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304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三百四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四卷目录

 广州府部汇考六

  广州府城池考

  广州府关梁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三百四卷

广州府部汇考六

编辑

广州府城池考        府志

编辑

本府。南海、番禺二县附郭。

广州府城池 :周赧王初,粤人公师隅为越相,度南海筑城,号曰“南武。” 任嚣、赵佗相继增筑之,是为越城,周回十里以高固。昔相楚时,有五羊含穗,遂称五羊城。汉筑番禺城于郡南五十里,西接牂牁江,为刺史治。建安十五年,刺史步骘辟番山之北广故越城而筑之。二十二年,复徙治焉。吴分交、广州刺史仍治此,而交州刺史徙治龙编。唐天祐末,靖海军节度使刘隐以南城尚隘,凿平禺山以益之,规制宏大。宋庆历四年,经略使魏瓘加筑子城,周环五里。瓘以城壁弛坏,方谋修治,忽雨颓城角,得古砖,有铭云:“委于鬼工。” 瓘以为己应,由是大增修筑,雉堞完固。皇祐四年,侬寇大通港,遥望城壁,不得逞而去。朝廷以瓘有备,除集贤院学士,再知广州。复环城浚池,筑东、西、南瓮城门,南曰“镇安” ,西曰“朝天” ,东南曰“步云” ,东曰“行春” ,西南曰“素波。” 后又改“朝天” 为“有年” ,“步云” 为“冲霄。” 熙宁初,经略使吕居简、转运使王靖重修东城。居简得古越城遗址,复谋筑之。会移荥阳,朝京师,上其事,诏转运使王靖成之,袤四里,壕其外为三门:南曰迎薰,北曰拱辰,东曰震东与子城、行春门相接,是为东城,合子城为一。熙宁四年,经略使程师孟筑西城,其周十有三里,城广一百八十步,高二丈四尺,为门七:东南曰“航海” ,南曰朝宗,曰善利,曰“阜财” ,西曰金肃,曰“和丰” ,北曰“就日。” 后方大琮改“就日” 为“朝天。” 绍兴二十二年,经略使方滋修三城。是年秋,章贡盗起,将寇广州。经略使方滋以三城雉堞圯剥,迺加增缮,并及井干烽橹亦各坚完,盗遂宵遁。嘉定三年,经略使陈岘筑雁趐城。岘以州城之南为阛阓,所处,无所捍蔽,创筑两翅,以卫居民。东长九十丈,西长五十丈。上建高楼,东曰《番禺都会》,西曰《南海胜观》。登楼一览,海山之胜,悉入目睫,联以敌台三城旧有楼橹共一千八百四十有一,岁久不全。岘重建敌台三百四十七,其后摧剥。绍定二年,经略使方大琮仍于旧址创团楼七十五,炮台四,城门雉堞,皆一新之。端平二年,经略使彭铉会僚属戎将,以三城楼橹砖石倾剥闻于朝,兴役八阅月,修完外城三千三百有六丈,“女墙四千四百九十二丈,子城六百三十有三丈,女墙九百一十七,新瓮城门十有四,门屋敌楼九十有七。” 嘉祐元年二月告成,以馀钱万五千缗附郡之赡军资库,岁与郡分十二之息,以备整葺。开庆元年,广右绎骚,经略使谢子强大修城壁,为豫备计。城外筑羊马墙,高六尺许,雁翅城下隙壤,植以木栅,翼而至海。元至元十五年正月,诏平广州城隍。三十年修复之。明洪武十二年,永嘉侯朱亮祖、都指挥使许良、吕源,以旧城低隘,上疏请,乃连三城为一,辟东北山麓广之城,周三千七百九十六丈,计一十五万一百九十二步。高二丈八尺,上广二丈,下广三丈五尺。为门七:曰正北,稍东曰小北,曰正东,曰正西,曰正南。稍东曰“定海” ,西曰归德。城门楼七,敌楼七,警铺九十七,雉堞一万七百。城东西之外郭,旧浚池,周二千三百五十六丈五尺,惟北一面枕倚岭峤,乃于正北门外筑瓮城以蔽之。于东门之北,城下置小水关,防以石柱,以疏城渠之水。北城上有粤秀山,山左有楼五层,名曰“镇海。” 登其巅,则百粤形胜,了然在目,真岭海之雄观也。北城之外,有粤王台。洪熙元年,诏天下郡县修理城池,给官钞,不许扰民。其坐视不修,宪臣纠举。于是大修广州城。成化二年,总督左副都御史韩雍谋于镇守太监陈瑄、右副都御史陈濂、左布政使张瑄、按察使夏埙,筑南城、归德二门、月城城各延三十八丈,上俱建层楼,下辟三门,壁垒完固,视旧有加。弘治十六年,三司以东西月城渐颓,请于巡抚都御史潘蕃,命广州知府袁燫、指挥韩雄协同修之。至正德初告成,规制大备。《正德实录》云:城周

