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八百八十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八十卷目录
建昌府部汇考二
建昌府城池考
建昌府关梁考
建昌府封建考
建昌府公署考
职方典第八百八十卷
建昌府部汇考二
编辑建昌府城池考 府志
编辑本府。〈南城县附郭。〉
建昌府城池 :“唐乾符中,汝南公筑城,周回十里,广一丈六尺,高二雉,露屋一千一百三十二楹,敌楼三十二所,东西门八,南北二门通衢焉。南唐李崇瞻增筑城门四:东曰来远,西曰永丰,南曰祈仙,北曰朝天。敌楼二十有四楹,高二丈有奇。” 宋元丰中,廖恩窃据邵武太守郑郯请于朝,辟城四隅相爽垲地宜作新城,即今治。城周回九里十三武,东叠以石,江流维悍故也。西南北间以甓坚好为称。东门三:曰旴江,曰合江,曰天酒。西二:曰红泉,曰清晖。南四曰祈仙,曰膏露,曰太平,曰安济。北一曰朝天。明初,以西、南北地势卑而城基稍薄,遂并东而改筑之,因天酒门为东门,易名曰《武胜》;红泉门为西门,易名曰《仪凤》;祈仙门为南门,易名“通会” ;朝天门为北门,易名曰“朝京” ;馀门塞之。凡城高以二丈五尺为度,厚丈九尺,基广二丈九尺。但自武胜而南延、通会,厚减尺许;通会而西延、仪凤,高减尺许,基减尺之四;仪凤而北延、朝京,高亦减尺许;自朝京而东延、武胜,基亦减尺许。东壕因江流天造险胜,西南北濬壕,深丈许,广丈四尺,楼橹规制大备。明洪武改元,指挥使耿显忠来镇,作四城楼。正德八年,知府安奎补筑东门瓮城,名曰“固本” ,于城之隅改作四楼:曰盱江,曰“望仙” ,曰“来薰” ,曰“凤山。” 又以江流啮岸,虑及城基,叠石堤之外。县
新城县城池 ,宋绍兴七年置县,无城堞。明正德七年,知县徐绣奏行筑城,暂筑土垣,高八尺。八年,知县黄《文𬸚》承令,因而成之,至十年乃讫工,周回九百馀丈,高以丈六尺为度,厚一丈,基广丈有五尺。铺三十六,门四:东曰望闽,西曰通济,南曰昌文,北曰朝宗。门之上,覆以楼,各四楹,可望候也。
南丰县城池 ,唐开元中,邑令游茂洪奏徙今治,无城堞。明正德“七年,知县莫止筑土墙八百九十一丈。九年,兵备副使胡世宁札付推官赵汉督建今城,周回仍墙之旧,高以一丈八尺为度,厚广一丈,基广一丈五尺,作城楼四,下砌瓮门,东曰聚和,南曰通济,西曰崇秀,北曰庆成。东南瓮高丈有三尺,广一丈;西北瓮” 高减尺许,广减尺之二门外筑墩,高五尺,广三丈,修二丈三尺。知府韩辙按视西北城沿地低,外山高可俯视,非守计也,迺增筑高八尺,凡二十一丈,馀仍旧。立铺四十四所。
广昌县城池 按旧《志》:“土城,环县五里。宋端平中,新城令赵砺夫摄邑事,奉旨筑凿,功未竟而谋寝。明正德八年,知县梁荣、张灿等前后相继缮治。正德十一年迺讫工。周回七百八十五丈,高以一丈八尺为度,厚一丈,基广丈有五尺,铺三十有五,门四,上覆以楼。东曰迎恩,西曰承流,南曰宣化,北曰拱北。”
泸溪县城池 ,城周回五百丈,广八尺,高一丈五尺。门四:东曰“来福” ,南曰新化,西曰“顺治” ,北曰“拱极” ,各建城楼。城外濬壕,广数尺,深称之。
建昌府关梁考 府志
编辑本府。〈南城县附郭。〉
城中澄源桥 在府治敱角楼之南,取“正本自治” 之义,故名。
正俗桥 在府治之西南城县之南。旧名“正俗坊” ,又名上水桥。
雍和桥 在府治之东雍和坊,又名“下水关桥。” 兴文桥 在城北兴文坊,又名“水关桥。”
泮池桥 在府儒学
凤溪桥 在府儒学之右。
五奎桥 在府儒学之左。里人有甯道立、萧原吉、夏泉、夏良胜继登魁元,人以为有兆于桥,故名。
