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431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四百三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四百三十一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四百三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四百三十一卷目录

 梧州府部汇考三

  梧州府城池考

  梧州府关梁考

  梧州府公署考

职方典第一千四百三十一卷

梧州府部汇考三

编辑

梧州府城池考        府志

编辑

本府。苍梧县附郭。

梧州府城池 在大云山麓,东北跨山,西临桂水,南绕大江,创始不可考矣。宋开宝六年,重砌以砖,周二里一百四十步,高二丈五尺,辟四门。皇祐四年,寇毁。至和二年,展筑,周三里二百三十七丈。洪武十二年,复展周八百六十丈,为五门。有楼东曰正东,西曰“西江” ,北曰大云,南曰南薰,西南曰“德政。” 覆以串楼一百九“十六间,壕环城东西南三面,北因山为险。” 正统十年毁。十一年,知府诸忠重修,置刻漏于德政门上。天顺八年,知府袁衷重修。成化二年,总督都御史韩雍增高一丈,造串楼五百六十九间,遍覆之。城下设窝铺三十六间,宿守夜军士。壕深至三丈,阔五尺。壕内外皆树木栅,长三千三百五十丈。四年,“作东、南北门瓮城,重建五门楼、钟鼓楼,制乃大备。” 正德初,都御史陈金重修。万历五年,南门楼、钟鼓楼串廊复毁,知府李橡重修。八年,知府陆万垓重建德政门。十二年,知府林乔楠重修串楼五百二十五间。至四十六年,南门、西门德政门大楼复毁。知府陈“鉴、石廷举相继重修,添设西门瓮城。” 天启三年,知县梁子璠改为“阳城,设城上窝铺八间。”

外州县

藤县城池 在大江之南,绣江之东,二水合流,上有平土创立,不知所始。元至顺三年,知州文魁重砌,周“三百三十丈,高一丈二尺。明洪武十一年,改州为县,城渐颓废。宣德间,筑土城,东北树栅。天顺四年寇毁,五年,巡抚叶盛委推官吕景、融县知县熊善修筑。成化元年寇陷,二年,都御史韩雍委知县谢铉,用砖包砌” ,周三百六十丈,高二丈,辟四门,有楼。东曰通津,西永安,北拱辰,南迎恩。楼四座,敌楼十八间,串楼三百七十五间。西南以民塘为壕,东北以江为壕,环植木栅,重以闸门。按《县志》,隆庆五年圮数堞,署县事主簿沙一珮修葺。万历四十一年大水,西门楼倒,东北城圮三十馀堞。知县谭应锺请修,未兴工而去。四十三年,知县李廷干修葺。崇祯六年,商肆失火,延及北楼,化为灰烬。九年知县梁昌捐赀,改“阴城” 为“阳城” ,雉堞峥嵘,重建北楼,规模壮丽。

五屯千户所城 。五屯原无城,城自成化二年始。是时都御史韩襄毅雍既平峡山诸寇,以此为其后门也,复设城守为善后。计。城匝三百有十丈,串楼二百九十九间。东门二,西、南北之门各一,门各有楼。今圮壕深十尺,广称之。至嘉靖八年,总督王文成守仁因《平田州》之役,复增拓其城,以指挥王良辅分司于所,隐然称雄镇为藤一辅车之势云。

容县城池 在绣江上。唐容管经略使韦丹所筑,内为子城,周二里二百六十步。外城周十三里。宋咸淳二年,寇毁,四年重修。元至正十三年,寇毁门楼。明洪武三年,容州同知王清因其故址修筑,辟三门,东曰日新,西曰“永安” ,南曰“绣水。” 十年,改州为县。二十二年,设守御千户所于城西展筑,周四里一十八步。改南门曰“镇远” ,北曰“拱辰” ,西曰“宁远。” 永安门在城中,更为谯楼,造串楼三百八十七间。天顺三年,毁于“流贼。” 成化四年,府同知毛赞以城广阔,请减小以便守御,都御史韩雍从之,截去东南隅一角,周五百二十丈,高三丈,盖串楼一百三间。成化七年,又盖串楼四百一十五间,设东门曰“日新” ,共为四门,池环于外。万历八年,知县伍可受重修串楼一百一十间,塞固北门城、巩外城仅存遗址,惟旧壕如故,深二丈,阔五丈有零。

岑溪县城池 旧土城,明洪武三年,刘镇修筑。成化十年,都御史韩雍发公帑,砌为砖城。正德十五年,知县石希介筑夹城。万历二十六年,知县曾莘拓东、西、南三门,外加瓮门,设六敌台,上俱有楼。城周三百六十丈,高一丈八尺。

怀集县城池 ,旧无城,明洪武三十年,设守御千户所,乃筑土城,高一丈二尺,辟四门:东曰“永安” ,西曰“临江” ,南曰“定怀” ,北曰“保集。” 成化四年,都御史韩雍复砌以砖,高二丈二尺,周三百三十九丈,盖串楼三百五十二间,壕深三丈,阔称之。七年建四门谯楼。弘治七年,潦水崩颓,知县区昌重修。隆庆五年又颓。万历九年,知县林春茂重修。四十四年,大水冲圮,知县谢君惠重修。崇祯十一年王国冕改修《阳城》。