围一千七百一十七丈五尺。镇海楼二,角楼四,城楼九座,窝铺七十七,雉堞二千二百七十九。为门七:“曰正南,曰定海,曰正东,曰大北,曰小北,曰正西,曰归德门。” 内之左右,为兵马司者一十有四。其西北至东,皆距壕堑长二千五百五十六丈。壕之西东则各疏水关。嘉靖十三年增筑定海门月城。四十二年甲子,都御史吴桂芳以拓林兵叛,蹂践城外居民,创筑自西南角楼以及五羊驿,环绕至东南角楼新城,以固防御。万历二十七年,于正南门迤东辟门一,颜曰“文明。” 其池大中祥符中,邵晔知广州,始凿壕为池,以通舟楫。庆历中,魏瓘再知广州,环城浚池。熙宁初,王靖成东城,复壕其外。嘉定三年,经略使陈岘重浚之,长一千六百丈,东西置闸,岁久湮塞。开庆元年,经略使谢子强复拓之,广二十丈,深三丈,东西坝头甃以石,复自蒲涧太霞洞导泉水西入于韸,韸水又西入于粤秀山之左,筑堰潴之,深二丈馀,以渰浸州后之平地,南开小窦,溢则泄之于壕。近年,决其堤,纳之于壕,遂田其故地,属之官南壕在城楼下,限以闸门,与潮上下,古西澳也。景德间,经略使高绅所辟,纳城中诸渠水以达于海。淳熙二年,经略使周自强复浚之,岁久复湮。嘉定三年,经略使陈岘重开,自外通舟楫,以达于市,旁翼以石栏,自粤楼至闸门,长一百丈,阔十丈;自闸至海,长七十五丈。绍定三年,经略使方大琮又浚之。宝祐元年,经略使季迪复自擢甲巷开浚,至闸口,又加深焉。清水壕在行春门,穴城而达诸海,古东澳也。长二百有四丈,广十丈。东壕,在郡东。洪武三年,永嘉侯朱亮祖上疏,请建三城为一,因旧浚壕,周一千三百五十六丈五尺,惟北一面枕山未浚。成化三年,提督军务左副都御史韩雍、巡抚右副都御史陈濂议,欲连北山凿通之。太监陈瑄考

《旧志》
以广地脉发迹在此壕之恐非宜遂寝其

编辑

役,惟浚东壕二百六十五丈,深丈六尺,地脉因瑄不断,人服其识。西壕在郡城西。宋经略使陈岘浚壕通江,建东西二闸。及元至元中,宣慰使张世杰始建木桥,高跨西坝,以通往来,名曰“太平桥。” 明洪武以后,屡修之。成化八年,都御史韩雍改砌以石壕,自西流达江,舟楫出入,虽海风大发,不能为患。且巍科膴仕,后先相望。嘉靖五年,巡按御史涂相从郡人彭泽议,分东南展流迳西,直入于海,建大观桥其上。形家者谓“水流煞方,不利官民。” 后何尚书维柏议复旧壕,又凿荔枝湾,接彩虹桥,反伤左翼。而二水合流,其势驶急,舟楫不便,遂中辍焉。后提督都御史戴燿、巡按御史李时华广询众议,复太平旧壕,绕新城而南,达于珠江,实惟会省永利。而署番禺通判冯运吉、南海令王循学、番禺令穆天颜咸有督理之功云。“古渠有六脉,渠通于海。所谓六脉者:草行头至大市,通大古渠,水出南壕;一、净惠寺街至观堂巷、擢甲巷、新店街、合同场、番塔街,通大古渠,水出南壕;二、光孝街至诗书街,通仁王寺前大古渠,水出南壕。三、大钧市至盐仓街及小市,至盐步门,通大古渠;四、按察司至清风桥,水出桥下五子城城内,出府学前泮池六。六脉通而城中无水患,今宜疏濬之。” 水闸,在旧东西雁翅城壕口,嘉定三年经略使陈岘所创,岁久圮坏。绍定三年经略使方大琮因旧地增筑之。两岸石甓各长二十馀丈,中为重闸,阔丈馀,以通舟楫。淳祐四年,东闸摧剥,方大琮筑而新之。洪武十三年,展筑城池,改甃壕南旧水关,广仅六尺。关下铁石柱闸凡用两重,以严防御。按“壕原广十丈有奇,今多为壕畔之民所侵。始为木栏,继甃以石,日积月累,池日以狭,比之初额,不及其半。惟当事者正之。”

外州县

顺德县城池 。明景泰三年,知县周亶竖栅为城。五年,知县徐玠至,始垣之。天顺八年,县丞徐勤筑土城。成化“元年,知县钱溥易以砖石,周六百五十五丈,高一丈五尺,上广一丈四尺,下广三丈五尺,雉堞二千四百五十。城门楼四,敌楼四,警铺三十。为门四:曰镇东” ,曰“定西” ,曰“阜南” ,曰“拱北。” 后定西门以通山而废。隆庆五年,知县胡友信作石城,视旧高七尺,巍然壮观。其池一千七百二十丈,广三丈,深一丈,为渠三,以泄城中之水。

