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214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二百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十四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二百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二百十四卷目录

 兖州府部汇考六

  兖州府城池考

  兖州府关梁考

职方典第二百十四卷

兖州府部汇考六

编辑

兖州府城池考    府州县志合载

编辑

本府。滋阳县附郭。

府城 ,即古之瑕丘也。砖砌,周一十四里有奇,高三丈七尺,基广二丈四尺。城楼四:北曰镇岱,南曰延薰,东曰宗鲁,西曰“望京。” 以泗水为池,深一丈二尺,阔三丈。泗水自黑风口西流至城东,分为三支,中支穿城而入,南北二支抱城至西门,会同入济宁。旧为州,制颇狭。明洪武十八年封建鲁王府。正德间,佥事潘珍、知府曹大有重建城垛楼铺,损坏军七民七,修理。

王城 :在府治正中。明洪武十八年,分封鲁王建。宫殿城垣,备极宏敞。殿前为重门,今俱废。门前有坊,坊前有御街;街前为中桥,左右有东桥、西桥。王宫左为社稷坛、右为风云雷雨山川坛。御街前,左鼓楼、右钟楼,亦各有桥。今有旧址存焉。

滋阳县城池 按《县志》:“砖城一座,周围一十四里二百步。高三丈,垛高七尺,基广二丈四尺。月墙四座,各高三丈二尺,垛高七尺,共高四丈一尺。垛口五千八百九十三个,窝铺五十座。城楼四座,南楼额曰‘德政’” ,后改“延薰” ;东楼额曰“九仙” ,后曰“宗鲁” ;西楼匾曰“泗水” ,后曰“望京” ;北楼匾曰“青石” ,后曰“拱极。” 近更洗其旧,曰“南达吴会,北拱神京,东连海岱,西联赵魏” 马道阔一丈五尺,壕深一丈二尺,阔三丈。雩河自黑风口西流入城,分两股于南北绕城一匝,会西郭平政桥汇而西流,中设三闸,而入济州。

按:故城在城东三里,后迁今处。明洪武十八年封建鲁府,因旧规狭隘,命武定侯郭英开拓今制。嘉靖四十一年,西门迤南数百步坍塌,长三丈五尺,估计修砌物料工食,申允动支府库银六十二两九钱二分,知县李之茂照旧例役夫助工补完。

旧例,城垛楼铺坍塌损坏,军三民七修理。任城卫派分东门楼迤北左所一铺起,至北门楼迤西第二铺止,计铺舍一十六座。滋阳县派分东门楼迤南起,至北门楼迤西三铺止,计铺舍三十四座。嘉靖四十二年,知县李之茂具由申详巡抚都御史张批“分守道查议明白,札行本县,今任城卫拨军看守,如在三年” 以外倒塌者,滋阳县照旧分地方修理。在三年内查系折损者,任城卫赔偿,违者查究问罪。滋阳亦不时委官查看。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大兵破城,城之南门、北门、东门同日焚毁。知县李潆现在议修曲阜县城 。按《县志》,“城高二丈,厚半之,周围十里,南北九百步,东西九百一十四步。外甃以砖池,深一” 丈,广称之。城门五:东曰“秉礼” ,匾曰“尼防耸翠” ;东南曰“崇信” ,匾曰“东鲁文邦。” 隆庆间移对

“先圣庙” ,遂塞之。万历五年,管县事同知孔弘复因

居民原辏集于此,不便出入,请于当道复开西南曰“仰圣” ,匾曰《万代瞻仰》;西曰“宗鲁” ,匾曰《洙泗环粹》;北曰“延恩” ,匾曰《泰岳精华》。

邹县城 按《县志》:“城砖砌,周围四里零八十步,外甃以砖,高一丈六尺五寸,垛高四尺五寸,基广二丈二尺,上广一丈六尺,计城垛一千五百二十八。” 城开四门:东曰瞻岳,南曰崇教,西曰襟济,北曰延鲁。城上四正楼、四角楼,窝铺九座。北城三座,东西南各两座 。按邹城旧在峄山之阳,至宋元嘉十三年徙今治。明正德初,增筑高厚,沙土不坚,岁加修补,邑人病之。万历五年,知县冯中州改砌以砖。天启二年,郓寇徐洪儒等袭据邹城,总兵杨肇基、都阃杨国栋等帅官兵攻击,城陴楼橹多所损坏。崇祯二年,知县黄应祥复重修。明末土寇抄掠,数被侵犯,垛陴伤裂,至

皇清顺治五年,知县于进忠改修大垛三百七十五。

康熙七年,地震,垛口多坏,知县张文锦修之。宁阳县城 ,按《县志》:“城池始筑自宋,上下以土。金大定二年,县尉完颜阿令速增修。明成化十八年,工部主事乔缙复加葺理。” 正德六年,流贼

残掠,邑几为墟。十年,知县纪洪重修,附以四门瓮城。嘉靖九年,知县陈本儒以砖甃西门瓮城。万历五年,知县李贞以砖修北门迤东一面。九年,知县许恩设法创建,悉围以砖为题。四门东曰“寅宝” ,旧名“望泗” ;南曰“迎薰” ,旧名“迎恩” ;西曰“宝成” ,旧名“临洸” ;北曰“拱极” ,旧名“瞻岳。” 周围四里五十步,高一丈七尺,池深八尺,阔一丈二尺,蛇眼诸泉,纡曲旋绕,因名为“县河” 焉。但城外砖而内土,旧时水从外泄,积久而淤,旁行直渗,土溃砖崩。万历三十一年,知县徐汝冀申请修理,登垣阅视,乃悉其故,因改水道于内,以散其流,至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知县陈学夔、县丞余方、典史严

旦捐募重修。斯“内外弥固” 云。

滕县城 按《县志》“城池,魏、隋以前皆理城西,今称故县城,盖魏、隋郡城也。唐、宋降为县,更筑而小之。金、元因之,旧惟土城,明时洪武二年,指挥唐某者甃以砖石,知州薛原义创修梁坝。”请帮助识别此字。引梁溪水,由黄山桥入池。成化八年,知县郁亨、千户锺理增修。城土阔三尺,高二尺,女墙楼橹,多所增饬,周五里许,高三丈五尺,地震城崩,砖石尽倾。门楼四,池深一丈五尺,广三丈五尺,浮桥四,复濬引梁溪水入之,城隍映带,颇胜他邑。泗水县城, 按《县志》:“城周三里一百馀步,高一丈六尺,池阔一丈二尺,深如之。”不详所始。成化年间,知县曹珑修筑。弘治十三年,知县俞清增卑培薄,创建城楼,匾其四门:东曰“寅宾”,西曰“寅饯”,南曰“广居”,北曰“长乐。”嘉靖二十一年,知县蒋伟继修复匾其四门:东曰“探源”,西曰“达圣”,南曰“阜民”,北曰“拱宸”,今为望斗门。但基本土筑,屡修屡圯。隆庆元年,知县罗许砌以杂石,贯以灰沙,周围完固,称永赖焉。

峄县城 按《县志》:“城围四里许,高一丈二尺,四门,东兴贤,南望仙,西迎恩,北仙坛。壕深二丈,阔三丈,本元峄州旧城,改就西南隅,尚土筑。成化二十二年,知县毛凤鸣始甃以石。弘治十一年,知县许承芳,正德七年知县冯昂,相继修葺。嘉靖九年,知县李孔曦建东西门楼。月城未备。二十五年,知县王济继修。万历十年” ,知县王希曾暨典史江德容重修南北城楼,增筑更铺。万历四十八年,知县马希曾修西北隅。崇祯元年,知县胡从礼大修,邑人侍御褚德培有记。

