证多者,则是内伤 重外感轻,当以补养为先,微以解表为次。若显外证 多者,则外感重而内伤轻,当以发散为先,补养为次。 凡此外感夹内伤者甚多。《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脉来左手必紧盛,右手虽数大无力”,只因劳力辛苦, 内伤血气,又兼外感寒邪,其证骨腿酸疼,胁痛,微汗 恶寒,身热头疼,微渴,倦卧懒言,此是劳力伤寒,必以 温补元气,兼发散药中求之。有下证者,宜缓下之。有 痰挟外感者,左寸紧盛,右关洪滑,其证喘欬,身热恶 寒,头疼骨节痛,即是夹痰伤寒,必以痰药兼发散药 中求之,后以消痰降火之剂。有食郁夹外感者,其脉 左右俱紧盛有力,其证必噫,气作酸,恶闻食臭,或胃 口作痛,心下痞满,恶心,或欲吐不吐,或吐之不尽,必 身热头疼恶寒,即是夹食伤寒,必以解表“药为先,后 以消食药为次。其夹阴伤寒,伏阴伤寒,真阴伤寒,备 开前条”不录。凡此数者,医家之心妙也。

《察色》

编辑

“凡看《伤寒》,察其色为先,观其形为次,切脉审证参合以决死生吉凶也。”夫色有青黄赤黑白,隐于面部皮 里,气有如乱丝乱发之状,隐于皮里也。盖五脏有五 色,《六经》有六色,皆见于面,以应五行,相生者吉,相克 者凶,滋荣者生,枯夭者死。自命宫、印堂、年寿准、头发 会、人中等处,皆有气色,其滋润而明亮者吉,暗而枯 燥者凶。又当分四时生克之理。而通察之。故以伤寒 五色之要者。备开览焉。

青色属木,主风主痛,乃足厥阴肝经之色见也。凡面 青唇青,阴寒极也。若舌卷囊缩,急温之。如夹阴中寒, 小腹绞痛,面色青者,亦当温散。青如翠羽者吉。青如 滋草者死。青而黑,青而红者,相生而吉。如青而白,青 而枯燥者死。若脾病见青气,则难治也。

赤色,属火主热,乃手少阴心经之色见也。在伤寒见 之,则有一阴三阳之分,如足太阳属水,寒则水黑,热 则红也。面色缘缘正赤者,此阳气怫郁在表,汗不彻 故也,当发其汗。阳明面合赤色者,不可攻之,合则通 也,谓表未解,不可攻里,宜解肌,合正阳明。内实恶热 不恶寒,或蒸蒸发热,或日晡潮热讝语,大便秘结,脉 “沉数有力,面赤,此里内热,宜下之。如表里俱热,口燥 舌干,饮水,脉数面赤,里未实者,未可下,宜人参白虎 汤和之。如少阳病半表里,脉弦数而面赤者,宜小柴 胡和解。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沉细而面赤 者,四逆汤温之。”此阴寒内极,逼其浮火上行于面,故 发赤色,非热也,误投寒药即死。又夹阴伤寒,虚阳泛 上,面色亦赤,但足冷脉沉者是也。及阴极发躁,欲坐 卧泥水井中,脉沉足冷,微热面赤,虽欲饮不受,即阴 证似阳也。若足冷脉沉细,虽烦躁不饮水面赤者,即 阴盛隔阳也。其伏阴脉数大无力,烦躁引饮,此虚阳 上升,面色亦赤。此四者俱当温之,悮!投寒药即死。再 若病久虚人,午后面“与颧颊赤色,此阴火上升,不可 作《伤寒》”妄治。然三阳之气,皆会于头额,上至顶巅络 脑后者,属太阳;从额至鼻,下于面,属阳明;从头角下 耳中前后者,属少阳。但有红气赤肿者,盖是大头伤 寒,正要知此部分。凡心热则额先赤,肺热则鼻先赤, 肝热则左额赤,脾热则右颊赤,肾热则两颐赤。若赤 而青,赤而黄,相生而吉;赤而黑,则相克而凶。赤如鸡 冠者生,赤如衃血者死。若命宫、印堂、年寿、准、头、发会、 人中等处,赤气明润者生,枯夭者死。若肺病色赤,则 难治也。

