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九百八十八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八十八卷目录
绍兴府部汇考六
绍兴府关梁考二
绍兴府公署考
职方典第九百八十八卷
绍兴府部汇考六
编辑绍兴府关梁考二 府县志合载
编辑诸暨县
义津桥 在县南门外。唐天宝中,县令郭密之建。
太平桥 在县之东门外。旧为浮桥以济。明。景泰元年,知县张钺易以石,长三十六丈,广二丈,五洞。
于溪桥 在县东北六十二里。传为吴于吉所居。
桂华桥 在城中,即“上湖桥。”
众安桥 即“中湖桥” ,亦名“登仕桥。”
“采芹桥 ” 即“下湖桥。” 城中。
茆渚桥
长官桥 俗呼“落马桥。” 宋淳祐中建。
会义桥 在县南一十五里。旧名“白山桥。” 鲤湖桥 ,在县南二十里。
双桥 在乌石溪
祝桥 在县北一十里,原系竹桥渡。明弘治中,邑人傅文魁改造石桥。
新亭桥 在县北十里。原系木桥。明万历中易以石。
古李桥 、“枫桥。”
栎桥 在县东四十里
五显桥 又名“三义桥。”
跨湖桥 在城北五里
永和桥 一名“关桥。”
善感桥 “明万历三十二年建。”
黄婆桥 、邵家埠桥。
千同桥 朱公湖民于潭造,今重建。
通浦桥 朱桥
金浦桥 万历癸卯,刘令光复重建。
宝珠桥 在县西三十里。
茆渚渡 。宣家渡 。黄家渡。
潘家渡 。赵家渡 。华家渡。
街亭渡 、湖头渡 、新亭渡。
蒋村渡 。五浦渡 。马郎渡。
阮家渡 。《丫山渡 》。夏家渡。
横塘渡 。黄潭渡 。湄池渡。
石侯渡
《杨家渡 》今改“梁家渡。”
《晚浦渡 》“东联越郡,西接苏杭。”
馀姚县
陆浦关 、石堰关 今俱废。
丈亭关 长溪关 柱湖关 俱在县东北八十里观海卫。
江桥 在县南门外。宋庆历间,始用木跨江桥之,寻坏。崇宁五年,乃建石桥,名“德惠桥。” 淳熙中易名“虹桥。” 元至顺三年重建,改名“通济。”
黄山桥 在大黄山北。宋绍熙间,名“善政桥。” 元至顺中修,至正间重建。明嘉靖中毁,后复建。桥石柱而木梁。
隐鹤桥 在县东南十五里。唐莫盛携鹤至此,鹤忽隐不见。
战场桥 在县南四里。宋宣和二年,官军与睦寇战于此,因名。今讹为“转粮桥。”
大黄桥 、小黄桥 在县西南三百步许。“新桥 ” 在县西北二十里。旧跨长泠港,曰“长泠桥” ,亦名“方桥。”
客星桥 在客星山北,与安山并,今呼为“安山桥。”
航渡桥 在烛溪湖中,石匮山东。
横河桥 在孤山东北
南门桥 在南门外
仙桥 、司马桥 、杨溪桥 俱在南城外。
登明桥 在县南三十里,由此可登四明山。清贤桥 在县南四十里,以清贤岭得名。观桥 ,在县南六十里。祠宇观侧。
白水桥 在县南
灵星桥 在治东南,儒学之东。宋元丰中建。
石嵬桥 。紫金桥 。项家桥。
“永安桥 。” “竹山桥 。” “横泾桥。”
沙浦桥 、百年桥 俱在县东南。
石碑桥 旁有界石
“赤石桥 ” 、“双板桥 ” 、新墅桥。
石公桥 俱在县东南
剡湖桥 在县东南二十里。剡湖之水,由此而出。
鹤山桥 、上剡湖桥 俱在县东南。
化安石子桥 在县东南二十里。
陆家埠桥 在县东,屡圮未曾修复,今仅架木。界牌桥 在县东,入慈谿县界。
南浦桥 闸桥
黄家竹桥 俱县东,稍折而北。
树桥 在县治西南
清风桥 、“待士桥 ” 、兰墅桥 俱在县西门外。
石婆桥 、长丰桥 俱在县西南。
骢马桥 在县西南三十里。
孙埭桥 在县治西
六浦桥 在县治西。桥内有六浦。
仁寿桥 、“白鹤桥 ” 、黄童桥 俱在县治之西。
