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一百五十四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五十四卷目录
襄阳府部汇考四
襄阳府祠庙考二〈寺观附〉
襄阳府驿递考
襄阳府兵制考
襄阳府物产考
襄阳府古迹考〈陵墓附〉
职方典第一千一百五十四卷
襄阳府部汇考四
编辑襄阳府祠庙考二〈寺观附〉 府志
编辑本府。〈襄阳县附郭。〉
隆庆寺 在城内,旧名“圆通” ,唐开元初建。明洪武间重修,设僧纲司。正德间,都纲真顺重修大佛殿一座。隆庆间,都纲广能重修山门两廊,建公廨一所。崇祯辛巳贼毁。
皇清顺治间,都纲元第重建。
兴隆寺 在城东南隅
衍恩寺 :在城南三里,即古“金鼠寺” ,后废。顺治中,副将封雄修复。
铁佛寺 在城西,唐贞观中建。明崇祯甲申贼毁,铁佛独存。顺治庚寅修复。
石门寺 今废
华严寺 在蔡家坑
仁皇寺 在樊城,宋景定初建。崇祯辛巳,贼毁。今知府杜重修。
檀溪寺 在县西
甘泉寺 在县西六里
岘石寺 在县西八里
须弥寺 ,在万山上,旧名“幽兰寺” ,即保堤寺,今癸丑修复。
大承恩寺 ,在县西八十里,隋开皇中建。卧佛寺 ,在县西南五里。
谷隐寺 在县南十里
广德寺 在“隆中书院旁。”
长兴寺 在县东北四十里。
鹿门寺 在县东南五十里。旧名“万寿寺” ,西晋时建。
庞居寺 在县南五十里。
凤林寺 在县南
云居寺 今废
黄龙寺 在县南四十里。
兴国寺 ,在县南五十五里。元至正中建。乐善寺 ,在县西六十里。襄府建。
梅林寺 在县北七十里。
法龙寺 在县南八十里。
万安寺 在县北七十里。
白莲寺 古刹,去县八十里。
华严寺 在县北九十里。
宇宁观 在县南车湘脑。
火星观 在樊城西,洪武初建。
会仙观 在王府东。嘉靖三十五年,瘫痪何道人遇吕仙。石,一药而起。襄庄王为建此楼居之,因名《会仙》。万历三年毁于火。是年复有瘫痪人小彭夜遇吕仙于南关,亦一药而起。襄王因旧址复建楼居之。今存。
回龙观 在卢家门外
真武观 ,在县北六十里,地名双沟镇。
宏庆宫 在城内,旧名“元都观。” 明宣德中,自县治西迁此。成化中,襄王重建,设道纪司,此宫独全。
三教庵 在县北六十里。
清虚庵 在县东南六十里,即徐庶故里,地名“甘耳冲。”
净信庵 在长门内。南漳举人方叔壮舍宅治院。徐起元、赵兆麟、胡全才、总镇张士元相继修补刻石。
普济庵 在县城北八十里。古刹久废。
千佛楼 、水陆楼 俱在隆庆寺内。
“藏经楼 ” 亦在隆庆寺内,副将陈启栋重修。“观音阁 ” 在习家池南,今顺治庚寅,都督张士元重建。
宜城县
报恩寺 ,在县西门内。洪武间建,设僧会司。万寿寺 ,在县南四十里。明天顺八年襄王重修。
含珠寺 在县西四十里。
嘉山寺 ,在县东七十里,居万山中。
菖蒲寺 ,在县东四十里,有泉水四绕。
东莲寺 在县南九十里。
白云寺 有二,一在县南五十里石子湖之南,一在县西南四十里,多产果品。
竹林寺 在县西三十里牛心山后。
圆觉寺 在县西五十里。
龙潭寺 ,在县东二十五里。泉水从佛殿下涌出,遍绕寺中,经朱旗冈入河,即清水港。
灵济寺 在县东南二十里。
清溪寺 在县东南六十里。
华严寺 在县东六十里。
龙兴寺 在县南四十里。
重兴寺 在县西二十里。
杜平寺 在县西二十里。
上峰寺 在县北二十里。
下峰寺 在县北二十里。
明月寺 在县东二十里。
黄龙寺 在县北一百里,洪武间建。
云台寺 在县东八十里。
莲花寺 在县南五十里龙王洲。
火星观 废
紫阳观 在县西。嘉靖间,知县马文祥重建,县北半里。
胜因庵 在县北二十里。
上下圆通庵 在县南五里。
菩提庵 在城内东南隅。
五印庵 在鲤鱼桥西
观音堂 在县西三里,今废。
南漳县
普济寺 在县东,宋建。明洪武设僧会司。灵泉寺 ,在县东南五十里。即静林寺。晋隆安初建。
古老寺 ,在县东南六十里,元至正初建。石门寺 ,在县北四十里,天顺间建。
明教寺 在县东北七十里。
双池寺 距县三十里
洪山寺 距县六十里
法华寺 :距县六十里。
关山寺 距县十里
圣定寺 距县二十里
清凉寺 距县五十里
定慧寺 距县八里
传灯寺 在县南
冰壶寺 距县三十里
一山寺 距县六里
惠济寺 :距县一百五十里。
寂照寺 距县二百里
福胜寺 距县二百里
灵溪寺 距县三百里
阳觉寺 距县一百里
刻木观 在县西北,丁兰所居。
真静观 在县西南,宋端平中建。
白云观 距县百里
枣阳县
报恩寺 ,在县东北一里。宋建,设僧会司。兴国寺 ,在县东南一十五里。
清凉寺 一在县东四十里。一在县北四十里。椒山寺 在县东北七十里,宋延祐中建。宝林寺 在县东六十里,明宣德中建。
庐陂寺 在县西七十里。
资山寺 在县东南七十里,明洪武初建。瀴源寺 ,在县西北七十里,元至正初建。甘泉寺 在县东北八十里甘泉山,元至正初建。
鸡笼寺 在县西北七十里。
吕家寺 在县北七十里。
华严寺 一在县西十里,一在县南八十里,一在县北八十里。
