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历象汇编 第八十七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历法典
第八十七卷目录
仪象部汇考五
新法历书三〈浑天仪说三〉
历法典第八十七卷
仪象部汇考五
编辑《新法历书三》
编辑
浑天仪说三
编辑依《比例》原法复解圆线三角形。
圆线三角形中之比例,总归四“原因”,生《四公论》,以尽 解或直或斜三角形之理。
《一论》曰:“凡多直角、三角形,得锐角同近底线者,以较 其弦及垂线之正弦,必皆互得比例。设后图于仪上。”
图
甲乙丙丁为地平戊为天顶从戊过甲戊丙与庚戊己皆以直角交地平彼为子午圈此为高弧乙辛丁当赤道圈以直角交子午于辛以斜角交地平于乙于丁盖多三角形中取二形即丁辛丙及丁壬己乃二形中有丁辛与丁壬为
“弦线,辛丙与壬己为垂线,丁丙、丁己皆底线锐角在 丁。依常法以辛癸及壬寅两弦线之正弦,与辛子及 壬丑两垂线之正弦互相较,先得三线,其馀线俱可 得矣。”今用浑仪显之,试以二弦线及大形中之垂线, 求小形中之垂线,因而设丁辛得九十度,为赤道一 象限,丁壬为赤道四十二度之弧,辛丙则其地平高, 得四十八度二十五分。法移高弧在壬下至地平,得 壬己弧,为三十度○二分。或安高弧,以三十馀度交 赤道圈,即自限小形之弦,可并得两弦线。欲求大形 中之垂线,则辛丙必为子午圈上之弧,自地平至赤 道高四十八度二十分。或以二垂线及大形中之弦 线,求小形中之弦线,各依前所定度。则自壬高弧交 赤道处,至本赤道交地平丁必得四十二度。
《二论》曰:“凡多直角、三角形,得锐角同近底线者,以较 其底线之正弦,与弦弧之切线,必皆互得比例。如前 图三角形同,而大形底弧之正弦癸丙,其切线即卯 丙;小形底弧之正弦己已,其切线为辰己,皆可反复 相解。”或求垂线或底线,必以算乃得,今于浑仪上查。
图
之设赤道高同前高弧交处亦同前度必所得垂线亦不异前若求丁己底线即自赤道交地平至高弧切地平之处得其弧为三十度五十馀分因依常法凡弦弧之正弦与垂线之正弦得比例可互求而底线之正弦较垂线之正弦
则否。何也?盖垂底两弧之正弦,各圆线形内,不能合 成一直线三角形故〈见前第一图〉用浑仪可免直线形,止 须以圈相交处,即得各弧之长短大小焉。
《三、论》曰:凡圆线三角形,其线之正弦,必与对角之正 弦得正比。例如后图设甲乙丙为直角三角形,直角 在丙,馀皆锐角,各边引长为一象限,至壬至戊,至丁, 自丁复引象限,至子至庚,因得乙、丁、己斜角三角形。 今依常法,直角形内求甲丙边,即因先比之丙角与 甲乙,或甲角与乙丙,推乙角与甲丙之比例,求乙角。
图
即因甲乙反比之丙角或乙丙与甲角亦算得甲丙与乙角又求乙丙应以甲角较推如丙比甲乙同而反求甲角应以乙丙边推如甲乙比丙同此反复用八线表推求法也若用浑仪即本图内子甲壬自当地平必得天顶在丁而子
丁壬为子午圈,设辛乙戊为赤道,丁乙丙为黄道,或 当高弧,则直角形中之三边,各显于本图,各有定度 可取。盖论角则丙角自显为直角,以丁子弧可征。馀 角皆以对弧得,则甲角以戊壬,乙角以辛癸是也。试 于斜角三角形内,先求乙己边,必以丁对角推之,用 乙与丁己或己与丁乙之比例,求乙己等角,亦以对 边求之,法必同前,但查表,或疑其所求角应锐与否。
如查正弦九、二、七、一、八应六十八度,并应一百二十二度。
必以取准图形为正,或用天球尤易明。盖设丁庚为高弧,得丁角于丙庚地平弧,乙角在两道相交之处 必对,则在过二至之圈弧。己角既为钝角,乃左右之 边,无以定其象限。必球上自顶顺高弧界线,而线交 乙己弧之点移至顶,则球一面依先界线安高弧必 尽于地平一面,赤道亦自至地平,彼此间地平弧即 能量定己角矣。
四论曰:“凡圆线三角形,两边各小于象限,先以两边 弧自并,后又以小边并大边之馀弧,而即以此后总 弧之正弦,或减先并总弧之馀弦,或加其过象限弧 之正弦所得线,半而用之,乃以求第三边,即前两边 间角之矢与他线。”如全数与前半线所复得线,为后 并弧之正弦所减,必馀第三边之馀弦,或为后并弧 之正弦所加,亦馀第三边过象限弧之正弦。若反求 角,则他线与角之矢,如前半线与全数,而他线亦为 后并弧之正弦,以内减第三边之馀弦,或加其过象 限弧之正弦所生。因此三角形中之两边,并较象限, 或等、或小或大,而各依之。以推第三边,设角时直、时 斜皆同,但推角设边反异。盖两边并较象限相等或 小,则设第三边必小于象限,独两边并大于象限,所 设第三边亦能大于象限。故法虽同,临推种种略异。 此等三角形,历家无所不用,虽加减法若省,然亦未 免于烦。欲查浑仪,则捷若指掌。何也?以二边及间角 求馀边,先设两边,并与象限等,其一为四十七度,其 一为四十三度,间角为五十度。试于仪上极高四十 度,即安高弧,令地平上依间角。自南去东,距子午圈 五十度,自顶于高弧上查四十三度,亦自顶于子午 圈。馀四十七度,得其中黄道弧。从娵訾宫一十四度 至降娄宫一十七度,共为三十三度,即形内馀边也。 复设两边并小于象限,如各为三十五度,间角与极 高同前,得三边。在中黄道弧,则自降娄宫九度至大 梁宫六度,共为二十七度。又设两边,并大于象限,如 各为六十度,馀皆同前。得第三边。在黄道弧,自元枵 宫二度至娵訾宫十五度,共为四十三度。若求角,即 以先所得三边反查高弧及子午圈之间角,则所得 三弧,必生五十度之角。第原法凡得三边小于象限 者,用其馀弦与后并弧之正弦相减,大即以其大弧 之正弦相加。乃仪上亦无二法,如黄道自元枵宫一 十八度至实沈宫初度,共一百零二度,为第三边,其 对角当在高弧及子午圈相距之地,平上得一百一 十度,此则抱角之二弧,并必大于象限也。今试以公 论,用《仪解》日食内所算三角形,则凡直角形归一种, 斜角形又归一种,共列二等如左:
