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178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百七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百七十八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百七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七十八卷目录

 蟠龙山部汇考

  图

  考

 蟠龙山部艺文

  蟠龙洞          明林俊

  前题           吴国宝

 七盘岭部汇考

  图

  考

 七盘岭部艺文

  夜宿七盘岭       唐沈佺期

  五盘岭           杜甫

  早上五盘岭         岑参

 云台山部汇考

  图

  考

 云台山部艺文

  云台山          元廖寥

 云台山部纪事

 云台山部外编

 七曲山部汇考

  图

  考

 七曲山部艺文

  七曲山记        明潘之恒

 七曲山部纪事

 七曲山部外编

 平盖山部汇考

  图

  考

 安乐山部汇考

  图

  考

 安乐山部艺文一

  游安乐山记       宋黄庭坚

  少岷山记         明吕柟

 安乐山部艺文二

  安乐山          唐先汪

  安乐山天符叶       宋苏轼

 邛崃山部汇考

  图

  考

 邛崃山部艺文一

  崃山赞          晋郭璞

 邛崃山部艺文二

  题邛崃          宋余授

 邛崃山部纪事

 邛崃山部杂录

 白鹤山部汇考

  圆

  考

 白鹤山部艺文

  白鹤山记         宋王恽

山川典第一百七十八卷

蟠龙山部汇考 编辑

  梁山县之“蟠龙山。”

蟠龙山以洞而得名。其洞有二石,状如龙,首尾相蟠。 故名。蟠龙洞亦名“蟠龙山。”其上有喷雾崖、飞练亭。

  考:

按:“《方舆胜览》。夔州路梁山军蟠龙山”,在梁山县东二 十里,孤峙秀杰突出众山之上。下有二洞。洞中有二 石龙,其状首尾相蟠,故名。旁曰“喷雾崖。”洞中之泉下。 注:“垂崖约二百馀丈,喷薄如雾。”张无尽尝游,留题云: 水味甘腴,偏宜煮茗,非陆羽莫能辨。《范石湖以为天》 《下瀑布》第一。

飞练亭在蟠龙山瀑布之下。旧取徐凝诗,名曰“飞练。” 东坡以为恶诗,今取欧阳公“六月飞雪俪《石矼》”之句。 改曰《飞雪》。

按:《四川总志山川考》:“蟠龙山在梁山县东三十里,孤” 峙,秀杰突出众山。下有二洞,洞有二石,状如龙首尾 相盘按夔州府志山川考蟠龙山在梁山县治东三十里

山顶有石髓垂滴不绝上有喷雾崖

蟠龙山部艺文 编辑

《蟠龙洞          明》·林俊

磴转崖根断,云翻地轴浮。接天无鸟渡,隔洞有龙游。 金革怜时运,江湖与世忧。远峰晴万垤,寒碧认忠州。

《前题》
吴国宝
编辑

日照千花见,云迷万壑封。高亭悬白兔,飞练倒苍龙。 披葛寻孤磴,停车望远峰。午阴移洞口,树色日重重。

七盘岭部汇考 编辑

唐沈佺期所题之“七盘岭” ,杜甫所游之“五盘岭。”

七盘岭:在今四川保宁府广元县北一百七十里,其 山险而有致,一名“五盘岭。”

按:《方舆胜览》。利州东路。“利州有五盘岭。”

兴元府七盘岭,在褒城北二十里。

按《广舆记》,“保宁府七盘岭在广元县。”

按《四川总志山川考》,“七盘岭一名五盘岭,在广元县 北一百七十里。”杜甫诗:“五盘虽云险,山色佳有馀。” 按《广元县志山川考》,七盘岭一名五盘岭,唐沈佺期 有《七盘岭》诗。

七盘岭部艺文 编辑

《夜宿七盘岭       》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五盘岭           杜甫 编辑

五盘虽云险,山色佳有馀。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 地僻无网罟,水清反多角。好鸟不妄飞,野人半巢居。 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东郊尚格𩰚,巨猾何时除。 故乡有弟妹,流落随丘墟。成都万事好,岂若归吾庐。