崇兴寺 一在县西五十里。一在县东五十里。泉水寺 ,在县北五十里。
白水寺 ,在县南四十里,内有光武像。
吉祥寺 在县北五十里。
竹林寺 在县东十里
茅冈寺 在县北三十五里。
净山寺 在县东五十里。
回龙寺 在县东南五十里。
大过寺 在县东南八十里。
普照寺 在县西北五十里。
泉桥寺 在县南五十里。
红岩寺 在县南五十里。
彰孝寺 在县南三十里。
大佛寺 在县南九十里清潭镇之南里许。《千佛寺 》,在县北五十里。
黄村寺 在县南四十里。
玉石寺 在县北五十里。
观音寺 一在县西北四十里,一在县东北三十里,一在县西七十里。
龙兴寺 在县西四十里。
广济寺 在县南九十里清潭镇之西。
法华寺 在县西北三十里。
铁佛寺 在县西北七十里。
云峰寺 在县西北十五里。
丈人寺 在县东北七十里。
灵通寺 在县南十五里。
锅河寺 在县西五十里。
莲花寺 在县北七十里。
清风寺 在县西七十里。
古塔寺 在县西
洞阳观 在县西南隅,设道会司。
通真观 在县东南三十里。
泰山观 在县东北二十里。
谷城县
崇宁寺 在县东南半里。设僧会司。
玉林寺 在县西北五里。
唐德寺 ,在县东九十里。隋大业中建。胡濙《记》:演教寺 ,在县西六十里。
古岭寺 在县西南三十里。
弥陀寺 ,在县西北三十里,唐贞观中建。卧佛寺 ,在县西六十里。
不二寺 ,在县南七十里。梁太清中建。
金牛寺 在县东南八十里,宋宣和中建。洞山寺 ,在县西二十里,唐贞观中建。
崇兴寺 在县西八里
古乐寺 在县东南五十里。
古灵寺 在县东南五十里。有古灵泉。
务德寺 在县东五十里。
高山寺 在县北八里。元至正中建,后有“谷伯冢。”
回龙寺 在县西北三十里。
风山寺 在县西北四十里。
龙池寺 在县西一百里。
辉禄寺 在县西北三十里。
佑圣观 在县治东。元至正间建,设道会司。真武观 在县西四十里。
圣母观 在县南八十里薤山上。宋大中年建。迎恩观 在县西八里过山之麓,弘治间建。真武观 一在县西三十里古山岭。一在县东四十里白鹿山角。
三教堂 在县西三里
光化县
福严寺 在县东,设僧会司。
清凉寺 元大德间建
月灯寺 ,在县东北三十里。元至正中建。龙泉寺 ,在县东北三十里。洪武间建。
龙兴寺 “永乐间建。”
功德寺 、普照寺 俱正统间建。
登云寺 在乌窟山顶,弘治间建。
万山寺 在五龙州尖角山,弘治间建。
观音寺 在县西,正德间建。
宝林寺 在县南,宋、元前建。
乾兴寺 ,一名“萧寺” ,张士逊归老有《题壁诗》。元妙观 ,在县西南半里,设道会司。
“太极观 ” 在《泥河洲》。
均州
报恩寺 ,在州东北一里。唐时建,设僧正司。龙泉寺 ,在州北二十五里。上有巨无霸寨。平阳寺 ,在州北七十里。
观音寺 一在沧浪亭,一在城南五里。
界山寺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古刹。
青石寺 去城南一百里。
五龙行宫 在城东,即道正司,一在茅阜峰。龙兴宫 在州南。
净乐宫 在州东北隅
太岳太和宫 ,在太和山天柱峰,铜殿,金饰。玉虚宫 ,在太和山紫霄展旗峰北。
兴圣五龙宫 在太和西北。
大圣南岩宫 在天柱峰北。
紫霄宫 在展旗峰北。顺治辛卯、壬辰年,都御史赵兆麟、都督同知张士元重修。
遇真宫 ,去玉虚宫八里,在仙关外。
纯阳宫 在太和山磨针井处。巡抚林天擎等同建,知州党居易作《碑记》。
清微宫 在《大顶》西南。
朝天宫 ,在大顶一天门外。
迎恩宫 在石板滩
王母宫 在大顶南
琼台宫 在大顶东
“清微行宫 ” 在绞口东南。
“紫虚宫 ” 、“紫极宫 ” ,俱在《太和山》。
元和观 ,在回龙观之下。
复真观 ,去太元观五里。
回龙观 在元和观之上。
仁威观 ,在五龙宫北。
威烈观 在紫霄峰通会桥东。
八仙观 :在《大顶》东北。
龙泉观 ,去复真观三里。
太常观 ,在展旗峰北。
太上观 、三茅观 ,俱在太上岩。
修真观 在遇真宫东
明真观 在太上岩东南。
云霞观 在欻火岩右
佑圣观 在《大顶》东南五十里。
王仙观 、紫霞观 俱在太和山。
真常观 ,在太和山北。
仙桃观 在玉虚宫左五里。
“自然庵 ” ,在五龙宫左。
会真庵 在遇真宫东
清水庵 在州东九十里江口。
襄阳府驿递考 府志
编辑襄阳县
汉江水马驿 原在县南五里。知府何源迁城西,副使杨一魁等又建察院于驿南,设驿丞一员。
潼口水驿 在县南五十里,设驿丞一员。吕堰马驿 在县北七十里,设驿丞一员。驿站夫马,协济支应馆夫等项。原额银一万四百九十二两七钱三分五釐四毫,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一年止,除荒外实征银六千。
六百三十三两一分九釐三毫一丝七忽八微六尘九纤。
本府递运所听差红船水手并修船额银六十两八钱。自
皇清定鼎起,因红船废圮无存。奉更定改协驿站,除
《荒外》实征银四十两五钱三分九釐七毫一丝一忽八微。
原协“江南江济” 水夫正扛额银八十六两七钱六分八釐九毫五丝五忽。自
