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八百四十九卷 |
第八百四十九卷目录
南昌府部汇考三
南昌府城池考
南昌府关梁考
职方典第八百四十九卷
南昌府部汇考三
编辑南昌府城池考 通志府县志合载
编辑本府。〈南昌、新建二县附郭。〉
南昌府城池 即江西会省并南昌、新建二县附。汉颍阴侯灌婴筑豫章郡城。广十里八十四步,辟六门:南曰南门、松阳门,西曰皋门、昌门。东、北二门各以方隅为名,见雷次宗《豫章记》。晋咸安中,豫章太守范甯更辟东、北、西、北二门,合前八门。唐初筑西、南隅四之一,即府治。垂拱元年,洪州都督李景嘉修筑,凡八门。题额“俱吏部侍郎越州徐浩书。” 元和四年,刺史韦丹更筑城东北隅,廓二十一里,置敌楼于上,又改建东南敌楼。宋洪州城周三十一里,门十六直南曰抚州。缭而西转,曰官步,一名遵道,曰寺步,曰柴步,曰井步,一名德遂,曰章江,曰仓步,一名惠庠,曰观步,曰洪乔,曰广恩,曰北郭。十门皆滨江。缭而东转,曰“琉璃” ,曰“坛头” ,曰“故丰” ,曰“望云” ,五门皆平陆。绍兴六年,广丰、北郭、“广恩” 、故丰四门废,凡十二门。明初壬寅岁,大都督朱文正改筑官步、井步、仓步、观步、洪乔五门,废建七门。东曰“永和” ,又名“澹台” ,以门内有澹台墓,旧名“坛头” ,有仙人黄紫廷之坛在焉。东南曰“顺化” ,旧名“琉璃” ,以门内延庆寺有琉璃佛像。南曰“进贤” ,旧名“抚州” ,俱以道路相通得名。又曰“望仙” ,以汉梅尉故廨在门外。又南曰“惠民” ,运米惠民仓由此,旧名“寺步” ,以近隆兴寺。西南曰“广润” ,旧名“柴步” ,又名“桥步。” 西曰“章江” ,以在江滨,故名。旧曰“昌门” ,孙策遣虞翻与郡守华欣交语于此。北曰“德胜” ,旧曰“望云门” ,李纲移筑于此。又名新城门。楼、七角楼四,铺七十座,陴堞共二千六百八丈,分永和、章江、德胜三门,属新建治。馀俱南昌治。明初壬寅浚壕,长三千四百丈有奇,阔一十一丈,深一丈五尺。水关闸在城南、广惠二门之间,城内东西湖之水于此出焉。湖水出闸口,流城壕,壕外别有闸,以蔽江水。
外州县
丰城县城池 ,“晋太康中始置。唐永徽初,迁于章水之东。元延祐初,知州汪从善创筑土城。明正德间,知县吴嘉聪重修。” 嘉靖四十年,知府韩弼率知县王徽猷“更筑砖城,周一千三百六十丈有奇,崇一丈七尺五寸,厚六尺,建门七,楼七。万历间,知县韩文、张廷拱先后复修之。” 壕池北临剑江,东过洪桥,历折桂门而南,“入于湖;西绕城历登仙门而南,入于湖。” 按《府志》:“元延祐初,知富州汪从善创筑土城,下甃以石,辟六门,东曰正信,西曰折桂,南曰剑池、天宝,北曰通江、望仙。内有子城一里二百步,岁久圮坏。明正德五年,华林寇警,知县吴嘉聪更筑,后圮且尽。嘉靖四十年,有广闽寇,知府韩弼诣县相度,率知县王徽” 猷更筑砖城,周一千三百六十丈有奇,崇一丈七尺五寸,厚六尺,东西南北各一门,门各有楼。又小门并楼七:曰“折桂” ,曰“广益” ,曰“登仙” ,曰“皇华” ,曰“望仙” ,曰“江关” ,曰“小东。” 万历十四年城倾,知县韩文修筑。三十六年,知县张廷拱、申允复修四十馀丈。城南有陡门石闸,泄城内水出于壕。壕水东自洪河洪桥历折桂门而南,入于坪港湖。自石桥湖、任家湖、沙湖历登仙门而南,入于坪港湖。北临剑江,石堤险峻。按《县志》,“崇祯己卯,知县郝锦奉旨修增城堞,拓四门,逾旧制有半。”
皇清顺治乙未,霪雨坏东门、广益门、耿家湖一带。知
“县宗彝补修。” 己亥春闰三月雨,坏城一百三十五丈有奇,垛口六百三十。庚子春雨,坏小东门内城一丈五尺。辛丑春二月,雨,坏小东门涂家屋背城六丈二尺,沙湖下内城三丈六尺。三月,坏耿家湖外城四丈,腰带湖内城五丈五尺,大东门内城六丈,皆知县何士锦捐修。内城六十二丈五尺。甲辰,复奉文帮阔修“砌,并周围城垛。” 进贤县城池 ,明正德五年,署篆同知汪颍始议筑城,知县王纪兴筑土城。嘉靖三十八年知县程光甸更筑砖城,周一千三十丈有奇,崇一丈七尺,厚一丈,门六,皆建楼。万历间,知县周光
