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207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二百七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七卷目录

 长沙府部汇考七

  长沙府学校考

  长沙府户口考

职方典第一千二百七卷

长沙府部汇考七

编辑

长沙府学校考     府县志合载

编辑

本府

长沙府学 在正南门之右。元至元十“三年,平章阿里海牙镇潭州,始创礼殿。至正庚午,复修之。元末兵毁。明洪武六年,指挥丘广始创明伦堂。” 七年,知府刘清备建庙庑斋舍。三十年,教授王褒立射圃于明伦堂左。天顺六年,知府钱澍复修之,建尊经阁明伦堂后。正德辛未,同知盛应期立号舍于大成殿左,凡二十楹。嘉靖戊子,知府孙存复修棂星门。庚寅,知府潘镒奉制建敬一亭于明伦堂北。辛卯,修大成殿斋四,曰“志道” 、《据德》《依仁》《游艺》。丙午,知府樊景麟凿泮池棂星门内。隆庆壬申,知府周标修棂星门,易木以石。万历辛卯,知府吴道行见学宫颓甚,大加修葺,增司祭、更衣二馆,改泮池棂星门外。丙申,知府罗绲复修。天启癸亥,推官林正亨鼎新正殿庑门,建尊经堂,以培龙气。崇祯丁丑,同知朱士景新建“启圣祠。” 癸甲之间,祠堂斋庑,毁于兵火,仅存大殿。乙酉,督学屠引锡、太守周二南捐资修建。方盖造明伦堂,工未竣。

皇清顺治丁亥,太守张弘猷修庙及堂,重建“启圣祠。”

敬一亭并东西两庑,筑垣树柏,复其旧规。乙未冬,经略洪承畴重修“明伦堂” 、敬一亭。康熙四年,知府钱奇嗣捐资增修。十九年,知府任绍爌等协力捐俸,重修“启圣祠” 于学宫后,“名宦” 、“乡贤” 二祠于学宫之左右。

长沙县学 旧在浏阳门内定王台。元至元三年,平章阿里海牙移建府学之右。明洪武十三年,知县王铨复移县治东。十八年乙丑,知县王铨移北门城外县治左。正统十年,知县张扩重修之。嘉靖甲申,知县李时加修焉。庚寅,奉制建敬一亭,斋二,东曰“居仁” ,西曰“由义” ,立启圣祠。隆庆庚午,知县袁本善重修。万历乙酉,知县刘应期重修。壬辰知县邓云龙加修焉。甲辰,诸生捐赀,详请鼎新大殿。辛亥,知县林向阳建文昌祠于明伦堂右,以培形胜。天启七年,教谕程门徒令诸庠士合修之。中大殿旁两庑,后明伦堂,前二门,棂星门外泮池。二门内,左名宦祠,右乡贤祠;明伦堂,左启圣祠,崇祯癸未毁于兵。

皇清顺治戊戌,知县朱明魁迁建于驿步门内,凡五。

楹。工未竣,至乙巳巡抚周召南捐赀,属知县胡壮生增建之,广文宅在其左。康熙二十二年,巡抚韩世琦等重修。二十三年,巡抚丁思孔等续修。三十四年,教谕胡之太等始建启圣祠,修大殿,建明伦堂、名宦、乡贤祠、棂星门,而制始备。东冈书院 在县东榔梨市。元中书左丞相许有壬父号东冈,尝读书于此,因赐额。

乔江书院 在乔口镇。旧有三贤堂,祀屈原、贾谊、杜甫。元元统间,邑人黄澹因设义学,赐今额。“社学 ” 旧在铁佛寺前,今废。

义学 康熙二十四年,知县朱奉文设立义学二所。三十四年,巡抚董设立义学于万福禅林右。四十二年冬特建。

《上谕碑》亭,因移置义学于亭后,重新之。

学田 :原额田共一百一十六亩四分五釐,共征租榖一百一十六石四斗二升,共折银二十三两二钱九分。除完正赋外,共征银一十一两六钱四分五釐。

原荒芜三十三亩七分五釐,无征租谷三十三石七斗五升,无征银三两三钱七分五釐;原成熟八十二亩七分,该征租谷八十二石七斗。除完正赋外,实征租谷四十一石三升五合,折银八两二钱七分。自

皇清康熙十八年以前全荒,十八年恢复之后招抚。

佃民开垦田二十九亩五分,除完正赋外,实征银二两九钱五分。十九年,续垦连前成熟田共四十八亩,除完正赋外,实征银四两八钱。莲塘三口 ,在北门外。旧学基前一口、学旁二口,今荒。又田三亩,学旁,今亦荒。