皇清定鼎起奉,更定改协驿站,除荒外实征银五十。
四两一钱一分一厘四毫二丝九忽四微八纤八尘五渺七漠。
以上三项,共实征银六千七百二十七两六钱七分四毫五丝九忽一微五纤七尘五渺七漠。内:
一、本县原额排夫四百三十二名,额支工食银三千一百六十二两二钱四分;今止设夫一百六十名,除荒实支工食银一千一百六十三两一钱。
一、本县原额脚马一百二十匹。额支工料等银三千七百六十两。
汉江驿原额驿马九十二匹,额支工料等银二千八百六两。今县驿合并,止设马一百一十匹,除荒实支工料等银二千六百一十一两四钱。本府递运所原额扛夫二百二十名,额支工食银一千四百九十九两七钱。今止设夫一百五十名,除荒实支工食银一千七十一两。
吕堰驿原额驿马九十四匹,额支工料等银二千八百六十七两。今设复额马九十四匹,除荒实支工料等银二千二百三十五两八分八釐七毫二丝六忽三纤八尘。
汉江驿支应额银一千一百两。今除荒,实支银五百七两七分二毫七丝八忽七微。
汉江驿馆夫八名,工食额银四十两六钱六分六釐。今除荒,实支工食银一十五两一钱五分七釐七毫二丝四忽。
吕堰驿支应额银五百四十五两,今除荒,实支银二百四十二两七钱一分三毫八丝一微。吕堰驿馆夫六名,工食额银三十两五钱。今除荒,实支工食银一十八两八钱六分八釐四毫一丝六忽八微。
潼口驿支应额银四百两。今除荒,实支银二百四十七两四钱五分四釐六毫四丝六忽七微。潼口驿馆夫二名,工食额银一十两一钱六分。
六釐六毫。今除荒,实支工食银六两二钱八分九釐四毫三丝一忽。
总铺 在旧府门前
白马铺 去府前总铺一十五里。
杨家铺 去白马铺十里。
土城铺 去杨家铺十里。
沙河铺 去土城铺十五里。
石桥铺 ,去沙河铺二十五里。以上往宜城路。炮石铺 ,去总铺十里。
团山铺 去炮石铺十五里。
陈庄铺 :去团山铺十五里。
柳堰铺 去陈庄铺十里。
红林铺 去柳堰铺十五里。
吕堰铺 去红林铺十二里。
破碑铺 ,去吕堰铺十五里。
黄渠铺 ,去破碑铺十九里。以上往河南南阳府新野县路。
七里店铺 去总铺十里,西南往南漳县路柿子铺 ,去总铺一十五里。
竹篠港铺 去柿子铺二十里。
黄水铺 去竹篠港铺二十里。以上西北往谷城县路。
东津铺 去总铺十里
槐树铺 ,去东津铺二十里。以上东往枣阳县路。
宜城县
鄢城水马驿 宋元以前为苏湖驿,在县东南五里许。明改建鄢城驿,在县西七十步。万历十二年,县令张鸣冈以城西架冈势雄,而城东独旷,乃卜于城外东北隅而迁驿焉,设驿丞一员。其宅旧在驿左,今迁西街。
驿站夫马协济等项,原额银七千二百五十一两八钱八釐三毫。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一年止,除荒外实征银二千。
六百一十六两八钱三分一厘四毫九丝。本府递运所听差红船水手并修船额银六十两八钱,自
皇清定鼎起,因红船废圮无存。奉更定改协驿站,除
《荒外》,实征银二十一两九钱三分六釐三毫零。原协江南江济水夫正扛额银三十三两五分四釐八毫四丝。自
皇清定鼎起奉,更定改协驿站,除荒外实征银一十。
一两九钱三分四釐八毫三丝二忽有奇。以上三项,共寔征银二千六百五十两七钱二釐六毫八丝二忽八微八纤六尘。
一、本县原额排夫四百名,额支工食银二千九百二十八两;今止设夫一百三十名,除荒实支工食银九百五十一两六钱。
一、本县原额脚马一百匹。额支工料等银三千五十两。
鄢城驿“原额驿马八十八匹,额支工料等银二千六百八十四两,今县驿合并设马一百一十匹,除荒实支工料等银二千六百一十两四钱。” 鄢城驿支应额银七百五十两,今除荒,实支银二百二十七两八钱一分五釐八毫一丝三忽。馆夫三名,工食额银一十五两二钱五分,今除荒,实支工食银五两四钱四分四釐九毫三丝。总铺 在县治东。
迎恩铺 去总铺十五里。
通济铺 ,去迎恩铺十五里。以上北通襄阳路“孝友铺 ” ,去总铺十五里。
砖桥铺 去孝友铺十五里。
龙王铺 去砖桥铺二十里。以上俱南通安陆路。
高观铺 去总铺十里
金家铺 去高观铺十里。
蛮河铺 去金家铺十里。
八里铺 ,去蛮河铺二十里。以上通荆门州路南漳县。
驿站协济等项,原额银二千六百七十八两二钱三分四釐八毫。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一年止,除荒外实征银六百。
四十七两八钱六釐九毫五丝六忽。
本府递运所听差红船水手并修船额银一百二十一两六钱。自
皇清定鼎起,因红船废圮无存。奉更定改协驿站,除
《荒外》实征银二十九两四钱一分二釐四毫五忽。
以上二项,共实征银六百七十七两二钱一分九釐三毫六丝一忽。
一、本县原额排夫三十五名,额支工食银二百。
三十一两八钱自
皇清定鼎起因本县山僻奉更定,“除荒征熟拨协冲。”
途
一、本县原额脚马一十九匹,额支工料等银四百六十三两六钱。自
皇清定鼎起因本县山僻奉更定,“除荒征熟拨协冲。”
途
总铺 在县前
永泉铺 去总铺二十里。
黄水涧铺 去永泉铺二十里。
旧县铺 去黄水涧铺二十里。