城外太平桥 在东川门外。旧为浮桥。宋嘉祐五年,郡守丰有俊创立石桥十三垒,架屋六十四楹,名“万寿桥。” 以天子诞日,守令于此放生祝寿也。嘉定十三年,毁于火。郡守汪楫、县令黄以太架梁甃石,以通往来。淳熙二年,郡守孟默作亭桥中,曰“广生。” 九年,郡守陈可奉诏立石,戒诞节烹宰。元至元丙子毁,民病涉,构飞梁以济。壬辰,郡侯章公、总管赵公,帅同僚复募建。始构栋宇,高广雄丽。以成宗初嗣位,改名“太平。” 明成化十七年,佥事李辙募修。
皇清顺治乙酉年,毁于火。丙申,郡守刘《道著》、邑令李
正蔚复建。康熙壬寅,桥上市民失火,悉烬无遗。郡守高天爵始瓮为石梁,不立屋宇,制度如万年桥,山川开朗,飞落行人襟袖间。壬子,复为水圮,邑令曹养恒捐资复修。两桥相望,如双虹横亘矣。
通福桥 东二里,跨东江上,以其路通福建,故名。宋咸淳丁卯,郡守方演孙建。元末火于兵。明洪武初,县令张税立石墩八,驾木九层,覆以屋四十三楹。天顺间,水啮桥圮,郡守江浩重修,邑人布政使左赞记。明末复圮。今石墩存三之一。大德桥 在太平桥东,跨干港。明弘治十五年,郡守舒昆山建,名“普济桥。” 嘉靖二十六年毁。二十八年,郡守陈陞、通判胡泽,改为平桥。隆庆元年,邑人罗汝芳重修于干港桥,易名“大德。” 《有联》:“春浪滔滔,江心有路通车马;夕阳隐隐,渡口无人问楫舟。”
龟湖桥 在东三里。宋淳祐五年,知县赵必揆因洪水冲破,造四浮桥,一通福建,一通潭步源,一通龟峰,入大源。然则今之通福桥,其龟湖四桥之一。又按:咸淳七年,武学教谕涂演成龟湖石梁三百尺,是昔之四浮桥,至是始合为一石桥。《正德郡志》疑其即今通福桥者是矣。然通福乃方守所建,与涂谕所建之龟湖,固各为一桥也,今之称龟湖桥者有二:一在东江之东岸,一在东江之西岸,皆居通福桥上游。其所跨之水,皆小溪之通东江者耳,非江东也。岂宋之龟湖桥则正跨东江,后为湮没?而今二桥者,乃旧桥首尾遗址,欤地谶应元建东岸者,桥旁有峰,正当巽位,其水亦为巽水,故堪舆家贵之。
万年桥 东北六里,地名歇洋渡,旧名溢洋渡,今改为万年桥。下有潭曰“乌江。” 宋咸宁七年,武学教谕涂演成龟湖石梁三百尺,乃移湖之旧为梁者舟二十有二,益之五十有二,移置洋溪为浮梁。提刑黄震有《记》。舟梁不知坏于何时。明成化二年,邑人雷显忠作渡舟以利涉,久之舟坏。弘治间,没溺无算。显忠子应春、孙炯再舟之。又甃石崖以屋,扁曰“津馆” ,庇风雨。候渡者割田十七亩为舟馆,修葺,备雷氏三世好义,乡人名为“雷义舟” 云。后复坏。嘉靖十年,邑人同知马玉重建,邑人刘宏复建东岸亭一所,舟一只,赡之以粮。崇祯甲戌,覆溺之祸如弘治时,副使吴麟瑞倡立石桥二十四垒,延石九层,为湖东诸郡冠。时郡守凌必正、推官荆本澈、邑人捐资分襄者,南京刑部郎中邓允淳、湖广兴国州知州崔元登。
皇清顺治丁亥年,始竣厥功,民不病涉。中构一亭,祀
大士像以永镇云
毛坊桥 在城东五里。有亭一所,石路百丈。三十四都民黄金建。
梅溪桥 在东八里,跨石头港口。宋咸淳中建。龙池桥 在东十里,地名“龙池口。” 宋嘉熙四年知县罗端常建。
水溅桥 在东二十里,跨鹿子源口。宋治平中,参军王韶建。
青麻桥 在东三十五里,跨青麻港。宋淳熙二年,知县孙基建。
新村桥 在东四十五里,跨蓝溪。宋淳祐二年,知县赵必揆建。
澳港桥 在东五十里,跨澳港。宋宝祐中,状元张渊微建。
卢公桥 在东五十五里新城县界。宋元符二年,县尉卢知原建。
小竹桥 在东六十里。洪武初里人邓信可建。宝山桥 在东六十里真如寺前。宋咸宁中包克莹率里人建。
官桥 在东八十里蓝田。元大德间,里人张舜
孙建明永乐十年,郡人王忱重修。