求时圈与地平交角
时圈与赤道经圈及过赤极圈皆一,而独以其所用 有分别焉。设太阳居正午,其过时圈至地平、正交必 为直角,若午前后因斜交地平,得角亦斜,且大小不 一。复设太阳在正东,距正子午圈共六小时,则过时 圈至北极得九十度,其交角大小,与极高度同。使交 角在正午及正东西间,即以高弧求其大小。法从交 点各圈上正,去九十度,安高弧。〈地平上算〉必本弧上从地 平至交时圈间度,为时圈交地平角也。假如太阳躔 降娄宫初度,设时为辰正二刻,先将午正与本躔度 并居子午圈下。《后转仪》令辰正二刻正切子午圈,乃 本时圈交地平。从正东起,南去四十度,以之安高弧。 又距本度满一象限,则又在正北之四十度,以此度 复安高弧。从地平上数起,得交时圈五十三度,为时 圈交地平角也。
求地平与黄道交角
法用高弧过黄平象限,下至地平,即因高弧为大圈, 以所正对交角之弧,能量其大小,则必自地平至其 交黄道点,乃得黄道交地平角也。假如北极高四十 度,设实沈宫初度居地平东出,得平象限偏子午圈 之东,以高弧从此点过至地平,约得三十四度一十 ○分,为地平及黄道二圈之交角。盖黄道因半周恒 在地平上,而平分左右各得九十度。独冬夏二至,此 限正合子午圈外,此则限每偏东或西,所以查交角 用高弧,不能用子午圈也。
求黄平象限距子午圈,为三角形之弧。
黄道随宗动左旋,其交子午圈也,时高时庳,因而两 象限之中点距天顶,亦时近时远,且以斜升斜入。故 则九十度限大半偏东或西。乃从冬至迄夏至限常 在东,从夏至迄冬至限常在西,即从而得限及子午 圈中之弧也。今依法加高弧,使之过其限,必以直角 相交,其角左右之弧一在高弧,一在黄道;而相对之 底弧在子午圈,则三弧共为直角三角形也明矣。本 形内各弧,亦能自显度分,乃限距天顶又距子午圈 等度,皆见于弧。若更求高弧距子午圈中黄道之对 角,必应查于地平,即以高弧距子午圈之中弧量之 乃得。且本弧大小正与黄道出没之广弧等,如北极 高四十度,设大梁宫初度为平象限,因偏东十四度以安高弧,得其至地平。切子午圈东二十七度,即象 限偏子午圈对角之弧,与黄道自正东去北之出,正 西去南之人等,而高弧自顶至交限点,则三十度也。
求子午圈及黄道交角
凡黄道以冬夏二至交子午圈成角者,必为四直角, 因子午圈当过黄极,并二至圈此间必正相交故也。 使以春秋二分交,即为斜角,得对弧正与两道最相 距之馀。弧等从此距分渐远,交角亦渐易。必自冬至 至夏至交,得锐角向东北或西南。自夏至至冬至亦 交,得锐角向西北或东南。法以黄道度正合子午圈 定住移交点至天顶。从此至地平,两圈各成象限,则 其间地平弧能量交角之度。如大梁宫初度,交合子 午圈七十九度。〈从北极算〉必移其七十九度在顶,与本宫 初度相交。其二弧至地平间必抱七十度,东北与西 南皆等。又设鹑火宫,以十五度相交,因在子午圈七 十四度,移本度居顶,得二圈至地平中弧,必为七十 二度,西北与东南皆等。
求高弧与黄道各度之交角。
先依黄道距午正前后度,以赤经圈交黄道角,或加 或减于高弧交经圈之角,乃得高弧与黄道或正或 馀。〈形内外是〉之交角,此原法也。今用浑仪,可免加减,径安 高弧交黄道,于其距正午度,即依前法界线,随移本 度至顶,复依线安高弧,必得角于对地平弧矣。如北 极高四十度,设大梁宫初度,距午正六十四度。〈东西无异〉 使高弧交其躔度,因得界线。后起大梁初度居顶,依 线复安高弧,即得所指地平五十八度,为高弧交黄 道角也。或不必转仪,而独移高弧于地平对度用规。
图
器于高弧及黄道弧距前交点九十度之界量其二弧相距则地平上亦得五十八度如上图甲为天顶丙戊黄道弧甲丁为子午圈平象限距其东设在乙日食在戊或丙依前第三及第四题公论以二曜躔度丙及定朔时先得丙丁
图
黄道弧必使丁居正午以高弧过丙为甲丙丁斜角三角形内求甲丙弧〈二曜地平高之馀弧〉“及丙交角”,盖以甲丙,查得太阴高庳差。〈丙己是〉丙角为小形,内交角等因,并得所馀。己角。〈壬自为直角〉而以之推丙壬时差及壬己气差故也。或依第一及第二
题,《公论》,以先得黄道交子午圈丁点于仪上,并得平 象限相距之乙丁弧,即安高弧过乙限。先得甲丁乙 直角三角形,内查甲乙本限距顶之弧,而更使高弧 过丙躔度,乃复得甲乙丙直再三角形。内求甲丙弧 及丙角,皆依前法。因解丙己壬小形以求视差,其法 尤省。
依浑仪制日晷法
太阳左旋,以定昼夜十二时。〈二十四小时〉则常依赤道三 度四十五分为一刻,每十五度为一小时。故诸圈以 二十四平分之,而每分又以四平分之,乃得时。盘必 周分各与赤道皆等之度相应,令之竖立,与赤道高 下等。而中依直角安表,则表景所射,即能定时,而赤 道晷所繇起也。今不必恒以竖立合赤道圈,或正立 面向南比为立晷,或正倒面向天顶为“地平晷;或复 正立,面东西正向,为子午晷”;或又正立,面偏正南左 右,或不正立,面偏地平。各以所向天上之圈得名,而 各以其面承接日光。故立表或正或斜不一,即表射 景远近与面分时刻广狭亦不得一。虽太阳左旋同 诸时刻,平行同,而线则实繇景得。射景既异,相距之 线安得不异?此诸晷公有日平行之原,而私则各有 所异,总于本仪,可得而明矣。
求诸晷方位法
日晷之制,原以度数考求,而度数必有相应之定处, 则又在取准方位焉。故凡平面日晷,所向方位多变。 大约相较有二:原或较地平,即与之为平行,有正立、 有曲立,种种不同,皆应度数不等。或较子午圈,亦与 之为平行,乃有偏左偏右,而多寡复以间度为则者。
图