皇清康熙六年,四门楼俱崩塌,知县邹文郁重修。

郁林州城池 ,“旧无城。宋至道二年,始筑子城,周二百八十步。淳熙六年,陆川寇反,郡守黄龄筑外城,寇又攻毁。七年,郡守施埤重修子城,盖串楼三百二十七间,敌楼四,谯楼一。又缮水城,增筑瓮门。” 元至正三年,州判买木丁复修子城。明洪武十四“年,桂林卫百户杨遇、刘荣领军守备,盖串楼。十九年,设守御所,知州” 邓文俊、千户费忠、魏从创筑新城,周六百四十丈,高一丈五尺,盖串楼六百间,辟四门:东曰“迎阳” ,西曰“西镇” ,北曰“永宁” ,南曰“武安。” 二十九年,千户姚寿始浚壕池。天顺四年,千户施威修盖。七年八月,连被寇陷。成化二年,御史韩雍重加筑砌,盖串楼六百三十间,门楼四座,浚壕池,深三丈,广一丈五尺,筑栏马垣,瞭望楼十,鼓楼一。嘉靖四十一年,知州李一德请发帑金重修,增高七尺,砌四门月城,加敌楼二十一间。万历十四年,大水,城垣多坏,知州江龙请发帑金四百两重修。

博白县城池 :唐武德五年立南州,始创土城。宋淳熙六年寇毁,十一年重修。元至正十三年,以砖包砌,周二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立东南二门。明洪武五年寇毁,六年修筑。成化二年,都御史韩雍撤新之,为门楼二,串楼二百一十间,壕广二丈,深三丈,外设栏马垣。正德元年,知县张璧光重修,塞南门,名东门曰“平政。” 万历四年,知县林瑄扩城西南一百八十丈,复创南门曰“广化” ,敌楼三间,串楼三百六十间。万历三十五年,地震崩颓,知县谭岳重修。

北流县城池 ,旧有土城,久毁。明景泰元年,知县林懋修城池,立门禁。天顺四年寇毁。成化三年,都御史韩雍委县丞孔舒修筑,然其地卑狭城隘。成化七年,韩公又发银一千五百两,委布政司照磨林埜,“以县西旧学地高旷,改筑为城。用砖石包砌,高二丈,周三百三十丈,为门三,设串楼二百八十间,壕深三丈,阔一丈,外植木栅,筑栏马垣。” 弘治间知县曾源,正德八年知县敬恩,嘉靖十一年知县熊彰、彭辅,二十五年知县萧遴,三十二年知县杨穗节,“俱加修葺。东西南三门各有楼一座,周围串楼二百八十间。” 四十一年,贼逾城劫库,同知施宗谊增筑三尺,设敌楼五。崇祯十年,知县赵当玑奉文拆串楼为“阳城。” 十五年,知县张问世筑西门瓮城。

陆川县城池 ,旧有土垣。明永乐间,始筑土城,岁久倾圮。景泰三年重修,辟东西南三门。正统十四年,都指挥使葛宗荫修筑。成化十一年,都御史秦纮发公帑,委知县庄概拓之,砌以砖石,建四楼,辟二门,曰“长安” ,曰“拱辰。” 周二百六十丈,高一丈八尺,盖串楼二百六十间。弘治十八年,知县郎珍增修月城,甃以砖石,又盖串楼二十四间,壕深一丈,广一丈四尺。正德七年,妖贼李通宝纵火焚毁。十五年,都御史萧公翀委知县贺节重修。嘉靖四十年,火烧串楼九十馀间,东北城楼二座。四十二年,知县张子翼重修,增建敌楼八座。城门二,门各有楼一座。隆庆四年,知县周文改建雉堞,高二丈一尺,创敌楼四,窝铺二十五。万历元年,知县周文尽除串楼,建立阳城垛子四百八十个,有《阳城碑》。明末土寇作祟,城垛摧崩,二门烧毁。

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县周士选见“馀孽尚跳梁”,乃重

修垛子城门,以为守御,日久朽坏。康熙四年,知县方鼎遇逆陈三、林伯新残掠境内,人情汹汹,捐资买木料铁块,坚包南北两门。仍授方略,擒贼殆尽。自是“犬眠花地,牛牧雨坡。”

兴业县城池 ,“旧以木栅为城。明洪武三年,县丞邬马儿、主簿颜珍始筑土城。宣德五年,知县胡纲增筑,周二百七十五丈,高一丈三尺,设东北南三门。正统十年,知县丁芹增雉堞,盖串楼三百间。天顺三年,知县向珍筑栏马垣,浚壕堑,立敌楼二十一间。正德二年,典史黄杰请易土以砖,增高三尺。嘉靖六年,知县何” 炯去串楼,城门二,南曰“文明” ,北曰“拱辰。”

梧州府关梁考        府志

编辑

本府。苍梧县附郭。

盘盐关 明成化六年,都御史韩雍疏请立“榷盐木诸货,以充军饷。” 旧在馆驿东南,后移大江滨,扼江之要,连舟为台,随江消长,以便抽盘。水关 出通王海。

大云关 在城东二里

扫云关 在城西二里

镇南关 在火山

耀武关 在城西南三十里。

下岸关 :在城西二十里。

扬威关 在下岸关北十里。上七关俱苍梧要冲之地。明成化六年,太监陈瑄、都御史韩雍、平江伯陈锐既平蛮寇,始创关设门开阖,两傍以木为栅。

通泰桥 在城西北。明弘治壬戌,耆民郭本创建。

云山桥 在城西北。明正统间,知县黄诚建。昇腾桥 在儒学前。

平定桥 在育贤坊前。明成化初,都御史韩雍建。

政平桥 在城南

浮桥 在府城西南。桂江上道,通教场。明成化间,都御史韩雍始造舟为桥。按《县志》,“原浮桥二步,两岸大铁柱,系以巨练。” 嘉靖间,二步俱重修。万历中,以水潦频冲废,下步惟修完,上步今悉朽废,惟铁柱尚存。

