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958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九百五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九百五十八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九百五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五十八卷目录

 嘉兴府部汇考二

  嘉兴府城池考

  嘉兴府关梁考

  嘉兴府封建考

职方典第九百五十八卷

嘉兴府部汇考二

编辑

嘉兴府城池考        府志

编辑

本府。嘉兴、秀水二县附郭。

嘉兴府城池 不知所自始。按《嘉禾记》谓“唐乾宁中守臣曹信筑。” 《吴越备使》谓“唐僖宗文德元年,吴越武肃王命制置使阮结筑。五代晋天福四年,吴越王钱元瓘拓为州城。宋谓之军城,元谓之路城。” 宋《图经》云:“罗城周围一十二里,高二丈二尺,厚一丈五尺,水旱门各四,门各有楼,门外各置吊桥,跨隍池以通往来。东” 门旧曰青龙,后改春波。西门旧曰永安,后改通越。南门旧曰广济,后改澄海。北门旧曰望京,后改“望云” ,续改“望吴” ,惟澄海水门楼。建炎间,徐明作乱,废子城原有正门曰“丽谯。” 元至元十三年,隳郡县城,罗城、遂平,门楼俱废。元末兵起,诏守臣御防。至正十六年,路推官方叡营筑未就,归入明,大守吕文“燧、谢节竟其工” ,较旧缩三里,高倍于旧三尺,面阔一丈,敌楼二十五,女墙三千四百一十五月,城门楼吊桥悉具。其城下隙地,听民置屋,岁课灰价为缮城之费。隍池周围绕城,其里数较城加四分之一,阔二十二丈,深一丈二尺。嘉靖三十三年,倭寇猝至,知府刘悫修城缮隍。三十九年,知府侯东莱奉檄增筑,改“春波” 曰“澄霁” ,“通越” 曰“阜城” ,“澄海” 曰“迎薰” ,“望吴” 曰“拱辰” ,重建敌楼二十八座。万历初,城渐圮,至四十四年,知府庄祖诲盖造窝铺、箭楼、马坡等项。公辖嘉兴县,管城垣一千一百七十二丈八寸,分为八号;秀水县管城垣,七百八十丈七尺二寸,分为七号。凡八阅月而工竣。天启二年,知县汤齐修筑城堤,及堵

皇清顺治二年,东城楼毁,嘉兴县知县张厥修重建。

十五年,奉檄增高城垛,合二为一。康熙四年,南水门圮,嘉兴县知县林逵重筑子城,即子墙。唐之县治,宋之军州,元之路衙,今之府治墙也。周围二里十步,高厚俱一丈二尺。按《图经》云:“三国吴黄龙时筑,有正门一楼,曰丽谯。” 宋宣和七年,知州宋昭年尝更筑。德祐元年,知府余安裕重修,咨议刘汉杰董其役,且增保障,即今罗城。元至正年,议隳江淮城垒,嘉兴隶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外城并隳,惟子城与丽谯独存。

外县

嘉善县城池 。明宣德四年分县,无城。嘉靖三十二年倭警,巡抚王忬以知府刘悫请,命通判邓迁建,六阅月告成。水门五,陆门四,因其坊之旧名。东曰“大胜” ,西曰“太平” ,南曰“庆丰” ,北曰“熙宁。” 月城、望楼、墩台、窝铺悉具。周围一千四百八十八丈,高二丈三尺五寸,厚连堤二丈二尺,雉堞二千六百六十四,壕周于城,阔六丈。万历二十年,知县章士雅修缮楼台。崇祯十年,知县李陈玉更修。

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方舟《增高并堵》。

海盐县城池 ,唐开元初移治马嗥城,即今治城也。旧本“砖城,明洪武十七年,太祖谕信国公汤和巡视要害,缮城备倭,设海宁卫,委指挥许能率军增筑四门月城,皆以砖石为之。永乐十六年,都指挥谷祥加修。周围六里三十五步,高二丈五尺,池周于城,阔六丈九尺,深一丈二尺。” 陆门四:东曰靖海,西曰望吴,南曰“来薰” ,北曰“镇朔” ,上下相对,各设兵马司。水门三。东濒海,故缺。嘉靖三十二年倭乱,都指挥张𫓧增筑沿海土墙,并敌楼一十六座。敌台二座,在东门之南。北偏。知县郑茂督理。万历中,知县王临亨重筑。天启三年,知县樊维成修。