又或有偏于地平偏于子午兼地平子午而别为一种总不外此二原乃复得一方位者必先置木或铜取四方直角平面形为甲乙丙丁依其长边面内作戊己线与甲乙为平行线应平分于壬即以壬为心以辛为界作己辛戊半圈
乃平分一百八十度也。从中线壬辛左右各一象限,而另设垂线于壬,则定方位之器全矣。临用时,如求 地平方位,即令此器以丙丁边倚晷面正立,得垂线 合壬辛中线者,即得其面正与地平同。若垂线偏距 中线左右,则必查象限,得晷面前后离地平若干度, 以垂线依象限辛点之前后度为法。或令甲丙边依 直角倚晷面,得垂线正合壬辛线者,即其面正立在 地平。若得垂线距辛点内外,则依其距度于象限上, 亦可得晷面偏前后之广。欲求距子午圈方位,即令 甲乙边以直角倚晷面,从此器中心壬出尺,能旋转 于半圈诸度。尺末设指南针其上,随尺同转。乃先安 器后转尺,而以罗针对下顺尺线者为准,随以尺距 中线之度,定晷面距子午圈之广。但罗针未免略差, 故又一法,晷面上界线自上一直下,于线上立表,表 末另悬垂线,候日光射垂线之景,必合晷面上线乃 准。且将浑仪依法测得日轮高度,而以太阳躔度对 高弧,则高弧所指地平度,或正东西,或偏左右,因偏 若干,亦可定晷面离正南北之广也。其求重复方位, 各依所向可得。乃向地平如前向子午。别有法,于晷 面立二表,任意相距。表锐各设垂线,距面皆等。候日 轮出视,其二线准对,即于仪上测其地平高,以与高 弧正合,而地平经度可得,子午圈方位亦定矣。
制正球日晷
凡日晷之表等,虽北极出地不等,得各时线相距等 者,谓之正球晷。此其制原易,可不须球,然舍球又无 以明其理也。如赤道晷,因诸时圈与赤道交,其相距 皆于球心相切。设以本仪之枢当表其射景必顺时。
图
圈行赤道使各依极安仪而表之长短同则时圈在赤道上相距之度亦同或论赤极晷因其面正合卯酉时圈设本面距仪心任表长短等而诸时圈与中心相切从心过晷面相距不等则正午线合仪枢可当仪面中线而馀线左右
相距渐远,皆平行如右图,以长方形为晷面。其丙丁 横线者,即赤道与之相切线;其甲午正南北线者,即 合仪枢从赤道顶过时圈所为线也。立圈者,乃赤道 周平分以指诸时圈相交之点者也。盖时圈必皆切 表顶。〈当地心是〉而后开之,使过至丙丁线上,为时线所居 之界。故本晷诸线交心在面外,而以表顶为心,彼此 相距皆平行。今设表长短同,虽极高多寡不同其线, 则二晷相距无异。又设甲午线,依天枢斜竖,令晷面 偏东或西,则午时线不能定在面之中,必依面所偏 多寡,而晷面亦移左右不等。至其面向正东正西,乃 以中线为卯正、酉正,馀线渐远,惟午时线不入晷面, 而丙丁线则尚为赤道所切,虽时线皆平行,乃晷则 应以一面斜起,庶合赤道高度,而得中所横线,其高 低度与之等也。
制斜球正日晷
凡日晷之表等,因北极出地不等,得各时线相距亦 不等者,谓之“斜球晷。”其制法原不一,今用浑仪列《简 法》如左:
如制地平晷,先起仪,依本北极高,乃令过极圈正合 子午圈,而子午圈之左或右,每于赤道上查十五度, 移居子午圈下,即识过极圈交地平正南北度。复于 赤道上查十五度,如前移居子午圈下,又得过极圈 交地平度。以此逓查逓移,必至尽过极圈交地平度 之界而止,则诸时线在晷面相距之广全得焉。盖晷 面上先作两直线,以直角相交,其一为子午线,其一 为卯酉线,而以交点为心,任意大小作虚圈,或用比 例尺,或依本圈预分度,取仪上地平所识度为法。〈自卯 酉线至子午线或反之以应仪上所识度为准〉从心出线过此者,皆平晷时 线也。如北极高四十度以过春分,经圈居子午圈下, 必在地平之正南。北初度为午正,移之去东十五度。 〈依赤道度〉得经圈东交地平十度。〈距子午圈筭〉为午初。移之去 西十五度,得经圈西交地平,亦十度,为未初。〈距午前后等时 恒得距度等〉巳正及未正约得二十度半,巳初及申初约 得三十三度,辰正申正得四十八度,辰初酉初得六 十七度半。至卯正酉正则各满九十度,而卯酉外与 前距时等,必皆得度等。若求刻线,亦依赤道上三度 四十五分为一刻。如前法逓查之,安表使之出晷心 向午正,距晷面渐远,以北极出地度为则,必悬子午 线上,以正合本地天枢是也。
若正南北立晷,亦用仪上赤道求距度,渐移至子午 圈,法同前,其所异惟在交度。盖高弧与过极圈相遇 处为交度,而高弧则定居东西或卯正酉正。苟不用 高弧,惟以极高所馀度求之。如北极高四十度,依其 地制立晷,必使仪北极出地平上五十度,如前法。定 时线盖五十度,即极高四十度之馀度。其安表渐距晷面正下以至本地赤道高为止。此晷自卯正至酉 正,独十二小时向南,而卯前酉后之时面皆向北。其 表渐距晷面与前同,从上反求得正矣。
制斜球单偏日晷
若不正立,面向南北,制法略与正立同,但用高弧,必 依其偏,容有异。盖向南面偏北者,必查偏度于子午 圈,从仪顶去北,即此安高弧。面向南者,则偏度宜求 于顶之南,以此界出高弧。其向北晷面偏南者,即依 偏度,于顶南求界。或面反偏北,尤宜于顶北求界。总 之,偏度多寡及所向方位,皆应查于子午圈距顶南 或北之处,以安高弧,而高弧下至地平恒在正东,正 西之点,表位必在正午时,线从晷心渐距,其面与高 弧上距北极等。
若不正,立面偏正东、正西法,用立象半圈,先于高弧 上取偏度。如设面向东而偏西三十度,令高弧自顶 下至正西量三十度为限,即安半圈于其限,以当地 平。必识其与极圈相交之点,为各时线之距。如北极 高四十度,安高弧及半圈如前,将时盘与夏至圈对, 试于太阳出时,必得春分经圈。北交半圈十六度,卯 初交十二度渐过,以南交二十六度后七十等度,至 未正一刻馀,太阳过半,圈西,晷面无景,其本晷表位 偏午正线,左右距晷面较地平面高不等。求其位法, 使经圈与立象半圈以直角相交,即因经圈自交点 至极中弧,得表之高。半圈自交点至交北地平,得表 位与午正线相距之远。如依前极高等数,则表距三 十八度,高二十二度。
