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九百九十一卷 |
第九百九十一卷目录
绍兴府部汇考九
绍兴府祠庙考二〈寺观附〉
职方典第九百九十一卷
绍兴府部汇考九
编辑绍兴府祠庙考二〈寺观附〉 府志
编辑本府。〈山阴、会稽二县附郭。〉
大能仁寺 在府南二里许。晋建,号祇园寺,后废。吴越王时复建,号圆觉寺。宋咸平六年,改赐承天寺。政和七年,改为能仁寺。是岁诏建神霄玉清万寿宫,以僧寺壮丽者改建,而越以“能仁” 为之。建炎中,复为僧寺,仍名“能仁寺。” 元初毁,至正间重创。
小能仁寺 在府西北二里。宋开宝六年建。太平兴国二年,吴越给“地藏院” 额,后改今额。明万历四年重修。
宝林寺 。宋元徽元年,制《法华经》《维摩经》疏。僧遗教等与法师惠基于宝林山下建寺,名宝林寺。唐会昌中废,乾符元年重建,改题为应天寺。宋乾德初,建塔九层,高二百二十丈,号应天塔。崇宁三年八月,诏改崇宁万寿禅寺,又改崇宁为天宁。绍兴七年,改报恩广孝禅寺,俄又改广孝为光孝。明永乐十一年重构。嘉靖三年复建塔。隆庆末,塔将圮,万历六年募缘修之。
大善寺 在府东一里。中有七层浮图。梁天监三年建。宋庆元三年,寺塔俱毁。明永乐元年僧重修。
光相寺 在府西北三里许。晋义熙三年,宅有瑞光,遂舍为寺。安帝赐“光相” 额。
至大寺 在府北二里。元至大四年建。
戒珠寺 ,在蕺山南,晋右军王羲之故宅。天王寺 ,在蕺山东麓,寺后范蠡祠。后唐天成四年,吴越王钱镠梦神人求祠宇,或言“祠本古天王院,有鱼池,因建天王院。” 建炎末毁,绍兴中再建。
开元寺 在府东南二里,五代节度使董昌故宅也。后唐长兴元年,吴越武肃王建寺,有大钟重数千斤。建炎庚戌毁。后虽兴葺,然未能如初。今以为习仪祝釐之所。
长庆寺 在府东南一里。唐永徽二年建,即竹园寺。
杏花寺 在府东南四里。周显德二年建,号“法华忏院。” 后改旌教院,因植杏甚茂,故名。
大中禹迹寺 在府东南四里许。晋义熙十二年建。唐会昌中废,大中五年复兴,赐名“大中禹迹寺。”
延庆寺 在府东南五里许。唐大中十二年建。隆教寺 ,在府东三里。宋太平兴国元年建,号“无碍浴院。” 大中祥符元年改赐今额。
龙华寺 在都泗门内,即陈江总避难所憩也。俗呼“龙王堂。”
华严寺 在府东五里
圆通妙智院 ,在府东南三里,宋开宝八年建。先是吴越王镠患目疾,梦美人以药馈之,愈,镠以为神。无何,甬东人在海上以所得沉香观音来献,镠竦然曰:“此即前夕之美人也。” 因置观音于其中,号观音院。
蛾眉庵 在县东北一里蛾眉山上。
清凉庵 在庞公池南
“五云庵 ” “在都泗坊。”
佑圣观 在卧龙山东麓。明嘉靖二十年,改创“大节祠” ,后又改为“征爱祠。”
长春观 在府东南三里。陈武帝时建,初名思真。宋太平兴国九年改额“乾明。”
明真观 在府东北二里。宋乾道中,移千秋观旧额建。
天庆观 在府学东,唐之紫极宫也。宋名“承天观。” 大中祥符元年,改今名。
天妃宫 :绍兴一卫五所,每一所领伍者十,每一伍置宫者一。