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毛一骏奉檄“增高并堵。” {{padding-left|2em|澉浦城 在县西南。明洪武十九年,命安庆侯、 荥阳侯委海宁卫千户费进筑城,周围八里一 十七步,高二丈四尺五寸。永乐中,都指挥谷祥 以砖石包砌。正统八年,命侍郎焦宏、参政俞士 悦勘议,令杭、嘉、湖三府备料重修。嘉靖三十五 年,知县郑茂增敌台一十六座,陆门四,西水门 一。池周九里三步,阔五丈,深一丈《一尺》。按:“澉浦系县属。”

镇城故附于后

}}

石门县城池 ,旧无城。元顺帝三十六年,张士诚据西浙,始筑。明洪武十九年,倭寇海盐,诏徙县旧城,城乍浦。天顺中,知县王舆立四门为障。嘉靖三十四年,倭入寇,知县蔡本端奉督抚王忬檄,度地筑城。明年正月,倭觇城未完,突入摽掠,蔡令坐谴去。五月城完,周七里三十步,高二丈七尺,阔一丈五尺,城门水陆各五。三十九年,知县刘宗武建城楼四座,南北瓮城各一,添筑敌楼三十,敌台三,壕周于城,凡八里五十三步。

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李震“加《高并堵》。”

平湖县城池 明宣德四年立。县古齐景乡,无城。嘉靖三十二年倭乱,知府刘悫、知县刘存义奉巡抚王忬檄,筑城凡九里,高二丈五尺,广二丈,周一千六百九丈。旱门五:东曰启元,西曰毓秀,南曰豫泰,北曰丰亨,西南曰小旱门。水门五,西南北各一门,东二据当湖壕,周围阔五丈。嘉靖四十一年,知县顾廷对增设雉“堞并窝铺一百一十二座。”

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朱之翰奉檄“增高并堵。”

乍浦城 在县东南二十七里。明“洪武十九年,命信国公汤和濬池筑城,周围六里三百三十二步,高二丈,厚一丈五尺。永乐十二年,都指挥谷祥以砖石包砌。正统八年,侍郎焦宏勘议,令杭嘉湖备料,协同修葺。景泰三年,都指挥王谦添设城楼四座。嘉靖三十三年,知县刘存义增敌台一十座,旱门四,水门一。池周”一千六百三十丈,深八尺,阔十丈,吊桥四。崇祯十一年,署印知县李陈玉开,设水门一座。按:“乍浦” 等三城系本县属镇,故附于后。

梁庄城堡 县东南四十里。正统五年,巡抚都御史李奎奏建。周八百丈,高一丈五尺,城楼二,角楼四,置兵守御。嘉靖三十三年,倭寇失守,设置哨探。四十年,知县顾廷对申议,移乍浦巡检司居之,后废。

皇清置“梁庄三寨”,哨探如故。

白沙湾城堡 ,距乍浦二十七里。周围一里,高二丈,池阔二丈,深五尺。明洪武十九年,巡检辛得名监筑。

桐乡县城池 ,旧无城,明嘉靖三十二年,倭乱,知县金燕奉督抚王忬檄起筑,周围一千二百丈八尺,厚二丈六尺。城门水陆名。四敌楼、八壕周于城,广六尺,深二丈五尺。以后修葺无考。

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王好仁增高并堵。按《县志》,城

之南门曰《时薰》,东门曰《青阳》,西门曰《兑悦》,北门曰《来远》。

嘉兴府关梁考        府志

编辑

本府。嘉兴、秀水二县附郭。

瑞虹桥 府治前

府后桥

蒸饼桥 府治西南二十步。

馆前桥 府东北,清军馆前。

望恩桥 府治西南三十步。

驿桥 :府治西北二十步。

藕行桥 府治西北二十步。

回龙桥 府治西北二里,水西寺前。

爽溪桥 府治西北二里十步。

“老人桥  。” “召公桥  。” “杜家桥。”

颜家桥  。“百步桥  。” 莲花桥。

通济桥  、“赞福桥。”

庆丰桥 一名“五柳。”

腾蛟桥  。起凤桥  。崔家桥。

“猪儿桥  。” “蟹行桥  。” “县南桥。”

环秀桥 通天星湖

倪家桥  “县西桥  ” 、“湖桥。”

望湖桥  、罗家桥  、安福桥。

北营桥 以上俱在春波门内。

济川桥 旧名“大悲。”

万安桥  、寺桥   、“广平桥。”

“车阑桥  。” “纪桥   。” “韭溪桥。”

“韭緺桥  。” “顾市桥  。” “福顺桥。”

兴福桥

兴贤桥 旧名“过军。”

毓秀桥 以上俱在通越门内。

范蠡桥  。“石灰桥  。” 张公桥。

营桥   。“炒麸桥  。” “南石桥。”

史家桥  、娄家桥  、“寺前桥。”

