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释 (四库全书本)/注笺刊误卷06
水经注释 注笺刊误卷六 |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刊误卷六
仁和赵一清纂
洛水篇
洛水又东戸水注之〈卷十五一页十行〉
笺曰谢云戸一作尸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水北岀发尸山〈卷十五一页十一行〉
一清按出发二字义复山海经曰尸水出尸山衍发字
洛水又东得乳水〈卷十五一页十三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水北出良馀山南南注于洛〈卷十五一页十四行〉
一清按下南字重文当作流
洛水又东会于龙馀之水〈卷十五一页十五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东流入洛水又东至阳虚山〈卷十五一页十六行〉
一清按入洛下当重一洛字
山海经曰又阳虚之山〈卷十五二页二行〉
一清按曰又二字当倒互
洛水又东门水出焉〈卷十五二页八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水南出获兴山〈卷十五二页十三行〉
一清按兴当作舆汉书地理志校正下获舆川同
洛水又东迳熊耳山北〈卷十五二页十三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洛水迳阳渠关北〈卷十五二页十六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阳渠水出南阳渠山〈卷十五二页十七行〉
笺曰谢云阳一作坞一清按非也出南二字当倒互
洛水又东迳卢氏县故城南〈卷十五三页五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东南流迳卢氏城东而流注于洛水〈卷十五三页八行〉
一清按东而二字当倒互孙濳校正
又东龙翼合三川〈卷十五三页八行〉
一清按龙字衍文孙濳校
陵阜原险〈卷十五三页十一行〉
一清按险当作隰
洛水东与高门水合〈卷十五三页十五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洛水又东松杨溪水注之〈卷十五三页十九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杨当作阳方舆纪要云宁县西六十里有松阳关极险厄下松阳山同
又东合黄城溪水〈卷十五四页一行〉
一清按城当作亭禹贡锥指校
有二峰〈卷十五四页一行〉
一清按有上落山字
及其长霄冒颠〈卷十五四页三行〉
笺曰颠一作岭一清按颠字义通
方乃就辨优劣耳〈卷十五四页三行〉
笺曰宋本作方可一清按乃字不误
洛水又东得荀公汉口〈卷十五四页六行〉
笺曰孙云汉口当作涧口一清按当作溪口溪与汉近
命参将戴延之〈卷十五四页十行〉
一清按参将当作参军晋书职官志诸公及开府从公为持节都督増参军为六人延之时从宋武帝西入长安正居此职作西征记也延之名祚见隋书经籍志
洛水又东库谷水注之〈卷十五四页十三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发北鹈鹕涧〈卷十五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发北二字当倒互
城西坞〈卷十五五页五行〉
一清按城西下落有字
有二源〈卷十五五页八行〉
一清按有上落水字
黍艮谷水入焉〈卷十五五页十行〉
一清按艮禹贡锥指作良
山出多重固〈卷十五五页十行〉
一清按出字衍文
洛水又东合杜杨涧水〈卷十五六页四行〉
一清按杨禹贡锥指作阳下杜阳溪同
洛水又东渠谷〈卷十五六页七行〉
笺曰谢云渠谷上下疑有阙一清按无阙文也六字是注混作经
在上迢逓层峻〈卷十五六页八行〉
一清按在当作左
洛水又东迳宜阳县故城南〈卷十五七页八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洛水又东与厌梁之水合〈卷十五七页十五行〉
一清按厌梁山海经作厌染
水出县北𫝊山〈卷十五七页十六行〉
笺曰传一作𫝊一清按山海经正作傅山朱氏何不据之改正乎
