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056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五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五十六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五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五十六卷目录

 嵩山部汇考二

  考

山川典第五十六卷

嵩山部汇考二

编辑

按《嵩高志形胜》,太室,《山海经》作泰室。《西征记》曰:“谓之 室者,以其下各有石室焉。”潘岳《关中记》云:“嵩高山石 室十馀孔,有石床池水,可以避世。”今自中峰而晰之, 青童在左,太白在右,颍水界其前,洛水绕其后,懊来、 万羊以为内卫,箕山两熊、阳干、阳城以为外卫,岿然 独尊矣。古云:华山如立,嵩山如卧。观其浑沦端整,如 “长城障天”,殆信然欤。

“少室,一名季室,见《山海经》注,在太室之西稍南,相去 十七里。”《郡国志》云:“少室一名负黍山,有负黍城在其 南。”《关中记》云:“少室山有十八叠,周围方百里。”《西征记》 云:“少室高八百六十丈,上方十里。”《郡国图志》云:“少室 其高十六里。”《舆地志》云:“少室从东角上四十里得下 定思,又上十里得上定思,十里中有大石门,为中定” 思。傅太常曰:“看山如相人,先论面背。由盟津渡河望 之,见少室之背,如墙壁然,若逾轘辕历少林东去,正 从臀下过耳。东方由密县及告成来,俱十得其四。西 方由颍阳来,十得其六。西南惟汝州城正相对,峰峦 层叠,如千叶舒萼,耸出云表。虽以太室之雄伟,不得 不逊其华秀矣。”

箕山在太室东南,高大四绝,其形如箕。《太史公》曰:“予 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又名许由山。

阳城山,在太室东,一名车岭山,洧水所出。禹避舜之 子于阳城。《国语注》云:“禹居阳城”,崇高所近。

东龙门山,《杂道书》云:“在岳庙东北二十里。”谓之东者, 盖因伊阙龙门在西,故相对而言也。

三台山,在岳庙东北二十馀里。昔汉武帝东巡过此 山,见学仙女。又卢元明《嵩高山记》曰:“山有玉女台,云 汉武帝见三仙玉女。”

阳干山在少室正南。正义曰:《括地志》云:“颍水源出洛 州嵩高县东南三十里阳干山。”《汉书》《晋地道记》皆称 “颍出阳干”,《博物志》则曰“颍出少室。”由此观之,阳干为 少室之分支,亦已明矣。

君子山在登封西北二十五里,太室之右麓。

万金山,在太室东北,去唐庄十里。

玉案山,在华盖峰南,形衡长如案,上多白石。

懊来山,在太室之南,县东四里。

缑山,在少室西北,属偃师。上有石室、饮鹤池,乃王子 晋乘白鹤处。有武则天御制碑。

小熊山在太室南四十里,下有二洞,深不可测。山之 阴有聚落,名曰“白栗坪。”

大熊山在太室东南,与小熊山相接。其下多铁,山民 鼓铸。《汉书》云“阳城有铁官”,即指此。

《三尖山》在太室正南,俗名“骆驼冈。”

交崖山,唐崔曙有《早发交崖山还太室》诗。

牛山,《嵩高山记》云:“嵩东脚下有小山,名牛山,多香树。” 石堂山,在少室西,颍阳镇北有石室,名紫云洞,即邢 和璞所隐处,有“神清之洞”四字。详希深《寄殿丞书》。 倚箔山在石堂山之西,一名天箔山,崖下有洞生钟 乳。《唐书》云:“颍阳倚箔山有钟乳。”

万安山在倚箔山之西,一名大石山,又名石林。马融 《广成苑赋》云:“金门石林,殷起乎其中。”是也。

玉华山,在少室下,雷渊有《玉华山》诗。又元好问游玉 华谷,因憩少姨庙,壁间见仙人诗。

大苦山,与倚箔山相近,或曰即太谷山。《潜确类书》载, 倚箔山、太谷山,俱在旧颍阳境。《寰宇记》云:“大苦山在 登封。”

半石山,在少室之西北,属偃师。详《水经注》。

浮戏山,在马领山之东,属密县。详《山海经》。

马领山在阳城山之北。详《水经注》。又李太白题元丹 丘别业:“北倚马领,连峰嵩丘”,即此。

九山,在太室北。详《水经注》。

覆釜山,与缑氏山相近,上有子晋祠。《水经注》称覆釜 堆,又称“抚父堆。”

青龙山,在太室北,属巩县,以其在宋太祖陵东,故名。 其尾接洛河者,曰“龙尾山。”

寒战山,与玉仙山相近,属巩县。临玉仙河,其山陡峻, 经者战惧,因名。

玉仙山在太室东北,属巩县。崖谷险峻,中有银矿。万 历己酉,土民盗开,后严禁,始封闭赵封山,在太室东北,属巩县。宋种茶于此,而封固其 地,因名。

侯山,属巩县。卢元明《嵩山记》曰:“汉有王彦者,隐于此 山,景帝累征不出,就而封侯。”至今指所在为王彦崖。 《通志》云:“一名王亥山。”

虎头山在巩县南,其西有骆驼岭,两山并峙,亦甚奇 异。

浮山在少室之北,与缑山相近,上有浮丘公祠。 风门山在少室之西,一岭南通颍阳,北通府店。 偃月山在太室东南,箕山之左,与石羊关相近。 荆山在石羊关外,属禹州,嵩之馀也。《洛阳记》:“齐武帝 于此采玉。”

五乳峰,在少室之北隈,五顶罗列,前如凤张两翅。少 林寺建其中,祖师取名“五乳”,后果有五支。

太室中峰,即嵩顶,端正而中居,四面诸峰环拥,上有 天池玉井,下有石室。

太室二十四,峰《楼异》有诗。

青童峰,世传山上有青衣童子二,汉武帝登嵩时,捧 书来迎,欲问,俄失之,因名。

黄盖峰,在太室东南,时有黄云如盖。

“浮丘峰”因浮丘公曾居此山而得名。

三鹤峰,昔道士李八百炼药于此峰之下,常有三白 鹤飞集峰顶。

遇圣峰昔汉武遇九嶷山人于此,详《王兴传》。

万岁峰,武帝闻呼“万岁”,即此。

《玉镜峰》峰下时见一镜浮空,光色如玉。

《狮子峰》以状名。

虎头峰,自下望之,如虎伸颈,故名。旧志云:“李筌得《黄 帝阴符本经》于此。”今考本传:“筌得《阴符》于虎口岩。或 曰上为峰,下为岩。”

《起云峰》,峰每出云,土人占雨。

凤凰峰,人传凤凰曾止于此,亦曰“凤凰台。”

金壶峰,相传昔老子曾居此,以浮提人“金壶墨汁”而 得名。

华盖峰《旧志》云:“势覆诸峰,为最高,故名华盖。”或曰:即 中峰别名。

元龟峰山形如龟,且多黑石。

《卧龙峰》峰势蜿蜒,如龙卧状。

会仙峰汉武登嵩,见八仙人奕棋于此。

《子晋峰》昔王子晋居此。

《玉柱峰》一峰孤立如柱。

老翁峰,山上有石,俨然如翁,高五十丈。

玉人峰,汉武帝于峰上得玉人为庙主。玉人高五寸, 色甚光润。见《嵩高山记》。

玉女峰,峰北石如玉女,上有大篆七字,人莫能识。 《金匮峰》,山形方,石如金色,一名“独秀峰。”

《积翠峰》峰多碧石,且草木独茂。

“太白峰”居太室西。

已上为太室二十四峰嵩书。因卢鸿二铭又添十二峰,比同《少室》,殊失本来面目。依《旧志》删之。

鸡鸣峰,《纪异》云:“嵩岳之东北一峰号鸡鸣,五更之初, 便见日出。”

望都峰,《纪异》云:“岳之西北一峰号望都,天气晴朗,望 见洛阳,隐如车盖。”

右二峰,卢鸿勒铭其上,见陈晦伯《天中记》。旧志载之,不敢俱没也。

“少室”三十六峰《楼异有赋》。

朝岳峰一名“豫章”,以东望岳祠有朝拱之状如称,今 名。

《望洛峰》,登其巅,可见洛阳。

朝阳峰,峰顶高敞,日光毕照。《尔雅》云:“山东为朝阳。” 少阳峰在太阳峰之次,朝旭必先及之。下有少阳河。 石城峰,山石壁立,自下望之如城。

《石笋峰》:尖直挺出,其状如笋。

《檀香峰》山有檀树,木紫而香。

丹砂峰,石色似之,亦产丹砂。

钵盂峰,峰顶圆平,石表土中,如钵盂之状,建二祖庵。 《香炉峰》,突兀上平,形如香炉。

《连天峰》,峰势高,望之若与天接。

“紫霄峰”与“连天峰”相埒。

《罗汉峰》:峰形如罗汉状。

七佛峰,峰形连结,类佛者七。又云:岩中有铜像七尊。 灵隐峰,灵境为群仙所隐栖之地,故曰“灵隐。”