早上五盘岭         岑参 编辑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江回两崖𩰚,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迥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云台山部汇考 编辑

汉张道陵升仙之“云台山。”

《云台山》一名“天柱山”,在今四川保宁府苍溪县东南 三十五里,相传张道陵升仙处也。

云台山图

云台山图

编辑

按《方舆胜览利州东路》阆州云台山,在苍溪县东南 三十五里,一名天柱山,张道陵升仙之地。蒲传正诗: “阆州胜绝是云台,十里松萝殿阁开。”

按《三才图会云台山图考》:“云台山在苍溪县,汉张道 陵升仙处,宋建永宁观。”

按《四川总志山川考》,“云台山在苍溪县东南三十五 里,高四百丈,峭拔插天,一名天柱,即汉张道陵升仙 处。宋建永宁观,有洞曰麻姑芙蓉平仙峻仙,池曰浴 丹玉鱼,岩曰松根蟠枕。又有九转亭丹灶尚存。山多 棕柏,有一绝大者,中空,可坐数人,旁有亭名魁柏。” 按《苍溪县志山川考》,“云台山在县东三十五里,《寰宇 记》”云:“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上方百里,有鱼池,宜五 谷,无恶毒,可度灾。”

云台山部艺文 编辑

《云台山          》元·廖寥

云台突出众山低,小径萦纡上石梯。古寺独存人寂 寂,断碑惟覆草萋萋。满空香散春兰绽,万壑烟生晚 树迷。为爱其间风景好,登临几度杖青藜。

云台山部纪事 编辑

《周地图》:“汉末张道陵在云台山学道,使弟子王长、赵 昇投身绝壑,以取仙桃。长等七试已讫,九丹遂成。”

云台山部外编 编辑

《水经·汉水注》:“平川有唐公祠,唐君字公房,城固人也。 学道得仙,入云台山,合丹服之,白日升天。鸡鸣天上, 狗吠云中,惟以鼠恶留之,鼠乃感激,以月晦日吐肠 胃更生,故时人谓之唐鼠也。公房升仙之日,婿之行 未还,不获同阶云路,约以此川为居,言无繁霜蛟虎 之患,其俗因号为婿乡,故水亦即名焉。百姓为之立” 庙于其处也。“刊石立碑”,远述灵异也。

七曲山部汇考 编辑

文昌著灵之《七曲山》。

七曲山在今四川保宁府梓潼县治北十五里,一名 九曲山,山上有文昌祠,相传历代多著灵异云。

七曲山图

七曲山图

编辑

按:《四川总志山川考》:“七曲山在保宁府梓潼县北一 十五里,山腹有路,盘转七曲。”

按《梓潼县志山川考》:“七曲山在县治北二十里,群峰 特起,潼水九折来朝,本名九曲山,后五丁迎秦女,追 逐文昌帝君,文昌帝君避逐经山腹,行路成七曲,故 又名七曲。”

九曲水在县治北三十里。源出龙州洞子口,至七曲 山麓,九转入潼江《祠庙考》:灵应庙在七曲山顶,司禄帝君庙也。按《图志》: “神姓张,讳亚子。其先越嶲人,因报母仇,徙居是山。自 秦伐蜀,后世著灵异。”宋、元历封辅元开化司禄宏仁 帝君。