祖重修
皇清康熙四年,巡抚部院董卫国檄知县聂当世、大
加捐筑城壕。县南九曲水折东流,环绕东北,由青龙桥出,绕城北注于青岚湖。按《府志》,“宋元以前未设。” 明正德五年,江西盗起,署篆府同知汪颖建筑城,知县王纪创筑土城,辟六门,门各有楼。十二年,知县刘源清议加砖石,未果。嘉靖三十八年,知县程光甸更筑址以石,覆以石,中垒以砖,周一千三十丈有奇,崇一丈七尺,厚一丈。门井、楼仍六:东曰“启和” ,西曰“迎恩” ,南曰“来抚” ,北曰“拱极” ,东南曰“文明” ,西南曰“田洽。” 铺二十四座。万历三十六年大水,城倾一百四十丈,知县周光祖申允重筑。县南九曲水折东流,从城东南新桥入城,过大石桥,又折而北,东从县左青龙桥出,绕城北注青岚湖。
奉新县城 ,唐“长庆三年,县令刘正一筑土城。明正德七年,知县邹绲修缮。隆庆五年,知县陈隽复修。万历十一年,知县朱南英、前县金应征协筑砖城。”
皇清康熙四年,院部董卫国捐赀,檄县黄虞再筑浚。
城壕,外临冯水。按《县志》:唐神龙二年,县丞高良弼迁新吴县治于冯水之北,故无城。长庆三年,县令刘正一筑土城,周五里,南北二门,岁久圮废。明成化二十二年,县令邓诚命邻近富民盖造五门。徐南旸造东门,在迎恩坊,今之老东门是也。梁公贤造西门,在县西北天津桥处。徐君彦造南门,在儒学右。周云龙造北门在龙山左,僧王觉智造;“建昌” 门在宝云寺右。正德五年,华林寇起,副使吴一贯督兵至县,同知县邹绲重筑。南尽河岸,皆以砖垒,北抵山麓,东西广益倍之,皆以土筑,覆以椽瓦。立四门,置厢楼,周回凿池,以限冲突。嘉靖元年,洪潦泛涨,城多冲塌,县令朱云凤复修如旧。自后五十馀年,倒塌愈甚。隆庆五年,县令陈隽申请修筑院道,行委赣州府薛、推官临县,公同将前项砖十城垣,逐一勘量,周回八百八十二丈五尺,动道府县纸赎银二百九十九两七钱八分。随集在城义民自列等第:“一等徐六七、廖八十等二十二名,每名领银一十一两七钱四分。修砌沿河砖城圩崖,各三丈九尺八寸。” 二等陈坎三、甘信六等五十名,每名一两六钱,筑土城七尺,盖旧土城七丈,至万历元年九月工竣。万历九年,知县朱南英详请加甓岭北道前奉新县令金应征议,以南丰羡银九百馀两转给本县,兵备佥事石汉力赞成之。遂筑砖城,谕佥各乡富民及当年里役,派领锾银计丈分筑东门垛一百七十座,计八十五丈;南门垛三百座,计一百八十五丈;西门垛五百座,计三百二十丈;北门垛三百一十七座,计一百九十五丈。共垛一千二百八十七座,共围长七百八十五丈。其东南至西北,收狭五六百步,围长较前遂少一百馀丈。东门曰“宾旸” ,西门曰齐霞,南门曰迎薰,北门曰拱辰;南门左右开有水门、左水门。万历四十七年,县令袁化墐;迤东门开冯田门,万历三十年,县令陈镇墐。凡八阅月而工竣,县冢宰蔡国珍为之“记。” 崇祯十三年,四郊多警,县令李允佐详请增高城堞,督抚解学龙题请允议,将本县当年里长、经催免其充役。里长每名纳银一十二两,经催每名纳银八两,陶砖增垒,称雄壁焉。
皇清顺治九年间,县令王家桢因城后“《狮山高》瞰城。”
内,详请修建炮台八座,每台上建敌楼一所,巍悬城外,无远弗见,每台计费百金,家桢悉捐己俸,馀皆绅衿,市民乐助,凡四阅月而台成。今巡夜击柝者,赖有所栖宿而资守御也。顺治十八年,县令黄虞再复因旧东城收退二百馀步,所遗之地平坦辽阔,访诸故老,遂捐俸倡率,沿旧城土阜圹筑长堤,上植柳,中建文昌阁、魁星楼,规模峥嵘,有裨风气。康熙二年,县城复圮,县令黄虞再行详请修砌。总督部院张朝璘发银五百两、米二百石,抚院董卫国亦发银四百两、米二百石,太守叶舟亦发银五百两,虞再自捐银六百二十两、米三百石,乡绅衿民乐助有差。始工于康熙二年八月,告竣于三年二月,较前更加高广坚实。四城城楼悉选材新创,称形胜壮观焉。