太清蓬莱道院 在卧龙山麓。元延祐三年建。明嘉靖十六年改名太乙仙宫。二十一年复修,改额曰“紫阳道院。”
玉虚道院 在府东南二里。元大德四年建,明弘治间增修。
治平道院 在府东南三里,元大德四年建。雷殿 ,在卧龙山上,府城隍庙东。
元帝殿 ,旧在蓬莱阁下,后移建卧龙山上,崇善王祠前。
天章寺 在兰渚山,今兰亭曲水在其侧。旧有右军画像及书堂。宋至道二年,仁宗降御书“天章之寺” 四字。
天衣寺 在法华山前,有十峰双涧。晋义熙十三年,置法华寺。至梁,惠举禅师隐于此山,武帝征之不至。昭明太子遗以金缕木兰袈裟,遂以“天衣” 名寺。明洪武中再建,嘉靖中重修。
法云寺 ,在府城西北八里,本名“王舍城寺” ,久废。吴越时有大校巡警,见其地有光景,乃复兴葺。
本觉寺 ,在梅山,后唐清泰三年建,初号“静明寺。”
融光寺 在府城西三十里。旧传“柯亭” 即其地也。宋时接待院。明正统十二年,赐今额,俗呼“柯桥寺。”
柯山寺 在柯山下
临江寺 在牛头山,一名“牛峰寺。” 后晋天福中建。
安昌寺 在清风乡
福安寺 ,在涂山东麓,地名“西余” ,后唐长兴元年建。
上方寺 在上方山后,晋天福二年建。
花径寺 在花径山,元天历中建。
大庆尼寺 在府城南三里。晋永康元年,有诸葛姥日投钱井中,一日钱溢井外,遂置灵宝寺。唐会昌中毁废,大中间复建。
渡船庵 在南堰门外。有二渡船。
龙南庵 在龟山南,辽山东。明嘉靖中创,俗呼“新庵。”
龙潭庵 在秦望山北,俗呼“龙王堂。” 有龙潭,祷雨辄应。
善济庵 在雷门乡,当山阴、萧山之冲,明时建。石佛妙相寺 在府城东五里。唐太和九年建,号“南崇寺。” 会昌废。后晋天福间,寺前水中得石佛,重建。宋治平三年,赐今额。
大禹寺 在禹陵之左,梁大同十一年建。灵峰寺 ,在府城东南二十二里。宋开宝九年建,初号“三峰院” ,治平元年赐今额。
云门寺 在云门山,唐会昌中废,明天启二年,于旧址重建。
云门孝广寺 ,在云门山,晋义熙三年建。雍熙院 ,在云门寺南一里十步。宋开宝五年广之为大乘永兴禅院。雍熙二年改赐今额。显圣院 ,周显德二年于拯迷寺石壁峰前建,号“看经院。” 宋乾德六年赐号“云门寺” ,至道二年改今额。
寿圣院 后晋天福六年建,初名上庵。宋熙宁三年,赐“寿圣” 额。隆兴元年改“广福。” 今废。
普济寺 在府城东四十里。宋乾德元年建,即晋鸿明禅师诵经之地。何克累诣听经,故又号“何山院。” 今废。
明觉寺 ,在刺涪山,唐开元十八年建,会昌中废,后晋天福八年复建。
泰宁寺 在府城东南四十里。后周时建。宋陆佃请为功德院,赐名“证慈” ,米芾书额。外筑亭曰“庆显。” 绍兴初,以其地为昭慈孟太后攒宫,迁寺于山南二里白鹿峰下,赐名“泰宁” ,而徙“证慈” 额于曹娥镇。其后宋六陵皆在此。明永乐中灾,正统中重建。
东山寿宁寺 在府城东二十五里,宋宣和五年建。
宝山证慈寺 在曹娥镇。