曹墅桥 在县西二十里。
九功桥 在县西九功寺侧。
茹墟桥 、景福桥 、长庆桥。
赛公桥 俱在县西
马渚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
青龙桥 跨湖桥 在县西五十五里新湖塘上。
界碑桥 在云楼界
贺墅桥 在县西南三十里。
江口桥 在县西南新坝。中丞周如斗创,复更名“永思。”
西石桥 在县西南,与上虞分界。
济美桥 二一在县西南,周如斗建;一在县北,侍郎谢丕所建。
姚江西界第一桥 中丞陈克宅建,太宰陈有年重修。
澄清桥 在治东。俗讹为“登明桥。” 汪姥桥 在治东。汪姥所建。
升仙桥 在驿之右
射龟桥 、“外射龟桥 ” 、范家桥 俱在县东。
秘图桥 在治北秘图山之右。
“小秘桥 ” 、“桐江桥 ” 俱在治北。
后清桥 在后清门外。明嘉靖三十四年,与黄山桥同毁。万历间重建。
邬公桥 在后清门外五里。邬学使景从所建,土人因以为名。
愈家桥 ,在县北十里。吕文安夫人夏氏所建。宋堰桥 ,在县北十五里。
姊妺桥 在县北二十里,分名之则为“大桥、小桥。” 由潮堰以进河分为二,一进黄清堰,一进低仰堰。
凤仪桥 在县北二十三里。
临井山桥 在县北三十里。
麝兰桥 在县西
《甚荡》平桥 在县西,俗呼为“沈塘饼桥。”
茅家桥
虞望桥 在县西。土人祭赛帝舜庙者相望不绝,故名。
许家路桥 在县北路
大塘桥 闸头桥 在县北路稍东。
章家桥 、“迎龙桥 ” 、“借堰桥。”
四板桥 俱在县东,折而南。
梅龙桥 在县东北梅嶴湖。
陈堰桥 、七星桥 俱在县东。
虹桥 在县东三十三里。
埋马桥 在县东“埋马市。”
彭桥 在县东彭山之北。
匡堰桥 ,游泾桥 ,在县东四十五里。石人桥 ,在县东,近石人山。
后新桥 、拗桥 俱在县治西北。
武胜桥 在武胜门之外。晋高雅之克孙恩于此。
景家桥 在县北十里。明初景星故居。
洪家桥 。“吴家坂桥 。” 《吴家竺桥》。“吴家辉桥 。” “王官人宅桥。”
徐官人宅桥 俱在县北。
太平桥 在武胜门转西十里。
忠襄桥 在武胜门西,毛忠襄故居。
卢方桥 、钱家桥 俱在县北。
姚家桥 。陆家桥 。蔡家桥。
方梁桥 。“赵公桥 。” 《淡畈桥》。
大将桥 俱在县北
双桥 在县北三十五里。宋杨子祥故宅。万安桥 在县北五十里。明谢文正故宅。步云桥 、登瀛桥 在县北。并侍郎谢丕所建。
万石桥 在县北。宋侍郎孙嵘叟所建,赵孟𫖯题。
葫芦桥 、“牵板桥 ” 、剡庄桥。
石鼓桥 、青山桥 俱在县北。
八士桥 在县北兰风乡。
木连桥 在县北
舜桥 在县北,亦名“百官桥。”
旱门头渡 :在治之东。
竹山渡 在治东五里,废。
下陈渡 在县东十里
邵家渡 在县东十二里。
姜家渡 在县东十五里。
仓前渡 :在县治之西。
西石山渡 在县西一里。
兰墅桥渡 在县西六里。
菁江渡 在县西二十里。
夏巷渡 在县西二十五里。
三十里牌渡 在县西三十里。
上虞县
梁湖关 今废
通济桥 在县南一百步,旧名通村桥。宋绍兴中重建,名“通利。” 元至元中改今名。
杨桥 在县南一里,去曹娥庙三十里。世传曹操杀杨修处。
九狮桥 在县东等慈寺前。
姜家桥 在县西五十步。
孟宅桥 在县东门外,其南汉孟尝宅也。百官桥 在百官市,亦名“舜桥。”
学堂桥 在朱侍中庙前。
来庆桥 在西水门内
丰惠桥 在城西,初名“酒腐桥。” 宋令楼杓重建“洞桥” ,易今名。
昼锦桥 在城南新河口。
登仙桥 在城南金罍观侧。
望稼桥 在城西南,俗呼“小八字桥。”
张家桥 玉带桥 、观桥 俱在县西南。薛家桥 在县西南。旁有井,泉最芳洌。