禄泉注之其水近出北谿〈卷十五七页二十行〉
一清按泉下落水字近字与北字当互易下云水东出近川是其词例也
东南与湖长涧水会〈卷十五八页九行〉
一清按湖字衍文
洛水又东枝渎左出焉〈卷十五八页十七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故渎又东迳周山〈卷十五八页十九行〉
一清按故渎当作枝渎下同
周山在柏亭西柏〈卷十五九页二行〉
一清按西柏当作西北
又东北迳三王陵东北出焉〈卷十五九页三行〉
一清按东北出焉上全祖望校増榖水二字
故渎东北历制乡〈卷十五九页十一行〉
一清按故渎当作枝渎榖水注云洛水枝流入焉是也
东抗恵水〈卷十五十页二行〉
一清按抗当作枕
五营士屯都亭〈卷十五十页三行〉
一清按五营上落率字后汉书何进𫝊校补
置函谷关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平津孟津等八关都尉治此〈卷十五十页三行四行〉
一清按函谷关关字衍文平津上落小字后汉书灵帝纪校正
郡国志曰所谓甘城也〈卷十五十页十八行〉
一清按曰字衍文
因西为千里〈卷十五十一页四行〉
一清按因西下落方八百里四字汉书地理志云初雒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而南北短短长相覆为千里师古曰宗周镐京也方八百里八八六十四为方百里者六十四也雒邑成周也方六百里六六三十六方百里者三十六二都得百里者方千里也故诗云邦畿千里
迁自序云〈卷十五十一页六行〉
一清按迁上落司马二字
宸居洛邑〈卷十五十一页八行〉
笺曰宸一本作定一清按宸居犹言皇居也改作定非
祝良字石卿〈卷十五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石卿黄省曾本作召卿后汉书顺帝纪云祝良为九真太守章怀注曰良字邵卿长沙临湘人又厐参𫝊章怀注引谢承书云祝良字召卿长沙人聪明博学有才干以廉平见称也
因名司州焉〈卷十五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按因名上落后世二字全祖望校増
招延与道士浮丘同游□洛之浦〈卷十五十二页一行〉
一清按与字当移在道士之下
西北流于刘聚〈卷十五十二页十行〉
一清按流下落注字
又东偃师故县南〈卷十五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按又东下落迳字
重源又发侧缑氏原〈卷十五十三页一行〉
一清按侧字当移在缑氏原下
控鹤斯阜〈卷十五十三页三行〉
一清按鹤孙濳校改鹄
有司空密陵光侯郑庙碑〈卷十五十三页十行〉
一清按郑下落袤字光当作元晋书校
洛水又北阳渠水注之〈卷十五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南谓之南𬩽中水之南𬩽〈卷十五十三页十七行十八行〉
一清按中水之南𬩽五字重文宜衍
世谓之温水泉〈卷十五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按水泉二字当倒互
水侧有重人穴〈卷十五十二页二十行〉
笺曰重一作童一清按当作僵渭水注有僵人穴亦其类也且道元引西征记而又自为之说朱氏岂不审耶
洛水又东〈至〉罗水注之〈卷十五十四页九行〉
一清按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出方山罗川〈卷十五十四页十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出南浦陂〈卷十五十四页十行〉
一清按浦当作蒲上云蒲池水可证
谓之长川罗〈卷十五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按川罗二字当互易河南郡志云长罗川在巩县西南
白相涧水注之〈卷十五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白相孙濳校改白桐下同
又北九山东谿水入焉〈卷十五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按东字衍文孙濳校
昔密有卜城者〈卷十五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按城孙濳校改成