善化县学 旧在郡南兴仁坊,元末毁于兵。明

洪武四年,知县孟吉始建于府学左。十五年,知县张居仁创建于仰山寺旧址,即今便民仓。十六年,知县莫如辅备厥制。成化十三年,知县盛时迁县治城内,迁学宫县西。斋二:东博文,西约礼。弘治十三年,增修未备。嘉靖庚寅,奉制建敬一亭。至癸亥年,堪舆谓风水不便,改迁县治旁,西面岳麓。万历癸酉,知县陆南阳议迁仰山寺旧址,不果。丁丑,知县冯应鳌鼎新殿庑后建明伦堂,堂后建敬一亭。东西斋廊,廊左启圣祠。殿。堂北前为正堂,宅后为西斋宅,殿南为东斋宅。乡贤、名宦二祠。价买民居三间于学前,横通一路,曰“金带街。” 外有渠,曰“玉沟水。” 教谕曹思忠开拓泮池,造祭器。甲辰,殿堂尽颓。乡绅黄洽中等及吉藩督学窦子偁率诸生修葺。壬子,知县唐源横开一渠,环聚堂气。天启丙寅,知县彭堣新创《启圣祠》于西斋。崇祯戊寅,知县冯挺衡合殿堂而重新之。癸未,毁于兵火。

皇清顺治戊戌,知县孙国泰于旧址重建文庙,并两

庑与“乡贤” 、“名宦” 二祠及明伦堂、尊经阁,移取城东废藩石坊,改建于戟门,以甓周其頖;训道宅则司训萧成韵自为竹屋,形家以石;规模狭小,更易以木。康熙九年,学正严珽捐俸重建。十三年,吴逆踞城,学宫颓败。二十一年,知县滕天御重加修葺,惟两庑未建。二十四年,知县孙谦议建。

岳麓书院 在湘江西岳麓山下。宋开宝九年,潭州守朱洞建,彭城刘嶅倡之。咸平四年,诏以国子监经籍赐岳麓书院,从知州李允则请也。祥符八年,周式为山长,天子召见,仍使归教授,诏赐额,给中秘书。岳麓旧志误作“周奭。” 绍兴元年,废于兵火。乾道元年,湖南安抚刘珙重建之,聘请张南轩往来主教事。三年,晦庵朱子如长沙,讲学于中,手书“忠孝廉节” 四字。淳熙十五年,直徽猷阁潘时继修焉。绍兴五年,朱子为湖南安抚,牒委教授,兴学岳麓,四方之学者至几千人,置田五百顷。张南轩、陈止斋各有记。德祐二年,再毁于兵。元至元二十三年,郡人学正刘必大兴复。延祐五年,别驾刘安仁以善化主簿潘必大更新礼殿、斋祠、轩堂、阁亭。吴草庐有《记》。寖复为墟。明兴成化五年,知府钱澍因旧址重兴,随毁。弘治七年,通判陈钢辟厥蕴,崇建门庑、讲堂、诚明、敬义斋、崇道祠。通判李锡、推官彭琢构高明亭。十二年,同知杨茂元建尊经阁,采紫阳遗迹,刻石碣于壁。十八年,参议吴世忠改门路向,开泮池、棂星门,置田百亩,诲诸生《学庸通旨》。嘉靖四年,同知俞夔刱石坊大江边。五年,学道许宗鲁、知府杨表立祠,祀六君子。六年,知府王秉良增田二十亩,建成德堂、尊经阁、讲堂、延宾、集贤馆、东西斋,工未毕而去。知府孙存卒成之,题其斋曰“诚明敬义、日新时习” ,题其号曰“知仁、勇、天地人。” 辟三门于成德堂外,创亭赫曦台。山下器物、厨具盛备,共置田若干,而散在郡邑。复请给赐书,置山长,如白鹿洞例。乂请御制《敬一》诸箴赐其中,制可。九年,知府潘鉴增“敬一” 碑亭文庙后。十三年,学道郭登庸改成德堂曰“静一。” 十八年,知府季本重修之。四十一年,推官翟台复修之。万历十八年,知府吴道行重修。四十一年,知县唐源协谋助修。崇祯己巳,巡按宋贤更檄知县黄承中鼎新书院,并文庙头门。壬午,督学高世泰捐赀,率诸当事鼎如旧制。后因吴逆兵毁。康熙乙丑,巡抚丁思孔率同藩、臬、粮、道、府、厅各捐俸重修。

惜阴书院 在古渡左。旧为陶公祠。嘉靖四年,知县吕廷爵塑公像于中,创为“惜阴书院” ,从公惜阴意也。嘉靖四十二年,知府蒋弘德、推官翟台恢其制。中为明道堂五间,堂前墀百步,建亭于中,曰“洗心。” 两旁有池,绕砌石栏,曰“禁蛙。” 取南轩城南书院故事。亭前为大门,竖坊曰“惜阴书院。” 堂后建祠五间,祀公神主,以其像移置庙后。登高阜为聚英楼,凭虚四面,足供眺望。楼后为广仁堂,左右有隙地,周围墙垣,从楼前分两翼,迂至大门,共号舍六十馀间,集诸生肄业其中。堂右向岳麓,为望岳楼,八窗玲珑,颇称佳境。楼前为望岳亭,亭左右有田数亩。田前为塘,西抵屋路,北扺墈,南扺藩店,后沟。今悉壅淤,而居民任意侵填为己地。楼右有小塘,塘右有仓三间,贮学租,旁为守者居焉。置田八百三十亩,以赡学者。郡人李棠、刘应峰各有《记》。至万历六年诏毁书院,知府牛可麟力请于上,获免焉。士夫至今感之,仍改为“陶公祠” ,废望岳楼亭输价入官。十一年知县冯应鳌移西山,合祠于中。十五年