东莞县城池 旧城砖砌,东南沿涌抵放生桥。明洪武三年,南海卫指挥常懿始筑新城,包钵盂、道家二山于内,砌以石。周围二千二百九十九丈,高二丈五尺,上广二丈,下广三丈五尺,雉

堞一千三十一,城楼四,敌楼四,警铺四十,为门有四。嘉靖四十二年,知县舒应龙重加增辟,城益巩固。其池一千二百五十丈,广三丈,深一丈五尺。

东莞守御千户所城池 在旧东莞郡基,地名“石子冈” ,去县二百五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置,调广州左卫千户洪浩开等筑砌,周回五百五十二丈,高一丈八尺,上广一丈二尺,下广二丈五尺。城门楼四,敌楼四,警铺二十五,雉堞一千二百,为门四。其池五百九十二丈,广二丈,深一丈五尺。

从化县城池 ,“明弘治七年,自横潭改徙今宁乐都马场田,周回五百八十丈五尺。弘治十一年,德庆州州判刘朝、训导林泰重修,加城砖,厚二尺。城门楼四,久废,今始兴复。雉堞九百二十四。其池周围二百馀丈,广一丈六尺,深八尺。” 龙门县城池 ,“明弘治九年始筑,寻圮于风雨。弘治十六年,知县张翔命工缮治,周回” 四百九十馀丈、高一丈二尺。警铺十。城门楼四,为门四。隆庆二年、增高城四尺。其城南北西三面、俱枕大溪。舟楫通行。

新宁县城池 ,明弘治十二年,知县任钺始以木为栅,后易以砖土筑砌,然未完固。正德六年,巡按御史周谟建议,“命摄县通判朱源改筑,周围五百三十丈,高一丈一尺,上广一丈,下广二丈,雉堞一千一百一十二,以砖包砌,外植勒竹为子城。穴东、西、南三门,门各有楼。嘉靖十年,抚按议允将广海卫官军拨发一所” ,移本城守御。复于城下周围起盖营房。其池在子城外。广一丈馀、深五尺。周围五百五十丈。

广海卫城池 在巡检司北。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挥花茂奏设营房,迁巡检司于望头镇,以其地建置所衙,创筑城池。洪武三十年,指挥夏必镇包“砌,周围九百三十二丈九尺,高二丈一尺,上广一丈,下广二丈。城门楼四,敌楼四,雉堞二千四百,警铺四十三。为门有四。其池九百六十四丈一尺,广二丈,深一丈。”

增城县城池 :“邑设于汉建安六年,古无城池。元季左丞何真遣弟何迪保障兹邑,始筑土城。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挥同知花茂奏设守御千户所,调南海卫千户赵祯立所修筑。永乐元年,委广州左卫指挥张真筑砌。成化五年,佥事陶鲁请于巡抚都御史陈濂,会议修葺坍塌,通判余志董其事。石砖包砌,周八百” 馀丈,高广逾旧,高一丈三尺,上广二步,下广四步。城门楼四,敌楼四,警铺四十八。为门有四:曰东,曰西,曰南,曰北。女墙一千六百里,城亦甃以石。成化二十二年,千户周铭以北门称要害,建议筑月城护之。嘉靖四十二年,兵备邵时敏按县增甃加高。隆庆二年,知县张孔修筑马道,以附城墙,便登望。六年,知县王良心修颓城九十四丈四尺,马路八十一丈五尺。设垛一千二百一十丈,于东、西、南三门创筑月城,东曰“迎川” ,西曰“通市” ,南曰“镇海” ,北曰“环山” ,规制大备。其池万历二年,知县王良心重濬之,长二百八十四丈,深一丈五尺,广三丈。

香山县城池 ,宋初开设,缭以土垣,号曰“铁城” ,陈天觉所筑。明洪武二十六年,置守御千户所。千户陈豫广之,更为砖城。周六百三十六丈,高一丈七尺,上广一丈,下广一丈八尺。城门楼四,敌楼四,警铺十二,雉堞三千六百四十,皆甃以砖,四门以其方名之。弘治中,知县刘信环筑子城,高七尺。嘉靖甲辰,城坏于飓风,知县邓迁修复。其池五百四十七丈,旱堑一百四十六丈。壕堑周六百九十三丈,广四丈五尺,深一丈三尺。新会县城池 ,古无城,元季俶优邑主簿徐闻可始筑垣备寇。后黄斌作乱,破之,邑遂为墟。洪武十七年,邑人岑得才建言“请置千户所及城池。是年开设,都指挥王臻立栅镇守。二十四年,始筑” 土城,外环以池。三十年,千户宋斌始砌以砖及四门楼橹。天顺六年,西寇焚掠郭外居民,知县陶鲁始筑子城,内设马路,外凿重壕,外又筑竹基重堑。次年,寇至,卒莫敢犯,周六百二十八丈,高二丈二尺,上广一丈,下广二丈。城门楼四,敌楼四,警铺三十一,雉堞二千四百,为门四。万历元年,知县伍睿增筑外城,为门三,小门四,水关四。“其池一千六百八十丈,广三丈,深三丈。子城壕堑,外壕二千一百二十五丈,深一丈五尺,广二丈二尺。竹基二千五百八十七丈,外堑三千一百六十八丈,深八尺。”