又西北迳潘岳子父墓前〈卷十五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按子父二字当倒互
明乐泉注之〈卷十五十六页二行〉
一清按泉下落水字
三泉并导〈卷十五十六页二行〉
一清按三当作五下云世谓之五道泉可证也
又东北洞水发南谿石泉世亦名之为石泉也〈卷十五十六页九行〉
一清按洞水当作泂水下石泉下落水字
世又名之曰盐谷水〈卷十五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按盐谷当作盘谷
亦以为巩东邑名也〈卷十五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按亦以上落服䖍二字黄省曾本校补
洛水又东北流入于河〈卷十五十六页十六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赤文篆字尧帝又循坛河洛〈卷十五十七页三行〉
一清按篆起周宣盖是绿字之误循当作修路史校改
什政之度〈卷十五十七页五行〉
一清按什当作七
以授之〈卷十五十七页六行〉
一清按之下落尧字
舜又习尧祀〈卷十五十七页十行〉
一清按祀当作礼下云习礼尧坛
伊水篇
伊水出南阳县西蔓渠山〈卷十五十八页一行〉
一清按当作南阳鲁阳县元和郡县志引此文作南阳鲁县盖亦脱阳字汉志南阳郡鲁阳县下云古鲁县续志云鲁阳有鲁山刘昭补注引前志曰古鲁县以相证春秋分记曰在夏为鲁县刘累迁于鲁汉为鲁阳是也说者谓地理志伊水出弘农卢氏熊耳山与水经何以有异不知南阳有三熊耳卢氏之外宜阳陜俱有之作水经者恐其混而无别乃据山经云蔓渠之山伊水出焉以立文又恐蔓渠之名不显人或疑之故云南阳鲁阳县西也卢氏熊耳山在鲁阳县之西县西北九十里有歇马岭道出卢氏惟举此为名始无㳺移矣不然淮南子以为伊水出上魏山而括地志又有出峦山一名闷顿岭元和志则有出鸾掌山之别此水经之所以精核而取校古书之所以可贵也世本水经注乃云出南阳县西试思两汉南阳郡治宛隋人始废南阳郡改宛县曰南阳县至今因之在汉魏六朝无有是名也以胡东樵吴任臣之好辨悉心研究禹贡锥指山海经补注皆不能指其缺失信乎读书之难也
水自熊耳东北〈卷十五十八页四行〉
一清按水上落伊字
京相璠之著春秋地名亦云〈卷十五十九页四行〉
一清按之字衍文春秋下落土字
水出新城县之狼睾山之西南阜下〈卷十五十九页十二行〉一清按下之字衍文
东流狐山南〈卷十五十九页十五行〉
笺曰宋本作孤山一清按东流下落迳字
即陆浑山者也〈卷十五十九页十九行〉
一清按山字衍文者当作都全祖望校
县西号略池〈卷十五二十页五行〉
笺曰号当作虢一清按池当作地
春秋所谓东尽于虢略者也〈卷十五二十页五行〉
一清按于字衍文何焯校
涧出侯谿〈卷十五二十页六行〉
一清按涧当作水出下黄省曾本有西北二字
鲁僖公二十二年春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卷十五二十页九行〉一清按春当作秦左氏𫝊校
祖涧东逝〈卷十五二十页十一行〉
一清按祖当作阻
渚水上承陆浑县东禅渚〈卷十五二十页十二行〉
一清按禅渚之渚当作陂
郭景纯注云一禅音暖〈卷十五二十页十四行〉
笺曰郭景纯云禅音填一清按今道元引郭注云禅一音暖足正世本之误一禅二字当倒互
而长有贤徳〈卷十五二十一页二行〉
一清按而长二字当倒互
北汶〈卷十五二十一页十行〉
笺曰孙云汶字疑误一清按孙濳云当作北注
北水出广城西南西南迳杨志坞北〈卷十五二十一页十三行〉一清按城当作成广成下落泽字西南二字重文宜衍
西流陆浑〈卷十五二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按西流下落迳字陆浑下落县南二字孙濳校増
河南十二县簿曰〈卷十五二十一页十五行〉
一清按县下落境字后同
屈而迳杨坞南〈卷十五二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按当作杨志坞落志字
伊水又迳西北当堦城西〈卷十五二十二页一行〉
一清按迳字当移在西北之下
狂水出焉西南流〈卷十五二十二页四行〉
一清按西南流下落注于伊水四字山海经校补
又南迳纶氏故城东〈卷十五二十二页八行〉
一清按纶氏下落县字
南流迳纶氏城西〈卷十五二十二页九行〉
一清按纶氏下落县故二字