胡家桥 近便西门内,有小斗门,泄水东注,今塞。
浴堂桥 在县东北
鹅鸭桥 在县南
佛迹桥 在县南,俗呼为“李打镴桥。” 石塔至今犹存。
钓桥 有四一在东门外,年久崩圮,同知孙鲁捐赀重建,名曰“永安桥。” 一在西门外。一在南门外,巽水庵右,岁久圮坏,义士王敏改建。一在西南门外。
探春桥 在东门外,跨河。
明德观桥 在县东门外。旧观前有日新桥,杨仇香所建,俗呼“杨公桥。” 既圮,至元乙酉,吴道山居士舍钱同、道士丁信立等募缘重建洞桥。今废。
陈大郎桥 在县南二里许。下有闸。
包村桥 、西石桥 俱在县东南。
青云桥 在县东门外龙王堂之侧。旧名思贤,即闸上桥。宋时初建,名曰“德政。” 后尹王璘重建以木,易曰“思贤复圮。” 元至正乙未,邑人杜致甫倾私橐架石梁,尹林希元又名杜公桥。桥北作楼居,为迎送之地,废久。明万历丙戌,令朱维藩北构文昌,南新奎文,复创桥其间,以“青云” 名焉。今又名联登桥。后又倾侧几废石,“或断缺往来危惧。”
皇清康熙九年,重建,今名“联登桥。”
清水闸桥 在县东旧通明堰侧。
谢家桥 在旧通明堰五里许。
李家桥 、戚家桥 俱在县东。
东黄浦桥 在河北
任家汇桥 、落马桥 俱在县北。
东望桥 在县东北新通明坝。
五云桥 即唐家桥,在县东北。
寺下桥 、“王家桥 。” “陈哨桥。”
镇虞桥 俱在县东北
知果寺西洞桥 在北岸之侧,内有“大姚山石桥。”
永庆桥 在县西门外,跨河。
西黄浦桥 在县西门外三里许。
华渡桥 蔡墓桥 俱在县西,跨河。
昌福桥 在县西
黄家桥 在县西十里,通孙家湖水,出运河。黄公桥 ,在县西二十里,通皂李湖水,出运河。徐义桥 ,在县西。
大板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通皂李湖水,出运河。
永乐桥 在梁湖镇
板桥 在县南门外五里许。
普济桥 在县西南。里人捐赀以建,约二十馀丈。知州丁时捐俸金五十两构桥庵。亦名“普济庵。”
杨婆桥 在县西,即通济桥。十八、二十、二十一都。群水聚流,撼激汹涌,过者病涉。里人丁照倡义构建。
利济桥 在县西南,即杨公甽。
韩吕叶桥 。“厉婆桥 。” 管村桥。
蒋家山桥 十五板桥 。章家桥。
宝泉寺桥 俱在县西南。
沈家石埠桥
管溪桥 俱在县东南
太平桥 在县东南炼丹石山下。
虹桥 在县东南
北门桥 、元贞桥 俱在县北门外。
狗颈桥 在县西北,今废。
马慢桥 在孝闻岭之北。相传宋高宗过此,马不进,故名。
和尚桥 ,在县北破冈坂。永丰桥 ,在半山西南。
小越桥 在小越市
横山桥 在伏虎山北
栗树桥 在县西北
大夫桥 在县东北五夫镇。
分金桥 在县西北戒德寺侧。
嵩城桥 在县西北
闸桥 、永昌桥 俱在西南门外。
黄家埠桥 在县南
合清桥 在县南。东西两溪合流处。洪水泛滥,时则波涛冲激,桥梁屡坏。里人周衮倡首构石造桥,分为三洞,以泄其流。
双溪桥 在县南
来学桥 在县西南,系永泽书院前。
跃龙桥 在县西南。县令朱维藩建。
“南津 ” ,《水经注》“孔灵符遏蜂山前湖以为埭,埭下开渎” ,直指南津。
梁湖渡 在县西曹娥庙前。渡夫三名。
百官渡 在县西百官市口,渡夫二名。
蒿陡渡 在县南,渡夫一名。
上浦渡 在县南,旧名“罗家渡。” 《渡夫》一名蔡山渡 ,在县南。
浦口渡 在县南,即丁村渡。
沭憩渡 在县南,一名“木溪。” 以上渡夫各一名。昔王子猷访戴安道,在此回棹。
青山渡 在县北,渡夫二名。
杜浦渡 在县北。渡夫二名,凡设渡九所,夫一十四名,而民间私渡不与焉。
嵊县
