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四百二十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二十卷目录
怀庆府部汇考三
怀庆府田赋考
怀庆府风俗考
怀庆府祠庙考
职方典第四百二十卷
怀庆府部汇考三
编辑怀庆府田赋考 通志
编辑明总额
洪武二十四年,官民田三万八千三百四十顷九十一亩一分一厘。
税粮麦丝米、共三十八万三千七百六十石两九斗钱一升分九合釐五抄毫四撮九圭。永乐十年,官民田三万八千八百四十七顷八十五亩六分二釐零
税粮麦丝米、三十八万三千三百二十七石两一斗钱九升分七抄。丝九撮八圭
成化十八年,官民田三万八千八百五十七顷四十八亩六釐。
税粮麦丝米、三十八万四百二石两六斗钱四升分二合釐七勺
嘉靖三十五年,官民田四万二千八百八十九顷六十五亩。
税粮麦丝米、三十八万二千八百三十石两八斗钱四升分五合釐九勺
《夏税》八万九千六百五石一斗五升六合五勺五抄。
起运京边,储三万四千五百九十石六斗,德州、《万全布》准三千一百九十二石,《凤阳》储二千一百四十九石六斗
《存留》四万九千六百七十二石九斗五升六合五勺。
秋粮二十四万一千一十七石二升六合六勺七撮。
起运京边储七万五百三十九石二斗。京库涿、德、通三州,《隆庆》《万全》布准三万二千六百八十石正,改兑军五万一千五十七石八斗
《存留》八万六千七百四十石二升六合六勺七撮。
丝绵、五万二千二百八两二钱六分二釐八毫一丝
起运丝折京库绢、二千六百一十疋一丈二尺三寸九分四釐二丝零
农桑折京库绢、七百七十八疋四尺四寸四分八釐零
马草、二十九万九千一百五十五束二斤十两五钱六分
起运二十七万九千七十一束。
存留二万八十四束二斤十两五钱六分。盐钞起运有闰二十一万一千四百六十二贯二百五十文;无闰一十九万五千二百七贯,存留同。
枣易米、三千八百五十石二斗四升五合。俱存留
课钞有闰二十五万九千一百九十三贯。无闰二十四万二千四百六十七贯五百八十八文。药物七百五斤
河内县生地黄五十斤,熟地黄五十斤,《干山药》五十斤,《葫芦巴》五斤,孟县《兔丝子》五十斤,济源县桔梗五百斤。
《皮张》《杂色皮》三千七百四十七张。
禽畜:雁、鹚、䳓、鹿、兔一百三十九只,翎毛杂翎一十八万八千枝。
官民桑四十六万四千五百四十九株,科丝绵一万五千五百六十二两九钱六分五釐,折绢七百七十八疋四尺四寸四分七釐五毫。官桑七千五十六株,科丝绵四百六十五两六钱九分六釐,折绢二十三疋八尺五寸四分四釐
民桑、四十五万七千四百九十三株。《科丝绵》、一万五千九十七两二钱六分九釐。折绢七百五十四疋二丈五尺九寸三釐五毫
官民枣八万四千三百三十七株,科枣子七千七百石四斗,易米三千八百五十石二斗;官枣一千二百二十三株,科枣子二百二十石一斗四升,易米一百一十石七升
民枣、八万三千一十四株。《科枣子》、七千四百八
十石二斗六升,易米三千七百四十石一斗三升。
原不起科。今系查理民地二千五百二十三顷八十二亩六分九釐。
夏地一千五百三十二顷五十六亩一分四釐。秋地九百九十一顷二十六亩五分五釐。
《皇清》总额:
《旧志》原额地四万二千九十八顷一十八亩七分八釐四丝零。内除
学田地八顷三十八亩二分八釐。
实在地四万二千八十九顷八十亩五分四丝零。又除:
《荒地》、一万二千一百六十顷九十一亩一分一厘九毫四丝零
每年开垦陆续加入熟地外,见种成熟地二万九千九百二十八顷八十九亩三分八釐九丝零。
原额银二十七万七千二百五十三两五钱九分二丝零。
万历年间,每亩加增九釐。