水有二源〈卷十五二十二页十行〉
一清按二当作三下云故世有三交之名也可证
并出山南流合舍〈卷十五二十二页十一行〉
笺曰宋本作并出山南合流衍一舍字一清按非也于文并出山〈句〉南流合舍〈句〉宋本之妄不待言
盖记水之涨灭也〈卷十五二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灭当作减
石壁又有石铭云〈卷十五二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石壁之石当作右
欲食之〈卷十五二十五页二行〉
一清按食战国䇿作贫
今伊水〈卷十五二十五页七行〉
笺曰今当作合一清按今字不误伊当作无
汉书郊祀志曰〈卷十五二十五页九行〉
一清按汉书上落后字
广志曰〈卷十五二十五页十四行〉
笺曰谢云广志以上疑有脱落一清按无缺文也盖其书体例如此不得以人鱼事与上文义不属疑之
声如小儿〈卷十五二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按小儿下尔雅释鱼注有啼字史记正义同今补正
形如鳢〈卷十五二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按鳢为鲮鳢也本草陶隐居云鲮鳢形似鳖而短小又似鲤鱼有四足山海经曰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此与沔水注中庐疏水之水虎颇相类道元又以人鱼释之详见下
司马迁谓之人鱼〈卷十五二十五页十六行〉
笺曰山海经厌染之水出傅山之阳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不云伊水岂古今相沿并厌染之水名伊水乎一清按厌染之水见洛水注朱氏只知人鱼字出厌染之水而不悟伊水亦有马腹之文也
𤄊水篇
其水历泽东南南〈卷十五二十六页三行〉
一清按下南字黄省曾本作流
古旧亭之处也〈卷十五二十六页三行〉
一清按旧亭当作朁亭郡国志榖城𤄊水出刘昭补注引博物志曰出潜亭山汉志作朁亭师古曰朁音潜从水后人所加耳
涧水篇
山海经曰北流注于榖〈卷十五二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按九字衍文
即周书所谓我卜涧水东言水者是也〈卷十五二十七页二行〉笺曰御览引此无言水二字一清按于文当作言是水者也孙潜校正
东南流注于离山涧水也〈卷十五二十七页十一行〉
一清按离山二字衍文
旧与榖水乱流流同南入于洛〈卷十五二十七页十二行〉
笺曰一作同流一清按全祖望曰流字重文宜衍
今河南使水〈卷十五二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按使当作死即死榖也见榖水篇
榖水篇
汉景帝三年初徙万戸为〈卷十六一页十一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渑池县下云景帝中二年初城徙万家为县初下落城字为下落县字
榖水处也〈卷十六一页十三行〉
一清按榖水下落出字孙濳校増
耆喭曰〈卷十六一页十五行〉
一清按喭当作彦
榖水又东迳土崤北〈卷十六一页十九行〉
笺曰孙云土字疑误盖有东西二崤此或作西崤也一清按非也玉海云吕氏春秋九塞殽其一也左𫝊晋败秦师于殽公羊𫝊云殽之嵚岩榖梁传云殽岩崟之下春秋正义曰俗呼为土殽石殽其厄道在两殽之间土字不误
所谓二崤也〈卷十六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二当作三胡渭云河水篇云河之右则崤水注之水出河南盘崤山东北流与石崤水合水出石崤山山有二陵南陵北陵也又云河水又东千崤之水注之水南导于千崤之山即所谓三崤山也史记正义亦曰殽三殽山也在洛州永宁县西北二十八里北史崔宏𫝊云三崤地险人多冦劫指谓此也
东西流注于榖〈卷十六二页一行〉
一清按西当作南
又东迳于雍谷谿〈卷十六二页六行〉
一清按于字衍文
晋水历侧〈卷十六二页七行〉
一清按晋当作崤
榖水又迳白超垒南〈卷十六二页十三行〉
笺曰白超字误俱当作白起一清按非也元和郡县志云白超故城一名白超垒一名白超坞汉末黄巾贼起白超筑此以自固周书魏玄𫝊除白超防主又隋韩擒虎尝为白超防主见其碑文盖南北阻兵常为戌镇据此则非秦之白起明矣
故治宫所在〈卷十六二页十七行〉
一清按治宫当作冶官下水冶之冶亦误作治