子猷桥 在县东五里。晋王徽之子猷返棹处也。《世说》:“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傍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谢公桥 在县西一里,因“康乐” 得名。桥下沿溪陡门。
西门桥 在县西门外。明弘治中,邑民王汉二自捐千金甃石桥。垂成,洪水冲坏。嘉靖二十四年,知县谭潜因旧迹益以梭墩十四。上横架石梁,可通舆马。
《皇清》洪水冲激,墩坏。康熙七年,知县张逢欢、县丞胡
玒典史毛鼎铉捐俸,邑进士尹巽助银,延僧明道募助修葺。九年大水墩坏。
大桥 、三板桥 ,俱在东隅。
南门桥 在南门外南津渡,当南北通津。元末有浮桥废。明弘治十年,邑人夏雷上书知县,请复之,不报。嘉靖二十六年,知府沈檄县造木桥寻圮。万历元年,知县朱一柏置渡船二只,渡
夫二名,每年修理与工食银共一十四两四钱,俱派入《条鞭》内。三十六年秋七月,邑进士周汝登请知县施三捷建今桥。石墩石梁长亘里许,广厚通舆马,一名“施恩桥。” 知县王志逵、县丞王文运修之。天启间推官李应期、崇祯间知县方叔壮相继增造,复为怒涛冲坍,行人病之。
皇清康熙间,知县张逢欢、县丞胡玒、典史毛鼎铉连
年修葺
文昌桥 在朱公河口
蒋家埠桥 在县东三里。明万历间,甃石为洞,下可通舟。上斸石栏,人称“花桥。”
谢灵桥 在县东五里,以谢灵运得名。明成化间,知县许岳英重修。
许宅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
晋溪桥 在县东三十里。邑巡检姚顺建,一名“会龙。”
济渡桥 在县东七十里。明景泰间,县民王汤仲建,有屋五间。
通济桥 在县东七十里陈公岭下。
金山桥 在县东八十里。上有廊屋。
上碧桥 在县东南十里。邑人袁国望建。直渎桥 ,在县东十里。
和尚桥 在县东十里
清石桥 在县东三十里。
萃灵桥 在县东七十里。
瑞昌桥 在县东七十里。
三板桥 在县东南七里。
姚家桥 在县南十里
石佛桥 在县西二里
道堂桥 在县西十五里。
千村桥 在县西二十里。
弘士桥 在县西三十里。
积善桥 在县西四十里。
三转桥 在县西四十里。
方桥 在县西六十里
西金桥 在县西六十里。
应家桥 在县西五里
浦桥 在县西十里
江田桥 在县西十五里。
高古桥 在县西二十里。
宋家桥 在县西三十里。
钱神桥 在县西三十里。
杨神桥 在县西四十里。
茅岸桥 在县西八里。邑人马元宰重建。梅涧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
胡村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
阮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阮肇遗迹》。张文珊、张公泰重建。
五马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张氏宦显,有“五马” 之荣,故名。
魏家桥 在县西三十六里。
周郎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
新桥 在县西四十五里。
山头桥 在县西七里。马元宰建。
倪家桥 在县西二十里。袁思皋建。
相家砧桥 在县西三十里。
瓦窑头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