知府吴道行、知县陈一鉴重修。戊子辛卯,集十三庠生肄业,月给廪饩,时登儁升朝者数十人。二十九年,知县陈弘乘复修,仍为陶公祠。四十一年,推官陈大绣因长沙馆驿倾颓,毁洗心亭为二门,废聚英楼、广仁堂为皂隶房,馀尽拆毁。城南书院 在妙高峰之阳。宋张南轩随父紫岩家潭州,居此,建为讲学地。《格古论》曰:“城南书院” 四大字,张紫岩之所书。南轩名以十景,曰纳湖、丽泽堂、书楼、蒙轩、卷云亭、月榭、琮琤谷、听雨舫、采菱舟。高阜与晦庵先生互有题咏。有禁蛙池,俗传南轩读书处,蛙声聒耳,投砚禁之即息,因名。年久废颓,俱为僧卒势家所据,建寺于上。正德二年,参议吴世忠、学道陈凤梧协谋请复。嘉靖四十二年,推官翟台建堂五间,高峰寺后。万历六年复废。

湘西书院 在湘江岳麓山下。宋潭士以居学肄业为重。州学生月试,积分高等,升湘西书院生。又分高等,升岳麓精舍生。潭人号为“三学生。” 刘辅之重建,后又建于晦翁,今遂为蓬墟矣。道林精舍 在岳麓山左。南唐马燧建。《昔贤诗》云:“此是前朝古书院,而今刱作梵王家。我来登眺不胜慨,独倚东风数落花。”

文定公书院 在胡安国居潭州旧宅,今废。裴氏书堂 在金牛冈,“唐相裴休读书处,今废。” 玚谷书院 在府治后寿山庙巷。明吉藩建,今废。

社学 在县治南鸡公坡。万历三十九年,知县唐源鼎建。延社师教乡子弟,今废。地界存学田二处 :一在赤竹铺,四十三亩六分,除完粮外,租榖十石;一在溁湾七里园十五都五甲,《刘恩》二十亩。

又据《县志》,田共一千八百二十亩零,租谷六百二十五石。俱在书院前善化土墙头,长沙八尺河石株宁乡等处。

原额学田九百五十二亩,内除上价取回外,寔在田七百四十二亩,每年纳租四百四十五石三斗七升二合。仓廒尽废,后属府首领征银。田俱在善化、长沙、宁乡三县。

学地三处 ,南大街“灵观庙起,至楚家屋止;北织机巷诸氏屋后一截,自玉渠起,至正堂衙前止;西抵玉沟一带,沟以内俱系学地。”

外州县

湘潭县学 宋、元在县治东郭。元末毁于兵。明洪武二年,知县莫玉即旧址创焉,今周氏之宅是也。洪武十六年,知县罗仲常及卢简相继加修,制乃大备。正德丙子,佥宪谢廷桂、教谕田定始迁县西广慧寺故址,即今地。前为殿庑、门池,后为堂亭,阁左右为启圣祠、四先生祠、名宦乡贤祠,斋舍庖湢之属皆备。嘉靖辛卯奉制建敬一亭。万历丙戌,颓甚。知府吴道行檄县查明,大期修葺。戊子,萧奇杰相继葺之。癸丑,知县包鸿逵复大修焉。

皇清知县刘见龙捐资重修大成殿东西庑、戟门、泮。

池知县刘镛建敬一亭于明伦堂后,馀制多不备。康熙癸卯年,知县郑有成因万楼故址,建文昌阁于上,又建棂星门一座,明伦堂三间,拔俊斋三间,兴贤斋三间,东西号房十二间。

教谕舍三间 “在明伦堂” ,今废。

训导舍二所 一在明伦堂东,一在明伦堂西,二所俱废。

碧泉书院 在县西七十里。宋胡安国南游筑室,其子宏与张南轩讲道于此,以近“碧泉” ,因名焉。万历丙子,邑人督学使周之屏复修之,读书讲道于此。今废。

主一书院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南岳之麓。宋朱子门人锺震筑室讲学于此,今废。

社学 在县东关。天顺六年,知县夏环珮刱成化知县丁濙重修。学田 二百五十亩,租二百石,内除五十石五斗完粮。隆忧五年,巡按邓光先批入。

湘阴县学 创始于宋庆历四年。元祐六年,知县王定民建于县南三百步笙竹书院旧址。崇宁间,以滨江迁于县治东义胜坊,即今学也。淳熙五年,知县徐梦莘出公钱三十万修之。元末毁于兵。明洪武二年,知县黄思让再迁于县东。殿庑、门舍毕备,建斋曰“《进德》、修业。” 宣德四年,知县宋纶修之。正统五年,知县田赋重修。成化三年,主簿朱敏创文昌祠,寻废。府守钱澍创乡贤祠于文昌之西。二十一年,知县周蕃修文庙。嘉靖辛卯,建敬一亭。甲午,诸生自修明伦堂。己亥,县令蔡金撤前门,立屏墙,平泮池,山水之秀尽。