靖安县城池 南唐创县城,周二里。明正德六年,知县万士贤新筑土城。嘉靖四十三年,知县赵公辅更筑砖城,周五百一丈,崇一丈七尺,厚八尺。城外壕池与清湖双溪合,四周绕环县城。按《府志》,“南唐创县以后,有城周二里,莫详所自,岁久圮废。” 明正德六年,玛瑙寇发,按察副使吴
一贯、知府李承勋檄知县万士贤新筑土城,立四门,各有楼,又敌楼一。嘉靖四十三年,知县赵公辅更筑砖城,甃之以石,周五百一丈,崇一丈七尺,厚八尺。门各有楼,南曰望斗,北曰拱极,西曰应垣。东门楼近废,从东南水门出,入水门。城楼在儒学前,额题“文昌阁。” 城外四周有壕,壕水西入于清湖,与双溪合,环绕县城,城内水俱由水门出,门外有石桥一,
武宁县城池 唐天宝四年县令范建殊筑。明洪武三年,知县饶永谦更筑。弘治十八年,知县毛骙增修。嘉靖四十四年,知县叶棣创建砖城,周七百二十丈,崇一丈五尺,厚八尺。万历三年,知县胡东旸重修。按《县志》:“唐天宝四年,县令范建殊筑,建县迁城,岁久圮废。元至正间,贼张普宪来寇,无城可守,官民皆为所残。” 明洪武三年,知县饶永谦因故址筑后圮。弘治十八年,知县毛骙筑城,惟南即江为险,自油榨嘴延西而北而东,计二里馀,令民均丁粮,出力期月城成。覆以甓阁,间以堞楼,巡以冷铺,守以机兵,一时之备称严。嘉靖四十一年,奉纶音修治四方郡县城垣。知县吴思齐白诸上台,下令修砌,而吴以转官去。四十四年,知县叶棣委用党正汪蓬山等经理修砌,始用砖城,周七百二十馀丈,高一丈五尺,深厚八尺,四门楼台水关,一皆肇之。万历三年,知县胡东旸重修城垣,并四门楼台。万历三十一年,知县李呈芳因见城垣数有倾圮,修费未经额编,议将南路简僻山头、茅坪等四铺,每铺减兵一名,每年共减银二十五两六钱,详允扣存,听候修城支用。三十六年,知县周道昌奉文每年扣存自理纸赎银一十五两登报,专备修城,不许别动,并前议减银仍征贮,俱听修城之用。崇祯十四年,因流氛孔棘,辅臣杨嗣昌以修储、备练四事,请旨通行,知县璩伯崑奉文而艰于费,议以一甲里长免役,出费修城。申上报“可。” 分度丈尺。令各里增厚加高。经两载报竣。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冯其世奉文修城,由是垛加高。
楼,加饰内道,砌砖石。东西关增建敌楼。功成,叶知府随特详报,有“山县金汤” 之文,其守具不备载矣。城门四:东曰宾阳,西曰庆丰,南曰向明,北曰拱辰,后更名东曰迎恩,西曰暎晖,南门曰宣和,北曰拱极,小南门曰映川,南上曰小西门,南下曰通济门。今塞。
宁州城池 明洪武三年,知州项仲宣因故址修筑。正德六年,知州林文琛更筑。万历三年,知州陈以忠甃之以石,周一千一十八丈有奇,门并楼四:东曰迎恩,西曰通远,南曰广魁,北曰凤𪩘。城北负山无壕,东西南三面临河为池。按《州志》:旧志,“城郭,开创之初无考,岁久圮毁,遗址尚存。其郭东至浮桥渡,西至西郭渡” ,南至上坑渡,北至凤凰山,东西相距四里,周围一十八里。正德三年,建箭楼十二所。
南昌府关梁考 通志府县志合载
编辑本府。〈南昌、新建二县附郭。〉
跃龙桥 在府城南南昌县学右,新建县学前,跨东湖,亘三十丈。旧名“高桥” ,以近徐高士宅,故名。万历十五年,知县何选、余梦鲤增筑,护以石栏,改名“跃龙。”
洪恩桥 在东湖同仁祠左。唐贞元十五年,观察使李巽建。宋治平中,少府监杜植复修,故又名为“杜公桥。”
百花桥 在东湖百花洲,旧阅武亭西。
南浦桥 “在南塘湾之西南,通蓼州路。明洪武初,大都督朱文正创立,寻毁。永乐十八年重造,凡五洞,上覆以屋二十八间,列为市肆。”
水关桥 在广润、惠民二门之间。有内外闸,乃塘堘之水口。顺治间,居民重建。望仙桥 在进贤门外望仙寺侧,跨旧壕。艾溪桥 在府城锺陵乡之十一都,跨艾溪。今以舟渡。
万石桥 在府城西乡六十三都,因万石圩而名。俗曰“塔田。”
熊家桥 在府城忠孝乡三十都,熊三建。游溪桥 在府城三十七都。明万历元年邑人万恭建。