共银三万七千八百八十两八钱二分四釐五丝零。除
学田荒塌免粮外,见在熟地共派银二十四万七千五百七十三两四钱三釐六毫八丝零。内除
各职役优免银八千六百六十五两四钱四分。又除:
河内县公田“征四免六” 银一十四两八钱三分二釐。又除:
济源县学田免银二十一两七钱三分一厘二丝零。又除。
《广济河》、压占济源县地二顷六十九亩,免粮银二十七两七钱四釐七丝零。
实征熟地银二十三万八千八百四十三两六钱九分五釐六丝零。
今按:怀庆府六县,原额地四万二千九十八顷一十八亩七分八釐零。内除
学田地八顷三十八亩二分八釐。
《实在地》四万二千八十九顷八十亩五分四丝零
顺治二年奉
旨免荒共地、一万五百七十五顷四十六亩八分八
釐零内除
顺治十六年起、至康熙二十四年,共劝垦地四千四百三十一顷四十九亩一分八釐零。现种成熟地三万五千九百四十五顷八十二亩八分三毫零。
《实在荒地》六千一百四十三顷九十七亩六分九釐零
通共丁地“实征起存本折扣解优免并补征漕耗银米、垦首地银、更名卫所” 等项连闰共银二十九万七千五百五十一两一钱三分七毫四丝零。
河内县
《旧志》原额上中下、极下四等并寄庄共地一万一千三百六十九顷九十六亩六分五釐九毫零。内除
学田荒塌、见种熟地一万二百八十七顷五亩七分二釐七毫零
共征:银八万二千八百一十三两五钱三分三釐零。内:
每亩加增九釐银一万二百二十五两四钱二分五釐四毫零。
上地“每亩额征及加增九釐,并杂办银一钱” 二分二釐九毫零。
《中地》银九分二釐一毫七丝。
《下地》银五分九釐五毫零。
极下地银二分三毫八丝零。
寄庄上地银一钱二分七釐六毫零。
《中地》银九分五釐一毫零。
《下地》银五分七釐六毫七丝零。
极下地银二分九毫七丝。
遇闰,加银一千二百六十五两二钱四分三釐一毫。
其本色漕米、阔布、地黄、牛膝、山药、牛角、俱一条鞭,征银官买,并无另征本色。除
学田荒塌免银外,再除各职役优免粮石,每石折免银八钱。
实征熟地银七万九千三百一十三两五钱一厘三毫零。
起运
《京边折色》、共银、五万四百一十五两九钱二分五
釐六毫零
起运本色并改折共银八千八百八十五两五钱八分八釐四毫。
存留各上司并本县俸薪工食等项,共银一万六千六百九十一两八钱三分三釐六毫。各仓口款项,俱详载《县志》。裁剩并裁扣改解户部,共银五千六百九两五分。丁银在内。
福府赡田共地五顷三十三亩四分二釐九毫九丝全熟。奉文比照民田一体征租,每亩征银五分五釐九毫二丝,共征银十九两八钱二分九釐四毫。
郑府自置民田,共地一百二十顷一十五亩八分一厘九丝。内除:
荒坑见种熟地一百顷七十七亩六分二釐八毫。每亩租课不等,共折
麦、秋、柿果、茜草,银二千四百四十两六钱七分九釐四毫。内除:
修武县并怀庆卫行粮及本县佃户自办粮差,应除起存正赋银一千一百六十九两六钱二分八釐七毫,实剩课银一千二百七十一两五分七毫,俱照刊发《赋役全书确数》印册筭录。今按:河内县丁地等项,通共实征银八万九千六十八两三钱八分四釐九毫零。
济源县
《旧志》原额一等地五千四百三十四顷一十六亩八分七釐三毫。内除
学田荒塌、见种成熟地三千六百一十顷七十一亩五分三釐。
每亩均派共征银三万七千一百八十五两八钱六分八釐四毫零。内:
每亩加增九釐银四千八百九十两七钱五分一厘八毫零。
每亩额征银及加增九釐并杂办银一钱二分九毫零。
遇闰,加银七百六十九两一钱八分三釐三毫零。
其本色漕米、阔布、临德、宗禄、黄连牛角、俱一条鞭,征银官买,并无另征本色。除
学田荒塌免粮外,再除各职役优免粮石,每石折免银八钱。
实征熟地银三万六千四十四两一钱九分二釐一毫零。
起运