东南东湖桥 在东南二十五里。
甯家桥 在东南三十五里。
河西坑口桥 在东南五十五里。三桥俱乡民许时爵建。
东北利水桥 在东北二十五里,跨韩溪。里人单率性募众同建。
禾坪桥 在禾坪段上
郭石桥 在东北郭仙峰下。邑人雷颐、雷谦建。有参议黄清《记》。
遇仙桥 近郭仙峰下。有道士胡古厓于此遇仙。
板桥 在东北四十里,跨河。宋咸宁中,里人黄荣建。
永兴桥 在东北六十里白玗。
欧家桥 在东北六十五里,跨曲涧,明永乐年间单道人建。
水口桥 在封源,邑人雷昱建,尚书张昇“记。” 龙溪桥 ,永乐中郑孟伦建。
雷家桥 在西五里雷家港。宋绍兴五年,判官张伯寿建。
丁家桥 在西五里,通麻源。
江家桥 在西八里,通麻源山谷。宋绍兴二年,判官张博建。
程公桥 元学士程钜夫建,以通麻源藏书阁,故名。
云门桥 跨红泉,通云门寺。学士程钜夫建“云门胜景” 桥,址尚存。
南会仙桥 在南半里旧麻洲渡。宋宝庆三年,侍郎曾颖茂、左司曾颖秀建浮桥,名通济桥。明初,徐了空复因其圮而建焉。同知梁必达增构两楼于桥端,东曰“江山一览” ,西曰“旴江伟观” ,因易桥名曰“会仙。” 今废,复为渡。
迎仙桥 在城南一里,旧名麻桥。南丰州判章深建。中书舍人章文昭、国子生章诏继修之。知府秦夔有《省耕过桥》诗。
乌锥桥 在南二里,跨洪溪。宋淳熙七年,邑令郑起先建。
济川桥 在南三里。郑起先建。
白塔桥 在南十里,跨白溪。郑起先建。
张舟石桥 在麻姑山下,雷昱建,佥事江澂作《碑记》。
三峡桥 在麻姑山
危公桥 在南十五里,跨危家溪,参军王韶建。修公桥 在南二十里。元至正中,里人丘五郎建。
江家桥 在南三十里,跨江家溪,王韶建。通济桥 ,在黎坊。黎伯仲率众建。尚书何乔新《记》。
大安桥 在南三十五里,跨云溪,王韶建。明嘉靖中,知县邹尧臣、令民何立仁重修。有知州郑嵘《碑记》。
安福桥 宋熙宁七年,知军事张子方建。浆溪桥 在南四十五里,跨浆溪,知县罗端常建。
屏峰桥 在南四十五里。嘉靖中,乡人黄辉建。水口桥 在南五十里,跨云溪水口。宋知军事张子方建。
济川桥 在龟峰山下。众水合流湾曲处,其桥门曰“龙门。”
聚奎桥 ,侍郎罗𤣱建。“曾潭桥 ” ,在南七十里,跨曾溪,罗端常建。“嘉津桥 ” ,里人罗宗成建。
吕家桥 在南七十二里,跨厚溪,罗端常建。兜港桥 在南八十五里,跨兜港,在南丰县界。宋咸宁中南丰陈宗礼夫人上官氏建,元末圮。明永乐中郡守卢义建,推官谭述修。
大石桥 在朝京门外。唐广德二年,邑令王昕建。
白土桥 在北三里许。宋嘉定十年,判官黄应辰建。
粲鱼桥 在北十里,近石家庵,里人黄信建。孤桥 在北十里。宋淳祐十年邑令王孔昭建。塌水桥 在北二十里。邑令王孔昭建。
垂桥 在北二十里,邑令王孔昭建。
岳口桥 在北二十五里,跨岳溪上。邑令王孔昭建。
乐平桥 在北二十五里。宋咸淳中,里人张善建。
同济桥 在北二十五里,跨建溪。元人黄仲杰、曾思齐、王允德同建。
潭港桥 近潭山。宋人黄五公建。明洪武间,里人黄信重修。
青麻桥 在北四十里,跨隔溪。旧有桥,雷应春建。
黄公桥 在潭港。里人黄世英建。明景泰间黄仕诚修。万历间,庠生黄廷彦等重修。邑侯改名“绳武桥。”
稠溪桥 跨稠溪。明宣德中,里人危仲安建。“大保桥 ” ,跨小溪,通金谿。里人徐亨建。
南城渡
龟峰渡 黎、旴二水合流处,名“双港。”
杨源渡 乡民黄嵩、朱宇洪建。
界潭渡 近都军铺,里人崔惟一造。
金家渡 、《曾家渡 》近都军。
唐家渡 邑人罗宗成造。
“小津 ” 旧旴江门外黄家林前,今失其处。“北大津 ” ,在北三里弓家傍下。
谢家滩渡 官家渡 即排头渡,邑人引礼舍人王珍建。
昶口渡 邑人锺有贤造。