黄色,属土主湿,乃足太阴脾经之色见也。凡脾胃湿 热所蒸,面目身黄,小水短涩者,属湿热发黄,宜分利 之。若小腹满硬而痛,面目身黄,小水自利者,属畜血 证发黄,宜下尽黑物则愈。若黄而白、黄而红者,相生 而吉;黄而青,相克而死。黄如蟹腹者生,黄如枳实者 死。病欲愈者,目眦黄,长夏见黄白则吉,黄青则凶。或 肾病。若见黄色。则难治也。

白色属金,主气血不足,乃手太阴肺经之色见也。白 如猪膏者吉,白如枯骨者死。凡命宫、印堂、年寿、准、头、 发会、人中等处,白而枯夭者凶;白而光润者吉。若白 而黄,白而黑者,相生而吉;白而赤者,相克而凶。凡伤 寒面白为无神,因发汗过多,或脱血所致。凡面白人 不宜大汗,为血少故也。若肝病见白色,则难治也。 黑色属水,主寒主痛,乃足少阴肾经之色见也。凡黑 而白,黑而青者,相生则吉;黑而黄,相克则凶。黑如鸟 羽者生,黑如炭煤者死。若命宫、印堂、年寿、准头、发会、 人中等处,黑气枯夭者死,闪亮者生;黑气自鱼尾相 牵入太阳者死。黑气自发会入中,入口者死。黑气自 入耳目口鼻,枯夭者死。凡伤寒面黑之人,不宜参芪 大补心病见黑气,则难治也。

《听声》

编辑

“凡治伤寒,若见病人寒热交作,出言壮厉,先轻后重, 此是外感阳证有馀,看在经在腑,当发表攻里。若见 寒热间作,语言懒怯倦卧,且先重后轻,此是内伤阴 证不足,当温补元气。若见病人身热口渴,大便不通, 脉来有力,口出无伦语,曰讝语,无稽妄乱,曰狂言,分 虚实看。身不热,口不渴,脉沉细无力,便不实自利,言” 语不接续者,曰“郑声”,宜温补。若病人初起,头疼身热, 恶寒欬嗽,鼻塞声重,曰“伤风”,当疏风解表。声嘶者,肺 有风热,宜清肺经。若见唇口生疮,声哑者,曰“狐惑。”若 见口噤难言,手足挛搐,曰“风证。”治法各开本条。若见 卒中风,痰涎涌盛,口噤不言,或脉绝,目直视,遗尿者, 难治。声如鼻鼾者,亦难治。但见病人喉中漉漉有声 者。即痰也。宜吐之。

《观形》

编辑

凡看病人,身轻自能转动者易治,身重不能转动者 难医。若见口渴,揭去衣被,脉来有力,手足露直,扬手 掷足者,此为阳证,法当下之。若身无热,欲得衣盖,踡 卧不渴,脉沉细昏倦者,曰“阴寒”,法当温之。若见口噤 难言,手足牵引者,曰风证,治在本条。若见病人叉手 冒心,因汗过多,阴虚,法当消热养心血。若见两手寻

衣摸床,曰“撮空”,虽云死证,此肝热乘于肺金,元气不
考证
能自主,神去魂乱,当明可治与不可治。若见身重足

冷,踡卧恶寒,好向壁卧,闭目不欲见光明,懒见人言, 此属阴寒,法当温之。若见身如被杖,疼重如山,不能 转侧,此为阴毒。若身重痛,脚手难移,小水短涩,此名 风湿,治法各开本条下。若见身轻,手足和煖,开目欲 见人言,此名阳证,分表里治之。若见病人身汗如油, 喘而不休,形体不仁,乍静乍乱,脉浮而洪,此为“命绝。” 若见病人头重视身,此名“天柱骨倒”,而元气败矣。若 见皮肤润泽者生,枯燥者死。形如枯骨,脉脱者死,屁 臭者死,大肉脱败者死。形瘦脉大,胸中气多者死。形 盛脉细,短气不足以息者,危也。