石牌铺 ,去旧县铺二十里。以上东通宜城路“贸平铺 ” ,去总铺三十里。
长坪铺 ,去贸平铺七十里。以上西通房县路,枣阳县。
驿站夫马协济等项,原额银三千七十四两七钱五分三釐。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一年止,除荒外实征银一千。
九百五十一两八钱四釐三毫八丝六忽。本府递运所听差红船水手并修船额银六十两八钱,自
皇清定鼎起,因红船废圮无存。奉更定改协驿站,除
《荒外》实征银三十九两一钱九分二釐七毫六丝三忽。
以上二项,共实征银一千九百九十两九钱九分七釐一毫四丝九忽。
一、本县原额排夫七十三名,额支工食银五百三十四两三钱六分;今止设夫十名,除荒实支工食银七十三两二钱。
一本县原额脚马五十一匹。正闰额支工料等银一千四百二十八两,今更定裁协无存。总铺 在县前。
土桥铺 去总铺二十里。
蔡阳铺 去土桥铺五十里。
梅程铺 ,去蔡阳铺三十里。以上西通襄阳路谷城县。
驿站夫马协济等项,原额银一千八百二十五两六钱四分五釐二毫二丝五忽。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一年止,除荒外实征银三百。
二十六两五分八釐三毫六丝一忽六微。本府递运所听差红船水手并修船额银六十两八钱,自
皇清定鼎,因红船废圮无存;奉更定改协驿站除荒。
外实征银四两一钱四分三釐七毫四丝九忽七微。
以上二项,共实征银三百三十两二钱二釐一毫一丝一忽三微。
一、本县原额排夫一百五十五名,额支工食银一千一百三十四两六钱。自
皇清定鼎起因本县偏僻奉更定,除荒征熟拨协冲。
途
一、本县原额脚马七十三匹,额支工料等银二千六十一两二钱。自
皇清定鼎起因本县偏僻奉更定,除荒征熟拨协冲。
途
总铺 在县前
新设铺 ,去总铺十五里。
柴店铺 去新设铺十五里。
毛家铺 去柴店铺三十五里。
砖桥铺 ,去毛家铺十里。以上东通襄阳府路。新店铺 ,去总铺二十五里。
石花铺 去新店铺二十里。
黄谿铺 去石花铺三十里。
昝家铺 去黄谿铺二十里。
王家铺 去昝家铺十里。
界山铺 去王家铺三十里。以上西通均州路光化县。
驿站夫马协济等项,原额银一千五百九十二两七钱六分四釐六毫。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一年止,除荒外实征银四百。
七十五两七釐三毫七丝二忽有奇。
原协“江南江济” 水夫正扛额银四十一两三钱一分八釐五毫五丝。自
皇清定鼎起奉,更定改协驿站,除荒外实征银一十。
二两二钱四釐八丝五忽有奇。
以上二项,共实征银四百八十七两二钱一分一厘四毫五丝七忽有奇。
一、本县原额排夫七十四名,额支工食银五百四十一两六钱八分;奉更定除荒征熟,拨协冲途。
一、本县原额脚马二十八匹,额支工料等银六。
百七十二两自
《皇清定鼎》起,止设马十匹。除荒,实支工料等银二百。
二十四两五钱七分四釐七毫。
总铺 在县前
杨林铺 去总铺十五里。
陡沟铺 ,去杨林铺十五里。以上南通谷城路,均州。
均阳水驿 ,在南门外街西,设驿丞一员。界山马驿 ,在州南百二十里,设驿丞一员。驿通郧阳,有抚治军门,当秦楚冲,又近太岳,四方朝山者所必经。原设有夫马,编在南漳枣阳协济之。隆庆间,陈按院始裁,故此驿有供应而无夫马,徒驿名耳。
《驿站夫马》等项,原额银四千八百四十八两五钱二分二釐。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一年止,除荒外实征银六百。
一十八两五钱一分九釐二毫。内:
一本州原额“排夫一百九十四名,额支工食银一千二百七十八两七分二釐。今止设夫四名,除荒实支工食银二十六两三钱五分二釐。” 一本州原额“脚马九十六匹,正闰额银二千七百五十一两二钱。今止设马十匹,除荒实支工料等银二百二十七两七分五毫。”
总铺 在南门外
双栗铺 去总铺二十五里。
清微铺 去双栗铺二十五里。
土陂铺 去清微铺二十五里。
窑子铺 去土陂铺二十五里。
青石铺 去窑子铺二十五里。
界山铺 去青石铺二十里。以上南接谷城县界。
石河铺 在州西,去总铺十五里。
黄洋铺 去石河铺二十里。
远河铺 去黄洋铺二十五里。以上西接郧阳府界。
府属七州县驿站夫马协济支应馆夫等项,原额银三万四千七百六十四两四钱六分三釐三毫二丝五忽。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一年止,除荒外实征银一万。
三千二百六十九两四分七釐八丝三忽九微七纤七渺。
原额本府递运所听差红船六只,水手工食修船额银三百六十四两八钱。自
皇清定鼎起,因红船废圮无存。奉更定改协驿站,除
《荒外》实征银一百三十五两二钱二分四釐九毫八丝九忽五微。
府属原协江南江济水夫,正扛额银一百六十一两一钱四分二釐三毫四丝五忽。自
皇清定鼎起奉,更定改协驿站,除荒外实征银七十。
八两二钱五分三毫四丝七忽七微二纤二尘七渺二漠。