大豅通济桥 在府城四十一都。宋邑人李谊建。
程公桥 在府城西山双岭崇胜院前。宋嘉祐中,知洪州程师孟至院盘桓,僧因造桥溪上,故
名
金堂桥 在府城西北八十里仪凤乡,杜策造。策原四川金堂县人,故名。
洪崖桥 在府城西翠岩寺侧洪井之上。一名“征君桥。”
龙冈桥 在府城忠孝乡二十都。傍有冈,蜿蜒若龙,故名。
游仙桥 在府城游仙乡十五都。世传旌阳曾游于此,故名。
龙瑞桥 在府城洪崖乡。通高安、奉新县路。济民桥 在府城北乡二十二都。邑人邹奎造。大同桥 在府城松湖。旧名“栎木桥。” 邑人魏良弼重建。
义桥 在府城黄溪,知府祝瀚建。
广济桥 在府城石头冈,邑人熊曦建。
溪源桥 在府城。上通七源、三洞,下接瑞河港口。罗显造。
赐金桥 在府城洪崖乡三十都,邑人李迁建。“湖中” 桥 ,在府城,距赐金桥五里。邑人李迁、李逊同建。
石镇桥 在府城西北十里,旧名石头渡。春夏水涨,直至冷井,行者病涉。明邑人张位首倡造桥,名曰“石镇。” 复筑堤七里,接章江寺。
云塘桥 在城西忠信乡十七都,《二图》跨潭源口。
广济桥 在永宁寺前
算子桥 在孺子亭东
岁稔桥 在伍谏乡。相传创桥后辄岁稔,故名。马坊桥 ,在水次仓南。
纯阳桥 在灌城乡一都玉清观南。
孟母桥 在灌城乡一都。
定山桥 在灌城乡二都,一名“陈家桥。”
朱姑桥 在灌城乡二都。
四霸桥 在灌城乡四都。
大城桥 在灌城乡六都。
大沈桥 在灌城乡五都。
黄城桥 在灌城乡六都灌婴故城之东。新林桥 在西乡六十二都。
江家桥 在桃花乡
湖南桥 在南乡五十一都。
周家桥 在桃花乡
石桥 在南乡五十五都。
顾母桥 在游仙乡十六都。
熊里桥 在北乡四十七都。
霞源桥 在游仙乡十六都。
旌阳桥 在北乡五十都。
报慈桥 在五谏乡十八都,《三图》。
斗门桥 在北乡五十二都。
金塘桥 在仪凤乡四十五都。《一图》。
魏五师桥 在长定乡四十二都。
阿里桥 在忠信乡十八都。
石砻桥 在长定乡四十三都。
洗药桥 在北乡二十二都,《一图》土名杉木桥。漆家桥 在长定乡四十三都。
蛟桥 在三十二都。一名“通济桥。”
官路桥 在长定乡四十四都。
雷坊桥 在忠孝乡
镇川桥 在府治北池江,旧名“池江桥。” 景泰二年重建,易今名。
赤冈桥 在忠孝乡
桃花桥 在灌城乡九都。
李家桥 在忠孝乡三十三都。
观音桥 在灌城乡沥山。
大虚桥 在南冈
拦马桥 在顺化门外
廖家桥 在二十一都。廖复修。
当门桥 在锺陵乡一都。
凤凰桥 宝狮桥 俱在三十九都。
塔子桥 在南关东
西沥桥
徐家桥 在锺陵乡十二都。
乌桥 在忠孝乡十九都。
龙眼桥 在东乡
华严桥 在五谏乡新兴驿上十里,为南北孔道。
西洛桥 在东乡五十八都。
大花桥 在忠信乡十七都。
乌龙桥 在善政乡
柏湖义桥 在忠孝乡二十一都五图胡婆山下。
乐仙桥 在洪崖乡二十八都《四图》坽口。大学。
士张位建,将军刘𬘩修。康熙己未,里人共重修令君桥 在忠孝乡二十一都《三图》戴令君重建,俗名“罗家桥。”
使君桥 在忠孝乡二十一都,《三图》陈太守重建,邑喻均记。
吴溪桥 在忠孝乡二十一都三图路,当南瑞要冲,春夏水涨,行旅病涉,里人喻栋捐赀建。潘源桥 在游仙乡十六都,天宝洞源出其下。邓大桥 在游仙乡十六都。邑人邓大建。天官桥 在桃花乡赤谷山下文昌阁之侧。熊文举初任铨部时建。往来利涉,故名。
司马桥 在桃花乡张仙步,跨吴源大港,为八九区通衢。旧名“南坪桥” ,久圮。熊少宰补司马时建。
谷城桥 在北乡二十五都。谭允叔建。
蛟溪桥 在伍谏乡四十一都《二图》。邑人吴桂芳建立。
南东桥 在伍谏乡四十都“一图桥。” 久圮。康熙己未,知县杨周宪捐赀重建石桥。
东港桥 上通七源、三洞,下接瑞河。港口在北乡。
文笔桥 在北乡二十二都《一图》。明崇祯时,巡道潘曾纮重修,有记。
甘竹石桥 在游仙乡十五都。康熙己未,里人重修。
丰城县
南湖桥 在仙音巷,通西南各渠水,上架天卿坊。
象牙桥 在象鼻湖旁,通东南各渠水。韩太守建。