三水县城池 ,明嘉靖五年始创筑,周回六百。

七十五丈,广袤二百二丈五尺,高一丈五尺,砖甃石基,为门四:曰南,曰北,曰东,曰西。西门设而不行。城门楼四,敌楼十二,东西各有水关。清远县城池 ,旧无城池。“元至正间,主簿白太平始筑土城。明洪武十五年,调千户刘俊立守御千户所。二十二年,都指挥花茂奏置清远卫指挥同知李英筑砌砖城,周回一千四” 百五十丈,高一丈九尺,上广一丈四尺,下广二丈,雉堞四千四百。城门楼五,敌楼五,为门五。天顺七年,猺寇攻城,被陷。成化二年,守备都指挥姚英详允巡抚都宪韩雍议,“将城中自通津门水关起,至正西门止,东北一带包土城四百三十七丈限之,以便巡守。” 六年,知县沈宪、本卫指挥尹铎仍措砖包砌之,复于城上建串楼,凡七百一十五间。城下傍筑栏马墙,极为完固。嘉靖五年,知县洪子诚、指挥陈治协议申详,佥宪徐度修其颓坏者。万历二十八年,知县刘幼学以城倾圯,葺修完固。“其池一千四百六十丈八尺,广二丈,深一丈。近西壕多为民填塞土石,宜复其旧。” 新安县城池 ,即隋东官郡旧治。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挥花茂奏“设东莞守御所” 于此,广州左卫千户洪皓开筑。隆庆六年,建县,其城池因之,周五百七十八丈五尺,高二丈,广一丈,基广二丈,城楼、敌楼各四,警铺二十五,雉堞一千二百。万历五年,知县曾《孔志》增建东西南门子城,其池五百九十二丈,广二丈,深半之。

大鹏守御千户所城池 在新安县东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始置,调“广州左卫千户张斌筑砌,周回一百二十五丈六尺,高一丈八尺,上广六尺,下广一丈四尺。城门楼三,敌楼三,警铺二十二,雉堞一千一百,为门三。其池三百九十八丈,广一丈五尺,深一丈。”

花县城池 按《县志》于康熙二十五年奉

旨移调三水县知县王永名《补授花邑创筑城垣议》。

用砖石“城墙高一丈四尺,厚一丈二尺,周围四百馀丈,雉堞六百三十,窝铺十二开,东、西、南、北四门。已经唤匠估计备造数目,造册申缴达部” ,尚未奉行砌筑。城外东、西、北三面皆山,南无壕堑。

连州城池 “南朝宋元徽间,刺史邓阿鲁始创城。皇祐四年,侬、獠寇边,守将窦彤乃恢旧址新之。历元祐、绍兴、宝庆之世,凡三增筑。明洪武二十八年,调清远卫千户刘俊开设守御。千户所筑包砌。正德四年,复葺之。周围五百四十八丈,高二丈三尺,上广一丈,下广二丈五尺。城门楼三,敌楼三,雉堞二千一百六十,警” 铺二十七,为门三:南曰熙平,东北曰熙仁,西北曰熙安。阳山县城池 ,旧惟围以木栅。明天顺七年,巡抚佥都御史叶盛命知“县刘广始筑土城,包砌砖石,周围四百丈,上广一丈,下广二丈,高一丈七尺。城门楼二,敌楼四,雉堞一千六百。为门有三:曰东门,曰西门,曰南门。” 各置桥以通行者。成化己巳,知县李茂修串楼二百六十间,以砖石砌子城四百五丈,高八尺。正德乙亥,知县曾显重修串楼一百四十八间,子城八十馀丈,叙城四十七丈。嘉靖二十四年,知县陈应隆重修城池,四门楼扁东曰“寅宾” ,南曰“来熏” ,西曰“通楚” ,北曰“望韩” ,建望星楼于其右。嘉靖三十四年,知县叶良储以东寅宾门要冲,捐资创月城于其外。万历二十六年,知县王学尹重修旧城。

连山县城池 ,前代迁建无常。明洪武初,建于程山之阳。天顺二年,为西寇所据。六年,贼平,布政司张瑄等相度鸡笼门,建立县治。知县孔镛创筑今城,袤四百丈,高一丈七尺,为门四。今有其二,曰东,曰西。其池四百八十丈,深一丈。

广州府关梁考一       府志

编辑

本府。南海、番禺二县附郭。

越桥 在大市西街。宋景德间,经略高绅建。果桥 ,在南壕街,高绅建。按《明一统志》:“在城内,一名拱桥下,旧通舟。洪武中,都指挥许良设铁石闸,始不通舟。”