以上三项,共实征银一万三千四百八十二两五钱二分二釐四毫二丝一忽一微三纤三尘四渺二漠。
府属均、襄、枣、宜、南、光、谷七州县并递运所,原额排扛夫一千五百八十三名,额支工食银一万一千三百一十两四钱五分二釐。自
皇清定鼎,起因南光谷偏僻裁协外襄宜均枣四州。
县并递运所奉条议酌量冲僻,共设长养排扛夫四百五十四名,除荒实支工食银三千二百八十五两二钱五分二釐。
府属均、襄、枣、宜、南、光、谷七州县,原额脚马六百六十七匹,额支工料等银二万二千五百四十三两。自
皇清定鼎,起因南谷枣偏僻裁协外襄宜均光四州。
县奉条议酌量冲僻,共设脚驿马三百三十四匹,除荒实支工料等银七千九百零九两五钱三分三釐九毫二丝六忽三纤八尘。
襄阳府兵制考 通志
编辑府总
襄阳府总兵一员 ,游击四员
守备四员 ,千总八员。
把总十六员 ,城守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四员
屯田一千二百七十二顷二十亩七分五釐一毫。
屯粮一万五千三百七十三石六斗八升八合。均州屯田一百九顷三十六亩六分二釐二丝,屯粮六百三十二石二斗六升九合零。
襄阳府物产考 府志
编辑府总
谷属
粘谷 、糯糓 、畹糓 、粟、糓 、茅糓、大麦 、小麦 、荞麦 、芝麻 、菉豆、豌豆 、黄豆 、黑豆 、红豆 、黍《蔬属》:
青菜 、白菜 、芥菜 、苋菜 、莴苣、蔓菁 、葫芦 、王瓜 、茄子 、冬瓜菜瓜 、芋头 、番瓜 、豆角 、葱、蒜 、韭 、甜瓜。
果属
桃子 ,杏子 ,李子 ,菱芰 ,枣子,莲蓬 ,栗子 ,白果 ,柿子 ,石榴花,红 柑子 ,橙 ,梨。
药属
栀子 杏仁 红花 荆芥 百合茴香 斑猫 黄柏 茱萸 苍耳细辛 独活 地丁 桔梗 半夏苍术 连 远志、 花椒、 山查、石菖蒲、 何首乌、 天花粉、 地骨皮、 黄精、兔丝子。
木属
松 柏 椿 楸 槐楝 柳 榆 桑 柏桐 杉 《榔 芳骞》。
竹属
茅竹 、“青竹 、水竹 、紫竹 、斑竹、丛竹 、家竹。”
花属
榔梅 ,牡丹 ,芍药 ,紫薇 ,紫荆,木槿 ,栀子 ,海棠 ,山茶 ,水仙,木香 ,迎春 ,素馨 ,玫瑰 ,凤仙,龙爪 ,鸡冠 ,腊梅 ,红梅 ,桂花,兰花 ,菊花 ,秋葵。
草属
菖蒲 ,芭蕉 ,荻 茅 ,艾蒿。
禽属
鸳鸯 鹭鸶 锦鸡 练鹊 野鸡,鸽 ,鸦 鸠 我师《禽 半部》乐兽属。
虎 ,豹 ,狐 ,狸 ,兔,麋鹿 ,豺,狼 ,野猪 ,竹,鼬。
鳞属
鲤 鲫 鰔 鲢 鳝𩽼 鳊 ,鼋 鳖 龟蚌 虾 蟹 螺。
虫属
蜻蜓 蝴蝶 蜈蚣 螳螂 ,虾蟆,蟋蟀 蝼蚁 蚯蚓 蜾裸 蜘蛛蝎。
货属
绵布 、棉花 、桐油 ,石灰 ,蜂蜜,木炭 ,麻 靛。
襄阳府古迹考 府县志合载
编辑本府。〈襄阳县附郭。〉
夫人城 在府治西北二里。晋朱序守襄阳,苻坚入寇,母韩氏谓“城西北角必先受敌。” 率百馀婢及城中妇女,于西北隅筑城二十馀丈。后兵至西北角,果溃,移守新城,贼遂引去。襄人因名夫人城。
邓城 在城东北二十里,春秋邓国地。按《明一统志》,“南齐将曹虎镇此” ,元魏孝文围之,经月不
下。唐于此置临沮县,又改邓城县。宋废入襄阳。其旁近又有牛首、安阳、古城、红崖、白河、沙河、渔兰、新城、淳河、滚河十城。宋末元兵围襄阳,筑此于要津以绝其援,故址尚存。
鄾城 在邓城南八里,古鄾子国。按:《明一统志左传》桓公九年,“楚师围鄾” ,即此。
樊城 在城北三里汉江上,与襄阳对峙,即周仲山甫所封樊国。按《明一统志》,关羽围曹仁于樊,即此。西魏于此立安养县,唐改为临汉县。废乐乡县 ,在城南二百二十里。春秋鄾国地。按《明一统志》本春秋邓国地。西魏以县置鄀州。隋属郢州,唐属襄州,五代周并入宜城县。狮子桥 在檀溪北,通响水洞,每遇濠竭,从桥下引溪水灌入。
大堤 在城外。按《明一统志》:“汉水横襄阳,花开大堤暖。” 刘禹锡诗:“酒旗相望大堤头。” 即此。《文选》楼 在县东南昭明台上。梁昭明太子建,聚学士刘孝威、庾肩吾、徐防、江伯操、孔敬通、惠子悦、徐陵、王囿、孔烁、鲍至十馀人著《文选》于此。明崇祯辛巳,贼毁。今都御史赵兆麟重建之,仍名古昭明台。有记。
雄览堂 宋时建,又有雅歌、“筹边” 二堂,久废。汉广亭 在郡南。群山环绕,汉水映带,久废。按《明一统志》,“一名北顾亭。”
孟亭 在郡西南隅。唐王维建,名浩然亭。刺史郑诚谓贤者不宜斥名,改之,久废。按《明一统志》:“在府治南,画浩然像于上。”
闻喜亭 在郡南三里,久废。按《明一统志》:“唐太守裴坦建,赵璘撰记” ,欧阳修有诗。
“涌月” 亭 在岘山,今废。
岘山亭 在岘山上,今废。按《明一统志》:“宋熙宁初,史中辉因旧址重建,欧阳修记。”
岘首亭 在岘山上,今废。
望海亭 在习池卧龙山,今废。按《明一统志》,“唐李绅有诗。”
翊襄亭 在真武庙西,嘉靖间知府吕颙建,废。渔乐亭 在城南。按《明一统志》:“竹柳阴森,清流贯其间。”
呼鹰台 在郡东二十里。汉刘表好鹰鸣,登此台,歌《野鹰来曲》。
刘琦台 ,在郡东二里,即刘表子琦与诸葛亮谋自安计,登楼去梯处。