《在目》中。二十五年,知县黄震昌重修之,建塔于文庙东南,为“文笔峰” ,寻废。嗣是知县张灯等续修。万历十六年,知县祖守节大修之。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唐懋淳重修馔堂于大成殿后。

仓库于明伦堂西。启圣祠于仰高亭后。“名宦” 、“乡贤” 二祠于学宫左右。

笙竹书院 在笙竹岐。宋天禧间,邓咸建,以训子弟及游学之士。冯京、郑獬亦尝学于此。庆历四年,废院置学,至今呼驿前之江为书院潭云。汨罗书院 在县北六十里。宋祥符间建,后以其地为汨罗庙。

仰高书院 在县西河滨。嘉靖间,知县张灯售民地建之。

社学 在府馆西,久废,改立税课局旧址今废。义学 在学宫左。

射圃 在敬一亭后。嘉靖中,知县黄震昌刱,今废。

学田 八十八亩九分,租六十二石二斗,粮一石三斗三升。嘉靖四十四年,御史李廷龙置。宁乡县学 旧在县治南门外,毁于黄巢之变。同光二年,知县梁贵宾迁县治东。元末复毁。明洪武二年,知县薛德昭即旧址刱之。正统间,知县梁俊、成化间知县黄甄、郑楠加修焉。弘治十二年,知县张翔尽撤而新之。学基前至化龙溪,后至山顶,岁久稍侵于民。十三年,知县邓万斛重建“兴贤” 、“广德” 二斋。正德初,主簿张英鼎建儒学门一座,东西号房二十间,在两庑后。西号训导张文入居,拆毁,东号寻亦废。九年,教谕张昱白诸当路而复之,立界石于山之巅。嘉靖元年,知县胡明善增大之斋曰“兴贤广业。” 十年,奉制建敬一亭。泮池旧在儒学观德桥之西、池之东。万历九年,知县陈以忠廓之。三十年,知县沈震龙创石坝于下,砥其流,为附近居民所忌,私毁之。戊午,知县王纲、教谕王尧天力主修复。迄崇祯间,以池水浊,另甃石为沼。庠生胡懋选等董其事,周伯子堪贲为石栏,周其上。天启乙丑,知县周瑞豹重修,鼎建大《成殿》。

皇清初,多圮颓,知县袁天秩增修棂星门。丙午年知

县蒋应泰复建“明伦堂” ,改建“乡贤” 、“名宦” 二祠于

文庙左右,而以旧二祠祀文昌及文星土地之神。

知县彭琦葺之,加丹雘焉。岁丁未,知县权持世捐俸重修大成殿,建两庑,饰“启圣祠。” 戊申,谋建义学于南轩祠之旧址。

射圃 在儒学观德桥之南,今废。

道山书院 在道山之阳。宋胡仁仲、张南轩筑,今废。

玉山书院 在县治之东。嘉靖甲子,知县胡明善建,今废。

社学 原在县治后,知县林敏立。后知县胡明善建六所:一“通济桥、一白鹤观” ,一道林,一麻山,一“黄才” 、一“干江洞” ,今俱废。

学田 嘉靖、万历间有田数处,今俱废,惟南轩祠田二十馀亩在墓下者尚存,以僧守之。新垦学田 一王学田,知县王纲置,地名“茯苓塘” ,田七十亩,久荒。一沈学田,知县沈震龙置,地名“华林冲” ,田八十亩,久荒。

皇清康熙六年,查复“茯苓塘田十亩,奉丈下则科粮。”

三斗七升有奇,先经均入二都三甲,周详户下,今清复,仍立名王学田。华林冲田三十一亩,奉丈科粮一石一斗五升有奇,原立名“沈学田” 在案。明原额本府昭磨所经管学田六十三亩,坐落赵家河黄花坪,自癸未兵火后,全荒。