西门桥 明嘉靖丁亥,以石改建。

太平桥 旧在城西南,明嘉靖丙戌,御史涂相改建于城西厢。

大观桥 事见《梁储记》。

彩虹桥 亦名“长桥” ,在城西数里,接流花桥水出海。

龙津桥 在荔枝湾

平地桥 在平地堡

拱桥 、筋竹桥 :俱在山南堡。

永安桥 ,在下㴦堡。津尾桥 ,在佛山堡。

西㴦桥 、石云桥 俱在扶南堡。通济桥 在佛山堡。明天启五年,乡绅李征问、李待问捐资改造,设亭一所。

槎溪桥 在张槎堡

天心桥 在鳌头堡

由义桥 、墟边桥 :俱在吉利堡。

白鹤桥 在平地堡

沙坑桥 在沙堤堡

壁山桥 在西樵山北龙津头堡。

石桥 在华宁堡

通远桥 在白石堡

宁口桥 、果冈桥 :俱在西隆堡。

志喜桥 在城西丛桂坊。

石头桥 :在深村堡石头里北。

留虹桥 在西樵天湖右,方文襄建。

青龙桥 在上冲堡海边村。义民何腾、杨彦沧、彦勷、彦汉等捐建石桥。

新桥 紫桥 俱在平地堡,黄忠毅修建。上古桥 按《县志》“在南壕街城边,庞景忠、冯挺衡重修。”

大观桥 按《县志》,在太平门西南。

普济桥 按《县志》,“万历乙巳,税监李凤以石改建。”

流花桥 按《县志》,“在北门外” ,今改。民乐桥。安平桥 按《县志》,在𧒽冈堡。古冈桥 按《县志》,在大榄堡。

横冈桥 按《县志》,在平地堡。

富寿桥 按《县志》,在里水海。

罗星桥 按《县志》,在扶南堡。

跃龙桥 按《县志》,在绿潭堡。

罗滘桥 按《县志》,在梯云堡。

大红桥 按《县志》,在大江堡。

万安桥 按《县志》,在沙头堡。

石岐桥 按《县志》,在林岳堡。

黄公桥 按《县志》,“在盐步村前邑令黄熙仞建。” 李公桥 按《县志》,“在厚水村,邑人户部尚书李待问建。”

庞公桥 按《县志》,“在鸡头村前,邑人户部主政庞景忠建。”

沙嘴左右桥 按“县志” ,“邑人知府朱让建。” 周水埠桥  、石埠头桥 按《县志》,“俱邑人知府朱让重修。”

新墟桥 按《县志》,“邑人副使黄应秀建。”

清风桥 在府治右

水关桥 在城东水关

迎恩桥 在正南门外。明天顺中,御史宋荣建。归德桥 在归德门外。明永乐间建。

文溪桥 在阳都祠左。宋李昴英建。

天字桥 :在正南门外。

东门桥 在东门外

万安桥 在石洲上

定海桥 在定海门外

垂虹桥 在城南

永安桥 在东壕口

流化桥 在城北

小港桥 在檀香堡

双桥 在城东南,一名“文昌。”

水母桥 在城东

大水圳桥 :在簸箕堡。

达桥 在萧冈堡

通济桥 在罗屋堡。按《县志》,“明嘉靖壬子东莞王希文建。”

乐民桥 在沥滘堡

螺子冈桥 :在竹料堡。

小龙桥 在小龙堡

岳潭桥 在南步堡

分水界桥  、大塘石桥 俱在横沙堡。土涌桥 在榄山堡。按《县志》,“元元贞间父老黄益修。” 明嘉靖九年乡人黄桂捐资重修,及罗屋新桥。

陈桥 在寿山堡。按《县志》:乡人陈嗣祥建。时以岁饥,陈捐资数百,造榕溪石桥,长十馀丈。朱紫桥   、官溪桥 ,俱在圆冈堡。

大桥 在车陂堡

朗头桥 在两潭堡

福寿桥 在傍冈堡

永安桥 在沙湾都

溪湖桥 在小龙村

龙潭桥 在大龙村

谢恩桥 在中村堡

沙洲桥 在批验所右。明嘉靖间,知县张存义建。

延寿桥 按《县志》,“在东壕。”

板桥 按《县志》,“乡因以名,居唯黎姓” ,今木尚镌。嘉靖间重修。榕阴数亩,下瞰清溪,暑日行人多息于此。

云桂桥 按《县志》,“何尚书建,在茭塘。”

文兴桥 按《县志》,“东莞黎益建,在鹿步。”

龙桥 按《县志》,在黄编村。

小龙桥 按《县志》,在小龙堡。

金锁桥   蟠龙桥 按《县志》俱在诜墩。螺冈桥 在流溪。

顺德桥 按《县志》,在城南,俗呼小武市。

潭涌桥 按《县志》,“邑孝廉朱伯莲重修。”

拱真桥 按《县志》:在盐步堡,日久倾圮,知县朱光熙捐俸重修,民不病涉。

文昌桥   丰山桥 按县志俱在𧒽冈堡。花桥 按《明一统志》,在城内东西北三渠合流经其下,宋景德间建。

青云桥 按《县志》,在文明门外,明万历间始建原木桥。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巡抚李士桢建为“石桥。”

白沙寨 按:《明一统志》“在番禺县界内”