金乡县城 按《县志》:“城筑土为之,周围七里零三十步,门四:东曰东作,西曰西成,南曰南薰,北曰北拱。城外为隍,阔四丈六尺,深一丈一尺。隍外为重堤,周围十一里,高九尺,阔一丈二尺。” 城隍,自弘治十六年知县高魁、主簿唐鹏重修。正德六年流贼压城下,民赖保全,追思立祠。后圮塌淤填,不堪保障。万历六年,知县杨楫“奉巡抚赵帮修,倍加高厚。城根原阔一丈七尺,高二丈三尺,又计地输柴烧砖一百馀万重。新东西门楼增高六尺,外更为瓮门,门临深堑,裹以铁叶。城上女墙易以砖。修砖垛二千一百八十三个,增修城铺一十五座,《鸟革翚》飞,屹为雄镇。复以馀砖包城铺一百八十三丈。” 万历八年,知县杜縻继包二百八十七丈三尺,万历九年,知县李鸣世继包五百五十六丈七尺,俨然金汤之险,甲于他邑。天启二年妖乱后,知县杨于国议增筑瓮城于四门外,浑用大石,高与城等,工未举而迁去,成之者知县张著铭也。嗣后天多霖雨,城垣门楼渐多塌损。天启五年,知县李国泰逐一修补,其绳草工役匠价,俱捐本县俸薪为之。又外城甃砖大半风化,复立官窑一座,于演武场侧置买柴薪烧造砖灰三万有奇,添补完固。又创造南城腰铺二座,夫役取之在官者,民间并不知有兴作云。后四门城楼瓮城,岁久渐就倾圮。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县傅廷俊捐俸重修,焕然一新。

鱼台县城池 按《县志》:“土城周七里,高二丈二尺,门三:东曰仰岱,南曰横菏,西曰达汴,北无门,而匾曰‘望京’。” 地卤易溃,修葺无宁岁。门外跨濠,各以浮桥出入,濠深二丈,广三丈。濠环一小堤,外复环一大堤,连接割弃旧城,同为保障焉。康熙三十年,知县马得祯倡捐重修。

单县城 ,按《县志》:旧土城垣固池浚,周九里三十步有奇,始于成周,历汉、唐、宋、元、明朝正德间,河水浸灌,几二十年。迨嘉靖癸未秋,霖雨河涨,夜倏入城,万民室庐遂告废。越四年乙酉,巡抚都御史王公尧封以行部至,喟然叹曰:“匪城胡邑,匪邑胡民!” 迺与布政郭绍、按察司潘埙、兵备副使王言、参议刘淑相、兖州府知府喻智共相地于城北之原,卜定基址,命参议侯位董筑《经》

理既成,城复甃以砖甓,周五里一百五十步,高二丈五尺,下阔三丈,上阔一丈五尺。四门各建楼橹。东曰“东作”,南曰“阜财”,西曰“西成”,北曰“朝京。”门内耳房各两座。门外凿池深一丈,阔四丈二尺。池岸有子堤,关外环以大堤,东西北三面共长八里许,高一丈五尺,根阔六丈,顶阔二丈。旧城北墙借为南面,四围相合,遍“植杨柳蓊。”请帮助识别此字。“可爱。”近因寇侵,城下有碍炮石,树遂伐尽。

城武县城 按《县志》:“邑城,自元泰定三年始土筑,高二丈八尺,周围四百三十丈七尺,辟四门以通出入。明知县郑汉,城四角创建角楼,为守城巡夜瞭望之所。后尽废。”

皇清知县王素臣,于康熙三年新建东北角楼,《池匝》。

于城阔二丈五尺,深一丈,池水遇潦则溢,遇旱则涸。

曹州城 按《曹州志》:“曹城历代迁置不常。自明正统十一年,置州乘氏地,巡抚张骥、知州范希正暨学博徐思学,创设城池。天顺间,知州伍礼偕同知张浩、判官翟湛,建四门及城楼。成化二年告成。其门皆饰以铁券,以砖石匾于东曰宜春,南曰迎薰,西曰丰乐,北曰朝天,岁久倾颓。正德六年夏四月,兖西宪副吴学奉敕整兵,命同知孙环督工,知州李贯、吴瓒相继缮修,判官王经、邵能、吏目刘概协心分理,又明年冬十月告成。城周十有二里,高二丈五尺,堞垣高五尺,趾阔三丈,池深一丈五尺,广四丈。城之四隅及门之左右,皆筑敌台十二。每隅敌台上,皆建角楼凡四座。沿池及四关皆缭以郛郭,环以沟堑,一如” 城池之制,而杀其三之一。城门外有吊桥,有郭门,有关门,匾其东曰“东秩” 、西曰“西成” 、南曰“阜民” ,北曰“拱辰。” 其上建戍楼,左右隅皆设窝铺。嘉靖元年,州守沈韩离城五里,周围筑大堤,防水护城。二十三年,兵备金清王传以边檄告急,准州守王重申请重修增筑城高七尺,添建门楼、角楼、更铺凡二十八,堞垣凡二千馀。万历二十一年,州守许恩重加修饰。三十三年,以大雨水,城隍湮颓,楼铺堞垣,俱就倾圯。州守周𤐣起役重修,一切更新。四十八年,分巡许鼎臣以边警复告,檄州加葺。城面以一丈为度,城楼、角楼、敌台、窝铺,悉釐然整饰。匾四:城楼东曰“春波旭日” ,南曰“风入虞弦” ,西曰“凤台霜晓” ,北曰《云里蓬莱》。复于城门额嵌石为匾:东曰《双河》,南曰《南华》,西曰《凤山》,北曰《济阴》。城以内,东西大街五道、小街二道、南北共街七道,分为四隅。东、南、西、北名曰《在城集》,每日贸易不绝。

曹县城 按《县志》:“洪武二年,州判阎本既徙州于此,四年,改州为县。正统十一年,知县范希正又于叶氏旧地营建。” 曹州陞去,而知县陈尝继任,始筑城凿池,城周九里,立门四,东曰望岳,南曰阜民,西曰镇川,北曰迎恩。桥道栏橹俱成化间王肃重修,环植以柳。弘治己未,邹鲁重修,门建以楼,而角楼、戍铺亦次第备具矣。自弘治壬子都御史刘公筑堤县北,河自西来,邑无岁不受其害。兼之岁久沙填,城与外平,居人出入率自城头门,不能受车马。正德六年,易谟筑护城堤一周,创始未坚。至八年赵景鸾始佥谋大修城垣,城濠高厚深广倍加于前。又筑护城堤,周十二里,高二丈,基倍之。邑人王崇仁有《记》。嘉靖丁未,水涨决城。是时河行城南,仅八里,后屡经修补。至崇祯间,知县郭万象继建四门,易直为曲瓮,城门楼角楼戍铺马道皆砖为之。又濬濠池,设牛马墙一周,曹于是始为完城。邑侯郭万象有《记》。

定陶县城 按《县志》:“县城旧在宝乘塔西北,缘黄河冲颓。成化元年,会有边警,朝廷命天下有司皆筑城,知县沈绍祖因筑土城于此地,围九里许,四门各建戍房。有吏部尚书李公秉撰记,见《艺文志》。” “正德六年,流寇刘六、齐彦明等逆党数万,残破山东郡县,知县纪洪亟加浚筑,八日城完。城下有马道,内外俱有濠堑” ,增筑瓮城,并护城堤,民始可守。既而贼至,悉众攻者三昼夜,卒保无虞。教谕侯仁有《全城碑》,见《艺文志》。正德五年,知县刘溉修南门,额曰“迎薰。” 嘉靖元年,署印曹州州判秦锜修西门,额曰“环曹。” 六年,知县修北门,额曰“拱极。” 十年,知县刘伦修东门,额曰“宗鲁。” 其门皆饰以铁叶,甃以砖石,戍房俱易以楼。十二年,知县芮京增筑敌台十六座。四十三年,有剧盗陈良谋者,欲据青州作乱。巡抚四川张公檄各府州县修城郭以备警,知县唐桐重修。万历二年,知县李矿重建城门楼四座。六年,知县黎邦琰重甃四门及瓮城,益以粉堞二千。