皇清原额“上官按院学田”二百三十一亩,坐落黄材。

八十亩,祖塔六十亩,横塘三十一亩,段溪三十四亩,铁冲十九亩,内成熟田六十五亩。《奉文》每亩除自完正供外,另纳租银一钱,以为观风赈贫之用。

浏阳县学 ,宋、元俱在县治东。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元年,知县史希贤即旧址建之,制未备。二年,署县府通判斯继之,始终厥事。成化丙戌,知县袁相复修之。弘治十八年,以风水不利,移创县治之右。中为大殿,旁为两庑,前为戟门,为泮池,为棂星门,为屏墙。殿后为明伦堂,凡三楹。两旁为东西斋,曰“进德” ,曰“修业。” 堂右为祭器库,库之右为分教衙,殿之西为龟山祠,殿之右为儒学门。嘉靖辛卯,知县陈鲸奉制于明伦堂后建敬一亭。十二年,知县苏志皋因殿庑摧折,重修之。于明伦堂左建启圣祠,于龟山祠两旁建号舍三十楹,以便生儒肄业。二十一年,知县郑汝清见殿庑朽坏,命邑人引礼官周文郁董其事,庙应门池,焕然一新。又于明伦堂后,修建《教》

谕衙一所龟山祠左设分教衙一栋。三十九年,知县萧敷以棂星门朽坏,重修之。正衙后有塘一口,隙地数亩,为学蔬地。隆庆二年,知县蒋科重修葺焉。万历十一年,知县李朝佐见两庑倾圮,戟门将颓,捐赀理之。四十二年,知县万建元见明伦堂圮坏,大加修饰。崇祯八年,知县冯祖望以科第疏阔,将学改迁。癸丁“向而。”

文庙榱桷直射县堂,《有司悉大不利。改革之际》,殿

庑鞠为茂草,祠舍全没荆榛。

皇清顺治乙未,知县徐维埁及全邑师生、乡耆各捐。

赀重修大殿、两庑、棂星门、戟门、泮池两翼,曰“天衢” ,曰“云路。” 周围砖墙百堵,不半载而焕然聿新。惜徐侯去任,而名宦龟山祠宇、文昌、魁星楼阁及“进德” 、“修业” 二斋,并文会堂,掌教分教衙所愿次第就理者皆未集。明伦堂则仍万令所修之旧,堂后新建启圣祠,则徐侯修也。近训导张吉宿大加丹雘。

文靖书院 在向阳门内西街,元进士汤荧建。亦云“宋初龟山先生宰邑时,与士传习于城南,后人以其地为书院,请额于朝,因其谥名院,设山长。” 成化间,改为龟山祠。今废。

社学 旧在县横街,今废。

义学 元耆儒梁子真建。内塑夫子像,又置田二百亩,今废。

醴陵县学 旧在县治东半里。宋知县过建有奎星楼。元大德十年,知州张思敬修。元统二年,吕介重修。至正毁于兵火。明洪武二年,知县黄彦正即旧址建之。弘治中,知县龙章奉制建敬一亭,改魁星楼为明伦堂。嘉靖壬子,知县舒文举鼎修,以《形家》言,辄易旧向。万历癸未,知县游于北念科第式微,欲复旧向不果,顾文陞复之。中为大成殿,两庑亭门俱备。辛卯知县晏朝寅重修,以门滨江,水冲就圮砌以石岸石栏,明末仅存。

文庙一区。栖木主于荒台之上。

皇清丁酉,知县张法孔建大成殿、两庑、启圣祠、《明伦》。

堂,焕然一新。康熙四年,知县张尊贤重修,复建义学。泮池即渌水池,旧在废庙之东,今改棂星门外。棂星门原在戟门之前,今正殿既改,应迁移以合正向。朱子亭旧在儒学后,有石碑镌像赞,系文公手泽。六年,知县张作亭以覆之。启圣祠在庙左。名宦、乡贤二祠在明伦堂左右。射圃 在学廨右。明隆庆间重修。

东莱书院 在县北四十里。宋吕祖谦读书于此,曰“莱山书院。” 正德二年,参议吴世忠徙创于县治之后,乃改今名。

昭文书院 在县南。宋黎贵臣讲《明道学》,里人建馆居之,以受生徒。今废。

西山书院 在治西一里。宋淳祐间建,今废。超然书院 知县朱三才建。

皇清顺治十三年,知县李长荫重修。

“文成书院 在治北《文昌阁》” 之右。

皇清康熙六年,知县张尊贤刱建。

社学 凡四:一在东学内,一在南城外左,一在西旧僧会司,一在北玉带桥。俱知县晏朝寅建。义学 ,康熙二十四年,知县陈九畴鼎建。学田 一百一十五亩六分,粮六石四斗七升,谷一百五石七斗。嘉靖间,知县吴必亮、沈一贯、黄学曾置。

学店 一儒学前,一布政司前。

崇文仓 旧贮师生俸粮,今奉文折银仓废。义仓 在儒学门左,知县晏置,今废。

益阳县学 历宋、元俱县治西。元末毁于兵。明洪武三年,知县田俊即旧址建之。十七年,知县杨哲、景泰间,知县汪维继修焉。隆庆辛未,知县朱𨱇撤而新之。嘉靖辛卯,建敬一亭,斋二,曰“进修。” 明德十六年,知县郑思孟重修。