《视鼻》

编辑

凡见病人鼻头色青,腹中痛,若冷者死。微黑者有水 气,黄者小便难,白者属气虚,赤者属肝热;鲜明有留 饮。鼻孔干燥者,必衄血。鼻燥如烟煤,属阳毒;热极鼻 孔冷滑而黑,属阴毒;冷极鼻燥,息如鼾睡,属风温。鼻 塞浊涕者,属风热;鼻流清涕者,属肺寒;鼻孔癖胀者, 属肺热;有风乃肺绝而不治。鼻衄者,分点滴成流而 治之也。

《详口唇齿牙》

编辑

凡见病人口唇焦干为脾热。焦而红者吉,焦而黑者 凶。唇口俱肿赤者是热极;唇口俱青黑者是寒极。口 苦者是胆热;口甜者是脾热;口燥咽干者是肾热。舌 干口燥者是心热。口噤咬牙者是风痓。唇口生疮,声 哑者是狐惑。齿燥无津液,是阳明热极。前板齿燥,脉 虚者是中暑。唇口舌胎断纹者难治;齿如热齿者难 治。“唇口燥裂”,是脾热。若唇青舌卷,唇吻反青,环口鯬 黑,口张直气,口如鱼口,唇口颤摇不止,气出不返者, 死证也。

《验耳》

编辑

若见病人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属少阳,宜和解。 冬病耳聋属气虚,得元气复实,耳自聪也。耳聋、耳肿、 耳痛,皆属少阳风热。耳黑枯燥,曰“肾惫。”若见舌卷、唇 青、囊缩、耳聋者,难治。原伤寒温热病耳聋者,此乃为 常例也。

《看目》

编辑

“凡治伤寒,先观两目,若见目赤,唇焦舌黑,属阳毒。脉 洪数有力,大便实,大渴讝语者,法当下之。设或大便 如常,脉浮洪者,三黄石膏汤主之。若见目黄者,如小 便短涩,发渴恶热,熏黄色暗者,属湿热发黄,法当分 利阴阳。兼小腹胀满不痛,燥渴,大便不通者,重则茵 陈汤,轻则五苓散利之。小便清白,其黄自退。若见小” 水自利,大便黑,小腹满硬而痛,目黄者,属畜血发黄, 宜桃仁承气,下尽黑物则愈,其黄自退。二证身目俱 黄者,用姜柤擦法甚良,开在发黄条下。大抵发黄色, 明者专主热也,暗者主湿热相兼。如痓病则目发赤, 如衄血、目瞑,白睛黄者,必发黄。如身冷无热不渴,脉 沉细而黄者,属阴黄,法当温之。两请帮助识别此字。黄者,病欲愈也。 开目见人属阳,闭目不见人属阴。若睛自明,能识见 者可治。若睛昏不识人,或目上视,或眼小目瞪直视, 或目邪视,或目睛正圆,或戴眼反折,或眼泡陷下,皆 死证也。若见病人目睛微定,暂时稍转动者,属痰眼 也。宜吐痰出,其眼珠自然流动光明也。凡见目中不 了了者,睛不和不明白,谓见一半不见一半是也。此 因邪热结实于内。上蒸于目。但大便得通。目自明活 也。

治伤寒病证须先观病人两目,次看口舌,已后以两 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无痛处,再复问其大小便通 与不通,渴与不渴,服过何药,或久或新,察其病之端 的,脉证相同,方可以言吉凶,庶得用药无差。此数件 看法,最为紧关切要,医家之心法也。