七百有奇。十年,知县李四勿城上益角楼八座。二十二年,知县陈以见因雉堞为霪雨所坏,复加增修。二十四年,知县杨充顺砌水沟四十四道。天启二年,妖逆徐鸿儒倡乱,攻陷邻邑。知县朱万年益加修筑,城守卒赖以安。崇祯十一年,北警甚亟,知县张汝贤创甃月城门四座,俱与城门相连合,并雉堞一千三百有奇,以便守御

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县赵国琳因城久坏,大加修葺。

较前完固,四门吊桥深濬,濠堑环匝,城始可守。济宁州城 按《济宁州志》:“济宁砖城,明洪武三年济宁左卫指挥狄崇重建,五年成。高三丈八尺,顶阔二丈,基趾宽四丈,方九里三十步,一面各二里九十七步五分,女墙旧凡三千六百个。”

皇清顺治初,总河杨方兴归并,改建睥睨一千八百。

敌台二十有四,楼橹十一,高三丈有奇。翙凤楼在南门上。崇祯十七年火毁,顺治十二年总河杨方兴重建。太白楼在翙凤楼左,洪武二十四年狄崇重修。元武楼在翙凤楼右,天顺元年火,重修。八年又火,今废。望岳楼在北门上。得胜楼一名“文胜楼” ,在望岳楼西,今改为奎光楼。圣化楼在东门上。崇祯十七年火,今阙。思麟楼在西门上。凫绎楼在城东南角。今为五奎楼。洸泗楼在城东北角。凝翠楼在城西南角。今为曾子楼。以三省书院改运河同知公署,移像于此。耀金楼在城西北角。南门榜曰“野入青徐” ,东门榜曰“邹鲁接壤” ,西门榜曰“获麟古道” ,北门榜曰“云连海岱。” 大旗台十座,小旗台五十座,城铺凡五十,各三间。万历十年,指挥杨方亨建,修砖砌水渠七,铁窗水门。子城楼橹高二丈五尺有奇。会通楼在南瓮城上,拱辰楼在北瓮城上,宾旸楼在东瓮城上,近治楼在西瓮城上,遇火,今阙。女墙凡三百。城四门皆铁关三重,左右各有小门,营房,每门左右各五间。登城马路,每门各二,萧墙每门各二。登城“军路” ,每子城各一。城河周十三里二百三十五步,阔四丈五,深一丈五。德胜楼西及东、西、北三门,皆新添附城敌楼一座,与城头平,自内而下,炮眼三层,明末所建。

嘉祥县城 按《县志》:“土城创自金皇统间,后圮于水。正隆初,迁横山之阳,复苦水患。大定十五年,乃城于萌山之麓。成化三年,知县赵瑄、主簿戴允中始加修筑,崇丈馀,周围约四里。其东北跨萌山无隍,皆筑土为之。弘治十四年,佥宪马鸾檄知县李伦开设。西南马道城,跨山之上者,皆砌以石,约五之一。” 旧四门:东曰“瞻鲁” ,西曰“获麟” ,南曰“南武” ,北曰“凤城。” 后用堪舆家言,于儒学前门一门名曰“采芹” ,置楼焉,而南门遂塞其后岁久城圮。万历二十二年,知县刘思颜、典史戴进忠重修,增石盖上,视昔厚倍之。至二十三年十月,南门复开,而采芹门亦仍旧云。

石。城修自明崇祯间,始于东兖。兵宪陆梦龙巡方登阅,谓“时值多事,城土崩裂,遇雨辄溃,万一变故叵测,何恃以无恐?” 乃捐俸银八百两,伐石修砌,命署县金乡县丞吴秉鉴董其事。会陆宪迁秩云,旋亦报罢。沿至崇祯十二年,盗贼纷起,城为霪雨所坏者十之六七。知县李昌年爰集都人士约砌以砖石,各因厥力。乡官杜嘉庆首肯。久之,遂与众绅士议,以次领修如左。会李病卒,江文淳代之,阅辛巳三月乃落成。城崇二仞馀,广半之,用石者十之八,砖者十之二。岁久城复倾圮。康熙甲寅,知县徐之骏率典史冯奇重加修砌,并建东西二门楼。

钜野县城 按《县志》:“邑之城,周九里,高一丈五尺,阔一丈六尺,成化四年知县刘林筑,正德五年,知县牛銮、金守观改修。” 按至正八年,济宁路当河水冲激,为害甚久,议谓宜徙济宁路于济州,徙钜野县于城北邢家务,济宁可权罢去,录事司宜并于钜野。想邢家务即今县治也。护城有堤,堤高一丈,阔如之,环城有池,池深五尺,广一丈有奇。四门之额:东曰“凝和” ,西曰“遂昌” ,南曰“延熙” ,北曰“拱德。” 高楼门四座铁裹,平楼重门四座铁裹。计里置巡舍,各设火甲老人,催转更筹,铃柝相闻,民得无警。

郓城县城 按《县志》:“城周围三百九十步,高二丈五尺,门四,东曰通济,西曰枕濮,南曰迎薰,北曰拱极。池深一丈,阔七尺,长如城之数。成化间,连公盛以旧制湫隘,因加修濬,建楼筑桥,稍为壮观。弘治、正德、万历间,历任知县相继重修。天启壬戌,知县田吉以妖变故,遂更筑凿,增高深焉。”

皇清康熙壬戌,阅六十年“风雨剥。”请帮助识别此字。《土垣》坍塌者《过》

半,知县陈良谟出粟募民力帮筑,内阔增四尺。

许,外增尺馀,厚复如故。周围垛堞,倾圮亦十之七、八。陈复出俸金,置买砖灰,鸠工砌筑城垣一。新护城堤周围十里,旧筑以防水,年久就圮,文公森复增修,后为居民平治几没,卒有水患,何赖乎?

东平州城 按《东平州志》:“故郓州城在州西五十里” ,即隋所置须昌县也。唐徙郓州治于此,后唐因讳,改为须城。宋初仍为郓州。真宗咸平三年,河决郓州,东南注钜野,入淮西,城中积水坏庐舍。三月十一日,翰林待诏朱庆奉宣诏旨,州守姚铉奉旨“移建州城于汶阳之高原,筑土为之,周围二十四里,高二丈,阔八尺” ,南北各一门,东西各二门。西之南门闭塞不行,城东南西北各一缺。刺史姚铉有《移迁郓州谢表》,载在《艺文》。兴定之季,毁于兵火。明初,门宇倒坏。洪武设东平所守御,自北门以东至大东门,城角属军,馀俱属民,协力修持。洪熙间,知州李湘因旧趾重加修筑。嘉靖己酉,知州李昇见濠隍堙圮,且旁多隙地,遂濬隍令深,遍植以柳,引庐泉水溉之。绕城二十馀里,莲蒲鱼稻,遍满其中。所入供四时报享,及充宾旅馆谷,民力为之一宽。万历五年,知州丘如嵩见城垣塌损,锐意整理。其砖灰则取给官窑,其人役则简。庶人之在官者互相易代。越数旬而规制一新。有郡人侯宁撰《记》,载《艺文》中。“崇祯五年” ,因盗变水灾,城堞凋败,分守东兖道陆慨任其事,多方设处,偕知州常维翰、同知王金铉等,昼夜勤劳,躬行督理,费赀近万,城堤一时俱修。州人建立祠堂祀之。郡人宋祖舜碑记载《艺文》中。崇祯十三年,复有盗警,知州王奠民率阖州绅衿士民,分其丈尺,重加修筑。独郡人经历杨膏光、杨膏照独任一面,自大东门至东北城角,约数十丈,垛口坚厚,城下护堤二层,后土寇窃发,独此处不攻,城赖以全。其护城堤则建城时所筑,外有沙河围绕。自陆公修后,数十年来,汶水泛涨,东南夹堤而下,岁岁冲滩,昔犹残缺,今已与河俱深矣。洪流浩荡,城门倾圮,端有待于后人。