将台 在郡南二里。相传宋末,元将阿里海牙筑此,以指挥三军。
避暑台 在隆中山,诸葛亮宅西。
习池馆 在郡南八里
凤泉馆 “在习家池” ,今废。
《磨石碑 》岁久碑废字缺,无稽。
文笔峰 在岘山东。隆庆间,都御史汪道昆建。《藏龟志 》:“在岘石下。”
铁窗口 在郡北二里樊城西。晋人铸铁棂列树堤岸,以通水道,如窗棂然。
的卢冢 在檀溪西
金牛池 在牛首北
宜城县
楚王城 在县东北三十三里。《括地志》云:“楚昭王故城在襄州乐乡县东北三十三里,故都城东五里,即楚国故城。” 盖昭王徙都都城也。按县志,在县东十二里。白起灌鄢,楚王因城于此。罗川城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古罗国地。按《县志》有熊氏之后。
黎丘城 在县东。岑彭击秦丰于邓,进围黎丘,即此。按:《一统志》《后汉书》邔县下有此城。
宜城故城 在县南九里。本楚鄢县。汉改宜城,属南郡。其地出美酒。梁元帝诗:“宜城酝酒今朝熟,倚鞍系马暂栖宿。” 明英宗皇帝《寄襄惠王歌》:“适情细脍槎头鳊,洽欢满泛宜城酒。” 故襄城 在县南十五里,即古郾子城。三国魏徙荆州,治宜城,以城在襄水之阳,故名襄阳。《县志》:或曰:“两山驾水为襄,内有小城,即王居也。” 乌耳城 在县北四十五里,地名圆通寺。观林城 在县南五十五里。地名王城。港。城迹犹存。
故宜城 在县北三十里。汉置宜城县,即此。后山水冲崩,遂迁郾子。国迹存,萧颖士有赋,今失。丰乐乡县,按《县志》,在县南九十里,本春秋邓国地。西魏以县置鄀州。隋属郢州。唐属襄州。五代周并入县,即今丰乐河,属安陆钟祥县。废宜城驿 ,在县西三十里。驿前有水,传是白起决西山下涧,灌此城,城坏,楚人多死流城东陂,臭闻远近,号曰“臭陂。” 陂有蛟害。
善谑驿 在县北。《史记》云:淳于髡献鸽于楚王,至此放鸽,挈空笼见王曰:“臣不忍鸽之渴,出饮之,俄飞去,吾欲死,恐人议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杀,将欲买而代之,是欺王也。” 楚王曰:“齐有信臣若此。” 厚赐而归。
段成式宅 在县西六十里,即“木香村。”
王逸宅 ,在故宜城县西北二十步,俗呼为“王家屋场。”
宋玉宅 在县南三十里,宋玉墓之南。
旧站园 在县南三十五里。唐时于太傅迁县于南境,多驿此站,路通宜城,驿迹尚存。《县志》作“旧店园。”
楚王宫 ,韩愈《驿记》云:“昭王井东北数十步,古昭王庙,古木万株,多不得其名,尤多古松大竹,莫敢伐。于太傅镇襄阳伐之,建城驿,旧庙弘盛,今为草屋。庙后小城,盖王居也。其内偏高广圆,方八九十亩,号殿城,当是王朝内之所也。其砖可为砚。”
打鼓台 在县南八里,地名“圆苍白” ,起,操军于此,台下有走马堤。
杜康台 在县治东。昔杜康造酒于此。台下有井堙塞,相传有酒味香,人莫敢闻。按《县志》童谣云:“杜康台卸,状元生明。” 邑令朱崇学立台曰“杜康台” ,结亭台上。邑令张相建,围以石栏,额曰“杏花楼、状元亭。” 万历三十年,邑令胡明佐复高而大之,左右各设有门,仍于台左筑一厨舍。崇祯壬午后,台卸,仅存石栏。
古城堤 在县北三十里,地名“东洋” ,古城迹尚存。
走马堤 有三,一在故襄城东,抵果合口,楚人走马之地;一在苏家湖驿傍,白起攻楚走马之地;一在县北十五里,自故宜城抵汉江三十馀里,亦古走马之地。
浣纱嘴 在县东南六十里。春秋时有浣纱女于此,遇子胥亡命渡汉,疑之,女抱石投江,以明不泄,即此地也。
破河脑 在县南四十五里。春秋时,楚平王杀伍奢,子员出奔,曰:“吾必覆楚。” 平王卒,国人因葬于石子湖水中,作虚冢于江南岸上。后员以吴兵入楚,遂破河车水,取平王尸鞭之,故名操军场 ,有二:一在黄宪冢南,白起操军之地;一在县东南六十里,关羽操军之地。
《贲于园 》在县西街。明郧阳抚治王世贞曾游此,有题,今失之。
夫子崖 在县南四十里。相传夫子曾游此。按楚昭王兴师迎孔子至楚,而楚都在鄢,则夫子辙迹之至鄢审矣。《府志》据此,另为《圣迹志》,则夫子崖之说当可信也。
钓鱼洞 ,在练港。相传太公曾钓于此,灯烟迹犹存。
冠盖里 在县北。汉宣帝末,有卿士、刺史、二千石数十家,朱轩华盖,连延掩映。荆州刺史行部见之,叹其盛,曰“冠盖里。”
木里沟 在县西北,即东渠。汉王宠为刺史,凿广之,与木里沟灌田六十顷。宋县令陈表臣复修之,起水门四十六,通旧陂六十有九。
长渠 在县西十馀里。荆及康狼,楚之西山,水出二山之间为“沔水。楚屈瑕伐鄢,乱次以济” ,是也。秦白起攻楚,去鄢百里,立堤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遂拔之。
南漳县
临沮城 在县境。汉置县,属南郡。东汉为侯国。晋属襄阳郡。
中庐城 在县东五十里。汉为县。东汉为侯国。按《一统志》云:“在府城南。” 隋改次庐。宋省入南漳。罗国城 ,在县东南八十里。《春秋》楚使莫敖伐罗,即此。