万里桥 在贡院前。明嘉靖丙寅建。

春风桥 在武安街右

大沙渡 在云津堡

大岸渡 在绿潭堡

丹灶渡 :在丹桂堡。《吉安》渡 :在鼎安简村堡。

横冈头渡 冯赤口渡 俱在泌冲都。

青石渡 、洲村渡 :俱在黄竹岐堡。

平地渡 在平地堡

水铎渡 在梯云堡

盐步渡 、鸡头渡 、古灶、横水渡 :俱在盐步堡。

瞻村渡 在扶南堡

南岸渡 在丹桂堡

白沙渡 在伏隆堡

和步骆村渡 在骆村堡。

叠滘渡 在叠滘堡

石湾渡 在大冈堡

溶洲上下渡 、窦头上下渡 俱在溶洲堡。栏石渡 在魁冈堡。

犁耙渡 在擢桂堡

胡家渡 在九江堡

北海渡 在大富堡

紫洞渡 在绿潭堡

浪凿渡 在河清堡

西海:白塔渡 、“大湾” 上下滘渡 ,俱在上园堡西岸。上下渡 、“白庙” 上下渡 ,俱在上冲堡。上村渡 在吉利堡,官给修办倡义祠祭。梁家渡   、何村渡 ,俱在登俊堡。

《龙伴》。海心埠,横水渡 。汾水头,横水渡。

大洲头横水渡   。赵涌口横水渡。

麻垦横水渡    。大基横水渡。

《下滘》横水渡    ,《新生》太平墟渡。

新宁:望冈山脚渡  。百滘大良横水渡。沙州尾横水渡   。神头狗庙横水渡。金溪社学横水渡  。横滘横水渡。

企冈” “《横水渡    》《广城往梧州渡》。

缘境横水渡    ,平洲堡横水渡。

《月窟》《放牛步渡》。

海口溶洲等埠横水渡

江浦巡检司前。横水渡。

何村村头尾埠、横水渡。

月窟渡 在大历堡

洪山渡 在大榄堡

松洲冈横水渡 :在草场堡。

吉赞渡 :旧名区村渡,系百滘云津堡。

沙贝横水渡 :在泌冲堡。

河南上渡 在府城南一里。

河南下渡 在府城东南四里。

蓼涌渡 在府城东南五十里。明万历间,知州黎兆鏊设,以载生儒柴米。

苏家渡 在府城南八十里。

新造渡 在府城东五十里。明万历间,里排黎文进设。

大石渡 在府城南三十里。

韦涌渡   、陈头渡 俱在石壁村。

南排渡 在沙湾村

流溪渡 在蚌湖堡

横水渡 在双对村

石头关。横水渡   。小石头。横水渡。

茭塘《猎德》筑沙寨。横水渡。

长赖冈横水渡   。石窟横水渡。

丰冈渡 俱在大历堡

山南渡   、白坎头渡 ,俱在山南堡。《灵洲》上下渡 ,在桃子堡。

里水渡 在丰冈堡

麻奢渡 在麻奢堡

白冈渡 在白石堡

沙坑渡 在沙堤堡

张槎渡   、横水渡 俱在张槎堡。

佛山渡   、横海渡 :俱在佛山堡。

沙坝渡   、牛眠渡 俱在泌冲堡。

沙涌渡 在沙丸堡

宁口渡 在兴宁堡

赤口横水渡 :在平地堡。

姜涌横水渡 :在骆村堡。

扶南渡 在扶南堡

横河渡 在季华堡

平蓢渡 ,在平洲堡。《沙洲头渡 》,在叠滘堡。

鹿境渡 在深村堡

沙嘴渡 在登俊堡

《兰石横水义渡 》邑人陈允东等呈“左布政王世德建。”

杜滘村尾横水渡 :在金鸥堡。

广渡    、横水渡 :俱在大冈堡。

横水犁耙渡 在河清堡。

李家犁耙渡 ,在𧒽冈堡。《石云山厚水》渡 ,在大通堡。

沙边横水渡 邑人知州朱凌霄设。

《石丽山》《横水渡》。

《鱼步沙边,新造横水渡》。

“下白坭横水渡   。” 瓦步横水渡。

石桥市底渡    ,沥滘南石,头村埠渡,屏源锺村,沙洛大洲,大涌口渡。

《蔗凹冈》《泙浦村前》,《大巷口》《横水渡》。

《石壁神头林岳》。《横水渡》。

顺德县

伏波桥 按《县志》:“在县治西南碧鉴之前。成化二十一年,知县吴世腾创建,未就而迁。弘治四年,知县吴廷举累石为址者九板其上,长二十二丈,广一丈六尺,岁久不修,民聚观竞渡,溺死甚众。嘉靖四年,曾仲魁甃石为梁,翼以扶栏,民甚便之。”

迎恩桥 按《县志》,“知县钱溥凿渠通《碧,鉴》” 作此桥。

南薰桥 知县丘道隆建。

登榜桥 在阜南门外

《登瀛桥 》以钱溥名。

永安桥 按《县志》,“永乐十八年建” ,俱拱北门外。文秀桥 ,在县西五山长区,龙祯建。

永安桥   、水东桥   、大石枕桥、小石枕桥 以上俱在“石涌堡。”