系龙洲浮桥 在城东七里水口,明万历二十四年建。共浮船一百四十只。

太平桥 在朗吟亭前。东城跨壕,通放生池下,旧名“飞仙。” 明嘉靖己丑重建,覆亭于上,改今名。护龙桥 ,在学宫前大街,通小涧水,以绕学宫。万历十七年,都御史刘继文筑。

里禄桥 在城西四十里外平乐乡。

思曲桥 在城西一百里外须罗乡。

冲霄渡 在城西四十五里税课司前,大江上。武灶渡 在递运所前,桂江上。潘田渡 在城南五里大江上。

平浪渡 在县西二十里。

五两渡 在县东二十里。

戎墟渡 在城南三十里大江上通长洲。龙江渡 在县西六十里。

古榄渡 在县西八十里。

观音渡 在县西一百里。

火山渡 在税课司前,大江之上。

藤县

马鞍关 在城南二百里,一名“军闸” ,接平南岑容、周道山,最险要。一径北通县城。正统初设。嘉靖永圮。

西桥 一名“永安桥” ,即永安门之吊桥也。洪武八年,耆民黎达可建。成化十二年,典史刘昱率民重建,上构亭三间。今桥圮壕淤。

南桥 在藤江驿右,一名登俊桥。唐刘从率父老为同榜进士李尧臣建,扁书“登俊。” 洪武间,耆民李可忠等重建。嘉靖间,坊人士复建,上覆以亭,傍具列坐。一名新桥。天启间,知县曾凤彩重修。

山云桥 在南桥南。洪武六年,同知金文仲建。弘治三年,耆民李尚实等重建。砥以巨石,上具石闩,甚称巩固。岁久,日就圮坏。按《通志》:在水月岩前。

流杯桥 在水东上里许,得嶲坊连理塘之地。旧《志》云:唐武德初,有宣抚使驻舟绣江,步入慈圣寺,见池水清洁,以杯挹水,随手而失。明日,游乾亨寺,其杯自涧流出,因名。又云:“苏子瞻、子由曾于此宴饮。” 成化六年,邑人傅推宗重建。元余观诗:“曲水分山阴,舆梁胜溱洧。一咏见高风,四马安足取。” 按《通志》:桥在城东绣江上,明成化间建。

岳步桥 去流杯桥五里,黄埇江之津梁也。按《通志》:在城东七里,知县冯至善建。

南门桥 在南门外。明成化间建,弘治间甃以石。

一水桥 在城东十五里。明成化间建,砌以石。“太和桥 ” 在城西三十里黄凿村。同知金文仲建。

攀桂桥 在城东赤水镇巡检司前。明正统间建,砌以石,以解元苏昌《传舰》之乡而名。

通济桥 在城东六十里,明正统间建,上有亭。黄沙桥 ,在黄凿村南三十里,当容县孔道。双桥 ,在县西二十里双鱼洞,西通平南。

考证

黄凿桥 在县南二十里。

浮金渡 在绣江上,又名绣江渡,界仁封、孝义二乡间,岁编渡子二名。今居民村者税二十馀亩,永为民病。

白沙渡 望拱。辰门渡,郁江渡、太平、宁风二乡。三门滩渡 ,一名“公渡” ,去浮金十里。

潘洞渡 去三门滩南八十里。

丝罗江渡 去潘洞南二十里。二渡以济容县往来者。

容县

景阳桥 在县东日新门内。通城水合于此入江。其上有台。

杨湾桥 在城东北,跨思登河。

思登桥 在城北孔道,木造。

南江渡 在县前南江上。额设渡夫一名,便民往来。

骆驼桥 在绣江上,亦名“龙骧。”

西桥 在宁远门外

新桥 在城西三里,知县黄昇建。

五星桥 在城西南五里。县丞邓志建。

七里桥 在五里桥右,城西孔道有石梁。《岑溪县》

东门桥 在城东一里

杨柳桥 在城北五里

河断桥 在城东二十里。

《南渡 》在城南河口寨。

城西渡 在上化合乡

罗许渡 在归义乡

荔黄渡 在西乡

平河渡 在连城乡

怀集县

永安桥 在永安门

登云桥 在城西里许。弘治九年,署县事本府检较刘德辉建。陈禄有《记》。

南舍桥 在城西十五里。

南巴桥 :在城东五里。邑民陈延寿建。

土坡桥 在城东六里。泰昌元年八月重建。横峒桥 在南溪之南。万历十二年寿官梁元祖造。

清平桥 在南溪之南二里。旧名“邓老桥。” 乘云桥 在城西南十里。

佛灯桥 在城北七里

岳桥 在城南十里,明景泰间建。

登瀛桥 在城东二里

赤水桥 在西水里。邑人梁允璋等建。

西庙太平桥 在西水里。万历九年,知县林春茂建。崇祯十三年,邑人梁方图、生员梁大显等修。十五年,知县李盘重修。

甘寺桥 在县西南十里。

黄步桥 在潭村里白沙村。河广十馀丈,难以石巩。万历五年,乡民架木为之,今渐颓坏。下埠桥 在县西五十里独周里宁峒。万历四十六年,知县谢君惠建。崇祯十五年,知县李盘重修。