《来仙峰》山有大洞,仙人所止。

“清凉峰”,其下有清凉寺。

宝胜峰下有尼寺,亦名“宝胜。”

《瑞应峰》峰上曾见神人,通体红色。

琼璧峰,山石光润,初日射之,其色正赤,故名“琼璧。” 《紫盖峰》,峰色多紫,亭亭如幢盖状。

《翠华峰》翠蔼华茂,亦以形色名。

《药堂峰》山多药草,美而称之曰“堂”,亦犹王屋之有药柜峰也。

《紫薇峰》山多紫薇花。

白道峰,昔有隐士白道猷,尝居此峰,上有白道洞,高 邃险绝,人迹罕至。

帝字峰,峰上石文有天然帝字,亦称天德峰,义未详。 卓剑峰,山形如剑卓。

《白云峰》,岫中多出白云,四时无间。

金牛峰,色如金,状如牛。

明月峰,《楼异赋》注云:“峰中时现圆像如满月。或曰在 太阳峰之西,因相对待,故名。”

《凝碧峰》山多碧石,望之苍翠夺目。

“迎霞峰”在少阳峰之左,朝霞海曙,必先及之。

玉华峰,《志》曰:“峰上常有金玉气,亦称玉华山。”

《宝柱峰》,石成五色,屹然如柱。

系马峰下有拜马涧,或曰“拜马涧”,在缑氏山。

白鹿峰,土人常见有白鹿来游田者竟莫得之。 “卢岩”,在太室正东,岳庙之北,唐卢鸿隐处。有瀑布,水 千仞直下,飞洒涧中,涧西有小洞,可容数人。峡中石 生纹浪,光洁遒妍,与碧潭相映,为山中绝景。

科斗岩,在太室天门西,境僻路险,以张芝获《书》得名。 东岩,即白龟年遇李白处。

虎口岩唐李筌得《黄帝阴符》于此。

赤脚岩在嵩山南麓。相传仙人张赤脚尝憩岩下,因 名。

弃瓢岩,初,许由隐箕、颍间,以手掬饮。人遗一瓢,饮讫 挂木上,风吹沥沥有声。由以为烦,弃之岩下。

摘星岩,在少室东,挺出云表,如岑楼之状,俗称“摘星 楼。”

柏洞岩,在少室东。岩势削直,半壁一洞,古柏覆之。 “云母岩”,其下为云母井,因井以名岩。

石梯岩有级如梯,攀梯可至顶,其高无际,亦名“半云 峰。”

高登岩,在中峰南,有石室,形如半舫。游人穿石窟攀 缘蛇行,方可入。《嵩书》改为“栖静”,今正之。

积雪崖,太室后经年不见太阳,积雪至夏不消。 鬼谷《嵩高山记》云:“鬼谷先生于嵩山东南学仙,今告 成镇北有鬼谷”,即其地。

颍谷,即阳干山之东谷,颍水所出。其侧有颍墟,相传 为颍考叔故居,郦道元《水经注》所谓“颍谷”也。

逍遥谷,在太室南麓,唐潘师正隐处,一名承天谷。 紫虚谷,在嵩山之阳,宋张昇结庵于此。见《青箱杂记》。 马蹄谷,在太室之南麓。

《万公谷》,在太室之西,前为“永泰寺。”

玉华谷,在少室下,即玉华山之谷也。

黑石谷,在少室北。唐岑参有《缑山黑石谷诗》。

柏谷在少室西北。《述征记》云:“柏林荫蔼,穷日幽暗。”晋 宋时名柏谷坞,隋称柏谷屯。唐太宗致书少林寺,仍 称柏谷坞。

老君洞,太室南麓金壶峰下有大石,方广十丈馀,面 开一洞,圆润天然,可容二十人。石旁有二井,探手可 饮,俗称“鸡卵洞。”《嵩书》改为“象极洞。”考金壶峰乃老君 撰《经》处,故依旧志正之。

颜回洞,在太室,有古刻“颜回洞”三字。

白道洞在白道峰下,仙人白道猷所居,人迹罕至。 罗汉洞,在太室南麓,岳寺后,洞深五六里,上通山顶。 毛女洞在太室西南,深不可测,仙人毛女所居。 柏洞在柏洞岩上,以洞门古柏名。土人言,昔有道士 望见仙人往来洞中,欣然愿往。乃身坐畚内,令人自 其巅悬绠下之。甫入洞,忽有怪风吹出,道士不敢停, 急投畚上,两耳竟瞆矣。

文殊洞,在少室西,深入五丈,有石光莹。

达磨洞,在五乳峰前,即达磨面壁处。

云钟洞,在少室,樵人往往闻洞内钟声。见《宋河南志》。 浮丘洞,在少室西北,与缑氏山相近。相传浮丘公曾 居于此。

紫云洞在石堂山,邢和璞、许昌龄隐处。

崿岭,即轘辕山。《淮南子》称:“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 熊。”唐皇甫冉有《崿岭诗》。

“清烟岭”太室之南。

望朝岭太室东南,即岳庙之西岭,一名迎仙岭。 万羊冈在太室南。详张齐贤事,有《武后封禅碑》。 天门峡在太室天门下。

“大铁”《梁峡》。

小铁梁峡俱在太室。两崖悬直,中间忽断,下瞰无际。 玉皇峡在少室东。翠围峭邃,流水潺湲。相传有龙潭, 祷雨辄应,亦呼吸通帝座意。《嵩书》改“皇”为“黄”凿。 待仙峡在少室东。两岩巉耸,日月蔽亏。西北岳畔一 洞,所谓柏洞也。待仙之名,因洞而起。

龙穴,在嵩高山北,即张华所称“龙穴。”

龙简穴,金元时遣祭中岳,必投金龙玉简于山上大 穴。吴全节有《中岳投龙简》诗光明穴,在少室东南角,深三里馀,直上五百尺,昼夜 常明。见《宋河南志》。

钟乳穴,在少室东南,穴中有钟乳径,头大一丈。 《鹤泣穴》,鹤泪滴成穴。

“启母石”,在太室万岁峰之下。

捣帛石,一名“玉女捣衣石”,在太室顶。

达磨影石,达磨面壁九年,影入于石,形状俨然。 三醉石在太室顶,八仙坛石形有三醉人欹偃之状。 定心石在太室上,登嵩者千岩万壑,应接不暇,至此 居高临下,历历分明,心自定矣,因名。

《承露石》,嵩山石室中有石柱,形似承露,盘中有石脂, 滴滴流下。食之一合,寿与天地相毕。

石场,在《太室》南。方广三百步。光洁坦平,天然一片。居 民多负禾,就此收获。

石床,《关中记》云:“嵩山石室十馀孔,有石床池水,可以 避世。”

“石楼”“在太室,上下两层,故名。”

“天门”,在太室中峰西,两岩对起,中豁一门。

西天门在少室西。峰峦峻绝,划然如阙,望之仿佛一 铁楞窗,玲珑通朗,竟不可践。少室四面俱有断岩,号 四天门,东南北尚可攀跻,独西天门无路可至。 玉女窗,在太室,石洞幽洁,上通日月,朗然如窗。 织锦台《宋河南志》云:“少室有玉女织锦台,并堂在山 东北,堂内石色斑斓,焕如纹锦。”

期仙磴卢鸿,《嵩山十志》之一。

《涤烦矶》。 同前。

上定思。

中定思。

下定思少室。有三定思。山上可憩之处。

子晋垒,《郡国志》云:“少室有子晋垒,积有九千年资粮。” 亦见顾野王《舆地志》。

汉果园卢元明《嵩山记》云:“嵩山东脚下有众树,云是 汉果园。”

御砦:金宣宗曾屯兵于少室,因名御砦,土人亦称“九 顶莲花砦。”

三皇砦,在少室西南,一径陡绝,下临无际。

潘陵尖唐岑参有《自潘陵尖还少室诗》。

“谟觞室”,《潜确类书》载《记事珠》云:“嵩高山下有石室名 谟觞,内有仙书无数。昔仙人方回读书于内,玉女进 以饮食。”

庞坞,在太室下,僧元珪结庐处。

零星坞在少室北,见《水经注》。

“袁公坞”,与袁术固相近。见《水经注》。

《平洛水》,水发玉女台下平洛涧,南流而与颍水合,亦 称“勺水。”