京边折色银、一万九千八百五十六两五钱五釐
零
起运本色并改折共银七千一百八两二钱九分七釐六毫零。
存留各上司并本县俸薪工食等项,共银七千一百二十二两九钱七分三釐零。
各仓口款项俱详载《县志》,裁剩并裁扣改解户部,共银二千三百七十六两三钱六釐丁银在内。
“郑府自置民田,原在《赋役》” 之内,共地三顷一十八亩。内除:
荒见种熟地六十亩,每亩租课不等,共折麦秋价银七两八钱五分,俱照刊发《赋役全书》确数印册筭录。
今按:“济源县丁地” 等项,通共征银四万五千四百四十两八钱五分七毫零。
修武县
《旧志》原额上中下下下山坡五等地共八千七
编辑
百三十九顷二十四亩八分四釐五毫。内除荒芜见种熟地二千八百七十顷七十九亩一厘
共征:银一万七千一百三十九两二钱五分三釐五毫零。
每亩加增九釐银七千八百六十五两三钱二分三釐六毫零。
上地每亩额征及加增九釐,并杂办银七分三釐四毫。
《中地》银六分一毫零。
《下地》银四分二釐六毫。
《下下地》银二分二釐八毫。
《山坡地》银一分六釐零。
遇闰、加银七百四十二两二钱八釐八毫。其本色漕米、阔布、粳米、牛角、宗禄等项,俱一条鞭征银官买,并无另征本色。除
荒地免粮外,再除各职役优免粮石,每石折免银八钱。
实征熟地银一万六千六百一十六两五分三。
釐零
起运
京边折色银、八千九百七十六两八钱五分六釐
零
起运本色并改折银二千七百四十九两八钱九分二釐零。
存留各上司并本县俸薪工食等项,共银三千六百七十三两九钱二釐零。
各仓口款项俱详载《县志》,裁剩并裁扣改解户部,共银一千四百五十两二钱四分。丁银在内郑府赡田凤城坡鹅鸭草厂地一百四十九顷三亩内,除
荒见种熟地折山地一十五顷五十亩,奉文比照民田一体征租,每亩征银一分九釐五毫零,共征银三十两三钱一分四釐二毫零。
郑府自置民田,共地七顷七十三亩八分八釐。内除:
荒见种熟地六顷二十三亩八分八釐,每亩租课不等,共折麦秋租银二十一两一分四釐。俱照刊发《赋役全书确数》印册筭录。
今按:修武县丁地等项,通共实征银二万九千五十六两九钱三分九釐六毫零。
武陟县
《旧志》原额一等地八千六百七十一顷三十八
编辑
亩八分四釐九毫。内除:
“荒芜见种熟地” 六千一百二十二顷五十一亩九分九釐三毫
每亩均派共征银四万一千八百九十四两九钱五分七釐零。内:
每亩加增九釐银七千八百四两二钱四分九釐六毫零。
每亩额征及加增九釐并杂办银六分八釐四毫零。
遇闰,加银一千九十九两七钱九分五釐三毫零。
其本色漕米、阔白、临德、宗禄等项、俱一条鞭征银官买,并无另征本色。除
荒地免粮外,再除各职役优免粮石,每石折免银八钱。
实征熟地银四万六百一十五两七钱五分七釐五毫零。
起运
京边折色银、二万一千一百九十一两八钱四分八釐零
起运本色并改折银七千二百二十四两五钱八分九釐零。
存留各上司并本县俸薪工食等项,共银九千九百三十七两八钱二分四釐零。
各仓口款项俱详载《县志》,裁剩并裁扣改解户部,共银三千一百七十四两九钱二分四釐丁银在内。
郑、潞二府、赡田、共地、四百二十五顷九十四亩九分九釐六毫。内除
荒见种熟地三百五十二顷二十七亩三分三釐,奉文比照民田一体征租折行粮好地二百三十五顷五十一亩五分五釐,每亩征银六分八釐四毫零,共实征银一千六百一十一两五钱七分九釐零,俱照刊发“《赋役全书》确数” 印册筭录。
今按:武陟县《丁地》等项,通共实征银五万七千七百一十八两五钱三分八釐零。
孟县
《旧志》原额一等地三千七百八十四顷四十四亩六分八釐四毫。内除
“荒芜见种熟地” 三千二百四十七顷一十二亩六分三釐二毫零
每亩均派共征银三万六千六百七十九两九钱四分三釐一毫。内:
每亩加增九釐银三千四百六两二釐一毫零。每亩额征及加增九釐并杂办银一钱一分二釐九毫零。
遇闰、加银一千四十三两一钱五分五釐零。其本色漕德宗禄米牛角、俱《一条鞭》征银官买并无另征本色。除
荒地免粮外,再除各职役优免粮石,每石折免银八钱。
实征熟地银三万五千三百六十七两九钱四分三釐零。
起运
京边折色银、一万七千九百五十八两七钱二分
四釐零
起运本色共银三千四百四十八两六分。存留各上司并本县俸薪工食等项,共银一万一千六百五十二两一钱五分七釐零。
各仓口款项,俱详载《县志》,裁剩并裁扣改解户部,共银二千九百三十二两四钱四分一厘。丁银在内,俱照刊发“《赋役全书》确数” 印册筭录。今按孟县丁地等项,通共实征银四万五十五两六钱四分六釐零。
温县
《旧志》,原额一等地四千九十八顷九十六亩八分七釐,除
“荒芜见种熟地” 三千七百九十顷六十八亩四分八釐零
每亩均派共征银三万一千八百五十九两八钱四分八釐四毫零。内:
每亩加增九釐银三千六百八十九两七分一厘零。
每亩额征及加增九釐并杂办银八分三釐五毫零。
遇闰,加银三百二十一两八钱二分二釐九毫零。
其本色漕米、京布、牛角等项、俱《一条鞭》征银官买,并无另征本色。除
荒地免粮外,再除各职役优免粮石每石折免银八钱,再加寄庄银一百七十两四分一厘五毫。
实征熟地银三万八百八十六两二钱四分八釐零。
起运
《京边折色》、共银、一万五千九百一十四两五钱三
釐零
起运本色并改折,共银八千一百一十五两四钱三分九釐零。
存留各上司并本县俸薪工食等项,共银五千三十四两八钱八釐零。
各仓口款项俱详载《县志》,裁剩并裁扣改解户部,共银二千五百七十五两六钱五分丁银在内。
福、潞二府、赡田共地二百七十九顷一亩五分四釐。内除
滩塌见种熟地一百九顷七十三亩三分四釐,奉文比照民田一体征租,照本县二则行粮,每亩征银四分六釐零,共征银四百六十七两八钱五分二毫零。
郑府并保平王府自置民田,共地四顷四十亩二分三釐八毫全熟,除纳正供钱粮,每年斛斗、麦秋租课共折价银一十八两六钱三分零,俱照刊发《赋役全书》确数印册筭录。
今按:温县丁地等项,通共实征银三万六千二百一十两七钱六分九釐七毫零。
卫屯
原额地二千五百九十顷一十八亩五分三釐七毫零,共征银六千三十九两二钱六分七釐四毫零。除
荒塌见种熟地二千七十三顷四十七亩一分三釐六毫零,实征银四千七百四十九两五钱七分二釐七毫零。并无职役人等优免杂差。顺治十六年分,奉文归并附近各县。
漕米
旧例俱在《一条鞭》征,官赴小滩采买,每岁帮价,民费不赀。康熙三十二年,督抚部院顾题请改征折色,奉
旨、“停止民间采买、著折征银两、该抚亲往小滩购买。”
验兑在上宪身任劳费,而豫民岁省杂耗。帮价无筭矣。
盐法附
怀庆旧隶河东。康熙二十四年四月初八日本府王肇春详申巡抚王日藻题请奉
旨“改食芦盐。”
河内县
原额盐引三千三百张。顺治十四年,河内令孙灏受河南州县减额引张,增引一万三千二百九十张,新旧共盐引一万六千五百九十张。顺治十六年,奉文减去引三千二百五十三张,实在盐引一万三千三百三十七张。
济源县
原额盐引二千二百张。顺治十四年增引二千九百七十七张。顺治十七年减去引一千一十五张。实在盐引四千一百六十二张
修武县
见在额销盐引一千四百三十五张。
武陟县
原额引三千五百张。顺治十四年增引三千二百二十三张。顺治十七年减去引一千三百一十八张。实在盐引五千四百五张
孟县
原额引二千四百张。顺治十四年增引七千六百三十三张。顺治十七年减去引一千九百六十八张。实在盐引八千六十五张
温县
原额引一千四百张。顺治十四年增引三千四百四十七张。
