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目寺诸祖缘起碑记

水目寺诸祖缘起碑记 
李元阳
1670年
碑存于云南省祥云县水目山常住寺后侧门外,高185厘米,宽85厘米,青石质。两面刻文。碑阳额篆“水目寺诸祖缘起碑记”,碑文直行楷书,24行,行63字。碑阴额篆“日旦星宿”,碑文直行楷书,24行。清康熙九年(1670年)二月立。撰者李元阳并非明代文人李元阳,生平不详。

水目山另有一块《水目山诸祖缘起碑记》,于此碑两个月后(康熙九年四月)立,撰者杨士宗。李元阳碑所记为六祖,而杨士宗增补了“妙峰彻庸理禅师”,是为七祖。两碑对诸祖的行实记录基本一致,但颂词、序言各异。

碑阳

水目寺诸祖缘起碑记一行

夫慧日一照,而伭古之群蒙开矣。然虽周遍法界,西竺初张,既而大旵支那,南国益焰。元阳忝有宿因,职司督理云省。庚戌孟春,奉二行命西巡,竟驻大理。览彼苍山峨峨,洱水汪汪,上下二关,山川雄壮。遂乃问父老,考《白史·佛记》,菩萨治罗刹建国历来圣迹,近则三塔、感通,远则鸡足、石宝。今属赵州云三行县之南,尤有水目,常多证祖。向丁未之岁四行,金跸俨临,亦曾参本。当时,摩旌拥翼,辐辏纷纭,虽有梵宇钟声,松风萝日,不暇耳目。今暂卸风尘,趁旋登眺,方睹胜概。肇脉西干,迢递雪岭。玉峡潜渡沙江,银峰峨耸五行丽郡。连络点苍,叠昂九顶。伏过青华,峰峦突起。对山遥睹,巍然弥勒跏趺;原野近瞻,宛尔宝莲千叶。左有云驿象山,卫俯回顾;右有天华狮山,护伏频呻。辅弼随六行龙蟠虎踞,前列万峰,后靠玉枕。又天生桥众流会出,莫能具状耶!入诸禅林,金像巍巍,梵音浩浩。缁众堂与非相禅师诸尊宿,对坐谈心,研穷秘奥。从上溯之,知七行普济庆光禅师,姚安人,髫髻出家,习大小乘兼宏律部。后参崇圣寺道悟国师,悟一见而默器之,俾掌书记。每问:“如何是宗?”声犹未绝,悟以坐具辟面打,云:“道什么师?”八行从此悟入。后诣南岳马祖、石头,法席颇盛,师皆亲承印可。师问祖曰:“如何是西来意?”祖便打。师曰:“和尚未曾施棒,灵根早抛出也。”祖点首深肯之。嗣马祖。师礼辞九行,遍游中国,十有馀年。后归云南,道德益隆,宗风远播。时十行唐宪宗元和八年,为诸大臣请,建此刹,师以杖卓之,而涌泉清莹,因名水目。复制木犬,凡山中庥咎,皆辄吠之。开堂日,有龙虎出现于堂前。法席既盛,衲子千馀。六诏十一行诸王,咸来问道。弄栋都督府迎于姚州,开兴宝、妙光二寺。未几,复归水目。寂,蒙氏谥为“普济庆光禅师”,铸金像以奉之,至今存焉。

非相师颂曰:

升身复位少人知,十二行带起牛宫获宝施。
卓锡甘泉名水目,澄清照摄十方资。
当将一点熔贲任,任是天神得省痴。
道悟当时施毒手,含喉吐出齐马师。十三行

净妙澄禅师,姓高氏,大理段氏国公仁懿太后之父,天子之外祖。有兼济之才,虽秉政十馀年,而恒素不辍。因读《楞严》至“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处有疑,一日,问玄十四行凝尊者曰:“如何免得生死?”者曰:“把将生死来。”公拟议,者以扇打桌一下。公有省,后祝发为僧,嗣玄凝,住水目。寿七十馀岁,端坐而化。塔曰“圆明”十五行。文安帝命翰林学士苏达为记云:天开七年七月二十一日,迁化于水目禅室。越翼日,火化于北岗而建塔焉。公居台辅之任,有匡济之功。群贤慕其德,生民赖其惠。及十六行功成身退,剃削云峰,与侄渊公结方外之友,目击则道存,不容声于拟议矣。身如枯木,心若澄潭,齐彼我于梦幻,等荣辱于空花。自非得如幻三昧,其始终能若是耶。十七行

相师颂曰:

犹离见了碎寒冰,海底神雷报上音。
净妙从中非外得,玄凝一器共真金。
千方百亿随缘化,引得金鳌上直针。
自此灯灯联续焰,毫光烁破万邦明。十八行

皎渊智玄禅师,政国公高明量之孙,护法公量成之子。生而英姿卓茂,气韵清远。昂昂若云鹤之处群鸡,自有不羁之态。视富贵等于浮云,观三界犹如火宅。慨然有十九行出世之心,不肯终为凡夫志。年二十,一日辞父母出家,父母知其志不可夺,不得已,壮而许之。遂投玄凝尊者剃染。是时,公侯将相、朝士大夫及舆台走卒之辈,莫二十行不衔恨,以为失命世之才。师于是昼则精研经论,夜则达旦跏趺。衣钵之外,分寸无馀。甘心寂静,当念进修。准华严为极则,依善财作标准。一日,问玄凝尊者曰:“如二十一行何是如来境界?”者良久师傍思,者复谓师曰:“伟哉,师子儿勿错过了也!”师豁然洞见本性。者曰:“自汉暨于南国,代不失人,吾受道悟国师心印,今付与汝,善自护持。”二十二行嗣玄凝。辞凝而居此山,至天开十年甲戌十月二十四日,端坐而化,塔于北岗,曰“实际”。命大学士赵佑为记,立碑存焉。