《审舌》

编辑

凡看口舌有无胎状,湿滑者吉,燥涩者凶。舌上白胎 者,胸中有寒,丹田有热,故胎白而滑,未入乎腑,邪在 半表半里间,法当和解。舌上黄胎者,必燥渴,胃腑有 邪,法当下之。舌上黑胎,燥生芒刺者,必燥渴亢极,则 难治也,法当下之。若不燥渴,身不热,舌上黑胎而滑 者,属阴寒,法当急温。若舌卷焦黑而燥者,阳毒热极, 亦当下之。若舌青而胎滑,无热不渴者,阴毒寒极,亦 当温之。凡看舌鲜红者吉,青黑者凶。青而紫者为阴 寒,赤而紫者为阳热。黑者乃水克火,故难治。舌乃心 之苗,红色应南方火本,色见故吉。凡见黑者,属北方 壬癸肾水来克心火也。但见舌硬、舌肿、舌卷、舌短、舌 强、囊缩者,必难治也,间有可生。如舌短缩,语言不清, 神气昏乱,脉脱者死,《阴阳易》。舌出数寸者死。其夏热 病,舌上黑胎,燥渴者可治。乃时火与邪火,内外合而 炎烧,故舌上易生。胎刺不在,必死之例。若黑胎刮不 去,易生刺裂者,必死无医。冬月黑胎者,实难治之,此 不传之心妙也。

舌胎者,若邪热在表而未入里,则无胎也。邪热在里, 则生胎剌舌上,津液抟结,或黄、或白、或黑、或涩、或滑或生芒剌之状。凡胎白而滑者,表邪犹未解也,宜葛 根汤解之。若寒热往来,口苦而渴,脉弦,舌上白胎者, 属少阳也,小柴胡加知母、天花粉、葛根去半夏。若舌 胎黄而涩,此邪传里渐深也,宜小柴胡汤去半夏,加 天花粉、黄连、知母。若热聚于胃,舌上黄胎而燥渴饮 水,表里俱热,人参白虎汤加黄连、天花粉、山栀、竹叶。 若内实不大便者,调胃承气汤下之。若舌上黑胎而 燥,饮水不止,讝语,大便不通者,急用大承气汤下之。 此火热亢极,反兼水化,故有此象。若证未全具,犹未 可下,只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合白虎“汤加黄连。”若见 热极饮水不止,舌上黑胎生芒刺,刮不去,易生刺者, 难治。此热毒入深,十有九死,是肾水来克心火,乃阳 热之胎,必舌燥裂,或肿或赤,或涩,或黄或黑,或芒刺, 或胎白,脉必沉数有力,口渴。盖舌者心之苗也,应南 方火。鲜红湿者吉,热之故也;紫肿燥者凶,水克火也。 又有阴寒证,水极反来克心火,亦生黑胎。辨其胎必 湿冷,滑不燥、不涩、不渴、不热,脉必沉细足冷,又当四 逆汤温之,此阴寒之胎也。脏结下利,舌上得胎者,不 治。热病口干,舌黑者死;舌上如白胎者,不治。丹田有 热,而胸中有寒,四者似胎未成之状。脏结,脉阴阳俱 紧,口中气出,唇口干燥,呕者,小柴胡汤;痛者,理中汤。 踡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滑胎者,勿妄治也。到七八 日已来,其人微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八日以上, 反大热者,此难治。恶心必欲呕也。腹中痛者,必欲利 也。一切胎状,湿滑者易治,燥涩者难医。但用薄荷水 浸青布于舌上洗净后用生姜薄片蘸水时时擦之, 其胎自退。如夏月人病生黑胎者,因时火与邪火内 外合而炎烧,故舌易生,胎刺不在必死之例,未可断 言。死证尚有可生,冬月黑胎者难治,此不传之妙也。