山都城 在中庐镇。秦置县,属南阳郡。东汉为侯国。
御书阁 “在县儒学内。”
分经台 在明教寺。梁昭明太子同隐士刘虬、法慧注《经》之所。
刻木谷 ,在县南十五里。汉孝子丁兰所居。三股松 ,在双池寺东。相传昔松显灵异,封护国将军,赐金牌挂枝上,年久枯而不朽。
《石炉瓶 》,在灵惠寺北,有二石并列塔前,高丈馀,若炉瓶。
枣阳县
土城 在县傍,未详何时筑址尚存。
岑彭城 ,在县北三十里。汉岑彭牧马处。舂陵城 ,在城南三十里。汉元朔元年封长沙
王子买为舂陵侯,至戴侯仁请徙南阳,元帝时,乃徙蔡阳白水乡为春陵侯。望气者苏伯阿见舂陵城,叹曰:“气佳哉!郁郁葱葱。” 及光武即位,改曰章陵。按《一统志》,蔡阳汉属南阳郡,今属枣阳。南阳城 在县东南三十二里。晋司马周偘筑卧牛台 在县境,汉光武尝骑青牛于此。三台 在报恩寺后,各冢突起,高丈馀,为县治后枕。
无梁台 在县南二十里。台殿皆砖石,不用寸木,因名“无梁。”
“地藏台 ” ,在县小东门内报恩寺。
“勤民楼 ” 即元时所置花县谯楼。县有八景,此其一。
汉光武宅 ,在县东南四十里。宅南有“白水。光武幸舂陵祠园庙,因置酒旧宅,大会父老故人” ,即此地。
夕阳馆 在县东
广昌馆 在县北
谷城县
谷城 ,在县西北五里。即古谷国。
延岑城 ,在县西八里。岑汉南阳人,起兵武当,于此筑城。
洛阳城 在县东十三里,不知何时筑址尚存。张飞城 ,在县西南五里,相传张飞筑址尚存。废筑阳县 ,在县东四里,汉为县。萧何之子封筑阳侯,即此。按《明一统志》:“梁置郡,隋废郡,改县曰谷城。”
废乾德县 在县北。《明一统志》:在谷城县。宋分谷城置此县,后改为光化县。
水南寨 前后庄 俱在县境。
格垒 在县南十二里冈上,东临汉水。汉末,刘表将李氏甚富,有仆数百,以其奴户立筑阳县,率众保此,因号“格垒。”
磨兜鞬石 在县城门外道傍石人,其腹上有铭云“磨兜鞬慎勿言” 六字,鞬刻传作坚。又距县西四十五里,有二石人相偶而立,腹上一刻云“已及” ,一刻云未匝。莫晓其义。
光化县
酂城 秦置酂县,汉封萧何于此。《明一统志》:“梁立酂城郡,后周废入阴城,址有二墩在旧县前,今倾入汉水矣。”
顺阳王城 ,在固封山下。
空城 在县北五里
古阴城 即阴城镇,为“北集街。” 万历间迁城,改为“西集街。”
古城 ,在县东北三十里,基堑尚存。
千岁堂 宋张士逊建
霁景楼 在旧县前
毓秀阁 、仰贤阁 、临汉阁 俱在县境内。丰功阁 在旧城上,废。
草书阁 “在旧城东北门” ,废。
金鸡冢 ,在县东北五里。
均州
三王城 ,汉末王莽支庶王康、王常、王凤,各筑一城,志在不轨,佯城此以御侮。光武兴,皆堕址。一在州东北,一在州东南,一在州西南城隅。濮王宫 在州内,今报恩寺即其址。按:《明一统志》:“唐太宗第三子泰,初封魏王。太宗废太子承乾欲立泰,长孙无忌请立晋王治,改封泰濮王居此” ,即乾明寺址。
巨无霸寨 在州东十五里。龙泉寺即其址。沧浪亭 ,在州东北三里滨。汉江孺子歌处。又“屈原遇渔父歌处。”
尹公亭 在州境,宋尹洙谪居时建。
禹迹池亭 在禹迹池上,昔禹治水时至此。“卧云亭 ” ,在龙山上。
井泉亭 在州南赤山东。
紫云亭 在净乐宫内。按《明一统志》:“宋晁端夫云:‘面迎武当之叠嶂,左瞰汉江之巨浸’。明永乐十七年,奉敕重建。”
宗海楼 在州东一里。宋陆凯有记。按《明一统志》:“下临清汉,江山映带,景物之变无穷。”
《帝舜耕迹 》在土陂窑子铺,去州九十里。《舜碑》仅存螭首,不知何代立。
“舜子井 ” 在姚子铺,即浚井出处。
舜子床 在州南葫荻山,舜耕历山处。距州一百三十里。
社柏树 ,《水经》:“南阳武当有社柏树,大四十围。梁萧欣为守,伐之。忽有一大蛇从树中出,群蛇随之入南山,声如风雨之撼树,人皆惊异。” 旧志:“树在州前。”
榔梅 ,在太和山。真武折梅寄榔树之上,祝曰:“若道成则花开果结。” 后竟如其言。今树尚在。
《府志未载古迹 明一统志》
编辑
本府。〈襄阳县附郭。〉
牵羊坛 在府城中。旧传,刺史初至,必牵一羊诣坛绕之。以其所绕之数验治州之年多寡。晋文帝为刺史,羊行六次不止,果八年。
铜鞮坊 在府城山南东道楼左。楚人好唱《白铜鞮》词,因以名坊。唐李白诗:“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 宋查道诗:“白铜鞮侧花迷坞,解珮江边柳拂青。”
诸葛亮宅 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
宋孝武宅 在府治东南马鞍山。刘宋孝武帝所生处。
庞德公宅 在岘山南广昌里。
孟浩然故居 在府城东南鹿门山。浩然尝自赋诗云:“山水观形势,襄阳美会稽。” 唐白居易诗:“南历鹿门山,蔼若有馀香。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杜甫故里 ,甫《回棹》诗云:“清思汉水上,凉忆岘山巅。吾家碑不昧,王氏井依然。”