山海经曰其中多碧〈卷十六三页十六行〉
一清按山海经曰四字重文宜衍碧下落绿字今校补
自下通谓之涧水为榖水之兼称焉〈卷十六三页十八行〉
一清按谓之之字羡文
源出北县〈卷十六四页三行〉
一清按北县二字当倒互
波水出于其阴〈卷十六四页八行〉
笺曰山海经作陂水一清按尔雅释水云水自洛出为波今本山海经陂字乃𫝊刻之误
山海经曰〈卷十六四页九行〉
一清按四字重文宜衍
出擅山〈卷十六四页二十行〉
一清按擅当作檀檀山见洛水注
又东迳〈卷十六五页七行〉
一清按洛水注云枝渎东北历制乡迳河南县王城西又北入于榖又东迳下落河南王城西五字
河南城西北〈卷十六五页九行〉
一清按河南下落王字
十年定鼎〈卷十六五页十六行〉
一清按十当作卜
大水并瀑〈卷十六七页七行〉
一清按名胜志引此文作迸瀑
后张方入洛破千金堨公私赖之〈卷十六七页十七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张方破堨何以反云公私赖之据晋书李矩传补京师水碓皆涸永嘉初汝阴太守李矩汝南太守袁孚修之以利漕运二十七字
北引渠〈卷十六八页六行〉
一清按北上落榖水二字全祖望校补
晋惠帝造石渠于水上〈卷十六八页七行〉
一清按渠当作梁
到三年三月十五日毕记〈卷十六八页十一行〉
一清按记当作讫下并纪之纪是记字
又潘岳西征赋曰〈卷十六八页十三行〉
一清按又字衍文
谓之金水〈卷十六八页十五行〉
一清按当作金谷水落谷字
北有退门〈卷十六九页十二行〉
一清按退门当作䢰门
函北连庑䕃墉北广榭〈卷十六九页十三行〉
一清按函北当作西北连庑下落函字孙濳校正
高视常以避暑〈卷十六九页十四行〉
笺曰高视字误当作高欢一清按非也何焯云道元生于孝昌二年不及神武时全祖望曰当作高祖即后魏孝文帝也
故向地也〈卷十六九页十七行〉
一清按地当作城
永嘉乱〈卷十六九页十七行〉
一清按永嘉下落之字
号曰洛阳垒〈卷十六九页十七行〉
一清按曰字衍文名胜志校
江无复髣髴矣〈卷十六十页九行〉
笺曰谢云详上文当作九江或作溪谷一清按何焯云江可该九不烦増改
历䟽圃中〈卷十六十页十行〉
一清按䟽亦作蔬二字通用
以锱石为口〈卷十六十页十一行〉
一清按锱当作缁湿水注云是洛阳八风谷之缁石也盖黒石也
又瑶华宫南〈卷十六十页十二行〉
一清按又下落迳字
入为神居矣〈卷十六十页二十行〉
一清按入当作实
池中有魏文帝九花樷〈卷十六十一页一行〉
笺曰九花樷当作九华殿洛阳宫殿簿有明光殿式干殿九华殿蔬圃殿而魏志云青龙三年还洛阳复崇华殿改名九龙殿一清按非也程大昌演繁露云水迳洛阳天渊池中有魏文帝九华楼楼字亦误据魏书黄初七年三月筑九华台今校正
池南置魏文帝茅茨堂〈卷十六十一页三行〉
一清按置当作直
而桢抠坐磨石不动〈卷十六十一页十三行〉
笺曰一作匡坐一清按抠坐抠衣而坐作徒磨石故其坐若此若匡坐则正坐也何以磨石
此非刘桢也〈卷十六十一页十三行〉
笺曰也当作邪一清按阎若璩云唐韵正古也与邪通用晋书魏舒𫝊有主人妇夜产俄闻有车马之音相问曰男也女也今注中多以邪为也
陆机洛记〈卷十六十二页十二行〉
笺曰脱一阳字一清按记下又脱一曰字黄省曾本校
今太仓西南地水名〈卷十六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地当作池
杜预因其一证必是狄泉〈卷十六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按必是上落谓字狄泉当依篆文作翟泉
不更层墉〈卷十六十三页二行〉
一清按层当作増
北对芒阜〈卷十六十三页九行〉
笺曰当作邙阜即北邙也一清按北邙之邙亦作芒晋太安二年成都王颕自邺举兵内向帝军于芒山以拒之是也下芒垄北芒并如字
连岭修垣〈卷十六十三页九行〉
一清按垣当作亘黄省曾本校
屋南迳建春门〈卷十六十三页十三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屈而迳建春门一清按南字不误盖榖水东出折而南流也
桥之石柱铭云〈卷十六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按石当作右
监椽〈卷十六十四页七行〉
一清按椽当作掾
左北平〈卷十六十四页七行〉
一清按左当作右
败此而返〈卷十六十四页九行〉
一清按此当作北
嵇叔夜为司马昭所害处也〈卷十六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按嵇叔夜上名胜志引此文有亦字