《龙渊水》导源龙渊,东南流注于颍。

狂水,《山海经》:“大苦之山,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 汜水,《山海经》:“浮戏之山,汜水出焉,北流注于河 来。”需水,《山海经》:“半石之山,来需水出于其阳,而西流 注于伊水。”

《合水》,源出半石山,北流与刘水合。

刘水亦谓之“刘涧”,西北流注于合水。

罗水,源出太室北。详《水经注》。

绥水出方山绥谿,《山海经》所谓“浮戏之山”也。详《水经 注》。

蒲池水,详《水经注》。

颍水,《博物志》云:“天下有八流水,出名山,颍出少室。” 洧水,《汉书地理志》云:“阳城山,洧水所出。”

濦水,《汉书》“濦”作“㶏。”《地理志》云:汝南郡有㶏疆县。应劭 注曰:“㶏水出颍川阳城。”《五音篇海》云:“㶏水出少室。”二 说互异。又按:许氏《说文》,“濦水至少室东山入颍。”《通志》 云:颍水东南过南“县,濦水入焉。”二说濦入颍,又异, 存之备考。

休水,《山海经》云:“少室之山,休水出焉,北流注于洛。” 天门泉,在太室天门之侧。

太乙泉在太室南麓,前为“崇福宫”,即宋时诸贤所尝 奉祠者。引泉为流觞曲水之乐,石渠犹存。崇福宫在 唐为太乙观,故泉仍袭其名云。

龙赠泉亦在太室南麓。其前为会善寺,龙以赠晏公 者。自殿右宛转流至山门而没,止供寺汲,不资灌溉。 鸣琴泉,在太室内,亦曰鸣潾泉。按《尔雅》云:“水出山石 间曰潾。”鸣琴者,流水声合宫商也。

《逍遥泉》在逍遥谷内,泉因谷名也。

七里星,在嵩阳宫西北,泉自山出,七孔相连,故名 醴泉,在登封城南。《白虎通》云:“醴泉者,美泉也。”

卓锡泉在二祖庵前。四泉对待,四桧覆之,亦称“四井。” 高隐泉,在少室南。称“高隐”者,因唐李拾遗渤得名。 洗耳泉,源出箕山,或曰入颍,或曰经汝州城西入汝。 马跑泉,在太室东。相传有神马跑地泉出。

飞玉泉:在石羊关外。平地涌泉,如趵突之状。

石柱川,在太室东。夹水二石,如双关,瘦削透露少阳河,源出少阳峰下,东南流入于颍。

卢店河源出太室之左,经卢店东南,过告成入于颍。 “双溪河”,源出太室,异源合流,过县东南入于颍。 理妆河,源出少室,与少姨庙相近。少姨尝临水理妆, 故名。土人亦称“李庄河。”

江左河,源出少室,西北流入于伊。《通志》称姜左嵩书 载见一断碣,言唐高宗幸少室过此,爱其山川秀丽, 顾谓侍臣曰:“江左风景不过如此。”因称江左。

五渡谿,源出太室东谷,自山顶下流,疏为二十八浦, 过大泽中,平广多石。其水萦纡回流者五,故名。其地 产菖蒲,一寸九节,服之可以成仙。

“黄谿,源出太室岩中,由山左下注,谿边多黄石 金屑。”谿源出太室之南五里许,密樾奇石,映带左右, 谿中时有金屑如麸。

《玉谿石羊关》东岸边有钓台,岩畔有石室,境之最胜 者。

拜马涧在少室后。相传太子晋乘鹤升天,群臣拜别 回拜所乘马,马亦飞空而去。

“公路涧”在少室山后,袁术与曹操相拒处。

石淙在太室东南,按武后《游石淙诗序》云:“爰有石淙 者,即平乐涧也。源出于嵩,流合于颍,奇胜为箕、颍之 冠。”武后久视长安间,常来此逭暑,群臣侍宴赋诗,刻 石岩际。

云锦淙见卢鸿《嵩山十志》。

“瀑布”,在卢岩,千仞直下,如疋练,如垂帘,飞洒万状,夏 月雨后益奇。

九龙潭在太室东岩之巅,众水咸归,为一大峡。峡作 九垒,每垒结为一潭,递相灌输,水色洞黑,其深无际。 封禅坛有《石记》,戒人“游龙潭者勿语笑以黩神龙,龙 怒将有雷恐。”

金碧潭在太室下。见卢鸿《嵩山十志》。

车箱潭即平乐涧。涧长数里,石势盘错,水流喧激。忽 至此,两崖壁立,水深不流,状如车箱。

白龙潭在太室东。土人曾见有白龙自潭中飞升,今 潭上有白龙王庙。

古迹:负黍城在少室南,中有少姨庙,见《含元斋集》。《水 经注》:“负黍在阳城西北二十七里,世谓之黄城。”二说 互异。《史记》:“郑伐韩,败韩兵于负黍。”《汉书》云:“阳城有负 黍聚。”

訾城,在太室北。见《水经注》。

登封城在太室南麓。汉武帝登中岳,闻呼万岁者三, 诏以山下户三百为之奉邑,命曰崇高。灵帝改崇高 为嵩高。后周为嵩阳。隋文帝六年,改嵩阳县为武林 县。十八年,又改武林县为轮氏县。唐高祖武德四年, 以阳城、嵩高、阳翟置嵩州,又析三县地置康城。十七 年,省嵩阳入阳城。高宗永淳元年,营奉天宫,分阳城、 缑氏,复置嵩阳县。万岁登封元年,将封嵩山,更名“嵩 阳”为“登封县”,阳城为“告成县。”宋省阳城入登封。明景 泰间,拓大其城。万历辛亥,知县傅梅重修。

告成城在太室东北三十里。古阳城县,今废。

颍阳城在少室西南,古夏轮国。汉置县。潜确《类书》称 阳城为颍阳,以其在颍水之阳也。《汉书》所称颍阳,与 《水经注》㶏阳不知何在。《唐书·地理志》云:“载初元年,析 河南伊阙、嵩阳,置武林县。开元十五年,更名武林曰 颍阳。”《括地志》云:“颍水源出嵩高县东南三十里阳干 山。考其里道,正今之颍阳镇也。”时代已远,名称互异, 遂无定指矣。

延寿城,即缑氏城。古滑国。汉置县,今废。

孤竹城,在太室西南三十里。颍水穿流城北。

巩县城,在太室之东北。

轘辕关在太室、少室之间,缑氏县东南。《左传》:“晋栾盈 过周,王使候出诸轘辕。”《献帝春秋》曰:“车驾出洛阳,自 轘辕而东,杨奉、韩暹引车追之。”即此。《管子·地图篇》云: “轘辕之险。”房元龄注云:“谓路形若轘,而又辕曲,缑氏 东南轘辕道。”是也。

石羊关在太室之东南。《郡志》云:“关口陡峻,道路险隘, 仅容一车。元至正六年设。”或曰:“关崖有石如羊,故名 鄂坂关。”旧《志》云:在告成。晋《地理志》云:“城阳有鄂坂关。” 或曰:“即崿岭。”

大谷故关在颍阳西北,与倚箔山近。见《唐书·地理志》。 “阳城关,西魏置。孝昌十二年,升阳城县为郡,复分阳 城地为康城县,置阳城关。”

《袁术固》在少室山后,属偃师袁公路,与曹操相拒,置 此。四周绝涧,可容万人,涧亦名“公路涧。”

封禅坛在太室中峰。唐武后登封时建,今废。

八仙坛在太室山顶。武帝见八仙围棋,因建,今废。 琉璃坛,在会善寺西。唐高僧《赵州从谂传》云:“少往嵩 山琉璃坛纳戒,即此。”有元僧溥光石刻茶榜,字径二 寸,颇具风度。

中岳庙在黄盖峰下。古柏森蔚,为一方寺观之冠。唐 《韦行俭碑》云:“元魏徙庙于岳之东南。”似元魏以前庙在别所。宋《卢多逊碑》亦未详。庙南有吕常造作石门, 则汉元初也。崇祯辛巳,岳庙灾,大殿两庑俱烬。 周公庙在告成镇测景台后。弘治间,知府陈宣建。 启母庙在太室山下。汉武帝祀嵩,见启母石,遂令建 启母庙。南有石阙,亦称“开母祠。”见《嵩高山记》。唐高宗 幸嵩山,敕令重修,命崔融作碑铭。今废。

迎仙庙在岳庙西望朝岭上。

三官庙在登封县西关。

裴商庙在懊来山阴。

扁鹊庙在刘碑村东,有《大学士高拱碑》。

少姨庙在少室山下。杨炯《碑铭》云:“少姨庙者,故老相 传,启母涂山氏之妺也。”