若正立面偏东或西,制法亦与正向南北立晷同。独 高弧下至地平,不得定在正东、正西之处,必依晷面 偏度,因之距东西等。如面向南偏西三十度,即高弧 距正西亦北去三十度;面偏东,必高弧距正西之南。 向北面偏东西皆仿此。但偏晷所得高弧度,午前后 必异,时刻多寡不等。试令北极高四十度,晷面向南 偏西三十度。先以高弧北距正西三十度,转经圈西 十五度。〈赤道上取或用时亦同〉得其交高弧点距顶十二度为 未初,乃自正午相距线也。又渐转仪,每十五度为限, 得午后时刻。各依交度不同之广。未正交二十三度, 申初交三十三度半,申正交四十四度,酉初交五十 五度,酉正交六十九度,戌初交八十七度。复移高弧 在东距正东之南,亦三十度。随转过极圈东十五度, 得午初交高弧九度。巳,正交二十九度巳,初交四十 八度辰,正交七十度。辰初则交地平。虽夏日最长,亦 不能全见午前半昼景。安表必先查其偏东西若干, 距晷面多寡。法令高弧至地平,居本晷偏度限。〈晷面偏东 用高弧于东地平偏西用高弧于西〉乃转仪,使过极圈距子午圈与偏 度等,必得以直角交高弧,则自顶至交点,于高弧上, 得表在晷面上垂线之度。自极至交点,于经圈上,得 表距晷面之度。假如前设偏西三十度之晷,将高弧 下至西地平北距正西三十度,过极圈亦应于北地 平距子午圈三十度。得其与高弧以直角相交,则自 交点至北极中约四十二度,为表出心渐距晷面之 高;复自交点至顶,约三十度,为表渐距中垂线之广。 此立晷之面南偏西,用高弧及经圈之法,与面北偏 东,而面南偏东与面北偏西者亦同。但表末于面南 晷以向南极为正,而面北晷反应向北极也。
制斜球重偏日晷
若不正立,面向南北,复偏东西,则较本晷面与地平 面或偏向或偏离,为交角时锐、时钝之异。故依《偏容》 分别其晷为二种:先论锐角向地平者,法查本晷所 偏东西度,于其本向地平,或晷向西南、东南,必从子 午圈南交地平起。其所止限为高弧。当至之处,则自 顶依高弧求晷面偏地平度,即以合度处于球上作 识,复自高弧交地平处去北九十度为限,因之,以安 高弧移居顶,而过前所识处,即于高弧上得诸时线 相距之度,则因交前所识及子午圈间弧,为晷面中 垂线距正午线之广也。次转球过极圈,以十五度为 交高弧之界,与前法同,得午前或后,依面向东或西 各时线之距。而馀方则移高弧于正对地平度,转球 使极圈渐交,高弧各时俱可定矣。若以钝角向地平 法,反查偏东西度,于本晷所向正对地平,或晷向西 南、东南,则从子午圈北交地平起所止限,亦为高弧 当至之处,乃于球上作识。依之。求时线相距,皆与前 同,独高弧宜去南九十度,以定复安之限。虽高弧不 能过球上所识,并至子午圈。惟令立象半圈过正相 对地平,而左右转球,则午前、后时线度半圈上可得。 假如北极高四十度,晷面偏西,距正南三十度,向地 平偏二十度,必使高弧在子午圈西,与地平三十度 合。令夏至圈正居子午圈下。乃自顶依高弧量二十 度,得近黄道处为实沈宫二十一度,与高弧二十度 合为点,作识后复安高弧,或立象半圈,在地平正西 之北三十度,从前点过。〈球尚不动〉与正相对之度至地平, 则所交子午圈处距顶约二十三度;距点一十二度则一十二度为“晷中垂线。”距午正线之度,便转球西 一十五度。〈用时盘亦可〉夏至圈,必交高弧八十七度为未 初;次交七十二度为未正,次五十八度,次四十五度, 次三十三度,次一十八度,末五度为申初、申正等时, 以至戌初始尽。复转球。令夏至圈距子午东一十五 度,得交对度。高弧六十四度为午初,次四十六度,次 二十六度,次一十一度,次即《入地平》。盖辰初不载晷 面,因其偏西故也。欲安表,必先查其应距晷面若干, 偏午正线左右若干,因而从晷心出,依偏距度起,射 景与各时正合。求距面度法,使高弧在晷正面地平。 〈未求馀方时之前〉渐转球,以过夏至圈,得北极及高弧中最 小之弧,即因本弧量表距面之广,或于本方,使过至 圈与高弧以直角交,则自交处至极中弧,亦为表距 面度。查表偏午正法,用高弧交过至圈与前同,独偏 度当于高弧上从交点至子午圈上求之,必中弧为 相应之距度。假如前晷求表,安高弧在西,地平北,去 正西三十度,使之上距顶南二十三度。转球令过至 圈,以直角交高弧,即从交点至北极中,约得六十度, 为表距晷面度。复从交点至高弧切子午圈,约得五 十五度,为表距午正时线之度。馀仿此。
界节气线于正球日晷
“凡节气在黄道上正相对者,以较赤道,其距内外天 上必等。盖随宗动左旋,必为平行圈,故乃平晷。节气 线则不然,虽赤道线为直线,而内外节气线其形甚 曲,多缘彼此相距渐远,或不以赤道为中界,故较赤 道平,有异向焉。惟赤道晷之节气线,亦自为平行圈, 亦内外相距等,其形正与天合。”试就浑仪先论之,设
图
仪上赤道为实圈天枢上任取其表之长作识切赤道面向外并取过极圈上与表相等弧识之从所识处量各节气之距而每界出直线过表顶得凡线至晷面所止之处因以定节气当居之位焉法用规器以赤道心为心以线止位
为界,作平行图如前。外圈限赤道晷面周平分为时 刻。其中心出表为甲戊,设庚己辛为过极圈,即从庚 外取庚己与甲戊等而已,为诸节气距内外之中界。 盖以戊为心,作辛己壬弧,从己至辛至壬,取二十三 度三十一分,得夏至及冬至界。取二十度一十三分, 得大暑、小满至大寒、小雪。其馀节气皆仿此。乃从其 各界,引辛、戊、乙等直线,得乙、丙、丁等圈。于向北晷为 赤道北节气,向南晷为赤道南节气也。