十五板桥 在县西四十五里。
新官桥 ,在县西十五里。桥首有庵,暑月施茶。广陵桥 ,在县北一里。
独松桥 在县北十里
了溪桥 在县北二十里。
碑山桥 在县北二十里。
王沙桥 在县北三十里。
强口桥 在县北三十里。
打石桥 在县北六十里。
长桥 在县北六十里
蒋岸桥 在县北七十里。
杨公桥 在县西北一里,以杨公简得名。洗履桥 。招隐桥 在县西北一十四里,跨逵溪上下流两桥皆戴逵遗迹。
广抗桥 在县北二十五里。望仙桥 在县北四十里。旧名“嶀浦桥。” 明万历元年,主簿吴祺重建。崇祯五年,山阴胡氏易址徙建,去旧址十步。后石桥为洪水冲断,布以“竹木,屡修屡坏,行人病之。”
皇清康熙六年重建。
沐恩桥 在县北六十三里。旧为木桥。明弘治间,邑人郑岳甃以石。
东津渡 在拱明门外三里。俗呼“下东渡。” 南津渡 在应台门外。宋时置浮梁,年久而废。
后置两舟为渡,今有桥。
西津渡 在来白门外。旧置二十五船为航,后废。今有桥。
浦口渡 在县东十里
黄泽渡 在县东三十里。
胡塍渡 在县南十五里。
茶坊渡 在县南二十里。
茅岸渡 在县西八里。有桥。
山头渡 在县西七里。有桥。
孟爱渡 在县西十五里。明正统间,孟知县文尝劝农于此。今有桥。
倪家渡 在县西二十里。有桥。
求家墈渡 在县西三十里。有桥。
瓦窑头渡 在县西三十五里。有桥。
横店渡 在县西六十里太平乡。
竹山渡 在县北十里
三坠潭渡 在县北三十里游谢乡。明知县王渊舍船为渡。有田地以给舟人。今废。
白沙渡 在县北五十里。
黄石渡 在县北四十里。
新昌县
石桥 在县东七十里
司马悔桥 在县东南四十里,一名“落马桥。” 唐司马承祯隐天台,被征至此而悔,因名。
古松桥 在县东北二十里。当台、宁三水交冲之地。
潘家桥 在县东北半里。
回澜桥 在吕水因处,内有半亩塘。
三溪桥 在县西十五里,邑人吕天章建。观政桥 在县西门外。
西郊桥 在县西门外
石鼓桥 在县西五里
镇洋桥 在县西五里
钟楼桥 在县北一里
渡王桥 在三十九都
广济桥 在七都
栖雾桥 在二十一都
迎仙桥 在二十都
丁公桥 在县南三十里。
怀仙桥 在县西四十里。
天姥桥 在县东五十里。
皇渡桥 在县东七十里。
平川桥 在县东五里
渡津桥 在二十都
桂香桥 在二十都
步云桥 在铜坑
坑西桥 在三十四都
小茅桥 在县南四十二里。
黄泥桥 在县西二十里。
济川桥 在县北溪。邑人潘复宠等建。有“济川庵” ,置田赡僧以守之。
光霁桥 在县治内东北。
三溪渡 在县之西十二里许。有石桥跨于其上。
柘溪渡 在县十里,近天台。
绍兴府公署考 通志县志合载
编辑本府。〈山阴、会稽二县附郭。〉
府治 ,据卧龙山中峰东麓。周为越勾践宫。隋为越州治。唐为浙东总管府治,又为节度观察厅事,又为义胜、威胜、镇东诸军治。钱镠平董昌,昭宗以越授镠,又改镇东军治。宋高宗建炎三年,幸越州,以州治为行宫,移州治于大善寺。五年,升绍兴府,仍为府治。宋亡,治毁。元改为路廨,又改为江南行御史台,迁路廨于宋提刑司。明洪武二年,复以御史台为府治。
清军同知 :在正堂西。
管粮通判 在正堂东
水利通判 在正堂南
经历司 照磨所 俱在治内。
山阴县治 在府治南承天桥东,宝林山麓,即宋上、下省马院故址也。中为正厅,左为幕,右为库,左为册库。正厅南甬道中为戒石亭,东西厢各为吏廊。戒石亭之南为仪门,门之外东南上。
为土地堂,为宾贤馆;西上为攒造所,今废。东下为盐仓,西下为狱,直南为大门。门之外,东为旌善亭,西为申明亭。亭之南侧各有榜廊。大门正南为屏墙。正厅后为冰蘗堂,堂之东为退思轩,西为洗心轩,后为知县廨。廨之前,逼治厅,左有门,中有厅,后有寝室,旁有耳房。寝室之东,旧故有楼。