称心资德寺 在称山下。梁大同三年建,唐会昌中废,大中五年重建,寺前有马跑井。《嘉泰志》云:“称心在唐为名山,与云门、天衣埒。” 宋考功之问守会稽时,有游称心寺诗。考功诗名冠冕一代,李适以为自康乐以后,殆为绝唱。此诗尤高绝,信乎其似康乐也。又有唐律二篇,见集中。云门、天衣,至今游会稽山水者必至焉。惟称“心在海隅” ,独以僻远,寺又芜茀,故诗人骚客有终不一到者,名亦晦而不彰,岂独人材有不遇哉!白塔寺 在白塔山。
天华寺 在府城东六十里。周广顺三年建,亦号“无碍浴院。”
福庆寺 ,在府城东南七十里,晋将军何充宅也。世传充常设大会,有一僧形容甚丑,斋毕掷钵腾空而去,且曰:“此当为寺,号灵嘉。” 充遂舍为。
灵嘉寺寺有《于阗钟》,宋大中祥符六年改今额。方广寺 ,在府城东南八十里伧塘,宋时华严寺之子院也。
延安寺 在黄龙山,宋建隆元年建,初号“护国保安院” ,治平三年改今额。旧有“樵云楼” ,今毁于火。
清修寺 在府城东南八十里,后晋开运三年建。
平阳寺 在平原东北之麓,旧有《平阳观记》。“葛翁相传,羽士甚盛。” 明初兵火,仅存基址。
皇清康熙七年建,僧道忞居之。其中殿最高敞一大
观也
净胜院 在府城南二十里。唐中和三年,齐肇以其祖丞相抗书堂建,号水云塔院。宋治平二年,改今额。按《齐唐集》有量葺圣寿寺诗,唐自注云:“初远祖相国以所居石伞书堂建” ,是院中间尝为圣寿寺矣。今废。
仙姑庵 在称山巅,土人以祀鲍、柳二仙姑者,其来久矣。庵侧怪石累累,后临大海,前揖攒宫诸峰,最奇胜。山阿旧有仙姑庵,今废。山下为称心寺。
天长观 在五云门外。唐天宝三载,秘书监贺知章辞官入道,舍宅为观,号“千秋观” ,七载,改今额。初,开元十七年,从群臣请,以八月五日上降诞日为千秋节,观,盖用节名。后改千秋节为“天长地久节” ,观名从之。尝有道士携草屦数十緉,坐观门,有过者辄与之。已而得屦者,或有脚疾,或骭疡,著之皆顿愈,竞相传布,而道士已失所在。故至今俚俗谓天长为“草鞋。” 宫殿上像设奇古,传以为唐代所塑,如麻姑、浮丘伯等,皆他宫观所无,郡人谓之“土宝。” 又殿东有小铜钟,范制甚奇,声尤清圜,远闻非凡钟比。尝扑损,匠者锯为大罅,声乃如故。汝阴王廉潜作八分书于钟上,惜其不为人所知,旋徙于他所矣。今废。龙瑞宫 在宛委山下,其旁为阳明洞天宫,有石刻《龙瑞山界至记》,不知何人作,乃贺知章书云:“宫自黄帝建侯神馆,宋尚书孔灵产入道,奏改怀仙馆。唐神龙元年再置。开元二年,敕叶天师醮龙见,改龙瑞宫。” 有龙见坛,极感应。宋嘉定十四年,浙东提刑汪纲以旱祷设醮干宫,忽有物蜿蜒于坛上,体状殊异,不类凡虺,继而雨如倾注。后汪领郡事,遂重建龙祠,颇为严饬。又请于朝,赐龙神庙额曰“嘉应宫。” 当会稽山南,峰嶂遒崒,其东南一峰崛起,上平如砥,号苗龙上升台。苗龙者,不知其名,唐初人,善画龙,得道仙去。大抵龙瑞宜烟雨,望之重峰叠𪩘,图画莫及。故乡人语云:“晴禹祠,雨龙瑞。”
萧山县
祇园寺 在县西一百步。晋咸和六年,许询舍二宅建。寺山阴者曰“祇园” ,此曰“崇化。” 唐会昌中废,宋建隆元年重建。有阁藏仁宗御书,后归宝文阁,治平三年改今额。今为习仪之所。