泰来桥 在南溪。崇祯五年,知县萧闻宇捐俸创建,连二十五船为浮桥。十三年水涨,桥板尽流。十四年,知县李盘重造二十五船,以铁索缆系。知县萧置荔枝亚、金埇、槽碓等处田租三十石,折银三两,递年除纳粮银四钱五分,尚存银二两五钱五分,以为修桥之费。设桥夫二名,自三月至八月,每大雨水涨,桥夫亟开桥以分其流。

梁相桥 在西水里。崇祯五年建。

广仁桥 在坊郭里。《席草》。请帮助识别此字。崇祯十五年,知县李同、举人张应璧、《敬天颜》建。

罗榕桥 在坊郭里,登云观后,徐公路旁。崇祯十五年,守道徐公大仪以监军巡隘,过登云岭,路道崎岖,鸠工砌平,名曰“徐公路。” 知县李率众姓捐赀,建石桥一座。

临江桥 在西门壕上

保集桥 在北门壕上。以上三桥俱成化年间建,今废。

南溪渡 在城南门壕埠,岁编渡夫一名。三江渡 在城西一里,岁编渡夫一名。

微田渡 在城西二十里。岁编渡夫。一名“斥水渡 ” ,在县西四十里。

凤凰渡 在县北三十五里。岁编渡夫一名。杨村渡 在县北十五里。岁编渡夫一名。下请帮助识别此字。渡: 在城西十四里。岁编渡夫一名,每年二月至八月止。

拦马渡 :在城西三十里。岁编渡夫一名。每年

二月至八月止

范铁渡 在城西四十里。岁编渡夫。一名“桃花水渡 ” ,在坊郭里。崇祯十四年设。

盆村渡 在县境内

郁林州

西关 在城西一里

瑞龙桥 在城南半里,旧名“安远桥。” 元延祐元年建。永乐八年,知州陈铭重建。嘉靖间,知州邝元乐重修。万历二年,知州陈良珍率郡人陈一谦等甃石。

大江桥 在城北三里许。

西望桥 在城西五里

寻春桥 在州治西北

通济桥 在城东二十里,旧名妙林桥。元至正丁丑,郡守张与滩《不花》立,砌圈门一拱。弘治十三年,知州李永珍重建,都御史邓廷瓒改名“太平桥。”

鸦桥 :在城西二十里。

三山桥 :在城西三十里。郡人陶鲁建。

环土桥 :知县林瑄建。

武安桥 在城南壕

迎春桥 在东城壕

西镇桥 在西城壕

永宁桥 在北城壕

安远桥 在城南一里

大兴桥 在城西五里。明弘治十三年,知州李永珍重建。砌石为基,架板为梁,上覆以亭。东门桥 ,宋极有《记》。

定川上渡 :在城北二十里。

定川下渡 :在城西南二十里。

博白县

东关 在县城东

北关 在县城北

上南关 在县城南

《下南关 桥》、下南关 :俱在县城内。

西关 在城西

文星桥 在城东门外。“永乐四年,邑人秦希颜建。宣德二年,包思恭、覃本仁集众重建。” 万历三十五年,知县谭岳重建。

太平桥 在城东一里儒学前。后改化县桥,今废。

通津桥 在城北关外。明正统三年,知县李铭建。嘉靖二十三年,知县缪宗道重建。

清湖桥 在城南三十里。

平政桥 在城东壕上。明成化七年重建。饮马桥 在城南一里。明永乐九年修。

周罗桥 在城东南九十里。

天塘桥 在城南二里

九岐桥 :在城东南十里。

绿珠渡 在城西七里

春台渡 在城北十里

北当渡 在城东百里

陀角渡 在城南五十里。

苍石渡 在城南八十里。

南流渡 在城西北二里。

北流县

天门关 在县西十里。巅崖邃谷,两峰相对,旧名鬼门关。谚云:“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 言多瘴也。《舆地记胜》云:本桂门关,讹称为鬼。元廉访使月鲁改名魁星关,明洪武改名桂门关,宣德中改今名。

登龙桥 在县东。初名化龙,宋时学前桥也。旧有谶云:“金在后,水在前,学桥连出状元。” 古以竹木为梁,数岁一易。宋开庆元年,县尹余传始甃以石,上构亭十一间,为一邑胜观。明知县陈宗文修,毁于火,监察御史邑人李弘重修。妖贼李通宝毁,知县萧遴重修。天启二年,复毁且圮。知县刘修己重建,易三拱为一,中构亭二座,为“大士香火” ,东西各建石牌坊一。