虹桥 在东门外,跨洪壕。
昌溪桥 去邑二十里,跨昌溪水。
赤石桥 :距邑二十五里。跨槎水。
楂陂桥 :距邑六十里,跨楂水。
《点山溪》石桥 ,长六丈。
柿头陂石桥 长四丈,邑人袁伯明建。
固寨桥 :距邑七十里。跨藻陂。
黄沙桥 :距邑六十里。
文冈桥 :距邑八十里。跨槎水。
李家桥 :距邑五十里。跨沇江小溪。
双乘桥 :距邑六十里,跨富水。
潘桥 :距邑八十里,跨角溪。
永安桥 :距邑九十里。乡人孙世庆等建。斗门桥 :在南门外,跨坪港湖。
荷塘桥 :距邑十里。跨丰富水。
中溪桥 距邑十五里,跨丰水。明宣德年中,邑人罗怀宪、怀玉修。
石滩桥 :距邑二十五里,跨富水。三桥俱至元僧严约庵建。
小桥 :距邑三里,跨小溪。邑人李纬建,学博梁大厦为之记。
丁桥 :距邑五十里,跨小溪。
洑溪桥 :距邑六十里,跨丰水。
石桥 在邑西门外,跨湖。
莲花桥 去邑五里,跨莲花湖。
田南桥 去邑五十里,跨南溪。
熊庄桥 :去邑六十里,跨熊溪。
洪石桥 去邑五十里,跨洪石溪。
洛溪桥 去邑四十里,跨洛溪。
旗塘桥 去邑十里,跨旗川。邑人胡文穆、施赀修。
太平桥 ,在丰城县洛溪,郡人魏良弼造杭桥 ,去邑四十里,跨杭溪。
花桥 在邑中观音阁,通西北各渠水达仙音巷。
朱坊大桥 :距邑三十里。跨斜溪。
三溪津桥 在丰城县南十里。旧三谿渡,跨丰水。
进贤县
小石桥 在县东。宋淳祐间邑人吴修伯造。青龙桥 在县东北新兴街。明永乐间邑人王志善造。
百丈陇桥 在县东。元大德间,县尹赵铨造。镇东桥 在县东。县尹赵铨造。
官圳桥 在县东十里。明正德初,邑人熊允敬造。
周溪桥 在县东四里。宋淳祐中,邑人吴修伯造,即“鳅皮桥。”
钟陵桥 在县东五十五里。相传元初累修累圮,乡人埋小钟于桥侧以厌之,遂不圮,故名。池陂桥 在县十五里。明正统间,知县张冲造。
皇华桥 在县十五都。旧名“小桥” ,以元翰林蔡伋士安过此,改今名。
岐田桥 在县西七里。明正统间,知县张冲造罗溪桥 在县西二十里钦风乡。跨罗溪水,以鄱湖为汇。每春夏淫潦,抚水壅赣水,奔会于此,一望漭泱,渡者有风涛之险。明正德间,知县张冲“筑罗溪堤,延袤二里而远,中造桥以通溪流。正德己卯之变,守者断桥,毁堤以截省城来路,后屡修屡圮。” 万历三十年,知县黄汝亨倡募重造石桥“六孔堤二百七十五丈,护以椿木,植柳环之。桥头构小阁一座。” 功成,寻为洪水冲啮,堤稍溃。三十六年,知县周光祖复筑,崇、广更加丈尺。其北岸尽砌以红石,仍用石墁之。井修石桥,自今孔道益固。
托固桥 在县归仁乡一都,旧名“港南桥。” 明正统间,知县张冲造。万历三十年,知县黄汝亨重修。寻遭水圮。三十一年,知县周光祖更修石桥,并增筑堤八十七丈。
架桥 在县西三十六都。明弘治间,邑人王缉造。
通济桥 在县治东,一名“大石桥。”
少府桥 在县治西
木桥 在县治东
白石陂桥 在县西三里。
魏亭桥 在县西社学侧。
安山桥 在县南十里
白石桥 在县东七里
熊家桥 在县北七里
三马桥 在县东真隐乡三马山。
捍界桥 在三十五都
独木桥 在二都
夹圳桥 在邑东,去周溪桥百步。
行者桥 在八都
翁家桥 在邑东,与周溪桥峙。
木架桥 在十都
四颜桥 在邑东五里
河湖桥 在十都
王家桥 在邑东十里。万历间,邑民赵义相造。枣木桥 在十七都。
李家桥 在县东南十五里,架木为之。
润陂桥 在十七都,抵馀干界。
水北桥 在十九都
塔桥 在二十都。二桥今入“东乡。”
上坪桥 在邑东北八都。
徐家桥 在三十四都
沥墈桥 在邑东北七都。
白田桥 在县南七里
彭家桥 在县西三十五都。
流陂桥 在县西十里
卢家桥 在县东八里
棚家桥 在邑东七十里东乡界。
繁词桥 在县治东
思悔桥 在县治前,宋嘉定中造。
玉带桥 在县学泮宫南。明成化初,知县李声造。
中桥 在县南三里
云桥 在县西二里
徐桥 在邑东十三四都,有公馆。明万历间,尹周光祖重修,邑人樊兆程记。