县丞署 ,在正堂东一百一十步。
典史署 在正堂西北一百一十五步。
察院 在县治东北二里。本射圃基。明嘉靖十九年,御史王绅檄知县许东望建。
布政分司 即守道衙门,在县东南一里,明建。
皇清康熙六年裁缺称为“南司”,以备行台。康熙八年,
暂为协镇公署
按察分司 在县治东北一里许。即宋浙东提刑司故址。明末废。
皇清康熙九年,因安插海上投诚人,造营房百馀间。
两浙都转盐运分司 在县治东一里。元大德二年建,即宋录事司故址。
三江巡检司 ,在县东北四十里。三江城北。白洋巡检司 ,在县西北五十里。
僧纲司 在大能仁寺内。
道纪司 无常所
阴阳学 、医学 并在“紫金坊。”
预备仓 旧《志》云:在县东北二里,即泰积库故址。今仓在妙明寺之东,或即旧时便民仓。养济院 在县西北三里锦鳞桥西,即宋浙东贡院故址。
会稽县治 在府治东北。南北朝陈氏开县建治后省入山阴。宋复置县,仍旧治。明洪武间,知县戴鹏重建。成化间重修。正德四年,陈玉又修。正厅三间,名“牧爱堂。” 幕厅一间,后堂五间,西为册库。耳房一间,穿堂一间,戒石亭一座,两廊十六间,盐仓三间,土地堂一所,狱一所,仪门三间,外门三间,旌善亭一间,申明亭一间、牌坊二座,客厅三间,名《宾贤馆》。
县丞署 宋在东大“德政坊” ,今在知县衙东。主簿署 在知县衙西。
典史署 宋在县东三里灵氾桥,今在正厅东。曹娥场盐课司 在东关驿南,隶两浙盐运司。常丰二仓 在沥海所,隶馀姚县。
外县
萧山县治 ,北负北干山,南俯菊花河,西距萧山一里许。宋天圣四年,令李宋卿建。有堂、有楼、有阁、有亭,寻亦废。明成化十三年,令吴淑重构。其制:中为治厅三间,曰“忠爱堂。” 治厅东掖有幕厅。厅之后为后堂三间,曰“协恭堂。” 由厅甬路而南为戒石亭,戒石为黄山谷书夹。甬路东西为吏廊,东廊为吏房、户房、礼房各三间。西廊为架阁库一间,为兵房、刑房、工房各三间,为承发房一间。其西廊之后为吏廨楼房二十间。戒石亭之南,为仪门三间。仪门外左为土地祠三间,旧在礼房侧。明嘉靖四十一年,令欧阳一敬移建于此,亦为收粮所。右为请益堂三间,有披廊。嘉靖四十三年,令赵睿建请益堂。南为狱厅三间,房七间,又南为谯楼三间,楼下为门,门东西为榜廊,久圮。
皇清康熙五年,令贾国桢捐俸缮葺门堂,廨宇焕然。
一新今复圮
县丞署 在知县廨东
主簿署 在知县廨西,今废。
典史署 在治厅东南
浙东道行署 在县治北运河北岸。旧为预备仓西隙地。明嘉靖十一年,令张选建,今圮。府馆 在治西南百五步。明天顺间建,其制与东西司等。久圮未葺。
东司 即按察分司,在治东二十步,明洪武二年建。
西司 即布政分司,在治西三十步,今圮。工部分司 ,在治东南一十五里单家堰,明嘉靖年建。
渔浦巡检司 在治南三十五里。
西兴场盐课司 在西兴镇运河北岸。
钱清场盐课司 元至正间,改兴善寺为搬运米仓。明初,更以今名。
驻节厅 在中马埠。旧止一间。明嘉靖三十四年冬,延毁于火。令魏堂易阴阳官田坛基地益之。为厅三间,东西披屋各二间,门楼一间。周围缭以墙垣,临河砌石为阶,凡十三级。
医学 旧在“惠民药局。” 训科一人。明洪武十七年建,今废。
阴阳学 在治厅东三间。明令萧敬德建,训术一人。洪武十七年建,今废。
僧会司 ,在祇园寺,僧会一人,明洪武十五年建。
道会司 在城隍庙。道会一人,明洪武十五年建。
预备仓 在浙东道左。明洪武二十四年,令姜仲能建。昭名、桃源、夏孝、由化四乡各一所,总设仓官一人。弘治十年,令邹鲁以各乡异处,积散非便,乃官卖以易地,并置于此。