张柬之园 在府治南五里。柬之,唐相也,园址尚存。
桃林 在府城南六里。晋桓冲北伐,屯军于此。是时食桃,至春,其核萌生,遂成茂林。
堕泪碑 在府治东九里。晋羊祜镇襄阳,有功德于人。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堕泪碑。唐李白诗:“空思羊叔子,堕泪岘山头。”
晋柏 在岘山下,有小碑,题曰《晋柏》,其柯干如铁石。
山南东道楼 旧府治,有唐李阳冰篆“山南东道” 四大字并碑文。宋端平间,襄阳失守,碑芜没。淳祐间,高达复襄之后,程士元复创层楼,下跨市路,南观群山,北望中原,为一郡之胜。
南平楼 在府治前。元守帅杨珪建,姚燧为之铭。
狮子楼 在县西南。洪武初建,绘狮子于上,以镇楚山,故名。后毁。今置石狮于上,作亭覆焉。爱岘阁 在府城旧漕治,占三岘之胜,得中岘为多。
学业堂 在府治南。旧传汉诸葛亮读书之所。“乐善堂 ” 在府治。梁简文为晋安王镇襄州日,画前刺史李阳等十三人像于堂,因名。
光禄堂 在府治南。《宋史》中辉光禄卿守襄阳时建,故名。
南漳县
御书阁 在县学,贮《御书》。
光化县
霁景楼 在县内。宋李豸诗:“层楼压清汉,初上便忘归。夕霭藏平野,晴烟漏翠微。”
均州
望仙亭 在州境。《旧记》云:“西南绝胜之境飞升台 ,即真武飞升之所。”
“元始台 ” 、“礼斗台 ” ,俱在太和山。
陵墓附 府县志合载
编辑本府。〈襄阳县附郭。〉
春秋楚昭王墓 在习家池北。南齐建元中,盗伐冢,得古书竹简、青丝编简。后沈约亦得数简以示刘绘,绘曰:“《周礼》逸篇。”
楚庄王墓 在北邓城镇鄾城内,俗呼庄家冢。按《明一统志》“春秋楚王旅葬于此。”
汉刘表墓 ,在府城东。
南顿君墓 ,在郡东七里,光武父南顿令钦也。“习郁墓 ” ,在习家池上。
晋王叔和墓 在岘山南。
宋“武昌王《刘浑》” 墓 失其处。
唐孟浩然墓 在鹿门山。按《明一统志》:宋颜君诗:“可怜垂世诗千首,换得荒坟数尺碑。”
刘言史墓 ,在郭外五里。
“卢多逊墓 ” ,失其处。
明襄宪王墓 ,在府城西永安山,即五朵山。襄定王墓 ,在府城西久安山。
襄𥳑王墓 在府城西隆中山。襄怀王墓 在府城西丰乐山。
襄康王墓 在府城西柏香山。
襄庄王墓 :在府城西龙泉山。
襄靖王墓 在府城西青安山。
襄忠王墓 在府城西青安山。
任亨泰墓 在南凤山。亨泰,状元,官礼部尚书,敕葬。
王忠墓 在凤凰山。忠,王信,父死国难,母岳氏守节。诏旌忠为“忠臣” ,赠都督,岳为“节妇” 、太夫人,敕葬。
宜城县
楚平王墓 ,在县南四十五里。春秋时,楚平王葬于水,作虚冢于岸上,有庙在冢前。
楚昭王墓 ,在故襄城内,有碑存。
金汁墓 ,在县南六十里。春秋时浣纱女墓。伍子胥移葬于此,以铁汁灌墓。
淳于髡墓 在县西北十七里善谑驿西,即放鹄所,名侯堂营。正德间,知县朱崇学立碑于县西官路四里,云“辩士淳于髡之墓。” 仍立小碑于墓前。
宋玉冢 在县南三里。有三冢,在宋玉宅后。正德间,知县朱崇学立碑曰:“楚大夫宋玉之墓。” 嘉靖间,抚治路迎建祠堂门宇,置守冢一人。向宠墓 在毛家港一里,有石羊存。
黄宪墓 在县西北十五里旧官路东,俗呼云“黄连冢。” 正德间,知县朱崇学立碑今县北官路五里,云汉处士黄宪之墓。仍立小碑于墓前。马王冢 在县南四十里马王冲南,疑即马良冢。
七十二冢 自县北至潼口,大冢七十二,相传汉、唐、宋、元名臣冢。
“匡王冢 ,去县东七里。” 未详何代。
欧阳国公冢 在县东曾公冲,有三冢,世失其名。
南漳县
周卞和墓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抱玉岩之东。
枣阳县
汉章陵 ,在县南。光武祖舂陵节侯诸墓。岑彭墓 ,在县东北四十里。
刘琦墓 ,在县东五里,高二丈,刘琦曾屯兵于此。
谷城县
周谷伯墓 在谷山。《春秋》“谷伯绥卒,葬于此。” 唐王陵 ,在县西南五十里望成冈,有翁仲,见存。
宰相张柬之墓 在涓口都。
宋崇宁王妃墓 在崇宁寺东。
明卫国公邓愈墓 在县西四十里。
光化县
夫子冢 在旧学庙基。先是,夫子有塑像。嘉靖间毁像易木主,有司不忍撤,为设障蔽。万历间迁学,遂葬像于《桫椤》树下。
伍举墓 在富乡村
汉娄寿墓 ,在县东南十八里。有碑,汉熹平中立,题云《先儒娄先生碑》。
宋张士逊墓 在红岩,仁宗御篆其碑曰“旧德之碑,半崩汉水。”
李仲芳墓 ,在遵教乡友于村。欧阳修撰《墓表》。欧阳庆墓 ,在广节山之原。欧阳修撰《墓表》。元张良弼墓 ,在杏花山。
均州
江元帅墓 ,在州东马鞍山,有墓碑。
梁王墓 ,在州西北一百里。有人入其墓,宽敞,有铁柱四,系朱棺。
双冢 在州南十五里。有二大冢盘踞里许,地名“双冢屯” ,碑没,仅遗一石人。以上俱失世代。韦公墓 ,在州城南七里,屯有墓碑。
姜公墓 ,在州城南七里屯,有《太常墓碑》。。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