许由庙在箕山上。

仙官庙在中岳顶。昔唐明皇封太山回,问司马承祯 曰:“五岳何神主之?”对曰:“岳者,山之巨镇,而能出云降 雨,为国之望。然灵仙所隐,亦有仙官主之。”于是诏于 五岳山顶各立仙官庙。今亡。

元帝庙,在太室顶元龟峰之上,有天池玉井。

九龙庙在嵩山东九龙潭上。

升仙太子庙在缑氏山上。以祀王子晋者,有武后《御 制碑文》。

纯孝伯庙在颍源上,以祀颍考叔者。金元好问有诗: 崇福宫在太室万岁峰下,汉武帝登山闻呼万岁,建 此。唐改名太乙观,宋更名崇福宫,设提举管勾官,命 朝臣领之,为祝釐之所。有真宗、元神本命御容三殿, 宫后有奕棋、摴蒱、泛觞三亭。

嵩阳宫在嵩山麓。魏孝文帝创造,名嵩阳寺。唐改为 嵩阳观。元宗天宝命道士孙大冲炼丹于此,有《圣德 感应碑》。中唐改名天封观,宋名天封宫,元名嵩阳宫。 有三柏,大者七人围,次六人围,次五人围,相传汉武 帝封为三将军。

奉天宫与嵩阳宫相邻,在逍遥谷之右,唐高宗建。按 《王适碑》云:“调露二年,命以嵩阳观为奉天宫。”稍异。 三阳宫,在石淙水上,唐武后建。久视元年,同太子群 臣如三阳宫逭暑,磨崖刻诗。张说《谏疏》称“御苑东西 二十里。”可谓大矣。

太乙观,唐高宗建。

白鹤观在太室顶,相传浮丘公接王子晋即此。 隆唐观在逍遥谷中。按《王适碑文》,“唐高宗调露元年, 同武后如嵩山,幸潘师正之居,敕有司即其庐建隆 唐观。”后避元宗讳,称崇唐观。

精思观,高宗既为师正建隆唐观,又于岭上别立精 思院以处之。孟浩然有“精思观”诗,院亦称观

紫虚观在紫虚谷,贺兰栖真所居。

洞清观见唐许浑《赠萧炼师诗序》。

土德观在中岳庙西,元天历二年建,明成化重修。 大法王寺在嵩山南麓,汉永平十四年建,乃佛寺之 最先者。魏名护国寺,晋名法华寺,隋名舍利寺。唐太 宗名功德寺,元宗名御容寺,代宗更名“文殊师利广 德法王寺。”五代间分为五院。宋初五院合居,仁宗赐 名“嵩山大法王寺。”背负高岑,俯瞰二熊,诸山排列如 拱,真形胜之区。

嵩岳寺,在法王寺西。元魏二年,使冯亮建闲居寺,开 皇改题“嵩岳寺”,武后贮送镇国金佛像,详《李邕碑》。 会善寺,在嵩岳寺西,本北魏孝文帝离宫。魏亡,为澄 觉禅师精舍。至隋开皇中,赐名会善寺,详王著碑。乃 岳神受戒元珪禅师处。有泉水流至寺门而隐,相传 以为龙化老人听经而报之。水亦异。

少林寺,在少室北五乳峰前。后魏孝文太和中,跋陀 自西域来,诏有司于此建寺处之。达磨面壁传衣钵, 慧可世派相沿称“祖庭。”隋唐赐柏谷田,碑碣甚多,以 唐裴漼为最。

峻极寺上院,在太室中峰顶,详《金释道琇碑》,今废。 峻极寺下院,在登封城西。《残碣》言“张侍郎舍宅”,未详。 永泰寺,在太室右。后魏正光二年,孝明帝之妹出家 为尼,敕为置此,本名明练寺。神龙二年,追荐故永泰 公主,改名永泰寺。详《释靖彰碑》。

卢岩寺,在太室左麓,为卢鸿故居,或曰“后舍宅为寺。” 下卢岩寺,在卢岩寺东南三里。

龙潭寺在卢岩之北,为龙潭下寺。倚山环水,规模壮 丽。自寺右转折而上,至九龙潭,山围中忽开平地,形 势尤佳。相传武后曾建离宫于此,后为“上龙潭寺。”今 废。

清凉寺在少室清凉峰之下。

道场寺,冯亮为宣武造闲居佛寺,林泉既奇,营制又 美,曲尽山居之妙。亮时至京师。延昌二年冬,遇疾,还 居嵩高道场寺。见《北史》。

石窟寺《魏书》“永熙二年,齐献武王自晋阳出讨尔朱 兆,大破之于赤洪岭。车驾幸嵩高石窟、灵岩寺。” 灵岩寺,详见前。按:唐人有《题石窟寺》诗,又有《宿灵岩 寺》诗,盖二寺也天中寺,唐人有《天中寺寻复礼上人》诗。

“封禅寺”,五代时高僧贞峻栖此,学《新章律疏》。

面壁庵亦称初祖庵,在少林寺西北三里许,即达磨 九年面壁处,影石犹存。庵背倚五峰,前临䨥涧,松偃 盖,柏参天,为山中胜境。有蔡十署书《黄庭坚颂》,俱镌 碑寺西。阁下有石刻“面壁之庵”四大字,则蔡京书也。 二祖庵在少林寺南钵盂峰之巅,乃惠可禅栖地。 吏隐庵,宋国博庞元常隐嵩山所筑。司马温公有诗, 今废。

控鹤庵在嵩山之巅,宋刘居中居此二十年。详本传。 测景台在告成镇,即古阳城地也。有石方可仞馀,耸 立盈丈,上植石表八尺刻其南曰“周公测景台。”按《唐 地理志》云:阳城有测景台,开元十一年,诏太史监南 宫说刻石表焉。即今表是也。杜氏《通典》云:仪凤四年 五月,命太常博士姚元于阳城测景台依古法立八 尺表,夏至日中测景尺有五寸,正与古法同。明嘉靖 九年,巡按河南何天衢言:“登封旧有测景、观星二台, 周公遗迹也,土圭、表漏俱存。乞敕委官考正制度,刻 之史册。”从之。

观星台在测景台北。高五丈,阔二丈。台背面正中处, 凹入数尺,上下悬直。北有平石三十六方,面为二溜 漕接连平铺,至尽头合通,其制难晓。按梁祖暅时造 八尺铜表,其下与圭相连。圭上为沟,置水以取平正, 揆测日晷,求其盈缩。又汉赵爽作《周髀筭经》,与此亦 同。

登仙台,在少室峰下,汉武帝所筑。见戴延之《西征记》。 玉女台,汉武帝于嵩高山见三仙玉女,因以名台。见 卢元明《嵩高山记》。

集仙台在太室山下,汉武帝筑。见《通志》。

思仙台,在少室山下,淮南王筑。见《玉海》。

甘露台,在少林寺,天竺僧跋陀翻经处。

凤凰台,在岳寺之右,唐高宗时,有凤凰飞集于此。 逍遥台,在岳寺后。

觅心台,在钵盂峰二祖庵之前。南倚峭壁,下临无际, 乃惠可觅心处也。旧称“练魔台。”

望母台洧水之南,有郑庄公望母台。盖克段置武姜 于城颍之后,故筑台以望母。后感考叔之言,为母子 如初。见《水经注》。

倒景台在太室南麓,天门之下。卢鸿《十志》之一: “峻极殿,中岳庙,正殿九间,宋元旧制,弘丽非常。万历 壬子春,知县傅梅重修。”殿额为宋人书,用颜鲁公“麻 姑仙坛体。”

《凤阳殿》北魏离宫殿名,后改为《闲居寺》。《七佛殿》。 《八极殿》北魏离宫殿名,后改为《西方禅院》。

黄箓殿,在岳庙之后,今贮《道藏》经函于此。

黄中楼中岳庙之南门也。门台高逾三丈,上建楼五 间,修檐曲槛,碧瓦覆之,颇称伟丽。嘉靖戊午,知县刘 汝登建,工部尚书朱公衡改名“天中阁。”

逍遥楼,在闲居寺,本魏之离宫也。见李北海碑。 “嵩阳楼”,孟浩然有《陪张丞相登嵩阳楼》诗。

毗卢阁一名千佛阁,在少林寺后。万历戊子年建。 藏经阁在少林寺阁后有秦槐,文潞公作诗咏之。 嵩阳书院在太室南,旧名太室书院。五代周时建。宋 至道赐太室书院,藏《九经》。是年河南府守臣上言,“甘 露降于书院讲堂。”景祐二年重修,更今名,赐田一顷。 金元废。明嘉靖间即嵩阳宫故址建二程祠,仍称嵩 阳书院。