皇清屡修未备。康熙二十年,知县汪闿始大修葺之。

启圣祠建在明伦堂西。“名官” 、“乡贤” 二祠,建于明伦堂左右。

《庆州》书院 :在县治之南,邑人刘履泰讲学之所。事闻,诏授“庆州书院山长。”

松风书院 在县西八十里龙牙寺傍。宋李学士讲学之所,傍有“松风亭。” 今废。

龙洲书院 在江南龟台山上。嘉靖间,知县刘激建。以在“会龙峰” 、“十洲” 之间,故名。今废。

社学 近城五所,各学十五所,俱嘉靖中知县刘激建。

学田 原田三十亩,土三区,塘三口,隆庆二年,十一里。三甲民张均爵以绝民贺志海田五十亩,每年纳谷三十石。

湘乡县学 旧在县治东江。宋胡安国提举湖南学事,徙今地。元皇庆癸丑,州士周炎修。

文庙。泰定丙寅,佥事李嗣宗复命炎修之。至元戊

寅,州同章国有、至正州守王文彪相继加葺,且置乐器而奠焉。元末毁于兵。明初,刱建县西隙地。洪武中,知县贺时敏复旧治,成化徐溥相继修焉。弘治,知县苏复初徙县南门去。正德又徙旧乡贤祠。嘉靖十年建敬一亭。甲午,郡守李日章至县,议迁复,不果。越岁,知县庞钦明锐意迁复庙庑、门祠、斋舍,厥制备矣。万历己丑,知县揭士奇重修,至崇祯间,

文庙倾颓,更议迁改。徒以因循不振,庙竟坏。祀先

师于“明伦堂” ,庠士刘象贤捐赀重建。壬午春,庙成。未几遇变,堂门衙斋皆毁,惟象贤所建之庙存。

皇清顺治十七年,知县南起凤捐赀修建。

文庙:康熙乙巳年,知县陈拱照始鼎建圣庙五楹。

东西庑各五楹,戟门五楹,棂星门三楹,明伦堂五楹,左“居仁斋” 五楹,右“由义斋” 五楹,为生员肄业之所。仪门三楹,大门三楹,敬一亭一座于堂后及教谕衙舍并修砌。学前路仓库神厨、屏墙俱备。

射圃一所,亭一楹 ,在“启圣祠旁。”

涟溪书院 在县东南之涟水滨。初在昆仑桥西。宋嘉定间,真德秀帅潭,命知县徐质夫建立,匾其堂曰“春风。” 德祐初毁,知县赵晟重建于涟木东五里。元至正中,知县王文彪复移建涟水之西。今废。

社学三 :一在东岳庙,一在南门旧学,一在察院激扬坊,后俱废。知县揭士奇申旧址重建。各乡共建十六处。

义学 原在县治之南。宋元祐,知州韩茂即卲肯堂故居立之。淳熙间,有题其门曰:“素王容貌津津喜,黄甲科名鼎鼎来;次科王容,大魁天下。” 以为谶云。元末兵毁,址存。

学田 一百九十亩,地名“两头塘” ,万历二年,知县黄贡置。额租一百一十四石,秋粮二十石,水摊沙塞,老荒一百五十七亩,今熟三十三亩,纳租一十九石八斗。

攸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宋宝祐三年开基。元至正毁于兵。明洪武初,主簿王范修复。十九年复毁于兵。二十六年,典史郑浩修。正统八年,知县吴贵建堂庑、门舍,更修棂星门左右建“登瀛” 、“毓秀” 二坊,后废。天顺知县杜庠、弘治知县江昌、副使黄肃、佥事蒋颙檄训导龚淳修之。嘉靖十年,建敬一亭。四十年,佥事罗文蔚檄邑光禄丞陈惟顺新之。隆庆间,知县杨璧建“尊经阁” ,县丞陆元兆建“育才坊” ,在明伦堂前。万历十年,知县董志毅重修。后复渐次颓毁,知县范文志重建棂星门。崇祯癸酉,贡生谭宗元、刘伯相重修。