通仙桥 在县东北,一邑之胜概。

西门桥 在西小河上

五桂桥 在南门外

火烧桥 在县西二里厢。民冯澄建。

广济桥 在县东

落桑桥 在县东二十里绿蓝水上。

平安桥 在县西十五里。

湾肚桥 在南门外

街口渡 在沙街口

新村渡 在县南五里

石皮渡 在县北二十五里。

陆川县

进贤桥 在南关外。明永乐间,知县吴景建。旧石造崩塌。

皇清康熙二年,知县苏万邦捐造木桥。

梓橦桥 在县东

卧龙桥 在县西

马冈桥 在县南十里。知县方捐造。

米场桥 在县北二十里。

皇清康熙四年,知县方捐造。

浪垌桥 在县北三十里,久毁,知县方修造木。请帮助识别此字。桥 在城东北五里。“南桥” 在城南半里。明永乐间建。

来清桥 在城西,知县郭珍建。

罗槽桥 在城北一里

兴隆桥 在城南四里

垌尾桥 :在城北三里半。

三练桥 在城南二十里。

石桥 ,判官陈传等砌。

路察桥 在城北五十里。

新桥 明嘉靖四十二年,典史汪江祐建。回龙桥 在县北十五里。

乌江渡 在城南二里

北当渡 在城南九十里。

兴业县

登云桥 在附郭上街,旧名街心桥。宋建炎年间造,以木架成覆亭于上,立“丛桂” 、“锺英” 二坊。后俱倾圮,今甃石为之。

锁水桥 在县东南十里。太仆卿何以尚倡建,后圮。明经谭樾、何幼苏等重建。

下莲塘桥 原以铁栗木成之。崇祯年间重修。东马桥 在县北二十里,以木架,崇祯间重修。上鸣水桥 在县北十里。

站江桥 在县北四十里。

岑江桥 在县南十里

彭公桥 在县北三十里。

龙川桥 在县西南十里。

新墟莲塘桥 在县西南三十里。

绕塘桥 铁栗木架。崇祯十五年建。

石儿桥 在县南四十里。狼目覃国惠倡建。“雅道二桥  ” 、马骝桥 俱万历四十一年建。冨阳桥 在县东北一里。元至正间建,明天顺五年重修。

西水桥 在城北五里,明成化间建。

高桥 在县北二十五里。

马山桥 在城南八里

龙母桥 在县北三十五里。

藤散桥 在县南二十里。明宣德五年建。双桥 ,在县北十二里。

龙津江桥 在南门外通津江上。明天顺间,知县向珍建。

迎恩桥 在县东门外

“东墟桥   。” “陂头桥   。” “庞岭桥。”

香山桥   、西街桥   、《五里桥 》,今俱废。

梧州府公署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梧州府治 在德政门内。明洪武十年,知府潘大宾创建。成化十一年,知府袁衷重修。中为正堂,后为后堂,堂之后为府衙。正堂前之东为同知衙、捕盗通判衙、推官衙,西为督粮通判衙。正堂之左为架阁库,右为仪仗库。后堂之右为冨实库。正堂之旁,东为经历司,西为照磨所。堂下夹以东西廊舍,东为吏、户、礼粮房、承发房,西为兵、刑、工三房、架阁房。西之边为四区,以居幕属。又有司狱司。东之边为周庐,以畜胥吏。前为仪门,左为寅宾馆,右为土地祠。大门外有“百粤会郡坊” ,今废,改为屏墙,东西为申明、旌善二亭。万历五年火,惟府衙、清军衙、冨实库及大门存焉。大堂、后堂各存五楹。七年,知府陆万垓重建。十三年,以同知、通判、推官三衙建设于东,地势迫狭,知府林乔楠发帑移建捕厅于西,与粮厅一列,东西四署相称。十六年,增设新库一座,在冨实库之南。四十六年火,府治尽毁,惟存“清军” 一署。知府陈鉴重建。

皇清顺治十四年,知府张继曾重修。

总督府 在府城东北隅。成化七年建,卫以崇垣。正堂五楹,左右各为耳房,再前为大门三楹,门内左右各为耳房。嘉靖三年,左都御史张嵿重建,有芝轩堂、友清堂、燕喜堂。楼之后为退食堂。成化二年,右都御史韩雍复为燕息堂五楹。嘉靖三十二年,侍郎应槚于西又为燕乐堂三。

楹,左右各为耳房。三十八年,督府欧阳必进立三坊:南曰《节制两藩》,东曰《岭海肃清》,西曰《民物康阜》,右为药局,左为赏功所。中军厅,规制雄伟。总府 在提督府之东南,明成化六年,都御史韩雍奉敕建,以为三府会同节制号令之所。正堂五楹,后为穿廊,又后为同心亭,左右各有耳房二。堂之前,东西厢房各五间,左为开府碑亭,右为题名碑亭。仪门三楹,左为三司厅。大门三楹,卫以崇垣。将旗台在仪门内之东。门之前为坊,曰“揆文奋武。”

总督西府 在总府右。旧为总兵府,成化七年建。后堂、正堂各五楹。穿廊一,左右耳房二,东西厢房、掾房十,仪门、大门各三楹。堂东为筹边亭,西为餐秀亭,下有小池,前为好我堂,三楹。门外有坊,南曰“总督西府” ,北曰“节制三军” ,后改《台曜》,重开。万历二十八年改为税监府,后改为守道。天启二年,参政曾守身建“寅宾馆” 三楹,参议邢祚昌署曰“有君子至。”

察院 在城东南。旧为总镇府。明嘉靖十九年,改“岭表书院。” 三十一年,改为察院。三司厅、府、县厅修后堂五楹,穿廊一楹,左右耳房二,正堂五楹,东西掾房十,仪门三楹,大门五楹,缭以崇垣。三司厅、府、县厅各五。