颍谷书院在颍阳城西北。旧宣圣庙故址,未详创自 何时。至元五年,重建先师殿,旁祠颍考叔。登封尹阎 询具始末请之。河南郡使者闻于朝,赐额“颍谷书院。” 见《元礼部尚书王沂碑》。

万岁亭汉武帝元封元年建,亦见《西征记》,今废。 负黍亭,在阳城县西南三十五里,见《括地志》。

“圣水亭”在嵩高山后。

“芝和亭”在“太乙泉”之左。

甘泉亭在崇福宫后。

立雪亭,在少林寺,即二祖神光立候达磨之所,传称 “雪深过膝不动。”

“景云亭”在嵩山下。

观澜亭在石淙。

飞泉亭在卢岩寺后,瀑布之前。

“生贤亭”在岳庙峻极门内。壁画申甫像,今亭尚存,像 剥落矣。

御香亭在岳庙峻极殿东。

“御帛亭”在峻极殿西,二亭为朝廷遣祭置香帛之所。 “樾馆”,卢鸿《嵩山十志》之一。

弭节堂在岳庙西便门外稍北,为使者致祭斋宿之 所。洪武中建,万历戊申,傅梅重修。

“廓然堂”在少林寺方丈东。前巡抚河南都御史蔡公 汝楠建,今废。

草堂,在太室下,卢鸿建,见《十志洞元室,在太室之下,亦卢征君所建。

《枕烟庭》。

《羃翠庭》二庭俱卢征君建。

中岳庙石阙,在庙之正南,《神道》“汉安帝元初五年阳 城长吕常造。”阙左有八分书铭,字虽剥落,尚半有可 识。

启母庙石阙,在启母石正南,汉安帝延光二年,颍川 守朱宠造。

《少室石阙》,在少室之东,邢家铺西,铭尽剥不可辨。嵩 山绝无汉人碑碣,三石阙其仅见。

李拾遗祠在少室山下,以祀李渤者。

卢征君祠在卢岩东岭。

田游岩宅在逍遥谷。唐高宗营建奉天宫,游岩旧宅 直宫左,诏勿毁,榜其门曰“隐士田游岩宅。”

仙游门:

寻真门在逍遥谷。高宗为潘师正立精思院,又敕于 谷口特开一门,曰“仙游门。”又于苑北面置寻真门。 独木桥,在太室峡中。土人伐山得巨柏,弃置涧上,樵 牧往来取径,因名。

周昭王陵在少室山,见《一统志》。

商均墓在登封县南。见《郡志》。

颍考叔墓,在太室西。

许由墓在箕山之巅。《太史公》曰:“予登箕山,其上盖有 许由冢云。”

巢父墓与“箕山”相近。

周圣墓在少林寺。见《旧志》。

京兆王墓在嵩山上。按《魏书》:“王景穆皇帝孙也,讳太 兴。除守卫尉卿。因患病,佛前乞愿。若病痊,即舍王爵 入道。未几愈,遂请为沙门。更名僧懿,居嵩山,终葬山 顶。”

魏,《裴植墓》。“植历官度支尚书,表请解官隐嵩山,世宗 不许。寻以怨望被谮诛死。遗令子弟,命尽之后,剪落 须发,被以法服,以沙门礼葬于嵩高之阴。”

萧赞寿阳公主墓赞本萧宝卷遗腹子。宝卷灭后,萧 衍纳赞母吴氏宫中,生赞以为己子,封豫章王。及长, 其母告之以实,赞遂奔魏,为宝卷追服,三年丧。历官 太尉,尚庄帝妹寿阳长公主。后尔朱变作,公主以持 节遇害,赞弃官为沙门,寻卒。普泰末,命以王礼与公 主合葬嵩山。

汉张伯雅墓在马领山之东,碑云“德字伯雅,河南密 人也。”详《水经注》。

晋潘岳父子墓,俱在太室北。

唐卢殷墓。殷,登封县尉,卒葬嵩山之下,韩文公为作 《墓志铭》。

五代汉高祖睿陵,《五代史》云“在告成”,《一统志》云“在测 景台之左。”

宋太祖父昭武皇帝《永安陵》。

宋太祖《永昌陵》。

宋太宗《永熙陵》:

宋真宗《永定陵》:

宋仁宗永昭陵:

宋英宗《永厚陵》:

宋神宗永裕陵。

宋哲宗永泰陵。已上八陵俱在太室之北麓、巩县之 西南。

宋郢国张公墓在登封县。见《琬琰集》。

宋赵普墓在太室北麓,巩县西南。普,宋名相。

宋曹彬墓在太室北麓,巩县西南。彬,宋名将,见《一统 志》。

莲花池宋陵寝所在,种莲于此。

天池,在太室中峰巅,其水甘冽,冬夏不涸。庾开府《温 汤碑》曰:“嵩山三仙之馆,不孤擅于天池。”即指此。 洗耳池,巢父洗耳处。曹子建赞曰:“池主是让,以水为 浊。”

京兆王池,在太室顶。魏京兆王居嵩山时所凿。 饮鹤池,在子晋峰上,王子晋饮鹤处,或曰在缑山。 双龙井,在逍遥谷老君洞侧。

地产玉膏。《山海经》云:“少室之山,其上多玉。”郭璞注云: “北山巅有白玉膏,服之即得仙道,世人不能上也。” 玉浆生嵩山北大穴,一名玉液,一名琼浆。

白石英,石之似玉而有光泽者,六棱如削,大者径二 三寸,小者如指,长短不一。《舆地志》云:“少室崖头下石 室中有水,多白石英。”《本草经》云:“久服轻身延年。” 云母,《嵩高山记》云:“少室山有云母井,出云母。”《荆南志》 云:“取云母者,候云头出处,于下掘之,无不大获。” 石髓,生嵩山北大穴中。

石脂,陶弘景云:“黄石脂生嵩山,色如莺雏。黑石脂生 颍川阳城。”《吴普》曰:“五色石脂,一名五色符。黄符生嵩 山,白符、赤符俱生少室。”

石锺乳《名医别录》云:“石锺乳生少室山谷。”《本草注》云: “凡乳生于深洞幽穴,皆龙蛇潜伏。石乳者,其山洞纯石,以石津相滋,阴阳交备,蝉翼绞成,其性温。”

石蜜芝,葛洪曰:“石蜜芝,生少室石户中,有深谷,不可 过,但望见石蜜从石户上入石偃盖中,良久辄有一 滴。得服一升,长生不老。”

石胆《玉洞要诀》云:“石胆,阳石也。出嵩岳。禀灵石异气, 形如瑟瑟。其性流通,精感入石,能化五金,变化无穷。” 石流赤,一名石流丹,一名石流芝。按《抱朴子》云:石流 丹者,石之赤精,亦石流黄之类也。浸溢于涯岸之间, 其濡湿者可丸服,坚结者可散服。五岳皆有,而箕山 为多。许由巢父服之,即石流芝是矣。

石桂英,《神仙传》曰:“许由巢父箕山得丹石桂英,今在 中岳。”《抱朴子》曰:“石桂英,芝名,生岩穴中,似桂树而实 石也。”葛洪云:“石桂芝,有枝条,高尺许,光明而味辛。”

右二芝,各引《巢》许,且异名同色,岂一物邪。

丹砂少室有丹砂峰,相传产丹砂。

封石陶弘景云:“封石,生常山及少室,主治消渴,热中。 石面,少室山洞中有石面,遇大饥,百姓作饼而食之。” 《本草纲目》云:“石面,益气,调中 铁。”《山海经》云:“少室之山,其下多铁。”今少室不见有铁, 而箕山之南马峪有之,土人从事罏冶,颇享其利。 水碧,《山海经》曰:“耿山无草木,多水碧。”注:“水玉类。阳干 山,一名耿山。”

自然明烛,《仙经》云:“嵩高山东南大岩下石孔入五六 里,太室中有自然明烛,与日月无异。”

帝休按《山海经》云:“少室之山有木焉,名帝休,服者不 怒。”

栯。《山海经》云:“太室之山,其上有木焉,名曰栯木,服者 不妒。” 《贝多杂道书》云:“汉世有道士从外国将贝多子来,于 嵩高西脚下种之,有四树与众木异,一年三花,白色 皆美。”《酉阳杂俎》云:“贝多出摩伽陀国,长六七丈,经冬 不凋。此树有三种,西域经书用此三种皮叶写之。”《嵩 山记》称:嵩高寺中有思惟树,即贝多也。释氏有《贝多 树下思惟经》。