醋坊桥  。蒋家桥  。宝带桥。

“中正桥  。” “莲光桥  。” 纸行桥。

砖桥   。“竹丝桥。”

毛家桥 一名“熙宁。”

“蔡中郎桥 。” “三板桥  。” “杨公桥。”

斜桥   、“乌盆桥  。” “履鞋桥。”

下桥 :以上俱在澄海门内。

众安桥  。“北寺桥  。” “采莲桥。”

孩儿桥  。香花桥  。安乐桥。

丁家桥  。“菩萨桥  。” 习家桥。

“禅杖桥  。” “《水纂》桥  。” “天庆桥。”

胭脂桥  。陆家桥  。锺家桥。

通观桥  、“寺头桥  ” 、“时顺桥。”

孙师娘桥 、“仓桥。”

焦家桥 以上俱在望吴门内。

宣公桥 相传为陆宣公所建,故名。宋张尧同诗:“祗应裴少保,功业败垂成。往往桥边客,今犹恨未平。”

望春桥

熙春桥 一名“衙前” ,又名“牙前桥。”

放生桥 凡二

盐仓桥 凡二

天马桥 俗呼“东马。” 按《嘉兴县志》,俗名“西马桥。” 驷马桥 ,俗呼“西马。” 按《嘉兴县志》,俗名“东马桥。” 潘家桥。

奚家桥 凡二

“卢家桥  ” “指南桥。”

福成桥 一名“谢家桥。”

“吴泾桥  ” 、“双溪桥  ” 、“会龙桥。”

“务前桥  ” 、“永安桥。”

虹桥 凡二

汪家桥  。春波桥  、梯云桥。

十八里桥 :康熙十四年重建。

“长丰桥  。” “汉塘桥  。” “焦山门桥。”

七里店桥

白苎桥 俗呼“堰桥。”

瀛塘桥  。“新塘桥  。” “马王塘桥。”

万程桥  、“众懽桥  ” 、“和平桥。”

国界桥  。“荐泾桥  。” “鹤道桥。”

塔塘桥  、“五龙桥  ” 、“众德桥。”

日阳桥  。“长生桥  。” 潘家桥。

“山家桥  。” “澄海桥  。” “米市桥。”

吴老桥  、“《西丽桥  》、北丽桥。”

“秋泾桥  ” 、“百步桥  ” 、金桥。

长虹桥  、端平桥  、秀城桥。

陡门桥  、“大有桥 ” 俱在濮镇。

唐桥   、大德桥  、里仁桥。

牛桥   。“殷家桥  。” “偃王庙桥。”

三元桥 旧名“春丽桥。”

银家桥  。“隆兴桥  。” 月河桥。

嘉善县

永丰桥  、“熙宁桥  。” 梅谷桥。

青龙桥  。“吉祥桥  。” “章典史桥。”

新桥 今名罗星

孙家桥  登丰桥

富民桥 今名“小仓。”

大通桥 今名“北亭。”

见龙桥  。华严桥  。会龙桥。

瑞安桥 即“西跨塘桥。”

福星桥  、“界牌桥  ” 、“步云桥。”

孩儿桥  、广济桥  、致和桥。

“跻云桥  ” 、“石灰桥  ” 、“接秀桥。”

大云桥  、“怀远桥  ” 、“迎仙桥。”

登瀛桥  、“谈公桥。”

庄桥 凡二

泖桥   、东林桥  、“崇福桥。”

晋贤桥  、圆明桥  。清风桥。

海盐县

还珠桥 在县东门外,旧名“闻琴桥。”

龙王庙桥

思鲁桥 在县西南三十步。宋绍熙四年建。《徐志》云:“民思鲁令,故名。”

驷车桥 在县西南一百一十步。宋绍熙四年建。

永安桥 在县西南三百步。宋绍熙五年建。兴廉桥 在县西八十步。宋绍熙四年建。在资圣寺前,俗呼“寺桥。”

迁善桥 在县西一百三十步。宋绍熙年建,俗名“管家桥。”

新虹桥

秀远桥 在县西南四里,俗名“天打桥。”

南平驾桥 在县西南四里。

淡井桥 在县西南五里。宋景德二年建。泾塘桥 ,在县西南十里。

庆丰桥

惠人桥 即县右平桥。宋绍兴中,令李直养重修。

新桥 在县西十字街

尚胥桥 在县西十二里,宋大德三年建。

皇清顺治七年重建。有泉眼,水甚甘冽。

玙城桥 在县西十八里。宋绍兴三年建。崇宁桥 ,在县西北七十步。

孝悌桥 在县西六十步。

锦绣桥 在县西北九十步。

新塘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元至正二年建。半逻桥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元至正中建。凤凰桥 在县东北十二里,即冯墺堰。