怀庆府风俗考 府志
编辑府属总
《汉·地理志》:“怀庆之地,险要富实,其俗朴野,易治服寇恂,平易之化,熙熙向风,不靡不暴。”
《元·地理志》:“风土得四方之正,是以习俗好尚,奢俭得中,薰染许鲁斋道学之化,皆好性理,崇礼义。”
《一统志》:“人淳事简。”
《河内县志》:“民多敦本好学。”
《郡志》:力耕桑而鄙贩鬻,尚清淡而多寿。考刘健《文庙记》:其地负山面河,土旷民淳。
《旧修武志》:“男耕女织,村落连延,颇尚节俭之风,自得恬熙之乐。”
《孟县志》:“悦《诗》《书》,敦礼乐,男耕女织,勤于本业。婚姻宴会,饮食衣服,咸崇朴茂,俭而得中。”
《武陟县志》:“冠礼” ,民间素未讲究,士大夫尚或行之,苐选良日,弗治礼仪,亦相因之,俗使然也。婚则先通媒妁,次问名、纳采、纳币、亲迎。略考家礼行之,不以贫富易亲。迩来乡野间有鄙夫论财者,众共非笑之,犹有先民之遗意焉。
丧则棺椁、衣衾、哭踊,讣告吊奠,咸遵《家礼》。若夫客至张筵,伎乐杂遝,延僧供佛,讽经破狱,以及发引之日,冥器刍灵,充塞道路,务以华观为悦,流俗好尚,亦难变矣。惟缙绅学士之家,不袭其陋,而治丧之靡,文固甚哉。
祭祀之礼,士大夫率无家庙,惟中堂设主供奉,荐其时食。“春露秋霜,拜墓享献,笾豆有嘉。庶民但酎酒焚楮,叩垄前” 而已。荐新之义,多所缺略。至謟鬼佞神,邀渺茫之福,则不恤。刑牲伐鼓,百费争先,俗之渐入深矣。
岁时节物,好尚不一。立春日,官府率士民迎芒神于东郊,饮春酒,啖春饼。岁将除,亲友往来交馈。修改岁之仪,易门神、桃符。正旦爆竹,祀天地祖先,拜尊长,亲友相贺,儿童戏胡挑,蹴踘罢市。五日元夜,张灯游宴,火树银花,争相照耀,秋千歌鼓,远近不绝。十九日,俗称“天仓节” ,遍张灯一夕。二月二日熏虫,春分酿酒,三月采桑,清明封墓祭扫,插柳踏青,糓雨禁蝎。四月八日进王瓜,端阳馈角黍,饮雄黄酒,儿女系五色丝,簪榴花,艾虎辟恶。六月六日曝衣,七夕乞巧,十五日上坟,中秋馈枣糕,列瓜饼赏月,重阳登高寻菊,十月一日祭墓,十二月八日欢腊粥,二十四日祭灶,扫舍宇。此俗尚之大端也。
怀庆府祠庙考 府县志合载
编辑本府。〈河内县附郭。〉
社稷坛 在府城西二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城南二里。
郡厉坛 在府城北二里。
八蜡庙 在府城西关
旗纛庙 在卫治内
城隍庙 :在府治东南,各县皆有。
孝子祠 在府东南,祀郭巨、丁兰。宋绍兴间建,明洪武十七年重修。
寇公祠 在府城南门内,祀汉河内守寇恂。韩文公祠 一在府治西南,一在孟县城内,一在修武东门外。
包公祠 在府城东门内,祀宋开封府知府包拯。
许文正公祠 在府治南。元皇庆二年敕建。明成化十三年,巡抚李充嗣复祀田二十八亩。嘉靖十一年,设门役一名,常供洒扫。
杨忠愍公祠 公讳源,事载《艺文刘曰宁碑记》。何文定公祠 旧在府南郭,因寇毁,改建府治东南。
赵烈女祠 在府治东,明正德间建。
王峄令祠 在府城北郭,明嘉靖间建。
五公祠 在府城南郭。祀明太守王德明、刘应节、纪诫、贰守夏易、推官刘如宠。
娄公祠 在府治东南,祀广宗令娄枢。
简公祠 在县治东。祀乡贤简公,重厚。教授、寺观附。
天宁寺 在府治东,元泰定元年建,明洪武十三年修。
兴隆寺 在府治西北,即元仁宗潜邸。延祐三年建,明永乐十二年重修。
义台寺 在府治东北。元泰定间建,明洪武十七年重修。
延庆寺 在府城西柏乡镇。元延祐四年建。明洪武十一年重修。
吉祥寺 在府城东北。元至元六年建,明洪武七年修。
兴教寺 在府治东,元至元间建。