觉苑寺 在梦笔桥北。齐建元二年,江淹之子昭元舍宅建。唐会昌中毁,大中二年重建,赐名昭圆。祥符中,避国讳,改今额。寺有大悲阁,熙宁初,沈辽为之记,又作八分书“寺额” 四字,笔意极简古。阁后壁有毘陵戚舜臣水,戚以画水名家,此壁尤为识者所贵,并沈睿达文及书,谓之“三绝。” 明嘉靖十三年,寺毁于风雨。二十一年,僧怀璁重建大雄殿,今画壁漫灭,张即之书“江寺” 二字扁于山门。
明化寺 在西兴镇。后唐长兴三年,吴越文移王建,名“化度院。” 宋景德三年,改赐今额。
广恩寺 在玉峰山。梁大同三年建,名“安禅寺。” 隋大业十三年废,后晋天福七年重建,改保安院。宋景德二年改广惠禅院。寺多胜概,名人皆留题其中。寺西有会景亭。
净土寺 在净土山。唐开宝五年即旧善名寺遗址建,名弥陀院。宋太平兴国七年,改号净土寺。后山有塔,每夜令行者募油钱燃灯,至晓不灭。江南道途之人,望以为号。绍兴中,塔上灯至二更忽灭。寺僧疑行者干没油钱,问之左右,答曰:“每夜至更尽时,则有如人形一群,飞自西来,啾啾呼啖,集塔上,灯即灭。” 寺僧疑其言,次夜自登塔伺之。至更馀,果见一群约千馀人来,塔上各蘸油敷疮,僧直前问之,众叩首曰:“某等乃淮上阵亡卒也。见三宝慧光乞油敷刀箭,疮痕即愈,便可托生。” 僧问此番托生何道,众军作四队,前后应答:“后世当生为富贵人,只得此灯油疮痕平愈,便超度矣。” 僧由是多买油,更益灯满塔上。每夜鬼众仍集。取油敷疮。半年渐少。久之不
复来矣。明永乐初,寺塔俱废。
惠济寺 在凤堰桥北,俗谓曰“竹林寺。” 后晋天福八年,悟真师即古崇寺址建,名“资国看经院。” 宋太平兴国七年,改赐“惠通院。” 宋理宗朝,医僧净暹有功掖庭,改赐今额。其术至今传之。先照庵 在石岩山上,宋绍兴中建。
陆坟庵 在西山,宋绍兴中建。
曹林庵 “在湘湖南” ,宋咸淳中建。
施水庵 在西兴镇,宋宝庆中建。
诸暨县
大雄寺 ,在城中,实长山麓也。吴赤乌年间建。梁普通间改名“法乐寺。” 唐会昌五年废,大中二年复改“报国” ,后改今额。寺中旧有琉璃井、琉璃轩、先照楼。
翠峰寺 在大雄寺左,亦长山麓。唐天祐元年建,初名净观院,宋乾德三年改今额,今废。相传旧有“藏经之殿” 四字,唐皮日休所书。殿后墨竹,宋刘叔怀所画。又有范蠡祠、鸱彝井,俗云范蠡故宅也。
永寿寺 ,在金鸡山之北。梁大同二年建,名延寿寺。唐会昌中废,咸通十五年重建,名长寿,后改今额。相传晋咸和中,丹阳人高理浦中获一金像。后有西域五僧至理家,云“昔游天竺,得阿育王像,至邺藏河滨,梦感谓吾东游,为公所获。” 理惊出像,五僧见之,放光及寺。立敕送像藏于寺。
宝寿寺 在宝聚山,唐大中间建,初名“寿圣” ,后改今额。
正觉寺 ,在菩提山中,柯公尖之南。后晋开运元年建。初名“菩提院” ,后改今额。寺周围皆山,惟前一径屈曲通山麓,水从峡中出。峡跨一小桥,桥旁有一指石,一指点之即动,以手力推则屹然。峡内又有“喝开石” ,相传旧有菩提树,生子必一百八颗。
永福寺 ,在光山中,初名“应国禅院” ,唐会昌中废。后晋天福中重建。
崇胜寺 ,在宝掌山,是千岁和尚结茅处,唐贞观十五年建。
五泄寺 在五泄山中。唐元和三年,灵默禅师建,名“三学禅院。” 咸通六年,赐名五泄永安禅寺。天祐三年,改应干禅院,后改今额。