孚济桥   北岸桥   。跨江桥。

新社桥 以上俱在江村堡。

壮龙桥 在冲鹤堡

接虹桥   、钓月桥 俱元县尉冯甲建。“蒙惠桥 知县袁钺建。”

“飞龙桥   。” “玉溪桥   。” “登云桥。”

来宾桥   金城桥   、洞安桥 以上俱在古楼堡。

鹏涌桥   、黄冈涌桥 俱在容奇堡。永丰桥 在桂州堡。宋熙宁间建。

“松安桥   ” 、“紫阳桥   ” 、第一桥。

华丰桥 俱在伦教堡

“上直桥   ” 、“君子桥   ” 、“东头桥。”

石落桥   、“大东桥   ” 、“小东桥。”

利财桥   济川桥 以上俱在黎村堡。按《县志》,“上三桥,知县吴廷举筑堤达黎村。伦教、桂林、龙津诸堡设此以济断岸。”

广孝桥   、建鏊桥 俱在黄连堡。

北岸桥 在古粉堡

永龙桥 在勒楼堡

百济桥   、明远桥   、五石桥 按《县志》:“宋李仕修,南雄人,官浙省参政,寓居逢简,无子,建此,后生五子。” 以上俱在逢简堡。

西龙桥   、“龙兴桥   ” 、永丰桥。

“下街桥   ” “步云桥 ” 路接宁山。以上俱在龙渚堡。

跃龙桥   、化龙桥 :俱在马宁堡。

永安桥   庙左桥   、庙右桥。

接龙桥 :俱在北水堡。

跃龙桥 在鼎新堡

“《关济》桥   。” “《关东》桥   。” 《利涉桥》。

“南溪桥   ” 、“榕乐桥 ” ,以上俱在“马齐堡。” “龙兴桥   。” “见龙桥   。” “马巷桥。”

自生桥 :俱在甘竹堡。

上牛桥 在白藤堡

黄道溪桥 在福岸

登汉桥   、跃龙桥   、永安桥 俱在昌教堡。

老女桥 按《县志》,宋贞女吴妙静建。贞女既以李氏子亲迎,渡龙江溺死,伤之,矢不适人,终其身以其资,即溺所桥焉。用石为址,凡五空,空驾潮石五,石皆长二丈二尺,方二尺。经始于宁宗嘉定四年,至八年乙亥乃成。理宗嘉熙二年戊戌,刻石于国明寺,后人因名为“老女桥。” 于桥东西各立男女庙,象双星,然今不存。两厓渐出,桥且湮四空矣。

左辅桥   。“逢涌桥   。” “石龟桥。”

官田桥 俱在龙江堡

金榜桥   、狮子桥   、沙坑桥 :俱在龙山堡。

“西竺桥   。” “跃龙桥   。” “石西桥。”

鼎峙桥   、市桥    、丁字桥。

渡月桥   、起凤桥   、镇东桥。

马骝桥 以上俱在水藤堡。

接云桥 在都粘堡

石桥    :通霄桥   。接龙桥。

腾蛟桥   、镇东桥   、化龙桥。

接桂桥   、引鹭桥 :以上俱在新良堡。德云桥   、垂虹桥   、梯云桥。

登龙桥   。登云桥   。锦澜桥。

陇西桥 以上俱在龙头堡。

白云桥 在登洲堡

驷马桥   。朝天桥   。济川桥。

龙津桥   、镇海桥   、西跨桥 :以上俱在鹭洲堡。

七板桥   、“大东桥   ” 、“衍庆桥。”

曾桥    、沧浪桥   。腾蛟桥。

飞黄桥   、新路桥   、“前街桥。”

西涌桥 以上俱在桂林堡。

济川桥   。“迎阳桥   ” 、“飞虹桥。”

良涌桥   、“大板桥   ” 、“大滘桥。”

东安桥 俱在葛岸堡

梯云桥   、青云桥   、闸头桥 俱在平步堡。

通津桥 在龙津堡

鳖涌桥   。“《麦滘》桥   。” 东岸桥。

新路桥   ,永济桥 以上俱在甘溪堡。平步渡   ,都宁渡   ,马冈渡。

《紫坭渡   》。《江村渡   》。《大良渡》。

龙江渡   。桂泮渡   。岳步渡。

《𥟖村渡   》,《长河渡   》,《扶宁渡》,《锦鲤渡   》,《石尾渡   》,《石龙江渡》,《黄冈尾渡  》,《金斗渡   》,《金川渡》。

更楼渡   。《土牛涌》渡  。《碧江渡》。

塘萍头渡  、杀狗庙渡  、龙津渡。

《伦滘》渡   《戽斗》尾渡  。《容奇》渡。

“《浮阴沙》横水渡   。” 《碧鉴》“伏波桥渡。”