连理木,《晋书》云:“晋元帝建武元年闰月己丑,木连理 生嵩山。”《白虎通》曰:“德至草木,朱草生,木连理。”焦氏曰: “连理麟凤,不常有也。不常有,故志之。”

松。王安石《字说》曰:“松柏为群木之长。松从公,犹公也; 柏从白,犹伯也。”《嵩高山记》云:“嵩岳有大松,或百岁千 岁,其精变为青牛,或为伏龟,采食其实,得长生 柏。”魏子才《六书精蕴》云:“万木皆向阳,而柏独西指,盖 阴木而有贞德者,故字从白。白,西方也。”嵩阳宫前有 古柏三株,大者七人合抱量之,得三丈,相传汉武帝 封为三将军。又《抱朴子》云:“大谷倒生之柏,皆与天齐, 其长与地等其久”

樝:《吕氏春秋》:“箕山之东有甘樝。”《庄子》:“樝梨橘柚,其味 相反,而皆可于口。一名山樝。俗作查,误。 亢木,叶状如樗而赤,实详《山海经》。”

槲:一名金鸡树,见《潜确类书》。按《唐书》,“武后既封太室, 登封坛南有槲树,于其杪置金鸡树。”

槐,少林寺藏经阁后有大槐一株,相传秦时所植。宋 文潞公诗:“五品封槐。”今尚在。《周礼》外朝之法,面三槐, 三公位焉。吴澄注云:“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也。”王 安石释云:“槐黄中怀其美,故三公位之。”《元命包》云:“槐 之言归也,古者听讼其下,使情归实也。”

杨《尔雅》曰:“杨、蒲柳,有黄、白、青、赤四种。白杨叶圆,青杨 叶长;赤杨霜降则叶赤,材理亦赤。黄杨木性坚致难 长。嵩山所产,惟青杨、白杨而已。”古诗云:“白杨多悲风, 萧萧愁杀人。”焦氏曰:“槐杨、桃李,皆习见之物,习而不 察,故志之。”

李:《素问》云:“李,味酸,属肝,东方之果,故字从木从子。”韦 述《西京记》云:“东都嘉庆坊有美李,故称干李为嘉庆 化书。李接桃而木强者,其实毛;梅接杏而木强者,其 实甘。”此明造化之权,有以知巧而移矣。

桐:《尔雅》曰:“荣桐木。华而不实,故曰荣桐木。”贾思勰曰: “华而不实曰白桐;实而青皮者曰梧桐。”青白之外,复 有冈桐,即油桐。《埤雅》云:“白桐无子,材中琴瑟。”冈桐子 大,有油。嵩山惟无冈桐耳。《论衡》曰:“枫桐速长,故其皮。” 请帮助识别此字。不能坚也。大器晚成,岂不信哉。 柘陆佃《埤雅》云:柘宜山石,柞宜山阜,楮宜涧谷,柳宜 下田,竹宜高平之地。崔豹《古今注》曰:“柞实曰橡,棘实 曰棘,桑实曰葚,柘实曰隹。”《蚕书》曰:柘叶饲蚕。其丝作 琴瑟弦。音韵响亮。

椒《尔雅》曰:“椒樧丑莍,桃李丑核。”丑,属也。言桃李属皆 内核,椒樧属皆外莍也。嵩山山冈遍有,土人利之。 杏,陆佃《埤雅》云:“梅入北方变为杏,犹橘逾淮而北为 枳也。”《嵩高山记》云:“嵩山东北有牛山,其中多杏。自中 国丧乱,百姓饥馑,皆资此为命。”

榆《字说》曰:“榆沈滑,故谓之俞荎白者为枌。”《本草经》云: “榆皮,生颍川山谷。”

楮《本草经》曰:楮实生少室山,今所在皆有。《诗疏》云:“构即楮也。”《杂俎》云:“叶有瓣曰楮,无曰构。”

栗《吕氏春秋》:伊尹曰:“果之美者,箕山之栗。”《国语》云:“妇 摰不过枣。”栗,以告虔也。枣取早敬,栗取恂栗。《相法》曰: “白如截肪,黄如烝栗。”今黄玉亦谓栗玉。

桂:《异物志》云:“桂之灌生,必粹其族,柯叶不渝,冬夏长 绿,在乎嵩岳。今山中无桂,惟少林毗卢阁一株 柿。”《酉阳杂俎》曰:“柿树有七德:一寿,二多阴,三无鸟窠, 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食,七落叶肥大。”

枣嵩山诸果与五谷并多者,柿之外枣与胡桃。陆佃 《埤雅》云:“大曰枣,小曰棘。”棘,酸枣也。枣性高古重朿,棘 性低古并朿,皆有刺鍼,会意也。梁武帝以枣投萧琛, 琛取栗掷上,上动色曰:“岂有说邪?”琛曰:“陛下投臣以 赤心,臣安敢不报以战栗。”

胡桃一名“羌桃”,一名“核桃”,外有青皮,肉包之,其形如 桃,以核传,嵩山处处有之。

橡:《唐风》:“集于苞栩。”《秦风》:“山有苞栎。”陆玑注云:“即柞栎 也。秦人谓之栎,徐人谓之杼,或谓之栩。其子曰皂斗, 其壳煮汁可染皂。”嵩山甚多,土人采其实,用水浸七 昼夜,去涩性,制作粉膏,亦可口。挚虞拾橡实以为食, 杜甫采橡栗以自给,即此。

椿叶香,其新芽可为葅。嵩高山谷生者尤美。香者曰 椿,臭者曰樗。宋人作杶,其气薰也。《董子》曰:“木名三时, 椿从春,楸从秋,榎从夏。”

桃其性早花而易植,结子又繁,故字从木。《兆十亿》曰 兆,言其多也。马峪植最良。

桧,柏叶松身者,桧也,其叶尖硬,亦谓之栝。二祖庵有 四井,四桧覆之。

梓,陆佃《埤雅》云:“梓为木王,故《书》以梓材”名篇,《礼》以梓 人名匠。罗愿《尔雅翼》云:“居室有此木,则馀材皆不。”震 《五杂组》云:“梓也,槚也,椅也,楸也,豫章也,一木而数名 者也。莲也,荷也,芙蓉也,菡萏也,芙蕖也,一花而数名 者也。”

竹许氏《说文》云:“冬生草也。”故字从倒草。《河图》云:“太室 之上大竹,堪为甑器。”今山中绝无竹,惟颍阳镇有之, 近亦残。

苇毛苌《诗疏》云:“苇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芦,长成曰苇。” 《魏都赋》:“蒹葭贙。”言蒹葭苍苍然有力也。贙音铉。《尔雅》 曰:“苇丑䒒。”言其华皆有䒒秀,风吹扬如雪,聚于地如 絮也。苇可纬为薄席,士人利之。

棠梨《尔雅》云:“杜,甘棠也。嵩山遍有,春月山民采备荒。” 杨慎《丹铅录》言,尹伯奇楟花以济饥。注:楟花即山梨 腊梅。黄檗禅师云:“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 香。”以罄口者为贵。少林寺有一株,圆瓣大朵,其香异 常。山谷谓京洛间有一种香气如梅,类女工撚蜡所 成。《梅谱》:蜡梅色酷似蜜脾。

冬青一名“女贞”,负霜葱翠振柯,陵风嵩土,霜降木脱, 惟此木与松柏不凋耳。

嘉荣草,赤叶赤华,华而不实。见《山海经》。

牛伤草,叶状如榆,方茎而苍,伤其根。苍文见《山海经》 寿荣草。《潜确类书》载《典术》云:“寿草出少室金山丘下, 服之令人不老。取叶服之,可通百神。”

合蒂迎辇花生崧山坞中,香气芬馥,或惹襟袖,移日 不散。洛阳使进,炀帝令表同春馆。

䔄草:《山海经》云:“太室之山,其上有草焉,名曰䔄草,服 之不昧。”

南烛草:《太元先生气经》云:“木中之玉,名曰南烛草。每 丛七十二茎,每茎二十四枝,每枝五叶,以应七十二 候,五行二十四气也。”少室山有之。

芝:《嵩高山记》云:“嵩山灵薮有神芝”,《仙药。别录》云:“黄芝 生嵩山。宋建中靖国元年,少林寺产灵芝,大小十二 本。守臣绘图奏闻,取入内府,后将芝图摹刻石碑。”今 在寺中。十二芝名曰抱石黄,曰小紫团,曰金黄,曰䨥 头黄,曰黑团,曰印子黄,曰鹅黄,曰小䨥红,曰僧笠紫, 曰鸭脚黄,曰花叶紫,曰大紫团。