臧溪桥 在县治三十里真隐乡。旧架木为之。明天启间,尹梁应材兴功砌石。
枧桥 在县治东南十都。明天启四年,邑民赵义相修。
池溪桥 在邑东四十里十五都。明正统间尹张冲造,覆以屋。成化末,邑民车銮重建。今为市百丈、镇东二桥 相去百步,县东通衢。元大德中县尹赵铨石其址。明永乐间邑人颜本贞建。正统间尹张冲、弘治间尹吴琏、正德间尹王纪重修,岁久倾坏。嘉靖壬戌尹程光甸重修。新桥 在县东稍南。旧为筑城议建,邑人难之。明嘉靖乙巳,巡抚都御史傅凤翔发抚州府官银八百两,责委县丞丁任督工修建。
寿山桥 在县寿山港。明万历三十一年,知县黄汝亨造。
洪源桥 在县崇信乡界日月湖上下。明万历三十四年,知县周光祖创造,并筑堤,延袤二里。奉新《县》
冯川桥 在县南惠政门外。旧名“义济桥。” 明弘治间,邑人徐金创造,后圮。万历二十二年,知县冯烶倡监生胡士琇捐赀,移造于旧桥百步之下。今改名为“冯川。”
龙洲桥 在县西三里
通化桥 在县治前街之西。宋元祐间,知县廖择创造。覆石其上,列肆。
南津浮桥 旧名“安固” ,又名“惠政。” 宋太平兴国中,邑人胡用之创,杨亿为之记。元末戊子,洪水泛涨,石梁皆没。后改建冯川桥,南津桥遂废。冯田桥 在县治东二里冯田岐山下。明正德十五年,县令率邑民吴德清等创造石梁。嘉靖十五年,县令胡亿增砌,规制阔广。
登仙桥 在县治河南市登仙坊。相传刘真君于此上升,故名。
杨公桥 在河南市登仙桥之南。宋邑令杨万里创建,故名。
澄心桥 杨公桥之南,邑人王景彝修。
富家脑桥 在奉新乡,去县治南五里许。邑人潘履道修建,俗呼为“潘家桥” ,居黄沙上流。山水倾涨,今石墩仍存,架木梁以渡。
枥榔桥 在同安乡,去县治南十里,因地得名。至元间,被水冲没,知县张吉省给船济。
大陂桥 在南乡,去县治南二十里。里人胡正德雅德修砌。
京思陂桥 在县治北二里。里人郑启清募众重修砌。
赤郭桥 在建康乡。去县治东北二里。里人孟珣修创,寻废。正德十年,市民徐若彦伐石重修。深水桥 在建康乡,去县治东北五里。绿溪舒偃募众伐石甃砌修建。
绿溪桥 在建康乡,去县治东北十里。里人舒德彰修。后倾圮,乡人徐姓修建。
界竹桥 在建康乡,去县治北十里。里人郑启清募众创建。顺治十三年,乞民陈富十捐所丐钱谷重建。训导程良佐为“之《记》。”
凤凰桥 在建康乡,去县治东北十五里。阳乌桥 在北乡,去县治东二十里。明正统间,知县袁彰修,岁久倾塌。弘治九年,按察佥事沈清建。
广阳桥 在北乡,去县治东二十七里。
乾州桥 在从善乡,去县治三十里。里人余葛周模倡募众修理。
通城桥 在龙山之西。市民周应南修,今废。龙珠桥 在奉新乡,去县西三十里。明正德元年,市民徐若彦捐赀伐石修砌。知县王翊立碑。“黄土” 桥 在建康乡,去县治五里。旧架木为梁。明景泰二年,乡人易以石桥。
遐富港口桥 在奉新乡,去县治西七里。藏溪桥 在奉新乡,去县治西十里。正德间凃氏建。隆庆间廖邦全重修,县令陈嶲为之记。温子桥 在建康乡。里人温子镗募人修砌。述济桥 旧名车坪桥,去县治二十五里。里人余琬伐石重建,未竟,次子镇武继成之,故改名“述济。”
冷溪桥 在法城乡,去县三十里。邹姓伐石鼎建。
渣村中港桥 在法城乡,去县治四十里。昔为木梁。元至元二十年,新兴乡邹伯举砌以石,后冲陷,今仍木梁。
碧溪桥 在法城乡,去县治四十里。里人刘元轩伐石创建,刘正三重修。
南溪桥 在法城乡,去县治四十里。义民邹伯玑捐赀伐石创修。
厚田桥 在新兴乡,去县治四十里。
中会桥 :在新兴乡,去县治四十里。
阳塘桥 :在新兴乡,去县治四十五里。
洛觉桥 在新兴乡,去县治五十里。乐安人李兴五伐石创建。
三版桥 在进城乡,去县治五十里。明洪武二十九年,主簿邢敬率众甃砌以石。
古港桥 在进城乡阴村,去县治五十里。黄花桥 在进城乡阴村,去县治五十五里。里人刘《坎八》建。
三仙桥 在进城乡罗坊,去县治六十里。顺治十六年,罗坊、严、罗、邓、王、金五姓修。