“分守苍梧道 ” 在南薰门内。旧为巡道大堂、后堂各三楹,大门、仪门各三楹,左右各有耳房。万历三十九年为潦涨所圮,移原税监公署。

皇清康熙十二年,守道秦仁管重建。

分巡苍梧道 在西府之前。旧为守道,前后堂各三楹,大门、仪门各三楹,各有耳房。万历七年,移镇郁林州,时仍驻府城。泰昌元年,巡道陈忠爱复增饰之。今废。

广东岭西道 在参将府后。大堂、后堂各五楹,穿堂一楹,翼以耳房。堂左右各有亭。仪门三楹,西出为大门三楹,属封川县修理陶鲁建,今废。四《石碣》尚存。

盘盐厂 旧在馆驿东。成化六年,督府韩襄毅立。后移关帝祠前,以便抽盘。旧署圮,改为知府陈鉴生祠,亦废。

提举司 在云山门外江滨。万历三年,改递运所为司。官厅三间,串堂一间,后堂三间,塞门一座,今圮。

“阴阳学 ” 、“医学 俱废。”

僧纲司 、道纪司 俱毁。

广备仓 在东门内

递运所 在府学前,今裁。

税课司 在馆驿前,今裁。

苍梧县治 在府城西门内。明洪武七年知县朱守仁建。中为正堂,后为川堂,后为县衙,左为赞政厅,又左为县丞、主簿衙,右为土地祠,为库楼,为典史衙,为公廨,为六房;前为仪门,外为大门,左为寅宾馆,门外为旌善、申明二亭,前为屏墙,为二坊:东曰“育仁” ,西曰“正义。” 俱天启元年知县区龙祯建,后圮。

皇清顺治间,知县朱廷燎、雷璇,前后修建。康熙二年,

南五乡里民刱大堂。四年,东六乡里民刱建仪门、大门。十一年,知县张若缄修建后衙,重修大门。仪门建左右廊文书房,而丞簿二署裁省为废址。

县丞衙 今毁

典史衙 尚存

府门驿 在德政门外稍南,当三江之冲。明成化十年建。中为皇华堂,后为川堂,为馆舍,前为仪门,南廊为隶房,为承差房,外为大门、谯楼,内为马房、夫房。万历四十六年毁,知府陈鉴重建,今废。

龙江驿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龙江口。

东安乡巡检司 在本乡中堡。

安平乡巡检司 在本乡。

长行乡巡检司 ,在本乡上一堡月峒河口。罗笠寨巡检司 ,在须罗乡。

递运所 在驿前大街东南江边。

税课司 在驿西南江边,今裁革。

广备、豫备二仓 在东门内守御千户所东。今废。

阴阳学 、医学 今俱废。

僧纲司 在寺

道纪司 在观

养济院 在城东

外州县

藤县治 ,晋、隋以来,迁次互异,无所考据。自明洪武四年知州赵文修建,十一年改藤县。景泰

二年知县唐礼修。成化二年知县方俊复修。弘治十三年知县廖佐又修。正厅五间,左右廊:日晷台、戒石亭、仪门三间。大门一座。土地祠、金银库各一。左为县丞衙,近革。右为主簿衙,为典史衙。公廨、寅宾馆、监狱俱在大门内。大门外左旌善亭、申明亭。亭之外照墙,墙外左正德门,右厚生门,各东西向。嘉靖末年,知县王宗予更库楼以砖石,后毁。

皇清康熙年间重修。

布政司分司 在城内“苍梧道” 之右,成化元年毁。

苍梧分巡道 在迎恩门内。洪武七年建。府馆 在县治东,苍梧道之前。弘治二年建,今圮。

赤水巡检司 ,在县东六十里赤水镇。

白石巡检司 在县西六十里白石寨。

窦家巡检司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窦家寨。藤江驿 在城南登俊坊。

黄丹驿 在白石寨左

金鸡驿 在县南窦家寨之下金鸡村,万历初年裁。

双竞驿 在双竞村

河泊所 在孝通坊弥江镇旧址。洪武八年设,万历初废。

阴阳学 在城西宝宫之后,洪武十年设,今废。医学 在阴阳学之左,今废。

僧会司 在河东广法寺,今废。

道会司 在观

广储仓 在县治西。弘治十二年重修。

养济院 在东门外

容县治 ,即元路总管府故基。明洪武三年,同知王清建。十年,改州为县。成化三年,都御史韩雍迁建。六年,知县车轰重修。中为正堂,后为知县衙,东为典史衙,堂右为仪仗库,左为架阁库,两翼为六房。前为仪门,左为土地祠,右为寅宾馆。大门外列旌善、申明二亭,稍前为署坊。万历四十八年,知县区龙祯建。内匾曰“作对南山” ,外匾曰“容筦古治” ,左右为去思亭,外为沟,广可四尺,沟水环县,砌以石桥,邑治于焉。改观后毁。

皇清顺治间重修。

典史衙 在县治东

布政司分司 在县治东。明洪武三年,同知王清建,今废。

按察司分司 ,在县治西。洪武三年建。今为本道出巡驻札之所。

府馆 在县治西。成化三年建,今废。

守御千户所 在县治西。洪武二十三年建。内有千百户所、镇抚司、吏目厅,今皆圮坏未修。粉壁寨巡检司 在罗面西大营村。洪武三年建。

大洞寨巡检司 在波罗里六黄村,洪武十六年建。

绣江驿 在永安门,万历八年裁革。

自良驿 在自良村,距县五十里。

永丰仓 在县治东

阴阳学 ,在沙涧街。洪武二十八年建,今废。医学 ,今无。

僧会司 在龙兴寺,今废。

道会司 在元妙观,今废。

养济院 在宁远门外

岑溪县治 。明洪武二年,知县刘镇建。弘治八年,知县余敦重修。中为正堂,后为知县衙,东为典史衙,左为仪仗库,右为架阁库,两翼为六房,前为仪门,大门外为申明、旌善亭。明末俱毁。