兰名有数种:兰草、泽兰。生水旁者;山兰即兰草;生山 谷者,兰花亦生山谷,与二兰迥别,王龙友辩之甚悉。 陈止斋有《盗兰说》,方虚谷有《订兰说》,黄山谷谓一干 一花为兰,一干数花为蕙。焦氏曰:“余宦闽,阅兰甚多, 花开四季不同,其紫干、玉干,与嵩无异,未见有一干 一花者,岂皆蕙欤?嵩兰生山之阴,移置家中多不花”, 昔人以之比隐士,故嵩兰不让闽兰之香,而闽兰不 及嵩兰之品也。

萱草:萱本作谖;谖,忘也。《诗》曰:“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吴 人谓之疗愁。《董子》云:“欲忘人之忧,则赠之丹棘。”周处 《风土记》:“妇人怀妊,佩其花则生男,又名宜男。”嵇康《养 生论》:“‘合欢蠲忿,萱草忘忧’。嵩高山谷最多,土人采其 花蓄之作葅。”

菊,陆佃《埤雅》云:“菊本作鞠。鞠,穷也。”《月令》:“九月,菊有黄 华。”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鞠节。处处有之,不独嵩 也。志之以备博物。

甘菊菊之品凡百种,宋人刘蒙、范至能、史正志皆有《菊谱》不能尽收也。惟入药须用单叶味甘者,《菊谱》所 载“邓州黄、邓州白”是矣。嵩高山谷最多,花可入药,叶 可作蔬,不让南阳菊潭也。

玫瑰花,色深紫而香烈,𢭏去汁,同梅及糖为果饼饀 甚美。南都市中蜜渍者亦佳。《杂俎》曰:“洛中鬻花木者, 言嵩山深处有碧色玫瑰。”

夜合花白四垂,即《本草》所谓百合。此物花叶根皆四 向,故曰强瞿。凡物旁生,谓之瞿,义出《韩诗外传》。嵩山 唐庄甚多,花红带黄,上有黑斑点者,《本草》所谓巷丹, 不堪食,但可供园囿玩赏。

杜鹃一名山石榴,俗名“映山红。”土人但知俗名,故表 出之。

海棠惟紫锦色者为正,馀棠梨耳。李德裕《色木记》云: 凡花木名海者,皆海外来,今嵩有之,谁植之耶? 木槿花朝开暮落,故名日及曰槿曰蕣,犹仅荣一瞬 之义。《尔雅》曰:“椴,木槿。”郭璞注云:“别二名也。”或云:白曰 椴,赤曰榇。《诗》“颜如舜华”即此。焦氏曰:“人生一瞬耳。志 木槿,示儆也。”

玉兰,即辛夷之白花者,花残以面裹煮食之,亦酥煮 牡丹之意。《嵩山少林》,一株,今亡矣。

蓍《本草经》曰:“蓍,生少室山谷,其茎为筮,以问吉凶,故 圣人谓之神物。”《白虎通》云:“蓍之为言耆也,老人历年 多,更事久,故能尽知也。”褚先生曰:“蓍满百茎者,其下 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必有青云覆之。《易》曰:‘幽赞于神 明而生蓍’。”

菖蒲,中岳石上,一寸九节。详《王兴传》。

黄精,陶弘景名为仙人馀粮。《别录》云:“今南北皆有之, 以嵩山者为佳。”《博物志》云:“太阳之草名黄精,饵之可 以长生。”

薯蓣《本草经》云:“薯蓣,一名山芋,益气力,长肌肉,久服 耳目聪明,身轻不饥、延年。生嵩高山谷。后避唐代宗 讳,改为薯药,又避宋英宗讳,改为山药。嵩民有从嵌 石中掘得者,形如蟠蛇,极难得。”

何首乌:《神农本草》无名,自宋开宝时始入方书。《图经》 曰:“在处有之,以西洛、嵩山为胜。此药本名交藤,因何 氏服而首乌,故得名焉。”唐李翱有《何首乌传》,其效有 五:壮血气,黑髭发,悦颜色,健筋骨,益精髓。

天门冬《抱朴子》云:“在东岳,名淫羊藿。在西岳,名菅松, 在南岳,名百部,在北岳,名无不愈,在中岳,则名天门 冬。”兹惟中岳之名,通行古今者,亦以见物土之相宜 也。

术按《六书本义》:“术”字篆文,象其根干枝叶之形。《图经》 曰:今处处有之,以嵩山者为佳。盖术得土气,其益在 脾,中岳,故土位也。

葵《尔雅翼》云:“葵者,揆也。葵叶倾日不使照其根,乃智 以揆之也。”《本草》云:“生少室山。”

芍药《本草经》云:“生中岳川谷及丘陵。”

桔梗《本草经》云:“生嵩高山谷。”

赤箭陶弘景云:“亦是芝类。其茎如箭簳,赤色。”《本草经》 云:“生少室。”

防葵唐苏恭云:“根叶如葵子,根香气似防风,故名。”《本 草经》云:“生嵩高少室。”

天雄《本草经》云:“生少室山谷。”《抱朴子》云:“康风子丹法, 用羊乌、鹤卵、雀血,合少室天雄汁和丹,内鹄卵中漆 之,内云母水中,百日化为赤水。服一合辄益寿十岁, 服一升千岁也。”

草石蚕《本草》:陈藏器云:“生嵩山石上。”

白头翁一名“野丈人”,一名“奈何草。”《本草》云:“生嵩山山 谷及田野。”

苋:《埤雅》曰:“苋有红苋、白苋、紫苋。”《尔雅》曰:“蒉,赤苋。”即今 红苋是也。茎叶皆高大而见。《传》曰:“青泥杀鳖,得苋复 生。”今人食鳖忌苋以此。

蘩:《埤雅》曰:“蒿青而高,蘩白而繁。”《尔雅》曰:“繁,皤蒿,白蒿 也。所在有之,可以为葅。嵩人呼为米蒿。”

《毛女菜》,野菜也。春月采食。嵩山有“毛女仙”,毛女洞又 有“毛女菜”,亦异。

芥,其子如粟,或曰:草谓之芥,君之视臣如草芥。《传》曰 “磁石引铁,琥珀拾芥”,谓此。《埤雅》曰:“芥,辛菜也。”今人望 梅生津,食芥堕泪,此五液之自外至也。慕而涎垂,愧 而汗发,此五液之自内至也。

菘:《埤雅》云:“松性凌冬晚凋,有松之操,故曰菘。今谓之 白菜。土人冬月入窖内,拥以暖粪,不使见风霜,谓之 黄芽。”范诗:“拨雪挑来蹋地菘。”

芸台:即油菜也。其子可榨油。种自胡来,塞外有地名 “芸台”,故云。土人亦谓之台菜。

莱菔以根名,古谓之芦菔,后世误谓萝卜。或曰萝卜 自胡地来,气味微似莱菔,因而同称。陆佃云:“莱菔能 制面毒,言来麦所服,会意也。”萝卜,土人亦称胡萝卜。 藿。《尔雅》曰:“藿,山韭。”嵩涧谷多有,视人家所种略别。《埤 雅》曰:“薤之美在白,韭之美在黄”,皆恶其末之盛也。《齐 民要术》曰:“韭高二寸便剪。”谚曰:“触露不掏葵,日中不剪韭。

匏:《埤雅》曰:“长而瘦曰瓠;短颈大腹曰匏。”传曰:“匏谓之 瓠”,误矣。《五杂组》曰:“匏,一名壶卢。嫩而甘,亦可食;老而 苦,惟用以渡水盛水。”《鹖冠子》曰:“贱生于无所用,中流 失舡,一壶千金。”

甜瓜。瓜类不同,其用有二:供果者为果瓜,甜瓜,西瓜 是也;供菜者为菜瓜,胡瓜,南瓜是也。西瓜自宋洪皓 始,携归中国。《礼记》:天子削瓜及瓜祭尝时,惟有甜瓜 耳。《本草图经》曰:“瓜蒂即甜瓜蒂,生嵩高平泽。”旧说瓜 有青、白二种,白瓜即冬瓜,可见古人瓜无多种。或曰: 黄瓜即胡瓜,俗以王瓜为黄瓜,误矣。王瓜,土瓜也,南 瓜出南番,其色或青或白,经霜则黄。丝瓜一名天罗 瓜,自南方来,亦曰“蛮瓜。”