治城永济桥 在进城乡,去县治六十五里。福惠通仙桥 ,在奉化乡下保,去县治七十馀里。成化六年本县僧会圆𬨂修砌。
富溪桥 在奉化乡。去县治七十里富溪里。民伐石修建。
天津桥 在县治宣化乡,知县璩《镇海》建,旧名“镇城桥” ,俗呼为“上市桥。”
通济桥 在县招贤坊,通靖安、武宁、宁州路。明正统间,邑人周节建,俗呼“中市桥。”
和丰桥 在县东北,通建昌县路。明正统间,邑人熊兰芳造,俗呼“下市桥。”
蓝溪桥 在县东,宋邑人王度造。
横石桥 在县奉化乡。因石脉过水处架桥。通和桥 在奉化乡。距横石桥百步。里人李正通、正和伐石修建。
畦日桥 在奉化乡右溪,去县治一百二十里。官生蔡辅伐石创建。
黄沙港桥 在县东二里冯田岐岭下。
版桥 在建康乡四十都。
靖安县
东关 齐头山,是山去县四十里,亦平小无林木,更系靖安、安义递驿,是关蔽所在。
“西关 毛竹山” 是山界于宁州,去县一百四十里。树木茂密,地势高险,以下陟上,若登天然,往来者不无疑畏。明嘉靖县簿闽莆黄应征诣宁州,目击其山丛石巨木,有藏恶伤民之忧,令乡民斫斩其木,削平其路,后颇夷坦,过者少释其惧。
南关 乌岚山,是山亦平平濯濯,去奉新昼夜可行,谓之“险”则未焉,但亦关隘屯寨处所。北关 白崖山、洪屏山诸山石势壁立,四面如屏,有凌霄气象。其岑之处,林木丛盛,人但得视而不得取;间亦盗贼出没,虽官兵亦无如之何。此四险,皆四境关蔽所在也。
锦桥 亦名绣谷桥,距县北三百步。
黄石桥 在县西六十里,原书“堂庵” 僧修,后废。嘉靖二十三年,富仁都道人刘智惠、刘传明、余圆珊、道净等,募修石墩木桥。旁创庵院,置袁洞山一片。至罗宅山,南至尖潭,西至骑仑,北至老路。上栽杉木千馀根,以备缉修之计。其修桥颇多,久而不坏,其亦善心之所积也。
瓦桥 在县南十里夏陂都。
长安桥 ,即安定桥。在县十五里夏陂都。张婆桥 ,在县西二十里新兴都。
通化桥 在县南十里夏陂都。
沙港桥 在县西十里盆田都。弘治间,知县张伯祥命书堂庵僧孙明清募修。几三年,洪水冲发,知县张伯祥重修。嘉靖元年后水复发,至嘉靖四十年,道人刘智惠等募民财重修。
临清桥 在县东南。明洪武中,知县曾允中造。市桥 在县西南,即花桥,又名“雷洞桥。” 宋邑人舒邦佐妻闵氏造。
北津桥 在县北一里。宋邑人舒蓬造。
南港桥 在县南。宋嘉定中,闵氏造。
登高桥 在县东南。宋邑人舒选造。
清湖桥 在县西一里。宋邑人舒逸造。
长坑桥 :距县八十里。通武宁县路。
春云桥 在县南门外。明嘉靖末,知县方懋伐石重建。
高湖桥 在县西三十里新兴都。
塘埠桥 在县北八十里忠夏都。
登瀛桥 在县新兴都韶里。陈孝子立。
石桥 在承恩坊
白鱼桥 在夏陂都
武宁县
“贞节” 桥 在县治西,跨腰带水后街。张节妇尚氏建立。
西门桥 在县西门外,跨官塘源水。
沙田木桥 在县治南三里,跨斜滩水。
清隐桥 在县南新开岭。邹喜阳建。
潘步桥 在县南上南乡。叶坤滔造。
“建富” 木桥 在县西四十里,跨太平山,水盛三吉新建。
新学前桥 在棂星门南。
升平桥 在下南乡四十四都。
匡溪桥 垄口桥
卧象桥 在县治西五百步。
登仕桥 在县治东南
看鹤桥 在县治东二百五十步。世传丁令威留迹于此。临溪有树,上有仙鹤,月夜映《水中八景》载《鹤桥明月》。康熙四年,知县冯其世建亭于上。
步云桥 在县治西,跨腰带水。
玉印桥 在儒学前。知县胡东阳辟“青云街” 建,今废。
望远桥 在县西门外,跨官塘源水,一名“西关桥。”
碛溪桥 在县东,跨碛溪水,一名“东门桥。” 五公桥 在县年丰乡高坪市,跨嵒前坑水。陈公桥 在县顺义乡,跨台坑水。
西庄桥 在县顺义乡,跨婺源水。
潭埠桥 在县江阴乡,跨东源水。
上书桥 在县江阴乡,跨下源水。
冠盖桥 在县治南三十步,跨腰带水。
林家桥 在县昇仁乡,跨仙人石水。
黄沙桥 在县治,跨塔头水。
黄桥 :在县治,跨苦田水。
七里桥 :跨七里山中水。
下溜桥 在县下南乡,跨杨港水。