皇清顺治间复建。

按察司分司 在县治东,今圮。

乌峡巡检司 今改“上里” 平河巡检司。

义平巡检司 今革

留济、“预备” 二仓 俱废。

阴阳学 、医学 俱无。

养济院 在城西北

怀集县治 在城南门内。元至正六年毁于蛮贼。明洪武三年知县杨定省建。正统二年知县李璿重建。成化四年知县陆德修。弘治八年知县区昌重修,复建楼曰“耸云。” 隆庆六年知县云上行重修,改“耸云” 楼曰“倚云。” 正堂匾曰“牧爱宜民” ,后为“川堂。” 原匾“日新” ,今改“敬简。” 后为正衙,曰悬鱼清署。万历三十年知县陈涣建,曰“思补堂” 、曰“永宁堂” ,俱旧建。崇祯十四年,知县李盘构轩三进于倚云楼之右。值岁旱,步祷得雨,匾曰:“随雨轩。” 十五年,又构室悬鱼署左,曰“小足闲居。” 正

堂左为架阁库,楼右为际留仓。赞政厅中道平政亭,竖立戒石,两旁翼以六曹,东为典史衙,西为预备仓。仓南为监房、仪门五间,右为仪仗库,大门上为谯楼。门内土神祠居东,寅宾馆居西,外列“申明” 、“旌善” 二亭。崇祯十五年,知县李重修正堂、阶墀,增制栏干,修谯楼。寅宾馆并县前街道,土地祠颓坏。十六年,知县李委典史朱朝祚重修,有《记》。监房在仪门内西,禁役二名。旧墙甚卑,崇祯十五年知县李修砌加高。羁亭在监房后预备仓内。禁役以斗级二名,兼之地势低凹壅水,崇祯十五年知县李重砌天池,两廊铺砖。旌善亭旧在大门内西。万历十年知县林移建大门外西。四十五年知县谢修,崇祯十四年知县李重修。“申明” 亭旧在大门内东,万历十年,知县林移建大门外东。四十五年,知县谢修。崇祯十四年知县李重修。

按察司分司 在县治左。洪武三年,知县杨定省建,年久圮坏。万历十年,知县林春茂修。中为正堂,后为川堂,左寝室,右卷房,前为东西厢,为仪门,为大门。四十六年,知县谢重修。崇祯十四年,分守道徐大仪、巡道林铭鼎相继驻怀。监军知县李盘重修。右侧建公署一座,前为大门,两旁书吏房数间。

典史衙 在县治仪门内。东。正堂匾曰“天理人心” ,川堂曰“无倦。” 两庑书房俱茅盖,崇祯十五年,监军道徐大仪、知县李盘共捐资以瓦盖造。衙门外匾曰“清弦佐理” ,门内匾曰“臣心似水。” 衙内东偏二重:一曰“思补” ,一曰“记室。” 衙前东南楼一座,曰“听琴楼。” 衙前有塘,塘前即新建分司公署。衙后亦有塘,塘后县吏公廨,旧葺以茅。天启元年,知县谢君惠改建瓦房六间。

武城巡检司 洪武三年设,在县东三十里武城乡。岁久倾圮。万历十一年,知县林申重建。慈乐巡检司 在县西六十里慈乐寨。万历十三年,征剿诸峒,移设金鹅。

兰峒巡检司 正统十二年,安远侯柳浦奏请设立。兰峒山口,在县北七十里。万历十三年,移设清水尾山中。

留济仓 在县堂之西

预备仓 在仪门内西。成化十六年,知县冯建四间;万历十一年知县林建二间。四十七年,知县谢重修;仓厅三间,东西廒共四间,又捐赀添建一间。四十八年,知府陈鉴于阖属州县各发银平籴谷五百石,贮预备仓,以备赈恤。崇祯十四年,知县重修。

义仓 五所万历十年,知县林茂春立,有《记》。坊郭里社仓 在县南山坛旁。

独周里社仓 在县坛墟。

西水里社仓 在梁村

谭村里社仓 在谭亩

阴阳学 在县治西。洪武十九年,训术郑彦汉建,今废。

医学 在阴阳学西。洪武二十年,训术陈观嗣建,久废。

僧会司 在城东塔山寺。万历四十七年,寺殿坏,知县谢重修。

道会司 在城东下郭真庆观。

养济院 旧址在城东。万历八年,署印主簿唐《良积》迁于城北门外。茅屋火毁,十一年,知县林改建瓦屋。四十六年,知县谢重建瓦屋十间,收养废疾无告者四十馀名。月支米各三斗,冬夏各布一匹。死亡者给银三钱,瘗之“义冢。” 崇祯十六年,知县李重修。

漏泽园 宋元丰间创立,在城北一里,遗址具存。

郁林州治 。明洪武初,知州赵大鉴创建。隆庆间,知州张一清重修。中为正堂,后为知州衙,左为州同知衙。仪门外,右为判官衙。今圮,左为吏目衙,为架阁库,右为益成库。两翼为六房,前为仪门,门上鼓楼,外为申明、旌善二亭。