蒚《尔雅》曰:“蒚,山蒜,嵩人呼为泽蒜”,生嵩山泽中,视家 蒜微小耳。家蒜谓之大蒜,种自西域来。

女萝一名唐,一名蒙,一名菟丝。《尔雅》曰:“唐蒙,女萝,女 萝,菟丝。”郭璞注:“别四名也”,又名玉女。《淮南子》曰:“菟丝 无根而生,蛇无足而行,鱼无耳而听,蝉无口而鸣,皆 自然者也。”

牡丹花品中,以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欧阳公《花 谱》所载三十馀种,皆人植之耳,非地产也。石堂山之 西,有牡丹沟。

月季,一名“常春”,一名“胜春”,一名“瘦容”,一名《斗雪红》。俗 呼红者为《月月红》,粉者为《月月粉》。嵩山山谷甚多,但 不如家中所植娇好耳。

《秋海棠生少室山涧》,玉皇峡甚多。秋月花盛开,点染 水湄,满涧幽媚。

紫薇:少室有紫薇峰,中多紫薇。《五杂组》云:“木兰去皮 而不死,紫薇搔其皮,则树皆摇动。”

陵霄一名紫葳。《诗》所谓“苕之华”是也。《尔雅》云:“苕,一名 陵苕。”郭璞注云:“陵时又名陵霄。”少林寺山僧乃误指 为贝多耳。

金莲,在法王寺殿前。相传神光说法,地涌金莲,上人 往往移去即枯。叶似莕,花秋开。考金莲乃水产,今在 山,故相与异之。

麐《晋五行志》云:“咸宁五年九月甲午,麒麟见于阳城。” 《埤雅》曰:“麐从吝,有爱吝之意。牡麒牝麐,阴主吝啬。”《尔 雅》云:“麟,麇身,牛尾,一角。”或曰:“麟肉角,凤肉咮,皆示有 武而不用。”《传》云:“麒,似麟而无角。”

駮《汉书》武帝诏曰:“朕用事于中岳,获駮麃。”《山海经》云: “駮,状如马,白身黑尾,一角,虎牙,声如鼓,能食豹,可以 御兵。”

麃,《尔雅》云:“麠,大麃,牛尾,一角。”《说文》云:“麃,麠属,大鹿也, 白鹿”,《东观汉记》曰:“安帝延光三年,颍川上言,白鹿见 嵩山少室,因名白鹿峰。”《抱朴子》曰:“鹿寿千年,满五百 岁则色白。”陆佃《埤雅》曰:“《尔雅》,麋曰其迹躔,鹿曰其迹 速,麇曰其迹解,兔曰其迹迒,豕曰其迹刻,狐曰其迹 𠫗。”盖麋性迷惑,故其迹躔而不解;麇性散惊,故其迹 “解而不躔。鹿性决骤,故其迹速而不𠫗;狐性迟疑,故 其迹𠫗而不速。豕性追突,故其迹刻;兔性跳踯,故其 迹迒。”迒音刚。𠫗音狃。 麝形如小鹿,有香,故字从鹿从射。《埤雅》曰:“虎豹之文 来田,獐麝之香来射,则皮与脐之为累也。”陶氏曰:“麝 形如獐,今俗谓之香獐。”焦氏曰:“我生之初,人多而物 亦多。山兽之肉”日登于俎。自大疫、大荒、大兵后,人少 而物亦少。獐鹿之脯,目久不睹,亦盛衰之感也。 獾穴地中,常以夜走出田野觅食,鸡鸣即还,其行皆 有熟路,土人觅其穴,置罝于穴口,鸡鸣时,纵犬嗾之, 奔而入穴,即获焉。其肉腯甚,不能多啖也。

貉。《字林》曰:貉善睡,其营窟与獾同,皆为曲穴以避雨, 旸亦以防患。《淮南子》曰:“螘知为垤獾,貉为曲穴。” 兔,《说文》无兔字,以“免”为兔。兔生自口出,宜有留难,吐 而后免,故字通为免。俗作兔,非。今产乳曰免,亦谓之 分娩。兔足前卑后倨,其形俛,故俛又从免也。冕亦从 免,古之说冕者,以为位弥高,志弥俛。嵩土猎兔者,雪 后多获,前足短故也。

凤凰:《旧志》云:“唐高宗永淳元年幸嵩山,有凤凰飞集 峰上,因名凤凰峰。”按:“凤出东方君子之国,见则天下 安宁。”《禽经》曰:“青凤谓之鹖,赤凤谓之鹑,黄凤谓之𬸘, 白凤谓之鹔,紫凤谓之𬸦。一曰:青凤谓之鸾。”《山海经》 曰:“鸾鸟自歌,凤鸟自舞。”

鹤,太室之上有三鹤峰,又有白鹤观、饮鹤池。《淮南子》 曰:“鸡知将旦,鹤知夜半。其鸣高亮,闻八九里。”《禽经》曰: “鹤以怨望,鸱以贪顾,鸡以嗔睨,鸭以怒瞋,雀以猜瞿, 燕以狂䀪,视也。莺以喜啭,乌以悲啼,鸢以饥鸣,鹤以 絜唳,凫以凶叫,鸱以愁啸”,鸣也。

鹊。《庄子》曰:乌鹊孺,鱼传沐,鹊传枝,少欲,故曰孺。《淮南 子》曰:“太阴所建,蛰虫首穴而处,鹊巢向而不背。《埤雅》 曰:岁多风,鹊去乔木,巢傍枝,故能高而不危也。”《尔雅》 曰:“鹊鵙丑,其飞也翪,翅竦上下也。鸢乌丑,其飞也翔。 布翅翱翔也。鹰隼丑,其飞也翚。鼓翅翚翚然疾也。凫雁丑,其足蹼,脚指间有幕。”蹼属相著也。其踵企,飞即 伸其脚跟。企,直也。鸟鹊丑,其掌缩飞,缩脚腹下也。亢, 鸟咙。咙,谓喉咙;亢即咽也。其粻嗉,嗉者,受食之处,别 名嗉,今江东呼粻。焦氏曰:此与《释鹿》一段,皆详飞走 之情,文字奇奥,故备志之。

雁:《夏小正》曰:“雁北乡。”乡者何也?乡其居也。《法言》曰:“能 往能来者,朱鸟之谓与?”燕一名元鸟,雁一名朱鸟。元 鸟以春分来,朱鸟以春分去。嵩山得地气之中,鸟咸 应时去来焉。

白雀,裴漼《少林寺碑》:“武德中,寺中有白雀见。贞观中, 白雀复见。”《孝经援神契》:“王者奉己约俭,台榭不侈,尊 事耆老,则白雀见。”

翚《尔雅》曰:“伊洛而南,素质五采皆备成章曰翚。”翚,雉 属。《左传》曰:“五雉为五工正”,翚其一也。

隼乃鹞属,《化书》曰:“乌反哺,仁也;隼悯胎,义也。”盖隼之 击物,遇怀胎者辄释不戮也。

鸽:陆佃《埤雅》云:“鸽喜合,凡鸟皆雄乘雌鸣,此鸟雌乘 雄鸣。又雀四时有子,鸽逐月有子。土人为室以居之, 如养鸡鹅然,供宾客不穷。”

白蝙蝠《尔雅》曰:“蝙蝠伏翼。”《广雅》曰:“伏翼,飞鼠,仙鼠蟙 䘃也。”《天中记》云:“伏翼百岁色赤,千岁色白。嵩山山洞 有之。”见白居易诗。

龙虫莫智于龙,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蚪 龙。”太室山之东有九龙潭,相传为群龙所栖,游者不 敢笑语渎之,龙怒则有雷恐。唐武后刻石封禅坛戒 之。

蛟:陆佃《埤雅》曰:“蛟,龙属。状似蛇,四足细颈,颈有白婴, 大者数围,卵生眉交,亦能交首尾朿物,故谓之蛟。”《述 异记》曰:“蟒蛇目圆,蛟眉连生。”

蟒:《尔雅》曰:“蟒王,蛇王”蛇,大蛇也。少室倚箔山洞有大 蛇。张居己一日行洞中,觉地软,扪之乃行,大蛇背上。 《山海经》:“浮戏之山有蛇谷。”

三足鳖《山海经》:“大苦之山,狂水出焉,中多三足鳖。” 䱱鱼《山海经》:“少室之山,休水出焉,中多䱱鱼。” 鯩鱼“状似鲋鱼,见《山海经》。” 请帮助识别此字。鱼,状似鳜居逵,苍文赤尾,见《山海经》。 蜥易,《说文》曰:“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博物志》曰:“以朱 饲之,其体尽赤,捣之万杵,以点女人,终身不灭。如赤 志偶则落,故曰守宫。”旧说蜥易呕雹,《夷坚志》载刘居 中隐嵩山,见蜥易作雹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