青莲寺 在县西十五里群山中。后晋天福四年建。初名“碧泉院” ,宋至道二年改今额,后渐芜,明嘉靖中僧道林复建之。后山名金兴冈,右一峰高耸,名岳峰寺。前三池名伏龙池,山下小溪名漱雪溪。
乾明观 在长山之麓,宋绍兴中建。
“五泄龙堂 ” 在五泄山三学院侧。
馀姚县
龙泉寺 在龙泉山。晋咸康二年建,唐会昌五年废,大中五年重建,咸通二年赐今额。宋建炎间毁,高宗南狩幸龙山,赐金重建。元至元十三年毁,元贞改元重建。有弥陀阁、千佛阁、蟠龙阁、罗汉院、上方寺、中天院、东禅院、西禅院、镇国院、唤仙亭、更好亭、龙泉亭。自山麓至绝顶,殿阁俨然,背山面水,为一邑佳处。寺额三字作欧阳率更体,或云即欧书,未知然否。虞世南、王安石辈皆栖迟于此,宋天子幸之,今渐芜废,所存者惟山门大雄殿、中天院而已。大雄殿为习仪之所,殿后近构观音阁。
白云寺 在四明乡。唐闽中高僧𪩘云披荆而庐,讲馀白云时时入户。后晋开运间,锡是名普济寺 。在上林湖山之西麓,俗谓之西山寺。山势回抱,地师多称之,以为可亚四明之天童。唐大中元年,普光法师建,号上林院。宋大中祥符元年,改赐普济院。
普明寺 在从山
积庆寺 在烛溪湖之梅梁山,宋史岩之功德院也。清流当门,景物颇幽胜。寺前石碑,宋理宗御书“积庆教寺” 四大字,上又作行书“赐史岩之” 四字,钤以玉玺。今后殿已废,惟正殿在,四壁亦不完。僧房十馀间,别在溪边,而山十馀顷,田三百馀亩,僧犹享其利。御书碑今折为两段,半埋草中。
明真寺 在灵源山东,晋支遁许询讲道之所。后唐长兴元年建,号“四明院。” 宋治平,改赐今额。元元贞至元间再新之。
长庆院 在梅川乡。唐长庆四年建,号“柯城道场院。” 会昌间废,大中二年重建。天祐六年,吴越王改前额。
隆庆院 ,在上林仙居山。梁大同元年建,号上。
林院唐文德元年,改仙居院。宋大中祥符元年,改赐前额,俗谓之“东山寺。” 宋亡,邑之缙绅群至寺中,衰麻哭临。元季兵兴,为士者亦多避难于此。
祠宇观 在四明山,本刘、樊夫妇飞升之所,莫详其始建岁月。唐天宝三载,以其地险远,移建于瀑布岭下,遂名“白水宫。” 宋政和六年,诏建殿宇,蠲其杂赋。今废。
“玉皇殿 ” 在大黄山绝顶。
上虞县
等慈寺 在城内。梁天监二年,邑人王圭舍宅建,曰“化民院” ,寻废。唐咸通元年,复兴。后唐长兴四年,吴越王钱镠更院为寺。宋大中祥符改今额。今为习仪之所。明万历十三年,县令朱维藩重修。
国庆寺 在东山。相传谢氏故宅。唐元和四年,安禅师重建。咸通九年,赐今额。有“白云” 、“明月” 二轩及无尘阁。明嘉靖中,俱毁于火。馀姚谢氏捐赀再建,寺后为谢氏家庙。
奉国报恩寺 在县西南三十里。唐光启二年,寺僧清永建。其址在众山中,颇称形胜,或曰“有龙穴焉。” 寺之田山十九,为人所占。明万历十三年,知县朱维藩以僧词往勘之,见寺址尚在,老僧依草麦间,因断复其田六十亩、地六亩、山八十亩,仍许葺其寺。
智果寺 在县东北十馀里。后唐清泰初建,名“建福院。”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