化城桥  童家桥

思仲桥 旧名“缪家桥。”

安仁桥 在县西一里。《永乐志》云:“元至大二年建” ,今名“虹桥。”

悦礼桥 在县西一里四十步,俗名“广福桥” ,亦名“仓桥。”

绍兴桥 在县西一里五十步西门外。

顺宁桥 在县西二里半西门外,洪武二十一年建。

天宁寺桥 在县西三里。元至正乙酉建,俗名“大栅桥。”

天仙湖桥 在县西五里。元至正二年建。秦溪桥 在县西南三十里,宁海寺前。

陶泾桥 在北门外

通海桥 在县西二十步。

虹桥 凡二

查坟桥 在县西一十八里。

翁董桥 在县西南二十里鸬鹚湖口。

文星桥 旧名“罗星台” ,在县北九里。

石门县

“松老桥  。” “彭湖桥  。” “《大德》新桥。”

包角堰桥 。驿南桥  。语溪桥。

“迎恩桥  ” 、“司马高桥 。” “薰仁桥。”

“青阳桥  。” “钱店渡桥 。” “乌鸦桥。”

五社桥  、游屯桥  、同门桥。

士林桥  、施家堰桥 。玉湾桥。

洪河桥  。万岁桥  。胭脂桥。

“羔羊桥  。” 《思鲁桥  》。《南高桥》。

东高桥  、丁家桥  、“吴桥。”

何家桥  北三里桥 、六里桥。

沈匠桥  南津渡 按《县志》,在县南三里。北门渡 ,在朔义门外。

六里渡 在六里铺

羔羊渡 在县北九里

福严渡 在羔羊渡北。旧有观音堂。

南沈渡 :在福严渡北。

太公渡 在县北十五里。

石门渡 在县北十九里。

钱店渡 在玉溪镇东十里桥北。

平湖县

三登桥  、庆源桥  、福源桥。

“观行桥  ” 、“众安桥  ” 、“长安桥。”

“转塘桥  ” 、淡水桥  。师姑桥。

万安桥  、洪义桥  、广济桥。

龙门桥  、广福桥  、汉水桥。

永平桥  、汉异桥  、利涉桥。

南环桥  、扶行桥  、迎恩桥。

趋庭桥  、儒林桥  、永丰桥。

通泠桥

喜雨桥 今废

桐乡县

县桥   、“皂林桥  ” 、“白云桥。”

长生桥

睹谷桥 一名“都斧。”

晏城桥  。“多福桥  。” “鲍泽桥。”

千金桥  、“东山桥  。” “迎凤桥。”

虹桥   、妙智桥  、万春桥。

永安桥  。“燕子桥  。” 《同情桥》。

陈庄桥  、“秀溪桥  ” 、下庙桥。

青云桥  。登瀛桥  。双溪桥。

白马桥  、来凤桥  、八字桥。

登俊桥  。达道桥  。海月桥。

积庆桥  、馀庆桥  、广宁桥。

德安桥  、兴德桥  、保安桥。

兴福桥  、普济桥  、安乐桥。

石门堰桥

茅家渡 在皂林塘东四里。宋置官渡,岁课净利钱。元明以来,革“净利” 之名,听民自便。

秀溪渡 在皂林秀溪桥西,原名“皂林渡” ,亦古官渡也。

钱店渡 在皂林西七里。

妙智渡 在智妙寺前,皂林东二十里。

嘉兴府封建考        府志

编辑

秀王 赵子偁,秦王德芳六世孙,居秀州。宣和中,会试合格,调嘉兴丞。夫人张诞子伯琮。后高宗乏祠,立伯琮为皇太子,加子偁太师、中书令,封秀王,谥安僖;张氏封王夫人。既禅,称“皇伯伯母。” 光宗立于湖州、秀州立庙建祠临安,如濮王故事。

嗣秀王 赵伯珪,秀王赵子偁之子,孝宗之兄。光宗时,历官太保,封嗣秀王。

沣王 赵师揆,嗣秀王伯珪之子。初除江东提举。宁宗即位,除奉国军节度使。召见,赐肩舆,充万寿观使。嘉定七年薨,赠太傅,封沣王,谥“恭惠。” 和王 赵师禹,沣王师揆弟,由保康军节度使除开府仪同三司。嘉定十六年薨,赠太傅,追封和王,谥端肃。

秀王 赵与择,德祐二年为浙闽广察访使,封秀王。

嘉兴王 朱厚爖,江西淮府靖王赡墺曾孙,庄王祐揆第六子也。嘉靖二十五年封。薨,子《载坰》嗣,以擅婚降封奉国将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