汶上县城 按《县志》,邑之城周十二里有奇,不知始自何代。然唐李太白有“东楼醉起作,及城隅绿水” 之句。《五代史》纪王彦章事云:中都无壁垒,抑兵乱之后堕废耳。明以来,其相继而兴版筑之役者,成化间则为王征。正德间则为王栻。嘉靖间则为董世卿。新葺城堞门楼,王昱、贾淮各加修理。及末年,赵可怀始以砖甃其楼。隆庆间,张惟诚复甃其月城。至汾州,李迪吉随鸠工置陶,拟甃全城,时万历十年也。经始于西北,至今犹壁立如堑焉。准郡城高至二丈七尺,厚二丈五尺。城四门俱有题额:东曰“醉白” ,西曰“怀冉” ,南曰“观河” ,北曰“望岳。” 月城之门,东曰“千室” 、“金汤” ,后易曰“寅宾” 、“东作” ;南曰“盛世” 、“崇屹” ,后易曰“茂对” 、“南薰” ,西曰平秩、西成,北曰遥拱、北极、郭门。东曰春育,南曰康阜,西曰向化。邑之池原无经流,即隍濬之,深广五丈。西门外广三丈,惟邑北三里许蒲湾泊水,旧分一支,南绕城下,由鹿庄、次丘等村入蜀山湖,时于上流建闸以节之。闸在城北二里许鲍家村东,经春不涸。杨学士文敏公诗云“清流环郭自成池” 是也。刘贼之乱,县令左经尝引其水以自固。今岁久淤塞,冬春之间,其逸入者仅西城一线,未足恃也。然秋夏之交,汶流淜溢,浮堤而南者必仍潴于民田。宜濬南流故道,引之城下,则民田不没,且以备缓急云。东阿县城 接。《县志》:县城旧在今治之北八里新桥镇,即今所谓旧城也。明洪武八年,知县朱真避河之害,迁于谷城,筑土城,周围四里一百三十步有奇,高一丈八尺,城楼五座。草昧之初,规制简略。弘治十二年,知县秦昂增修楼堞,更甃砖石,开拓关厢,深凿隍堑,由是渐次壮丽。万历间,知县田乐、白栋以城垣卑薄,不任保障,相继增修城垣并女墙,高二丈五尺,砖石垛口一千二百五十三,角楼十,更铺五,城内有狼溪河贯流其中,安平镇城,镇在元为景德,今之张秋是也。虽在东阿境中,亦有阳谷、寿张暨五方之人,而东阿居民则强半焉。盖国家漕运之咽喉,实称重地,镇故无城。万历七年,都御史赵贤巡行郡邑,欲建镇城,知县朱应毂欣然协谋,实主是役。于是城之城方八里,高二丈五尺,四门各楼,四角亦各楼,厥制跨运河而环之。其南北渡口,为水所出入者,难以启闭,则为敌台四座,各建以楼,以戒不虞。于安平士民永奠厥居,屹然一重镇矣。

平阴县城 按《县志》,平阴系旧土城,块然陇阜。

考证

知县张性成任创修石城,建立敌台,砖砌垛口,石板铺顶、栏马水道,四门阶级俱用石砌修。城门楼四座,腰铺八座,角楼四座。鸠工于癸未之三月,落成于甲申四月。虽周围仅三里许,而城高池深,坚耸完固。环城壕堞间植杨柳数百株,所以固堤,望之森秀,诚为壮观。所谓一劳永逸,万世之保障也。士民悦服欣颂,立碑。东门曰“望岱” ,西门曰“澄源” ,南门曰“锦川” ,北门曰“拱极。” 至万历甲寅,以久无科第,开东、南门曰“兴文。” 及开而累不利于首贡,寻塞干楼在西北城上。邑人孙珫与知县孙世恩建,从形家言利,阖城风水,名曰“迎恩楼。” 壬辰,黄河水溢至城下,加以霪雨,四十昼夜,遂半就倾颓。知县陈秉直倡率包垒,凡三阅月,完固如昔。

阳谷县城 按《县志》,“城旧址,周匝广八里,不知始于何代。明成化五年,知县孟纯改营各方式增一里,因拓为一十二里。墙高五丈,厚三丈,池深二丈,广如之。其四门,东曰迎恩,南曰会盟,西曰柔远,北曰拱极。上各建瓦楼,宽可肆筵,而四隅角楼亦容布席。” 正德间,知县卢鉴复筑外垣,但草创之时,雉堞皆筑土为之。万历五年,知县吴之问乘岁稔,令亩输一砖,不旬月而功竣。其附门四桥:东曰“惠民” ,南曰“广济” ,西曰“通利” ,北曰“大顺” ,俱构木为之,岁久圮敝。万历二十五年,北桥为水湮没,知县傅道重令民以土实之,随致潆流不通。三方病涉历,今未经再造。又于沿城四围植柳千馀,外筑土堤二重,高丈馀,渠深寻许,夹岸植柳护之。岁久,木桥官司有耗采而无增植。万历三十三年,知县范宗文命延袤补植千株,顿觉改观。崇祯元年,知县黄卷因城垣渐颓,大起民夫,缮修孔固。迨明季罹兵燹之变,又遭土寇之乱,墙墉塌坏,树木无存,居民鲜少,一望皆瓦砾荆榛,大非昔日规模矣。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王天璧始议修复。

寿张县城 按《县志》,“故土城,四围仅五里,卑薄无砖,门无邃池,不详其始。” 窃考县移于洪武十四年,县治、儒学俱云“本县知县谭道创建。成化三年,知县魏崇修筑。门四:东曰迎恩,西曰来宾,南曰永宁,北曰安贤。甲辰,知县张玉林始券东、西门。弘治丁巳,知县赵希魁建东、西门楼。辛酉,知县赵俊民创兴筑,凿城高三丈” ,广二丈,上广七尺,下有马道,并券北门。甲戌,知县彭球券南门,新作东楼,并置城上小铺。庚辰,知县吴珂始为外濠,深二丈,广三丈,筑堤植树。嘉靖壬寅,知县马天伦筑修瓮城。外门楼窝、铺门俱石匾,东曰“扶桑朝暾” ,西曰“崦嵫返照” ,南曰“薰风鼓治” ,北曰“元虚铃键。” 邑进士赵守愚题。嘉靖己未,知县况澄门外甃石为渠,上置吊桥,并新南楼,筑护城堤,高二丈,广一丈。万历壬午,知县赵汝仁砌砖城垛口。丁未,知县周三锡重修植树。顺治七年、九年,荆隆口水决城淹。屡经修理,随修随坏。顺治十七年,守道张公捐俸,檄行知县陈潢修筑全城,加厚。四门外建八字墙十六座,影墙四座。兖府王公,阳谷、“东阿、郓城、朝城、棠邑、寿张” 标营各有捐助。