存留仓 在治厅东侧。万历十四年,令刘会因仓废,改建为考政所。
便民仓 距治北二百步,运河北岸。明正统元年建。
养济院 宋名“居养院” ,元名“孤老院。” 在治西社稷巷,旧为射圃亭。明成化十三年,令李巩改建。今已倾毁,其地多被近地民人侵没。
诸暨县治 在长山东。秦时开县建治,其后升降不一。宋建今治。元升为州,后毁。明洪武三年,复为县治。知县田赋重建,后倾圮。正统己巳,复遭回禄。知县张钺再造之。至正德己卯复圮,知县彭莹重建。崇祯十六年又圮,知县钱世贵再建。
皇清顺治丁亥九月,山寇猝至厅庑,门楼一夕尽毁。
至康熙庚戍,知县蔡杓捐俸建造,先立仪门、谯楼,而堂署以次修举。
县丞署 在县库西,旧属主簿衙,今移建主簿署 旧县丞原在幕厅东,因主簿衙裁去,遂移。
典史署 在仪门内东
布政分司 在登仕桥西,即南司。
按察分司 在东门内,即北司。
府馆 “面泮池” ,西向。
税课司 在县南。明洪武初设。正统己未裁革。课程本县带办。
医学 旧名“惠民药局” ,县前西街。明洪武甲子设。嘉靖三年,知县朱廷立重建。
阴阳学 在县前西街,明洪武甲子设。嘉靖三年,知县朱廷立重建。
僧会司 明洪武甲子设,在智度寺。
道会司 明洪武甲子设,在东岳庙。
永利仓 明万历己未,知县刘光复以暨岁苦旱涝,置官田若干亩,岁取其息,贮之馆中,以备赈济。
预备仓 在城隍庙侧
东仓 在枫桥
西仓 在灵泉
南仓 在长浦
北仓 在花山
便民仓 一在县东永寿寺,一在三港口江南埠头。
养济院 《旧志》:“在彩织坊。” 明永乐间建城北一里,房二十馀间。
馀姚县治 ,宋建,后毁于兵。元皇庆中重构,中为治堂,东掖南下为幕厅,西掖为县库,又西为库书房。由治堂甬路而南为戒石亭,亭南为仪门,左右耳房为吏廊。尽东廊之北,稍东为寅畏堂。仪门外旧为东榜廊,西榜廊东为寅宾馆,为土地祠,为申明亭。西为狱,为旌善亭,其前为谯楼。治堂之后为川堂,川堂之后为后堂,左为仪仗库,右为架阁库。先为册库,架阁在幕厅侧,今并于此为“须知房” 、“仪仗库” ,其前为茶房。由川堂出东便门,折而北为銮驾库。
县丞署 在正堂左
主簿署 在正堂右,今改“丞署。”
典史署 在县丞署前
察院 在县东北百步许。旧为布政分司,明嘉靖中改为之。
布政分司 在县东三十步。旧为府馆,明嘉靖十九年毁。明年,通判叶金署县,改建。
按察分司 在县东门内。由布政分司折而北,凡五十步。今废。
石堰场盐课司 ,在治东北二十里。
阴阳学 旧在齐政门外之西。
医学 在治东五十步
僧会司 无定处
道会司 无定处
便民仓 在治西南一里二十步许。
常丰仓 五所一在临山卫,一在会稽之沥海所,一在三山所,一在慈谿之观海卫,一在定海之龙山所。
预备仓 五所在县治内,为“中仓” ,馀在各乡。养济院 在龙泉山右。
上虞县治 ,由秦、汉至六朝,皆在百官。唐长庆中,始移置今所。宋建炎己酉火。嗣后屡有兴废。
皇清顺治三年,令朱应鶤鸠工更新,后圮。康熙十年
重加鼎新
县丞署 :康熙十年重建。
典史署 即旧主簿署
布政分司 在启文门外,即南司,今废。
按察分司 在县东北一百步,即旧北司,今废。公馆 在县东一百步城隍庙东侧,久废。鹅山公馆 在蒿坝南,今废。遗址尚存。
梁湖坝巡检司 在十都百官市,旧在梁湖。明洪武戊寅,江潮冲圮,移置百官驿故址。
黄家堰巡检司 在七都会稽延德乡界。庙山巡检司 在五都夏盖山相近。
梁湖坝 在十都梁湖。向无廨舍,坝官假民居署事。
税课局 在县南一百步,今废。
阴阳学 ,在县南一百步。即税课局故址。医学 未载处所。
惠民药局 在县前西偏。今改为“社学” ,即古小学。