黄春渡 去昶口五里
《莺骨渡 》、杨家渡 “乡民” 游昱建。
叶家渡 在佩洲西
青麻渡 邑人程彦则建。
硝石渡 往来本县,岁编夫二名,今已革。五里渡 麻洲渡 在通会门外。
敖家渡 在敖坊,里人敖孔文建。
绕池渡 在绕池铺,里人甯山南建。
甯家渡 在良湖
保业渡 地名“鲤湖” ,近保业铺。
新丰渡 :在新丰市。里人吴仲仁造。
浆溪渡 水口渡 :在水口铺。
橙港渡 :“里人” 徐志可造。
新城县
杉关 在县境东北七十里。一名杉岭。两山壁立,耸峭夹道。其关本福建光泽县所筑,内属光泽,外属本邑,为两省咽喉要害视诸隘为最。德胜关 在县南五十里六都马嘴岭下。旧名墈头隘。明守备王址拒战墈头山,为贼所杀。其后知县汤建衡始筑是关,改名“德胜。”
戴家桥 在预备仓前,何庄人建。
荀口桥 因地而名
飞鸢桥 桥久废,又名“飞鸢渡。”
新溪桥 里人李贵真等造。
资福桥 始名“千羊桥。”
五福桥 明洪武初建,旧名“五福渡。”
通济桥 元延祐宁县令王瑄建。
安济桥 宋建而废。元至正间,富民杨英甫重建。
乐土桥
高溪桥 近“乐土” 桥,以高氏居而名。
鹧鸪桥
赤芾桥 在福山下
观兴桥
贤村桥 孔顺昂建
瑞金桥 “里人” 杨邦振建。
导仁桥 俗名“道人” ,县令黄文𬸚易今名。西城桥 。明弘治九年,杨祯祥、薛玉成等建。昌文桥 在南门外城下。
小港桥
平政桥 宋嘉熙中,县令赵砺夫建。
鲤潭桥 明洪武初,县令沙良佐建。
广福桥 “里人” 张思寿建。
西山桥 里人刘思礼、思信、思忠等建。
白羊桥 “里人江碧清建。”
石城桥 “里人汤元玉、朱允恭等建。”
铜湖桥 “里人” 周友员建。
新丰桥 即“南津。” 明弘治甲子,里人邓楷、许式、刘恢、朱萱、许盛同建。
横溪桥 在新丰桥南。邓楷等建。
石磜桥杨溪桥 ,近石硖,陈员韬《遗爱亭》在焉。
《礼义》桥 近“礼义铺。”
百顺桥 一名“仁风桥。”
营溪桥 在洪山溪口。里人罗显建。
七星桥 在福山七星塘。
安济渡 旧有桥,久废。官置渡,岁佥夫二名。孔家渡 ,宋时湮,填为陆。
龙安渡 在龙安圳
南丰桥
济川桥 在县东门外,旧名“通济桥。” 宋黄端亮
记:“南丰据旴江上游,东南有浮梁旧矣。刑部朱公彦始更梁以石,石密水怒,逾年而圮。绍兴淳祐辛丑,水大决,自是桥废者六年。乙巳,端亮来宰是邑,始至问民疾苦,耆老蹙额相告。浮梁久绝,操舟者利焉舣棹,湍流掀舞,浪涛中满,所欲乃已,一不幸则沦胥以溺,端亮为之恻然。值盗发平西,震于其邻,方以军旅之” 事极力保境,欲筹画未能也。明年二月,召匠计之,捐俸缗为邑里倡。
蔓翠桥 宜春门外,跨万岁湖。宋崇宁二年,邑人赵良建。
明月桥 金绳寺前
紫丰桥 旧名“河连桥。” 洪武三十年,县丞吴文仲重建,改今名。
百家桥 艾婆源下,跨兜港。元至元十九年,里人王渊等建。
京桥 枫林市岭下,跨潭水。洪武二十三年,里人丘胜彦建。
小桥 元至正甲申,里人戴云从建。
枫江桥 跨了溪。明洪武十八年,陈信可建。双莲桥 广昌县界,跨紫溪水。明永乐二年,南丰令潘同、广昌令高端同建。
望仙桥 近仙君观,故名。唐开成二年,县令贾谕建。
金仙桥 近金仙寺
廖港桥 地名“溪东” ,宋建炎间里人胡惟甫建。福梅桥 地名“老山” ,元至正二十年建。
萧家桥 元泰定三年,里人萧仲举建。
莱坡桥 元延祐三年,里人余郑社建。
杜村桥 明洪武元年,里人艾仲美建。
东溪桥 地名艾家岭下。明洪武三十年,里人钱得善等建。
杨家桥 跨沧浪港。明洪武三十一年,里人胡均保建。
张婆桥 宋咸淳三年,里人何友文建。
紫云桥 跨紫港水。宋《赵崇嶓书碣》。