洪道寺 在府南郭。元天历元年建,明洪武五年修。
大道寺 在府城东北。元皇庆二年建,明洪武五年修。
明月寺 在府城东北明月山上,一名“宝光寺。” 金大定中建,明永乐间修。
水峪寺 在府城北三十里太行山内。
龙门寺 在方山之西
云阳寺 在府西北四十里云阳山内。
太平寺 在府西北悬谷山。
临川寺 在府城西北临川山。
正果寺 在府城西北沐磵山。仁孝寺 ,在府城东郭。元皇庆五年建,明万历间修。
龙冈寺 在府城西北三里。明万历间,慈圣皇太后钦颁藏经、佛像、敕书、供具。
十方院 在清化镇西门外。明天启七年建。顺治六年重修,置檀香像。
玉清宫 在府治西北,明宣德五年建,成化元年奉敕修。
天真观 在府治西南。元至元六年建,明永乐中修。
太古观 在府城东,元大德初建,明洪武末修。圣水观 在府治东南,唐建,明正德间修。东岳庙 在府治东五里。各县多有。
三皇庙 :在府治东北,各县多有。
帝尧庙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宋绍圣二年建。庙前有池,曰“尧池。”
禹王阁 在府治东北城上。
禹庙 “一在府治东,一在孟县东。”
成汤庙 :在府治东北,各县多有。
崇宁宫 在府城东北
淮渎庙 在府城北张店村。
魏夫人祠 ,在府治西北紫金坛下。夫人乃晋修武令刘幼彦妻,学仙得道,飞升南岳,世号紫虚元君。
晏公祠 在府治西
孙真人庙 在府北四十里太行山上。
济渎庙 在济水之源。殿庭巍峨,肃如宫阙。古柏秃直参天,号称“将军。” 历代御祭,碑碣如林。北海庙 在济源内。北海辽远,难以遣祭,于此祀之。说者谓济泉脉通北海云。
三公祠 在济源卲原,祀周、召、毕三公。
四令祠 。在济源县西北延庆寺侧。宋陈省华尝为邑令,其子尧叟、尧佐、尧咨随侍,后父子俱赠中书令,曾孙虞部员外郎知俭建堂肖像其中以祀之。司马光作记。
史公祠 在济源县东门外。
石公祠 在济源县东门外。
洪福寺 在济源县治东北。金大定四年建,明永乐十年修。
延庆寺 在济源县治北龙潭里,唐垂拱初建,明洪武间重修。寺西有龙潭,潭上有澄源阁、定庵、雪庵、四令公祠,即陈尧叟兄弟读书处。盘谷寺 在济源县北盘谷山,齐建元元年建,明洪武十年修,韩退之《送李愿于此》。
大明寺 在济源县南,元泰定中建,明洪武二十一年修。
长兴寺 在济源县北一里齐河,清四年建,明洪武十五年重修。
化成寺 在济源县东北三十里。有洞,唐相裴休读书之所。咸通中建,明永乐七年修。
商山寺 ,在济源县商山,即四皓隐处。
灵山寺 在济源县东北灵山顶。
甘泉寺 在济源大峪村。泉出山崖,有“绕砌琴声,一溪寒玉” 之胜。
龙泉寺 在济源县蓼坞村。水声滴沥,竹色掩映,一名“区” 也。
太清宫 在济源县清源里,元至顺间建,明洪武初修。
紫微宫 在济源县王屋山下,唐司马承祯栖真之所,宋绍圣初建,元大德间修,明天顺元年重修。
阳台宫 ,在济源县王屋山下,晋烟罗子栖真之所。唐开元中建,元至正间修。
灵都宫 在济源县西三十里尚书谷,唐天宝间建,元至元间修。相传即玉真公主升仙处也。圣水庙 在济源县东门外。
五龙庙 一在济源县东北官庄里,宋嘉祐间建。一在孟县五龙台,元至正四年重修。
太行山神庙 在济源县盘谷之南。
九仙庙 在济源县武山。
天庆宫 在济源县西北,隋开皇间建。
“清虚宫 ” 在济源县王屋山东南。
奉仙观 在济源县西北,唐垂拱元年建,元至元中修,宋贺兰栖真于此。
胜果寺 在修武县治南。宋绍圣中建,明洪武初修,景泰七年重修。
崇明寺 在修武县东北百家岩。元至元中建,寺北有石室。