僧会司 在等慈寺
道会司 在明德观方丈。
便民仓 二,一在西门外,明嘉靖间,令李邦义移置等慈寺东,一在驿亭堰。
预备仓 附“便民仓” 内。
米仓 在县门内,今废。
际留仓 在县治西庑,今废。
常平仓 在县仪门东南,今废。
养济院 在南门外
嵊县治 在剡山南,鹿胎山之麓。汉三国时吴县长贺齐所卜,因高为址,历坡而升。旧有德星堂、东园、四山阁遗迹。宋嘉定八年,令史安之增建,有霞书堂、诏旨亭、颁春亭遗迹。元达鲁花赤高闾为东厅,尹仇治作后堂,冷瓒作谯楼。至正二十年,尽毁于兵火。明初,主簿张安道、知县江兰有建。天顺中毁,知县王琦建,未备。成化、弘治间,知县李春、许岳英、刘清、臧凤、徐恂,县丞帅玠、方𤣱相继营葺,规制乃全。中为治厅三间,南向。元至正间毁。洪武三年,主簿张安道建,复毁。知县王琦建小厅。弘治元年,县丞帅玠改建额曰“牧爱堂。” 万历间,知县万民纪更曰“节爱。” 知县王志逵又更曰“亲民。”
皇清顺治四年圮,知县罗大猷重建治厅东为“幕厅。”
三间:弘治二年,知县夏完建“后圮。” 嗣后续有修葺,规制大备。
县丞署 ,在县廨东。旧在县东南七十步清纪坊,有“日哦轩。” 宋嘉定八年,令史安之徙今所。典史署 ,在县治西,旧在县东南百步旧丞廨东。
布政分司 ,在县治南一百一十五步,今废。按察分司 在布政分司折而东。明知县许岳英建,后火。知县刘清重建。
府馆 ,在两司前二十馀步,许岳英建。
代驿馆 在望台门转而东,旧名“驻节亭。” 明嘉靖间废。万历五年,谭礼重建,改名“敬亭。”
公馆 在县北六十里,故税课局址。明弘治间,知县徐恂建。
阴阳学 “明洪武十五年设,今废。”
医学 、惠民药局 俱在县治前三十步街之西,明洪武十五年设。
僧会司 在惠安寺
道会司 在桃源观
预备仓 在城隍庙左,又名“城隍仓。” 东、西、北三面有廒,东十间,西十间,北四间。明弘治间圮。知县徐恂重建。崇祯十六年,知县蒋时彦改北廒为正廒。
便民仓 二一在县北五十五都三界,今圮;一在县西养济院右。
义仓 四一在县东六都,浦口;一在县西四十六都,一在县南一都,阮庙;一在县西北二十九都,《西清》。
常平仓 一在丞廨前,旧典史廨址东。
养济院 在来白门西。明成化间,知县李春、许岳英、徐恂相继增葺。有正厅三间,扁曰“施仁。” 今圮,有住房十一间。有门,缭以垣,直三十一丈,横一十丈。
新昌县治 在五山乡南明山后,即石牛镇,钱镠王开设。宋太平兴国中,知县张公良创立治
所,宣和三年毁,绍兴十三年知县林安宅重建。元至元十六年毁,二十八年知县完颜从忠复建,至正末毁。明洪武元年知县周文祥又鼎新之。其规制:中为公厅,厅前为露台,后为穿堂,有爱竹堂,废碑存。后为龙亭库,夹以两楹。堂左为幕厅三间,右为耳库房。明知县田琯重修。南有戒石亭,有黄庭坚石刻。东西两“旁各为吏廊。”
皇清知县刘作梁新建戒石亭,南为仪门三间。仪门
两旁东上为土地祠,三间;东下为寅宾馆,今废。西上为县监,七间;直南为大门,上为谯楼,五间。大门外东为旌善亭,西为申明亭,各一间。正南为屏墙,公厅后为正衙。
县丞署 在正堂东北,今废。
典史署 在县丞署南
按察分司 在县治东
布政分司 在县治西
按台公馆 在县东五十里天姥寺之旁,今废。阴阳学 医学 在县西一里。
僧会司 在宝相寺
道会司 在崇真观
预备仓 在县西
际留仓 旧在县仪门外,知县田琯以为不便于民,合并于预备仓。
养济院 旧在县西文昌坊,后徙于城西一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