相师颂曰:

深渊浩渺阔无边,为度众生二十三行造法船。
已熟之人欢喜上,宁身百亿化金仙。
菩提大顾微尘劫,地狱未空誓不迁。
若自临心湖海照,鹏腾九万十三天。二十四行

碑阴

阿标头陀,洱海人也。问皎渊禅师《心经》“无智亦无德”。渊曰:“你但任么参去,不论岁月,看是个甚么道理。”时南诏段氏建寺,标为工匠都养,日则奔走劳苦,夜则系髻寺一行梁。年深月久,遂获灵通。印证于渊禅师,蒙许可。嗣渊师。尝从风洞出入,挈筐入市货物,虽去二百里者,四方人皆见之,食顷便回。但闭门默坐,置筐于前,诸物自盈二行。窃窥者喧于众,标遂立化,系髻金钩,至今存焉。

相师颂曰:

金钩系髻挂于梁,久究云开现太阳。
孔洞清风常万古,其中一寂四海洋。
云蒸饭熟回还济,举手拈香三行供古皇。
行满人知犹立化,丢开壳陋回真常。四行

无住如禅师,定远县人,姓邓氏。二十八岁于大千师下剃染。参彻庸禅师,命名。示“与狗子无佛性”话。当日,通身庆快,如获至宝,牢抱在心。不论城市山林,一切众务,常五行常不醒人事。入白云窝,止清泉一窟,云:是我放身命处也。向空发誓,自矢举“此狗子无佛性”话。静闹闲忙,搃是个无,确志不移。一日,随侍彻师,下城赴供。夜坐高楼六行,忽闻铙声,大悟。遂有“通身是,遍界是”之偈。印证于彻师,师大许。又侍开妙峰,后适吴越,偕印于天童秘禅师,兼秉妙峰,嗣临济三十六世,赍藏南归,道誉远扬。时七行明崇祯十二年,洱邑熊绅众檀缁迎师于本刹结制,揽请建宝华禅林于山之岱。宗风大振,开堂十余,语录传世。康熙甲辰六月十二示寂。塔于宝华之北。

相师八行颂曰:

云窝回脱千年绊,印可天童无不羡。
法将丛中以大张,高提祖印人天判。
天堂一处取人心,个个人人亲会面。
始辟宝华建法场,终时预识吩言殿。九行

非相行禅师,景东外屯长摩邑孙家营人,姓孙氏。五岁丧父,知有大事。十五,母顺世。往鸡足云溪庵德周大师下剃染,生死逼急,遍参遍叩,只得念佛,杂念纷飞,如一十行人与百万人敌,无法可治,乃自缢自刺。又闻:“上古佛佛授受,祖祖相传,自死何益?”崇祯戊寅,师年二十九。四月,参无住如禅师,侍于本刹结制。佛诞日,求授具戒,后请十一行益,云:“我心未得宁净,乞和尚为除。”住师云:“你就究取那不净的来。”师于言下七日七夜,“将这不净的元命连根拔起,海底雷打,天外如千日并照”印证于住师,师许十二行可。侍建宝华禅林。以师首众二十七年。康熙甲辰,住师示寂,将佛法付师:洞下十三嗣,临济三十七世。师庐塔三年。戊申,檀缁三请,方乃出世。初,于本刹开堂,公卿十三行士弁,入山问道。次,普贤、姚安妙峰、定远化佛梵仙、黑井万春、鹤庆龙华、大理文殊寺,凡所至处,如风回草偃,万指倾心。复还宝华结制,祖道弘扬,承先启后,有语录传世。十四行

自颂曰:

印阁楼台家破丧,红轮杲日升天上。
元无一物供他方,撞倒须弥乘白象。
十处场开指众心,雷公闪电摧人杖。
威音古佛化身来,也要当严三十棒。

历观十五行圣迹,足征“山虽灵,待人而盛;人虽杰,以证而□”。又相师颂,益善光前。元阳遑于佐国之时,最忘灵山付嘱。颜匾煌佛宇,手碑继美祖庭。钦怀莫尽,又为之铭曰:十六行

佛海无边,东流震旦。万派朝宗,阔无涯泮。
铁航一只,普济不倦。道悟与竿,不住两岸。
南岳马嘶,骤波掣电。卓开水目,大千映遍。十七行
净妙至极,翻起圆鉴。摄尽十方,祛人大患。
若得自在,师故方便。如同周旋,不沉不厌。
利益有情,千方百面。日犹未晡,月恒又掭。十八行
皎渊澈底,眉毛照见。上下两天,中使自战。
降伏情尘,各佛自辩。凡有众生,□□□前。
张天神□,救命□善。地狱天空,誓不违愿。十九行
阿标表尊,群中有玩。系髻原来,金绳坠断。
一升外天,不由巧幻。货物四州,食顷便献。
无意无思,弹指应遍。暂此相违,免人猜判。二十行
无住何住,少有验勘。三界度人,信之深钻。
生铁既通,千化万变。此意难懂,惟他好惯。
空手乃敉,全体俱换。哄人上船,自桨自探。二十一行
非相幻相,当须再看。海底踏翻,忽腾霄汉。
大冶烹凡,跳出为伴。先证后证,缘为一串。
我赞前哲,解脱亿万。悲愿无穷,慈航永汛。二十二行

康熙九年岁次庚戌仲春二月朔八日吉旦立。二十三行

督理云南通省清军民屯粮储兼管水利道按察司副使李元阳顿首撰。二十四行

(篆书阴刻“李元阳印”)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