灵泉寺 在修武县“灵泉。”
神农庙 在修武县经理村。有五谷台。
三无私庙 在修武县孔庄,元至正四年建。西岳庙 在修武县待王镇。
圆觉寺 在修武县。王褚
六真观 在修武县北六真山,世传丘、刘、谭、王、郝、马讲道之所,唐天成间建,明洪武间修。法云寺 在武陟县治东,后周广顺三年建,明洪武初修,永乐十八年重修。
妙乐寺 在武陟县西,后周显德二年建,明永乐十五年修。
景德寺 在武陟县邸阁镇。
普济寺 在武陟县千家邨,元至正中建。明成化、弘治、崇祯间递修。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增修。
山巨源祠 在武陟西二十里。明弘治七年,本县奉文创建,修守坟墓,每岁春秋致祭。
铁佛寺 在武陟县宁郭镇,建于唐长庆二年,金贞元间为乱兵所焚,元中统四年重修。普明寺 在武陟县吴仁村,唐建,明弘治间重修。
止庵 在武陟县宁郭镇聚来峰顶,宋崇宁四年建。
隆禧观 在武陟县内西北隅,宋元丰间建,明洪武初修。
洞元观 在武陟县沁阳,明嘉靖十九年重修。通元观 ,在武陟县治西北,元至元初建。龙王庙 在武陟县木栾店口沁堤上。
周公庙 在武陟城南里,今废址存。
汉王庙 在武陟县涧沟寨。
潘公祠 在孟县城内,祀晋河阳令潘岳。上生寺 在孟县治东南。金大定间建,明洪武初修。
增福寺 在孟县治东。元至正二年建。明弘治八年修。
皇清顺治十三年重修。
清凉寺 在孟县西北二十里“苏家庄,在韩文公祖坟之右。” 金明昌四年建。
金山寺 在孟县西十里紫金山,唐垂拱三年僧志净建。
《吉利寺 》,“在孟县西南四十里吉利村,结宇紫金之麓,黄河流阶除间,实梵刹之胜场。”
盘龙寺 在孟县西三十五里杨村,唐开元二年建。
岳云宫 在孟县南门外,元至元间建。
清真观 在孟县西竹园村,元至元十年,道士张志通建。
朝真观 在孟县北冶墙村。
觉林院 ,在孟县北禹寺村,金大定三年建。法济院 ,在孟县北穀旦村。
海会院 在孟县东北梁村,即“《春秋》会于溴梁。”
处古传院“为晋侯行宫。”
摘星庙 在孟县东北。相传晋宣王时有王气,堑土以绝之,得芦根,是夕星陨,故名。
司马温公祠 。在温县。
慈圣寺 在温县西大吴村,晋天福二年建。金大定二年,元至元三年,明弘治三年,屡奉敕重修。写、画、塑,世称“三绝。”
福智寺 在温县治西北,元至正中建,明洪武末修。
皇清顺治间重修。
兴化寺 旧在温县南门内。金天会十年,岁荒歉,僧人善至,化粮煮粥以济之,人皆称善,因改名“设粥寺。” 明嘉靖元年,太守王公移寺城东南隅,晋宣帝故宅。
皇清顺治十四年重修。
永安寺 在温县赵堡镇,宋延祐间建,明景泰间修,万历间重修。
《府志》未载祠庙寺观
编辑
河内县
关王庙 在城内北街,洪武十六年建。
金龙四大王庙 在城北沁河南岸。
圣水庙 在城西十三里。
四贤祠 祀宋陈氏四中书。
霍节使祠 在县北。宋靖康末,金人陷怀州,霍安国不屈而死,一门无噍类。州人思其忠,立祠祀之,今废。
成公祠 一在郭,一在清化镇西门外,祀前令成公英。
朱太守祠 在县北郭借寇堂西,祀太守朱公期至。始,太守居郡,于此建亭凿池。后以忧去,郡人士思之,遂建生祠于此。
侯公生祠 在南郭。祀县令侯公加采。
真谷寺 、水涧寺 、柏山寺 俱在县北“太行山。”
清凉寺 在城南二十里。
清真寺 一在城南,一在北郭。
观音堂 一在南门《月城》。一在县东北。一在县北三十里。
蟠桃庵 在城北二十里。
翠筠观 在城北二十里。
济源县
禹王庙 在远村
关帝庙 在城崇宁街北。其各村庙祀尢多。“二郎庙 ” 在南门外西。
聂政庙 在轵城南