石家步桥 跨沧浪港水。宋人卢仲卿建。大南涧桥 ,元至正丙子,知州史文彬等建。洗马桥 地名“长源” ,元人姜得常建。
檀石桥 地名“梅林” ,跨九剧水。明洪武十五年,里人朱士真建。
石陂桥 元至正六年,里人杨秀甫建。
南梗桥 在猛虎寨。明洪武二十五年,里人乐思恭建。
军港桥 元至正三年,里人金三建。
紫溪桥 近紫霄观
三港桥 跨军港水。元至元二十年,里人曾隆等建。
积善桥 “上甘坊” 跨了溪水。元大德三年,里人甘氏建。
澄江桥 程庄头,跨菰河水。明洪武二十年,里入程思古建。
龙池桥 跨九剧水。元至正二年,里人傅旺建。会郭桥 ,世传王、郭二真人相遇于此,故名。宋建炎元年,里妇丘氏建。
小南涧桥 宋绍兴四年,里人吴孟人等建。昭灵渡 宜春门外。元大德三年赵至善造。吴家渡 宜春门外。元至元二十四年里妇吴氏造。
彭家渡 宋绍兴中里妇彭氏造。
候仙亭《义渡 》《坤龟冈》,候仙亭前。
潘家渡 地名蒋源
磨刀渡 世传许真君斩蛟至此,磨剑,故名。元至正中,里人戴云从造。
任家渡 地名“白舍” ,宋景定二年,里妇任氏造。《广昌县》。
吉祥桥 跨金嶂水。南唐昇元年间,邑人刘绍建。
惠平桥 宋淳祐间,令黄应德建。
瑞芝桥 在县治水阁之东。旁有芝生,故名。濯缨桥 在瑞芝桥东。宋绍兴中令葛崇节建。成贤桥 在学之左。宋咸淳元年蓝溪黄澹建。化龙桥 在学之右。《志》载“出状元之谶。” 明永乐中县令高端建。
步云桥 “在水阁” 之西。葛崇节建。
清溪桥 在射圃亭侧。明景泰六年建。
万安桥 在东岳庙前。明洪武十一年建。“株桥 ” ,宋县令谢充之建。
龙湖桥 宋县令刘正重建。
官桥 跨璋水,宋县令朱汝贤建。
揭公桥 “跨大陵水” ,宋景定二年,祝正卿建。
郎君桥 跨秀岭、石雩二水。尝有渔人见石人立潭上,故名。明永乐中,里人曾汝励、唐允敬重建。
竹桥 圮于元末。明景泰元年,里人黄钦义、唐柔义等建。
阑丹桥 地名“庆源。” 明景泰五年,曾汝励建。新陂桥 。明正统十年,里人高秉仁重建,立塔庙镇之。
跨石桥 南唐保大二年,赖居士建。旴姥源流至此始大。
深水桥 明景泰间,丁袭常同高秉仁重建。巴口桥 ,跨璋水。宋淳祐中,令程岩建。
银溪桥 宋居士李邦建,郡人夏良胜《记》。“郭坊桥 跨石雩水” ,程岩建。
杨梅桥 跨龙井水。宋人吴大可建。
厚屯桥 跨旴水。宋庆历二年,里人廖以善建金障桥 。对金障山,故名。
通济桥 在中坊。何椒丘记。
古隔桥 通石城县。明成化间,义士黄璋建。坝上桥 ,跨铁炉坑。水,庠生幸英建。
沙罗桥 在平西坝上。富民宁都曾乔峦建。“茗坑桥 ” ,跨秀岭,曾乔峦建。
宣化《义渡 》员外李乔记。
顺化义渡 旧有顺化桥,元末已废,员外李乔《记》。
揭坊渡 旧有揭坊市,即今县治。
“白田渡 ” 《易》用信造。
《东园》渡 邑人何伯琛造。
《小勋渡 》,民间造。
白水渡 在白水镇
双莲桥渡 :在麟角里。
竹义渡 里人饶希明造。《泸溪县》。
接龙桥 在北门外,为往来通道。先时架木为之,水涨则桥断。天启元年,知县王德纯议派粮甲兴建,桥未完而公以艰去。通判张兆曾署印,因为续钱粮不足,募助以充之。后知县李辰竣工成桥往来利赖。今废。
鹳巢桥 在西门外
椒涧桥 在东隅五里
广济桥 在一都,主簿曾渐建。
赤境桥 在三都
白沙板桥 在十六都
高陂大桥 朱介复纠众建。
鲤鱼桥 在七都。邹继东造。
丁字桥 在十四都南城。邑令苗蕃诗:“山下丁字桥,奇绝更幽古。东与南流合,石梁在中渚。家家竹纸房,飞轮为之舞。轮飞水自舂,不见谁操杵。阔柏次垂杉,苍筠莫可数。驱车且停停,欲访深林麌。却怪陶彭泽,五柳亦幻语。家近盍来兹,胜似桃源谱。”
山溪桥 在十三都。危鉴九建。
真如桥 在十都