分巡苍梧道 在州治东。先是守巡二道,同驻札梧镇,至万历七年,奉三院会题,守道专驻梧镇,巡道分驻郁林,改按察分司,建道衙门。府馆 在州治南。

永盈仓 在州北

阴阳学 、医学 俱无。

僧正司 、“道正司 ” 在本城寺观。

养济院 在东门外

博白县治 。唐武德五年建,宋因之。元末毁。明洪武七年,知县赵惟清建。正统二年,知县李铭、主簿张本忠重修。天顺初毁。七年,知县孙璋重。

修。弘治六年,知县吴元正重修。中为正堂。嘉靖署县事县丞王宗予重建。后为“川堂。” 隆庆知县王文明重建。又后为知县衙,东为典史衙,两翼为六房,右为仪仗库,后为架阁库。库为署县藤县县丞王宗予建。衙后东为“黄册库” ,知县高承谦建。前为仪门,大门外左旌善亭,右申明亭。万历三十七年,知县谭岳俱重修,后圮。

皇清顺治年间复建。

按察司分司 在县治东。明洪武三年,知县孔时郁修。中为正堂,后为川堂,又后为后堂,东西为两廊,前为仪门、大门、牌坊一座。万历二十六年,知县谭岳重修。

公馆 在县治前东南隅。

教谕衙 在明伦堂后东北。

训导衙 在明伦堂后西北。

沙河寨巡检司 在城西南七十里。

周罗寨巡检司 在城东南七十里。

际留仓 在县西

预备仓 在县治分司东北。隆庆间,知县王文明建。万历三十六年,知县谭岳“重修。”

阴阳学 、医学 俱无。

僧会司 、道会司 俱在城内《寺观》。

养济院 在城西

北流县治 。晋初建于勾漏山巫山寨之南,故以“勾漏” 名县。唐迁宝圭驿东。宋因之。元迁于宝圭驿西一里。明洪武元年,主簿郭诚重建。六年,贼焚毁,仍迁驿东。三十一年,知县陈宗文复迁驿西。成化七年,右都御史韩雍委布政司照磨林埜改筑城池,并重刱县治,其地即儒学旧址。弘治八年,知县曾源重修正堂三间,后堂三间,左为仪仗库,右为架阁库。戒石亭在甬道上。幕厅三间,在县治西。仪门三间,大门谯楼三间,东西六房之庑各一间。监狱在仪门西。旌善亭在县左。申明亭在县右。万历十五年,知县刘中春以坐向不利,乃请公帑改建。天启三年,知县卢绍祥重修。

典史衙 在正堂南

按察司分司 在县治南。

苍梧道分司 在县治东北。

府馆 在分司东,后为“义仓。”

双威寨巡检司 在县南二百里。

宝圭驿 原在县城东,后迁于南门内。

际留仓 在县西北

阴阳学 、医学 皆在县东,今俱废。

僧会司 在寿佛寺内

道会司 ,在元妙观内。

“《乡约》所 ” 在县东北,今在寿佛寺内。

养济院 在东门外

陆川县治 。宋淳化五年刱建。元无考。明洪武三年,县丞王麟重建。成化五年知县谢坚修,规制略备。弘治十四年,知县周冈重建堂宇,廨舍始全。正德七年贼毁,本府知府曹琚督兵来县,县令李时荣修理。嘉靖十一年知县黎伯兴,三十九年署县印教谕潘誉,四十二年知县张子翼,皆重修。明末残毁,片瓦无存。

皇清康熙四年,知县方捐资构工买料,始造厅二座。

川堂一座,大堂一座,正堂三间,后堂三间,幕厅三间,戒石亭在甬道上。仪门三间,康熙三年知县苏万邦建。谯楼一座,原在县大门,后改“南门楼” ,今重修。六房,东西每庑三间。承发司在县左。监狱三间在县西。茶水亭在仪门西。旌善亭在县前右。申明亭在县前左。俱新建。

典史衙 在城东

按察司分司 在县治西。

苍梧道分司 在县西,知县方鼎捐资新建。府馆 在县南。

温水寨巡检司 ,向改“那亭堡” ,离县一百二十里。

永宁驿 在县南,向裁。

际留仓 在县治东

阴阳学 、医学 今俱废。

“僧会” 、“道会” 二司 ,今毁。

养济院 在北门外

“兴业县治 旧设于城西五里许,宋迁于今治,元因之。” 明永乐初,知县余显宗革故鼎新,建正堂五间,后堂三间,中为串廊,左为架阁库,右为仪仗库;堂东为典史幕厅三间,东西两廊为六科房、仪门、大门,竖戒石亭,东刱土地祠,前为寅宾馆,西立监房。申明亭在县大门东,今废。旌善亭在县大门西。俱知县冒诤臣建,后废。后知县黄文奎复建,又废。

按察司分司 在县治东。洪武三年建,知县陈潆重修,今废。

府行馆 在儒学后,今废。

棠木寨巡检司 在登高岭下。

赵家寨巡检司 在南二十里平山铺背。洪武间,裁革。

平安寨巡检司 在城北二十里甯村。

长宁巡检司 在县西二十馀里黄桑峡口,与平安司俱正统十二年,安远侯柳溥添设,并推土人为副巡检。成化年革。

冨阳驿 在县东五里。天顺六年徙入城际留仓之右。知县向珍建,万历初年革。

高桥驿 在县北四十里西水站江岸。旧址尚存。

际留仓 在县治右。成化年间建,今废。

阴阳学 “洪武年间建,久废。”

医学 今废

“僧纲” 、“道纪” 二司 ,今俱毁。

养济院 在县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