沂州城 按《沂州志》:“砖城一座,周围九里,高二丈五尺,阔一丈,垛口三千七百八十二个。城堡五十座,城楼四座,南楼额曰‘望淮’” ,东楼额曰“镇海” ,西楼额曰“瞻蒙” ,北楼额曰“宗岱。” 南门三层,大楼之外又小楼二座。东门二层,大楼之外又小楼一座。康熙七年地震,南门、北门仅存小楼,东门仅存大楼,馀俱坍毁。马道阔八尺,濠深一丈,阔一丈六尺,炮台四座。康熙七年地震、垛口俱无四门,砖石壅塞墙垣行走成路迨。康熙十二年详请题奏、奉

旨给帑节核八千馀两。知州邵士董事重筑。凡延袤

广阔一如旧制。女墙楼垛,建筑重新,《万年之图》,得以永赖

郯城县 按《县志》,“城在古郯国旧城南。元末,沂州守御王信始徙于此,筑土城焉。周围约五里八十步,高一丈二尺,阔八尺,门三:南曰临淮,西曰宗岱,北曰拱极。正德五年,知县黄琮修北门,建楼于上。嘉靖二十一年,知县郎湘修南门、西门,各建楼视北门。万历五年,知县赵蛟又建小角楼四座。万历十一年大雨,南门” 崩坍。知县颜若愚重修,并创建鼓楼于东城上,内塑文昌帝君像。万历二十一年,知县文广始甃砖城,四门楼各建阀阅,重楼四角各建砖楼。规制恢厂,女墙鳞峙,巍然成雄镇焉。康熙七年地震,四楼俱倒塌无存。城倾大半,尚未修整,城壕遂成巨浸,为城之害,阖县苦之。

费县城 按旧《志》:旧土城,周围八里。洪武避兵,截其南半,今城止四里。成化五年,知县殷礼重修,为石城,高丈八尺,创建城楼四门,各有名号刻石:东曰望沂,南曰映文,西曰仰圣,北曰“瞻蒙。” 嘉靖万历间,因大水及霪雨,城门塌损,知县吴从礼屡加修葺。至二十七年,鄜州王建亳,以东门外太厂重筑城墙,谓之瓮城。

皇清顺治二年,土寇猖獗,知县赵锡彤修,以后或雨。

或水,屡倾屡修不一。康熙九年十一月地震,十年八月地震,城垣复塌,知县张士志再修

兖州府关梁考        县志

编辑

滋阳县

通济桥 在西关外通济河。康熙九年,郡守蔡廷辅鼎建。

泗水桥 在城东南五里,贯庄铺北岸,乃泗水急流,当南北之要途。万历三十七年,鲁宪王所建。中通十五洞,每洞五丈有奇,记入《艺文》高吴桥 在城西三十里,跨光水而建。

永济桥 去高吴桥二里,跨溪水,建于弘治庚戌之秋,俗号“新桥。” 山东参议长安萧谦有《记》。利涉桥 在金口坝东二里黄泥沟,诣阙里之要途。

吕仙桥 在县治西三十里。万历三十四年,有吴之英、丁时雍请鸾与吕祖会。《吕书》云:“明午在张家桥会。届期,二人至桥拱立,天甚晴,忽有云如掌大,自西北来,小雨一阵,二人桥下避之。转瞬天晴,适见一人甚蓝缕,自西北来,问曰:‘尔二人是侯陈亲家乎’?” 因问:“尔何知之?” 曰:“吾方在井上饮水,他说即来。” 又问:“尔从何来?” 曰:“从郓城来,往府里去,回来还要到家。” 瞻视间则不见矣。至次日,问乩曰:“昨约相会,何不见?” 复书云:“昨已在桥会矣。” 其后桥石,遂见坐痕。

关王庙桥 在东门内,跨内河而建。

东桥 在关王庙桥西,亦跨内河而建。

御桥 在东桥之西,县治之北,跨内河而建。景有《御河烟柳》。

西桥 跨内河而建,在御桥之西,府衙之东。“通武桥 ” 在西桥之西,水门之东北,临元帝庙,跨内河而建。

德盛桥 在滋阳县南门之内,钟楼西桥南,鼓楼东桥北。

旱石桥 在御街西,弥勒庵前。

平政桥 在西水门西,跨南北两海河并内河之水而中建也。北临昌平驿。

大石桥 在平政桥之西。

赞政桥 在东郭外

九仙桥 在《黑风口》之西。

升仙桥 在九仙桥之北。

济众桥 在西辛。《娄庄集》。

铁板桥 在县城西北二十五里西大南社。“仁义桥 ” 在城西二十五里。袁庄邑庠生高枫“作《记》。”

变通桥 ,在北李宫社,有邑绅吴伯埙“记。” 广济桥 ,在北李宫社,有郡庠生吴季翕《记》。普渡桥 ,在县西北歇马亭之西。

便济桥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梅家营东。翟村“八桥 ” ,在县西二十馀里。

屯头八桥 在县西南二十馀里。

仁济桥 在洸河,有邑举人高士淳“记。”

婆媳桥

曲阜县

洙水桥 在县北三里孔林内。

文津桥 在县北关外,关门与孔林门对,松柏夹道,其直如弦。桥建其中。

广济桥 在县南三里。其地水聚四里许,行者难之。桥既成,人得其利焉。

瞻岳桥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当南北通衢,水聚难行,有司董率成桥,永享其利。

沂水桥 在县东南十里,跨沂水。

苗孔桥 在县西南二里,跨洙水。

西关桥 在县西廓内。以上俱石桥。

白石桥 在县东北十里。

张阳桥 在县北八里

考证

草桥 在县西二十里

通济桥 在县南八里

阎老人桥 在县西北十二里。以上五桥,俱跨水架木为之。

宁阳县

四门板桥跨县川。正德十二年,知县纪洪修。嗣后岁岁修造不一。

皇清康熙五年,知县赵缵重修。三十七年,知县陈学

夔县丞余方、典史严且易为石桥。四十一年,南门桥圮,知县李温皋复改为“板桥。”

南关石桥康熙三十三年,知县郑一麟重修。四十一年,汶水泛涨冲圮,知县季温皋捐赀暂置,以木通往来。

七家店桥 康熙三十六年,知县李温皋重修。青川桥 在城西南八里。

通济桥 在东门外

东南石桥 :在南门外,跨请帮助识别此字。《河曲阜》。弘治七年知县赵容修。

新柳泉桥 在县西里许。知县陈本儒修。洸河北石桥 。生员戴评等修。康熙二十六年,乡民徐之彦同男徐光宗重修。

“洸河大石桥 ” 在洸河闸南。御史吴崇礼、生员吴崇美、张四术、乡民杨继明等建。

洸河小石桥 ,先许尼后张尼募修。

乐善桥 在北郊外,通泰安大路。康熙十一年,刘文翠等募化建修。

义渡桥 汶水夏秋泛涨,同于江淮,非舟不可渡。至冬月春初,河水犹深四五尺,非桥不可渡。前有船二只,乃泰安人借以索利。县令李温皋捐银三十两造木桥,冬春以济行旅,民甚德之。《邹县》。