七曲山部艺文 编辑

《七曲山记        》明·潘之恒

旧志云:七曲山在梓潼县北一十五里,山腹有路,盘 转七曲,故名。初号九曲,则以潼江水九折而来朝尔。 《华阳国志》云:梓潼有恶子祠,民岁上雷杵十枚,岁尽 不见。祠所从来故远。恶与亚通,汉铸周亚夫印为恶 夫,今风洞门石而称雷柱,宋高文虎称剑门张亚子 祠是也。《清河内传》云:“山连剑岭,有撑参宫,若凤凰之” 偃。下有古湫,引入巨穴,门立数石笋,祷雨者祝此辄 应,名曰“雷柱”,故岁以杵供焉。《梓潼潘高梅文昌祠记》 曰:文昌灵应祠,在七曲山中,出梓潼县北七里为送 险亭,言蜀栈道之险,至此而尽也。亭居岩畔,下为龙 潭,岩间如现赤霞,世传五丁力士遗剑处,间发宝光, 少进为凤山路,东接凤凰山。又里许为千佛岩,上镌 壁成无量数像,咸饰金彩,旁镌《紫府飞霞洞记》。上覆 以亭,而摹墨者竞取焉。泉为饮马池,池水常满。从此 道入,即得忠孝楼,祠之皋门也。楼累三层,高百尺,自 楚黄鹤而下,莫之与京。楼后歊台,始与楼之二层并。 上奉文昌殿,左右安钟鼓,两廊置配享,皆秩秩有则。 后为桂香殿,丹粟秋飘,一邑尽染,弥月犹馥。是为蜀 王府建,岁时焚修无缺。左即风洞景,前为子母圣殿, 祈嗣者骈集。转上重阶,为启元殿,又上为天尊殿,殿 前为八方台,以观天象。由楼北行,亦陟重阶,为盘陀 石,有坊曰“盘陀仙迹。”其石圆如磨,高三丈许,上肖圣 像,据胡床盘坐。再北升为应梦台,台象八卦。中有石 床,壁间绘应梦事迹。台右晋柏二株,其形盘踞如虬 龙,色含苍翠。自晋代传于今,几三合抱。蹑峰顶为望 水亭,而观止矣。世所传文昌事,殊不经见,详载《化书》 中。

七曲山部纪事 编辑

《郡国志》:济顺王本张亚子,战死而庙存。昔亚子西至 长安,见姚苌谓曰:“却后九年,君当入蜀,若至梓潼七 曲山,幸当见寻。”至建元十二年,苌随杨安南伐,将至 七曲,迷道游骑贾君蒙,忽见一鹿驰去,逐至庙门,鹿 自死,追骑共剥之。有顷,苌至,悟曰:“此是张君为我设 主客之礼。”烹食而去。

《续搜神记》:“有神姓张名亚,道术显著,庙在梓潼七曲 山。元宗幸蜀,著灵,追封左丞相。”

《潜确类书》:“唐广明二年,僖宗幸蜀,有神姓张讳亚,现 于利州桔柏津,封为济顺王,庙在七曲山,亲幸其庙, 解剑以赠神。”

七曲山部外编 编辑

《梓潼县志》:“七曲山帝君圣像,冶铁以肖者也。唐明皇 入蜀,道经七曲,拜谒圣像,忽自左侧右,似不受拜者。 邑人以为异,立碑记之,名曰侧身碑。”

平盖山部汇考 编辑

叙州之平盖山

平盖山一名“牛心山”,一名“玛瑙山”,在南溪县西十五 里。山有石洞深邃,相传汉真人刘景鹤隐此

平盖山图

平盖山图

编辑

按《方舆胜览》潼川府路叙州,平盖山在南溪县,有三 山九陇,惟平盖一山特出众山之上,山顶圆平。 按《潜确类书区宇部》,平盖山在彭山县,二十四化之 一也。《七签》云:“山下有玉人,长一丈三尺,昔吴郡崔孝 通于此学道得仙。”本志云:平盖治上应娄宿,治前洗 墨池,唐隐士罗公远题咏之处,有清晖、涤览二亭。 按《四川总志山川考》:“平盖山在叙州府南溪县西一 十五里,有三山九陇,惟此山一峰特出,顶圆而平,故 名。一名牛心山,一名玛瑙山。汉真人刘景鹤隐此炼 丹,有石洞深邃,上有石穴,圆如盏,有水出焉。往往游 人憩此,掬水饮之,取不竭。又有木叶纹如篆,谓之符 叶。”