香山“谌母祠 ” 在武山。
圆明寺 石佛寺 在休昌。
“镇安寺 。” 在勋掌。
香岩寺 在枋口东北愁儿沟内。
悬泉寺 在东白涧口内。
报恩寺 在马头,明洪武元年建。
圣佛寺 在北官庄东
兴福寺 在西阳里
兴隆寺 、静林寺 、弥陀寺 、灵通寺。
大圣寺 、延福寺 、金赞寺 ,俱在孤山寨西。大窝寺 ,在渠村里。
悬泉观
虚皇观 在天坛
清真观 在锺公镇
洞云观 一在连董里,元至元二年建。一在瑶头里,至元五年建。
龙泉观 在赵村
会仙观 在孙村里
清乐观 在官庄里
长生观 在屈冢里,元中统二年建。
岳云观 在水运里
龙翔宫 在偃头里,元皇庆元年建。
长春观 在城西北半里。
修武县
《关帝》庙 :一在谯楼北,知县赵可学建。一在西街。
济渎庙 在城内,知县张明远重修。
真武庙 在太行南
火神庙 一在城东,一在王楮。
天官庙 在孔庄
韩文公庙 在南阳城
神龙庙 在温峪,元至元二十九年建。
“韩湘子庙 ” 在南阳城。
文昌阁 :郡判署县事陈芳猷建。
双佛阁 :“知县张明远建。”
云台寺 在太行巅
兴胜庵 在东后街
武陟县
元帝庙 在北城上
关帝庙 一在县治西北、一在城西堤上、一在城内西街。
火神庙 在城隍庙左
马神庙 在城隍庙右
河神庙 明万历庚寅岁,敕建金龙大王祠于莲花口。沁堤北有龙王祠,相为映焉。
三王庙 :在城内东街。
崔府君庙 在东门外,唐蒲州刺史名子玉。“龙母庙 ” 在木栾店西街口。
山吏部庙 明弘治七年,本县奉文“在小虹桥创立祠堂,修守坟墓。每岁春、秋于次丁之日致祭。”
“碧霞元君祠 ” 在木栾店东门外。
观音阁 在《木栾店》。
生生阁 在府君庙东
护国寺 在陶村
檀庆寺 在南贾
弥陀寺 在水寨
卧佛寺 在小店
崇宁寺 在犁林
吉祥寺 在草亭
洪济寺 在徐店
隆寿寺 在小虹桥
崇福寺 在古樊
观音寺 在水屯
龙泉寺 在尚村
普照寺 在朱村
新兴寺 在原村
《雨花庵 》在万花庄。
常春观 在东贾村
高仙观 在水寨
孟县
元帝庙 ,在城北门东偏,土人称“北顶。”
关帝庙 一在县治南街西,一在县南门城𬮱上,一在下孟州。明永乐十三年重修。
岳渎庙 在城北桑楼村。
济渎庙 在县治西门内。
光武庙 在城西南堤北头村,元至正三年,乡人李信建。
金龙大王庙 在下孟镇。
锁水阁 在城东南七里开义村。上肖文昌像。崇祯三年,知县李希揆建。
崇胜寺 在县北二十里相封村。元大德四年建,明景泰七年重修。
药师寺 在县治西南。金大定四年建,明永乐八年重修。
法云寺 ,在县东二十里沇河镇,元元贞二年建。
胜佛寺 在县西四十里严家山。金明昌四年建。
兴国寺 在县西三十里。元至顺二年,建白衣庵 。一在上生寺西,一在城北梧桐村。明万历间,知县牟脉新建。
钟楼院 在县南下孟州,金大定二年建。龙泉院 在县西洪涧村,元至正三年建。庆佛院 在县西虢村,元至大三年建。
观音院 在县西姚家庄,明洪武十年建。普照院 在县西仁和村。“元至正五年建。明弘治元年僧道贤重修。”
大明院 在县北药师村,后唐天成年间创建,明正德间再修。
广严院 在县东北城伯村。
十方院 在县北门外,明天启四年建。
观音堂 一在学宫后,一在司前旧馆东。会云观 在县西路家庄,元至元十五年建。上清观 在县东北李村,元至正六年建。长春观 在县西仁和村,元至元四年建。仙洞观 在县西石家庄,元至顺二年建。渊真观 在县西虢村,元至元十五年建。万寿宫 在县南下孟州,元末毁于兵。
太清宫 在县西雷家山,元至元三年建。。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