因利桥 在南门外,跨因利渠。成化十一年,知县杨通重修。

东门桥 崇祯二年,知县黄应祥重建。

西门桥 天启五年,知县刘彝鼎建。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朱承命重修。

东阳桥 在东门外。崇祯二年,义民石守敬重建。

高桥 在城南十里。宣德九年知县房嵒修。龙河桥 ,在城南二十里。正统七年知县房嵒修。

望仙桥 在城东北雷家厂,跨蓼津。嘉靖年间,道士吴明山修。

白马桥 在城西北二十里,跨白马上流。“破石桥 ” 在城西南十里,跨白马河。

平阳桥 在城西三十里,跨白马河。崇祯九年修。康熙七年,地震圮坏,道人锺邦现募修。徐镇桥 在城西四十里,跨白马河。正统年间,有居民徐姓者创建,故名。嘉靖年间,知县徐世杰见桥圮坏,承厥祖志重修。

魏女桥 在城西三十里,跨白马河。未详何时创造。

黄路桥 在城西四十里,跨白马河。万历十五年,义民路庭焕建。

吴桥 在城西六十里,跨白马河。隆庆年被水渰没。

永济桥 在城西七十里,跨白马河。隆庆二年间,故。明仪宾程卫建。

大通桥 在城西北里许。商人李国珍修建。“永利桥 ” 在城西大通桥北。

界河桥 在城南五十里。崇祯二年,义民石守敬建。

施村桥 在城北三十里。

济通桥 在城西纪沟石济地方。万历十四年建,崇祯四年重修。

野店桥 在城南十五里。嘉靖二十二年修。万古桥 在城南二十里“二夏集” 地方。万历三十年修。

陈沟桥 在城西北二十里屯头村地方。万历四十年间建修。

崇义桥 在城西北二十五里河北牛厂地方,跨白马河。万历四十一年,明鲁藩建。

双桥 在城西北二十里,跨白马河,万历六年,明鲁藩建。

新桥 在城北二十里。万历年间,里人张世勇捐银建。今年久圮坏,伊子张凤鸣倡义继志,于康熙十一年重修。

双石桥 在城北二十三里东滩店地方。“杨柳桥 ” 在城西北,跨鳝眼泉。

内官桥 在城西,跨白马河。

纪沟桥 在城西,跨白马河。

两川桥 :在城西南,跨三角湾泉。

双村桥 在城西北,跨白马河。

稻屯桥 在城西北,跨程家庄泉。

面房桥 在城西南,跨白庄泉。

泗水县

何家桥 在县西一里

三里沟桥 在县西三里。

玉沟桥 在县西十二里。

西岩店桥 在县西二十里。

里仁桥 在县西三十里。

鲍村桥 在县东八里

东岩店桥 在县东十五里。

苗馆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

博济桥 在县东三里

黄阴桥 在县东三十五里。

卞桥 ,在县东五十里。金大定二十一年建。泽沟桥 ,在县东六十里。

历山桥 在县东七十里。

滕县

黄山桥 在城东北隅,跨南梁支流之引入城隍者。

跻云桥 在城东南一里。旧名“斗子桥” ,跨南梁河,不知创始。嘉靖十四年,知县郭石重修,数年圮。万历十年,知县杨承父增修。

三里桥 在城北,跨三里泉河一券。

七里桥 在城北,跨七里泉河一券。

北石桥 在城北二十五里。《一券》。

南石桥 在城南三十里,《一券》。

官桥 在城南四十里,建自隋时。近桥东沟中蹋出一断碑,盖隋开皇八年也,止有上半三分之一,其字楷古,虽非名笔,然无剥蚀可读,其下半求之不得,惜哉!明时正统间,知县罗斐重修,建《九券》,高四丈。今圮。

霸陵桥 在薛城南,相传孟尝君建,非也,或名始自孟尝君耳。

公孙桥 在城东南三十五里。坚致。俗传“公孙弘建” 者,亦误。

中万桥 在临城驿南

北镇桥 在泉河社故县集北。亦古桥。正德间重修。

合娘桥又呼为“韩梁桥 ” ,在城西三里。其义未详。

小白桥 在城西四十五里,跨小白河一券而工力坚致。相传唐时建。其馀大吴桥、辛庄桥、九老桥,又呼为“姜家桥” 、“苏家桥” 、东仓桥、西仓桥、焦家桥,皆居民随便修建者,不备书。

李公桥 在城南二十里沙河店。崇祯元年,署印府同李洵璀创建。今圮。

奋鹏桥 在城西四十五里奎子村西。崇祯二年,生员孙丕昭建。教谕赖国章有记。

峄县

望仙桥 在县南门外。以南有望仙山,故云。孺子桥 在县西门外氶水上。弘治间,知县许承芳重建。嘉靖间,知县龚汝勤增修。土人旧讹为为“子桥。” 知县陶汝弼有辩,崇祯七年,知县乔仑益广其制,邑人褚德培有《记》。

便民桥 在县东北十五里。洪武间,县丞田畴建。

萧桥 在县南五里。宣德间、万历间,邑人重修。清漳桥 ,在县西北四十里。《陈郝集》

灵泉桥 在县西北六十里。

会仙桥 在县南五里

巨梁桥 在县南五十里新河上。

龙潭桥 在县东二十里。隆庆间,知县王琰建。裴宋桥 ,在县北三里。北山,沧浪诸水流其下。大桥 ,在县南五里。今废。

会水桥 在县西北十里。

奎梁桥 在儒学东南土城下龙门。经历丁宾创建。

平赋桥 在县东南十里土楼村峄。知县辛我德因清丈地亩、均平赋役之后所建,故名。观成桥 在县西北六十里西暨村峄。知县辛我德建。

元善桥 在县东南四十里。

金乡县

望仙桥 在儒学南。延祐二年,知县牛天麟建。成化十八年,知县盛德重修。

泮水桥 在儒学门南。知县彭鲲化建。木坊一座,更名“青云桥。” 崇祯元年,知县李国泰易以石坊。

惠广桥 在县西郭外。成化十五年,商人徐全

新桥 在县南门外。成化十五年,义官赵𤣱等建。

春成桥 在县东郊外,成化十五年商人徐全建。

广通桥 在北郭外堤下。万历三年,知县杨楫建。

小石桥 在东堤下。万历十一年乡民朱卿建。“西堤桥 在西堤下。万历四十年乡民高晚等修建。”

来勋桥 在枕南堤。万历四十二年,乡宦周永春建。

济众桥 在黄堆集北。万历四十三年,知县刘广誉创建。

周公桥 在县东南堤外。万历四十七年,乡宦周永春创建。

闫家桥 在县东南六里。万历四十七年,乡宦周永春创建。

魏公桥 与闫家桥相连,万历四十七年,知县魏昭乘建。

广济桥 在何家店南,乡民王复与杨泽修建。“胡家桥” 、苏家桥 ,在城东五里,万历四十八年廪生周道盛修。

惠民桥 在西堤里。“天启七年乡民崔自立修。” 新石桥二座 在十里铺南。崇祯九年乡民英自孔创建。

东堤桥 万历四十七年,乡民张玟、王志学修建。

《八里》河桥 乡民霍大礼建。

鱼台县

郎桥 ,在达汴门外。郎桥夜月,县景之一也。双龙桥 ,在县东南五十里,跨沙河上,去镇二三里。一名飞龙桥,运河故道也。相传漕艘鱼贯下渡,桥能随桅之高下以无碍。有好事于桅端更置长杆,亦得竟度,咸咤为神云。富民桥 ,在谷亭。