“凡正球晷之节气线,以赤道为中线。馀线凡相对者, 左右距必等,而各渐开距必不等。”法设仪心为表顶, 其面任距远近,必依表长短为则,与前制晷法同。即 将过极圈于赤道内外,识各节气之距度,随以各度 出直线,从仪心过,使至本时线上,必得赤道在中,左 右诸点为节气应过之处,此即界线之所以然。临制 时以表顶为心,时线交赤道点为界作圈,即得。切割 等线依八线表取用。盖赤道为全数,时线左右为切 线,从圈心出线,与时线相交,得割线,故将全数载比 例尺,馀线依之取载晷面是也。如后图上下为时线。
图
设制赤极晷即午正居中卯酉居边制东西正向晷午正居边卯酉居中而赤道横交诸时线彼此必同甲丙为表长依之为圈而左右定节气之距如丙己丙丁等弧即得甲丙全数丙己丙丁直线为切线甲己甲丁其割线以定夏至
及冬至于午时或卯酉时线而定。两至中节气,亦不 异此,试于申巳时线,必以乙为心。〈表顶之距〉作壬丁辛圈 左右,取丁壬丁辛各至之距弧,馀节气线弧皆与前 同,即乙丁为全数,丁壬丁辛直线为切线,甲壬甲辛 为割线,而节气宜过其点位亦依之定矣。又试于午 初、酉初即丙为心以作圈,求子庚、子癸两至距赤道 中界,而求他节气,皆同一法也。
界节气线于斜球日晷
凡斜球晷之节气线,虽以赤道分内外,然各节气正。
图
相对者距赤道远近不等而自为曲形则其曲必等故设过极圈以定各节气初度之距令出直线过仪心至各时线上皆与前同法先依本地北极高求各节依各时应出地平高〈见前二卷〉随以《高弧考对》,即仪心当表末,依所行直线各至
时线为点,而每时识点处连之必为曲线,以指本节气也。假如仪心在乙,以辛庚为晷面,得甲乙表,癸己 为过极圈。设北极高四十度,欲制地平晷节气线,即 辛庚为午时线,辛壬为天枢距面四十度入地于辛, 以定出时线之心,任安表于甲,即因表锐当地心,亦 并为过极圈之心。得癸丁弧,为赤道出地平高。而馀 节气初度,则必距赤道内外皆在戊己二至之中。设 从各距度引直线至乙点,复引过晷面午正线,而赤 道止于丙。夏至在子,冬至过赤道下在庚。又设过极 圈在表顶周转,以对未、申等时。〈午前后同〉而“赤道二至等 节气初度,皆合高弧上本时所对高度,令出直线过 表顶,必至本时线为点,以引节气于此过矣。”
凡制立晷节气线,即辛壬距晷面,宜依赤道高,癸丁 弧依北极出地高。〈癸为天顶癸丁弧即赤道距顶弧必与北极出地等故〉馀节 气度俱依之。出直线至午未等时线上,以赤道上者 为冬,赤道下者为夏,则各节气自明矣。如图以乙为 心,甲为界,作甲丑弧,即乙子、乙丙、乙庚等线皆为割 线,甲子、甲丙、甲庚皆为切线,以表为全数。查节气依 各时高度,于八线表用比例尺或平分直线,如法简 取。盖依本北极出地地平晷用馀切线,立晷反用正 切线,何也?地平晷算高度于癸己弧,而用甲丑弧之 切线立晷,则于癸己算节气距面之弧,其馀即正高 度,亦应甲丑上取切线也。偏晷同一法,以各节气依 各时高度出直线过表顶,下至晷面,定其曲线宜引 之点,则除正向南北偏晷外,其馀安表,必于午正线 外求位。盖因天枢斜过晷面,故乃枢正下别为直线, 从晷心出与赤道线以直角相交,则线上交表、线中 节气线相距最近,左右复开展,相距必等。依前图论, 表既不竖在午正线,而在天枢线上,则癸乙过极圈 径不以本线平行,且以直角与甲乙表相交,虽转以 对各时线交表,法必不变矣。
界地平经纬等线于日晷。
凡日晷有面与表,为公而载线其私也。一切定时分、 节气、列方位,种种各异,种种能互为用,而总入诸晷 之面与表矣。即地平一晷,时刻节气线外,尚有可界 于其上者,如地平经线。〈太阳方位线〉相交于表位,自为直 线,其相距必等地平纬线。〈太阳高度〉以表位为心周,皆为 平行圈线相距不等。十二舍线为南北平行,乃相距 远近不等之直线。太阳出没后时线皆偏左或右,皆 斜交,赤道线亦自为直线,七政时线左右向,其中线 亦皆为直线。昼夜长短线,复仿节气线之曲形,而疏 密复异。东西诸方相距线与时线同,任用多寡,乃所 以异。何也?地平经线,即高弧自顶至地平所为者。仪 上移高弧,任取十度,或多或少,距限恒等而依之,视 正对地平度以为直线,故恒得仪心居间,此本线所 以合于表位也。其地平纬线,必安高弧于定处,从下 渐上,以相等之距限视仪心,则以目光线所射之面 为界,初宽而后狭。若移高弧他处,亦依此为法。此以 表位为心而图平行圈之所以然也。其制法惟量表 大小依之开比例尺于上,取各距度之切线,从表位 带入面上为圈,即地平纬度限,则表景所至,必指太 阳出地平高度。随将地平纬度平分或五或十等距 度。〈从午正线起〉则表位所出直线皆过其分弧界,即地平 经度已定,而表景所至,必指太阳所向方位。
论十二舍线,即立象半圈所为本圈。仪上皆合子午 圈交地平为一点者,但若左右倒耳。故正东西从仪 上视之,至面必为平行直线,其制法亦不异正向东 西之偏晷也。论太阳出没已距时线,即过极圈,依各 赤纬度所为起仪,依本极高,将时盘午正与过极圈 合,令之转东或西,以太阳本方春秋分出没为止,则 即地平分赤道及二至圈皆不等,而赤道恒得六时, 至午正夏至,若过冬至反不及。今设去夷地平圈上 一时或二时,至满半昼时,皆并过横线,至第六时,其 线赤道上必交子午圈夏至上未,及冬至上已过,即 因其横线指太阳出没相离时若干。依之从浑仪心 视晷面,必皆斜交赤道。而愈离愈斜,法必先于晷面 界赤道线,就内或外加一节气。得昼时双数者,因以 太阳至本节气出没之时定为初时,而馀时渐依之 列也。如北极高四十度,太阳至立夏昼长约十四时, 而立冬止得十时,皆双数。则因立冬日出辰初,必得 辰正,为距日出第一时,而馀时次之。立夏日没戌初 而戌正,即日没后第“一时,馀时亦随次之。”今赤道上 辰初恒为日出后第一时,戌初为日没后之初时,即 前所识节气线上诸时点,与赤道上相应之时点。以 直线连引之,得太阳出没后诸时线也。论七政时线, 其向中线,繇赤道等圈,则自午前及午后以至地平, 皆平分各六时。