清漪桥 在县顺义乡,跨港西水。
万峰桥 在县上南乡,跨小坑水。
永济桥 在县下南乡,跨白石山水,旧名“黄婆桥。” 明成化十九年,知县冯琦伐石重造,郡人张元祯《记》。
杨柳桥 “在县治” ,跨艾冢豅水。
龙牙桥 在县治,跨南皋水。
谭田桥 在县治,跨三山水。
双版桥 :在县治,跨双乔山水。
苦竹桥 在县昇仁乡,跨苦竹水。
杨安桥 在县昇仁乡,跨黄土岭水。
上坪桥 在县江阴乡,跨许家源水。
双溪桥 在县顺义乡,跨白石源水。
张公桥 在县顺义乡,跨大塘源水。
凤口桥 在县治,跨凤口水。
宁州
伏龙桥 在州治泰市乡,跨秀水。许旌阳逐蛟至此,伏其下,故名。
罗桥 在州治泰市乡。跨下坑水旁有石状若罗盘。桥通奉新县路。宋咸淳元年,里人朱太源造。
清水桥 在州治泰市乡,跨下坑水。宋咸淳六年,朱太源造。
林桥 在州治泰市乡,跨下坑水,通武宁县路。元至正二年,里人林良造。
杭口桥 在州治高乡,跨上坑水,亦名“杭溪桥。” 宋丞相章鉴世居此。
桃溪桥 在州西乡,跨黄桥山,水达通城县路。溪畔古多桃树,故名。
留仙桥 在州西乡,跨黄桥山水。相传晋葛仙翁尝憩于此。
金鸡桥 在州治武乡,跨武乡山水,通浏阳。元里人荣公益造。
玉溪桥 在州治武乡,跨玉峡水。
黄沙桥 在州治安乡,跨里源村,水通毛竹山,历奉新县至本府路,地多黄沙,故名。
鹦鹉桥 在州治西高市,跨秀水南旋。
玉峡桥 在州治南一百七十里武乡。跨山源水。
官桥 在州治高乡,宋王昭造。
郭城桥 在州治泰市乡,跨郭城水。
跨鳌桥 在州治西二里。跨鳌坑之水。下有数石崛突若鳌头,故名。
望莲桥 在州治泰市乡,跨秀水登桥可望莲池,即放生池也。
市南桥 在州治南三十步,跨秀水。
夏公桥 “在州治南五十步” ,跨秀水。
升仙桥 在州治南四十步,跨秀水。
高家桥 “在州治东南五十步” ,跨秀水。
跨浦桥 在南山寺前
行春桥 在泰乡
龙蟠桥 在泰乡
白鹇桥 在泰乡
石株桥 在泰乡
螽斯桥 在泰乡
高桥 在泰乡
袁坑桥 在泰乡
护仙桥 在州治东南二十里,安乡十三都。路通奉新,跨仙源,水屋六间,长六丈,广一丈。晋许逊逐蛟至此,吴猛助之,故名。洪武二十九年,主簿陈德进修。正德二年,南山寺僧明正重修。彭桥 在州治东南三十里,安乡十三都,跨彭源水长三丈,广一丈一尺。路通奉新。其水流经湘竹,合安坪港水。
栖霞桥 在州治南七十五里,安乡十四都。跨毛竹山源水石柱高四尺,路通奉新。其水流至长溪,合安坪水。宋时有僧梦牛募缘造桥。乏砥石,昼夜焚香祝天。忽一夕风雨掣送一巨石于江心,霞光隐映,久而方散,遂为桥柱。长二十丈,广一丈五尺,上建屋二十八间。永乐八年火。《修江八景》,此其一也。
上坑桥 在州治南二里。相去半里,复有一桥。
渡仙桥 在州治南四十里奉乡十五都。扶同桥 在州治南六十里奉乡,跨峡水接两山。
温汤桥 在州治西南一百四十里武乡二十四都。跨温汤水,路通浏阳。元至正间,土人万信可建,长二丈,广一丈。
普庵桥 在州治西南五十里。
东浒桥 在武乡
东桥 在武乡
大感桥 在武乡
天螺坑桥 在高乡
酋坑桥 在高乡三十五都,今废。
上洋桥 在高乡
南姑桥 在高乡
查林桥 在高乡
上坑桥 在高乡
陂坑桥 在高乡
白土桥 在崇乡
马坳桥 在州治西崇乡四十七八都。弘治年间土人重修。
摄坑桥 在崇乡
黄沙大桥 在州治西一百二十里仁乡六十一都。宋咸淳间建。路通平江,跨黄龙山,水流至草鞋港,出平江。长三丈,广一丈,多黄沙,故名。“大石桥 ” 在仁乡。
浆泉桥 在州治西一百二十里西乡六十八都,跨黄龙山,水长三丈,高广一丈,路达通城。宋淳祐壬子,王姓者建。其水下合秀水,旁有迸浆泉,甚清,故名。弘治八年重修。
绾龙桥 在州治西一百三十里西乡七十都,跨黄龙山水,路通平江。洪武三十年,土人潘得源建。其水萦回,中跨一桥,如绾龙然,故名。。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