《按心胸有无痛处》

编辑

以手按病人心胸,有无痛处,若按当心下痛,手不可 近,燥渴讝语,大便实,脉沉有力,为结胸证。量病轻重, 轻则用小陷胸汤加枳桔下之,重则大陷胸汤下之。 量元气虚弱,宜从缓治。如不渴,身无热,脉沉无力,为 寒结胸,宜理中汤温散之。若口渴有热,欲水多,而心 胸停饮不散,有声作痛者,为水结胸,宜四苓散合小 半夏汤,渗利消之。若欬喘发渴,喉中漉漉有声,胸胁 满痛,为痰结胸,用加减二陈汤消之,俱用炒姜柤揉 熨法。若心胸虽满闷不痛,是痞满也,乃表邪填于胸 中,只消小柴胡加枳壳、桔梗,以治其闷。如未效,本方 对小陷胸汤一服最神速,世俗皆所未识。若按当心 下胀满不痛者,宜泻心汤加枳桔,是治痞满也。亦用 姜柤揉熨法甚良。按小腹有无痛处,若小腹痛而小 水自利,大便黑,兼或身黄,讝语燥渴,而脉沉实者,为 畜血,宜桃仁承气下尽黑物而愈。按小腹虽胀满不 硬痛,小水不利,即溺涩也,以五苓散利之。不可大利, 恐伤耗津液而反燥渴。如按而小腹绕脐硬痛,渴而 小水赤,讝妄,大便不通,有燥屎也。伤寒结胸痞满,今 医不分曾下与未下,便呼为结胸,便与枳桔汤,反成 真结胸者有之。殊不知乃因下早而成满硬痛者,为 结胸,未经下者,非结胸也。虽满闷不硬痛者,为痞气, 乃表邪传至胸中,未入于腑,证虽满闷,尚为在表,证 属少阳部分。治法开结胸痞满条下,宜从缓治,不宜 峻利“上焦乃清道主至高之气分,若过下之,则伤元 气也。”原太阳证无汗,此寒伤荣血,当服发汗药为当, 医者不达而反下之,荣血重伤而成痞满。太阳证自 汗,此风伤卫气,当服实表散邪药为当,医者不达而 反下之,卫气重伤而成结胸。盖言荣卫阴阳也,若言 寒热阴阳证者,则悮之甚矣。治法亦录后条

《问大小便通利》

编辑

问“得病人大便不通,但元气壮实,热极渴甚,讝妄不 候他证,急宜下之无疑。若病稍久,元气虚弱,大便不 通者,宜蜜煎导法通之。若或绕脐硬痛,或渴甚喘急, 或下利纯清水,心下硬痛者,此皆有燥屎结实于内, 俱当急下。如其下后利不止,身疼痛,踡卧沉重,脉反 沉迟无力,又当四逆汤加参术救里温之”,此权变之 法。若病人大便自利,不渴无热,或下利清谷,身疼痛 踡卧,脉来沉细无力,或伏绝,手足厥冷,急宜四逆汤 加参、术、姜、桂、升麻、肉果,以温补之。若阳证协热下利 者,又宜小柴胡汤合四苓散清之。治法录于后条:若 病人小便不通,口渴,或小便赤色难通者,乃热结膀 胱,其人如狂者,俱用五苓散加减利之,外用熏法,不 可过用利药,空耗伤津液而反燥渴也。若不当利而 反利之,恐引邪热入膀胱而致如狂病也。