盖夏至午前后弧,大于冬至午前后 之各弧,而赤道得居中,必与诸时线斜相交,是以其 线自向中也。法先依最长之昼平分时盘,或六或十 二分,遂于地平求各时相距度。〈皆依前二卷〉带入夏至节 气,必得其平,分午正左右各六时也。然后将赤道与夏至相应之时,以直线连之,得左右皆同,皆与斜球 斜交赤道。其昼长短线,总繇赤道纬度任,用疏或密, 故其理不异。节气线制法亦同。若诸方相距东西线, 皆子午圈所为,与时圈同,必以过两极圈取准,与制 地平晷线同法。以上晷面所得诸线,依本容因之,有 异必从其仪。上所得圈,视仪心至面止,俱依前法。如 试于立晷,即地平与赤道为平行,故地平纬似节气 线形。《地平经》皆上下平行,远疏而近,午时则密,全仿 赤极晷线。十二舍线皆出地平,与子午线相交,太阳 出没距时线,如前地平面同。七政线亦出地平,交子 午线之点,昼夜长短,亦如节气线。诸方相距东西线, 亦与正时线同。制法各随本类。全载日晷本款,此不 复详。
地球用法
地球以圆形仿地之本体,又以旋动反其性情者,总 欲因各处向顶之自然也。盖地居万物之中心,随处 向天,即如圆圈中心出直线,无一线不正向其界者。 然乃制之为球,反若偏居。〈在地面故〉距天此近彼远。〈俱以子午 圈求天顶故〉必宜活动,以随处能移至顶,与天相近,而从 之向顶可也。故安球必先取平以合于地平,使子午 圈南北得正,而因以诸方向得本所焉。后令球前后 起,或左右转,务以本处至中顶,乃得向天之势。有以 二处相提而论,或经纬皆异者,或经同而纬异者,或 求二处相距之里及所向之位,纬同而经异者,总于 本球得明矣。先论其经纬皆异者,法任令一处居顶, 而从此下高弧至地平,使之南北游移,以正交其彼 处为度。乃识交度与顶之中弧化为里,则得二处直 相距之里数。又复识本高弧交地平度,因以得彼处 较前处所居之方位。假如顺天府北极出地四十度, 令球极起四十度,随转球,使顺天府至子午圈,即以 之居顶,乃依之安高弧,过云南,则自顶至交点约二 十二度,即算得六千里。〈依二百七十里一度筭〉而高弧至地平, 则从正南去西五十二度,即西南第四向位也。〈各向详下 文〉又使高弧过星宿海,得自顶至本海之中弧为一 十八度,化得四千八百馀里。而高弧至地平,乃距正 南六十二度,则因本海较顺天府在西南第三向位 矣。若经同而纬异,即先移其处,同居子午圈下,以本 圈上度识二处各距赤道若干度,以之相减,乃得其 相距度,因以化为里。如顺天府与南昌府,约在同经, 试于子午圈上,得南昌北距赤道二十八度。《顺天》距 四十度,相差十二度,化得三千六百馀里。设一处在 赤道内,一处在赤道外,各以所得数相加,即其相距 度,乃因以化为里。若纬同而经异,即先各以其处移 至子午圈下,从《莺岛》圈线起,至子午圈下止。赤道上 算各经度,以之相减,即得二处经度差。但距赤道内 外远近者,依赤道平行小圈,似不能如前法求里数。 盖小圈所应一度之里,较本赤道度相应者不等,因 而度小里数亦应少。今惟于球上用高弧,乃有一简 即得者,何也?以一处居顶,安高弧,使从他处过,则止 视高弧上交点与顶之间弧,即其相距度,因复算得 里数如前。假如大西之极西地,得北极高四十度,与 顺天府同纬,因属距赤道四十度之平行小圈。论其 本经度,应差一百三十度;依度求里,亦应距三万五 千一百有奇。今止以高弧为主,则二处直相距约九 十度,算得为二万四千三百里,而相应之向位,且亦 不在正东西焉。使以顺天府居顶极西,地必北去正 西五十馀度,入从西第五方位,使以极西地居顶顺 天府,亦必北去正东五十馀度,以入东第五方位。凡 此皆地为圆形,而更得斜容故也。
任以一处依经纬度安于球。
地球以东西为经,南北为纬,与天球不异。但求纬甚 易。惟一测其极出地高,即得其顶距赤道度,而纬定 矣。若经度必以其所先定处为界,依之东去加度至 某处止,乃较前所得距度,是其本经度也。如测纬依 测北极诸法,即以所得极高度于子午圈上,从赤道 往极数至本度,随识之球上,乃得纬圈应过之界焉。 《测经》一法,以月食为准,因先知某处月食初亏食甚 等时分秒,今复得他处所测分秒,以之相较,必得二 处相距之时,乃化为度。盖前处居西,所得差度加前 经度,前处居东,所得差度减于前经度,乃因得本处 之经度。次于本球赤道上,从前处查得其度,而于本 度左或右,即以距弧所至之处,复移至子午圈,则本 圈交前纬圈之点,即某处在地面方位也。第月食不 常遇,更有一法,止须测太阴在黄道度,并识其临测 之时刻,而复考他处所载太阴细行。〈务求极准者〉“应于何 时。至所测度分,则较二时所距化为度。”如前加减,乃 复得二处距经度。然太阴每多视差,必候其在冬夏 至之时,于正过子午线上测之,乃可免视差也。又或 以其角依上下垂线取准,盖两角居一线上,则月体 正在黄平象限,全无时差。否则上角偏东即未及,上 角偏西即已过也。因之求时,与度法同前。又一法,可于行程中求之。于起程时以自鸣钟准合天任,去一 二日,复以他器测日,考时得之,与钟正合,则较前处 必南北相距,东西犹同。若不合,即以所差时加减之, 乃得二处东西相距之时,而钟必求其分毫之不爽 者,始克有济。
求海中舟道
漂海者,依指南针行此定法也。总分针盘为三十二 向,如正南北、东西,乃四正向;如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乃四角向。又有在正与角之中各三向,各相距一十 一度一十五分,而各向线,乃其过顶及交地平之大 圈也。临行时,其道有三等,皆依盘上向线引舟,而实 有与盘所载直线异同者,盖正南北行,则依针线所 引之道与所指子午圈同。正东西在赤道下行,则依 东西线所引之道与所指过顶之赤道圈同。若正东 西在赤道内外行者,虽依东西线引舟,而其实所行 之道与赤道为平行,与线所指之圈则不同。