皇清顺治十四年,知县朱《英帜》、教谕古《通今》等重修。

东、西两庑、戟门、明伦堂、东西斋、东西号,舍敬一亭。文昌祠即“尊经阁” 旧址,今移北。旧祠重建于明伦堂后,启圣祠在

文庙后。“名宦祠” 在戟门左,“乡贤祠” 在名宦祠左并

建教谕训导二衙于

文庙之旁

光岭书院 在城北高冈。张司空所遗,知县徐希明建。

玉兰书院 :在城东,顺治十六年,知县朱英帜建。

石山书院 在城内

凤山书院 在凤岭。元元贞二年谭渊建,今废。跃龙书院 在近郊,今废。

紫麟书院 在黄甲洲,今废。

社学 在县治东门外。万历五年,知县徐希明移建总铺傍。

学田 七十亩一分,粮五石六斗七升,租榖一百二十九石一斗六升,万历十六年置。

安化县学 创始于宋熙宁,至建炎,火于兵。绍兴甲子,知县郭允升创于县治东。宝祐间圮于水,知县彭道耕徙建县治西。元至元丁丑,火于兵。己丑,知县耶律复武重修。元末复火于兵。明洪武“知县梅源善复建。天顺五年廖质重修。弘治间,谬信风水,闭塞圣道。正德辛巳,本府同知唐珉易地开复。” 嘉靖辛卯,增建敬一亭。万历己丑,知县谢朝佑言东方明堂空阔,改卯向酉。万历丙辰,知县陈扬明复改干巽向。县治对案笔架山不利。崇祯戊辰,知县蒋允亨上下山原见学基从西来,脱卸而南,与江水相见,面有连珠贵人,而卯酉气散不聚,《干》《巽》强就无情,乃仿国。

初旧址,改“子午” 兼壬丙。捐俸百金,缮修殿堂、庑泮、斋舍、门坊。

皇清丙午,知县王丕振鼎建大殿一座,东西两庑各

五楹。棂星门三,棂东西角门各一座。教谕方弼明立神祠一座,建文昌阁于宫墙东。“时习斋” 、“日新斋” ,今俱废。教谕厅、教谕衙舍、训导厅、训导衙舍以教谕奉裁,故厅衙亦废,惟启圣祠尚在大殿后。名宦祠在乡贤祠后。乡贤祠在宫墙东首。闵子庙乃知县闵燮建,旧有闵子像在大殿内,今就文昌阁基址立庙,迎像而祀之。

社学 在县治西

茶陵州学 。“宋宝祐中在紫薇门外。元至正丁丑,知州吴思义修之。元末毁于兵,明兴。洪武五年,知县成麟因旧址创之。永乐四年,知县王贯、正统元年知县徐亨继修焉。成化间,知县俞荩迁建于城内州治之西。弘治乙卯,知州李永珍复徙之城外旧址。丁巳,知州董预复徙之州西二里曰狮子口,拓隘夷荒,饰坏振” 毁。中为大成殿,前为戟门。又前为泮池。池左右为神厨,为牲房。池之前为棂星门,殿后为明伦堂。堂之东为斋二:曰“崇德” ,曰“成性。” 西为斋一,曰“广业。” 斋之下为馔堂一,沿堂而街。街之前为泮宫门。街之东为师儒廨舍,凡四。广业斋之后凿为池,凡三。池久为民所占,知州赵以敬乃以向旧仓地易之,增之以价池,乃复。正德丁卯,知州施佐因遗构新之,易棂星门柱以石。嘉靖辛卯,奉制建敬一亭于明伦堂北,又增置启圣宫于亭之后。知州黄成乐重修。万历戊子,知州陈情复修之。

皇清顺治庚子,知州周士先偕学正杨金声重修之。

前建名宦、乡贤祠,后建“启圣宫” 及牌位,规模粗具。旧所存明伦堂署舍,则知州杨嘉肇捐俸补修。康熙四年,知州马崇诏见《庙庑》复圮捐俸修葺,建文昌阁,置龛于殿。十年,署州事叶筠徙入城南。十七年,知州熊应昌重修。

紫薇书院 在州东。元进士陈谊高读书之所,今废。

西畴书院 在州北。明进士罗鉴建,为子弟读书处。

南溪书院 在州南。宋进士谭光国读书之所,遗址尚存。

东山书院 在州东北十五里。元进士陈古迂读书之所,遗址尚存。

明经书院 在州东四十里。宋岳武穆讨曹成感,州人尹彦德犒军,请于高宗,遣国子生临其地。淳熙初,建书院教习其子孙。今改为“长生观” 地矣。

洣江书院 在儒学左。弘治甲子,知州林廷玉建,今废。

云崖书院 王廷爵建,编修董𤣱“记。” 今改为“青云庵。”

射圃 明正德中,学正黄泗即明伦堂后山地辟而刱焉。

社学 ,景泰间,在南门正街东。成化间迁广济仓右。弘治迁城隍庙右。正德间,又以文昌祠废址,增设一所,年久圮堙。文昌祠所改建者杳不可考。即设在城隍庙右者,亦没于民间。十五年,知州陈择地捐资别建二所:其一设于布政司西隅,其一设于大西关外。

长沙府户口考        府志

编辑

本府。长沙县附郭。

原额人丁七千二百四十二丁,每丁征银二钱五分六釐五毫五丝三忽五微五尘六纤九渺。共额征并新加颜料银一千八百五十七两九钱六分八毫五丝九忽六微七尘五纤。内除原迯亡及康熙四年奉文豁免西山运夫人丁并新迯绝人丁,共四千三十八丁,无征丁银一千三十五两七钱六釐六毫九忽八微一尘二纤二渺二漠。