安乐山部汇考 编辑

《隋刘真人登仙之安乐山》。

安乐山在今四川泸州合江县城西五里,山有八洞 十二盘,又有楠木台、仙人室、仙鱼影及石柜、石棋局 诸胜迹,相传“隋时刘真人登此成仙”云。

安乐山图

安乐山图

编辑

按:《方舆胜览》潼川府路“泸州安乐山,在合江县西五 里,三峰俱秀,有溪及延真观,有石匮,为仙人藏经之 所。岐而左,有烂柯迹,后有仙鱼影,隐隐在石壁中。岐 而右,历楠木台、仙人屋十二盘,至剪刀峡。循山有八 洞,通南岩,有石曰许由瓢,又有芙蓉城、滴水崖、白猿 洞。此三峰之景也。山有天符叶,一夕大风雨拔去,后 得于容子山,如荔枝叶而长,上有纹如虫蚀,宛如虫 篆,或以为刘真人仙迹按《三才图会》《安乐山图考》:安乐山在合江县西五里, 三峰奇秀,隋刘真人登仙于此。

按《四川总志山川考》:“安乐山在泸州合江县治西五 里,三峰奇秀,隋刘真人登仙于此。山有八洞,通南岩 有石,曰许由瓢,又有楠木台、仙人石、芙蓉城、滴水岩、 白猿洞。”

安乐山部艺文一 编辑

《游安乐山记       宋》·黄庭坚

建中靖国元年正月晦,合江令尹白宗愈率江西黄 鲁直,拏舟泛安乐溪,上刘真人山。同来者临颍索继 万、黔安文辉、主簿郭中,以疾初起不能来,尉周世范 以支军廪不至。安乐山,真人飞升之宅也。真人讳真, 字善庆。初卜居此山,曰:“僰道平,山气歇而不清;江安 乃山气浊而不秀。求山之清秀,唯安乐山耳。”既定居, 泉源发甘,虎豹服役。晦日之游,云雾晦暝,将出山,晚 晴诸峰皆出,

少岷山记         明吕柟 编辑

少岷山者,蜀故安乐山也,在合江之西,三峰削立,十 有二盘,绝巅如云门,又如雉堞,古木苍藤,镂霞映日。 其南也为榕山,二石耸峙其巅,崒嵂《巀嶪》,曰:“干峰之 溪”,自仁怀山来,萦少岷而东下,与月台溪会其前,而 入于汶江。汶江,即岷江也。自茂州而来,乃过少岷山。 蒙泉在少岷山中,无水,雩则获水,获水则雨。延真观 在山畔,居缁流可以憩焉。初,地官曾玙读书安乐,尝 出游大岷,登青城、天鼓,览观七十二洞,历汶川、八盘、 龙泉、慈母,遂上云山,数乳川、白狗之峰,西望煎氐,东 瞰江流,朝宗于海,南盼牂牁,北瞻陇首。返曰:“岷下山 莫如吾安乐。”故改安乐为少岷山,思终身焉。《泾野子》 曰:“昔汉逸民肥遁西充肆,今充有南”岷山、东石之志, 柟故知之?岂惟何生哉?其使少岷与大岷齐名万载 乎?夫大岷连峰千里,江水出焉,东润荆、扬、吴、越,北与 昆仑、黄河争功海内,少岷之志其在斯乎?

安乐山部艺文二 编辑

安乐山          :“唐《先汪》。”

碧峰横倚白云端,隋代真人化迹残。翠柏不凋龙骨 瘦,石泉犹在镜光寒。

安乐山天符叶       宋苏轼 编辑

天师化去知何日,玉印相传世共珍。故国子孙今尚 在,满山秋叶岂能神。

邛崃山部汇考 编辑

《山海经》
之崃山
编辑

邛崃山本名崃山,在今四川邛州治南八里,大渡河 土千户所治北五里。山多竹,可以为杖,《汉书?张骞传》 所谓“邛竹杖”,即此。其南为九折坂,相传即王阳按辔, 王尊叱驭处也。

邛崃山图

邛崃山图

编辑

按《山海经·中山经》:“岷山又东北一百四十里曰崃山, 江水出焉,东流注于大江。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麋麈, 其木多檀柘,其草多薤韭,多药空夺。”邛崃山今在 汉嘉严道县南,江水所自出也。山有九折坂出 似熊而黑。白駮。亦食铜铁也。空夺即蛇被脱也。 按《汉书地理志》。蜀郡严道。邛崃山,卭水所出,东入 青衣。有木官。莽曰“严治。”