潺陂桥 在十都
桐埠桥 在十都,今重建,有记。
余坊桥 在十一都
双港桥 在十三都。邓智余造。
阳公桥 在十二都。丁四可捐赀,鸠众重建。草坪桥 在十一都。
葛坪桥 在十五都。魏以仁等捐赀,鸠各都重建。
茶溪桥 在十三都
马家桥 在七都
欧家桥 在八都。孙奎《记》:“旴” 东北有水焉,其流甚曲,两山夹辅而去,因以曲涧名之。是涧发源闽境,无虑数百派,皆自深谷中穿岩壑出,而西北流,至涧之上游十里,则群派皆会于一。蜿蜒而西五里,乃折而北。至涧东,又折而西,逆旋而南,复回翔而西,若两琼相连之状。乃北流而西,又蜿蜒二十馀里,入于旴水。盖环旴数百里,水流之曲未有若是之奇绝者也。
贵家桥 在七都阳溪
磜下桥 在十一都蒿溪石桥 石壁次李念功捐赀,纠吴云等建。初溪渡 在县北十里,往府通道,岁编渡夫一名。
通福渡 在一都
税溪渡 在一都
潘溪渡 在八都
塔前渡 在八都
建昌府封建考 旧志
编辑明
益端王 祐摈,成化二十三年封,弘治八年之国。性俭约,好书史,工楷篆。享国五十二年,爱民重士,无所侵扰。奸人班明诬昌国通王有逆谋,竟得白。薨,庄王厚煜嗣。庄王孝友忠敬,博敏好学,在位十八年薨。无子,弟恭王厚炫以《崇仁王》进封自奉,俭辞,禄二千石,在位二十五年薨。子载增,不及。王翊鈏嗣。初,恭王以啬久于国,而今王好交当世士大夫,接引如恐不及,天下称贤。王二蜀及益,而《益恭》为尤。
建昌府公署考 府志
编辑本府。〈南城县附郭。〉
府治 南。唐以县治为军治,即郭家山阳也。宋庆历八年,知军事吴某修建仪门以及内寝。绍兴四年,毁于寇,寄治旧太平寺。九年,知军事汪大举即故址稍建便厅。林申、蒋循祖、徐瑑相继营建。黄堂、厅事,丽谯广庑,创建如初。其通判廨,在军治之西。添差通判廨,在军治之南。旧系史华馆。判官廨,在游仙坊之西。录事、参军厅亦在军治之西。司理参军厅在军治之东,司户参军厅在游仙坊之东,司法参军厅在军治之南。元改为路,明改为府,其治皆如旧。宣德四年,并为荆王府,知府陈鼎改建于凤凰山之阳,即城西北隅旧蒙古学也。中为正堂,左附以巨积。库堂之后为穿堂,从以两厢,又后为思正堂,堂下为露台,台前为甬道,戒石亭据其中。左右庑为六曹,吏、户、礼、兵、刑、工、粮房,承发架阁凡九科。外设仪门,门之外,左为司狱司,右为吏舍,又外为门。思正堂之后为知府廨,前为架阁库。龙亭库在西,土神祠在东,制度足伟观瞻。成化二十年,知府秦夔于府门改建鼓角楼,门带小溪,跨马石桥,曰“澂源。” 二十二年,知府胡赞、同知谢英、推官陈易于仪门左建清军厅,右建理刑厅。弘治十年,通判刘泽建粮局于府门外之东偏。十三年,知府舒昆山徙鼓角楼于仪门之南,而别建门屋六楹。正德八年,知府安奎于架阁库南增建通判廨宇,而照磨廨因撤而新之。十年,知府韩辙又置检校廨于知事厅之前。仪门东西添置楣宇,而榜廊则置于大门外之西偏。嘉靖十五年,知府王度以大门逼近王城,乃徙入数十武,其制益壮。二十六年,知府陈公陞以府后火巷旧址为民所侵,乃稽复之。三十八年,知府邓廷猷移推官廨于通判廨之前,经历、知事廨于同知廨之前。隆庆二年,知府沈子木重加修葺。又以寅宾馆缺,乃析理刑厅后为之。若大门之外,左右有“旌善” 、“申明” 二亭,具如初制。
皇清顺治壬辰,兵毁,今改于西大街。
同知署 在正堂左
通判署 在正堂右
推官署 在通判署前。今裁废。
经历署 在旧推官署前。
照磨署 在正堂西
阴阳学 、医学 俱旧在郡治东,即今新察院。明正德八年毁,万历六年知府王之屏复建于北大街,分守道左。今俱废。
僧纲司 旧在天宁寺
道纪司 在元妙观