后张纯堰洛而通漕洛中公私怀赡〈卷十六十四页十八行〉一清按而御览引此文作以怀全祖望校改穰
故河南十二县簿云〈卷十六十五页四行〉
一清按故字衍文县下落境字
右宫门也〈卷十六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按右当作古
尝无毁坏〈卷十六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按尝全祖望校改曽
犹象而魏之上加复思以易观矣〈卷十六十七页五行〉
笺曰孙云此当作犹象魏之上而加复思以易观矣一清按困学纪闻云杨植许由庙碣云尧而许之日而月之独孤及仙掌铭云日而月之星而辰之同一句法杨慎曰唐文粹日而月之星而辰之本荘子尸而祝之社而稷之语然日月星辰语若出今人其不见笑也几希是注象而魏之句本古法非误文也
渠水又枝分南迳出太尉司徒两坊间〈卷十六十七页十五行〉一清按迳出二字当倒互
西国有爵离浮图〈卷十六十八页四行〉
笺曰爵一作郁一清按非也爵离寺见河水注引释氏西域记
惟祧庙别无〈卷十六十八页十五行〉
一清按别当作则
元王东渡魏社代昌矣〈卷十六十八页十八行〉
笺曰王一作皇魏一作晋一清按非也道元生于拓跋朝是时魏都洛阳记此正以表晋衰魏兴之兆安得云晋社代昌乎元王字亦不作皇例以称刘裕为刘武王知之所谓岛夷索虏南北竞长也
迳太仓南东出阳门〈卷十六十九页十二行〉
一清按方舆纪要雒阳城正东曰东中门魏晋以后曰东阳门东出二字当倒互
榖水迳阊阖而南土山东〈卷十六十九页十三行〉
一清按迳当作自阊阖下落门字而南下落迳字黄省曾本校正
以故门卯出〈卷十六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按卯当作邪
是汉明帝梦见大人〈卷十六十九页十九行〉
一清按是孙濳校改昔
华桥汉书曰〈卷十六二十页九行〉
一清按隋氏经籍志后汉书十七卷本九十七卷今残缺晋少府卿华峤撰
榖水又南迳西门门〈卷十六二十一页二行〉
一清按方舆纪要其南一门曰广阳门亦曰西阳门后魏主宏改曰西明门上门字误当作明
故津阳门也〈卷十六二十一页四行〉
一清按方舆纪要又西曰津门以洛水从此而入城魏晋以后曰津阳门
漂落害者众〈卷十六二十一页五行〉
一清按落字衍文何焯校
津阳城门校〈卷十六二十一页五行〉
一清按校下落尉字何焯校补
谏议大夫陈宜〈卷十六二十一页六行〉
一清按陈宜当作陈宣寰宇记引后汉书曰建武十年洛水泛涨谏议大夫陈宣云云是也
北对南阳南宫〈卷十六二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括地志洛阳故城内有南宫北宫南阳字误当作洛阳
故孝廉功曹〈卷十六二十二页八行〉
一清按故上落皆伦二字全祖望校补
汉官曰〈卷十六二十二页十三行〉
笺曰汉官下宋本有一仪字一清按何焯云不当有仪字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汉官仪一卷后汉军谋校尉汝南应劭仲远撰按唐志有汉官五卷汉官仪十卷今惟存此一卷载三公官名及名姓州里而已其全书亡矣道元及见旧籍故宜无舛而猥云宋本此所以不免为阎百诗冯定远所诮也
遂坚传之刻记年月日以名焉〈卷十六二十二页十五行〉
笺曰坚当作䜿一清按何焯云坚字不误传当作缚刻记上落因字以后汉书注文选注参校
殷人之左学〈卷十六二十三页一行〉
一清按左学下落右学二字以礼记王制校补
嘉平四年〈卷十六二十三页五行〉
一清按嘉平当作熹平
光禄大夫弹〈卷十六二十三页六行〉
笺曰汉书光禄大夫马日殚一清按后汉书蔡邕传云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殚朱氏所引何踈缪也
芜会剧者〈卷十六二十三页十九行〉
笺曰宋本作剧务一清按黄省曾本芜作无言于剧务则无会也
高堂谿等〈卷十六二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按后汉书作堂谿典此文误也
阳嘉八年〈卷十六二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按阎若璩云阳嘉止四年八是元字之误盖作毕即立碑也下九年亦当是元年
存半毁几〈卷十六二十四页十六行〉
笺曰当作存毁几半一清按存半毁几言所存者如此而毁者凡几也朱氏以意妄改所未安矣