瑞象寺 在县西南十五里。旧为古源院。唐时毁于火。后晋天福六年,吴越王复创。开运四年,吴越给额“瑞象院。” 宋绍定中,华度陈文贵,改建为寺。
大岳广福寺 在县南六十里。为晋白道猷结庵之地。唐清泰元年,陈恩益等改建为寺。广教寺 ,在县西南四十里。昔置官窑三十六所于此,有官院故址在焉。
起凤塔 在东南五里山上。山是县之巽峰,明万历五年,知县林庭植建,旁有庵三间。
奎文塔 在县东二里。县东无山水,直下而无砥柱,士民请为塔以障之。明万历二年,知县林庭植始构两层。十二年,朱维藩成之。
明德观 在县东门外。宋宁宗后父杨渐之故宅也。嘉定十五年,筑三清阁,命鹿泉刘真人主之。元至元二十一年,改阁为观。大德四年,毁于火,惟阁独存。后亦就圮。明初复新。今为都道场所。
元妙观 在金罍山,汉魏伯阳宅也。宋大中祥符二年,改额“天庆。” 元末毁,明成化八年,知县黄锦重建。
嵊县
惠安寺 在城中,坐剡山南向,不审创始。初号般若台寺,唐会昌中废,咸通八年重建,改法华台寺。天祐四年,吴越武肃王改兴邑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旧传有猎士陈惠度,射鹿此山,鹿孕而伤产,子死,犹以舌䑛之,鹿母亦死,惠度因弃弓矢,投寺为僧。鹿死之处生草,号鹿胎草。《旧录》云:“晋义熙二年,西天竺国”有高僧二人入金华,师道深弟子竺法友,授《阿毘谭论》一百二十卷,甫一宿而诵通。道深遂赞法友,“释迦重兴,金光授偈”,遂往剡东。山。复于剡山立般若台寺。是则始建寺者道深也。《高僧传》有竺潜法深。尝居山,岂即其人欤?《十道志》曰:“西台寺,今法台寺是也,陈惠度所立,未审孰是。”旧有应天塔、灌顶坛、增胜堂、幽远庵。元至元中寺废。明宣德中,僧永宁重建。景泰中,僧巨源修应天塔,并建山门。寺有栖云、宿云房。弘治二年,僧广达建翠寒亭。
实性寺 在县西三百步剡山之麓。唐乾元中建,号“泰清院” ,会昌中废。后晋天福七年重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后归并下鹿苑寺。明永乐十一年复建。弘治三年再修葺。嘉靖初县令吕章废之,周通判震遂佃为宅,已而悔焉。万历二年复捐为寺。
下鹿苑寺 在剡源乡。宋元嘉二年建,号“灵鹫寺。” 唐会昌中废,咸通十四年重建。宋治平元年改下鹿苑寺。山有龙潭,潭泄水下为飞瀑,对瀑水为玉虹亭,有隐天阁。
圆超寺 在剡山之巅。奉观音大士,号“灵鹫庵。” 宋大中祥符间改今额,久废。明永乐十一年僧会法济复建之。半岭有挟溪亭,岭侧有俯山堂。悟空寺 在崇仁乡。后周广顺元年建,今废。龙藏寺 在灵芝乡。梁天监二年建,号龙宫院。
有巨井深浚,水色绀寒,疑有蛟龙居焉。又有老松如龙,数百年物也。唐李绅“少尝经游,后领郡,因新之,复为作文,刻石以记” ,今废。
桃源观 在县北通越门内。唐武德八年建,号太清宫,后废。后汉乾祐三年重建。有山门两庑、大殿层楼,改今额。按《旧录》云:吴越时有《东都帖》曰:“桃源观宫主灵逸大师陆契真乞以钱本回运香油。未审剡县太清宫所,彼三清大师作真圣宫北帝院使用。” 则是时大清宫尚存,又与桃源观别为一区矣。