南城县治 旧治在郭家山南。南唐立建武军,因以郭家山南县治为军治,而改县治于东,即仁平、泉东北也。宋绍定四年火,郡守林申建。元复火。明洪武初,知县孙文政刱。堂宇门廨靡不周备。宣德间,并为荆王府,知府陈鼎乃徙于凤凰山阳郡治之西。中为正堂,扁曰“忠爱” ,收支库附于堂侧。典史厅、承发科在于堂左。后为退堂,前为甬道,戒石亭据其中。左右序为吏、户、礼、兵、刑、工、粮、铺长等房。科序前为监房,中设仪门。大门退堂后为知县廨,左为县丞廨,右为主簿廨,左前为典史廨,而吏舍则列于兵房之后。榜廊在县门外东偏。隆庆三年,大门、仪门及左廊俱毁于火,旋复草建。始者库则编篱为之,狱则筑土为之。至是益圮货财,贮库吏私室,便于侵渔。狱遇春水,墙辄坏,至募居民共守。万历四年,知县范涞重修廨宇,大毕。《前工仪门之外》,《左则有》
土神祠有寅宾馆,又以库狱重务,特设内库、外库。狱则别。轻、重二监,皆以砖石包砌,县治经理于是周密矣。大门之外,左有旌善亭以纪民善,右有申明亭以纪民恶。皆老人劝化风俗、分理词讼之所,故俗称“老人厅” ,而坊乡亦各建二亭焉。
皇清康熙七年,邑令苗蕃修葺门垣,规模宏厂。
县丞署 在正堂左
典史署 在正堂右
察院 旧在南街,即旧景德寺遗址。弘治十五年,知府舒昆山建。中为正堂,后穿堂、联退堂,夹以寝室,设吏牍房于寝室侧。正堂前为露台,为仪门,为大门,至庖湢之所亦备。门之外,左右各为候馆。嘉靖二十八年,以城外飞火尽毁,知府陈公陞重建。四十年,知县甘继忠辟县仓隙地,建书屋于左侧。万历五年,佥事叶九金改为“分巡湖东道” ,而以故道易之。
布政分司署 在粮𡱈之左。弘治五年,工部郎中臧麟隘其制,乃于正堂后增穿堂,筑甬道,设仪门、大门。正德九年火,知府韩辙重建。嘉靖十六年,知府王度即其左小学而改建焉。四十年乃复其旧。万历六年,知县范涞改于北街,即清华道院故址。分巡湖东道,“初在邑西隅,宋为提刑分司,元为廉访分司,壬辰火,明” 初复建。洪武八年改为饶信,抚建分司。二十五年,知府邵惠重建。弘治五年并为益王府,乃改建于北隅府学之左。七年,知府孙伟以其地卑隘弗称,复徙于南隅,即治平寺之故址也。中为正堂,后为穿堂、联退堂,夹以寝室,设吏牍房于其侧。正堂前为露台,为仪门,为大门。嘉靖十六年,知府王度改为“道一书院” ,而以北隅之布政司改建之。四十年,寇乱,议以佥事坐镇兹土,复迁于新布政司,即小学故宇也。以其地犹隘,复撤本府隙地,增其廨舍。万历五年,佥事叶九金改南街察院为之,又即察院左侧书室增造房屋,为书廨外县
新城县治 。宋绍兴八年分县建,治于黎川镇,历明皆仍故址。洪武初,知县沙良佐重建,中为正堂,架阁库附焉,后为穿堂、联退堂。堂之后为知县廨廨,有濯缨池。堂之前两序为六房,中甬道建戒石亭,设仪门。门西为监房,设大门,重以谯楼。成化间,知县吕赞修治之。弘治间,知县段敏新作谯楼。
县丞署 在正堂左
典史署 :在仪门之右。
布政分司署 在县治南。明正统间建。
湖东道署 :在县治南。明洪武八年,知县骆载德建。
府馆 在县治南
阴阳学 附“城隍庙。”
医学 附:“药𡱈僧会司 在净居寺。”
道会司 在鹤仙观
便民仓 在北门外,正德五年建。
大有仓 在县治之东。宋绍兴九年,知县赵公辅建,即“宋都仓。”
常平仓 元末毁于寇。明洪武元年,改为“大有仓” ,知县沙良佐修葺。
南丰县治 。明洪武二年,改州为县,制度因之。中为正堂,后为退堂,架阁库附退堂东。正堂前两序为六房,中为仪门,外东偏为监房,又外设鼓楼。知县廨在退堂后,吏舍在堂西南,皆知县屠懋、县丞李润、吴文仲相继葺建。按旧《志》,在文教里之西。唐开元中,县宰游茂洪徙于嘉禾驿。开成二年,县宰贾谕徙于西里坊。至元十三年,火,复建。十九年,升县为州。知州郝天祐、杨郁后先增建。元末火,其址即今重刱所也。