按《水经》,“江水自天彭阙东迳汶关,而历氐道县北。”东北百四十里崃山,中江所出,东注于大江。崃山,卭 崃山也,在汉嘉严道县。一曰新道山。南有九折坂,夏 则凝冰,冬则毒寒。王阳按:辔处也。平恒言是中江所 出矣。郭景纯《江赋》曰:“流二江于崌崃。”又东百五十里 曰崌山,北江所出,东注于大江。《山海经》曰:“崌山,江水 出焉,东注大江,其中多怪蛇。”

按《华阳国志蜀志》严道县“有邛崃山,山上凝冰夏结, 回曲九折,王阳去官之所。”

按:《方舆胜览》,成都府路雅州邛崃山,自卭筰而来,距 百丈山西南九十里,阻峻如羊肠,即《汉书》王尊所谓 九折坂,一云在荣经县。 卭州邛崃山,《山海经》云:“山出卭竹杖”,《蜀记》:“汉张骞奉 使寻河源,得高节竹,值于卭山,堪为杖。” 黎州邛崃山,《汉书》作“郲”,《华阳国志》作“崃”,《水经》作“来”,《开 路记》作“莱。”又有邛崃关,距州七十里,昔有杨氏妇造 阁其上。

《九折坂》,在邛崃山,其坂阻峻曲回,九折乃至山上,凝 冰夏结,冬则极寒。

按《四川总志山川考》:“邛崃山在卭州治南八里,汉张 骞奉使西域,得高节竹,植于卭山,故名。自沉黎千里 至州,环抱为镇。”

邛崃山部艺文一 编辑

《崃山赞          》晋·郭璞

邛崃峻险,其坂九折。王阳逡巡,王尊逞节。殷有《三仁》, 汉称二哲。

邛崃山部艺文二 编辑

题《邛崃          》,宋余授

绝塞邛崃外,偏城越嶲东。山含初夏雪,林偃夕阳风。

邛崃山部纪事 编辑

《汉书王尊传》:王尊,字子赣,涿郡高阳人也。为安定太 守,迁益州刺史。先是,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 卭郲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 病去。及尊为刺史,至其阪,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 耶’?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 忠臣’。”

邛崃山部杂录 编辑

《方舆胜览》:《卭州形胜》,外接卭筰,图经序云:“山曰邛崃, 浸曰卭水,渊曰卭池,毛曰卭竹。”

白鹤山部汇考 编辑

卭州之白鹤山

白鹤山,在今四川卭州城西七里,一名“四明”,一名“群 羊。”其山耸立百尺,常有白鹤巢其上,遂因以名。

按《方舆胜览》,成都府路卭州,“白鹤山在城西八里,常 璩曰临卭,名山曰四明,亦曰群羊,即今白鹤也。” 按《四川总志山川考》:白鹤山在卭州西七里,四明、群 羊皆此山别名。山北有孤石耸立,高百尺,常有鹤巢 其上,因名。又蒲江治北三里亦有此山。宋嘉泰中有 群鹤翔舞二日,附载于此

白鹤山部艺文 编辑

《白鹤山记         》宋·王恽

白鹤山在邛州城西八里。常璩曰:“临邛名山曰四明, 亦曰群羊,即今白鹤也。汉胡安尝于山中乘白鹤仙 去,弟子即其处为白鹤台。”魏华父《营造记》曰:“州之西, 去城十里许,有山曰白鹤,林麓苍翠,江流萦纡,蔚为 是州之望山,故为浮屠之宫。”自隋唐迄今,庵院凡四 十所。远有胡安先生授《易》之洞,近有常公谏议读书 之庵,泉有滴珠,树有木莲,白鹤有台,玉兔有踪。中峰 并美平云之观,西岩翠屏万竹之境,皆山中胜处。壁 间绘像,率范琼、杜措、丘文播诸人名笔,虽丹青剥落, 而笔法具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