金庭观 在金庭山。旧传晋王右军舍宅为观,初名金真观,后改金真宫。宋、齐间,褚伯玉居此三十年,后游南岳、霍山,复归,谓子弟曰:“吾从此去,十旬当逝。” 及期而终。唐高宗时,赐名金庭观。宋宣和七年,改崇妙观。
新昌县
“宝相寺 ,在南明之阳,东晋昙光开山。齐永明中,僧护尝隐于此,护始到,夜闻钟鼓仙乐之音,又时现佛像,炜煌可骇,由是启愿,凿百尺弥勒像。像成,端严伟特,名闻中外。其取异者,像自石中凿出。今佛身之后,石壁之上,有自然圆晕,如大车轮,正当佛首,而四方阔狭一同,无毫厘差。佛身高广则咸平僧端辩尝记之” 云:“按刘勰《旧记》,齐永明四年,有浮屠氏,厥号僧护,尝兹矢誓期三生,躬造弥勒之像。梁天监十二年二月,始经营开凿之。洎毕,龛高一十一丈,广七丈,深五丈。佛身通高十丈,座广五丈有六尺。其面自发际至颐,长一丈八尺,广亦如之。目长六尺三寸,眉长七尺五寸,耳长一丈二尺,鼻长五尺三寸,口” 广六尺二寸;从发际至顶,高一丈三尺,指掌通长一丈二尺五寸,广六尺五寸;足亦如之。两膝加趺,相去四丈五尺,壮丽殊特,四八之相,罔弗毕具,天下鲜可比拟者。后梁开平中,吴越王镠赐钱八十万贯,造阁三层,东西七间,高一十五丈。又出珍宝钜万,建屋三百馀楹。后镠之孙俶,又列二菩萨,夹侍阁前,身高七丈。宋景德间,邑人石湛铸铜钟一口,董遂良等舍钱百万妆饰金像,又诣阙请经一藏,石氏又起转经藏并宝殿以安之,赐额“宝相。” 厥后侍像亦坏。元元统二年,僧普光更为坐像二,高六丈五尺,又以铜丝为网,护于其前。明永乐九年,住持僧裔重建三门毘卢阁,凡三层五楹,高十三丈五尺。正统中,悉毁于火,今惟僧房十数间而已。
兴善寺 在十都。晋太康十一年,西域僧幽闲建。
天姥寺 在天姥山中。后周广顺元年,僧德韶建。旁有“接台馆” ,上官及使客往来,俱宿于此。寺旧有额田二百六十亩,后渐为豪强所侵。明嘉靖十九年,知县何孟伦核正还寺。三十年,知县卓尔镌之石。
千佛院 在石城山。齐永明中建。佛塔上有宋咸淳九年邑中乡荐题名。
清虚庵 在桃源观西。宋乾道间,晦庵先生游水濂,还,访梁平叔,同宿于庵。
半岭庵 在陈公岭,连嵊界。明训导吕华舍田四亩。又孙、唐、石三姓,舍田十五亩,烹茶供往来者。
法通庵 在岭头。嵊界道人金觉渭,置田五亩,亦为茶费。
真圣观 在石鼓山。宋绍兴十四年,知县林安宅建,中有石《太傅遗像》。
桃源观 在东。山下流河岭北,四面皆山,一径斜入,桃花千树,松柏阴森,虽夏无暑。中有环松轩。
崇真道院 在二都。宋石迪之建,始名“栖霞。” 淳祐中,陈雷改建,名“小蓬莱。” 元至元中,完颜重建,改今名。
龙亭 在高蟠潭上,俗称白龙母所栖,因作亭奉之,水旱祷应。元至顺中,王纶为新昌尹,将之任,舟次扬子江,梦一妪来谒,问之,曰:“新昌高蟠人,姓白,闻公远来,故相迎耳。” 觉而怪之,比至谒之,果有高蟠潭、白龙母亭。。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