《问渴与不渴》

编辑

问“得病人,若大渴讝妄,揭去衣被,扬手掷足,舌生胎 刺,脉来有力,大便不通者,急宜下之。若大便如常,小 水赤涩,壮热口渴,脉洪数,与汗后大渴,脉洪数者,用 人参白虎汤,俱加干姜、天花粉、麦冬、竹叶治之。若身 热躁渴,呕而口苦胁痛,脉来弦数者,用小柴胡加干 姜、天花粉治之。若病人面赤,脉数大无力,或沉细足冷,或躁渴不饮水,虽饮水反不纳者,此阴极发躁”,又 当四逆汤加麦门冬、人参、五味,调辰砂末,入蜜以温 之,不可用寒凉之剂。若误用之,则渴甚躁急而死。若 非深得仲景之妙,岂能至此?如见病人口不渴者,知 其热邪未传于里,里无病也。若病人渴欲饮水,便知 热邪传里也。因内水消竭,欲得外水自救。大渴欲饮 一升,止可一椀,宜少少与之,可令不足,不可令太过。 若恣饮过量,使水停积心下,则为水结胸等证矣。射 于肺为喘为欬;留于胃为噫为哕;涩于皮肤为肿;畜 于下焦为癃,渗于肠间则为利下。皆饮水多之过也, 不可不与,不可强与。《经》云:“若还不与,非其治。”为其津 液枯竭,无由作汗,必加喘渴而死。“强饮须教别病生。” 为其成水结胸、哕、呕利肿、喘欬、癃闭等证。大抵病人 饮水后。用手按揉心胸胁下。免致停畜为前患也。如 燥渴欲饮啖生冷。宜用梨子、西瓜、甘蔗、白蜜食之。如 泻利则不可食也。

《持脉手法》

编辑

凡持脉之时,必先调平自己气息,正心诚意以诊之, 不可思别事也。男先审左,女先审右。以中指先按手 掌,后高骨下动脉应指,乃关部也。次下前后二指,前 指按寸口,阳也;后指按尺部,阴也。关为阴阳,中为关 界也。若人长则疏排三指,人短则密排三指,人瘦则 肌肉薄,宜轻取;人肥则肌肉厚,宜重取。一呼一吸为 “一息大扺,脉来一息四至为平脉,则无病也。六部之 中,独大、独小、偏迟、偏速,此为病脉。凡脉来有力即为 有神,宜攻不宜守;脉来无力即为无神,宜补不宜泻。 如轻重按之,应指而起,此为有力。如轻按虽应指,而 重按不应指起者,此为无力。”浮中沉六部皆然。大则 病进,小则病退,此指阳证而言。沉伏“病进,迟缓病退”, 此指阴证而言。脉来乍大乍小,乍疏乍数,此为怪脉。 汗下后,脉当安静,而反躁乱身热者死。温后,脉当渐 出,而反歇止者死,泰出者亦凶。伤寒过经,真脏脉见 者死。伤寒见表证而脉伏者,有邪汗也,表解邪自除。 正如欲雨而天郁热,晴霁而天反凉。伤寒病后,别无 刑克证,或昏沉冒昧,脉或伏或静者,此欲汗也,勿攻 之,当生脉补元气。元气复来,一汗而凉,此重阴欲阳 之义,便如久旱将雨,六合阴晦,雨后庶物皆甦,此换 阳吉兆。伤寒腹痛,脉必伏,或吐泻脱元而无脉者,随 病而施。将姜汁磨木香调麝香半分,入独参汤服下。 脉至者生,不至者死。伤寒之脉,阴阳俱调,停无偏胜, 三部同等,脉证皆同,安之兆也。《伤寒》脉无单至,必曰 “浮而弦、浮而数、沉而紧、沉而细”之类,六部皆然。浮沉 之脉,轻重指而取之;迟数之脉,呼吸息数而取之。中 脉者,不轻不重而取之。浮为表,表属阳;中为半表半 里,属阴阳相半。迟为寒,数为热。伤寒脉来,数大无力, 为阳中伏阴,法当温补﹔;浮数有力,此为纯阳,法当助 阴而抑阳﹔。浮紧有力,此为寒在表,法当发散﹔。沉实有 力,阴中伏阳,法当攻下﹔。沉细无力,此为纯阴,法当退 阴而助阳﹔。沉数有力,此为热邪传里,法当清解邪热。 如浮而迟涩,浮而软散,凡此皆虚。如浮而紧数,浮而 洪滑,凡此皆实。如沉而细弱,沉而迟伏,凡此皆虚。如 沉而滑数,沉而实大,凡此皆实。脉虚者,正气自虚,脉 实者,邪气自实。不实不虚,自为平脉,虽困当愈。但伤 寒初病,先以尺寸断之。若过经元气虚,则于关部取 胃气。凡此数者,脉之真元,医之切要,得心应指,自然 神效,岂有残人之生者乎。