康熙三十五年及四十年,奉文审定实在人丁三千五百五丁,实征丁银八百二十二两二钱五分四釐二毫四丝九忽八微六尘三纤七渺八漠。

一、更名 原额“人丁” 五十二丁四分五釐俱经全复。

实征银一十三两四钱五分六釐二毫三丝四忽五尘九纤四渺五漠。

一、归并长沙卫 原额人丁六丁,每丁派银二钱,实征银一两二钱。

善化县:附郭。

原额人丁七千五百九十四丁,每丁派银一钱八分五釐二毫七丝二忽九微九尘三纤三渺。《实迯》人丁三千九百七十四丁,见在并审复人丁三千六百二十丁。

一更民田户口 :康熙十二年新编“随粮人丁” ,六十四丁五分四毫。

湘潭县

原额人丁七千一百一十二丁,每丁派银二钱九分三釐六毫有奇。

额征丁银二千八十八两七钱三分六釐一毫一丝五忽七微一尘四纤九渺。

原迯亡故绝人丁三千八百三十四丁,无征丁银一千一百二十六两一分四釐三毫七丝七忽五微八尘二纤八渺。

《实迯亡》人丁三百二十八丁,豁除丁银九十六两三钱三分九毫有零,实在招回共人丁二千九百五十丁。

实征并招回人丁,共银八百六十六两三钱九分八毫有奇。

一、更名 “《新编》人丁” 八百四十七丁。

共该银二百四十八两七钱五分六釐九毫有奇。

湘阴县

原额人丁一万五千七百零五丁,每丁派征银一钱三分八釐二毫六丝有奇。

额征丁银二千九十九两二钱二分五釐三毫有奇。

除迯亡人丁三千五百四十四丁,无征丁银四百九十两四釐四毫九丝有奇。宁乡县:

原额《人丁》一万一千二百三十丁。

额征丁银一千七百九十八两一钱五分二釐二毫有奇。

随粮迯亡人丁三百三十四丁二分有奇,豁除丁银五十五两七分五釐四毫有奇。见在随粮人丁二千六百一十四丁六分七釐五毫有奇。

实征丁银四百三十两八钱八分八釐五毫六丝有奇。

浏阳县

原额《人丁》九千一百九十五丁。

额征丁银一千八百七十九两五钱三分七釐九毫有奇。

迯亡人丁三千五百三丁,豁除无征丁银七百一十六两四分三釐六毫五丝有奇。

“实在并招回共人丁” 四千五百九十丁。

实征并招回共银九百三十八两二钱三分五釐九毫三丝三忽。

醴陵县

原额《人丁》五千五百八十八丁。

额征并新加颜料,共银一千六百二十七两五钱七分九釐六毫六丝八忽九微二尘一纤一渺。

实迯亡人丁一千四百六十九丁,豁除无征丁银四百二十七两八钱六分五釐八毫有奇。

实在并招回人丁共二千六百五丁。

实征丁银七百五十八两七钱四分一厘有奇。《益阳县》:

原额《人丁》一万一千三百一十丁。

额征并新加共银二千一百四十五两八钱九分三釐九毫。

除原迯亡人丁四千一百九十六丁,原无征银七百九十六两一钱一分一厘四毫二丝有奇。

实在人丁三千二百八十七丁二分一厘,实征丁银六百二十三两七钱六釐三毫二忽七微五尘二纤一渺。

湘乡县

原额《人丁》二万一千三十三丁。

原实征丁银一千八百五十八两一钱四分三釐一毫有奇。

原逃亡人丁一万一千四百九十二丁。

原逃亡无征丁银一千一十五两二钱五分一厘三毫一丝五忽四微一尘有奇。

见在并招回人丁共八千四十二丁。

实征丁银七百一十两四钱六分三釐八毫九。

丝,四忽六微七纤五尘三渺八漠。

攸县

原额《人丁》六千一百一十五丁。

额征并新加颜料,共银一千三百九十九两五钱八分四釐一毫有奇。

原逃亡故绝人丁一千九百七十八丁一分一厘。

原逃亡故绝无征银四百五十二两七钱四分四釐三毫有奇。

豁免丁银一十四两四钱一分九釐二毫有奇。见在人丁四千七十三丁八分九釐

实征丁银九百三十二两四钱二分五毫有奇。安化县:

实在人丁四千五百四十一丁,每丁派银一钱三分五釐七毫三丝有奇。

额征:银六百一十六两三钱七分九釐六毫有奇。

茶陵州

原额《人丁》八千二百九十五丁。

《迯亡》人丁二千一百五十八丁,《实在》人丁六千一百三十七丁。

顺治十二年,新招人丁八百六十五丁,实在人丁七千零二丁。

十三年闰五月十二日被水冲决淹没人丁四百二十一丁。

十四年,又招“人丁” 五百九十二丁,实在人丁七千一百七十三丁。

康熙元年正月内编审,开除老弱逃亡人丁一百八十七丁,新增少壮招抚流寓人丁七百五十四丁,实在人丁七千七百四十丁。

三年,招抚流移客民五十四丁,户五千二百八十七,口二万一千八百三十三,实在成丁七千七百九十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