桂洲社:仓前渡   、关田根上下直渡,江尾渡   、小里藤涌渡 、龙山渡。

黄涌马村渡 ,葛岸渡   ,陈村渡。

马滘渡   《云步》《福岸》渡 林头渡。

镇头细冈渡    。勒竹横水渡。

桃村,碧江横水渡  ,《北水龙潭》村渡。

白藤大涌口渡   。铁滘小水渡。

陈村至市桥渡   。芋涌塘利渡。

东莞渡   。《龙津》渡   。逢简渡。

《路州》陈村“横江头往甘竹渡。”

佛滘头抵高村渡  、布涌庄头庙渡。

《白庙》。“《隔海》平步渡  。” “小江梅山渡。”

金陡至石岐渡   。石硝大涌口渡。

小陈村横水渡   。《藤涌》横水渡。

南海贺丰岸横水渡 。顺德大沙尾渡。

都粘冈头、三公庙渡 墩睦铺等处渡。

《赤花招募》冈头勒竹渡

东莞县

新桥 在县南门内。按《县志》,“明洪武十四年,开设南海卫,增筑城池,新建此。”

德生桥 在县南冈。按《县志》,宋放生池之地。旧名泽物,后改宝安桥。邑宰张勋修建,著作郎王容记之。初,桥造以木易坏。绍兴二年,权宰赵汝汉命邑人吴克宽、邓林率力重修,皆易以石,建亭桥上,扁曰“德生。” 邑进士梁该作《记》,今存。德安桥 在税货局西。按《县志》,横跨县港,旧名建炎。后改为通济。兵火后,桥亭废。元大德四年,达鲁花赤忙古歹重修,颇壮丽,改今名。民于桥上为市,俗名“市桥。”

兴贤桥 在学西南

东门桥 在县东门外

西门桥 在县西门外

南门桥 在县南门外

北门桥 在县北门外

拱辰桥 :在北门水关内。

思泮桥 按《县志》,因旧学在桥之东,故得名。迁学后,俗呼为罗村桥。

迎恩桥 在县西之栅口。按《县志》,宋淳熙间,邑宰陈公琦建,初以梁木架石基上,咸淳间,邑人张注易以石。旧名广利,后改今名。

新村桥 在城西驿侧

通济桥 在县东南乌沙村。

普安桥 在县南寮步村。按《县志》,正当驿路。巨石跨海,为桥九间。海水迁入港内九十馀湾。邑宰李岩筑堤四千一百二十丈,即咸潮堤。邑人翁炳诗曰:“长堤缭绕四千丈,断港萦回九十湾。谁架石虹来海上,行人平步碧波间。”

龙津桥 在县西南臣上村。

永和桥 在筋竹冈。按《县志》,“明天顺七年,乡老王宜信、林仁茂、陈以明、欧志端、黄仁初、骆思慎、刘文亨等募缘建。”

鼓慎峡浮桥 在县东榴花村。

石龙桥 在堑头,跨城壕。

北龙桥 在北关口

飞鸾桥 在西门内

环冈桥 在环冈村

通津桥 在北门外

演武桥 在演武街

永济桥 在县西南

广济桥 按《县志》,“在茶园。明天顺七年,耆民王宜信、林仁茂、陈以明、欧志端、黄仁初等捐赀募建。”

北埠桥 在东莞所

连鳌桥 在金鳌洲

永宁桥   、大通桥 俱在篁村。

平定桥 按《县志》:在邑之栅口,旧名绍兴桥,俗呼拱桥,后改今名。

新桥 在邑水北岸

永津桥 按《县志》:“在县西南三十里,初架木为梁,岁久朽坏。宋乾德四年,邑宰陈晏修以石,共长六丈,阔六尺,后堤堤圮。明宣德二年,乡人重修如故。”

《蜑家租》渡  。《石碣》渡   。《茶园渡》。

西湖渡   。《水南》渡   。土冈渡。

吉洲头渡  罾步渡   、石步渡。

《绿兰渡   》《南村渡   》。《南冈渡》。

沥口渡   西冈渡   。角蛇渡。

海南栅渡  ,沙江渡 以上诸渡俱在横水。教场渡   ,茶冈渡   、西湖渡。

南头渡   、南莆渡   、壆头墟渡 :以上诸渡,俱在长河。

大坋渡   ,亭子步渡  二“石龙渡,宝潭渡   ,龙川渡   ,吴家涌渡,江门墟渡  ,新墟渡   ,新街口渡,中围渡   ,佛山渡   ,新村渡。”

筋竹冈渡  、“《土江》渡。”

《鼓慎》渡 今改作“浮桥。”

“板桥《万家租日渡  》。” 《梁家村》《横水渡》。

南浦《江口二岸》横水渡。

山石下横水渡   ,新村连藤菜洲渡,下南横水渡    ,蓢下茅洲横水渡,涌口小水渡    ,苏洲头横水渡。

《三丫潭》《横水渡》。

小享《谷涌》《蚬涌》、翁家墩渡。

?/p>

万家租永宁、永安上下横水渡。

铁冈东岸沧洲渡  ,大涌口,军铺渡。

郭武桥头渡    。《金鳌洲》横水渡。

《蚌潭横水渡    》。《广州长河渡》。。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