县丞署 在正堂东
典史署 在仪门左
布政分司 在县治北。成化丙申,知县方显建。湖东道 在县治内。明洪武初,知县程瑞迁建府馆 在县治。
《阴阳学 》附:《药局》
医学 附:“药𡱈僧会司 在保福寺。”
道会司 在灵都宫
丰储仓 正德间火于寇,其基并入于学。便民仓 在县南儒学之东。弘治三年,知县黄燮修。正德间火于寇,其基并入于学。
广昌县,治 。宋。绍兴八年,始析南丰为广昌县,摄县事。南丰丞,宋权署事于顺化坛知县王
珪营建厅宇于揭坊耆,平原近水,恒患之。嘉定甲申,县令建阳刘必端迁之太平冈,毁于寇。绍定己丑,摄令谢充之葺厅事于旧治之东偏。端平甲午,三山葛崇节复加营创。嘉熙丁酉,三山赵希譝继之。廊庑、库圄、谯楼、吏舍,葺理惟备。元至正壬辰,复毁,据于寇。邑人饶秀远克复之,始创厅事于今治。明洪武初,知县侯端建。中为正堂,后为退堂,六曹序列于堂之东西,前直仪门外设丽谯而监房备焉。知县廨在退堂后,皆知县成子祥、张琥、县丞张寿芳后先增葺。
县丞署 在正堂左
典史署 在仪门左
布政分司署 :在县治旧城隍庙之左。知县薛承学建。
湖东道署 :在县治东。洪武九年,知县张琥建府馆 在湖东道之右,知县叶茂高建。
阴阳学 在城隍庙
医学 附药局
僧会司 在清修寺
道会司 在《东岳行宫》。
泸溪县治 。宋元丰四年,贼廖恩据邵武为乱,知军事郑掞请设抚建都巡检使于邑东北之泸溪治以都巡检使,即今邑之地也。治为泸水环流,故得名。元因之。明洪武三年,改泸溪都巡检使为泸溪巡检司,设巡检一人。知县孙文正建司署于巡检使所。累朝相仍,以司盘诘。后因地方隔越,府治一百六十里,山谿险阻,治化难暨。万历六年,知府王之屏、知县范涞议革巡司,设县治,白其状于抚按藩臬诸司,议合,会疏以闻。上下户部覆议。户部奏便,遂得请,仍与县额为泸溪。改巡检司于伏牛市,属南城县署,居县之中原广仁寺故址。隆庆戊辰,寺毁,今署仍其地。万历六年创建,中为正堂,南向,扁曰“忠爱。” 东为赞政厅、仪仗库,西为总册局。左右廊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后为吏舍。甬道中立戒石亭。正堂后为川堂,右为银库。穿堂后为正衙,凡三重。后为思补阁,又后为培龙楼。甬道外设仪门。门左为狴狱,右为土神祠。先是,委官务草创速成,门堂相逼。九年八月,知县陈王廷扩地,移大门远数十武,上建谯楼,甃石两边,各广一丈以入。门外左右建“旌善” 、《申明》二亭。仪门左为寅宾馆、预备仓,改牢狱于仪门右。环署缭以垣墙,周围一百二十丈。万历十六年,知县汪谟以谯楼高压正堂,拆谯楼,改竖于正衙,为“思补阁” ,用砖甃头门,规制卑狭,知县林万梅改造今门,后正堂六房俱颓。天启三年春,通判张兆曾署篆,申请重修。崇祯戊寅年,妖寇毁,知县樊一若重建。己丑寇毁,合邑士民林清吾等醵赀赞成。后衙功,以《渐兴》堂治。
县丞署 在县署东旧公廨地。泸昔未设官,因未设署。康熙八年,县丞孟吉熊莅任,始捐俸特建。而绅士之蠲助、耆党之鸠工,具有成劳矣。典史署 在县署西。旧与县署先后并建。明戊寅毁于妖寇。
皇清顺治十八年,典史全五德“申请设处重建。”
上司公馆 原建北门外巡司旧址。地隔一溪,每遇水涨,往来不便。知县潘元勋改建南关内。戊寅毁,基存。
白玕公馆 :距县治八十里,为府城。取道适中。万历九年,知县陈王廷建。中为官厅,左官房、右吏书房;前为大门,建水次仓于西廊,后废。今议复有待。。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