线指过顶交地平大圈,因至地平并交赤道,与之斜行,乃舟离去二界,皆距赤道等,而路以直角交中,子午圈必与赤道平行。
若西南、西北、东南、东北行,虽依针盘所分正角中诸 线引舟,而其实所引之舟与所行之道异,盖所行之 道非大圈亦非平行圈,且亦非圆圈线。何者?大圈因 过天顶斜交子午圈,则所交子午圈之角不等,必渐 还得角渐大。而平行圈皆以直角交,乃舟道之交子 午者为等角,随处方向同,故自与大小等圈不同也。 今舟行正南北或正东西,赤道下即未尝离子午或 赤道,因而皆为大圈,则须以度加减之,乃可得其路 程,即正东西与赤道为平行,亦不离此小圈,而以所 去度化为赤道度〈平行圈度大小不等〉复以加减求之,亦可得。 惟斜行推路甚烦,故或以经纬推距度及方向,或以 经及方向推距与纬,又或以纬与距度推经及方位, 或以方向及距推经纬,必先知总方所引。〈西南西北东南东北 全圈四分之一〉及原界之纬度所开,乃依本球求得,此简法 也。
以经纬推距度及方向
法于子午圈上,识开舟时二界。〈繇此界以至彼界故名二界〉相距 之纬,随于球上任用一方向线,以交子午圈,于前纬 为度,因以得二界相距之经。乃转球令之东或西。〈依引 舟总方是〉视本方向线,能复交前纬点,则其线必为舟所 应随之线。否则,另试一方向线,务以得交。如前法。假 如《利未亚》洲之西狮山,距莺岛东一十五度二十分, 距赤道北七度三十分,设于此处开舟引之至依勒 纳岛。乃更距东九度一十分,距赤道南一十五度三 十分。试转球以东南之偏南中线交子午圈,距北七 度三十分,复转球西。〈因去界在东故〉过赤道九度一十分。〈二界 经度差是〉则得本线距赤道南一十五度。三十分交子午 圈,乃依针盘本线引舟至依勒纳岛也。又一法,用规 器于球上量二界之距,必本则正合方向线在二界 纬圈上,即本线必为引舟之线矣。假如取琼州府与 小琉球之距,因琼州府距赤道北一十八度,小琉球 距赤道北二十二度,必求方向线于十八及二十二 度各纬圈线上,得在东南之偏东中线依之。从琼州 府去小琉球,必正道也,向线定矣。因求二处相距之 至,法,用规器于里表上取相应半度之数。〈为一百三十五里愈 少取愈准〉依二处纬圈中之向线量之,得数与一百三十 五相乘,因得总里数。或用后表,更准初行指一总方 向线之数,次三行指大向度分秒,所应各向线之纬 度。如自琼州府至小琉球,其路为东北之偏东中者, 应从正北数第六线。〈从子午圈左右数为恒法〉盖子午线上平度 一距度应大圈二度三十六分四十七秒,而总二处 相距之纬,正四度,推得二千八百二十一里,为此二 处之总路。馀仿此。
方向一二三四五六七。
度一一一一一二五
分一《四》。〈一二四三○二四七六七。〉
《秒》。〈一五○五五四三○六九一九七三。〉
以经及方向求距与纬
法将球本向线至子午圈,与开舟处之纬相交,复转 球,令其经度差过子午圈。〈东西必繇彼界之距〉亦视其向线在 何度,复交子午圈,即是舟所至界之纬。设从依勒纳 岛舟行西北之偏西中向,相距经约二十四度。因使 本向线交子午圈,得距赤道南一十五度三十分。〈本岛 纬是〉随转之东行至二十四度止,得原向线交子午圈, 为距赤道南五度三十分,即舟所至界之纬。而其距 前界之里数,亦可依前法推定矣。
以纬与距度,推经及方向。
法依前《小表》,自显于球,如从《利未》亚洲白山。〈最西边〉往 西北行。其所应止之纬,为距赤道北三十度三十分, 相去四千八百六十馀里。乃白山在赤道北二十度 三十分,则纬差十度。以所应里总数推一度,应里四 百八十六,以二百七十除之,馀一度四十八分,为应一纬度之距。查表得第五向线,即西北偏西左向线, 为舟行之道耳。方向已定,随查球上本向线交所至 界纬圈点,乃自本点至前界中赤道弧,即得二处经 度差。
以距及方向推经纬
法略同前。假如从大浪山开舟,繇西北之偏北中向 行二千九百二十五里,乃先求所止界之纬。因本向 为去正北第二线,则此纬一度之距,应平度一度零 五分,得里数二百九十二有半。故总行之里数得十 度,为三十五度所减。〈大浪山在赤道南三十五度故〉馀二十五度,即 舟行所止之纬,因求经度,如前。
大小圈度相应表
大小圈皆以三百六十平分为度,但各圈不等,必随 其圈之大小为则。又小圈距中大圈愈远,得度愈狭, 故必依南北纬算表乃可。初行载诸纬度,次二行载 诸纬过,小圈所应一度之分秒。因而纬远,得分秒渐 少,其所量小度亦更小,以至近极之一小度,得对大 圈度之一分耳。
大小圈度相应表
此处缺少一幅插图。请考虑协助将书中此处的图片上传到维基共享资源,以Imperial Encyclopaedia - Astronomy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 - pic0591 - 大小圈度相应表.png或.svg命名。 |
用表法,或以里数推经度,或以经度反求里数,如从 顺天府一直东去至鸭绿江,为二千二百里;或一直 西去至宁夏,其里等。盖东西路皆与赤道平行,相距 俱四十度。因表中查四十度之纬,得小圈一度,为大 圈之四十五分五十八秒。应里数二百零七里,为二 千二百所。除得二处各距顺天府十度三十七分,以 之较顺天府总经度,东加西减,即得二处各经度。若 以经度求里数,法于球上子午圈对二处之纬,得同 度即转球。识二处赤道上距,即经度也。经已定,随用 表中相应之纬分秒,以推彼此相距之里,如成都府 与杭州府,皆距赤道北三十度,试以杭州居子午圈, 渐转球,使成都亦居子午圈,得赤道“中弧,约一十五 度。今二纬各三十度,应五十一分五十七秒。”乃以此 数与十五度相乘,得十五小度之分秒,而以一平度 相应之里求比,得二处直相距之里,为三千五百六 里有奇。凡南北小圈俱仿此。〈以上原本卷四〉