南桥 在谷亭

弘济桥 “在谷亭” 西。陈弘道造。

赵桥 在赵桥社

南阳坝 桥明隆庆季置。

皇清康熙三十年,知县马得祯倡捐募修。

摆渡口 在谷亭镇。谷亭“晚渡” ,亦县景之一也。小堤 在县南二十五里。

王家楼桥 在县治西十二里。建置无考。康熙三十年,知县马得祯捐俸倡修。

庞家堰 在县南六里

八里湾闸 其馀“桥梁” ,名多不彰,且兴废不一,难以悉载。

单县

望仙桥 在涞河上旧城迓春门外。洪武二十四年,知县张贤重修,今已淤塞。

四门石桥 在旧城四门外池堑上,颇宏峻。孙家口桥 旧城西南八里许。弘治间,知县常经建。

杜家河桥 去旧城五里。知县刘文奎创建“四门桥 ” ,在新城池堑上。嘉靖十二年,知县杨洛建。四十三年,知县贺遇春易修石桥,永利之。崇祯年间,改为“木桥。”

城武县

丰乐桥 在东堤外,凡三洞,有碑。

文明桥 在南堤外,凡三洞,有碑。

惠济桥 在北堤外,凡三洞,有碑。

朝阳桥 在《青堌集》东,凡三洞。

通济桥 在大双堌集南,凡三洞,有碑。

保安桥 在武盘村,凡三洞。

丹凤桥 在《鲁集》,凡三洞。

普济桥 ,在《九女集》,凡五洞。

韩家桥 在《九女集》东,凡三洞。

民便桥 在秦滩集东,凡三洞。

“广济桥 ” “在《赵家店》东” ,凡三洞。

石桥 在西北堤口,凡三洞。

曹州

东秩桥 、通济桥 俱州东门。

西城桥 、接汴桥 俱州西门。

阜民桥 、镇曹桥 俱州南门。

拱宸桥 、望京桥 俱州北门。

东关桥 在州东五里

双河闸桥 在州东五里。

新集闸桥 在州东二十五里。

杨家桥 在州东南二十里。

陈家小桥 “在州东南五里。” 卞遴元等修。

张家湾桥 在州南四十里。

赵家桥 在州西南二十五里。

砖石桥 在州西北堤口下。乡民成士凤等重建。

小留桥 在州北三十里。

曹县

腾蛟桥 见《儒学》。顺治十七年,知县陈澄心改为。源分洙水。

起凤桥 见儒学。同上改为“路接溟天。” 俱邑庠生郗开宗书。

环碧桥 在儒学西南

文水桥 在儒学东北。三桥俱建学时创。升仙桥 在二仙堂前,今废。

石桥 有二:一在县治西南,即“盘石桥” ;一在南,即“南盘石。”

板桥 在石桥北。二桥自明初置县时,即有土桥 在旧治南。旧为白莲闸,万历间,张援鸠众重修。今建阁,塑白衣大士于其上。

承恩桥 在迎恩门内。明初修。嘉靖间,知县薛侃重修。

文通桥 在板桥西

度金桥 在城内西南

堰张桥 旧在县北隆华铺南。

太清桥 在《莘冢集》南,以东有太清观,故名。卢家桥 ,在县东一里。

黄家桥 在桃园集南黄经口,系“《黄河》故道。” 张大亭等轮修。

大石桥 在北关外。崇祯戊辰年,知县卢柱础建。

定陶县

四“城濠” 吊桥 知县赵国琳建。

三里桥 在县南,知县孙宾建。

班枝村板桥 在城东

《大坞集》板桥 在城东。

南丁村板桥 在城东

《折桂集》:“板桥 在城东南。”

柳河村砖桥 在城南

杏堽村砖桥 在城西北。

戚堌村砖桥 在城北

小王坡板桥 :在城东北。

清凉村板桥 在城东北。

郝堽屯板桥 在城东北。俱知县杨克顺建。济宁州

马驿桥 在东门外

济民桥 在城东南

林家桥 在城东

通济桥 在城东南

南门桥 在城南门

会通桥 在南门西

草桥 在城南门西

夏家桥 在西门外

曹井桥 在城南门

济安桥 在草桥西

观澜桥 在城南小东门外。

太和桥 “在小闸后。”

破石桥 :在城西北二十里。

蓼沟桥 在城东南二十里。

大将桥 在城东五里

两川桥 在鲁桥镇,金创修。

张家桥 在九曲,里人程位修。

龙拱桥 在城北

西郑桥 在州西南

望仙石桥 :在北门外。

姜家桥 在州东三十里,跨泗水上。万历中,耆民姜龙湖建,寻为水冲。康熙十一年,里民胡若珂、刘宗引各捐金,僧照智募化重建。

嘉祥县

广济桥 在县南门。成化癸巳,义士曹谨、曹福聚等捐赀建。

澹台桥 在县南三里澹台山下。成化己未,曹谨倡众为之。

鲁翟桥 在县东南五里。成化元年,知县张庆命薛普春督建。

土山桥 在县南二十里土山集之东。天顺丁丑,里人晁福海首众成之。

堌头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堌头村之北。成化壬寅,道人唐有才修。

丁家桥 在县西南九里。里人丁孟建。

钜野县

秦梁桥

田家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

考证

任家桥 在县城西

八里河桥 :在县城东。

信义桥 在县城南四十里。《张奉集》。

天井堌桥 :在县城南二十里。

十二桥 在钜野县田家桥东。

郝家桥 在县东南六十里。

郓城县

四门桥 以板为之,今易以石,惟西门仍旧。化龙桥 在儒学门外迤东。隆庆年间建,以助“文风。”

通济桥 在南门外迤西,王远宜建。

太平桥 在南门外。崇祯六年,米嘉穗建。潘溪渡桥 在城西北。永乐元年,居人潘旺施舟济渡,复捐赀建桥。

刘家桥 在城西二十里。

水堡桥 :在城西三十五里。

红船口桥 :在水堡西。

旱石桥 在城南四十里。居人孙亮以地洼阻行,捐赀造桥;因无水,故名。

肖桥 在城南十里,今废。

朦胧桥 :在城东南三十五里。

文盛桥 在城东三十五里。邑镇抚黄守志捐赀创建,以济旅行。

东平州

永济桥 在南门外一里许,“汶水所经。洪武二十八年,老人邢整奏请创造,甃石为之,凡十有九空。万历四年,知州丘如嵩于桥两边增修砖墙,加以石槛,行人便之。日久,水冲,石空坍塌。顺治十五年,本所人王元臣募化重修。日积月累,昼夜辛勤,历十年馀,桥工始完。” 皆旧更加坚固,往来称便。上有碑记。

陈家桥 在城北门外一里许,亦汶水所经。弘治十二年,知州张恺重建。岁久桥北冲坏,行人不便。天启元年,知州王敬增修石桥五座,有碑记。后水大冲激石空,坍塌数处,往来阻困。康熙五年,本所人王元臣修完南桥,复修北桥。工程浩大,昼夜勤劳。桥成方半,积病身殁。州人李锦绣接修,增添石空,制如南桥。

西桥 在城西门外,山水冲坏,往来阻隔。有铁匠郭起得,凡锻炼所得,日积砖石,数年独修石桥一道。遇秋水泛涨,冬月寒苦,不假舟楫,人人称便。

通安桥 在西桥之西,人称为“八里桥。” 直达安山,故曰“通安。” 岁久崩坏,郡人杨膏先捐赀修造,石空坚固,公私便焉。

席桥 在城东五十里。大定七年建,架沙沟河。旧传宋真宗东封泰山,车驾径行,以“席” 铺藉,故取名焉。

官桥 在席桥上流二十里。旧传真宗东封回銮所经之处。

丁家桥 在须城集。成化年造。

惠济桥 在东平州花兰。

卞家庄桥 在卞家庄乡。民武历重修。

吕母桥 在东平州西南。《水经注》:“东海吕母起兵所造。” 梁山北三里有吕母宅,宅东三里济水所经也。

吊桥凡五 ,在东平州五里外,以板“为之。无事则横接湟岸,以通往来;有警则撤去,以防外侮。” 南门石桥、木桥俱郡人杨膏先、杨膏照捐赀修建。

汶上县

望岳桥 在县东门外,邑尚书郭重修。今名“通议。”