《浮中沉三候脉形状主病》

编辑

浮, 初排指于皮肤上,轻手按之则得曰“浮。”此寒邪 初入足太阳膀胱经,病在表之标,可发而去之。虽然, 治之则有二焉﹕,寒伤荣则无汗,法当表﹔;风伤卫则自 汗,法当实表散邪,一通一塞,不可同也。盖风则伤卫 气者,气本属阳,风亦属阳,阳则从阳,故伤卫气。阳主 开泄,皆令自汗,故用辛甘温之剂,则实表散邪也。其 寒“则伤荣血”者,血本属阴,寒亦属阴,阴则从阴,故伤 荣血。阴主闭藏,皆令无汗,用轻扬之剂,以发表散邪, 正谓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 浮紧有力,无汗,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恶心拘急, 体痛,骨节疼,此为伤寒,邪在表,宜发汗。冬时用麻黄 汤,三时用芎苏散、羌活冲和汤,类伤寒证者。宜从别 治。

浮缓无力,有汗恶风,发热,头痛,恶心,拘急,体痛,腰脊 强,背骨节疼,此为伤风,邪在表,宜实表散邪。冬月用 桂枝汤,三时加减冲和汤;腹痛,小建中汤;痛甚,桂枝 大黄汤。

中 按至皮肤之下。肌肉之间。略重按之而得。是为 半表半里证。然亦有二焉。盖阳明少阳二经。不从标 本。从乎中治也。

“长而有力即微洪,此名为阳明胃经。微头疼身热目 痛,或眼眶痛,鼻干不眠无汗,用葛根解肌汤。若渴而 有汗不解,或已经发汗后渴不解者,用人参白虎汤。 无汗不可服此药,大忌弦而长多,此为少阳胆经。胸胁痛而耳聋寒热,呕而 口苦目眩,心下满闷,头角微疼,用小柴胡汤,本方自 有加减法。或两经合病,则脉”弦而长,此汤加干葛、芍 药有神效。缘胆无出入有三禁,不可汗、下、吐也。止宜 小柴胡解表里,再无别汤。

沉 重指按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间方得者,曰沉脉。 然亦有二焉:阴阳寒热,在沉脉中分无人知,此实秘 诀也。夫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之理,皆出乎“浮中、沉”三 字,其可不谨察乎?

沉数有力,则为阳明胃腑本病,此表解而热传入里, 其恶寒头疼悉除,反见怕热燥渴,讝语狂妄,揭去衣 被,扬手掷足,或潮热自汗,或喘急闷痛,五六日大便 不通,轻则大柴胡汤,重则大承气汤选用,大便通而 热愈矣。设有头疼,因大便不通,热气上蒸于头也,下 后痛自愈,然大便不结,岂敢下乎?

“沉迟无力为寒”,此三阴自中真寒证,无头疼,无身热, 口不渴,初病起怕寒,手足厥冷,踡卧或兼腹痛吐泻, 或战栗,面如刀刮者,或吐涎沫,轻则理中汤,重则四 逆汤温之。若脉浮足冷,面青,小腹绞痛,此夹阳中寒 也,急用茱萸四逆汤温之。若脉沉足冷,面赤身热或 躁,此盖夹阴伤寒也,急用麻黄附子细莘汤,温经散 寒。夫夹阴之证,医者不识,悮死者多矣。若非真得仲 景心妙,焉能识此证也,医当慎之。诊脉须当分三部 九候,每部必先浮诊三候,轻下指于皮肤之上,按之 以候三动也;中诊三候,略重指于皮肤之下,肌肉之 上,候三动也;沉诊三候,重指于肌肉之上,筋骨之间, 候三动也。三三而成九候,然后知病浅深、表里,以为 处治之标的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