浑天仪制度
仪中诸圈,宜合天上相应之圈,而相合必有定处,大 小皆如法,乃始成一浑仪也。但前以所分之仪平与 不平,定图大小之异,今则不然,而以能合一器,各不 失乎应天之理者为则。因有三圈,内外相等,为赤道 及两过极圈。又有二圈,内等而外异,为子午及地平 圈。又二圈外等而内异,为太阴本圈及过罗计以从 “黄极之小圈”,馀则各不等,各依本仪大小定度焉。
制内外等圈
论“过极”圈为浑仪之脊骨,须先从此圈制起,而诸圈 依之可定。任用银或铜制二圈为匾形,各厚约半分。 〈此就径过六七寸者论耳其馀以仪大小为度后仿此〉阔约二分。〈以其上能刻度与字为则〉 大小任意。两面磨之使光。复如法圈之,安于铜板上。 〈小焊焊住〉以求中心,随用规器齐其内外之周边,并于面 上作圈线,以别度与字之间处,必于刻度处缩之,刻 字处宽之,乃度居外而字居内也。其度数每面为三 百六十,至五线稍引长至十,其线径过圈面,而字乃 识度之数者。从正对之二处起,至九十度,于正对之 二处止。乃初界为赤道交二圈之限,末界其二圈自 相交之点,因以定南北极焉。须各圈以两面度及字 彼此准对,而两圈尤以诸面皆等为务。〈诸圈当磨之使光乃复齐 之使平刻度等皆仿此〉圈制矣。必以十字直角交之,使合法。于 止数正对之界圈,各开小方孔,其孔较圈面有半,一 内一外,若公母笋者然。乃用铜成二圆条,厚分半,馀 长五六分。一大端开十字方孔,以受二圈之交点;一 小端不令开孔少锐之便入子午圈以当仪枢。复于 二圈各起数正对之界与赤道圈,如前法,各开半孔 直角相交,以为总合之处。如图甲乙为二圈相交之 地,加丙丁各条,利其坚,且当天枢,故向内开孔以受 仪枢,向外小锐以入子午。圈中为南北极,戊己庚辛 皆圈腰之孔,皆距极等,乃所以受赤道圈者。盖二圈 既交,必少制之使不紧,便于入赤道圈矣。“随从二圈
图
相交之点任于一圈上数二十三度半其正相对处皆等复用二铜条一端开小孔少许入其处一端向内任意长短又开一小孔备以受月本圈者〈如前图壬癸皆指铜条小孔自显于壬〉即月圈本极,可当“黄道极”,乃其圈必为过冬夏二至之圈。
“赤道圈周分三百六十度”,二面俱等,顺书其数,亦二 面同。乃初度与九十度及一百八十度与二百七十 度,皆应开孔,则初度与一百八十度所交之圈必为 定。春秋二分,过极圈九十度与二百七十度为限,冬 夏二至,过极圈之交界。盖春分得初度,右行九十度 为夏至,逓而秋分,而冬至,至三百六十度止,渐又至 春分矣。即此可以查升度。其制法与制二圈同,内外 周边以规器齐之,各面以圈线分度与字。度居外,字 居内,皆如前《圈图》,可不赘。
《制》“内等外不等” 圈。
论子午及地平圈内周边之齐同,较前三圈约宽一 分。盖安高弧与时盘,必使诸圈利于旋转,势不得不 少处其盈也。且分四象限,以九十度正对之合处为 止,而度反居内,字反居外。其子午圈之两面度数同, 地平独用一面,惟度数外更增以时与刻,故较子午 必倍其体也。今详各圈之所异,子午为诸圈所倚,较 他圈独厚,乃取其坚而阔,与之等,或微过焉。其一面 于度数初起处,各加一铜耳,以便于受天枢。因《枢左》
图
右有钉或螺旋转安于圈面故如图甲乙为各数初起之界并为南北二极而丙丁正对处则各满一象限乃正戊己及壬辛为铜耳长尽于安钉阔止于圈面之半厚以与圈能开孔容天枢为则故本面当仪之正中临用时或安高弧
图
或就时盘定时皆以此面为界前卷所谓子午圈正面是也
地平或安于木架上厚薄不拘独下面用三四铜钉透入木中使之固且令不随子午圈起动焉或不用木架而用铜架止令数处倚于铜柱亦可自立其子
图
午正对处各开一口深与子午圈及铜耳之阔等宽如其圈与铜耳之厚取其便于高下出入已耳如图内层分三百六十度为四象限每象限各九十度外层周分刻数并十二大时乃午在南子在北甲乙其口也宽窄之势以紧容子
午圈及铜耳为度,而子午圈之面则又平分地平居 浑仪之中焉。
制外等内不等圈
因太阴本圈用以显交食者,故体势稍小,居仪之中, 距日约远,应随浑仪旋转。又能依左右那动,乃代月 轮从黄道并出黄道内外者,必更借一轮与之等以 支之。法本轮两面皆无度数,独以十字平分为四界, 即于正相对二界上各安铜条,外出少许,各条于末 端少锐,用以入黄极所出二铜条中,即安于前所云 “过冬夏二至之圈”者。复于彼二界向内斜开小孔,深 入圈面之半,以其能受月轮圈,且得出入黄道内外。 其太阴圈外周与前圈等齐,内周略阔,为其另加竖 圈,为月轮所附以旋转者,亦无度数。独一面分四界, 为正中二交阴阳二历之限。故于交处外开小孔,与 前圈斜孔相交,加以铜结入圈其中以固之,从交处 向左,因其圈偏内,即以所交为正交,内半圈皆阴历。 从此而圈复偏外,即以所交为中交,外半圈皆阳历。 如图甲乙丙丁为所借圈,于正对处载铜条为乙丁。
图
{{padding-left|10em|乙处少锐应入南黄极丁 之锐入北黄极即月本轮 随之转因以得阴阳历黄 道内外者是其甲丙相交 处〈一正一中〉必居黄道正下,使 月可得南北纬度。其加戊 己二结者,以总合二圈故 也。庚辛为太阴本圈,载前 四限于其上。〈二交左右可识日月食限〉
图
多寡须依法
其内周加竖圈,为壬癸周,约等阔半分,馀即 月轮所倚以旋转者。其南 黄极于甲乙丙丁圈内出 小表,为子表,末正向阴历 限,为太阴本。圈之中心乃 开小圆孔,内载一铜弧如 弓形,以此弧之一末安其 心,一末带月转。如上图甲}} 为入心之钩,乙即附于竖圈之背,使月轮自倚其正 面以旋动。然未安赤道之前,不可“不预备,此免后安 置之烦耳。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