感化桥 在县西门外

通济桥 在县南门外

迎仙桥 在县北门外,邑知府张鄜重修。旧四门,各构木为吊桥,今废。

平治桥 旧在县春育门外,黄泥洼水入濠由此。

升仙桥 在县迎仙桥之侧。

陈家桥 在县城北一里许。蒲泊水入濠由此。平陆桥 ,在县城西南七里,濠水入湖由此。洸河桥 ,在县城东四十里。金李守纯有《记》。草桥 ,在城西八里,为南北渡口。每岁潦定,则结草为之,至夏而浮,盖费用不赀焉。邑令肥乡李公拟甃石桥数馀洞,经营指处,有成议矣。寻以迁去不果。有《著石桥募疏》。

柏浪桥 在城北十八里。知州陈经有《记》。军德桥 在县城北三十里。

孙家桥 在城北四十里。俱柏浪桥上。

白石桥 在城北十五里泊浪桥下。

崔家桥 在县城东北三十五里。

鲁桥 :在县城东北二十五里。

昙河桥 :在县城东北三十里。

通和桥 在县城东十八里。

义桥 :在县城东南十八里。

高山桥 :在县城南十五里。

梁家桥 在县城南十二里。

刘许桥 在县城南十三里。

柳行桥 在县城南十里。

三士桥 在县城西北六里,今废。

弘仁桥 在县“踏马蹈湖口。”

苏鲁桥 在县蜀山,跨湖口。

开河闸桥 ,县民方奇历修三十馀年。

东阿县

狼溪桥 在城中央。狼溪跨《洪范》,洎群山诸水,每秋霪雨暴圮,屡修屡废,民甚病焉。明弘治十三年,知县王昂重修,叠石三宝。未几,又坏于洪水。嘉靖三十三年,知县董锦创为一空桥,以木为之,更名“永济” ,状如车轮之半,径跨两岸,车马难通。隆庆三年重修,稍减其高,民以为便。万历四十年,又坏,知县时馥仍以一空之制,叠石为之,坦平如地,往来便之。

新桥 在县西北八里,跨汶水上。正统十二年,黄河横决无存。

浮桥二座 在县西南六十里安平镇,跨会通河。弘治八年管河通判张缙建,今废。其一。《平阴县》。

锦川桥 在县南门外,由南迤西可十许丈。延祐间,义民韩温建。

朱家桥 在县西门外三里,不知何人建,可丈许,规模颇狭。明生员张新命重建。

徐家桥 在县南五十里柳沟村之东。巨石包砌可里许。明义官宋继先建。

滑口渡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大义屯渡 在县西四十里。

康家口渡 在县西北五里。

吴家渡 在县北十里,为泰安州进香孔道,又临清商贩要路。其地云树苍茫,东南对岸,层峦叠𪩘。月夜汎舟,如行山阴道上,真图画也。为县八景之一。

阳糓县宁津桥 在城内。县前迤东、西街,时值暴雨,坎水辄弥漫其上,甚至秋冬不涸。居民薪水多苦之。明万历二十六年,居民锺光岳纠众募劝建石桥一空,水不为害。因立石碣,题其上曰“宁津桥。”

博济桥 在东门外。其关厢之半,乃寿张抵东昌南北通衢。岁久洼下,每雨后注水,或至没顶,致令东西张秋之路梗塞不便。其关之居民,隔若两泮然。明万历二十五年,知县傅道重命义民董宪章架石桥三空,旁设栏杆以翼之,勒其碣曰“博济” ,改故道于东偏之高阜焉。

大兴桥 在北关外。东接旧坎,西傍古路,每坎盈路溢,则南北若涉。明万历九年,乡民修石桥一空,遂成“永利。” 上有石以志其事。

孔家桥 在西湖陂,乃山陕朝城之大道。每值霖潦,秋冬不涸,境内水患,莫此为钜。明万历九年,知县吴之问附近居民席朝纲,东寺护印僧悟江,募众鸠材,相距半里,创石桥二座。其西水势稍杀,架一空;其东差大,架三空。以其地近孔家,遂以名桥。

叠路桥 在县城东北三十里。《张秋》最高阜,惟此地卑洼。霪雨之后,褰衣而涉,民甚苦之。明万历二十年,知县贾应墀以《尚义》激劝附近居民,其时有乡耆吕三畏应命自捐赀财筑石桥一空,称“康途” 焉。

寿张县

四门吊桥 :本县知县谭道创建,知县周三锡重修。

古贤桥 在县城南十里。

三洞桥 在县戴家西

辛家桥 在县西南十二里。

元家桥 在县城东十二里。

黑虎庙桥 在县城东南三十五里。

温家口桥 在县城东南二十里。

鱼户口桥 在县城东十八里。

万家桥 在县城东二十五里。

艾家桥 在县城东十二里。

范城桥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浮桥 在安平镇。弘治八年右通政张缙创建。每年本县佥桥夫,多寡不一。

考证

道人桥 :在县城东二十里。

沂州

弘仁桥 在州治南

新桥 在州城内西南隅。

驾虹桥 在州普照寺前。

坝东桥 在州城西北隅。

小河桥 在州北门外

常盛桥 在州南门外

沂河津木桥 在州东门外。

广济桥 在州西门外

祊河津木桥 在州北门外一里。

博济桥 在州南五里

迎仙桥 在州北门外

青龙桥 在州南五十里。

七沟桥 在州北十里

涌沟桥 在州西南十里。

石埠桥 在州西二十里。

大石桥 在州西二十里。

城前桥 在州西二十里。

岑石桥 在州西二十里。

岳济桥 在州西南一百里。

阳明桥 在州西南一百里。

太西桥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

南桥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新河桥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枣沟堰 ,在州北三十里。

河湾桥 在州城南四十里。

洪沟桥 在州三重集西。

涑河桥 在州《三重集》。

洪石澎桥 在州西十五里。

郯城县

迎恩桥 在县城北门外。天启七年六月十七日,沐水泛涨冲塌,将城垣河岸一并冲决,两岸各开十馀步。至今城屡覆,官民受累。

通淮桥 在县南门外,通宿迁大路。万历十一年,大水涨塌,知县颜若愚重建,今废。

平政桥 在县西门外,通峄县大路。万历十四年,知县赵蛟重修。

大桥 在县西北六十里,跨池头河。

新桥 ,在长城集西八里,邑人锦衣赵淮建。白挺桥 ,在长城西十里,亦赵淮建。

颜子桥 一在长城东三里,一在磨山集西。白马河桥 在县西五里。自沐水大势西冲,桥之两头俱坏。每逢夏水泛涨,行人为阻,未能修整。

倾盖桥 在县北十里,跨白马河,通沂州路,即“倾盖亭” 处。

费县

西阳桥 在县西门外

澹台桥 在县西南关阳店。

锺阳桥 在县北门外

弦歌桥 在县西南关阳村。

东义桥 在县东一里沟。

通济桥 在县西阳桥西。

三里桥 在县通济桥西。

七里桥 在县三里桥西。

青阳桥 在县西二十里。

沂阳桥 在县西,《地方集》西。

同石桥 在县西六十里。

“《温水上桥》、下桥 ” 在县西温水乡。

策马桥 在县西南五里。

逍遥桥 在县南列里河北。

歌凤桥 在县东四十五里。

龙门桥 在县北南石沟东南。

铁桥 在县北南石沟西头。

里仁桥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黄沈桥 在县西北十五里。

高桥 在县南八十里

坂桥 在县南七十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