迳清阳门东〈卷十六二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按清当作青
为治军所处〈卷十六二十五页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按治当作洛处当作乘名胜志引此文校正
隐沦妄死〈卷十六二十五页十七行〉
笺曰宋本作忘死一清按非也妄死谓诈死耳字不误
奇制作〈卷十六二十六页三行〉
笺曰奇制作未详玉海引此注无此三字一清按奇制作谓桥之制作甚奇即上制作甚佳之意岂可以玉海所引无之而遂疑之
阳渠水又东流迳汉广野君郦食其庙南〈卷十六二十六页六行〉笺曰迳当作经一清按前后注文俱作迳此等实为辞费
阳渠又东迳亳殷南〈卷十六二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按阳渠下落水字
晋太康地理记并言四横死于是亭〈卷十六二十六页十五行〉一清按晋太康下落记字地理记当作地道记兼引二书故曰并言也
将晓出税驾〈卷十六二十七页三行〉
一清按税驾下黄省曾本有逆旅二字
上有山阳王家墓〈卷十六二十七页四行〉
一清按上孙濳校改止
甘水篇
故世人目其所为甘棠焉〈卷十六二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按甘棠黄省曾本作甘掌如华掌鸾掌之类元和郡县志河南府寿安县下云汉宜阳县地后魏分新安置甘掌县是也
梦汁而平〈卷十六二十七页十八行〉
笺曰孙云梦汁疑作广阔一清按全祖望云先司空本是夷污二字
今河南河南县有甘水〈卷十六二十八页五行〉
一清按河南县下落西南二字郡国志河南尹河南县有甘城刘昭补注曰杜预曰县西南有甘泉即此水也
漆水篇
又东迳漆沮入于洛〈卷十六二十八页十行〉
笺曰克家云东迳史记作东过一清按尚书本作东过不独史记也且道元注例用迳字以别于经文之过入于洛当从经文作入于河盖渭水至华阴入河而洛水则至华阴入渭今云渭入洛其舛甚矣朱氏顾遗其大而摘其细何也黄省曾本原作河
逾梁上〈卷十六二十八页十二行〉
一清按上当作山
自土漆沮〈卷十六二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按依经文当作沮漆
岐川在杜陵埤〈卷十六二十八页二十行〉
笺曰孙云杜陵当作杜阳埤宋本作北一清按岐川字亦误当作岐山见渭水注
谓之柒渠〈卷十六二十九页一行〉
笺曰当作漆一清按古字通用不必改也
漆水出漆县西北岐山东入渭〈卷十六二十九页二行〉
一清按西北下落至字诗地理考引此文校増
今说互出〈卷十六二十九页四行〉
笺曰旧本作牙一清按黄省曾本作㸦古文互字若作牙音其义矣
浐水篇
水篇
县以汉景帝二年置〈卷十六二十九页十七行〉
笺曰宋本以字下有溪名二字一清按于文不当有此二字汉书地理志左冯翊祋祤县景帝二年置
水出东北而西南迳铜官川〈卷十六二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按出下落县字而字衍文孙濳校正
西瓠口〈卷十六三十页四行〉
一清按西下落邸字史记河渠书校补
渠并北山〈卷十六三十页五行〉
一清按渠上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皆有为字
溉泽卤〈卷十六三十页八行〉
一清按泽卤下落之地二字史记河渠书校补
河渠书曰凿泾水自中山而
一清按而当作西史记云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道元盖割裂引之
南纪治谷水〈卷十六三十页十六行〉
笺曰纪当作绝一清按治当作冶方舆纪要云冶谷在泾阳县西北五十馀里亦谓之谷口云阳宫记曰冶谷去云阳八十里山出铁有冶铸之利故因名有水曰冶谷水分渠十二是也
渭此水也〈卷十六三十一页七行〉
笺曰一作此渭一清按非也渭当作谓
俗谓是水为渠水也〈卷十六三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按渠水当作柒水
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矣〈卷十六三十二页二行〉
一清按矣黄省曾本作也
水经注笺刊误卷六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